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二元对立”原则解读《孔雀东南飞》

合集下载

解读《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

解读《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

解读《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这首诗叙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尽的悲剧故事,令人扼腕叹息。

那么,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从社会制度层面来看,封建礼教和家长制是导致这一悲剧的重要原因。

在当时的社会,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被视为不可逾越的准则,其中“三从四德”等观念严重束缚了女性的自由和权利。

刘兰芝勤劳善良、多才多艺,却因为不能满足焦母心目中“妇德”的标准而被驱遣。

焦母作为家长,拥有绝对的权威,她的意志决定了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命运。

这种家长制的专横使得子女的婚姻不能自主,个人的幸福被无情地践踏。

从家庭关系的角度分析,婆媳矛盾是直接引发悲剧的导火索。

焦母对刘兰芝的不满,可能源于多种因素。

一方面,焦母可能存在着强烈的占有欲和控制欲,她希望儿子完全听从自己的安排,而刘兰芝的出现让焦仲卿对母亲的依赖减少,这引起了焦母的嫉妒和不满。

另一方面,也许是两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存在差异,导致难以和谐相处。

焦母的顽固和专断,刘兰芝的刚强和自尊,使得婆媳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最终无法调和。

焦仲卿性格的软弱也是造成悲剧的一个因素。

他深爱着刘兰芝,却在母亲的压力面前显得犹豫不决、缺乏抗争的勇气。

当焦母决意驱逐刘兰芝时,他虽然试图为妻子辩解,但最终还是屈服于母亲的权威。

在刘兰芝被遣回娘家后,他也没有积极采取有效的行动来挽回局面,而是在母亲和妻子之间左右为难,这种软弱的性格使得他无法保护自己所爱的人。

社会环境的压力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那个时代,女子被休回娘家是一件极其耻辱的事情,刘兰芝面临着来自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

她的娘家虽然疼爱她,但也无法改变这种社会现实。

而且,再嫁的选择对于刘兰芝来说也充满了无奈和痛苦,因为她心中只有焦仲卿。

这种社会环境的冷酷和无情,让他们的爱情无处容身。

经济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命运。

焦家可能并不富裕,刘兰芝的辛勤劳作或许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

《孔雀东南飞》的矛盾点共6页

《孔雀东南飞》的矛盾点共6页

《孔雀东南飞》的矛盾点《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它以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朴素的语言历来为人们称道。

刘兰芝、焦仲卿夫妇追求生死相许的爱情故事一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我们只有审视《孔雀东南飞》的矛盾点,才能真正分析出造成焦刘二人婚姻悲剧甚至生命悲剧的真正原因。

矛盾点之一:相同的家庭组合模式与不同的权利分配方式焦刘两家的家庭组合模式完全相同,都是老母和一个儿子、一个女儿。

但是,两个家庭在权利分配上却截然不同,刘家是母弱子强,而焦家却是母强子弱。

这实在让人费解,分析这一现象要从封建理念说起。

《仪礼·丧服·子夏传》中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

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对于死去丈夫的寡妇来说,“从子”就是“从夫”的延伸,她不但要守节不嫁,还要含辛茹苦地抚养儿子长大,对作为一家之长的儿子遵从,重大事情由儿子做主。

因此,在类似焦家、刘家这种情况,应该是焦仲卿和刘兄把持家庭大权。

但是因为儒家伦理中又有“尊母孝母”的传统,因此母亲又可能对儿子拥有相当的权力,在有的家庭甚至完全是母亲做主。

封建理论本身的自相矛盾,必然会影响到现实生活中寡母+儿子类型家庭里权力分配的混乱。

这时,个人的能力和性格就会成为影响权力分配的重要因素,能力强、性格刚强的人就可能获得更大的权力。

首先看焦家,焦仲卿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焦母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女人,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

再看刘家,刘兄是一位尖酸刻薄、冷酷无情的人,他性格暴戾,趋炎附势,见利忘义;刘母虽然深爱自己的女儿,但是又太软弱,不能保护自己的女儿。

从以上焦刘两家母子个性特征的分析不难看出,母子二人相因相成的个性特点决定了焦刘两家完全相同的成员结构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家庭地位。

矛盾点之二:刘兰芝被焦家休弃与休弃后高门求婚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再婚要受人唾骂、让人瞧不起乃至遭受封建族权、政权迫害,但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回家后却有高门求婚呢?我们知道,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而确立了儒家的法统地位。

运用“二元对立”原则解读《孔雀东南飞》

运用“二元对立”原则解读《孔雀东南飞》

2532019年32期总第472期ENGLISH ON CAMPUS运用“二元对立”原则解读《孔雀东南飞》文/黎 萍【摘要】二元对立分析法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文本分析方法,该分析方法也广泛存在于中外文学著作中。

本文以《孔雀东南飞》这部作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二元对立的方法,选取该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情节中的几组对立元素,更全面、更深入地去发掘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精髓。

【关键词】二元对立原则;《孔雀东南飞》;对立元素【作者简介】黎萍(1992.07-),女,汉族,贵州黔西人,贵州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

者是语言学上二元对立的典型,他同时指出:“在诗歌中,由于相似性被投射到毗邻性上,使得一切转喻带有轻微的隐喻特性,而一切隐喻也同样有转喻的色彩。

”他在文学批评实践中也做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他用《语法的诗歌和诗歌的语法》中诗歌加以论证,为我们应用语言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提供了生动的范例。

2.“二元对立”原则与文本分析。

对于语言学家来说,“文本”是一系列语句串联而成的序列,是作品中可见可感的表层结构。

文本可以是一个单词、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一个篇章。

文本分析是指对文本的表示及其特征项的选取,它把从文本中抽取出的特征词进行量化来表示文本信息。

“二元对立”原则早期被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应用于语言的深层结构,主要是对语言进行分析。

后期则被应用于语言的表层结构,比如说文本分析。

在西方,学者们主要是运用“二元对立”原则分析一些典型文本。

如对《创世纪》前三章的分析。

有些西方学者认为,《创世纪》里存在光与暗,天与地等二元对立概念。

这些对立的概念都有优劣的等级原则,光优于暗,天优于地。

其中一组明显的对立就是男人与女人,这一对立引出更深一层的对立,即罪与罚。

另外,对于一些表面上看不出对立关系的文本,学者们也用二元对立原则这一理论进行了分析。

综上所述,“二元对立”原则是科学的文本分析方法。

因此,本文以《孔雀东南飞》这部作品为材,运用该原则,选取作品中的几组对立元素作为文章分析的切入点,探讨该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情节所影射的深层含义。

两家求合葬:《孔雀东南飞》语言博弈探析

两家求合葬:《孔雀东南飞》语言博弈探析

两家求合葬:《孔雀东南飞》语言博弈探析考察人类社会生活的历史与现状,本着生存至上的需求与考量,博弈自始至终贯穿于人们社会生活的交际行为之中。

而作为交际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活动无疑会成为交际活动的主体,并影响着事态的发展方向与进程,促使博弈主体由冲突走向合作,进而实现双赢的目标。

“两家求合葬”,我国古代著名的汉乐府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便是语言博弈的一个经典案例,值得我们运用语言博弈的相关理论进行初步的探究与分析。

语言博弈语用孔雀东南飞“两家求合葬”,我国古代著名的汉乐府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便是语言博弈的一个经典案例,值得我们运用语言博弈的相关理论进行初步的探究与分析。

《孔雀东南飞》一诗的情节内容,所涉及的语言博弈的语境主要有三个:别离、抗婚和殉情。

语言博弈主体间的关系分别是:夫妻、婆媳、母子(女)和兄妹。

语言博弈的具体形态为:“别离”中刘兰芝对焦仲卿、焦仲卿对焦母、刘兰芝对焦母;“抗婚”中刘兰芝对刘母、刘兰芝对刘兄;“殉情”中刘兰芝对焦仲卿、焦仲卿对焦母。

从实际情况看,这些人构成了利益共同体,体现着语言博弈的关系准则。

在具体的语境下,在语言博弈过程中,关系准则说明的是交际资质,它决定着博弈主体方的话语权力和支配地位。

这里,所谓的交际资质,是指说话人的身份、地位、家境,以及接受教育的程度等诸多主客观要素。

只有明晰了语言博弈主体间的这种关系准则,才能对人物在博弈过程中语言运用的手段、策略做出科学而合理的解读。

根据博弈的性质,结合语言博弈的语境,在关系准则的支配下,我们可以将《孔雀东南飞》一诗中语言博弈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抗性质的,像刘兰芝和焦母、刘兰芝和刘兄、焦仲卿和焦母;另一种是合作性质的,像刘兰芝和焦仲卿、刘兰芝和刘母。

通常情况下,博弈强调对抗性,侧重于双方矛盾冲突的展示。

因此,具有对抗性质的语言博弈在该诗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它能够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决定矛盾冲突的性质,并揭示出作品的主题。

《孔雀东南飞》的矛盾点共6页

《孔雀东南飞》的矛盾点共6页

《孔雀东南飞》的矛盾点《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它以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朴素的语言历来为人们称道。

刘兰芝、焦仲卿夫妇追求生死相许的爱情故事一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我们只有审视《孔雀东南飞》的矛盾点,才能真正分析出造成焦刘二人婚姻悲剧甚至生命悲剧的真正原因。

矛盾点之一:相同的家庭组合模式与不同的权利分配方式焦刘两家的家庭组合模式完全相同,都是老母和一个儿子、一个女儿。

但是,两个家庭在权利分配上却截然不同,刘家是母弱子强,而焦家却是母强子弱。

这实在让人费解,分析这一现象要从封建理念说起。

《仪礼·丧服·子夏传》中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

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对于死去丈夫的寡妇来说,“从子”就是“从夫”的延伸,她不但要守节不嫁,还要含辛茹苦地抚养儿子长大,对作为一家之长的儿子遵从,重大事情由儿子做主。

因此,在类似焦家、刘家这种情况,应该是焦仲卿和刘兄把持家庭大权。

但是因为儒家伦理中又有“尊母孝母”的传统,因此母亲又可能对儿子拥有相当的权力,在有的家庭甚至完全是母亲做主。

封建理论本身的自相矛盾,必然会影响到现实生活中寡母+儿子类型家庭里权力分配的混乱。

这时,个人的能力和性格就会成为影响权力分配的重要因素,能力强、性格刚强的人就可能获得更大的权力。

首先看焦家,焦仲卿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焦母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女人,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

再看刘家,刘兄是一位尖酸刻薄、冷酷无情的人,他性格暴戾,趋炎附势,见利忘义;刘母虽然深爱自己的女儿,但是又太软弱,不能保护自己的女儿。

从以上焦刘两家母子个性特征的分析不难看出,母子二人相因相成的个性特点决定了焦刘两家完全相同的成员结构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家庭地位。

矛盾点之二:刘兰芝被焦家休弃与休弃后高门求婚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再婚要受人唾骂、让人瞧不起乃至遭受封建族权、政权迫害,但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回家后却有高门求婚呢?我们知道,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而确立了儒家的法统地位。

多元思维启发:结合《孔雀东南飞》的高一教案设计

多元思维启发:结合《孔雀东南飞》的高一教案设计

多元思维启发:结合《孔雀东南飞》的高一教案设计的高一教案设计在现代高中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已经成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压抑了学生偏执单一的思维模式,引导他们开阔视野,运用不同思维角度来进行思考、分析问题。

为此,我将结合南京中学的《孔雀东南飞》的阅读,并设计了一套适合高一学生的教案来实现多元思维的启发。

一、多元思维的教学理念在现代教育中,多元思维的概念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

多元思维,就是指使用多种思维模式和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和创新思维。

在这里,我想引用加拿大教育学家伯克的话:“多元思维是对问题和事物多种思考方式的把握,是各种思维依据个体的不同情境和不同的目的而发挥作用的一种能力。

”这一定位,揭示了多元思维概念的学科性质和教育本质。

二、教师角色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和管理者,同时也是学生的导师。

多元思维启发的教学,需要教师重塑自己的角色,放弃对事情的简单思考方式,而是把自己转变成一个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探究的角色。

三、学生角色学生应该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在多元思维的教学中,他们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去探究、思考、实践。

学生需要改变不同层次知识学习的表现方式,这也是学生在思维启发中所需要的一种过程。

四、多元思维策略在多元思维启发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策略,以刺激学生的多元思维。

以下是一些建议和策略:1.采用问题解决方法。

由教师引领,带领学生,探讨各种问题和挑战。

2.采用交流互动方法。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多元思维的发展。

3.采用互动讨论方法。

在这里,教师可以利用真实情景题材启发学生思考和创造。

4.采用知识整合方法。

这就是把多种学科知识相互关联和整合起来,促进知识的内在结构和联系的理解。

以上这些策略与班级中的小组讨论结合起来之后,将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因为小组学习有助于促进知识整合和多元思维的发展。

五、结合《孔雀东南飞》的高一教案设计《孔雀东南飞》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按照其思想内核和文学风格,精心设计一套适合高一学生的教案,将其读入课中的话,必将对学生的思维启发有很大的作用。

符号学视角下《孔雀东南飞》的语义建构与叙事美学

符号学视角下《孔雀东南飞》的语义建构与叙事美学

符号学视角下《孔雀东南飞》的语义建%与枫事美学李双摘要:普通符号学作为一种文学分析方法论由来已久,对于深入了解 某一作晶的叙事组织和语义建构具有良好的揭示作用。

格雷马斯普通符号学理论源于索绪尔和叶姆斯列夫的语言学,对语篇的叙事、模态、语义及情感等方面都有所涉及。

本文选取汉乐府名篇《孔雀东南飞》作为分析对象,该文叙事严谨,结构连贯,语义丰富,是好的符号学分析材料。

本文着重关注这首长篇叙事诗歌中语义的建构方式,及其在叙事美学方面的意义。

关键词:普通符号学,格雷马斯,《孔雀东南飞》,语义建构Semantic Construction and Narrative Aesthetics of"The Peacock Fliet to the Southeast”Li ShuangAbstract:As a method of literary criticism,general semiotics has a long history and hrs shown aSvantaaet io revealing the narrative frame andsemantic ccnstraction ot certain literary work.GreVnas,geveraisemiotic theory is deriveV from the linguishv of Saussera andHjeOnslev and involves thr narr^aOve,moda,semantic and emotionUaspects of a O v O This study3U op O Han famocs poem“ThrPeaccck Flirs to O c Southeas t"as O c res e arch objeci,as this poem isrigorous C narrative,C sUucOra and rich C semantics.Thissidy fochses on O c method by which semanUc ara cknstrycteV inOis long narrative poem and C signincaucc C narraUve aesthetics.Keywords:general semiotics;Greimas;“The Peacock Flies to the Southeast,5;semantic coestrnctioeDOI:10.13760/no sam.202101015一、理论背景:格雷马斯符号学及其文本语义分析理论符号学从肇始之初,就与语言和文学紧紧联系在一起。

《孔雀东南飞》思想艺术辨

《孔雀东南飞》思想艺术辨

《孔雀东南飞》思想艺术辨《孔雀东南飞》作为一首杰出的五言叙事诗,在中国古代文苑里占据重要一席。

对这一诗篇的思想主题、艺术特色,前人已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和阐释,但似乎仍有一些疑惑与缺憾。

本文拟在叙事文学的基础上,结合古文本和时代实际,对该诗的若干问题再作一些具体分析和探讨,尤其欲在该诗所体现的悲剧思想方面提出一二浅陋的看法,以此求教于大方。

文体辨异从诗前小序我们知道,《孔雀东南飞》所作乃汉末实事,它应是一部现实主义叙事作品。

又,它曾被收入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的杂曲歌辞一类,说明其民歌特色颇浓。

因之,叙事之体裁,民歌之手法便成了该诗艺术形式上的主要特色,前人亦多作如是之观,这里我想对此再作一些补充和说明。

一、《孔雀东南飞》的艺术核心虽在叙事,然更应该重视其抒情。

我们知道,叙事诗不同于其它诗体的一大特点。

就是它具有比较完备的叙事过程,甚至有特定的情节。

于此而论,《孔雀东南飞》无疑是一首典型的叙事诗。

只是它在叙事过程和情节进展的具体处理上,却采用了明显的跳跃式手法,不时留下了大量的空白。

如仲卿夫妇的新婚与家世,两人死后家庭的悲恸等,诗中或只字不提,或语焉不详,极具剪裁之法。

又如兰芝惭阿母处,后人笺注云:以上四句,省却许多笔墨。

全诗在事件过程人叙述上大都简约,倒是在描写人物感情时极为细腻。

全诗凡357行,人物对话就有215行,占60%,而对话多为抒情,这在古今中外叙事诗中实属罕见。

诗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兴起全篇,饱含悲凄眷恋之意,定下了全诗抒情的基调。

鸟犹如此,人何以堪!之后便是兰芝悲愤的自诉,是仲卿痴愚的求情,是这对夫妇在势不可为的情境中诀别,盟约,殉情,其间凄婉缠绵与刚烈柔韧的情感喷发,可谓用墨如泼,淋漓尽致。

即使是大段的叙事描写,其要旨仍在抒情,典型的是,十二句写严妆,呈美态,非徒从事铺张,以为华瞻,新妇临行借此固结府吏,则其内心也。

至于篇末叙述殉情前后的诗句,如生人作死别,恨恨哪可论,悲怆之情更是浓郁。

《孔雀东南飞》解读与探究

《孔雀东南飞》解读与探究

《孔雀东南飞》解读与探究《孔雀东南飞》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的姓名已经无从查考。

在现存书籍中,这首诗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它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诗的故事梗概是,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

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将兰芝强行休遣,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络绎而来。

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

然而其兄恶言相逼,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

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以死殉情。

兰芝出嫁之日“举身赴清池”,仲卿不久也“自挂东南枝”。

全诗通过对刘兰芝和焦仲卿婚姻悲剧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兰芝、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的反抗精神。

学习本课可采用的方法有:(1)重点突破。

全诗很长,可抓住重点的或精彩的段落细加揣摩,如焦母回绝仲卿、兰芝辞别婆婆,兰芝仲卿立誓话别、兰芝仲卿殉情诀别等。

从人物动作及对话入手,体会其中的感情,揣摩人物的心理,分析人物的个性,推测情节的发展。

(2)深入探索。

本文主题是什么?焦母为什么休遣兰芝?对此,诗中没有明言,各家争议甚多。

我们可以从课文语言出发,展开探讨,藉以提高鉴赏和分析能力。

(3)体会特点:铺陈排比是民歌和赋体散文常用的手法,学习本文可联系《木兰辞》《赤壁赋》等,以加深对这种手法的认识。

课文解读汉末建安中①,庐江②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③,自誓不嫁。

(东汉末建安年间,庐江太守府衙门里的小官吏焦仲卿的妻子刘兰芝被焦仲卿的母亲休弃返回娘家,她发誓不再嫁人。

①建安中:建安年间,即公元196年-219年。

建安,汉献帝年号。

②庐江:汉郡名,在现在安徽省潜山县一带。

③遣:休,指女子被夫家休婚,返回娘家。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她的娘家逼迫她改嫁,她于是投水而死。

《孔雀东南飞》主题矛盾的多元双向对立

《孔雀东南飞》主题矛盾的多元双向对立

《孔雀东南飞》主题矛盾的多元双向对立作者:邱雨晴来源:《牡丹》2016年第14期《孔雀东南飞》在高中语文教材里经久不衰,不仅仅是其文体特殊,知识全面,故事内容与情节魅力、情感教育与熏陶也足以让它走在文学的前沿、教材的前线。

反复阅读、深入理解此文,发现其主题矛盾的多元双向对立,包含了无尽的教学资源和德育熏陶。

正如北大著名教授钱理群所说:“好的文学作品总是包含着多重的,开掘不尽的意义……文学的本性决定了对它的理解、阐释必然是多元的,甚至是无穷尽的,而且,随着阅读对象、时间、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

经典作品是常读常新的……文学阅读的魅力也在于此。

”《孔雀东南飞》作为一篇高中语文教材里的经典作品,其主题矛盾的多元双向对立性体现了文学阅读的魅力。

一、“去”与“留”的双向矛盾对立焦仲卿与刘兰芝这对青年男女真心相爱,婚后夫妻生活和谐而甜美。

焦仲卿对焦母这样说:“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他认为自己“得此妇”已是幸运万分。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他认为自己的幸福才刚刚开始,盼望着这幸福无限延续下去,一直到“黄泉共为友”。

焦仲卿对自己的婚姻十分满意。

然而,命不由人,作为家长的焦母却要对这桩美满姻缘横加干涉。

焦母强逼儿子休妻另娶,态度蛮横霸道,仲卿不惜以“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相威胁,却也无济于事。

焦母“棒打鸳鸯”,完全无视一对恩爱夫妻的婚姻诉求,仅是凭着“家长”的权力而已。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一语道尽封建家长制度下婚姻悲剧的根源所在。

冲突的另一方,刘兰芝也清醒地看到婆母容下自己,因而决定离开焦家。

如此一来,女主人公刘兰芝的去留就成为矛盾冲突的焦点。

婆媳之争似乎永远是男性跨不过去的一道坎。

对焦仲卿来说,兰芝的去留是摆在他面前一道头疼的难题:母命难违,爱妻更是难舍。

无奈之下,只好选择让兰芝“暂还家”,一则缓解婆媳矛盾,一则可以等待机会重聚。

这一权宜之计虽然在短时间内化解了婆媳矛盾,而兰芝离开焦家之后的发展事态殊难预料。

《孔雀东南飞》“二别”分析

《孔雀东南飞》“二别”分析

《孔雀东南飞》“二别”分析作为叙事诗名篇,《孔雀东南飞》中的心理描写实在精微。

以故事中的“二别”为例,可以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形象。

所谓“二别”,即两次作别。

一、严妆作别本小节有一段细节: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刘兰芝与婆婆和小姑辞别的话,颇为有趣。

诗中没有描写她对婆婆说话时的神态,这给读者留下来想象的空间。

我们可以猜想一下,依照她的性格及涵养,应该既不至于表现出怨怒之气,又不至于眉开眼笑若无其事。

总之,她应该是不卑不亢地陈言:有可能低头细语,但不致于委琐卑贱;有可能抬头挺胸,但不致于趾高气扬。

想象的空白留得恰到好处: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刘兰芝对婆婆的态度。

而对于小姑,情况就不同了。

她与这个稍小于自己的同辈人,可谓姐妹情深,在她面前也就毫无隐忍的必要,自然、直率地“泪落连珠子”。

这泪,主要为不忍离别而落,相对比较单纯。

及至“出门登车去”,就变成了“涕落百余行”,悲伤的程度更深,内涵更为丰富。

归纳起来,笔者以为有如下几层涵义:(一)这泪,为不忍离别而坠。

不忍离别的原因有三:一是不舍夫妻之爱,二是不舍姑嫂之情,三是不舍婆媳之亲。

前两者很好理解,最后这点也是实际存在的――不舍婆婆即放心不下她老人家,表现了刘兰芝的宽容善良之心,或者说以德报怨、不计前嫌的胸怀。

(二)这泪,为无奈离别而坠。

刘兰芝面对的是有形的和无形的两种无奈。

有形的无奈是焦母这个严厉苛刻的婆婆身上说一不二的权威,无形的无奈是当时的婚姻制度与社会风俗本身的权威。

(三)这泪,为高调离别而坠。

被休一事,在那个社会,至少不是一件光彩的事。

对此事,刘兰芝没有低调处理,比如说灰溜溜地收拾起细软行李,在某个月白风清的黄昏或者微光初露的清晨,悄无声息地一走了之。

实际上她的做法与此相反――她要隆重地告别这个伤心之地:先是精心打扮,然后是情意绵绵的千叮咛万嘱咐。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高调离别”掩饰了刘兰芝内心的真实情感:她虽然十分坚强,但也有脆弱的一端:毕竟有谁愿意抛弃这夫妻相得的日子啊。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孔雀东南飞》文本解读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孔雀东南飞》文本解读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孔雀东南飞》文本解读文本的多维解读——《孔雀东南飞》案例一、案例背景:《孔雀东南飞》是高中语文课本的常选范文,作为“乐府三绝”之一(另外“二绝”为北朝乐府《木兰辞》和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它是汉乐府民歌的杰出代表。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它整齐划一的五言句式也为中国古代五言体诗的创造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因此,在教学上,对它的开掘不能仅仅停留在人物形象的常析上,而要从各个角度(尤其是艺术形式的角度)对这篇千古名作的独特魅力进行充分地阐释。

本案例就这个问题提供几种角度供大家探讨。

二、案例陈述:(一)纯熟运用的赋、比、兴手法《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作者无从查考,可能原是民间创作,后为文人加工。

此诗融合了诗歌创作的多种技巧,从使用技巧的角度看,它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有直接的传承关系。

《诗经》中有“六义”的概念,“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按音乐划分的,而赋比兴则是创作手法的分类。

赋就是铺陈,对一件事或一个人进行多角度的描写,以达到强调、突出的作用。

比就是比喻,有使形象生动的作画用。

兴就是“起”,借他物引起所咏之物,一般写在开头。

在《孔雀东南飞》中这三种技巧不仅灵活地被运用,而且还有所发展。

1、赋的运用。

在刘兰芝被休归家一段中,刘母的语言中就包含着铺陈的技巧。

刘母——罗列她对女儿的培养:“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遗汝嫁,谓言无誓违。

”这种按时间排列的语句不仅不繁琐,反而强调出一位母亲的种种努力就是要让自己的女儿得到白头偕老的幸福,而现在的目的与结局的反差使她感到羞愤难当,作为母亲在女儿被休的事件中更是“无颜仪”。

类似的铺陈,刘兰芝在自请遣归的段落中也用过,她是为了强调什么呢?她强调了她为了做一位好妻子在出嫁之前就已经竭尽努力。

另外还有两处塑造刘兰芝形象的铺陈,刘兰芝临行前列举各种嫁妆,把它们全部留给丈夫作为留念,可见对丈夫的款款深情。

浅谈孔雀东南飞赏析

浅谈孔雀东南飞赏析

浅谈《孔雀东南飞》赏析秦汉时期的诗赋,是一项奇迹,它们尚未后来时期的雕饰,质朴且彰显真性情。

我最喜爱一首的即是那千古爱情绝唱《孔雀东南飞》。

这首诗属于乐府歌辞。

所谓“乐府”,原是是汉代封建王朝成立的治理音乐的一个机关的名称,它最初始于秦朝,汉初惠帝时,就设有“乐府令”的官名,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更正式的设置了“乐府”官署。

“乐府”要紧掌管音乐,并监管搜集各地的民歌,配上音乐,便于在朝廷宴饮或祭祀时演唱。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搜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这也成了一种新的诗歌文体。

《孔雀东南飞》记叙了东汉末年,庐江太守衙门里的小官吏焦仲卿的妻子刘兰芝因遭婆婆不满而被赶回娘家,但夫妻情深立誓永不分离,后刘兰芝因受到母亲和哥哥的强逼而改嫁,两人被逼无奈相约赴死,刘兰芝最终投水,而焦仲卿也随之上吊自杀如此一个悲情的故事。

这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杰出的长篇五言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叙事诗,是我国古乐府民歌代表作之一。

与南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壁”。

全诗共三百五十七句,计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小序十句,计五十三字,作者不详,大约写成于汉末建安年间。

此诗最先见于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宋朝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它收入《杂曲歌辞》,题为《焦仲卿妻》。

开头的小序为徐陵所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刻、地址和人物,和成诗的通过,同时还归纳地介绍了故事的发生、进展和结局,使读者读过小序,就可了解全诗的脉络,体会到故事的悲剧色彩。

就我的浅薄之见,《孔雀东南飞》这首诗流传至今,千百年来吸引了许多读者,其动人的魅力要紧表此刻:一、情节波澜曲折,跌荡起伏。

本诗以时刻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进展线索来表达,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者的招架精神,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被迫害者的无穷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爱爱情生活的强烈愿望。

浅析《孔雀东南飞》中的悖论与反讽(网友来稿)

浅析《孔雀东南飞》中的悖论与反讽(网友来稿)

吴晓祈关键词:孔雀东南飞刘兰芝封建礼教悖论反讽《孔雀东南飞》是高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的乐府民歌,还记得当时老师说这是一篇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进行揭露与批判的作品。

这样概括它的主题或许是无可非议的吧。

但如今再读,我们却强烈感受到作品中包含的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更为具体、深刻的认识,以致有了尝试将一些也许未免浅薄的看法写下来的冲动。

本文尝试运用悖论、反讽等工具对《孔雀东南飞》进行解读。

我们知道,刘兰芝之所以被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焦仲卿的软弱,而焦仲卿的软弱却是一个封建“孝子”的典型表现,一个官僚阶级对大汉王朝“以孝治天下”思想的自觉或不自觉的遵奉。

我们当然不能以今人的要求去衡量焦仲卿,并大义凛然地说他落后愚昧;相反地,我们只能以历史的眼光、以当事人的处境去理解他、同情他。

那么,刘兰芝之死确乎能以简单的“死于封建礼教的迫害”一语作结?非也,盖因焦仲卿对焦母之“孝”,并非终置刘兰芝于死地之源也。

刘兰芝被遣归家之后,县令遣媒提亲,当她向刘母表明与焦仲卿“结誓不相离”时,刘母并不多加逼迫: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而当刘兄逼嫁时,刘母却始终不致一辞,更不劝阻。

由此可见,在刘家,掌握话语权的人是刘兄,而作为“家长”的刘母的行为却也自有其依据――汉代礼教对妇人的“三从”(在此主要表现为“从子”)规范。

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刘母的“从”使刘兰芝失去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如果说刘兰芝的“被遣”可以归因于焦仲卿对封建“孝”道的“顺”,那么,刘兰芝的被刘兄“逼嫁”则大可归结为刘母对刘兄的“从”。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明显看到,统一于封建礼教之下以焦仲卿为代表的“孝”道思想和以刘母为代表的“三从”思想,原本同为统治阶级用于道德教化的工具,在此却通过刘兰芝的遭遇被置于深刻的悖逆之中,封建礼教自身的矛盾性昭然若揭,正是这一悖论所形成的巨大合力,最终酿成了刘兰芝的悲剧。

因此,刘兰芝悲剧的深刻意义,就在于她是在封建礼教下受着相互对立的两种力量的共同摧残而走向绝路的女子。

《孔雀东南飞》的结构主义分析

《孔雀东南飞》的结构主义分析

《孔雀东南飞》的结构主义分析
黄利芳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卷),期】2009(000)004
【摘要】结构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在于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事物本身.而在同类的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必然存在着某种"不变的语法".本文从结构主义的角度出发,主要是运用二元对立的原理和深层结构理论对<孔雀东南飞>进行简要分析.【总页数】2页(P19-20)
【作者】黄利芳
【作者单位】南京,东南大学人文学院,21118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历时性生成与共时性分析——戈德曼发生学结构主义与语言学结构主义异同辨[J], 张碧
2.从语法分析到修辞阐释--结构主义文论向解结构主义文论转换的实质 [J], 泓峻
3.《孔雀东南飞》的结构主义叙事学读解和文化语境分析 [J], 李文斌;张娜娜
4.《孔雀东南飞》的结构主义叙事学读解和文化语境分析 [J], 李文斌
5.民族村寨社区旅游增权的困境分析与突围路径——一个结构主义的分析视角 [J], 盖媛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坚决高举反封建的旗帜——聊一聊《孔雀东南飞》

坚决高举反封建的旗帜——聊一聊《孔雀东南飞》

坚决高举反封建的旗帜——聊一聊《孔雀东南飞》备课的时候,我看到了网红老师韩小喵的视频,她把《孔雀东南飞》归结为一个不懂沟通的钢铁直男的家庭悲剧。

这种解释好像挺有意思,挺接地气的。

好像空中课堂里的主讲老师也参考的她的说法。

然而我觉得,这种解释是不对的。

我的意见是,还是要坚定地高举反封建的旗帜,不能迎合流俗,搞那种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的东西。

就问一个问题,假如焦仲卿像韩小喵老师说的那样,会“沟通“,””不是“两头传”,而是“两头瞒”,这个悲剧会不会发生呢?还是依旧会发生的。

刘兰芝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焦仲卿母自己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这几句诗结合在一起看,就知道焦仲卿母一贯欺压刘兰芝,处处为难,鸡蛋里挑骨头,原因就是刘兰芝常常自作主张,“不听话”,顺带还“带坏”了焦仲卿。

其中“故嫌迟”的“故”,“久怀忿”的“久”特别能说明问题。

这个矛盾其实就是想要事事做主的专制家长和年轻一代的矛盾。

当焦仲卿表达“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之后,焦仲卿母却大发雷霆:“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其中“何敢”两字真是声色俱厉,气势汹汹。

而“吾已失恩义”再次表明,焦仲卿母早已打定主意,赶走刘兰芝。

所以序言说的“为仲卿母所遣”,是一点也不错的。

不但是这个场景,刘兰芝的兄长也是封建家长的代表。

“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逼迫刘兰芝改嫁他人。

焦仲卿和刘兰芝想要反抗,但他们毫无反抗之力,想要妥协,却又处处事与愿违。

以死相抗,才成为他们最后的选择。

再者,《孔雀东南飞》虽然是长篇叙事诗,但还是一部文学作品,不是“起居注”,不是“言行实录”。

文学作品的创作,是要选取矛盾冲突最激烈的场景和言行来写,刘兰芝的开头的一番话,不是原因,而是结果。

而作为文学作品,我们也应该尽量还原作品本身的创作意图。

诗歌最后说“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戒”的是什么?肯定不是提醒人们要搞好家庭关系。

在冲突中品读《孔雀东南飞》

在冲突中品读《孔雀东南飞》

D 版校园文学月报2020年第3期教 学 相长几米说过:“没有阻力的世界,少了感人的戏剧张力。

”在中国戏剧理论和批评中流行一种说法: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戏剧冲突是戏剧中矛盾的体现,它包括人与环境的冲突、人与他人的冲突以及人自身的冲突,具有尖锐激烈、高度集中的特点。

《孔雀东南飞》作为中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通篇采用对话的方式推动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与戏剧有相似之处。

更重要的是,诗歌叙述在处理详略时,剪裁得当,始终将中心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在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对抗中实现叙事的波澜起伏,精彩纷呈。

这里,我们尝试着从冲突的角度品读《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按照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夫妻前夜话别,兰芝作别夫家,兰芝归家再嫁,夫妻相约赴死。

下面我们将分析四个阶段的矛盾冲突是如何形成的。

第一阶段,夫妻前夜话别。

开篇兰芝向丈夫表明心迹,本自贤良淑德,勤劳孝顺,守情专一,但奈何不入婆婆法眼,自请归家。

仲卿听闻,立即与母亲展开两轮对抗,信誓旦旦地表明立场,维护妻子。

但是婆婆槌床大怒后,便偃旗息鼓,出此下策,妻子回娘家暂避风头,日后迎取,奈何妻子头脑清醒,道出:“何言复来还?”在这一阶段,人物呈三角关系,缺任何一个条件便无法构成矛盾冲突。

焦仲卿对妻子一往情深却又懦弱无能,刘兰芝贤良淑德且理性清醒,婆婆强势且专横。

试想,如果仲卿与妻子嫌隙之深,无须母亲开口可能早已休掉兰芝;如果仲卿有主见,做事果敢,为维护妻子也许会说服母亲、留下妻子。

但是,他的深情激化了母子间的矛盾,他的懦弱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而刘氏,如果奸懒馋滑,自然得不到丈夫的极力维护;如果泼辣暴戾,也许自己出手便可解决婆婆。

但是她的美好让丈夫欲罢不能,她的理智清醒让她自请归家。

而婆婆,一定要冥顽不化,否则无法成功拆散这对有情人。

这三角关系中,婆媳矛盾不可调和,母子矛盾尖锐,夫妻观点相左。

文章一开篇,就将主角刘兰芝置于矛盾的旋涡,一切矛盾皆因她起,自请归家使矛盾得以缓和。

【高中语文《孔雀东南飞》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孔雀东南飞

【高中语文《孔雀东南飞》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孔雀东南飞

【高中语文《孔雀东南飞》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孔雀东南飞高中语文《孔雀东南飞》问题探究对于这首诗,我们提出两个问题请大家讨论:第一个问题:《孔雀东南飞》的主题。

一般的教科书是这样概括的:全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婚姻悲剧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的反抗精神。

本书在“预习提示”里也沿用了这个说法。

但是,不少人对此提出异议,核心问题是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是不是封建礼教压迫的结果,刘焦二人是不是对封建礼教进行了反抗。

这里涉及三个具体问题:一是对封建礼教如何界定;二是焦母为什么休遗兰芝,刘兄为什么逼婚;三是诗歌作者的本意是什么。

刘焦的悲剧是不是封建礼教压迫的结果?应该是肯定的。

汉奉行的《周礼》规定休弃妻子的七种理由,即所谓七出,又称“七去”“七弃”。

所谓“七出”,即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

所谓“七去”,即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多言、盗窃。

“七出”“七去”词殊而意同,都体现了男尊女卑思想,有利于家庭中的夫权统治。

《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显然,焦母执意休遣兰芝就是封建礼教观念的表现。

《礼记》中还有女子“三从”的规定,即所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因此,兰芝婚姻大权就只能由其兄长操纵。

另外,无论是焦母逼遣还是阿兄逼婚,都与当时盛行的门阀观念有很大关系,焦母言:“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阿兄言:“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二人言语如出一辙。

所以,刘焦的悲剧可以说是封建礼教的产物。

但是,封建礼教也有一个不断发展充实的过程。

宋朝以后的礼教内容和唐汉相比,有很大不同,如果把兰芝殉情解释为保持宋以后盛行的“从一而终”的贞操,那就不合符历史了。

仲卿和兰芝有没有对封建礼教进行反抗?毫无疑问,他们在观念上没有也不可能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兰芝说“理实如兄言”就是明证,但是,他们的行动却是越出了封建礼教的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二元对立”原则解读《孔雀东南飞》作者:黎萍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19年第08期【摘要】二元对立分析法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文本分析方法,该分析方法也广泛存在于中外文学著作中。

本文以《孔雀东南飞》这部作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二元对立的方法,选取该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情节中的几组对立元素,更全面、更深入地去发掘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精髓。

【关键词】二元对立原则;《孔雀东南飞》;对立元素【作者简介】黎萍(1992.07-),女,汉族,贵州黔西人,贵州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

一、引言本文以《孔雀东南飞》这部作品为材料,运用“二元对立”原则,选取了作品中的几对元素,从不同角度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二元对立”原则是一种从对立点探究作品内涵的手段,是科学的文本分析方法,突破了单一地研究文学作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乏味,探究作品中涉及的各个层面,极大丰富了作品分析的理论。

运用该原则分析文学作品始在国内于19世纪 80 年代,但是鲜有人运用“二元对立”原则分析叙事诗。

本文运用该理论,分析《孔雀东南飞》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中的对立元素,从而揭示其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象征的深层意义。

二、“二元对立”原则理论结构主义认为任何结构都是复合的,不是单一的。

二元对立是结构主义语言学最基本的结构观念,贯穿于结构主义语言学著作中。

在任一完整的结构中,可找到两个对立的基本元素,元素内部各成分之间是并列、对立甚至是转化关系。

在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结构被划分为表层和深层。

他们探讨的主要是事物的深层结构,而这些深层结构往往要借助成对的概念来研究。

后来这种“二元对立”思想被应用于各个学科的研究中,本章主要分析“二元对立”这一方法与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及与文学文本之间的关系。

1.“二元对立”原则与结构主义语言学。

语言学家索绪尔在其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了一系列二元对立的概念:能指与所指;历时与共时;语言与言语;句段和联想。

这些二元对立概念不仅是该学派重点研究的范畴和方法,也是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理论基础。

索绪尔指出语言是由符号组成的系统,一个语言符号由两部分连接而成,一是音响形象,一是概念。

能指就是音响形象,而所指就是概念。

依据“二元对立”原则,索绪尔指出“语言”是指整个语言系统,而“言语”指的是语言系统所决定和产生的个人交际活动,两者相区别,但又相依存。

在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中,历时与共时、句段和联想是极为重要的运用“二元对立”原则提出的理论。

著名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发展了创造性地发展了索绪尔的二元对立理论,提出了隐喻和转喻的概念。

他认为,隐喻是选择的、聯想的、共时的,而转喻是组合的、句段的、历时的,两者是语言学上二元对立的典型,他同时指出:“在诗歌中,由于相似性被投射到毗邻性上,使得一切转喻带有轻微的隐喻特性,而一切隐喻也同样有转喻的色彩。

”他在文学批评实践中也做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他用《语法的诗歌和诗歌的语法》中诗歌加以论证,为我们应用语言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提供了生动的范例。

2.“二元对立”原则与文本分析。

对于语言学家来说,“文本”是一系列语句串联而成的序列,是作品中可见可感的表层结构。

文本可以是一个单词、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一个篇章。

文本分析是指对文本的表示及其特征项的选取,它把从文本中抽取出的特征词进行量化来表示文本信息。

“二元对立”原则早期被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应用于语言的深层结构,主要是对语言进行分析。

后期则被应用于语言的表层结构,比如说文本分析。

在西方,学者们主要是运用“二元对立”原则分析一些典型文本。

如对《创世纪》前三章的分析。

有些西方学者认为,《创世纪》里存在光与暗,天与地等二元对立概念。

这些对立的概念都有优劣的等级原则,光优于暗,天优于地。

其中一组明显的对立就是男人与女人,这一对立引出更深一层的对立,即罪与罚。

另外,对于一些表面上看不出对立关系的文本,学者们也用二元对立原则这一理论进行了分析。

综上所述,“二元对立”原则是科学的文本分析方法。

因此,本文以《孔雀东南飞》这部作品为材,运用该原则,选取作品中的几组对立元素作为文章分析的切入点,探讨该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情节所影射的深层含义。

三、人物形象中的“二元对立”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知“二元对立”原则源于结构主义语言学,后应用于其他领域,尤其是在文本分析中。

本章节以《孔雀东南飞》这部作品为例,运用“二元对立”原则着重论述该部小说中人物形象中所呈现出来的对立。

1.本我与超我的对立。

“本我”是人的生物性本能。

特征为追求个人欲望满足和追求个人利益实现;“超我”来自社会文化,是人内化了的社会道德原则。

要求个体行为道德化,因而与“本我”相对立。

《孔雀东南飞》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很多,他们身上特点鲜明,本章节以“本我”与“超我”的对立为切入点,进行人物形象分析。

(1)矛盾的男女主角。

焦仲卿与刘兰芝与都经历了“本我”与“超我”的矛盾冲突最后又回归“本我”。

焦仲卿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以为妻子求情,在母亲面前长跪,执着追求爱情,这是“本我”的体现。

但在焦母大怒后,焦只得先请妻子回娘家暂避,屈服于封建意识形态。

这是他内心的“超我”。

最后在焦母逼迫下,他以死来维护自己的爱情,与母亲以及封建意识作斗争,追逐爱情,这又是其“本我”的体现。

作者所塑造的焦仲卿这一人物,在“本我”“超我”的对立中显示出其性格的复杂性:忠于爱情、明辨是非但又迫于母亲威逼而显得诚正、软弱。

刘兰芝十七岁嫁给焦仲卿为妻,勤于家务,却不为婆婆所喜,于是就去信丈夫述说苦痛,这是为自己争取切身利益,是“本我”的体现。

刘兰芝被遣回家十余日,县令即派媒人来为其子求婚,被兰芝回绝,又数日,太守明言其五公子尚未婚配,又被谢绝。

惹恼了兰芝的大哥,兰芝被逼迫不过,只得任兄长安排。

这是对当时社会礼节的屈服,牺牲了自己的爱情,这是“超我”的体现。

迎亲那天,兰芝投水自尽,是对封建礼节的反抗,是对爱情追求,回归了“本我”。

(2)凶悍的焦母和势力的刘兄。

焦母和刘凶也经历了“本我”向“超我”的转化。

焦母认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希望儿子休掉刘兰芝,再娶东邻贤惠的女子秦罗敷,因为她“可怜体无比”。

而刘兰芝的哥哥逼迫她嫁给太守的贵公子,这符合自己利益,是“本我”的体现。

但刘、焦殉情而死后,两家求合葬,这是对爱情的认可与祝福,焦母和劉兄最终向刘焦二人的爱情投降,这是“超我”的体现。

2.善与恶的对立。

《孔雀东南飞》中读出善与恶对立明显。

本章就是要以善恶对立为切入点,来分析该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焦仲卿表面上驱逐兰芝,私下却密约重娶。

焦仲卿遭母亲怒斥,于是长跪,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母亲大怒,焦仲卿只得先请妻子回娘家,并与妻子约好“誓天不相负。

”在焦母仍然坚持另娶后,于是他“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他对妻子是爱,对母命是尊重,后面体现的是“善”。

刘兰芝十七岁嫁给焦仲卿,日夜辛劳。

被遣回家之时,别过婆婆和小姑,流泪而去。

后有媒人提亲,都被兰芝拒绝,然而,兄命难违,只得听从兄长安排。

最后相约“黄泉下相见”。

刘兰芝忠于爱情,却又向兄长妥协,而后又以死维护自己的爱情。

这后面体现的也是“善”。

焦母、刘兄最后直接迫害死了自己的儿子、妹妹,成了封建礼教的帮凶,是“恶”的代表。

但从刘、焦死后,“两家求合葬”这样后悔不及的举动看出,他们的性格中也有“善”的一面。

焦母与刘兄是“善”与“恶”统一结合的人物形象。

四、《孔雀东南飞》中的两个二元对立项本章将用列维-施特劳斯的“二元对立”分析方法来分析该作品的情节,分析出“故事背后的故事”,进而探析作者创作小说的意图及其寓意。

列维-施特劳斯在对俄狄浦斯神话所做的分析中,他首先把各种叙事成分分类整理成对立的组合,此外,他还将二元对立框架重新组合,力图展示“故事背后的故事”。

他对俄狄浦斯神话所作的分析,虽然过于简单,但条理清晰,能说明问题,已经成文结构主义文本分析的经典。

本节就以此方法对《孔雀东南飞》作出类似的分析。

我们可以根据列维-施特劳斯的结构主义方法,在《孔雀东南飞》中找出如下的故事元素,把它们作为结构要素组合成四个纵列,构成两个二元对立项。

1.刘兰芝不为婆婆所容;2.兰芝去信给仲卿;3.仲卿回家为妻子求情怒,仲卿请求妻子回家;4.母亲大相约“誓不相负”;6.夫妻于大道相见;5.兰芝别过婆婆和小姑;7.兰芝回绝求婚;8.兄命难违,兰芝允婚事;9.仲卿闻变,乞假告归;10.两人相见,相约“黄泉下相见”;11.兰芝投水自尽;仲卿自缢殉情。

经过一番结构分类之后,《孔雀东南飞》背后隐含的“意义”显露了出来,我们可以说,第一个纵列表达的是“对封建家长制的肯定”,第二个纵列是对“爱情自由的肯定”,第三个纵列是对“封建家长制的否定”,第四个纵列是对“爱情自由的否定”。

因此,《孔雀东南飞》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爱情自由”和“封建家长制”这两个对立项的思考。

五、结语本文运用“二元对立”原则,分析了小说中几组对立的元素:首先是本我与超我的对立。

焦仲卿与刘兰芝追求爱情,这是人的本能。

但是当这些本能遇上封建的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时候,人的本能就会被压制。

焦母、刘兄通过管控别人的爱情来追求自己的切身利益,但是当他们的这种欲望导致悲剧的时候,他们也只得妥协。

其次是善与恶的对立。

焦仲卿与刘兰芝勇于追求爱情,但又尊重焦母、刘兄,因此痛苦不堪,是善的化身。

而焦母、刘兄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帮凶,是恶的代表。

焦仲卿与刘兰芝的殉情使焦母、刘兄了封建礼教的受害者,他们求合葬以表对他们爱情的祝福,这使焦母、刘兄处在了善的边缘。

最后是爱情自由与封建家长制的对立。

这两个对立构成了“故事背后的故事”,体现人们在封建礼教中对该对立项的思考。

由此可见,索绪尔的“二元对立”原则是解读和分析这部作品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也为我们开启了一个分析这首叙事诗的新视野。

参考文献:[1]Jakobson,R.Closing Statement: Linguistics and Poetics[M]. Cambridge: MIT Press,1971.[2]冯季庆.二元对立形式与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J].二十世纪文学,2002(3).[3]孔雀东南飞[J].[4]石莹.运用二元对立原则解读《大师与玛格丽特》[J].2012.[5]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明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6]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