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兴龙:近代上海商业企业的发展和制度演进

合集下载

万商云集海纳百川——《海商:1982—2012上海商业纪事》第三卷《海

万商云集海纳百川——《海商:1982—2012上海商业纪事》第三卷《海

效 配 置资源 、提高服 务 质量 、 搞 活经 济 的意义 不 言而 喻 。但
新 的商业批发网络体 系尚未确
立 ,产销关 系不够稳 定 ,难 以
形 成批 发商 业 的规模效 应 。 上海 作 为全 国商 品交易 中 心 ,先 决条 件 之一就 是要 有联
结 全 国的商 品营销 网络 。商 品

上世 纪9 0 年代 ,邓小 平 同
志南巡讲话后 ,上海市委 、市
政府提 出 “ 三 、二 、一 ”的产 业发 展方 针 ,确 立 了 “ 大 力发
商业 发展 也进 入 了史无 前 列 的
新 时期 。 1 9 8 6 年 上 海 商 业 占 国 民
经济 蓬勃 发展 ,必 然依 托 中心 城 市 发挥吞 吐 、集 散功 能 ,上 海 作 为全 国最 大 的 中心城市 , 理 应 发挥服 务全 国的功能 。 1 9 8 8 年 ,上海 零售 企业 规 模 小 ,结 构 不合理 ,商业设 施 陈 旧 ,网点建 设 尚未达 到商 业 部标 准 。商业 部规 定 每千居 民 拥 有 商业 网点 2 0 个 ,商 业服 务
加 了 自动扶梯 和 中央空 调 ,改
方 米 ,比 1 9 7 8 年 的3 5 4 万平 方
商 圈 、五角场 商 圈 、虹 桥商 圈
米增加了3 . 1 2 倍 ;建 成 1 万 平 方米 以上 的大 商 厦4 0 0 家 ,市
内连 锁商 业 网点 l 1 3 0 0 多个 。
都在摩拳擦掌 ,正在准备新一
上海 是 因海而 生 ,因商 而
市 的城 市 。 上 海 自开 埠 以 来 就 展 现
的水 平 。更值 得注 意 的是 ,商 业 在 第 三 产 业 中 的 比重 呈 下 降 趋势 ,5 0 年 代 占7 0 %以上 ,

1933年上海城市阶层收入分配的一个估算

1933年上海城市阶层收入分配的一个估算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1期1933年上海城市阶层收入分配的一个估算杜恂诚(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200433) 内容提要:本文从统计角度探讨近代中国收入分配在各阶层的分布,对1933年上海城市各阶层的人数比和收入比作了一个大致的测算。

在某些数字上虽然带有估计的成分,但尽可能地做到有依据。

关键词:城市阶层 国民所得 收入分配关于社会阶层的划分,学术界有各种说法,成果不少,但从统计角度来探讨收入分配在各阶层的分布的,则还没有。

本文拟对1933年上海城市各阶层的人数比和收入比作一个大致的估算。

本文不准备对阶层划分的各种意见作评述,这不是本文的主题。

关于1933年上海城市社会阶层的排序,笔者排出这样一张表(表1):表1上海城市社会阶层排序(1933年)第一等级(上)第二等级(中上)第三等级(中下)第四等级(下)第五等级(下)特权官僚一般工商业者办事员工人城市贫民上层工商业者一般政府职员中高级专业人员低级职员 在表1序列中,最突出的标志是上层工商业者与特权官僚并列为第一等级。

上层工商业者位列首席的理由有三个:第一,他们是市场经济中的主导人群,二、三产业的发展主要因归功于他们在创办企业、开辟市场、更新技术等方面的首创性,在国民财富的市场化分配模式中(当然不排除中外不平等关系和局部的非市场化分配机制),他们的所得并没有受到政治权力的显著影响;第二,在一定阶段,上层工商业者的独立性强,并不依附于政治,这在北洋军阀政府时期表现得特别明显,南京政府时期有所减弱,但在1935年南京政府全面控制金融业之前,他们仍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第三,上层工商业者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当政府很弱而不能解决一些公共事务时,上层工商业者常挺身而出发表意见,甚至在战乱或经济动荡之时领导工商组织或团体代行维持地方经济和社会稳定的职责。

但是,1935年以后官僚政府全面控制中国金融和经济,国民收入的分配转向非市场化分配为主的格局,特权官僚利用他们对资源和信息的掌控,迅速跃升为社会的第一等级,上层工商业者屈居第二等级。

近代上海地区企业的文化构建及其对小说传播的促进

近代上海地区企业的文化构建及其对小说传播的促进

里 组 织 出版 大 量 中 译 西 书 和 普 及 传 播 各 种 新 知 新 学 。 从
10 9 2年 起 ,它 陆 续 出 版 了 《 国 丛 书 》 帝 。此 后 又 渐 次 推 出 了一 系列 丛 书 和 各 种 中外 文 辞 书 ,为 新 知 新 学 的 普 及 传 播 推 波 助 澜 。 与 此 同 时 ,商 务 尤 锐 意 出 版 西 方 名 著 . 其 数 量 之 多 ,质 量 之 高 ,影 响 之 大 。为 当 时 其 他 书 局 所
近 上 地 企 的 化 建 其 / 传 的 进 代 海 区 业 文 构 及 对J 播 促 术 \ 说
鲁志美 韩殿栋 刘 永 文
摘 要 :上 海 租 界 特 殊 的政 治环 境 促 成 了经 济 的 繁 荣 和 多 元 文 化 市 场 的 兴盛 。在 这 个 相 对 自 由的 文 化 市 场
中 ,书 局 、娱 乐 场 所 以及 公 司均 努力 营造 企 业 的 文 化 形 象 ,并 纷 纷 创 办 报 刊 ,在 此 过 程 中单 行 本 小 说 、报 载
些 娱 乐 场 所 也 创 办 报 纸 。 l1 9 2年 至 1 1 9 7年 .随
着 上 海 大 型 综 合 性 游 乐 场 和 新 剧 场 的 建 成 。游 戏 场 小 报 和 剧 场 小 报 应 运 而 生 ,小报 进 入 了 “ 报 ”时 代 。 戏
11 9 2年 黄 楚 九 开 始 投 资 娱 乐 业 . 在 南 京 路 、 浙 江 路
不及 。其 中 以严 译 名 务 印书 馆 不 仅 是 出 版 “ 良教 科 书 的 大 户 ”.而且 是 当 优
之 无愧 的 传 播 新 知 新 学 的 重 镇 。 它 既 为 新 文 化 运 动 造 就

近代上海金融发展历程

近代上海金融发展历程

近代上海金融发展历程
近代上海金融发展历程: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上海作为中国的重要商港城市,开始展现出金融中心的潜力。

当时,外资银行纷纷进入上海,并在这里设立了分支机构。

1914年,中国最早的股票交易所——上海股票交易所成立,为上海金融市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随后,上海天成股票交易所、上海弘文股票交易所等相继成立。

1920年代,上海金融业进一步发展。

上海证券交易所于1929年成立,并在随后的几年里实现了股票、债券、期货等多元化的交易。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金融市场经历了一个短暂的调整期。

但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上海金融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990年代以后,上海金融业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和发展。

上海证券交易所于1990年恢复了交易,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股票交易市场之一。

2007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实现了股票市场国际化,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近年来,中国政府将上海定位为国际金融中心,推动上海金融
的创新发展。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金融街的建设等一系列政策和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上海作为金融中心的地位。

同时,上海市场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入驻,使得上海的金融业得以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近代上海金融发展经历了从外资银行进入到建立股票交易所,再到金融市场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过程。

而当今,上海正积极采取政策措施,力争成为世界级金融中心。

改革开放30年造就一批上海商业杰出人才

改革开放30年造就一批上海商业杰出人才

革 开放 3 周 年之 际 , 家都 在 回顾 历 史 , 结 O 大 总
潘纯 志
负 债 18 0多万元 的 商 业 人才 充分 涌现 的前 提 条 件
时势 造英 雄 ,改革 开放 强 烈 呼唤 商 业人 才 .并 为 其 提 供 了 良好 的 环境 、需 求和 平 台 。
对 新 一 轮 上 海 商 业 发 展 中 人 才 队 伍 建 设 的 几 点 思 考
今 后 .商 业 的竞 争 将 更 多地 体 现 为 人 才 的竞 争 , 我 们 要 充分 重视 商 业 人 才 队 伍 的建 设 ,为 上海 的 商

台。 改革 开 放 后 ,商 业 经 营从 基本 国有 驾 驭控 制 局 面 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的状 况 转 变 为 多种 经 济成 分 竞相 发 展 .出现 了一 大 要 加 强 对 高 端 知 识 型 商 业 人 才 的培 养 和 引 进 批 个 体商 业 、民 营商 业 和股 份 制 商业 企 业 ,组 建 了一 力 度 。上 海 虽然 聚 集 了一批 商 业 人才 .但 在 商业 企业 批 中外合 资 商 业企 业 ,这 些 多 元化 的形 式 为商 业 人 才 的经 营 管 理 日 趋 专 业 化 、知 识 化 的新 形 势 下 ,受观 提 供 了更 多的 发 展 平 台 。 念 、制 度 、 资金 等 方面 的 制约 ,商业 管理 人 才特 别是 可 以说 .是 改 革 开放 ,让 商 业 人 才有 了表 演 的 舞 高 层次 管 理型 人 才 仍然 缺 乏 。这需 要 .一 是 社会 应逐 台。 步 加 强 对 商 业 人 才 的 专 业 学 历 教 育 ; 二是 商业 企 业 另外 ,除去 大 背 景 因素 ,老 一 辈商 业 人 才不遗 余 内部 要 加 强 对 员 工 的职 业 培 训 ,三 是 要 对 高 端 商 业 力 的培 育 也 是 商 业 人 才 涌 现 的重 要 原 因之 一 。

上海商业改革开放30年的三个发展阶段

上海商业改革开放30年的三个发展阶段
商 品缺 乏 明确 的 分 类 () 2经济 起 飞前 商 业 (h p e te r— c n iin fr a e … . 以百 货 店 为 骨干 的 商业 体 o d t s o tk 一0 o 系 ,单 体 经营 居 多 ;() 飞 型 商业 (h ae f) 3起 te tk of .各 种 类 型 零 售 业 态 快 速 出现 ,连 锁 经 营 .外 商 开 始 进 入 ;《) 向成 熟 商业 (h d ie o 4迈 te rv t maui 出现 tr y) t 各种 大 型 和现 代 化 购物 中心 .消 费水 准 较 高 ,商 业 呈
状况。
这 一 阶 段 零 售 商 业 发 展 较 为 滞后 商 业 格 局 变 化 不大 ,商 业 服 务 不 能完 全 适 应 消 费增 长 的 需 求 。 这些都为 9 0年 代 上 海 商 业大 发 展 .商业 格 局 大 调 整 做 了前 期 准 备 。
第 二 阶 段 .起 飞 型 商 业 ( 9 1年 一 2 O 19 0 5年 ) 。 19 1年 4月 中 央 政 府 宣 布 上 海 浦 东 对 外 开 放 .上 9
海 作 为长 江三 角 洲 的 “ 龙头 ” 城市 ,迎 来 社会 经 济快 速 发 展期 。上 海 商 业也 进入 了精 彩 纷 呈 的发 展 阶 段 . 第 一 阶段 ,经 济起 飞 前商 业 (9 8年 一 1 9 17 O年 ) 其 独 特优 势是 “ 先 ,城 市 快 速 发展 提 供 了 外部 条 9 。 率 1 8 年 我 国 实 施 改 革 开 放 政 策 , 以 经 济 建 设 为 件 , 内 部 动 力 是 科 学 技 术 的 应 用 . 以及 政 府 与 商 业 企 7 9 中心 .以农 村经 济 改 革 为突 破 点 .国 民经 济 经 济 实力 业 的 共 同 努 力 。 不 断提 高 。随 着上 海 城 市发 展 ,商业 经 历 了较 长 的适 这 一 阶 段 ,上 海 人均 国 内生产 总 值 在 1 0 0美元 O 应 、调 整和 发展 期 。 上 海商 业依 托 优 质价 廉 上 海 产 品 6。 。 O美元 之 间 ( 汇率 和 常住 人 口计算 ) 按 .属 于 中 和 诚 信 经 营 ,形 成 了 良好 声 誉 。 等 收入 水平 .在 中心 城 区 消费 水平 则 更高 些 。2 0 年 O5 这 一 阶 段 ,上 海 人 均 国 内生 产 总 值低 于 1 O O美 上 海 常住 人 口 1 7 0 8万 ,与 1 9 7 0年 相 比净 增加 了 4 9 9 9 元 .属 于 国 际低 收 入 水 平 。 1 上 海 城 市人 口 为 万 人 ,净 增长 率 3 % 年 增 长率 2. % 。 7 9 8年 g 2 19 。 O万人 ,1 9 0年达 到 1 8 9 0万 人 年 增长 率 1 3 。 2 .% 2O 0 5年上 海城 市 居 民人 均年 消 费支 出达 到 1 7 3 7 3 17 8年 上 海 社 会 消 费 品 零 售 总 额 为 5 1亿 元 ,人 均 元 .比 1 9 9 4 0年 净 增 长 了约 6倍 。 同年 上 海社 会 消 费 9 约 5 O元 ,其 中按 商 品用 途分 ,食 品类 占了 4 % 衣 品零 售 总 额 为 2 7 O 9 9 3亿 ,比 1 9 0年 净增 长约 8倍 。零 9

上海商业改革开放30年巨变

上海商业改革开放30年巨变

作 的参

参 与其 中
的践 行 者

可 以 说是 改革 开 放
与 者 改 革 开 放 成 果 的得 益 人


商业 从 事 流通 和 交 换 直
接 面 对市场

党 的十

届 三 中



党的十
i 全

届 三 中

会以来 上海商
而 改 革开 放就 是
全会召开 以后

业从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和
要 使 计 划 经 济 向社 会 主 义 的 市

代 经 营思维 , 察 市场 , 能驾 善 并
驭市场 , 思路 新 、 策 果 断 、 决 组 织 协 调能力 强 、并 取得 优 异业
企 业形 成 了空 前 的规模 。有统
计 资料 显 示 ,9 9年 前 连 锁 企 18
业 多 为开 架 销售 不 成 体 系 , 没
有 完整 模 式 , 2 0 至 0 7年 , 锁 连 企 业 达 1 9 3家 , 已成 上 海 的 16 主 力 销 售 业 态 . 销 售 额 达
业 迅 速 崛起

增 长 G DP 总量 已 从 过 去 的世
界排名靠后跃 进 到第 3 位 为

离后 企 业 不 找市长要 找市场
业 体制 和 经 营机 制

尔后 国家有关
, ,

这 迫使 企 业 逐 步形 成 和完善企

部 门下 发 文 件 下 放权 力 全 国 零 售商业 两 权 分离




,
12
1S
H A N G Y E Q I Y E

上海商业改革开放发展回顾与趋势展望

上海商业改革开放发展回顾与趋势展望

能将企 业的创新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还是 新 。结 论就 是 :回归 商业 本 性 ,顺应 发
会 在 竞 争 中 受 制 于 人 。 因此 。业 态 创 新 的 展规 律 ,重 视机 遇 、变革 、创 新 、消 费
内涵牵涉到方方面面 ,必须 引起企业 的高 发 展 趋 势 。寻 找 到 属 于 自 己 的 业 态 发 展
(一 )回归商业本质
在 经 济 新 常 态 和 供 给 侧 结 构 性 改 革 的 大 背 景 下 ,智 慧
零 售 、新 零 售应 运 而 生 。
习近平 总 书记指 出: “人 民对 美好 生活 的 向往 ,就
是 我们 的奋斗 目标 。” 商务部 提 出 ,零 售业 转 型发 展最
首 要 、最根 本 的方 向是 要 回归零 售本 质 ,坚持 零售 的根
饮公 司 (肯 德基 外 滩店 1989年 11月开
改 革开 放 前上 海主 要 商业街 是 南京
13
上海 商,ll, ̄us,NESS
变化 ,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 ,上海商业如何迎 接、对接这个
目标? 全面小康 的消 费将 发生哪些 变化 ,消费升级对零售
业 又 有 怎样 的影 响?
度 重 视 。
之 路 。
上海商业改革开放发展回顾与趋势展望
文 /上海 亓亍商业 经济学 会会长 齐晓斋
一 、 上海商业改革开放 发 展 回 顾
业 )、全 国 第一 家 连 锁超 市 (1991年 9 月联华超市开 出第一 家 )、全 国第一家 中 外合 资商 业零 售企 业 (1992年经 国务 院
域开展 了卓有成效 的改革 ,创造了多个全
(三 )实 行两 级 政府 、三 级 管理 ,

上海工业发展史

上海工业发展史

上海工业发展史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具有悠久的工业发展历史。

从清朝末年开始,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的工业中心,其工业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首先,近代上海的工业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清朝末年。

当时,上海作为一个沿海港口城市,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者和企业家。

这些外国资本的引入促进了上海的现代工业化。

特别是在1890年代和1900年代,外国银行和工商公司相继进入上海,大大促进了当地的工业发展。

上海工业主要以纺织、造纸、烟草等非常传统的行业为主。

其次,上海的工业发展在中华民国时期迈上了一个新阶段。

民国时期,上海的工业板块开始多元化发展,涉及到机械制造、电力、化学等新兴行业。

1930年代,上海建立了第一个国营机器制造厂,并且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机械制造产业群。

此外,在这一时期,上海还建立了第一家电影制片厂,并且成为当时中国电影的中心。

第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上海的工业发展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时期。

上海成为中国生产力最集中的城市之一,涉及到了多个行业。

上海成为重工业和轻工业的集结地,制造业规模迅速扩大。

特别是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上海聚焦于重工业的发展,如钢铁、机械、船舶等产业。

上海还建立了对外贸易港,进一步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最后,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工业结构和重心发生了巨大变化。

1980年代以来,上海逐渐向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转型。

在上海浦东新区的建设下,许多跨国公司进入上海,并带来了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

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金融中心、贸易港口和创新中心之一。

同时,上海在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发展。

总的来说,上海的工业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型过程。

从外国资本引入到国有企业的建设,再到改革开放的转型,上海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

上海的工业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上海商业发展史

上海商业发展史

上海商业发展史上海商业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当时作为一座重要的海港城市,上海在国内外贸易中拥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经过不断的发展壮大,上海的商业势力越来越强大,成为了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

下面将分步骤阐述上海商业发展史。

第一步:外商贸易时期在19世纪末,外商在上海开设了许多贸易公司,从事丝绸、茶叶、烟草等商品的出口。

上海的外商贸易带来了大量的工业和商业活动,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

这一时期是上海商业发展的开端,对上海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步:国际金融中心时期随着20世纪初上海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

许多银行在上海设立分行,上海也成为了亚洲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当时,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上海还成为了许多外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亚洲总部所在地,其中包括了汇丰银行和甲骨文保险公司等。

第三步:上海三大商业街的崛起上海三大商业街指的是南京路、西藏路和北京路,这三条街道考古中都是非常繁华的商业地段。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这些商业街就成为了上海商业的中心地带,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消费者和商人。

南京路是最为著名的商业街之一,曾经是“中国第一商业街”的代称。

这些商业街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上海经济的发展。

第四步:经济特区时期1978年,中国政府成立了经济特区,上海成为其中之一。

这一时期的经济特区政策吸引了大量的中外资本,上海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该政策推动了上海商业势力的扩大,很多外国公司和合资企业开始在上海落户。

其中包括苹果公司、大众汽车、迪士尼和星巴克等公司。

总之,上海商业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商业、金融和文化中心之一。

外商贸易时期、国际金融中心时期、上海三大商业街的崛起和经济特区时期,是上海商业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上海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城市的基础。

上海近代工业发展史

上海近代工业发展史

上海近代工业发展史近代以来,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一直扮演着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角色。

上海的近代工业发展经历了从传统手工业到现代工业的转变,见证了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19世纪末,随着外国列强侵略中国,上海成为殖民势力的占领地之一。

外国资本和技术的引进,推动了上海工业的起步。

当时的上海工业主要以纺织业为主,如纺织厂、染料厂等,为上海工业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上海工业开始迅速发展。

与此同时,上海的航运业也蓬勃发展。

上海的航运业和工业互相促进,形成了独特的产业链。

上海的造船业、钢铁业、机械制造业等迅速崛起,成为上海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3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之一。

这一时期,上海的工业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传统的轻工业逐渐向重工业转型。

上海的电力、钢铁、化工等重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同时,上海还建立了一批大型企业,如上海机器厂、上海电机厂等,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工业品牌。

然而,上海的工业发展在抗战期间受到了严重破坏。

抗战胜利后,上海工业迅速恢复并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上海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其工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逐渐增加。

上海的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上海工业的新亮点。

改革开放以后,上海的工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上海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快了工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上海的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转型,形成了一批高端制造业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提升了上海工业的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

如今,上海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中心之一,拥有一批国际知名的工业品牌和企业。

上海的工业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在全国占比逐年增加,对中国经济的贡献不断提升。

上海的工业发展不仅造福了本地的居民,也为全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总结起来,上海近代工业发展经历了从起步到发展壮大的过程。

从传统手工业到现代工业,上海的工业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

上海的工业发展不仅推动了本地经济的繁荣,也为中国工业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上海经济发展史

上海经济发展史

上海经济发展史上海是中国最具国际化的大城市之一,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从过去的小渔村发展到如今的全球金融中心,上海的经济历程充满了传奇和辉煌。

本文将带您回顾上海经济发展的历史,展示它的崛起与演变。

一、起步阶段上海的经济发展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当时,上海是一个小渔村,其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作物的种植和渔业。

然而,随着近代中国的开放和对外贸易政策的实施,上海开始崭露头角。

19世纪末,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港口之一。

外国商人纷纷来到这里,建立了贸易机构和银行。

这些外国机构为上海带来了先进的商业理念和现代化管理模式。

同时,外国资本的引进也推动了上海工业的发展。

二、近代工业发展20世纪初,上海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之一。

纺织、造纸、造船、机械制造等行业在上海兴起,带动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技术进步。

上海成为了中国最早实行现代化工业制造的城市之一。

上海的工业化进程得益于其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

长江流经上海,这为原材料的运输提供了便利。

此外,上海还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和物流体系,为商品的流通提供了便利。

三、经济改革开放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上海再次迎来了新一轮的经济发展。

改革政策的实施使得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蓬勃发展,上海逐渐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上海积极引进外资,建设了许多经济特区和开发区。

同时,政府加强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这使得上海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的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进驻。

四、服务业和创新型经济的崛起近年来,上海经济的发展日益注重服务业和创新型经济。

金融、商贸、文化创意等服务业成为上海的新亮点。

同时,上海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科研机构建设,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进一步提升了上海的国际竞争力。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自贸试验区,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企业和投资者,为中国的经济全球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未来展望展望未来,上海经济仍将继续发展壮大。

上海商业发展史

上海商业发展史

上海商业发展史上海商业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

早在明代,上海已经是一座沿海商埠,吸引了大量商人来此贸易。

清朝时期,随着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上海的商业也逐渐壮大起来。

19世纪30年代末期,上海成为了全国的第一大商埠,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上海的商业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20世纪初,上海的商业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历程,上海成为了中国的金融中心。

经过多年的发展,上海已经成为了一个国际商业中心,吸引了全球众多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落户。

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商业还在不断壮大,各种新兴产业如珠宝业、玉石业、精细机械业、钟表业等纷纷涌现。

当时上海的商业也非常多元化,出现了很多“百货大楼”和“商场”,如呈祥百货、嘉里大厦、友谊商店等等。

此时的上海已经开始成为了全国的购物中心和商品交易中心。

20世纪30年代,上海成为了华东地区最大的铁路、航空运输集散地,逐渐成为了国际贸易中心。

当时上海政府还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商业发展中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这个时期的上海也充满了政治不稳定因素,全国处于动荡的局面,上海的商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上海受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影响,一些国营企业开始兴起。

然而,上海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商业也开始走下坡路。

改革开放后,上海重新回到了商业发展的轨道。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上海的商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90年代初期,上海被定位为中国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上海也开始了引进外资和落户外企的战略。

21世纪初,上海成功举办了世博会,展示了上海已经重返世界商业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此后,上海的商业发展步伐更加加快。

现在的上海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具活力和吸引力的商业城市之一。

上海的商业中心逐渐向浦东转移,浦东的世纪大道被誉为上海的“第一大道”,各种高楼大厦林立,成为了上海商业的新地标。

总的来说,上海的商业发展历史很悠久,也非常丰富多彩。

从明清时期的沿海商埠,到20世纪初的金融中心,到20世纪20年代的多元化商业,再到21世纪初的全球商业城市,上海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职业经理人阶层产生前的委托代理问题_以统益纱厂为中心的考察_杜恂诚

职业经理人阶层产生前的委托代理问题_以统益纱厂为中心的考察_杜恂诚
[ ] 5 司的创办人和主要投资人许冠群和赵汝调 。
业固守无限公 司 组 织 形 式 , 长期不作进一步的转制改 组; 有的虽为股份有限公司 , 但仍以各种方式竭力维护
[ ] 2 ” 其家长式的 集 权 关 系 , 就 是 明 显 例 证。 但并没有进
对于美国来讲 , 职业经理人 阶 层 的 产 生 , 是在资本
V o l . 2 6 3, N o . 1 1 N o v e m b e r . 2 0 1 1
总2 贵州社会科学 6 3期 第1 1期 0 1 1年 1 1月 G u i z h o u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2
瑡 瑏 ” 理。
在第一次董事会议上 , 胡耀廷 被 选 为 董 事 长 , 吴麟 书被任命为 总 经 理 。 在 这 次 会 议 上 , 已有向庚兴洋行 定购 5 0 0 包美国棉花的计划通过 。1 9 2 0 年旧历七月十

二日的董事 会 议 上 , 议决添招股本3 总股本为 0 万 两, , 后由股东 会 通 过 ) 经理薪俸定每月2 9 0 万两 ( 0 0 元。 主要用于扩大生产规模 , 流动资 9 0 万两股本招足以后 ,
经营权的合一 。 沙市纱厂的总经理 金 宗 城 也 是 该 厂 的
1期 第1
职业经理人阶层产生前的委托代理问题
6 7
会选出第一届董监事 , 其 中 董 事 5人, 他 们 是: 吴 麟 书、 胡耀廷 、 邵声涛 、 董仲生 、 吴继宏 。

继宏两董事又 以 年 迈 不 肯 继 任 , 董会中又无继任经理 之人 , 且须 负 担 筹 划 近 二 百 万 两 之 款 项 , 责任殊为重 大, 再四思维 , 惟 有 试 向 庚 兴 洋 行 磋 商, 仿照崇信纱厂 办法 将 本 公 司 全 部 产 业 及 营 业 交 与 该 洋 行 完 全 代

新时代商业与商业新时代 上海举行纪念上海商业改革开放40周年研讨会

新时代商业与商业新时代 上海举行纪念上海商业改革开放40周年研讨会

会商贸处副处长华忆 ,以及上海市商业经济 宜家购物 中心 中国区总裁丁晖 、上海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陆志丰 、上海连锁经营 铁实业发展 集团有限公司 总经理魏 勇杰、
协会秘书长林宪 、上海市商业企业管理协会 上海盒马 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CEO侯毅 、上
秘书长盛小洪 出席了研讨会。
海佳配 电子 商务有限公司 总经理 邱立强 、
受邀 参会 的企 业代 表 有大 润发 副 总 上海兴容信息技术 有限公 司创始人及 CEO
经 理洪万康 、上 海有常物流总经理 王琦 、 卢国鸣、RDM 集团副总裁 。佛 罗伦萨小镇
国 信追 溯 质 量 源 代 码 技 术 有 限 公 司 总经 理 及 RDM 亚太区董事 总经理鲁墨睿等
会 上,张新生 、齐晓斋 、晁钢 令等 6
由上海市商 业经济学会 、上海连 锁经营协 位演 讲嘉宾就上海商业 改革成果、消费趋
会 、上海市 商业企业管理协会联 合主办的 势、创新路径 、发展对策等 角度发表精彩
“新时代商 业与商业新 时代 ”研讨会 ,日 的演讲 ,赢得了参会者的热烈掌声。

前在新世界城会场 隆重举 行。
会 议 还 表 彰 了 在 上 海 商 业 改 革 发 展
上 海市 商 务委 员会 副 主任 刘 敏 出席 中 ,在 传 统 商 业 转 型 升 级 、 零 售 模 式 创 新
会 议 并 致 词 。
发展、流通技术创新应 用等方面做 出贡献
上海市政协经济 委员会原主任张新生 , 的十 位企业家 :上海百 联中环购物广场 有
上海 商业昌 NESS
新时 I 商业新时代
海举 行纪念— 海 商业改革开放 40周年研讨会

清末上海工商业的发展与近代城市空间的形成

清末上海工商业的发展与近代城市空间的形成

文/陈姝鸦片战争后,上海被列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

开埠后的上海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贸易口岸,规模最大的工商业、金融业发展基地。

上海作为工商业的发展先锋,因其特殊的政治环境和经济地位,走上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城市近代化之路。

一、清末时期上海的政治环境近代上海的政治是建立在租界基础之上的。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商人、传教士、外交官等陆续来到上海。

为了安置这些西方外来人口,在1943年上海道公布的《上海土地章程》中规定:“将洋泾浜(今延安中路)以北、李家庄(今北京东路附近)以南之地准租与英国商人,以为建筑房舍及居留之用。

”[1]后又规定西界为界路(今河南中路),总面积为八百三十亩为英人居留地。

美国圣公会划虹口一代为居留地,法国也将南起城河,北至洋泾浜,西至关帝庙诸家桥(今西藏南路附近),东至潮州会馆沿河到洋泾浜东南的土地划走。

这时的上海已经成为被英美法三国分占的特殊区域,即“租界”。

直到1849年,英美法三国租界已经占据苏州河以南的三千八百余亩土地和苏州河以北虹口一带尚未划界的大片土地,大大超越了上海旧城区域———古代上海县的面积。

在西方人来上海居住之初,并没有“租界”这一名称,只是政府划定一块地方准许外人租地建屋。

租界之“租”字是由地租之“租”字而来。

但是随着租界内的主权逐渐的丧失,“商埠之上海乃成为租界之上海矣”。

[2]所以,占有土地从来不是西方殖民者的最终目的,在拥有“永久居住权”的基础上,他们一步一步建立了独立于清政府管辖之外的行政机构与法律体系。

1853年,英国趁“小刀会起义”之机,成立了自己的武装组织———上海义勇队(万国商团),并开始审理租界内华人民事和刑事案件;1854年,英美法成立了“工部局”,是租界的最高行政机关,后又设立“巡捕房”为租界的警察机构。

19世纪六十年代,《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订立,租界的政治体系已近完备。

公共租界中,只有三处地方不受“工部局”“巡捕房”等机构管辖:铁马路桥北的天后宫、北浙江路的公审公廨和洋务局。

19世纪上海外商企业中的华董

19世纪上海外商企业中的华董
总之,我们必须赶上时代。因此,我想如果能同一家资力雄厚的商行建立联系的话, 那么,就应该放手让他们承担我们的部分托销业务。倘若中国人无法装运,就下决心自己 装运。每年只要我们四五个主要股东具有眼力并小心从事,每年做 30-40 万元的生意是很 少会亏本的。② 但直到 60、70 年代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才最终促成了这一转变的完成。这些事件包括:(1) 太平天国结束后,愈来愈多的中国商人加入对外贸易的竞争,他们熟知内地市场,外商即使有 买办相助,也难以与之竞争。怡和洋行就是为应对来自中国本地商人的竞争,由商品贸易转向 从事代理及附加服务业。华商力量的崛起使得中外合作成为大势所趋。(2)1865 年汇丰银行在
怡和驻香港大班惠代尔(James Whittall)在计划筹组轮船股份公司时,也打算“暗中争取 那些对航业感兴趣的华人认购股份,比方说达到 10 万两的程度。”⑥ 1870 年 7 月,约翰逊(F. B. Johnson)鼓励买办唐景星和他的朋友们购买北清轮船公司的“南浔号”轮,并将其委托给怡和 代理。约翰逊称:“北清轮船公司的华人股票持有者已以 3 万两购进‘南浔号’,并让出他们的 股票……这艘船交由我们代理,将以总收入的 5%作为佣金,但不预付。”1871 年前后,唐景星 拥有“南浔号”的一半。⑦ 早在 1872 年 1 月,约翰逊已经汇报中国人准备筹集资金购买两艘新 船。“福州的一些中国商号准备投资 1.5 万至 2 万两现金和我们合伙购买一艘新船”。约翰逊还认 为“从上海的有影响的华商那里,可以再筹集到同样金额,用以建造打算投入天津航线的轮船”。 而且他们已将自己的业务与华商的态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约翰逊在向上海中国商人争取对一艘 新轮船的投资时,因英国造船厂索价太高而碰到一些困难。5 月初他写信给克锡(William Keswick)说:“我回来之后,没有即时答复你那附有建造新轮条款的来函。因为我要摸清对这 项计划感兴趣的中国友人们的看法。他们的看法同我一致,都认为索价太高,因而我们应等待 事态的发展,然后再就这一巨大支出作出决定”。⑧ 1872 年, 约翰逊终于以开创资本 32.5 万两 组成了一家新的股份公司,12 月 12 日初次分派股权时,其中华商股份占 935 股:“南浔号”(船 东为唐景星等人)400 股,唐景星招徕华股 300 股,怡和洋行福州买办阿唯(Awei)招得 235 股。 在分配的 4600 股中,怡和洋行占 64.2%,其他外商占 15.5%,中国人占 20.3%。⑨

近代上海商业的兴盛与海派文化的形成及发展

近代上海商业的兴盛与海派文化的形成及发展

近代上海商业的兴盛与海派文化的形成及发展
朱英
【期刊名称】《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1(023)004
【摘要】海派文化曾在近代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所反映出的主要特征,均与近代上海商业的畸形发展和社会的商业化不无关联.商与文的紧密结合,使近代海派文化一方面具有灵活多变与务实创新等不断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又体现出浓厚的商业化色彩.在认识和评价近代商业发展对海派文化的影响时,也应对这两方面均给予充分的重视,否则将会失之偏颇.
【总页数】7页(P13-19)
【作者】朱英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7
【相关文献】
1.海派文化的建筑风格研究——近代上海建筑风格 [J], 顾思婕
2.近代上海南京路商业街的形成和商业文化 [J], 陆兴龙
3.近代上海"海派"文化游戏场的兴起研究 [J], 储著斌
4.近代上海“海派”文化游戏场的兴起研究 [J], 储著斌
5.建设海派商业文化推进上海商业发展形成商业文明新格局——上海商业文化建设十年 [J], 程锦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沪商到新沪商

从沪商到新沪商

一 理解沪商发展和新沪商崛起的基本框架
从理论上来说,新界定的产权、内在于市场机制 中完善的法律框架以及代议制体制等基本条件 ( 韦森,2 0 0 4 ) 。然而,近代以及 1 9 7 8年以来,我国
① ② 所谓商帮,系指明清以来以血缘姻亲和地缘乡谊等为纽带所结成的地域性商人群体或集团 ( 石忆邵,1 9 9 7 ) 。 张仲礼 ( 2 0 1 0 ) 把近代沪商分为七大类。
②,且形成了 “ 的情况下,“ 广东人最占势力” 沪地百货阗集,中外贸易惟凭通事一言,半皆粤人为 ③ 的局面,出现了像唐廷枢、徐润、郑观应等一批财势雄厚、经营多种企业,并捐有官衔的头面 之”
9世纪 4 0年代末 5 0年代初沪上最大的商人群体。 人物,成为 1 同时,宁波商人以甬沪交通仅一水之隔的优势也大批涌入上海,在沪上商人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
开埠之初广东商人依托与外商相熟的有利条件蜂拥至上海为外商聘用充任买办因此在洋人由广东北来上海的情况下广东人最占势力且形成了沪地百货阗集中外贸易惟凭通事一言半皆粤人为之的局面出现了像唐廷枢徐润郑观应等一批财势雄厚经营多种企业并捐有官衔的头面人物成为19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沪上最大的商人群体
从沪商到新沪商
万方数据
6 5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1 1年第 2期
还只是处在 “ 半法律体制” ( s e m i - l a ws y s t e m ) 下整个社会转型的一个生成过程之中。不过,沪商中 存在的非正式制度起到了类似有关法律的替代性作用,弥补了法律等正式制度的缺失,使沪商和新沪 商等商业群体在整个社会转型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并实现了崛起,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 力量。 就制度的类型而言,可分为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交易治理模式以及日常行为规则等不同的层 次 ( Wi l l i a m s o n ,2 0 0 0 ) ,作为 “ 行为准则、习俗和行为规范” 的非正式制度 ( 诺斯,2 0 0 4 ) 与正式 制度一起型构着一个社会的经济交易秩序,构成了维持共享信念的系统,并通过商业文化等途径对企 业家精神产生着深远而实质性的影响。以往关于制度的相关研究重点在于价格机制,决策者根据价格 作出最符合其目标的选择,经济主体的社会行为表现为以市场价格为中介的间接性互动,而人与人之 间直接的互动却未被纳入分析框架,由此使这一分析范式较少地涉及到社会结构 ( 陆铭等,2 0 0 8 ) 。 而在现实社会中,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还受到特定社会空间内部关系网络、信任和行为规范等非正 式制度的约束。因此,除了传统的价格机制,经济主体间非市场互动性 ( n o n- m a r k e t i n t e r a c t i o n )机 制也应被纳入其研究范式。在沪商形成、发展与新沪商崛起的过程中,这种建立在双边信誉机制和非 正式信息流动基础上的无名制度①构成了沪商之间关键性的社会网络系统,并通过企业家精神支配着 沪商形成、发展和新沪商崛起的速度和方向。 现代经济增长的理论和实践表明,企业家精神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而沪商和新沪商所在区域 的社会网络及其所承载的文化特点或直接或通过经济因素间接影响了沪商企业家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在对沪商形成和新沪商崛起的研究中需要一种更加注重前后联系和过程导向的理论以及一种更 为丰富和动态化的方法来理解沪商和新沪商企业家精神。实际上,沪商和新沪商的崛起不能从新制度 经济学的任何理论程式中找到现成答案,并且,我国各区域都有自己独立的社会生态体系和历史文 化,不同区域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形式各异的制度创新和路径 选择机制。那么,通过对沪商和新沪商的研究将不仅会为此提供案例性的借鉴,而且展现了现代商帮 发展过程中的复杂机制和完整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商洋庄 由华商投资的进出口商行,习惯上称为洋庄,以区别于外商经营的洋行。上海的洋庄以南洋庄开设最早,开埠前广东、福建商人在上海县城东门外开设商号,专营南洋土特产,一般都称 “吕宋货”,并贩运国内的南北货、生丝、土布、绸缎等物到南洋。上海一些民营工厂的品牌产品也通过南洋庄向海外市场推销。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南洋庄有120家上下,到抗战前夕尚有113家。此外,还有从事中日之间贸易的东洋庄,中国与欧洲、美洲之间贸易的西洋庄。东洋庄在上海设立时间大约是太平军时期。据记载,上海百货业东洋庄曾经达到62家之多。西洋庄则始于1906年,到1914年尚不足10家,1920年已有40余家,到1936年发展到194家。
洋布店 上海开埠前,洋布经广东商人之手运销,同时又有英国商船走私进港。开埠后洋行大多兼营洋布进口,以兼营洋货的广货店和京货店为基本代销户。上海最早的清洋布店是年开设的同春洋布纱庄,1858年时已有洋布店十五六家,到年至少有60家,1890年增加到130家,1913年达到家以上。一战后,上海民族纺织工业发展迅速,国产棉布大量进人市场,原来的洋布店纷纷改称棉布店,洋布公所也改组成棉布商业同业公会,1921年时有会员商号451家,1932年增加到家。棉布商店开设到市内各处,半数以上则开设在租界里。
广东商帮上海取代广州成为最重要的外贸口岸后,广东商人就随同外国洋行来上海开设广货店和洋货店。据 《广东新语》记载:“东粤之货,其出于九郡者日广货,出于西南诸番者曰洋货。”所以早期的洋货店实际上主要经销南洋商品,以后兼营广州进口的西洋商品,“广帮经营此业,多带做粤产各种纱、罗、绸、布等,故洋杂货亦称洋广杂货”。广货店也称为洋广杂货店,是近代百货商业的前身。清末,上海大小洋广杂货店已逾上百家,而非广东商人不操此业。近代上海的环球百货商业也几乎完全为广东商人所垄断。开设先施公司的马应彪、永安公司的郭氏兄弟、新新公司的刘锡基、大新公司的蔡昌,以及丽华公司的梁海筹等都是广东商人。这些企业的投资者也大多是广东籍人士,如永安公司的创办资本中有六成以上是广东商人的投资,先施公司和新新公司中广东商人持股比例更高。
开埠前后已经有一定规模的传统商业在继续发展了一段时期后,部分行业和企业逐渐衰弱,部分行业和企业则向资本主义新式商业转化,新式商业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形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行业,商业企业的数量也大幅度增加,发展速度列全国之首。据1935年上海社会局调查,上海商业已有150多个行业,全市大小商店共有72858家,商业从业人员超过44万人,大约占全市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
五金商号 上海的新式五金商业是通过与外国商船做生意而发展起来的。一些个体商贩在为外国商船提供食物、接送船员的同时,收购船上多余的五金配件、金属杂物到岸上摆摊销售,获利后开设店铺,专门从洋行批货经销。上海著名的 “五金大王”
叶澄衷就是从设摊开始经营五金业而发家的。由于早期五金商业主要做船上生意,所以大多集中在江边,以后改做工厂生意时,又迁至工厂区附近,北京路一带是五金商店最集中的地方。五金材料托运笨重,所以销售商号又集中于苏州河南岸,白渡桥和老闸桥之间形成了一个专业市场。1900年上海的五金商号有家,1918年已增加到253家。
徽州商帮徽商长期活动于大江南北,开埠之前徽商在上海的经营活动已经很有名,他们资本雄厚,几乎是无货不居,尤其是以茶、丝、木材为大宗。徽茶经上海用沙船转运北方,一直是徽商经营的重要商品。上海开埠后,外销茶叶改从上海出口,徽茶运到上海,“素投茶栈,转售西商”,“内销不及十分之一二,外销则常在十之八九”。徽茶常年销量都在百万担以上,所以徽商在上海经营茶庄并兼营茶栈者很多。另外,传统商业中的笔墨庄也是主要由徽商经营的,徽州出产的书画用品在唐宋时期已极有名,徽墨、款砚、宣纸都是上等书画用品。上海的胡开文、曹素功、詹大有、二妙堂、朵云轩等,都是由徽商经营的上海最有名的笔墨庄。
陆兴龙:近代上海商业企业的发展和制度演进
近代上海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商业企业的资本主义发展不仅在起步时间上早于工业企业,而且商业资本的数量也超出工业资本近一倍。因此,在讨论近代上海城市经济由传统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型时,对商业企业的发展及其制度演进情况应当引起更多的关注。
一.近代上海商业企业的类型和发展概况
牙行传统商业活动中,大宗商品的交易往往需要有牙商居间撮合,牙行也就因此得以发展。当时上海地区牙行经营的商品范围很广泛,大到外地行商贩运来的粮食、特产,小到农户和手工业者向市场销售自产商品达到一定数量时,一般都要通过牙行中介才能成交。即使房屋租赁、货物装卸、运输等商业性事务也常常由牙行居间中介。
上海开埠后商业发展促进牙行向专业经营发展,一些牙行分离出来专营某一商品的交易中介,成为专业行。19世纪中叶以前,上海的专业牙行主要有花行、杂粮行、木行、土糖行、北货行、药材行、猪行、鸡鸭行等。各业的经营户数从十几户到数十户不等,南市商业中 “行”有些就是指牙行经营的商号,其中花行、杂粮行多为历史长、规模大的老字号。牙行最初是由官府设立的,称为官牙。后来民间商人向官府申领部帖 (称为 “牙帖”)也可以开设牙行。部帖实际上是一种官方颁发的营业执照,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长期部帖有效期可达20年,子孙可以继承,短期部帖的有效期只有一年。牙行还有监督商人纳税和代表官府收税的义务,所以官府通常对开设牙行控制很严格。
沿海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历来要比内地城市高,近代以来受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的影响,沿海地区的商业发展速度更快了,商业企业的类型也相对比较复杂,总的发展趋势是形成了传统商业和新兴商业两大类型。
1.传统商业
明末清初,上海已有“小苏州”之称,由航运业的发展促进了传统商业的兴盛。据史书记载,上海自康熙年间 “海关设立,凡远近贸易,皆由吴淞口进泊黄浦,城东门外,舶舻相衍,帆墙栉比,不减仪征、汉口”。至清代中期,上海已是东南一壮县,道光二十年 (1840年),上海县城人口近20万,东门城厢一带是重要的商业活动地区,“城东南隅人烟稠密,几无隙地”。日用百货的供应和大宗商品集散,大多在这里进行。这就为上海早期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形成了某些行业发展的可依赖优势。
宁波商帮上海各地客商中最有影响的是宁波商人,特别是从清末到民国时期,上海宁波商帮声势显赫,称雄国内商界。如宁波商人严信厚、周金a、秦润卿、朱葆三、虞洽卿、傅筱庵等,不仅是近代上海商界巨子,而且在社会政治方面也是很有影响的实力人物。上海为 “甫商揍集之地”,他们在上海的经商活动涉及银楼、五金、糖霜、绸布、药材、海味、南北货等。尤其银楼业中,上海著名银楼老凤祥、新凤祥、裘天宝、杨庆和、方九霞等均为甫商开设。另外,五金商业也是由宁波商人首先经营的新式商业。
西药商业西药最初随外国人传教、开办医院而进人中国,也有一些洋行兼营西药。1911年上海至少有20家洋行兼营西药,一些大洋行也设有西药部。另外还有24家外商开设的西药店。1888年开设的中西药房是上海最早的华商药房,到1911年上海共有29家华商药房,另外还有一些药局、洋货号代售西药。到抗战前夕华商药房发展到166家,西药业已有相当规模了。
百货商业近代上海的百货商业是在京广杂货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后形成了日用小百货和环球百货两大类。19世纪年代中期兴起的京广杂货店逐渐形成百货商业的雏形,到世纪初京广杂货店纷纷改称为百货商店。1930年成立百货商业同业公会,会员多达500多家,连同非会员商店,全市共有多家。环球百货商业的兴起标志着近代新式商业发展到了高峰时期。19世纪下半叶,上海先是出现了英商开设的福利公司和泰兴公司,稍后又有汇司、惠罗等外商百货公司开设。20世纪初华商经营的大型百货公司从香港发展到上海,主要有先施、永安、新新、大新、丽华、中国国货、大陆商场等几家。前四家是近代上海环球百货业中著名的 “四大公司”,外商经营的福利、惠罗和华商开设的丽华、中国国货被称为 “四小公司”。
1854年上海的外国洋行增加到120家以上,1876年前更增加到了多家,到1914年已经增加到了1145家之多。洋行早期对华输出商品都以鸦片为大宗,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上海的所有外国洋行几乎没有一家不进口鸦片”。此后,由于西方国家工业发展和轮船运输成本的下降,新设立的洋行则以经营纺织品为主要业务,而老洋行 “开始发展航运、保险、船舶修理、银行等各种专业企业”。
二.行业管理组织和管理制度的演进
近代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吸引各地商人云集,各地客商在上海创办的各类商业企业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在商业活动中以地缘为联结纽带组成不同的 “帮口”,早期商业中地缘又和业缘有着较大的关联,即某些商业行业或是由某一帮口的客商所垄断经营,或是来自同一帮口的客商集中经营某些行业。帮口内的商家相互依傍,彼此声援,并将各地民间结社的一些习俗融人到各个行业的企业制度里,帮口组织则一度发挥行业管理的作用。因此,帮口的存在对当时的商业企业有过比较广泛的影响,不同帮口的商业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保持着各自的特点。当时上海重要的帮口有以下几个。
牙行收入主要是对买卖双方抽取佣金,称为“牙佣”。各行抽取佣金的比例略有不同,最常见的是所谓 “成三破二”,即对买方抽取成交价格总数3%的佣金,对卖方抽取成交价格总数的佣金。外埠行商在回程时往往采购一些当地商品返回,这些客商在采购过程中必然有货物存放、托运等需求,客商也希望有饮食住宿的便利。所以传统牙行适应客商的需要兼营货栈、旅馆等业务。同时为了招徕客商,牙行对客商提供食宿时,无论客商食宿多久,均只需多付1%的佣金。这些经营方法在各地的牙行中都比较普遍。
旧式零售商业的集中程度很高,如县城内城隍庙四周上百家零售商店连成一片,形成当时上海有名的 “庙市场”,历来为沪上一景。特别是1893年城隍庙经重新修缮后,游客日多,“各业因见有利可图,纷纷以余地出租,造屋设肆,至城中几无隙地”。并很快发展到“庙市场”周围,形成不少颇具特色的店铺。租界兴起后,旧式零售商业向租界内发展,尤其以经营 “五洋” (洋火、洋烛、洋皂、洋油、洋烟)为主的杂货店广泛分布于租界的街头巷尾。一些经销特色商品的店铺则往往集中于一地,如南京路附近专售女子用品的 “女人街”,天津路附近专售化妆品的 “香粉弄”,等等。这类商铺屡废屡兴,生存能力极强,也有经历数十年而不衰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