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序-原文及译文
萧统:文选序
![萧统:文选序](https://img.taocdn.com/s3/m/e3aa62fd6edb6f1afe001f82.png)
“自兹以降,源流寔繁 ……推而广之, 不可胜载矣 ”
• 从此以后,这类作品源远流长确实繁富。 描写城市园囿,有张衡《西京赋》和司马 相如《上林赋》这样的作品;劝戒帝王不 要沉湎游猎,有扬雄《长杨赋》《羽猎赋》 一类的创作。如果论起那些记一事、咏一 物,寄兴风云草木和鱼虫禽兽之类的作品, 推广扩大其题材,就不能一一尽述了。
14
“诗者,盖志之所之也……粲然可观”
• 诗歌,是心志达到一定程度的表现, 感情激荡于心而表现在语言上。《关 雎》、《麟趾》是端正初始之道的表 达,《桑间》、《濮上》是亡国之音 的流露。所以《诗经》正道,光彩照 人,值得鉴赏。
15
“自炎汉中叶……分镳并驱”
• 自汉代中叶以来,诗歌发展的道路又渐渐 不同了,有韦孟退居邹地的讽谏之作,有 李陵“携手上河梁”这样的篇什。四言诗 与五言诗区分开来,又产生了少则三字, 多则九字的诗歌,各种诗体一齐出现,像 分镳共驰的马车一样并起。
•
——苏轼《东坡志林》
3
• 宋时学者不解文铨,妄加参驳,谓统 拙文陋识,去取违宜。若董仲舒之对 制,刘向之叙《战国策》,王羲之之 记兰亭,陶渊明之赋闲情,则遗而不 録。相如赋上林,引卢橘夏熟;扬雄 赋甘泉,叙玉树青葱,则概收之,而 不辨其谬。以此谯统暴瑕掩瑜,不原 作述之旨。 ——明贺复征《文章辨体 汇选》卷二百九十一 引田汝成评语
19
“譬陶匏异器……盖云备矣”
• 就好比埙与笙是不同的乐器,但都 能发出动听悦耳的声音;黼和黻虽 然色彩各异,但都能成为美丽悦目 的珍品。由于有如此众多的文体, 作者的各种情致意趣,都能得到充 分的表现。
20
“余监抚馀闲……太半难矣”
• 我在监国抚军之余,平时多有闲暇,广泛 阅读各类文章。总是眼睛在浏览,心里在 默想,一读就是老半天,竟然没有倦意。 自周、汉以来,年代久远,历经七朝,时 间过千年。这期间词人才子誉满文坛,他 们才思敏捷,铺纸挥毫,文章多得书套装 不下。如果不删除其糟粕,采集其精华, 要想事半功倍,多半是很困难了。
高中关于序的文言文翻译
![高中关于序的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a6a2dba7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99.png)
古之学者,必先立序,而后能进于道。
序者,学问之阶梯,道德之基石也。
夫序之所以重,盖有由矣。
盖闻孔子曰:“序,所以明道也。
”夫道,广大而深远,非序莫能明。
序者,所以导学者之思,使之有所依归,不致迷惘于道途。
是以序之设,犹舟之有舵,车之有辕,必有之而后可行。
且夫序者,学问之门径,道德之阶梯也。
学者若无序,则如盲者之夜行,莫知所之。
故序者,所以正学者之心志,使之有所向,有所求。
如《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序者,即此本末、终始之所在。
夫序之所以为重,又在于其能正人心,化风俗。
盖世之风俗,必由序而正。
若序不明,则风俗不正,人心不齐,道德不立。
是以古之圣王,皆以序为先务,明序以正风俗,化人心。
昔者孔子游于鲁,见童子诵《诗》,问其序,童子不能对。
孔子曰:“序者,所以明诗之意也。
不序,则诗之意不明,学者莫由以入。
”是故孔子重序,以为学者之本。
夫序之设,非徒明道而已,亦所以备德。
孔子曰:“序,所以备德也。
”夫德者,学问之极致,序者,所以导学者至德之域。
如《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序者,即此性、道、教之所由出。
且夫序者,所以辨是非,别善恶。
孔子曰:“序,所以辨是非,别善恶也。
”夫学者若无序,则莫辨是非,善恶不明,道德不立。
是以序者,所以正学者之心,使之明辨是非,善恶,从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夫序之重,亦在于其能继往开来。
孔子曰:“序,所以继往开来也。
”夫学者若无序,则如断流之水,莫知所归。
序者,所以承先人之绪,启后人之业,使学问不坠,道德长存。
故曰:序者,学问之序,道德之序,风俗之序,人心之序,继往开来之序。
学者不可不慎也。
夫序不明,则道不明,德不立,风俗不正,人心不齐。
是以古之学者,必先立序,而后能进于道。
吾辈青年,宜深思序之重要性,以立身行道,为国家之栋梁,为民族之希望。
(字数:523字)。
文选序注释(部分)
![文选序注释(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e5151022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16.png)
文选序注释(部分)文选序注释(部分)来自: MeLibrary罗奇(智美立华,创价行动!)2010-11-02 05:49:35式观1元始2,眇觌3玄风4,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世质民淳,斯文5未作。
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6,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之时义7远矣哉!若夫椎轮为大辂8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10微增冰之凛11。
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12,变其本而加厉13。
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随时变改,难可详悉。
尝试论之曰:《诗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至于今之作者,异乎古昔。
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荀宋表之于前,贾马继之于来。
自兹以降,源流实繁,邑居14则有凭虚亡是15之作,畋游16则有《长杨》《羽猎》17之制。
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
又楚人屈原,含忠履洁,君匪从流18,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湘南。
耿介19之意既伤,抑郁之怀靡诉,临渊有怀沙之志,吟泽有憔悴之容。
骚人之文,自兹而作。
诗者,盖志之所之也。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关睢》《麟趾》,正始之道著20;桑间濮上21,亡国之音表,故风雅之道,粲然可观。
自炎汉22中叶,厥23涂24渐异,退传有“在邹”之作25,降将著“河梁”之篇26,四言五言,区以别矣。
又少则三字,多则九言,各体互兴,分镳27并驱。
颂者所以游扬德业,褒赞成功,28吉甫29有穆若之谈30,季子有至矣之欢31。
1 式观,仰观。
2 元始,起始。
3眇觌,远观眇miǎo 【形】(会意兼形声。
从目,从少,少亦声。
本义:一只眼小);觌觌dí 【动】见;相见4 玄风,天子清静无为的教化。
《文选·虞亮让中书令表>》:“沐浴玄风”。
吕延济注:“沐浴天子道教”。
5斯文,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
《兰亭文选序》全文带拼音译文
![《兰亭文选序》全文带拼音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c3d0ff6f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a9.png)
《兰亭文选序》全文带拼音译文兰亭集序是东晋时期文学家王羲之所写,内容为王羲之在家乡兰亭举行饯别会时的见闻和感受。
本文档为《兰亭文选序》的全文译文,并附带拼音。
兰亭文选序若,可以将世事看得更加沉稳,那么,眼前的一切美好将在我们心中绽放。
一切皆随缘。
我们无法左右他人的善恶,能做的就是保持一颗宽容的心,秉持中道而行,以平和的态度面对世界的喧嚣和纷争。
行过数十载,我始终坚信,情怀不灭,人生也将变得丰富多样。
饮酒作诗,沉醉于笔墨之间,也是一种享受。
文人墨客的生活于我而言,亦属佳话。
在那个初冬的日子里,我有幸聚集了一群知音好友,欢聚在兰亭的小亭子里,听史可法引经据典的告别词。
那天,蓝蓝的天空中,云彩白白的飘浮着,映衬着彼此的心意。
杯酒临风,我感受到了言语无言的美好。
在无伦的世界里,美好的事物并不需要任何的解释和附加说明。
它们只是存在,就足够了。
当阳光洒在我们身上,这片小小的天地似乎变得异常宁静。
众人都静静地聆听着,浸入着音乐与自然的和谐。
似乎从未有过的感觉,使我由衷地希望能永远留在这里。
在这兰亭的小亭子里,这个恬静而美好的瞬间会如此长久地流转。
没有人会打扰过多的杂念,只有诗和远方的呼唤。
我对想象的无线延展,愿在此生命的河流里,感受到永不停歇的创造和发展。
我喜欢这样的时刻,没有诗人的思索,也没有文字的辩证。
我们只是和着自己的内心,一同聆听到那些远方的声音,对于无法解读的世界,怀抱着敬畏。
对于将国的离别,我深感惋惜。
但是,我仍希望自己的心灵,能够在这片数百里的山水中更加充实。
我砂砾中的珍珠,也是羡慕这繁花的开岗。
萧统文选序重点字词
![萧统文选序重点字词](https://img.taocdn.com/s3/m/a00f694b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09.png)
萧统文选序重点字词【引言】在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所编撰的《文选》堪称一部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文学作品。
文选序作为《文选》的开篇之作,以其独特的审美意境和丰富的文学内涵,为后世研究者所津津乐道。
本文将对文选序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详细解析,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千古传世之作。
【萧统与《文选》简介】萧统(501-531),字景文,南朝梁代文学家,太子宾客、秘书监。
他博学多才,喜好文学,编撰了我国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文选》,又称《梁昭明文选》。
文选序是萧统为文选所作的前言,阐述了他对文学的认识和编纂文选的初衷。
【文选序中的重点字词解析】在文选序中,萧统运用了许多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意蕴的字词。
以下对这些字词进行简要解析:1.字词含义(1)选:挑选、择取。
萧统通过“选”字,表达了他对文学作品的精选态度。
(2)辞:文辞、文章。
在此处,辞指文学作品,体现了萧统对文学的热爱。
(3)雅:高雅、优美。
萧统认为文学作品应具有高雅的品质,以启迪人心。
2.文学价值在文选序中,萧统强调文学作品的教育意义、审美价值和伦理价值。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当有益于世道人心,弘扬儒家伦理道德,从而达到教化民众的目的。
【文选序的审美意境】文选序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浓厚的审美意境,体现了萧统独特的文学审美观。
他倡导文学作品要具备“辞达而理畅,气和而韵远”的特点,强调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情与理的和谐。
这种审美意境为后世文人所传承,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语】萧统的《文选》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瑰宝之作,文选序更是精华中的精华。
通过对文选序中的重点字词的解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萧统的文学观念、审美情趣和编纂文选的初衷。
书序的文言文翻译
![书序的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d6dcce5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5d.png)
余少好学,博览群书,于古文辞,尤为所好。
然世之藏书,往往芜杂,或偏重一家,或疏漏众篇,使学者难以窥其全貌。
余遂有志于编纂一部《汉魏六朝文选》,以裨益后世之学者。
夫文,国之宝也。
自汉魏以降,文风鼎盛,六朝继之,文采风流,不可胜数。
然其时文人之作,或隐晦难懂,或晦涩无味,遂使后之学者,难以卒业。
余尝思,若能选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学者易于领悟,岂非一大快事?于是,余披阅群籍,选其佳篇,以汉魏六朝文为宗,上溯先秦,下及唐宋。
选文之标准,以辞藻之华丽、意蕴之深远、结构之严谨为要。
虽不敢谓无遗珠之憾,然亦期以存其大体,使学者得以窥见当时文人之风采。
《汉魏六朝文选》共分为四卷,卷一选汉文,卷二选魏文,卷三选晋文,卷四选南北朝文。
每卷又分为若干类,如赋、骚、散文、骈文等,以便学者按类求索。
卷一汉文,收录汉赋、汉乐府、汉散文等。
其中,《汉赋》以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等为代表,其辞藻华美,意境深远,如《子虚赋》、《上林赋》等,均为千古绝唱。
《汉乐府》则以民歌为主,如《陌上桑》、《长歌行》等,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颇具民歌风味。
《汉散文》则以司马迁、班固等为代表,其文风严谨,议论深刻,如《史记》、《汉书》等,均为后世史家所推崇。
卷二魏文,收录魏赋、魏散文等。
魏文以曹操、曹植、曹丕等为代表,其赋文以《洛神赋》最为著名,辞藻华丽,意境深远。
魏散文则以《典论·论文》最为著名,论述文学之理,言辞犀利,发人深省。
卷三晋文,收录晋赋、晋散文等。
晋文以左思、陶渊明等为代表,其赋文以《三都赋》最为著名,辞藻华丽,意蕴丰富。
晋散文则以陶渊明为代表,其文风自然,意境深远,如《桃花源记》等,均为后世所传颂。
卷四南北朝文,收录南北朝赋、南北朝散文等。
南北朝文以鲍照、谢灵运等为代表,其赋文以《芜城赋》最为著名,辞藻华丽,情感激昂。
南北朝散文则以颜之推为代表,其文风朴实,议论精辟,如《颜氏家训》等,均为后世所推崇。
余编纂此书,耗时数载,虽非尽善尽美,然亦尽余心力。
〈萧统文选〉序及译文-泉州五中
![〈萧统文选〉序及译文-泉州五中](https://img.taocdn.com/s3/m/9eaade5101f69e31433294c8.png)
《〈萧统文选〉序》及译文【原文】式观元始,眇觌玄风,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世质民淳,斯文未作。
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之时义远矣哉!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
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
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可详悉。
【译文】我看那原始时代的远古风俗,人类处在冬住窟夏居巢、连毛带血吃生肉的时期,世风质朴,民情淳厚,文字文章还没有产生。
到了“伏羲氏治理天下的时候,才开始画八卦,造文字,用来代替结绳记事的方法,从此以后文章典籍就应运而生了。
”《易经》上说:“观察日月星辰,用来考察四季的变化;观察诗书礼乐,用来教化人民使之有成就。
”诗书礼乐的意义真深远广大啊!椎轮这种简陋的车子是帝王乘坐的大辂的原始模样,但大辂哪有椎轮的质朴?厚厚的冰层是积水凝结而成的,但积水并没有厚冰的寒冷。
为什么呢?大概是由于承继那造车之事却增加了文饰,改变了水的本来状态却变得更加寒冷。
事物既然有这种现象,文章也应当如此。
文章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我们难以全部搞清它的变化规律。
【原文】尝试论之曰:《诗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日颂。
”至于今之作者,异乎古昔。
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
荀宋表之于前,贾马继之于末。
自兹以降,源流寔繁。
述邑居则有“凭虚”“亡是”之作,戒畋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
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
【译文】让我尝试议论一下这个问题吧:《毛诗序》上说:“《诗经》有六义:第一叫做风,第二叫做赋,第三叫做比,第四叫做兴,第五叫做雅,第六叫做颂。
”至于现代的作者,跟古代大不一样。
赋本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表现手法,现在却发展成为用“赋”命名的独立文体。
荀卿、宋玉率先标明创作赋体,贾谊、司马相如跟在后面继续发扬。
古代汉语课件十二、文选《文选序》 哀郢
![古代汉语课件十二、文选《文选序》 哀郢](https://img.taocdn.com/s3/m/e7a91d41cf84b9d528ea7abe.png)
幻灯片1《文选序》——[南梁]萧统幻灯片2选文的标准是:‚事(记叙文)出于沉思,义(说理文)归于翰藻。
‛该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把一句话的内容分成了两句话来说,即‚事、义均出于沉思,归于翰藻。
‛‚‘事’指所写的事情‛,‚‘义’指所讲的道理‛。
二句可直译为:‚无论是叙事类的文章还是说理里的文章都是经过作者的深思熟虑产生出来的;同时还要通过华美的语言体现出来。
‛《文选》最通行的注本是唐代的李善注本和五臣(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注本。
幻灯片3王维与《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幻灯片4文本串讲【原文】式观元始,眇觌玄风,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世质民淳,斯文未作。
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之时义远矣哉!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
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
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随时变改,难可详悉。
幻灯片5式:句首语气词,无实义。
如:《诗·邶风·式微》:“式微(形声,从彳,本义隐秘的行走,引申出暗、不明义)式微,胡不归。
”元始:起始。
眇觌:远观眇(miǎo) [形] (会意兼形声。
从目,从少,少亦声。
本义:眼小);觌 dí[动]看。
《说文》:“眇,小目也。
”由“目小”引申出“微小、细小”义(眇—渺小)。
距离越远的东西看起来越小,因此又引申出“远”义。
玄风:远古的风俗。
《说文》:“玄,黑而有亦色者。
侧重于黑色。
”如“玄武”。
又泛指黑色,如“玄端”。
黑色的东西看不清,远处的东西也看不清,因此“玄”又引申出“远”的意思,如“玄古(远古)”。
看不清的东西很难理解,又引申出“深奥,难以捉摸”义,如“玄学”。
这两句话是说,让我们回顾一下遥远的原始时代的古老习俗.幻灯片6穴:名词“洞穴”,用作动词,住在洞穴里;巢:名词“树上的窝”,用作动词“住在巢里”。
陶渊明集序翻译
![陶渊明集序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25e4658f01dc281e53af094.png)
陶渊明集序翻译有人说陶公的诗篇篇都有酒字,我认为他本意并不在酒,而是以酒为线索.他的文章与一般的不一样,辞藻精简,跌宕生姿,远超非凡.文章爱恨分明,敢说敢写,并无太多拘束.其意境或恬静婉约如小桥流水,或气势磅礴直干云霄.谈时事则有针对性且值得人深思;论抱负则远大而真切.加上陶公为人不变的志向,不懈的努力,安于道义,苦守节操,不以躬耕为耻,不以穷困为意,如果不是圣贤,没有不渝的志向,怎么能出污泥而不染呢?新城游北山记翻译离新城的北面三十里,越往里走山就越深了,尽是野草树木、泉水岩石,环境越来越幽静。
开始时还骑马行进在乱石纵横,的路上。
旁边都是大松树,松干弯曲的像车盖,笔直的像垂筒形的旌旗,挺立的像人,平卧的像有角的小龙。
松树下的草丛间有泉水,在低洼潮湿的地方时隐时现;泉水落人石井中,发出锵然的鸣声。
松树之间有藤长数十尺,弯弯曲曲像一条大蛇。
树上有鸟,黑色羽毛很像八哥,红顶长嘴,俯而啄食,发出清脆的声响。
稍稍往西,一座山峰很高,山下一条小路,窄得只可容人行走。
把马的缰绳系在岩石的尖角上,大家相扶相携着往上攀登。
竹子一片,抬头看不见太阳,走了约四五里,才听到鸡叫声。
有僧人穿着布袍踩着鞋子前来相迎,跟他交谈,他惊愕地与你对视着,像麋鹿一样不可接近。
山顶有数十间房屋,曲折回旋,依崖壁而建,筑有栏杆,要像蜗牛一样爬行,老鼠一样攀援,迂回着走,才得以出奉,而这间屋的门和那间屋的窗正好相对。
坐定之后,山风一阵吹来,堂殿上的铃铎都响了起来。
大家相视而惊慌,不知道自身正在什么地方。
将近黄昏了,就都睡在山上。
此时正是九月,天空高旷,露水清莹,山间空寂,月光明亮,仰看星斗都大而光亮,好像正在人头顶上。
窗间数十竿竹子互相摩擦,不停地发出凄厉的声响。
竹子间的梅树和棕榈树森然耸立的样子,如同相对而立鬓毛突出的鬼魅。
大家又面面相觑惊恐不安而未能人睡。
等到天亮,就都离开那里。
回家几天之后,还是恍恍惚惚地脑海中浮现出山上的情景,于是追记了这些。
文言文序翻译
![文言文序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7ebb70dcfc789eb162dc817.png)
文言文序翻译【篇一:文言文序翻译】南行前集序宋/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
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自少闻家君之论文,以为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
故轼与弟辙为文至多,而未尝敢有作文之意。
己亥之岁,侍行适楚,舟中无事,博弈饮酒,非所以为闺门之欢,而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为咏叹。
盖家君之作与弟辙之文皆在,凡一百篇,谓之《南行集》。
将以识一时之事,为他日之所寻绎,且以为得于谈笑之间,而非勉强所为之文也。
时十二月八日,江陵驿书。
《苏轼文集》【注释】①《南行前集》: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四月,苏轼殿试迸士乙科,母程夫人讣闻至,侍父苏洵携弟苏辙入蜀奔丧。
二十七个月服满,侍父携弟由眉山登舟南行,出三峡,经荆州还朝。
《南行集》即苏洵、苏辙沿江而下时作诗文的结集。
称之日前,是因沿江水路仅是南行的前半段。
由荆州至东京,还有一大段陆路要走。
②为之为工:为了文章的工巧而工巧。
之,指代文字工巧。
③不能不为之为工:自然而然达到工巧。
此与为之为工是文学技巧的两种境界;为之为工不是真工巧,它还受规矩的约束,时俗的限制,如苏轼《牡丹记叙》所云:此花见重于世,三百余年,穷妖极丽,以擅天下之观美,而近岁尤复变态百出。
务为新奇,以追逐时好者,不可胜记,此草木之智巧便佞者也。
不能不为之为工才是工巧的最高境界,它已在规律中获得了自由,随心所欲不逾矩,如苏轼《女说》所言随物赋形而不可知。
④山川之有云:《归去来辞》:云无心而出岫。
岫,有穴之山峰。
⑤勃郁:积蓄勃发。
见,同现,表现。
⑥家君:对人父、己之父的代称。
苏洵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己而作者的思想见其《太玄论》。
⑦己亥:嘉事占四年(1059年),岁次己亥。
适:到去。
⑧闺门之欢:儿女之欢。
闺门,内室之门。
古时女子居内室。
此次还朝,是举家搬迁。
苏轼兄弟各携夫人同行。
⑨识:记。
经典释文序录原文及翻译
![经典释文序录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45910d4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dc.png)
经典释文序录原文及翻译
经典释文序录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庄以听。
斯盛德也,而后望族。
[1]
经典释文序录翻译:
在大道上行走,整个天下都是公共的。
选出贤能之人,讲信修睦。
因此,不仅亲爱自己的亲属,不仅孝顺自己的儿子,而且使老年人有所终,使年轻人有所施展才能,使幼年有所教育成长,谦虚谨慎,静听声音。
这就是德行崇高的表现,然后人们才会将期望寄托于这个家族。
《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序》阅读答案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b864360a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a0.png)
《序》阅读答案及译文《序》阅读答案及译文1诗集传序(节选)【宋】朱熹曰:然则其所以教者,何也?曰: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
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行有是非。
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者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
其或感之之杂,而所发不能无可择者,则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劝惩之,是亦所以为教也。
昔周盛世时,上自郊庙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巷,其言粹然无不出于正者。
圣人固已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
至于列国之诗,则天子巡守,亦必陈而观之,以行黜陟之典。
降自昭、穆而后,寖以陵夷,至于东迁,而遂废不讲矣。
孔子生于其时,既不得位,无以行帝王劝惩黜陟之政,于是特举其籍而讨论之,去其重复,正其纷乱。
而其善不足以为法,恶之不足以为戒者,则亦刊而去之;以从简约,示久远,使夫学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师之,而恶者改焉。
是以其政虽不足行于一时,而其教实被于万世,是则诗之所以为教者然也。
曰:然则国《风》《雅》《颂》之体,其不同若是,何也?曰:吾闻之,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
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惟《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发于言者,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是以二篇独为风诗之正经。
自《邶》而下,则其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而所谓先王之风者,于此焉变矣。
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词,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故所以为万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
至于雅之变者,亦皆一时贤人君子,闵时病俗之所为;而圣人取之,其忠厚恻怛之心,陈善闭邪之意,犹非后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
此《诗》之为经,所以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
问者唯唯而退,余时方辑《诗传》,因悉次是语以冠其篇云。
淳熙四年丁酉冬十月戊子新安朱熹书。
9.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则亦刊而去之刊:删改B.则天子巡守巡:巡视C.以行黜陟之典陟:罢免D.乐而不过于淫淫:放纵10.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而其言皆足以为教吾其还也B.亦必陈而观之填然鼓之C.其不同若是,何也大王来何操D.因悉次是语以冠其篇云相如因持璧却立11.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的产生源于言语不足,感触纯正时,时而劝勉,时而惩戒,就能充分发挥教化作用。
高中序言类文言文翻译版
![高中序言类文言文翻译版](https://img.taocdn.com/s3/m/bf6be3a7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9e.png)
吾闻古之圣贤,教化后人,必先立序,以明其道。
故吾今为之序,以启后学之智,导青年之志。
夫高中,人生之转折,学问之起点。
自幼至长,学子历经艰辛,砥砺前行,至此阶段,始入知识之殿堂,启智慧之门。
是以高中之序,非寻常之序,乃学子人生之序,国家未来之序。
昔者孔子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高中学子,正当青春年华,血气方刚,求知若渴。
故序首言学,以明学子之志,启迪智慧之门。
学贵专一,业精于勤。
学子当立远志,专研学问,以求真知。
次言德。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高中学子,成人之初,当以修身为本,培养品德,锻炼意志。
道德为立身之本,学问为立业之基。
学子宜修己以敬人,敬业以乐群,方能成大器。
又言行。
行,为人之根本。
古人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高中学子,行宜端正,言行一致。
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以礼待人,以和为贵。
行不逾矩,方能行稳致远。
复言友。
友者,人之良师益友。
高中学子,结交益友,可增学识,广视野。
友宜选择,宜相辅相成。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学子当结交品德高尚之友,共同进步,共创辉煌。
又言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高中学子,尊师重道,敬奉师恩。
师者,学子之引路人,学子之良师益友。
学子当虚心向师,诚心求学,以期达到学有所成。
更言家。
家者,学子之港湾,父母之期望。
高中学子,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和睦家庭。
家国情怀,深植心中。
学子当以家国为己任,为国家繁荣昌盛,为民族振兴,努力拼搏。
最后言志。
志者,人生之目标,学子之追求。
高中学子,当立鸿鹄之志,抱负远大。
志存高远,方能奋发向前。
学子当铭记先贤教诲,勇攀知识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总之,高中序言,旨在启迪学子之心智,砥砺学子之意志。
愿学子们,以序为引,砥砺前行,不负韶华,不负时代,共创辉煌。
(完整版)文选序_原文及译文
![(完整版)文选序_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81f7e364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6e.png)
(完整版)文选序_原文及译文文选序式观元始,眇觌(音敌,见)玄风,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世质民淳,斯文未作。
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之时义远矣哉!译:我看那原始时代的远古风俗,人类处在冬住窟夏居巢、连毛带血吃生肉的时期,世风质朴,民情淳厚,文字文章还没有产生。
到了“伏羲氏治理天下的时候,才开始画八卦,造文字,用来代替结绳记事的方法,从此以后文章典籍就应运而生了。
”《易经》上说:“观察日月星辰,用来考察四季的变化;观察诗书礼乐,用来教化人民使之有成就。
”诗书礼乐的意义真深远广大啊!若夫椎轮为大辂(音录,大车)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
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
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可详悉。
译:椎轮这种简陋的车子是帝王乘坐的大辂的原始模样,但大辂哪有椎轮的质朴?厚厚的冰层是积水凝结而成的,但积水并没有厚冰的寒冷。
为什么呢?大概是由于承继那造车之事却增加了文饰,改变了水的本来状态却变得更加寒冷。
事物既然有这种现象,文章也应当如此。
文章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我们难以全部搞清它的变化规律。
尝试论之曰:《诗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日颂。
”至于今之作者,异乎古昔。
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
荀宋表之于前,贾马继之于末。
自兹以降,源流寔(实)繁。
译:让我尝试议论一下这个问题吧:《毛诗序》上说:“《诗经》有六义:第一叫做风,第二叫做赋,第三叫做比,第四叫做兴,第五叫做雅,第六叫做颂。
”至于现代的作者,跟古代大不一样。
赋本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表现手法,现在却发展成为用“赋”命名的独立文体。
荀卿、宋玉率先标明创作赋体,贾谊、司马相如跟在后面继续发扬。
从此以后,这类作品源远流长确实繁富。
述邑居则有“凭虚”“亡是”之作,戒畋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
归有光雍里先生文集序原文及译文赏析
![归有光雍里先生文集序原文及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6ebcb17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be.png)
归有光雍里先生文集序原文及译文赏析归有光雍里先生文集序原文及译文赏析雍里先生少为南都吏曹,历官两司,职务清简,惟以诗文自娱。
平居,言若不能出口,或以不知时务疑之。
及考其莅官所至,必以经世为心,殆非碌碌者。
嗟夫!天下之俗,其敝久矣。
士大夫以媕婀①雷同,无所可否,为识时达变。
其间稍自激励,欲举其职事,世共訾笑之,则先生之见谓不知时务也固宜。
予读其应诏陈言,所论天下事,是时天子厉志中兴之治,中官②镇守历世相承不可除之害,竟从罢去。
昔人所谓文帝之于贾生所陈略见施行矣当强仕之年进位牧伯为外台之极品亦不为不遇而遂投劾以归。
家居十余年,闭门读书,恂恂如儒生。
考求六经、孔孟之旨,潜心大业,凡所著述,多儒先之所未究。
至自谓甫弱冠入仕,不能讲明实学,区区徒取魏、晋诗人之余,摹拟锻炼以为工。
少年精力,耗于无用之地,深自追悔,往往见于文字中,不一而足。
暇日以其所为文,名之曰《疣赘录》。
予得而论序之。
以为文者,道之所形也。
道形而为文,其言适与道称,谓之曰:其旨远,其辞文,曲而中,肆而隐,是虽累千万言,皆非所谓出乎形,而多方骈枝于五脏之情者也。
故文非圣人之所能废也。
虽然,孔子曰:“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言有枝叶。
夫道胜,则文不期少而自少;道不胜,则文不期多而自多。
溢于文,非道之赘哉?於是以知先生之所以日进者,吾不能测矣。
录凡若干卷,自举进士至谢事家居之作皆在焉。
然存者不能什一,犹自以为疣赘云。
(选自归有光《雍里先生文集序》)[注释] ①媕婀(ān ē):指依违阿曲,毫无主见。
②中官:宦官。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殆非碌碌者殆:大概,恐怕。
B.摹拟锻炼以为工工:工巧,精妙。
C.予得而论序之序:序言,文序。
D.然存者不能什一什一:十分之一。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必以经世为心秦亦不以城予赵B.耗于无用之地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则文不期多而自多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疣赘录》的文集序中,对雍里先生为官时不依违阿曲,不拘泥于流俗,以国家大事为己任的表现,予以高度评价。
《兰亭文选序文》全文带拼音译文
![《兰亭文选序文》全文带拼音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bef307ba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49.png)
《兰亭文选序文》全文带拼音译文兰亭文选序文全文带拼音译文自古以来,书法一直被认为是华夏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无形的文化血脉。
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更是中国古代书法中的巅峰之作。
下面是《兰亭文选序文》的全文,附有拼音译文。
兰亭文选序文豪放不羁是如同展放自然风采的一幅图画。
天地虽然广大,但展现在眼前的是此时此刻的壮丽景色。
作为细腻婉约的人,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
有一种脱离尘世的奇妙感觉,让我想要长时间地沉浸其中。
此刻,仿佛置身于灵台之上,与天地同寂。
直到清晨的曙光透破窗户,将我唤回现实,我才发现这不过是一个梦幻而已。
在那梦幻的瞬间,我尽情地展露了我的才华,毫无顾忌地书写我的心情。
那一刻,我感到自己像一首诗,自由地展示自己。
爱好书法的朋友们,你们是否有过这样的时刻?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所有的思绪都沉淀在字纸之上。
这份产生于我念于东歉的《兰亭序》的随笔,仿佛有一把光剑,从我的心上划过。
我希望我的字迹如同生命的酣畅淋漓,奔腾不息。
那些文字,形成了一条甜美的河流,它流淌在历史的积淀中。
无论古今,它都不断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了无穷的鉴赏与思考机会。
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我们需要面对自己的内心,尽情地书写自己的心情。
也许,这不过是一家之言,但我愿意与你们分享我的这份梦幻和情感。
Pīnyīn YìwénLán Tíng Wén Xuǎn Xù WénHáofàng Bùjī Shì Rútóng Zhǎn Fàng Zìrán Fēngcǎi De Yī FúTúhuà. Tiāndì Suīrán Guǎngdà, Dàn Zhǎnxiàn Zài Yǎnqián De Shì Cǐshí Cǐkè De Zhuànglì Jǐngsè.Zuòwéi Xìnì Wǎnyuē De Rén, Huòdé Le Jídà De Mǎnzú Gǎn. Yǒu Yīzhǒng Tuōlí Chénshì De Qímiào Gǎnjué, Ràng Wǒ XiǎngyàoChángshíjiān De Chénjūn Qízhōng.Cǐkè, Fǎngfú Zhìyú Língtái Zhīshàng, Yǔ Tiāndì Tóng Jì. Zhídào Qīngchén Deshǔguāng Tòu Pò Chuānghù, Jiāng Wǒ Huàn Huí Xiànshí, Wǒ Cái Fāxiàn Zhè Bùguò Shì Yīgè Mènghuàn Éryǐ.Zài Nà Mènghuàn De Shùnjiān, Wǒ Jìnqíng De Zhǎnlù Le Wǒ De Cáihuá, Máowú Gùjì De Shūxiě Wǒ De Xīnqíng. Nà Yīkè, Wǒ Gǎndào Zìjǐ Xiàng Yīshǒu Shī, Zìyóu De Zhǎnshì Zìjǐ.Àihào Shūfǎ De Péngyǒumen, Nǐmen Shìfǒu Yǒuguò Zhèyàng De Shíkè? Nàzhǒng Shēnlínqíjìng De Gǎnjué, Fǎngfú Suǒyǒu De Sīxù Dōu Chénjiàn Zài Zìzhǐ Zhīshàng.Zhè Fèn Chǎnshēng Yú Wǒ Niàn Yú Dōng Qiàn De "Lán Tíng Xù" De Suíbǐ, Fǎngfú Yǒuyī Bǎ Guāngjiàn, Cóng Wǒ De Xīnshàng Huàguò. Wǒ Xīwàng Wǒ De Zìjī Rútóng Shēngmìng De Hànlàng Línlí, Bēngténg Bùxī.Nàxiē Wénzì, Xíngchéng Le Yītiáo Tiánměi De Héliú, Tā Liútǎng Zài Lìshǐ De Jīdiàn Zhōng. Wúlùn Gǔ Jīn, Tā Dōu Bùduàn Wèi Shūfǎ Àihàozhě Tígōngle Wúqióng De Jiànshǎng Yǔ Sīkǎo Jīhuì.Zuòwéi Yīgè Shūfǎ Àihàozhě, Wǒmen Xūyào Miàn Duì Zìjǐ DeNèixīn, Jìnqíng De Shūxiě Zìjǐ De Xīnqíng. Yěxǔ, Zhè Bùguò Shì YīJiāzhīyán, Dàn Wǒ Yuànyì Yǔ Nǐmen Fēnxiǎng Wǒ De Zhè FènMènghuàn Hé Qínggǎn.。
新序文言文翻译
![新序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f7a9630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93.png)
【原文】昔者,齐景公好马,命左右求千里马。
左右相谓曰:“吾君好马,欲得千里者,当出重赏。
”于是,有人献千里马,景公大悦,遂以千金买之。
马至,景公试之,果能日行千里。
景公大喜,欲令左右皆知其能,乃命左右各驰一马,与千里马同路而行。
左右皆大惊,以为千里马能一日行千里,今与吾等同行,必先吾等而达。
果如所料,千里马先行,左右皆失色。
景公见之,问左右曰:“尔等何以皆失色?”左右对曰:“吾等驽马,岂能与千里马并驾齐驱?恐其先吾等,吾等必后至,是以失色。
”景公笑曰:“不然。
吾闻千里马之能,非一日之功,乃积年累月之修炼也。
尔等虽驽,然各有所长,何不效法千里马,勤学苦练,以求精进?如此,则他日亦能日行千里,何忧之有?”左右闻言,皆有感悟,遂各奋发,勤学苦练,不数年,果皆日行千里,与千里马并驾齐驱。
【翻译】古时候,齐国的景公非常喜欢马,于是命令身边的人寻找千里马。
身边的人相互商量说:“我们的国君喜欢马,想要得到千里马,应当给予丰厚的奖赏。
”于是,有人献上了千里马,景公非常高兴,于是用千金购买了这匹马。
马到达后,景公试骑,果然能够日行千里。
景公非常高兴,想要让身边的人都知道这匹马的能力,于是命令身边的人各自骑一匹马,与这匹千里马一同上路。
身边的人都非常惊讶,认为千里马能够一日行千里,如今与众人同行,必定会先众人到达。
果然如他们所料,千里马先行,身边的人脸色都变了。
景公看到这一幕,问身边的人说:“你们为什么都脸色变了?”身边的人回答说:“我们这些劣马,哪里能够与千里马并驾齐驱呢?担心它先我们到达,我们必定会后至,因此脸色变了。
”景公笑着说:“不是这样的。
我听说千里马的能力,不是一日之功,而是经过多年积累修炼的结果。
你们虽然马匹平庸,但各自都有自己的特长,为什么不效仿千里马,勤奋学习,刻苦锻炼,以求进步呢?这样,将来你们也能够日行千里,何必担忧呢?”身边的人听了这番话,都深受感动,于是各自奋发向前,勤奋学习,刻苦锻炼,不出几年,果然都能够日行千里,与千里马并驾齐驱。
跟着我直译《序》
![跟着我直译《序》](https://img.taocdn.com/s3/m/42bc00d84028915f804dc2a4.png)
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做事如此,读书亦然。
由于时空悬隔,青少年学生在阅读欣赏古诗文时常常遇到不少障碍,放弃不舍,硬读费力,阅读的性价比倒挂,获得感不强。
要破解这一困局,就得有趁手的工具,而学习者手中的助读资料往往品类芜杂,有助益者鲜见。
程文林老师从教近三十年,在古诗文阅读上用力尤深,辗转粤黔两省多间学校,凝聚了一批志趣相投者切磋琢磨,历尽十年艰辛,撰成《跟着我直译》一书,可喜可敬,尤为可贺。
这本厚书比类合谊,指挥提点,旁征博引,披沙拣金,跟许多同类书籍相比,具有“详、准、精、实”四大特点:一、详:字字有翻译。
根据文言文翻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老师要求学生在翻译时做到“字字落实”,但教材教师教学用书、教辅翻译参考书等资料的翻译,都是意译。
教材中某个字应当怎样解释,面对学生的询问老师时常含混其词;课文中某个字应当怎样解释,学生看完翻译书仍然不甚了然。
而本书,字字有翻译,且许多字的意思备注详尽,有活用、有多种理解处都提供了参考。
二、准:考证有所本。
对有争议之处,教材含混不清甚至有错漏之处,都一一列举,并经过细心考证,提出参考意见供读者选择。
不是择其一而弃其它,更不是顾左右而言他,注明出处,务于精准。
三、精:难点多反复。
文言虚词、特殊句式是文言文翻译中的难点,每一词、每一句、每一处出现,都在注释中反复呈现。
不断地反复,强化了记忆;不断地反复,融会后贯通。
四、实:资料很实用。
课后有相关资料补充,附录部分有常用资料归纳,对课文的理解、文言知识的掌握,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比如很多资料解释不清的“而”、“以”等字的用法,按照本书方法理解,很容易辨识清楚。
程文林老师《跟着我直译》这本书是在二三十年的勤耕苦耘中反复总结提炼而成的,针对性具体明确,操作性简便易行。
本书的出版发行是程文林老师与同行的慷慨分享,是他对莘莘学子的殷殷关爱。
相信这本书对文化的传承,对学养的提升,对雅趣的培养,在在都会大有裨益。
有幸作者不是将其“藏之名山”,而是“传之其人”,为其付梓,我们额手称庆!(国家级骨干教师、特级教师、贵州名师、正高级教师)2017、7、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选序
式观元始,眇觌(音敌,见)玄风,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世质民淳,斯文未作。
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之时义远矣哉!
[译文]
我看那原始时代的远古风俗,人类处在冬住窟夏居巢、连毛带血吃生肉的时期,世风质朴,民情淳厚,文字文章还没有产生。
到了“伏羲氏治理天下的时候,才开始画八卦,造文字,用来代替结绳记事的方法,从此以后文章典籍就应运而生了。
”《易经》上说:“观察日
月星辰,用来考察四季的变化;观察诗书礼乐,用来教化人民使之有成就。
”诗书礼乐的意义真深远广大啊!
若夫椎轮为大辂(音录,大车)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
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
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可详悉。
[译文]
椎轮这种简陋的车子是帝王乘坐的大辂的原始模样,但大辂哪有椎轮的质朴?厚厚的冰层是积水凝结而成的,但积水并没有厚冰的寒冷。
为什么呢?大概是由于承继那造车之事却增加了文饰,改变了水的本来状态却变得更加寒冷。
事物既然有这种现象,文章也应当如此。
文章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我们难以全部搞清它的变化规律。
尝试论之曰:《诗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
四曰兴,五曰雅,六日颂。
”至于今之作者,异乎古昔。
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
荀宋表之于前,贾马继之于末。
自兹以降,源流寔(实)繁。
[译文]
让我尝试议论一下这个问题吧:《毛诗序》上说:“《诗经》有六义:第一叫做风,第二叫做赋,第三叫做比,第四叫做兴,第五叫做雅,第六叫做颂。
”至于现代的作者,跟古代大不一样。
赋本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表现手法,现在却发展成为用“赋”命名的独立文体。
荀卿、宋玉率先标明创作赋体,贾谊、司马相如跟在后面继续发扬。
从此以后,这类作品源远流长确实繁富。
述邑居则有“凭虚”“亡是”之作,戒畋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
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
可胜载矣。
[译文]
描写城市园囿,有张衡《西京赋》和司马相如《上林赋》这样的作品;劝戒帝王不要沉湎游猎,有扬雄《长杨赋》《羽猎赋》一类的创作。
如果论起那些记一事、咏一物,寄兴风云草木和鱼虫禽兽之类的作品,推广扩大其题材,就不能一一尽述了。
又楚人屈原,含忠履洁,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湘南。
耿介之意既伤,壹郁之怀靡诉。
临渊有怀沙之志,吟泽有憔悴之容。
骚人之文,自兹而作。
[译文]
又有楚国诗人屈原,心怀忠贞,志行清正,因为楚王不是从善如流的国君,臣下所进献的忠言他听不顺耳,屈原为国家百姓深谋远虑,却反而被放逐在湘水之南。
刚直忠正之心已经遭到伤害,抑郁不平的感情无处申诉,面对江水产生投江报国的决心,行吟泽畔面带憔悴
的神色。
骚人的作品从此兴起了。
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关雎》、《麟趾》,正始之道著;《桑间》、《濮上》,亡国之音表。
故风雅(诗经)之道,粲然可观。
[译文]
诗歌,是心志达到一定的程度的表现,感情在内心激荡而表现在语言上。
《关雎》、《麟趾》是端正初始之道的表达,《桑间》、《濮上》是亡国之音的流露。
所以《诗经》的正道,光彩照人,值得鉴赏。
自炎汉中叶,厥(其)涂渐异。
退傅有“在邹”之作(指韦孟,西汉初诗人,傅楚王三代,传有
《在邹诗》两首四言诗),降将著“河梁”(李陵有“携手上河梁”五言篇什)之篇。
四言五言,区以别矣。
又少则三字,多则九言,各体互兴,分镳并驱。
[译文]
自从汉朝中叶以来,诗歌发展的道路又渐渐不同了,有韦孟退居邹地讽谏的诗作,有降将李陵“携手上河梁”这样的篇什。
四言诗和五言诗区分开来,又产生了少则三字、多则九字的诗歌,各种诗体一齐出现,像分镳共驰的马车一样同时并起。
颂者,所以游扬德业,褒赞成功。
吉甫(即兮伯吉父。
兮氏,名甲,字伯吉父(一作甫),尹是官名。
周房陵(今湖北省十堰市房县青峰镇)人。
周宣王的大臣,官至内史,据说是《诗经》的主
要采集者,军事家、诗人、哲学家。
被尊称为中华诗祖)有“穆若”(穆若清风)之谈,季子(札)有“至矣”之叹。
舒布为诗,既言如彼;总成为颂,又亦若此。
[译文]
“颂”是用作歌功颂德、赞美成功的体裁,从前尹吉甫有“穆若清风’那样的赞辞,季札有“至矣哉”那样的赞叹。
抒发感情形成诗歌,正如上面所说风雅和韦、李的诗歌;总括成功形成颂体,也就像这里所说的尹吉甫、季札的作品了。
次则箴兴于补阙,戒出于弼匡,论则析理精微,铭则序事清润,美终则诔发,图象则赞兴。
[译文]
其次,“箴”是为弥补过失而产生的,“戒”是由于辅佐君王纠正其过失而出现的;“论”要求剖析事理精当细微;“铭’要求叙述事情清爽温润;赞美寿终的人,那么就产生厂“诔”;为画像题辞,那么“赞”就兴起了。
又诏诰教令之流,表奏牋(笺)记之列,书誓符檄之品,吊祭悲哀之作,答客指事之制,三言八字之文,篇辞
引序,碑碣志状,众制锋起,源流间出。
[译文]
又有诏诰教令、表奏笺记、书誓符檄、吊祭哀文等类文体,“答客”、“指事’之类作品,“三言”、“八字”一类文辞,还有篇辞引序、碑碣志状,各种作品像蜂一样成群涌现,新老文体的发展呈现错综纷繁的局面。
譬陶匏异器,并为入耳之娱;黼黻(音俯伏)不同,俱为悦目之玩。
作者之致(情致),盖云备矣。
[译文]
就好像埙和笙虽是不同的乐器,但都能发出动听悦耳的乐曲;黼和黻虽然色彩各异,但都能成为美丽悦目的珍品。
由于有如此众多的文体,作者的各种情致意趣,都能得到充分的表现。
余监抚(兼国辅军)余闲,居多暇日。
历观文囿,泛览辞林,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
自姬、汉以来,眇焉悠邈,时更七代,数逾千祀。
词人才子,则名溢于缥囊;飞文染翰,则卷盈乎缃帙(音志,装书的套子)。
自非略其芜秽,集其清英,盖欲兼功,太半难矣。
[译文]
我在监国抚军之余,平日有许多空闲时光,广泛阅读各类文章。
总是眼睛在浏览,心里在默想,一读就是老半天,竟然没有倦意。
自从周、汉以来,年代久远,朝代经历七个,时间超过千年。
这期间词人才子誉满文坛,他们才思敏捷,铺纸挥毫,文章多得充满书套。
如果不删除其糟粕,采集其精华,要想事半功倍,多半是很困难的了。
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书,与日月俱悬,鬼神争奥,孝敬之准式,人
伦之师友,岂可重以芟(音删,除去)夷(弄平),加之剪截?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
今之所撰,又以略诸。
[译文]
至于周公旦撰写的那些典籍,孔尼父编订的那些书籍,能跟太阳、月亮一起高悬空中,能与鬼神较量深奥玄妙,它们是道德方面的准则法式,人伦方面的导师良友,难道可以加以删削,加以剪裁?老子、庄子、管子、孟子等先秦诸子的著作,大概以表达思想见解为宗旨,并不以善于作文当作目的。
所以我现在编纂这部《文选》,略去不收它们。
若贤人之美辞,忠臣之抗直,谋夫之话,辨士之端,冰释泉涌,金相玉振。
所谓坐狙(古时的一种猴子)丘,议稷下,仲连之却秦军,食(音yì)其(音jī指骊食其)之下齐国,留侯(张良)之发八难,曲逆(陈
平)之吐六奇,盖乃事美一时,语流千载,概见坟籍,旁出子史。
若斯之流,又亦繁博,虽传之简牍,而事异篇章。
今之所集,亦所不取。
[译文]
至于圣贤的美好辞句,忠臣的耿直言论,谋士的话语,雄辩家的言辞,像冰雪消融、泉水奔涌一样滔滔不绝,又像黄金为质、玉声铿锵一般文质兼美。
人们听说的古代辩士辩于狙丘,议于稷下,高谈阔论,折服众人,鲁仲连的辩才迫使秦军退兵五十里,郦食其的劝说降服了齐国七十余城,张良一连提出八大难题,陈平献出六条奇计,他们的事迹美显于当时,言辞流传千载,大略都已见于典籍,或出自诸子及历史著作。
像这一类事迹且又繁富,即使记载在书籍中,但是跟文艺作品毕竟不同。
我现在的这部文集,也不收入。
至于记事之史,系年之书,所以褒贬是非,纪别异同。
方之篇翰,亦已不同。
若其赞论之综辑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
藻,故与夫篇什,杂而集之。
[译文]
至于像那些记事和编年的史书,是用来褒贬是非,记清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的,和文学作品相比也有所不同。
像那些“赞论”综合联缀华丽的辞藻,“述赞”组织安排漂亮的文词,因为事情、道理出自深刻的构思,最后表现为优美的文采,所以算得上是文艺作品,我就旁搜博采,选辑入书。
远自周室,迄于圣代,都为三十卷,名曰《文选》云尔。
凡次文之体,各以汇聚;诗赋体既不一,又以类分;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
[译文]
远自周朝,下至当代,这些入选的作品总共分为三十卷,取名为《文选》。
大致编排的体例,各按门类集在一起。
诗赋二类体制既有多种,又按小类分别排列。
每类之中,各以时代先后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