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胶州秧歌独特价值与发展

合集下载

胶州秧歌审美论文

胶州秧歌审美论文

胶州秧歌审美论文摘要:胶州秧歌是胶州本土的乡间小戏,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在零六年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生于乡间,活跃于民间,属于民间广场自娱自乐性质的一种舞蹈,是当地人民生活的真实体现,深受人民喜爱。

本文中笔者着重从胶州秧歌的文化特征与基本构成的角度对胶州秧歌中的舞蹈部分进行浅析,结合近今年对舞蹈的学习和体会,我深刻的意识到在舞蹈艺术的道路上前行要学会向许多优秀的民间艺人学习。

一、胶州秧歌的历史胶州秧歌的发展历史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其主要流行的地区是山东的高密、胶南、黄岛、即墨等地区。

胶州秧歌原先的名字有很多种,例如三道弯、跑秧歌、扭断腰、地秧歌等,胶州秧歌发展到建国时期,为了能和其他地区的秧歌进行划分区别,将盛行在胶州市郊地区的秧歌统称为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完整的组成是小调秧歌与小戏秧歌。

小调秧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其是民歌与舞蹈的合成,小戏秧歌的出现让小调秧歌由原先的主导地位转变成为从属地位。

小调秧歌是小戏秧歌的开场戏,是小戏开演前的垫戏,大致的形式是小戏之前舞者唱支小民哥,跑跑场,作为前期的稳定观者的情绪。

常见的舞蹈动作有小嫚正反三步扭、翠花扭三步、撇扇子等,常用队形有正反挖心、绳子头、西门斗大摆队等。

新文化运动以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入是胶州秧歌变革的主要原因,这就是胶州秧歌在清朝同治年间的状态。

时代的发展决定的胶州秧歌由小调秧歌时代向小戏秧歌时代转变。

小调秧歌在著名的秧歌艺人段红琴、纪名河、刘彩等人的创作改进下,由原先的自娱自乐的艺术形式向具有营业性质的小戏秧歌转化。

小戏秧歌不同于小调秧歌,在演出的形式上更为复杂多变,传统的小调秧歌演出的形式比较单一,演出时间也相对较短。

小调秧歌的演出常有一个特定的组织名称,被称为安锅。

胶州秧歌在安锅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将秧歌的规模、专业化等方面都进行了大的改变,这样胶州秧歌就更具有艺术性与专业性。

建国后,国内外学者专家对胶州秧歌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与创造,胶州秧歌的安锅形式也不复存在,胶州秧歌独特的风格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至此胶州秧歌成为了全国各大高校艺术类舞蹈专业的必修课程,成为了艺术院校的舞蹈教才。

2024年胶州秧歌观后感

2024年胶州秧歌观后感

2024年胶州秧歌观后感在2024年的胶州秧歌节上,我有幸亲眼目睹了一场精彩绝伦的秧歌表演,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以秧歌为载体,表达出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热情,让我对我们祖先智慧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弘扬感到无比自豪。

胶州秧歌源自胶州市的悠久历史和独特民族文化,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和岁月的积淀后,秧歌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场精彩的秧歌表演中,我看到了胶州人民对秧歌的深深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敬仰。

演员们身着传统的民族服饰,手拿秧歌道具,踏着韵律舞动,展现出秧歌特有的风采和魅力。

他们身姿挺拔,动作协调,展示出了胶州人民的自信和坚毅,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整个表演场面庄重肃穆,充满了浓厚的民族气息,让人为之动容。

作为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秧歌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更是人们情感的表达。

在观看秧歌表演的过程中,我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演员们对土地、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们用身体语言诉说着自己的心声,表达出了胶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努力。

整个表演极富感染力,让观众们无不为之动容。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秧歌的力量,它不仅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文化的传承。

在这场秧歌表演中,我还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从服饰到表演形式,都吸取了现代元素的加入。

演员们的服饰不再是传统的民族服饰,而是融入了现代设计的元素,使整个表演更具时代感和现代审美。

同时,舞蹈动作也更加灵活多样,融入了一些现代舞蹈的元素,让秧歌焕发出崭新的活力。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使秧歌焕发出更为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促进了秧歌的传承与发展。

观看胶州秧歌表演,我受益匪浅。

首先,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秧歌所蕴含的旷世智慧和民族精神。

秧歌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财富,它不仅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弘扬。

通过观看胶州秧歌表演,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了我们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民族精神。

浅谈胶州秧歌表现风格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胶州秧歌表现风格的传承与发展

1胶州秧歌在当代民间发展的大致现状及影响作用胶州秧歌同时作为山东省、胶州市认定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进入了国家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名单。

在继1996年胶州秧歌的发源地“小屯村”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之后,胶州秧歌如今已经成为山东省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艺术呈现形式,更成为胶州市的著名文化符号。

在新中国成立至今,国家有关人员更先后七次对胶州秧歌的内容进行采集、挖掘和整理,并将胶州秧歌的内容列入了几乎所有的舞蹈艺术、民间艺术的教材、书目中。

胶州秧歌更成为我国第一舞蹈学府北京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系学习、研究的主干内容。

发展到今天,胶州市拥有的秧歌队伍就早已过百,而胶州秧歌本身作为萌生于乡间土地,同时活跃于民间的艺术精粹,它的根本是一种群众自发参与、自由宣泄、自娱自乐的广场民间艺术。

它展现了胶东农村女性乃至中国女性所特有的健美体态和情性魅力,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2以舞蹈实例分析胶州秧歌舞台化后的特点与发展方向90年代后的一阵“黄土风”将民间舞“吹上”舞台后,中国民族民间舞逐渐实现了“广场”与“剧场”并存的发展现象。

其传统意义上的“娱己”性质也逐渐转为“提炼整理”后的“娱人”,自然而然,自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至今,对于其教学课堂化、作品舞台化等问题向来存在争论也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问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现今中国民族民间舞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变”与“不变”。

在舞台化的众多胶州秧歌作品中,类似《扇妞》、《老伴》这些优秀舞蹈作品作为实际例证,对胶州秧歌“传统”与“现代”结合这一发展特点进行了最好解答。

嫚舞蹈《扇扭》充分吸取“胶州秧歌”中扇女和小的舞蹈元素,它嫚以“胶州秧歌”中的“小持团扇”为开端,利用现实生活中许多女孩子娇小玲珑、乖巧可爱、古灵精怪的形象特征,运用秧歌扇舞中“团扇扑蝶”、“折扇戏法”、“取扇游走”等舞动形态,着力刻画“扇妞”的形象。

脚拧、扭腰、小臂缠绕、动肩,持续的推、拧、伸的动作变化,身体各部位按照顺序缓发快收,姿态变化中自下而上的“三道弯”形体展示,再配以两臂摆动、手推、翻腕、张扇、收扇、抛扇与接扇一系列的舞蹈动作,一个活泼俏丽的“扇妞”形象便从“胶州秧歌”的深厚底蕴中脱颖而出。

胶州秧歌研究报告的目的

胶州秧歌研究报告的目的

胶州秧歌研究报告的目的1. 引言秧歌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胶州秧歌作为山东地区的代表性秧歌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本报告的目的是通过对胶州秧歌的研究,探索和分析其起源、发展历程、表演形式和文化意义,以提高人们对胶州秧歌的认识和理解。

2. 胶州秧歌的起源与发展2.1 胶州秧歌的起源根据文献和口述传承,胶州秧歌起源于山东胶州地区的农耕文化。

它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的元宵节期间表演,是农民们祈祷丰收和驱邪的一种仪式活动。

2.2 胶州秧歌的发展历程胶州秧歌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吸收了北方和南方的多种舞蹈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它经历了从农耕舞蹈到娱乐表演的转变,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民间舞蹈形式。

3. 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3.1 舞蹈动作和编排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矫健有力,节奏明快,富有韵律感。

舞蹈编排通常采用排兵布阵、圆环串联、随机转圈等形式,展现了胶州秧歌独特的美感和魅力。

3.2 音乐和演唱胶州秧歌的伴奏音乐多采用锣鼓和打击乐器,音乐节奏鲜明有力,与舞蹈动作相互呼应。

演唱方面多以嗓音高亢、激昂的方式,表达出参与者的欢乐和祝福。

4. 胶州秧歌的文化意义4.1 宗教信仰与民俗传承胶州秧歌作为一种民间舞蹈形式,蕴含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和民俗传承。

它是农民们对丰收和吉祥的祈福,也是他们对祖先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纪念。

4.2 社会交流与凝聚力胶州秧歌作为一种集体舞蹈形式,不仅能够促进农民间的社会交流和联系,还可以增强集体凝聚力。

通过参与胶州秧歌表演,人们能够感受到彼此之间的团结和互助精神。

4.3 艺术表达与文化传播胶州秧歌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它通过舞蹈动作、音乐和演唱等艺术手段,表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幸福的追求,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5. 结论通过对胶州秧歌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这一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民间舞蹈形式。

胶州秧歌不仅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舞蹈艺术,更是对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浅谈胶州秧歌艺术

浅谈胶州秧歌艺术

“绿杨城廓杏花村,迭臂挨肩集比邻,扇影衣香人欲醉,笙歌围住一团青。

”这是清朝咸丰年间进士宋观炜描写当年人们摩肩接踵、争睹胶州大秧歌的一首绝句,今天读来,依然还睹“扇影”,犹闻“衣香”。

胶州秧歌凭借着其悠久的历史及广泛的文化传承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胶州秧歌以它性格鲜明的人物特征、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灵活多变的内容及古朴豪放的风格,在众多的舞蹈种类中,绽放出它奇特的光芒。

一、胶州秧歌的起源“听见锣鼓点儿,搁下筷搁下碗;听见秧歌唱,手中活儿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上老命瞅一瞅……”这几句顺口溜,说的就是人们对胶州秧歌的喜爱。

胶州秧歌起源于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地区,当地又称“跑秧歌”、“地秧歌”、“三道弯”、“扭断腰”。

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它以男刚女柔、婀娜多姿、舒展大方的舞姿和“抬重落轻走飘”的舞蹈风格,享誉海内外。

胶州秧歌是一种在演唱秧歌的基础上吸收了外来形式而成为舞、戏结合的表演形式。

它起源于背井离乡的农民,一般都是为生活所迫而进行的献艺活动,一家老小沿途卖唱,在装束上老人身上背着腰鼓,女人手里拿着针线包,男孩打棒,女孩子打小钹,表演时一般都踩着矮跷。

所谓,“矮跷”即特别制成带有假小脚型的鞋,穿上后只用前脚掌着地,裤中只露出小脚,以模拟缠足妇女的步态。

由于各种原因,胶州秧歌流传的地域很狭窄,后来,政府明令禁止缠足,以矮跷模拟小脚的形式也被禁止。

经过多年的沿革,逐渐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有其独特风格的鼓舞形式。

胶州秧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把影响扩大开来,然而因踩矮跷形成的律动特征却在表演中遗存下来。

二、胶州秧歌的传统表演形式及内容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分为大场和小戏两部分。

表演程序有“开场白”、“跑场”、“小戏”三部分。

“跑场”队形有“十字梅”、“大摆队”、“剪子股”、“西门斗”、“挖心”、“绳子头”、和“两扇门”。

小戏有《送闺女》、《三贤》、《小姑贤》、《双推磨》等。

“跑场”、“小戏”由五对不同角色的人来承担,分别有:鼓子:原是挎鼓表演,后改为水袖,扮成四十多岁的中年人。

胶州大秧歌的起源、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舞蹈论文-艺术论文

胶州大秧歌的起源、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舞蹈论文-艺术论文

胶州大秧歌的起源、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舞蹈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地域文化胶州市位于山东半岛西南部,胶州湾西畔,跨胶济铁路东端。

悠悠的胶河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胶州儿女,也培育了胶州人民勤劳智慧和多才多艺、心灵手巧的技能。

胶州秧歌被收入文化部编制的《中国民间舞蹈集成》中;胶州八角鼓被列为山东重点曲艺之一;胶州鱼鼓、胶州大鼓也都以自己的特点来维持其青春艺术。

另外,如年画、剪纸、工艺方面的史家炉,在胶州工艺美术史上都占有一定的位置。

这些古老的民间文化,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胶州人民为幸福而努力,为富足而耕耘和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

金胶州的盛誉名副其实。

二、胶州大秧歌的起源相传清朝初期,由马姓、赵姓二户外地逃荒来到胶州东小屯定居,依靠卖包烟(一种加工的土烟)为生。

之后,由于天灾兵祸,马、赵二姓两户人家弃家流浪关东。

传他们两家人当中有老头、老婆、儿子、儿媳妇、孙女共三代人。

在逃荒的路上,一开始他们沿途乞讨,后来改为唱门子,再后来由老头背腰鼓,儿子舞打狗棍,老婆背翠花包,儿媳和孙女则以团扇彩巾作为简单道具,边舞边唱民歌小调,慢慢逐渐地形成了一些简单的舞蹈程式和具有胶州地方色彩的小调。

三、胶州大秧歌的历史地位胶州大秧歌被誉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

又名地秧歌跑秧歌,民间称三道弯扭断腰,建国后,为了与其他地区的秧歌相区分,因主要活跃在胶州市郊范围内而统称为胶州大秧歌。

与海阳秧歌商河鼓子并称为山东三大秧歌。

他既不同于鼓子秧歌的粗犷豪迈,气势磅礴,也不同于红火热烈,欢快奔放的海阳秧歌,胶州秧歌是以欢快风趣的舞蹈开始,以民风民俗的小戏为体,贯穿全场,因此我们称它为小戏秧歌。

1995年,胶州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秧歌)之乡。

四、胶州大秧歌的艺术特征(一)音乐特点胶州秧歌不仅有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的上演剧目,它还有较固定的表达一定感情和人物的音乐曲牌,这些曲牌和上演剧目一样,有的是秧歌小戏中专用曲牌,有的是吸收了其他姐妹艺术的音乐,像得胜令水浪吟小白马等曲牌,常用在秧歌开场的舞蹈上,藉此烘托舞蹈气氛。

浅谈胶州秧歌的风格特色及成因

浅谈胶州秧歌的风格特色及成因

浅谈胶州秧歌的风格特色及成因作者:王颖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9期摘要:胶州秧歌是一种流行于山东地区民间的一种舞蹈艺术形式,出现在山东省胶州一带,其主要艺术特色是以民族舞蹈和秧歌小戏相结合,这种舞蹈艺术形式一直在民间流行,已经历了百年的历史沉淀,至今仍深受广大劳动人民喜爱。

本文主要就胶州秧歌受到了当地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而产生了独特的风格特色进行论述。

关键词:胶州秧歌;风格特色;形成原因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7-0158-01一、胶州秧歌的形成原因(一)人文环境对胶州秧歌的影响胶州秧歌主要表现的是齐鲁女性淳朴、善良的性格和优良的传统文化底蕴,它在胶州县附近的后屯、南旺、东小屯等村庄最为盛行。

这里的人们性格善良、憨厚淳朴,特别是是广大女性同胞,不仅面容姣好,而且对生活任劳任怨。

她们也像男人们一样参加农业生产活动,耕种作物,在收获的季节收获果实。

胶州秧歌的很多舞蹈动作都是来源于她们的朴素的劳动生活中,这些都直接反映出了胶州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生活态度。

齐鲁文化对胶州秧歌的艺术风格特征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山东是孔孟之乡,他们所主张的儒家思想,都在胶州秧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胶州人内敛坦诚、灵活坚韧、实在豪放和粗狂灵活的优良品质,也在秧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胶州秧歌不仅蕴藏着胶州人的性格特色和胶州的历史文化,也是山东人民智慧的结晶,深得全国人民喜爱。

(二)地理环境对胶州秧歌的影响胶州市位于山东半岛,深受齐鲁文化的熏陶,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交通极其便利,经济发展迅速,贯穿胶新、济青高速公路和胶济铁路,成为大商贾的集中之地。

胶州物产丰富,文化灿烂。

早在四千五百多年前,在这里就出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三里河文化。

到唐宋时期,胶州(板桥镇)又是全国五大商埠之一,北方唯一通商口岸。

这些因素都为胶州秧歌的出现和产生提供了优越条件。

三弯九动十八态——浅析胶州秧歌的沿革与发展.doc

三弯九动十八态——浅析胶州秧歌的沿革与发展.doc

三弯九动十八态——浅析胶州秧歌的沿革与发展摘要:胶州大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俗称三道弯、扭断腰,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形式,以其独特优美的舞姿闻名全国。

提到胶州秧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胶州秧歌在长久的发展进程中以其独具的优势和舞蹈表演特征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和喜爱。

所以在进行胶州秧歌的研究过程中,需要综合胶州秧歌的特色和胶州秧歌在进行表演过程中所体现出的风格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从而实现对胶州秧歌沿革和发展的深入了解,推动人们对胶州秧歌发展变化以及其主要舞蹈艺术特征的把握。

关键词:胶州秧歌,沿革,发展,特色引言胶州秧歌是山东地区独有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

提到胶州秧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胶州秧歌在长久的沿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自身鲜明的风格特色,也形成了独具特点的表演艺术形式。

就胶州秧歌的发展来说,在胶州秧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胶州秧歌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经过历史的不断沿革和变迁,因此胶州秧歌在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其不俗的影响力和表现力。

所以针对胶州秧歌的研究也层出不穷。

本文以胶州秧歌的沿承和发展为切入点,针对胶州秧歌在进行舞蹈艺术的表演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主要艺术特色展开了研究和探讨。

因此针对胶州秧歌的研究,不仅能够使人们加深对胶州秧歌这种独特艺术形式的认识,同时也能够通过研究促使人们在了解胶州秧歌这种文化艺术形式的同时,也加强对胶州秧歌艺术表演的水平呈现。

所以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从胶州秧歌的沿革角度入手,分析了胶州严格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辩护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风格。

以及胶州秧歌在历史文化是变迁过程中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艺术发展形式和发展风格,以及其通过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沉淀下来的文化艺术的积累。

一、胶州秧歌的起源、历史背景及特色胶州大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俗称三道弯、扭断腰,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形式,以其独特优美的舞姿闻名全国。

胶州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其舞蹈、音乐曲牌和情节剧在中国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

浅析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以舞蹈《映山红》为例

浅析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以舞蹈《映山红》为例

浅析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以舞蹈“映山红”为例1. 引言胶州秧歌是常见的一种民间舞蹈,它起源于劳动人民生活,具有大众性、娱乐性、观赏性等优点,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性和社会价值,深为胶州人民喜爱,在我国的舞蹈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当下,认识秧歌的群众越来越多,但了解胶州秧歌的歌舞背景以及风格来源的人,却少之又少。

本文在众多历史文件与文献资料中,摘取并整理了重要内容,希望可以为传承和发展胶州秧歌尽一份绵薄之力。

2. 胶州秧歌的概述2.1 胶州秧歌的起源关于胶州秧歌的起源,据有关文献资料显示,它的形成有着230多年的历史,最早记载在明末清初。

有关史料中记载胶州秧歌发源于马店乡东小屯,在明末清初逃荒的过程中,有两户人家以卖烟为生,因无法维持家庭温饱不得已闯关东,他们为了生活不得不开始在大街小巷进行卖唱乞讨,后又逐渐增加了些舞蹈动作及简单的道具等发展而来。

也有不少学者对“卖唱乞讨”起源一说表示怀疑,认为胶州秧歌的规模及特点不是简单的卖唱乞讨可以发展演变的。

但是,不论胶州秧歌起源是何种说法,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胶州秧歌的起源与发展与人们的劳动生活息息相关,它在老百姓生活、劳动中形成,受到地理、人文环境影响,是人民集体创造、发展、传承的舞蹈。

之后胶州秧歌逐渐受到政府的重视,多次进行搜集整理、学术研讨、开展培训。

2.2胶州秧歌的艺术形式六个行当和两种表现形式:六个行当,也就是人物角色,胶州秧歌有六种不同人物性格的角色组成,分别是是膏药客,翠花、扇女、小嫚、棒槌和鼓子。

两种表现形式: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

小调秧歌是胶州秧歌中的舞蹈部分,它的舞蹈动作特点是:翠花扭三步、撇扇、小嫚正反三步扭、丑鼓八态等。

“四门斗”、“十字梅”、“两扇门”、“大摆队”是小调秧歌的常用队形,其音乐由打击乐、唢呐牌子、民歌小调组成。

小戏秧歌的舞蹈特点、音乐节奏、表演形式等与小调秧歌大致相同。

根据胶州秧歌的风格,又可分为文秧歌和武秧歌。

浅谈胶州秧歌的发展与特征

浅谈胶州秧歌的发展与特征

Yi Shu Ping Jian浅谈胶州秧歌的发展与特征周轶瑾上饶师范学院摘要:从艺术形式上来说胶州秧歌,属于歌舞剧,其曲牌、行当齐全,形式变化多样,文化内容胶州海运丰富,虽然业内对胶州秧歌的定论尚无,但不能忽视的一点是,该门艺术是围绕文化应运而生,至今仍保留着和胶州海运文化的种种联系。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起源于马店东小屯、南旺,它以“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姿和“抬重落青走飘”的舞蹈风格在海内外非常出名,现在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了。

胶州秧歌盛名国内外,2006年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胶州海运文化胶州秧歌中图分类号:J722.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9-0074-02一、胶州秧歌的历史起源与文化背景据记载,胶州秧歌起源于清咸丰年间。

相传明末清初,胶州有赵姓、马姓两户人家因为生活困难而逃到了关东。

他们两家中有老头、老婆、儿子、儿媳、孙女三代人,在逃荒路上乞讨,为了能够吸引别人,将当地小调配合一种独特的扭动在路边表演。

后面在形式上又有发展,在演员装束和表演分工有了固定的形式,称为“唱门子”,由老头背鼓腰、儿子舞打狗棍、老婆背翠花包,一边跳舞,一边唱民歌小调,胶州秧歌的雏形便应运而生。

胶州秧歌原有72出秧歌小戏剧目,现存35出。

新中国成立以后,有关方面的专家对胶州秧歌进行了多次探索、整理,并组织学术研讨会来讨论研究,每年定时定期来举办“新春胶州秧歌会”进行推广和宣传。

最近几年,胶州秧歌在全市乃至全国文艺汇演中屡屡斩获大奖,并列入了北京舞蹈学院汉族民间舞蹈女性训练范本。

胶州被称为“中华秧歌之乡”,它有着4500多年的历史,从唐朝起就成为古代重要的通商口岸,也成为孕育胶州秧歌剧的历史长河。

胶州秧歌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享誉全国,并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有关山东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特别值得要说的是,在当地老艺人们用“重落脚,落脚轻、走路飘,活动起来就像扭断腰一样”来体现胶州秧歌的特点与动律。

山东胶州秧歌发展现状

山东胶州秧歌发展现状

山东胶州秧歌发展现状山东胶州秧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山东胶州秧歌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是山东地区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艺术之一。

秧歌起源于农耕民族的劳动生活,在作为劳动的产物的同时,也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胶州秧歌舞蹈以演绎海神四大夫子形神兼备的祭拜活动而闻名,它深受民众喜爱,成为人们在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年来,山东胶州秧歌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和保护,其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方面,当地政府积极加强对胶州秧歌的扶持,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包括加大对秧歌艺人的培训和补贴力度,组织秧歌比赛和演出等。

这些举措不仅带动了舞蹈艺术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旅游的繁荣。

另一方面,胶州秧歌的艺术家和舞蹈团体也积极创新,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传统的舞蹈元素与现代的舞蹈形式相结合,使胶州秧歌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秧歌节等活动的举办,也让更多胶州秧歌走出了山东,走向全国甚至国际舞台,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目前,山东胶州秧歌的发展面临一些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人的兴趣更多地倾向于流行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一些困难。

另一方面,秧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保护。

各级政府加大对胶州秧歌的保护力度,注重对老师资格和传承人的培养,弘扬胶州秧歌的精神内核。

山东胶州秧歌的发展也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是缺乏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机制,胶州秧歌需要更多有深厚艺术功底和专业知识的人才。

其次是缺乏资金的支持,胶州秧歌的艺术表演和培训都需要一定的经费。

最后,胶州秧歌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很多人对胶州秧歌的了解仍然很有限。

总体来说,山东胶州秧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赞誉。

政府的扶持和社会的关注使得胶州秧歌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但是,胶州秧歌的发展仍然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

希望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山东胶州秧歌的发展能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为现代社会增添光彩。

非物质文化遗产毕业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毕业论文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很多价值,如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等,开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并从中受益成为当代人们研究的重点。

本文主要研究以胶州秧歌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

胶州秧歌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经济价值的开发成为胶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的重要问题。

胶州秧歌具有300年的历史,发源于民间,胶州向来具有“秧歌之乡”的称号,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开发胶州秧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势在必行。

胶州于2008年开始举办的秧歌节正是开发与保护胶州秧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透过胶州秧歌节我们可以从中挖掘出胶州秧歌的经济价值,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经济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胶州秧歌,经济价值ABSTRACT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a lot of value in itself,such as social value, economic value, cultural value, etc. The valu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 explore and benefit from the focus of the study of contemporary people. This paper studies mainly in Jiaozhou Yangko the economic valu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Jiaozhou Yangko as the first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development of its economic value 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become the important issues of Jiaozhou.Jiaozhou Yangko with 300 years of history, originated in civil society, Jiaozhou has always been the title"the town of yangko ", these advantages of this development Jiaozhou Yangko the economic value of non-material culture is imperative.The Yangko Festival hold in 2008 in Jiaozhou is the important measur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 through the Jiaozhou Yangko Festival we can dig out the economic value of Yangko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ffect on the economy, have great significance.KEY 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Jiaozhou Yangko,the economic value目录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胶州秧歌3000字论文

胶州秧歌3000字论文

胶州秧歌摘要:胶州秧歌从艺术形式和类别上看,属于歌舞剧,其曲牌、行当齐全,形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虽然业内尚无关于胶州秧歌起源的定论,但是不可忽略的一点是,该门艺术是围绕胶州海运文化应运而生,至今仍保留着和胶州海运文化的种种联系.关键字:胶州海运文化胶州秧歌“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起源于马店东小屯、南旺,它以“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姿和“抬重落轻走飘”的舞蹈风格,蜚声海内外,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

它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蜚声全国,并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胶州秧歌的历史起源及文化背景胶州秧歌据记载起源于清咸丰年间,相传明末清初,该村的赵姓、马姓两户人家因生活困难,逃荒关东。

他们两家人中有老头、老婆、儿子、儿媳、孙女三代人,在逃荒路上,开始沿途乞讨,后改为"唱门子",由老头背腰鼓、儿子舞打狗棍、老婆背翠花包,一面“舞之蹈之”,一面唱民歌小调,这便是胶州秧歌的雏形了。

"一更里,遇撞着老天爷大雨直倾……,二更里,闯关东两泪潺潺……"传统秧歌段子《关东五更》真实地反映了他们闯关东的生活。

返回故乡后,经过多年相传,不断改进,胶州秧歌演变为具有男刚女柔的鲜明特色和"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蹈风格。

"绿杨城郭杏花村,迭肩挨肩集比邻。

扇影衣香人欲醉,笙歌围住一团春。

"这是清咸丰进士宋观炜观胶州秧歌后的作品,今人读之,犹觉如临"扇影"、"衣香"之境。

其风格特点中蕴藏和体现了胶州特有的人文经济风貌和胶州人的独特性格。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胶州秧歌"安锅"之处达50多处,出现了村村都有秧歌队的盛景。

胶州秧歌原有秧歌小戏剧目72出,现存35出。

建国后,有关方面对胶州秧歌进行了多次挖掘、整理,并组织了学术研讨。

每年定期举办“新春胶州秧歌会”。

胶州秧歌九儿剧目赏析

胶州秧歌九儿剧目赏析

胶州秧歌九儿剧目赏析胶州秧歌是一种源自山东胶州地区的传统舞蹈形式,而胶州秧歌九儿剧目则是其中的一种经典剧目。

这一剧目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备受人们喜爱,成为了胶州秧歌的代表作品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胶州秧歌九儿剧目进行深入的赏析,探讨其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

首先,胶州秧歌九儿剧目在表演形式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这一剧目通常由九名女演员共同演出,她们身穿华丽的传统戏服,头戴花冠,手持绢扇,脚踏秧歌舞步,舞姿婀娜多姿。

在音乐伴奏下,她们以优美的舞姿和动人的歌声,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整个表演过程中,九名演员相互配合,相互呼应,形成了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胶州秧歌九儿剧目在文化内涵上具有丰富的价值。

这一剧目源自胶州地区的民间传统,融合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

在表演中,演员们通过歌舞表达着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递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同时,胶州秧歌九儿剧目还融入了丰富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元素,使得整个表演更加具有故事性和戏剧性,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和情感共鸣。

此外,胶州秧歌九儿剧目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高超的水平。

演员们不仅需要具备优美的舞姿和动人的歌声,还需要具备扎实的舞蹈技巧和表演功底。

她们需要在舞台上展现出自己的个性魅力,同时又需要与其他演员相互配合,形成整体的和谐。

这对演员的要求非常高,需要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和反复的排练。

而正是这些优秀的演员们,才能够将胶州秧歌九儿剧目演绎得淋漓尽致,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艺术享受。

总的来说,胶州秧歌九儿剧目作为胶州秧歌的代表作品之一,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超的艺术表现。

通过对这一剧目的赏析,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胶州秧歌的魅力,还可以感受到胶州地区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希望胶州秧歌九儿剧目能够继续发扬光大,为观众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和文化震撼。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及成因浅析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及成因浅析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及成因浅析摘要论文介绍了胶州秧歌的表演艺术形式和极其鲜明的动作风格特征,如“拧、碾、抻、韧、扭”、“抬重落轻走飘”、“三道弯”,并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审美观念和不懈的艺术创造等方面分析了胶州秧歌动律文化成因。

关键词胶州秧歌教学方向即兴舞现代舞1.引言胶州秧歌流行于山东胶州一带,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有着浓郁的地方文化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俗称“扭断腰”、“三道弯”[1-5]。

胶州秧歌是我国舞蹈文化的宝贵财富,是胶州人引以自豪的艺术品牌。

胶州秧歌传承发展了多年,近年来对其起源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对于胶州秧歌“乞讨卖唱”的起源,研究人员提出质疑,研究者认为,胶州秧歌从艺术形式看,不仅包括舞蹈和歌唱还包括戏剧,认为不可能靠不足百户的小村庄就形成一个如此复杂的地方剧种[8]……最新研究成果认为胶州秧歌的形成和发展综合了齐鲁文化遗风、古胶州港口地位及海运文化、宋代舞蹈和元杂剧发展演化等胶州在我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方面的因素[4,5]。

有关胶州秧歌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原生态元素并进行科学地文化解读。

胶州秧歌以舞蹈表演为主,而小戏表演减少甚至消失,笔者认为尤其要整理探究过去脍炙人口而现在几乎失传的小戏剧目,更有着积极的传承和现实意义。

2.胶州秧歌的表演艺术形式和动态风格特征2.1 胶州秧歌的表演艺术形式胶州秧歌有两种表现形式: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

小调秧歌是舞蹈部分,小戏秧歌原有72出剧本,但都是口头创作,目前已整理出10余出,大部分失传。

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都有“6个行当”的划分。

胶州秧歌的“六个行当”包括:膏药客,翠花、扇女、小嫚、棒槌、鼓子。

演员基本编制为24人,假如增加人数必须双数递增,秧歌队需有一至二人负责全队的事务组织领导,俗称“秧歌爷”。

还有一名“伞头”,秧歌的角色分为“翠花”、“扇女”、“小嫚”、“鼓子”、“棒槌”5种,一般每种角色2人或者4人,不能单数。

胶州秧歌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

胶州秧歌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

胶州秧歌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摘要:胶州秧歌与鼓子秧歌、海阳秧歌共同被誉为山东省三大秧歌,胶州秧歌到今天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胶东地区广为流传,其中胶州县城附近的丘东、南旺、东小屯等村庄最为盛行。

胶州秧歌作为民间传统艺术的一种形式,其艺术风格十分独特,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在北方民间舞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中国民间舞蹈中占据重要地位。

鉴于此,文章阐述了山东地区胶州秧歌的起源与发展现状,并详细介绍了山东胶州秧歌的类型,从胶州秧歌的民间风格以及艺术高度方面,对胶州秧歌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进行了论述与分析。

关键词:山东;胶州秧歌;传统文化;发展引言:胶州秧歌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具有鲜明的齐鲁文化特色。

胶州秧歌是我国优良传统文化内涵的体现,也是胶州人民变化的时代意识的体现,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在历史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胶州秧歌也随之不断创新与调整,其艺术本质更加纯真,审美意识越来越符合现代化审美追求。

1胶州秧歌的起源与发展现状山东省胶州地区,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其地区面积辽阔,生态环境优美,是我国主要港口之一,胶州市的名字就是由此得来的。

早在一千多年以前,齐鲁两国相继对这片地区进行了统治,这片大好河山由此获得了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也成为齐鲁文化的主要传承之地。

胶州地区具有较强的海洋性气候特征,人们水路交通相对其他地区较为便利,饮食、住宿情况也较为优异,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多种经济形势并存的发展形式,也导致上层建筑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变,其中,胶州秧歌就是发展产物中较具代表性的一种。

胶州秧歌最初起源于北方民间传统文化,发展进化过程中,将民间小调、舞蹈杂技、戏曲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融合为一体,成为一种为了满足人们享乐的独特艺术文化形式,以山东地区为中心,逐渐向周边省市扩散,迄今为止,胶州秧歌的起源可追溯到三百多年前。

初始阶段,胶州秧歌并没有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的表演风格,人们仅仅是把传统意义上小戏秧歌和小调秧歌组在一起进行表演。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及成因浅析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及成因浅析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及成因浅析胶州秧歌是中国山东省著名的舞蹈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胶州秧歌在风格特征和成因方面都有一定的独特性,本文就对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及其成因进行浅析。

1、以舞蹈为主,并融合了唱、念、打、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山东地区的文化特色和生活习惯。

2、舞姿大气磅礴、雄奇豪放,舞者力量十足,舞步矫健有力,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3、以团队协作为主要特征,舞者们常常以交响乐队形式演出,配合默契,呈现出高度的统一性与和谐性。

4、在音乐和文化方面,胶州秧歌以山东方言歌曲为主,着重描绘了山东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增强了秧歌的地方特色。

5、在造型和服饰方面,胶州秧歌注重形式美和实用性,舞者的服饰通常是以道袍、锦缎、鹅黄色长袜等颜色鲜艳、华丽的衣物为主,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春节庆贺的色彩。

6、在舞蹈风格方面,胶州秧歌是一种午夜舞蹈,舞者们通常在深夜迎着月亮和东海的海风跳舞,舞蹈风格激烈而不乏优美和细腻的表现手法。

二、胶州秧歌的成因胶州秧歌起源于山东半岛地区的早期农耕文化,可追溯到两千年前。

秧歌的舞蹈团队主要是由村民、集市民、烤麦号、钉炉工等劳动阶层组成的,是他们在每年丰收之后所表达的欢庆心情。

由于长期的传承和演变,胶州秧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

当时,秧歌是一种以模仿为主的表演形式,舞者会模仿各种动物和自然风景来展示自己的表演技巧和舞蹈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胶州秧歌开始融合自己的音乐、诗歌等形式,逐渐成为了一种以舞蹈为主,融合多种艺术形式的舞蹈艺术表演。

总之,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和成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演变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和鲜明特点。

胶州秧歌凭借着其浓郁的山东文化特色和出色的艺术表现,深受广大观众和艺术爱好者的喜爱和认可。

浅谈胶州秧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胶州秧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胶州秧歌的传承与发展作者:牛鲁燕周娉高虹来源:《神州民俗·上半月》2016年第04期[摘要]胶州秧歌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在分析研究各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胶州秧歌的实地调研,分析了其目前传承和发展的状态,并在参考了陕北秧歌等其他秧歌传承发展案例、结合政府已有政策及当地群众的意见下,对胶州秧歌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胶州秧歌传承发展胶州秧歌,是流传在以山东胶州为中心,辐及高密、即墨、黄岛、胶南等县(市),深受人民喜爱的一种广场民间歌舞形式。

至今已有三个多世纪的历史,老百姓也称之为“地秧歌”、“跑秧歌”、“耍秧歌”,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并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农闲开始、农忙解散之时,人们常常用秧歌表达庆丰收、祈丰年的喜悦之情。

在胶州当地的农村,有这样一句谚语:“听听秧歌唱,手中活茬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着老命瞅一瞅。

”可见胶州人对秧歌的喜爱之情。

作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胶州秧歌历史悠久,地方特色鲜明,极具研究价值。

随着当今大众文化的普及,胶州秧歌作为传统民俗的留存,理应得到保护和发展。

一、胶州秧歌的现状(一)胶州秧歌的发展情况秧歌的艺术形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秧歌传承人李艳和吴英民都说,传统的胶州秧歌以戏为主,而今天比赛以跳为主,小戏不大唱了。

如今,传统的秧歌小戏已经面临失传,大场面的舞蹈表演和歌颂新时代的秧歌小戏慢慢流行开来。

传统秧歌小戏的逐渐失传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当代比赛方式的限制。

秧歌比赛的时间一般限制在15分钟左右,但小戏一句话就能唱很长时间,四句话就得唱十几分钟;另一方面,传统的小戏都用土话唱,如果不加字幕,观众无法理解其内容;第二,秧歌小戏传承方式的局限性在于秧歌剧目是口传的,没有谱子的记载,传承比较困难;第三,随着老传承人的离世,传统秧歌小戏也面临失传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传承人们承担起挽救小戏的责任与使命。

2024年胶州秧歌观后感标准版本

2024年胶州秧歌观后感标准版本

2024年胶州秧歌观后感标准版本胶州秧歌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代表了山东地区丰富的文化底蕴。

作为一种具有扎根于民间的舞蹈艺术形式,胶州秧歌以其独特的节奏和精湛的舞技吸引着许多观众的目光。

2024年,在胶州市举办的秧歌表演更是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独特的魅力。

首先,胶州秧歌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其激情奔放的节奏和鲜明的舞蹈动作。

整个表演过程中,演员们用精湛的舞技和饱满的情感展现了秧歌的魅力,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和活力。

而且,表演者们将秧歌的独特节奏和舞蹈动作与音乐和灯光效果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艺术空间。

观众在欣赏表演的同时也会被带入其中,与演员们一同感受到秧歌带来的热情和活力,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能量和生机的世界。

其次,胶州秧歌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秧歌作为一种民间舞蹈,承载了胶州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内涵。

在胶州秧歌的表演中,观众不仅仅可以欣赏到舞蹈的美感,更能够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和价值观念。

比如,在表演中常常出现的农田劳作、节日庆祝等情景,都展示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和乡村生活的美好。

这让观众更加亲近自己的家乡和传统文化,感受到了一种亲切和温暖。

此外,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和内容也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在表演中,观众可以看到演员们身着传统服装,以原汁原味的方式展示出了秧歌的风采。

此外,舞蹈中常常出现的自然元素,如水、土地、天空等,也加深了胶州秧歌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

观众在欣赏表演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对于当今社会以及环保意识的提高无疑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2024年的胶州秧歌表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方面,表演者们以其精湛的舞技和独有的魅力,将胶州秧歌的激情奔放和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赞叹不已。

另一方面,胶州秧歌作为一种民间文化艺术形式,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价值观念,使观众更加热爱和尊重自己的文化传统。

非遗视域下胶州秧歌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策略浅析张涛

非遗视域下胶州秧歌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策略浅析张涛

非遗视域下胶州秧歌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策略浅析张涛发布时间:2023-06-21T09:06:26.600Z 来源:《中国经济评论》2023年7期作者:张涛[导读] 胶州秧歌作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对象。

胶州秧歌因其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独特的艺术特征在中国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语言质朴纯粹,唱腔婉转悠扬,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音乐和舞蹈艺术受到了外来因素的巨大冲击,生存和发展空间被极大压缩。

如何保护并传承好胶州的秧歌艺术,探索有效的创新和改良路径,让胶州秧歌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新一代年轻人的审美,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青岛工学院山东青岛 266300摘要:胶州秧歌作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对象。

胶州秧歌因其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独特的艺术特征在中国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语言质朴纯粹,唱腔婉转悠扬,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音乐和舞蹈艺术受到了外来因素的巨大冲击,生存和发展空间被极大压缩。

如何保护并传承好胶州的秧歌艺术,探索有效的创新和改良路径,让胶州秧歌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新一代年轻人的审美,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胶州秧歌;艺术特征;传承与保护一、胶州秧歌的艺术形式和发展历程胶州秧歌的主要表现形式分为两种: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

其中小调秧歌的表演形式为简单的舞蹈动作搭配民歌,它篇幅短小、程式灵活,后逐渐演变为小戏秧歌开场前的“垫戏”。

小戏秧歌在原有唱腔的曲牌、伴奏和表演程式基础上,借鉴了传统京剧中“坐科”的模式,培养专业的演员进行演出,在艺人刘彩、纪鸣柯等人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将单纯歌舞形式的小调秧歌发展为小戏秧歌,其表演形式也被分为大场与小戏两部分。

小戏秧歌原本有72出剧本,但大部分内容已经失传,能够整理出来的也只有十余出。

到民国初年,胶州秧歌演变为“文秧歌”和“武秧歌”两个流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胶州秧歌独特价值与发展
摘要胶州秧歌,以其秧歌小戏在多种创新形式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

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胶州秧歌的传统小戏日渐式微。

本文通过分析比较我国秧歌多种创新形式与传统胶州秧歌的异同,阐释胶州秧歌多元内涵与秧歌小戏民间原生性的独特价值,以此为基础,对胶州秧歌进行传承定位,寻求发展思路,对非遗保护工作十分重要。

关键词胶州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形式;独特价值
秧歌,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大都包含歌、舞、乐等艺术元素,但很少有“戏”。

而本文要探讨的胶州秧歌传统样式则与大众常见的其它秧歌(如健身秧歌、舞蹈秧歌等)不同——有小戏表演、有角色之分,是兼容了歌、舞、乐、戏等多种艺术元素的一种原生形态。

一、传统表演样式之形成
2009年,笔者观看了“胶州市秧歌大赛”,胶州秧歌的表演分为两部分:先由六个行当的演员表演秧歌跑大场歌舞,再演秧歌小戏。

目前关于胶州秧歌传统歌舞加小戏表演样式的形成时间,有多种观点,但起源于何年,尚未有实证材料,亦不是本文想要参与讨论的内
容。

笔者观点倾向于认为:胶州秧歌在“清咸丰年间”已经不只是歌舞表演,还加入了——小戏剧情。

据胶州市文化局秩歌负责人介绍,在编纂《胶州市文化志》时发现了胶州咸丰九年(1859)进士宋观炜的《秧歌词》十二首,对胶州秧歌现有的六种角色的扮相、舞态、道具等做了描述。

膏药客:罗伞高擎笑拍肩,铃声喧处压场园。

凭谁管领春风坠,让与壶中卖药仙。

鼓子:小鼓轻摇号贷郎,当筵袖舞太郎当。

两行红粉尘相妒,唐突歌场凭他狂。

棒槌:登场骤听鼓声哗,簇拥人丛面面遮。

就里阿侬偏出色,淡红袄子满头花。

翠花:钗荆裙布髻盘鸦,缓步长歌卖翠花。

几度相逢还一笑,夸朝春色属谁家?
扇女:窄窄红襦稳称身,女儿装束更怜人。

纤腰倦舞娇无力,团扇轻摇满袖尘。

小嫂:宫扇罗巾学拉花,巧将艳曲按红牙。

汗流香粉纷纷落,萧鼓喧阁日来斜。

此为迄今最早关于胶州秧歌角色的记录,遂《胶州文化志》中把胶州秧歌的形成年代定为“清咸丰三年(1856),或1854~1858年间”。

而从宋观炜《秧歌词》:“击壤赓歌乐有秋,太平时节共嬉游。

而今变作风流剧,更有谁将旧普求”中之“风流剧”一词看,清咸丰年间,胶州秧歌表演己具备了剧情元素。

二、胶州秧歌之现状
中国封建社会,胶州秩歌曾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2006年,因其歌舞加小戏的典型特征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极高的艺术保护价值。

进入新时期,胶州秧歌传统样式面临边缘化窘况,虽仍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广为流传和普及的多是传统样式中的舞蹈部分,小戏的表演几乎消失无踪。

随着老一辈技艺高超的秧歌艺人逐渐减少,现在的胶州秧歌表演缺乏竞技性高难动作,往日盛况难复。

年轻人对学习胶州秧歌传统表演技艺不感兴趣,胶州秧歌舞戏并重的传统样式面临断代的局面。

三,秧歌创新形式
新中国成立前后至今,随着城市现代化模式发展的加速,以各地秧歌为素材的秧歌创新形式蓬勃发展,如,新文化运动中的“解放秧歌剧”、社区文化活动中的“广场健身秧歌”、传统秧歌舞蹈的艺术化加工“专业舞蹈秧歌”等,迅速成为了大众文化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它们从角色性格、服饰造型、剧情内容、音乐伴奏、组成部分、社会功能、审美价值、等多个方面与胶州秧歌传统样式有着显著差异。

(一)解放秧歌剧
抗战时期,由于延安解放区政府对民间传统艺术形式的大力提倡和重视,诞生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秧歌剧。

1.产生
秧歌剧俗称解放秧歌,是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之后,在延安、陕甘宁抗日革命根据地兴起的。

目的是
为了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思想,表达政治伦理,唤起受压迫民众的抗战热情和爱国情感。

解放区政府号召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于民间艺术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中去,利用和改造传统秧歌形式,在传统民间秧歌形式基础上,再吸收曲艺、文学、歌唱、话剧、快板、西洋乐器等要素进行融合。

而传統胶州秧歌是则为了满足人们朴素的对文化娱乐生活的需要,在农村自然生成的环境中自发形成的。

2.角色、服饰
解放秧歌剧人物角色少,一般由两三个人表演,服饰、道具单一,演员大都是工农兵革命形象。

男性角色形象多为头扎毛巾,正气凛然,腰间系红带,手执铁锤。

女性角色形象多为果敢大方,腰系红绸,手握镰刀。

演出时由一人领队,众人起舞,动作简单、整齐划一。

据笔者在秧歌节期间拍摄视频来描述,传统表演样式中的服饰造型、道具种类、角色性格都要更加的生动、多元。

传统胶州秩歌有六个行当的演员,角色层次分明,是按普通百姓生活中老中青三代人的角色构成来搭配适合年龄特征的服饰、道具。

仅以传统胶州秧歌中女角形象为例:代表老年妇女的翠花,挽发髻,服饰为藏蓝色大底上有黑花刺绣,手舞绿色折扇,形象泼辣风趣;代表中年妇女的扇女,头戴翠绿穗子饰物,服饰为粉色大底上有绿花刺绣,手舞粉红折扇,形象柔媚细腻;代表少女的小馒,头扎发辫,戴嫩黄穗头饰物,大红色服饰,手舞圆形团扇,形象俏丽含蓄。

3.剧情
解放秧歌剧创编的剧情一般为军民大生产、学习新文化、拥军斗
地主等反映农村新型家庭关系、解放区军民革命生活,歌颂生产劳动的题材,完全摒弃了传统秧歌中封建迷信、家长里短的元素,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白毛女》等,是革命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胶州秧歌小戏剧情,则与农村生活、耕种劳作以及儒学、宗教祭祀有关,有劝人向善的(《裂裹脚》),有反映连年灾荒乞讨要饭的,有赞誉能工巧匠的,有讲述各地风光的(《四大观》),都是以劳动人民家常事为题材,根植于农耕文化,真切的反映着农民的生活印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