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19课时)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第4章《种群和群落》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3在“种群和群落”一章教学中,本人根据新课标要求对其在知识内容、学习目标和教育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如下教学构思。
1 单元知识内容及其学习目标本章知识内容包括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变化、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四个部分。
本章教学上的重点是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群落的演替,种群的特征和群落的结构这两节内容分别是为这两个重点打基础。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和群落演替的影响,同时培养学生认清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的意义。
由此根据具体内容标准转化为具体学习要求如下:2 单元教学策略及教学建议2.1 种群特征教学策略及教学建议这一节课堂引入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一块草地上各种杂草的分布录像;最后选择几种突出的杂草,通过对各种草的模拟形状统计在一个样地模型上,从而引出课本刚开始的问题探讨。
提出让学生自行统计样地上各种杂草的数量,通过学生不同的计数方法所形成的结果引出种群第一个特征种群密度的概念。
在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上教材详细解释了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这部分讲解时可以通过比较法完成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在应用对象上的不同,从而对其调查过程中注意事项进行突破。
老师在分析这部分内容时,始终要使学生明白抽样调查结果是一估计值,所以取样必须具有随机性。
让学生明白随机性是保证取样调查后统计样地种群密度数值在正常偏差范围内的条件。
教师在突破种群密度相关知识点以后,可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过程来完成其他三个种群特征。
当然事先可以给学生呈现这样的探究的思路:当学生完成以上内容后,必然会提出迁入和迁出率与种群密度什么关系?这时教师确到好处的作出点拔:“迁入率和迁出率对一些种群(活动能力强)的密度也起决定性作用,如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人口数量变化”。
本节内容最后老师不能忘记回归课本,通过学生对书本种群空间特征分布的观察,引出种群空间特征的三种形式: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同时为群落分布打下伏笔。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示范教案第四章: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必修三)
第4章种群和群落4.1 种群的特征一、教材分析《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而种群的特征又是后面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
通过具体生物现象与事例的列举、问题的设计用比较法进行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比率、种群分布型和种群的存活曲线等特征的教学。
通过分析与讨论,理解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比率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本节内容最后老师不能忘记回归课本,通过设问:对于蝗灾,采取相应措施时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可提示学生蝗虫的分布有季节性、区域性)引出种群空间特征的三种形式和种群的存活曲线。
本部分的有些内容侧重于阐述生态学的原理和规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学中要把握好深广度。
比如,对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可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对抽样统计(样方法是其中的一种)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避免单纯讲述概念。
二、教学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 种群的特征。
[解决方法]⑴首先让学生列举具体的事例,展开讨论,说明种群的概念。
⑵种群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教师结合生活、生产中的具体事例讲解。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 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解决方法]⑴教师首先讲清楚选择样方的原则:随机取样、样本数量足够大、取样过程没有主观偏见等;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⑵完成探究活动。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具准备:模拟材料,探究材料。
六、学生活动1、学生完成教材中探究活动的操作。
2、思考、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七、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第1课时[问题探讨]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50个红色圆形和50个绿色三角形随机排列的图案纸,发放给学生,先不告知学生图形和三角形的具体数目,提问:估算一下数量是多少?学生回答之,教师总结:估算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的许多领域中都要运用;估算存在着误差,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估算可以缩小误差,最大限度地保证得到的结果符合客观事实。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第4单元 种群和群落
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各特征间有怎样的影响和联系,学会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具体操作。
本章节是必修三中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入门章节,在教材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画出各特征间的相互联系并说出其原因。
(2)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哪些。
2、能力目标:(1)通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探究实验学会本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
(2)通过小组间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组织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小组间的探究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及勇于实践的能力和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及相互间的联系和影响。
2、难点: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还是很刻苦很努力的,但由于教学条件和老师观念影响,对实验探究的实践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本课课时可以根据本地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组织及完成教材要求完成的探究实验――<调查草地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并通过本实验的探究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进行科学实践的精神。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法、小组讨论、尝试诱思。
2、实验法: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教材要求的探究实验。
六、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1)完成预习及相关导学案,总结出疑难问题带问题去上课。
(2)课代表完成合作小组的分划,并指定出合小组的负责人。
2、教师准备:(1)备课及教案学案的准备。
(2)小组的分划及实验场地的选定。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抽查学生预习学案中的有关设置的问题,及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及不解的问题,为上课做好准备工作。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4.3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2021年整理)
内蒙古开鲁县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4.3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内蒙古开鲁县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4.3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内蒙古开鲁县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4.3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群落的演替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4、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5、通过比较种群和群落在不同水平上的研究问题,掌握类比方法能力目标1、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3、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4、通过学习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等有关内容,学会观察事物,把握评价事物的尺度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高考链接(高考考点)群落水平上的研究教学重点1、群落的结构特征。
2、种间关系。
教学重点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教学方法与教学准备PPT讲授法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生活动和效果预测(一)引入新课结合“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教师:引导学生讨论:1。
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2。
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类大量减少,池塘中的种群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通过池塘实例,使学生明白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
必修三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导学案
必修三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导学案金昌市一中生物导学案依靠相互间的信赖和帮助,能够完成伟大的事业,并能有伟大的发现。
——荷马题:第3节(1)第周第时授人:审批人:学习目标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学习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学习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学生活动教学设计自主目标与导入〖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学科网]〖提示〗1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的生物组成及其有序性,讨论池塘中的种群组成(群落结构),具体有多少个种群并不重要。
可以从肉食性鱼、植食性鱼、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等方面举例。
2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
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减少而数量减少。
自学与诊断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下列判断正确的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a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b为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互动与展示1.群落是指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
2.列举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等。
3.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不同群落的有差别。
称为丰富度。
我国从东北到海南的木本植物的丰富度,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4.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包括、、、等。
捕食关系如、竞争关系如、寄生关系如、互利共生关系如。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和。
森林植物的垂直分层与有关:群落下面各层要比上层的,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下生长。
这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等环境资的能力。
动物的垂直分层与关。
6.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是由于精讲与点拨1.浅海中牡蛎与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生物生活在一起。
这些生物构成了A.种群B.群落.生态系统D.生物圈2.下列不属于群落水平研究范畴的是A.池塘中有多少种群,哪些种群在数量上占优势B.池塘中各个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池塘中鲫鱼种群的种群D.池塘中各个种群分别占据什么位置3.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是A.群落所在的地理位置B.群落的气候条.群落的物种组成D.群落的生物数量4.“种豆南下,草盛苗木稀”,这里草与豆之间的关系是A.寄生B.捕食.竞争D.互利共生.下列各组生物之间,属于捕食关系的是菟丝子和大豆B.细菌和噬菌体.羊和青草D.水稻和稗草总结与升华群落:同意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体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更高层次二、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三、种间关系1、捕食2、竞争3、寄生4、互利共生四、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2、水平结构1、改革开放近20年,我国南方沿海如深圳、广州、珠海等城市人口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年龄组成呈增长型B.性别比例发生变化.迁入率大于迁出率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2、农贸市场上有新鲜的白菜、大蒜、活的鸡、鱼以及附着在上面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共同组成一个A.种群B.群落.生态系统D.以上都不是3、当一条鲤鱼被钓鱼人诱骗上钩后,能迅速分泌一种化学物质遗留在钓钩中,使钓鱼人长时间钓不到鲤鱼。
内蒙古开鲁县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4.3群落的结构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3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验等活动,体验群落知识的应用。
-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群落的结构,通过教学,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群落的概念和结构特征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图片、实例和实践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群落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特征,但仍有部分学生对群落的水平和垂直结构以及群落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理解不够深入。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够清晰。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我采用了实例分析和实践活动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将群落的结构和功能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有待提高。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我采用了自主学习法和提问评价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发现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有待提高。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解决办法:
1. 对于重点内容,通过展示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加深对群落结构和特征的理解。利用身边的实例和实物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群落的相关知识。
2. 对于难点内容,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有趣的实践活动,如观察校园内的植物群落,分析其结构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思考等方式,深入理解群落空间分布规律的含义和应用。
【备课精选】2013年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三学案第4章《种群和群落》
第4章种群和群落一、种群的特征重点难点透析一、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常用于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
(1)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不允许掺入任何主观性,否则,就难以避免调查人员想获得调查属性的心理作用,往往使调查结果偏大。
(2)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正方形;等距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长方形时(3)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对植物种类的选择。
调查乔木和双子叶草本植物比较容易,而调查一些丛生小灌木,丛生或蔓生的草本单子叶植物,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一株还是多株,所以初学者选择双子叶草本植物调查。
(4)计数原则。
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
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
如右图注意: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示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
2、标志重捕法(1)概念:在被调查动物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新充分混合分布)后,进行重捕,据重捕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2)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
在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和迁出。
(3)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
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
(4)注意事项:①标志不能过分醒目。
②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对于寿命和行为的伤害。
③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
(5)计算公式二、种群特征间的相互关系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数量越多。
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②对一个自然种群来说,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③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是作为预测一个种群的种群数量的决定因素。
部编版2020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4.3 群落的结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五)、探讨“种间关系”
教师:布置学生阅读课本P72-73的资料分析,再进行讨论:
1.如何解释资料1中的实验结果?
2.分析猞猁 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
4.资料1和资料2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有什么不同?
A竞争B共生C寄生D捕食
板
书
设
计
第三节、群落的结构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体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更高层次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三、种间关系
1、捕食2、竞争3、寄生4、互利共生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2、水平结构
教
学
反
思
时间紧凑,安排合理
高考链接
(高考考点)
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教学重点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种间关系。
教学重点
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 群落的结构特征。
教学方法与
教学准备
PPT讲授法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
学生活动和效果预测
(一)引入新课
结合“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
学生活动和效果预测
(二)归纳提炼“群落”的概念
教师:结合问题探讨中池塘生物种群组成的例子,强调各个种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群落的概念。根据学生的归纳情况,突出“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等判断要点。
(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 问题
河北省南宫市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4.3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2021学年)
河北省南宫市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4.3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河北省南宫市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4.3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河北省南宫市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4.3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一、教材分析本节属于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种群与群落中第三节,是之后要学习的群落演替以及生态系统的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群落的结构在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群落的结构进行简单的描述,能从生命系统的角度说出群落是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
二、学生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就已经掌握了种群的相关知识,这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学生毕竟有着基础和其它方面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因此要进行因材施教.从疑问的设置,到问题的回答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再到能力的培养,包括探索创新能力,学习兴趣等,教师要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相应点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生能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学生能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并说明不同群落有不同物种组成的原因。
3)学生能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学生能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形成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时群落的演替【目标导航】1.简述群落演替的概念。
2.举例说出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过程。
3.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一、群落的演替及演替类型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类型(1)初生演替①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地衣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③实例:在沙丘、火山岩和冰川泥上的演替都为初生演替。
(2)次生演替①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丛→乔木。
③实例:在火灾过后的草原、过度砍伐的森林和弃耕后的农田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人类的活动方式(1)不合理方式:砍伐森林、填湖造田、捕杀动物。
(2)合理方式: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
2.影响结果: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1)原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且成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2)目的: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措施: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
(4)预期结果:预计很多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望得到明显改善,调节气候和洪水流量的功能将大大增强。
知识点一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1.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C.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所用的时间少,原因是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答案 C解析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应是初生演替;不论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在环境适宜条件下所形成的群落内均有竞争现象;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所形成的终极群落均是森林。
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始条件不同B.农田被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演替的起点是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C.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的多样性增加,能量减少答案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具体分析如下:知识点二群落演替的原因及过程3.群落演替的一般过程是( )A.裸地形成→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环境变化→物种竞争→环境变化→群落稳定和平衡?B.环境变化→裸地形成→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物种竞争→群落稳定和平衡?C.裸地形成→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物种竞争→环境变化→群落稳定和平衡?D.环境变化→裸地形成→物种竞争→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群落稳定和平衡答案 A解析本题从群落演替的方向、原因及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考查。
环境变化是该群体演替的一个重要原因,使群落结构向复杂的方向进行,并依次经过了侵入定居阶段、竞争平衡阶段和相对稳定阶段。
4.群落演替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是群落自身发展的过程,不受外界因素影响B.人类活动不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C.一般来说,群落的演替总是朝着物种逐渐增多、结构逐渐复杂的方向发展D.海洋生态系统中不会出现群落演替答案 C解析群落演替受外界多种因素的干扰,如人类活动。
植树造林会加快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海洋中与陆地上的群落都是在不断演替的。
知识点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5.我国在某些地区进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当地森林、草原等的面积B.改变产业方向,提高经济效益C.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增强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D.增加植被答案 C解析我国在西部地区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措施,是为了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类的许多活动在影响群落的演替B.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C.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D.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不只是破坏性的答案 C解析群落的演替也是有规律的,人类的活动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也就是说不能任意对生物和环境的关系加以控制,否则要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基础落实1.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中一些生物消失了,另一些生物来占据它们的空间,就属于演替B.光裸的岩石上最先出现的是地衣C.在弃耕的农田上不可能形成树林D.不论在什么条件下,群落的演替都能形成树林答案 B解析原来的群落被新的群落取代了,这就是群落的演替,这里的取代并不是群落的代替,故A错;如果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很难形成树林,但如果气候适宜,弃耕的农田就会演替成树林,故C、D两项错误。
2.下列群落演替系列中,哪一种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A.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B.草原的放牧演替C.农田弃耕后的恢复演替D.砍伐森林的恢复演替答案 A解析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是从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演替而成的,这一阶段湖底有机物的积聚,主要靠浮游生物的死亡残体,以及湖岸雨水冲刷所带来的矿质微粒,天长日久,湖底逐渐提高,湖底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属于初生演替。
B、C、D三项原有的土壤条件并没有被破坏,属次生演替。
3.在气候条件合适的条件下,从裸露的岩石开始的初生演替的完整过程是( )A.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B.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森林阶段C.地衣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D.森林阶段、灌木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答案 A解析初生演替是在从未有过生物或有过生物生长却被彻底消灭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
从岩石表面开始的群落演替为初生演替。
陆地植物的初生演替过程大致经过地衣植物群落、苔藓植物群落、草本植物群落和木本植物群落阶段。
地衣、苔藓两个阶段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土壤的形成和积累方面,对小气候的影响还很不显著。
草本植物群落阶段土壤继续增加,小气候也开始形成。
同时土壤微生物和小型土壤动物的活动能力增强,植物的根系可深入到岩石缝隙,因此环境条件得到了大大的改善,为一些木本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
到了森林群落阶段,演替速度又开始减慢。
4.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答案 D解析灌木高大,能够获得较多的阳光,在竞争过程中处于优势,而草本植物处于劣势,部分喜阳草本植物被淘汰,久而久之,草本植物被灌木取代。
5.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A.影响因素不同B.起始条件不同C.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答案 B解析初生演替是发生在裸岩上且不存在土壤的条件下,由地衣等生物作用而逐渐形成的,而次生演替是从土壤条件良好的情况下开始的。
无论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都会受到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6.人类的下列活动,有利于群落向正面演替的是( )A.围湖造田B.过度放牧C.封山育林D.退草还耕答案 C解析围湖造田、过度放牧、退草还耕都会导致生物群落结构简单化,生产力下降,不利于群落向正面演替。
封山育林使生物群落的结构和成分由简单到复杂,对环境资源利用由不充分到充分,使生产力由低到高,有利于群落的正面演替。
能力提升7.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 )A.初生演替B.先是初生演替,后为次生演替C.次生演替D.先是次生演替,后为初生演替答案 C解析演替分为两种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在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弃耕的农田里植被虽然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没有被彻底毁灭,甚至土壤里还保留有农作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故属于次生演替。
8.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
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初生演替历程短、速度快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答案 D解析根据发生环境的差异,群落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与次生演替相比,初生演替经历时间长,速度要缓慢得多;演替若不受外界干扰,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加;在演替过程中,群落中的优势种群相对稳定,因此其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会过于显著;火灾过后的森林,其土壤条件基本不变,甚至还保留着植物的繁殖体,因此,再重新形成森林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9.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以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以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 A.物种进化B.外来物种入侵C.群落演替D.垂直结构答案 C解析在森林被破坏后,群落结构发生变化,从杂草到白桦林及针叶林,该现象为群落的次生演替。
10.下列关于演替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植物群落也像群落个体一样,有一个发生、发展到死亡的过程B.初生演替一般都比次生演替进行得快C.促使植物群落发生演替的动力因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D.地衣、苔藓被称为先驱物种,是初生演替中出现的第一批物种答案 B解析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是从无到有再到发展繁荣,时间较长,所以演替进行的慢;群落演替主要受内因决定,外因也影响演替;地衣、苔藓被称为先驱物种,属于初生演替中出现的第一批物种。
11.实施西部大开发,要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大力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等。
试回答下列问题:(1)西部大开发过程中,“退耕还林、还草”的目的是为了处理好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走__________________的道路。
(2)根据群落演替的原理分析,如果草原的载畜量过大,将会造成牧草的________,引起________的减少,甚至消耗殆尽,________就会取而代之。
由此可以看出,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________按照不同于________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答案(1)经济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2)过度消耗优质牧草杂草群落演替自然演替解析群落演替是有规律的,掌握了这种规律,就能根据现有的情况来预测群落的未来,从而正确掌握群落的动向,使之朝向有利于人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