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8《匆匆》 教案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匆匆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作者紧紧围绕“匆匆”二字,把抽象的时间当作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描写,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稍纵即逝的时间的留恋、无奈和惋惜之情,也表达了作者不甘虚度一生的强烈愿望。教学时,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使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参与教学;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验真情;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学习环境,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融入教学中,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主人公对话、与教师对话。在品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蕴,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字卡、词卡、PPT。

2.准备配乐朗读材料。

学生准备:查找朱自清的相关资料,课外阅读《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

教学重难点:1.在朗读中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体会课文的表达方式和作者的真情实感。

2.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写出自己的感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体验引题

1.猜谜: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是什么?(时间)

2.活动:(1)时间就在我们身边,又常常被我们忽视。请你拿出纸笔,一组

同学写“大”字,一组同学画五角星,看看一分钟的时间,你能写多少个字、画多少颗星。

指导学生结合“回想刚才的经历,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汇报。

(2)一分钟结束后,请学生数数并汇报。

3.导入:刚刚我们写字、画星、数数、汇报,时间就在我们身边悄悄溜过去了,在我们不经意间无影无踪地消失了。上课已经几分钟了,我们还没有开始学习,我们还能回到上课铃响起的那刻吗?时光匆匆流逝,一去不复返。面对匆匆逝去的时光,朱自清先生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引导学生读题质疑:“匆匆”是什么意思呢?课文中的“匆匆”指的又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以真实的情境感受时光的匆匆流逝,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时间在每个人身旁悄悄逝去,让时间的钟敲击着学生的心灵,带着一份不平静走进文本的学习中,学生会有更加殷实的收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朱自清的相关资料。说说朱自清是怎样的一个人。(学生交流后,自由汇报,教师出示朱自清的资料和朱自清的照片)这节课我们将走进课文,感受朱自清先生笔下的匆匆岁月。

2.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

(2)边读边想:朱自清在课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画出相关语句。

3.检查自学效果:

(1)课件出示词语:

确乎空虚不禁挪移徘徊游丝赤裸裸

(2)指名认读词语,读准字音。

(3)齐读词语。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纠正不正确的地方。

5.朱自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学生汇报后,课件出示)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1)指名朗读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分别在课文的哪个位置?有什么作用?

(2)作者分别在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提出同一个问题,只是写法上的一种呼应吗?想一想:作者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6.学生再次读课文,作者围绕这个问题写了什么?同桌合作朗读每个自然段,然后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7.朗读全文,说一说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8.作者在开头提出了“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个问题,他是怎样提出来的?给出答案了吗?

(1)出示第1自然段,自由朗读。

(2)引导学生把这个自然段改成一首小诗,用多种形式朗读,感受作者的心境并积累语言。

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吧:

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

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3)“燕子、杨柳、桃花”这三种自然界里的事物有什么共同特点?为什么这样写?

(4)连续几个问句,突出了日子的什么特点?(开头采用排比句式,描绘了大自然的春景之中,燕子、杨柳、桃花有再来、再青、再开的时候,而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然后一连串的问句,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恋之情。)

设计意图:阅读文本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并抓住文章的行文线索,通过行文线索,展开对文章的阅读,以这样的技巧和方法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对学生独立阅读其他文章提供了帮助。

三、回顾小结,引发悬念

朱自清是个善于从客观事物中捕捉形象,以抒发自己的主观情愫的作家。燕子去了再来,杨柳枯了再青,桃花谢了再开,这本是人所常见的自然现象,但作者触景生情,从中联想到自己的生命,默算着八千多日子,思索着生命的价值,发出惋惜的感叹,这是为什么呢?其中的原因让我们下节课继续探究。

设计意图:阅读文章不会因课程的结束戛然而止,要有“回声”,让学生回味和思考,这样会更好地延续学生的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能力、培养情感的过程。

四、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仿写课文第一句话。

2.搜集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

能力,丰富积累。

第二课时

一、诵读课文,激发情趣

1.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大家与老师合作,以诵读的方式回顾课文的第1自然段。

2.引读:(教师)燕子去了,(学生)有再来的时候;(教师)杨柳枯了,(学生)有再青的时候;(教师)桃花谢了,(学生)有再开的时候。(教师)但是,聪明的,(学生)……

设计意图:师生回读课文,感悟情境,激发阅读的兴趣,为深入学习课文,品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做铺垫。

二、深入品读,体会情感

1.品读课文,引导质疑,批注读文感受。

燕子去了能再来,杨柳枯了可再青,桃花谢了会再开,唯独时间不会再来,所以作者在课文的开头就提出了“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样引人深思的问题,作者到底要用这个问题表达什么?请大家细读课文的第2~5自然段,想一想: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

2.小组交流,合作研读,然后选代表汇报。

(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①猜一猜: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是多大年龄?根据什么猜出来的?

“八千多日子”,那可是二十多年哪,朱自清50岁去世,这可是他的半生啊,这个时间是长还是短?作者是怎么认为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②思考:在朱自清先生看来,他的“八千多日子”是怎样度过的呢?从一个“溜”字,你读出了什么?

③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你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心绪?(这里作者运用了极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显得如此渺小,消逝得如此之快,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