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蒹葭》教案
《蒹葭》教案范文

《蒹葭》教案范文
教案:《蒹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蒹葭》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蒹葭》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蒹葭》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分析《蒹葭》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理解《蒹葭》中的主题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蒹葭》中淡淡的情感和暗示;
2.分析《蒹葭》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功能。
四、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
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前几堂课的内容,复习《离骚》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阅读《蒹葭》: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蒹葭》,学生自己朗读七遍,然后回答相关问题,讨论意义;
4.分析《蒹葭》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学生分组讨论《蒹葭》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每组推举一位代表展示讨论结果;
6.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创设情境,要求学生发表自己对《蒹葭》的感受和观点,并引导学生尊重不同的观点。
五、教学手段:
1.课堂讨论
2.小组活动
3.视频展示
4.课件展示
六、教学资源:
1.屈原的生平和作品介绍
2.《蒹葭》课文材料
3.演唱《蒹葭》的音频或视频
七、教学评价:
1.在讨论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广度;
2.观察学生在展示中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3.观察学生的思维是否能够自由发散,是否能够理解多元观点。
八、教学延伸:
1.给学生一些相关习作,让学生通过写作进一步理解《蒹葭》中的情感和主题;。
12《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2《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秦风·蒹葭》一、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调整语气和语调,能读出韵律和节奏。
2.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3.比较《关雎》和《蒹葭》的写作艺术,能准确判断“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艺术表现手法,并在写作片段运用。
4.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二、重点难点1.能准确判断“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艺术表现手法,并在写作片段运用。
2.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3.能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三、学习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五、学习过程(一)歌曲导入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导入新课。
同学们肯定听过不少由古诗词改编而成的歌曲,刚才大家听的那首歌曲就是由一首诗改编而成,同学们知道是哪首诗吗?(《蒹葭》),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蒹葭》这首优美的诗歌。
(二)温习《关雎》,回味艺术美《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奉为经典,相传为孔子所编定。
本只称《诗》,后世才称为《诗经》。
现存305篇,又称“诗三百"。
分为《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类,它们都得名于音乐。
大多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其中直陈其事的叙述叫赋;比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诗经》“六义”。
《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运用的是比兴手法。
(三)诵读诗歌,品读音韵美1.静听范读,校准字音蒹葭()()溯洄()()晞()坻()沚()湄()涘()2.自由诵读,读准字音3.全班齐读,读出节奏4.分组诵读,发现韵律5.总结:全诗三章,似相同又不同,平仄得当,双声叠韵,韵脚和谐,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此之谓音韵美。
(四)翻译诗歌,置身意境美1.同桌合作,借助注释,翻译诗歌。
2.总结: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苇泛白,清露为霜。
《诗经秦风蒹葭》教案

《诗经秦风蒹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秦风蒹葭》。
(2)理解《诗经秦风蒹葭》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解读《诗经秦风蒹葭》。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诗经秦风蒹葭》。
(2)理解《诗经秦风蒹葭》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把握《诗经》的语言特点。
(2)深入解读《诗经秦风蒹葭》的象征手法和情感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2)介绍《诗经秦风蒹葭》的背景和创作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经秦风蒹葭》,理解诗意。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经秦风蒹葭》的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经秦风蒹葭》的诗意和象征手法。
(2)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内涵和审美价值。
5. 课堂练习:(1)学生练习朗读和背诵《诗经秦风蒹葭》。
(2)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作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经秦风蒹葭》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诗经秦风蒹葭》。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发言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诗歌鉴赏能力。
《诗经·蒹葭》教案

《诗经·蒹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蒹葭》。
(2)理解《诗经·蒹葭》的内容,把握其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蒹葭》。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经·蒹葭》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爱情观念等。
(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经·蒹葭》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经·蒹葭》的主题和情感分析。
3. 《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经·蒹葭》中的古汉语词汇和语法结构。
2. 《诗经·蒹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经·蒹葭》的原文及其注释、翻译。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诗经》的历史、文学价值等。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经》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
(2)引导学生关注《诗经》中的爱情诗篇,引出本课《蒹葭》。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蒹葭》,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蒹葭》的内容,体会其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蒹葭》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蒹葭》所描绘的画面。
(2)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爱情观念,分享自己的感悟。
5. 艺术鉴赏:(1)分析《蒹葭》的韵律特点,如押韵、对仗等。
(2)欣赏《蒹葭》中的比兴手法,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背诵《蒹葭》。
六、教学拓展:1. 比较《蒹葭》与其他《诗经》中的爱情诗篇,如《关雎》、《桃夭》等,探讨其异同。
蒹葭教案[1]
![蒹葭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f756df45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eb.png)
《蒹葭》讲课稿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1、知识能力目标:(1)把握诗歌内容,准确朗读并能熟读成诵;(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3)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感受《诗经》重章叠句的写作特点;⑵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品味诗歌美的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重点:把握诗歌内容,领会全诗的情感。
难点:分析伊人形象,体会优美意境。
教具准备与课时安排:多媒体教学,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多媒体播放《在水一方》)你们听过这首歌吗?知道是什么歌吗?(对了,这是邓丽君的歌曲《在水一方》)这么优美动听的歌,它最初的原型是什么呢?(这首歌是台湾作家琼瑶根据《蒹葭》改编的。
)让我们追溯到它的源头,伴随着婉转悠扬的乐曲,来共同欣赏《诗经》中的名篇《蒹葭》(板书课题)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复习旧知,找一个学生简介《诗经》的基础知识。
(对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那就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次来感受它的魅力)2、朗读诗歌(1)、学生大声自由的朗读诗歌,用笔把新认识的与不认识的字词标记出来;(2)、出示生字词;考查学生学得怎么样?(指名读-齐读生字词)(3)、指名读诗歌—评价(语速太快、沉住气、读准确)齐读诗歌(看来大家把字词都掌握了,就让我们完整的读一读这首诗歌吧!你读的很准确,声音很动听,老师都禁不住想试一试了。
)(4)、老师配乐诗朗读;(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在钢琴曲《在水一方》背景音乐下,老师配乐朗读,朗读基调滞缓悠长,一唱三叹,苍凉婉约,其情戚戚切切。
)(5)、(出示全文的停顿标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诗经秦风蒹葭》教案

《诗经秦风蒹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诗经秦风蒹葭》的内容,了解其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朗读、解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经》的优美文字,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经秦风蒹葭》的诗意和意境。
2. 诗经中的比兴手法。
难点:1. 诗经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释义。
2. 诗经中的古代文化背景。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朗读法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诗经秦风蒹葭》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经秦风蒹葭》的原文、注释、译文、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诗经秦风蒹葭》,了解其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诗经秦风蒹葭》,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解析诗文: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兴手法,解释生僻字词的含义。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 分享成果:每组选代表进行成果分享,总结诗文的主题和内涵。
6. 拓展延伸:介绍《诗经》中的其他优秀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经》的艺术价值。
8.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经秦风蒹葭》,并进行相关练习。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诗经秦风蒹葭》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析、概括、表达能力等。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古代文学博物馆,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2. 邀请古代文学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深入解析《诗经》的艺术特色。
3. 开展《诗经》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诗经之蒹葭教案

诗经之蒹葭教案诗经两首之蒹葭教案精选葭是一种植物,指芦荻,芦苇。
蒹,没有长穗的芦苇。
葭,初生的芦苇。
《蒹葭》这首诗出自《诗经》。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欢迎阅读。
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学习《蒹葭》,边想象边体会句意。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4、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中人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在水一方》。
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2、这首歌就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
板书“蒹葭”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4、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
在学习的同时我们一起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1、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
2、学生试读。
读准字音,把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3、指名读,正音,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感受诗的节奏美。
三、学生交流资料,译读全诗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小组交流,自学全诗。
3、汇报自学成果。
四、再读,感受诗的绘画美1、唐朝诗人王维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
苏轼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
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画面之美。
五、三读,感受结构美1、下面再请同学们再来读一遍诗歌,你发现了什么特点?2、全班交流。
《蒹葭》教案(通用8篇)

•••••••••••••••••《蒹葭》教案《蒹葭》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蒹葭》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蒹葭》教案篇1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诗经》重章叠句,起兴等有关特点。
2.感受,理解和鉴赏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预习要求:1.读准字音。
2.读顺诗歌。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播放乐曲《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2.导语: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可以说我们已经在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中,感受了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最得风人深致”的一首《诗经》作品——《蒹葭》。
3.交代学习方法:吟读——译读——研读——美读。
二.吟读。
《蒹葭》中有些词语如“涘、湄、沚”比较生僻,句式、押韵也不符合常见的规律,读起来有诘屈聱牙之感。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读通,读顺诗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1.检查预习,为学习诗歌扫除字词障碍。
2.提出吟读要求:声音要有起伏,节奏比较自由,带上古人的味道。
3.聆听配乐朗读,直观感受吟读方法。
4.学生吟读。
5.教师点评学生的吟读。
三.译读。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能比较模糊,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理解诗歌内容。
1.提出译读要求与方法:把《蒹葭》译成现代诗,以诗译诗,不要译成文;注意力求押韵,诗歌讲究押韵;译诗就是把有些字解释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扩展一下,,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翻译,记下来就是诗。
2.教师示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3.学生小组译读练习。
4.学生译读交流。
5.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四.研读。
(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诗经》的写作特色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这是这一环节学习成功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蒹葭》教案
Teaching plan of Jianjia in the book of songs
编订:JinTai College
《诗经蒹葭》教案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课题:《诗经·蒹葭》的艺术特点赏析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教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复习《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六义”的概念;复习《诗经》结构特点:重章叠句、叠词;熟悉中国古代诗歌一些常用意象。
技能目标:初步掌握诗歌欣赏、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意象”;能够分析出诗人运用意象所带来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充分为我国古代悠久的诗歌传统感到骄傲、自豪;并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之美、朦胧之美。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在我们深入探讨《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之前,让我们再次复习一下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知的关于
《诗经》的文学常识。
出示幻灯片,限点击出问题,请同学们一起回答,正确后再点击出答案,并加以总结。
(本部分约
用时5分钟)
问题1:《诗经》又名?反映了何时的诗歌作品?
回答1:《诗》、《诗三百》,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约
500年(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
问题2:《诗经》的“六义”按音乐类型和艺术特色各是什么
回答2:《诗经》“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是从音乐类型上分的,后三者是从艺术特色上分的。
“赋”是铺陈直叙,“比”是打比方,“兴”是感物抒情。
问题3:《诗经》共有多少篇?“风”、“雅”、“颂”各有多少?
回答3:《诗经》共305篇,其中“风”共15国风160篇,“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分为“商颂”5篇、“周颂”31篇、“鲁颂”4篇,共40篇。
问题4 人们常常“风骚”并提,它们各指什么?
回答 4 所谓的“风骚”是指《诗经》中的“风(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乃至文学的代称。
问题5《诗经》是中国诗歌、文学史上什么流派的源头?
回答5《诗经是指中国诗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而楚辞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问题6《诗经·蒹葭》选自《诗经》中的哪一部分?
回答6《诗经·蒹葭》选自《诗经》中的《秦风》。
导入正课: 1、让我们再次齐声背诵一下《诗经·蒹葭》,并感受一下这首诗在各个方面的特色与美。
提示一下,这首诗的特色与美是全方位的`,大家既可以从《诗经》固有
的艺术特色,如“赋”、“比”、“兴”,如结构形式特点上寻找,也可以从其他的艺术特点,如分析诗歌常用的系列术语,如“意象”的营造上寻找。
2、给同学5分钟按照小组进行讨论,如果讨论热烈可以
适当延长3分钟,在同学讨论同时走进各个小组进行聆听、指导,要求学生不要“面面俱到”,抓住一点有所深入即可。
3、小组讨论结束,进行汇报发言。
由每一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介绍本小组结论。
大致来说,以下几点由于前面已经提到,应该多能回答出:
a、通过“溯洄”“溯游”的连用,侧面刻画了诗人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著、内心的焦急与忧愁。
再结合最后的“宛在”,由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得到的始终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多带来的无尽的惆怅。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