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的几个常识性问题教学文案
感染性疾病健康教育
传染病一般知识宣教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起病急,症状重,病情复杂多样,容易发生并发症,尤其是具有传染性,它不仅在个体内发生,而且流行于人群中。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与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缺一个即不会构成流行,即使已形成流行,也可因任一环节的切断而中止。
为切断传播途径,防止交叉感染和传染病的扩散,应让病人及家属了解和掌握以下消毒隔离知识。
【隔离的概念指导】隔离是把传染病人或带菌者在传染期间安置在指定的传染病院或隔离单位,和健康者隔开,暂时避免和人群接触,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
对具有传染性的分泌物、排泄物(痰、粪、尿、呕吐物等)、用物(衣服、被褥、食具、便器、痰杯等)应集中消毒处理,防止病原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向外传播,引起传染病的蔓延。
故入院病人只需日常生活用品,其余多余物品消毒后由家属带回。
【传染病区划分知识指导】帮助病人了解整个传染病区按病人所接触的环境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以便执行隔离措施。
1.清洁区:包括配餐室、库房、值班室等,病人不能进入此区域。
2.半污染区:包括医生办公室、治疗室、病区的走廊和化验室等,是病人或病人排泄物可能污染的地方。
3.污染区:包括病室、厕所、浴室等,是病人活动的场所。
【常见传染病隔离方式指导】一、隔离种类: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3种。
二、制作隔离标志牌悬挂病房门口,内容包括隔离病种、原则、患者的隔离要求、医务人员的防护。
让患者了解并参与管理。
三、各种隔离措施的具体要求1、接触隔离:1.1常见疾病:肠道感染性疾病、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皮肤感染、血液感染等疾病。
如菌痢、伤寒、感染性腹泻、带状疱疹、艾滋病、病毒性肝炎、乙脑、恙虫病、腺鼠疫等。
1.2隔离原则:同病种一室或单间;采用标准预防:隔离衣、口罩、手套、手清洁、护目镜或防护面屏(可能被污染时)。
1.3患者的隔离:1.3.1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1.3.2 减少转运,如需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的污染。
感染性疾病知识点
感染性疾病知识点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引起的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接触到各种感染性疾病,因此了解感染性疾病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知识点。
1. 病原体种类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
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例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病毒也是引起感染性疾病的重要原因,如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真菌性感染通常发生在免疫力较低的人群中,如念珠菌感染;寄生虫感染多见于热带地区,例如疟疾。
2. 传播途径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等。
其中,空气传播是最为常见的传播方式,当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通过空气中的微粒传播病原体;飞沫传播是指通过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传播病原体;接触传播是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源传播病原体;血液传播主要是通过血液传播病原体,如艾滋病和乙型肝炎。
3. 预防措施为了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是勤洗手,特别是在接触食物、饭前便后等情况下要注意洗手;其次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密闭环境中的病原体传播;此外,加强锻炼、合理饮食、保持充足睡眠也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感染的可能性。
4. 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会接触到一些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如流感、传染性胃肠炎、手足口病等。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流感等;传染性胃肠炎主要由诺如病毒、腺病毒等引起,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奇病毒引起的常见儿童传染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口腔溃疡等。
总结而言,对于感染性疾病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增加知识面、加强预防措施,才能有效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这些知识,保护好自己和身边的人。
感染性疾病知识点就分享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感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知识点
感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知识点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各类微生物所引发的疾病。
对于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了解相关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感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的相关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一、了解感染的传播途径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有多种,包括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消化道传播等。
接触传播是指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如握手、拥抱、共用餐具等。
空气传播是指通过空气中的微小飞沫或悬浮颗粒传播病原体,如麻疹、流感等。
飞沫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呼吸道分泌物喷射到空气中引起的传播,如结核病、流感等。
消化道传播是指通过消化道传入的食物或水源传播,如肠道传染病。
二、加强个人卫生习惯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基础。
首先,保持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污染物或动物后。
其次,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子和口腔,以减少病原体进入体内的机会。
另外,咳嗽和打喷嚏时应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避免飞沫传播。
此外,保持良好的居住环境卫生,勤开窗通风,定期清洁卫生间和厨房,有效减少病原体滋生的条件。
三、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疫苗能够在人体内引起免疫反应,提高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减轻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根据不同的感染性疾病,科学家们通过研制疫苗来预防和控制。
常见的疫苗包括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等。
接种疫苗能够有效预防相关感染疾病的发生,推动社会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四、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的饮食习惯对于预防感染性疾病起着重要的作用。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同时,避免食用生肉、生蛋和未经煮熟的海鲜等容易感染病原体的食物。
另外,保持饮食的多样性,避免过度依赖某一种食物,以保证机体获得全面的营养。
五、避免近距离接触患者当身边出现感染性疾病患者时,应尽量避免与其进行近距离接触。
如果必须接触时,可以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减少病原体进入体内的机会。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一、引言感染性疾病是指通过病原体传播给人类或动物的疾病。
它们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传播,包括空气飞沫、接触传播和食物水源传播等。
这些疾病对公共卫生和社会经济都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因此,预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至关重要。
二、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基本原则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基本原则是加强个人卫生习惯,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以下将详细介绍几项重要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1. 频洗手:良好的手卫生是预防感染性疾病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
频洗手可彻底清除潜在致病菌,并避免将其传播给他人。
应使用肥皂并用流动水洗手20秒以上,特别是在接触电脑、手机等常用物品后。
2. 健康饮食:均衡饮食有助于增强免疫系统,预防感染性疾病。
应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D和锌等营养素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和坚果。
同时,减少高脂肪和高糖分的摄入,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
3. 注重个人卫生:个人卫生是预防感染的基础。
应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并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
经常更换床上用品和衣物,并保持家居通风良好可有效控制室内空气污染。
4. 接种疫苗:接种合适的疫苗是预防传染性疾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例如,麻疹、流感和乙肝等常见传染性疾病都有相应的疫苗可接种。
从婴幼儿时期开始接种并定期进行加强接种可以提供长期的保护。
三、控制感染性疾病的关键措施除了个人预防措施外,社区或国家级别也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控制感染性疾病的传播。
以下是几项关键措施。
1.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公众对感染性疾病的认知和了解,提高预防意识。
倡导正确的防护方法,例如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遮住口鼻、避免拥挤场所等。
此外,应定期向公众发布相关信息和建议,以便人们能及时了解最新的疫情动态。
2. 加强监测和报告机制:建立健全的监测和报告系统,可以及早发现感染性疾病的暴发情况,并迅速采取针对性措施。
当有新型传染病出现时,应优先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开展有效的隔离措施。
3. 医院感染控制:医院是感染性疾病传播的重要场所。
感染性疾病知识点
感染性疾病知识点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传播给宿主而引起的疾病,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引起的各种感染。
了解感染性疾病的知识对于个人的健康以及公共卫生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感染性疾病的一些核心知识点进行探讨。
一、感染链感染链是指病原体在传播过程中所依赖的一系列环节,其中包括病原体源头、传播方式和易感人群。
病原体源头可以是人、动物或环境中的污染物。
传播方式包括直接接触、空气飞沫和通过生物介质(例如蚊虫传播)。
易感人群是指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的个体。
二、病原体类型1. 细菌感染:细菌感染包括许多常见的疾病,如肺炎、肠道感染和尿路感染等。
细菌可以通过空气飞沫、食物和水源以及直接接触传播。
2.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是许多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如流感、感冒和艾滋病等。
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直接接触以及血液和性传播等途径传播。
3. 真菌感染:真菌感染通常发生在免疫系统受损的个体身上,如念珠菌感染和鹅口疮等。
真菌可以通过空气飞沫、食物和土壤传播。
4. 寄生虫感染:寄生虫感染由体内或体外寄生虫引起,如疟疾、疥疮和蛔虫感染等。
寄生虫可以通过蚊虫叮咬、食物和水源以及直接接触传播。
三、预防与控制1. 个人预防: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感染性疾病的首要措施,包括勤洗手、咳嗽时遮掩口鼻、避免接触病原体源头以及定期接种疫苗等。
2. 社区预防:社区级别的预防措施包括加强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提供安全的饮用水和食物、建立有效的废物处理系统以及加强疫苗接种和疾病监测等。
3. 全球预防:全球预防感染性疾病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包括信息共享、资源调配和疫苗研发等。
此外,加强对动物源性感染病的监测和控制也是至关重要的。
四、常见感染性疾病1. 流感: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表现为高热、咳嗽、喉咙痛和乏力等症状。
疫苗接种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2. 肠道感染:肠道感染主要由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引起,症状包括腹泻、呕吐、腹痛等。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安全是预防肠道感染的关键。
感染性疾病健康教育
感染性疾病健康教育
为了预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健康教育内容,旨在提高人们对感染性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坚持勤洗手,特别是在接触潜在传染源后,如使用厕所、咳嗽或打喷嚏后,以及处理生肉等。
2. 避免接触传染源:避免与患病人员密切接触,特别是流感或其他传染性疾病患者。
尽量避免到人群集中的公共场所。
3. 保持充足的休息和营养:良好的免疫系统有助于抵抗疾病。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均衡的饮食对于维持健康至关重要。
4. 定期接种疫苗:接种预防性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某些传染性疾病,如流感、肺炎球菌和水痘等。
请咨询医生了解适合您的疫苗接种计划。
5. 遵循正确的咳嗽和打喷嚏礼仪:使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避免将细菌和病毒传播到空气中。
6. 避免共用个人物品:如毛巾、餐具等,以防止传播细菌和病毒。
7. 定期清洁和消毒常用物品和表面:消毒常用物品和表面可以有效杀灭病毒和细菌,减少传播的风险。
8. 遵循有关人员的检疫指示:如果您曾经接触到某些传染性疾病的人员,请遵循卫生部门的指示进行自我隔离或接受检疫。
尽管我们无法完全消除感染性疾病的风险,但通过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并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请记住,个人的行为和责任对于公共卫生的保护至关重要。
传染病健康宣教知识
传染病健康宣教知识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全球化的发展,传染病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传染病指的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可以通过空气、水、食物、接触等途径传播给他人。
因此,了解传染病的健康宣教知识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健康至关重要。
首先,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是预防传染病的第一步。
传染病有多种传播途径,最常见的是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
空气传播主要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例如感冒、流感和肺结核等疾病。
因此,保持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捂住口鼻等措施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接触传播主要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源进行传播,如肠道疾病、皮肤感染、性传播疾病等。
因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避免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或排泄物,如尿液、粪便、呕吐物等,可以有效减少感染的风险。
其次,及时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疫苗是由减毒或灭活病原体制成的,通过注射或口服等方式给予人体,使其产生抗体以提高免疫力。
疫苗接种可以预防一些严重的传染病,如麻疹、流感、水痘等。
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年龄和健康状况,应按照相关的疫苗接种计划接种相应的疫苗。
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合理膳食、充足睡眠、适度运动和保持心理健康等。
合理膳食可以保持身体的免疫功能,充足睡眠可以提高免疫力,适度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免疫细胞的活动,保持心理健康可以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
此外,避免接触毒害物质和避免过度消耗体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对于从事或接触动物的人群来说,预防动物传染病也尤为重要。
动物传染病是由动物携带的病原体传播给人类的疾病,如禽流感、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等。
为了预防动物传染病,应该避免与病原体携带者接触,必要时进行相关的疫苗接种,严格遵守个人防护措施,如戴口罩、手套等,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在与动物接触后及时清洗手和身体。
总之,传染病的健康宣教知识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接种疫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预防动物传染病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感染性疾病教学演示课件
和降低耐药风险。
04
免疫调节在抗感染治疗中的应 用
免疫调节机制及作用途径
免疫调节机制
通过激活或抑制机体的免疫系统,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以达到增强机体 抵抗力、清除病原体的目的。
作用途径
免疫调节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包括激活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促进抗体产 生;调节细胞因子的分泌,增强炎症反应;以及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代谢和功能 ,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1 2
新发和再现感染病不断出现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和生态环境变化,新的感染 病不断出现,旧的感染病也会再现,给防控工作 带来巨大挑战。
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
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使 得一些常见感染病的治疗变得困难。
3
疫苗研发和应用不足
虽然疫苗是预防感染病的有效手段,但目前针对 一些重要感染病的疫苗研发和应用仍显不足。
肠炎
肠道黏膜的炎症,症状包 括腹泻、腹痛、发热等。
阑尾炎
阑尾的炎症,常见症状为 右下腹痛、发热等。
泌尿生殖道感染
尿道炎
尿道黏膜的炎症,症状包 括尿频、尿急、尿痛等。
膀胱炎
膀胱黏膜的炎症,常见症 状为下腹痛、尿频、尿急 等。
前列腺炎
前列腺组织的感染,症状 包括会阴部不适、排尿异 常等。
皮肤软组织感染
可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免疫调节在抗感染治疗中的效果评估
临床疗效评估
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改善 情况,以及病原体的清除情况来 评估免疫调节在抗感染治疗中的
效果。
免疫学指标评估
通过检测患者的免疫学指标,如 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等 ,来评估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免疫
调节的效果。
预防传染病的小常识
预防传染病的小常识标题:预防传染病的小常识引言概述: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一种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的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下面将介绍一些预防传染病的小常识。
一、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1.1 经常洗手:使用肥皂和清水彻底洗手,尤其是在接触食物、使用厕所后、接触动物后等。
1.2 注意咳嗽礼仪:当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避免直接用手遮挡。
1.3 定期洗澡:每天洗澡,保持身体清洁,减少细菌和病毒的滋生。
二、保持清洁的生活环境2.1 定期清洁家居:保持家居环境干净整洁,经常清洁地板、桌面、门把手等易受污染的物品。
2.2 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减少空气中病菌的滋生。
2.3 注意饮食卫生:食用食物前要彻底清洗,煮熟食物,避免生食,尽量避免食用生冷食物。
三、避免接触传染源3.1 避免密切接触病人:如感染传染病的人员,应避免与其密切接触,尽量保持一定距离。
3.2 避免接触动物:接触动物后要及时洗手,避免直接接触野生动物或生病的宠物。
3.3 避免前往传染源密集地:如医院、禽流感高发区等,尽量避免前往,减少感染风险。
四、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4.1 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保持身体健康。
4.2 适量运动:每天适量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减少感染疾病的可能性。
4.3 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五、接种疫苗,预防传染病5.1 遵循疫苗接种计划:按照国家规定的疫苗接种计划,及时接种各类疫苗,增强免疫力。
5.2 定期体检:定期到医院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的传染病风险。
5.3 注意疫情动态:关注疫情动态,遵循卫生部门的预防指南,做好个人防护。
结语:预防传染病是每个人都应该重视的问题,通过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清洁的生活环境、避免接触传染源、增强免疫力和接种疫苗等多种途径,可以有效降低感染传染病的风险,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感染性疾病小讲课
感染性疾病小讲课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细菌、病毒、寄生虫或真菌引起的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给他人的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遭遇到各种感染性疾病,如感冒、流感、腹泻等。
因此,了解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对我们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至关重要。
在本讲课中,我们将重点介绍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和常见的预防措施。
一、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有多种,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食物与水源传播、血液传播和垂直传播等。
下面我们将逐一进行介绍。
1. 空气传播:某些病原体可以通过空气中的微小颗粒传播,如结核菌、麻风杆菌等。
我们在公共场所时,尽量避免与患者近距离接触,保持室内通风,并佩戴口罩以减少病原体吸入。
2. 飞沫传播:飞沫是指患者咳嗽、打喷嚏时释放的液体颗粒,携带有病原体。
例如,流感病毒可以通过飞沫传播给他人。
因此,在人群聚集的地方,要注意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以减少飞沫的传播。
3. 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指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感染源而引起的疾病传播,如皮肤感染、风疹等。
为了预防接触传播,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与患者分享个人物品。
4. 食物与水源传播:某些感染性疾病可以通过食物和水源传播,如肠道病毒、霍乱等。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尽量避免食用生的或未经煮熟的食物,饮用干净的水源。
5. 血液传播:血液传播是指通过血液接触而传播病原体,如HIV、乙肝、丙肝等。
我们在进行手术、注射或使用血液制品时,要确保使用无菌设备以避免血液传播。
6. 垂直传播:垂直传播是指感染性疾病通过孕妇传给胎儿或通过母乳传给婴儿。
为了预防垂直传播,孕妇要定期接受产前检查并接种疫苗,母亲在哺乳期间要注意个人卫生。
二、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常见措施预防感染性疾病的最佳方法是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预防方法。
1. 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感染性疾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之一。
预防传染病的小常识
预防传染病的小常识标题:预防传染病的小常识引言概述:传染病是指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给健康人群,造成传染性疾病的一类疾病。
预防传染病是每个人都应该重视的问题,通过一些小常识和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一、保持个人卫生1.1 经常洗手:用肥皂和水洗手可以有效去除手上的细菌和病毒,特别是在接触过公共场所、动物或病人后。
1.2 注意咳嗽礼仪: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避免直接用手遮挡,减少病毒传播。
1.3 保持清洁:经常清洁家居环境,保持空气流通,避免细菌滋生。
二、避免接触传染源2.1 避免密切接触患病人群:如流感、麻疹等传染病患者,尽量避免接触,减少感染风险。
2.2 避免接触野生动物: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尤其是禽类和野生动物,减少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2.3 避免食用生食:生食海鲜、生肉等易感染寄生虫和细菌,煮熟食物可以有效杀死病原体。
三、加强免疫力3.1 注重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增强身体免疫力,抵御病原体侵袭。
3.2 适量运动:适量运动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提高抵抗力,预防传染病。
3.3 定期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措施,可以帮助身体产生抗体,提高免疫力。
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4.1 充足睡眠:充足的睡眠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提高免疫力,预防传染病。
4.2 合理作息:保持正常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和压力,有助于身体健康。
4.3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削弱免疫力,增加感染传染病的风险。
五、及时就医和隔离5.1 出现传染病症状时及时就医:如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接受治疗。
5.2 遵医嘱隔离治疗:如果被诊断为传染病,应按医嘱进行隔离治疗,避免传播给他人。
5.3 避免擅自用药:不要擅自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传染病,应按医嘱使用,避免产生耐药菌株。
结语:预防传染病是每个人的责任,通过一些小常识和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传染病的传播风险,保障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安全。
幼儿园小朋友防控传染病知识文案 幼儿园传染病
一、概述幼儿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但同时也是传染病易发的场所。
幼儿园小朋友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因此更容易感染各种传染病。
为了保障幼儿园小朋友的健康,我们有必要对幼儿园传染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下面,我们将就幼儿园小朋友防控传染病的知识进行详细介绍。
二、传染病的预防1. 注重环境卫生幼儿园的环境卫生是幼儿传染病预防的第一关。
幼儿园应定期进行消毒,包括地面、桌椅、玩具等常接触的物品。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空气传播传染病的可能性。
2. 提倡个人卫生幼儿园小朋友应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随地吐痰、不擅自使用他人的毛巾、饮水杯等。
老师和家长也应该督促幼儿养成这些卫生习惯。
三、传染病的控制1. 及时发现并隔离患病儿童幼儿园工作人员应定期检查孩子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可能患有传染病的幼儿,并将其隔离。
建议家长在孩子出现发热、呕吐、拉肚子等症状时暂时不送孩子去幼儿园,以免传染给他人。
2. 加强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幼儿园可以定期邀请卫生专家或医生来幼儿园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宣讲,增加幼儿和家长的防病意识,从而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四、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1. 感冒预防幼儿园小朋友感冒传播较为常见,因此加强感冒的预防十分重要。
幼儿园应该经常通风,保持空气畅通;鼓励孩子勤洗手,不接触已感冒的孩子。
如果有孩子出现感冒症状,要及时就医,并且隔离治疗。
2. 肠道传染病预防肠道传染病如手足口病、腹泻等对幼儿园小朋友造成的危害较大。
幼儿园应加强卫生管理,儿童应勤洗手,避免接触食物污染,同时加强对食品的检测和管理。
一旦发现孩子出现肠道疾病症状,要及时就医并隔离治疗。
3. 传染性皮肤病预防传染性皮肤病如水痘、疱疹等也是幼儿园小朋友易感染的疾病。
幼儿园应该加强环境卫生,保持教室和玩具的清洁,定期消毒。
避免让患有传染性皮肤病的孩子和健康孩子过多接触。
五、结语传染病对幼儿园小朋友的健康造成威胁,因此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是幼儿园工作人员和家长的共同责任。
感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基础知识理论
感染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
通过直接或间接 接触感染源而引
起的传播
空气传播
通过空气传播病 原体,引发疾病
传播
水生物传播
通过水生物传播 的感染途径
飞沫传播
通过呼吸道飞沫 传播病原体的传
播方式
感染性疾病的分类
01 细菌性感染
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02 病毒性感染
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
03 真菌感染
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患者管理
隔离感染病例 规范使用抗生素
社区感染控制
01 预防措施
加强公共场所清洁消毒
02 健康宣教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03 监测管理
建立社区感染监测系统
疫情应急响应
疫情应急响应是针对突发疫情的紧急处理措施, 包括疫情监测与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等 重要环节。及时有效的应急响应可以有效遏制疫 情蔓延,保障公众健康安全。
● 05
第5章 感染性疾病控制政策
国家疾病防控制 政策
在抗击传染病方面, 我国实行了严格的法 规,包括加强疫情监 测与报告制度,有效 预防疾病的传播,确 保人民身体健康。
全球传染病防控合作
国际疾病防 控组织
促进国际防控合 作
跨国合作与 信息共享
促进信息交流
医疗机构感染控制规范
01 医院感染防治指南
感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基础知 识理论
汇报人:XX
2024年X月
目录
第1章 感染性疾病基本概念 第2章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 第3章 传染病的特点与预防 第4章 重点感染性疾病防控 第5章 感染性疾病控制政策 第6章 反思与总结
● 01
第一章 感染性疾病基本概念
什么是感染性疾病
9.感染性疾病教案
9.感染性疾病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关于感染性疾病的基础知识和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通过学习,学生将掌握感染性疾病的基本概念、分类、传播途径和防治原则。
本节课内容是临床医学的基础,对于学生今后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班共有学生XX人,其中男生XX人,女生XX人。
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但掌握程度有所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个性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感染性疾病的基本概念、分类、传播途径和防治原则。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根据患者的症状初步诊断常见的感染性疾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医学事业的热爱,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染性疾病的分类、传播途径和防治原则。
教学难点:不同类型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突破方法:通过图解、动画等形式直观展示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防治原则,加深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同时,结合临床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五、教学任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感染性疾病的基本概念、分类、传播途径和防治原则,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授感染性疾病的基本概念、分类、传播途径和防治原则等基础知识。
案例分析法:结合临床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类型的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加强交流与合作。
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景模拟法:模拟临床场景,让学生扮演医生角色,进行实践操作和病例分析,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七、教学准备教材: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传染病学》等相关教材。
活页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活页教材,如感染性疾病案例分析等。
感染性疾病的几个常识性问题
为何要把传染科改为感染科?(东广健康节目)2000.4主持人:听众朋友们,当前上海市有许多医院把传染科改成了感染科,比方长征医院、长海医院、华山医院等等。
那么,感染科和传染科有什么差别?感得病和传得病是否是一回事?为何要把传染科改成感染科?得了哪些病应当去看感染科医生?针对听众朋友们关怀的这些问题,我们今日请来了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感染科主任缪晓辉博士来给我们作一个。
缪博士,此刻能不可以先请您谈一谈感染科和传染科终究有什么差别?缪晓辉:好的。
听众朋友,夜晚好!我在回答这个问题从前,先解说一下感得病和传得病有什么差别和联系。
大家对传得病都比较熟习,比方病毒性肝炎、菌痢、伤寒、流脑、乙脑、麻疹、水痘,等等。
为何叫这些病为传得病呢?简单地说,因为他们有传染性,能够由病人传给正常人,比方在少儿园里,一个小朋友得了传得病,可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传给很多小朋友。
但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传得病有流行的特点,也就是说,某一种传得病有可能在某一时间在某一地域扩散,惹起很多人发病。
大家可能还记得 1988 年上海市甲肝大流行,造成 30 多万人生病。
这就是传得病大流行的一个典型的例子。
可是,不论是传染也好,流行也好,总得有一种有形的东西在发病中起作用,这就是一般人常说的“病菌” 。
事实上,“病菌”还不够完好,医学上把能够致病的、有生命的东西称作为“病原体”。
它包含细菌、真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寄生虫,一共 8 大类!这些病原体经过各种各种的门路进入人体,不论是进入体内的过程,仍是进入体内后生长生殖,都能够造成身体的伤害,此中有些病原体(不是全部)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流传。
我们把病原体致病的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
此刻大家就能够理解了,其实“感染”是一个大的观点,绝大多半人都有过“感染” ,或患感染性疾病的经历,比方伤风感冒、皮感染、阑尾炎、肝炎、脑膜炎、疟疾、肠道蛔虫、足癣、体癣等等,等等,都属于感得病。
感染性疾病健康教育问答
感染性疾病健康教育问答一、什么是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diseases):指由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病人可见于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等各个临床科室。
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就开始了感染过程。
病原体是否被清除,或定居下来,进而引起组织损伤、炎症过程和各种病理改变,主要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状态,也与来自外界的干预,如药物与放射治疗等有关。
二、感染性疾病的类型1.按感染部位分按感染部位分为两类,即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1)局部感染:感染局限于一定部位,如疖、痈、压疮等局部化脓性炎症。
(2)全身感染:感染发生后,病原体或其代谢产物向全身扩散,引起各种临床表现。
如破伤风杆菌引起的破伤风、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菌血症,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等引起的败血症等。
2.按感染结局分按感染的结局分为五类,即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携带状态、隐性感染、潜伏性感染和显性感染。
(1)病原体被清除:即病原体侵入人体后,由于毒力弱、数量少等原因,有的被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清除,有的可由机体内的特异性被动免疫所中和。
(2)病原体携带状态:即病原体形成显性或隐性感染后,未被机体排除而成携带状态。
携带者无症状,不易被发现,容易作为传染源散布病原体而引起疾病的流行。
(3)隐性感染:即人体受病原体感染后,不出现症状或只出现不明显的症状,但能产生特异性免疫,如特异性抗体阳性、皮试阳性等,而且不易再感染该种病原体。
(4)潜伏性感染:即病原体长期地潜伏在人体内,与人体的抵抗力保持平衡状态,不引起症状,一旦人体抵抗力低下,病原体就能活跃地生长繁殖,引起疾病。
(5)显性感染:即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病原体数量多、毒力强的情况下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特别是机体发生免疫病理反应,导致组织损伤,生理功能改变,随之出现一系列临床病理体征和症状。
感染病预防宣传知识
感染病预防宣传知识
感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
为了预防感染病的传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预防知识和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惯
- 经常洗手:使用肥皂和流水,洗手时间应至少达到20秒,特别是在接触公共场所、使用厕所、咳嗽、打喷嚏等情况后。
如果无法用肥皂和水洗手,可以使用含酒精的消毒液。
- 注意咳嗽和打喷嚏礼仪:用纸巾或肘部遮住口鼻,避免直接用手遮挡。
- 避免接触病原体:避免与患有感染病的人密切接触,尤其是呼吸道疾病患者。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 保持清洁环境:经常清洁和消毒常接触的表面,如门把手、水龙头、电梯按钮等。
- 定期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以打开窗户或使用空气净
化器。
- 减少公共场所聚集:避免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如电影院、超市等。
收集可靠的信息并按指导行动
- 关注权威渠道发布的信息:如政府部门、卫生机构等发布的
防疫指南和预警信息。
- 了解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每种感染病的传播途径
和预防措施可能不同,所以需要准确的信息。
- 遵循预防措施:根据官方指导,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佩
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
请注意,本文档提供的是预防感染病的一般原则和常见措施,
具体情况请根据当地的疫情和卫生部门的指导行动。
如果有疑问或
需要详细信息,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或机构。
> 注意:本文档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疗建议和专业指导。
请
遵循当地卫生部门的指导,确保个人和公众的健康安全。
幼儿园小朋友防控传染病知识宣传文案
幼儿园小朋友防控传染病知识宣传文案标题:构建安全稳定的幼儿园环境 - 幼儿园小朋友防控传染病知识宣传文案引言:在当代社会,传染病的爆发和传播成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特别是在幼儿园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集体环境中,传染病的防控显得尤为重要。
幼儿园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场所,为确保幼儿园小朋友的健康与安全,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宣传传染病防控知识,为他们构建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
第一部分:传染病与幼儿园小朋友的健康传染病是由病原体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传播而导致的疾病。
幼儿园小朋友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容易受到传染病的侵袭。
因此,传染病的防控对于幼儿园小朋友的健康至关重要。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1.1 传染病的常见病因和传播途径1.2 幼儿园小朋友易感染的传染病种类和预防措施1.3 幼儿园小朋友传染病防控的重要性和目标第二部分:幼儿园小朋友传染病防控的具体措施了解传染病和注意传染病防控的重要性是第一步,但更加关键的是我们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防止传染病在幼儿园的传播。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重点讨论以下几个方面:2.1 幼儿园小朋友的个人卫生习惯养成2.2 幼儿园环境的清洁与消毒2.3 幼儿园小朋友传染病防控的日常管理措施第三部分:幼儿园小朋友防控传染病的家庭配合除了幼儿园的努力外,家庭也是幼儿园小朋友防控传染病的重要一环。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有针对性地探讨以下几个方面:3.1 家庭的传染病宣传和教育工作3.2 家庭日常环境的清洁与消毒3.3 家庭对于幼儿园防控措施的配合和支持总结与回顾:通过对以上三个部分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幼儿园小朋友防控传染病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
幼儿园小朋友的健康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只有通过全员参与、家庭与幼儿园的密切配合,才能构建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为小朋友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保障。
观点与理解:对于幼儿园小朋友防控传染病这一主题,我相信通过深入的了解和宣传,我们将为幼儿园小朋友们的健康与安全做出重要的贡献。
5.1《预防传染病》班会记录教学文案
1.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补充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以增强抵抗力。
2.尽可能减少与禽类不必要的接触,尤其是与病、死禽的接触。勤洗手,远离家禽的分泌物,接触过禽鸟或禽鸟粪便,要注意用消毒液和清水彻底清洁双手。
3.应尽量在正规的销售禽流感疫情场所购买经过检疫的禽类产品。
4.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室内空气流通,每天1~2次开窗换气半小时。吃禽肉要煮熟、煮透,食用鸡蛋时蛋壳应用流水清洗,应烹调加热充分,不吃生的或半生的鸡蛋。要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均衡的饮食,注意多摄入一些富含维生素C等增强免疫力的食物。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加机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小
结
通过班会让学生对春季传染病的发生、传播等有了全面的了解;让学生知道了春季传染病都包括哪些。让学生了解了讲究卫生的重要意义,掌握了预防春季传染病的方法。
5.讲究卫生,加强锻炼
(1)做到“四勤”—勤洗头,勤洗澡,勤换衣服,勤剪指甲。
(2)室内保持通风,整洁干净,校园环境做到无纸屑,无食品袋,减少污染源。
(3)在课间锻炼时,遵循科学的呼吸方法。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的抵抗能力。
三、班主任总结:
同学们,其实预防春季流行性疾病并不难,我们只要能做到勤洗澡,勤通风,加强体育锻炼,就会远离传染病。
5.不要轻视重感冒,禽流感的病症与其他流行性感冒病症相似,如发烧、头痛、咳嗽及喉咙痛等,在某些情况下,会引起并发症,导致患者死亡。因此,若出现发热、头痛、鼻塞、咳嗽、全身不适等呼吸道症状时,应戴上口罩,尽快到医院就诊,并务必告诉医生自己发病前是否到过禽流感疫区,是否与病禽类接触等情况,并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和用药。
3.流脑: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简称,此病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传染源为病人或带菌者,主要通过咳嗽、喷嚏、说话等产生的飞沫传播。该病一般表现为突然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精神不振、颈项强直,重者可出现昏迷、抽搐,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要把传染科改为感染科?(东广健康节目)2000.4主持人:听众朋友们,目前上海市有不少医院把传染科改成了感染科,比如长征医院、长海医院、华山医院等等。
那么,感染科和传染科有什么区别?感染病和传染病是不是一回事?为什么要把传染科改成感染科?得了哪些病应该去看感染科医生?针对听众朋友们关心的这些问题,我们今天请来了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感染科主任缪晓辉博士来给我们作一个。
缪博士,现在能不能先请您谈一谈感染科和传染科究竟有什么区别?缪晓辉:好的。
听众朋友,晚上好!我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解释一下感染病和传染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大家对传染病都比较熟悉,比如病毒性肝炎、菌痢、伤寒、流脑、乙脑、麻疹、水痘……,等等。
为什么叫这些病为传染病呢?简单地说,因为他们有传染性,可以由病人传给正常人,比如在幼儿园里,一个小朋友得了传染病,可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传给许多小朋友。
但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传染病有流行的特点,也就是说,某一种传染病有可能在某一时间在某一地区扩散,引起许多人发病。
大家可能还记得1988年上海市甲肝大流行,造成30多万人患病。
这就是传染病大流行的一个典型的例子。
但是,不管是传染也好,流行也好,总得有一种有形的东西在发病中起作用,这就是一般人常说的“病菌”。
事实上,“病菌”还不够完整,医学上把能够致病的、有生命的东西称作为“病原体”。
它包括细菌、真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寄生虫,一共8大类!这些病原体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进入人体,不管是进入体内的过程,还是进入体内后生长繁殖,都可以造成身体的损害,其中有些病原体(不是所有)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我们把病原体致病的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现在大家就可以明白了,其实“感染”是一个大的概念,绝大多数人都有过“感染”,或患感染性疾病的经历,比如伤风感冒、皮肤疖肿、扁桃腺炎、支气管炎、肺炎、胆囊炎、细菌性痢疾、尿路感染、阑尾炎、肝炎、脑膜炎、疟疾、肠道蛔虫、足癣、体癣等等,等等,都属于感染病。
主持人:缪博士,照你的意思,传染病是个小的概念,它也属于感染病,因为它也是由病原体感染而来的。
缪晓辉:说得很对!传染病属于感染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正如前面已经说过,传染病的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而肺炎、胆囊炎、阑尾炎等等一般不会传染,也不会流行,所以不是传染病。
主持人:对不起,我要打断您了,感冒不也是可以传给别人的吗?感冒为什么不叫传染病呢?缪晓辉: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老实说我无法很有把握地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很早以前,我们国家在把传染病和非传染病进行分类的时候的确带有一定的主观和人为的因素,不仅如此,还为传染病的病种立了法,叫做“传染病防治法”,也有“法定传染病”的说法;又根据传染病的传染性大小和患病后病情的严重程度分成了甲、乙、丙三类。
感冒属于病情比较轻的很常见的病种,没有列入“法定传染病”。
但有一种病叫做“流行性感冒”(俗称流感),与普通的伤风、感冒完全不是一回事,得病后病情要比普通感冒重得多,传染性和流行性很强,所以属于传染病。
主持人:缪教授,我们现在已经明白了传染病和感染病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那么请问,为什么不是再在医院里增加一个感染科而是要把传染科改成感染科?缪晓辉:改不改病科和怎么改法并不是一件随心所欲的事,也不是哪一两个医院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事,这是大势所趋。
概括起来传染科改成感染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近年来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我国,无论在乡村还是在城市,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健康事业的快速发展;全民防疫、防病意识和医学知识水平的普遍提高,解放以来,我国传染病的发病率逐年下降,有的传染病已经消失,比如天花;有的传染病即将消失,比如脊髓灰质炎、麻风;有的常见传染病的发病率越来越低,比如痢疾、伤寒等等,即使是病毒型肝炎,由于这些年来采取疫苗来预防,发病人数也明显减少。
总体上讲,传统意义上的传染病的总发病人数越来越少,象上海市这样的发达大城市更是如此。
所以,传染病科的重要性逐步下降。
但这不等于说不需要传染病科了。
相反,由于人的寿命延长、环境污染严重、恶性肿瘤发病人数增多、滥用抗菌药物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免疫功能低下的人数也在增多等等原因,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比如医院内感染就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新的感染病病种的出现也是过去没有预料到的。
上述种种情况,要求过去的传染病科或传染病学,应当重新定位,改变模式。
第二,对这些感染性疾病人们并不陌生,然而对非医务工作者而言,“感染”一词,不仅听起来陌生,说起来也很拗口。
另外,“感染”和“传染”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现在一些医院的“感染病科”和过去的“传染病科”有什么区别?患感染性疾病后如何就诊?等等,不少人并不非常清楚。
本文就此类问题作简要介绍,希望对众多感染性疾病患者今后防病、就医有一定的帮助。
首先谈谈传染病。
顾名思义,传染病是有传染性的,是病原体的传播。
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染乃至流行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包括传染源(病人、带菌者、带菌动物等)、传播途径(接触污染病原体的空气、痰、粪便、尿液、水源、食品、注射用具、血液,以及蚊虫、昆虫叮咬等)及易感者(未接受预防接种者、各种原因所致免疫力低下者、儿童等)。
在我国,传染病仍然是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一类重要疾病。
但自解放以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防疫事业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以及医疗保健工作的不断加强,大多数传染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有些已属罕见,如麻风、鼠疫等,有些传染病已经绝迹,如天花。
目前在我国发病率最高、危害最大的传染病当数各种病毒性肝炎,其中乙型肝炎的患病人数最多。
但近年来我国在大多数地区实行了新生儿计划性地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儿童中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已明显下降。
然而,在一些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或自然灾害和战争以后,传染病仍然是对人类健康甚至生命构成威胁的头号杀手。
传染病本质上属于感染性疾病,是感染病的一种特殊类型。
有鉴与此,我们可以把感染性疾病分为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两大类。
与传染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相反,近年来非传染性的各种感染性疾病则呈明显上升势头,在某种意义上其危害性已远远超过传染病。
由于环境污染、人口居住密集、城市居民普遍缺乏体能锻炼、过度肥胖、老龄化、肿瘤病人增多、免疫功能低下相关性疾病的发病率上升等等,各种感染性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另外,由于介入性的诊断和治疗技术的广泛开展,与导管相关的感染也越来越多;还有所谓医院内感染,即在医院住院诊疗期间发生感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据统计,烧伤病人在烧伤病房内被感染的机会达100%!还有一个更为严重的现象就是由于医生或病人滥用抗菌药物等原因造成的耐药菌株增多,使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难度越来越大。
五、六十年代花几十元,乃至几元钱,用几百万乃至几十万单位的青霉素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在今天可能要花几百倍甚至几千倍的代价,使用各种“高档”的抗菌药才能见效。
许多抗菌药物在短短几十年内已发展到第三代、第四代,但若用它们去对付病菌仍有可能要败下阵来,真可谓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以上事实可以说明一个问题,人类与各种感染性疾病反复较量后的今天,我们的对手已经在阵容上发生了很大变化。
作为感染性疾病特殊类型的经典传染病,已不象以往那样可怕和难以对付,而非传染性的感染病却给我们带来许多难题。
因此,加强感染性疾病的防治研究,寻找更多、更有效、更安全的抗感染药物和治疗方法,已成为医学科学家和广大医务人员的重要课题和任务。
我国医学界在不放弃经典传染病研究的同时,已把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非传染性感染病的病原学、预防、诊断和治疗研究,这完全是由医学发展的客观形势、卫生健康状况及人类疾病谱的改变所决定的。
事实上,医学界将感染性疾病(包括各种传染病)归类于一个专门学科(即感染病学)并加以系统研究还是近几年的事。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已有许多医院,今后还将有更多医院将将原来的“传染科”更名为“感染科”,或“感染病科”,或“感染与免疫科”。
为适应新的形势及医学发展需要,一个全国性的学术组织—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学会,也将在近期内更名为“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
这不只是简单地更名,更重要的是在科室的职能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
“感染”一词涵盖面很广,人体各部位均可以被病原体感染。
严重的感染可至感染性休克、败血症、脓毒血症,轻的不过是毛囊炎、灰指甲。
但是感染病科不可能“包医百病”,即不可能把所有感染性疾病划入感染病科的诊治范围。
目前至少在感染病学界已达成一个共识:需要手术治疗的仍应有外科处理,如阑尾炎、化脓性胆管炎归普通外科,骨、关节化脓性炎症归骨科,牙周炎归口腔科,等等;大多数系统明确的感染性疾病可首先由相应科室诊治,比如,肺炎、支气管炎归呼吸科,肾盂肾炎归肾内科。
感染病科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其专长或特色:①原因未明的长期发热的诊断;②免疫功能低下,包括肿瘤病人的放、化疗之后相关感染的诊治;③各种难治性感染,包括中毒性休克综合症、院内感染、导管感染及耐药菌株感染的治疗;④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治;⑤各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诊治。
目前大多数医院感染科的配置是一套班子之下的两套系统,分治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的感染相关性疾病。
住院病人被分别安排在传染病房和感染病房诊治;门诊病人可分别在传染病门诊(现大多已被肝炎门诊和肠道门诊取代)和感染病门诊就诊。
一般来说,大中型医院的门诊部设有预检或分检处,分检人员根据病人提供的简单病史,将病人定向安排到合适的部门就诊。
绝大多数分检人员都有较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但毕竟要受医学专业水平的限制,因分检不准而“挂错号”的现象肯定是无法完全避免的。
医院在这方面有补偿机制,明确规定了“首诊负责”制,即任何一个科室的接诊医生,不应因为“挂错号”而推诿或拒绝看病,应当先询问病情并作详细记录后,再请与本病专业对口科室的医生会诊。
感染病人,尤其是仅单纯地表现为发热而没有其它任何系统相关的症状时,首次就诊可以去感染病科门诊。
另外,前面已介绍过感染病科的专业特色,病人也可以参照这些特色,“对号入座”。
目前在上海市已有几家综合性医院的传染科率先改名为感染科,如华山医院、长征医院、长海医院等。
长征医院感染病门诊的时间是每周一、三、五上午,配备了主治医生以上的专业医生。
周五上午为教授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