绍兴地方戏曲
绍兴地方戏曲欣赏
绍剧《生命的飞翔》观后感转眼间,这一学期的绍兴地方戏曲课已经结课了。
在短短十余次的课程学习中,周老师带着我们欣赏了很多优秀的戏曲作品,而其中给我留下映像最深的是绍剧《生命的飞翔》。
这部根据成都军区某陆航团抗震救灾英雄事迹创作的作品,通过绍剧高亢激越的唱腔和豪放洒脱、文武兼备的演剧风格,生动再现了邱光华机组5位烈士的英雄风采。
随着剧情的展开,军人家属为抗震救灾互让帐篷、军人及军属为救百姓先人后己等一系列真实感人的故事一一呈现,再次把观众带回全国军民合力同心抗震救灾的情景中。
“我以前从来没有演过军人的角色,但看了剧本以后,被邱光华机组的事迹深深打动,下决心一定要扮演好邱光华的角色。
”在剧中饰演邱光华的国家一级演员姚百青说。
绍剧《生命的飞翔》以抗震救灾英雄邱光华机组的英模事迹为原型,用戏曲艺术的形式,塑造了邱光华机组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英勇无畏、勇于奉献的英雄主义群像,热情讴歌了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汶川大地震后,浙江省剧协副主席吕建华受中国剧协委派,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体验生活,被邱光华机组的英雄事迹所感动,先后四次深入第一线搜集素材,六易其稿,创作出剧本《生命的飞翔》。
中国剧协多次组织专家研讨剧本。
绍剧是绍兴的地方戏,是鲁迅笔下社戏的主要内容,以猴戏著称。
观众们熟悉的也多是绍剧中的古装戏。
最终敲定以绍剧演绎《生命的飞翔》,源于绍剧高亢激越的唱腔和豪放洒脱、文武兼备的演剧风格最能反映剧本所体现的英雄风采。
浙江绍剧团团长在接受新浪娱乐独家对话时表示,演职员们也接受了全新的挑战,这些舞台上活灵活现的猴戏演员,为了演好军人进行了一个月的集中军训,并专程赴四川灾区某陆航团体验生活。
更令人意外的是,绍剧演员姚百青此前最擅长的是演猪八戒,而在《生命的飞翔》中,他却成功地塑造了我军英雄飞行员邱光华。
姚百青表示,演员们除了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还在传统绍剧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多表演方面的改进。
他说:“《生命的飞翔》不是纯绍剧,打破了程式化的东西,进行创新。
关于越剧的介绍
关于越剧的介绍
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起源于浙江省的绍兴市。
它是浙江省
戏曲的代表,也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越剧的演员以女性为主,
以其婉转、清丽、优美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而著称。
越剧的音乐风格以越调为基础,以婉转悠扬的唱腔为主,伴以各
种乐器演奏,如琵琶、二胡、梆子等。
越剧的表演特色是以“唱念做打”为主,讲究情节的推进和人物形象的刻画,而在身段、腔调等方
面则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
越剧常常描绘明清时期的宫廷、江南水乡的生活、历史传奇等题材,其剧目数量众多,其中不乏经典之作,如《红楼梦》、《霸王别姬》等,深受观众喜爱。
同时,针对现代观众的需求,越剧也不断进
行改编和创新,引入更多的现代元素,如时装、舞美等。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越剧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与现代社会接轨,成为一种富有活力和魅力的艺术形式。
越剧
越剧的介绍
越剧,又名绍兴戏,是中国汉族 五大戏曲种类之一,是目前中国第二 大剧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 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 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 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 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 等江南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 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 专业剧团存在,据初步统计,约有 280多个,业余剧团更有成千上万, 不胜统计。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 广泛的群众基础,当为流传最广之地 方剧种。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 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
但我为了让你明白 就让白娘娘用越剧唱出心怀 西湖山水还依旧 憔悴难对满眼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瞧你著感动 要不为了你 还为谁诉说
别听别人说 人戏弄 法海和尚他是恶意破坏 是人是妖不再重要 就没事别在拿雄黄酒出来乾 hu~~ 千年走过来 白娘娘也只是为了报恩才~ 死而复身 仍相爱 无处不玩乐 真正的意含 修炼千年只为报恩 那为了为了为的不就是真爱 ya~
《 梁 山 伯 与 祝 英 台 》
第一场:草桥结拜 第二场:托媒
第三场:十八相送
第四场:思祝 回忆 第五场:劝婚 访祝
第六场:楼台会
第七场:山伯临终 第八场:逼嫁 第九场:祷墓
《白蛇传》
《白蛇传》的传说源远流长,家喻户晓,是中国四 大民间传说之一(其余三个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孟 姜女》《牛郎织女》)。 白蛇传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 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描述的是一个修炼成人形的蛇 精与人的曲折爱情故事。故事包括篷船借伞,白娘子盗 灵芝仙草,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许仙之子仕林祭 塔,法海遂遁身蟹腹以逃死等情节。表达了人民对男女 自由恋爱的赞美向往和对封建势力无理束缚的憎恨。
绍兴地方戏曲
在这里我认识了莲花落。
莲花落,亦称"莲花乐"、"莲花闹",是绍兴地方的一种曲艺。
因演唱中间有"哩哩莲花落"之类的帮唱过门,故名。
或说由唐时"散花乐"变为"莲花乐"再变为"莲花落"。
因其演唱生动活泼,唱词通俗易懂,唱腔朴实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莲花落为群众喜闻乐见。
至于其溯源,据有关资料记载,宋元时期已经流行,佛典《续传灯录》第23《俞道婆》载:"一日闻丐唱《莲花乐》云:'不因柳毅传书信,何因得到洞庭源。
'忽大悟。
"可见最初是丐者卖艺所演唱。
绍兴莲花落相传始于清光绪年间,时有"下三府"(今杭、嘉、湖一带)绰号"长手指甲"之张姓艺人来绍兴卖唱,并收徒定居于绍兴。
先后收上虞松厦沈阿发、绍兴坡塘唐茂盛为徒。
其时,唱词信口编造,无固定内容,演唱亦无固定基调。
民国初,唐茂盛受越剧呤嗄调及宣卷调之影响,开始采用接调方法,创造出一套基本唱腔。
其演出形式亦由沿街卖唱而改为登台演出。
后逐渐形成有故事情节的段子,称为"节诗"。
据传,节诗只有18只半,第一节诗的唱辞各用一韵,共有18个半韵。
节诗如《娘家节诗》、《长婆节诗》、《分家节诗》、《箍桶节诗》等,内容多取材于民间生活,故事主人公多为农夫农妇或手工业者,一个节诗叙述一个情节较为简单的故事,具有滑稽、夸张、讥讽、幽默的特点,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
继而开始说唱长篇,仍以民间轶事、传说为题材,如《闹稽山》、《马家抢亲》、《天送子》等,后借鉴和吸收戏剧及其他唱说文艺本子,如《何文秀》、《百花台》、《顾鼎臣》、《游龙传》、《龙灯传》等。
近年来,绍兴莲花落表演、唱腔及音乐,皆有较大发展,在伴奏上有时加用琵琶、扬琴、二胡、笛子等乐器,还根据剧情需要,穿插演唱绍剧、越剧及部分民歌小调,并开始进行男双档演出的尝试,除发挥原说唱特点外,还增加表演部分。
越剧的特点与发展
越剧的特点与发展越剧,是中国戏曲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地方剧种之一。
源于中国浙江省的绍兴市,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越剧自诞生以来,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一直受到观众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探讨越剧的特点与发展。
一、越剧的特点1.优美的旋律和唱腔越剧以腔调婉转动听、正音清朗而著称。
它的音乐旋律优美,流畅婉转,常常被人们形容为“欢快、抑扬顿挫”。
越剧的唱腔有特定的韵律节奏和方言语调,表现出独特的音乐美感。
2.精湛的表演技艺越剧是一种注重形体和表演的戏曲剧种,它有着精湛的表演技艺。
在表演中,演员们需要根据剧情和角色的不同,灵活运用各种手势、眼神、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来达到角色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
3.追求真实性的表演方式越剧表演时注重真实感和细腻的表演,演员在表演中尽可能地去表现角色的真实情感,使得角色具有更加真实鲜活的人性。
同时,越剧的服化和舞台设计也都力求真实和精致。
4.故事情节感人动人越剧的故事情节通常以女性为主角,表现女性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人性况味。
它的故事情节生动而感人,常常让人流连忘返,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越剧的发展越剧自诞生以来,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推崇,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剧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发展。
1.新生代越剧演员的涌现近年来,不少新生代越剧演员的涌现,为越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这些演员身体素质优秀,表演技艺高超,对于越剧的传承和创新都做出了贡献。
2.越剧舞台的现代化改造越剧舞台的现代化改造也为越剧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现代化的舞台设计,让越剧的表演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而越剧舞台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则让越剧演出更加生动有趣。
3.新颖的创新元素的运用为了适应当代观众的需求,越剧还在不断地尝试创新。
演出内容不仅有传统的经典曲目,也多了一些新颖的元素,比如现代音乐的运用、现代文化元素的融入等,让观众在欣赏越剧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时代变迁对越剧的影响。
4.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越剧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还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成功的走红。
绍兴地方戏曲
绍兴地方戏曲学号:10051323姓名:杨雨龙班级:音乐103班经过一学期每周二下午七八节的绍兴地方戏曲课,我们主要了解了绍兴地方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戏曲,观看了相关视频,包括名家名段和戏曲全场,欣赏到了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多种绍兴地方戏曲。
越剧、绍剧、新昌调腔和绍兴莲花落是绍兴主要的地方艺术表演形式。
我比较喜爱越剧,所以对越剧的了解比较多一些。
越剧发源于绍兴嵊州市农村,也称绍兴戏。
因为绍兴是古代越国的首府,因此后又改称为越剧。
越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仅次于京剧。
一百多年前,越剧只是农村流行的一种说唱形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有故事情节的小戏,大多数是关于家庭和爱情故事。
与高亢激昂的绍剧不同,越剧质朴细腻,因而也被称为绍兴文戏。
1920年后,越剧进入上海。
到四十年代末,越剧已成为中国主要的剧种之一,出现了许多艺术表演的流派。
1949年后,越剧得到了更快的发展,成为仅次于京剧的中国第二大剧种。
越剧唱腔清丽、委婉而富有抒情色彩,它的表演虚实结合,动作优雅。
越剧以复杂的身体动作和脸部、眼部表情揭示人物的内心和情感,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深受观众,特别是妇女的喜爱。
当地人,不管男女老少,都能哼上几句。
越剧剧本主要取材于浪漫的爱情故事,没有特技,也没有武打场面。
越剧的服装模仿二十世纪初中国浅色时髦的服饰。
最著名的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和《西厢记》。
最近我们在课堂上与师生一起欣赏了《穆桂英挂帅》《红楼梦》《西施断缆》等多部别具一格的经典作品。
《红楼梦》,也称《石头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越剧《红楼梦》是根据曹雪芹原著改变而成。
该越剧共分12场,于1957年在上海越剧院首次公演。
著名越剧艺术家徐玉兰和王文娟分别扮演剧中的宝玉和黛玉,使《红楼梦》成为了越剧的经典剧目。
他们的《红楼梦》也被拍成电影流传了下来,现如今在时代不断地发展下,这一出《红楼梦》也被频频模仿借鉴,成为真正的经典,深入了新老越迷的心。
越剧
1925年9月17日上海《新闻报》演出广告中首以“越剧”称之。 1928年1月起,女班蜂拥来沪。至1941年下半年增至36个。女子越剧的著名演员几乎 都荟萃于上海。报纸评论称“上海的女子越剧风靡一时,到近来竟有凌驾一切之势”。而 男班由于演员后继无人,最终被女班取代。 1929年,嵊县办第二个女班,之后续有举办。1931年底开始,一些女演员如王杏花、 陈苗仙、吕福珠以及“东安舞台”、“四季春班”等先后来沪,但仍为男女混合演出。 女子越剧在上海立足后,为适应环境和观众需求,以姚水娟为代表的一批越剧从业 者进行了变革,称为“改良文戏”。各剧团、班社竞相编演新剧目。自1928年至1932年的 4年间,编演新剧目逾400个,剧目题材广泛,风格、样式多种多样,编剧多半曾从事过 “文明戏”,剧目一般采用幕表制,当时主要编剧有樊篱、闻钟、胡知非、陶贤、刘涛等。 剧目内容的多样化引起演出形式相应的变化,出现向兄弟剧种学习的趋势。当时有的学海 派京剧,如商芳臣曾搬演周信芳的名剧《明末遗恨》;有的学申曲,如施银花、屠杏花移 植上演西装旗袍戏《雷雨》;有的则学电影、话剧,如姚水娟演《蒋老五殉情记》《大家 庭》,采用写实布景,人力车上台。在经营方式方面破除了封建性陈规,实行经理制,统 一掌管前后台。 这时期,最有名的演员旦角为“三花一娟一桂”,即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 娟、筱丹桂,小生为屠杏花、竺素娥、马樟花;青年演员如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 全香、徐玉兰等,都已崭露头角。
越剧是浙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曾称 “小歌班”、“的笃板”、“绍兴文戏”。发 源于绍兴地区嵊州、新昌一带。流传于浙江、 上海、江苏等地为主的全国十六个省、自治区、 直辖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以绍兴为古越 都城,因而1938年改名为“越剧”。 越剧最初是从曲艺落地唱书发展而成。落地唱 书是嵊州一带的曲艺形式。早期的曲调与佛徒 的宣卷调关系密切。清咸丰十二年(1852)由 嵊县西乡马塘村农民金其柄所创。后经不断发 展,演变为“吟嘎调”,一直延续使用到越剧 形成之后。落地唱书向越剧发展分六个阶段。
越剧金采风简介
越剧金采风简介什么是越剧越剧,是中国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起源于浙江绍兴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
其特点是音乐婉转动听,表演细腻独特,被誉为“东方歌剧”。
越剧曲调优美动听,唱腔特色鲜明,表演动作细腻婉转。
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关注,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剧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起初只是寺庙或民间的一种聂耳剧,后来发展为专业戏曲。
20世纪初期,越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成为中国主要的戏曲剧种之一。
金采风的故事背景越剧《金采风》是一部经典的越剧剧目,由陆锦花编剧。
该剧以历史人物金采风为原型,讲述了她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为国家民族解放而奋斗的故事。
剧目首演于1959年,至今广受观众喜爱。
金采风,原名金贞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和烈士,她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一个贫苦农家。
自幼与父母种地为生,但她坚持读书并参加革命活动。
后来,金采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与了许多革命行动。
金采风的人物性格和命运金采风勇敢无畏的精神、对革命事业的追求和对人民的深情厚意是她的主要人物特点。
她勇于面对磨难和困境,在困苦环境中奋发图强,始终坚持正确的革命方向。
尽管生活、感情和事业都遭遇了重重挫折,但她从未放弃对共产主义事业的追求。
在剧中,金采风的命运多舛,但她始终对党忠诚,为了党的事业奋不顾身。
她在革命战争中表现出色,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她在民族解放战争中英勇战斗,并成为了绍兴人民的民族英雄。
金采风对越剧的贡献金采风是越剧的一位杰出代表人物,她为越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她以自己的革命经历和人生故事为基础,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越剧剧目,深受观众喜爱。
金采风对越剧的塑造深入人心,她的坚强品格和对革命事业的热爱,成为越剧演员们的榜样。
越剧表演者们通过演绎金采风的形象,向观众传达了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金采风的艺术表现形式越剧《金采风》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经典之作。
越剧音乐婉转动听,唱腔特色鲜明,是该剧的重要特点。
让绍韵畅响小学音乐课堂——浅谈小学音乐“绍兴地方戏曲”鉴赏
精粹 .普 及 绍 兴 地 方 戏 曲 的基 本 知 识 . 推
动 学 生 爱唱 、 学唱、 会唱、 唱 响 家 乡戏 。 这
一
从来 Ⅱ 阿未 曾箍 过 啊 .偶 还 是 叫 偶 阿 囡 出
来, 阿 囡 ” 这 一 形 象 和 语 言 与 日常生 活 的 言行 有较 大 的 反 差 . 所 以立 马让 学 生 对 这
飞 跃 。
关键词 : 绍兴 地 方 戏 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教学 学 习 兴趣 参 与体 验
新 鲜 感 和好 奇 心 . 从而 激 发 学生 对 戏 曲 的
兴趣。
绍 兴被 誉 为 “ 没 有 围墙 的博 物 馆 ” . 到
基本内容 , 占主 导 地位 。 因此 , 在教学中 , 我 把 欣 赏作 为教 学 的基 础 和 前 提 , 通 过 学
面 对 绍 兴地 方戏 曲进 课 堂 . 最 初 要考
戒 巡 山》 一折 中, 我手拿九齿钉耙 , 头 戴八 戒面 具 . 着 实学生们兴 奋不 已. 纷 纷 想 上 来饰演一回。 也 可 以 用戏 歌 《 小八 戒》 进行 导入 . 视 频 中有 趣 的小 八 戒 形 象 和地 道 的
绍 兴 方言 着 实让 学 生们 感 到 有 趣 新 鲜 也
兴 趣 如 绍剧 《 孙 悟 空 三打 白骨 精— — 八
、
巧 选 教 学 内容 。 激 发 学 生兴 趣
生 充 分 体 会 绍兴 方言 的独 特 魅 力 1 然 后 进行 角色分配 ( 女生扮演 九斤姑娘 , 男 生 扮演阿爹 . 让 男 女 生 进 行互 相 交 流 , 女 生
“ 阿爹” 男生“ 哎, 阿囡” 。) 再 让 学 生 根 据
时 我 用 绍 兴 方言 跟 学 生 们 进 行 交 流 f 让 学
绍兴师爷 绍剧 故事内容
绍兴师爷绍剧故事内容摘要:一、绍兴师爷简介二、绍剧概述三、绍兴师爷与绍剧的关系四、绍兴师爷故事内容概述五、绍剧在绍兴师爷故事中的表现与应用六、绍兴师爷故事的可读性与实用性正文:绍兴师爷,是指在明清时期,绍兴地区专门为官府提供顾问服务的文人。
他们精通诗词歌赋,擅长谋划策略,为官府出谋划策,成为官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而绍剧,是一种源于浙江绍兴的民间戏曲,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生动的表演和独特的唱腔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绍兴师爷与绍剧之间的关系密切。
在明清时期,绍兴师爷不仅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同时在文化艺术领域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们热衷于参与地方戏曲的创作与表演,将自己在官场上的智慧和生活经验融入其中,使得绍剧更具魅力和表现力。
绍兴师爷故事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揭示官场黑暗的讽刺之作,也有表现忠臣义士的英勇事迹。
这些故事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展现了绍兴师爷们的才华与风采。
在绍剧《绍兴师爷》中,playwright通过巧妙地将绍兴师爷的形象融入到戏曲表演中,展现了他们在官场上的智慧和勇敢。
例如,在剧中,绍兴师爷们运用自己的谋略,成功地揭露了贪官污吏的罪行,捍卫了人民的利益。
这一情节既展示了绍兴师爷们的正直品质,又突显了绍剧在讲述故事方面的独特魅力。
绍剧在绍兴师爷故事中的表现与应用,使得这些故事更具可读性和实用性。
首先,绍剧以生动的表演形式,让观众对绍兴师爷的形象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其次,绍剧在唱腔、音乐、舞台布置等方面的独特风格,为绍兴师爷故事增色添彩。
最后,绍剧所传达的正义、勇敢、忠诚等价值观,对于现代社会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使得这些故事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总之,绍兴师爷与绍剧相互成就,共同塑造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明清社会画卷。
绍兴越剧文案短句
绍兴越剧文案短句目录:1. 越剧的起源与发展2. 绍兴越剧的特点3. 绍兴越剧的经典表演剧目4. 绍兴越剧的艺术传承与创新5. 绍兴越剧对当代文化的影响6. 绍兴越剧的国内外认可与推广7. 绍兴越剧的未来发展与挑战1. 越剧的起源与发展越剧是中国戏曲的重要剧种之一,起源于浙江绍兴地区。
从清朝末年的戏曲演员梅兰芳的创作和表演开始,越剧逐渐发展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认可与推广。
它以其独特的语调、幽默的曲艺表演和婉约细腻的歌唱风格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2. 绍兴越剧的特点绍兴越剧在表演形式上注重细腻的情感刻画和精湛的技艺表达,具有高度的舞台表演艺术性。
其独特的音乐旋律和剧目编排方式使其在众多戏曲剧种中脱颖而出。
绍兴越剧还注重舞台美术的营造和服饰道具的精致,使得观众在观赏过程中能够全方位地感受到戏剧的魅力。
3. 绍兴越剧的经典表演剧目绍兴越剧拥有许多经典的表演剧目,如《红楼梦》、《西施》、《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这些剧目通过生动的表演、精彩的唱腔和精心设计的舞台效果,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情感的张力,深受观众的喜爱。
4. 绍兴越剧的艺术传承与创新为了保持越剧的传统魅力和时代性,在艺术传承中,绍兴越剧注重学习和吸收其他剧种的优秀元素,并加以创新。
由此,新的表演形式和内容不断涌现,使得绍兴越剧在艺术上保持了时代的潮流。
5. 绍兴越剧对当代文化的影响绍兴越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传统文化爱好者提供了精神寄托,更通过其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和传递的人文精神,为现代人们提供了一种情感的净化和审美的享受。
6. 绍兴越剧的国内外认可与推广绍兴越剧在国内外都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广。
不仅在中国各地频繁演出,还多次参加国际戏曲交流与比赛,并获奖无数。
越来越多的国际观众开始关注并喜爱绍兴越剧,从而推动了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7. 绍兴越剧的未来发展与挑战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观众的需求多样化,绍兴越剧也面临着新的发展与挑战。
绍剧的历史渊源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加快,绍剧也积极走出国门,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向世界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打击乐
绍剧的打击乐在演出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鼓、板、锣、钹等乐器的组合,营造出紧张、热烈或抒情的氛围,紧密配合演员的表演。
乐队伴奏
绍剧的乐队伴奏以管弦乐为主,辅以唢呐、笛子等民族乐器,为唱腔和表演提供丰富的音乐色彩。
绍剧的唱腔以【二凡】和【三五七】为主,前者高亢激越,后者委婉动听。演员在演唱时注重气息的运用和声音的控制,使唱腔既富有韵味又富有表现力。
演出市场的扩大
01
民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绍剧的演出市场不断扩大,从农村到城市,从本地到外地,绍剧的演出范围越来越广。
新剧目的创作与演出
02
民国时期的绍剧艺术家们积极创作新剧目,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现实,如《啼笑因缘》、《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优秀剧目在此时诞生并广为流传。
艺术形式的创新
绍剧在起源初期并没有固定的名称,一般被称为“绍兴大班”、“绍兴高调”等,直到后来才逐渐统一称为“绍剧”。
早期名称
音乐特色
早期绍剧的音乐以高亢激越、粗犷豪放著称,唱腔高亢激越,具有浓厚的秦腔韵味。同时,绍剧还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表演风格
绍剧的表演风格粗犷豪放,动作幅度大,身段工架丰富多变。演员在表演时注重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善于运用夸张、变形的表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创新发展
在保持绍剧传统艺术特色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发展的路径,如与现代科技融合、开发文创产品等,为绍剧注入新的活力。
05
CHAPTER
绍剧的影响与传播
绍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丰富了中国戏曲的多样性。
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山野小花——绍兴滩簧
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山野小花——绍兴滩簧清乾隆、嘉庆之际,山阴、会稽一带盛行“鹦歌戏”、扮演者多为一旦一丑,偶有三人演出,故亦称“对子戏”或“三脚戏”。
从业者非专业戏文子弟,俗谓之“串客”。
演出以说唱新闻与小型杂扮相结合的形式,反映民间生活,尤以男女私情为多。
故常遭官府榜禁,亦受道学家们非议,不能道人《纸糊灯笼》曰,“古云:’鹦歌、表子、戏子、猴、吃死空子不回头’,真话”。
主要流行于绍兴府各县及杭、嘉、湖与宁波一带。
1957年,从业者以为“鹦歌戏”之名不雅,遂改名绍兴滩簧。
绍兴滩簧内容多为世俗情态,剧中人多为各色平民,但常仅具有身份而非确指,如干哥干妹、村姑牧童之类;剧情常为社会生活某一片断,且多嬉谑、调侃之作,故《越郡风俗词·越歌续编》有云:“鹦歌戏,勿是戏,也无刀枪也无旗,也无蟒靠也无衣”。
越谚亦云:“看了鹦哥班,男人勿要出畈,女人勿要烧饭”。
绍简兴滩簧根据情节即兴发挥,用口头俗语现编现唱,故本刊行。
剧目素有“七十二本鹦哥戏”的说法,但现有资料未及此数。
绍兴滩簧的唱调即[鹦哥调],有男、女腔之分。
1955年起,一般称[基本调]。
绍兴滩簧的脚色行当及扮相造型极为简略。
行当分“旦堂”、花脸”两色。
“旦堂”,艺人称为“马四”,仅有简略的包头及红、绿小衣小裤,扮演市井妇女。
初时,“旦堂”均由男性扮演,以假嗓唱说。
稍后,亦有女性扮演。
“花脸”,艺人称为“车盘”,大都头戴秋帽,身穿长衫,鼻涂粉块,扮演穷儒、秀才,若扮演村夫市贩,即将长衫下摆塞起,以代短装。
鹦哥戏的表演,不若大班之讲究功架造型,多与日常举止相类,无固定程式。
鹦哥班最多为8人,其中前场演员6人(三花脸、三旦堂),后场乐师2人(一人操琴,一人鼓板)。
前场演员亦可4人(二花脸、二旦堂)或2人(一花脸、一旦堂)、有时仅一二人,无法扮演,则自拉自唱,沿门卖唱觅食,谓之“排街”。
清廷及民国当局曾以“有伤风化”为由,严禁绍兴鹦哥班演出,故鹦哥班主要在农村如昌安门外、瓦窑头、南门外一带流动。
越剧名词解释
越剧名词解释
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起源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州区,因此得名。
它在20世纪初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在中国戏曲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越剧的表演形式以唱为主,融合了舞蹈、音乐、表演等多种元素。
其
音乐以“弹拨乐器”为主,如二胡、琵琶、古筝等,具有独特的音色
和节奏。
表演时,演员穿着华美的戏服,在舞台上展现出精湛的唱腔
和优美的舞姿。
越剧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
其中生角通常扮演男性角色,
旦角则扮演女性角色。
净角则是扮演快活机智的人物,丑角则是扮演
滑稽可笑的人物。
越剧作品通常取材于历史故事和现实题材,并注重情节紧凑、情感真挚。
代表作品有《红楼梦》、《窦娥冤》等。
近年来,越剧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国内外享有广泛的
声誉。
绍兴地方戏曲《西施断缆》赏析
越剧《西施断缆》赏析《西施断缆》是一部以民间西施的传说为基础改编的越剧。
本剧以越王败吴,卧薪尝胆一心复国为故事背景,主要讲述了西施等到分离三年的范蠡,定下终身时得到了自己将被献给吴国以实现越王勾践的复国大计的消息。
西施在毁容被阻止,自尽被文种救下,在越国夫人劝说下明白了自己身上的使命决心入吴。
离开越国时范蠡不舍解缆,而此时的西施毅然挥剑砍断缆绳去吴。
本剧刻画了西施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丰满形象,反映了西施入吴的历史,演绎了西施舍生取义的悲剧,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主题深刻,在继承中国传统中推陈出新,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剧。
一、情节民间关于西施的传说版本不一,史书也没有明确的记载。
有说吴国灭亡后西施被沉入江中,也有说她最后与范蠡泛舟太湖,不知所终。
但普遍被认同的是西施为救越国舍身入吴,牺牲自己与范蠡的爱情。
越剧《西施断缆》是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对西施的传说进行了局部改编。
本剧以范蠡入吴后三年归来,与西施久别重逢的场景开头。
西施为范蠡唱起曾经为他唱过的《小燕子》,展现出少女沉浸在爱情中的幸福与娇羞。
浣纱姐妹故意取笑范蠡与西施更烘托出的爱情的甜蜜与欢快。
西施与范蠡在母亲面前订下婚约,满心欢喜准备嫁衣的的情节与她得知要被送给吴王的情节使矛盾更加激化。
在这种矛盾的刺激下,西施做出了各种激烈的反抗。
一是西施在这种绝望的心理下打算以毁容的方式打消越王的念头,只愿范蠡不嫌弃自己便心满意足。
这一情节刻画出了西施的痴情,虽然爱美之心使她舍不得毁掉自己姣好的面容,但对范蠡的痴恋不得不是她作出牺牲。
二是西施哀求范蠡后把希望倾注在他身上,最后却得知范蠡仍要西施的消息,西施陷入了绝望,对范蠡哭诉:“你今天一定要给我一个回答,你究竟还爱不爱我?”面对西施崩溃时的乞求,范蠡决绝地拂袖而去。
西施再次唱起开头时唱给范蠡的《小燕子》,可当初的誓言在此时却显得愈发讽刺。
西施的第三次抗争便是在无助中投江自尽。
在经过毁容、乞求无果之后,西施放弃了和范蠡逃走的希望,更不愿意被当成复国工具被献给吴王,万念俱灰之下她投入江中,留下与范蠡定情时的纱巾。
越剧十八相送主持词
越剧十八相送主持词
摘要:
一、越剧简介
二、越剧《十八相送》剧情介绍
三、越剧《十八相送》角色介绍
四、越剧《十八相送》的演出与影响
正文:
【越剧简介】
越剧,起源于我国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的一种地方戏曲,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剧目。
它以优美动听的唱腔、婉转动人的表演和极具地域特色的音乐,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越剧的剧目繁多,包括《红楼梦》、《西游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经典之作。
【越剧《十八相送》剧情介绍】
《十八相送》是一部脍炙人口的越剧经典之作,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
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书院相识,相互倾心。
书院毕业后,祝英台被家里逼婚,梁山伯前去祝家提亲,却被告知祝英台已被许配给他人。
梁山伯因此抑郁成疾,最终病逝。
祝英台在出嫁途中,跳入梁山伯的墓穴,两人化为一对蝴蝶,永结同心。
【越剧《十八相送》角色介绍】
1.梁山伯:故事的主人公,一位才子,与祝英台相爱,最终因爱而终。
2.祝英台:故事的女主人公,美丽善良,勇于追求真爱,与梁山伯共度生
死。
3.祝家管家:祝家的管家,负责照顾祝英台的生活起居,对祝英台关爱有加。
【越剧《十八相送》的演出与影响】
越剧《十八相送》自问世以来,深受观众喜爱,久演不衰。
它通过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对悲情恋人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悲剧的美学。
该剧的音乐优美动听,表演真挚感人,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动人的爱情画卷。
戏曲讲解
水乡社戏为了了解绍兴的地方曲艺,我在爸爸妈妈的引导下,读了大文豪鲁迅先生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印象很深,醇香黄酒令人回味,乌篷船穿梭在小桥流水人家之中,夜幕降临,静谧的水乡传来悠扬的社戏……那么什么叫社戏呢?水乡社戏是浙江绍兴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
水乡戏台大都构筑在土地庙之类寺庙前的河上,故称"河台"、"万年台"。
东安、任家桥、凤仪、东周、宾舍等地的古戏台迄今犹存。
清代童谦孟写有一首竹枝词,描写当年看社戏的盛况:“岳神赛罢赛都神,演出河台戏曲新,两岸灯笼孟育管,水中照见往来人。
”鲁迅在《社戏》中也说,外国人以为中国戏的"大敲,大叫,大跳",不适于剧场演出,但若在野上演出,"远远地看起来",却"自有他的风致"。
《龙虎斗》、《游园吊打》是很能体现绍剧特色的戏,历来为绍兴观众所拍手称快,叫好。
鲁迅把这两出戏写进《阿Q正传》、《社戏》等著名小说里,均不是他信手拈来之笔,而是充分反映了它们的人民性。
连自己的姓名也写不出,甚至连圆圈都画不圆的阿Q在临刑前游街时,居然还要哼几句"手执钢鞭将你打",足以说明社戏受到绍兴人民的普遍欢迎了。
鲁迅再用他的如椽之笔,以优美抒情的笔调追述儿少年代观社戏的美好回忆,一派诗情画意,引人入胜,更激起了人们对社戏的眷恋和怀念。
文豪鲁迅对孩提时代看过的故乡社戏始终未能忘怀,称赞备至。
鲁迅先后写了小说《社戏》、散文《无常》和杂文《女吊》等作品,对社戏有过动人的描绘和精辟的论述。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写下多少吟咏和描绘社戏的诗文。
时过境迁,水乡社戏在传承,在发展。
现今的水乡社戏以鲁迅笔下的绍兴社戏为主要形式,重现绍兴演社戏、看社戏的民俗风情和越地戏曲特色,将原始社戏风貌和现代表演艺术有机结合,赢得无数观众的喝彩。
希望有机会我也能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一出正宗的水乡社戏。
绍剧全剧大全
绍剧全剧大全绍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源于浙江绍兴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绍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剧目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之一。
在绍剧的演出中,演员们以生动的表演、优美的唱腔、精湛的技艺,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故事以戏曲形式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深受观众喜爱。
《绍剧全剧大全》是一部集绍剧剧目于一体的文献资料,旨在全面记录和介绍绍剧的历史、演出形式、剧目内容等方面的信息,为广大绍剧爱好者和戏曲研究者提供全面、权威的参考资料。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绍剧的发展历程以及一些经典的绍剧剧目,希望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这一优秀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
绍剧起源于明朝,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融合了当地的文化传统和民间艺术,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绍剧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唱戏、念白,又有武打、舞蹈等元素,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绍剧的音乐也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以独特的音律和旋律形式,为剧目增添了魅力和韵味。
在绍剧的剧目中,有许多经典的作品,如《牡丹亭》、《紫钗记》、《梁祝》等,这些剧目不仅在绍剧界享有盛誉,也对中国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剧目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和历史故事的改编和演绎,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厚重。
同时,这些剧目也是绍剧演员们展示演技和艺术魅力的舞台,让观众领略到绍剧的精彩之处。
绍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绍剧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因此,我们更应该加大对绍剧的宣传和推广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优秀的传统艺术形式。
只有如此,绍剧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为中国戏曲艺术增添新的活力和魅力。
绍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传承绍剧这一宝贵的艺术形式,让它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绍剧将会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魅力,为世人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和精神愉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绍兴地方戏曲课后心得
经过一个学期学习的后,我们对绍兴地方戏曲有了一定的了解。
绍兴戏曲传统绵长,剧种、曲种多样,声之腔、唱调丰富,剧作、剧论高超,作家、艺人辈出,是绍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是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
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
绍兴地方戏曲的艺术表演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各有特色,分别有越剧、绍剧、新昌调腔和绍兴莲花落。
在课堂上,老师与我们一起欣赏过很多极富特色的经典作品。
例如《红楼梦》、《西施断揽》、《挑水伯断案》、《西游记》、《大年三十》、《生命的飞翔》等等。
其中,新昌调腔的《挑水伯断案》精湛细腻,演唱风格独特,让我难以忘怀,我也因此对新昌调腔产生了兴趣。
新昌调腔,是古老的戏曲声腔之一,又名掉腔、绍兴高调、新昌高腔,以新昌为中心,流布于浙东绍兴、萧山、上虞、余姚、嵊县、宁海等地。
它被认为是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惟一遗音。
调腔的唱腔是曲牌联套体,在长短句中偶尔有三、四、五、六、七言的不同叠句。
唱时每句句尾大多采用一字或数字帮腔,或迟一拍用不同旋律重复句尾几字,帮腔都由乐队以人声帮和,每个乐句的旋律趋向下滑,故有人认为“调腔”即“掉腔”的讹音。
关于新昌调腔的艺术特色,在此特别介绍一下。
新昌调腔音乐可分为剧唱音乐和场面音乐两部分。
剧唱音乐由文(唱辞)乐(唱腔)两者构成。
剧唱的文体以曲牌为基本结构单位。
调腔唱词严谨,曲牌丰富。
如今尚存传统曲牌360多只,分"套曲"和"只曲"两大类。
"套曲"由多只曲牌按一定规律联缀而成,现存有"点绛唇
套"、"新水令套"、"一枝花九转套"、"梁州序套"等32套。
"只曲"是由单一曲牌作反复演唱,尚存有"桂枝香"、"孝顺歌"、"驻云飞"、"风入松"、"急三枪"等37支。
调腔音乐的特色有三种:一为帮腔,二为叠板,三为干唱。
"帮腔"是演员在演唱时,唱腔的句尾则由后场帮唱或接唱,它既不是简单的"一唱众和",更不是其他戏剧中常用的那种幕后合唱,而是根据剧中人的心理状态和典型环境,有规律、分层次地予以应和。
常在每句唱词的句尾采用一字或数字的帮腔,或者迟一拍用不同旋律重复句尾几字;帮腔纯用人声,各句旋律有逐渐下滑的趋势。
让今人感到惊奇的是,同样一句唱词,通过帮腔这一形式,能达到其他剧种所达不到的艺术效果。
调腔的伴奏不用管弦,只有打击乐,分文武场,不同音色的文武场打击乐器有28种之多,后因受当地昆腔和乱弹剧种影响,在极少数折子戏中增加了笛子及板胡伴奏,仍保留尾音帮腔,艺人称它为“四平”。
新昌调腔还具有剧目丰富,演唱风格独特的特点。
它贯穿了整部“中国戏曲发展史”。
有始于北宋的目连戏、始于宋南渡时的老南戏、形成于元代的元杂剧、明清时期的传奇剧,直至近、现代的新编历史故事剧和现代剧。
新昌调腔由于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唱腔风格,不但古戏演得好,贴近生活的现代戏演来也十分得体,所有通过调腔排演的剧目不但深得戏曲界专家学者的好评,广大人民群众对此也喜闻乐见。
在调腔古戏中则是"不托丝竹,锣鼓助节,前场启齿,后场帮接"的干唱形式。
这是演唱中的最高层次,没有相当高的演唱技巧,是难以把握的,这在其他戏曲声腔中已很难听到了,新昌调腔却一代复一代地承传下了这种古老的演唱方式。
新昌调腔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没有曲谱。
前辈老艺人积累了一整套简单的符号附注在古抄剧本的唱句之旁,形似蚯蚓,名曰"蚓号",艺人见了就会根据注明的曲牌和不同的符号唱出特定的腔调。
前面提到的《挑水伯断案》是大型调腔古装轻喜剧,根据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沪剧《双血衣》改编而成,故事讲述了一个以卖水为生的挑水伯,在一桩杀人命案被糊涂县令错判后,仗义执言、主持公道,吃足苦头,差一点搭进性命,终于查出真凶,挽救了无辜。
这台轻喜剧不仅具有笑点,充满古老艺术的鲜活魅力,而且也很注重突出调腔本体的艺术特色。
它将调腔最具代表性的“干唱”、“帮腔”和“叠板”等独特演唱风格都完整地体现了出来。
特别是对独具魅力的帮腔伴唱方面进行了强化和创新,充分发挥出了其延伸人物情绪的作用,以及第三者对主人翁的评价和对剧情发展连接的功能。
主角挑水拍是县调腔剧团的青年演员王莺,她表演细腻到位。
据说王莺以前都是演正统的老生戏,这个戏里的角色有点带小丑的味道。
王莺将挑水伯憨厚直率诙谐的性格和机智灵动的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挑水伯断案》,新昌调腔还有许多非常珍贵的剧目。
在调腔的艺术档案中,保存下来的晚清以前古剧抄本就达159本,其中元杂剧《北西厢》、《汉宫秋》等,三分之二的剧目已是人无我有,极为珍贵。
新昌调腔剧团又是全国惟一能演元杂剧《北西厢》、《汉宫秋》的表演团体。
目连戏是我国最早的戏曲表演形式,而调腔目连戏在我国目连戏大家族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在167出剧目中,人无我有的曲目多达72出。
特别是《无常》和《女吊》深受鲁迅先生的喜爱,并撰文对唱腔、表演、音乐、服饰等作了详细介绍。
如今调腔戏已经申遗成功,这个剧种得以生存下去,对我们来说是非常珍贵的。
我坚信,在政府的重视和新昌调腔剧团的努力下,一定会有更多精彩的剧目呈现在我们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