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2010年研究生考试细胞生物学部分真题回忆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大学2010年研究生考试细胞生物学部分真题回忆及参考答案(ZMM版,ZT请说明)

一名词解释4*5=20

1

innate immunity

先天免疫immunity to disease that occurs as part of an individual's natural biologic

makeup【免疫学的内容】

2

cell determination

细胞决定是指细胞在发生可识别的形态变化之前, 就已受到约束而向特定方向分化, 这时细胞内部已发生变化, 确定了未来的发育命运。细胞在这种决定状态下, 沿特定类型分化的能力已经稳定下来, 一般不会中途改变。翟中和P476

3

clonal selection theory

克隆选择学说 A theory explaining how the cells of the immune system produce large quantities of the right antibody at the right time, i.e. when the appropriate antigen is encountered. It proposes that there is a pre-existing pool of lymphocytes (B cells) consisting of numerous small subsets. Each subset carries a unique set of surface antibody molecules with its own particular binding characteristics. If a cell encounters and binds the corresponding antigen it is `selected' – stimulated to divide repeatedly and produce a large clone of identical cells, all secreting the antibody. The involvement of helper T cells (see T cell) is essential for activation of the B cell. A form of clonal selection is also invoked to explain the development of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或称无性繁殖系选择学说,是澳大利亚免疫学家F.M.伯内

特于1957年提出的抗体形成理论。克隆又称无性繁殖细胞系或无性繁殖系,是一个细胞或个体以无性方式重复分裂或繁殖所产生的一群细胞或一群个体,在不发生突变的情况下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结构。这一理论认为动物体内存在着许多免疫活性细胞克隆,不同克隆的细胞具有不同的表面受体,能与相对应的抗原决定簇发生互补结合。一旦某种抗原进入体内与相应克隆的受体发生结合后便选择性地激活了这一克隆,使它扩增并产生大量抗体(即免疫球蛋白),抗体分子的特异性与被选择的细胞的表面受体相同。克隆选择学说的核心论点是:①带有各种受体的免疫活性细胞克隆早已存在,抗原的作用只是选择并激活相应的克隆;

②细胞受体和该细胞后代所分泌的产物(抗体)具有相同的特异性。【免疫学的内容】

4

embryonic induction

胚胎诱导在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一部分细胞对其邻近细胞的形态发生产生影响,从而决定其分化方向的现象。也就是细胞组织分化的决定性信号是来自与之密切接触的另一群细

胞。翟中和P476【要是考近端组织的相互作用我就能想起来了,这个说法本身不熟悉,考

试的时候又油灰蒙了心】

5

focal adhension

黏着斑这个没什么好说的

二实验题(40分)

1 GFP的发光机理,举例简要说明其应用(10分)

【该死的玩意儿09年生化里考过,我以为是出题老师抽疯没有再继续关心,话说把物理化学的东西拿来考有意思么?我每次都回答的是电子的跃迁不知能得几分,不过因为上回编的腻歪死了这回没有好好编就写了一句话,刚去查了一下。。。只能说。。。我要是和上次回答的一摸一样还是颇能得几分的。。。以下是网上找到的一篇文献综述】

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是一类存在于包括水母、水螅和珊瑚等腔肠动物体内的生物发光蛋白。当受到紫外或蓝光激发时,GFP发射绿色荧光。近年来,随着GFP在各种异源细胞,如细菌、昆虫及植物细胞中的表达,GFP作为一种新型的报告物在生物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关于它的基本结构、生色团、发光机理及基因的改造均有大量的

研究报道。

1 GFP的发现过程

1962年,Shimomura等首先从多管水母(Aequoria victoria)中分离出一种称为水母蛋白(aequorin)的蛋白,它是分子量为20kD的单一多肽链。lmol的水母蛋白结合3mol的Ca2+及lmol非共价键结合的腔肠动物荧光素后,可发射蓝色荧光。1992年Prasherc。等克隆了GFP基因的cDNA并分析了GFP的一级结构,1994年Chalie等首次在大肠杆菌细胞和线

虫中表达了GFP,开GFP应用研究先河。

2 GFP的发光特性与机制

GFP是从水母分离出的一种天然荧光蛋白,分子量约27000。。为一个由23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链多肽,其荧光发射峰在509nm,最大激发波长为395 am,并在470 am处有一肩峰,GFP的化学性质相当稳定,其变性需在90℃或pH<4.0或pH>12.0的条件下用6mol/L盐酸胍处理。GFP的荧光发光机制还不清楚,GFP有两个明显的吸收带,对应于GFP的两种不同构象的基态A和B。基态A对应于395nm的吸收峰,基态B对应于475nm的吸收峰,基态A占优势,基态B的分子数量约是基态A的1/6,两种基态间能缓慢地转换,但激发态A 之间的转换很快且发生了质子转移,A 快速高效地衰变至另一激发态,应该存在一个中间过度态I,质子转移使A 转变成I ,I 回迁到基态I时产生发射峰504nm的荧光,构象改变使I 转变成B ,由B到B发射荧光而不发生质子转移。目前,对于GFP的作用机理较为认同的仅仅是:GFP是生物发光过程中的能量受体,并且是最终的发光体,不同的生物发光机制各不相同,不同的突变体发光机制也有很大差异。

3 GFP的应用特点

3.1 GFP的优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