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参考PPT

合集下载

(精)《中药药理学》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PPT课件

(精)《中药药理学》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PPT课件

5. 寒凉药的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 抗病原微生物、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抗实验性肿瘤
第二节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辛、甘、酸、苦、咸
味道与功效的概括和总结
如酸味药包括了酸碱性完全对立的两类 药,呈酸性的物质为有机酸等,而呈碱性的 物质主要是鞣质。
将含酸碱性完全对立的两类药同归于 “酸味药”,其根本原因是酸味药和涩味药 的功能一致,即“酸敛收涩”。
临床:
热证、阴虚 寒证、阳虚
交感神经- β受体-cAMP系统↑
寒凉药、 滋阴药
改善
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
温热药、 助阳药
动物实验:
滋阴药
+
T3、HCA注射→大鼠阴虚→脑、肾β-R 最大结合点位数↑;M-R ↓
甲硫氧嘧啶po→小鼠“甲减”阳虚→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

+
温热药
寒凉药抑制交感神经- β受体-cAMP系统功能的亢进 温热药抑制副交感神经- M受体-cGMP系统功能的亢进
升浮药具有升阳、举陷、解表、祛 风、散寒、开窍、催吐、温里等功效。
沉降药则具有潜阳、降逆、止咳、平 喘、收敛、固涩、清热、泻火、渗湿、通 下等功效。
药物的升、降、浮、沉的性能与药 物的性味、炮炙、质地、配伍等因素密 切相关。
升降浮沉的现代研究不多,主要是结 合药物的药理作用进行分析和观察。
如:
咸味药的数量较少,主要分布在化痰 药和温肾壮阳药中,多为矿物类和动物类 药材。
咸味药主入肝、肾经。 咸味药主要含有碘、钠、钾、钙、镁 等无机盐成分。
化痰药中的咸味药海藻、昆布、海蛤 壳、海浮石、瓦楞子、礞石等均具有化痰、 软坚的功效,如昆布、海藻内服可治疗瘿瘤 (单纯性甲状腺肿)。

2-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2).ppt [兼容模式]

2-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2).ppt [兼容模式]

cAMP/cGMP趋于正常
寒证 甲硫氧嘧啶造成小鼠“甲减” 阳虚证病人:副交感神经- M受体 —cGMP系统的功能亢进。
温热药和助阳药
cAMP
cAMP/cGMP趋于正常
3.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鹿茸、肉苁蓉、人参、 何首乌、当归
温热药
附子、肉桂、紫河车、 黄芪、何首乌、人参
附子、补骨脂、 淫羊藿、 冬虫夏草、刺五加、海马
2.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热证病人
面红目赤 口渴喜饮 小便短赤 大便秘结 咯痰黄稠
寒证病人
形寒肢冷 口不渴 小便清长
大便稀溏
咯痰稀薄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 外周神经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运动神经 植物神经
主要支配心脏、平滑肌和腺体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热证病人: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高 寒证病人: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低
第二节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药学理论的核心与主要特色。 是中药作用性质及特征的集中概 括,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中药药性理论
四性(气) 五味
归经 升降沉浮 有毒和无毒
这是中药的属性,也是中药与西药的最大区别
一、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

寒 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即有清热、凉血、 凉 泻火、清虚热、滋阴等功效的药物。 四性 热 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即有祛寒、温里、 温 助阳等功效的药物。
2013/10/9
第二章 中药药效学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作用 第二节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三节 中药复方药理研究 第四节 中药的不良反应 第五节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与中药功效
的关系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作用

二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精品PPT课件

二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精品PPT课件

炮制
• ⑶加强或突出某一作用:
• 麻黄生用辛散,解表作用较强,蜜制后
辛散作用缓和,止咳平喘作用增强。
• 制军抗菌作用强,生军泻下作用强。 • 蒲黄生用活血化瘀,炒炭后可止血。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
四、制剂与煎煮方法 • 中药常见口服剂型:汤剂、丸剂、冲剂
、片剂、散剂、胶囊等常用剂型。
• 其他剂型:
• 大黄,以先浸后煎方法,其有效成分结
合型蒽苷溶出率最高,泻下作用最强。 称之为经典法。 • 若煎煮时间延长,蒽苷转变为苷元,泻 下作用减弱,抗菌作用增强。

溶出量
• 经典法■ ■ ■ ■ ■ ■ ■ ■ ■ ■
• 混煎法■ ■ ■ ■
• 后下法■ ■ ■ ■ ■ ■
煎煮
• 分煎与合煎 某些复方合煎后会产生新的有效成分。如 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通过化 学研究,发现了新的成分:
RCGP
• RCGP (the Royal College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 英国皇家全科医师学会
生命在于运动
• 生命在于运动,英国皇家全科医师学会 :“一周三次,每次20到40分钟的锻炼, 是增强心血管健康、免疫系统和总体健 康的最好方式。”
第三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 苦杏仁有小毒:主要在于苦杏仁苷在苦 杏仁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较大量的氢 氰酸对延髓各生命中枢先兴奋后麻痹,
• 如果苦杏仁经过一定的加热处理,苦杏
仁酶被破坏,苦杏仁苷在体内只能在胃 酸的作用下缓慢分解,只产生微量的氢 氰酸。
• 水飞雄黄 • 砂炒马钱子
炮制
炮制
• ⑵增强疗效: • 苦杏仁,“得火者良”,苦杏仁酶属于蛋

第三讲: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

第三讲: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
温热药
寒凉药
Ø 下丘脑—垂体—甲状 腺轴功能细胞膜 钠泵(Na+,K+-ATP 酶)、Ca2+-ATP酶 活性ATP水解 释放能量
Ø 增加琥珀酸脱氢酶 (SDH)活性ATP 产量释放能量
17
• 补充 寒凉药的抗感染、抗肿瘤作用—清热药、辛凉解表药
18
四气与物质基础相关性的研究
挥发油
生物碱
寒凉 药
增强,而寒凉药抑制这些内分泌的功能。
15
4、与能量代谢功能的关系
热证/阴虚
抑制
能量代谢
偏高
(糖原、脂肪、
蛋白质)分解
代谢 寒证/阳虚
促进
寒凉药 温热药
偏低
16
Ø 下丘脑—垂体—甲状 腺轴功能细胞膜 钠泵(Na+,K+-ATP 酶)、Ca2+-ATP酶 活性ATP水解 释放能量
Ø 增加琥珀酸脱氢酶 (SDH)活性ATP 产量释放能量
21
物理
复杂
化学
生物
植物

中药四

系统
气的研

遗传 学
统计 学等22ຫໍສະໝຸດ 多层次 多学科 交叉 多因素
多靶点
动态
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
从生物热力学角度研究中药四气与能量代谢的关 系,用微量热分析方法来衡量中药的四气属性;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建立中药寒热药性的生理生化 指标判别模型;
采用代谢组学的方法进行寒热药性生物标识物 的研究;
11
知母
寒凉
石膏

黄柏 等
12
心率减慢、血压 降低、尿中CA、 cAMP、减少
抑制CA合成, 使交感神经功 能、肾上腺功 能降低

最新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教学讲义PPT

最新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教学讲义PPT
• 制军抗菌作用强,生军泻下作用强。 • 蒲黄生用活血化瘀,炒炭后可止血。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
四、制剂与煎煮方法 • 中药常见口服剂型:汤剂、丸剂、冲剂、
片剂、散剂、胶囊等常用剂型。
• 其他剂型:
制剂
• 制剂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⑴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影响其药效。
如“牛黄解毒丸”和“牛黄解毒片”; ⑵产生新的药理作用:如“青皮注射液”
相使:黄芪配茯苓,补气利水; 相畏:附子配甘草; 相杀:巴豆配绿豆; 相恶:黄连黄柏配五倍子,有效成分生
物碱与鞣质结合,作用消弱;
相反:甘草配芫花,LD50减小;
配伍
• 中药配伍还应该遵循:君臣佐使理论。
配伍其他
• 其他古代医家的复方配伍禁忌: 十八反、十九畏。
配伍其他
• 妊娠禁忌:损害胎儿或引起流产。如半 夏、芫花、三棱、莪术、麝香等。
也随入药部位的不同而异。 • ⑵中药质量也与贮藏保管直接相关。
二、采收与贮藏
• 根:秋季 • 茎:初春 • 叶:花开前 • 花:初开 • 果实种子或全株:成熟时
二、采收与贮藏
• 《千金翼方》“故不依时采摘,与朽木不 殊”
• 如淫羊藿,其主要活性成分为黄酮类,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总黄酮量。 5月:12% 7月:6%
五、配伍与禁忌 • 配伍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其目的为
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配伍
五、配伍与禁忌 • 中药配伍的基本内容为七情: • 须、使、畏、杀、恶、反和单行
配伍
• 例如:当归配伍川芎,当归有效成分阿 魏酸可抑制催产素受体,川芎有效成分 川芎嗪兴奋ß受体,可调经止痛。
配伍
相须:如石膏配知母;黄连配连翘;黄 芪配当归等;
• 道地药材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幻灯片PPT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幻灯片PPT

寒凉药、 滋阴药
改善
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 ↑
温热药、 助阳药
滋阴药
+ T3、HCA注射→大鼠阴虚→脑、肾β-R 最大结合点位数↑;M-R ↓
甲硫氧嘧啶po→小鼠“甲减〞阳虚→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
统↑
温热药
寒凉药抑制交感神经- β受体-cAMP系统功能的亢进 温热药抑制副交感神经- M受体-cGMP系统功能的亢进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研究现状
• 药物的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 • 现代研究资料有限 • 实验:补中益气汤〔柴胡、升麻〕--- 子宫平滑肌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
• 药物作用选择性地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 • 现代研究 • △药理作用 • △药动学
1. 归经与药理作用的关系 抗惊厥 --- 入肝经--- 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温热药制造热证模型动物〔附子\干
相关姜指〕标:
痛阈和惊厥阈;
寒证动物模型:
中枢神经递质;
〔痛阈、惊厥阈增高〕 热证动物模型
〔痛阈、惊厥阈降低〕
动物脑内中枢神经递质含量变化?
药性 NA、 DA 5-HT
热性药 增加 寒性药 减少
减少 增加
酪氨酸羟化酶
增加 减少
兴奋性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A〕; 多巴胺〔DA〕
抑制性递质:5-羟色胺〔5-HT〕
多巴胺
酪氨酸酪氨酸羟化酶 多巴
NA
2、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热证与寒证患者具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病症。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 唾液分泌量,心率,体温,呼吸频率,血压 〔包括了心血管系统、内脏平滑肌、腺体等〕
热证病人指数 寒证病人指数
寒凉药使指数
治疗

中药药理--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PPT课件

中药药理--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PPT课件
医学课件 37
归经与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是中药归经的物质基础之一,微量元 素在某些组织器官有亲合和富集。
中归经与环核苷酸 药 部分中药对某些脏器环核苷酸水平有影响,且 药 这种影响与中药归经有一定相关。 理 学 归经与受体 中药与相应受体的亲和力与归经密切相关。
医学课件 38
三、存在问题
归经记载不统一
中 药 药 药五味 药归经 理升降浮沉 学毒性
反映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特性, 是中医对中药性质功用高度概括, 是中医治病用药规律的总结。
医学课件
4

中药药理用现代方法归纳中药作用
的规律,揭示中药药性的科学内涵,
中 药 药 理 学
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药性理论, 提高
临床用药水平。
较少,但对某些升浮类(升麻、柴胡、补 中 药 中益气)和沉降类药物的研究,有助于对 药 理 升降浮沉理论的理解。 学
医学课件
31
三、存在问题
有关药物的作用趋向尚缺乏足够的研 究资料来说明其规律性
中 药 药理作用研究结果虽有助于对升降浮 药 理 沉药性理论的理解,但毕竟出发点不同, 学 二者不能等同。
医学课件
32
第四节 归经与引经的现代研究
一、归经涵义
中 归经:是药物对机体不同部位的选择性治疗作用, 药 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药 理 引经:是具有特别作用的归经药,它除了对本经 学 病证具有治疗作用外,还可通过配伍形式,把不 归本经的药物引归本经,达到治疗本经病证的目 的。
医学课件
33
二、研究简况
(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热证→中枢兴奋→寒凉药纠正
中 药 用温热药→热证模型动物→中枢兴奋→寒凉药纠正 药 理 用寒凉药→寒证模型动物→中枢抑制→温热药纠正 学

第2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2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2.酸味药
单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单涩味药主 成分: 要含鞣质。酸涩药也含有大量的鞣质。
归经: 主入肝、脾、肺经。
功效:具有止泻、止血、治疗烧伤、促进胃溃疡 愈合等多种作用。
3.甘味药
成分:以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等 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成分为主。
归经:主 入肝、脾、肺经。
功效:补益强壮、缓急止痛。 绝大多数的消食药、补益药和养心安神药为 甘味药,甘味药在利水药、止血药和收涩药中也 占有较大的比例 。
(4)对消化系统的毒性反应:黄芩、芒硝、 柴胡、茵陈 、黄连、苦参、青蒿、秦艽、 生大黄、生地黄、番泻叶、芫花、常山等。 (5)对泌尿系统的毒性反应 :对肾脏有毒 性的中药有:斑蝥、木通、马兜铃、粉防 己、延胡索以及钩藤中所含的钩藤碱等。 (6)对造血系统的毒性反应:洋金花、芫花、 斑蝥、狼毒、雷公藤等。
第四节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
归经就是药物作用选择性地归属于一定 的脏腑经络。 中药的归经是从功效和观察药物的疗效后总 结出来的。 黄连 泻心火、除心烦 治疗手足抽搐的肝经病 治疗咳嗽气喘的肺经病 归心经 归肝经 归肺经
天麻 桔梗
1.归经与药理作用的关系
如具有抗惊厥作用的钩藤、天麻、羚羊角、 地龙、牛黄、全蝎、蜈蚣等22种中药均入肝经, 入肝经率达100%,显著高于不具有抗惊厥作用中 药入肝经率(42.9%)。
寒证病人: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低
中药四性对植物神经的递质、受体 以及环核苷酸水平的影响
热证 阴虚证病人:
交感神经—β受体—cAMP系统的功能偏高。
寒凉药和滋阴药
cGMP
寒证 阳虚证病人 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的功能亢进。 温热药和助阳药 cAMP

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ppt课件

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ppt课件



鹿茸、淫羊藿、补骨脂等53味壮阳药→入肾 经率100%(肾主生殖); 仙鹤草、白芨、大蓟等21味止血药→入肝经 率85.3%(肝藏血)。
⒉归经与有效成份在体内的分布相关 性(有一定相关性)
23味中药有效成分身体内的分布与所属脏腑分析比较。 符合率:61%;大致相符:26%;无关 :13% 如:3H-川芎嗪主要分布:肝、胆(归肝、胆经) (川芎嗪的含量非常低1g中含有0.01ug不到) 3H-鱼腥草素呼吸道排出率高(入肺经) 冰片(成分:龙脑):易透过血脑屏障(入心经)


天花粉有清热生津,消肿排脓功效。 药理研究表明天花粉具有调节血糖,抗菌, 抗病毒等作用。 天花粉抗早孕,中期妊娠引产历代本草未见 相关记载。
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具有差异性的原因分 析
①药理研究发现的新作用是对中药传统功效内 容发展。 如雷公藤-抗炎,免疫抑制,抗肿瘤作用。 银杏叶-增加脑和外周围血管的流量。 绞股蓝-降血压作用。
⒉毒性反应


定义:指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产生的 对机体组织器官造成的损害,一般后果比较 严重,有时较难恢复。 现列入国务院“毒性药品管理品种”范围, 受《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约束的中药 计28种。
①心血管系统的毒性反应
症状: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心悸、胸闷、 循环衰竭,严重者死亡。 易致毒药物: • 含乌头碱类药物:川乌、草乌等; • 含强心苷类药物:蟾酥、万年青、夹竹桃等。
⒈中药药理作用与传统功效具有相关性。 祛风解表药-促进汗液分泌,扩张体表血管。 (具有发散,使肌表之邪外散或从汗而解的作 用 )。 清热解毒药-大多能抗菌、抗病毒、解热、抗 炎、增强免疫功能(清热、泻火、凉血、解 毒燥湿等)。

中药药理学课件-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PPT优选课件

中药药理学课件-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PPT优选课件

2020/10/18
2
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温热药:如附子、干姜、肉桂可使寒证动物中枢兴奋性增 强,痛阈和惊厥阈降低。脑内NA、DA升高,5-HT降低。 寒凉药:则相反。 2. 对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 温热(助阳)药:可使寒症、阳虚患者低下的交感-肾上 腺功能活动恢复正常,通过催化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促进 儿茶酚胺生成, 提高交感神经-β受体-cAMP;降低副交感神 经-M受体-cGMP,使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 寒凉(滋阴)药:则相反。
2020/10/18
8
第五节 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 古人就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毒副作用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形式: 1.急性毒性(过量) (1)中枢神经系统 鸟头、士的宁等生物碱。 (2)心血管系统 附子、雪上一枝蒿、蟾蜍等生物碱、强 心苷。 (3)呼吸系统 苦杏仁、桃仁、白果、商陆等氰苷。
2020/10/18
6
第三节 中药升降浮沉的研究现状
中药升降浮沉有二个含义:
1.作用趋向与药理作用
升浮:作用上行向外。用于泻下、崩漏、脱肛、下垂、表症
不解等。药理作用对汗腺、平滑肌的影响。
沉降:作用下行向内。用于咳、喘、吐、便秘等症。药理作
用对中枢和平滑肌的影响。
2.质地轻重:
升浮:多为花叶质轻。 沉降:多为矿石、果实质重。
2020/10/18
3
3.对内分泌系统影响
第一课件网
温热性的补阳和补气药:人参、鹿茸、淫羊藿等。
甲状腺轴:促进甲状腺素,T3、T4↑ 丘脑-垂体-胸腺轴:增强胸腺功能(免疫)↑
肾上腺皮质轴:ACTH↑17-OHCS↑
性腺轴:促性激素作用,性激素↑
寒凉补阴药:可使上述亢进功能恢复正常。

第四章、中药药性理论ppt课件

第四章、中药药性理论ppt课件

28
甘味药
化学成份: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 药理作用:补养机体,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
和抗病毒能力
精品课件
29
苦味药
化学成份:生物碱、苷类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解热、利胆、 泻下、止血
精品课件
30
咸味药
化学成份: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药理作用: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泻下、补益
精品课件
血清T3、T4 ↓ 血清T3、T4 ↓ ↓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动物实验:
寒凉药、温热药
“甲亢”阴虚或“甲低”阳虚动物
模型
精品课件
16
临床: 寒证、阳虚 动物实验:
温热药 寒凉药
红细胞膜钠泵活性↓
红细胞膜钠泵活性↑ 红细胞膜钠泵活性↓
改善
ATP ↓ 温热药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红细胞膜钠泵活性
寒凉药降低基础代谢率
精品课件
18
二 五味的作用
1、辛味 能散—— 发散
能行—— 行气、行血
①辛散:辛味能发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 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治疗表证。
②辛行:辛味能促进气血运行,故有行气、行血的 作用。治疗气滞血瘀证。
③辛香:辛味除能散能行之外,还有芳香、辟秽、 开窍的作用。治疗窍闭、湿滞中焦证等。
③坚阴——或称“存阴”,即泻火存阴,用于火热亢盛, 灼伤阴液者。坚阴是泻火的结果。苦味药通过泻火消除 了灼伤阴液的火热之邪,使得阴液得以保存,故称之为 “坚阴”、“存阴”。与苦泄有关,而非苦味能补阴液。
精品课件
23
5.咸味 能软——咸味有软坚散结的作用。 治疗瘰疬、瘿瘤。
能下——咸味有泻下的作用。便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富含Zn ,Mn,Cu, Fe中药是归肝经 的物质基础。
❖ 只能验证部分中药的部分药效 30
⒋归经与相关核苷酸
❖ 药物引起cAMP/cGMP变化较大的器官与其 归经关系密切。
31
㈤中药的不良反应(中药毒性的现代 研究)
⒈副作用
定义:是指中药在治疗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 的无关的作用。
一般与治疗作用同时发生,可给患者带来不 适与痛苦,危害不大,大多可自行恢复。
25
⒈中药归经与药效和作用部分相关性: (密切相关性)
钩藤 、天麻、全蝎等22味抗惊厥药→入肝经 率100%(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大黄、芒硝、芦荟等18味泻下药→入大肠经 率100%(大肠为传导之腑);
杏仁、百部、贝母等18味止咳药→入肺经率 100%(肺主呼吸);
26
鹿茸、淫羊藿、补骨脂等53味壮阳药→入肾 经率100%(肾主生殖);
12
⑷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 温热药(如附子、干姜、肉桂、鹿茸 ) →基础 代谢↑
❖ 寒凉药 (如石膏、知母、黄连、地黄 ) →基础 代谢↓
13
⑸寒凉药的抗感染、抗肿瘤作用
病源体引起的急性感染常常表现为热证, 用寒凉药治疗;
许多寒凉药尤其是清热解毒药具有抗菌, 抗病毒,抗毒素,抗肿瘤作用的所占比例 较大。
28
归经与有效成份在体内分布相关性研究的 难点
中西医对脏腑的定义不一致。 药物作用的靶器官,有时不一定是药物分布
最多的器官。 许多中药的有效成分并非单一且不是十分确
切。
29
⒊归经与微量元素
中药中微量元素对机体组织的选择性、亲和作 用是归经的基础。
如:补骨脂,肉苁蓉,熟地,菟丝子等补肾药 富含Mn Zn 络合物→ Zn Mn 是归肾经的物 质基础。
❖ 易致毒药物: • 含乌头碱类药物:川乌、草乌等; • 含强心苷类药物:蟾酥、万年青、夹竹桃等。
34
②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反应
症状:口唇麻木、嗜睡、抽搐、惊厥、牙关 紧闭、眩晕、意识模糊、烦躁不安、昏迷、 瞳孔缩小或放大,严重者死亡。
易致毒药物:斑蝥、马钱子、曼陀罗、天南 星、细辛、乌头等。
仙鹤草、白芨、大蓟等21味止血药→入肝经 率85.3%(肝藏血)。
27
⒉归经与有效成份在体内的分布相关 性(有一定相关性)
23味中药有效成分身体内的分布与所属脏腑分析比较。 符合率:61%;大致相符:26%;无关 :13% 如:3H-川芎嗪主要分布:肝、胆(归肝、胆经)
(川芎嗪的含量非常低1g中含有0.01ug不到) 3H-鱼腥草素呼吸道排出率高(入肺经) 冰片(成分:龙脑):易透过血脑屏障(入心经)
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 寒凉药具有中枢抑制作用→;
6
⑵对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
❖ 寒凉药使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 温热药使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9
⑶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温热药 ❖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 ; ❖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 ❖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 寒凉药(反之)
【功能与主治】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 消肿。
4
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之间 及寒凉之间,作用性质相同,程度有差异。
现代对中药四气的研究,通常将中药分为寒 凉及温热两大类进行。
中药四气对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物质代谢等影响具有一定倾向 性。
5
⑴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第2章 中药药效学
药理教研室:吴琦
1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中药药性理论主要涉及中药四气、五味、 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
2
㈠中药四气(四性)的现代研究
中药四气(四性)是指中药寒、 凉、热、温 四种不同的药性。
《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 寒药。
3
麻黄
【性味与归经】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 经。
21
⒌咸味药
主要成分:钠、钾、钙、镁等无机盐; 常见功效:软坚散结,通便,温补肾阳; 中药分类:化痰散结药、温肾壮阳; 药理作用:泻下、润下,治疗甲状腺肿,兴
奋垂体-性腺;垂体-肾上腺皮质。
22
备注:
许多药物药味可不止一种。 如:厚朴,苦辛; 鹿茸:甘咸; 何首乌:甘,苦,涩
23
❖ 理气药:通过挥发油对胃肠道产生兴奋或抑 制作用,产生理气和胃的功效。
18
⒉酸味药
主要成分:有机酸、鞣质; 常见功效:收敛、固涩; 中药分类:收涩药、止血药; 药理作用: ❖ 鞣质与肠粘膜上皮细胞结合-止泻 ❖ 鞣质与出血创面结合-止血、 ❖ 乌梅有机酸-抗菌、消炎等。
19
⒊甘味药
主要成分:糖、蛋白质、氨基酸、苷类等营 养物质;
㈢升降浮沉现代研究
升降浮沉: 药物作用的趋向。 升浮药:补中益气汤(含升麻、柴胡) →提
高子宫张力,治疗子宫脱垂。 麻黄,桂枝→发汗。
沉降药:贝母、半夏→止咳、平喘; 羚羊角、钩藤、天麻、地龙→降压、镇静。
24
㈣归经的现代研究
❖ 归经:指药物对机体脏腑的选择作用(凡能治 某一脏腑、经络的病变,则此种药物有此相 应归经)。
常见功效:补益,缓急,和中; 中药分类:补益药、养心安神药和消食药 ; 药理作用: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内分泌功能、
物质代谢功能。
20
⒋苦味药
主要成分:生物碱、苷类; 常见功效:清热,燥湿,泻下,降逆,平喘; 中药分类:清热药,燥湿药,泻下药;平喘药; 药理作用:辛、酸、甘、苦、咸
药味的确定: 按味觉辨别; 按功效定味(如葛根味辛、鹿茸味甘与口尝
不合)。
16
⒈辛味药
主要成分:挥发油,苷类,生物碱; 常见功效:发散,行气,行血,健脾; 中药分类:解表药,理气药,活血药、祛风
湿药等为多;
17
• 药理作用
❖ 解表药:兴奋中枢神经,扩张皮肤血管,促 进微循环,兴奋汗腺促进汗液分泌。
产生的原因:药物的作用比较广泛,即选择 性低。
32
⒉毒性反应
定义:指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产生的 对机体组织器官造成的损害,一般后果比较 严重,有时较难恢复。
现列入国务院“毒性药品管理品种”范围, 受《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约束的中药 计28种。
33
①心血管系统的毒性反应
❖ 症状: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心悸、胸闷、 循环衰竭,严重者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