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总结
抗震设计实验报告总结范文
抗震设计实验报告总结范文1. 引言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并总结出具有较高抗震能力的结构形式,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2. 实验方法我们选择了三种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并对其进行了抗震性能实验。
具体实验方法如下:1. 准备不同结构形式的模型,保持相同规模和质量。
2. 在实验台上固定三种结构形式的模型。
3. 利用地震模拟仪器,对模型进行不同频率和幅度的地震波动。
4. 在地震波动下,观察模型的变形情况和破坏程度。
5. 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
3.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的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3.1 砖混结构砖混结构在地震波动下表现出较低的抗震性能。
在较小震级的地震波动下,砖混结构可能出现轻微的变形,但一般不会发生严重破坏。
然而,在较大震级的地震波动下,砖混结构容易发生大范围的破坏,甚至倒塌。
3.2 框架结构框架结构在地震波动下表现出较好的抗震性能。
在小到中等震级的地震波动下,框架结构的变形较小,不会导致严重破坏。
但在大震级的地震波动下,框架结构可能发生较大变形,但一般不会倒塌。
3.3 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在地震波动下表现出最佳的抗震性能。
无论是小到大震级的地震波动,剪力墙结构都能够保持较小的变形,几乎不会发生破坏。
4. 结论根据以上实验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物在地震中表现出不同的抗震性能。
2. 砖混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差,容易发生严重破坏。
3. 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好,在大震级地震波动下仍能保持稳定。
4. 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最佳,几乎不会发生破坏。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建议在实际工程中选择框架结构或剪力墙结构作为抗震设计的优先选项,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
5. 展望本实验设计的结构形式较简单,实验结果仅代表了局部情况。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其他结构形式的抗震性能,并考虑不同地质条件下建筑物的抗震设计问题。
2024年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范文(二篇)
2024年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范文____年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作为一名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对于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
在____年的学习中,我参加了一门名为“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我深入了解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并且学会了如何进行抗震分析和减震控制。
下面是我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心得的总结。
在课程的第一部分,我们学习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抗震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考虑地震力的产生和传递,以及建筑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性能。
通过学习抗震力学和结构动力学的基本知识,我对结构抗震设计的概念和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国内外相关的抗震设计规范和标准,了解了不同地区和建筑类型的抗震设计要求和方法。
在课程的第二部分,我们学习了建筑结构抗震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抗震分析是确定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和变形情况的过程。
我们学习了静力分析、准静力分析和动力分析等常用的抗震分析方法,了解了它们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通过实例分析和软件模拟,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会了如何利用各种软件进行抗震分析,包括SAP2000、ETABS等。
这些软件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可视化界面,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预测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情况。
在课程的第三部分,我们学习了减震控制技术。
减震控制是通过改变结构的刚度和阻尼特性来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程度。
我们学习了传统的减震控制方法,如加筋加固、剪力墙等,以及新兴的减震控制技术,如基础隔震、能量耗散器等。
通过理论授课和实践演习,我们掌握了这些技术的运用和设计原则。
我们还参观了一些具有减震控制技术的实际工程,深入了解了减震控制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不仅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掌握了抗震分析和减震控制的方法和技术。
这门课程培养了我对抗震设计的兴趣,并且为我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抗震结构知识点总结大全
抗震结构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抗震结构的概念抗震结构是指在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稳定性和完整性的结构。
它是对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发生损坏或倒塌的预防和保护措施,旨在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物和人员的影响。
抗震结构的设计原则是在地震作用下能够满足一定的安全要求,包括居住安全、人员疏散和建筑物完整性。
二、抗震设计的历史抗震设计起源于20世纪初。
在20世纪初期,人们对地震的认识还很有限,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仅限于简单的经验法则和试验结果。
20世纪50年代,随着地震工程学的发展,抗震设计开始逐步系统化,随后逐步推出了一系列抗震设计规范。
从此,抗震设计逐渐成为建筑工程设计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减少地震灾害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抗震设计的目标抗震设计的目标是在地震作用下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防建筑物的倒塌或严重损坏;2. 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3. 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居住安全性;4. 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减震性能。
四、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安全性原则: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稳定性和完整性;2. 经济性原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抗震设计的成本;3. 可行性原则:确保抗震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五、抗震设计的基本方法抗震设计的基本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增强:通过增加构件的尺寸、材料强度或者截面面积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2. 增加结构抗震支撑:通过增加支撑设施或者增加支撑刚度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3. 防震设施:通过设置减震设备或者减震结构来降低建筑物的振动能量;4. 结构破坏控制:通过设置抗震结构连接、构件连接件或者增加柔性结构来控制结构的破坏。
六、抗震设计的技术要求抗震设计的技术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抗震设计的受力分析:要求对建筑结构的受力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包括静力和动力分析;2. 抗震设计的结构设计:要求合理设计建筑结构,包括选择合适的结构类型、确定结构的构件和连接方式等;3. 抗震设计的参数选择:要求选择合适的参数,包括地震动参数、土壤参数和结构参数;4. 抗震设计的验算和验证:要求对抗震设计方案进行验算和验证,确保满足强震作用下的破坏控制要求。
房屋抗震设防工作总结
房屋抗震设防工作总结背景介绍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虽然无法预测其具体时间和地点,但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抗震设防来减轻地震对房屋和人员的破坏。
本文将总结房屋抗震设防工作的重要性、关键措施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重要性房屋抗震设防工作对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震中,房屋的破坏程度直接影响着人员的安全,合理的抗震设防能够减少房屋的倒塌和损毁,提高人员的生存率。
此外,抗震设防还能减少地震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降低恢复重建的成本。
关键措施结构抗震设计房屋抗震设防的关键是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考虑地震力的作用,采取相应的结构抗震措施。
其中包括:- 合理选用材料:选择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材料,如高强度钢筋、高抗震砖等;- 加强结构连接:采用可靠的连接方式,如焊接、螺栓连接等,提高整个结构的整体性;- 设计合理的屋面和墙体:减轻屋面和墙体的重量,降低地震力的作用;- 设计适当的框架结构:采用框架结构可以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
加固已有房屋除了新建房屋的抗震设防,加固已有房屋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施:- 加固房屋的结构:对老旧房屋进行结构加固,包括加固柱子、梁和楼板等;- 增加地震防护层:在房屋外墙增加地震防护层,如砖墙、混凝土墙等;- 稳固房屋基础:确保房屋的基础稳固,避免地震导致的倒塌和损害。
存在的问题房屋抗震设防工作在实践中还面临一些问题:1. 工程质量不达标:由于监管不力、施工不当等原因,部分房屋的抗震设防质量不达标,降低了抗震能力。
2. 旧房加固不力:对于老旧房屋的加固工作存在困难,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3. 缺乏科学指导:房屋抗震设防的科学研究还不够充分,缺乏一套完善的指导方案。
改进方案为了进一步提高房屋抗震设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方案:1. 增强监管力度:加大对房屋抗震设防工程的监管力度,确保施工符合要求,提高工程质量。
2. 完善标准与法规: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抗震设防标准与法规,为施工者提供明确的指导。
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
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对于我作为一名建筑工程学生来说,学习这门课程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学习,我深刻意识到抗震设计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也对减震控制这一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篇学习心得中,我将分享我在学习这门课程中所获得的收获和体会。
首先,我学习了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抗震设计的核心目标是使建筑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以承受地震作用。
通过学习结构力学和地震学的相关知识,我了解了地震的发生原理和地震波的传播规律。
我学会了如何计算地震力和结构的抗震反应,了解了结构的弹性与塑性行为,并掌握了如何设计和构造能够抵御地震作用的建筑。
其次,我学习了减震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减震控制是一种通过改变结构的刚度和阻尼特性,降低结构对地震作用的敏感度的技术。
我了解了常见的减震控制方法,包括摇摆墩、TMD调谐质量阻尼器和基础隔震等。
通过学习减震控制的原理和实例,我认识到减震控制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还可以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在学习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一些开展抗震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我学习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地震动输入参数规范》等,了解了抗震设计的规范要求和相关计算方法。
我也了解了一些地震灾害防治的政策措施,包括建立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加强建筑抗震调查和监理等。
通过学习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我认识到抗震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加强了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课程的实践环节中,我参与了一些抗震设计的实际工作。
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抗震设计的计算,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抗震设计的具体过程和方法。
我学会了使用常用的抗震设计软件,如ETABS、SAP2000等,掌握了对结构进行动力分析和抗震设计的技术。
我还参观了一些现场工地,亲身体验了抗震设计在实际施工中的应用。
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我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2024年建筑抗震学习心得范本(3篇)
2024年建筑抗震学习心得范本作为一名建筑专业的学生,在我接触建筑抗震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抗震设计对于建筑的重要性。
抗震设计不仅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责任,也是建筑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学习建筑抗震学科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意识到了抗震设计的重要性。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是无情的和不可逆转的。
在地震灾害中,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直接关系到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的大小。
因此,建筑抗震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在设计阶段考虑到地震因素,并采取相应的设计措施,才能使建筑物在地震中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
其次,我学习了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抗震设计是将地震作用和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综合起来,通过对结构体系、材料、构造形式等的设计,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抗震设计的前提是合理组织力学性能和地震效应的相互作用,使结构在所规定的地震动作用下不发生破坏,并且恢复到正常运转状态。
”这一原则指导着建筑师在设计中要有整体的抗震设计思路,考虑结构的整体和全局性能。
在学习抗震设计的方法中,我了解到了常用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如等效静力法、能量法、模态组合法等。
每个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应用的条件,建筑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抗震设计。
同时,抗震设计还需要考虑到结构的抗侧倾、抗剪和抗扭等方面的设计,以使结构具备较好的整体稳定性和韧性。
另外,我还了解到了抗震设计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指标。
如设计加速度、位移角、周期等。
设计加速度是指建筑物能够承受的最大地震作用加速度,位移角是结构由于地震作用产生的变形角度,周期是结构的振动周期。
在设计中,建筑师需要根据这些指标来确定结构的强度和刚度,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除了理论知识,我还了解到了一些抗震设计的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法。
在实际的抗震设计中,建筑师需要考虑到地震的地质条件、建筑物的用途和功能等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进行相应的设计。
建筑设计抗震规范心得体会
建筑设计抗震规范心得体会建筑抗震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尤其在地震频发的国家,如中国,更加需要注重抗震建筑的建造和设计。
作为一名从事建筑设计的人员,我深知抗震规范的重要性,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学习和研究,也渐渐领悟到一些抗震规范的心得体会。
一、抗震规范必须遵守建筑抗震规范是保障建筑物在震动时能够保持稳定的一套指导标准。
规范的制定是基于大量的试验和实践,同时也总结了历史上的惨痛教训。
因此,无论建筑规模大小,都必须坚持严格遵守抗震规范,以确保建筑的安全性。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不能随意更改结构体系、采用不合理的构造,否则会导致结构的脆弱性增加,加剧抗震能力的不足。
尽管有时候,一些小改动看起来对结构的改进显得十分诱人,但一旦违反规范,就很可能造成结构的崩溃,引发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建筑抗震设计要求细致透彻抗震设计的要求是很高的,必须十分注意细节。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在结构稳定性、抗震性、变形性、破坏过程等多个方面都要进行考虑,尽可能地往安全、经济和美观的方向进行,尽可能使设计实现全面的抗震要求。
在具体的设计中,我们必须细致地考虑各个方面的细节,比如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采用适当的材料、考虑地震动力学和体系的层次性,等等。
在细节之间,我们需要做到整体把控,将各个部分加以组合,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整体。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材料和尺寸优势,在稳定性和灵活性方面都做出满意的考虑。
三、全过程质量控制至关重要抗震规范的质量控制,不仅在建筑设计初期,还包括建造和验收。
建筑抗震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建筑材料、结构形式、地震动和力学特性等多个方面。
在进行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要对质量进行全过程的控制,将风险降至最低。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多次校验和模拟分析,对各种不同的情况进行模拟,并对设计提出修改建议。
在施工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对施工过程进行密切监控,以确保施工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
在建筑验收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建筑的抗震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估。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重点
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纵波最快(引起上下颠簸),横波次之(左右摇晃),面波最慢。
2.地震动:由地震波传播所引发的地面振动,通常称为地震动。
3.地震动的峰值(最大振幅)、频谱和持续时间,通常称为地震动的三要素。
4.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
5.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区域内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
6.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是会出现多种不同的地震烈度。
7.震中烈度=震级(M )减1后乘1.58.基本烈度: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按一定概率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
它是一个地区进行抗震设防的依据。
9.地震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地表破坏、建筑物的破坏、次生灾害。
10.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准则: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11.基本烈度比多遇烈度约高1.55度,比罕遇烈度约低1度。
小震50年内被超越的概率为63.2%中震10%大震2%12.我国采取6度起设防的方针。
13.根据建筑物用途的重要性可将其分为四类:甲类建筑、乙类建筑、丙类建筑、丁类建筑。
场地类别I措施。
n m w 抗震等级1 2 3 4(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计算、构造14.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与要求:概念设计15.结构刚度有突然削弱的薄弱层,在地震中会造成变形集中;在结构上部刚度较小时,会形成地震反应的“边梢效应”即变形在结构顶部集中的现象。
16.地震动的卓越周期:在振幅谱中幅值最大的频率分量所对应的周期。
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场地的固有周期。
17.多层土的地震效应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覆盖土层厚度、土层剪切波速、岩土阻抗比。
前两者主要影响地震动的频谱特性,后者主要影响共振放大效应。
18.覆盖层厚度:地下基岩或剪切波速大于500m /s 的坚硬土层至地表面的距离。
19.场地类别是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两个指标综合确定的。
20.在地震区,对饱和的淤泥和淤泥质土、冲填土和杂填土、不均匀地基土,不能不加处理地直接用作建筑物的天然地基。
建筑抗震学习心得
建筑抗震学习心得作为一名学习建筑抗震的学生,我深深地认识到抗震是建筑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学习建筑抗震的过程中,我明白了抗震设计的重要性,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抗震理论和方法,并且了解了一些抗震的实践经验。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建筑抗震的学习心得。
首先,我了解到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能够造成巨大的损失和人员伤亡。
而抗震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施工,使建筑物能够在地震中保持较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抗震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考虑地震特性、建筑结构特点、材料选择等多个因素,以及使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和设计准则。
只有进行科学合理的抗震设计,才能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有效地抵抗破坏,减少人员伤亡,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其次,我学到了一些基本的抗震理论和方法。
抗震设计的核心是结构的抗震能力,而结构的抗震能力又与结构的刚度、强度和耗能能力等因素有关。
在学习中,我了解到了弹性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即通过增加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使其能够在地震中产生弹性变形,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小地震破坏。
此外,我还学习了一些非弹性抗震设计的方法,如基于能量耗散原理的阻尼器设计,利用阻尼器来消耗地震能量,提高结构的耗能能力,保护主体结构。
这些抗震设计方法不仅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还能增加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另外,通过学习建筑抗震,我还了解了一些实践经验。
在一些历史的大地震中,一些建筑物能够幸存下来,这主要归功于它们的抗震设计和施工质量。
这些幸存的建筑物通常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合理布局、稳定的承重结构、足够的刚度和强度等。
这些经验对于我们设计和建造新的建筑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我还了解到了一些现代抗震技术的应用,如隔震技术、减震技术等。
这些技术能够在地震中减小建筑物的位移和加速度,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对于抗震设计人员来说,了解这些实践经验和现代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进行抗震设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建筑抗震学习心得
建筑抗震学习心得作为一个学习建筑抗震知识的学生,我在过去几年中深入学习了建筑抗震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许多关于建筑结构设计和抗震技术的重要原则,还深刻领悟到了建筑抗震的重要性和应对地震灾害的责任。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学习建筑抗震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和感悟。
首先,我认为了解地震灾害的基本原理是学习建筑抗震的起点。
地震是由地壳和地球内部的运动导致的,它产生的能量会以波的形式传播到地表,并对建筑物产生影响。
这些波有弹性波和表面波之分,它们的传播速度和折射规律与不同地层的物性相关。
我学习了地震波的基本特性和传播规律,这对于了解地震灾害的机理以及设计具有抗震性能的建筑结构非常重要。
其次,在了解地震灾害原理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建筑抗震设计而言,最重要的原则是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
在结构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地震力的作用,将地震力合理分配到各个结构构件上,并保证结构在地震力作用下具有足够的抵抗能力。
在这方面,我学到了很多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如地震分析、抗震设计参数的确定等。
同时,我也学习了一些先进的抗震设计技术,如基础隔震、扩大消能和减震等方法,这些技术在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在学习建筑抗震的过程中,我也意识到了不仅要注重结构的抗震性能,还要综合考虑建筑的整体安全性和可靠性。
建筑抗震设计不能仅仅关注结构本身,还要考虑到建筑使用的功能和所需的安全性能。
比如,对于一座大型公共建筑来说,除了要确保其结构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之外,还要考虑到疏散通道的设置、紧急逃生设施等方面的因素,以保证在地震发生时人员能够安全疏散。
在学习过程中,我学到了一些关于应急疏散和安全疏散的方法和原则,这对于提高建筑的整体安全性非常重要。
此外,学习建筑抗震还需要注重实践。
在课堂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我参与了一些实践项目,通过实际的设计、施工和监理过程来加深对抗震设计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总结报告(一)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总结报告(一)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总结报告近年来,我国经常发生地震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也为土木工程设计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了提高我国工程结构抗震能力,加强工程设计人员对抗震设计的理解和掌握,我在大学期间学习了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以下是我的总结报告。
一、课程内容本课程包括地震动力学基础理论、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地基基础、桥梁结构、高层建筑、防护与隔震等方面的内容。
还介绍了国内外的一些典型工程案例,以及一些抗震设计软件的使用。
二、学习收获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得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1. 深刻理解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地震是世界上毁灭性最强的自然灾害之一,对城市和人民造成的破坏极大。
深入学习抗震设计的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抗震设计的重要性,提高工程结构抗震抗风能力。
2. 掌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是知道结构的振动特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确保结构在地震时的稳定性。
我根据老师教学,掌握了有关地震动力学基础知识以及地震作用下工程结构的变形、抗震性能与分析计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3. 学习使用计算软件课程中介绍了一些抗震设计的计算软件,如ETABS、ANSYS等,我运用这些软件,进行了一些实际的抗震设计案例的分析和计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掌握了抗震设计的相关知识。
4. 了解了抗震设计中的新技术我了解到,在抗震设计中,还有一些新技术,如岩石隔离层、土工柔性防震层等,通过了解这些新技术,我对于抗震设计的认识和思路有了进一步的拓展。
三、总结本课程内容充实,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应用,系统性强,让我对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有了更好的认识,并且初步掌握了一些抗震设计的知识和方法。
同时也了解到,抗震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和研究,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更好地保障城市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024年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2篇)
2024年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2024年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是我在大学期间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了抗震设计在保护建筑物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方面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心得。
首先,这门课程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地震灾害对建筑物的影响以及抗震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我们学习了地震波的基本性质、地震荷载的计算方法,以及材料和结构在地震中的响应机理。
通过学习这些基础知识,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抗震设计的目标和要求。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各种抗震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如增加结构刚度、加固和改造现有结构、采用减震控制技术等。
这些知识对于我未来从事相关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这门课程还培养了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上,我们不仅学习了理论知识,还进行了大量的实例分析。
通过参与实例分析,我学会了如何快速准确地了解一个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和设计参数,并判断其抗震性能。
同时,通过解决实例中的问题,我也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提升了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对我今后从事实际工作非常有帮助。
另外,这门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们参观了一些地震风险较高的建筑物,实地调查了其结构形式和材料特性。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性,并对实际工程中的抗震设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我们还使用专业软件进行了一些抗震设计的计算和分析。
通过这些实践操作,我掌握了一些常用工具和方法,提高了我的抗震设计能力。
最后,这门课程注重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组成小组进行项目设计和分析。
通过与同学的合作,我学会了尊重他人的意见并协调不同意见之间的矛盾。
同时,在小组讨论中我也学会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听取他人的建议。
这些团队合作和沟通的能力对于我今后的职业发展非常重要。
总的来说,2024年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不仅深化了对抗震设计的理解,还提高了自己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建筑结构抗震知识要点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知识要点1、地震震级和烈度的含义各是什么?震级和烈度有什么联系?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一种度量。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某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一次地震表示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由于同一次地震对不同地点的影响不同,随着距离震中的远近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烈度。
2、何谓土的液化?如何进行土层液化判别?饱和沙土或粉土的颗粒在强烈的地震下土的颗粒结构趋于密实,如土本身的渗透系数较小,则孔隙水在短时间内排泄不走而受到挤压,孔隙水压力急剧上升。
当孔隙水压力增加到与剪切面上的法向压应力接近或相等时,砂土或粉土受到的有效压应力下降乃至消失,这时砂土颗粒局部或全部处于悬浮状态,土体丧失抗剪强度,形成犹如“液体”的现象,称为场地土的液化。
采用两步判别法来判别可液化土层,即初步判别和标准贯入试验判别。
凡经过初步判别定位不液化或不考虑液化影响的场地土,就可不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判别。
3、哪些建筑可不进行天然地基的抗震承载力验算?下列建筑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抗震承载力验算:1本规范规定可不进行上部结构抗震验算的建筑。
2 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粘性土层的下列建筑:1)一般的单层厂房和单层空旷房屋; 2) 砌体房屋;3)不超过8层且高度在24m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房屋;4)基础荷载与3)项相当的多层框架厂房。
4、建筑结构的抗震计算方法有哪些?各自的应用范围如何?1)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等简化方法。
2)除1款外的建筑结构,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3)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和表3.16所列高度范围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当取三组加速度时程曲线输入时,计算结果宜取时程法的包络值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较大值;当取七组及七组以土的时程曲线时,计算结果可取时程法的平均值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较大值。
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说到抗震这事儿,咱们很多人都知道地震怕得要命,但是其实大家对建筑结构抗震是个啥样的概念,可能不太清楚。
要不然你看,房子能不倒不就行了吗?谁还管它长得咋样。
嗯,原理其实也不复杂。
简单点说,建筑结构抗震,顾名思义,就是让建筑能在地震时尽量不倒,或者说,尽量不把住的人压成肉饼。
咋做呢?这就得从房子怎么建说起。
你想啊,咱们的房子,一般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咱大部分时候也没觉得它特别强悍。
但一旦地震来了,这钢筋混凝土能不能承受得了巨大的震动,那就得看设计咋样了。
如果设计得不行,真是大祸临头,可能地震一来,房子就“嘎吱嘎吱”地开始摇晃,像是老爷车的悬挂系统坏了似的,能不让人心惊肉跳吗?你要说抗震设计,得考虑好多事儿。
地震它不是一个单纯的左右晃动。
很多时候,它是上下颠簸,来回推。
你想象一下,一个人在高楼大厦里边走,结果你脚下的楼板跟着你一块儿跳动,这种感觉能不让你脚底板发凉吗?那房子也一样,地震一来,楼板和结构的连接就像是脚底板和鞋底的关系,千万不能松动。
你说这地震就像是一场暴风雨,但问题是,房子如果不结实,它就像风雨中的纸糊屋,随时可能被刮倒。
咱们经常会看到高楼大厦,在地震的时候不会直接倒塌。
这是因为有一种“弹性”设计,简单说,就是让建筑在地震时有点“玩命的柔软”。
有的房子设计成那种“曲线”结构,好像有点像穿着健身裤的高楼,外面看不出什么特别,但实际上它的结构可以通过一定的变形,吸收震动,就像你跑步的时候,地面弹性越好,膝盖受的冲击就越小。
这样一来,建筑不至于被地震震得七零八落,反而能安安稳稳地站着。
再说了,抗震不仅仅是地震来时的事情,建筑物的“抗震力”还跟它的重量、形状和材料有很大关系。
你看那些高楼,越高的越容易晃,毕竟重力作用下它们受到的冲击力比低楼大。
更糟糕的是,如果楼体不够坚固,它晃动时会像一根杠杆,带着楼下的部分一起起伏。
而如果设计得合适,比如墙体加厚,结构更紧密,那它就能保持比较稳定,不容易翻倒。
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
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是建筑工程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它研究的是如何通过设计和控制来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在进行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也领悟到了其中的一些关键要点和核心思想。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享我的学习心得:第一,抗震设计的原理和方法;第二,减震控制的技术措施;第三,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的发展趋势。
首先,抗震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是我在学习过程中最为关注的内容之一。
在抗震设计中,最重要的原理就是“强度设计原则”,即通过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使其能够在地震作用下保持结构完整并实现人员安全疏散。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采用一系列的设计方法来进行抗震设计,如选择合适的结构类型、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考虑地震波作用等。
其次,减震控制是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减震控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减少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冲击力或减少建筑物的振动响应,从而降低结构的破坏性。
在减震控制中,常见的技术措施有“筒状减震器”、“摆锤减震器”、“金属异型橡胶支座”等。
通过采用这些技术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物的地震反应,提高其抗震能力。
最后,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的发展趋势是我在学习过程中思考的一个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安全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
未来,我认为抗震设计将越来越注重综合性能和可靠性,更加重视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而非简单地提高某一个单项指标。
而减震控制技术也将越来越多样化和精细化,可以根据不同建筑物特点和需求来设计和选择合适的减震措施。
通过学习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建筑物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不断改进和创新,我们才能够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建筑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我希望通过不断努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并将所学应用于实际工程中,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建筑结构抗震感想体会
建筑结构抗震感想体会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建筑结构抗震是保护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我国,由于地处地震带,建筑结构抗震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建筑结构抗震的感想和体会。
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重要的是要考虑地震力的作用和结构的抗震性能。
地震力是指地震引起的各种作用力,包括地震波传递到建筑结构上的惯性力、附加质量力和地震引起的其他作用力。
而结构的抗震性能则是指结构在地震力作用下的抵抗能力,包括刚度、强度和稳定性等。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可以使建筑结构具备较好的抗震性能,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应注重多种抗震措施的综合运用。
例如,在结构设计中可以采用增加建筑物刚度的方法,如使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剪力墙等,来提高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
另外,还可以采用隔震装置、减震装置等技术手段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同时,还应考虑地震时建筑物的应急疏散和安全避险设施,以确保人们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及时安全地离开建筑物。
建筑结构抗震还需要注重施工质量的控制。
只有保证建筑物的施工质量,才能使结构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确保材料的质量和结构的准确度。
同时,还需要进行施工过程的监督和检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符合要求。
建筑结构抗震不仅需要科学的设计和施工,还需要人们的重视和宣传。
地震是无法避免的自然现象,但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来减小地震对人们生命财产的影响。
因此,人们应该加强对建筑结构抗震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抗震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提升我国建筑结构抗震的水平,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结构抗震是保护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
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应注重地震力的作用和结构的抗震性能,综合运用多种抗震措施,控制施工质量,加强宣传和教育。
建筑结构抗震复习重点
建筑结构抗震复习重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总复习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地震动和近场地震动?P3答:由地震波传播所引发的地面振动,叫地震动。
其中,在震中区附近的地震动称为近场地震动。
2.什么是地震动的三要素?P3答:地震动的峰值(振幅)、频谱和持续时间称作地震动的三要素。
3.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哪几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哪一类?答: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等几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构造地震。
4.什么是构造地震、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P1答:由于地壳构造运动使深部岩石的应变超过容许值,岩层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地面震动,这种地震称为构造地震,一般简称地震。
地壳深处发生岩层断裂、错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震源至地面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一般震源深度小于60km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60~300km的称为中源地震;大于300km的称为深源地震;我国绝大部分发生的地震属于浅源地震,一般深度为5~40km。
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震中邻近地区称为震中区,地面上某点至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5.地震波分哪几类?各引起地面什么方向的振动?P1-3答:地震波按其在地壳传播的位置不同可分为体波和面波。
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称为体波,体波又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纵波引起地面垂直方向的震动,横波引起地面水平方向震动。
在地球表面传播的波称为面波。
地震曲线图中,纵波首先到达,横波次之,面波最后到达。
分析纵波和横波到达的时间差,可以确定震源的深度。
6.什么是震级和地震烈度?几级以上是破坏性地震?我国地震烈度表分多少度?答:震级:指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是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
(1)m=2~4的地震为有感地震。
(2)m>5的地震,对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3)m>7的地震,称为强烈地震或大地震。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区域内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
M(地震震级)大于5的地震,对建筑物就要引起不同程度的破坏,统称为破坏性地震。
建筑结构抗震感想体会
建筑结构抗震感想体会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威胁。
因此,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我国,由于地震频发,抗震设计和抗震工程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参与抗震设计和抗震工程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建筑结构抗震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建筑结构抗震对于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一次地震的破坏力很大,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通过科学的抗震设计,可以将地震破坏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
因此,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地震的力学特性,合理选择结构形式和材料,并进行合理的设计计算和施工。
建筑结构抗震对于保护财产的安全也非常重要。
地震会给建筑物带来巨大的破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通过合理的抗震设计和工程施工,可以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
抗震设计包括了选择合适的抗震措施和材料,如增加结构的抗震支撑和减震装置,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和韧性。
而抗震工程则包括了合理的施工和监测,确保结构的抗震性能得到有效保证。
建筑结构抗震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地震的力学特性和建筑物的结构特点是进行抗震设计的重要依据。
地震力学是地震工程的基础理论,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可以确定地震对建筑物的作用力。
而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包括结构形式、材料性能、刚度和韧性等,对地震的响应和破坏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在进行抗震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地震力学和结构特点,合理选择抗震措施和材料。
建筑结构抗震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研究。
地震是一种复杂而严峻的自然灾害,对于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建筑结构抗震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研究,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和可靠性。
目前,我国在抗震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例如,如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如何更好地利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如何进行抗震设备的检测和维护等。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为建筑结构的抗震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结构抗震第一章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1. 地震按成因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构造地震分布最广,危害最大,发生次数最多)2. 震源、震中(震源正上方地面位臵)、震源距、震中距、震源深度3. 地震波(分体波、面波)4. 地震三要素(振幅、频谱特性、持续时间)振幅: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的峰值频谱:用地震中振幅和频率的关系曲线表示持续时间5. 地震破坏表现:地表破坏、建筑物破坏、次生灾害6. 地震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度量指标。
国际通用里氏震级。
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引起后果的度量地震设防烈度:国家规定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7. 三水准设防目标小震不坏:在多遇地震情况下,满足弹性变形不超过限值中震可修:遭受本地区设防烈度地震影响时,不发生不可修复的脆性破坏。
大震不倒:遭受高于预估罕遇地震时,具有足够变形能力,弹塑性变形不超过限值8. 两阶段设计方法承载力验算:按第一水准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组合验算结构构件弹塑性变形验算:按第三水准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9. 建筑抗震分为四个类别:甲、乙、丙、丁(重要性依次递减)10.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个方面: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抗震概念设计在总体上把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概念设计内容:场地和地基建筑结构的规则性、抗震结构体系、非结构构件、结构材料与施工第二章场地、地基和基础1、建筑场地:建筑物的场地,具有相似的反应谱特征2、建筑地段划分: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3、建筑场地类别划分依据:场地覆盖层厚度、土层等效剪切波速(覆盖层越厚对中长中期分量放大作用越大、土层刚度或硬度不同剪切波速不同)4. 建筑场地类别与建筑土类型区别:建筑土类型决定了场地的刚度和场地土的剪切波速,根据剪切波速是确定建筑场地类别重要因素。
5. 地基抗震承载力确定:地基静承载力乘以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天然地基抗震承载力验算:p< f aE p max< 1.2 f aE6•不须进行承载力验算的建筑:a、一般单层厂房和单层空旷房屋b、砌体房屋c、不超过8层且高度在25m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和框架抗震墙房屋d、基础荷载与c相当的多层框架厂房和多层混凝土抗震房屋为什么可以不进行验算:多次震害表明,遭受破坏的建筑中,只有少数房屋是因为地基失效而导致破坏,这类地基大多数是液化地基、易产生震陷的软土地基和严重不均匀地基。
7、地基的液化:饱和状态下的砂土或粉土受到振动时,孔隙水压力上升,土中的有效应力减小,土的抗剪强度降低。
振动到一定程度时,土颗粒处于悬浮状态,土中有效应力完全消失,土的抗剪强度为零。
土变成了可流动的水土混合物,此即为液化。
地基的液化会造成:冒水喷砂,地面下陷,建筑物产生巨大沉降和严重倾斜,甚至失稳。
8、影响液化的因素:a、土层的地质年代b、土的组成c、相对密度d、土层埋深e、地下水位f、地震烈度和地震持续时间9、液化判别:A、初判根据土层的地质年代、土的组成、覆盖层厚度和地下水的深度等定性判别不液化土。
B、再判标准贯入实验判别法当初判地基土存在液化可能时,应采用标准贯入试验法进一步判别是否液化。
10、地基液化程度的判别:液化指数。
分三个等级,指数越高越严重。
11、1)采用桩基时, 桩端伸入液化深度以下稳定土层中的长度(不包括桩尖部分)应按计算确定, 对碎石土、砾、粗、中砂、坚硬粘性土应不小于500 mm,其他非岩石土应不小于 2 m。
( 2)采用深基础时, 基础底面埋入可液化深度以下稳定土层中的深度应不小于500 mm。
( 3)采用加密法(如振冲、振动加密、砂桩挤密、强夯等)处理可液化地基时: (处理后土层的实测标准贯入锤击数N 63. 5 应大于临界值N cr 。
)要求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降时, 有效处理深度应不浅于液化深度下界。
? 要求部分消除地基液化沉降时, 有效处理深度以下未处理的残留液化土层的液化指数L LE 应不大于4 , 对独立基础与条形基础的有效处理深度应不浅于地基主要受力层深度。
第三章地震作用与结构抗震验算1、地震作用:指由地运动引起的结构动态作用,分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
2、地震反应:地震作用下在结构中产生的弯矩、剪力、轴向力和位移3、反应谱:结构最大地震反应与结构自振周期的关系曲线。
(包括加速度反应谱、速度反应谱、位移反应谱)特点:可计算出最大地震作用,按静力分析法计算地震反应,考虑了结构振动特点,计算简单实用。
4. 动力理论:直接通过动力方程采用逐步积分求解出地震反应与时间的关系曲线(该法又称时程分析法,更真实反应结构地震影响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并可处理强震下的弹塑性变形。
5、地震系数:地震时地面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以K 表示,是确定地震烈度的一个定量指标。
地震影响系数:它是两项的乘积即地震系数k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之比)和结构物加速度的放大倍数 B (结构反应加速度反应谱与地震动最大加速度之比)。
动力系数:加速度反应最大绝对值与地面加速度最大绝对值之比影响动力系数因素:地面加速度特征、结构自振周期、阻尼比动力系数B 谱曲线特点:A、多峰曲线B、曲线在场地卓越周期Tg达到峰值点C、过了峰值点逐渐减缓D、阻尼比小则曲线幅值大、峰点多;反之亦然6. 建筑重力荷载取值:取结构和构件自重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
7、底部剪力法适用范围:A .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
B、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
振动特点:地震位移反应以基本阵型为主:基本阵型接近于倒三角形分布8. 底部剪力法计算步骤:A、计算地震影响系数B、计算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C、计算底部剪力D、计算各质点水平地震作用9. 阵型分解法:以结构的各阶振型为广义坐标分别求出对应的结构地震反应,然后将对应于各阶振型的结构反应相组合,以确定结构地震内力和变形的方法。
10. 求结构基本周期近似方法:能量法、顶点位移法修正基本周期:考虑非承重构件对刚度的影响,对周期进行折减11. 哪些建筑要进行竖向地震作用计算:设防烈度为8度和9度区的大跨度、长悬臂结构,以及设防烈度为9度区的高层建筑。
12. 高层建筑竖向地震作用计算方法:F Evk =O nax G eq一an熹-13.大跨度结构竖向地震作用计算:第4章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1. p- △效应:当建筑物在水平荷载下产生侧移时,引起重力荷载对墙体和柱轴的偏心,会对结构产生附加外弯矩而进一步产生侧移2•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内容:A .设臵多道抗震防线B. 合理控制结构的弹塑性区部位C. 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和构件的连接D .抗侧力构件的刚度、强度、延性应有适当的对应关系E. 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上的动力特性相近F. 上部结构应与地基基础条件适应3•多高层钢筋混凝土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A .房屋高度B.房屋的平立面布臵及防震缝平立面布臵宜力求规则,当不可避免出现不规则时,可设臵防震缝,将建筑物分成规则的独立单元。
结构刚度和承载力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少,变化宜均匀、连续,不高宽比不宜太大,否则应进行整体稳定和抗倾覆验算防震缝应在地面以上沿全高设臵4. 钢筋混凝土结构如何确定抗震等级:钢筋混凝土结构按烈度、结构类型、房屋高度分为1-4 个不同抗震等级作用:为了在抗震构造措施上及构件计算要求上做到区别对待高度越高,对结构延性要求越高,抗震等级越严格。
同等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不同结构类型,次要抗侧力构件抗震要求低于主要构件框架结构抗倒塌能力较弱,所以在其他情况下抗震等级严于其他结构5. 框架结构薄弱部位:6. 框架抗震设计包括主要内容:A. “强柱弱梁”框架抗震设计(控制柱端节点弯矩设计值)B. 梁柱延性破坏之前不发生其他脆性破坏的抗震设计①梁柱的抗剪承载力要高于抗弯承载力②梁柱截面剪压比不宜过大(防止斜压型脆性破坏)③梁柱剪跨比入要有所限制④柱的轴压比不宜过大(轴压比不宜过大,防止小偏心破坏)⑤纵筋配筋率应适宜(保证塑性铰的转动延性)⑥箍筋要在一定范围加密(提高构件抗剪能力和延性)⑦钢筋要有可靠的锚固和接头C. 框架节点设计7. 抗震性能好的延性框架遵循原则: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压弱拉,更强的节点8. 框架设计内力调整内容:节点柱端弯矩、框架柱剪力设计值(考虑抗震等级)节点受剪承载力设计值10. 框架柱截面设计考虑因素:轴压比,11. 框架梁截面设计考虑因素:剪压比、配筋率(不确定)12. 抗震概念设计和计算设计的关系:建筑抗震概念设计是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臵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是一种基于震害经验建立的抗震基本设计原则和思想。
一般对地震区的工程结构进行的设计,包括抗震概念设计、结构抗震计算和抗震构造措施三个方面。
计算设计就是对承载力,稳定性等必需要定量分析的方面进行验算13. 如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的内力和位移:内力: D 值法A.计算确定各柱的侧翼刚度B.计算各柱所分配的建立C.确定反弯点高度位移:多遇地震作用下层间弹性位移计算罕遇地震作用下层间弹塑性位移验算14. 延性好的结构构件破坏前吸收变形能力和减小地震反应及延性破坏能力更强。
1. 如何保证梁、柱延性破坏之前不发生其他脆性破坏。
(P64)答:1.梁、柱的抗剪承载力要高于它的抗弯承载力(强剪弱弯)2. 梁、柱截面的剪压比不宜过大。
3. 梁、柱截面的剪跨比要有所限制。
(梁的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
4. 柱的轴压比不宜过大。
(柱的侧移系数随轴压比的增加而急剧下降)。
5. 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应该适宜。
(梁的纵向配筋率不宜过高,相对受压区高度越小,弯曲延性越好)。
6. 箍筋要在一定范围内加密。
(一般箍筋在受地震作用时由于混凝土的侧向胀力,可能被胀开,所以在地震区,箍筋端部应该采用135°弯钩,端头且有不小于10 倍箍筋直径的直线段)7. 钢筋应有可靠的锚固及接头。
(包括锚固的长度和接头的长度以及接头的位臵要求)。
2.框架的节点设计相关知识点。
(P70)(a)当剪力达到核心区极限抗剪的60%-70%时,混凝土突然发生对角贯通裂缝,节点强度明显降低。
( b )节点区的破坏与交于节点的梁、柱破坏顺序有关,弱柱强梁型的节点区破坏严重。
(c)框架结构及框架-抗震墙结构均宜采用双向框架,双向框架可以纵横两个方向受力,双向梁对节点的侧向约束也好。
节点抗剪主要是依赖箍筋。
3. 框架结构位移验算。
答:框架结构应该进行两方面的侧移验算:(a)多遇地震变形作用下层间弹性位移的计算,对所有框架都应进行此项计算。
(b)罕遇地震下层间弹塑性位移验算,一般仅对非规则框架进行此项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