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子

合集下载

蝎子简介

蝎子简介

蝎子简介蝎子是蛛形纲动物,蜘蛛与鲎亦同属蛛形纲。

它们典型的特征包括瘦长的身体、螫、弯曲分段且带有毒刺的尾巴。

陆地上最早的的蝎子约出现于四亿三千万年前的希留利亚纪。

蝎子[1]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蛛形纲(Arachricla)、蝎目(Scorpionida)。

世界上的蝎子约有800余种我国的蝎子有10余种,常用以入药的为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i Karsch),亦称马氏钳蝎,属蝎目的钳蝎科(Buthidae)。

东亚钳蝎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遍布我国10余省,其中以山东、河北、河南、陕西、湖北、辽宁等省分布较多。

蝎子的市场需求蝎子作为名贵药材,需求量很大,据统计,蝎子供应量仅能达到需求量的20%-30%,因此人工养殖蝎子便成为一项大有可为的事业,同时也是利国利民的家庭副业。

从国内市场上看,近年来随着中医事业的迅速发展,中药材市场日趋繁荣,而且由于人们对中医中药的重新依赖,以用中成药研制的巨大发展,名贵中药材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其市场价格不断上扬,清水蝎市场价每公斤680元左右。

目前,家庭人工养殖蝎子免征税收。

人工养蝎子的技术难度不大、对场地气候要求不高。

一般人通过短期学习很快就能掌握,更不用担心销路,是比较保险的家庭事业。

人工养蝎子男女老幼都能干,业余时间即可,而且较之其他家庭付业投入的成本要低,经济效益要高。

人工养蝎子占地面积小,饲养管理方便。

蝎子食量很小。

蝎子的饲料如黄粉虫等也可人工养殖。

蝎子养殖技术[2] 1 .盆(缸、罐)养这是一种采用小容器进行小规模简易养殖的方法。

其最大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搬运方便,适合于室内养殖。

可选用内壁光滑(以防止蝎子逃逸)的瓦盆、塑料盆和普通水缸等,容积大小不限,在容器底部铺垫一层5 ~10 厘米厚的风化土或壤土并砸实,上覆沙子,再在沙层上叠放一些瓦片、空心砖或小木板等,作为蝎子栖息活动的垛体。

垒成垛体的瓦片等要一片一片地叠起,最好叠成宝塔形,片与片之间的四角可用水泥浆或黄泥粘接住,以增加蝎子栖息的空隙。

关于蝎子的知识

关于蝎子的知识

关于蝎子的知识蝎子是一类具有鳃呼吸和钳形螯的节肢动物,属于蛛形纲动物。

它们通常生活在干燥的地区,如沙漠或石头堆中,以昆虫、蛇、蜘蛛等小型动物为食。

蝎子的外表硬壳坚硬,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个部分。

下面将从蝎子的特征、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进行阐述。

蝎子的特征是其身体被硬壳覆盖,其中胸部有四对腿和一对钳形螯。

蝎子的头部有一对长长的触角,用于感知周围环境。

它们的眼睛一般比较小,对光线敏感。

蝎子的腹部末端有一根尾巴,尾巴上有一颗毒刺,用来捕捉猎物或自卫。

蝎子的体型大小不一,从几毫米到几十厘米不等。

蝎子是夜行性动物,白天一般躲藏在岩石、洞穴或树干下等避免高温的地方。

夜晚,它们会出来觅食。

蝎子的食物主要是昆虫、蜘蛛、蜈蚣等小型无脊椎动物。

蝎子的钳形螯非常有力,可以用来捕捉和压制猎物。

蝎子还具有很好的耐饥饿能力,当食物短缺时,它们可以长时间地不进食。

蝎子的繁殖方式是卵生,一般雌性蝎子会生产出数十个或更多的卵。

蝎子的寿命一般在2-10年之间,但也有少数品种可以活到20年以上。

蝎子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物种,目前已经发现了超过2000种不同的蝎子。

它们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适应了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性。

蝎子与人类的关系复杂多样。

在一些地区,蝎子被当作食物或药材使用。

蝎子的毒液在药用上有一定的价值,可以用于治疗某些疾病。

然而,蝎子的毒液也是一把双刃剑,对人类来说,有些蝎子的毒液是致命的。

蝎子的毒液中含有多种毒素,可以造成中毒、休克甚至死亡。

蝎子还是一些文化传统中的象征。

在一些民俗中,蝎子被认为是神秘和邪恶的象征。

人们相信蝎子可以驱邪、辟邪或带来好运。

在一些宗教仪式中,蝎子被用来进行祭祀或祈福。

蝎子是一类特殊的节肢动物,它们以其独特的外貌和生活方式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了解蝎子的特征和生活习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它们相处并正确评估与它们的关系。

尽管蝎子的毒液可能对人类有害,但我们也应该正确对待和保护这些生物,尊重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蝎子

蝎子
山间蝎子实拍(3张)3、蝎子虽是变温动物,但它们还是比较耐寒和耐热。外界环境的温度在40℃至零下5℃, 蝎子均能够生存。蝎子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
生长繁殖
亚利桑那沙漠金蝎蝎有求偶行为。东亚钳蝎雄性多在6~7月间寻找雌性,找到以后,用触肢拉着雌蝎到僻静 的处所。然后,雄蝎触肢的钳夹着雌蝎的钳,两蝎头对头,拖来拖去。求偶行为可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然后, 雄蝎从生殖孔排出精荚粘于地上,把雌蝎拉过来,使精荚的游离端与雌孔相接触。游离端有一杠杆装置,因受雌 体生殖区的压力而释出精块。雌蝎接纳精子后,可连续产仔3~5年。
目前,已知蝎子种类有6科,70属,1700余种,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如埃及的五条纹蝎、美国南部的卡罗莱 尼蝎、欧洲的意大利蝎、墨西哥蝎及苏夫斯蝎及中国的东亚钳蝎,均属世界著名的蝎子品种 。我国约有15余种, 主要为东亚钳蝎。属于钳蝎科,正钳蝎属。东亚钳蝎又名远东蝎,因其后腹部节上的纵沟形状和问荆相似,故又 有问荆蝎之称。
蝎子分公母(4张)蝎子分公母,幼体只能看栉状器(腹部八字形的两把刷子。雨林类可以看栉状器的大小和 齿的长度,大部分只能通过数齿数),成体可以看背甲宽度(宽的是母的)。
分布范围
中国有记录的有东亚钳蝎、条斑钳蝎、海南双针蝎、大理石纹狼蝎、中华狼蝎、藏蝎、辽克尔蝎等。斑蝎主 要分布于台湾省;藏蝎分布于西藏和四川西部;辽克尔蝎分布于中部各省和台湾省;东亚钳蝎亦称马氏钳蝎,在 我国分布最广,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等省均有分布,其中河南、河北、山东最多,福建、台湾 等地也有分布。而野生蝎产量最多的是河南、河北两省 ,山东已经入不敷出。山西蝎、陕西蝎、甘肃蝎、还有 宁夏蝎子、陆续补进。其中河北全蝎尤为出名,是各大药材市场价格之最。
当蝎群密度过大时,食物供应、活动空间、栖居环境等发生紧张,就会引起种群的自疏作用,即通过各种种 群内的相互制约作用,来降低种群密度,达到一种新的平衡。例如,互相残杀就是在密度过大,或者食物、水分 供应不足时,在蝎群内发生的同类相残现象。互相残杀主要表现为大蝎食小蝎、壮蝎食弱蝎、正常蝎食正在蜕皮 中的蝎等,严重时甚至还会引起母蝎残食刚出生的仔蝎。另外,蝎群密度过大时,一方面会造成蝎子生长发育过 程中的相互干扰,拥挤碰撞,既影响正常蜕皮生长,也影响取食增重,致使生长发育速度迟缓;另一方面在母蝎 繁殖期间,还会影响母蝎情绪,使受精、胚胎发育和产仔过程受到干扰,造成死胎、死仔,降低繁殖率。再者, 由于蝎群密度过大,常常造成食物紧缺,还会引起取食过程中的竞争、殴斗等现象,也不利于蝎子的正常生长发 育。

世界最毒的十大蝎子

世界最毒的十大蝎子

世界最毒的十大蝎子1、巴勒斯坦毒蝎巴勒斯坦毒蝎是地球上毒性最强的蝎子,[bai]生活在以色列和远东的其他一些地方。

它那长长的螯的末尾,是带有很多毒液的螯针,趁你不注意刺你一下,螯针释放出来的强大毒液让你极度疼痛,抽搐,瘫痪,甚至心跳停止或呼吸衰竭。

2、以色列金蝎以色列金蝎中主要生活在沙漠地区,性情属于极其凶猛的那种,攻击上的速度极快,如果它分泌出0.16克左右的毒液,那足以是能杀死人的,而且还会是毫不留情的那种。

3、墨西哥雕像木蝎墨西哥雕像木蝎是具有生命威胁的蝎子,它们外形有点上琵琶,身上有着很明显的分节,一部分呈现出透明的状态,但绝不能成为你的无视。

它们的毒性也是不能小看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威胁。

4、荧光蝎荧光蝎看着确实是好看,但生性非常的凶猛,且有很强大的攻击性,目前它们主要生活在沙漠等环境比较干燥的地方,食物的话以昆虫为主,它们身体内有荧光物质,所以会发光。

5、东亚钳蝎东亚钳蝎主要分布于我国和东南亚等地方,从长相上来看并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身体分为三个部分,如果被东亚钳蝎刺到一瞬间就会有很严重的烧灼感,严重者会麻木。

6、地中海黄蝎地中海黄蝎分布的范围很广,包括希腊、南斯拉夫等地方都有,不过其中生活在非洲地区的地中海黄蝎最为致命,长得像是弱不禁风,但谨记遇到了千万要绕道而走。

7、土耳其黑肥尾蝎土耳其黑肥尾蝎分布于中东地区部分国家,是世界上致人死亡数量较多的蝎子,因为它不仅仅毒性极强,而且毒液注射量很大。

有两个色种,黑棕和红棕。

8、黄肥尾蝎黄肥尾蝎是一种剧毒性蝎子,因拥有巨大粗壮的尾巴而得名。

黄肥尾蝎生性凶残,会主动攻击,并杀死很多靠近它的目标,较高的毒液注入量也使它曾有过杀人的记录。

9、北非黑肥尾蝎北非黑肥尾蝎从品种上来看是属于比较常见的那种蝎子,成年的北非黑肥尾蝎能长到10-13厘米,性情非常的凶猛且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张牙舞爪攻击敌人。

10、亚洲雨林蝎亚洲雨林蝎生活于越南、缅甸、老挝等亚洲热带雨林中,以昆虫、小型蜥蜴为食,是一种体内含有毒的蝎子。

蝎子介绍

蝎子介绍

• 完全为肉食性 • 取食无脊椎动物,如
蜘蛛、蟋蟀、小蜈蚣、 多种昆虫的幼虫和若 虫。
蝎取食时,用触肢将捕获物夹住,后腹部(蝎 尾)举起,弯向身体前方,用毒针螫刺。毒腺外
面的肌肉收缩,毒液即自毒针的开孔流出。
用螯肢把食物慢慢撕开,先吸食捕获物的体液, 再吐出消化液,将其组织于体外消化后再吸入。
药用价值
身体结构
• 头胸部、前腹部、后腹部
蝎子吃不吃死的虫子?
• 其视力差,难以发现静止不动的食物,故民 间有“蝎了吃活食”的说法。
• 饥饿状态下也会通过嗅觉发现并吃掉死虫子。
• 眼睛视力很差,也没有耳朵,只能通过腿上 的听毛感觉到周围的声响震动,从而准确判 断猎物的位置。
蝎子的生活习性பைடு நூலகம்
1.昼伏夜出 ,8时到翌日凌晨2~3点钟 2.冬眠(11月上旬到4月中下旬) 3.喜潮怕湿,喜暗,怕强光刺激。 4.喜群居,好静不好动,有识窝和认群 5. 变温动物:40℃至零下5℃
蝎子介绍
蝎子,学名全蝎,又名全虫 古老的节肢动物,中医称为“五毒”之 首 贵重的动物性药材 全世界有1000多种,中国有十几种
品种介绍
• 我国约有10余种,主要是东亚钳蝎,它属 于钳形科,问荆属。
我国有记录有15 种,如东亚钳蝎、 斑蝎、藏蝎、辽 克尔蝎、十腿蝎 等。
形态特征
• 身体分节明显,全身表面都是高度几丁质 的硬皮。 东亚钳蝎的成蝎一般体长 4 ~ 6 厘米,躯干的背面,尾的末节和毒针的末端 成灰褐色,其余部分均为黄橙色。
驱风,镇惊、攻毒 药理毒素成分
中西药约150余种 治痛症,心脑血管疾病 攻克癌症
息风止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攻 毒散结等功效,治疗风湿痹痛、半身不 遂、中风、瘰疬、无名肿痛、癌症、顽 固性皮肤病等,在中医共有100多种疾病 需用蝎子进行治疗。

资料 蝎子

资料 蝎子

资料蝎子蝎子是蛛形纲动物,蜘蛛亦同属蛛形纲。

它们典型的特征包括瘦长的身体、螫、弯曲分段且带有毒刺的尾巴。

陆地上最早的的蝎子约出现于四亿三千万年前的希留利亚纪(志留纪)。

简介蝎子是蛛形纲动物,蜘蛛与鲎亦同属蛛形纲。

成蝎外形,好似琵琶,全身表面,都是高度几丁质的硬皮。

成蝎体长约50~60mm,身体分节明显,由头胸部及腹部组成,体黄褐色,腹面及附肢颜色较淡,后腹部第五节的颜色较深。

蝎子雌雄异体,外形略有差异。

头胸部,由六节组成,是梯形,背面复有头晌甲,其上密布颗粒状突起。

习性蝎子属于昼伏夜出的动物,喜潮怕湿,喜暗惧怕强光刺激。

喜群居,好静不好动,并且有识窝和认群的习性,蝎子大多数在固定的窝穴内结伴定居。

一般在大群蝎窝内大都有雌有雄,有大有小,和睦相处,很少发生相互残杀现象。

但若不是同窝蝎子,相遇后往往会相互残杀。

蝎子有冬眠习性,一般在4月中下旬,即惊蛰以后出蛰,11月上旬便开始慢慢入蛰冬眠,全年活动时间有6个月左右。

在一天当中,蝎子多在日落后晚8时至11时出来活动,到翌日凌晨2~3点钟便回窝栖息。

这种活动规律一般是在温暖无风、地面干燥的夜晚,而在有风天气则很少出来活动。

蝎子虽是变温动物,但它们还是比较耐寒和耐热。

外界环境的温度在40℃至零下5℃,蝎子均能够生存。

蝎子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

气温下降至10℃以下,蝎子就不太活动了,气温低于20℃,蝎子的活动也较少,它们生长发育最适宜的温度为25~39℃之间。

气温在35~39℃,蝎子最为活跃,生长发育加快,产仔、交配也大都在此温度范围内进行。

温度超过41℃,蝎体内的水分被蒸发,若此时既不及时降温,又不及时补充水分,则蝎子极易出现脱水而死亡。

温度超过43℃时,蝎子很快死亡。

蝎子活动、生长发育和繁殖与温度密切相关,最佳温度35~38℃之间。

因此,在人工养殖蝎子时,必须注意掌握。

蝎子的生长、繁殖与外界环境的湿度也有密切的关系。

在自然界野生的蝎子,如要久旱无雨,就会钻到地下约1米深的湿润处躲藏、隐蔽起来;当阴雨天气,地上有积水,它们会爬往高处躲避。

蝎子品种大全(共22种——图文)

蝎子品种大全(共22种——图文)

蝎子品种大全(共22种—图文)(2011年8月收集)一、药食两用型会全蝎又称天蝎,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河南(南阳伏牛山区)、湖北(老河口),体型中等,身较短,深褐色,喜微碱性土壤,除昆虫类等小形体软动物外,还能取食一些植物性食科。

会全蝎产仔较早较多,母性好,主要产自河南禹州、许昌、南阳、新乡、辉县、信阳等地。

全全蝎质量上乘,仅能在“四大药市”的禹州药材交易会上才能买到,是全蝎中的上品。

会全蝎也称“淡全虫”,一般用于清水加工,其盐分少、肚瘪、背色黑,腹部多呈黄绿色,喜食蜈蚣,是药性最好的全蝎。

东全蝎产于我国的山东(潍坊、临沂、青岛、唠山)及江苏徐州、安徽、河北等地。

体深褐色略呈黑色,体形较长、大、肚满、背色黑、腹青褐色,喜微酸性土壤,喜食昆虫,产仔多,喜微酸性土壤,东全蝎喜食昆虫类等小形体软动物,繁殖能力较强,母性较差,药性一般。

沂蒙全蝎:山区盛产蝎子,是贵重特产动物药材之一,全蝎入药始见于《蜀本草》,已有1100年历史,因其比别地方蝎子的多两条腿,称"沂蒙全蝎",药用价值极高。

在沂蒙山区各县均有分布,因主产于沂源、蒙阴等县,故又称“蒙山全蝎”。

由于蒙山北部气候条件和环境条件非常适宜于沂蒙山蝎的繁殖生长,故沂蒙全蝎资源极为丰富,蕴藏量在2.55万斤以上。

蒙山全蝎不仅产量高,而且个大膘肥,其明显特征即2钳8 足(其他地区为2钳6足),色微红、药用好,实数全蝎之上乘产品。

自古以来,“沂蒙全蝎”具有驱毒、防癌、治病之奇效而驰名中外。

早在1100多年前的医学典籍《蜀本草》中就有记载。

据测定,沂蒙全蝎所含蝎毒素、蝎酥、牛黄酸、卵磷脂、三甲胺、甜菜碱等十余种成分,含量多数高于异地全蝎!全蝎性平,味甘辛,为医治诸风要药,具有熄风镇痉、祛风攻毒之功能。

近年来,沂蒙全蝎又成为美味佳肴,用之下酒,酥香醇厚。

新泰钳蝎是利用东亚钳蝎、南阳会全蝎、辽信全蝎提纯复壮后,经多元杂交培育而成的地方品种。

新泰地处泰沂山区,泰沂山脉东西绵延,支脉四出,境内大小山头396座。

蝎(含图片)

蝎(含图片)

简介资料介绍:国内分布较多的就是东亚钳蝎,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省及江苏、福建、台湾等省都有分布。

东亚钳蝎整个身体极似琵琶状,全身全表面为高度几丁质化的硬皮,食料以软体多汁昆虫为主。

东亚钳蝎雌雄交配受精后经过卵化期,胚胎发育期,约110天左右的时间以仔蝎形式分娩;幼蝎6次蜕皮后长为成蝎。

东亚钳蝎属于昼伏夜出的动物,喜潮怕湿,喜暗惧怕强光刺激。

喜群居,好静不好动,并且有识窝和认群的习性,蝎子大多数在固定的窝穴内结伴定居。

一般在大群蝎窝内大都有雌有雄,有大有小,和睦相处,很少发生相互残条现象。

但若不是同窝蝎子,相遇后往往会相互残杀。

蝎子有冬眠习性,一般在4月中下旬,即惊蛰以后出蛰,11月上旬便开始慢慢入蛰冬眠,全年活动时间有6个月左右。

在一天当中,蝎子多在日落后晚8时至11时出来活动,到翌日凌晨2~3点钟便回窝栖息。

这种活动规律一般是在温暖无 风、地面干燥的夜晚,而在有风天气则很少同来活动。

饲养知识:东亚钳蝎对温度、湿度有正趋性,对强光、声响、振动有负趋性;体内各种酶表现最大活力温度为35-40℃。

东亚钳蝎虽是变温动物,但它们还是比较耐寒和耐热。

外界环境的温度在40℃至零下5℃,蝎子均能够生存。

蝎子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

气温下降至10℃以下,蝎子就不太活动了,气温低于20℃,蝎子的活动也较少,它们生长发育最适宜的温度为25~39℃之间。

气温在35~39℃,蝎子最为活跃,生长发育加快,产仔、交配也大都在此温度范围内进行。

温度超过41℃,蝎体内的水分被蒸发,若此时既不及时降温,又不及时补充水分,则蝎子极易出现脱水而死亡。

温度超过43℃时,蝎子很快死亡。

在养殖蝎子时要十分注意饲料的水分以及饲养场地和窝穴的湿度。

一般来说,蝎子的活动场所要偏湿些,而它们栖息的窝穴则要求稍干燥些,这样有利于蝎子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如果窝穴过湿,则易受到微生物的侵害,蝎子的蜕皮也十分困难;如果蝎子的活动场所过于干燥,而且投喂的饲料中水分又不足时,也会影响到蝎子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还会诱发相互残杀。

蝎子长什么样

蝎子长什么样

蝎子长什么样蝎子是动物界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蝎目种类的统称,蜘蛛亦同属蛛形纲。

它们典型的特征包括瘦长的身体、螯、弯曲分段且带有毒刺的尾巴(后腹部)。

陆地上最早的的蝎子约出现于四亿三千万年前的希留利亚纪(志留纪)。

注:任何蝎子都有毒,毒性大小不同。

毒性最小的蝎子:八重山蝎(澳链尾蝎)Liochelesaustralasiae。

世界上的蝎子约有1700余种,常用以入药、泡酒的为东亚钳蝎Mesobuthusmartensii(Karsch),对风湿类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亦称马氏正钳蝎,属蝎目的钳蝎科(Buthidae)。

东亚钳蝎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遍布我国10余省。

其它入药蝎:西藏琵蝎ScorpiopsTibetanus;其它泡酒蝎:条斑钳蝎(蒙古正钳蝎)MesobuthusEupeus。

成年蝎外形好似琵琶,全身表面,都是高度几丁质的硬皮。

成蝎体长约50~60mm,身体分节明显,由头胸部及腹部组成,体黄褐色,腹面及附肢颜色较淡,后腹部第五节的颜色较深。

大部分蝎子雌雄异体,外形略有差异。

头胸部,由六节组成,是梯形,头胸部和前腹部合在一起,称为躯干部,背面复有头晌甲,其上密布颗粒状突起,背部中央有一对中眼,前端两侧各有3个侧眼,有附肢6对,第一对为有助食作用的整肢,第二对为长而粗的形似蟹螯的角须,司捕食、触觉及防御功能,其余四对为步足。

口位于腹面前腔的底部。

前腹部较宽,由7节组成。

后腹部为易弯曲的狭长部分,由5个体节及一个尾刺组成。

第一节有一生殖厣,生殖厣覆盖着生殖孔。

雌蝎可从生殖孔娩出仔蝎,雄蝎可从生殖孔中产出精棒,与母蝎殖孔相交。

雄蝎体内只有两根精棒,一生只能交配两次。

雌蝎交配1次,可连续生育4年,直到寿命结束。

蝎子的寿命5~8年。

蝎子为卵胎生,受精卵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

气温在30~38℃之间产仔。

蝎子没有耳朵,几乎所有的行动都是依靠身体表面的感觉毛。

蝎子的感觉毛十分灵敏,能感觉到一米范围内的蟑螂的活动。

蝎子是什么动物

蝎子是什么动物

蝎子是什么动物一、引言蝎子是一类古老而神秘的节肢动物,它们生活在地球上已经超过四亿年。

这些小型的生物在不同的文化中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和象征,有些人将其视为危险的毒兽,而另一些人则视其为诡异而神秘的存在。

本文将介绍蝎子的相关信息,并探讨蝎子的物种特征、生态习性以及对人类的影响。

二、蝎子的分类与特征蝎子是节肢动物门中蝎亚纲(Scorpiones)的一类动物,属于蛛形纲。

它们与其他节肢动物如蜘蛛,螃蟹和昆虫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蝎子通常被分为13个科,大约包括1750多个物种。

尽管蝎子的体型大小和外观有所不同,但它们通常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蝎子的身体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头部(胸部)和腹部。

头部包含有一对长长的、用于捕捉和咀嚼猎物的巨大钳子,两只感觉器官丰富的触角以及一对复眼。

蝎子的腹部则由数节相互连接的环节组成,其中的末端有着特殊的结构,称为尾巴。

尾巴上有一个特制的刺状器官,即蝎尾,在一些物种中可以产生强大的毒液。

三、蝎子的生活习性蝎子是典型的夜行性动物,它们对于光线非常敏感,因此通常选择在夜晚出来活动。

蝎子主要生活在温暖而干燥的环境中,如沙漠、岩石缝隙和树木下等地。

它们对于极端环境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即使在荒凉的地方也可以生存。

蝎子通常以昆虫、蜘蛛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它们利用钳子抓捕并吞食猎物。

蝎子的繁殖方式也非常独特。

它们是卵生动物,雌性通过特殊的器官将受精卵储存在自己的身体内。

卵最终在雌蝎子的腹部孵化,产出幼体。

幼体在离开母体后一般都会过上独立的生活,很少有亲子关系。

四、蝎子的毒液与人类的关系蝎子的尾巴上的刺状器官,即蝎尾,是其最主要的防御工具。

尾巴上的蝎尾尖端通常有一个特化的结构,即刺针。

当蝎子感到威胁时,它会用尾巴向潜在的威胁发出攻击,并将毒液注入目标体内。

蝎子的毒液含有多种毒素,其中一些对人类产生影响。

蝎子的毒液通常对神经系统造成损伤,这可能导致局部肿胀、疼痛、呼吸困难甚至死亡等症状。

然而,并非所有的蝎子都对人类构成威胁。

蝎子的饲养技巧 饲养蝎子

蝎子的饲养技巧 饲养蝎子

[蝎子的饲养技巧]饲养蝎子蝎子是蛛形纲动物,蜘蛛亦同属蛛形纲。

饲养蝎子需要留意什么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蝎子的饲养方法的内容,盼望大家喜爱!蝎子的饲养方法一、场舍建筑及设备蝎子怕强光喜阴暗,蝎场应建在背风向阳、采光面大、排水良好、清洁宁静的地方,同时避开有可能施用剧毒农药的地方,切忌在家禽、鸟类、壁虎、晰蝎、青蛙、老鼠等天敌出没的地方养蝎。

蝎子养殖方式许多,小规模的有盆养、缸养、箱养,大规模的有池养、房养、蜂巢式养殖等。

不论哪种养殖方式,基本原则是模拟蝎子的自然生活环境,为蝎一子制造舒适的生活条件。

(一)池养蝎池可建在室内,也可建在室外,一般建池尺寸为高0.5米、宽1米,长度依据实际状况而定。

池外壁可用少量灰浆堵塞砖缝,防止蝎子从缝隙中外逃。

池面内侧近顶口处,在涂抹的灰浆干燥之前,可镶嵌玻璃、瓷片等光滑材料,防蝎从顶口外逃。

在池中心离四边15厘米左右用砖瓦、石块平垒起多层留有1. 5厘米左右空隙的垛,供蝎子栖息。

(二)箱养用木板制成或直接利用废旧的木箱、塑料箱,箱口四四周一圈塑料膜或玻璃条,防蝎子外逃。

箱底铺2厘米沙土,在土上放一些砖瓦、煤渣供蝎子活动和栖息。

二、选种选择体壮、个大、活跃的蝎子做种蝎。

每平方米养殖2~3龄蝎3000只,4~5龄蝎1500只.6龄蝎800只,种蝎600只。

蝎窝内放土坯,要有空隙,以便于蝎子栖息和繁殖。

三、饲料人工饲养蚯蚓是蝎子饲料的主要来源。

挖一土坑,坑内埋入牲畜肥,小动物尸体及比较肥沃的土,引入蚯蚓做种,常常浇水,使坑内保持潮湿,待其繁殖到肯定数量后定期挖取出来,先用沸水将其烫死切碎后放于食盘上喂蝎。

每次投喂量不宜过多.以免剩余后腐烂变质。

也可以入工养殖黄粉虫和土元。

在蝎子的生长期,可3天喂一次。

虽然蝎子吃一次可数天不饿,但它们不是同日饥饿,同时采食,所以最好坚持每天喂料。

投料量要适中,以第2天观麝略有剩余为宜。

四、繁育人工养蝎一般仅需10~12个月即可性成熟。

蝎子雄、雌的比例以1:3为宜。

蝎子

蝎子
分布范围
蝎大多生活于片状岩杂以泥土的山坡、不干不湿、植被稀疏,有些草和灌木的地方。在树木成林、杂草丛生、过于潮湿、无石土山或无土石山、以及蚂蚁多的地方,蝎少或无。它们居住在天然的缝隙或洞穴内,但也能用前3对步足挖洞。东亚钳蝎一般在11月上旬入蛰,翌年4月中下旬出蛰。全年活动期6个多月。昼伏夜出,多在日落后至半夜间出来活动,但必须是温暖无风、地面干燥的夜晚。在35℃以内有明显的趋温性,在10℃以下进入冬眠。视觉迟钝。行走时,尾平展,仅尾节向上卷起。静止时,整个尾部卷起,尾节折叠于前体部第5节的背面,毒针前端指向前方。受惊吓时,尾部使劲向后弹,作刺吻状。沙漠蝎能适应极干旱的环境,有许多营穴居生活,致死温度高达45~47℃。水分自体表蒸发量较低,在25℃时,每小时仅损失0.01%的水。有的蝎不时从地面上抬起身体,使体下空气流动,避免体温过分升高和干燥。
蝎卵胎生或胎生。卵胎生的种类的卵大,为端黄卵,行不全卵裂,在卵巢管腔内发育。胎生种类的卵几乎无卵黄,行完全均等卵裂。南方链蝎的卵在卵巢的盲管内发育。胚 胎在盲管的端部,此处再延伸出一管,其终端是一簇吸收细胞,紧靠着消化系的盲囊,吸收养料顺管传送给胚胎,有点象哺乳动物的脐带。发育经历数月甚至1年多。幼蝎6~90个不等,因种类而异。幼蝎产出后立即爬上母背,脱一次皮后,陆续离开母蝎独立生活。东亚钳蝎约在7~8月间产仔。产仔前,母蝎寻找一合适的场所,两栉状器向左右展开,从生殖孔陆续产出。幼蝎外包白色粘液,米粒状。数分钟后,幼蝎的尾和附肢从粘液中伸展开,顺母蝎的附肢爬上母背。每胎产15~35只幼蝎。初产幼蝎长约1厘米,色乳白,仅眼丘黑色;体和附肢上的齿、突起和爪都尚未长成;在母背上不吃任何食物。5天后脱皮成2龄蝎,体长达1.5厘米以上,仍生活于母背。约1周后脱离母体营独立生活。共经5次脱皮(6龄蝎),到第3年才变为成蝎,但到第4年秋天才能繁殖。从出 生到繁殖,约需3年时间,大致可以连续繁殖5年,其寿命达8年。

蝎子品种大全(共22中——图文)

蝎子品种大全(共22中——图文)

蝎子品种大全(共22种—图文)(2011年8月收集)一、药食两用型会全蝎又称天蝎,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河南(南阳伏牛山区)、湖北(老河口),体型中等,身较短,深褐色,喜微碱性土壤,除昆虫类等小形体软动物外,还能取食一些植物性食科。

会全蝎产仔较早较多,母性好,主要产自河南禹州、许昌、南阳、新乡、辉县、信阳等地。

全全蝎质量上乘,仅能在“四大药市”的禹州药材交易会上才能买到,是全蝎中的上品。

会全蝎也称“淡全虫”,一般用于清水加工,其盐分少、肚瘪、背色黑,腹部多呈黄绿色,喜食蜈蚣,是药性最好的全蝎。

东全蝎产于我国的山东(潍坊、临沂、青岛、唠山)及江苏徐州、安徽、河北等地。

体深褐色略呈黑色,体形较长、大、肚满、背色黑、腹青褐色,喜微酸性土壤,喜食昆虫,产仔多,喜微酸性土壤,东全蝎喜食昆虫类等小形体软动物,繁殖能力较强,母性较差,药性一般。

沂蒙全蝎:山区盛产蝎子,是贵重特产动物药材之一,全蝎入药始见于《蜀本草》,已有1100年历史,因其比别地方蝎子的多两条腿,称"沂蒙全蝎",药用价值极高。

在沂蒙山区各县均有分布,因主产于沂源、蒙阴等县,故又称“蒙山全蝎”。

由于蒙山北部气候条件和环境条件非常适宜于沂蒙山蝎的繁殖生长,故沂蒙全蝎资源极为丰富,蕴藏量在2.55万斤以上。

蒙山全蝎不仅产量高,而且个大膘肥,其明显特征即2钳8 足(其他地区为2钳6足),色微红、药用好,实数全蝎之上乘产品。

自古以来,“沂蒙全蝎”具有驱毒、防癌、治病之奇效而驰名中外。

早在1100多年前的医学典籍《蜀本草》中就有记载。

据测定,沂蒙全蝎所含蝎毒素、蝎酥、牛黄酸、卵磷脂、三甲胺、甜菜碱等十余种成分,含量多数高于异地全蝎!全蝎性平,味甘辛,为医治诸风要药,具有熄风镇痉、祛风攻毒之功能。

近年来,沂蒙全蝎又成为美味佳肴,用之下酒,酥香醇厚。

新泰钳蝎是利用东亚钳蝎、南阳会全蝎、辽信全蝎提纯复壮后,经多元杂交培育而成的地方品种。

新泰地处泰沂山区,泰沂山脉东西绵延,支脉四出,境内大小山头396座。

关于蝎子的知识

关于蝎子的知识

关于蝎子的知识蝎子是一种常见的节肢动物,属于蛛形纲蝎目。

它们生活在地球上的各个角落,从沙漠到森林,甚至在人类居住的城市里也能找到它们的踪迹。

蝎子的外形独特,拥有硬壳和钳子,令人不禁产生一种既好奇又畏惧的感觉。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蝎子的外貌特征。

蝎子通常有八只脚和一对钳子,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个部分。

它们的身体覆盖着坚硬的外壳,可以保护它们免受外界环境的伤害。

蝎子的颜色多种多样,有的呈现出黑色、棕色或者黄色,让人们很容易辨认。

蝎子的钳子是它们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钳子的作用类似于螯肢,可以用来抓取猎物或进行自卫。

蝎子的钳子非常强壮,可以轻松地夹住它们的猎物,并释放出毒液来捕食。

蝎子的钳子也是它们与其他节肢动物区分开来的重要特征之一。

蝎子的尾巴是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特征。

蝎子的尾巴上有一个鞭状的结构,称为尾巴鞭。

尾巴鞭上有一对尾刺,尾刺的末端通常含有剧毒。

蝎子可以通过尾巴上的尾刺将毒液注入它们的猎物或敌人体内,从而对其造成伤害甚至致命。

蝎子的生活习性也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之一。

蝎子通常是夜行性动物,它们在夜间活动,白天则躲藏在洞穴、石缝或者树木下。

蝎子是肉食性动物,以昆虫、蜘蛛和甲壳类动物为食。

它们的狩猎能力非常强大,可以迅速捕捉到它们的猎物。

蝎子的繁殖方式也是令人惊奇的。

雌性蝎子一般会产下一批卵,卵孵化后会孵化出幼虫。

幼虫会经过几次蜕皮,逐渐长大成为成年蝎子。

蝎子的寿命一般较短,大约只有一到两年左右。

蝎子在人类社会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一些地区,蝎子被当作食物或药材使用。

蝎子的毒液也有一定的医学价值,可以用于治疗某些疾病。

然而,蝎子的毒液也是非常危险的,如果被蝎子螫伤了,应该尽快就医。

总结起来,蝎子是一种独特而神秘的生物。

它们拥有独特的外形和生活习性,以及危险的毒液。

了解蝎子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上的奇妙生物,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读者带来对蝎子的新认识和深入了解。

关于蝎子的知识

关于蝎子的知识

关于蝎子的知识蝎子是一种生活在地球上的节肢动物,属于蛛形纲中的一种。

它们通常被称为蛇蝎,因为它们的外形和性格都与蛇相似。

蝎子的身体呈扁平状,通常有8条腿和一对长长的钳子。

它们的身体通常呈现出黑色、棕色或黄色,有时还有花纹或斑点。

蝎子以其强大的钳子和剧毒的尾刺而闻名。

它们的钳子可用于捕捉猎物和自卫,而尾刺上的毒液则用于麻痹和杀死猎物。

蝎子的毒液对人类来说是非常危险的,有些蝎子的毒液甚至可以致命。

因此,人们在接触蝎子时必须要小心,尤其是在野外活动或接近蝎子的栖息地时。

蝎子主要以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它们在夜间活动,利用其敏锐的感觉器官和剧毒的尾刺来捕捉猎物。

蝎子通常会将猎物杀死,并将其分解成容易消化的部分。

它们的消化系统非常高效,可以吸收多种营养物质。

蝎子是一种非常适应环境的生物。

它们可以在各种地形和气候条件下生存,并且对干旱和高温有很强的耐受力。

蝎子通常在地下或岩石下筑巢,并且可以在没有水源的情况下存活数月之久。

它们的身体覆盖着坚硬的外壳,可以保护它们免受外界环境的伤害。

蝎子的繁殖方式也非常独特。

它们是卵生动物,雌性蝎子会在巢穴内产卵,并保护卵的安全。

幼蝎孵化后会留在母亲身边一段时间,直到它们能够独立生存。

蝎子的寿命通常较长,一般为2到5年,但有些品种的蝎子可以活到10年以上。

蝎子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是食物链中的一环,可以控制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的数量。

此外,蝎子的尸体也为其他动物提供了食物资源。

因此,蝎子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蝎子是一种独特而神秘的生物。

它们的外形和性格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然而,我们在接触蝎子时必须要小心,尤其是对于有毒的品种。

了解蝎子的生态习性和行为特点对于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和环境也非常重要。

通过与蝎子的相处,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生物之间的互动关系。

蝎子养殖大全

蝎子养殖大全

蝎子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蛛形纲(Arachricla)、蝎目(Scorpionida)。

世界上的蝎子约有800余种,我国的蝎子有30 余种,常用以入药的为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i Karsch),蝎子亦称马氏钳蝎,属蝎目的钳蝎科(Buthidae)。

东亚钳蝎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遍布我国10余省,其中以山东、河北、河南、陕西、湖北、山西等省分布较多。

形态特征成蝎外形,好似琵琶,全身表面,都是高度几丁质的硬皮。

成蝎体长约50~60mm,身体分节明显,由头胸部及腹部组成,体黄褐色,腹面及附肢颜色较淡,后腹部第五节的颜色较深。

蝎子雌雄异体,外形略有差异。

头胸部,由六节组成,是梯形,背面复有头晌甲,其上密布颗粒状突起,背部中央有一对中眼,前端两侧各有3个侧眼,有附肢6对,第一对为有助食作用的整肢,第二对为长而粗的形似蟹螯的角须,司捕食、触觉及防御功能,其余四对为步足。

口位于腹面前腔的底部。

前腹部较宽,由7节组成。

后腹部为易弯曲的狭长部分,由5个体节及一个尾刺组成。

第一节有一生殖厣,生殖厣覆盖着生殖孔。

雌蝎可从生殖孔娩出仔蝎,雄蝎可从生殖孔中产出精棒,与母蝎殖孔相交。

雄蝎体内只有两根精棒,一生只能交配两次。

雌蝎交配1次,可连续生育4年,直到寿命结束。

蝎子的寿命5~8年。

蝎子为卵胎生,受精卵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

气温在蝎子30~38℃之间产仔。

生活习性蝎完全为肉食性,取食无脊椎动物,如蜘蛛、蟋蟀、小蜈蚣、多种昆虫的幼虫和若虫。

它靠触肢上的听毛或跗节毛和缝感觉器发现猎物的位置。

沙漠蝎能够确定穴居50厘米深的蜚蠊。

蝎取食时,用触肢将捕获物夹住,后腹部(蝎尾)举起,弯向身体前方,用毒针螫刺。

毒腺外面的肌肉收缩,毒液即自毒针的开孔流出。

大多数蝎的毒素足以杀死昆虫,但对人无致命的危险,只引起灼烧样的剧烈疼痛。

蝎用螯肢把食物慢慢撕开,先吸食捕获物的体液,再吐出消化液,将其组织于体外消化后再吸入。

蝎 子

蝎    子

(二)蝎子的生活习性 人工养蝎必须创造适宜蝎子生存和生 长发育的良好生态环境,因而应该对蝎子 的生活习性有深入的了解和全面的认识。 1 、栖息的环境 蝎子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常 潜伏在碎石、土穴、缝隙之间。它喜欢安 静,清洁、温暖的环境,对声音呈负趋性, 轻微的音响能使蝎子惊慌逃窜。蝎子喜欢 清洁,遇到农药、化肥、生石灰等有刺激 性的异味,会远远避开。
2 、雌雄蝎子的区别 蝎子雌雄异体,成蝎的两性差别较为 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体长体宽不同。雄蝎体长 4 ~ 4.5 厘米, 体宽 0.7 ~ 1 厘米 ; 雄蝎体长 5 ~ 6 厘米 , 体 宽 1 ~ 1.5 厘米。 ( 2 )角须的钳不同。雄蝎角须的钳比较粗短, 雌蝎角许的钳比较细长。 ( 3 )躯干宽度和后腹部宽度的比例不同。雄 蝎上述比例之比不到 2 ,而雌蝎比例则超过 2.5 。 ( 4 )胸板下边的宽度不同。雄蝎的胸板下边 较窄,雌蝎的胸板下边较宽。
种 蝎
㈠种蝎的来源
有的养殖户从野外捕捉或购回 野生蝎子作种蝎进行繁殖。对于 养殖户尤其对于初养者来说,这 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原因有三: 第一,野生蝎子与人工养殖的蝎 子生活习性有所不同。野生蝎子 由野外自然环境进入人工创造的 小生态环境中,难以马上适应, 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必将受到影响; 第二,野生蝎子性情凶悍,人工 高密度混养会激化其种内竞争, 造成大吃小,强吃弱的相互残杀 现象;第三,野生蝎子野性十足, 逃跑能力极强,稍不注意就有可 能逃出来蜇人。
2 、成熟的技术 我国对人工养蝎技术的研究始于 50 年代,该 技术至今已经过了四十余年的锤炼,可以说已经达 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3 、人工养蝎的便利条件 第一、投资可大可小;第二、占地面极小,劳动强 度少,城乡男女均可养殖;第三、 蝎子排粪量少, 无臭味,不污染环境;第四、蝎子生命力强,抗病 力强,很少遭受病害;第五、淘汰下来的蝎子仍可 入药,不影响利用价值;第六、蝎子繁殖速度快, 产仔率高。

蝎子品种大全(共22中图文)

蝎子品种大全(共22中图文)

蝎子品种大全(共22种—图文)(2011年8月收集)一、药食两用型会全蝎又称天蝎,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河南(南阳伏牛山区)、湖北(老河口),体型中等,身较短,深褐色,喜微碱性土壤,除昆虫类等小形体软动物外,还能取食一些植物性食科。

会全蝎产仔较早较多,母性好,主要产自河南禹州、许昌、南阳、新乡、辉县、信阳等地。

全全蝎质量上乘,仅能在“四大药市”的禹州药材交易会上才能买到,是全蝎中的上品。

会全蝎也称“淡全虫”,一般用于清水加工,其盐分少、肚瘪、背色黑,腹部多呈黄绿色,喜食蜈蚣,是药性最好的全蝎。

东全蝎产于我国的山东(潍坊、临沂、青岛、唠山)及江苏徐州、安徽、河北等地。

体深褐色略呈黑色,体形较长、大、肚满、背色黑、腹青褐色,喜微酸性土壤,喜食昆虫,产仔多,喜微酸性土壤,东全蝎喜食昆虫类等小形体软动物,繁殖能力较强,母性较差,药性一般。

沂蒙全蝎:山区盛产蝎子,是贵重特产动物药材之一,全蝎入药始见于《蜀本草》,已有1100年历史,因其比别地方蝎子的多两条腿,称"沂蒙全蝎",药用价值极高。

在沂蒙山区各县均有分布,因主产于沂源、蒙阴等县,故又称“蒙山全蝎”。

由于蒙山北部气候条件和环境条件非常适宜于沂蒙山蝎的繁殖生长,故沂蒙全蝎资源极为丰富,蕴藏量在2.55万斤以上。

蒙山全蝎不仅产量高,而且个大膘肥,其明显特征即2钳8 足(其他地区为2钳6足),色微红、药用好,实数全蝎之上乘产品。

自古以来,“沂蒙全蝎”具有驱毒、防癌、治病之奇效而驰名中外。

早在1100多年前的医学典籍《蜀本草》中就有记载。

据测定,沂蒙全蝎所含蝎毒素、蝎酥、牛黄酸、卵磷脂、三甲胺、甜菜碱等十余种成分,含量多数高于异地全蝎!全蝎性平,味甘辛,为医治诸风要药,具有熄风镇痉、祛风攻毒之功能。

近年来,沂蒙全蝎又成为美味佳肴,用之下酒,酥香醇厚。

新泰钳蝎是利用东亚钳蝎、南阳会全蝎、辽信全蝎提纯复壮后,经多元杂交培育而成的地方品种。

新泰地处泰沂山区,泰沂山脉东西绵延,支脉四出,境内大小山头396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生活史 仔蝎出生5天左右,在母背上蜕第1次皮,身体由黄变褐,体形也变瘦长;5-10天离开母背,独立生活。在正常生长发育的情况下,历时2年半蜕6次皮达到7龄,发育成熟。成蝎连续繁殖3-5年后,逐步衰老死亡。
5、蜕皮 蝎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体内经一系列生理生化作用,使躯体原表皮与真皮分离,同时产生新表皮,以适应体躯增长的需要。蜕皮的外部条件是日均温度25-35℃,蝎窝土壤湿度10-15%。蜕皮时,老皮先从头胸部的钳角与背板的水平方向开裂,通过身体的不断抖动,从头部开始,渐次至后腹部蜕出。蜕皮后身体迅速长大,一定程度后停止,再蜕皮,再长大,直到7龄。1-2龄蝎蜕皮1次身体增长约5毫米,3-6龄约7毫米。幼蝎第1次蜕皮在母背上进行,蜕皮时间比较整齐;离开母体后,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蜕皮时间相差很大,有的可达3个月(不包括冬眠)。
生长习性:
具负趋光性,昼伏夜出,多于温暖无风、地面干燥、日落后至上半夜外出;有风时活动较少。喜吃蜘蛛和小蜈蚣,也爱吃蝗虫的若虫和蟋蟀,也勉强取食蝇蛆、蚯蚓、家蚕、马陆和鼠妇虫。
生长周期:
多年生动物。
捕捉及加工:
1、捕收 在4-5月野生蝎出蜇刚爬到地表时捕捉。此时,气温上升到20℃以上,地表湿润而温暖,蝎活动力弱,分布相对集中,腹中污物少,加工质量好,是捕捉的最好时期。一般选晴天,用竹夹或竹筷捕取,放入瓶、桶等容器内。捕捉的动作要轻,尽量不损伤蝎体,也不要放在塑料袋内,以免造成死伤。
3、繁殖 自然界蝎的雌雄比约为3:1。交配方式是,在无风的夏夜,雄蝎钳住母蝎的触肢拖来拖去,20分钟左右,雄蝎产出鞭状精球,粘于石片上,雌蝎被拖至生殖孔与精球相对的位置,巧妙地将精球导入雌孔,身体迅速下压使精球破裂,精子进入雌体,在输卵管内与卵子结合。母蝎交配1次可连续繁殖几年。
蝎为卵胎生。受精卵在输卵管内靠自身营养,约经40天完成胚胎发育。华东地区一般在7月中、下旬产仔(幼蝎),临产前母蝎停止进食,夜间外出寻找距地表8-10厘米处温湿度合适、安静、较密闭的洞穴。产仔时,腹部高高抬起,生殖厣张开产出小蝎。待仔蝎身上的粘液干燥后,由母蝎协助爬上母体较整齐地伏在母背上。一般母蝎平均产仔25只。母蝎负仔期间不吃不动,全神贯注地监护幼蝎,此时,母蝎感觉器官特别灵敏,即使一只小小的蚂蚁,闯入它的警戒范围,立刻做出捕杀、对抗的动作。若有小蝎掉落蝎背,即用触肢将小蝎轻轻钳住,诱导返回背上。如遇天敌或恶劣气候,便负着小蝎迁移到安全场所。情况严重时,会将小蝎摔掉,甚至吃掉。所以繁殖期间,要特别注意环境的安静。
主要成分:
蝎毒,系一种类似蛇毒的神经毒蛋白质,此外,尚含三甲胺,甜菜碱,牛磺酸,软脂酸,硬脂酸,胆甾醇,卵磷脂及铵盐等。
主要药理作用:
小鼠口服止痉散(全蝎和蜈蚣干粉等量混合)对五甲烯四氮唑、士的宁及烟碱引起的惊厥均有对抗作用,对士的宁的惊厥效果最为显著,烟碱次之。静脉注射全蝎浸剂及煎剂均可使兔、犬血压下降。降压原理为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扩张血管,直接抑制心脏以及对抗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蛇毒能使呼吸麻痹,最小致死量,兔为0.07毫克/公斤。小鼠为0.5毫克/公斤,蛙0.7毫克/公斤。
自然界中蝎通过在地表下做上下运动和冬眠来适应温度变化。春季气温上升,地表温度高,蝎由深处向上移动,夏季夜晚温度合适,外出活动、觅食;中午地表温度过高,向地下移动至适宜处。秋冬随着气温下降,逐步下潜,10月在较深处冬眠。温度对蝎蜕皮间隔期也有一定的影响,不同性别、龄期对温度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生态环境:
蝎多栖息在温暖地区,有石砾的山坡洞穴和墙缝处。多见于片状岩石及杂有泥土、湿度适宜、植被较稀疏、有草木和灌木的山坡地。蝎窝在地下垂直深度30-50厘米。
生物学特性:
1、活动 蝎一般在"谷雨"至"立冬"之间活动,35℃以内有明显的趋温性,38℃时最活跃,全年活动期约6个月。具负趋光性,昼伏夜出,多于温暖无风、地面干燥、日落后至上半夜外出;有风时活动较少。行走时尾部平展,尾节向上折起。静止时尾部卷起,尾节折叠于中体第5节背面,尾刺尖端指向前方,或尾部卷起平放在一侧的地面上,遇特殊情况迅速做出刺物动作。
2、建常年可保持35-38℃的温室,内建养蝎池。
3、家繁山养场宜选择山地起伏连绵、岩石成层、缝隙交错较多处。在放养场内选择背风向阳无污染处建饲养池,池长6米,宽3米,深30厘米,放碎石片、瓦块及泥土并使之有缝隙,地表用薄石块垒三条长5米,高0.5米的石堰,池内设黑光灯。四周用20厘米高的玻璃封闭。用于孕蝎产仔。
(二)饲养方法
1、种蝎选择 种蝎应就近捕捉,选择体大,前腹部肥大饱满的母蝎。蝎交配一次可连续繁殖几年,所以,不必投放公蝎。采种最适季节为5月至6月下旬。因此时蝎出蛰后经一段觅食,体力已恢复,临产期短。
形态特征:
蝎分为前体(头胸部)和后体两部分,后体又分为中体(前腹部)和末体(后腹部)。前体较宽,称为躯干,末体窄长,称为尾。总体长5厘米左右,雌蝎比雄蝎稍长。前体(头胸部)背面为坚硬的背甲,背甲前窄后宽,呈梯形;中央有一对中眼,位于眼丘上;两前侧角各有排列成一斜列的三个单眼。口位于正前方;有附肢6对,即螯肢、触肢各1对,步足4对。中体(前腹部)分为7节,第3-6节腹板两侧各有一个气孔,内通肺书;腹面有两片半月形的生殖厣,打开后可见一多褶壁的生殖孔;卵巢呈网状,有3 根纵管,5对横管相连而成;周围有圆形的卵巢,卵巢前方两侧有短输卵管通入膨大的受精囊,汇合成生殖腔,经雌孔通往体外;雄性精巢左右各1对,梯形,由外侧的输精管通入膨大的贮精囊,再由生殖腔的分枝通入生殖腔,经雄孔通往体外。末体(后腹部)分为5节,第5节之后为袋状尾节,内有1对白色毒腺;毒针近末端各有一个针眼状开口与毒腺通出的细管相连;肛门开口于第5节腹面后缘的节间膜上。
产地分布:
我国药用全蝎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北、河南,辽宁、北京、陕西、江苏、湖北、安徽、山西等省亦有分布。山东省全蝎以量大质优闻名,为传统的地道药材。主产于山东临朐、青州、沂源、历城、章丘、长清、蒙阴、枣庄、安丘、博山、泰安、平度、栖霞、莱阳、日照;河北邢台、平山、易县、涞水、临城、内丘、沙河、唐县、承德、平泉;河南淅州、禹州、鹤壁、邓州、登封。
真伪鉴别:
真全蝎:
头胸及前腹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完整体长约6cm。头胸部呈绿褐色,前面有一对短小的钳肢及一对较长的钳状螯夹,背面有梯形背甲,腹面有足4对,均为7节,未端有2钩。前腹部由7节组成,绿褐色;后腹部由6节组成,棕黄色,多连接。前腹部略具韧性,折断后内有空隙及黑色或棕黄色物质,质柔软。完整全蝎质轻,体柔略具弹性。
蝎通常不喝水,主要通过摄取食物和体表获取水分,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吮吸水。蝎食物中的含水量大约为60-80%;夜间蝎窝中空气湿度上升,通过体表可以把白天失去的水分补充回来。体内水分主要通过呼吸、体表蒸发和粪便排出。蝎窝中土壤及空气含水量对蝎生长发育有较大影响,土壤含水量7-15%,适于蝎生长发育;3-6%,生长发育缓慢;1-2%,生长发育停止;25%以上,使蝎死亡。
2、加工 取活蝎、食盐、温水(20-25℃),按10:1.5:40配比,首先将食盐用水溶化,放入活蝎,浸泡6-12小时,使其吐尽污物,捞入竹筛。浸过蝎的食盐水,弃除泥沙,置锅内煮沸去泡沫,再放入浸过的全蝎,用竹篦压紧,盐水没过全蝎,用武火(大火)煮,随时补充水,约3小时左右,改用文火(小火),不再添水,经常翻动,避免底部烧焦,同时逐渐减少小火力,待全蝎脊背抽沟,全身僵挺,色泽光亮,锅内水基本耗光时取出,置通风干燥处晾干即可。商品通称"盐水蝎"。
储藏期间,在包装内置花椒、山苍子、大蒜等对抗驱虫,或密封抽氧充氮养护。发现潮解、轻度霉变、虫蛀品,及时摊晒晾干,但不宜勤翻动,防止破碎;严重时,用磷化铝熏杀。
药材性状:
全蝎商品头胸部与腹部与腹部呈扁平状椭圆形,后腹部尾状,皱缩弯曲,完整者体长5厘米,头胸部绿褐色,前面有1对短小的螯肢及1对较长大的钳状脚须,形似蟹螯,背面覆有背甲,腹面有足4对,前腹部由7节组成,第7节色深,背甲上有5条隆基线,背面绿褐色,后腹部棕黄色,6节,末节有锐钩状毒刺,毒刺下方无距。气微、味咸。
1、隔离饲养场宜选背风向阳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地。在选好的场地上挖深50厘米的坑,填上石块和泥土(比例3:1)做成蝎窝,窝顶适当盖一层泥土,并修建一些与下面相通的蜂窝式孔洞,以便蝎子进出。然后喷水,使上下层泥土粘合,并形成土壤毛细管。窝修好后用砖彻围墙,墙高20厘米左右,墙上沿嵌镶玻璃,防止蝎逃窜。
规格标准:
统货。以身干、色鲜、完整、绿褐色、腹中少杂质者为佳。清明至谷雨捕捉加工的为春蝎,品质优。夏季捕捉的腹内杂质较多,质次。
性味功效:
全蝎味辛、性平,有毒。归肝经。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等功能。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 ,半身不遂,破伤风症,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
假全蝎:
头胸及前腹部呈扁圆柱形。胸部钳肢及钳状螯夹、腹面4对足大多与体分离,完整者少见。前后腹部多断离,前腹部无韧性,难折断,断面严实,内有灰色、白色或土黄色物质,质坚硬。质重,体坚硬,无弹性。
饲养术:
全蝎人工养殖有隔离饲养、温室饲养及家繁山养3种方法。
(一)选场建场
2、取食 蝎为食肉性动物,喜吃蜘蛛和小蜈蚣,也爱吃蝗虫的若虫和蟋蟀,也勉强取食蝇蛆、蚯蚓、家蚕、马陆和鼠妇虫。取食前,先用毒刺将猎物螫死或用触肢将捕获物夹住举起,再螫死。然后用螯肢把食物慢慢撕开,先吸食体液,再吐出消化液,使食物在体外消化,然后慢慢吸入。毒液无色透明,中性,对鞘翅目以外的大多数昆虫可以致命;人被螫伤会引起灼烧样剧烈疼痛,一般无生命危险。
6、冬眠 是蝎适应寒冷的生理形式,冬季寒冷到来之前,蝎活动逐渐减弱,当平均地温(5厘米处),降至10℃以下时,便沿着缝隙下潜至地下25-70厘米处,选土壤湿度15%以下,温度2-3℃处冬眠。翌年春,温度上升至10℃以上时,出土活动。
7、对温、湿度的要求 蝎生长发育受温、湿度影响很大。10℃为发育起点湿度,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30-38℃;40℃以上时活动不正常;44℃时30分钟左右即死亡。0℃以下冻死。1-10℃冬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