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阿娜”:哈尼族奕车人的爱情盛会

合集下载

浅谈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

浅谈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

浅谈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1. 引言1.1 探讨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源远流长,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奕车支系作为哈尼族的一个重要支系,其鼓舞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通过探讨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可以深入了解哈尼族的传统文化内涵,挖掘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精神。

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在节庆活动中得到体现,还贯穿于哈尼族人民的生活和工作中。

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也对哈尼族文化的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促进了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创新,使其薪火相传,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研究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对于了解哈尼族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奕车支系鼓舞文化的深入探讨和分析,可以为哈尼族文化传统的弘扬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奕车支系的历史渊源与传承奕车支系是哈尼族中的一个重要支系,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据传奕车支系起源于一位名叫奕车的先祖,他是一个勇猛善战的战士,曾在一次战斗中英勇无畏,最终带领族人获得了胜利。

奕车被尊为祖先,奕车支系也因此得名。

奕车支系的传承非常重要,族人们通过口头传统和家族文献将祖先的事迹和精神价值代代相传。

在家族聚会和重要节日中,族人们会举行祭祀仪式,纪念奕车祖先的功绩,并传承战斗精神和团结互助的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奕车支系的传承方式也在不断创新。

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族人们能够更好地记录家族历史,利用互联网平台与其他支系进行交流,有助于传承和发扬奕车支系的精神文化。

奕车支系的历史渊源与传承是哈尼族文化宝贵的财富,不仅是家族的记忆,更是整个族群的精神支柱。

通过传承和创新,奕车支系的文化将继续在哈尼族中发扬光大,为族人们提供力量和归属感。

2.2 奕车支系鼓舞文化的表现形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在音乐和舞蹈方面表现出色。

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节日是哈尼族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一节日中,人们会穿着传统服饰,手持鼓、锣等器乐,围成圈舞蹈,展示出优美动感的舞姿,同时配以激昂的音乐,烘托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民族传说之苗族姑娘仰阿莎的传说

民族传说之苗族姑娘仰阿莎的传说

民族传说之苗族姑娘仰阿莎的传说 在⼀个⼭⾕中间,有⼀个绿幽幽的深潭,⼭的两边有苍翠的树⽊和奇丽的花草。

井⾥的泉⽔清幽幽,能照得见天空的云霞、飞鸟,能照得见井旁的树⽊和花草。

在这⾥会发⽣什么事情呢?下⾯我们⼀起来看看吧! 苗族姑娘仰阿莎的传说 在很古很古的时候,在⼀个⼭⾕中间,有⼀个绿幽幽的深潭,⼭的两边有苍翠的树⽊和奇丽的花草。

井⾥的泉⽔清幽幽,能照得见天空的云霞、飞鸟,能照得见井旁的树⽊和花草。

有⼀天,从东⽅飞来⼀群鹭鸶,从西⽅飞来⼀群⽔鸭,它们⼀见到这个美丽的⽔井,就想到⾥⾯去找鱼虾,⽓得看守⽔井的地神跳起来吼道: "呸!你们到这⾥来⼲哪样?这不是鱼塘,这是仰阿莎出⽣的地⽅。

明天她就要出世了,你们可不要啄呵!谁敢动她⼀根毫⽑,我就要叫它⼫⾻不归家!" 鹭鸶和⽔鸭,只好夹起尾巴飞⾛了。

第⼆天,忽然天昏地暗,电光闪闪,雷声隆隆,瓢泼样的⼤⾬落下来了。

井⾥冒着⽔泡,发出"波--波--波"的响声。

过了不久,⾬⽌了,天也晴了,五彩斑斓的云霞,象苗家姑娘绣的奇花异朵,飘浮在晴朗朗的天空。

这时候,仰阿莎从⽔井中冒出来了,成群的蝴蝶围着她飞舞,数不清的鸟⼉绕着她歌唱……⼤家都在欢乐地庆贺美丽的仰阿莎诞⽣。

仰阿莎⽣出来的第⼀天就会笑,第⼆天就会说话,第三天就会唱歌,第四天就会织布、绣花。

仰阿莎的歌声,是那样委婉动听,飞遍了⼭⼭岭岭,响彻了村村寨寨。

在阴天⾥,她的歌声能驱云逐雾,把太阳唤出来;在冬天⾥,她的歌声能驱寒逐冷,唱得满⼭满岭开遍鲜花。

蜜蜂听见了她的歌声呵,忘记了采蜜;百鸟听见了她的歌声呵,忘记了歌唱;青年⼩伙⼦们听见了她的歌声呵,忘记了⼿中的活路;姑娘们听见了她的歌声呵,⼀字⼀句地学唱。

⽇⼦⼀天天地过去了,⼀年年地过去了。

映⼭红开了⼜谢,谢了⼜开,映⼭红开过⼗⼋次了,谢过⼗⼋次了,仰阿莎姑娘已经⼗⼋岁了。

⼗⼋岁的仰阿莎呵,长得更加美丽啦!美丽的仰阿莎,有⼀对⽔葡萄似的眼睛,有⼀个⽩茶花似的⼜⽩⼜嫩的脸庞,有两条锦鸡⽑似的⼜细⼜长的眉⽑,有⼀头⿊丝线似的⼜⿊⼜亮的头发。

仰阿莎3

仰阿莎3

《仰阿莎》《仰阿莎》是流传于黔东南州及毗邻地区的苗族长篇神话爱情叙事歌,被称为苗族“最美的歌”。

“仰阿莎”苗语的意思为“清水姑娘”,是苗家人神话里的美神。

传说仰阿莎是一位从水里诞生的姑娘,美丽勤劳,能歌善舞。

引来虫鱼鸟兽与她游方。

后来在乌云的撮合下,与理老太阳结婚。

不久,太阳到遥远的东海给人评理断案,六年未返。

勤劳的月亮经常帮助和关心仰阿莎。

日久生情,于是仰阿莎和月亮私奔到一个遥远的地方安居,最终酿成了一桩争妻案。

双方经理老评断,仰阿莎和月亮永远在一起,而太阳获得江山,永久的占据了白天。

《仰阿莎》是苗族的长篇叙事歌,完整的版本按民间的说法是“唱三天三夜”,万余行,是五言盘歌体(问答式)。

已经过民间艺人和相关学者搜集并整理的有6个文本,少的1200多行,长的7000多行。

《仰阿莎》反映了苗族的古老自然观、生活观、价值观和社会观。

具有文化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仰阿莎》在苗族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同时也对苗族的歌谣特别是叙事歌的发展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仰阿莎》在苗家人心中是“最美的歌”,在作家的眼里,它是值得改编的好题材。

《仰阿莎》在流传的过程中,不少作家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宝贵的文学价值,纷纷对这一题材进行改编,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

如杨光全的电视剧《仰阿莎》、伍略和韦文扬合作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仰阿莎》(作家出版社出版)、韦文扬的歌舞剧《仰阿莎》获得2005年戏剧文学奖金奖。

《仰阿莎》是由苗族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神话叙事歌,凝聚了苗族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智慧与情感。

《仰阿莎》不仅在苗族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更是中国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所蕴含的文学价值不可估量,其他方面的价值也深待研究和挖掘!《贾理》《贾理》是黔东南苗族地区最经典的历史文化记忆集成。

在历史上广泛流行于苗语黔东方言区,目前在黔东南仅限于比较偏远闭塞的苗族聚居乡村.它集创世神话、族源传说、支系谱牒、知识技艺、宗教信俗、民俗仪礼、伦理道德、诉讼理辞和典型案例于一身,荟萃了苗族的原典文化。

苗族神话仰阿莎

苗族神话仰阿莎

苗族神话仰阿莎《仰阿莎》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地区广泛传唱的一首苗族神话叙事歌。

因苗族进入黔东南境内的历史较长、居住环境不同且支系繁多,因而《仰阿莎》的具体内容有多个不同的版本。

流传于清水江流域中段,剑河县境内下江苗(即锡绣苗)居住区的版本充满了农耕时期浪漫的田园色彩。

“仰阿莎”(Niangx Eb Sangb)是苗语译音,亦称作“仰欧瑟”、“仰欧桑”……,意为清水姑娘。

“仰”为青草意,“阿莎”为露珠,亦做船解。

相传:天上最叫人仰慕的是太阳,地上最叫人爱恋的是仰阿莎。

择吉日吉时到有水而阴凉的地方,用青石板架桥,并建上土地庙,仰阿莎就出生。

在有泉水的地方,用青石建四方井,用青石板压底,仰阿莎就成长。

青苔成了她的最好衣服。

十二三岁父母给她穿戴上耳环、手镯、项圈等银饰盛装,十五六岁仰阿莎已出落成一个美丽动人的女孩,四方八寨的人都上门来向她求婚。

经过父母选择,仰阿莎与太阳成婚。

仰阿莎与太阳成婚刚到半年,太阳就去南方求职谋生。

没有太阳在家的仰阿莎,生活渐渐拮据,妯娌间也常常刁难,她总默默的忍受着一切。

太阳的家族虽然很富有,但人脾气粗暴,长得很难看;常在太阳家中受雇的月亮,家庭虽然困难,但人性情温和,长得英俊。

在孤独中,仰阿莎常常受到月亮的关照。

渐渐的,仰阿莎便对月亮有了好感。

太阳一直还没有回来,也没有给家里带来音信。

仰阿莎便跟着月亮走了。

仰阿莎的哥哥到南方去告诉太阳说,你快回家,仰阿莎跟着别人走了。

太阳千里迢迢,风风火火赶到家中,在屋边正遇着看家狗,便问它可否看见仰阿莎?狗说,它一天只吃三餐饭,只为他家防强盗莫进他家,仰阿莎去那里,它不知道,它要太阳去问住在楼脚的牛是否看见。

进到楼脚来,太阳见到牛便问是否看见仰阿莎?牛说,它一天只吃三笼草,只为他家耕种家中的田土,仰阿莎去那里,它不知道,它要太阳上楼去问火塘边的猫是否看见。

走到火塘边,太阳见猫正在烤火,走近猫的身边就问是否见着仰阿莎去那里?猫说,它一天只吃三口饭,只为他家看好米缸不被老鼠盗,仰阿莎去那里,它不知道,它要太阳去问一下住在瓦沟边的蝙蝠可否知道。

浅谈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

浅谈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

浅谈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哈尼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思茅市等地。

哈尼族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是哈尼族文化中的一大亮点。

奕车支系鼓舞是哈尼族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形式,起源于古代部落社会,经过演化和延续,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是哈尼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哈尼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本文将就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进行浅谈,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

一、奕车支系的起源与发展奕车支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哈尼族的远古部落社会。

据哈尼族的古老传说,奕车支系是哈尼族主人公大雅在与蛇精的战斗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舞蹈形式。

大雅在战斗中用舞蹈的形式来鼓舞士气,最终打败了蛇精,挽救了部落。

这种舞蹈形式便被传承下来,并且在后来的演化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

奕车支系的鼓舞在哈尼族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在各种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得到广泛的表演,还在日常生活中被用来祈福、驱邪和庆祝丰收。

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是哈尼族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哈尼族精神世界的深层次体现。

二、奕车支系的鼓舞形式与特点奕车支系的鼓舞具有明显的民间特色,其表演形式多样,包括腰鼓舞、竹管舞、鼓盘舞等多种形式。

腰鼓舞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

腰鼓舞是由一位舞者手捧两只小鼓,配合身体的摆动和步伐的变化,以及其它舞者的合作配合完成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

腰鼓舞的动作简单而富有力量感,舞者的步伐轻快而有韵律感,加上鼓点的节奏感十分明显,给人以轻快、欢快的感觉。

竹管舞则是由一根竹管在舞者摆动的空间中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给人以一种亲近大自然的感受。

鼓盘舞则是一种集体合作的舞蹈形式,由多名舞者手持鼓盘,通过不同的动作和步伐共同表演一场生动的舞蹈。

奕车支系的鼓舞形式多样,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能展现出哈尼族民俗文化的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浅谈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

浅谈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

浅谈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哈尼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而哈尼族的奕车支系是哈尼族中的一个重要支系,他们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中鼓舞文化是哈尼族奕车支系的一大特色。

鼓舞是哈尼族奕车支系的传统舞蹈形式,它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寄托。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表演形式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来浅谈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

一、历史渊源鼓舞作为哈尼族奕车支系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相当久远的岁月。

据哈尼族的传统记载,鼓舞最早起源于哈尼族的农耕文化和崇拜自然的宗教信仰。

在古代,哈尼族奕车支系的人们常常会在丰收的季节举行丰收庆典,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

在这些庆典活动中,人们会跳起鼓舞,用欢快的舞步和鼓声来表达对丰收的喜悦和感激之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鼓舞渐渐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成为了哈尼族奕车支系乡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表演形式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是一种充满朴实和淳朴气息的舞蹈形式。

它一般是由几名跳手和一名击鼓手组成,击鼓手负责敲击节奏鼓,跳手们则围着鼓打地踩着舞步,以一种富有节奏感和力量感的方式进行表演。

鼓舞的舞步动作丰富多样,有旋转、跳跃、舞蹈等多种形式,舞蹈动作力度大、幅度大,既有舒展舒展的动作,又有大幅度的扭动。

整个表演过程充满了激情和活力,给人一种热烈、豪放的感觉。

三、文化内涵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它蕴含着哈尼族奕车支系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我们应该积极加强对哈尼族鼓舞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这一文化宝藏得到更好地传播和弘扬。

鼓舞文化也可以成为推动哈尼族奕车支系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

我们相信,在人们共同的努力下,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必将焕发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光芒,为哈尼族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哈尼长街盛宴

哈尼长街盛宴

哈尼长街盛宴“踏上哈尼梯田(乐作田个田),一级一级登(尼个)天,拖来彩虹当(尼个)天,摆成长街宴(乐作宴个宴)……”当这首旋律优美的歌响起时,我便又是哈尼人梦寐以求的喜庆日子——哈尼十月年长街古宴。

一大清早,云南省红河州霞喀罗绿春县城早已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哈尼姑娘手持靓丽的包头,身穿光鲜的纳西族服饰,肩上斜跨着兼具民族特色的帆布包,三三两两、手牵手地向你高歌。

哈尼小伙头上戴着别具特色穆尔的包头,身穿绣有代表哈尼图腾花边的黑褂子,配上黑色的休闲长裤,一张张刚毅、憨厚的脸上充溢喜庆。

大街小巷里,你看到的都是精神抖擞、喜气洋洋的面孔。

随着“咚咚咚”的锣鼓声的敲起,游人便知道走方队开始了:走在最前头的是一辆牛车,上面坐着一位老者,他神色严肃,紧挨着老者两旁的是一男一女孩童,显然是孙子孙女;紧跟紧跟后面的是一组手拿棕扇的老太太,手里的棕扇前后摇晃,她们前脚往前一迈,后脚便轻盈地跳出;随后便是一群一群哈尼大妈背着竹筒,从山脚笑盈盈地向你走来;牵着牛、抬着犁钯的哈尼小伙,正要去犁田耕地,一群哈尼娃手拿簸箕,背着一个小竹筒,跟着去田里拿鱼;紧随着的是衣着哈尼新娘服的方队,头顶斗笠、身背竹篓,竹篓里还装有即新棉被、绸缎,霸区一步一回头地腾空而起离开娘家……听,一阵阵“咚咚咚”声,示意着哈尼人的生活永远响当当,永远幸福美满。

到了下午,一条舞动的“长龙”出现了:大街上才禁止所有车辆行走,县城附近六个村寨的村民在上摆好了竹篾编成的桌子,一桌挨着一桌,每张桌上都铺满了芭蕉新叶,上面摆着哈尼人最具独具特色的别具一格风味,有腊肉、糯米粑粑,哈尼人腌制的咸蛋、腌肉、腌鱼等十几种菜。

开始品尝美味了,游人们找到自己的桌号,有序地坐在桌前,狼吞虎咽或砸吧着嘴,不时还点点头,伸出大拇指。

这时不知是谁再举杯,随后人们从东到西及或从西到东,两三千张桌子的人会人个个站出去敬酒,如焦面的波涛一般,起起伏伏,连续不断。

满街的欢声笑语、举杯祝福声,一浪高过一浪,整个全个县城都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哈 尼 族 民 俗

哈   尼   族   民   俗

哈尼族民俗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自称为哈尼、卡多、雅尼、碧约、布都、白宏等,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

自称称谓多源于祖先名,有的则源于居地名,或服饰、图腾及其他。

他称有20多种,建国后统称为哈尼族。

其中哀牢山区的元江、墨江、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江城等县,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占当地人口的一半以上,占哈尼族总人口的76%,其余分布在无量山区、红河以东各县。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内部又分哈尼、碧卡、豪白三种方言。

2 0 世纪5 0 年代为其创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但尚未普及。

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同源于古代氐羌族。

唐代,“昆明”部族中出现了“和蛮”及“和泥”的分支,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哈尼族称谓,因频繁的战乱,哈尼先民被迫离开滇中腹地,南迁至红河南岸的哀牢山。

隋唐时期,哈尼族和彝族的先民同被称为“乌蛮”。

唐初,哈尼族先民逐渐从“乌蛮”中分化,分布于哀牢山、无量山区的哈尼族称为“和泥”,滇东南六诏山区出现了“和蛮”部落,开始与中原有了经济和政治上的联系。

“和泥”一名为哈尼族自唐代至清代最普遍的历史名称,且为自称之一。

现在通用的“哈尼”一名为其人口最多的一个自称。

哀牢山区哈尼族认为,“哈尼”一词是构成强悍、勇猛和女性的词素,两个音都有独立的意义。

“哈”在哈尼语中含有强悍、勇猛的意思。

“尼”和“咪”是同意的转音,不仅具有“人”的概念,而且有“女性”的含义,反映了哈尼族名称产生于盛行图腾崇拜的母系氏族时代。

哈尼族历史名称繁多,主要是当时氏族部落的不断分化繁衍所造成。

而后来“哈尼”这一族称的相对统一,则反映了哈尼族在历史上曾有过较大的聚居区,有过较发达的经济和文化。

宋时,在红河南岸设“罗孔道”。

元代改设“落恐军民万户府”,其中的思陀、溪处、左能、落恐等地,均为今之元阳、红河、绿春、金平等县的哈尼族聚居地区。

哈尼族大都居住在海拔8 0 0 至2 5 0 0 米的山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梯田,创造了高达上百级的“梯田文化”。

苗族大歌仰阿莎介绍

苗族大歌仰阿莎介绍

李生晓梦晓李飞刀制作双击可修改,再上传必究
再上传必究苗族大歌仰阿莎介绍
《仰阿莎》是苗族十二路大歌中的一路,叙述的是一位“桑枝般苗条,头发如青丝,面庞白又胖,裙边似鱼网,花带若马缰,人人见了都想的漂亮苗族少女仰阿莎,她在一位叫尼两的老人穿针引线、牵线搭桥下认识了太阳王,并与他结婚。

婚后太阳王天天去经商,贩马走远方,去了三年半都不归家,留她守空房,房冷空满满……。

后来她又遇上了英俊漂亮懂得爱情的月亮,于是就跟她私奔。

太阳王得知以后,就跑回来找麻烦,要射死仰阿莎以解除心中之恨。

经过月亮的再三恳求,愿割掉自己的半身肉来赔偿,表示把自己的全部家产来换取仰阿莎,最后太阳王才答应。

从此,这对青年就幸福地结合在一起了。

正因为它歌颂了爱情和自由,反映了青年男女的美好愿望,所以千百年为人们——特别是青年们最喜爱唱的一路大歌。

苗族大歌,多为男青年在十、冬、腊月游方投宿客寨时,晚饭后客寨男青年出面邀请对唱的一种古歌。

歌声高亢悠扬,在那万籁俱寂的深夜,歌声往往传到十来里远。

但从现在施秉的情况看:一是从年龄结构看,五十岁以下的人基本不懂,不会唱,五十岁以上的人懂的完全熟练会唱的也不多了;二是从演唱的场合来看,演唱的场合自然消失。

因为《仰阿莎》这路歌,属于《苗族十二路大歌》之一,苗族大歌,主要是苗族青年游方投宿客寨,晚上与客寨青年对唱的,自改革开放。

苗族仰阿莎简介

苗族仰阿莎简介

苗族仰阿莎简介仰阿莎是流传于施秉县苗族地区的长篇神话爱情爱情叙事歌。

仰阿莎是一部苗族神话叙事史诗,与苗族“开亲歌”一样,被誉为苗族的婚姻史诗,通常与苗族13大古歌相提并论,民间素有“最美丽的歌”之称,是苗族古歌的“四宝”之一。

在施秉县境内演唱苗族仰阿莎内容的有两个版本,即清水江式(俗称河边苗),舞阳河式(俗称高坡苗)。

仰阿莎系苗语称谓,音译为“清水姑娘”之意,被苗族人民奉为“美神”。

仰阿莎的妈妈是“水井”,因为事先没架桥,小娃脚杆短,难以渡河投胎(进入水井母体)而怀不了孕。

经架桥后,仰阿莎才从水井里生了出来,成了苗族“美神”的象征。

龙再成歌师演唱的这一路仰阿莎,是居住在舞阳河苗族唱法,当地苗族群众把她列为第八路歌,在排唱时,首先唱到最好的歌是仰阿莎。

仰阿莎长得桑枝般苗条,头发如青丝,面庞白又胖,裙边似鱼网,花带马缰,人人见了都爱,各种鸟兽都非常倾慕她,追求她,但仰阿莎只和他们友好相处,从来没有接受他们的爱情。

后来天上的太阳看中了仰阿莎,指使乌云做媒,乌云施展种种手段,诱骗仰阿莎嫁给了太阳。

但太阳并没有把美丽的妻子放在心上,为了名利,长期在外为人们判案,连续6年不归家,留她守空房,新房空荡荡,仰阿莎就是这样寂寞痛苦地生活了6年。

在这6年里,唯一和她相处的就是月亮。

月亮是太阳的弟弟,勤劳而朴实,很同情仰阿莎。

仰阿莎在月亮那里得到了她不曾得到过的温暖和爱情。

后来,她终于爱上了诚实的月亮,二人逃到了月亮的寨上结为夫妻。

太阳知道后,跑回来找麻烦,要射死仰阿莎以解除心中之恨,并与月亮打官司,经过天狗理老评理,判定仰阿莎嫁月亮,判太阳败诉,月亮胜诉,仰阿莎改嫁月亮。

为调解矛盾,又判月亮以半壁江山赔太阳,促使日、月、仰阿莎“天人合一”,和谐共处,让白天太阳出,热热山山水,夜间月亮出,给天下一片银光。

仰阿莎为五言盘歌体,以互问互答形式进行,用苗语传唱是仰阿莎传承的基本特征之一。

舞阳河苗族群众演唱仰阿莎的场合与其他支系的苗族唱法差异较大。

“仰阿娜”:哈尼族奕车人的爱情盛会

“仰阿娜”:哈尼族奕车人的爱情盛会

“仰阿娜”:哈尼族奕车人的爱情盛会<a rel='nofollow' onclick="doyoo.util.openChat();return false;"href="#">1000年前,奕车人迁徙至此,就有了过“仰阿娜”节的习俗。

这个习俗绵绵延续,从未因外界影响而中断过――包括“文化大革命”时期。

这真可谓奇迹!然而近十几年来,快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却使这个千年不变的传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下文记述的“仰阿娜”,是当地政府在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宗旨下,以行政行为重建的一个民族节日。

但不论怎样,当“仰阿娜”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节日,外界便渐渐知道了这个深山里的独特人群……狂热的爱情盛会“聪明美丽的姑娘呦,天上是闪闪烁烁的繁星,村外有沙沙作响的谷子,在这吉庆的夜晚,请喝下这杯甘美的甜酒,请吃下这块香甜的肥肉……”山顶上,奕车青年一边唱着悠扬古老的曲调,一边举起美酒,从围坐的酒席上站起,大胆地向自己心仪的姑娘示爱,并请姑娘喝下他手中的美酒。

姑娘惊喜而羞怯地低头微笑,不敢去接酒,众人一片哄笑。

此时,在席自张者便发挥他的幽默诙谐,为尚不熟悉的青年人牵线搭桥。

在一片起哄声中,姑娘终于接过了酒杯,对男青年以歌相答。

酒过三巡,原来还害羞的情侣们开始纵情。

男青年当众搭起姑娘的肩,姑娘笑而不避;有的男青年拣起一大块肥肉来喂身边的姑娘,姑娘也不示弱,当即插起一大个魔芋来回敬。

同时,在山中松树林里,穿着紧身短裤的奕车姑娘们围坐一圈,齐齐地将她们健美的大腿展露出来,在阳光下十分醒目。

她们弹着三弦琴欢唱“仰阿娜”之歌,歌声在树林中飘扬,吸引着打马上山来狂欢的男子。

他们乔装打扮,插着羽毛,拿床单铺在马鞍上,骑着高头大马围着姑娘们溜达,吆喝声中显示着男子的刚健魅力。

而那一边,阵阵铿锵有力而节奏明快的鼓声告诉我们正有奕车男女在跳舞狂欢。

男子打起传统的牛皮鼓,“咚咚咚咚”的鼓声是在向他们的天神传达信息。

红河奕车人舞蹈阿腊撮田野调查研究

红河奕车人舞蹈阿腊撮田野调查研究

艺术探讨红河奕车人舞蹈阿腊撮田野调查研究郭明瑶(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摘 要:舞蹈是奕车人在劳动生活中的自我娱乐方式,是美好生活憧憬的表达,更是奕车文化内涵与精神风貌的体现。

阿腊撮是奕车族群文化的标志,对于探究哈尼族奕车支系文化与民族精神有重大意义。

因此本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研究了红河奕车人的生活状况,解析阿腊撮的脚步组合和律动方式,并从中总结出阿腊撮蕴含的文化内涵,为阿腊撮舞蹈的传承传播提供一定的文字基础。

关键词:哈尼族;阿腊撮舞蹈;艺术特征;文化内涵哈尼族作为我国少有的分布较广的跨境民族,大部分分布在云南南部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墨江、元江、红河、绿春、元阳、金平等县是哈尼族最为集中的地区,西双版纳、澜沧和新平等地也有少量分布。

由于不断迁徙的历史因素,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周围人文环境的影响,哈尼族的支系众多,形成不同的社会形态和文化生态圈。

作为哈尼族文化的一部分,哈尼族的舞蹈产生了各自独有的名称和形态特色。

在仰阿娜(姑娘节)、苦扎扎(六月年)和扎勒特(十月年)等传统节日中,相关的舞蹈和节日习俗都得到很好地保留和传承。

一、红河奕车田野情况概述据统计大约有30万奕车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地处红河南岸的哀牢山中段,山高谷深,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奕车村寨以孟子红都山为地理上的中心点,分布于红河县大羊街乡、浪堤乡浪堵村委会和车古乡哈垤村委会。

笔者此次田野点位于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大羊街乡妥垤村,距离乡政府4.5公里,距县70公里,西与车古乡接壤,北与元江县那诺乡隔河相望,包括妥咪、妥龙、妥甫等11个村民小组557户农户在内,2723位农业人口。

全村土地面积11平方公里,海拔1730米,年平均气温14.8度,年降水量898毫米,整个村寨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由于地形限制,乡村道路为泥泞山路,没有安装路灯,交通不便,村寨坐落于半山腰,水稻和玉米是主要农作物。

浅谈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

浅谈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

浅谈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哈尼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

哈尼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民族,其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其中鼓舞文化是其独特的文化传统之一。

奕车支系是哈尼族的一个重要支系,其鼓舞文化更是独具特色,成为哈尼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之一。

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据传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起源于哈尼族远古时期的部落社会,是哈尼族古老的宗教信仰和生产劳动活动的产物。

在这个支系中,每个人都会参与到鼓舞的演出中,传承着鼓舞文化,使其源远流长,代代相传。

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通过民歌、舞蹈和鼓乐表现出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有宗教祭祀、农耕劳作的歌舞,也有婚丧嫁娶、节庆活动的表演,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在形式上独具特色。

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主要采用鼓乐和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以鼓点、鼓声为节拍,辅以独具特色的舞蹈动作,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韵律。

鼓乐是奕车支系鼓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鼓手们手持巨大的鼓、小号和铃铛,在舞蹈伴奏中打击,形成威武雄壮的节奏,让人仿佛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和神秘的魅力。

舞蹈则是奕车支系鼓舞文化的灵魂所在,舞者们身穿传统服饰,跳跃起伏,舞姿优美,动作独特,富有民族特色和韵味。

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在文化内涵上别具一格。

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既有对神灵的敬畏与崇拜,也有对自然的感恩与赞美,更有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在鼓舞表演中,舞者们载歌载舞,表现出对长辈的敬重、对亲人的眷恋、对爱人的深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等情感,体现了哈尼族朴实、淳朴、乐观、热情的民族性格。

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还融入了丰富的传统节庆文化,如哈尼族的新年、斗兽节、歌墟等民族传统节日,让鼓舞表演成为这些节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上蓬勃向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上蓬勃向上。

赞美苗族人爱情的散文

赞美苗族人爱情的散文

赞美苗族人爱情的散文
苗族爱情故事《仰阿莎》
相传远古时候,在一个山谷中,有一眼绿幽幽的水井。

一天,下了一阵瓢泼大雨,井里不断冒出五彩斑斓的水泡。

雨停了,美丽的仰阿莎从井里冒出来,成群的蝴蝶围着她飞舞,数不清的鸟儿绕着她歌唱。

仰阿莎出生的第一天就会笑,第二天会唱歌。

她的歌声婉转动听,响彻了村村寨寨,九十九个“江略”(鼓社)的青年小伙都来向她求婚,仰阿莎都不接受他们的爱情。

当太阳看中仰阿莎后,就请乌云给他做媒。

乌云夸奖太阳聪明、勤劳、漂亮,天上最富算他家。

仰阿莎本来不想太阳的财富,但听说他勤劳、勇敢,就有些动心了,后来决定嫁给太阳。

商人兼理老的太阳娶了仰阿莎后,并没有把美丽的妻子放在心上,为了名利,一连六年不归家,仰阿莎就这样在冷漠的环境里生活了六年。

在太阳家里唯一和她相处的人是太阳请来做长工的月亮。

月亮勤劳诚朴,同情仰阿莎,事事帮助仰阿莎,仰阿莎在月亮那里得到了她不曾得到的温暖。

后来,她终于和月亮产生了爱情,双方冲击太阳权贵的门槛,逃到很远的地方结为夫妻。

事后,经理老评议:仰阿莎和月亮志同道合,是天生的一对,要拆散他们,除非铜鼓敲不响,芦笙吹不出调。

仰阿莎和月亮终于获得胜利,过着自由美满的婚姻生活。

哈尼族的奕车女人已婚左乳属于丈夫

哈尼族的奕车女人已婚左乳属于丈夫
无论春夏秋冬,劳作休息,奕车姑娘们从不吝啬展示自己的性感,在人们眼中奕车姑娘的大腿被视为女性美的象征和标志,这片肥沃的土地孕育出他们质朴大方,热情感性的性格。使他们整个族群都变得魅力无限。在浩瀚的民族之林,永远都充满着新奇和趣味。而哈尼族的奕车人就像一个璀璨的星星闪耀在那一片天空下。
奕车女人不分年龄,都穿一种靛青色的扭裆裤,形似紧身短裤,裤脚只达到大腿上端,几乎将腿部完全露出。裤腰前后钉有四股细麻线绳,四股麻绳紧紧缠住腰部当作裤带,同时也起到贞操带的作用。
因为时间的关系,很遗憾没有看到传说中的“仰阿娜”,也就是外界所称的“姑娘节”。据说,日子当天所有的奕车人都要上山狂欢,只要姑娘不反对,男子都可以随意去摸女方的胸部,往往是一路摸着上山。甚至以“摸乳”来打招呼。对于未嫁的女子,双乳都能随意任由男子抚摸,已婚的左乳是属于丈夫的,右乳是属于全世界的。
已婚女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乳属于丈夫,右乳属于全世界
你们或许听说过这句话:“已婚的左乳是属于丈夫的,右乳是属于全世界的”。
它形容的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来自哈尼族的奕车女人。
奕车是哈尼族支系中最古老的一支,人数不足2万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红河县大羊街乡。奕车人的吸引力几乎全都源于奕车女人,在奕车女人的传统服饰里女性从年少到苍老,都自信地裸露出妩媚的胸部和颀长的双腿,大胆而性感。

哈尼族传统节庆“仰阿娜”的声音景观探析

哈尼族传统节庆“仰阿娜”的声音景观探析

On Sound Landscape of“Yangana”in Hani
Traditional Festival
作者: 王敬婧[1]
作者机构: [1]云南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昆明650500
出版物刊名: 红河学院学报
页码: 6-9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6期
主题词: 传统节庆;仰阿娜;声音景观
摘要:随着文化融合的不断发展,族群与文化的同质性不断加强,传统节庆中声音元素的多样性显得尤为珍贵,独特的声音景观日渐成为区别于他者的文化标识,通过语言、音乐、音响三个方面探析“仰阿娜”节庆活动中声环境的组成及其功能,为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新视角。

哈尼族奕车人_阿巴多_酒宴与青春期教育

哈尼族奕车人_阿巴多_酒宴与青春期教育

思想战线 2011年第1期第37卷 1,2011V ol 37哈尼族奕车人 阿巴多 酒宴与青春期教育黄彩文,丁桂芳摘 要: 阿巴多 是哈尼族奕车支系青年人的一种聚会交友活动。

青年异性配对成双,以酒会友,以歌达意,其目的却并不仅仅在于交友或恋爱。

从活动的内容、意义及其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来看, 阿巴多 是一次培养青年人性观念、生存理念和生活智慧的青春期教育。

在这个过程当中,青年人不仅获得了应对未来生活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技能,而且通过相互的交流和沟通,其本身成为构建和巩固整个奕车社会关系网络的关键力量。

关键词:奕车人;阿巴多;象征;青春期教育奕车人是哈尼族的一个特殊支系,现今主要聚居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的大羊街、车古、浪堤3个乡,总人口仅为23000人。

近些年来,得益于政府的大力宣传和交通环境的不断改善,奕车地区秀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逐渐为外界所知, 阿巴多 酒宴便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项民俗活动。

阿巴多 是青年人的聚会交友活动。

阿巴 意为 酒 , 多 即 喝 , 阿巴多 有喝酒吃肉的意思。

阿巴多 的参与者为未婚的青年群体,尤其是刚刚进入求偶期的青春少年,其聚会形式突出表现在对歌上,青年们通过歌唱表达自我并加深彼此的了解。

鉴于此,以往的研究大多将其界定为歌与酒的 恋爱宴会 , 即是以恋爱为主题的青年聚会。

对 阿巴多 的这种定位是否精准?其在奕车人的青春期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其真实的社会意图是什么?笔者在深入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拟对此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 阿巴多 习俗与规则阿巴多 每年举行一次,时间依奕车过年的时间而定,包括两个部分。

年后第一个赶集日的前一天由男方宴请女方 阿巴多 ,第二个赶集日的前一天女方回请男方。

宴会的场地通常选择在学校、磨秋房等集体公有处所。

若村寨中没有这类公共用房,也可以选择宽敞的私人住宅。

(一) 阿巴多 的组织程序阿巴多 酒宴主要包括准备、邀约、男方宴请和女方宴请几个主要程序,历时较长。

哈尼族的特色节日姑娘节的传说

哈尼族的特色节日姑娘节的传说

哈尼族的特色节日姑娘节的传说在红河哈尼族中,奕车人的姑娘节在农历二月二日,相传是为纪念一对面对强暴殉情而死的恋人。

这个故事具体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哈尼族的特色节日姑娘节的传说吧!哈尼族的特色节日姑娘节在云南省碧播山附近的哈尼族人在每年农历二月初四会欢度别具一格的姑娘节。

这个节日的起源来自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风景如画美不胜收的碧播寨中有一个貌若天仙般的姑娘名叫悠玛。

如花似玉的她在一次邂逅中认识了英俊强壮的青年猎人戛期,美女和英雄的相遇很快便擦出了爱的火花,两人深深地陷入了爱河之中。

然而爱情虽然美丽,但现实的残酷却很快地摆在了两人面前。

在那个时代,哈尼族姑娘的婚姻是由土司头人与父母决定。

而悠玛的父母却把她许配给了白土司的儿子——一个胸无大志且缺了一只眼睛的残疾青年。

为此,悠玛不知流了多少泪水,但她的恳求并没能改变这个即将到来的现实。

为了追求爱情的自由,悠玛决定用死来表达自己的决定。

二月初四这天,悠玛一大早便上山砍柴,在山上,她遇到了邻村的三个姑娘。

在听了悠玛的不幸之后,三个姑娘也纷纷痛哭不止。

原来,她们也都是饱受包办婚姻的苦难者。

怀揣着同样的绝望心情,四个姑娘忘记了砍柴,抛弃了家庭,手挽手从悬崖上跳了下去。

当悲剧发生之后,深重地打击了哈尼族人,他们决定不再干涉年轻人的婚姻幸福,特别是对于姑娘,更应该给她们选择意中人的权利。

为了告诫后人,哈尼人就把每年的二月初四定为“姑娘节”,以表示尊重妇女和尊重婚姻自由。

介绍在红河哈尼族中,奕车人的姑娘节在农历二月二日,相传是为纪念一对面对强暴殉情而死的恋人。

节日里,人们抬着猪肉和染黄的糯米,到后山两棵传说是情死者化身的栗树下野餐,唱歌跳舞祭奠美丽的姑娘和她忠诚的情侣。

节日之夜,少女们常常聚在村口,吟唱一种叫摱蚶展脭的情歌,赞美自己的山寨。

奕车人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红河县。

“姑娘节”是每年春耕结束时,奕车人的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节日。

红河县“开秧门”暨“仰阿娜”文化旅游节成功举行

红河县“开秧门”暨“仰阿娜”文化旅游节成功举行

红河县“开秧门”暨“仰阿娜”文化旅游节成功举行
王桥银(文/图)
【期刊名称】《今日民族》
【年(卷),期】2024()5
【摘要】5月1日至5日,云南红河县举行“开秧门”暨“仰阿娜”文化旅游节,为当地群众和游客营造了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红河县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文化资源,素有“歌舞之乡”“棕榈之乡”“华侨之乡”的美誉。

春耕时节,哈尼族群众会在梯田上举行盛大的“开秧门”祭祀仪式,以此来宣告春耕生产正式开始,体现了哈尼族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对丰收的祈盼。

【总页数】1页(PF0003)
【作者】王桥银(文/图)
【作者单位】红河县民族宗教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
【相关文献】
1.沁水县第四届槐花·蜜蜂文化旅游节暨2018山西·沁水举行成熟蜜发展高峰论坛
2.高原奇葩绽新彩民族文化荟盛宴——首届青海国际唐卡艺术与文化遗产博览会暨第五届民族文化旅游节在西宁举行
3.第三届中国孙子兵法研究成果奖颁奖仪式暨第十三届孙子文化旅游节孙子文化论坛在广饶举行
4.丹寨县民族文化的现代化研究——以丹寨县苗族“扫寨”“开秧门”“栽花树”祭祀仪式发生的变迁为例
5.
新疆青河县哈萨克民俗文化旅游节猎鹰暨牧羊犬大赛举行新疆人文地理杂志社、大陆桥视野杂志社青河工作站和摄影基地授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仰阿娜”:哈尼族奕车人的爱情盛会<a rel='nofollow' onclick="doyoo.util.openChat();return false;"href="#">1000年前,奕车人迁徙至此,就有了过“仰阿娜”节的习俗。

这个习俗绵绵延续,从未因外界影响而中断过――包括“文化大革命”时期。

这真可谓奇迹!然而近十几年来,快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却使这个千年不变的传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下文记述的“仰阿娜”,是当地政府在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宗旨下,以行政行为重建的一个民族节日。

但不论怎样,当“仰阿娜”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节日,外界便渐渐知道了这个深山里的独特人群……狂热的爱情盛会“聪明美丽的姑娘呦,天上是闪闪烁烁的繁星,村外有沙沙作响的谷子,在这吉庆的夜晚,请喝下这杯甘美的甜酒,请吃下这块香甜的肥肉……”山顶上,奕车青年一边唱着悠扬古老的曲调,一边举起美酒,从围坐的酒席上站起,大胆地向自己心仪的姑娘示爱,并请姑娘喝下他手中的美酒。

姑娘惊喜而羞怯地低头微笑,不敢去接酒,众人一片哄笑。

此时,在席自张者便发挥他的幽默诙谐,为尚不熟悉的青年人牵线搭桥。

在一片起哄声中,姑娘终于接过了酒杯,对男青年以歌相答。

酒过三巡,原来还害羞的情侣们开始纵情。

男青年当众搭起姑娘的肩,姑娘笑而不避;有的男青年拣起一大块肥肉来喂身边的姑娘,姑娘也不示弱,当即插起一大个魔芋来回敬。

同时,在山中松树林里,穿着紧身短裤的奕车姑娘们围坐一圈,齐齐地将她们健美的大腿展露出来,在阳光下十分醒目。

她们弹着三弦琴欢唱“仰阿娜”之歌,歌声在树林中飘扬,吸引着打马上山来狂欢的男子。

他们乔装打扮,插着羽毛,拿床单铺在马鞍上,骑着高头大马围着姑娘们溜达,吆喝声中显示着男子的刚健魅力。

而那一边,阵阵铿锵有力而节奏明快的鼓声告诉我们正有奕车男女在跳舞狂欢。

男子打起传统的牛皮鼓,“咚咚咚咚”的鼓声是在向他们的天神传达信息。

而奕车男女,两两成对,手舞足蹈,用他们注重臀胯、甚至模拟性交的舞蹈动作,展现自我,表达对旺盛生命力的追求……――这就是奕车人的“仰阿娜”姑娘节。

一个奕车人狂欢的日子。

我所见到的,是现代“仰阿娜”的情景。

而据说,这是一个已经有着1000年历史的古老节日。

从神圣祭祀到爱情狂欢每年农历三月插秧完毕后的第一个属猴日,奕车人都要举行“三月节”,哈尼语称“仰阿娜”。

“仰”意为“众人聚集”,“阿”意为“玩乐”,“娜”意为“休息”。

这一天,各村寨德高望重的长老在早晨7点左右,就赶到姑娘山上祭奠。

早餐过后10点左右,美丽的奕车姑娘穿着独特的民族盛装,带上小三弦,打着小白伞;小伙子则穿上最新的衣服,吹着号,打着鼓从四面八方汇集到空气清新、森林茂密、妥垤玛依花绽放的“孟者轰都”山上,成双成对地相约在树丛中,寻求自己心爱的伴侣。

黄昏,他们双双携手而归。

追溯姑娘节的来历,有个美丽的传说――1000年前,从太平洋来了两位龙女姐妹,娘苏和?厮埂?―她们是世上最最美丽的姑娘。

两人骑着龙马,经过羊街麻坡寨时,因为劳累而停留一夜。

第二天,她们上了“孟者轰都”山,经由山顶升天而去。

为了纪念两位龙女,麻坡寨的村民便一年一度举办姑娘节,杀鸡宰猪祭祀她们。

而龙女升天的高山,就成为了姑娘节举办的地点。

“孟者轰都”是哈尼语,意为“骑马上高山”,说的就是她们的故事。

孟者轰都山是羊街境内最高的山,海拔2125米。

在那样的高山上谈情说爱,寻找自己心仪的伴侣,既可观赏风景,又可避人耳目,真是个好地方!据说,当天如果两位青年男女情投意合,就可私下约好,男方晚上就打着火把来接姑娘回到自己家中。

但是,这一切都必须在老人们完成隆重庄严的祭祀仪式之后。

老人们在孟者轰都山上虔诚地祈祷,预祝五谷丰收,并在山上神色庄重地吃完早餐。

之后,等老人们散去,姑娘小伙子才踏上山。

他们会放声喊着:“伊喔!”、“伊嚯嚯――!”与在山那头还望不见的异性伙伴打招呼,确认身份,但这些口调在老人在场时是决不敢喊的。

奕车人谈情说爱的方式非常独特――姑娘用美妙动听的小三弦自弹自唱与小伙子对答山歌,如果喜欢上小伙子,她就会把头上的白帽子摘下送给他;如果不喜欢,她便只送一面小镜子给对方。

也有男方把白帽子强行抢走的事情发生,但这并不代表女方喜欢男方。

姑娘的白帽象征着以身相许。

而男方在以前则会赠送自己的手帕,现在则改为更具表白意味的信物了,那就是房门钥匙――这更直接地表达着愿与姑娘同宿同栖的愿望。

历史上,奕车女子可准备多件白帽,以应付众多男子的追求;而男子也可同时与数名女子相约。

在奕车人的传统民居里,屋外都设有一个独立的小耳房。

历史上,奕车姑娘长到14岁后,就可以搬到小耳房去居住,自由幽会恋人,谈情说爱,父母并不干涉。

而成亲后的奕车妇女,其感情生活也可十分自由。

在有孩子之前,哪怕已经结婚了,她们也可以自由恋爱,甚至把情人带进家来。

然而一但有了孩子之后,这种行为就被严令禁止了,违者要被赶出家门。

不论怎样,奕车人在恋爱上的自由达到了如此开放的程度,这是罕见的。

服饰与歌舞奕车妇女的服饰对于“仰阿娜”这样的爱情盛会来说,十分重要。

奕车妇女的服饰十分独特,那紧身的超短裤与袒露的衣襟对我们而言,非常时尚;但对奕车人来说,却非常古老。

那是她们的祖先在千百年前留下的。

关于奇特的奕车服饰,流传着一个与奕车祖先迁徙有关的传说。

但从实际上来看,除了方便劳作外,这样的服饰更多地透露着先民粗犷、古朴的生活意味。

奕车妇女的上衣无领对襟,里面不穿内衣,胸部微露,据说这是留给自己的“车爱”的。

奕车姑娘们都以拥有自己的“车爱”而自豪。

“车爱”就是“亲密的伙伴”。

奕车未婚女性可以自由地拥有自己的“车爱”。

唯一的禁忌只针对已生产孩子的妇女。

观看奕车人特有的鼓舞――“苏独独瑟瑟”,你会一眼发现他们最显著的特点:胯部与臀部的剧烈摆动,双手夸张地前后划动,姿态热烈、自由、奔放。

过六月年时,奕车男子还会将自己化妆成老虎、狮子,脸上画满兽纹。

1 000年前,奕车祖先迁徙至此,在丛林深处开辟家园。

自然万物既赋予他们生活的种种启示,也使他们对某些深不可测、无法解释的东西深怀敬意。

譬如,这里动物繁多,特别是猴子经常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猴子的种种习性对奕车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说,“猴子的恋爱”毫不怕羞,公开而自然,这对奕车人的恋爱习俗,也许发生了影响。

现在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鼓舞”,也是模仿猴子灵巧、夸张的动作。

崇拜生命力的游戏现代的“仰阿娜”与过去相比,新增了“打磨秋”、“阿巴多酒会”和“农家宴”等内容。

“打磨秋”是一种需要勇气和想象力的运动。

在一个一米多高的桩上,支起长达六、七米的木杆;术杆绕着支点上下飞旋打转;一头翘起时可高这十米左右。

这在我们看来是那么危险而不可思议的运动,但奕车青年们却世代相袭,前仆后继,甚至带着姑娘上磨秋。

当木杆高高翘起、人被抛上天空时,他们在想什么?磨秋桩是村寨的圣物,具有生殖崇拜的意味。

磨秋桩子象征男性生殖器,高高挺拔矗立在地;被插在上面的磨秋木杆因为有个深深的圆洞,被磨秋桩尖顶着,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

在“打磨秋”的前一天,奕车人要举行隆重的祭磨秋仪式;仪式后,希望得子的妇女,可以去摸一摸磨秋桩,祈祷怀孕生产。

“阿巴多”酒会就是我们在本文开始看到的一幕。

在姑娘山的山顶,男女成对而坐,邀请受人尊敬而诙谐的长者同席。

席间,一对用鸡爪架起的雄鸡腰子则是世代相传的、男女约会必备的礼物。

而男女间的交流都必须用歌唱的形式,以歌相敬,以歌作答。

这不仅是气氛的张扬,也是才智的较量。

“农家宴”是组织者特意安排的,把来宾都请到各家各户去与村民共享野味佳肴。

奕车人对旺盛的生命力是极其崇拜的。

奕车长老说:“生首先是谷子的生”。

所以奕车人的重大节日都和稻作生长联系在一起,是哈尼稻作文化的构成部分。

“仰阿娜”在插秧完毕后举行,意味着插下去的秧苗会顺利地发芽生长。

稻谷的发芽,与爱情的萌芽,体现了人类与大自然的生命同构关系。

“仰阿娜”的誓约姑娘节的前一天,我们被邀请到羊街普玛村的钱周虾老人家中做客。

钱大爹是村中的老贝玛(祭祀师)。

来到他家时,他的老伴正在穿针引线地修改明日要穿的节目盛装,堆在沙发上的那一串串奕车服饰挂件特别引人注目。

一拎才知道有多重,因为都是纯银打造的,有很多年的历史了。

罕见的是上面那一颗颗用作装饰的圆币,竟都是些中外钱币,备式各样――清光绪年间的、民国的,甚至是外国钱币!闲聊间,乡长随意问了钱大爹一句:“您可赶过姑娘节?”竟问出钱大爹夫妇就是在姑娘节上相识、相恋、结婚、终生相伴的例子!这正是我们想要寻找的人啊!我们顿时喜出望外!钱大爹今年57岁,妻子何龙艾S2岁。

19岁时,钱大爹在姑娘节时结识了素未谋面的何大妈,当时她仅14岁。

两人开始对歌。

对歌须男人先开腔,女人来对;歌词则是即兴而发,随调而填。

但第一句一般先问“你从哪里来”,随后便是“你喜欢什么颜色的花”、“你喜欢怎样的小伙子”……一句句地对下来。

何大妈当年送给钱大爹的是一对银手镯,钱大爹回赠一面镜子。

我问当年的信物还在吗?钱大爹立即进屋拿出来给我们看。

只见钱大爹拿出一个包得严严实实的布兜,翻开一层又一层,最后拿出两只银镯子来。

那对银镯十分沉重,上面雕花刻朵,据说是花了16块银锭打成的。

现在则成了钱大爹万金不换的传家之宝。

问及钱大爹自那日姑娘节与何大妈定情后怎样了。

他说他们自那日后天天见面,无一日不约会。

三个月后,何大妈便嫁入钱家。

两人如今都已半百,婚后感情和睦,从未分开过。

生有二男二女,如今孙辈都有了。

我听了又惊诧又敬佩。

38年了,两人一直相守相望,何等珍贵的一段感情!而这个美丽的例子,也向我证明着:姑娘节是一个虽古老却仍然拥有旺盛生命力的传统习俗!现在与未来奕车人自迁徙至此,就有了过“仰阿娜”节的习俗。

这个习俗延续千年,从未因外界影响而中断过――包括“文化大革命”时期。

这真可谓奇迹!然而近十几年来,快速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却使这个千年不变的民族传统发生了较之“文化大革命”都不曾有过的改变。

由于奕车服饰造价昂贵、工艺复杂,做起来劳财费力,制作得渐渐少了。

现在的奕车少女读书后受文明思想的影响,羞于袒露自己的身体,也不再穿了。

惟有在过“仰阿娜”这样的节目时,妇女们才会穿戴起那套古老的行头。

自2007年以来,羊街乡政府为了恢复、传承民族传统,开始参与组织姑娘节。

自古以来民间自发的节目,现在变成了政府行为。

在政府的倡导下,奕车妇女重新穿起了自己的传统服饰,重新跳起了传统歌舞,同时还创新了舞蹈作品。

姑娘节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节日。

外界渐渐知道了这个深山里的独特人群,纷纷前来考察参观。

然而,当一个民俗节日变成了一个旅游产品后,必定会带入商业元素,出现对其原始形式的破坏。

但羊街乡政府一直竭力地保留其原汁原味,避免过多商业倾向的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