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夫读书随笔
《弗吉尼亚伍尔夫传》读后感
《弗吉尼亚·伍尔夫传》读后感当我翻开这本厚重的《弗吉尼亚·伍尔夫传》,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与创造力的灵魂世界。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她的生活、思想和作品都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自由的执着追求。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伍尔夫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深深打动。
她的一生都在与精神疾病作斗争,但她从未放弃过对文学的热爱和创作。
她的作品充满了对传统性别观念的挑战和对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这种勇气和决心让我深感敬佩。
伍尔夫的文学创作风格独特而鲜明。
她善于运用意识流手法,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她的作品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在《到灯塔去》中,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家人在灯塔旅行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和心灵成长,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力量。
除了文学创作外,伍尔夫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评论家和思想家。
她对文学和社会问题的思考深入而敏锐,她的评论文章充满了智慧和洞察力。
她对于女性地位和文学价值的思考也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认为女性应该拥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文学应该反映女性的真实生活和情感体验。
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格外前卫和深刻。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对伍尔夫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从她的生活中感受到了坚韧不拔、追求自由的精神力量。
她的一生都在为文学事业而奋斗,她的作品和思想将永远铭刻在人类文学史册上。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伍尔夫的精神将继续激励着更多的人追求真理、自由和美好。
总之,《弗吉尼亚·伍尔夫传》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它不仅让我了解了伍尔夫的生平和成就,还让我感受到了她对文学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她的故事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激励着我不断前行。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像伍尔夫一样,坚持自己的梦想和信念,勇往直前地追求真理、自由和美好。
一间自己的屋子伍尔夫读后感
一间自己的屋子伍尔夫读后感首先呢,伍尔夫强调一间自己的屋子对女性的重要性。
这可不仅仅是说有个物理空间来遮风挡雨,那简直就是女性的自由小天地啊。
我就想啊,在那个时候的女性,可能很多都像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想飞却没有空间。
就好比我有时候想安安静静看本书,要是家里人一直在旁边唠叨,那感觉就像伍尔夫说的,没有自己的屋子,思绪都被搅得乱七八糟。
这屋子就像是一个结界,把外界的打扰都给隔开,让女性能够静下心来思考,来创作。
伍尔夫还说到女性的经济独立。
这可太实在了,经济不独立,就只能伸手要钱,那在家庭里、社会上哪有话语权呢?我就联想到现在,虽然情况比以前好多了,但还是有些女性在经济上依赖别人后,做个小决定都得看别人脸色。
就像想买支口红,要是自己没钱,还得小心翼翼地跟另一半商量,要是对方不同意,就只能干瞪眼。
所以啊,伍尔夫简直就是先知,早早地就看透了这一点。
再说说女性的创作。
以前我总觉得创作嘛,只要有才华就行。
但伍尔夫告诉我,没那么简单。
女性在创作的道路上,就像在荆棘丛里前行。
传统的观念就像那些荆棘,扎得女性创作者浑身是伤。
比如说,人们对女性写的东西好像就有刻板印象,觉得女性就只能写些情情爱爱、家长里短。
这可把女性创作者的路给堵窄了。
不过伍尔夫可不服气,她自己就是个打破常规的典范。
她的文字充满力量,她用自己的创作在文学的大舞台上占了一席之地,还告诉其他女性,咱们也能写出伟大的作品,不要被那些条条框框束缚住。
这本书读着读着,我就感觉伍尔夫像是在我耳边不停地念叨:“姑娘们,要独立,要有自己的空间,要勇敢地创作。
”她的话既像是警钟,又像是鼓励。
就像我每次想要偷懒放弃自己的小梦想的时候,她就像在背后推了我一把,说:“你可不能就这么算了,你有无限的可能呢。
”。
伍尔夫读书笔记
伍尔夫读书笔记伍尔夫的读书笔记怎样读诗歌全文理想的情况下,你应该尽量保持你的电池电量在20%至80%。
请记住,这些都是最好的方法,在电池电量100%之前,拔掉你的机器。
另外,不要等到电池没电了才去充电。
尽量保持你的笔记本电脑低温状态。
计算机关机充电是最好的充电方法。
当你打开你的笔记本电脑,你应该将电池从你的电脑抠出,然后再插上电源。
虽然这个方法是不方便的,但电池充满电的情况下再插着电源使用,对你的电池损害很大。
经过多年研发发展,电池过充问题已基本得到了解决,与早期的镍氢电池不同,普通使用的锂电池若经常把存储的电量完全放光的话,那么反而会极大地缩短电池寿命,表现出来的便是电池组容量大幅下降。
制作读书计划书所谓“伟人有志,庸人惟愿”,但是不甘平庸,读书还是要有所计划,有些书要精读,要做读书笔记,有些书则属于浏览:1、国学。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笠翁对句》、《龙文鞭影》等。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2、《古诗源》、《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等。
3、古典名著。
《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
4、文艺理论。
刘勰《文心雕龙》、锺嵘《诗品》、孙过庭《书谱》、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袁枚《随园诗话》、刘熙载《艺概》等。
外国文艺理论。
贺拉斯《诗艺》、《论崇高》、狄德罗《论戏剧诗》、莱辛《拉奥孔》、席勒《美育书简》、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歌德谈话录》、黑格尔《美学》、别林斯基《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海涅《论浪漫派》、布封《风格论》、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杜勃罗留波夫《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普列汉诺夫《艺术论》、《罗丹艺术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艾略特《批评的功能》、萨特《什么是文学》等。
5、散文。
伍尔夫读书随笔范本3份
伍尔夫读书随笔范本3份伍尔夫读书随笔 1《伍尔夫读书随笔》中最好看的是伍尔夫的书评,虽然大部分书我都没看过,但伍尔夫幽默,诙谐,富有想象力的语言,让这本随笔就成为了好看的著作。
每一篇书评并不仅仅涉及到这一本书,这一位作者,她经常采用对比的手法来评价,可见伍尔夫阅读量有多大,思考有多深。
“读《蒙田随笔》”中,伍尔夫认为在文学史中,写自己而获得成功的只有蒙田、佩普斯(17世纪英国日记作家)、卢梭(18世纪法国哲学家,著有《忏悔录》)。
“能兴之所至地讲述自己,能把自己灵魂中的不安、骚乱、乃至缺陷,不管什么都和盘托出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蒙田。
”虽然过去了一个又一个世纪,人们依然阅读这本自画像,“他们凝神观望,仿佛看到了自己的面容。
”通过一本书,人们认识到了自我,找到了自己的灵魂模样,那么他便不会浑浑噩噩度过一生,改善或者追随自己的灵魂,去追求,去探索,将不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真正地去生活,自然便会找到幸福感与充实感。
我想,这是阅读带给我们的益处。
蒙田写到了旅行,“当我们出发去旅行时,毫无必要预先定好当晚在何处投宿,何时一定要返回—旅程本身就是一切。
最要紧,也是最难得的,倒是在启程前能找到一个和我们合得来的人。
”这样的主见,在21世纪也不过时呢,虽说是“旧书”,对我一样有指导意义。
从旅行说到人生,“美无处不在的;美和善相互毗邻,紧紧相连。
所以,尽情享受人生旅途之美吧!不必老想着旅行何时结束。
”在“斯特恩的《伤感的旅行》”中,也提到了旅行对人的意义,“旅行(人生就如一次旅行)是用不着看什么旅行指南的,只要问问我们自己的内心就行了。
”伍尔夫说,“真令人惊异,这种对个人内心感受的强调,这种对旅行指南之类的东西的鄙视态度,其实已颇具现代意味了。
”伍尔夫的评价语言时而温柔体贴,“他(斯特恩)的文笔精确无比,读来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他潜到了波澜起伏的人心深处,把人心中极其细微而又瞬息万变的种种情感、幻想和冲动都看得清清楚楚,然后又把那里的一切都分毫无爽地、绘声绘色地摹写了出来。
读伍尔芙《如何读一本书》
读伍尔芙的《如何去读一本书》伍尔芙是英国文坛的前卫开拓者,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现代主义文学与女性主义潮流的先锋。
她在小说中采用意识流的写作方法,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评论家称她将英语“朝着光明的方向推进了一小步”。
在散文方面,伍尔芙以其“谁也模仿不了的英国式的优美洒脱、学识渊博”,而被誉为“英国散文大家中的最后一人”“英国传统散文的大师”以及“新散文的首创者”。
曾经在读完一本书后,完全不知道书中说的是什么,跟没读一样。
也有的时候当时读这本书时还记得内容,过了一段时候后,就完全不记得书中的内容了。
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如何去读一本书》就是教我们如何读小说,如何获取书中的知识,不过伍尔夫在这本书中解读的方法用得都是经典小说来举例说明的,她书中的一些经典小说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当时读的内容和伍尔芙做的读书笔记感受不同,有的伍尔芙在书中分析到的内容,压根就没有印象。
在这本《如何去读一本书》中主要是解读经典小说,作为一个普通读者不同于批评家和学者,很多都是出于消遣类阅读,但是不管作为什么方式的阅读,都会存在一定的方法来让我们获得书中的信息和我们想知道的知识。
让我们来看看伍尔芙在《如何去读一本书》中向我们讲解的阅读三个步骤:阅读第一步,用最大领悟力获取种种印象,但这只是阅读过程的前一半。
我们想要从一本书中获得全部的乐趣,我们就必须对形形色色的印象做出判断,以使那些一闪而过的形象成为坚实而持久的存在。
我们可以把书和书进行比较,就像建筑和建筑进行比较一样,如果能进行这种比较也意味着我们态度的改变,我们不再是作者的朋友,而是他的判官;作为朋友,我们可以满怀同情,作为判官,我们则不得不非常严厉。
因为我们要筛选出有些浪费了我们的时间,滥用了我们的同情,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种种冲突和疑问,我们都要做出判断。
如何读一部经典作品,我们可以有很多方法来解读,那我们以哪种方式来解读呢?在伍尔芙的《如何去读一本书》中以《鲁滨逊漂流记》做为例子来教我们如何解读,伍尔芙是从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来解读这本书的,首先笛福出生、祖先、在写作之前都做过什么,笛福的家庭生活以及成员,对笛福的外貌的描写。
双语 伍尔芙读书笔记
双语伍尔芙读书笔记《如何去读一本书:伍尔芙阅读笔记》是弗吉尼亚·伍尔芙的读书随笔集。
在这本书中,伍尔芙分享了她阅读的方法、心得和感想,并对诸多作家和作品表达了见解。
以下是这本书中的一些精华内容摘要。
1.伍尔芙认为,阅读应该是一种独立而个性化的行为。
她主张,每个人在阅读时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直觉和理性来理解和解读文本,而不应受他人意见的束缚。
("One should read with one's own eyes, and take one's own way. The only advice about reading that I can give is not to take any advice; to follow your own instinct s, use your own reason, and come to your own co nclusions.")2.在阅读过程中,伍尔芙强调要关注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文本的深层含义。
她认为,读者应该学会在阅读中思考,挖掘作品背后的主题和思想。
("In reading, one should be conscious of the writer's art and the meaning beh ind the words.")3.伍尔芙提倡读者要具备批判性思维,不对书籍一味崇拜。
她认为,读者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对于书籍中的内容要有自己的判断和分析。
("One should approach a book with a critical mind, not with blind admiration. ")4.伍尔芙认为,阅读不仅是一种消遣活动,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探索和成长。
她主张,读者应该在阅读中不断发现自己,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审美能力。
("Reading is not only a source of entertainment, but also a journey of spiritual exploration and growth.")5.伍尔芙在书中还详细记录了她的阅读经历和与友人的书信交流,展示了她的文学品味和思想深度。
《伍尔夫读书随笔》读书笔记通用1篇
《伍尔夫读书随笔》读书笔记通用1篇《伍尔夫读书随笔》读书笔记1每天的生活主要内容便是阅读,这是她喜欢的生活状态。
然而日记里依旧会流露出厌烦,“无聊之极,每一天都过的太太**。
”看来,人都是如此,总有不满足之心,即便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得东西,也逃离不了对于“追求的快乐”的渴望。
倘若人永远处于“求之不得”的状态之中,失落感或许会少些吧?不过,这些感触很快会被阅读的乐趣代替。
伍尔夫不停的阅读,她所看的书带给她的是快乐和思考,但是也有某些难以解释的感觉,她说“虽然《唐璜》里的每一章我都很喜欢,但不知为什么,我还是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从这些点滴流露的疲乏,我能理解她真正的内因,那就是:她并没有真正做到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
从她日记里的一些言语的流露,看出她的写作其实有一定的意识是为别人而写的,而非自己本真的感悟。
当她谈到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时,她的感受是“在我看来,这本书里的故事大多很乏味,有趣的并不多”,“至于思想性,更少得可怜”。
这些真实的感受,与当今对《堂吉诃德》的盛誉相比,显得相差甚远,因此,在本篇日记的结尾,她甚感惶惑:“天哪我写到哪里去了,怎么会有这样的怪念头。
”另外,对于自己作为书评家的身份,她其实也并没有真正要求对自己的内心负责,她更加重视的而是如何让读者满意。
在她四十岁时的一篇日记里谈到读《克莉芙丝公主》的感受:“小说当然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只是我觉得难以鉴赏,譬如对人物的内心活动写得叫人莫测高深”,然而,尽管伍尔夫自己读书的感受是如此,她却明白地告诫自己不能将这份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她说:“当然,要是我在写书评,我可能只好说这两个人物写得怎样怎样的成功,可是,感谢上帝!我现在是在写日记,不是写书评。
”这究竟是怎样一种写作态度?书评家的评论并非从自己真实地阅读角度来谈论作品,又如何带给读者新鲜的东西?!在伍尔夫短短的几篇日记中,还可以读到很多她对于某些作家的所谓“不敬之词”,然而无论如何,这些日记的真情流露才是最真实的,最血肉丰满的。
自己的房间伍尔夫读后感
自己的房间伍尔夫读后感1. 引言哎呀,最近我读了伍尔夫的《自己的房间》,真是让我感触良多。
说实话,最开始我还以为这本书会像一块硬邦邦的石头,读起来困难重重,但没想到它竟然是这么一块软绵绵的棉花糖,让我一口气吃了个够。
伍尔夫用她独特的视角,讲述了女性在文学和社会中的处境,简直让人眼前一亮,心里暖暖的。
2. 女性的空间与独立2.1 拥有自己的房间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就是“一个女人如果想要写作,就需要有自己的房间。
”这简直是经典中的经典!想想现在的我们,身边总是有人打扰,手机铃声一响,心里的灵感就像小鸟一样飞走了。
伍尔夫告诉我们,拥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有多么重要,像是给心灵搭建了一座小窝。
这个窝里没有喧嚣,没有打扰,只有我和我的思绪,真是太美好了!2.2 自由与创作再说说那种自由感。
伍尔夫提到的自由,真的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问题,更是一种心理上的解放。
就像是我们在吃炸鸡的时候,手上有个大碗,能尽情地抓、尽情地啃。
她说,只有在没有人压迫、没有束缚的环境中,才能够创造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
想想看,要是每个女人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和自由,那文学的世界会有多么精彩啊!3. 反思与启示3.1 传统与创新看完这本书,我开始反思,传统对女性的期望真是太重了。
有时候我们被教导要温文尔雅,要乖巧听话,结果却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来。
伍尔夫像是那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
她提醒我们,不要畏惧挑战传统,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就算路途再艰难,也要相信,属于自己的光辉一定会闪耀!3.2 书写的力量我还觉得,伍尔夫在书中强调书写的力量,特别让人振奋。
她认为,文字是女性表达自我、探索内心的一种方式。
想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我自己写日记的那些时光。
每当我把烦恼和快乐都写下来,心里就像是卸下了一块大石头,轻松得不得了。
她让我意识到,写作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是我与世界对话的一扇窗。
4. 结尾总的来说,《自己的房间》不仅让我领悟到了女性独立与自由的重要性,更让我重新审视了书写的意义。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读书笔记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读书笔记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读书笔记1可以说是目前读过最有趣的一本书。
新颖的表达方式,心甘情愿花费心思去琢磨的一本书。
每个人交错着内心的独白,拼凑出了一整段人生,由散文和诗组成的群像,实际上是六个人也是只一个人。
而且描写文笔非常精美细腻。
值得反复阅读。
词藻很美,修辞绝妙,她的文字给人一种唯美闲适之感,细嚼画面感极强,且韵味无穷。
文字被赋予这样的魅力,让人觉得安宁。
以海浪为题的诗意人生,有两小无猜的悸动、离家读书的懵懂无知、年轻气盛的热血沸腾、垂垂暮年的茫然回首,六个人各自有着五颜六色的性格,他们像许多个你,又像融为一体的我。
从童稚到垂暮之年的内心独白,用六股平行的意识流分别表现了意识的六种类型和“人的六个时代”的成长经历和体验…小说利用太阳的东升与西落象征着人生的具体阶段。
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通过对六个人物成长经历的描写,揭示了生命的短暂与永恒之间的矛盾。
六个代表人物以不同的方式走向同一个归宿,而又以不同的姿态迎着死亡。
个体生命虽然短暂,但整体生命却永恒不息。
作者通过大海、太阳、海浪和鸟鸣等描写将一天之内的景色变化展现出来,而通过花草树木的衰荣以及田野上的景色变化展现了一年中的四时变幻。
六个人物:伯纳德、内维尔、路易斯、苏珊、珍妮和罗达从童稚到垂暮之年的内心独白,用六股平行的意识流分别表现了意识的六种类型和“人的六个时代”的成长经历和体验。
是诗,是散文,是戏剧,是小说……没有一种文体能够框住这部作品。
六个人的一生伴随着海浪上升、降落,六个人的内心独白汇聚在一起,竟一点也不混乱,倒像是海浪中的每一小股,和谐、共生,起起落落构成一段乐章。
伍尔夫那些丰富、诡异、梦幻的辞藻,那些滴滴答答如同时间掉落一般的节奏,已经不能只用灵性来形容了,简直就是神仙写字!略少一笔,则将失去它所具有的诗意;略增一笔,则它将跌入艺术宫殿的深渊,变得索然无味和故作风雅。
海浪伍尔夫读后感
海浪伍尔夫读后感一开始接触这书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是懵的。
这哪是在写海浪啊,感觉像是一堆意识的碎片在我眼前晃悠。
书里六个人物的独白就像六股不同方向的小水流,刚开始我都找不到它们汇聚的点。
随着慢慢地读下去,我发现这书就像一首独特的交响曲。
每个角色的独白就像是不同的乐器在演奏,单独听有点怪,但合在一起就有了一种奇妙的和谐。
他们在诉说着自己对生活、对时间、对自我的感受,就像我们平常也会自己在脑子里琢磨一些有的没的一样。
比如说,有时候我也会突然想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是个啥位置,是不是像书里的人物一样渺小又迷茫。
伍尔夫描写海浪的部分就像是给这曲交响曲加上了自然的背景音。
海浪一会儿汹涌,一会儿轻柔,就跟我们的生活似的,充满了起起落落。
那些关于海浪的描述特别生动,我感觉自己好像就站在海边,海风呼呼地吹着,海浪一个接一个地打过来。
这海浪不仅仅是自然的海浪,更像是时间的浪潮,不断地推着这些人物向前走,不管他们愿不愿意。
这书里的时间感也很奇特。
感觉不是按照我们平常理解的那种顺序来的,像是在时间的长河里跳来跳去。
有时候一下子跳到了童年的回忆,那时候的天真无邪;有时候又突然到了老年,对一生的感慨。
就像我有时候回忆自己小时候,感觉那时候的阳光都比现在灿烂,然后又会突然担心自己老了以后会是啥样,这种时间的错乱感在书里被放大得很厉害。
而且这六个人物啊,每个人都像是我身边会出现的某一类人。
有那种特别充满幻想的,有很务实的,还有整天愁眉苦脸的。
他们的生活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又各自独立。
我读着读着就会想,这不就是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嘛,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故事和性格,闯进别人的世界里。
听伍尔夫如是说——关于读书
听说伍尔夫,是因为《一间自己的房间》;看过根据《达洛威夫人》改编的电影《时时刻刻》。
休息在家,捧起《伍尔夫读书随笔》,静静倾听——1 读书的自由与限制“关于读书,一个人可以对别人提出的唯一指导就是不必听什么指导,你只要凭自己的天性、凭自己的头脑得出自己的结论就可以了。
”作为一个读者,独立性是最重要的品质,自由精神恰恰是书之圣殿里的生命所在。
“不过为了得到自由,当然也得对自己有所限制。
我们不能冒昧而徒劳地浪费精力,为了给一盆玫瑰花浇水便把半个院子全浇湿。
我们必须培养自己准确有力地把握对象的能力。
”伍尔夫指出,既然书有种类,那么我们只要分门别类地找出它们理应给我们的东西就可以了。
然而,却很少有人会根据书所能给我们的东西来读书。
我们读一本书的目的是什么呢?应抱着一种何样的期盼?伍尔夫说,应成为作者的合伙人和同谋。
要是一开始就心存疑虑或者要求苛刻,就不可能从书中读出尽可能多的意蕴。
倘若尽可能地敞开心扉,那么你会从字里行间,从那些难以觉察的细微迹象和暗示中,看到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而当你沉浸于书中并不断熟悉它之后中很快就会发现,作者给予你的东西,或试图给予你的东西,其实是相当明确的。
如此说来,开卷有益,既取决于作品,亦取决于读者了。
以审视的眼光读,去审判,是对真善美的甄别和吸纳。
2 怎样读小说要了解小说家创作过程中的细枝末节,也许最简便的办法不是读,而是写,亲自去尝试一下把握词词有多么艰险。
……但是,当你想用词词来重现这一景象时,就会发现它已散乱成了千百个相互矛盾的印象片断。
这些片断,有些需要淡化,有些需要强化,而在写的过程中,你还有可能根本就把握不住情感本身。
不过,尽管他们的世界各各不同,每个世界自身却是和谐一致的。
每个世界的创造者都恪守自己的视角法则。
所以说,从一个大小说家到另一个大小说家,情形就像被人揪着头发提到空中,先被抛到这里,接着又被抛到那里。
读小说是一门艰难而复杂的艺术。
如果你想真正掌握某个小说家——某个大艺术家——给你的一切,你不仅需要有非常敏锐的感受力,还需要有非常大胆的想象力。
鬼屋伍尔芙读后感
鬼屋伍尔芙读后感
读了鬼屋伍尔芙给我的感觉是:有的时候,觉得弗吉尼亚伍尔夫就是世另我,心路历程一模一样,虽然她是写作,我可能是画画或者做其他作品,都是:有人说这个作品好——然后又有点妄自菲薄,(多半是为自己万一失败找台阶下)——然后又开始在乎评价——然后又自我安慰(要宠辱不惊,不要在乎外界的目光)——然后突然升华,参透到了对待作品创作的态度(保持对艺术的尊重)——然后落实到创作上又开始迷茫哈哈哈。
如果能有克里姆特式狂妄(自信),也许就没这些烦恼了,他说:“对于我的艺术来说,我不在意有多少人喜欢,而在意喜欢的人是谁”。
其实,我能感觉到,她创作的这种“玻璃心”,多篇日记都在矛盾中:在乎外界评价,又劝自己外在评价不重要,她多次精神性疾病发作也都是面临随着作品的发表而来的外部评价的压力,最厉害的一次还差点因为服用安眠药自杀成功,还好洗胃及时,不至于英年早逝,不然我就读不到她精神稳定后写的这些可爱日记了,可是她的生活应该没有太多压力,她继承了姑妈的遗产,不用靠写小说赚钱,而且她想写什么就能发表什么,不用在乎出版社的要求,伦纳德就为她开了个出版社任她发表。
她写作出于兴趣,却还能把自己时不时搞疯,可能除了精神因素外,还有审美高度在,对自己要求高,对自己作品要求高,对于艺术家,作家来说这是好事,保
证了作品的质量,但也容易陷入痛苦。
《到灯塔去》[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瞿世镜 译读后感
《到灯塔去》[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瞿世镜译读后感第一篇范文《到灯塔去》[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瞿世镜译——读后感《到灯塔去》是英国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吸引了无数读者。
在瞿世镜教授的精心翻译下,这部作品更是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以下是我对这部作品的一些看法。
1. 叙事手法独具匠心伍尔夫在这部作品中采用了“意识流”叙事手法,使读者能够直接进入人物内心,感受他们的情感波动。
这种手法使得作品具有极强的代入感,让人如临其境。
例如,在描述拉姆齐夫人的心理活动时,作者写道:“她觉得自己的生活就像一块布,上面绣满了各种颜色,如今却被剪裁成了碎片。
”这句话生动地展现了拉姆齐夫人的心理状态,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2. 深刻揭示人性的复杂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如拉姆齐先生,他既有才华横溢的一面,又有自私、冷漠的一面。
这种复杂性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也让读者对人性的理解更加深刻。
在描述拉姆齐先生时,作者写道:“他是个天才,但他也是一个孤独的人,他把自己的孤独强加给别人。
”3. 对女性命运的关切伍尔夫是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她在作品中关注女性命运,探讨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在《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成为了家庭的中心,但她却失去了自我。
通过这一形象,伍尔夫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关切。
如她所说:“女性总是为了别人而活,她们自己的生活在哪里?”4. 触类旁通,引发思考《到灯塔去》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哲学作品。
它探讨了人生、艺术、家庭、爱情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让人触类旁通,引发深刻的思考。
例如,作品中关于时间与记忆的探讨,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的种种经历,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总的来说,我对这部作品持高度评价。
它不仅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能够启发人们思考的人生哲学。
我相信,《到灯塔去》会成为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阅读经历。
海浪伍尔夫读后感
海浪伍尔夫读后感
这本书一上来就跟别的书不太一样。
它没有那种规规矩矩的故事线,什么开头、中间、结尾一目了然的那种。
就好像伍尔夫把一堆七零八碎的想法、感受还有印象一股脑儿地全倒出来,然后让读者自己去拼凑出个所以然来。
书里那几个角色,我都有点分不清谁是谁了。
他们的声音一会儿冒出来,一会儿又消失了,就像海浪一样,一波接着一波,有时候感觉他们像是一个人的不同侧面在自言自语。
这就好比你在海边,看着海浪涌过来又退回去,每个海浪看起来都有点相似,但又都有点不一样。
我读的时候就在想,伍尔夫是不是在写我们每个人脑袋里那些乱乱的念头呢?有时候我们的想法也是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一会儿想到小时候的趣事,一会儿又担心明天的工作,就像书里那些角色的思绪在不停地跳跃。
而且伍尔夫的描写特别细腻。
她写海浪的样子,那可不只是说海浪很大或者很小这么简单。
她能把海浪的颜色、海浪翻滚时的声音,还有海浪冲上岸边时那种力量感都写得让你感觉自己就站在海滩上一样。
这让我想到,她是不是想通过海浪来比喻我们的生活啊?生活也是这样,有时候平静得像缓缓起伏的小海浪,有时候又突然来个大风暴,把一切都搅得乱七八糟。
不过呢,读这本书还真得有点耐心。
我好几次都差点读不下去了,感觉像是在雾里走路,迷迷茫茫的。
但是坚持读下去又会发现一些小惊喜。
就像在沙滩上找贝壳,一开始觉得啥也没有,但是仔细找一找,就能发现那些藏在沙子里的漂亮贝壳。
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
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权威精品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内容摘要: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弗吉尼亚·伍尔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通过提出并分析为何“要拥有一间自己的屋子和每年五百磅收入”的观点,以此来重构女性自我。
同时,伍尔夫还积极寻求属于女性的话语方式,并提出了著名的“双性同体”的创作理想,唯有此才能“成为自己”。
关键词:伍尔夫女性自我女性话语双性同体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被认为是英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性作家、西方女权运动和女性主义思潮的先驱,《一间自己的屋子》是其代表作之一,它出自1928年伍尔夫到剑桥大学所作的两次演讲。
此书的出版在当时一鸣惊人,直至今天,它仍是伍尔夫所有著作中最具知名度的一篇,被后世的女权主义者们公认为女权主义运动的宣言。
一.伍尔夫与《一间自己的屋子》弗吉尼亚·伍尔夫说:“如果生命有一个基地,它就是记忆。
”[1]那些已经远逝了的往事,甚至为伍尔夫的生命定下了一个基调,构成了她生命的底色,它们与伍尔夫的一生相互交织,至死方休。
她于1882年出生于英国伦敦肯辛顿,那是一个文学世家,谨守着维多利亚传统。
她是莱斯利·斯蒂芬爵士与裘丽亚·达克沃斯所生的第三个孩子,第二个女儿。
父亲是一个著名的传记作家,有一个大的图书馆,优越的家学孕育了伍尔夫的文学天赋。
但维多利亚时代,女性无权接受正统教育。
父亲直至临终,也不忘查账,经常为她和姐姐文尼莎超出的花费而动辄大怒。
父母去世后,她的异父兄长乔治·达克沃斯接替了父亲对她们姐妹的经济压迫,甚至逼她们到上流社交场推销自己以谋婚姻之路。
她和姐姐后来靠继承的的一点财产才摆脱了乔治,开始了她们自己的生活。
为贴补日常花费,伍尔夫开始为报刊撰稿。
此后,姑妈留给她为数不少的遗产,为她的创作之路打下物质基础,至此获得了更多的自由。
存在的瞬间:伍尔夫读书随笔
精彩摘录
《存在的瞬间:伍尔夫读书随笔》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部精彩之作,充 满了深邃的思考和敏锐的洞察力。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自己的读书笔记,展现 了对于文学、艺术、生活和人性的独到见解。以下是一些精彩摘录,供大家品味。
“文学是一种表达人类情感和思想的方式,它通过语言和文字的组合,创造 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则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它通过各种媒介和技巧,将 现实世界转化为一种美的表现。”
伍尔夫强调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她认为,人类存在的核心在于自我认知,只有通过深入了解自 己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理解自己存在的意义。在她的作品中,她通过分析小说、诗歌等文学作 品,探讨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如何通过自我认知来超越个体的局限,达到更高层 次的境界。
伍尔夫探讨了自我表达在人类存在中的重要性。她认为,自我表达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求,只有 通过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在她的作品中,她通过分析语言、写作 等表达方式,探讨了如何通过自我表达来超越语言的局限,达到更深层次的沟通。
在“怎样读书”这一部分,伍尔夫提出了她对于阅读的理解和看法。她认为, 阅读应该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天性和头脑得出自己的结 论。这是一种倡导自由和独立的阅读理念,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创 造性。
在“书与人生”和“书与女性”这两个部分,伍尔夫探讨了阅读与生活和性 别之间的关系。她认为,阅读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同时,不同的性别在 阅读时也会有不同的体验和理解。这是一种跨学科的思考方式,将阅读与生活、 性别等元素紧密相连。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存在的瞬间:伍尔夫读书随笔》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感谢观看Βιβλιοθήκη 存在的瞬间:伍尔夫读书随笔
伍尔夫读书心得2
伍尔夫读书心得2伍尔夫读书心得2弗吉尼亚·伍尔夫刘文龙[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著刘文龙译假如莎士比亚有个妹妹我在书架上不断寻找,但令人悲哀的是,根本没法找到一本有关18世纪以前英国女性情况的书。
没有实例,我也就没有办法就我的问题加以反复思考。
我的问题是:为什么伊丽莎白时代的英国女人没写出一首诗?此外,我也不清楚,当时她们是怎样受教育的,她们会不会书写,有没有自己的房间,或者,她们中间有多少人是在21岁以前就生育孩子的--说得简单点,我只是想知道,每天从上午八点到晚上八点,她们通常在做些什么。
她们肯定没什么钱,而且,根据特里维廉教授的说法,她们往往还未成年就已嫁人了,大多是在十五六岁,有的甚至更早。
倘若上述情况属实,那么我敢说,假如她们当中真有人突然写出一部像莎士比亚那样的剧本来,那倒反而怪了。
此时,我想起了一位老先生--此人现已作古,但我知道他生前还是个主教--他曾宣称,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女人都不可能拥有莎士比亚的天才。
他不仅在报纸上发表这一见解,还曾对一位女士解释说,尽管猫或许也有灵魂,但事实上猫是永远进不了天国的。
像这样的老先生,曾用了多少心思来拯救我们女人啊!多亏他们,我们总算摆脱了无知!现在我们懂了,猫进不了天国,所以女人写不出莎士比亚戏剧!然而,不管怎么说,每当我在书架上看到莎士比亚的作品时,我仍不得不承认,这位主教的说法至少有一点是对的,那就是:要莎士比亚时代的女人写出莎士比亚戏剧来是不可能的--绝对不可能!既然那时的实际情况究竟如何现在难以得知,那就来想象一下吧--假如,莎士比亚有个妹妹,叫朱迪丝,具有惊人的天赋,那情形会怎么样呢?莎士比亚本人可能上过文法学校,因为他母亲继承了一笔遗产,还是有点钱供他读书的。
他在学校里可能学过拉丁文,读过奥维德、维吉尔和贺拉斯的诗作,还学会了基本语法和逻辑。
他是个顽皮的孩子,这谁都知道,曾偷猎过兔子,可能还射杀过鹿,后来又年纪轻轻就结了婚,而且婚后不到十个月,他的妻子就生下了一个孩子。
伍尔夫读书随笔_作文600字_读书笔记_
伍尔夫读书随笔
在广州,偶得《伍尔夫读书随笔》,极喜欢它的封面,伍尔夫淡雅的侧面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她不俗的气质。
因为梅丽尔斯特里普演的伍尔夫自传的缘故,我一直以为伍尔夫不美,今日始知伍尔夫原竟是个空灵的女子。
才读了几章,就已忍不住执笔。
好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子,这样的灵魂怎么可能投河自尽?我得抽空把梅丽尔斯特里普演的那部自传片看一看,已解心头之惑。
伍尔夫出身书香门第,她父亲莱斯利·斯蒂芬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一位著名的评论家和传记作家,曾经主编过《国家名人传记大辞典》。
她父亲藏书多,结交文化圈子里的名人也多,只是有点重男轻女,两个儿子进剑桥大学深造,却留两个女儿在家里教读。
于是,小姑娘伍尔夫天天在父亲的书房里进进出出,书成为她的玩具,成为日夜相处的洋娃娃,成为她终生不渝的唯一情人。
仅仅是这个原因,还不足以成就伍尔夫这位“女性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由于父亲、兄弟和丈夫的事业和社交的原因,许多年中,她结识了一大批名重一时或名垂青史的文化人:哈代、罗斯金、梅瑞狄斯、福斯特、艾略特、凯恩斯等等,长期耳濡目染,培养了她的眼格、品位和趣味,她对阅读有超乎寻常的热爱和捍卫。
自诩是个爱读书之人,因本科专业之故,按照老师所列书单,读过不少小说、诗歌和传记,却从未象伍尔夫那样深得各种体裁之奥妙,真有妄读了那些诗书之感。
至真的爱收获至尊的心得和体会。
在《伍尔夫读书随笔》中,可以隐约听见伍尔夫读书时的心跳,看见她全神贯注的眼神。
她那女性特有的娓娓道来的轻盈,掺杂者智者的幽默,令《随笔》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以上是小编味道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墙上的斑点读后感范文一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写的《墙上的斑点》深深地吸引了我,文中透露出的哲理折服了我。
人是会思考的动物,这也是人最美妙的地方。
人的思考是无边无际,不分时间和空间的。
你的思想1秒钟前还在一道物理题上,1秒钟后就可能会想到明天会不会默写。
1秒钟前还沉醉在昨天打篮球时的那个完美的晃人动作,1秒钟后就会在猜在加利福尼亚苹果总部的史蒂夫?乔布斯脑子中的下一代IMAC长什么样没有思考就没有美丽的油画,就没有动听的歌曲,就没有形象的雕塑,功利一点说,就没有你试卷上的一百分。
找一个安静的午后,坐在那,什么也别管,就是思考,尽情地思考,放肆地思考,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有滋有味。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范文二我们的思想总是被身边的事物所左右的,主人公总是在寻找平静安逸的生活。
在第一段有这样一句话: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过去,眼光在火红的炭块上停留了一下,过去关于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的幻觉又浮现在我脑际,我想到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
这个斑点打断了这个幻觉,使我觉得松了一口气,以为这是过去的幻觉,是一种无意识的幻觉,可能在孩童时期产生的。
红色骑士代表战争和不平静的生活,这种无意识的幻觉可能是在早期产生的,根深蒂固的在思想里面,但这并不是我想要的,我一直想摆脱它,直到看到这个斑点,使我打断了这个幻觉,指引我想一些新事物,使我思绪一哄而上。
我思绪中向往的是平静的生活,像老房客那样的人家为老房子挂上一幅小肖像画,那才是有意思的人家,但是想拥有这样的生活好似很难,就像火车和路旁的老太太、年轻人一样,一晃而过。
我希望能静静地、安稳地、沉着不迫地思考没有谁来打搅,一点也用不着从椅子里站起来,可以轻松地从这件事想到那件事,不感觉敌意,也不觉地阻碍。
渴望的东西通常是我们生活中所缺少的,因为不曾拥有才特别想要。
很明显战争在主人公的思想上刻下了很深的烙印,时时被战争的不安定感困扰着,战争意味着死亡,那么死亡又是什么呢?来世呢?人死了之后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不是的,即使是一棵树倒了,它的生命也没有并没有结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伍尔夫读书随笔
引导语:《伍尔夫读书随笔》主要选自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三部重要散文集,即《普通读者》、《普通读者二集》和《自己的房间》,多为伍尔夫的读书心得和感想,而且写得比较随意,不拘一格,故称为“读书随笔”。
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伍尔夫读书随笔》这本书我读了两遍,不是因为我好学,实在是因为这本书的严肃性让我时常走神,而且中间还有其他书来插队,断断续续地看完根本没有感觉。
于是定下心来,重新再看一遍。
真正沉下心来看,发现伍尔夫的文笔很生动,时而幻想,时而发怒,时而挖苦,并不生涩,伍尔夫的真性情逐渐展开在我的眼前。
当看到她的日记节选中有这么一段,令我会心一笑,“可能是拜伦头脑里的奇思异想太多,他的诗读起来还是有点吃力的,常常读着读着就走了神,想到外面去看看风景,或者到隔壁房间里去。
”我也有如伍尔夫的感受,“书不管好坏,读完后总会让人觉得好像松了口气……”当然,《伍尔夫读书随笔》是一本好书,它的好在于启发我怎么去读书,明白地告诉我阅读带给我一些什么。
伍尔夫一生只做两件事情,读书和写作,但她并没有把读书当做高深莫测的事情,她主动降低门槛,谦虚地对我们说“你只要凭自己的天性、凭自己的头脑得出自己的结论就可以了。
”她让我们抛开成见,敞开心扉,“成为作者的合伙人和同谋。
”这样便“会从那隐晦曲折的字里行间,从那些难以觉察的细微迹象和暗示中,看到一个与
众不同的人。
”伍尔夫博览群书,所以在这本书的书评部分,她能横向纵向进行各种比较,有肯定,有批判,字里行间闪烁着无数智慧与诙谐的火花。
伍尔夫与我们相距有八九十年的距离,她所评价的著作更是离我们久远,我们读这些几百年之前的著作有什么意义呢?伍尔夫并没有讲深刻的大道理,她认为书中的描述只不过是那个时代生活中的短暂记录而已,旧书随着时代的步伐变得过时,但读一读这些“日见腐朽”的旧书,“有时也会使你感到震惊,甚至为之折服。
也许只是一封信—但它描绘出怎样的一幅图景啊!也许只是片言只语—但其中隐含着怎样的一种期待啊!”其实,我爱读这些时代久远的旧书,毕竟它们是经过了几代人,各个种族的筛选过滤,才会落到我们当代,这是多么沉重和有价值的沉淀,不去读一读,可惜了。
伍尔夫所处的20世纪,女性的权益已经开放了很多,但伍尔夫依然为女性的地位忿忿不平,尤其对19世纪女性所遭遇的不公平的愤慨多次在随笔中出现,伍尔夫比当代女性还要强调社会权,实为一位女权主义者。
她认为,名著中的女性人物多么了不起,也只是虚构的,那个时代的女性“往往被关在房间里,甚至挨打。
”她感觉“她们一定在暗处向我们张望,在笑,或者在伤心地流泪。
”她去图书馆寻找关于女性的历史记录,却没有,找到的却是男人歧视女人的著作,她在悲观绝望中画出一幅画,是想象中的写这种书的教授的画像,愤怒令她“双颊滚滚发热”,她开始在教授脸上画圈,“一直画到他看上去就像一片着了火的灌木丛,或者像一颗裹着火焰的扫帚星—不管像
什么,反正是毫无人样的,或者说,毫无人味的。
”这让我不由得喜爱上率性的伍尔夫。
时光已经走到21世纪,女性地位真的与男人平等吗?很多现象表明并不见得,他依然排在她的前面,不信你在输入法敲“ta”试试。
种种原因,历史上没有出现女性莎士比亚。
睿智的伍尔夫创造出一位莎士比亚的妹妹,方便阐述这个原因。
莎士比亚妹妹是有着创作天分的姑娘,一点儿不亚于莎士比亚,但她依照莎士比亚的方式行事,最终的命运是“痛苦不堪,最后在一个冬天的夜里自杀了,尸体被埋在城外的某个路口,也许就是今天大象城堡饭店前那个公共汽车站所在的地方。
”伍尔夫讽刺手法开始显现,带出现世的地址,就像真的一样。
我都能想象她恨得咬牙切齿的样子。
除了社会环境,阻碍女人成为艺术家的还有男人。
伍尔夫继续批判19世纪的男人,“涉及到了那种非常有趣、非常隐晦的男性情节—就是这种情节,极大地妨碍着女人的行动。
这是男人内心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欲望,总希望女人低他一等,或者说,总希望自己高女人一等。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大男子主义,过去普遍存在,现在依然存在。
可见一位作家不仅仅靠着非凡的才能造就,还需要社会的呵护。
受歧视的女性没有创作条件,但对作家的创作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就像毕加索的绘画灵感离不开女人。
伍尔夫也提到这一点,作家们“曾得到过女性天赋的激发,从而获得了创作灵感。
”她接着描述了生活中的场景,也许在哄孩子,也许在做女红,“这似乎很简单,但不管怎么说,不管生活有多复杂,女人做的事总是生活的根本。
”
这就是女人特殊的天赋,让疲沓的男人看到这个场景便感觉到精神振奋,“心灵仿佛又获得了元气。
”
《伍尔夫读书随笔》中最好看的是伍尔夫的书评,虽然大部分书我都没看过,但伍尔夫幽默,诙谐,富有想象力的语言,让这本随笔就成为了好看的著作。
每一篇书评并不仅仅涉及到这一本书,这一位作者,她经常采用对比的手法来评价,可见伍尔夫阅读量有多大,思考有多深。
“读《蒙田随笔》”中,伍尔夫认为在文学史中,写自己而获得成功的只有蒙田、佩普斯、卢梭。
“能兴之所至地讲述自己,能把自己灵魂中的不安、骚乱、乃至缺陷,不管什么都和盘托出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蒙田。
”虽然过去了一个又一个世纪,人们依然阅读这本自画像,“他们凝神观望,仿佛看到了自己的面容。
”通过一本书,人们认识到了自我,找到了自己的灵魂模样,那么他便不会浑浑噩噩度过一生,改善或者追随自己的灵魂,去追求,去探索,将不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真正地去生活,自然便会找到幸福感与充实感。
我想,这是阅读带给我们的益处。
蒙田写到了旅行,“当我们出发去旅行时,毫无必要预先定好当晚在何处投宿,何时一定要返回—旅程本身就是一切。
最要紧,也是最难得的,倒是在启程前能找到一个和我们合得来的人。
”这样的主见,在21世纪也不过时呢,虽说是“旧书”,对我一样有指导意义。
从旅行说到人生,“美无处不在的;美和善相互毗邻,紧紧相连。
所以,尽情享受人生旅途之美吧!不必老想着旅行何时结束。
”
在“斯特恩的《伤感的旅行》”中,也提到了旅行对人的意义,“旅行是用不着看什么旅行指南的,只要问问我们自己的内心就行了。
”伍尔夫说,“真令人惊异,这种对个人内心感受的强调,这种对旅行指南之类的东西的鄙视态度,其实已颇具现代意味了。
”
伍尔夫的评价语言时而温柔体贴,“他的文笔精确无比,读来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他潜到了波澜起伏的人心深处,把人心中极其细微而又瞬息万变的种种情感、幻想和冲动都看得清清楚楚,然后又把那里的一切都分毫无爽地、绘声绘色地摹写了出来。
而且,他还把流动不定的东西和稳固不变的东西巧妙地结合到了一起,就如潮汐退去后的沙滩,看似静态的,但一道道大理石花纹似的波纹又分明显示出潮汐流动的形态。
”没有看过《伤感的旅行》,但伍尔夫的这段评语就已经很美。
伍尔夫的评论又时而生动形象,好似具有情节一般,“他先是把我们引到深渊边上,让我们朝那罪恶深处看上一眼而不由得感到胆战心惊;然后,他便突然把我们引向另一边,又让我们一下子看到大片嫩绿的草地而感到心旷神怡。
”
伍尔夫是细腻的女人,也是严厉的女人,有表扬有批评,不失公允,“如果说《感伤的旅行》这本书有什么毛病的话,毛病就出在斯特恩在本书里总想自我表白,总想要读者承认他是有道德感的。
这本书虽然不乏才气,但写法上不免单调。
”
在随笔中,伍尔夫经常用对比来评价作家,“哈代的小说和其他一些小说家的作品不同,其中没有某种令人愉悦的东西。
哈代没有
简·奥斯汀的精美,没有梅瑞狄斯的机敏,没有萨克雷的超脱,也没有托尔斯泰的惊人智慧。
”那他有什么呢?我不禁疑问。
继续看下去,分析了上述作家的精美,机敏等等之后,伍尔夫说,“哈代的小说即谈不上精美,也谈不上机敏—它们没有那种直射人心的光芒。
他的小说中的光芒是向外投射的,首先为我们照亮的是一大片昏暗的荒原和一棵棵在暴风雨中摇摇晃晃的树木。
然后,当我们被引领回房间里时,我们在炉火边看到了零零星星的、互不相干的一些人物。
这些人物,都是孤零零的,即使在暴风雨中也依然孤身一人。
但令人惊奇的是,当他越远离人群而变得孤苦伶仃时,他的个性便越鲜明、越突出。
”就如我们需要个性不同的朋友一样,我们也需要阅读特质不同的作家写出的书籍,品尝不同的人生。
这些作家拥有各自的能力与个性,他们描绘出离我们时空遥远的某个时代某个地点的生活画面,我们会发现里面多少都有自己的影子,也许不为人知甚至不为自己所知的那一面,因为这些作家描绘了整个人类的生活画卷,他们的著作具有了普遍性,也因此流传至今。
灵魂是人类最高无上的,也是无声无息无影无踪的,通过阅读,我们也许能发现我们的灵魂。
伍尔夫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就像一片波涛汹涌的汪洋大海、一场雷霆万钧的暴风骤雨,或者说,就像一个巨大的洞穴,里面岩浆沸腾、噗噗作响,然而又非常吸引人。
他的小说是完全用灵魂建构起来的。
”这段话让我想象着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会有多么惊心动魄啊!也许,我们阅读这样的小说,会发现灵魂的双面性,善良的人也会有阴暗的心理,作恶多端的人也会
有内心的柔软之处。
我想,这样的阅读,促使我们叩问自己的灵魂,反思我们自己的行为。
《伍尔夫读书随笔》最后一句话是,“得做饭去了,这是我扮演的另一个角色。
”我喜欢这个结尾,因为也正是我想说的。
《伍尔夫读书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