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部编版九年级语文)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译文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3c80b15e26fff705cd170a34.png)
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译文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
鲁庄公准备应战。
曹刿请求拜见。
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
”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
”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
”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
”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
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
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
曹刿说:“不行。
”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
曹刿说:“可以进攻了。
”齐国的军队大败。
庄公准备驱车追去。
曹刿说:“不行。
”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
”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一等奖创新教案_1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一等奖创新教案_1](https://img.taocdn.com/s3/m/e0213c10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ff.png)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一等奖创新教案20 曹刿论战【设计理念】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3、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习惯)4、归纳法(解说:学习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教学手段】课件、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曹刿论战》。
本文记述的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
其原因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作者简介: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他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始学界推其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
作品简介:《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到西汉班固时才改称《春秋左氏传》。
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全书六十卷,以《春秋》为纲,并仿照春秋体例,按照鲁国君主的次序,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十四年间春秋霸主递嬗的历史,保存了许多当时社会文化、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珍贵史料,在史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梁启超称《左传》的出现是"商周以来史界之革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课文详解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课文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43e14554360cba1aa911da17.png)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文学常识及背诵提示本文选自《左转·庄公十年》。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
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此篇需背诵。
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又称“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之一。
知识重点一、全文展示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主题概述本文记叙了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齐师.伐我古义:军队;今义:老师。
2.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间隔,空隙。
3.肉食者鄙.古义:浅陋,文中指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
4.衣食所安.古义:安身;今义:平安,安全。
5.牺牲..玉帛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6.小大之狱.古义:诉讼事件;今义:监狱。
7.必以情.古义:诚,诚实,文中指诚心;今义:感情,情况。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案设计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849b41b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1a.png)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官场风云背景,进一步明确《曹刿论战》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2.能够熟悉曹刿的性格和处事态度,以及他所作出的举棋不定的智谋之举。
3.能够理解“战略”的含义,并将它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为将来拓展思路而奠定基础。
二、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曹刿的处事态度和智谋之举。
2.准确把握“战略”一词的确切含义。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授的方式介绍《曹刿论战》的文化内涵,比较深入地了解曹刿的性格和处事态度,以及他的智谋之举。
2.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对曹刿论战的故事展开讨论,互相交流意见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3.归纳总结法:通过对课堂内容的归纳总结,总结出曹刿的成功策略与历史价值,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堂内容。
四、教学内容1.了解古代“官场风云”背景,了解《曹刿论战》的历史背景。
2.讲解曹刿的性格和处事态度。
3.介绍曹刿的智谋之举以及评价。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节课:《曹刿论战》课文导入1.通过展示一些古代的典籍,让学生对曹刿论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阅读课文,理解《曹刿论战》的整个故事情节。
3.介绍《曹刿论战》背景、时代背景等相关知识。
第二节课:曹刿的处事态度1.结合《曹刿论战》中的对话和情节,让学生逐步了解曹刿的处事态度和性格。
2.通过引导学生尝试分析曹刿的处事态度和性格的相关细节,加深对曹刿的认识。
第三节课:曹刿的智谋之举1.介绍曹刿的智谋之举。
2.引导学生分析曹刿的智谋之举的内在实质和常识。
3.分别讨论曹刿的智谋之举和谋略的关系,并应用到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当中进行解析。
第四节课:评价曹刿的成功策略1.对曹刿的成功策略进行总结与评价。
2.引导学生思考曹刿成功背后的意义与历史价值。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的课堂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曹刿论战》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曹刿的处事态度和智谋之举。
同时课程中有交流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第20课《曹刿论战》对比阅读 (6篇)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第20课《曹刿论战》对比阅读 (6篇)](https://img.taocdn.com/s3/m/87ad89b2998fcc22bcd10de2.png)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一】【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日:“未可。
”齐人三鼓。
刿日:“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节选自《孙子·军争篇》)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公将驰.之 (2) 望其旗靡.(3)三军可夺气. (4)朝气锐.2.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3.甲文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乙文中的中心句是。
(均用句中原文回答)4.节选的甲、乙两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参考答案:1.(1)驱车(追赶)(2)倒下(3)士气(4)锐利(饱满)2.2.(1)他们的勇气消失了而我军的士气正旺,所以战胜了齐军。
(2)不要去攻击阵容整齐的敌人,这就是治理军队的变化啊。
(意思对即可)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4.第一问答案要点: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第二问答案要点:(_1)无论干什么事要善于分析;(2)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3)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等等。
【乙文译文】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挫败它的士气;对于敌人将领,可以动摇他的意志。
因此,初战时,部队士气高昂;经过一段时间后则逐渐懈怠;到战斗后期,士气就衰竭了。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要避开敌人士气旺盛的时候,而选择在对方士气低落、衰竭时进攻,这是掌握士气的方法。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曹刿论战》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曹刿论战》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fc65e9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77.png)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曹刿论战》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曹刿论战》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鲁国名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凭借智慧和谋略,成功地劝说鲁庄公治国安邦的故事。
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战争中的智谋策略,以及曹刿的忠诚和智慧。
文章语言简练,情节紧凑,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战争策略和智谋的理解可能较为浅显,需要通过课文学习和讨论,深入理解曹刿的治国理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曹刿的治国理念和战争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曹刿的忠诚和智慧,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曹刿的治国理念和战争策略。
2.难点: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智谋策略,理解曹刿的忠诚和智慧。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预习,自主掌握课文内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战争策略和智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选取历史上的战争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智谋策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战争地图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3.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战争案例,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曹刿的画像,简要介绍曹刿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课文掌握情况,对生僻字词进行解释。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古人对话的语气和神态,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如曹刿为什么能够说服鲁庄公、曹刿的战争策略有何特点等。
2024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优秀教案
![2024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021b0e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c6.png)
第一段总述了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以及曹刿对战争取胜条 件的看法;第二段叙述了长勺之战的经过;第三段通过曹刿与 鲁庄公的对话,阐明了曹刿对战局的分析和取胜的原因。
9
关键语句解读与赏析
关键语句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是曹刿对当权者的评价,反映了他的远见卓识和爱国热情。他认为当权者目光短浅, 不能深谋远虑,因此他自荐请求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和决策。
分析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和段落,引导学生理解曹 02 刿的战争观和军事思想。
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深入讲解,帮助学生 03 更好地掌握文章内容。
2024/1/28
17
巩固练习:通过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01 让学生阅读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检验学生对文 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02 提供一些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分组 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 表达能力。
语句赏析
文章通过对比手法,突出曹刿的远见卓识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战前准备阶段,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中,他提出 了“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强调了民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在战时指挥方面,他善于把握战机,果断采取“敌疲 我打”的方针,成功地击败了敌人。这些描写都展现了曹刿的智勇双全和卓越的领导才能。
2024/1/28
10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2024/1/28
11
启发式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 生对《曹刿论战》中的人物形象、 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等进行深入 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
判性思维。
创设历史情境
通过讲述相关历史背景、展示历 史文物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容概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汇总和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汇总和同步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47ffed5e195f312b3069a56e.png)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汇总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的长勺之战曾经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说它采用敌疲我打的方针,是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
《曹刿论战》就是谈论这场战争的。
在鲁国的生死存亡之际,曹刿挺身而出,凭着其深远的见识,从容的风度,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
一、生字词。
曹刿.(guì) 小惠未徧.(biàn) 小信未孚.(fú) 又何间.(jiàn)焉公与之乘.(chéng) 长勺.(sháo)二.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肉食者鄙: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弗敢加也:加,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
必以信:信,诚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
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鼓,动词,击鼓。
既克:克,战胜。
望其旗靡:靡,倒下。
(2)通假字小惠未徧。
“徧”同“遍”,遍及。
(3)古今异义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小大之狱狱,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必以情情,古义:以实情判断。
今义:感情。
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
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能够。
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指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
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4)一词多义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暗地。
故:公问其故:缘故。
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
属:忠之属也:类。
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有良田美池之属:类。
以:可以一战:凭借。
必以情:按照。
必以分人:把。
伐:十年春,齐师伐我:兴兵攻打。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
(5)词类活用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6)省略成分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肉食者谋之,(君)又何间焉?乃入见。
——(曹刿)乃入(宫)见(庄公)。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4fa7c05b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50.png)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曹刿guì又何间jiàn焉玉帛bó辙zhé轼shì靡mǐ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又何间焉间:参与。
(2)肉食者鄙鄙: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3)何以战以:凭,靠。
(4)弗敢专也弗:不。
专:个人专有。
(5)弗敢加也,必以信加:虚报。
信:实情。
(6)公将鼓之鼓:击鼓进军。
(7)遂逐齐师逐:追赶,追击。
(8)一鼓作气作:振作。
(9)夫大国,难测也测:推测,估计。
(10)望其旗靡靡:倒下。
3.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其现在的意思。
一鼓作气:现用来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辙乱旗靡:形容军队溃败混乱。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用原文填空。
(1)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4)曹刿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5)“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那些吃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别人。
(3)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这是忠于职守(尽心尽力为人民办好事)之类的事。
凭这一点,就可以跟敌人打一仗了。
如果(跟齐国)作战,就请(让我)跟从(您)。
(4)夫战,勇气也。
作战,要靠勇气。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仔细察看发现了齐军战车轮迹混乱,又远远望见齐军战旗也倒,(知道他们真的败了)所以才(请您下令)追击他们。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默写《曹刿论战》中曹刿分析战争胜利原因的一段话。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25e55de6c85ec3a86c2c546.png)
小信未孚(名词,信用)
必以信(名词,实情)
小大之狱(助词,的)
公与之乘(代词,代曹刿)
焉又何间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
惧有伏焉(兼词,于之、于此,在那里)
③词类活用。
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四、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理解句意。
鲁庄公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敌方的士气已经穷尽而我方的士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学习本单元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所以必须强调一些方法:一是引导学生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义,疏通句意、文意;二是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人物的形象,体会诗文的意境;三是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关注作者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妙处。本单元写作“有创意地表达”意在锻炼学生创意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创新意识。名著导读意在指导学生重点阅读外国小说《简·爱》,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价值观念。
1.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与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别。
2.学习文章的精练笔法与详略安排的技巧。
3.感受先贤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曹刿论战》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曹刿论战》优质课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74eca90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ea.png)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曹刿论战》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曹刿论战》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文章。
这篇文章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争论述。
文章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揭示了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体现了古代战争的智慧和策略。
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理解战争取胜的道理,体会古代文化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的内容较为深奥,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战争取胜的道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理解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战争取胜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战争取胜的道理的把握。
2.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战争取胜道理的深入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战争场景,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战争场景,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战争取胜的道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揭示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古代战争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战争取胜的道理。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
7.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朗读、背诵课文,深入理解战争取胜的道理。
第20课《曹刿论战》-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0课《曹刿论战》-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fec308cb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d7.png)
倒下
埋伏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 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齐国是大国,难以估计(它的情 况),怕的是有埋伏。我看见他们的车 辙混乱,望见他们的旗帜也倒下了,所 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第三段: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
《左传》
古今异义
古义 参与
古义 可以凭借
间
可以
今义 隔开,不连接
今义 表示可能、许可
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毛泽东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 他是什么朝代的人?
孙武,春秋时期
“千里走单骑”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它出自哪一部描写战争的著名小说?
关羽,《三国演义》
谜语 猜与“军事”有关的成语。 (1)“神农布阵”; (2)“军事论文”。
草木皆兵 纸上谈兵
说一说
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及相关人物。
然而人们却忽略了这场战争中的另一 人物鲁庄公姬同,往往认为这个人物是不 值得一提的。对此,我一直很有几分不平 。试问:如果说当年不是他起用人才,曹 刿的军事思想能得以实施,鲁国能取得这 场战争的胜利吗?你觉得鲁庄公有哪些可 贵之处吗?
一、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 论战。
二、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批评和“小 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 才是用。
以情察狱 忠之属
民
公将鼓之 未可
战 中 参战
齐人三鼓 可矣 公将逐之 未可
抓 住
“视”“望” 可矣
战
战--勇气--彼竭我盈--克
机
战 再论 大国-难测-辙乱旗靡-逐
后
对 话( 论 )
远谋
结构层次 一、写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详写)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曹刿论战》 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曹刿论战》 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a2cec5ab4b73f242326c5f32.png)
一、作者简介《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写。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左传》是重要的历史文献,对后世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二、故事背景春秋时期,齐与鲁是邻国,齐大鲁小,齐强鲁弱。
齐襄公即位后,政令无常,国内危机四伏,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
后齐国两个国君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被杀,国内无君。
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就是后来的齐桓公)。
即位后,他立即出兵打败鲁军,公子纠被逼死。
但齐桓公仍不甘心,于鲁庄公十年春天,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
三、注释1.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
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2.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3.齐师:齐国的军队。
齐,在今山东省中部。
师,军队。
4.伐:攻打。
5.我:指鲁国。
《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6.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7.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8.谋:谋议。
9.间(jiàn):参与。
10.鄙:鄙陋,目光短浅。
11.乃:于是,就。
12.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1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
安:有“养”的意思。
弗:不。
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14.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以,把。
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15.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16.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玉,玉器。
帛,丝织品。
17.加:虚报夸大。
18.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20曹刿论战 课件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20曹刿论战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48e8e2f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e9.png)
课堂小结
文章思考问题,既赞颂长勺战争舞台上的 主角曹刿,也肯定了历来被人们否定为“未 能远谋”的鲁庄公。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提 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课堂小练
根据红色字写出相应的成语:
齐人三鼓—— 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 所向披靡 惧有伏焉—— 危机四伏 故克之—— 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 三而竭 —— 殚精竭虑 精疲力竭 观其辙 —— 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
第20课 曹刿论战
新课导入
三国时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比 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 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胜呢?也许是人心 所向吧?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的。但是有这么一场 战役比这几场还要早,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称赞的 战争,也许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那就是长勺之战。 鲁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如此强大的 齐国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险个究竟吧!请看课 文《曹刿论战》。
重点字词翻译
1.十年春,齐师伐我。 伐:攻打。
2.肉食者鄙。鄙:鄙陋,在文中指目光短浅。 3.又何间焉? 间:参与。 4.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牺牲:指猪、牛、羊等。加:虚报。信:实情。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赐福,保佑。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案件。虽:即使。
8.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可以凭借。
9. 既克,公问其故。
克:战胜。
10.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作:振作。再:第二次。
1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测:估计。伏:埋伏。
整体感知
请见——肉食者鄙
战前准备 何以战——取信于民
政治远见
从战指挥 齐人三鼓——反击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0《曹刿论战》教材解读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0《曹刿论战》教材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71ba00d3915f804d2a16c171.png)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0《曹刿论战》教材解读一、课文背景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春秋时期齐与鲁是邻国,都在今山东境内,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
齐是一等国,在春秋时期并国三十五(一说三十);鲁是二等国,曾并九国。
齐鲁长勺之战的导火线是齐国的内乱。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鲁庄公十年”一栏云:“齐伐我,为纠故。
”这件事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有详细记载。
无知弑齐襄公发生在鲁庄公八年(前686年),雍林人杀无知则发生在次年春天,大约此后不久小白就做了齐国国君,乾时之战就发生在这一年的秋天。
接着子纠被杀,召忽自杀,管仲请囚。
长勺之战则是半年以后的事。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
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
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
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
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
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
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
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二、《左传》简介《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
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课文详解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课文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43e14554360cba1aa911da17.png)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文学常识及背诵提示本文选自《左转·庄公十年》。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
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此篇需背诵。
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又称“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之一。
知识重点一、全文展示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主题概述本文记叙了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齐师.伐我古义:军队;今义:老师。
2.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间隔,空隙。
3.肉食者鄙.古义:浅陋,文中指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
4.衣食所安.古义:安身;今义:平安,安全。
5.牺牲..玉帛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6.小大之狱.古义:诉讼事件;今义:监狱。
7.必以情.古义:诚,诚实,文中指诚心;今义:感情,情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案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48e7824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eb.png)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课的教学内容为《曹刿论战》,主要包括:
1. 了解曹刿论战的背景知识;
2. 学习曹刿论战中的技巧;
3. 探讨曹刿论战中的人物性格;
4. 总结曹刿论战的启示。
二、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的背景知识;
2. 深入理解曹刿论战中的技巧;
3. 分析曹刿论战中的人物性格;
4. 总结曹刿论战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
掌握曹刿论战中的技巧,分析曹刿论战中的人物性格,总结曹刿论战的启示。
四、教学难点
分析曹刿论战中的人物性格,总结曹刿论战的启示。
五、教学方法
1. 讲授法:教师介绍曹刿论战的背景知识,然后讲解曹刿论战中的技巧,分析曹刿论战中的人物性格,最后总结曹刿论战的启示。
2. 讨论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曹刿论战中的技巧,分析曹刿论战中的人物性格,总结曹刿论战的启示。
3. 实践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实践曹刿论战中的技巧,分析曹刿论战中的人物性格,总结曹刿论战的启示。
六、教学过程
1. 教师准备:备好课件,准备好教学设备。
2. 教师介绍:介绍曹刿论战的背景知识,然后讲解曹刿论战中的技巧。
3. 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曹刿论战中的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曹刿论战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左传》。
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重点)
3.疏通文义,整体感知;理解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
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术就是受到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
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84年,和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一起来见证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二、预习展示
1.走近作者。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2.相关背景。
《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
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3.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刿.(guì) 鄙.(bǐ) 玉帛.(bó) 辙.(zhé)
又何间.焉(jiàn) 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徧.(biàn)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4.词语的特殊含义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重点词语:
(1)词类活用
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2)一词多义
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故.逐之(所以)
以:何以.战(凭借)
必以.信(按照)
必以.分人(把)
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
公与之.乘(代词,代指曹刿)
故克之.(代词,代指齐军)
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
公将鼓之.(助词,无实义)
(3)古今异义词
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轻视,看不起)
牺牲
..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或放弃一方的利益)
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又一次)
重点句子翻译:
(1)十年春,齐师伐我。
翻译: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来攻打我们鲁国。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翻译:有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翻译: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三、合作探究
(一)疏通文义,整体感知
1.本文有几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明确:两条。
(1)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2)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读完本文,你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吗?
明确:本文通过齐鲁长勺之战的记叙,重点记录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稳重果断的指挥才能。
(二)分析课文第一自然段
1.曹刿的身份怎样?
明确:从“其乡人曰”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于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
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3.“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鲁庄公认为要做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
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小结:第一自然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的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这一课关于作者的教学强调两点,即左丘明是春秋时期人,我们学习过的春秋时期作品有《论语》《晏子使楚》,也就是要牢记最早的几位春秋时的作家是孔子、晏子和左丘明。
还有一点是《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以便区分《战国策》的国别体。
在理解内容上,我的做法是先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尤其注意理解词语古今义的演变过程。
还有就是通假字特别强调要写出通哪个字,再解释意思。
还有就是特殊的语法现象,例如:带“者也”的判断句式,还有否定句中的提宾等。
待到特殊词语的意义、特殊的语法现象都明确以后,让学生自己来翻译句子就简单多了。
理解句意、文意的基础上来领会作者的意图、人物的特点,很多时候学生就能自然领会。
不足之处:有些对学习文言文没兴趣的学生,上课时是勉强听,等到课后再测,脑子里就空空如也了。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想以后教学时在保证专心听讲的学生有兴趣、长知识的前提下,也一定要增加反复练习的机会,来使得更多的学生学懂、学明白并且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