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抗逆力

合集下载

青少年抗逆力小组计划书

青少年抗逆力小组计划书

青少年抗逆力小组计划书一、项目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包括学业压力、家庭压力、社交压力等等。

这些压力可能会导致青少年出现情绪问题、行为问题、甚至心理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平台,帮助他们增强抗逆力,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二、项目目标1. 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2. 帮助青少年学习应对压力的方法,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3. 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心态,增强抗逆力。

三、项目内容1. 情绪管理课程情绪管理是青少年抗逆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将邀请专业心理老师为青少年提供情绪管理课程,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情绪,学习情绪调节的方法。

2. 压力管理课程压力是青少年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我们将邀请专业心理老师为青少年提供压力管理课程,帮助他们了解压力的来源和影响,学习应对压力的方法。

3. 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是青少年抗逆力的基础。

我们将邀请专业心理老师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讲座,帮助他们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习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4. 抗逆力小组活动抗逆力小组活动是项目的核心内容。

我们将组建抗逆力小组,每周定期举行小组活动,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心态,增强抗逆力。

小组活动包括:(1)情绪管理讨论: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情绪问题,互相支持和鼓励。

(2)压力管理讨论: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压力问题,互相交流应对方法。

(3)团队合作活动:小组成员一起完成团队合作任务,增强团队合作能力。

(4)自我探索活动:小组成员通过自我探索活动,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四、项目实施1. 招募青少年参加项目。

2. 组建抗逆力小组,每周定期举行小组活动。

3. 邀请专业心理老师为青少年提供情绪管理课程、压力管理课程和心理健康讲座。

4. 定期对项目进行评估和改进。

五、项目预算项目预算主要包括:1. 专业心理老师的费用。

2. 小组活动的费用,包括场地租赁、材料费等。

3. 宣传费用,包括宣传海报、宣传单等。

青少年抗逆力解读与培养审批稿

青少年抗逆力解读与培养审批稿

青少年抗逆力解读与培养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青少年抗逆力的解读和培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 沈之菲[摘? 要]在积极心理学思潮影响下,心理学研究焦点已逐步从原来探讨个体的疾病症状转向发掘人们内在的积极心理品质上来。

在这种背景下,抗逆力研究脱颖而出,并成为国际心理学界的研究热点。

抗逆力研究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挖掘当事人的内在潜能,不再单纯关注问题的负面影响,更加强调人在面对压力、挫折时的潜能激发和自我超越。

对青少年抗逆力进行研究和培养的终极目标是探索青少年生存和成长的力量源泉,让逆境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最小化,使青少年的适应和成长最大化。

[关键词]青少年? 抗逆力? 积极心理品质抗逆力(resilience),台湾学者称之为“复原力”,香港学者称之为“抗逆力”、“压弹”,大陆也有学者称之为“心理弹性”、“韧性”,[1]大致相当于“挫折承受力”、“耐挫力”等概念,是指一个人处于困难、挫折,失败等逆境时的心理协调和适应能力,即一个人遭受挫折后,能够忍受和摆脱挫折的打击,在逆境中保持健康、正常的心理和行为能力。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青少年,面临着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并存的外部世界和社会文化环境。

一方面,人类基本价值观的趋同化,例如关于自由、平等、民主、公正的观念,以人为本,不同文明对话、和谐共处的理念等,对于学生的人格发展和能力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

另一方面,日益复杂和竞争的社会,价值的多元、社会阶层的分化、家庭结构的变化等都会对青少年产生消极的影响,青少年在学校、生活中面对的各种各样的学业问题、人际问题、行为问题和情感问题,都对他们的抗逆力提出了挑战,抗逆力已经成为他们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能力。

了解青少年抗逆力的本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不仅对他们顺利地进行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帮助,而且能促进他们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为他们健康成长与终身的幸福奠定基础。

学生抗逆力训练

学生抗逆力训练

学生抗逆力训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学生抗逆力训练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学生抗逆力训练的意义、目标和方法。

一、学生抗逆力训练的意义学生抗逆力训练是培养学生面对压力和逆境时的应对能力和心理素质的一种训练方式。

现代社会中,学生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不断增加,如学业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家庭问题等,这些问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业发展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通过抗逆力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提高他们的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

二、学生抗逆力训练的目标学生抗逆力训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时的积极心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1. 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学生需要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以及如何有效地管理情绪,从而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挫折。

2. 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需要学会灵活应对各种问题和困难,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3.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学生需要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相信自己的能力,并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和挫折。

三、学生抗逆力训练的方法1. 情境模拟训练。

通过模拟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从而培养他们的应对能力。

2. 心理辅导和咨询。

学校可以设立心理辅导中心,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

3. 团队合作训练。

通过开展团队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他们应对困难的能力。

4. 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他们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

同时,运动训练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决心,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5. 学业辅导和指导。

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业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并提高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业成绩和抗逆能力。

四、学生抗逆力训练的效果评估学生抗逆力训练的效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 学生自评。

青少年抗逆力的解读和培养

青少年抗逆力的解读和培养

青少年抗逆力的解读和培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 沈之菲[摘? 要]在积极心理学思潮影响下,心理学研究焦点已逐步从原来探讨个体的疾病症状转向发掘人们内在的积极心理品质上来。

在这种背景下,抗逆力研究脱颖而出,并成为国际心理学界的研究热点。

抗逆力研究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挖掘当事人的内在潜能,不再单纯关注问题的负面影响,更加强调人在面对压力、挫折时的潜能激发和自我超越。

对青少年抗逆力进行研究和培养的终极目[都对一、抗逆力研究:从病理心理模式转化为健康心理模式在以往研究青少年问题行为出现的原因时,往往会将焦点指向青少年所具有的某些危险因子(risk factors),例如单亲、贫穷、学业成就低落、结交不良朋友、居住环境不良、父母亲的犯罪背景、不良的早年生活经验等。

固然,许多青少年犯罪与上述危险因子有关,但是相对也有许多青少年并不因为具有上述的危险因子而成为青少年罪犯或者出现各种各样的行为困扰,在他们身上反映出“抗逆力”,这种抗逆力是他们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积极互动的结果。

1.有关抗逆力的最早研究是在1970年代中期开始的有关抗逆力的研究大约始于40年前,诺曼?加梅齐(Norman Garmezy)是这一研究的先驱者。

他研究了为何许多孩子不会因为与患精神分裂症的父母一起生活而患精神疾病,并得出结论:抗逆力的某种特性在心理健康方面所起的作用比人们以前想象得要大。

[2]1970年代中期,心理学家Anthony挑选了24个出身于父母患有精神疾病家庭的孩子进行追踪研究,结果发现24个孩子中只有8个像其父母一样出现精神疾病或相同的困扰,另外16个孩子都在其后的个人发展中健康地成长,成年之后都很正常。

Anthony把这些儿童称之为“适应良好的儿童”(invulnerable child)。

[3][4]这factors21980毒品、值观。

1980与阐述,念、model)。

由于个人过去成功的学习经验,能使个人在面对危机时有效地化解危机。

对青少年抗逆力培养措施

对青少年抗逆力培养措施

对青少年抗逆力培养措施
1. 加强健康教育:加强对青少年的健康教育,注意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提高他们自我保护能力,让他们更好地抗逆外界因素。

2. 培养社会化能力:丰富青少年的课余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掌握社会行为准则,增强他们的抗逆能力。

3. 加强家庭教育:父母要帮助孩子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明辨是非,让他们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外界的困难,增强他们的抗逆力。

4. 加强师生交流:老师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关心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在心理上有所依靠,增强他们的抗逆力。

朱虹:注重培养青少年的抗逆力

朱虹:注重培养青少年的抗逆力

龙源期刊网
朱虹:注重培养青少年的抗逆力
作者:
来源:《中小学德育》2013年第11期
朱虹在《教育研究》2013年第9期撰文指出,抗逆力的培养对于解决当前青少年心理健
康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抗逆力是指个体身处困难、挫折、失败等逆境时的心理协调和适应能力。

抗逆力的内在保护因子包括身体健康、智力、计划能力、内部控制源、胜任感、自尊、自我效能感、目标感等,外在保护因子包括支持性家庭环境、动机性和信息性教师支持、成功或快乐经验、良好同伴关系等等。

临床研究表明,个人特质、家庭支持及外部环境支持系统是提高抗逆力的三种重要资源,需要综合考虑三者之间的有效匹配。

提高青少年抗逆力,一是需要从系统生态的角度制定全方位的干预计划。

从系统、生态的角度审视青少年的个人生理、心理特质、生活环境(包括家庭、社区、学校等)、同伴的交往情况等,尽可能挖掘和提升个体自身和周围的保护因子,促进各类资源的良性互动,提供更多支持。

二是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提升个体抗逆力,培养儿童面临逆境时的积极情绪。

三要加强家庭对个体的外在保护功能。

可通过定期的家庭聚会、固定的家庭日活动、生日等重要聚会,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爱的联结。

四是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构建健康的抗逆力文化。

如开设抗逆力课程,对危险因子较多学生提供个别化辅导,构建关怀学生生存价值的学校文化等。

社区或政府也应对处境不利儿童或家庭提供必要的经济、法律、社工等支持,帮助这些家庭抵抗不利因素,尽可能减少对儿童的不利影响。

青少年抗逆力解读与培养

青少年抗逆力解读与培养

青少年抗逆力的解读和培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沈之菲[摘要]在积极心理学思潮影响下,心理学研究焦点已逐步从原来探讨个体的疾病症状转向发掘人们内在的积极心理品质上来。

在这种背景下,抗逆力研究脱颖而出,并成为国际心理学界的研究热点。

抗逆力研究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挖掘当事人的内在潜能,不再单纯关注问题的负面影响,更加强调人在面对压力、挫折时的潜能激发和自我超越。

对青少年抗逆力进行研究和培养的终极目标是探索青少年生存和成长的力量源泉,让逆境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最小化,使青少年的适应和成长最大化。

[关键词]青少年抗逆力积极心理品质抗逆力(resilience),台湾学者称之为“复原力”,香港学者称之为“抗逆力”、“压弹”,大陆也有学者称之为“心理弹性”、“韧性”,[1]大致相当于“挫折承受力”、“耐挫力”等概念,是指一个人处于困难、挫折,失败等逆境时的心理协调和适应能力,即一个人遭受挫折后,能够忍受和摆脱挫折的打击,在逆境中保持健康、正常的心理和行为能力。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青少年,面临着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并存的外部世界和社会文化环境。

一方面,人类基本价值观的趋同化,例如关于自由、平等、民主、公正的观念,以人为本,不同文明对话、和谐共处的理念等,对于学生的人格发展和能力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

另一方面,日益复杂和竞争的社会,价值的多元、社会阶层的分化、家庭结构的变化等都会对青少年产生消极的影响,青少年在学校、生活中面对的各种各样的学业问题、人际问题、行为问题和情感问题,都对他们的抗逆力提出了挑战,抗逆力已经成为他们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能力。

了解青少年抗逆力的本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不仅对他们顺利地进行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帮助,而且能促进他们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为他们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奠定基础。

一、抗逆力研究:从病理心理模式转化为健康心理模式在以往研究青少年问题行为出现的原因时,往往会将焦点指向青少年所具有的某些危险因子(risk factors),例如单亲、贫穷、学业成就低落、结交不良朋友、居住环境不良、父母亲的犯罪背景、不良的早年生活经验等。

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抗逆力提升的实务路径探讨

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抗逆力提升的实务路径探讨

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抗逆力提升的实务路径探讨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然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带来了很多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问题,例如家庭矛盾、学业压力、网络游戏、情感困扰等等。

而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将可能引发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问题,降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

因此,提升青少年的抗逆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发展成为健康有为的社会人才,已成为社会工作领域的重要任务。

社会工作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福祉而开展的,社会工作者以其专业的知识和方法,助力青少年建立自尊、正视问题、学会抒发情感、培养积极的态度和发展自我,从而增强对压力的应对能力,提高抗逆力。

下面结合实际工作实践,讨论社会工作在青少年抗逆力提升方面具体的干预策略和技巧:一、重视青少年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规范表达情感情感是青少年个体成长和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环境、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作用,青少年的情感表现常常不太成熟和规范,甚至会出现情感压抑与不适应等问题。

社会工作干预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改善这种情况:1、开展情感课程社会工作者可以针对青少年情感问题,策划和开展相关的情感宣传和教育课程,让青少年获得更多的情感知识和技能,规范情感表达。

例如,对于失落、挫折和悲伤等情感,可以教给青少年应对这些情感的方法和技巧,通过正向交流和理性思考来排解负面情感,增强其心理韧性。

2、体验式情感教育社会工作者也可以通过体验式教育方法,帮助青少年认识自己的情感需求和表达方式。

如通过情感游戏、情感沙盘等形式,让青少年参与其中,实际感受情感变化和情感表达的过程,提高感知自身和理解他人的能力,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心理韧性。

3、提供个性化情感支持对于存在严重情感困扰的青少年,需要提供个性化的情感支持和帮助。

社会工作者可以提供咨询服务,开启青少年情感通道,建立信任关系,正确引导其表达情感,促进情感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青少年的抗逆能力。

二、注重青少年对自我的认知,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基石,对青少年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青少年学生的学业压力与心理抗逆能力

青少年学生的学业压力与心理抗逆能力

青少年学生的学业压力与心理抗逆能力在现代社会中,青少年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学业压力。

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家庭期望的增加,许多学生感到焦虑和压力。

然而,学业压力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应对学业压力,他们需要培养和提高心理抗逆能力。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学生的学业压力以及如何提高他们的心理抗逆能力。

学业压力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他们承受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期望和压力。

家长常常期望他们取得优异的成绩,以便能够进入理想的大学或找到好工作。

学校也会施加压力,通过考试和评分来衡量学生的能力。

此外,同龄人之间的竞争也增加了学业压力的感受,并导致青少年学生对自身表现不够自信。

学业压力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许多学生由于过分的压力感,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症状。

他们可能遭受睡眠问题、食欲改变和注意力不集中等身体和心理症状。

学业压力还可能导致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打击,他们可能变得自卑,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甚至出现逃避学习或放弃的情况。

然而,学生可以通过培养和提高心理抗逆能力来应对学业压力。

心理抗逆能力指的是一个人在面对压力和逆境时的应对能力。

青少年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高他们的心理抗逆能力:1. 建立积极的心态: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对于应对学业压力至关重要。

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肯定和正向思考来消除负面情绪,并将挑战视为成长的机会。

2. 寻求支持:与家人、朋友和老师建立紧密的关系,可以获得情感支持和认同。

他们可以理解学生的困惑和苦闷,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鼓励。

3. 制定合理的目标: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学习目标。

他们应该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分配适当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学业任务。

4. 培养良好的应对策略:学生应该学会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和压力,避免拖延和过度劳累。

他们可以采用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和冥想,以帮助缓解学业压力。

5. 培养兴趣爱好:参与兴趣爱好和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释放压力、放松身心,并培养积极的情绪。

优势视角下的寄养家庭青少年抗逆力研究

优势视角下的寄养家庭青少年抗逆力研究

优势视角下的寄养家庭青少年抗逆力研究寄养家庭是一种特殊的家庭形式,通常是由寄养父母或寄养家庭机构接纳无法与生物父母一起生活的儿童或青少年。

这些孩子可能是由于家庭问题、经济困难或其他原因导致无法和生物父母一起生活,因此需要在寄养家庭中得到照顾和教育。

而在这个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如何应对挑战,对他们的抗逆力有着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优势视角出发,探讨寄养家庭青少年的抗逆力,并提出一些相关的研究观点和建议。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抗逆力。

抗逆力(resilience)是指一个人在面临压力、挑战和逆境时能够保持稳定、适应和发展的能力。

在青少年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面临学业压力、家庭问题、人际关系挑战等各种问题,而抗逆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并且取得积极的成长和发展。

在寄养家庭中成长的青少年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因此他们的抗逆力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寄养家庭青少年的抗逆力是受到多方面影响的。

从优势视角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寄养家庭也有很多积极的因素,可以帮助青少年培养抗逆力。

寄养家庭环境相对较为稳定和安全。

与生物父母有着家庭问题的孩子相比,寄养家庭中的孩子通常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顾和关爱,这种家庭环境对于他们的抗逆力是有利的。

寄养父母或寄养家庭机构通常会给予孩子更多的教育和培养,包括情感教育、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支持,这些都是对孩子抗逆力的积极影响。

寄养家庭中的孩子还有机会和其他寄养家庭的孩子一起成长和交流,这种人际关系网络也是对他们抗逆力的一种支持。

我们也不能忽视寄养家庭青少年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

相比于生物家庭的孩子,寄养家庭的青少年通常要面对更多的适应和身份认同的问题。

他们可能会感到孤独、无助和不安全,这些负面情绪会影响他们的抗逆力。

寄养家庭中的孩子也可能会面临心理障碍、行为问题等方面的挑战,这些都是影响他们抗逆力的因素。

我们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寄养家庭青少年的抗逆力,以便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在研究抗逆力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青少年抗逆力培养感言

青少年抗逆力培养感言

青少年抗逆力培养感言逆境是成功的磨刀石,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如果说成长是一座金字塔,那么挫折就是建造这座金字塔的奴隶,没有他们,就永远也不会有成功。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人都可以随遇而安,很多人或许要付出比别人更大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培养自己面对困难时克服和战胜它的信心和决心,锻炼和提高自己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尤为重要。

抗逆力正是通往成功之路上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

从小到大,无论学习还是工作,父母、老师总是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要勤奋努力,坚持不懈……但真正的事实却恰恰相反:越来越多的同龄人因为学业压力太大而变得郁闷烦躁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逃课旷课,打架斗殴,严重者走上了犯罪道路。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国外的青少年却是另一番景象:他们喜欢冒险,热爱运动,喜欢参加各类社团组织,在野外玩耍,放肆地狂欢。

他们对生命充满激情,敢于挑战极限,善于把握机会,创新意识强烈,勇于尝试和探索。

什么叫做抗逆力?顾名思义,就是抵御逆境的能力。

所谓“逆”,即逆境、挫折、失败等不利环境因素。

那么,怎样才算是具备抗逆力呢?第一,拥有良好的身体状况和健康的精神状态。

这是你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保证的,例如不熬夜,注意饮食卫生,适量运动,定期检查身体等等。

只有拥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去迎接艰苦卓绝的学习和工作任务。

第二,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

这是指应该具备的专业技术和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

尽管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的掌握并不一定要达到多高深的层次,但这些东西必须扎实牢固,否则便是纸上谈兵。

如果你希望未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拿到令人羡慕的薪酬待遇,除了过硬的专业知识,一技之长也是十分必要的。

这些是一般性的知识,但是想要成为某方面的行家里手,还必须进行专门训练,使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达到相应的高度。

第三,懂得享受生活,追求幸福快乐。

幸福快乐是一种美好的感觉,它既包括物质财富,又包含精神世界。

儿童青少年抗逆力提升系列活动简报

儿童青少年抗逆力提升系列活动简报

儿童青少年抗逆力提升系列活动简报这几天,学校组织了一次“儿童青少年抗逆力提升系列活动”,你要说这活动吧,真的挺有意思,也挺有意义。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孩子们压力大,负担重,天天考试,忙得跟陀螺似的,根本没有时间停下来喘口气。

要不然怎么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呢?现实给孩子们的压力不小,心理负担也挺沉重。

于是,学校就组织了这次活动,想让孩子们学会如何应对这些压力,增强抗逆力。

你说这个“抗逆力”吧,其实就是帮助孩子们增强心理韧性。

咱们常说的“吃得了苦,扛得住压力”,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活动开始之前,老师们就给我们简单介绍了什么是“抗逆力”,然后告诉我们,这不是学课本里的东西,更多的是一种“心态”。

我一开始还不太明白,心态?那不就是心情吗?后来慢慢听,才明白——“抗逆力”其实就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慌不乱,能从中找到办法,调整好自己的状态。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在生活的烦恼中能像那只“硬核”的松鼠一样,一面甩掉身上的重负,一面继续在树上蹦蹦跳跳。

活动的第一项就是“情绪管理”,大家一听,哟,这可是头一回听到这四个字。

不过,老师把它讲得很简单,用了个特别形象的比喻:比如咱们有时候做作业做得头晕脑胀,结果一不小心摔了个大跟头,气得想砸东西,是吧?如果能学会情绪管理,就能学会怎么控制这些瞬间的“怒火”,找到一个合适的出口,避免对自己、对别人造成伤害。

要不然咱们说“气急败坏”,这情绪一上头,做啥啥不对,结果最后自己还得收拾烂摊子。

不过,最让人笑出声的是老师带领大家做的“情绪气球”游戏。

每个人都拿到一个小气球,老师让我们想象每个气球里面装满了自己的烦恼、焦虑和负面情绪。

大家拿着气球一脸懵,心里想,这个游戏能有啥用?然后老师说,大家可以给气球写上自己的不开心,比如“数学考试没考好”“被同学取笑”“跟爸妈闹别扭”……然后再想象自己把这些情绪一点点放进气球里。

游戏的高兴来了——“放气”!你猜怎么着,大家都开始把气球一个个扎破,那个瞬间,大家都忍不住哈哈大笑。

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抗逆力提升的实务路径探讨

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抗逆力提升的实务路径探讨

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抗逆力提升的实务路径探讨青少年抗逆力提升是社会工作中的重要课题,尤其在当今社会中,青少年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压力。

社会工作的角色是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升抗逆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中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社会工作在提升青少年抗逆力方面的实务路径。

社会工作可以通过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来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心态。

青少年的抗逆力受到情绪的影响较大,他们可能面临挫折、压力甚至抑郁等问题。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积极地应对挫折和压力,从而增强他们的抗逆力。

社会工作可以通过提供教育和培训来帮助青少年开发他们的潜力。

青少年正处于一个成长发展的阶段,他们需要获得多样的知识和技能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社会工作可以为他们提供各种培训和教育机会,帮助他们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的技巧等,从而提升他们的抗逆力。

社会工作可以通过提供社区资源来帮助青少年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

青少年在社区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例如缺乏安全感、犯罪活动等。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包括家庭、朋友、社区资源等,这些社会资源能够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在面对困难时提高他们的抗逆力。

社会工作可以通过开展相关的青少年活动和项目来提升他们的抗逆力。

开展户外活动、心理训练项目等,这些活动和项目可以帮助青少年培养勇气、毅力和坚韧精神,从而提升他们的抗逆力。

社会工作在提升青少年抗逆力方面可以采取多种实务路径。

通过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教育和培训、社区资源、活动和项目等,社会工作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心态,开发潜力,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从而提升他们的抗逆力。

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抗逆力提升的实务路径探讨

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抗逆力提升的实务路径探讨

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抗逆力提升的实务路径探讨引言一、抗逆力的重要性抗逆力(resilience)是指个体在面对创伤、压力和逆境时,能够适应、克服困难并展现出积极的发展。

青少年期正是一个人生发展中的重要阶段,而抗逆力对于青少年的发展与成长至关重要。

有研究表明,具有较高抗逆力的青少年更有可能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表现出积极的心态和行为,更容易应对挑战并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提升青少年的抗逆力是十分重要的。

二、社会工作在提升青少年抗逆力中的作用社会工作是一门以帮助个人、家庭和社会解决各种问题和困难为目的的专业服务,其核心理念是通过社会工作者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帮助客户实现个人目标、解决问题和实现更好的生活。

在提升青少年抗逆力的过程中,社会工作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供支持和咨询服务:社会工作者可以为青少年提供情感支持和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处理情绪问题、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等,从而增强其抗逆力。

2. 促进社会融入: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组织和参与社区活动、志愿服务等方式,帮助青少年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从而提升其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和抗逆力。

3. 建立个人能力: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个案工作,帮助青少年发现并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增强其抗逆力。

4. 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社会工作者可以针对不同青少年的具体情况和问题,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以提升其抗逆力和解决问题。

1. 建立信任关系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是介入青少年抗逆力提升的第一步。

社会工作者需要与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并为他们提供情感支持和关怀。

通过亲近、倾听和理解,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青少年感到自己受到重视和关注,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和抗逆力。

2. 评估和干预针对每个青少年的具体情况和问题,社会工作者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其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并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

干预内容可以包括心理支持、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处理等,以帮助青少年有效应对挑战和压力。

由“变形计”谈青少年抗逆力的两面性

由“变形计”谈青少年抗逆力的两面性

由“变形计〞谈青少年抗逆力的两面性由“变形计〞谈青少年抗逆力的两面性【摘要】抗逆力是个人应对压力或逆境的一种能力,它可以让人们从困难的生活经历中恢复过来,变得更加坚强。

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抗逆力的作用和意义给予了积极的肯定。

本文试图结合“变形计〞这一综艺节目所讲述的内容,指出青少年的抗逆力具有正向和负向两个方面,正向的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负向的却对青少年的成长开展起到阻碍作用。

尝试通过转变观念、提供支持等方法引导正向抗逆力取代负向抗逆力。

【关键字】变形;抗逆力;两面性;青少年一、“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变形计?是一档生活角色互换节目,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寻找热点中的当局人物,安排他们进行互换人生体验,参与节目的双方就在七天之中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生活。

与别人互换究竟对自己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变化和影响呢?其中一期名为?网变?,讲述的是一位初二的孩子,家庭富裕,却辍学在家,整日上网,与父母关系及其紧张,与父母几乎没有语言的沟通,是个不折不扣的“问题〞少年。

与他交换的是青海贫困山区的孩子,家庭条件很差。

一方是冷漠无语的网吧雕像,一方是贫困山区的农村娃娃,交换双方的差异如此之大,带着一身“问题〞的洋洋能受得了山区如此艰苦的条件吗?嗜网如命的他能接受连电视都没有的家吗?答案却是肯定的。

恶劣的条件并没有把他吓倒,他不仅没有吵闹着去上网,而且还在山区学校的计算机课上教孩子们计算机知识。

他与新“父母〞的关系很好,经常与他们交流沟通,帮他们做农活,这是他在城里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我们不禁要问,这还是那个“问题〞少年吗?为什么在短短的七天之中就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笔者认为,我们看到的那个“问题〞少年其实并没有问题,那是人们给他强加的标签。

他上网、不想与父母沟通,其实是他保护自己的一种措施,是自身抗逆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只不过这种方式不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和接受,所以就被定义为问题。

“抗逆力〞意味着个体面对明显的危机事件时,表达出的符合健康结果的能力、行为和保护过程。

青少年抗逆力测量方法

青少年抗逆力测量方法

由工作人员填写参与者/被试编号:研究地点编号:指定机构:部门编号:施测日期:青少年抗逆力测量方法感谢你参与到《抗逆力的路径》研究项目当中。

请用最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答案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没有对错之分。

第一部分确保关于生日的信息在测量中是通过一致的计算方法得出的1.你现在几岁了?2.男性[1] 女性[2]确认下列问题的选项和其相关的例子都与文化相符。

3.人们通常会认为自己归属于一个特殊的种族,你觉得自己属于下面的哪一种?(选出一项最符合自己的情况)[1] 土著人(比如,印努人,因纽特人,?,?)[2] 南亚人(比如,东印人,巴基斯坦人,斯里兰卡人)[3] 东南亚人(比如,柬埔寨人,印度尼西亚人,老挝人,越南人)[4] 中东人(比如,亚美尼亚人,埃及人,伊朗人,黎巴嫩人)[5] 亚洲人(比如,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6] 黑人(比如,非洲人,加勒比海人)[7] 白人[8] 菲律宾人[9] 拉丁美洲人(比如,墨西哥人,南美人,中美人)[10] 其他(请具体写明)[11] 混合种族(请列出所有适合的群体)确认下列问题的例子都与文化相符。

4.你的民族是什么(比如,?,中国人,牙买加人,德国人,意大利人,爱尔兰人,英国人,乌克兰人,?,东印人,犹太人,苏格兰人,葡萄牙人,法国人,波兰人,越南人,黎巴嫩人等)请列出所有你想到的种族5a.你现在是否在上学或者在学习类似的课程?[1] 是的[0] 没有5b.你的最高学历是什么?确认下列问题的选项都与青少年所在的社区相符。

6.你现子和谁一起居住?or你现在和谁住在一起?[1] 已婚的父母或监护人[2] 父母或监护人,住在一起但是没有结婚[3] 父母或监护人其中一方[4] 一个小组家庭的成员[5]养父母[6] 我住在有人监管的房子里(有独立居住空间)但是自己对自己负责[7] 我独自居住[8] 我和朋友一起住[9] 其他(请描述一下具体情况)7.如果在问题6里你说你和一个以上的父母一起居住,他或者他们是你的亲生父母吗?[1] 是的[0] 不是8.你有几个兄弟姐妹(包括)?9.你在家讲什么语言?10.你现在是否在与某人恋爱,或者在与某人约会?[1] 是的[0] 没有11.你是否已经做了父母?[1] 是的(继续回答问题12)[0] 没有(继续回答问题13)12.你现在是否关心你的孩子?[1] 是的,关心[0] 没有,不关心13.在你家你度过大部分时间的房间有几个?14.有多少人长期居住在你们家?成年人的数量 儿童的数量第二部分下列陈述在多大程度上描绘了你?完全不符合完全符合1.我可以与身边的人合作1 2 3 4 5 2.我会努力完成我已经开始做的事 1 2 3 4 5 3.人们认为与我相处很有趣12 3 4 5 4.我能在不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情况下解决问题 (比如使用药物或暴力或两者皆有) 1 2 3 4 5 5.我清楚自己的能力1 2 3 4 5 6.精神信仰是我生活力量的源泉 1 2 3 4 5 7.我认为为我所在的社区服务很重要 1 2 3 4 5 8.我觉得有朋友在支持我1 2 3 4 5 9.在我有困难时朋友会帮助我 12 3 4 5下面的陈述在多大程度上描述了你?不符合 一部分符合 符合 10.我努力对其他人友善0 1 2 11.我经常和其他人分享像CD 、游戏、食物等这样的东西 01 2 12.如果有人受伤、沮丧或者感觉不舒服,我会帮助他 0 1 2 13.我对比我小的人很亲切0 1 2 14.我经常帮助其他人(父母、老师、同伴等)12力量与困难量表(亲社会行为)/ 抗逆力(Goodman, 1997,2001)。

青少年抗逆力

青少年抗逆力

青少年抗逆力得解读与培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沈之菲ﻫﻫ[摘要]在积极心理学思潮影响下,心理学研究焦点已逐步从原来探讨个体得疾病症状转向发掘人们内在得积极心理品质上来。

在这种背景下,抗逆力研究脱颖而出,并成为国际心理学界得研究热点、抗逆力研究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挖掘当事人得内在潜能,不再单纯关注问题得负面影响,更加强调人在面对压力、挫折时得潜能激发与自我超越。

对青少年抗逆力进行研究与培养得终极目标就是探索青少年生存与成长得力量源泉,让逆境对青少年得消极影响最小化,使青少年得适应与成长最大化。

ﻫ[关键词]青少年抗逆力(抗圧力) 积极心理品质抗逆力/抗圧力(resilience),台湾学者称之为“复原力”,香港学者称之为“抗逆力/抗圧力”、“压弹”,大陆也有学者称之为“心理弹性”、“韧性”,[1]大致相当于“挫折承受力"、“耐挫力"等概念,就是指一个人处于困难、挫折,失败等逆境时得心理协调与适应能力,即一个人遭受挫折后,能够忍受与摆脱挫折得打击,在逆境中保持健康、正常得心理与行为能力。

ﻫ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得中国青少年,面临着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并存得外部世界与社会文化环境。

一方面,人类基本价值观得趋同化,例如关于自由、平等、民主、公正得观念,以人为本,不同文明对话、与谐共处得理念等,对于学生得人格发展与能力培养具有积极得影响、另一方面,日益复杂与竞争得社会,价值得多元、社会阶层得分化、家庭结构得变化等都会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得影响,青少年在学校、生活中面对得各种各样得学业问题、人际问题、行为问题与情感问题,都对她们得抗逆力提出了挑战,抗逆力已经成为她们生存与发展得关键能力、了解青少年抗逆力得本质,进行有针对性得培养,不仅对她们顺利地进行自己得学习与生活有帮助,而且能促进她们积极人格品质得形成,为她们健康成长与终身得幸福奠定基础。

ﻫﻫ一、抗逆力研究:从病理心理模式转化为健康心理模式ﻫﻫ在以往研究青少年问题行为出现得原因时,往往会将焦点指向青少年所具有得某些危险因子(risk factors),例如单亲、贫穷、学业成就低落、结交不良朋友、居住环境不良、父母亲得犯罪背景、不良得早年生活经验等、固然,许多青少年犯罪与上述危险因子有关,但就是相对也有许多青少年并不因为具有上述得危险因子而成为青少年罪犯或者出现各种各样得行为困1。

优势视角下的寄养家庭青少年抗逆力研究

优势视角下的寄养家庭青少年抗逆力研究

优势视角下的寄养家庭青少年抗逆力研究在当今社会,寄养家庭已成为一个常见的现象。

寄养家庭通常是由无法照顾自己的儿童或青少年,由社会服务机构或者亲属寄养在其他家庭中。

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需要面对许多心理、情感和社交挑战,这可能导致他们出现抗逆行为。

从优势视角出发来看待寄养家庭中的青少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并提高他们的抗逆力。

我们来看看寄养家庭青少年的抗逆力到底是什么。

抗逆力是指一个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时,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并克服挑战的能力。

对于寄养家庭青少年来说,他们可能因为家庭变故或其他原因而进入寄养家庭,这会给他们带来许多不确定性和情感上的困扰。

一些青少年在这样的环境中表现出了强大的抗逆能力,能够适应变化并找到自己的位置。

从优势视角出发,我们应该关注寄养家庭青少年的优势和资源,并通过这些优势来提高他们的抗逆力。

寄养家庭青少年可能拥有一种积极适应环境的能力。

他们在寄养家庭中可能会面临各种挑战,但是对于一些青少年来说,他们能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些挑战,并且不断学习和成长。

这种积极的适应能力是他们抗逆力的重要来源。

寄养家庭青少年可能也会拥有一些内在的优势,比如内在的坚韧和自我调节能力。

他们可能在过去的生活中经历过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是通过自我调节和积极的应对,他们能够逐渐克服这些困难,并变得更加坚强。

这种内在的优势也是他们抗逆力的表现。

寄养家庭青少年可能在寄养家庭和其他社会资源中找到一些支持和帮助。

社会服务机构、寄养家庭和其他相关机构都可以为这些青少年提供相关的资源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方式。

这些资源和支持也是他们抗逆力的重要来源。

了解了寄养家庭青少年的抗逆力的来源之后,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提高他们的抗逆力。

我们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干预来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

心理专业人员可以与这些青少年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情感和困扰,并通过一些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态,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

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抗逆力提升的实务路径探讨

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抗逆力提升的实务路径探讨

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抗逆力提升的实务路径探讨青少年抗逆力常被定义为一种能够帮助青少年应对不利境遇和压力的能力。

社会工作在青少年抗逆力提升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权利,可以亲近青少年,开展社区和家庭助力,提高社会支持。

社会工作通过多种介入手段,包括个体和集体的诊断、干预和评估方面的专业技术,利用别人的力量和资源提高青少年的社会资本,提高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度和控制度,使更多青少年拥有更好的应对威胁和压力的能力。

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抗逆力提升的目标包括:(1)协助青少年建立和处理压力和威胁的能力;(2)防止青年受害人的再次受害;(3)改善青年社交和互动能力;(4)通过干预和支持来增强青年的健康、行为和情绪调节能力;(5)促进青少年的自我价值和自尊心,提高其对自己的信心和能力的信念。

1、社会工作干预:社会工作干预包括评估、个体专业辅导和小组治疗等。

通过社交执行能力和社交适应性方面的培训、行为诱导和规范等技巧来加强青年的行为管理能力,给他们带来实际行动上的支持。

2、与家长合作:社会工作师可以通过与孩子的家长合作,提供对家庭和个体的支持,让家长知道如何支持他们的孩子,设定明确和有力的规矩和架构,使他们在压力和不利环境中更具抗力。

3、社区和青年组织:社会工作师可以在社区和青年组织中发挥作用,为青少年提供资源和需要的支持,为弱势和较为孤独的个体提供更好的社交和支持,以帮助他们适应更负责任的角色,建立一个更好的界线。

4、交流和合作:社会工作师应当与其他社会工作者、心理医生、老师、政策制定者和研究科学家保持合作关系,以推动更好的实践和研究做法,以拓宽和加强社会工作服务青少年的干预策略。

5、推广和宣传:社会工作师可以在社区和教育机构中开展推广活动,介绍社会工作在青年抗逆力提升中的作用,以便更广泛地传递社会工作带给青少年的核心服务和指导。

三、社会工作干预对抗青少年心理障碍的重要性1、社会工作在抗青少年心理障碍方面具有很好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可以为青年提供有效的心理疏导和情绪支持。

抗逆力对青少年心理品质的影响初探

抗逆力对青少年心理品质的影响初探

抗逆力对青少年心理品质的影响初探一、抗逆力:从生活理解到科学测量1.抗逆力研究的缘起抗逆力,被认为是抗逆境和挫折的能力,作为一个生活用语,已经使用了很久了,具体抗逆力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能力,包括哪些方面,却并不太清楚。

抗逆力被纳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大约始于40年前,诺曼·加梅齐(No rmanGarmezv)是这一研究的先驱者。

他研究了为何许多孩子不会因为同患精神分裂症的父母一起生活而患精神疾病,并得出结论:抗逆力的某种特性在心理健康方面所起的作用比人们以前想象的要大。

[1]比较有影响的是Anthony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调查发现:某些来自父母精神异常家庭的儿童,虽然长期处于严重的社会心理逆境中,却能发展出健康的情绪和高度的能力,于是他把这些儿童称为“适应良好的儿童”。

[2] 后续的研究者认为,有某些变量调节了高危环境与预期的适应不良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致力于寻找那些成功应对的个体身上存在的保护因子或抗压力。

心理学界后来将这些变量、保护因子和抗压力统称为“抗逆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抗逆力研究逐渐增多,目前抗逆力是国际上比较热门的一个研究话题。

2.抗逆力由多种因素组成如同很多心理学名词一样,不同的学者对抗逆力有不同的看法,命名也不尽相同。

例如,台湾学者称之为“复原力”,香港学者称之为“抗逆力”、“压弹”,大陆也有学者称之为“心理弹性”、“韧性”。

所有这些称呼,对应的英语名称都是“resilience”,其原意是弹性、弹力的意思,即使某物质能在弯曲、伸展或收缩后恢复原先的形状或位置的物体的性能,引申到心理学上就是指一个人在处于困难、挫折、失败等逆境时的心理协调和适应能力,即一个人遭受挫折后,能够忍受和摆脱挫折的打击,在逆境中保持健康、正常的心理和行为能力。

抗逆力不仅提法不一,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对抗逆力的界定也不完全一致,如:抗逆力是个体对生活中发生的变化、需要以及逆境进行调整和适应的能力(JoSeph1994);抗逆力是一种能使个体从困难、挫折和不幸中很快恢复和调整过来的能力(Masten1994);抗逆力是一种有适应能力、对抗压力的个人特质,纵使面对不幸的生活经验,个体也能够克服并且得到成长(Markstrom2000);抗逆力是当个人处于不利的情况下有迅速复原或成功地适应的能力(Norman2000);抗逆力是一种克服不利环境的能力,纵使每日在复杂的环境下面对一连串的挑战,仍能实际地作出有建设性的生活抉择(Noam1999);[3]抗逆力是在明显逆境情况下的一种积极适应的动态过程(Luthar 2000);[4]抗逆力是一类现象,这些现象的特点是面对严重的威胁,个体的适应与发展仍然良好(Masten20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抗逆力的解读和培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沈之菲[摘要] 在积极心理学思潮影响下,心理学研究焦点已逐步从原来探讨个体的疾病症状转向发掘人们内在的积极心理品质上来。

在这种背景下,抗逆力研究脱颖而出,并成为国际心理学界的研究热点。

抗逆力研究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挖掘当事人的内在潜能,不再单纯关注问题的负面影响,更加强调人在面对压力、挫折时的潜能激发和自我超越。

对青少年抗逆力进行研究和培养的终极目标是探索青少年生存和成长的力量源泉,让逆境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最小化,使青少年的适应和成长最大化。

[关键词]青少年抗逆力(抗圧力) 积极心理品质抗逆力/抗圧力(resilience),台湾学者称之为“复原力”,香港学者称之为“抗逆力/抗圧力”、“压弹”,大陆也有学者称之为“心理弹性”、“韧性”,[1]大致相当于“挫折承受力”、“耐挫力”等概念,是指一个人处于困难、挫折,失败等逆境时的心理协调和适应能力,即一个人遭受挫折后,能够忍受和摆脱挫折的打击,在逆境中保持健康、正常的心理和行为能力。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青少年,面临着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并存的外部世界和社会文化环境。

一方面,人类基本价值观的趋同化,例如关于自由、平等、民主、公正的观念,以人为本,不同文明对话、和谐共处的理念等,对于学生的人格发展和能力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

另一方面,日益复杂和竞争的社会,价值的多元、社会阶层的分化、家庭结构的变化等都会对青少年产生消极的影响,青少年在学校、生活中面对的各种各样的学业问题、人际问题、行为问题和情感问题,都对他们的抗逆力提出了挑战,抗逆力已经成为他们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能力。

了解青少年抗逆力的本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不仅对他们顺利地进行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帮助,而且能促进他们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为他们健康成长与终身的幸福奠定基础。

一、抗逆力研究:从病理心理模式转化为健康心理模式在以往研究青少年问题行为出现的原因时,往往会将焦点指向青少年所具有的某些危险因子(risk factors),例如单亲、贫穷、学业成就低落、结交不良朋友、居住环境不良、父母亲的犯罪背景、不良的早年生活经验等。

固然,许多青少年犯罪与上述危险因子有关,但是相对也有许多青少年并不因为具有上述的危险因子而成为青少年罪犯或者出现各种各样的行为困扰,在他们身上反映出“抗逆力”,这种抗逆力是他们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积极互动的结果。

1.有关抗逆力的最早研究是在1970年代中期开始的有关抗逆力的研究大约始于40年前,诺曼·加梅齐(Norman Garmezy)是这一研究的先驱者。

他研究了为何许多孩子不会因为与患精神分裂症的父母一起生活而患精神疾病,并得出结论:抗逆力的某种特性在心理健康方面所起的作用比人们以前想象得要大。

[2]1970 年代中期,心理学家Anthony挑选了24个出身于父母患有精神疾病家庭的孩子进行追踪研究,结果发现24个孩子中只有8个像其父母一样出现精神疾病或相同的困扰,另外16个孩子都在其后的个人发展中健康地成长,成年之后都很正常。

Anthony把这些儿童称之为“适应良好的儿童”(invulnerable child)。

[3]其后许多研究开始注意到很多青少年虽然暴露在高危险的环境中,却能有良好的适应。

[4]这些适应良好的青少年似乎具有某种抗压能力(stress-resistant)或拥有某些保护因子(protective factors),从而得以在压力或挫折情况下免除身心障碍的危机。

[5]研究认为,如果一个人拥有某些特殊的能力并以之与不良的环境互动,有助于个人抗拒压力,即使遭遇挫折也能快速自我调整,并出现良好的复原效果。

[6]2.从1980年代中期起,保护因子和抗逆力的研究逐渐获得重视1980 年代,Garmezy对伦敦六个贫民区家庭进行了研究。

这六个家庭的生活环境充满罪犯、毒品、精神疾病患者、家庭暴力、拥挤的生活空间等。

然而这六个家庭的父母对待孩子表现出弹性的管教与反应态度,注意子女的在校成绩,维持家庭良好的气氛,给孩子灌输对生活与人生的积极价值观。

Garmezy将这些特质简单地归纳为三项保护因子:积极人格特质的建构、家庭支持系统的建立、社会支持和外在资源的建构。

[7]1980年代后期,抗逆力的研究得到较广泛的开展,研究者也提出了有关抗逆力的较多的观点与阐述,包括抗逆力会以三种形态出现:[8]一是克服艰难的能力,亦即凭借内在的自我系统如信念、身体的免疫机能等终于化解危机;二是克服压力的因应能力,亦即个人在面对压力情境时能表现出或做出某些因应行为,而使压力事件不致对个人造成影响;三是创伤复原的能力,具有这类能力的个体有可能因为过去生活中的成功经验,或因为在心理康复的过程中学习或建构成功的因应能力,最终化解压力的威胁而回复到心理健康。

从针对个人危机情境的保护机制来看,抗逆力具有三种运作模式:一是免疫模式(immunity model)。

由于个人过去成功的学习经验,能使个人在面对危机时有效地化解危机。

二是补偿模式(compensatory model)。

个人的人格特质或环境资源能协助个人在遭遇危机时因之被应用或者适时出现,使得危机不致对个人产生影响。

三是挑战模式(challenge model)。

危机对个人而言,不是负向的资产,反而强化了个人解决问题的技巧。

上述三种模式会在危机事件中单独出现,也可能交互出现,也可能在处理危机事件中的不同阶段中依次出现。

3.1990年代至今,家庭抗逆力的研究迅速发展1994年,Brook根据人格成长的观点,分别从良好的个人自尊、和谐的家庭成长经验以及良好的社会外在支持系统三个方面说明了建构青少年抗逆力的相关因素。

随着个人抗逆力研究的被重视,有关家庭抗逆力的研究在过去十年中亦逐渐受到重视。

家庭抗逆力的研究,是从家庭整体层面(family-level)的角度,探讨如何从整体互动的角度建构健康的家庭。

换言之,家庭抗逆力不是强调家庭如何创造具有抗逆力的个人,而是从系统的角度建构具有动力系统的家庭结构。

因此,研究认为抗逆力对于家庭而言并非是一种固定的特质,而是从连续的角度发展出健康家庭的效应。

近十年来,抗逆力的研究重点已转到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上来。

[9]Rutter在1987年的研究中即强调个人与环境互动的过程,在1993年的研究中进一步提出抗逆力并非一种固定不变的绝对的能力,拥有抗逆力并不代表个人就能抗拒压力,抗逆力及其作用的改变或增加与否取决于个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这说明抗逆力是一种动力的过程。

了解抗逆力是什么(What)固然重要,如何(how)促进抗逆力发挥其积极的效果更是人们亟须了解的。

目前对抗逆力的研究与探讨已成为国际心理学界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

二、抗逆力内涵解读:从关注问题到关注优势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疾患、行为问题看成是危机的结果,为了减少疾患或问题,注意力往往专注于问题本身。

抗逆力的提出使人们意识到,逆境或危机有可能带来问题,也有可能激活生命的潜能,唤醒生命中沉睡的部分,推动生命走向更高的发展。

有研究表明,恰恰是压力与逆境唤醒了沉睡状态的抗逆力,推动个体调动内在潜能,挖掘外在资源,灵活组合,积极应对,这是生命意义的更大体现。

有很多经历过生命创伤或生活磨难的人,展示出的生命力量远远超出了预先的想象,他们将自己的生命带到了相当的高度。

因此,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抗逆力的视角,是将抗逆力从关注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应对转化为个体优势和潜能激发的本质上来。

1.有关青少年抗逆力的基本假设图1是Richardson(2002)提出的抗逆力作用过程模型,这个模型为青少年抗逆力基本假设的提出奠定了理论依据。

查看大图抗逆力作用过程模型认为,在面对压力(诸如考试失败、朋友矛盾)时,原本处于“身心平衡状态”的个体为了继续维持平衡,就会调动起诸多的保护性因素与危险性因素相抵抗。

如果压力过大、抵抗无效时,平衡就会瓦解。

此时个体不得不改变原有的认知模式(如信念体系等),并同时体验到恐惧、内疚、迷惑等情绪。

随后个体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开始重新进行整合,这个过程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1)伴随着功能紊乱而出现的失衡状态,个体只能是机能不良性的重组。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转而采用物质滥用、破坏行为或其他不健康的方式来应对生活压力;(2)伴随着丧失而建立起低水平的平衡,这时个体不得已放弃生活中原有的动力、希望或者动机,达到缺失性的重组,如自我价值感丧失、低自尊、自卑、自我否定、能力缺失等,这些都是非适应状态的重构,不利于个体走向良性发展;(3)回复到初始平衡状态,因为个体为了维持暂时的心理安逸而不肯改变,失去了成长的机会;(4)达到更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即增强了个体的抗逆力,这时候个体激活了生命潜能,能积极应对,体现出其胜任力,战胜逆境从而健康成长。

基于上述理论,我们可以认为:(1)抗逆力是每个青少年身上都具有的,但需要被激发抗逆力是个体与生俱来的一种潜力,人在平安顺利的时候抗逆力得不到激发,以一种潜伏的状态存在。

当危机和困难袭来的时候,“危险性因素自然会受到个体保护性因素的阻抗”,抗逆力被激活,进发出巨大的力量,帮助个体面对危难、聚集力量、度过难关。

每个人都有抗逆力,也许被唤醒,也许被埋没,逆境与压力是帮助个体唤醒抗逆力、展示潜能的外在条件。

(2)抗逆力是个体在先天遗传基础上后天习得的结果,可以通过后天教育与训练得到提高抗逆力的形成方式是多元的,至少包括三个可能的影响层面:一为先天的,二为个人早年的生活和学习经验,三为危机事件后的个人学习经验。

[11]这三个部分都是个体抗逆力的资源。

抗逆力的个体因素虽然有先天生理的基础,但主要是后天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后天的教育和训练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人的抗逆力。

抗逆力不是天才独有的特质,也不像某种心理高峰体验那样可望而不可及,每个人天生就具有一定的抗逆力潜能,因此可以通过许多途径去挖掘和提高抗逆力。

许多临床实践表明,提高抗逆力的关键在于把握好个人品质、家庭支持及外部环境支持系统这三种资源之间的最佳匹配。

(3)个体遭遇挫折不等于失败,但要达到抗逆力的成长,需要付出努力从抗逆力作用过程模型所揭示的个体面对压力会有的四种状态的重组可以看出,当挫折发生时,个体可能达到机能不良或缺失性的重组,个体心理机能受到打击,耐挫力丧失;个体也可能只是回到平时的状态,虽然度过了危机,但个体的抗逆力没有得到成长。

保护性因素本质上不是一种静态的东西,抗逆力作用机制的产生不是单纯地避免外在负向事件的影响,而是利用个体力量及环境资源,打破消极影响的连锁反应,促进个体的适应,使个体开发其内在的资源,更有能力面对和掌控环境。

要使得个体遭遇的挫折不等于失败,危机变成转机,吃一堑长一智,风雨过后见彩虹,个体要有效运用内在因素,从失败中吸取有益的成分,达到抗逆力的组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