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敏变色材料及其在纺织品上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光敏变色材料与织物结 合,最早和最简便的方法是印花 和染色技术[10-12]。由于多种原因, 处理前变色材料常需制成微胶囊 的形式。例如部分材料对纤维无 亲和力,只有加工成微胶囊后靠 粘合剂固着在纤维上;部分材料 需防止外界因素的作用,或只有 封闭在微胶囊中才能维持变色的 条件产生变色效应[2,4]。
后整理聚合技术对变色材 料的要求较低。它不经过纺丝过 程,变色材料的分解温度可低于 纺丝温度。由于在纺丝后引入变 色化合物,故对纺丝工艺没有影 响,也不会影响纤维的力学性 能[10]。该法操作简单,应用范围 广,是一种较易推广的变色纤维
生产技术。 4 发展方向
近年来,直接用于纺织品加 工的光敏变色染料还不多,主要 是因为染料价格较高,耐高温、 耐光牢度不理想,反复使用性和 稳定性较差,发色褪色速度缓慢 等 。因 [4,14,16] 此人们迫切希望开发 出多种新型耐光和耐高温、色差 明显、耐久型等品质优良的光敏 变色化合物。
于许多领域中,如纺织品、日用 电、磁性质上均发生变化。多数
品、特种感光材料及信息存贮材 情况下,光色体系也是热致变色
料等,并发挥了重要作用[3-5]。在
体系[2-3]。
纺织品领域,早在1970年的越南 2.2 光敏变色化合物
战争中,光致变色化合物就曾被
在纤维材料领域中,具有实
美国科研工作者应用于衣料中, 用意义的是可逆光敏变色有机化
2003年 12 月第 6 期
针 织 工 业
· 8 9 ·
色母粒共混纺丝,所得纤维阳光 照射后由黄色变为绿色。该法虽 然简便易行,但对光致变色化合 物的要求很高(如耐高温等),因 此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4,10]。 3.2.2.3 皮芯复合纺丝法
皮芯复合纺丝法是生产变色 纤维的主要技术。它以含有光敏 剂的组分为芯,以普通纤维为皮 组分,共熔纺丝得到光敏变色皮 芯复合纤维。芯组分一般为熔点 不高于230 ℃,含1%~40%变色 剂的热塑性树脂。变色粒子的尺 寸为 1~50μm,耐光性≥ 200 ℃ (30 min 后无颜色变化)。皮组分 为熔点≤280 ℃的热塑性树脂,起 维持纤维力学性能的作用。日本 的可乐丽和帝人公司就此项技术 申请了多项专利。由这种光致变 色复合纤维制成的布料无论是在 手感、耐洗性方面,还是在耐光 性、发色效果等方面都得到了很 大提高[4,10]。 3.2.3 后整理法
式 (4)
式 (5)
合同的Photochroink NC商品等。 这种方法对纤维无选择性,适用 于棉织物和针织物[4]。
印花工艺可采用常用的筛 网、辊筒印花设备操作,也可采 用喷墨和转移印花,且基本过程 为:织物前处理→印花→烘干→ 焙烘。烘干温度为 80~90 ℃,温 度过高对微胶囊中的溶剂和添加 剂的稳定性不利。焙烘温度主要 取决于印花色浆中的粘合剂和增 稠剂的性质,一般为140~150 ℃, 时间多控制在3~10 min。用于纺 织品印花加工的变色涂料应满 足:手感柔软;耐洗涤性好;摩 擦牢度好;适于印花加工。这些 要求可通过选用合适的粘合剂、 交联剂、柔软剂和微胶囊技术达 到 。 [10,14] 3.1.2 染色技术
所谓微胶囊化,就是将变色 化合物或与其他助剂(溶剂,光稳 定剂等)一起,用天然或合成的聚 合物或微生物皮膜,经过相分 离、界面反应法、物理法等包裹 成几微米到几十微米的小球,以 避免高温及其他杂质的影响,并 加强与其他助剂的接触[4,13]。 3.1.1 涂料印花
涂料印花法将光敏变色染料 粉末混合于树脂液等粘合剂中, 再使用此色浆对织物进行印花处 理,获得光敏变色织物。如大阪
将变色基团引入聚合物中, 再将聚合物纺成纤维。如合成含 硫衍生物的聚合体,然后纺成纤 维。它能在可见光下发生氧化还 原反应,在光照和湿度变化时颜 色由青色变为无色[10]。 3.2.2.2 共混纺丝法
将变色聚合物与聚酯、聚丙 烯、聚酰胺等聚合物熔融共混纺 丝。或把变色化合物分散在能和 抽丝高聚物混融的树脂载体中制 成色母粒,再混入聚酯、聚丙烯、 聚酰胺等聚合物中熔融纺丝。例 如,原中国纺织大学采用该法制 得两种性能较佳的光敏变色聚丙 烯纤维。一种为光敏剂和聚丙烯 切片共混纺丝,所得纤维经阳光 照射后会由白色变为蓝色;另一 种由光敏剂、聚丙烯切片和黄色
光敏变色纤维是近些年来迅 速发展、极富生命力的高技术功 能纤维。它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效 益。随着高新技术不断引入该领 域,光敏变色纤维还会继续发展 并完善。
随着人们对服装高档化、个 性化要求的日益增强和对功能性 整理织物要求的提高,开发新型 光敏变色织物将有良好的发展前 途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杜卫东,窦海萍.浅谈光学功能织物. 山东纺织科技,2002,43(2):51 ̄53 2 宋心远,沈煜如编著.新型染整技术.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167 ̄171 3 唐克光. 光致变色化合物的用途和 性能.浙江化工,2002,33(2):5 ̄9 4 冯社永,顾利霞.光敏变色纤维材料. 合成纤维工业,1997 ,20(3):36~40 5 Sekar-N. Photochromic and thermochromic dy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I). Colourage. 1998,45(7): 39 ̄42 6 Doolan-D. Color changing umbrella. USP 6,196,241. 2001 7 田禾,苏建华等.功能性色素在高新 技术中的应用.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33~43 8 黄汉生.高性能和高功能纤维.高科 技纤维与应用,1998,23(2):34 ̄50 9 Gabbutt-CD, Gelbrich-T. Synthesis and photochromic properties of some fluorine- containing naphthopyrans. Dyes and Pigments. 2002, 54(1): 79 ̄93 10 周秀会.变色织物生产技术.产业用 纺织品,1999,17(8):1~4 11 Kamata-M, Sasaki-O. Thermochromic dyeing method and cellulose product dyed thereby. USP 5,221,288. 1993 12 Kitagawa-Y, Hoshikawa-R. Method of reversibly photochromic or photochronic coloring by padding and coloured product made thereby. EP 646, 673. 1995 13 陈水林.微胶囊技术及其对织物印 花之应用.印染,1998,24(9):28 ̄31 14 姜惠娣,金建平,梅伶.变色绮丽绸 新产品印花技术.丝绸,2001,(7):10 ̄11 15 Hwu-YR, Bai-CC. Synthetic fibres containing photochromic pigment and their preparation. USP 5,213,733. 1995 16 Hironori-Oda. A novel approach for improving the light fatigue resistance of spiropyrans.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Dyers and Colourists. 1998, 114(12): 363 ̄367
以达到军事伪装的目的。80年代 合物。根据其光致变色机理的不
以来,国外公司相继开发了多种 同,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分子
可逆型光敏变色纺织品,其中以
日本公司(如钟纺公司和东丽公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司)最为突出 。 [4,6]
2 光敏变色材料的种类及其变色
机理
2.1 光致变色现象
光致变色现象的一般反应可
用式(1)表示:
由式(1)可见,化合物 A 在
采用后整理聚合技术也可 使 纤 维 具 有 变 色 性 能 。例 如 ,将 纤维或织物用含螺吡喃衍生物 的单体浸渍,单体一般为苯乙烯 或醋酸乙烯,单体在纤维内进行 聚 合 ,使 纤 维 具 有 光 致 变 色 性 。 如丝织物在 60℃下于上述组分 的溶液中聚合1 h,可保持光致变 色 性 6个 月 以 上 ,用 于 制 作 服 装 、 伞、衣饰等时显出特殊的迷人效 果 。 [10]
大多数光敏变色染料对纤维 亲和力不高,较难通过常规的染 色印花工艺加工;熔融纺丝法中 变色染料分散于聚合物中,其性 能受聚合物分子和微结构的影 响,故需对聚合物种类和纤维微 结构加以选择和控制,还要受纺 丝条件限制;光变染料多制成微 胶囊后进行应用,但由于染料稳 定性、耐光牢度及价格等因素, 其商品化还有一定困难[2]。因此, 对于光敏变色化合物在纺织品上 的应用,除了深入研究已有的应 用工艺技术外,还期望开发出新 型着色途径,如将光致变色基团 或光敏变色化合物通过共价键连 接在合成纤维高聚物的高分子主 链或侧链上,使高聚物高分子本 身具有光致变色特性,且变色效 果不受影响[4]。 5 结束语
结构异构化、分子的离子化、氧 化还原反应等[7-9]。 2.2.1 分子结构异构化
据资料介绍,分子结构的异 构化可包括反式 / 顺式异构化和 互变异构化等。反式/顺式异构化 的典型化合物是偶氮染料和靛类 染料。光能促使其分子内顺式和 反式结构排列的变化,如式(2)所 示,一般来说,该化合物的颜色 变化不大,但可区别 。 [2,7]
氯代- 2 萘 酮 的 光 致 变 色 性 以
颜色变化,即光致变色现象[2,4]。
来,光致变色材料逐渐受到重
化合物 B 通常处于热力学不
视[3-4]。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
稳定态或亚稳定态。它不仅在电
展,许多有机、无机光致变色化 子结构和光谱特性上,且通常还
合物被相继合成。它们广泛应用 在热力学参量(熵、熔点等)及光
式 (2)
式 (3)
· 88 ·
针 织 工 业
2003年 12 月第 6 期
化合物一般由无色变为有色,变 化明显[7]。 2.2.3 氧化还原反应
如式(5)所示,Viologen系色 素即采用此种光致变色机理,其 着色体为 Viologen 阳离子游离 (自由)基。
其他以氧化还原机理产生光 致变色现象的化合物有蒽醌、硫 氮杂苯衍生物,四苯肼等 。 [2,4] 3 光敏变色纺织品的制造方法 3.1 印花和染色技术
与印花和染色技术相比,纤
维技术开发稍晚。但随着功能织 物的兴起,这种技术吸引了日本 诸多大公司的关注,开发专利不 断出现[5,15]。纤维技术有着明显 的优点,它制成的织物具有手感 好、耐洗涤性好,且变色效果较 持久等特点[10]。据文献介绍,纤 维技术主要包括溶液纺丝法、熔 融纺丝法和后整理法三种[4,10]。 3.2.1 溶液纺丝法
互变异构化,即为氢原子移 动的互变异构光变色,其典型化 合物为 1,4-二羟基蒽醌和亚水 杨基苯胺类等。这类化合物在光 照下会发生分子内氢原子的转 移,可由无色或浅黄色变为醌式 的橙红色,如式(3)所示 。 [4,7] 2.2.2 分子的离子化
具有代表性的是螺吡喃类化 合物和三芳甲烷染料[4]。它们经 光激发,在共价单键上发生分 裂,电荷转移产生一个稳定的化 学构型变化,如式(4)所示。该类
现象,也称“光变色性”或“光敏 而B在其它波长的光( h'v )或热作
变色性”。光变色性质可分为可逆 用下,又返回化合物 A 。由于两
性和不可逆性两类[1-2]。自从1900
种物质间的吸收光谱发生了变
年Marckwald报道有机化合物苯 化,当 该 变 化 处 于 可 见 光 区 域
并叉(Benzo-1 -Naphthrlidine)和四 时,就会产生发色与消色的可逆
溶液纺丝法,即将变色化合 物和防止其转移的试剂直接添加 到纺丝液中进行纺丝。例如日本 松井色素化学工业公司就此技术 申请了专利。由丙烯腈/苯乙烯 /氯乙烯共聚物、恶嗪类和癸二 酸酯类化合物组成的溶液纺入水 浴中,经水洗得到光致变色纤 维。该纤维在无阳光条件下不显 色,在阳光或紫外线照射下显深 绿色,可用于制作服装、窗帘、地 毯和玩具等[10]。 3.2.2 熔融纺丝法 3.2.2.1 聚合法
关键词 光敏变色材料 变色原理 纤维 功能织物
中图法分类号 TS 190.8
1 前言
光敏变色材料是指具有光致
式 (1)
变色性能的材料。光致变色性,即
某些物质在紫外光或可见光的照 外部光(hv)的刺激下,发生分子
射下会产生变色,而当光线消失 结构方式或电子能级的变化,形
之后又会可逆地变到原来颜色的 成了吸收光谱不同的化合物 B;
2003年 12 月第 6 期
针 织 工 业
· 8 7 ·
光敏变色材料及其在纺织品上的应用
万震 王炜 谢均
(东华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上海 200051()厦门华伦印染有限公司 福建厦门 361000)
光敏变色染料的品种多样, 但只有具有一定牢度的染料才能 用于纺织品的染色。纺织品不同 的应用,对染料牢度的要求也不 同。如用于服装上,对耐洗牢度、 耐汗渍牢度、耐晒牢度的要求都 较高;如用于窗帘,对耐晒牢度 要求较高;而椅套、坐垫则要求 耐摩擦牢度高些[2,10]。光敏变色 染料染色一般不需改变常规的染 色工艺及染色设备,关键在于变 色染料的选择,从而得到满意的 染色效果和变色效果[10]。 3.2 纤维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