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秧歌的艺术特点

合集下载

胶州秧歌与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的比较-毕业论文

胶州秧歌与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的比较-毕业论文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在我国民间舞蹈艺术中,“三道弯”作为一个独特的舞蹈动作,在国内很多民间舞蹈中都广泛存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种舞姿指的是舞者在舞蹈中将头、胸、腰、臀、胯、腿等部位扭成一种独特的S型体态,具有别样的美感,让观众赏心悦目。

“三道弯”动作在国内的民间舞蹈中广泛存在,是我国各族人民普遍喜爱的一种舞蹈动作。

本文就以胶州秧歌和傣族舞蹈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这两种民族舞蹈中“三道弯”动作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对二者进行详细比较。

关键词:胶州秧歌;傣族舞蹈;“三道弯”;对比Comparison of Sandaowan in Jiaozhou Yangge and Dai DanceAbstract: In our country's folk dance art, "San Dao Wan", as a unique dance movement, is widespread in many folk dances in China and has a strong artistic appeal. This dance refers to the dancers twisting the head, chest, waist, hips, hips, legs and other parts into a unique S-shaped posture in the dance, which has a different sense of beauty and makes the audience enjoyable. The "three bends" movement widely exists in domestic folk dances, and it is a dance movement commonly loved by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China. This article takes Jiaozhou Yangge and Dai da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studi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three bends" movements in these two national dances in detail, and compares the two in detail.Key words: Jiaozhou Yangge; Dai Dance; "Sandao Bend"; Contrast引言在我国,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民族舞蹈,在舞蹈形态上和舞蹈风格上展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被本民族的人民所喜爱。

胶州秧歌的发展和传承意义、艺术特点、历史溯源(大全五篇)

胶州秧歌的发展和传承意义、艺术特点、历史溯源(大全五篇)

胶州秧歌的发展和传承意义、艺术特点、历史溯源(大全五篇)第一篇:胶州秧歌的发展和传承意义、艺术特点、历史溯源胶州秧歌的发展和传承意义、艺术特点、历史溯源胶州秧歌与其他地区不同,已有一套从挑选、训练演员直到演出完整的办法,这在其他秧歌形式中是少见的。

据老艺人姜景山(公元1911年生)介绍,在1920~30年代已有了这种组班训练的形式,直到1940年代仍是如此。

过去,每年进入农历十月以后,村里有影响的人物就出面组织明年春节的有关活动,为春节的演出而成立秧歌班子。

首先请来有名的老艺人当挑班教师,然后,由他们从附近村落的一些贫家男孩中选人。

挑选工作极为严格,对孩子的体态、脸型、嗓音等都要认真检查,在众多孩子中,选挑出十多名作为预选。

选定后即开始集训,俗称“安锅”。

此名称有安好锅灶,开始训练与排戏之意。

经过十几天的训练与观察,根据唱、作、扮相等三项标准,有两项突出者才能留下成为正式学员,往年好的学员也参加训练。

然后,根据他们的特长分配角色,开始排练,约50天即可排出一戏。

戏排成后,戏班也就组成,春节时开始在本村与附近乡村演出。

从演出日起,戏班的伙食等项都由请去演出的村负责安排,已带有一定的商业性质,所排之戏往往是各村选定的剧目,此类演出活动一直持续到清明节前才结束。

由于这种自行培训的戏班人数不多,演出中有舞有戏比较热闹,所以深受群众欢迎。

1950年代初,一些专业舞蹈工作者从老艺人表演的妇女形象中,吸取舞蹈性强的部分编成节目进行演出,后来舞校教师又把它们编成民间舞女班的教材,并称之为胶州秧歌,遂广为流传。

从女性舞蹈的训练与表演特点上看,胶州秧歌是有它的特色的,但从继承与发展齐鲁古风上看,似乎略逊于鼓子与海阳秧歌。

小戏秧歌原有72个剧目,现存135个。

胶州全市现有秧歌队一百多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人员曾先后七次对胶州秧歌进行挖掘整理,现已将其编列为汉民族舞蹈的教材之一。

1996年,小屯村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

浅谈胶州秧歌艺术

浅谈胶州秧歌艺术

“绿杨城廓杏花村,迭臂挨肩集比邻,扇影衣香人欲醉,笙歌围住一团青。

”这是清朝咸丰年间进士宋观炜描写当年人们摩肩接踵、争睹胶州大秧歌的一首绝句,今天读来,依然还睹“扇影”,犹闻“衣香”。

胶州秧歌凭借着其悠久的历史及广泛的文化传承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胶州秧歌以它性格鲜明的人物特征、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灵活多变的内容及古朴豪放的风格,在众多的舞蹈种类中,绽放出它奇特的光芒。

一、胶州秧歌的起源“听见锣鼓点儿,搁下筷搁下碗;听见秧歌唱,手中活儿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上老命瞅一瞅……”这几句顺口溜,说的就是人们对胶州秧歌的喜爱。

胶州秧歌起源于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地区,当地又称“跑秧歌”、“地秧歌”、“三道弯”、“扭断腰”。

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它以男刚女柔、婀娜多姿、舒展大方的舞姿和“抬重落轻走飘”的舞蹈风格,享誉海内外。

胶州秧歌是一种在演唱秧歌的基础上吸收了外来形式而成为舞、戏结合的表演形式。

它起源于背井离乡的农民,一般都是为生活所迫而进行的献艺活动,一家老小沿途卖唱,在装束上老人身上背着腰鼓,女人手里拿着针线包,男孩打棒,女孩子打小钹,表演时一般都踩着矮跷。

所谓,“矮跷”即特别制成带有假小脚型的鞋,穿上后只用前脚掌着地,裤中只露出小脚,以模拟缠足妇女的步态。

由于各种原因,胶州秧歌流传的地域很狭窄,后来,政府明令禁止缠足,以矮跷模拟小脚的形式也被禁止。

经过多年的沿革,逐渐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有其独特风格的鼓舞形式。

胶州秧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把影响扩大开来,然而因踩矮跷形成的律动特征却在表演中遗存下来。

二、胶州秧歌的传统表演形式及内容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分为大场和小戏两部分。

表演程序有“开场白”、“跑场”、“小戏”三部分。

“跑场”队形有“十字梅”、“大摆队”、“剪子股”、“西门斗”、“挖心”、“绳子头”、和“两扇门”。

小戏有《送闺女》、《三贤》、《小姑贤》、《双推磨》等。

“跑场”、“小戏”由五对不同角色的人来承担,分别有:鼓子:原是挎鼓表演,后改为水袖,扮成四十多岁的中年人。

浅谈胶州秧歌的动态特征

浅谈胶州秧歌的动态特征

浅谈胶州秧歌的动态特征(转)10-03-01 15:05 发表于:《瀚舞纪舞蹈健身时尚会所》分类:未分类我们国家有着历史悠久的乐舞文化,特别是各个民族的民间舞蹈,更是源远流长。

其风格各异.特色.有着各民族的代表和象征,构成了中华民族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山东秧歌是华夏民族雨雾文化史上公认的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

在我们国民间舞蹈中占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山东秧歌具有突出的地域性,从分布情况看,以鲁西、鲁北和胶东半岛流传最盛.据统计表明,山东省不同种类的秧歌约有30多种,秧歌的总体风格相对统一.到目前为止,活跃在齐鲁大地上的秧歌最主要的有海阳秧歌、鼓子秧歌和胶州秧歌,被称为山东三大秧歌。

然而最具有女性妩媚柔韧富有含蓄之美的是胶州秧歌。

一、简述胶州秧歌及动作来源1、简述胶州秧歌胶州秧歌是流传于山东胶县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俗称“跑秧歌”。

以胶县县城附近东小吨、南旺、丘东等村最为盛行。

舞蹈表演的开场时先跑秧歌大场,并且做些翻扑的技巧,然后再开始演些农村小戏,扮演人物中领头的是“膏药客”,与一般秧歌基本相同,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歌舞形式。

胶州秧歌到今天为止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民间有这样的谚语:“听见秧歌唱,手中活在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着老命瞅瞅”。

胶州秧歌其动律复杂,韵律浓郁,表现手法独到以舒展大方,热情灵巧的艺术风格著称。

胶州秧歌舞蹈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舞姿机巧空灵,柔韧而佯狂,女子的那种“三弯九动十八态”和“三道弯”的动态特征,将舞蹈的情感、景象、意境交融于一体,对于“以曲线为美”的意识的张扬与表现手法,又对于女子的直爽和柔媚性格的美化和再现,正使得胶州秧歌舞蹈披上了一层古老而又神秘的面纱,胶州秧歌又以“抬重、落轻、走飘”的步态动律风格,使得人们在恰似烟云飘散中,回味着百太生活。

胶州秧歌一般多是采用比较程式化的集体的歌舞形式,在表演方面通常是角色与角色之间的配合严谨有致,很正统式的。

它的舞蹈动作很爽直粗矿,也正表现出了北方人的那种豪放的性格。

胶州秧歌风格舞蹈中的“情表合一”

胶州秧歌风格舞蹈中的“情表合一”
一、胶州秧歌情感表达中的特殊性
(一)在表演结构中的情感体现
胶州秧歌有一套不变的表演形式,而胶州秧歌又是一种通俗易懂的民间舞蹈艺术模式,主要活跃于民间,是一种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通过身体语言与表现形式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演出表演结构为:
1、迎秧歌。每到有重大节日的时候,都会有秧歌队进行表演,而村子里的人会放鞭炮,一起去看秧歌队的演出,秧歌队也十分热情地演出。”到“小戏秧歌”,又回到了“小调秧歌”的发展过程,“小调秧歌”一直都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因此在“小调秧歌”发展的过程中“腔”和“调”有许多彼此相通的地方。
胶州秧歌的音乐特色十分突出。胶州秧歌的音乐是以十一种风格不同的曲牌而组成的一种曲牌体的小戏音乐。其次是“以微调式为主,以商羽调式为辅”为胶州秧歌音乐调式的特征。
“三弯”是由于脚下的“拧”、“碾”形成整个身体的扭动。舞者在舞蹈过程中以脚掌或脚跟为着力点,然后贯穿于膝盖及腰部以上各个身体部位的运动。在舞蹈表演过程中,它们的共同配合形成了特有的舞蹈姿态。这充分展现具有舞蹈感染力的舞蹈风格特点,更体现出胶州人民骨子里散发出来的不屈不挠的“韧劲儿”。当然这与胶东劳动人民的生活心态和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所以在进行表演时,应该把自己的身份放置在普通胶州老百姓这一质朴的角色上,用最单纯直接的舞蹈方式去表演,用最真诚的心去感受山东人民对土地的敬仰之情。
胶州秧歌所使用到的背景音乐大都是从民间曲调、音乐中所提取和创作出来的,这些音乐元素本身便蕴含着深厚的思想情感与文化意蕴内涵,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韵味。在舞蹈表演中音乐与舞蹈是不可缺少的,音乐与表演的相互,可以更直接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出生动地人物形象。胶州秧歌加强对背景音乐的使用,一方面可以营造出热烈的氛围,辅助舞者的表演,增强其动作技巧与舞姿形态的情感表达效果;另一方面这些音乐本身也具有传情达意的效果,使现场观众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胶州秧歌所使用背景音乐传达出的思想和情感,感受到人物角色的性格和情感,体会到胶州群众的性格性情。

胶州秧歌艺术特征研究

胶州秧歌艺术特征研究

胶州秧歌艺术特征研究胶州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是深受人民大众喜爱的一种广场艺术。

胶州秧歌在动律上和音乐上都有自己的特点,从而形成了它独特的舞蹈韵味,也给观众呈现出一种坚韧、挺拔、舒展和利落的美感。

标签:胶州秧歌;动律;角色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9-0151-01 1胶州秧歌的来源胶州秧歌是流传于胶州湾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的秧歌小戏,俗称“跑秧歌”,以胶县县城附近东小屯、南旺、后屯等村最为盛行。

“相传清朝初期,马、赵二人由外地逃荒来胶州东小屯定居,依靠卖烟为生。

后来,马、赵二人起家闯关东,在逃荒路上卖唱乞讨,后改为边舞边唱,逐渐形成了一些简单的舞蹈程式,他们重返家乡后,经过世世代代相传至清朝中期,形成了胶州秧歌舞蹈这种民间曲艺。

”胶州秧歌距今为止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现今的胶州秧歌舞蹈是从传统的民族秧歌表演中提炼出来,再加以编排,成为了当今专业舞蹈学院中女生必修的民间舞课程,突出展现了女性舞蹈动作的独特魅力。

2胶州秧歌的动律特点每种舞蹈形式都有着自己的独特动律、形态和神韵,胶州秧歌的动律特点体现在“拧、碾、抻、韧、扭”这五种,几乎在所有动作中都有集中统一的体现。

只有把握住了动作中“拧、碾、抻、韧、扭”的动律特点,才能真正掌握胶州秧歌的神韵。

2.1胶州秧歌“拧”的动律特点“拧”是以腰为轴,腰以上的部分与腰以下的部分形成一种对抗的力量,呈现出向外拧转的“三道弯”体态。

如“丁字拧步”强调抬脚时大腿和膝部向内侧拧动,同时动力腿脚跟要有控制的提起,落脚时要有控制的先落脚跟再落脚外缘,同时膝部向外侧拧动,膝盖的一关一开、脚跟的拧动、腰部的反复拧转形成拧腰的动感和抬重落轻的力度感。

2.2胶州秧歌“碾”的动律特点“碾”主要呈现在脚部,是在动作中和移动重心的过程中形成的动作,膝盖的拧动促使脚部碾转。

在完成“丁字碾步”步伐时,大腿与膝盖向内侧拧动抬起时,主力腿的脚跟提起,由内侧带动向外侧碾转,同时膝部则以先开后关或先关后开的转动快速变化。

胶州秧歌的艺术特征

胶州秧歌的艺术特征

胶州秧歌的艺术特征作者:宋晗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01期摘要:在中国的民间歌舞艺术之中最为丰富、传播也最为广泛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秧歌。

全国各地都有基于地方民族所衍生的不同风格的秧歌,如陕北秧歌、东北秧歌和山东秧歌等。

其中,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传承的山东秧歌,又包含了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

这三种秧歌并称为山东三大秧歌。

胶州秧歌凭借其独特的风格以及丰富优美的表演体态,在我国民间秧歌中独具一格。

本文主要是围绕山东胶州秧歌展开研究,分析了山东胶州秧歌的起源、表现形态、流派,并研究了胶州秧歌所具备的社会生活功能和文化功能,随后围绕山东胶州秧歌的动律层面、角色层面、音乐层面等分析其具备的艺术特征,在理论与宏观层面推动我国民族歌舞文化的发展,在实践与微观层面起到宣传山东胶东秧歌的成效,让更多人了解到这种具备丰富民俗文化、山东地方百姓精神的艺术表达形式,使山东胶州秧歌可以更好的传承,并且发展下去。

关键词:胶州秧歌;动律;角色;道具;艺术特征一、胶州秧歌的概括(一)胶州秧歌起源位于古代中国山东东部的东夷地区,拥有独特的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东夷文化。

东夷文化起源于夏代,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胶州的历史文化。

约300年前,在封建统治者的统治下,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使得大量胶州百姓与艺人流离外地。

在流亡的路途中,他们迫于生计,在民间街边表演民间小调,在多年流传后,逐步形成了专门的行当以及表演模式,即“小调秧歌”。

同时,这一艺术形式也逐渐从街头走向了固定场所演出,演出的风格、服饰、人员、道具都逐步形成了固有的体系[1]。

(二)胶州秧歌表现形态小戏秧歌、小调秧歌是胶州秧歌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

其中,常被人们俗称为“跑场秧歌”的,其实就是小调秧歌。

这种表现形式主要由民歌与舞蹈两部分组建而成,即唱跳结合的表演形式。

但是,随着小戏秧歌的诞生,胶州秧歌中的小调秧歌也就逐渐发展成为从属地位,通常仅在小戏秧歌开场表演之前负责“跑场”,用于稳定赶场观众的情绪——这就是现代舞台表演中的“幕间音乐”。

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分析

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分析

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分析摘要:作为一项审美活动,舞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

胶州秧歌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作为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其凭借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及贴合民心的舞蹈语言登上了舞台,是一个时代审美特征的最直接体现。

基于此,文章主要就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展开探究。

关键词:胶州秧歌;民间舞蹈;审美特征;0 引言胶州秧歌在表演形式上倾向于舞、戏结合,又有大秧歌、地秧歌之称。

最初,秧歌主要出现在祭祀活动之中,用以祈求丰收,后与插秧耕地等农业劳动相结合,艺术形态逐渐丰富。

作为汉族民间舞蹈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胶州秧歌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及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文章以胶州秧歌为研究对象,就其舞蹈审美特征进行论述及探究,旨在使更多的人了解胶州秧歌。

1 胶州秧歌的角色特征分析不管是小调秧歌,亦或是小戏秧歌,均能够以六个行当进行划分,基于行当的不同,相对应的角色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服饰、道具等方面。

1.1 小嫚胶州秧歌中的小嫚,即小旦,表示的是情窦初开的花季少女形象。

表演时,倾向于活泼可爱。

1.2 棒槌棒槌,即为戏曲中的文、武小生,表演时,具有英勇神武,身手矫捷的特点,在性格设定上多以勇敢正义之士为主。

1.3 翠花翠花,别称“大老婆”,表演时,演员都背着“翠花包”,也因此称为翠花。

在戏曲中多指代彩旦一角,在个性设定方面,以性格活泼、开朗大方为主。

1.4 鼓子多用以指代戏曲之中的“小丑”,在小戏秧歌中也可能以“老生”一角出现。

在表演时,多表现为幽默诙谐,豪迈粗犷。

5. 扇女扇女,又可称为“二老婆”,该角色在戏曲中多为“花旦”、“青衣”,而在小戏秧歌中多以“少妇”的状态出现,表演时,倾向于温柔多姿,贤惠淑静等。

2 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2.1 肢体之美“三道弯"为我国传统民间舞蹈的基本姿态之一,在表演时,演员通过调整自己的四肢与关节以逆反方向呈现出一种“S型曲线”,从而创造力一种舒展且挺拔的肢体美感。

浅谈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特点

浅谈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特点

浅谈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特点作者:余梦露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5年第06期摘要:胶州秧歌是流传于山东胶县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俗称“跑秧歌”。

以胶县县城附近东小吨、南旺、丘东等村最为盛行。

与一般秧歌基本相同,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歌舞形式。

胶州秧歌舞蹈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舞姿机巧空灵,柔韧而佯狂,女子的那种“三弯九动十八态”和“三道弯”的动态特征,将舞蹈的情感、景象、意境交融于一体,使胶州秧歌“抬重、落轻、走飘”的步态动律风格更加突出。

它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蜚声全国,并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胶州秧歌;舞蹈动作特点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144-001胶州秧歌一般多是采用比较程式化的集体歌舞形式,在表演方面通常是角色与角色之间的配合严谨有致,有着很强的范型要求。

它的舞蹈动作刚劲脆爽,具有典型的北方人豪放的性格。

它的表演风格通畅鲜明,自然质朴。

动作则是火辣夸张,扭动的幅度大且柔韧舒展,民间以“扭断腰”加以形容,脚步的动作力度是重抬起轻落地,体态优美,引人入胜。

在民间舞蹈风格上可以自成一派。

有着北方民族典型的民族性格。

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当地老艺人用“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来形容它的动律与风韵。

舞蹈家们又把它归纳为“脚拧、扭腰、小臂绕8字(动肩)受推、翻腕的有机配合”。

而这一动态特征的形成,关键在于脚掌的富于弹性,脚跟的灵活扭动。

一、胶州秧歌的动态特征“拧、碾、抻、韧、扭”每个舞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动律,形态和神韵。

相应的便形成了它不同的动态特征。

胶州秧歌动态特征可概括为“拧、碾、抻、韧、扭”五大特点。

这五种动态特点几乎是在所有动作中都有集中统一的体现。

他们循环往复,连绵不断,充满活力。

动作之间训练了身体上下的协调性和内在控制身体的能力,给人以不间断的内在的延伸美感。

“拧”是以腰为轴。

向外拧转的“三道弯”体态。

浅谈胶州秧歌的发展与特征

浅谈胶州秧歌的发展与特征

Yi Shu Ping Jian浅谈胶州秧歌的发展与特征周轶瑾上饶师范学院摘要:从艺术形式上来说胶州秧歌,属于歌舞剧,其曲牌、行当齐全,形式变化多样,文化内容胶州海运丰富,虽然业内对胶州秧歌的定论尚无,但不能忽视的一点是,该门艺术是围绕文化应运而生,至今仍保留着和胶州海运文化的种种联系。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起源于马店东小屯、南旺,它以“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姿和“抬重落青走飘”的舞蹈风格在海内外非常出名,现在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了。

胶州秧歌盛名国内外,2006年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胶州海运文化胶州秧歌中图分类号:J722.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9-0074-02一、胶州秧歌的历史起源与文化背景据记载,胶州秧歌起源于清咸丰年间。

相传明末清初,胶州有赵姓、马姓两户人家因为生活困难而逃到了关东。

他们两家中有老头、老婆、儿子、儿媳、孙女三代人,在逃荒路上乞讨,为了能够吸引别人,将当地小调配合一种独特的扭动在路边表演。

后面在形式上又有发展,在演员装束和表演分工有了固定的形式,称为“唱门子”,由老头背鼓腰、儿子舞打狗棍、老婆背翠花包,一边跳舞,一边唱民歌小调,胶州秧歌的雏形便应运而生。

胶州秧歌原有72出秧歌小戏剧目,现存35出。

新中国成立以后,有关方面的专家对胶州秧歌进行了多次探索、整理,并组织学术研讨会来讨论研究,每年定时定期来举办“新春胶州秧歌会”进行推广和宣传。

最近几年,胶州秧歌在全市乃至全国文艺汇演中屡屡斩获大奖,并列入了北京舞蹈学院汉族民间舞蹈女性训练范本。

胶州被称为“中华秧歌之乡”,它有着4500多年的历史,从唐朝起就成为古代重要的通商口岸,也成为孕育胶州秧歌剧的历史长河。

胶州秧歌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享誉全国,并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有关山东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特别值得要说的是,在当地老艺人们用“重落脚,落脚轻、走路飘,活动起来就像扭断腰一样”来体现胶州秧歌的特点与动律。

三大秧歌的风格特征

三大秧歌的风格特征

三大秧歌的风格特征山东秧歌是汉族舞蹈中的重要部分,全面地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和齐鲁文化。

山东秧歌包含着鼓子秧歌、胶州秧歌以及海阳秧歌三大类,这三类秧歌是具有深厚地域文化民间舞蹈形式,它们的风格特征和表演形式相互联系,却又存在着较大的不同。

文章主要对三大秧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人文背景以及三大秧歌的文化传承进行了解,对表演风格以及表演内容进行了解,比较三者风格特征的关系,更好地认识山东三大秧歌。

1鼓子秧歌的风格特征鼓子秧歌在动律上具有“沉稳神韧”的特点,鼓子秧歌的表演过程中将动作韵律有效进行表现传达,形成独具特色的动律体态特征。

鼓子秧歌中的沉主要是指鼓子秧歌的表现内涵中蕴含着对包公的歌颂,稳主要是指鼓子秧歌表现形式的沉稳和完整。

神则是鼓子秧歌在表现形式中的动作和神态的传神,是鼓子秧歌表现中较为典型的艺术特征规律。

韧则是指鼓子秧歌中具有较强的舞蹈动作韧性,这也是鼓子秧歌对舞蹈动作的一个要求,鼓子秧歌的动律特征在长期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不断的获得延伸,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鼓子秧歌表演形式。

鼓子秧歌在表演过程中较为注重韵律和节奏,鼓子秧歌在表演形式上主要分为音乐表演和群众演员表演两个部分,在乐队表演部分主要是根据需要表演的内容进行表演,鼓子秧歌的表演乐器跟传统秧歌的乐队乐器较为相似,主要有鼓、锣、镲、饶博以及旋子等。

在表演风格上鼓子秧歌较为热闹,形式较为完整,在音乐的节奏上较为欢快和喜庆,鼓子秧歌在表演部分包括伞鼓棒花一起其他角色,在鼓子秧歌表演中领头的叫头伞,主要是对表演现场的指挥。

表演者一般左手持伞,右手拿旋子,花伞则是鼓子秧歌表演中的亮点,表演者一般左手持伞,右手拿虎撑,代表风调雨顺和保佑平安的寓意。

鼓主要是指表演者击鼓起舞,表演者表演内容一般为勇士,棒也就是戏曲中的武生,在形象上一般较为干练,花则相当于戏曲中花旦,一般主要有年轻的妇女表演,鼓子秧歌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大鼓子秧歌是鼓子秧歌的较早的叫法,鼓子秧歌主要活跃在山东鲁北地区,在表现题材上更多的以齐鲁文化中的故事题材为主,鼓子秧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发展和演变中不断的获得发展。

胶州秧歌3000字论文

胶州秧歌3000字论文

胶州秧歌摘要:胶州秧歌从艺术形式和类别上看,属于歌舞剧,其曲牌、行当齐全,形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虽然业内尚无关于胶州秧歌起源的定论,但是不可忽略的一点是,该门艺术是围绕胶州海运文化应运而生,至今仍保留着和胶州海运文化的种种联系.关键字:胶州海运文化胶州秧歌“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起源于马店东小屯、南旺,它以“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姿和“抬重落轻走飘”的舞蹈风格,蜚声海内外,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

它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蜚声全国,并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胶州秧歌的历史起源及文化背景胶州秧歌据记载起源于清咸丰年间,相传明末清初,该村的赵姓、马姓两户人家因生活困难,逃荒关东。

他们两家人中有老头、老婆、儿子、儿媳、孙女三代人,在逃荒路上,开始沿途乞讨,后改为"唱门子",由老头背腰鼓、儿子舞打狗棍、老婆背翠花包,一面“舞之蹈之”,一面唱民歌小调,这便是胶州秧歌的雏形了。

"一更里,遇撞着老天爷大雨直倾……,二更里,闯关东两泪潺潺……"传统秧歌段子《关东五更》真实地反映了他们闯关东的生活。

返回故乡后,经过多年相传,不断改进,胶州秧歌演变为具有男刚女柔的鲜明特色和"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蹈风格。

"绿杨城郭杏花村,迭肩挨肩集比邻。

扇影衣香人欲醉,笙歌围住一团春。

"这是清咸丰进士宋观炜观胶州秧歌后的作品,今人读之,犹觉如临"扇影"、"衣香"之境。

其风格特点中蕴藏和体现了胶州特有的人文经济风貌和胶州人的独特性格。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胶州秧歌"安锅"之处达50多处,出现了村村都有秧歌队的盛景。

胶州秧歌原有秧歌小戏剧目72出,现存35出。

建国后,有关方面对胶州秧歌进行了多次挖掘、整理,并组织了学术研讨。

每年定期举办“新春胶州秧歌会”。

试论山东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

试论山东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

试论山东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作者:李晓欣来源:《世界家苑》2020年第02期摘要:山东胶州秧歌在我国众秧歌之中独领风骚,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存下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之财富。

本文从山东胶州秧歌的起源、类型和艺术风格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为更好地发扬传承民间文化做一点应尽的义务。

关键词:胶州秧歌;风格特点山东青岛著名的传统舞蹈---胶州大秧歌,它有数百年的历史,是一种多元素融合的民间娱乐。

本文站在当代的视角下,重新以风格特征和文化的角度解读这项颇有名气的国家级非遗,这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活态艺术演变的思考。

1 山东胶州秧歌概述胶州秧歌主要流传在山东即墨、鲁南、胶县等农村地区,是在人口迁移中形成的民间艺术。

胶州秧歌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最早记载是在明末清初,相传在胶州秧歌的发源地东小屯村,马、赵两户人家在闯关东逃荒的路上,靠边唱着民间小调边舞蹈着的形式乞讨,维持生活,并逐步形成了简单固定的舞蹈程式,后来他们返回家乡,经过历代不断的加工和完善,形成了民间曲艺性质的传统胶州秧歌舞蹈,又被称为“地秧歌”、“跑秧歌”,民间俗称“三道弯”、“扭断腰”,与鼓子秧歌、海阳秧歌并称为山东的三大秧歌。

胶州处于临海和内陆交接之处的地理位置,当地人民不仅出海谋生,也依靠农田耕作的方式谋生,因此在农耕文化的渲染下,胶州秧歌成为了农耕文明的艺术产物。

胶州秧歌与农民的农耕生活紧密相关,极具地域性、娱乐性、民间性的艺术表演,在农民辛苦劳作的同时还有调节气氛、缓解疲劳、精神慰藉的功能。

山东名曰齐鲁大地,儒学思想与齐鲁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与胶州秧歌具有深厚渊源的“齐文化”,在胶州秧歌中得到充分的渗透。

胶州秧歌正是齐文化兼容乐观思想的体现,舞蹈风貌更多的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望与追求。

胶州因为地处海洋和内陆交界,贯通南北,地理优势显著。

它融合了南方的民间歌舞与北方的杂剧小调,逐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民间歌舞小戏,借鉴了北方各地人文风情,汇集曲牌杂剧精髓与一体,使胶州秧歌得以繁荣发展。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及成因浅析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及成因浅析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及成因浅析摘要论文介绍了胶州秧歌的表演艺术形式和极其鲜明的动作风格特征,如“拧、碾、抻、韧、扭”、“抬重落轻走飘”、“三道弯”,并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审美观念和不懈的艺术创造等方面分析了胶州秧歌动律文化成因。

关键词胶州秧歌教学方向即兴舞现代舞1.引言胶州秧歌流行于山东胶州一带,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有着浓郁的地方文化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俗称“扭断腰”、“三道弯”[1-5]。

胶州秧歌是我国舞蹈文化的宝贵财富,是胶州人引以自豪的艺术品牌。

胶州秧歌传承发展了多年,近年来对其起源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对于胶州秧歌“乞讨卖唱”的起源,研究人员提出质疑,研究者认为,胶州秧歌从艺术形式看,不仅包括舞蹈和歌唱还包括戏剧,认为不可能靠不足百户的小村庄就形成一个如此复杂的地方剧种[8]……最新研究成果认为胶州秧歌的形成和发展综合了齐鲁文化遗风、古胶州港口地位及海运文化、宋代舞蹈和元杂剧发展演化等胶州在我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方面的因素[4,5]。

有关胶州秧歌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原生态元素并进行科学地文化解读。

胶州秧歌以舞蹈表演为主,而小戏表演减少甚至消失,笔者认为尤其要整理探究过去脍炙人口而现在几乎失传的小戏剧目,更有着积极的传承和现实意义。

2.胶州秧歌的表演艺术形式和动态风格特征2.1 胶州秧歌的表演艺术形式胶州秧歌有两种表现形式: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

小调秧歌是舞蹈部分,小戏秧歌原有72出剧本,但都是口头创作,目前已整理出10余出,大部分失传。

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都有“6个行当”的划分。

胶州秧歌的“六个行当”包括:膏药客,翠花、扇女、小嫚、棒槌、鼓子。

演员基本编制为24人,假如增加人数必须双数递增,秧歌队需有一至二人负责全队的事务组织领导,俗称“秧歌爷”。

还有一名“伞头”,秧歌的角色分为“翠花”、“扇女”、“小嫚”、“鼓子”、“棒槌”5种,一般每种角色2人或者4人,不能单数。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及成因浅析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及成因浅析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及成因浅析胶州秧歌是中国山东省著名的舞蹈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胶州秧歌在风格特征和成因方面都有一定的独特性,本文就对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及其成因进行浅析。

1、以舞蹈为主,并融合了唱、念、打、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山东地区的文化特色和生活习惯。

2、舞姿大气磅礴、雄奇豪放,舞者力量十足,舞步矫健有力,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3、以团队协作为主要特征,舞者们常常以交响乐队形式演出,配合默契,呈现出高度的统一性与和谐性。

4、在音乐和文化方面,胶州秧歌以山东方言歌曲为主,着重描绘了山东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增强了秧歌的地方特色。

5、在造型和服饰方面,胶州秧歌注重形式美和实用性,舞者的服饰通常是以道袍、锦缎、鹅黄色长袜等颜色鲜艳、华丽的衣物为主,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春节庆贺的色彩。

6、在舞蹈风格方面,胶州秧歌是一种午夜舞蹈,舞者们通常在深夜迎着月亮和东海的海风跳舞,舞蹈风格激烈而不乏优美和细腻的表现手法。

二、胶州秧歌的成因胶州秧歌起源于山东半岛地区的早期农耕文化,可追溯到两千年前。

秧歌的舞蹈团队主要是由村民、集市民、烤麦号、钉炉工等劳动阶层组成的,是他们在每年丰收之后所表达的欢庆心情。

由于长期的传承和演变,胶州秧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

当时,秧歌是一种以模仿为主的表演形式,舞者会模仿各种动物和自然风景来展示自己的表演技巧和舞蹈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胶州秧歌开始融合自己的音乐、诗歌等形式,逐渐成为了一种以舞蹈为主,融合多种艺术形式的舞蹈艺术表演。

总之,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和成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演变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和鲜明特点。

胶州秧歌凭借着其浓郁的山东文化特色和出色的艺术表现,深受广大观众和艺术爱好者的喜爱和认可。

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

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

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二):秧歌作为一种中国本土舞蹈艺术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而胶州秧歌以其更专业的舞蹈表现形式、更柔美流畅的身体语言、更内敛含蓄的表演呈现,为人民群众带来与众不同地欣赏体验。

本文主要通过胶州秧歌的起源发展、身体语言、舞蹈风格、表演形式以及胶州秧歌的传承和发展对该舞蹈进行浅析。

关键字:胶州秧歌;舞蹈风格;表现形式;传承发展一、胶州秧歌的起源发展胶州秧歌是流传于胶州湾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的秧歌小戏,又称“跑秧歌”、“地秧歌”、“三道弯”、“扭断腰”、等。

据专业人士考证,胶州秧歌已经有300多年历史,据说胶州秧歌起源于清朝初期,胶州东小屯的马、赵二人起家闯关东,通过在逃荒路上卖唱乞讨,后将卖唱改进为边舞边唱,从而形成了一种简单的舞蹈程式,等他们回到家乡后,经过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胶州秧歌这种民间曲艺。

现如今胶州秧歌如今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艺术表现形式,深得山东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群众的喜爱。

1996年胶州秧歌的发源地“小屯村”被中国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如今的胶州秧歌已经被、认定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上的一员。

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越来越重视胶州秧歌,通过对其资料的采集整理,正式编入并许多舞蹈艺术、民间艺术的教材、书目中,称为舞蹈学院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舞蹈题材。

现在有超百数的胶州秧歌舞蹈队踊跃在全国,而胶州秧歌作为一种通俗异动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主要活跃于民间,从根基上来说,胶州秧歌是一种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通过身体语言与表现形式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精粹。

它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带有浓郁地域特征的女性体态特征和文化思想,是一种地域性艺术文化的体现,具有很高的民俗文化鉴赏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二、胶州秧歌的舞蹈风格我国秧歌主要分为徒步秧歌和高挠秧歌两大类,最突出的特点是“扭”,因而被称为“扭秧歌”。

“三道弯”是扭出来的,主要通过人体的头、腰、膝三个部位来形成曲线,充分展现了女性婀娜多姿的体态之美。

浅析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以舞蹈《映山红》为例

浅析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以舞蹈《映山红》为例

浅析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以舞蹈“映山红”为例1. 引言胶州秧歌是常见的一种民间舞蹈,它起源于劳动人民生活,具有大众性、娱乐性、观赏性等优点,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性和社会价值,深为胶州人民喜爱,在我国的舞蹈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当下,认识秧歌的群众越来越多,但了解胶州秧歌的歌舞背景以及风格来源的人,却少之又少。

本文在众多历史文件与文献资料中,摘取并整理了重要内容,希望可以为传承和发展胶州秧歌尽一份绵薄之力。

2. 胶州秧歌的概述2.1 胶州秧歌的起源关于胶州秧歌的起源,据有关文献资料显示,它的形成有着230多年的历史,最早记载在明末清初。

有关史料中记载胶州秧歌发源于马店乡东小屯,在明末清初逃荒的过程中,有两户人家以卖烟为生,因无法维持家庭温饱不得已闯关东,他们为了生活不得不开始在大街小巷进行卖唱乞讨,后又逐渐增加了些舞蹈动作及简单的道具等发展而来。

也有不少学者对“卖唱乞讨”起源一说表示怀疑,认为胶州秧歌的规模及特点不是简单的卖唱乞讨可以发展演变的。

但是,不论胶州秧歌起源是何种说法,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胶州秧歌的起源与发展与人们的劳动生活息息相关,它在老百姓生活、劳动中形成,受到地理、人文环境影响,是人民集体创造、发展、传承的舞蹈。

之后胶州秧歌逐渐受到政府的重视,多次进行搜集整理、学术研讨、开展培训。

2.2胶州秧歌的艺术形式六个行当和两种表现形式:六个行当,也就是人物角色,胶州秧歌有六种不同人物性格的角色组成,分别是是膏药客,翠花、扇女、小嫚、棒槌和鼓子。

两种表现形式: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

小调秧歌是胶州秧歌中的舞蹈部分,它的舞蹈动作特点是:翠花扭三步、撇扇、小嫚正反三步扭、丑鼓八态等。

“四门斗”、“十字梅”、“两扇门”、“大摆队”是小调秧歌的常用队形,其音乐由打击乐、唢呐牌子、民歌小调组成。

小戏秧歌的舞蹈特点、音乐节奏、表演形式等与小调秧歌大致相同。

根据胶州秧歌的风格,又可分为文秧歌和武秧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胶州秧歌的艺术特点
[作者:佚名转贴自:网络搜索点击数:2849 更新时间:2008-6-14 ]
胶州秧歌的演员基本编制为24人,如增加人数必须是双数递增,秧歌队需有一至二人的组织领导者,负责全队的事务,俗称"秧歌爷"。

还有一人由秧歌队的教练或老演员来充任,叫"伞头"。

伞头必须具有眼明手快、头脑灵活、口齿伶俐的能力,在演出前念些顺口溜或说些吉祥话,语言必须风趣幽默。

除此之外,秧歌队还要有3至5人的教练,专管训练演员并兼做演员。

秧歌的角色分为"翠花"、"扇女"、"小••"、"鼓子"、"棒槌"5种,一般每种角色2人或者4人,不能单数。

表演形式: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分为大场与小戏两部分。

跑大场与一般秧歌相同,小戏则专门演小戏,两者除服饰相同外,没有内在联系。

从前述安锅组班,到扮演的人物、人物关系以及服饰等方面,可以看到它属于由秧歌向小戏和现代戏曲发展的过渡形式。

所扮演的人物有:
鼓子:原是挎鼓表演,后改为水袖,扮成40多岁的中年人,有如戏曲的老生,潇洒诙谐。

棒槌:持双棒表演为年青人,扮如戏曲中的小生、武生,英武矫健。

翠花:青年妇女和姑娘,表演时动作大方、舒展,表现妇女的泼辣开朗大方、姑娘温柔娴静的性格。

持折扇,舞时并不打开,扮如青衣。

扇女:持折扇,舞时打开,年青妇女形象,扮如花旦,舞姿优美。

小谩(小姑娘):为少女,表演动作天真、活泼、俏丽。

持团扇表演,伶俐活泼。

膏药客:穿大褂、戴礼帽,持伞与虎撑。

此人不跑大场,多是戏班的负责人,说些插科打浑的话,引人发笑,犹如丑角。

扮演人物的服饰、打扮完全是为了后面的小戏,并有了生、旦、丑等行当的划分。

在伴奏乐器上,除唢呐、锣鼓外,还加了演出戏曲用的板鼓、拍、板、堂鼓等乐器。

演出场地可在广场,也可搭台,因地而异。

表演内容:胶州秧歌的表演内容可分为"跑场引人""膏药客打浑""乡土小戏"等。

跑场引人:演出前先打几通锣鼓招徕观众,然后开始跑大场,场面是一般秧歌常用的摆队、十字梅、四门斗、绳子头等。

在台上跑大场时,多由鼓子带队从两面交叉跑出,每种角色两人相遇时要对舞,交错而过时男角还做些翻扑技巧动作,女角则对舞而过。

过场中,演员可以即兴发挥技艺,充分表演。

但舞时从不唱。

场面多少、时间长短、因观众多少而定,人员己满则开始演小戏。

人来不齐,由膏药客插科打浑后,再来一次跑场。

膏药客打浑:大场后膏药客上场,调剂气氛,并让演员休息,以便后面的小戏演出。

他上场时,撑着打开的伞,拿着虎撑缓缓而上,即兴编词诙谐逗趣。

如演出中各角色都是女孩子扮演的,上场后就来段逗趣的话:"锣鼓煞住乐自然,尊声诸位听我言,今年小屯这台耍,尽是女的缺少男。

有心还想说几句,我的膏药又不粘。

叫声伙计们再把锣鼓敲起来,膏药不粘来二遍。

"于是又跑一次大场后,才开始小戏的演出。

乡土小戏:小戏"闯关东"已无人能演,目前常演的传统剧目有"拉磨""顶灯""双拐""打灶王"等。

这些虽然是流传的农村秧歌戏,但由于运用当地民歌小调与唱腔,语言通俗风趣,表演中有舞蹈又有技巧,因而极受欢迎。

如"拉磨"要充分运用方桌表演技巧,"顶灯"要顶着灯作些高难动作,所以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无怪乎当地有这样的谚语:"听见秧歌唱,手中活茬(活计)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着老命瞅一瞅。

"充分表达出人们在拥挤中争看秧歌,焦急与欢快的心境。

胶州秧歌的音乐伴奏,一般用旋律优美、音调多变、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郁、羽调式的民间吹打乐。

秧歌的音乐与舞蹈动作配合密切,音乐中用来表现秧歌舞蹈"慢做快收"动律的附点八分音符贴切典型,音乐根据舞蹈情绪灵活运用,两者在力度与速度上高度和谐统一。

胶州秧歌的基本动作主要有"翠花扭三步"、"撇扇"、"小扭"、"棒花"、"丑鼓八态"等,表演程序有"开场白"、"跑场"、"小戏"三部分,跑场队形有"十字梅"、"四门斗"、"两扇门"、"正反挖心"、"大摆队"、"绳子头"等,还有《送闺女》、《三贤》、《小姑贤》、《双推磨》等小戏。

胶州秧歌中,女性舞蹈动作抬重踩轻腰身飘,行走如同风摆柳,富有韧性和曲线美,"扭断腰"、"三道弯"为其代表动作;"棒槌"的动作轻脆洒脱;"鼓子"的动作有"丑鼓八态",韵味奇特。

其音乐由打击乐、唢呐牌子、民间小调三大部分组成。

当地老艺人用"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来形容胶州秧歌的动律与风韵。

舞蹈家们又把它归纳为"脚拧、扭腰、小臂绕8字(动肩)、手推、翻腕的有机配合。

"而这一动律特征的形成,关键在于脚掌的富有弹性,脚跟的灵活扭动,而这些特点都和过去演员脚上要踩着"跷板"表演不无关系。

所谓跷板,即特别制成带有假小脚型的鞋,穿上后只用前脚掌着地,裤中只露出小脚,以模拟缠足妇女的步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