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最新精华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政治常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1、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哲学
I 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2、唯物论世界的物质性
'意识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及实践基础
3、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联系和发展
<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
律、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和偶然、原因与结
果、
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
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和反对形而上学
4、认识论;认识与实践
i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真理与价值
5、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总结;
2•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哲学,随其他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使之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1•物质和意识的问题
①谁为第一]* 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哲学两大派别的根本区别。
②有无统一]划分可知论、不可知论的标准。
可知论:一切的唯物主义者&彻底的唯心主义者;
不可知论: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①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一一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区别:
②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机械性、形而上学、不彻底;
现代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产生条件
社会历史条件:资义经济高速发展、资义社会矛盾充分暴露;
阶级基础:无阶与资阶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无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自然科学:19C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
进化论;
直接理论来源:19C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
②基本特征
第一次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统一;辩证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的统一;将唯物辩证观念贯穿到社
会历史领域;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革命性的统一;由它的实践性决定的、阶级性要求的。
科学性,坚持科学的实践观,全部理论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革命性,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体
系;
③其他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的观点一一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
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主要最根本的特征:实践性。
第一成果,毛泽东思想;
第二成果,邓小平理论;
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节唯物论
(一)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主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划清界
限;
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不可知论;
体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体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基础;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存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不运动的物质一一导致形而上学;
无物质的运动——导致唯心主义。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②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存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1.实践的形式、特点
实践,是人以一定的手段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对象性活
动;
基本形式:生产实践、调控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
特点: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①主体与客体
主体,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指人的实践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②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相互作用通过改造与被改造,即主体对象化(主体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
(客体主体化)的双向互动。
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产生的四个决定性环节: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征一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一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一人类意识的产生。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劳动活动一一意识产生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二)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产物。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
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不论思想正确与否,都是对外部世界某种形式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