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秧歌的独特魅力赏析

合集下载

浅谈胶州秧歌独特价值与发展

浅谈胶州秧歌独特价值与发展

浅谈胶州秧歌独特价值与发展摘要胶州秧歌,以其秧歌小戏在多种创新形式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

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胶州秧歌的传统小戏日渐式微。

本文通过分析比较我国秧歌多种创新形式与传统胶州秧歌的异同,阐释胶州秧歌多元内涵与秧歌小戏民间原生性的独特价值,以此为基础,对胶州秧歌进行传承定位,寻求发展思路,对非遗保护工作十分重要。

关键词胶州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形式;独特价值秧歌,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大都包含歌、舞、乐等艺术元素,但很少有“戏”。

而本文要探讨的胶州秧歌传统样式则与大众常见的其它秧歌(如健身秧歌、舞蹈秧歌等)不同——有小戏表演、有角色之分,是兼容了歌、舞、乐、戏等多种艺术元素的一种原生形态。

一、传统表演样式之形成2009年,笔者观看了“胶州市秧歌大赛”,胶州秧歌的表演分为两部分:先由六个行当的演员表演秧歌跑大场歌舞,再演秧歌小戏。

目前关于胶州秧歌传统歌舞加小戏表演样式的形成时间,有多种观点,但起源于何年,尚未有实证材料,亦不是本文想要参与讨论的内容。

笔者观点倾向于认为:胶州秧歌在“清咸丰年间”已经不只是歌舞表演,还加入了——小戏剧情。

据胶州市文化局秩歌负责人介绍,在编纂《胶州市文化志》时发现了胶州咸丰九年(1859)进士宋观炜的《秧歌词》十二首,对胶州秧歌现有的六种角色的扮相、舞态、道具等做了描述。

膏药客:罗伞高擎笑拍肩,铃声喧处压场园。

凭谁管领春风坠,让与壶中卖药仙。

鼓子:小鼓轻摇号贷郎,当筵袖舞太郎当。

两行红粉尘相妒,唐突歌场凭他狂。

棒槌:登场骤听鼓声哗,簇拥人丛面面遮。

就里阿侬偏出色,淡红袄子满头花。

翠花:钗荆裙布髻盘鸦,缓步长歌卖翠花。

几度相逢还一笑,夸朝春色属谁家?扇女:窄窄红襦稳称身,女儿装束更怜人。

纤腰倦舞娇无力,团扇轻摇满袖尘。

小嫂:宫扇罗巾学拉花,巧将艳曲按红牙。

汗流香粉纷纷落,萧鼓喧阁日来斜。

浅谈胶州秧歌艺术

浅谈胶州秧歌艺术

“绿杨城廓杏花村,迭臂挨肩集比邻,扇影衣香人欲醉,笙歌围住一团青。

”这是清朝咸丰年间进士宋观炜描写当年人们摩肩接踵、争睹胶州大秧歌的一首绝句,今天读来,依然还睹“扇影”,犹闻“衣香”。

胶州秧歌凭借着其悠久的历史及广泛的文化传承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胶州秧歌以它性格鲜明的人物特征、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灵活多变的内容及古朴豪放的风格,在众多的舞蹈种类中,绽放出它奇特的光芒。

一、胶州秧歌的起源“听见锣鼓点儿,搁下筷搁下碗;听见秧歌唱,手中活儿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上老命瞅一瞅……”这几句顺口溜,说的就是人们对胶州秧歌的喜爱。

胶州秧歌起源于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地区,当地又称“跑秧歌”、“地秧歌”、“三道弯”、“扭断腰”。

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它以男刚女柔、婀娜多姿、舒展大方的舞姿和“抬重落轻走飘”的舞蹈风格,享誉海内外。

胶州秧歌是一种在演唱秧歌的基础上吸收了外来形式而成为舞、戏结合的表演形式。

它起源于背井离乡的农民,一般都是为生活所迫而进行的献艺活动,一家老小沿途卖唱,在装束上老人身上背着腰鼓,女人手里拿着针线包,男孩打棒,女孩子打小钹,表演时一般都踩着矮跷。

所谓,“矮跷”即特别制成带有假小脚型的鞋,穿上后只用前脚掌着地,裤中只露出小脚,以模拟缠足妇女的步态。

由于各种原因,胶州秧歌流传的地域很狭窄,后来,政府明令禁止缠足,以矮跷模拟小脚的形式也被禁止。

经过多年的沿革,逐渐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有其独特风格的鼓舞形式。

胶州秧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把影响扩大开来,然而因踩矮跷形成的律动特征却在表演中遗存下来。

二、胶州秧歌的传统表演形式及内容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分为大场和小戏两部分。

表演程序有“开场白”、“跑场”、“小戏”三部分。

“跑场”队形有“十字梅”、“大摆队”、“剪子股”、“西门斗”、“挖心”、“绳子头”、和“两扇门”。

小戏有《送闺女》、《三贤》、《小姑贤》、《双推磨》等。

“跑场”、“小戏”由五对不同角色的人来承担,分别有:鼓子:原是挎鼓表演,后改为水袖,扮成四十多岁的中年人。

胶州秧歌风格舞蹈中的“情表合一”

胶州秧歌风格舞蹈中的“情表合一”
一、胶州秧歌情感表达中的特殊性
(一)在表演结构中的情感体现
胶州秧歌有一套不变的表演形式,而胶州秧歌又是一种通俗易懂的民间舞蹈艺术模式,主要活跃于民间,是一种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通过身体语言与表现形式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演出表演结构为:
1、迎秧歌。每到有重大节日的时候,都会有秧歌队进行表演,而村子里的人会放鞭炮,一起去看秧歌队的演出,秧歌队也十分热情地演出。”到“小戏秧歌”,又回到了“小调秧歌”的发展过程,“小调秧歌”一直都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因此在“小调秧歌”发展的过程中“腔”和“调”有许多彼此相通的地方。
胶州秧歌的音乐特色十分突出。胶州秧歌的音乐是以十一种风格不同的曲牌而组成的一种曲牌体的小戏音乐。其次是“以微调式为主,以商羽调式为辅”为胶州秧歌音乐调式的特征。
“三弯”是由于脚下的“拧”、“碾”形成整个身体的扭动。舞者在舞蹈过程中以脚掌或脚跟为着力点,然后贯穿于膝盖及腰部以上各个身体部位的运动。在舞蹈表演过程中,它们的共同配合形成了特有的舞蹈姿态。这充分展现具有舞蹈感染力的舞蹈风格特点,更体现出胶州人民骨子里散发出来的不屈不挠的“韧劲儿”。当然这与胶东劳动人民的生活心态和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所以在进行表演时,应该把自己的身份放置在普通胶州老百姓这一质朴的角色上,用最单纯直接的舞蹈方式去表演,用最真诚的心去感受山东人民对土地的敬仰之情。
胶州秧歌所使用到的背景音乐大都是从民间曲调、音乐中所提取和创作出来的,这些音乐元素本身便蕴含着深厚的思想情感与文化意蕴内涵,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韵味。在舞蹈表演中音乐与舞蹈是不可缺少的,音乐与表演的相互,可以更直接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出生动地人物形象。胶州秧歌加强对背景音乐的使用,一方面可以营造出热烈的氛围,辅助舞者的表演,增强其动作技巧与舞姿形态的情感表达效果;另一方面这些音乐本身也具有传情达意的效果,使现场观众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胶州秧歌所使用背景音乐传达出的思想和情感,感受到人物角色的性格和情感,体会到胶州群众的性格性情。

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分析

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分析

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分析摘要:作为一项审美活动,舞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

胶州秧歌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作为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其凭借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及贴合民心的舞蹈语言登上了舞台,是一个时代审美特征的最直接体现。

基于此,文章主要就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展开探究。

关键词:胶州秧歌;民间舞蹈;审美特征;0 引言胶州秧歌在表演形式上倾向于舞、戏结合,又有大秧歌、地秧歌之称。

最初,秧歌主要出现在祭祀活动之中,用以祈求丰收,后与插秧耕地等农业劳动相结合,艺术形态逐渐丰富。

作为汉族民间舞蹈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胶州秧歌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及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文章以胶州秧歌为研究对象,就其舞蹈审美特征进行论述及探究,旨在使更多的人了解胶州秧歌。

1 胶州秧歌的角色特征分析不管是小调秧歌,亦或是小戏秧歌,均能够以六个行当进行划分,基于行当的不同,相对应的角色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服饰、道具等方面。

1.1 小嫚胶州秧歌中的小嫚,即小旦,表示的是情窦初开的花季少女形象。

表演时,倾向于活泼可爱。

1.2 棒槌棒槌,即为戏曲中的文、武小生,表演时,具有英勇神武,身手矫捷的特点,在性格设定上多以勇敢正义之士为主。

1.3 翠花翠花,别称“大老婆”,表演时,演员都背着“翠花包”,也因此称为翠花。

在戏曲中多指代彩旦一角,在个性设定方面,以性格活泼、开朗大方为主。

1.4 鼓子多用以指代戏曲之中的“小丑”,在小戏秧歌中也可能以“老生”一角出现。

在表演时,多表现为幽默诙谐,豪迈粗犷。

5. 扇女扇女,又可称为“二老婆”,该角色在戏曲中多为“花旦”、“青衣”,而在小戏秧歌中多以“少妇”的状态出现,表演时,倾向于温柔多姿,贤惠淑静等。

2 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2.1 肢体之美“三道弯"为我国传统民间舞蹈的基本姿态之一,在表演时,演员通过调整自己的四肢与关节以逆反方向呈现出一种“S型曲线”,从而创造力一种舒展且挺拔的肢体美感。

论述胶州秧歌艺术特色文档(1)

论述胶州秧歌艺术特色文档(1)

论述胶州秧歌的艺术特色①演员选拔上:演员基本编制为24人,如增加人数必须是双数递增,秧歌队需有一至二人的组织领导者,负责全队的事务,俗称"秧歌爷"。

还有一人由秧歌队的教练或老演员来充任,叫"伞头"。

伞头必须具有眼明手快、头脑灵活、口齿伶俐的能力,在演出前念些顺口溜或说些吉祥话,语言必须风趣幽默。

除此之外,秧歌队还要有3至5人的教练,专管训练演员并兼做演员。

秧歌的角色分为"翠花"、"扇女"、"小嫚"、"鼓子"、"棒槌"5种,一般每种角色2人或者4人,不能单数。

②表演形式上:分为大场与小戏两部分。

跑大场与一般秧歌相同,小戏则专门演小戏,两者除服饰相同外,没有内在联系。

从前述安锅组班,到扮演的人物、人物关系以及服饰等方面,可以看到它属于由秧歌向小戏和现代戏曲发展的过渡形式。

③表演内容上:胶州秧歌的表演内容可分为"跑场引人""膏药客打浑""乡土小戏"等。

跑场引人:演出前先打几通锣鼓招徕观众,然后开始跑大场,场面是一般秧歌常用的摆队、十字梅、四门斗、绳子头等。

在台上跑大场时,多由鼓子带队从两面交叉跑出,每种角色两人相遇时要对舞,交错而过时男角还做些翻扑技巧动作,女角则对舞而过。

过场中,演员可以即兴发挥技艺,充分表演。

但舞时从不唱。

场面多少、时间长短、因观众多少而定,人员己满则开始演小戏。

人来不齐,由膏药客插科打浑后,再来一次跑场。

④音乐特点:一般用旋律优美、音调多变、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郁、羽调式的民间吹打乐。

秧歌的音乐与舞蹈动作配合密切,音乐中用来表现秧歌舞蹈"慢做快收"动律的附点八分音符贴切典型,音乐根据舞蹈情绪灵活运用,两者在力度与速度上高度和谐统一。

胶州秧歌的基本动作主要有"翠花扭三步"、"撇扇"、"小扭"、"棒花"、"丑鼓八态"等,表演程序有"开场白"、"跑场"、"小戏"三部分,跑场队形有"十字梅"、"四门斗"、"两扇门"、"正反挖心"、"大摆队"、"绳子头"等,还有《送闺女》、《三贤》、《小姑贤》、《双推磨》等小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胶州大秧歌特点研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胶州大秧歌特点研究

 文艺理论探索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5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胶州大秧歌特点研究文/徐泓哲摘要:胶州大秧歌称为山东省最出名的三大秧歌之一,于2006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有着秧歌里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舞蹈神韵、音律特征等。

使人在欣赏舞蹈上能感受到当地的乡土气息和山东人民的朴素之处,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它,让它能完整的传承下来与更好的传播下去。

关键词:胶州大秧歌;舞蹈动作;特点1 胶州大秧歌胶州大秧歌在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也是最广为人知的,又被称为“地秧歌”、“跑秧歌”。

在民间被称为“弯下腰”、“三个弯”。

胶州大秧歌有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清代时候胶州郊区的包烟屯赵姓、马姓两家在1764年逃避灾难选择闯关东,一路上边歌唱边沿行乞讨。

回到家乡后,经过多年的传承,才有了现在胶州大秧歌。

2 舞蹈动作特点胶州大秧歌有它特殊的律、形态和神韵。

我们可以高度评价它的运动特征。

动作的主要特点是“韧、扭、拧、抻、碾”这五种。

这五种动阀是所有的动作特点的集中统一。

他们周而复始,源源不断,充满活力。

动作幅度大和表情夸张多变化,是胶州秧歌的独特所在。

“韧”,是胶州大秧歌脚步动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力量的延伸美感。

在到达起始或极空间时,动作形态的瞬间持续,相互表现一种延长感,在流水动作的变形中,呈现出一种力量的性格,是不间断力量的延伸美胶州秧歌具有“快发力和慢延伸”舞蹈节奏的特点。

“扭”是以腰为轴向外旋转的“三折”姿势。

碾在形成和移动重心的过程中,膝盖的推力会反射到脚的旋力。

“捻”、“拉”在胶州大秧歌舞蹈里密不可分的。

碾主要出现在脚的部分。

例如,在像丁字碾步这样的步进动作时,先内后外的碾转,同时膝盖是先开后关或先合后开的旋转和脚一关一开的快速变化,并且由于舞女的大腿和膝盖向内拧,举起脚的支撑轴脚的根儿,动力的脚踩下时,轴的脚外侧还制瓶盖扭掉转身,脚掌,继水稻的歌,胶质州形成了线柔和,舞蹈的动作是很软,但是力量强烈笔直,奔放。

浅谈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特点

浅谈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特点

浅谈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特点作者:余梦露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5年第06期摘要:胶州秧歌是流传于山东胶县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俗称“跑秧歌”。

以胶县县城附近东小吨、南旺、丘东等村最为盛行。

与一般秧歌基本相同,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歌舞形式。

胶州秧歌舞蹈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舞姿机巧空灵,柔韧而佯狂,女子的那种“三弯九动十八态”和“三道弯”的动态特征,将舞蹈的情感、景象、意境交融于一体,使胶州秧歌“抬重、落轻、走飘”的步态动律风格更加突出。

它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蜚声全国,并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胶州秧歌;舞蹈动作特点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144-001胶州秧歌一般多是采用比较程式化的集体歌舞形式,在表演方面通常是角色与角色之间的配合严谨有致,有着很强的范型要求。

它的舞蹈动作刚劲脆爽,具有典型的北方人豪放的性格。

它的表演风格通畅鲜明,自然质朴。

动作则是火辣夸张,扭动的幅度大且柔韧舒展,民间以“扭断腰”加以形容,脚步的动作力度是重抬起轻落地,体态优美,引人入胜。

在民间舞蹈风格上可以自成一派。

有着北方民族典型的民族性格。

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当地老艺人用“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来形容它的动律与风韵。

舞蹈家们又把它归纳为“脚拧、扭腰、小臂绕8字(动肩)受推、翻腕的有机配合”。

而这一动态特征的形成,关键在于脚掌的富于弹性,脚跟的灵活扭动。

一、胶州秧歌的动态特征“拧、碾、抻、韧、扭”每个舞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动律,形态和神韵。

相应的便形成了它不同的动态特征。

胶州秧歌动态特征可概括为“拧、碾、抻、韧、扭”五大特点。

这五种动态特点几乎是在所有动作中都有集中统一的体现。

他们循环往复,连绵不断,充满活力。

动作之间训练了身体上下的协调性和内在控制身体的能力,给人以不间断的内在的延伸美感。

“拧”是以腰为轴。

向外拧转的“三道弯”体态。

浅析胶州秧歌及作品《外婆湾》

浅析胶州秧歌及作品《外婆湾》

浅析胶州秧歌及作品《外婆湾》胶州秧歌是山东民间传统舞蹈的组成之一,同时也是构成中国民间舞体系之一。

胶州秧歌已有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展现的是我们齐鲁大地的文化,表达的是人民群众朴实的情感,成功的在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成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

胶州秧歌《外婆湾》是在第十届桃李杯大赛的参赛作品,以对外婆深切的思念之情为线索,运用胶州秧歌将一个山东小嫚的舒展大方、干脆利落表现得淋漓尽致。

标签:胶州秧歌《外婆湾》;作品分析一、胶州秧歌的历史(一)简述胶州秧歌历史明末清初,民间乐舞开始兴盛。

由于宫廷乐舞的衰落使得大量宫廷艺人流浪到民间,促使了民间乐舞的发展。

起初,由于山东胶州湾一代的村民生活困苦,没有固定的生活收入,人们不得不进行沿街乞讨。

在长时间的乞讨中,人们便琢磨出一种边跳边唱的歌舞形式,多以表现当地的民风民俗为主,因此又称之为“小戏秧歌”。

当时的秧歌类似于今天广场舞的形式,参与人数众多,队伍庞大,围观者众多,这便是戏剧早期的表演雏形。

由此可见,秧歌与戏剧也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后又有民间艺人对其收集与整理,逐渐开始由最初的俗乐发展成为雅乐,有了其独特的风格并保存延续下来。

1949年以后,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表演中,胶州秧歌其独特的舞蹈特征引起了舞蹈界的关注,使得全国各地的舞蹈工作者前来学习。

由于当时舞蹈教育的兴盛,很多学校里开设了胶州秧歌这一民族民间舞,并请当地的老艺人亲自去课堂为学生们授课,使胶州秧歌空前发展。

(二)胶州秧歌的动作来源明清时代,女性流行以脚小为美,尤以“三寸金莲”著称。

其中山东秧歌中的“寸秧歌”中的“寸”就是象征着脚小这一特征。

在当时尤以女性缠足为盛行,由于缠足脚受束缚,踩地不稳,不敢轻易走路。

正是因为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促使舞蹈发展成为一种不一样的美,形成了胶州秧歌中的“扭”“拧”“碾”等这些动态,还有“抬重、落轻、走飘”,这些动作特征都形象表现出缠足后走路不稳的样子。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分析 舞蹈学音乐学专业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分析  舞蹈学音乐学专业

目录摘要及关键词 (1)引言 (1)一、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 (1)二、胶州秧歌的动作特征及成因 (2)(一)胶州秧歌的动作特征 (2)(二)胶州秧歌动作成因 (3)三、《雪中梅》中动作及胶州秧歌的运用分析 (3)(一)舞蹈《雪中梅》的时代及音乐背景 (3)(二)《雪中梅》所表达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4)(三)《雪中梅》中动作及胶州秧歌的运用 (4)结语 (5)参考文献: (6)谢辞 (8)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分析—以舞蹈《雪中梅》为例陈桑妮(德州学院音乐学院山东德州253023)摘要:胶州秧歌是一种地道的农民艺术,它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胶州秧歌在动作上有着非常浓郁的地方色彩,具有山东的典型特征,它展示了人们对生活的渴望和对生命的热爱。

胶州秧歌这种自发的情绪发泄、表现形式,成为农民艺术的代表。

今天,胶州秧歌仍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每一位观众。

它已从原先的广场进一步走入教室,并已升华到舞台。

它不仅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也适应了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本课题以舞蹈《雪中梅》为例,系统的针对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问题展开研究,以期推动我国东北地区的劳动人民在辛勤劳作的过程中,自编自演的胶州秧歌艺术形式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雪中梅》;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引言胶州秧歌有着很强的当地的艺术特色,反映了山东百姓对于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生命的热爱,用一句话来形容胶州秧歌的风格就是,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像扭腰。

舞者们还将其概括为脚拧、扭腰等,这种动态特征形成的关键是脚底的灵活性,鞋跟的扭动要非常的灵活。

在对胶州秧歌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胶州秧歌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和风格,在现实生活中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在胶州地区有着较高的普及性,深受胶州地区民众的热爱,拥有众多的追求爱好者。

一、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胶州秧歌有很多个分支,如果按照风格划分的话,主要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平原型,一类是沿海型,平原型主要有鼓子秧歌,沿海型则有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

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

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

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之阳早格格创做纲要:秧歌动做一种华夏中城舞蹈艺术形式,深受广大民寡民寡喜爱.而胶州秧歌以其更博业的舞蹈表示形式、更柔好流畅的身体道话、更内敛含蓄的扮演浮现,为民寡民寡戴去取寡分歧天欣赏感受.本文主要通过胶州秧歌的起源死长、身体道话、舞蹈风格、扮演形式以及胶州秧歌的传启战死长对于该舞蹈举止浅析.闭键字:胶州秧歌;舞蹈风格;表示形式;传启死长一、胶州秧歌的起源死长胶州秧歌是流传于胶州湾一戴的民间广场歌舞的秧歌小戏,又称“跑秧歌”、“天秧歌”、“三道直”、“扭断腰”、等.据博业人士考证,胶州秧歌已经有300多年履历,传闻胶州秧歌起源于浑往初期,胶州东小屯的马、赵二人起家闯闭东,通过正在遁荒路上卖唱乞讨,后将卖唱矫正为边舞边唱,进而产死了一种简朴的舞蹈程式,等他们回到家城后,通过世代相传渐渐产死了相对于完备的胶州秧歌那种民间直艺.现此刻胶州秧歌此刻已经成为山东省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艺术表示形式,深得山东民寡乃至齐人民寡民寡的喜爱.1996年胶州秧歌的收源天“小屯村”被华夏文化部称为“华夏民间艺术之城”,此刻的胶州秧歌已经被山东省、胶州市认定为第一批非物量文化遗产,也成为国家非物量文化遗产的名单上的一员.随着时代的先进,国家越去越沉视胶州秧歌,通过对于其资料的支集整治,正式编进并许多舞蹈艺术、民间艺术的课本、书籍目中,称为舞蹈教院教习不可大概缺的要害舞蹈题材.当前有超百数的胶州秧歌舞蹈队踊跃正在世界,而胶州秧歌动做一种通雅同动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主要活跃于民间,从基本上去道,胶州秧歌是一种以广大民寡民寡为前提,通过身体道话取表示形式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粗粹.它正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戴有浓重天域特性的女性体态特性战文化思维,是一种天域性艺术文化的体现,具备很下的民雅文化观赏价格战艺术钻研价格.二、胶州秧歌的舞蹈风格尔国秧歌主要分为徒步秧歌战下挠秧歌二大类,最超过的特性是“扭”,果而被称为“扭秧歌”.“三道直”是扭出去的,主要通过人体的头、腰、膝三个部位去产死直线,充分展现了女性婀娜多姿的体态之好.胶州秧歌的基础体态特性有三直九动十八态.“三道直”正在尔国其余天区的民间舞蹈形式中皆有展现,胶州分歧于傣族舞蹈中流火似的“三道直”,也分歧于安徽花饱灯的“三道直”,胶州秧歌的舞蹈风格正在于舒展共时又富裕韧劲的舞姿,以细致的情感为主线,“三道直”的柔韧性三种特性.正在举止胶州秧歌的舞蹈历程,舞者需要通过以能源足掌大概足跟的碾动搞疏通的支面,也便是足下的拧、碾,进而让自下而上的死长力蔓延到腰部以及上身各部位,当舞者的身体以腰部为核心后,她自然而然需要正在肩部战航闭节处产死一种对于抗力,正在左肩往前拧的时间,左部航闭节处也相映天往前,二者产死背心的扭动.果而胶州秧歌的“三道直”表示出特殊的风格、力度战量感.胶州秧歌的举止中不妨使身体末究脆持接叉直线,相对于其余天区的秧歌,胶州秧歌正在形骸线条上则越收温战内敛,温柔,然而是又具备秧歌所独有的韧性,更具备线条流畅度.胶州秧歌舞蹈风格之一便是“九动”.“九动”是身体的九个分歧位子、分歧定背的战谐疏通.“九动”通过颈、胸、腰、肩、臂、脚、胯、膝、足九个部位,正在共拍节奏中背分歧目标做目标疏通,进而展现出浓烈的柔好流畅感,婀娜多姿的舞蹈体态.而能变更分歧的体态“十八态”主假如从人体部位多角度、多目标、有秩序天展启的延绝疏通,“十八态”主假如一种完齐的舞蹈形态.胶州秧歌的动律特性主假如五种:拧、碾、抻、韧、扭.相比其余天区的秧歌,胶州秧歌的舞蹈表示形式则越收内敛,动做形式皆是由含到启,由内到中的.进而戴给人一种柔好且富含弛力的艺术表示形式,动做强调的是本性明显,越收道究“快收力、缓蔓延”.当前又越去越多的舞蹈编导借镜胶州秧歌的舞蹈表示形式战动背元素加进到当代很多舞蹈做品中,无论正在动背的线条表示战固态的身体道话上,皆创制了独一无二的好感.如正在舞蹈做品《扇妞》中,充分使用了胶州秧歌‘足拧,扭腰,小臂环绕胶葛,动肩’;‘三道直’形骸展示自上而下的举止姿态变更;各个身体部位正在分歧目标共共收力,共时协共着翻腕、扔扇、接扇、弛扇战支扇一系列的舞蹈动做,让扇妞的机动、娇羞、妖娆的特性表示的淋漓尽致,韵味十足.总体去道,胶州秧歌正在舞蹈风格上所展现出的拧、碾、抻、韧、扭的特性,那些特性并不是是单独的个体,而是共共收力完毕所有秧歌的表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圆背分歧时举止,形成了战谐统一的疏通形态.而正是那些疏通形式才是胶州秧歌正在各个民间艺术表示形式中脱颖而出,称为别开死里的舞蹈形式.三、胶州秧歌的扮演形式胶州秧歌随着时代的死长,扮演形式也取时俱进,既要保存着本有的艺术粗粹,又需要正在扮演形式上革新革新,使用当前思维战意识去创做出具备当代思维战文化的舞蹈形式.胶州秧歌的表示形式分为大场战小戏二个部分,跑大场取普遍的秧歌相共,小场则是博门演小戏的,二者除了服饰相共以中,不什么内正在的通联.从胶州秧歌的扮演形式履历去瞅,不妨瞅到它属于由秧歌背小戏战新颖戏直死长的过度形式.所饰演的形式有:1、饱子:犹如戏直里的老死2、棒棰是持单棒扮演为年少人,相称于戏直里的小死战武死3、翠花是持合扇,类似于戏直里的花旦4、小鳗,格中聪明活泼可爱5、膏药客属于丑恶角的角色.除了人物的的服饰以中,还得有死、旦、丑恶等止当的区分,陪奏则需要唢呐、锣饱、板饱、拍、板、堂饱等乐器.四、胶州秧歌的表示风格的传启战死长新华夏创制此后,胶州秧歌经历了由衰到衰,到再次再起的历程.并最后产死了“广场秧歌”取“舞台秧歌”并存死长的繁枯情形.而不管是博业的舞者大概者是民间的艺人,无论正在所有时间的扮演皆离不启胶州秧歌那一保守舞蹈形式的基本,咱们惟有正在其基本上才搞举止加工革新,不竭创制出革新更有渲染力的舞蹈形式.此刻的胶州秧歌动背的风格特性“抻、韧、碾、拧、扭”,是已经通过诸多变动革新后产死的,它既拥有当天天域文化气息,又不累西圆舞蹈文化的渗进,它一圆里具备浓烈的华夏舞蹈表示形式战思维,另一圆里也吸支西圆新颖舞中的动做术语,借镜其余舞蹈的死长模式,取时俱进,启拓革新,进而产死了舒展而大圆、关切而机灵的情绪战舞姿变更,给予了胶州秧歌崭新的艺术死命.五、归纳胶州秧歌动做华夏民间舞中的一员,从保守意思的民雅舞蹈死长成为民间艺术取书籍院教教融汇分离的现状,从街头大街走背大寡广场,从城家民间迈背天下的舞台.一路走去,通过了几特出的民间舞蹈家战教术性博业教者的不竭革新战变动,最后产死了具备特殊魅力的舞蹈表示形式,那对于尔国胶州秧歌艺术的传启取死长起到了至闭要害的效率.咱们既要从保守文化的角度,对于胶州秧歌的起源以及后绝死长举止一定的分解战钻研,又要从新时代的角度,正在当下的教习取试验历程中不竭天归纳,推陈出新,创制典范做品.每一种艺术的表示形式,皆战当天文化、风雅习惯息息相闭,正是齐鲁天里上的女子朴真怯敢、脆韧不拔的的性格特性,才让所有胶州秧歌极具表示力战艺术渲染力,让华夏民间舞蹈更富偶尔代弛力战死命力.参照文件:[1]潘志涛.华夏民族民间舞教教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2]罗雄宽.华夏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3]史玲捷.浅道胶州秧歌动背的风格特性:“抻、韧、碾、拧、扭”[J].表里探讨. [4]宽嘉.三道直正在东北秧歌、胶州秧歌中的同共及正在教教中的效率[J].华夏校中培养,2008(9):162[5] 弛曼姝.胶州秧歌的保守取当前[D].山东师范大教,2010。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及成因浅析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及成因浅析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及成因浅析摘要论文介绍了胶州秧歌的表演艺术形式和极其鲜明的动作风格特征,如“拧、碾、抻、韧、扭”、“抬重落轻走飘”、“三道弯”,并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审美观念和不懈的艺术创造等方面分析了胶州秧歌动律文化成因。

关键词胶州秧歌教学方向即兴舞现代舞1.引言胶州秧歌流行于山东胶州一带,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有着浓郁的地方文化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俗称“扭断腰”、“三道弯”[1-5]。

胶州秧歌是我国舞蹈文化的宝贵财富,是胶州人引以自豪的艺术品牌。

胶州秧歌传承发展了多年,近年来对其起源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对于胶州秧歌“乞讨卖唱”的起源,研究人员提出质疑,研究者认为,胶州秧歌从艺术形式看,不仅包括舞蹈和歌唱还包括戏剧,认为不可能靠不足百户的小村庄就形成一个如此复杂的地方剧种[8]……最新研究成果认为胶州秧歌的形成和发展综合了齐鲁文化遗风、古胶州港口地位及海运文化、宋代舞蹈和元杂剧发展演化等胶州在我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方面的因素[4,5]。

有关胶州秧歌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原生态元素并进行科学地文化解读。

胶州秧歌以舞蹈表演为主,而小戏表演减少甚至消失,笔者认为尤其要整理探究过去脍炙人口而现在几乎失传的小戏剧目,更有着积极的传承和现实意义。

2.胶州秧歌的表演艺术形式和动态风格特征2.1 胶州秧歌的表演艺术形式胶州秧歌有两种表现形式: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

小调秧歌是舞蹈部分,小戏秧歌原有72出剧本,但都是口头创作,目前已整理出10余出,大部分失传。

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都有“6个行当”的划分。

胶州秧歌的“六个行当”包括:膏药客,翠花、扇女、小嫚、棒槌、鼓子。

演员基本编制为24人,假如增加人数必须双数递增,秧歌队需有一至二人负责全队的事务组织领导,俗称“秧歌爷”。

还有一名“伞头”,秧歌的角色分为“翠花”、“扇女”、“小嫚”、“鼓子”、“棒槌”5种,一般每种角色2人或者4人,不能单数。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及成因浅析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及成因浅析
胶州秧歌传承发展了多年,近年来对其起源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对于胶州秧歌“乞讨卖唱”的起源,研究人员提出质疑,研究者认为,胶州秧歌从艺术形式看,不仅包括舞蹈和歌唱还包括戏剧,认为不可能靠不足百户的小村庄就形成一个如此复杂的地方剧种8……最新研究成果认为胶州秧歌的形成和发展综合了齐鲁文化遗风、古胶州港口地位及海运文化、宋代舞蹈和元杂剧发展演化等胶州在我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方面的因素4,5。有关胶州秧歌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原生态元素并进行科学地文化解读。胶州秧歌以舞蹈表演为主,而小戏表演减少甚至消失,笔者认为尤其要整理探究过去脍炙人口而现在几乎失传的小戏剧目,更有着积极的传承和现实意义。
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可以总结为“三弯九动十八态”;动态形式归纳为“扭腰、脚拧、小臂划8字圆、手推、翻腕的有机配合”;动律特点概括为“碾、拧、抻、韧、扭”;律动特点形容为“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表演过程中有效地将舞蹈的情感、景象、意境融为一体。
胶州秧歌的基本动作主要有“翠花扭三步”、“撇扇”、“小扭”、“棒花”、“丑鼓八态”等,表演程序有“开场白”、“跑场”、“小戏”三部分,跑场队形有“大摆队”、“四门斗”、“十字梅”、“绳子头”“两扇门”、“正反挖心”等。
“拧、碾、扭、韧、抻” 表现出了收与放、快与慢、重与轻、强与弱等非常鲜明对比的动感特点,每个动律不是单独表现的,而是身体各部位依次进行或同时进行,形成了其独有的舞蹈动态风格,给人感觉动作生动细腻,节奏明快丰富。
3.胶州秧歌动律文化成因浅析
3.1 特定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 胶州地处胶州湾西北岸,历史上是宋、明时期北方贸易港口以及重要商埠。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曾呈现出一派桅樯林立、商贾成群的繁荣景象,美名其曰“金胶州”。南来北往的经济交流,方便的交通条件,极大地促进了文化发展,历史上胶州出了不少名人名家。在这种经济、文化氛围中,形成了胶州人较强的商品经济观念、灵活应变的思路、开拓性思维、浓郁的竞争意识等独特素质。加上长期受“孔孟之道”为代表的齐鲁文化的熏陶,胶州秧歌反映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和熏染,如“小?”表演中体现了羞羞答答、遮遮掩掩的“少女”情怀;“翠花”的爽直泼辣、无所顾忌体现了封建社会“婆婆”的地位。

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

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

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二):秧歌作为一种中国本土舞蹈艺术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而胶州秧歌以其更专业的舞蹈表现形式、更柔美流畅的身体语言、更内敛含蓄的表演呈现,为人民群众带来与众不同地欣赏体验。

本文主要通过胶州秧歌的起源发展、身体语言、舞蹈风格、表演形式以及胶州秧歌的传承和发展对该舞蹈进行浅析。

关键字:胶州秧歌;舞蹈风格;表现形式;传承发展一、胶州秧歌的起源发展胶州秧歌是流传于胶州湾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的秧歌小戏,又称“跑秧歌”、“地秧歌”、“三道弯”、“扭断腰”、等。

据专业人士考证,胶州秧歌已经有300多年历史,据说胶州秧歌起源于清朝初期,胶州东小屯的马、赵二人起家闯关东,通过在逃荒路上卖唱乞讨,后将卖唱改进为边舞边唱,从而形成了一种简单的舞蹈程式,等他们回到家乡后,经过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胶州秧歌这种民间曲艺。

现如今胶州秧歌如今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艺术表现形式,深得山东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群众的喜爱。

1996年胶州秧歌的发源地“小屯村”被中国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如今的胶州秧歌已经被、认定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上的一员。

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越来越重视胶州秧歌,通过对其资料的采集整理,正式编入并许多舞蹈艺术、民间艺术的教材、书目中,称为舞蹈学院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舞蹈题材。

现在有超百数的胶州秧歌舞蹈队踊跃在全国,而胶州秧歌作为一种通俗异动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主要活跃于民间,从根基上来说,胶州秧歌是一种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通过身体语言与表现形式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精粹。

它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带有浓郁地域特征的女性体态特征和文化思想,是一种地域性艺术文化的体现,具有很高的民俗文化鉴赏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二、胶州秧歌的舞蹈风格我国秧歌主要分为徒步秧歌和高挠秧歌两大类,最突出的特点是“扭”,因而被称为“扭秧歌”。

“三道弯”是扭出来的,主要通过人体的头、腰、膝三个部位来形成曲线,充分展现了女性婀娜多姿的体态之美。

浅析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以舞蹈《映山红》为例

浅析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以舞蹈《映山红》为例

浅析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以舞蹈“映山红”为例1. 引言胶州秧歌是常见的一种民间舞蹈,它起源于劳动人民生活,具有大众性、娱乐性、观赏性等优点,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性和社会价值,深为胶州人民喜爱,在我国的舞蹈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当下,认识秧歌的群众越来越多,但了解胶州秧歌的歌舞背景以及风格来源的人,却少之又少。

本文在众多历史文件与文献资料中,摘取并整理了重要内容,希望可以为传承和发展胶州秧歌尽一份绵薄之力。

2. 胶州秧歌的概述2.1 胶州秧歌的起源关于胶州秧歌的起源,据有关文献资料显示,它的形成有着230多年的历史,最早记载在明末清初。

有关史料中记载胶州秧歌发源于马店乡东小屯,在明末清初逃荒的过程中,有两户人家以卖烟为生,因无法维持家庭温饱不得已闯关东,他们为了生活不得不开始在大街小巷进行卖唱乞讨,后又逐渐增加了些舞蹈动作及简单的道具等发展而来。

也有不少学者对“卖唱乞讨”起源一说表示怀疑,认为胶州秧歌的规模及特点不是简单的卖唱乞讨可以发展演变的。

但是,不论胶州秧歌起源是何种说法,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胶州秧歌的起源与发展与人们的劳动生活息息相关,它在老百姓生活、劳动中形成,受到地理、人文环境影响,是人民集体创造、发展、传承的舞蹈。

之后胶州秧歌逐渐受到政府的重视,多次进行搜集整理、学术研讨、开展培训。

2.2胶州秧歌的艺术形式六个行当和两种表现形式:六个行当,也就是人物角色,胶州秧歌有六种不同人物性格的角色组成,分别是是膏药客,翠花、扇女、小嫚、棒槌和鼓子。

两种表现形式: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

小调秧歌是胶州秧歌中的舞蹈部分,它的舞蹈动作特点是:翠花扭三步、撇扇、小嫚正反三步扭、丑鼓八态等。

“四门斗”、“十字梅”、“两扇门”、“大摆队”是小调秧歌的常用队形,其音乐由打击乐、唢呐牌子、民歌小调组成。

小戏秧歌的舞蹈特点、音乐节奏、表演形式等与小调秧歌大致相同。

根据胶州秧歌的风格,又可分为文秧歌和武秧歌。

浅析胶州秧歌的艺术特征

浅析胶州秧歌的艺术特征

浅析胶州秧歌的艺术特征作者:袁月荣刘丽兰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16期【摘要】胶州秧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表演形式,人们又称之为“地秧歌”“跑秧歌”等,它是从明末清初起就流传于山东省胶州地区,以舞蹈和小戏相结合的一种北方秧歌。

【关键词】胶州秧歌;特征;动律;音乐中图分类号:J722.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035-01一、胶州秧歌的历史概括(一)胶州秧歌的历史起源。

关于胶州秧歌的起源最早记载在明末清初,相传生活在胶州地区的东小屯村的马姓和赵姓两户人家为了躲避战乱,举家逃荒至关东地区。

在逃荒途中为了生存,两户人家开始采用卖艺的方式乞讨,男女老少全员参与,逐渐摸索出一套特有的舞蹈步伐,配合有韵律的唱词,形成了早期的秧歌,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

(二)胶州秧歌的发展现状。

胶州秧歌兴起初期以走街串巷的表演方式为主,形成舞蹈加民歌的小调秧歌,别名跑场秧歌。

随着秧歌的发展,逐渐吸收了其他剧目的特色,形成了可以搬上舞台表演的秧歌剧,即为小戏秧歌。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懂得武术的秧歌艺人将武术动作融合到秧歌表演中,形成了武秧歌,届时文武秧歌相互竞争并互相取长补短,逐渐融合。

建国后,胶州秧歌逐渐受到政府的重视,多次进行搜集整理、学术研讨、开展培训。

当今,胶州秧歌已成为全国艺术院校民间舞蹈的必修课程。

二、胶州秧歌的人物角色形态胶州秧歌早期,年长男性背着腰鼓敲,年轻男性舞动打狗棍,年长的女性背着翠花包,年轻女性则以团扇、彩巾等作道具跳舞,随着胶州秧歌的不断发展,它按其表演划分为五种角色,包括翠花、扇女、小嫚、棒槌、鼓子。

人物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每个角色特点鲜明,“小嫚”也就是小旦、少女形象,也是胶州秧歌中年龄最小的女性角色,其人物角色活泼俏丽;“扇女”是花旦兼青衣,是指二十岁以上的年轻女子,其角色呈现出的步态婀娜多姿;“翠花”是彩旦,指的是四五十岁的妇女,其角色夸张泼辣;“棒槌”指小生兼武生,是主要的男性角色;“鼓子”是指老生兼丑角,其动作夸张,衬托女性角色。

浅谈胶州秧歌的艺术魅力

浅谈胶州秧歌的艺术魅力

浅谈胶州秧歌的艺术魅力周美玲(山东省胶州市洋河镇洋河小学,山东青岛266300)摘要:胶州秧歌是一种民间舞蹈,其多变的风格特点和情感丰富的人物形象一直被人们所称赞,本文围绕胶州表演形式展开描述,并通过与鼓子秧歌、海阳秧歌的对比,结合其发展状况,展示出胶州秧歌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胶州秧歌;来源;表演形式;风格特点德智体美胶州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以其独有的风格特点传承至今并广泛流传着。

自2006年胶州秧歌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每年都会在秧歌城举行秧歌节,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种民间文化,我将从胶州秧歌的来源、表演形式、风格特点及其与鼓子秧歌、海阳秧歌风格的对比以及它的传承几方面进行浅析,以此来展示胶州秧歌的艺术魅力。

1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胶州秧歌有两种表演形式,由大场与小戏两部分构成。

(1)大场。

一般在广场进行,是全体秧歌舞队的集体舞蹈,相当于现在的群体舞的形式。

表演时先是“跑场引人”,在演出开始前敲锣打鼓吸引观众,然后开始围圈跑大场,跑大场开始时所有队员排成两队,一般由鼓子带头从两面跑出,在跑的过程中,扮演相同角色的两个人相遇时要互相对舞,在跑场的过程中并没有对舞蹈有特定要求,演员可以即兴表演,但在跑场时只跳不唱,且跑场的时间长短依观众多少而定,如果观众少可以多跑一会从而吸引观众。

(2嫚)小戏。

有六种人物表演,即膏药客、翠花、扇女、小、鼓子、棒槌。

其中膏药客有一人,其余各有两人表演。

胶州秧歌的艺术魅力在其表演形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胶州秧歌人物形象比较全面,六种角色几乎包含了男女老少各个年龄段的人,因此在表演时内容更加丰富,与其他秧歌单一的角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于多种人物的扮演,也让秧歌的内容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在表演过程中,大场吸引观众,小戏独占噱头的表演也别具一格,让胶州秧歌具有了独特的魅力。

2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胶州秧歌主要以女性角色为主,因此主要风格特点是动作婉转细腻,将女性性格和体征之美揉合在动作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