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科技传播研究_三大方向与三大问题_翟杰全
关于大众传媒科学传播效果的实证分析
众理解科学”( 欠缺模型 )和“ 科学传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主模型 ),三种
模型又分别对 应 了政府立场 、科 学共 同体立场和公 民立 场并 科技 信息 的渠 道, 由高到低依次 为: 电视 ( 8 7 . 5 %)、报纸
二 、科学传播 与受众理论
( 一 )关于科 学传播
对 于 作 为 公 益 事 业 的传 统科 普 , 田松 ( 2 0 0 7 ) 认 为 , 其 媒 体 受众 的 需 求 可 以通 过 偏 好 显 示 出 来 , 研 究 不 同类 型 目标 是通 过提高公众 的科学 素养 和劳动技 能,实现 综合国力 受 众 的偏 好特 点 , 有 利 于 针 对 性 地 采 取 措 施 更 好 地 满 足 其 需 的提 高,因此 ,受益者首先是 国家I l _ ;吴 国胜 ( 2 0 0 0 )指 出, 要 、提高 的受众价值 ,同时也可以更为有效地进行科 学传 播。 传 统 科 普 是 单 向传 播 的过 程 , 不 利 于 公 众 平 等 参 与 、 互 动 和 表 达 自身 的诉 求 ,所 以应 用 “ 科学传播” 取代“ 科学普及” 【 2 ] ;刘
时 间 、版 面 ,提 高 质 量 和 水 平 ” 等 ,相 关 政 策 的 陆 续 出 台 ,也
反映 出政府对 于科 学技术普及和科学文化 建设的重视程度 不
断提高 。
( 二 )关 于 受 众 理 论
对于 国内外受众研 究理 论,邵培仁 ( 2 0 0 0 )归纳 为以心
目前 对 于 大 众 传 媒 科 技 传 播 力 度 的 评 价 主 要 关 注 的 是 理 学 “ 刺激一 反应” 模 式 为基 础 的 “ 个 人 差 异 论” ; 以社 会 学 为
科学传播与科技传播之辨析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西北大学研究生自主创新项目“雾霾议题的科学传播实践——以果壳网为例”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ZZ15091科学传播与科技传播之辨析张 倩(西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摘 要:科技传播和科学传播二者并不是包含关系,而应是并列和相对立的关系,前者偏重实用性,后者偏重精神性,正如实用主义和批判主义学派一样。
近代人们注重追求功利主义的实用,而忽视了西方科技背后的科学精神,而那种科学精神正是科学区别于科技的地方。
在现今这个自由民主的社会中,我们应该使科学传播在我国成为一件自然的事,传播科学知识之余,传播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也是应有之义。
关键词:科学传播;科技传播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8)01-0025-01一直以来,提到科学传播,常有另一个词让大家混淆,在学界也存在着广泛的争议,那便是科技传播。
在刘华杰主编的《科学传播读本》一书的导言中,他便向读者强调,科学传播是要传播科学、技术、医学、农学、工程等信息的,称科学传播并非有意排斥技术相关方面的信息,确实是为了叫起来方便。
也有人说,科技传播的叫法似乎更加全面,比科学传播要好。
其实如上所述,科技传播也不够全面。
正如“中国科学院”也研究技术,但为此非要改名为“中国科学技术院”就没必要了。
在科学传播的标题下也可以做“技术传播”,这种论断无异于将科学传播与科技传播等同。
陈鹏认为,科学传播是科技传播的上位概念,科学传播包括传统科普(公众接受科学)、公众理解科学和有反思的科学传播(公众参与科学)三个阶段,而科技传播只作为公众理解科学阶段存在,因此科技传播涵盖不了科学传播的丰富内涵。
这样的区分方式很容易让读者感到费解,仅凭涵盖范围并不能凸显二者的本质区别。
刘华杰、陈鹏二人都是站在科学传播的疆域,并未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读。
而专门从事科技传播研究的翟杰全认为,科技传播既包括对科学的传播,也包括对技术的传播。
科技新闻的传播与普及
科技新闻的传播与普及科技新闻是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不仅能够让人们了解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还可以推动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创新的推动。
然而,科技新闻的传播与普及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科技新闻的传播与普及方式以及如何克服相关问题。
一、科技新闻的传播方式1. 传统媒体传播传统媒体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等媒体形式,是科技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
这些媒体通常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并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影响力。
通过新闻报道、专栏文章和专题节目等形式,传统媒体能够将科技新闻传递给大众。
2. 网络媒体传播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媒体成为科技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
新闻网站、科技博客、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等网络媒体平台,提供了更便捷和快速的科技新闻传播方式。
人们可以通过浏览网页、观看视频和参与讨论等形式,获取和分享科技新闻。
3. 科普机构传播科普机构在科技新闻的传播与普及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科普机构通过举办科技展览、科学讲座和教育活动等方式,向公众普及科技知识,并提供与科技新闻相关的解读和分析。
二、科技新闻的普及方式1. 加强科技教育要提高公众对科技新闻的理解和关注,加强科技教育是关键。
学校和科普机构应该加大对科技知识的教育力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意识,帮助他们理解和评估科技新闻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 创新科技新闻表达方式为了吸引公众的关注,并让科技新闻更易于理解,科技新闻的表达方式需要创新。
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图像和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可以让科技新闻更加生动、形象和易于理解。
此外,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手段,在科技新闻中融入互动体验,也是一种创新的方式。
3. 加强科技新闻可信度管理科技新闻的可信度直接关系到公众对其的接受程度。
媒体和科技新闻机构应该加强对科技新闻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审核,确保发布的新闻内容准确无误。
同时,举办科技新闻宣传活动和专题讲座,教育公众如何辨别假新闻和科技谣言,提高科技新闻的舆论认同度。
浅谈中国科学传播形式
浅谈中国科学传播形式传统媒体在中国科学传播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传统媒体包括电视、广播、报纸等,它们能够直接触达普通民众,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深入的影响力。
中国国家电视台(CCTV)的科教频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科教节目、人民日报的科技新闻报道等,为科学知识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科学期刊和杂志也通过传统媒体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例如《科学新闻》、《中国科学报》等。
传统媒体通过各种形式的科学普及节目和科技新闻报道,将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知识传递给大众,促进了科学文化的普及和社会的科学素质的提高。
新兴媒体在中国科学传播中崭露头角,开启了全新的传播方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兴媒体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
微博、微信、知乎、小红书等各种社交媒体平台成为科学知识传播的热门场所。
一些知名科学博主和科普专家通过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科普视频、科学文章等形式丰富的内容,吸引了大量关注者,让科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一些科学机构和科研团队也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科学宣传活动,使科学研究成果更加及时地为公众所了解。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的应用,为科学知识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科学传播更加生动、直观、立体,进一步激发了公众对于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科学传播在中国还迎来了大众参与的新时代。
在传统模式下,科学传播主要是由专业科普人员和媒体从事,而如今,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也加入到科学传播的队伍中来。
一些科学爱好者、科学爱好者组织和科学普及志愿团体通过举办科技展览、举办科学讲座、撰写科普文章等方式,积极参与到科学传播中,为科学知识的推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种大众化、民主化的科学传播模式,不仅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科学传播中来,也能够促进科学传播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使科学知识更好地惠及全社会。
中国科学传播形式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立体化的趋势。
传统媒体依然是科学传播的重要工具,新兴媒体为科学传播带来了全新的活力,大众参与使科学传播更具活力。
2007 - 2008 年中国传播学发展报告
第8卷第1期2009年2月中國傳媒報告CHINAMEDIAREPORTChinaMediaReport,ISSN 1682‐3362ZhongguoChuanmeiBaogao,No.1,20092007-2008年中國傳播學發展報告①浙江大學傳播研究所[摘 要]2007-2008的中國傳播學研究處在不斷“發酵”和“騷動”中。
傳播理論方面,厚重的歷史意識和强烈的現實感並重,這兩種力量將成爲本學科向前發展的重要動力。
媒介經濟與管理實際上已經成爲傳播學研究的“主力軍”,如此多關注,讓人對其寄予很高的期待。
廣告和公共關係研究獲得了新的發展,超越了一般的操作分析,尋找着自己的理論深度。
新媒體和網絡傳播研究取得了重要的進展,提出了許多新的問題,對傳播理論和現實搆成了雙重挑戰。
本年度我們加入了對編輯出版學的分析,可以發現這個領域已自成體系,而其每一個方面都和傳播學息息相關。
成果有目共睹,理論創新、現實關懷的深化和研究的體系性還有待加强。
在當前中國傳播學發展的關鍵時刻,極其需要一些原創性的基礎學理研究和典型的研究樣本爲未來定向。
[關鍵詞]中國傳播學;研究進展;年度報告;文獻綜述我們循例對2007-2008年度的中國傳播學的發展進行綜述,主要目標是勾畫兩年來一些重要的傳播學研究方向和熱點,在這之上則是想尋找那些能够引道我們的研究和學科走向未來的創新點。
此次,在傳播理論、媒介經濟與管理、廣告與公共關係研究、新媒體和網絡傳播研究四個傳統的内容之外,我們增加了編輯出版研究,希望擴大傳播學研究的理論視域。
一、多元開放的傳播理論研究2007-2008年的傳播理論研究呈現出多元開放的態勢。
(一)歷史性反思涌現兩次重要的會議反映了研究者共同的歷史關懷。
2007年8月,在南昌召開了“2007中國傳播學高端學術研討會”。
會議的主題就是“傳播學研究在中國:反思與展望”。
會上發表了枟傳播學的反思與中國學派的傳播哲學枠和枟傳播學研究在中國的歷史建構與實踐枠等重要的學術文獻。
科学传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科学传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科学是一种凝练人类理性和智慧的文化形态,是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之一。
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不仅仅涉及到知识和技术的进步,更是对社会运行机理的探究和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而与此同时,科学的传播和普及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人民群众对科学知识的需求和好奇心越来越高,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传播的良好环境。
然而,科学传播的现状却存在一些不足,这需要我们关注和思考,寻找发展的方向和办法。
一、科学传播的现状1.传媒是主要载体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兴媒体愈加繁荣。
传媒成为了科学传播的前沿阵地和主要载体,科学新闻、科普节目、网络科学资讯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和普及化,加速了科技信息的传播和科普意识的普及。
比如,科技新闻报道可以更加生动具体地展示科学成就,科普节目可以让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学知识的基础和应用。
网络科学资讯可以让人们更加便捷地获取科技信息并进行交流和分享。
传媒在这些方面推动了科学传播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新闻的娱乐化程度过高,科研成果的报道容易被夸大或曲解等等。
2.知识普及不足虽然传媒的普及可以帮助公众了解科学,但由于专业性和门槛的因素,科学知识的普及往往面临困境。
此外,对于一些重大科学课题和实验项目,也往往缺乏深入普及和解读。
一些研究者和科学家的获奖、成就和能力也往往被信息封锁或缺乏有效传播,深层次的科学知识往往无法被广泛了解。
3.缺乏互动和反馈传统的科学新闻报道往往是单向传播的,缺乏反馈和互动。
而且,科学新闻的大众化有时会带来信息浅泛化,内容过度娱乐化的问题,让科学知识被降维打击。
此外,公众的参与度和互动程度较低,往往缺乏主动性,需要有更多的科普教育来提高大众参与和互动的意识和水平。
二、科学传播的发展趋势1.提高科学传播的准确性和深度度科技新闻和科技文化的报道逐渐受到许多科学特刊和在线媒体的青睐。
通过选择更为负责、更为专业的传媒机构,可以获得更为准确全面的科技信息。
我国新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研究
3、传播效果:新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在传播效果上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多 元化的传播渠道和实用的传播内容,使得广大农民能够及时获取最新的农业科 技信息,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五、结论
通过对我国新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新型农 业科技传播体系在信息传递速度和覆盖范围上具有明显优势;其次,多元化的 传播渠道和实用的传播内容是提高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最后,完善新型农业 科技传播体系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总结经验教训
在改进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过程中,应充分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要注重 推广体系的可持续性发展,避免过度依赖政府资金支持。同时,要加强对外交 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逐步 走向成熟。
五、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1、多元化发展
未来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将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政府将鼓励企业、农民合 作组织、科研机构等参与其中,形成多元化的推广体系。这将有利于丰富推广 内容,提高推广效果,满足不同主体的需求。
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在样本选择上可能存在一定偏差,未 能全面覆盖所有类型的农业科技传播渠道和受众群体。未来研究方向可以更加 深入地探讨如何优化新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提高其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可以 进一步拓展到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研究,为完善我国农业 科技传播体系提供更多参考。
4、国际合作与交流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将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 和经验。将输出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动我国农业科技走向世界。
总之,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面对未来的挑战,我们需 要加强政策支持,改进推广模式,提高人员素质,以实现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 可持续发展。
当代科技传播研究的三大基础任务
科技传播自20世纪上半叶学者们开始关注和研究科技传播问题和现象以来,科技传播研究已经获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成果还分散在不同的学科或研究领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归纳和整合,科技传播研究本身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框架体系。
科技传播研究的深化发展及其向科技传播学的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艰巨的任务,包括对分散于不同学科领域的有价值成果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概括,整合成为科技传播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分析当代科技传播面对的复杂问题及关系,确立当代科技传播研究的基本框架,并通过对核心问题的深入研究,为科技传播研究建立关键性的基础理论。
整合分散于各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弄清当代科技传播的问题结构、确立当代科技传播研究的框架体系,是目前阶段科技传播研究深化发展的三大基础任务,也是推进科技传播学学科创建的三大基础工作。
1 整合分散于各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传播学在其发展历史上曾有过两次重要的理论整合,而且这两次理论整合都对传播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20世纪40年代末,威尔伯·L·施拉姆将先前分散于政治学、新闻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传播研究成果进行过理论整合,通过归纳、整理、概括、总结这些研究成果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勾画出了传播学的基本体系,从而创立了传播学这门新学科。
施拉姆正是因为这种贡献而被尊为“传播学之父”。
在20世纪60年代,埃弗雷特·罗杰斯将分散于农业社会学、公共卫生研究乃至人类学、教育学中关于创新扩散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理论整合,确立了创新扩散研究的理论体系,提出了著名的“创新扩散理论”,将创新扩散研究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也因此罗杰斯的名字在学术界几乎成了“创新扩散”研究的同义词。
[1]目前科技传播研究面临的任务与施拉姆、罗杰斯当初遇到的任务很类似,也面临着如何通过整合各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并且推进研究深化和理论提升的重要任务。
例如,科技情报学学者对科学家之间的科学交流和科技情报传递规律进行了广泛研究,技术创新研究学者对与技术创新相关的技术转移扩散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传播学家和“技术传播”(Technical Communication,TC)学者对面向市场消费者的“技术传播”进行了理论和实务研究,科学社会学家和科技新闻学者乃至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和科普工作的学者对与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传播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浅谈科学传播能力的——评价指数
罗兰 , 博 士; 魏 超,硕士 ; 郁增荣 ,高级工 程师: 上海科 普教育促 进
中心 。上 海 2 0 0 0 3 1 。
三 个 阶段 :即 “ 传 统 科 学普 及 ” 阶 段 、“ 公 众理 解科学 ” 阶段 和 “ 科 学 传 播 ” 阶 段 Ⅲ。
技 传播基 础环境 实际状况 的具体 指数 , 形 成 了 一 个 包 括 5 0个 指 标 的 指 数 体 系 ] 。戈 丁 ( B.Go d i n)和 金 格 拉
gi ne e r : Sh a ng h a i Sc i e n c e a n d Ed u c a t i o n Pr o mo t i o n Ce n t e r ,S ha n g ha i 2 00 0 31 . Li Gua n g mi n g:P r of e s s o r , Co l l e g e o f En v i r o n me n t a l S c i e n c e a nd
科 学 传 播 能 力 评 价 的 指 数 体 系
指 标 选 取 原 则
在 科 学传 播 领 域 , 政 府 能 力 的 体 现 主 要 在 五 个 方
面, 即科 普 人 员 、 科普场地 、 科普经 费、 科 普 活 动 和 科 普 传
媒, 结 合传播学理论 , 并 根 据 以下 原 则 挑 选 适 当 的 指标 。 (1 )数 据 可 获 得 性 。 设 置 指 标 的 关 键 是 这 些 指 标 能不能采集到数据 , 即使 有 些 指 标 在 理 论 上有 意 义 , 但 不
科技成果推广还需解决哪些问题
科技成果推广还需解决哪些问题科技成果推广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常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从科技成果推广的定义、问题和解决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首先,我们来明确科技成果推广的定义。
科技成果推广是指将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的科技成果有效地传播、推广给社会各界,使其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做出实际贡献的过程。
科技成果推广旨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科技成果推广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首先,科技成果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通常较为专业化,很难被普通人所理解,造成了科技成果与社会的脱节。
其次,科技成果的推广渠道相对有限,科研机构和企业在推广过程中常常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和渠道,难以将科技成果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中。
再次,科技成果推广的过程中,往往缺乏有效的评估和监测机制,无法及时了解推广效果和问题,难以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方法来解决。
首先,科技成果推广需要加强科学普及教育,提高普通人对科技成果的理解和认知能力。
例如,科研机构和企业可以通过举办科技讲座、开展科普活动等形式,将科技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提高科技成果的传播效果。
其次,科技成果推广需要与产业界和市场进行深度对接,建立科研机构、企业和市场的良好合作机制。
例如,科研机构可以与企业合作,将科技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再次,科技成果推广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估和监测机制,及时了解推广效果和问题,并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
例如,可以建立科技成果推广效果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定期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为科技成果的推广提供有效参考。
综上所述,科技成果推广在实践中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但通过加强科学普及教育、与产业界和市场对接、建立评估和监测机制等方法,我们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推动科技成果向社会生产力的转化,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知乎平台科普文本的传播特征及传播优化建议
知乎平台科普文本的传播特征及传播优化建议作者:王莹任乐毅来源:《公关世界》2024年第11期摘要: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科学传播进入了新阶段。
知乎平台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网络科普问答平台之一,值得就知乎平台科普文本的传播特征及传播优化建议开展分析。
本文从信源、信息、传播渠道、受传者4个方面分析了科普文本的传播特征,并针对知乎平台科普文本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传播优化建议。
期望在多种举措下,可以利用知乎平台助力科普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知乎平台;科普文本;传播特征引言新媒体中提及的“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媒介技术随着时代的变革也在不停地演进。
媒介技术的变革赋予了新媒体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交互性的特点,也使得在新媒体中的信息传播特征有了变化。
自我国网络问答平台诞生以来,百度知道、新浪爱问、知乎等平台不断发展壮大。
知乎是一个以国外网络问答社区Quora为原型的国内网络问答平台,用户在该平台可以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知乎的创立初衷是做出一个帮助大家组织和分享“知识经验”的互联网产品[1],其中“知识经验”的内涵包含了科学知识。
知乎于2010年12月上线,上线后的两年时间采用会员邀请制,并不对外开放注册。
知乎平台于2013年3月开放注册,因其注重知识传播的趣味性和用户体验,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大批学生用户使用。
在开放注册后的不到一年时间,注册用户由40万升至400万。
数据显示,2022年的平均月活跃用户达到1.01亿人,平均每月付费订阅会员有980万人[2]。
梳理出知乎平台科普文本的传播特征及传播优化建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传播,有助于科学知识的传播者传播科学知识,有助于消除传播者与传播对象之间对科学理解的鸿沟,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提供参考。
要对科普文本进行研究,需要先阐明什么是文本。
美国解释学家乔治·格雷西亚对文本做出如下解释:文本的定义中有五点值得注意,即“文本是印刷符号”“文本是有意义的符号”“文本是符号的意义”“作者或释义者正在书写或者正在言语的文本”“文本是话语或者印刷而成的符号,且与特殊意义相联系”[3]。
新时代科技传播理论研究——评《科技传播学》
科技传播是指利用传播媒介将与科技有紧密联系的信息传递给相关的群体,以扩大科技影响甚至提高发展的意义与目标。
当前信息技术已经对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力,在各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渗透,所以科技传播发展成为推广科技成果的最重要手段。
但是,科技传播的受众群体有很大的差异性,每个受众在受教育程度、兴趣爱好、个人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比较明显,科技传播要达到预想的效果则有很大的难度。
对于新时代的科技传播理论研究来说,除了要尽可能传播海量的科技信息资源外,还要多角度思考,尤其是从融合和创新角度持续优化和完善科技传播的渠道,以此来满足不同受众对科技传播的个性化需求。
《科技传播学》一书,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
作者武志勇为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众传媒与社会变迁、新闻传播史。
该书通过概念界定、理论探讨和历史考察,明确“科技传播是什么”;通过对科学技术、科学精神的传播历史、现状及其效果的梳理和分析,回答“为什么进行科技传播”的问题;通过理清科技传播过程中传播媒介、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以及科技传播模式的演进轨迹,阐明“如何进行科技传播”。
培养学生和从业者的科技传播研究与实践能力。
该书适合科技传播专业及相关专业研究生、本科生的教材,也适合科技传播工作者、管理者、科协系统工作人员等参考。
全书共有十二章内容,主要讲了科技传播与科技传播学、科技传播的机制、科技传播的基本模式、世界科技传播的历史脉络、中国科技传播的历史脉络、科技传播宏观政策与资源配置开发、科技传播活动的策划与施行、科技传播活动的监测和评估、科技新闻的采访与写作、国外科技传播实践、国家创新战略与科技传播使命、科技传播新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新时代的科技传播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播内容大众化。
新时代科技传播所面向的是全体民众,但普通民众与接受高等教育群体在理解和运用科技信息能力方面差距明显。
因此,传播主体要使传播内容更接近这一群体的生活,要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传递给他们,尽可能降低知识或者能力方面的门槛。
国内科学传播研究_理论与问题
・科技与社会・ 文章编号:1000-8934(2004)05-0080-06国内科学传播研究:理论与问题刘 兵 侯 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北京 100084) 摘要:近年来,科学传播日益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这些研究更多的是注重传播内容,而忽视了本来就是传播学最重要内容的对传播机制的研究。
另一方面,简单地以科学传播替代传统的科普概念也是存在问题的。
有关这些问题的讨论,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传播是有意义的。
关键词:科学传播;科普;公众理解科学中图分类号:N49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4-02-18作者简介:刘兵(1958-),辽宁海城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学史与科学文化传播;侯强(1978-),山东泰安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价值,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与广度。
”弗朗西斯・培根1 关于科学传播虽然科学传播的研究日渐活跃,但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对于科学传播都没有明确的定义,甚至连提法都不太一样。
譬如在国内,有使用“科技传播”的,有使用“科学传播”的,也有专门研究“技术传播”的;在国际上,英文中有“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STC ),有“Science Communica 2tion ”,还有“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和“TechnicalCommunication ”。
〔1〕国内学者刘华杰认为:“因为我们更强调的是科学观念和科学事实的方面,不更多涉及实用技术的普及,不直接讲“技术传播”或者“科技传播”,只是“科学传播”。
但这不妨碍其他任何人或者单位用别的称呼。
或者说我们只强调“科技传播”中的一部分,认为科学传播是当前最核心、最重要的。
当代科技传播的任务分层
Stratification of the Task of Contempora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作者: 翟杰全[1]
作者机构: [1]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081
出版物刊名: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39-145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2期
主题词: 科技传播;科学传播;当代传播需求;任务分层
摘要:在考察科技传播发展历史、分析当代经济社会提出的科技传播需求的基础上,讨论当代科技传播的任务目标分层。
认为:当代科技传播面对的是广阔而宏大的领域,拥有多样而分层的目标;其任务包括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增进公众理解科学,促进公众参与科学,服务科学技术创新等四个基本方面,四个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分层特征。
我国科普的新发展和需要深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New Developments and Important Issues to Be Studied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 China
作者: 任福君[1] 翟杰全[2]
作者机构: [1]中国科普研究所,北京100081 [2]北京理工大学,北京100081
出版物刊名: 科普研究
页码: 8-17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5期
主题词: 科技传播与普及 (科普) 科学素质建设 科普研究 新发展 课题
摘要:比较系统地概括和梳理了我国近年来科技传播与普及(科普)的最新发展情况,分析并总结了我国科普工作在科普理念、科普政策、科普实践、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科普理论、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新成就,并对我国未来科普工作和科普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提出了需要深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文章认为,我国近些年来在科普研究和实践领域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科普工作已经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科普研究也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并将更好地发展。
科技传播学:历史渊源和学科发展
科技传播学:历史渊源和学科发展翟杰全;陈双双【期刊名称】《科技传播》【年(卷),期】2015(0)5【摘要】文章探讨了科技传播研究的三大源头、三大阶段以及科技传播学面临的三大基础问题。
文章认为,科技传播研究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上半叶科学社会学、技术扩散研究和技术传播研究领域对相关现象和问题的研究,20世纪下半叶成长为重要的研究领域,目前正在迈向学科的发展阶段。
而作为学科的科技传播学需要解决三大基础问题:建立自己的研究框架和理论体系、确立自己的理论基础和基础理论、发展面向创新的科技传播研究。
%The origi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STC) studies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STC studies grew up an important research fi eld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it is currently being developed into a discipline. As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there are three tasks need to be completed in the scie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 how to establish their own research framework and its theoretical basis and to develope a innovation paradigm of the STC studies.【总页数】5页(P11-15)【作者】翟杰全;陈双双【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081;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相关文献】1.让新媒体成为推动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力量r——访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苏宏元教授 [J], 思涵2.促进学科发展与科技进步是中国科协的神圣使命和历史责任──学科发展与科技进步研讨会开幕词 [J], 高潮3.新文科语境下体育新闻传播学学科发展新思路 [J], 宋扬;李岭涛;邱珂4.新媒体范式的历史演进与社会构建——兼论传播学学科发展的着眼点与着手处 [J], 喻国明5.农业科技传播学的学科发展探讨 [J], 李思经;赵庆惠;黄家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科学传播的方式和原理
科学传播的方式和原理
翟杰全
【期刊名称】《科学管理研究》
【年(卷),期】1987()1
【摘要】一、科学传播的方式简单地说,科学传播就是科学知识的交流和科学信息的传递活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以进行传播和交流的科学信息,包括一定的科学理论、科学知识、科学假说,或一定的研究方法、科学观点、认识材料等;二是用以传播和交流科学信息的物质手段,包括一定的传播媒介、传播手段、传播方式等。
科学传播正是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相互作用的结果。
科学传播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过程。
但无论内容和形式如何变化,我们总可以把它归结为这样一个过程:传播者借助于一定的符号将一定的知识信息通过一定的途径和媒介传递给受传对象。
【总页数】2页(P50-51)
【关键词】科学传播;科学信息;传播方式;传播手段;科学知识;传播活动;传播者;科学理论;传播媒介;受传者
【作者】翟杰全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01;C931
【相关文献】
1.创新科学传播方式,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科学传播的起源与发展 [J], 邱成利
2.以知识传授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式和科学研究的能力——《电子电路Ⅱ(通信电路原理)》教学实践拾零 [J], 刘荣科;杨欣昕;张晓林
3.让科学的坚果啃起来更容易些——科学松鼠会的传播话语方式探析 [J], 罗红
4.学术期刊的优先数字出版对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革新作用--基于科学知识生产和传播的视角 [J], 叶红波
5.中国西部科学院科学传播方式研究r(1930—1938年) [J], 朱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科技类博物馆的科技传播:理念更新与能力提升
科技类博物馆的科技传播:理念更新与能力提升
翟杰全;杨恋洁;周小磊
【期刊名称】《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14)1
【摘要】科技类博物馆的科技传播拥有许多鲜明的特点,具有非常突出的传播优势,在社会的科技传播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认为,当代科技类博物馆需要从以博物馆为中心、以展品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传播理念和传播模式,转向强调服务公众、科学素质、互动体验、综合效果的传播理念和传播模式,发挥科技类博物馆的传播优势,采取"整合传播"方案,强化传播策略的应用,增强科技类博物馆的公众吸引力和影响力。
【总页数】4页(P121-124)
【关键词】科技类博物馆;科技传播;理念更新;能力提升
【作者】翟杰全;杨恋洁;周小磊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4.11
【相关文献】
1.多元文化视角下科技类博物馆的发展理念与功能定位 [J], 聂海林
2.多元文化视角下科技类博物馆的发展理念与功能定位 [J], 聂海林;
3.提升报纸科技传播质量为科学发展加油助力——基于2008年S·WHB科技类问
题文章及点评 [J], 曾铁
4.中美六家科技类博物馆网站科学传播内容分析 [J], 甘晓;莫扬
5.高校科技类博物馆的科技传播创新——基于上海地区高校的调研 [J], 黄时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 然 辩 证 法 研 究
Studies in Dialect ics of Nat ur e
V ol. 23, N o. 8 Aug ust, 2007
文章编号 : 1000- 8934( 2007) 08- 0068- 04
国内科技传播研究: 三大方向与三大问题
1122
自然辩证法研究
第 23 卷
第 8期
3 基于传播实践技术视角的 / 技术传播0 研究
在科技传播研究领域, 概念术语的使用目前还 不甚统一 ( 国际上也存在类似情况 ) 。在本文第一部 分, 我们使用过/ 技术传播0 概念, 那里的技术传播指 的是技术在社会中的扩散、 交流与共享活动。但在 国际科技传播研究的范围内, 起源于技术写作、 关注 传播实践技术的/ 技术传播0 ( t echnical com munica t ion) 却更为人熟知。徐奇智、 王希华两位学者曾系 统梳理过美国技术传播学的发展源流, 并深入讨论 129- 302 了我国技术传播学的建设问题 。 这里的/ 技术传播0 译自英文的/ t echnical co m m unicat ion0 , 其中的 T echnical 派生自 t echnique, 而 非 t echno logy 。/ technical com municat ion 0 起源 于 / 技术写作0 , 最初关注的是如何通过语言写作描述 技术思想、 产品、 工艺信息, 后来则强调如何通过传 播技巧和方法的运用 , 将技术知识完美传送给客户 , 促进公众对技术的分享 , 为商业活动 / 增加 价值0 。 在西方发达国家 , 技术传播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 的产业, 技术传播研究也早已进入到非常专业化的 发展阶段。 在笔者看来, 目前在国内属于英语教学范畴的 / 专业交际0 和中文写作范畴的/ 科技写作0 是与这种 技术传播研究相关的两个重要方面。但目前这两个 方面的研究与教学仍处于语言写作的框架内, 基本 上还没有引入至关重要的传播学概念, 关注的问题 尚集中于文本、 文体和文脉关系, 并未真正实现向技 术传播学的转型。 但在职业传播研究的某些领域, 国内的一些研 究却呈现出日渐活跃之势。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的不断提高, 行业传播需求的不断增长 , 职业传播在 国际上得到了比较快速的发展 , 包括商务传播、 工程 1312 传播、 环境传播、 健康传播等 。这类职业 传播研 究秉承技术传播学一贯重视传播实践技术的传统 , 面向特定行业的具体传播需求和受众群体, 研究这 类传播活动的传播实践技术, 为技术传播研究开拓 出一系列新的研究领域。 在国内的职业传播领域 , 最早受到关注的是健 康传播。早在 1987 年召开的全国首届健康教育理 论研讨会上, 就有学者提出在健康教育中运用传播 学的问题。近些年来, 健康传播研究受到了越来越 多的关注 , 到目前为止学界发表的健康传播研究论 文已达 200 余篇1322, 2006 年在清华大学召开的 / 首 届中国健康传播论坛0 上 , 学者们也广泛讨论了媒体 在公共卫生传播中的作用、 健康传播的语言研究、 公 70
152
1 基于社会发展视角的科技传播研究
在国内科技传播研究领域 , 目前正在形成三大 研究方向 , 分别是基于社会发展视角的科技传播研 究、 基于科学文化视角的科学传播研究和基于传播 实践技术视角的/ 技术传播0 研究。在对科技传播的 理解上, 基于社会发展视角的科技传播研究持一种 较为广义的理解 , 认为科技传播既包括科学的传播 , 也包括技术的传播, 专业交流、 科技教育、 科学普及、 142 技术传播是科技传播的四个基本渠道 。 这一方向的科技传播研究的突出特点是强调在 社会发展、 知识经济、 科技创新的背景下分析和理解 科技传播的功能和作用, 重视对科技传播与知识经 济发展、 与国家创新体系关系的探讨, 认为在知识经 济和信息化时代 , 科学技术知识信息是促进社会发 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资源, 科技知识信息的传播扩 散服务于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 对国家创新体系的 高质量运行具有重要作用, 是保障国家创新体系良
笔者 1985 年发表一篇题为 / 科学传播学浅谈0 的短文112 , 以目前可以查到的文献看 , 这应该是国内 最早讨论科技传播学的一篇文章。如果从这一年开 始算起, 国内科技传播研究已有了 20 余年的发展历 程。尽管目前国内科技传播研究的整体水平还有待 提高 , 与国际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但自 2000 年后开 始获得较快发展, 正在迈进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有 学者对国内科技传播研究状况进行过认真的梳理与 分析12- 32 , 笔者在此基础上尝试对国内科技传播研 究近几年正在形成的一些研究方向、 目前所存在的 一些问题进行初步考察, 以期引起学者们对国内科 技传播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思考。
翟 杰 全
100081) ( 北京理工大学 人文学院 , 北京
摘要 : 国内科技传播研究已有 20 余年的发展历程 , 近些 年来发展迅 速 , 正 在迈进一个 新的发展 阶段 。 作者对 近 年来的国内科技传播研究进行了分析 , 认 为目前正在形成三大研究方向 , 同时也存在三大问题 。 关键词 : 科技传播研究 ; 方向 ; 问题 中图分类号 : N 49; G 206 文献标志码 : A
收稿日期 : 2007- 04- 27 作者简介 : 翟杰全 ( 1964- ) , 山东郓城人 ,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教授 , 主要研 究方向为科技传播学 。
68
国内科技传播研究 : 三大方向与三大问题
一文 , 从国家创新系统( 体系) 的视角, 对知识传播本 性、 知识传播机制、 知识传播与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等 问题进行了研究 , 认为面临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知 识社会的构建, 形成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思想和理论。 / 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进路, 为研究科学和知识传播 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研究框架0 。文章虽然主要分 析的是有关知识传播的问题, 但明确了从国家创新 体系的角度研究科技传播的重要性。 目前在国内相当活跃的农业技术传播研究应该 说也属于这一方向的科技传播研究。 20 世纪 90 年 代末以来 , 农业技术传播研究领域已有上百篇论文 公开发表 , 李南田、 王子齐、 彭光芒等学者先后对我 国农业技术传播模式与策略、 农业科技传播中的大 众媒介和意见领袖、 农业科技传播体系建设等问题 进行了研究。在曾经促动科技传播研究孕育并产生 的技术扩散研究领域, 国内学者近些年来也在理论 分析、 模型建构和实证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 作, 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 只不过这方面的成果目前 还没有被科技传播研究很好地吸收和整合。 基于社会发展视角的科技传播研究对社会经济 发展保持相当开放的态度, 直接面向社会经济发展 需要 , 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研究课题和概念, 如国家科 技传播体系、 国家科技传播能力建设、 国家科技传播 体制、 国家科技传播政策等 。尽管有关的研究还 处于理论框架的初创阶段, 研究内容还主要集中于 宏观层面 , 但具有较为广阔的研究视野 , 有利于与相 关研究领域( 如创新理论、 知识管理等) 的交流 , 整合 相关的研究成果 , 并为科技传播学建立一个更为开 放的研究体系。
2 基于科学文化视角的科学传播研究
与基于社会发展视角的科技传播研究不同, 基 于科学文化视角的科学传播研究更强调对 / 科学传 播0 的研究。刘华杰认为 , 科学传播与科技传播、 技 术传播不能混为一谈, 在中国它有科普和科技新闻 两大传统 , 更强调的是科学观念和科学事实的方面 , 不更多涉及实用技术的普及, 或者说只强调/ 科技传 播0 中的一部分 , 即使谈技术传播问题, 也限于观念 层面 。在对科学传播的理解上 , 科学传播学者一 般将其分为科学界内部的传播、 科学与其他文化之 间的传播、 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传播三个方面, 并且更 强调对科学与公众之间传播的研究。吴国盛认为通 常讲的将其称为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1142 。 科学传播研究近年来在国内颇为活跃, 提出了
1112 1102
一些曾引起激烈争论的理论观点。例如, 吴国盛、 刘 华杰提出 , 20 世纪的科学 传播事业经历 了科学普 及、 公众理解科学、 科学传播三大阶段, 科学传播与 科学普及/ 有相同的工作领域 0, 但在观念上有重大 差异, 它用/ 多元、 平等、 开放、 互动0 的传播观念来理 解和对待科学, 强调科学与公众之间的/ 平等0和/ 互 动01152 , 因此可以用 / 科学传播0 取代/ 科学普及 0 一 词11 62 。/ 三阶段论0 和/ 取代论0 曾引发不少争议 , 刘 华杰近年又提出/ 立场论0 为其辩护, 认为传统科普 对应于国家立场, 公众理解科学对应于科学共同体 立场, 而科学传播对应于公民立场, 三者构成了一个 时间发展序列1172 。 在关于科学传播/ 内容 0 方面, 科学传播学者特 别强调首先要解决科学传播/ 传播什么0 的问题, 认 为只有搞清了该传播什么, 才谈得上如何有效传播。 为此, 刘华杰等学者提出了/ 一阶科学传播0 和/ 二阶 科学传播0 的概念。所谓一阶传播指的是对科学事 实、 科学进展状况、 科学技术具体知识的传播 , 二阶 科学传播则指 的是对与科学技术有关 的更高一层 的、 观念性的东西的传播, 包括科学技术方法、 过程、 1182 思想、 精神及科技之社会影响等的传播 。 在对科学传播/ 目标0 与/ 任务0 的认识上 , 不少 科学传播学者都强调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是科学传播 的重要目的 , 认为科学素养与科学传播及科学教育 关系密切, 科学传播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途 119- 212 径和重要手段 。这部分学者还特别强调, 科学 传播的核心任务是传播和培育科学文化 , 科学传播 活动定位于一种文化建设活动, 科学传播需要从知 识导向转到文化导向, 重点传播以科学思想、 科学方 122- 242 法和科学精神为内涵的科学文化 。科学传播 学者在其发表的科学文化/ 学术宣言0 中就曾明确提 出 , 科学传播是从科学文化自身的要求出发提出的 一个超越传统科普的概念 , 其核心理念是公众理解 科学, 促进公众将科学作为一种人类文化活动来理 解、 欣赏和质疑, 而不单是向公众灌输具体的科学知 12 52 识 。 另外, 基于对科学与公众关系的关注 , 科学传播 学者近几年还 特别注意到了科学与媒 体关系的问 题 , 并对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角色和作用、 科学传播 126- 282 研究的/ 媒体转向0 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 目前国际上的科学传播研究已相当成熟 , 国内 学者在译介国外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科普的现实 问题提出了一些观点, 虽不及国际研究的深度, 但对 科学传播研究产生了推动作用。一些观点也对官方 政策产生了影响, 如 2002 年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普 及工作会议就引用过/ 科学传播三阶段0 的观点。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