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探索时代背景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定与探索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定与探索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定与探索1. 历史背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定与探索始于20世纪初,当时中国正面临帝国主义侵略、封建主义压迫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困境。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成为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领导力量。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认为中国仍然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需要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

在这个阶段,中国注重发展生产力,实行计划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并逐步推进农村集体化和工业化。

3. 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面临着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低潮和经济困境,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政策。

这一政策的核心是引入市场经济元素,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吸引外资和技术,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保持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公共领域的主导地位。

这一体制的建立旨在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福祉的提升。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社会主义的确定与探索还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弘扬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富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一系列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正、诚信友善等。

这些价值观的提出旨在引导社会道德建设,增强国民凝聚力和社会稳定性。

6. 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确定与探索还与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

中国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21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2049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在社会主义基础上不断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现代化建设。

总结起来,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定与探索是一个持续进行的历史进程。

13版第四章社会主义初步探索

13版第四章社会主义初步探索

苏联模式的特点:
苏联社会主义 模式
经济上:高度集中 的计划经济体制
政治上:高度集权 的行政体制
对外关系上:严重 的官僚主义
20世纪是社会主义的世纪。在短短 几十年间,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发展到 多国,先后建立了横跨欧亚、拉丁美洲 的15个社会主义国家,占世界人口的1/3, 领土的1/4。到80年代,这些国家工业总 产值占世界总产值的2/5,国民收入则占 到世界国民收入总额的1/3。
总的来说,“大跃进”运动反映了广大人 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良好 愿望,是党的领导人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 企图用过去行之有效的群众运动的方式, 把经济建设迅速搞上去的一次不成功的尝 试。它带有浓厚的主观唯意志论和经验主 义的色彩,它想走出一条中国自己的经济 建设新路,但除了一些主观蛮干的“创见” 之外,最终也未能摆脱旧的经济模式
什么是国内外的积极因素?在国内,工人 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 量。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 然要作好工作,昼争取化消极因互为积极因素。 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 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 利用。总之,我们要调动一切直接和间接的力 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 家而奋斗。 ——毛泽东
4、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可分两阶段 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四个现代化、 “两步走”发展战略 关于经济建设方针:统筹兼顾 关于所有制结构: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 充 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 律 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扩大民主 关于科学和教育:向科学进军 关于知识分子工作: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 伍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和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探索时代背景ppt课件

社会主义探索时代背景ppt课件

28
匈牙利局势混乱,开始时是由于人民 群众对匈牙利领导人拉科西的工作失 误不满,引发了示威游行,反革命分 子则乘机挑拨,国外帝国主义势力也 大肆鼓噪,情况越来越复杂而紧张。 这时,国内外反革命势力进一步策动 匈牙利军队叛乱,到处发生反革命复 辟。匈牙利政府出于无奈,邀请驻匈 境内的苏军帮助恢复秩序。在震惊世 界的13天中,900多万人的小国,就 有上万人伤亡,经济损失达数百亿福 林(匈牙科货币),给匈牙利人民造 成了一场历史性悲剧。
26
哥 穆 尔 卡 ( 19 05—1982年 ) 1956年10月担任波兰统一工人党第 一书记后,重新提出“波兰道路” ,着手改革政治经济体制。
27
匈牙利事件
事件中布达佩斯市中心的斯大林像被推倒
1944 年 德 军 占 领 匈 牙 利 。 1945 年 4 月,匈牙利人民在苏联红军帮助下 全境解放。1946年2月1日宣布废除 君主制,成立匈牙利共和国。1949 年通过宪法,改称为匈牙利人民共 和国。匈牙利人民政权建立后,照 搬苏联模式,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 业,政治上制造个人崇拜,破坏法 制,引起人民强烈不满。1956年10 月23日,布达佩斯近20万名大学生 和群众举行示威游行,要求第一书 记格罗辞职 ,游行者推倒了市内的 斯大林铸像,同保安部队发生武装 冲突。
5
“他接手的是一 个使用木犁的国 度,撒手人寰时 却是一个拥有原 子弹的国家。”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
6
美苏争霸
新生的人民政权面临着 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 严峻的国内形势。国际 上存在着以苏联为首的 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 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 对立。苏联也同样需要 战略伙伴以对抗美国和 西方
7
二、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苏联学习的主观原因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主题特征本单元主要反映新中国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实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我国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史实,说明新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既有成功的探索,也有重大的失误和挫折,新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复习本单元时注意以下而二条历史线索。

1、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

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不足,自1958年开始,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过程中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

十年“文化大革命”从反面为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借鉴和教训。

2、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模范。

在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中,涌现出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一大批先进人物,他们表现出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前进和发展历程中的宝贵财富。

复习本单元应注意以下内容:1、三项探索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2、三位创业模范:“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二.体系梳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956—1976)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良好开端:中共八大(1956)背景:国内○1、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成。

○2、一五计划正在进行,全国人民正热情洋溢地投身于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主要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作用: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不存在阶级矛盾。

)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落实情况:中共八大的奋斗目标未能真正实行,但历史的发展证明了他的正确性,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与探索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与探索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与探索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与探索导语:社会主义的确立与探索是中国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核心内容。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和探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目标建设、核心理论、改革开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多个方面全面探讨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与探索。

一、历史背景中国社会主义的确立与探索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放战争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及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努力下实现的。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的着力点是实现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

在经济建设方面,中国大力发展农业、工业和国防建设,初步改变了中国长期以来的封建农业经济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

二、目标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确立与探索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远大目标,如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维护等。

这些目标的实现,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三、核心理论中国社会主义的确立与探索的重要依据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成功转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旧有制度,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中国党和国家也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在近代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的核心是经济体制改革,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开放政策和改革措施,引进外国投资和技术,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最新发展和探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发展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努力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这条道路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并形成的,体现了中国独特的历史和国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探索的背景与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特殊历史背景下进行的。

这个背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特殊国情和发展环境;二是探索者们面临的理论空白和实践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找到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道路。

二是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三是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指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一是高度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是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相结合。

四是坚持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传播。

五是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主要实践成果与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

这些成果主要包括:一是在经济领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建立了现代工业体系和现代市场体系,取得了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

二是在政治领域实现了全面深化改革,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三是在文化领域实现了繁荣发展,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四是在外交领域实现了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为我们总结了重要的经验。

首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

其次,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相结合,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正确方向。

2013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

2013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

我国建国初期照抄苏联模式,在 恢复国民经济、保证重点建设和保障 人民生活等方面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五”期间,正是运用这种体制, 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一五计 划”期间苏联提供156个工业项目的援 助; 50年代苏联和东欧向中国派出12000 多名专家;6000多名中国留学生赴苏 联学习。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 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 、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 来‛ ---《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的良好开端。
《论十大关系》
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调动各种积极因素
(1)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 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2.基本设想
所有制 经济形式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私有制 商品生产与交换
公有制 无商品生产与交换
无计划、无政府
有计划发展 按劳分配
运行状态 分配形式
资本家:按资本雇佣工人: 按劳动力价值
一.探索的历史背景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将进 入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党面临如何在中国这样贫穷落 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课题
人口众多
全新的课题
经济文化落后 发展极不平衡
如何建设社 会主义?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基本状况
一“穷”二“白”。“穷”就 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 “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 科学水平都不高。” 这是我国的基 本国情,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 发点。
一.探索的历史背景
(2)总结‚一五‛计划的经验教 训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自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独辟蹊径。

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逐渐形成,为中国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在长期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剥削和压迫的旧中国解放出来,进入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紧密围绕着经济发展、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军事建设等方面的实践。

在经济方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集中体现在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中国经济起步阶段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挑战,资源相对匮乏,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经济体制相对不完善。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通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水平,推动经济发展,逐渐实现工业化,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

在政治方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主要体现在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实行人民民主,通过健全多层次、多形式的民主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化保障,为人民提供了广泛参与国家事务的机会。

同时,也不断加强法治建设,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文化方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主要包括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仅仅是经济建设的问题,还需要加强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发展教育事业、文化事业、卫生事业、体育事业等,提高人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军事方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主要体现在坚持人民军队的建设。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作者: ————————————————————————————————日期:中 国 现代 史一轮复习 经济篇(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时期(1956——1978)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8)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活动,总结其经验教训。

【阶段特征】1956——1976年的基本特征是“探索性”。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经验,由“左倾”思想发展到“极左”泛滥,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大危害。

总之,这一时期成绩与挫折并存。

【温故知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可归纳为“一、二、三、四”ﻩ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ﻩ 两大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生产力)和改造(生产关系)并举。

ﻩ 三项成果: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了单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ﻩ四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制定共和国宪法。

课前巩固练习1.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

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

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 B .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 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 D .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2.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A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 .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 .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3.“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恩格斯晚年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及当代价值

恩格斯晚年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及当代价值

恩格斯晚年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及当代价值【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恩格斯晚年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化探索,包括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以及对共产主义的展望。

分析了恩格斯晚年理论的当代价值,对当代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一些启示,引领我们探索未来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景。

通过对恩格斯晚年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的探讨和总结,可以更好地借鉴他的理论成果,指导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为未来社会主义的繁荣奠定基础。

【关键词】恩格斯、晚年、社会主义、理论探索、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实践、启示、未来发展、前景展望1. 引言1.1 恩格斯晚年的生平恩格斯晚年的生平涉及到他在19世纪末的一系列活动和思想成果。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恩格斯虽然身体状况有所下降,但思想却更加深刻和成熟。

恩格斯在晚年主要以思辨、著述为主,尤其是继续深化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

他致力于倡导无产阶级解放,反对资产阶级剥削,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不懈奋斗。

恩格斯在晚年生活简朴,只专注于学术研究和社会改革。

他经常与革命者和学者们交流思想,为将马克思主义传播至世界各地而努力。

恩格斯也对工人运动持续关注,支持工人阶级的斗争,呼吁联合起来争取自身权益。

恩格斯晚年的生平展示了一个智慧、奋斗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形象。

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学术成就,为当代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和参考。

在恩格斯晚年的生平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为社会正义和平等奋斗终生的先驱者,他的思想和实践影响至今依然具有深远意义。

1.2 社会主义的发展背景社会主义的发展背景可追溯至19世纪,当时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导致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和工人阶级的壮大。

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遭受剥削和压迫,开始出现了对现行社会制度的不满和反抗。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矛盾和危机也使得一些思想家开始思考和探讨新的社会制度和秩序。

恩格斯晚年的社会主义理论探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中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中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中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一次重大探索和实践。

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引下,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其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

然而,新中国面临着经济落后、社会动荡、贫困等一系列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二、经济领域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领域的探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资源分配、财产关系等方面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

这种体制既能保障公共利益,又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有效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次,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积极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吸收国外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发展。

三、政治领域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政治领域的探索主要表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方面。

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依法治国,实行民主集中制,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我国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文化领域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文化领域的探索主要表现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等方面。

我们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新时代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

这些探索使得中国在文化领域焕发出强大的创造力和吸引力。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中国和全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它为中国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

其次,它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成功的借鉴和参考,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与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与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与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背景,探索创造出来的全新社会制度。

它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程,区别于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改革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以及独特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

经济基础的转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源于中国特有的传统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的转型。

中国曾经是一个封建社会,国家财富的主要来源是土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实行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逐渐摆脱了原有的封建势力,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978年对外开放以来,中国开始探索全球经济体系中的经济模式。

中国的经济转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人口红利到创新驱动,从低端制造到高端科技,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铺平了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标志着经济基础的深度转型,为国家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政治体制的改革政治体制的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又一重要历史渊源。

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点。

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基础上的。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实践中总结经验,经过多次尝试,形成了适合中华民族特点的代表制、专家制、人民民主制等独特的政治体制。

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以“三步走”战略为主线,逐步推进建立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司法机关建立了科学的法律框架和制度,扩大了中华民族实现“一国两制”、精神文化建设、社会治安维护等方面的空间。

文化传承的保护文化传承与巩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类似于全球文化差异,中华文化与欧美文化区别也十分明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传承和保护,意味着中国确立了一个特殊而丰富多彩的文化价值体系。

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念是全方位的、客观的和包容的。

1956197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1956197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中 国 现 代 史一轮复习 经济篇(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时期(1956——1978)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8)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活动,总结其经验教训。

【阶段特征】1956——1976年的基本特征是“探索性”。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经验,由“左倾”思想发展到“极左”泛滥,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大危害。

总之,这一时期成绩与挫折并存。

【温故知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两大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生产力)和改造(生产关系)并举。

三项成果: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了单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四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制定共和国宪法。

1.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

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

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A .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B .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C .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D .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2.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A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B .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C .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D .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3.“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A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 .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 .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4.从1950年到1957年, 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

最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

最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一、国际背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当然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 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一个是和平问题, 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这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国际背景。

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这段话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二、国内背景:苏联模式的弊端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我们党在1956年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就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苦探索,一方面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另一方面又察觉到苏联模式有严重问题。

“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经济体制:纯而又纯的国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政治体制:苏共领导的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政权思想文化:斯大林解读的马克思主义“大一统”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认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随后由于反右扩大化,使“左”倾思想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出现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艰辛探索,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一次科学回答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邓小平指出:“正如七大以前,民主革命20多年的曲折发展,教育全党掌握了我国民主革命的规律一样,八大以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20多年的曲折发展也深刻地教育了全党。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工作中恢复了正确的政策,并且研究新情况、新经验,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正确政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一、国际背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当然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 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一个是和平问题, 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这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国际背景。

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这段话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二、国内背景:苏联模式的弊端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我们党在1956年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就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苦探索,一方面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另一方面又察觉到苏联模式有严重问题。

“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经济体制:纯而又纯的国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政治体制:苏共领导的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政权思想文化:斯大林解读的马克思主义“大一统”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认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随后由于反右扩大化,使“左”倾思想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出现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艰辛探索,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一次科学回答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邓小平指出:“正如七大以前,民主革命20多年的曲折发展,教育全党掌握了我国民主革命的规律一样,八大以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20多年的曲折发展也深刻地教育了全党。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工作中恢复了正确的政策,并且研究新情况、新经验,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正确政策。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教案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教案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教案一、教学背景和环境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历史特点。

从领导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历经磨难的中国人民始终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和教育体制的落后,许多人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并不了解。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发展,充分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观念和民族意识。

二、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事件。

3、通过发掘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历史和社会意识。

4、激发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爱国热情和信仰观念。

三、教材内容和教学安排1、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和发展。

(1)社会主义思想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3)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2、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过程。

(1)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

(2)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和特点。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创新。

(1)四项基本原则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理论创新。

(2)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发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和成就。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教学安排:第一节: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和发展(2学时)1、社会主义思想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发展(2学时)1、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思想体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期末复习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期末复习课件

7、中共“八大”提出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B )
A、开展土地革命 B、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C、镇压反革命
D、开展“文化大革命”
8、1958年党中央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左”的错
严重泛滥,其主要表现是( C)
①高指标 ②瞎指挥 ③浮夸风 ④共产风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意义 筹建新中国
通过第一部社会主义
类型的宪法
三、三大改造
❖ 农业、手工业:实行生产合作社。目的:走集体化 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 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通过“赎买”政 策,实现和平过渡。(“赎买”政策是国家对资本 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 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 时间:1953年—1956年。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 性质:这部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
的宪法,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 益的宪法。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 主义类型的宪法?
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从而确立了我国的根本制止 制度。
A.1949年 B.1953年 C.1956年 D.1958年
14.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良好开端的标志是: (C )
A.中国人民共和国建立 B.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中共八大的召开
D. 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15.标志中国结束了靠“洋油”时代的重大事件是:D
()
A.第一个飞机制造厂建成 B.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1956-1978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1956-1978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1956-1978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中国现代史⼀轮复习经济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时期(1956——1978)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8)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活动,总结其经验教训。

【阶段特征】1956——1976年的基本特征是“探索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为寻找⼀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苦探索,取得了巨⼤成就。

另⼀⽅⾯,由于缺乏经验,由“左倾”思想发展到“极左”泛滥,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危害。

总之,这⼀时期成绩与挫折并存。

【温故知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可归纳为“⼀、⼆、三、四”⼀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商业实⾏和平赎买政策。

两⼤特点:优先发展重⼯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产⼒)和改造(⽣产关系)并举。

三项成果:初步奠定⼯业化基础;建⽴⾼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了单⼀⽣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四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五”计划、三⼤改造、制定共和国宪法。

1.1950年,东北⼈民政府规定在⼤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产资料统⼀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

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

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A .是新⽣国家政权的基础B .随着⾏政区域的扩⼤逐步建⽴C .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的D .随着⼯业化建设的进⾏⽽建⽴2.1952年我国⾼校进⾏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学下设⼟⽊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学转变为多科性⼯业⼤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A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B .培养经济建设专门⼈才C .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D .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3.“⼀五”计划期间,我国实⾏粮⾷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制度的实⾏( )A .有利于资本主义⼯商业改造B .保障了⼯业化战略实施C .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短缺D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4.从1950年到1957年, 中国⼈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匈牙利局势混乱,开始时是由于人民 群众对匈牙利领导人拉科西的工作失 误不满,引发了示威游行,反革命分 子则乘机挑拨,国外帝国主义势力也 大肆鼓噪,情况越来越复杂而紧张。 这时,国内外反革命势力进一步策动 匈牙利军队叛乱,到处发生反革命复 辟。匈牙利政府出于无奈,邀请驻匈 境内的苏军帮助恢复秩序。在震惊世 界的13天中,900多万人的小国,就 有上万人伤亡,经济损失达数百亿福 林(匈牙科货币),给匈牙利人民造 成了一场历史性悲剧。
国外
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暴露了苏联模式的缺点和存 在的问题,打破了对苏联的迷信。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作了关于斯大 林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国际共产主 义运动掀起轩然大波.
• 在1956年2月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上, 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 后果》的“秘密报告”,尖锐地揭 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和肃反扩大 化错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产 生强烈的震动,也给中国带来了深 远的影响。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 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深刻论述了 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要把国内外一切 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
论十大关系内容
向布达佩斯行进的苏联坦克
赫鲁晓夫(1953年-1964年当政)
7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 的墓碑,代表了赫鲁晓夫毁誉参 半的一生。

1956年的复杂形势迫使每一个执政 的共产党重新思考社会主义建设中 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时 代在呼唤着新的认识、新的思想的 出现。曾经为马列主义思想宝库贡 献了极为丰富的新主义理论的中国 共产党自然而然地迎接了这场挑战, 开始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 大探索。
• 一是他揭了盖子,一是他捅了娄子。
• 说他揭了盖子,就是讲他的秘密报告表明, 苏联、斯大林并不是一切都是正确的,完全 照搬苏联不行,这就破除了迷信。说他捅了 娄子,就是讲他作的这个秘密报告,没有经 过党内充分酝酿,草率提出,纰漏百出;暴 露和纠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如此重大而长 期的问题,事先不与各国共产党通气,难免 引起巨大震荡和思想分歧。
会主义公有制,使之在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并在此 基础上实行了按劳分配原则。
【计划经济】
政府解决三个基本经济问题是:生产什么、怎样生 产和为谁生产。而其中大部份的资源是由政府所拥 有的,并且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资源的,不受市场 影响。
计划经济,又名指令型经济,顾名思义就是有规划 、计划地发展经济。从而避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盲 目性、不确定性等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危 害。如:重复建设、企业恶性竞争、工厂倒闭、工 人失业、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社会经济危机 等问题。
——《毛泽东选集》第2 版第4卷第1481页
要恭恭敬敬的学,老老实 实的学。”“苏联经济文 化及其他各项重要的建设 经验,将成为新中国建设 的榜样”
社会主义探索初期照搬照抄,走苏联的路
建国初期为什么要照搬 苏联模式?
一、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苏联学习的客观原因
取得成就
苏联"斯大林模式"在 初期帮助苏联取得了 显著的成就,当时苏 联模式弊端尚未完全 显露。
中国现实国情的迫切需 要。苏联是世界上第一 个社会主义国家,有数 十年的社会主义经验, 它在建设社会主义方面 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 凸显了苏联模式的威力 。作为由革命党演变而 来的执政党,没有属于 自己的具体的建设经验
【苏联“斯大林模式】
1、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苏联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形式的社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 理论成果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本章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 要理论成果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 义和经验教训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最初探索(1949-1956)
“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 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 须向他们学习。”
“他接手的是一 个使用木犁的国 度,撒手人寰时 却是一个拥有原 子弹的国家。”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
美苏争霸
新生的人民政权面临着 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 严峻的国内形势。国际 上存在着以苏联为首的 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 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 对立。苏联也同样需要 战略伙伴以对抗美国和 西方
二、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苏联学习的主观原因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 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1956年4月,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作了
《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起积极因素都调动 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 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1.《论十大关系》是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的开端。
•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引发了西方的 反苏反共的浪潮和波匈事件。
斯大林一直被奉为共产 主义运动的领袖和近乎 神话的偶像,似乎不可 能犯什么错误。赫鲁晓 夫对斯大林的否定,第 一次打破了对斯大林的 迷信,这在社会主义国 家,特别是东欧社会主 义国家,引起了巨大的 震动。
• 毛泽东说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作用有两 点:
标语:我们要面包
1956年6月28日,波兹南策盖尔斯基 机车车辆厂的约16000名工人聚集起 来,进行示威游行,向政府要求更好 的待遇和较低的税赋,并派了一位代 表去华沙向政府陈情,然而因为传言 代表遭到当局的逮捕,示威演变成了 暴动,政府为了阻止暴动,出动了 400辆坦克和10000名士兵,当天晚上 ,暴动方告平息。
个人崇拜能够建立信仰,带来精神上的力量,统一 思想,增强一个国家的凝聚力。个人崇拜往往带来 盲从,就是民众会服从领袖的错误决定。所以当个 人崇拜变得过大的时候,就会有潜在危险。因为一 旦领袖出现错误决定,影响的范围也是极大的。
4、外交上:大国强权
风云突变的1956年
1956年,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苏联 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都在发生 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变化
波兹南事件
波莱斯瓦夫·贝鲁特
“苏联道路”
1945年1月,苏联击败了在波兰的德军, 占领了波兰全部地区。1952年,宣布 成立波兰人民共和国,贝鲁特当选为 国家领导人,开始了苏联模式的社会 主义建设。 波兹南事件(波兹南1956年起义)是 波兰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针对波 兰统一工人党政府的大规模罢工事件, 因发生在波兰中西部城市波兹南而得 名 。 事 件 爆 发 于 1956 年 6 月 28 日 。 是 1948年-1953年间波兰人民共和国模仿 苏联模式所造成的恶果。
2、政治上: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模式
缺乏有效监管的权力集中,极易导致权力腐败的产 生和蔓延,也会产生脱离群众、背离实际国情的“ 一言堂”、“一刀切”行为。
集权的优点,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其对立面就是 民主。过分的集权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基本 原则,以长官意志取代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主集中制。
3.思想上:树立个人崇拜
哥 穆 尔 卡 ( 19 05—1982年 ) 1956年10月担任波兰统一工人党第 一书记后,重新提出“波兰道路” ,着手改革政治经济体制。被推倒
1944 年 德 军 占 领 匈 牙 利 。 1945 年 4 月,匈牙利人民在苏联红军帮助下 全境解放。1946年2月1日宣布废除 君主制,成立匈牙利共和国。1949 年通过宪法,改称为匈牙利人民共 和国。匈牙利人民政权建立后,照 搬苏联模式,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 业,政治上制造个人崇拜,破坏法 制,引起人民强烈不满。1956年10 月23日,布达佩斯近20万名大学生 和群众举行示威游行,要求第一书 记格罗辞职 ,游行者推倒了市内的 斯大林铸像,同保安部队发生武装 冲突。
经济问题(1—5条)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 的工业化道路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 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
政治、思想问题(6—10条)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党与非党的关系 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 是非关系 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