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匆匆 简介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匆匆》全文总结
《匆匆》全文总结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被选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
这篇文章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打动了无数读者,尤其是对时间的描述和感悟,更是让人深思。
全文以“匆匆”为主题,通过多个角度和层次,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
朱自清以其独特的笔触,将时间比喻为针尖上的一滴水,融入大海,消失不见;或是清晨的薄雾,被初阳蒸融;又或是轻烟,被微风吹散。
这些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时间的无情和不可挽留。
在文中,朱自清也观察到时间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流逝,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睡觉时,时间都在无声无息地溜走。
这不仅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也让人思考到时间的价值和意义。
朱自清在文中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个问题引发了读者对时间、生命和生活的深度思考。
它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把握当下,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总的来说,《匆匆》是一篇富有哲理和情感的散文,它不仅表达了朱自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更激发了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间的珍贵和人生的意义,学会珍惜当下,积极面对生活。
同时,这篇文章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写作范例,展示了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思考来表达个人感受和观点。
六年级语文下册《匆匆》知识点整理
六年级语文下册《匆匆》知识点整理第二《匆匆》(散文)(散文)(写作特色:作者运用设问、比喻、排比、拟人等句式将不易察觉的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写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染力)1、背诵文。
1、背诵文。
2、知识点:2、知识点:《匆匆》的作者是著名散文大师朱自清(本文是他24岁时所写),他的散文名篇有他的散文名篇有《匆匆》《匆匆》、《背影》、《荷塘月色》等。
本文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3、理解句子:3、理解句子:(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枯荣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恋。
深留恋。
仿写:太阳落了,有再升起的时候;月亮缺了,又再圆的时候;潮水退了,有再涨的时候。
的时候;潮水退了,有再涨的时候。
(2)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比喻句。
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
写出了时间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仿写:像一粒细沙躺在茫茫的沙滩上,我的日子落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响,也没法找寻。
间的流里,没有声响,也没法找寻。
(3)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排比句。
作者从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仿写1: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写作的时候,日子从笔尖下过去;思索的时候,日子从紧皱的双眉前过去。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匆匆》人教部编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匆匆》中表达的时间流逝的概念。时间流逝是指时间的不断前进,不可逆转。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述。这些描述展示了时间流逝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以及我们如何通过感悟时间来更好地珍惜生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生活中珍惜时间”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语文素养。同时,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匆匆》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经感叹过时间过得太快,却无法抓住它?”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时间流逝的奥秘。
(2)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排比、拟人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分析“太阳匆匆地升起,又匆匆地落下”中的排比句式,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感悟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例如: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时间宝贵,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努力提升自己。
2.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如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等;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匆匆》课文原文、教案及习题(参考)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匆匆》课文原文、教案及习题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匆匆》课文原文、教案及习题【导语】《匆匆》是人教版十二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散文朱自清写于1922年3月,当时作者差不多24岁。
“五四”运动时,朱自清为光明和新时代的到来而欢呼。
无忧考网预备了以下内容,供大伙儿参考。
课文我别懂他们给了我多少生活;但我的手确乎是慢慢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生活差不多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生活滴在时刻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别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虽然去了,来的虽然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么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歪歪的太阳。
太阳他有足啊,轻轻悄悄地移动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于是――洗手的时候,生活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生活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眼睛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足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着面叹息。
然而新来的生活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生活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啥呢?惟独徘徊算了,惟独匆匆算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啥呢?过去的生活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啥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别能平的,为啥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你聪慧的,告诉我,我们的生活为啥一去别复返呢?教案学生视角:作者为啥以“匆匆”来作为文章的题目?啥是“匆匆”的?如此的文题在小语教材里几乎从未浮现过,课文究竟写了啥内容呢?教学难点:感觉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考虑:这是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的一篇散文(确切地讲应是散文诗)。
文章写于“五四”退潮阶段,属作者的早期作品,真实而鲜亮地表现了五四阶段少年知识分子对将来的追求,探究。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匆匆》写作背景,作者简介,作品
《匆匆》的写作背景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写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八日。
正是“五四”落潮期,现实不断给作者以失望。
但是诗人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沦,他站在他的“中和主义”立场上执著地追求。
他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
”因此,他要“一步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脚印”。
全诗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诗人心灵不平的底诉,这也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知识青年的普遍情绪。
朱自清简介: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
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朱自清作品: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
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
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
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
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
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
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匆匆教材解读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匆匆教材解读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匆匆》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
店铺在此整理了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匆匆》教材解读,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匆匆》教材解读一、走进教材《匆匆》一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片脍炙人口的散文。
作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描述下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文章中有很多语句值得我们品析和深思。
“燕子去了,又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又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又再开的时候。
”是啊,时光匆匆,岁月匆匆,自然界的事物时时刻刻都在周而复始,唯有一样东西永远不停留,永远不复返,那就是时间。
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
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的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从而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
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
二、走进作者《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也流露出作者为前途不明、无所作为而感到抑郁、彷徨、伤感的低沉情绪。
但教学中不宜过多讲解时代背景,重在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意识。
朱自清(1989—1948年),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省海州。
现代散文家、诗人、教授。
著有《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记雅俗共赏》等。
三、走进教学1、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7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八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朱自清散文《匆匆》
一、教材分析《匆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作者是有“现代散文典范”之称的著名作家朱自清。
文章通过燕去燕来、草木枯荣及对生活琐事中时间匆匆流逝的形象描写,引发出作者本人对时间流逝的思考、对生命价值的求索。
全篇文字清隽洗练、思路缜密、情景交融、表达生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内涵的阅读能力,学习作者感悟生活和表达感悟的方法,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学应有效利用课文的有利资源,充分体现单元的学习重点。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尝试自读自悟,但由于朱自清的文章写作年代较早,一些句子含义深刻、句式独特,学生第一次接触,阅读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阅读实践,在读中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在读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在读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初步感知抒情散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文章的语言美,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和人生哲理,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并学习运用。
3. 通过限时思考、限时交流,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使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对时间逝去感到的无奈、惋惜和不甘虚度此生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按大赛组委会统一要求,学生准备如下:1. 预习生字、新词,读读课文,查找并筛选相关资料。
2. 借助课后思考题或阅读提示把握课文大意。
3. 针对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拟定问题。
教师准备:1. 摸清文脉,细读文本。
2. 查阅并收集相关资料。
3. 设计教学环节。
教具准备:幻灯(PPT)课件四、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 检查预习。
1. 揭题。
(1)板书课题,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正确,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书写习惯。
(2)围绕文题谈话,学生交流自己对文题的理解。
教师了解学生对课文大意的把握情况。
2. 初步了解作者,为阅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匆匆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匆匆
《匆匆》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为散文体。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
了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匆匆忙忙,常常忽略了身边美好的事物和生活的意义。
文章开头描绘了车水马龙的城市街道,人们匆匆忙忙地赶路,没有时间停下来欣赏周
围的美景。
接着,作者通过一段短暂的插叙,借助蜻蜓停在车窗前这一小事,想象了
人们匆匆忙忙的生活中缺少的美好和宁静。
接下来,文章描述了作者偶然间在喧嚣中发现的一处绿洲,这里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仿佛是一个安静而美好的世外桃源。
作者感叹人们的生活是如此的匆匆,忙于工作、
学习和生活的琐事,却很少停下脚步,去欣赏身边的美景和寻找内心的宁静。
最后,文章以作者的独白结束,他鼓励人们要放慢脚步,停下来欣赏身边的美丽和感
受生活的美好,同时也提醒人们要重视内心的感受和情感交流,不要被匆忙和忙碌所
困扰。
通过描写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和生活中的细节,文章展示了忙碌中的匆匆,同时也呼唤
人们要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与宁静。
这篇文章寓意深刻、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引发人
们对于忙碌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六年级下册语文书第八课匆匆的。主要内容
六年级下册语文书第八课匆匆的。
主要内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匆匆匆匆是六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的第八课,这是一篇描写时间匆忙的散文。
文章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主线,展现了人生中匆匆而过的时间,引发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文章开篇便道出了人生的匆匆之感:“人生匆匆,我又长大了一岁。
”作者以一个六年级的学生身份来讲述自己的成长历程。
在学习和生活中,时间总是过得飞快,让人来不及回味和停留。
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充满了紧张和焦虑,但也有着成长和收获。
文章中通过描写作者每天的学习和生活,展现了时间的快速流逝。
在学校里,课堂上老师的讲解总是匆匆而过,同学们的互动也是匆匆而过。
在家里,父母的关怀和爱护也总是匆匆而过。
即使是周末和假期,时间也总是不够用,让人感到慌张和无奈。
通过对时间的描写,作者将时间比喻为一匹快马,永远在不停地前行。
时间像是一条河流,从不停歇,不分昼夜地流淌。
人生就像是一场旅行,时间是我们的马车,驶向未知的远方。
文章作者对时间的敏感和珍惜得到了表达。
他意识到时间的宝贵和不可逆转,决心珍惜当下,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虽然时间匆匆而过,但只要把握好每一刻,珍惜每一段经历,便能让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时间的思考和感悟,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时间匆匆而过,但只要珍惜当下,努力追求,便能让人生焕发出绚丽的色彩。
让我们一起珍惜时间,让生活更加美好!第二篇示例:匆匆匆匆,时间匆匆如风。
匆匆匆匆,岁月匆匆如梭。
在我们匆匆忙忙的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会忽略了一些美好的东西,错过了一些珍贵的时刻。
而六年级下册语文书第八课《匆匆》正是在告诉我们,要珍惜每一个时刻,感受身边的美好,用心去体会生活中的点滴。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宝贵的。
他描述了早晨起来,匆匆忙忙地赶去上学的场景;他描述了下课后,匆匆忙忙地去吃饭的情景;他描述了回家后,匆匆忙忙地完成作业的状态。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匆匆作者朱自清生平简介素材新人教版
朱自清生平简介朱自清(1898~1948)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原名自华。
字佩弦,号秋实,笔名余捷、知白等,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县。
出身书香门第。
其祖父朱则余,号菊坡,原籍绍兴,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姓朱。
祖母吴氏。
父亲名鸿钧,号小坡,母亲周氏。
六岁时随全家定居扬州。
少年时即不苟言笑、学习认真、沉着倔犟、洁身自尊,品行与学业俱优,喜欢看小说,颇有志向,曾自命“文学家”。
在扬州十三年的生活和那里的湖光山色,使他的情怀里永远洋溢着诗情和画意。
1916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同年底与武钟谦女士完婚。
1917年夏,迫于家庭经济状况恶化,为减轻家庭负担,乃改名“自清”,因自感性情迟缓,感于《韩非子》中“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之语,乃字“佩弦”以自警策,提前一年投考北京大学本科,被哲学门录取。
1919年,他加入《新潮》诗社,开始创作新诗,其新诗处女作《睡罢,小小的人》于同年2月问世。
他积极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并就此走上文学道路。
在三年内,他修完四年的课程,于1920年提前毕业。
此后,他曾在杭州、扬州、上海、台州、温州、宁波和上虞等处中学任教,同时从事新诗和散文创作。
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共同创办《诗》月刊(该刊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
他的诗呈现出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风,或热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来,或有力地抨击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泪的人生,洋溢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1925年夏,赴北京任清华大学教授。
1928年8月,出版散文集《背影》,在文坛引起强烈反响,并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
同年11月26日,其夫人武钟谦在扬州病逝,对他打击很大。
1931年4月,结识陈竹隐女士,同年8月赴欧洲进修和游历。
1932年7月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仍任清华大学教授,同年8月与陈竹隐结为伉俪。
1934年后参与《文学季刊》杂志编辑工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长沙、昆明、蒙自、成都,任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教授。
六年级下册语文《匆匆》主要内容概括
六年级下册语文《匆匆》主要内容概括《匆匆》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何惋惜,揭示了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不能白白走一遭的主题思想。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作者的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青年人开始觉醒,对前途不明而忧郁的心情,告诫我们时间来去匆匆,宝贵易逝,我们要珍惜宝贵时间,不能来到世上没有作为而白白走一遭。
文章第一段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唯有时光不再,去了,就一去无回。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的'留恋。
第二段,写作者自己的八千多个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感慨。
第三段是文章的重点,作者以他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具体写出了日子是怎样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
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本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
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句子分析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季节更替。
用对比的表现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一去不复返进行比较,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写出了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无奈。
作者写下这段话时心情有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
2.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以问句开篇,又以问句结尾,这在写作方法上是前后呼应。
六年级语文下册《匆匆》知识点整理
六年级语文下册《匆匆》知识点整理第二《匆匆》(散文)(写作特色:作者运用设问、比喻、排比、拟人等句式将不易察觉的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写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1、背诵文。
2、知识点:《匆匆》的作者是著名散文大师朱自清(本文是他24岁时所写),他的散文名篇有《匆匆》、《背影》、《荷塘月色》等。
本文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3、理解句子:(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枯荣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恋。
仿写:太阳落了,有再升起的时候;月亮缺了,又再圆的时候;潮水退了,有再涨的时候。
(2)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比喻句。
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
写出了时间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仿写:像一粒细沙躺在茫茫的沙滩上,我的日子落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响,也没法找寻。
(3)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排比句。
作者从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仿写1: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写作的时候,日子从笔尖下过去;思索的时候,日子从紧皱的双眉前过去。
仿写2:玩耍的时候,日子从手里过去;睡觉的时候,日子从枕边过去;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前过去。
仿写3:散步的时候,日子从我懒散的步伐间跃过;写字的时候,日子从我的笔尖跨过;弹琴的时候,日子从我的指间轻轻地流过。
(4)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比喻独特,联想新奇。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匆匆》写作背景
《匆匆》写作背景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
1926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名噪一时的散文作家。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葡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
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
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
该年8月在北平逝世。
对此,毛泽东给予高度评价:“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
主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朱自清先生一生中,写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他自己就是珍惜时间的典范。
我们也应该做珍惜时间的人。
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写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
时是“五四”落潮期,现实不断给作者以失望。
但是诗人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沦,他站在他的“中和主义”立场上执着地追求着。
他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
”(朱自清《给俞平伯的信》二二年十一月七日)因此,他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脚印”(朱自清《毁灭》)以求得“段落的满足”。
全诗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诗人心灵不平的低诉,这也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知识青年的普遍情绪。
朱自清《匆匆》文本解读(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朱自清《匆匆》文本解读(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吴福雷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扣”匆匆”二字,对时间的流逝作了细致入微的描摹,娓娓道来,不徐不疾。
在他饱含深情的诉说中,文字像是一泓清泉,不着痕迹地浸入读者的心扉,或滋润疲惫的情绪,或激发生命的思考。
从日子一去不复返的感叹,到八千多个日子的稍纵即逝,最后发出源自心底的追问,读者在作者的牵引下,同喜同忧,共感共念,融为一体。
读好这样的话题和这样的文字切不可匆匆,而要沉静下来,走进文本,并在几个来回中品出味来。
数出来的感悟在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于过往时光的惋惜时,一位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第二小节,尤其是那几个重要的数字:”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教师追问:为什么朱自清先生会头涔涔而泪潸潸呢?八千多个日子是多少年呢?为什么不写二十四年过去了呢?很显然,八千多是言及时间之多,之长。
这样多又长的时间却只如一滴水一样,并且没有一点声音和影子,可见时光是一去不复返的,可见岁月在整个人生当中,甚而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而已。
怎样让学生有更深切的体会呢?我想到不妨让学生数一数。
既然是”默默里算着”,那就算一算,数一数吧。
先数24,请学生朗声从1数到24;再数八千,请学生小声默数,从1开始,数个2分钟。
请学生说说数了多少天,谈自己的感悟。
再数1。
这代表”一滴水”。
此时,是不是可以给学生一点思维的挑战,问:是不是太夸张了?我们要数近两个小时才能数完的八千个日子,怎么就成了一滴水,而且无声无息了呢?此时,再联系朱自清先生取得的成就思考。
朱自清1912年入高等小学,于1916年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出版他的处女诗集《睡吧,小小的人》,1920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
1921年参加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时期重要的作家之一。
语文六下第8课《匆匆》知识点
语文六下第8课《匆匆》知识点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着面叹息。
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作者朱自清,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知识点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江苏扬州人,近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
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真情实感。
代表作有散文《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文艺论著《新诗杂话》《诗言志辨》等。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匆匆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匆匆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那里呢?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面叹息。
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匆匆》句子赏析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用排比的句式描写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在描绘的春景之中,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六年级下册语文《匆匆》
六年级下册语文《匆匆》一、课文概述《匆匆》是现代杰出的散文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二、重点字词1. 确乎:的确。
2. 空虚:里面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不充实。
3. 涔涔:形容汗、泪、水等不断往下流的样子。
4. 潸潸:形容流泪不止。
5. 挪移:挪动;移动。
6. 蒸融:被初升的太阳热得融化,蒸发消融。
7. 游丝:蜘蛛等所吐的飘荡在空中的丝。
8. 赤裸裸:形容光着身子,不穿衣服。
这里指没有在世界上留下什么东西。
三、重点语句赏析1.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赏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绘了自然万物的循环往复,与时间一去不复返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时间的匆匆流逝,引发人们对时间的思考。
2. “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赏析:把“我的日子”比作“针尖上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日子的渺小、消逝得无声无息,表现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3.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赏析:把“过去的日子”比作“轻烟”和“薄雾”,写出了日子的虚无缥缈、稍纵即逝,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匆匆和作者的怅然若失。
四、文章结构文章围绕“匆匆”展开,先提出时间一去不复返的问题,引发思考;接着以具体的生活场景和自然现象,如燕子的来去、杨柳的枯青、桃花的开落等,说明时间的流逝;然后通过描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感受,如洗手、吃饭、默默时感受到时间的匆匆;最后以反问句结尾,强调时间的匆匆流逝,表达了作者对时光的珍惜和对生命的思考。
五、中心思想《匆匆》通过对时间流逝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唤起人们珍惜时间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