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位置人 教新课标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一上教案:第二单元 位置

人教版数学一上教案:第二单元  位置

人教版数学一上教案:第二单元位置一、教学内容1. 教学目标•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坐标的概念;•掌握点、线段的位置关系;•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点的位置。

2. 教学重点•定点和坐标的概念;•点的位置关系;•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

3. 教学难点•熟练利用坐标轴确定点的位置;•理解点、线段的位置关系。

二、教学步骤1. 导入活动教师通过展示不同坐标轴上的点,让学生讨论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引出本课主题。

2. 概念讲解•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建方法和基本概念;•介绍点的坐标表示方法;•解释点、线段的位置关系。

3. 教学示范教师通过示范演示,在坐标轴上确定各个点的位置,引导学生模仿操作,加强理解。

4. 练习巩固学生进行练习,通过绘制图形、求点坐标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5.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找到与坐标点相关的例子,展示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指导学生课外复习。

三、教学方案1. 教具准备•坐标轴绘制工具;•纸张和笔。

2. 教学方法•示范教学;•情境教学;•操作练习。

3. 教学资源•《人教版数学一上教材》;•课件PPT。

四、教学效果评价1. 考核方式•课堂练习;•作业考核。

2. 评价标准•能准确描述点的位置;•能熟练运用坐标系统解决问题;•能准确表达点、线段的位置关系。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本单元教学围绕点的位置和线段的位置展开,学生在初次接触坐标系统时,可能会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演示和拓展应用,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以上为本文档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对教学有所帮助。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位置人教新课标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位置人教新课标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位置人教新课标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和“左、右”的差不多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会用“上、下”“前、后”和“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1.依照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

依照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和知识基础,关于“上、下”和“前、后”,能够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而“左、右”则要引导学生以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其他物体为中心进行辨别。

2.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左、右”的相对性比较难明白得,教材要紧是通过一些活动和游戏(如握握手,听反语等)来关心学生辨别。

教学中,老师能够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料或自己创设活动,组织学生充分地体验,应幸免抽象地让学生判定。

1上、下、前、后…………………………………………………………………………1课时2左、右 (1)课时上、下、前、后教材第9页的内容及练习二的第1、第3题。

1.让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从而经历建立“上、下”和“前、后”的方向感的过程。

2.能正确辨别“上、下”和“前、后”的位置关系及体验其相对性。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正确辨别“上、下”和“前、后”的位置及体验其相对性。

课件或挂图,各种汽车、火车、轮船图片。

游戏导入新课。

1.请你把数学书放在桌上,再把铅笔盒放在数学书上,然后把你的双手压在铅笔盒上。

说一说,数学书上面是什么;你的双手下面是什么。

2.你和同桌站成一排,说一说,谁在前面,谁在后面。

3.板书题目:上、下、前、后教材第9页主题图。

课件动态显示第9页主题图。

说一说,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这是一幅大桥的图画。

蓝天下,雄壮的大桥横跨江河,一艘轮船正从桥下穿过,大桥铁路上正奔腾着一列火车,铁路上方的公路上正行驶着一辆辆各式各样的汽车……课件显示: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汽车的下面。

请你回答:汽车在轮船的()面,轮船在火车的()面。

请你连续观看,你还能想到什么?汽车的下面有火车和轮船。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2位置 人教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2位置 人教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2位置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位置”的概念,能够用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物体位置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前后、左右位置的相对性。

(2)引导学生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理解“位置”的概念,能够用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 教学难点:前后、左右位置的相对性。

3. 教学准备:课件、教具(小动物卡片、小旗子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小动物卡片,引导学生观察小动物的位置。

(2)学生尝试用前后、左右描述小动物的位置。

(3)教师总结: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我们需要参照一个物体来确定另一个物体的位置。

2. 探究新知(1)教师出示小旗子,引导学生观察小旗子的位置。

(2)学生尝试用前后、左右描述小旗子的位置。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前后、左右位置的相对性。

(4)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前后、左右位置的相对性,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3.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方法。

(3)教师点评学生的作业,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讲解。

4.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前后、左右位置的相对性。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5. 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观察家里的物品,用前后、左右描述它们的位置,并与家长交流。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前后、左右位置的相对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前后、左右位置的概念。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2单元 位置-第2课时 位置——左右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2单元 位置-第2课时  位置——左右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2单元位置第2课时位置——左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时主要围绕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的“位置”展开,具体涉及到左右的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左右的基本概念,并且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左右的概念进行简单的位置判断。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左右的基本概念。

–正确使用“左”、“右”等相关词汇描述位置。

–能够在简单的情境中判断物体的位置关系。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互助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左右的基本概念,正确使用相关词汇描述位置。

•难点:在简单的情境中判断物体的位置关系。

四、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相关与左右概念有关的图片、具体情境的演示图片等。

2.教具:左右箭头标识物体位置,玩具道具等。

3.课前安排:将教室布置为左右概念的情境,为课堂展示做准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以问答形式导入: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在哪边。

•引出“左右”概念。

2. 学习探究(15分钟)•呈现相关图片,让学生观察物体的相对位置,并运用“左右”描述。

3. 合作实践(20分钟)•学生分组,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完成一些左右概念相关的绘画题目。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不同位置的情境。

4. 拓展应用(10分钟)•让学生自觉观察班级里的物体位置关系,并用“左右”进行描述。

•教师在教室内示范案例,让学生进行位置判断。

六、课堂小结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左右的概念,引入生活实际,让学生积极参与。

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巩固和延伸这些概念,为学生建立坚实的数学基础。

七、家庭作业请家长结合课堂内容,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描述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做进一步的巩固和练习。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本能够对学生的左右概念有所帮助,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名师精编优秀教案第二单元位置一、单元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9-13页二、单元教材分析:关于位置,一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

等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因此,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帮助学生学会辨别:上、下、前、后、左、右。

根据研究,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顺序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

所以,教材根据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安排了方位认识的先后顺序,并且创设了适合学生年龄又便于操作的情景,使他们一方面亲身体验生活和研究环境中的方位,另一方面又体会到空间方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块知识是为今后研究从两个角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打下基础。

三、单元目标导向: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不同的方位,并且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情感与立场:开端学会用数学的目光观察现实事物,激发学生进修数学的兴趣,渗透头脑人格教育。

第一课时上、下、前、后讲授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9页)一、教学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上、下”和“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和“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了解“上、下”和“前、后”的位置关系和含义,会用“上、下”和“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三、.名师精编优秀教案培养学生的“上、下”和“前、后”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准备:教具:教学情境图、课件学具:语文书、数学书、笔盒。

五、讲授过程:一)游戏引入:教师:上课前,我们来玩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我说你做。

教师说口令,学生做动作:上拍拍,下拍拍,前拍拍,后拍拍……(二)教学新知:1、谈话,揭示课题。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案(含教学反思)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上、下、前、后,左、右。

“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性的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本单元集中教学这些最基本的空间方位概念,一方面为学生系统地进行数学学习做准备,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空间方位的体验和对概念的使用,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积累教学活动经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空间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需要进行这些基本方位的判断和表达。

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了解“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

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

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表述物体的位置并解决相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安排教学建议1.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

一般学生在 6 岁时就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尚未发展完善。

因此,对于“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而对“左、右”的辨别,则要进行适当地引导。

2.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学生辨认位置关系。

教师应该在教材所提供内容的基础上,多创设有趣、好玩的游戏活动,在游戏活动中辨认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在游戏中感受这三组方位词的作用。

3.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交流并运用所学习的知识。

在认识“上、下”“前、后”时,可以创设物体相同但位置关系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分组辨认位置关系。

交流时“答案”不同,引发“冲突”,进而对比分析,深化理解所学习的内容。

第二单元位置(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二单元位置(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标题:第二单元位置(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在具体情境中判断物体的位置。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提高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的认识。

2. 运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 在具体情境中判断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在具体情境中判断物体的位置。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 教学素材:教室内的物品、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导入: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教室内的物品,引导学生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品的位置。

3. 活动一: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品的位置,并与同学分享。

4. 活动二:分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品的位置,并进行交流。

5. 活动三: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图片中物品的位置。

6.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品的位置,并与家长分享。

六、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2.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3.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4.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5. 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

教学过程是教案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2《位置 左、右》教案6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2《位置 左、右》教案6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2《位置左、右》教案6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并使用“左”、“右”位置概念。

2.能够准确指认物体的左右位置。

3.能够根据指令进行左右方向的操作。

二、教学重点1.理解和掌握“左”、“右”的概念。

2.能够准确区分和运用左右位置。

三、教学难点1.能够根据指令准确地进行左右方向操作。

2.发现学生在左右概念上的混淆和错误,及时纠正。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教学实物。

2.学生准备:纸笔。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通过问答、游戏等形式,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左右位置的概念。

二、新知讲解1.教师向学生介绍“左”、“右”的概念,通过实物示例帮助学生理解。

2.教师演示左右的位置关系,并引导学生参与互动,加深学生对左右位置关系的理解。

三、示范演练设计一些简单的活动或游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判断和区分左右位置,如走路、摆动作等。

四、巩固练习设计练习题目,让学生在纸上练习标记物体的左右位置,加深对左右位置概念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左右位置概念的掌握。

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课后巩固。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学生是否充分参与?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左右位置概念?八、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左右位置关系,并与周围环境进行联系,拓展左右位置概念的应用。

以上为“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2《位置左、右》教案6”,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人教版一年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左、右》教案

人教版一年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左、右》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左、右》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理解和运用“左”、“右”等位置词语。

2.能够根据题目要求,正确判断物体的位置。

3.能够通过绘图和实际操作,加深对位置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1.位置词语“左”、“右”等的掌握和运用。

2.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对于位置概念的理解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2.教具:小黑板、粘贴纸、彩色笔等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引导学生通过游戏或歌曲等活动,复习“左”、“右”等位置词语。

2.讲解“左边”、“右边”等词语的含义,让学生理解这些位置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带领学生观察教室内不同物体的位置,并进行简单描述,如“书桌在左边,椅子在右边”。

第二课时1.利用小黑板或粘贴纸,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根据指令画出不同形状的物体,并描述其位置关系。

2.设计游戏环节,让学生根据老师口头指令或图示,模拟不同位置相关的情境,加深理解。

3.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例如让学生走到教室的不同位置,向其他同学描述自己的位置。

第三课时1.组织学生参与小组比赛,要求根据图示或描述,快速判断物体的位置,并标明正确答案。

2.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一个描述位置关系的小故事或游戏,展示给全班同学,加深印象。

3.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到校园内或教室内寻找不同物体的位置,进行实地观察与描述。

五、教学反思1.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引导他们多角度理解位置概念。

2.教师要适时调整教学节奏,结合学生的实际反馈,确保教学效果最大化。

3.在课后复习时,建议学生与家长一起玩具或户外游戏,巩固位置词的学习成果。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和掌握“左”、“右”等位置概念,促进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的培养。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位置第二课时认识左右人教新课标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位置第二课时认识左右人教新课标

认识左右教课方案【教材剖析】“左右”是“前后、上下”的持续性学习,可是较以前的内容更困难一些。

“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要拥有更强的空间观点。

本课是一节体验性的活动学习课,目的是使学生在体验中认识“左右”的地点关系,感觉左右的相对性,初步培育学生的空间方向感。

为此后认识立体图形成立空间立体感打好基础。

【学情剖析】一年级孩子好奇、好动。

所以,学生的学习应以活动为主,从孩子的兴趣下手。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左右累积了必定的感性经验,有一点左右的观点,但不必定正确判断,学生在判断物体的地点时经常简单颠倒,空间观点差,要领会左右地点的相对性有必定难度。

鉴于学生的这类状况,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过贴、说、找、摆、玩、练等活动,自主参加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并掌握知识。

【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在生活情境中认识左、右,感知左、右的地点关系,理解和掌握其相对性。

2、能力目标:经过风趣的详细活动,培育学生的察看能力与表达能力,聆听与沟通能力,怀疑与评论能力,初步掌握判断左、右地点的方法。

3、感情目标:在游戏动中,领会地点与生活的亲密联系,感觉认识左右的必需性。

【教课要点】成立左右的标准,初步掌握判断左、右地点的方法。

【教课难点、要点】能正确用左、右来描绘物体的地点,理解和掌握左右的相对性。

【教课方法】一年级的孩子好奇、好动,孩子的学习应以活动为主。

我从孩子的兴趣下手,采纳了游戏导入法、情境教课法、活动操作法等教课方法。

联合多媒体教课,让学生经过贴、说、找、摆、玩、练等活动,使学生充足着手实践、自主研究、合作沟通,渐渐加深对“左右”的地点关系的认识。

【教课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奇图片、教课图片【教课过程设计】一、教课流程设计创建情境、激发兴趣操作活动,认识体验“相对”,左右确立左右解决问题,深入提升二、全授课学小过结程,设自计我评论教课教环节设计企图:经过“给米奇贴耳朵”游戏引入,既复习“上、下”旧知,又引出“左、右”新知。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位置∣人教新课标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位置∣人教新课标

第二单元 位置单元教学总述本单元结合日常生活实际,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

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认知的基础上,教学生如何准确地判断这些方位。

一般来说,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具有相对性,但在学习左、右时,为了降低教学的难度,不涉及相对性,只以一个物体作为判断位置关系的标准,这个参照点就是观察者或者参与活动的活动者。

学习本单元时,应该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学生辨认位置关系,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潜力。

1.结合具体情景,理解“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

2.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在具体情景中,培养初步的空间方位感。

重点: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难点:感受“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

课时教学设计上、下、前、后轿车、2.看一看,填一填。

(P16)(1)小姑娘在桥的(上)面,小船在桥的(下)面。

(2)小船在小姑娘的(下)面,小姑娘在小船的(上)面。

3.看一看,填一填。

(P17)在的(后)面,在的(前)面;在的(前)面,在的(后)面。

4.小明、小亮、小丽下→上后→前1.在括号里填“上”或“下”。

(1)在的(下)面。

(2)在的(上)面。

2.森林运动会开始啦!(请将正确的答案圈起来)在教学本节课时,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活动,例如:呈现一幅混乱的交通图片,左、右前面。

2.你能分清左、右手吗?连一连。

(P21)3.把左边的小花涂成红色,把右边的小花涂成绿色。

自己涂一涂。

4.看图辨一辨。

(1)小丽在小明的(左)边。

(2)小明在小丽的(右)边。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与左手同侧的是左边,与右手同侧的是右边。

(1)右手的右边有一支(铅)笔。

(2)左手的左边有一支(钢)笔。

3.数一数,填一填。

(1)小鸭要想吃掉小鱼,可以先向(右)走(2)格,再向(上)走(4)格。

(答案不唯一)(2)小鸭要想吃掉白菜,可以先向(左)走(2)格,再向(上)走(6)格。

人教版数学一上第二单元《位置》教案

人教版数学一上第二单元《位置》教案

人教版数学一上第二单元《位置》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利用坐标表示物体的位置,通过活动感知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运用对称、相等等概念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掌握利用坐标表示物体的位置,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2.难点:理解坐标概念,初步掌握坐标系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1.教学内容:《位置》教材内容,教学PPT。

2.教学工具:白板、彩色笔、小纸片、参考书籍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5分钟):–利用小纸片和白板上的坐标轴,让学生猜测横纵坐标的概念,并引出今天的主题。

2.示范和讲解(15分钟):–通过PPT展示不同图形的坐标位置,引导学生认识坐标系的概念。

3.练习(20分钟):–让学生分组,在小组内完成给定的坐标练习,检查并讨论答案。

4.总结(5分钟):–整理今天学习的内容,强调坐标系在描述物体位置时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1.复习(10分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互相出题考察坐标系的应用。

2.讲解(15分钟):–引导学生学习图形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如对称、相等等概念。

3.练习(20分钟):–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4.总结(10分钟):–学生展示练习结果,老师对作业进行点评,总结本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两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理解坐标概念和应用坐标系时遇到了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更多的实例训练和引导,加深对坐标系的理解。

在后续的教学中,将增加更多的实际案例和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坐标系。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位置》左右人教新新课标(2)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位置》左右人教新新课标(2)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位置》左右人教新新课标 (2)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位置》左右人教新新课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新新课标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第二单元《位置》。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左右的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并掌握左右的位置关系,能够正确描述物体的左右位置。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左右的概念,能够正确判断物体的左右位置。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掌握左右位置的表示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左右的概念,能够正确判断物体的左右位置。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左右位置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准备:黑板、粉笔、挂图、学具盒。

学具准备:学生每人一个学具盒,里面包含有小动物的图片、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一幅挂图,图中有小动物们在做游戏,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小动物们的位置关系。

2. 知识讲解:教师利用黑板和粉笔,向学生讲解左右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左右位置关系。

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一些例题,让学生观察并判断物体的左右位置,引导学生运用左右概念进行解答。

4.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学生对左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互相判断左右位置,交流解题心得。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位置左右概念解释判断方法示例实践活动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判断左右位置请根据例题的要求,判断下面物体的左右位置,并在相应的括号内填写“左”或“右”。

(1)小猫在小狗的(左/右)。

(2)小鸟在小树的(左/右)。

(3)小马在小牛的(左/右)。

2. 作业答案:(1)小猫在小狗的“左”。

(2)小鸟在小树的“右”。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 位置》教案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 位置》教案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位置》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并掌握左右上下前后等方位词的概念。

2.能够通过游戏、实践等方式加深对位置概念的理解。

3.能够进行简单的方位指示和描述活动。

二、教学重点
1.左右的概念;
2.上下、前后的概念;
3.方位词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1.理解方位词的含义,并正确运用在实际中;
2.区分左右、上下、前后的概念。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小板书等;
2.学生准备:学习笔、作业本等文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1.引入左右的概念,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左右运动动作,引导学生理解左右的概念。

2. 学习
1.基础概念讲解:上下、前后的概念;
2.基础练习:进行有趣的游戏或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位置概念的理解;
3.拓展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方位指示和描述练习。

3. 巩固
1.发放练习册,巩固学生对位置概念的掌握;
2.适当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练习成果。

4. 总结
1.整合今天所学内容,让学生自主总结;
2.引导学生对位置概念进行简单概述。

六、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册上相关练习;
2.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左右、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位置概念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模糊和混淆,下节课需要更多巩固和拓展练习。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位置第二课时左右人教新课标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位置第二课时左右人教新课标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位置第二课时左右人教新课标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教科书第10页例题、“做一做”的第1、2题以及练习二的第2、6题和“生活中的数学”。

教材中的例题通过让学生仿照教师举右手,观看自己的左、右手,再让学生说明左、右两只手的适应性分工,将左、右与自己的左、右手对应起来,以此建立左、右的标准。

“做一做”第1题通过让学生摸左、右耳,拍左、右肩,抬左、右脚,感知躯体的左右。

“做一做”第2题和练习二第2题通过学生的实际活动,说一说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是谁,进一步把握左右。

练习二第6题通过学生亲自移一移,进一步体会路径的多样性。

“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留心关注生活中经常使用“左、右”的情境,初步体会用这些方位词表述的作用。

(二)核心能力认识“左右”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图形与位置”部分的内容,借助左右的知识载体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如从借助左右手、再到躯体的左右部分,最后脱离躯体到周围的空间,慢慢从具体到抽象,实现空间观念的培养。

(三)学习目标1.结合情境认识左、右,感知左、右的位置关系。

2.经历观看、操作和活动的过程,初步把握判定左、右位置的方法,能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3.在游戏活动中,体会位置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学习重点感悟、体会判定左、右位置的方法。

(五)学习难点能正确用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方向。

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预习任务:“课外小小调查员”观看公路上的车辆和行人,尽管他们各行其道,但他们的行驶方向有相同的地点吗?如此行驶有什么好处?(二)课堂设计1.激趣导入猜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能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

”伸开你的小手,能告诉大伙儿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两个方位——左、右。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谜语导入,激发爱好,揭示本节课课题左右。

】2.新知探究(1)认识左右手①认识右手师:要想发言先举手,我们通常差不多上举右手,请小朋友举起你的右手。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位置第一课时上下前后人教新课标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位置第一课时上下前后人教新课标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位置第一课时上下前后人教新课标第一课时上下前后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9页情境图,做一做及第11页练习二的第1~3题。

《位置》是“图形与几何”这一部分的课程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空间方位差不多积存了一些感性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学生将进行“上、下、前、后”这些差不多方位的判定或表达。

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起始课。

同时也为第二学段有关几何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更好地进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核心能力“位置”这节课,通过经历物体之间位置相对性的确认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学习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的差不多含义,初步感受上与下、前与后它们具有相对性。

2.借助主题图,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四)学习重点正确辨认“上、下”“前、后”的差不多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五)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明白得“上、下”“前、后”的相对性和用语言正确的表达。

(六)配套资源实施资源:《位置》PPT课件、《位置》随堂小测、《位置》课时作业。

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1)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到“上、下、前、后”,并用“上、下、前、后”各说一句话。

(2)预习课本第9页,说一说图中有什么。

摸索:它们的位置关系是如何样的呢?。

练习:(1)说一说。

请你用“上、下、前、后”说一说你们家里的人或物品。

()在()的上面,()在()的下面。

()在()的前面,()在()的后面。

(2)看图说一说。

观看图中,都有什么?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关系。

摸索:轮船的上面有什么?客车的前面有什么?(二)课堂设计1.借助活动,初步感知(1)活动中初步感受上下学生按要求做:把数学书放在桌面上,铅笔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下”“前、后”和“左、右”的基本含义及其相对性。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和“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会用“上、下”“前、后”和“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1.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和知识基础,对于“上、下”和“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而“左、右”则要引导学生以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其他物体为中心进行辨别。

2.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左、右”的相对性比较难理解,教材主要是通过一些活动和游戏(如握握手,听反语等)来帮助学生辨别。

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料或自己创设活动,组织学生充分地体验,应避免抽象地让学生判断。

1上、下、前、后…………………………………………………………………………1课时2左、右…………………………………………………………………………………1课时上、下、前、后教材第9页的内容及练习二的第1、第3题。

1.让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从而经历建立“上、下”和“前、后”的方向感的过程。

2.能正确辨别“上、下”和“前、后”的位置关系及体验其相对性。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正确辨别“上、下”和“前、后”的位置及体验其相对性。

课件或挂图,各种汽车、火车、轮船图片。

游戏导入新课。

1.请你把数学书放在桌上,再把铅笔盒放在数学书上,然后把你的双手压在铅笔盒上。

说一说,数学书上面是什么;你的双手下面是什么。

2.你和同桌站成一排,说一说,谁在前面,谁在后面。

3.板书题目:上、下、前、后教材第9页主题图。

课件动态显示第9页主题图。

说一说,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这是一幅大桥的图画。

蓝天下,雄伟的大桥横跨江河,一艘轮船正从桥下穿过,大桥铁路上正奔驰着一列火车,铁路上方的公路上正行驶着一辆辆各式各样的汽车……课件显示: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汽车的下面。

请你回答:汽车在轮船的()面,轮船在火车的()面。

请你继续观察,你还能想到什么?汽车的下面有火车和轮船。

课件显示:公路上行驶的3辆汽车。

(小轿车在前面,卡车在中间,客车在后面)请你继续观察,你还能想到什么?客车的前面有卡车和小轿车;卡车在小轿车的后面,在客车的前面。

老师提问:同样是火车,为什么一会儿说它在上面,一会儿又说它在下面呢?同样是卡车,为什么一会儿说它在前面,一会儿又说它在后面呢?使学生理解:在位置关系不变时,对于两个物体,上下和前后位置关系是绝对的;但对于三个物体,参照物不同,上下和前后位置关系也会不同。

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道理说清楚就可以了。

如火车对轮船来说,在轮船的上面;火车对汽车来说,却在汽车的下面;卡车对客车来说,在客车的前面,卡车对小轿车来说,却在小轿车的后面。

1.教材第9页“做一做”。

通过“拍手游戏”让学生巩固“上、下、前、后”的概念。

2.将练习二的第1题制成课件,使学生理解在运动中“前、后”是可以发生变化的,不是永远不变的。

3.练习二的第3题。

让学生自由发挥,老师巡视指导。

三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小明说:“我在小力前面。

”小力说:“我在小林前面。

”他们三个人,谁在最前面,谁在最后面?课堂作业新设计略思维训练小明在最前面,小林在最后面。

上、下、前、后在位置关系不变时,对于两个物体,上下和前后的位置关系是绝对的;但对于三个物体,参照物不同,上下和前后的位置关系也会不同。

1.这堂课的设计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

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动物或人物并介绍它们的排列位置。

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自主选择权,培养了学生独立的个性和见解;采用多样化的呈现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由观察图上物体摆放的位置到寻找教室里人或物的位置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高学习兴趣。

2.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给学生提供大量主动探索、体验、领悟与创造的时间与空间。

再利用教室里的场景,组织学生观察、交流、正确描述其他人或物与自己的位置关系,建立空间位置的概念。

老师不急于下结论,而是留足时间让学生去讨论,想办法证明。

学生在争辩中发现了问题,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老师起到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

3.重视知识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在生活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教育理念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将学数学与用数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培养了学生既学习数学知识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是小学生第一次系统地接触有关“位置”的知识,所以教材先安排学习比较简单的“上、下、前、后”,通过看直观图和引入生活中“拍手游戏”的情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生活中一年级的小学生可能已经有部分有关“位置”的概念,但是可能还不会科学地表述出来。

学习的时候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1. 趣味数学小兔子们排着队去大森林里采蘑菇,小白兔说:“从前面数我是第7个,从后面数我是第3个。

”聪明的小朋友,你知道一共有多少只小兔子去采蘑菇吗?(9只)2.天鹅、大虾和梭鱼有一次,天鹅、大虾和梭鱼想把一辆大车拖着跑,它们都给自己上了套,拼命地拉呀拉呀,大车却一动也不动。

天鹅伸着脖子向上拉,大虾使劲向后拉,梭鱼拼命向前拉,结果大车仍在原地。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它们用力的方向不同)左、右教材第10页及练习二的第2、第3、第4~6题。

1.让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从而经历建立“左、右”方位感的过程。

2.能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3.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课件或挂图。

1.创设问题情境,感知自身的左右。

学生做拍手游戏。

老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刚才是用什么拍掌的?(学生回答)2.体验“左、右”。

(1)请伸出你的右手,再伸出你的左手。

(2)看一看。

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灵巧的双手。

(3)说一说。

谁来告诉大家,在生活中,你常用右手做什么?用左手做什么?老师小结: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可以做许多许多的事情。

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好朋友吗?学生边指边说。

板书题目:左、右1.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教学例1)(1)举左手,举右手;举右手,举左手。

左手摸左耳朵,右手摸右耳朵。

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

左脚跳两下,右脚跳两下。

(2)拍一拍。

在身体的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各拍两下。

2.做一做。

(1)摸摸你的左耳,摸摸你的右耳。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抬抬你的左脚,抬抬你的右脚。

(2)用左手拍拍右肩,用右手拍拍左肩。

用右手指指左眼,用左手指指右眼。

(3)在群体中感知左边和右边,建立方位感。

①指一指,说一说。

第一排中,坐在最左边的是谁?坐在最右边的是谁?第二排中,从左往右数,第3个同学是谁?从右往左数,第3个同学是谁?老师小结:同一个人,从不同方向数,所在位置的表述方式就不同。

②同桌先互相说一说,再汇报。

你的左面和右面都有哪些同学?请你介绍一下周围的小伙伴,好吗?如你的前面是(),后面是(),左边是(),右边是()。

从前往后数你是第()个,从后往前数你是第()个。

3.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1)伸出你的右手,与同桌握握手,你发现了什么?(虽然伸出的都是右手,但从一方的角度看,两只手却不在同一个方向;两个人面对面站的时候,左、右刚好相反)(2)通过做游戏,巩固认识。

师生齐举右手,再齐举左手。

两名学生演示,全班齐做。

伸出右手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自己的右手搭在对面同学的右肩上,自己的左手搭在对面同学的左肩上。

(3)两人一组,判断桌面上的东西在对面同学的哪一边,加深对左右相对性的认识。

4.左、右在生活中的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生活中,人们为了维持秩序,制订了一些规则。

其中按照左、右制订规则的事例也很多,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逐一出示下图。

上、下楼梯靠右行;车辆、行人靠右行;乘滚梯时靠右站立等。

1.教材第10页“做一做”的第1题。

老师读题,让学生来做动作。

2.教材第10页“做一做”的第2题。

同桌互相说一说,并按要求来放。

3.练习二的第2题。

让学生练习辨认前、后、左、右。

4.练习二的第3题。

学生分组完成这一综合活动,老师巡视,并集体订正。

(包含了前后、左右等知识)5.练习二的第4题。

根据生活经验,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些物品应如何摆放。

根据物品的摆放位置,让学生说一说各物品的方位。

6.练习二的第5题。

学生根据上、下、左、右贴图,老师巡视,并集体订正。

7.练习二的第6题。

(1)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根据上、下、左、右来确定行走路线,每组推举一人说出本组的讨论结果,老师给予评价。

(2)根据图中信息,提出与(1)、(2)不同的问题,其他同学解答,老师订正答案。

把小朋友左手中的气球涂上颜色。

课堂作业新设计略思维训练略左、右以自身为中心确定左、右。

与右手相对应的一边是右边,与左手相对应的一边是左边。

1.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融于生动有趣的、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中,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体验左右的位置关系及其相对性。

如组织学生利用自己身体上的左右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组织学生表演上下楼梯,体会左右位置与判断者的关系,这些无不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践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理念。

2.注意数学学习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练习与场景,并由此延伸和挖掘大量的生活实例,无论是新课引入、范例的选择、练习的设计,还是作业的布置都将学生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中去感受、发现、比较左和右的不同,学会用辩证的观点了解其相对性,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运用数学,实践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以及“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的理念。

这部分内容教材安排在“前、后、上、下”之后,通过一系列活动,给学生充分提供了经历“左、右”概念形成的感性材料,让学生从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寻找知识的联系点,让学生领会“左、右”的含义,认识“左、右”的方位。

在具体情境中,学生所认识的物体之间的“左、右”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安排这部分知识目的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符合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这一基本理念。

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两节有关位置的知识,本节的学习应该是比较轻松的,但是由于“左、右”是学生最不容易掌握也是最容易混淆的概念,所以应该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来适时调整教学策略。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