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41题——论证题汇总

合集下载

历史高考41题论证探讨类

历史高考41题论证探讨类

历史⾼考41题论证探讨类⾼考材料题考查⽅式及答题技巧集训之41题:史学素养----论证与探讨问题41题是⽂综历史考试中难度较⼤的题,思维含量⼤,不易得分,⾼考的选拔性功能就体现在这⾥。

谁能在这样的试题中多得⼀分,谁就能⽐别⼈多⼀分胜算!41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虽然题型灵活多变,图⽚表格类的、公式类的、观点论题类的等等多种不同呈现的⽅式,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考查运⽤你所积累的历史学科知识和正确的史学观点,在试题提供历史史料中去发现问题、分析探讨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能⼒。

是对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科素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综合考查。

本题对能⼒要求⾼于知识要求,如果对题⽬的问题的提炼的不对,那么历史史实的运⽤就会失去价值,因此读懂题、审对题⾮常重要!⼀、观点论题类1、思路:这类试题思路⼀般是三步⾛,即观点+论从史出的论证过程+结论。

2、有两种考法:⼀种是材料中已有观点,进⾏提取和论证,即“论证别⼈的观点”;⼀种是根据材料⾃⼰概括提炼观点,再进⾏论证,即“论证⾃⼰的观点”。

3、针对练习:考法⼀:设问⽅式:(1)直接提供观点,要求运⽤相关史实对这⼀观点进⾏探讨。

(2)就材料中提供的观点,你是赞同还是反对或者另有观点,作出判断并加以论证。

(3)就材料中的观点,选择你认同的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考真题回顾:16年⼀卷41题制度构想与实践、11年41题关于西⽅崛起的观点、12年“冲击—反应”模式。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整个科学的历史若从⼀定的距离来看,就像从⼀种普遍的理性解释向另⼀种普遍解释的缓慢过渡。

其中每⼀种解释都被看做是⼀种根据当时所能掌握的全部科学资料制定出的理论,直⾄这种包罗万象的理论因新的资料猛烈地与之抵触⽽突然被推翻。

于是另⼀种假说便会被提出,这种假说⼜会成为进⼀步发展的出发点。

——布罗代尔《⽂明的历史》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学⾰命”⾃⾏拟定⼀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简要阐述。

2017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及参考答案带详细评析

2017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及参考答案带详细评析

2017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及参考答案带详细评析2017年高考历史考试已结束,考试后考生最关心的就是试题的对与错。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关于xxxxxx,欢迎大家阅读。

2017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2017高考历史全国卷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 C2. D3. D4. A5. B6. D7. A8. B9. C 10. A11. B 12. C 13. D 14. A 15. A 16. D 17. A 18. C 19. C 20. B21. B 22. C 23. D 24. A 25. C 26. C 27. A 28. B 29. D 30. C31. C 32. D 33. A 34. C 35. D二、简答题36.(1)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分布地区较为分散(2分),国家宏观调控较弱,炼焦工业技术含量低,投资小(2分),国内市场需求量大(2分),当地劳动力资源丰富(2分)。

(每点2分,共8分)(2)山西省焦化企业数量多,规模小(2分),技术水平低,废弃物排放量大(2分),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破环环境,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差(2分),政府干预少,没有相应的回收治理措施。

(每点2分,共6分)(3)沿途会有粉煤灰污染(2分),汽车尾气污染(2分),噪声污染(2分)等。

(每点2分,共4分)(4)在生产过程中可以使用清洁生产,减少三废排出(2分),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2分),在运输过程中,可以将运输货物遮起,减少粉尘污染(2分),也可以采取集中大规模运输,缩短运输距离,减少运输线路等方式来减少污染(2分)。

(每点2分,共6分)37.(1)海平面上升,距离长;纬度高,气温低,昼长短;路面滑,徒步行走难度大;两侧山地,地势起伏大。

(2)夏季气温高,白昼长;生物资源丰富,食物易获取。

(3)距离长,工程量大;高寒地区,一年中海平面高差变化大,对建筑材料要求高;水深较深;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工程难度大,技术水平要求高;一年中可施工时间短,工期较长;位置偏远,人员物资运输成本和生存成本高等。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观点评论类一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观点评论类一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试(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专项指导与训练一、观点评论(评析)类历史观点评论型问答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

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

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因此,这种题型很受命题者的青睐,在高考试卷中屡屡出现。

下面以两道高考题为例,分析这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技巧,并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1. (2011 •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一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崛起问题。

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归结出材料中的观点,参考观点有:殖民扩张说,科技促进说,文明扩张说等等,后选定自己认可的观点进行评论,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即可。

说题:2017年全国Ⅲ卷历史第41试题(zxls_20170627104621)(1) (1)

说题:2017年全国Ⅲ卷历史第41试题(zxls_20170627104621)(1) (1)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 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论题:
传统自然经济的近代更生和阵痛
论证: 近代中国传统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在给社会带阵痛的同时,还促 使新的生产方式出现,这是社会进步。 近代中国在西方的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促使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 生变化: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手工业者破产,加剧近代 中国的贫穷,给中国带来暂时的阵痛;但西方的冲击,客观上带来先进 的思想、技术、管理方式,而自然经济的瓦解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这是近代 中国发展的方向。 由此可见:只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实事求是地、辩证地分 析传统自然经济的近代更生和阵痛 ,才能真正把握中国近代社会的转 型。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 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一、试题考点分析 1、考点体现: 此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由农耕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 型,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与中国近代化演变的关系。
2、热点体现: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不同文明在碰撞中交融发展。
2017 一卷
中国与世界史: 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 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 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 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017 二卷
三卷
世界史: 钟表的演变。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 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 据。) 中国近代史: 列强侵华,文明的转型。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 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 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 合。)

20XX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41题——论证题汇总

20XX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41题——论证题汇总

20XX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41题——论证题汇总四、论证题:纵观近5年的全国卷第41题,大致分两类:历史阐释题:观点提炼+阐释说明。

如20XX年全国Ⅰ卷;20XX全国Ⅰ卷历史探讨题:观点判断+论证评价。

如20XX年全国新课标卷从赞成、反对、片面三种观点中选其一;20XX年全国Ⅰ卷自主观点下多维阐释。

历史阐释题中常见行为动词为“说明”、“阐述”。

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三步:①材料观点“为何”②论证过程“缘何”③提升小结历史探讨题中常见的行为动词为“评”、“评述”、“评论”、“评析”,“探讨”或“探究”。

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四步:①材料观点“为何”②我的观点“若何”③论证过程“缘何”④提升小结近年来,小论文性开放性试题的高考评分“采用solo 评分和采分点评分相结合的办法,从论述和思维两个方面计分”。

因此,“是什么”+“为什么”+小结或“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小结的论证模式是完全符合此类试题高考评分标准的。

例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12例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第二十一章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奈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41题——论证题汇总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41题——论证题汇总

四、论证题:纵观近5年的全国卷第41题(历史论证题),大致分两类:(1)历史阐释题:观点提炼+阐释说明。

如2014年全国Ⅰ卷;2016全国Ⅰ卷(2)历史探讨题:观点判断+论证评价。

如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从赞成、反对、片面三种观点中选其一;2015年全国Ⅰ卷自主观点下多维阐释。

(1)历史阐释题中常见行为动词为“说明”(证明)、“阐述”(阐明并论述)。

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三步:①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②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③提升小结(2)历史探讨题中常见的行为动词为“评”、“评述”、“评论”、“评析”(评价并论述),“探讨”或“探究”(探索研讨)。

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四步:①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②我的观点“若何”(怎么样)③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④提升小结近年来,小论文性开放性试题的高考评分“采用solo评分和采分点评分相结合的办法,从论述和思维两个方面计分”。

因此,“是什么”+“为什么”+小结或“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小结的论证模式是完全符合此类试题高考评分标准的。

例1(2012年高考课标全国卷文综41题.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例2(2014全国卷一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第二十一章两条路线、两个战场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3.平型关大捷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奈件投降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高三历史论述题训练

高三历史论述题训练

高三历史全国卷41題论述题训练1.(12分)运州历史思维将历史概念进行要素化分解是全面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生不可或缺的历史素养。

阅读例如,完成以下要求。

例如:“工农武装割据”(1)背景:蒋、汪发动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召开“八七会议”,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时机主义错误;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位一体的红色政权建设思想。

首先,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最强有力的工具;其次,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再次,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战略阵地。

(3)影响: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是指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向胜利的理论武器。

(4)与其它相关概念的关系:工农武装割据与军阀割据有着本质不同。

军阀割据是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而建立的反动武装集团,它既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又是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工农武装割据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代表了工农大众的利益。

仿照例如,从经济史方面任选一历史概念进行要素化解析。

(要求:概念的选择须从经济史方面人手;要素分解全面、科学;对要素的解析科学、准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一些先进国家占统治地位,并且少数资本主义强国“对世界上大多数居民施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制的世界体系”(列宁语)。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是以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根本前提的,其形成过程就是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过程,其内容包含三方面:(1)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所组成的政治体系;(2)以资本主义市场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3)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进行分析。

(12分。

全国高考历史41题题型研究

全国高考历史41题题型研究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第 41题评述题答题范例第 41题单独成大题的评述题, 这类评述题一定要弄懂 SOLO 评分标准并严格注意格式和要求。

一评分标准 :一等 (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 , 观点明确 ; ②合理引用史实 , 进行多角度评论 ;③论证充分 , 一逻辑严密 , 表述清楚。

二等 (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 , 观点较明确 ; ②引用史实 , 评论角度单一 ;③论证较完整 , 表述清楚。

三等 (4~O分①偏离评论对象 , 观点不明确 ; ②未引用史实 ; ③论证欠缺说服力。

, 表述不清楚。

二解题方法一三段式 :1观点(提炼—表态—阐释2论证 (论点或角度 1—实证; 论点或角度 2—实证…史论结合 , 多角度分析, 层次要清晰。

3结论(升华、补充、拓展、评判三解题方法二:观点评论类题目类似于历史小论文,要表述成文,符合逻辑,不能简单列举。

解题思路为:1、找(紧扣评论对象, 找出材料观点 2、评(明确自己对观点的看法, 正确、错误、片面等 3、论(论证自己的观点,①要合理引用史实:可以是材料中的,也可是所学知识;②多角度论证:可以是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也可以是内外因国内国际因素, 或与该事件有关的多个主体;③史论结合 4、综(总结升华,可以点明观点实质,也可引入史观或历史评价方法四典例练习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如果世界结束于 1820年,一部此前 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主要指中国的奇迹,结尾简短的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海有相当少量的人口,似乎享有甚至更快的人均增长率(尽管或许不是太快。

如果世界结束于 1945年,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至少是在西方——伴随着北大西洋的胜利和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生产力的世界的诞生成长。

——日本学者杉原薰评述材料中作者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 【答案】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全国卷高考历史41题

全国卷高考历史41题
中国古代文明长期世界领先,对西方产生巨大影响。比如: 经济上: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达,综合国力在清前期以前一直世界领先。 政治上: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影响到欧洲,尤其是科举选官制度影响近代西方文官制度。 科技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对西方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西方资产 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创造了条件,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 贸易上: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连接欧洲和中国,以及郑和下西洋,都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中 国是世界贸易的中心,传播了中国先进的技术和文明。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
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 识予以说明。
宏观变化:由北密南疏到南北平衡(经济水平、经济重心) 行政区划名称不同(行政区划原则,中央集权)
3、(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一第41题).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参考答案】:
示例一: 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参考答案二: 观点:我认为西方的崛起主要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但也受到其他文明成就的 影响。 史实:西方的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 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 入人心。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工业革 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所 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2017全国卷高考文科综合历史第41题命题规律与答题技巧

2017全国卷高考文科综合历史第41题命题规律与答题技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起始于民主与 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 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 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 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
料中20的21/1史0/1实0 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15
示例: 我赞成用“冲击—反应”模式解释中国近代历史变迁。 中国传统社会的惰性,缺乏突破传统社会的内部动力。19世纪中 期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在西方的冲击下自然经济瓦解,传播了西 方的生产方式;第二次鸦片战争冲击下,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为了 富国强兵,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器物, 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甲午战争战败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维新派 主张效仿日本,兴民权,设议院,实行群主立宪,掀起维新变法运 动;八国联军入侵,清政府腐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建社会,革命 派主张效仿美国,建立民主共和制,掀起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 民主共观念深入人心;巴黎和会上,列强损害中国主权,引发五四 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由此可知:近代以来,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不同派别的反应是 抗争与探索,促使中国近代社会发生剧烈的变化。
此种试题一般以重大史观(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 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为依托,试题设问灵活多样,答 案多元开放,最能考查学生的五大学科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 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和四大学科能力(获取和 解读20信21/1息0/1、0 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5 )。

高考历史课标卷41题做题方法

高考历史课标卷41题做题方法

第三步 扣教材——依据所学知识
结合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 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政治上:清朝中期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经济上:经济政策以农为本,统治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重农业经 济的发展。
第四步 组答案——条理严谨作答
(1)组答案要注意紧扣设问,简明扼要,规范 作答。
2017年高考全国卷I第41题以“民族主义”为主题,要 求比较法国大革命和国民大革命中的民族主义,中外关联 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2017年全国卷Ⅲ第40题以“收复台湾”为主题,要求 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的历史背景和目的,简析郑成功收 复台湾促进了国家统一,中外关联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2018年全国一卷 宋代乡约
图表类材料——数学学科素质[表头、类别、数据 之间关系(比较:差距或趋势)]
第二步:检索审题
着眼点1
基本信息判断:时代、国别、阶级、领域等
例题:
历史现象之三:1盎司黄金35美元 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34年,美国政府1盎司 黄金的价格固定为35美元。1944年,美、英、中等44 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 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以美元为 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1年,美国停止以 美元兑换黄金。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 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933年和1973 年美元两次贬值的背景。(10分)
第二步:检索审题 着眼点2
重要信息搜索:标题、出处、关键词句
例:
历史现象之二:鸦片走私,白银外流
“近年以来,银价之贵,州县最受其亏。而银商因缘

高考历史全国卷一41题范例

高考历史全国卷一41题范例

2017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范例答案范例一:主题:14-17世纪新航路开辟影响中西方 社会发展。

论证:①政治: 美洲开展殖民活 中国仍以传统 说明仍以圭寸建自 然经济为主体;西方向外扩张寻求手工业品 市场、原料与资本,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初步 发展;③国际交往: 郑和远航最远到达非洲,美洲高产农作物传 入中国;西方国家开放远航世界,加强与世 界各地区进行全方位交往;总结:新航路开辟,促进西方资本主义 发展,社会改革进步;而封建的中国成为西 方侵略对象, 差距逐渐拉大。

中国圭寸建专制制度下闭关 锁国,开始遭到西方侵略;西方以英国为代 表的新秀国家开始在亚洲、 动,建立殖民统治;②经济: 农产品茶叶赚取美洲白银,中国主要只与邻国交往, 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答案范例二:主题:14-17世纪中西方都产生了人文 主义思想。

论证:①《牡丹亭》表现女主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追 求爱情自由;明末李贽抨击 个性解放;明清之际三先生猛烈抨击封建专 制,主张工商皆本,倡导经世致用;曹雪芹 的《红楼梦》也是一部反封建的现实主义作 品等,这些均表现出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人文 主义思想。

②西方:这时期正处于文艺复兴运动 时期,产生不少文学家、艺术家、 如薄加丘《十日谈》歌颂本能的人,莎士比 亚《哈姆雷特》歌颂高雅的人,哥白尼提出 太阳中心说冲击宗教控制的地心日等, 他们 都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作用,体现了人文 主义思想。

总结:这时期中西方的文学作品及思想 家的主张都表明当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萌 芽而产生了人文主义思想,对圭寸建专制提出 了挑战。

(但是因为中西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而产生不同效果, 在中国未形成思 想解放中国:明朝戏剧家汤显祖的寸建礼教,追求 科学家等,运动,而在西方形成思想解放运动,并表明资产阶级文化诞生。

)答案范例二:谀:bB:藏芻的耕驟了皤觇树JU織检忍対秫错支亂8魏删般局tsm okmo,美壯献髓入相,斛脯白統轴就确柳;-縑毅屯*粧:稠札WAW 再;羡洲紐人O.骈藉秤作瓣人帼,WJHMW,辭于帼人口的戦;«<iU,问上翳曲丹辎韩化RW 帼过制Bt imm «UO4,占麒口、繃,酬制iW临鶴了赊披,他mmmmm头斛OHAHWI答案范例四:2.全靴拥于込版济龄卿开鶴来了關各删对孤鋪酬,%地込开嗚会歆鼠9 盘就甘耕,世和舲敕解仪躺支淋郦斛1耕良中酗茶毗mimi劄白狀预人帼, 明中融白紘为普迪飙赠帀;羡删玉羔马翳等訂作林人申国,榊厅材脯品仏林于帼人砒増鼠酬储:H来,O7Ai <,电辭曲方燃科学繃,附传紂协中国文熾細M,罪动了欧洲的进步。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分析与策略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分析与策略

关于世界近代史相关内容的两 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指出不同的原因 幅“教材目录”
科技与生产力之间关系的“公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
式”
讨”
1950—2008我国部分节假日 “指出其中(我国节假日的)变化的趋势并说
状况
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
“议定一个具体的议题,并进行简要阐述”
提炼出一个观点(玄奘西游鉴 “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真东渡)
近中国开埠通商代
“提取一个自开商埠的信息简要分析”
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
“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 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钟表的演变
“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 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近代中国在外来侵略下的反抗、“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
例2,评论史观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响〞模式 。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 材料中的史实进展评析,史论结合。〕
附:找出不同看法解题技巧 一、解题要领 1. 提出不同观点; 2.论述观点; 3. 再次说明观点;
例3,提出不同看法
【解析】此题是开放性试题,以生产力诸要素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的提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技术通过 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的“公式〞为切入点,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对这一“公式〞进展探讨,全面考察学生阅 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探讨 问题的多种能力。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生产力是人类 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由劳动者、劳开工具和劳动对象以及生 产组织形式等要素构成。该公式主要说明了科学技术对于提高生 产力的奉献,近代以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使生产力各要素的 效益发生增殖〔代数性倍增〕,这是对材料公式的理解;而此题 的落脚点还要运用史实探讨,可以依据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两次工 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选取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 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展论证。只要认可其中一个关系,并 进展合理的论证即可。当然,也可以对公式进展修改、补充、否 认或提出新公式,要求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历史材料论证题即小论文题

历史材料论证题即小论文题

述”(阐明并论述)。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两步:
①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 ②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 提升小结
(2)历史探讨题中常见的行为动词为“评”、“评述”、
“评论”、“评析”(评价并论述),“探讨”或“探究”
(探索研讨)。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三步:
①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 ②我的观点 “若何”(怎么样)
四、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
B.把握解题技巧,面对难题巧妙突破
3.牢记注意事项,规避风险,稳答稳扎
(1)就材料中自己掌握史料最充分、最熟悉的一个观点进 行论证 (2)尽量不论证逆向思维观点或轻易否定材料中的顺向思 维观点 (3)注意史论的时空限制,准确表述一个完整的历史观点
任何历史认识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存在基础之上的,而 时空就是历史存在的方式。因此,运用材料论证时,必须对材 料进行时空上的甄别,以免出现论证逻辑错误。如2015年全 国Ⅰ卷第41题: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公式进行探讨。 如果考生采用世界史在新航路开辟前的史实和中国史在1840 年鸦片战争以前的史实,就会出现史料与史论时空不对应,史 料不能印证史论成立。
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 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 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 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 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 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 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 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 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 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 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 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高考历史论述题历年41题总结全国新课标1卷ppt课件

高考历史论述题历年41题总结全国新课标1卷ppt课件
西方:这一时期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如达芬奇、拉斐尔、莎士比 亚等人以复兴古典文化为旗帜,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抨击宗教神学,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而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 说”,否定了教会支持的地心说,也有利于人们视野的开阔和思想的 进步。
小结:4—17世纪的中国与西方,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人 文主义思想得到了弘扬,冲击了封建统治,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
—————摘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者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 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3
答案一:
关系:科学技术促进了劳动工具的改进,有利于生产力提高.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 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
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特》。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茶叶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
大量输往欧洲。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英国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郑成功收复台湾。 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
——据李亚凡编《世达界北美历。史年表》等
余国进行官方贸易。废除丞相制度。郑和七 刷机。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备考2017年全国卷第41题

备考2017年全国卷第41题

备考全国卷第41题——非选择题之探讨论证型二、41题能力考查角度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三、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一)总结解题思路1.了解试题类型,归类思路,有的放矢纵观近年的全国卷第41题(历史论证题),大致分两类:(1)历史阐释题:信息提炼+阐释说明。

如2013年全国Ⅰ卷和Ⅱ卷;2014年全国Ⅰ卷和Ⅱ卷;2015年全国Ⅱ卷;2016年全国Ⅰ卷、Ⅱ卷和III卷。

(2)历史探讨题:观点判断+论证评价。

如2010年观点论证;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从两种观点中选其一;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从赞成、反对、片面三种观点中选其一;2015年全国Ⅰ卷自主观点下多维阐释;2016年围绕主题自拟角度论证。

2.找准关键词语,理顺思路,有格有式(1)历史阐释题中常见行为动词为“说明”(分析、证明)、“阐述”(阐明并论述)、指出……原因。

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两步:①材料观点、信息“为何”(是什么)提升小结②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2)历史探讨题中常见的行为动词为“评”、“评述”、“评论”、“评析”(评价并论述),“探讨”或“探究”(探索研讨)。

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三步:①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②我的观点“若何”(怎么样)提升小结③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3.牢记注意事项,规避风险,稳答稳扎(1)就材料中自己掌握史料最充分、最熟悉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证(2)尽量不论证逆向思维观点或轻易否定材料中的顺向思维观点(3)注意史论的时空限制,准确表述一个完整的历史观点学者提出的某些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总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对学者观点进行合理的解读是一个较“讨巧”的得分手段。

否定式的作答应谨慎使用,除非学者观点有明显瑕疵,且你的论据确凿。

(二)实战熟能生巧,面对难题从容不惧第一类:历史阐释类:解读获取的历史信息1.解题基本思路(1)从图片、表格、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历史事件、现象、概念、结论、观点等)即是什么具体做法为:①将材料信息用尽用全:材料表述几层信息就概括几层;②用词一定要确定和使用学科语言,即结合时代特征用学科语言进行表述;③特别提示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关键词可以抄下来)。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全国卷第41题的命题规律分析与应试策略 含解析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全国卷第41题的命题规律分析与应试策略 含解析

全国卷第41题的命题规律分析与应试策略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有人称之为开放性试题,也有人称之为探究性试题和创新能力评价题.这一类型试题在设问中通常有“说明”“评述”“评析"“探讨"等关键词,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观点、规律的认知、分析和论证能力。

下面对这一题型的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反思其应对策略,以帮助考生复习备考。

一、命题规律1.从能力要求上看试题注重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2011年“西方崛起”题和2012年“冲击——反应”题,都是考查考生“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2013年“汉唐间历史变迁”题考查的是“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2014年“目录修改说明”题和2015年“公式探讨”题,主要考查考生“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试题涉及了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项基本的能力要求。

2.从命题立意上看近年来,高考文综试题坚持能力立意,引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逐渐加强了从注重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素质立意的转变,试题由过去重视考查记忆能力向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人的全面发展转变.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在41题中的表现特别凸显,主要表现在:第一、答题思维上倡导多角度、多层次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第二、答题原则上强调论从史出、论从证出和史论结合;第三、语言表达上强调逻辑严密、文字通顺。

3.从考查目标上看近几年全国卷第41题以社会重大时事热点、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学术争论话题为载体,以学科知识为依托,突出历史学科的价值导向功能。

2011年“西方崛起"题,凸显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长效热点;2012年“冲击--反应”题引导考生思考现代化发展模式;2014年“目录修改说明”题体现中日关系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2015年“公式探讨”题是科技创新这一热点聚焦的体现.这些试题反映了命题者在选材上别具匠心,既突出了时政和学术热点,又突出了历史的教育功能。

说题:2017年全国Ⅲ卷历史第41试题(zxls_20170627104621)(1) (1)

说题:2017年全国Ⅲ卷历史第41试题(zxls_20170627104621)(1) (1)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论题: 西方文明的冲击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阐述: 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发动了一系列的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灾难,但西方 工业文明的冲击也给中国带来近代化的机遇。 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洋务运动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发展。 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动摇,维新运动主张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 民主共和制。文化上,封建思想受到冲击,维新思潮、民主共和思潮、新文化运动 促进中华民族的思想启蒙。生活习俗上,近代中国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发生变化, 出现简约文明婚姻等。中国近代化经历了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过程。 总之:中国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被迫开始近代化进程,加速了中国由农耕 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2017 一卷
中国与世界史: 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 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 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 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017 二卷

三卷
世界史: 钟表的演变。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 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 据。) 中国近代史: 列强侵华,文明的转型。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 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 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 合。)
3、能力体现:“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 问题;独立提出观点的能力。
二、试题拓展分析 1、试题答案拓展 2、试题改编拓展
41.(2017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2017年全国2卷41题

2017年全国2卷41题

2017年全国2卷41题2017⾼考新课标2卷⽂综历史 42题解析:本题要求考⽣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拟定出⼀个论题,然后对所拟论题有理有据进⾏说明。

对材料进⾏分类解题思路解题思路:本题要求考⽣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拟定出⼀个论题,然后对所拟论题有理有据进⾏说明。

对材料进⾏分类分层解读,按照题意对其中两条或两条以上材料信息进⾏提取,可归纳出钟表的演变包括钟表精确度的变化、钟表应⽤范围(功能)的变化、钟表普及程度(钟表使⽤⼈群范围)的变化等信息,将钟表的演变史,⾃主转变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继⽽从科技影响⼈类社会,影响钟表业发展,改变⽣活⽅式等⾓度思考、拟定论题。

科技发展与钟表的演变;钟表的演变与社会的发展;⼯业⾰命与钟表的演变;科技进步推动了钟表的参考论题如下:科技发展与钟表的演变;参考论题如下:普及;科技发展促进钟表的更新;科学技术发展对钟表功能的影响;技术⾰新与钟表的精准度;科技发展促进钟表的演变;科技改变了⽣活;科技发展带动⽣活进步;⼯业⾰命推动钟表的普及等。

(注意:论题字数⼀般不超过20个字,建议采⽤陈述句,⾔简意赅,主题突出。

)参考答案:⽰例1 论题:科技的发展推动钟表功能的多样化。

(3分)阐述:钟表最早的功能就是计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活的需要,钟表的功能逐渐多样化。

从伽利略时代⼒学物理学取得的成就,到原⼦物理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均推动了钟表功能的多样。

从简单的计时到成为装饰品,⼀直到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反映了在科技影响下钟表功能的变化。

(同⼀论题下,有两个信息与阐述,就可以得6分)综上所述:钟表的演变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推动的结果,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推动钟表功能由单⼀向多样化的发展。

(3分)⽰例2 论题:钟表的科技含量与功能。

(3分)古代⽇晷。

在中世纪,科技不发达,钟表制作⽐较原始,钟表的主要功能就是计时。

近代怀表。

近代,随着⾃然科学的进步,钟表的精确度提⾼,既体现计时功能,⼜有家庭装饰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论证题:纵观近5年的全国卷第41题(历史论证题),大致分两类:(1)历史阐释题:观点提炼+阐释说明。

如2014年全国Ⅰ卷;2016全国Ⅰ卷(2)历史探讨题:观点判断+论证评价。

如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从赞成、反对、片面三种观点中选其一;2015年全国Ⅰ卷自主观点下多维阐释。

(1)历史阐释题中常见行为动词为“说明”(证明)、“阐述”(阐明并论述)。

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三步:①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②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③提升小结(2)历史探讨题中常见的行为动词为“评”、“评述”、“评论”、“评析”(评价并论述),“探讨”或“探究”(探索研讨)。

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四步:①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②我的观点“若何”(怎么样)③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④提升小结近年来,小论文性开放性试题的高考评分“采用solo评分和采分点评分相结合的办法,从论述和思维两个方面计分”。

因此,“是什么”+“为什么”+小结或“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小结的论证模式是完全符合此类试题高考评分标准的。

例1(2012年高考课标全国卷文综41题.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例2(2014全国卷一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第二十一章两条路线、两个战场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3.平型关大捷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奈件投降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台历史事实。

)【答案】答案要点:修改建议:1.增加民国政府的抗日的内容2.增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内容修改理由:1960年的教材深深烙上了阶级斗争的政治观念,忽视了国民党军队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积极作用。

该教材是革命史观的产物。

应该客观的看待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积极作用。

【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

注意: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台历史事实。

答案一: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本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答案二:建议:增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一目理由:中国的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所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抗战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摈弃前嫌,再度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共同抗战的局面,这是抗战最终胜利的基础;原有目录明显缺少此项内容,这有可能导致抗战的过程不完整、不全面、不真实。

答案:建议:增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一目理由: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960年的教科书受阶级斗争意识形态的影响,是革命史观的产物,不能客观的看待国民党军队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积极作用,有意回避或淡化国民政府及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为抗战做出的贡献。

例3(2015全国课标卷一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x(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者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赞同观点】观点一:我认为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确实有乘法效应,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改进生产工具,提升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出现新兴产业等)观点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可以放大生产力诸要素(有乘法效应)是有道理的。

【修改、补充观点】观点一:我认可上述公式,科学技术确实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但我认为上述公式中括号内的生产要素不完善,应增加国家政策、社会环境等要素。

因为国家政策、社会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质量和周期。

赞同观点答案示例一:观点:科学技术与劳动力、生产工具的有力结合,能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工业革命是推动人类进程的重要动力,它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4分)论证:17世纪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圈地运动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劳动力,科学技术(纺织业)不断更新,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的不断涌现,共同促使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进行并促其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强国,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电磁感应理论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科技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无产阶级的涌现以及生产技术革新和生产工具发明(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创制),使美德领跑于世界,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6分)总之,科学技术与劳动力、生产工具的有力结合,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和人类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整体评价2分)赞同观点答案示例二:观点:我对此公式非常认可,尤其是劳动力对科学技术的影响巨大。

劳动力的素质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影响着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影响着对世界先进科技成果的学习程度。

(4分)论证:科技进步的加快,导致员工知识、技能的更新期缩短,社会对不断学习、更新技术的要求提高;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劳动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结合程度对生产的影响日益明显。

(4分)同时,科技进步的加快严重影响了人们在工作中的安全感,对生存、发展的忧虑逐渐增大。

2010年富士康员工的多起跳楼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

(2分)正反事实证明,劳动力是科学技术能否发挥实效的关键因素。

(整体评价2分)赞同观点答案示例三:观点:我认为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确实有乘法效应,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2分)论证: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发明和普遍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面貌,提高了劳动效率。

蒸汽机作为一种动力机,不但在纺织、采矿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还被推广应用到交通运输、冶金、机械、化工等一系列工业部门,使社会生产力获得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870年以后,所有的工业都受到科学的影响。

电力一经产生,就引起一场新的工业和社会革命,电力不仅应用于各个行业,而且促进了新的通讯工具的产生,同时引起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电器产品和相关服务娱乐业的出现,人类由此正式进入电气时代。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引起了以石油为主的新能源革命和以汽车、飞机为标志的新的交通领域的革命;科学技术也推动了化学工业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及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重工业成为整个工业的主导,现代工业崛起。

(8分)由此可见,科学技术能放大生产力各要素,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分)修改、补充观点答案示例一:观点:我认可上述公式,科学技术确实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但我认为,上述公式中括号内还应加上“社会环境”这一关键因素。

因为科学技术能否发挥作用往往取决于社会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等的影响。

(4分)论证:例如,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就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率先从英国开始提供了政治前提。

(4分)二战期间,德国疯狂迫害犹太人,而美国为科学家提供良好的条件,科技在两国产生的生产力也就有着很大的不同。

(2分)所以,我认为应该在公式括号内加上“社会环境”这一关键因素。

(整体评价2分)修改、补充观点其他参考角度: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比如科学技术对于生产组织形式、生产关系、世界贸易体系、世界市场等等影响;无论哪种,必须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言之有理,逻辑严密。

例4(2016全国卷一)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

英国“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论题:启蒙运动与美国新体制的确立阐述:盛行于十七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提出很多制度构想,如人民主权,民主共和还有三权分立等,这些思想广泛传播,深深影响了世界。

而美国的开国领袖们就接受了启蒙运动的思想,并在美国这个没有封建社会残余的环境里构建新的体制。

这些新体制基本上就是启蒙运动的实践。

如根据三权分立的思想,美国设计了三权分立与制衡的制度,有效的维护了民主,防止暴政;又如根据人民主权思想,美国设立民主共和制,总统制等,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并有任期限制。

美国的新体制有效的维护了美国的稳定,促进了美国的发展,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推动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

论题二:“人民主权”说指导了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同时随着其实践深入不断得到加强。

论证:启蒙运动中,思想家们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制度构想。

其中“人民主权”说作为一项重要构想,在资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了“人民主权”说,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

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障议会的权力。

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且树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这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

不过,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之初,只有少数人拥有选举权,拥有被选举权的人更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