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民主政治论文:试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民主政治论文:试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民主政治论文:试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摘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民主政治建设也不断向前发展。

我们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影响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及发展(一)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主要手段的经济,它是一切商品生产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所必需的资源配置方式。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的特征。

从市场经济作为经济手段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姓“社”姓“资”的制度属性的区别。

由于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与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实现提,因而市场经济体制又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条件而独立存在,它总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制度之下并同该社会基础制度结合在一起。

实践证明,市场经济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存在,它可以为资本主义所利用,也要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及发展。

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

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

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1985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这些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对我国经济改革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成为我们党制定改革方向和目标的基本理论依据.三十多年前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设想以及后来的实践,是重要的历史性尝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和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和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和谐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了中国经济模式的核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方式,它还关乎着社会和谐的实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观念是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裕。

在这个经济模式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经济主体提供了广阔的自主权。

同时,政府则扮演着调节和监管的角色,以保证市场的公平和正义。

这种经济模式较之以往的计划经济,能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优势,激发社会创造力,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非只关注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规模,它更重视社会和谐的实现。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之一。

社会和谐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通过调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了财富的普惠,并为每个个体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从市场经济与社会和谐的关系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一种平衡。

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能够激发创新和活力,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动力。

然而,市场经济也容易带来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和利益冲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政府的干预和调控,使市场的发展更加均衡和有序。

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不仅有助于调整市场失灵的情况,还能够保证贫富差距的缩小,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和谐的互动关系,还表现在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的结合上。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失业、不平等等。

为了使经济发展更有所为、更有为,社会保障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通过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福祉,提高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这种经济与社会的相互促进,为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和谐的实现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外汇储备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外汇储备论文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外汇储备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4-184-02摘要自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地增长,大量外资不断涌入,外贸出口不断攀升,经常项目与资本金融项目双顺差导致中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

巨额的外汇储备是一把“双刃剑”,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反映了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但也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困扰。

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巨额的外汇储备如何有效管理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外汇储备人民币国际化外汇储备是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

外汇储备的主要用途是支付清偿国际收支逆差,还经常被用来干预外汇市场,以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的稳定。

在探索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外汇储备经历了快速增长的过程,截至2010年11月,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达到27678.09亿美元。

使中国官方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位。

外汇储备的多少是一国经济实力强弱的体现,并且可以稳定一国货币的币值和增强投资者信心,但过多的外汇储备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和隐患,不利于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地发展。

巨额外汇储备如何有效管理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中国巨额外汇储备带来的问题(一)汇率风险及人民币升值压力长期的国际收支顺差导致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巨额的外汇储备会带来一系列的风险和问题。

目前世界上外汇储备主要是美元、英镑、日元、欧元以及黄金。

综观中国的外汇储备中60%多是美元,这种单一的结构增加了外汇储备的汇率风险,进行币种调节的空间有限,更谈不上外汇储备资产的风险分散化。

中国大量外汇储备增强外界对人民币的信心,进一步增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从而更多的热钱流入到中国,促使外汇储备进一步增多,又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逐渐陷入一种“滚雪球”的困境,从而造成人民币升值的恶性循环。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论文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论文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论文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有比较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伟大而又异常艰难的事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需要长期艰难的探索。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时,面临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毛泽东同志就开始了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一问题的艰辛探索。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全文如下:内容摘要: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至今已有60年,60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逐渐认识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

回顾这段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对于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改革开放深入改革一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探索,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划线分为两个时期,党在每个时期都为探索经济建设规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探索,从严格意义上来看,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开始的。

若对从此开始的这个时期作一分期的话,可以分为“一五”计划编制和实施、“大跃进”、60年代初开始的调整、““””四个阶段。

下面就这四个阶段作一分析和考察。

第一阶段:第一个五年计划编制和实施阶段。

这个阶段尽管党在经济建设上还没有多少实践经验,理论准备也不足,甚至对经济建设规律知之甚少,但是在计划的编制过程中,力求从实际出发,按经济规律办事。

1952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纲要的指示中就指出:“必须以科学的态度从事计划工作,使我们的计划正确地反映客观经济发展的法则。

”1953年6月23日,李富春代表中财委作了进一步说明。

他说:“计划应该是充分地根据和体现党所规定的方针任务,使需要与可能结合、经济与技术结合,从发展整个人民的经济观点出发努力学习全面计算平衡,如此才能适合人民经济按比例均衡发展的规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会计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具,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它不仅是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还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监管的重要工具。

本论文将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角度出发,探讨会计的地位和作用。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会计的地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会计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必须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而做出正确、准确的管理决策必须有可靠、真实的会计信息为基础。

会计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关键手段,财务报表是企业进行财务核算、应税申报以及与外部方沟通的重要渠道。

特别是当企业与第三方在财务方面开展合作时,必须通过公正、有力、可信的财务报告来表达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

同时,会计还能为企业提供财务分析和财务预测,在企业的战略规划和决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因此,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作用1. 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如何更好地获得市场信息、加强对市场变化的预测、了解自身的优劣势等,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而会计提供的财务信息可以准确地反映出企业的资金收支情况、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为企业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依据。

会计的核算和报告可以将企业内部的各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为企业决策提供了重要的评估参考。

2. 为企业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内部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企业的效益、成本、质量等都需要通过不断的管理改进来提高。

而会计信息可以提供具体的统计数据,通过会计核算可以了解到各项经营成本、产品成本结构及利润来源等内容,从而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准确的资料和依据。

3. 为保证公司治理提供监督支持随着企业多元化发展,内外部关系复杂化,公司治理成为重要的课题。

而会计在企业治理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市场经济学论文范文

市场经济学论文范文

市场经济学论文范文篇一:市场经济学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劳动价值论的思考【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劳动价值论,应对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加以发展,对商品范畴的外延加以扩大,对价值的源泉做出新的说明,对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分配制度做出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以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为研究对象,运用劳动价值论以及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石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规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方式与马克思当时所面对的情况有本质不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能直接解释和回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全部经济问题。

因此,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展劳动价值论的思考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劳动价值论,应对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加以发展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是“生产劳动”,生产劳动是生产新增价值的劳动,界定好了“生产劳动”,也就界定好了新增价值的源泉。

所以从理论上界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是研究社会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首要任务。

马克思在研究生产劳动时,从两个角度界定了两对概念。

一是从是否生产出物质产品的角度将劳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一类是不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

前一种劳动称为物质生产劳动,后一种劳动称为非物质生产劳动。

二是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角度界定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认为只有与资本相联系、能够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否则是非生产劳动。

马克思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界定无疑是科学的。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对于马克思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关系与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更有本质上的差别,加上对生产关系具有决定作用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带来了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与换代,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各行各业的广泛运用,改变了生产劳动方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1000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1000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1000字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底子薄(这些也常常成为某些人推委社会不公的借口)。

国家和政府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利用什么样的经济学,应该是政府颇为踌躇之事,也许,一招不慎,几十年的社会实践就会付诸东流,误国害民!可以说是百罪莫赎!所以,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制度和国家政府之政策,我战战兢兢不敢下片言妄语。

但是,由于世上政治经济之学说汗牛充栋,穷我一生之精力,也不能研究其十分之一;所以,我只能用自己的判断,立我一家之言,纵然个人妄语,也不至于引经据典地误国害民。

一个劳动力在经济社会里,主要表现为学习、积累资本、技术、形成自己的个人优势和消费能力等一系列活动形式;社会却是以教育和知识水平、工具多寡、形成一定的社会分工、交换之自由度和深度等一系列内容来影响着个人。

前者是个人的内因,后者是个人的外因。

外因虽然通过内因起作用,但是没有外因之条件,内因就无从借力以发展自己。

我用上面的图示,仅仅是想说明这样的社会事实:个人在社会里,必须在社会教育水平下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某些能力;但是,个人能力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形成劳动生产能力,必须拥有一定的社会工具和个人技术,如果拥有(个人或社会的)资本更好--而这些也仅仅说明自己有了一定的劳动生产能力,如果要生产产品(创造生产成果)就必须参与社会分工,形成自己的个人(企业)优势,个人的生产成果才能参与交换和消费。

一个劳动力要受到这几个环节的限制,这些环节都是影响劳动力实现就业的变量。

我们国家是否能选择这样的制度:首先发展教育,提高每个人的个人能力;在个人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基础之上,让每一个人都有象铁饭碗那样稳定的养老保障呢?这里很显然,需要全面改革我们的社会制度!也更需要对我国人民的生活传统方式进行大胆地创新。

第二节目前有关我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实际上,一个国家政府,在选择社会制度的时候,都是本着为广大人民谋幸福的愿望来设计宏伟蓝图的。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文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文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文自改革开放以来,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共同构成了新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文范文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务院公布了《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路线图,这次改革是在上一次即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医疗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

20世纪90年代的医改,是将原本计划加公有的模式大幅地向市场加产业化倾斜,结果导致了政府对医疗体系的投入相对不足;医疗资源高度向大城市、大医院集中;药品价格昂贵……综合结果是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

问题的症结很明显:第一阶段,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医疗体制是完全的计划及公有模式,优点是平民化、均等化,照顾到社会公平:缺点是缺乏效率,难求品质。

于是,这才有90年代的医改,医改的方向是将计划转向市场,将公有逐步开放为多种成分。

由于政府投入大幅缩减,加上医药未能分业,导致前述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于是,这一次,重点当然是放在重新定位政府的角色。

新改革方案明确:(1)政府在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服务两方面的主导地位,前者主要由政府筹资,向城乡居民均等化提供服务,后者则由政府、社会、个人三方合理分担费用,减轻个人医疗成本,(2)今后3年,政府将为新医改投入8500亿元人民币,并使城镇职工和居民及农村的医疗参保率达到90%以上。

医疗产业及服务,在全世界各国无分资本主义及社会主义,都是一个麻烦问题,美国也没搞好、因为它的复杂涉及了好几个相关而又不相等的领域:(1)医疗体系及产业,这又包括了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及营利性医疗企业;(2)保险体系与产业;(3)制药业及其与医药体系之间的分业合作关系。

在这样的庞杂系统之中,又穿插了政府、企业与个人三种角色的互动。

当然,最核心而又关键的角色,就是政府。

为了要体现社会公益,也就是社会主义,让社会中的弱势者也能平均地分享的医疗资源,政府的角色至少要做到以下四点:(1)在公共卫生及基础医疗服务两方面承担全部或主要的角色――因为这些领域缺乏足够的市场诱因来吸引营利性的民营企业投入,政府必须当仁不让、责无旁贷地一肩挑起;(2)规划建立有效率的、普及率高的全民健康保险体系;(3)建立医药分业制度,严格执行医与药的分开;(4)认真做好对医疗品质及药品质的监督管理。

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向更高水平 中国经济论文

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向更高水平 中国经济论文

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向更高水平中国经济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

我国40多年改革开放的一条主线,就是逐步探索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必须看到,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还面临不少体制性障碍,还存在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观经济活力不强等问题。

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破除这些体制机制障碍。

2020年5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行动纲领。

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早界定,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经过20多年实践创新与理论探索,我国目前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多年来,经济建设取得飞速发展,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得力于培育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当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中国经济发展的议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的议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的议论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成就。

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仅对国内人民的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为整个世界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成就以及未来的展望。

首先,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离不开一系列改革政策的推动。

改革开放的引入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特别是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中国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种转变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同时也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此外,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

这些改革政策的推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次,中国的人力资源和市场规模也是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为中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支持。

这样的人口红利使中国能够在全球竞争中取得优势。

此外,中国巨大的内需市场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中国拥有庞大的中产阶级和不断增长的消费能力,这为国内外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和发展空间。

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工业、农业和科技水平全面提升,制造业在全球具有竞争力。

此外,中国还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积极推动全球化进程。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的创立,得到了全球各国的积极响应和参与,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然而,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个主要的问题是结构性失衡。

中国经济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需求相对较低。

这导致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加大了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和不平衡性。

此外,环境污染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污染物排放和资源消耗加剧,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于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确立的,距今已有二十多个年头了。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文篇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体制,它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更有自己的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以计划为指导,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政治保证的市场经济。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公有制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过程和确立1978年12月18日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人们的思想解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经济理论研究也趋于活跃。

在这个时期,经济学界开展了多方面的大讨论,出现了改革国家所有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念主张。

但当时“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观点还占统治地位,经济理论的整体突破还没有完成,代表者有李震中和姚耐的“计划经济说”:还有的学者认为商品经济子虚乌有,代表者有张理智;正因如此,1978年之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肯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这就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最大的禁区,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和基础。

从1992年开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和实践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以1992年“南方讲话”为标志,“三个有利于”观点的提出,进一步解放了人们思想,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取得长足的进展。

党的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精辟论断,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人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

由此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作为经济机制,它的基本特点或内在要求,就在于通过运行的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和有效性来配置资源。

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关的论文

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关的论文

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关的论文《浅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诚信问题》【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诚信;诚信经济【摘要】诚信是市场机制运行的基础,它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要通过建立诚信制度和信用体系来构建诚信经济,为社会主义市场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化,诚信建设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非常突出的失信问题,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国民经济继续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我国社会稳定,政通人和,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矛盾,经济增长和道德失范的矛盾就是其中之一,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诚实守信问题又是经济道德矛盾的焦点。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更是诚信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

进入市场经济以后,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交换方式的发展,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越来越密切。

只有把诚信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机制,才能使资源的流动和社会财富的交换有一个可靠的制度保障,才能使市场经济更加发达。

所以要实现市场经济秩序的根本好转,从本质说就是要建立和完善诚信机制。

一、诚信缺失的根源及其表现诚信是社会生活的基本道德准则,但是近年来我国却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诚信缺失现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诚信危机,给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道德等多方面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主要表现在:1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成熟,法律体制不健全在我国诚实守信已有了两千多年的传统,然而,建国后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很少有真正的社会信用关系。

加上近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完善,导致信用市场发展缓慢、滞后、不发达;因此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缺乏对信用意识的重视,使失信者有机可乘,再加上市场自身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尚未建立,产权不明晰责任不明确。

虽然我国在加强法制建设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从总体上来看,法律在信用经济的运行方面还没有起到强有力的保障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真谛分析[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真谛分析[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真谛分析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服从和服务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决定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源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从根本上揭示了商品经济同自然经济、产品经济的区别。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真谛物的依赖性人的独立性当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始终充满着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使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使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并使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本质、魅力和价值真谛究竟何在?现实中的人们大多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马克思的经典阐述中找到答案。

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决定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市场经济的自由是一种选择的自由。

生产者可以自主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销售者可以自主决定把商品卖给谁,以什么价格卖;购买者可以自主决定购买谁的商品以及购买的价格、数量。

但这种选择的自由是人的独立性的体现并以经济主体的独立为前提条件,没有得到法律切实保障的独立的地位和产权(包括法人财产权),是不能实现选择的自由的。

市场经济的平等特征是人的独立性的引伸。

因为独立,就意味着不存在谁服从谁的从属关系,这正是经济主体地位平等的本义。

平等也是人的独立性的要求,没有市场主体的地位平等,就会出现一方强制另一方,另一方的独立性就将丧失。

人既然摆脱了人的依赖关系和对单位的依附关系,获得了相对的独立自由,并与经济主体处于平等的地位,那么他们的联系就只有靠他们的共同意愿、允诺和遵守的信用来维持。

共同意愿的形式化就是契约。

契约本身就意味着双方地位的独立平等,没有一方强制另一方,而是共同意愿的达成。

市场经济主体摆脱了血缘宗法关系和行政隶属关系的束缚,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和自主经营的权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当代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学生姓名:周峰丽学号:20135011248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指导老师:杨云善职称:教授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国民收入总体水平有所提升,但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却在不断增大。

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收入差距过大制约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现在,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已经很大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且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仍在呈现上升趋势,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仍处于可以接受的空间,尚未达到两极分化的程度,但负面影响日显突出,需要高度重视。

本文针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分析差距扩大的原因,以及收入差距对社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收入分配;收入分配差距;两极分化;政策建议一、中国目前收入分配差距现状世界上目前通用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收入差距的标准,我国学术界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总体描述通常也采用这种标准。

基尼系数又称基尼集中率,是以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的名字命名的综合统计指标,应用于经济学研究,主要用来度量经济不平等程度,用一定人口所获得的收入比例来反映收入分配差距的总体水平。

基尼系数是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程度的大小(或收入不平等程度的高低)。

基尼系数的范围介于0-1之间,最小值O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最大值l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低于0.2表示收入高度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偏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将会引起社会动荡。

国际上通常将0.4作为警戒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综合各类居民收入来看,基尼系数越过警戒线已是不争的事实。

我国基尼系数已跨过0.4接近0.5。

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突破了合理的限度,总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额仅为4.7%,而总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总收入的份额高达50%。

突出表现在收入份额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等方面。

二、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产生的原因随着我国由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打破了以前的“平均主义”为特征旧的分配体制,收入分配呈现多元化格局,伴随而来的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这是多种原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原因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历史上早就存几千年形成的小规模家庭经营方式带来的劳动生产率商品率低是我国农民收入大大低于城市居民的根本原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尤为突出,城乡经济存巨大差异,主要有劳动生产率差异、管理体制差异和形态差异。

(二)制度不健全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缺乏、选择不当和虚设,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居民收入差距。

税收制度在调节力度及调节效果方面尚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税种设置不合理、不到位。

目前对个人收入的调节主要依靠个人所得税。

二是财产税制不健全,对居民个人所拥有的动产、不动产缺乏系统的调节手段。

三是对偷税漏税行为打击力度不够。

(三)垄断是造成行业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的主因垄断是分配不公的最大根源。

本来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对一些特殊行业实行垄断经营是必要的。

问题是在行政权力多有渗透的背景下,许多垄断企业,特别是央企、国企垄断企业,凭借“背景”和“来头”,凭借国家的政策轻易地对国家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实施垄断并借市场名誉进行垄断经营,几乎不承担市场风险就能获得丰厚利润,又以“多劳多得”、“合理激励”为由,依照竞争性企业的分配方式来分配主要因垄断而获得的高额利润。

于是便出现了高工资、高补贴、高福利,财富便多集中在这些行业和人群中。

(四)现行税制不健全是加大分配不公,加剧贫富悬殊的一个重大原因以现行税制特别是个税累进制度,存在很大漏洞。

造成就相对收入而言,富人纳税比例低,穷人纳税比例高。

这样的税制设计有利于富人少纳税,故有人称之为“累退税”。

高收入阶层利用政策逃税有法,而大量白领阶层个税一分都逃不了。

三、收入分配差距对社会的影响社会主义本质就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走上共同富裕。

但消除两极分化不等于“平均主义”,适当地拉开个人的收入差距有助于提高个人劳动积极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进而推动整个社会发展。

但鉴于我国目前收入差距已经偏大,应引起重视,尤其是负面影响。

(一)对经济造成的影响收入差距偏大制约经济结构的优化,不利于资源有效配置:收入差距偏大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

收入差距偏大导致消费断层,极大地阻碍了国内需求的有序扩展和升级,进而影响产业结构优化;收入差距偏大不利于区域经济结构优化。

地区间偏大的收入差距,会减弱落后地区的人才吸引,人才向高收入地区的流动成为必然,不可避免地也会导致资金和技术的转移,使得各区域经济间难以形成有效互补,市场得不到充分拓展,进而影响国民经济发展。

(二)对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过高的收入差距会引发社会不满和政治不稳定,这会造成一种不确定性的国内政治经济环境,从而导致投资率下降,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

我国是一个地广人多的国家,由于各种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历史发展、政策制定等种种因素会造成地区差距拉大,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民众对政府、对改革的信任。

经济发展不平衡会影响到政治问题,地区差异如果处理不当则可导致地区冲突,并最终引发国家分裂、民族瓦解。

四、解决我国当前收入差距的对策措施(一)尽快制定一套科学完整的收入分配制度,并以国家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收入分配制度是国家各种制度中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及目标实现影响最大的一项制度。

一个社会是否能够科学协调稳定持续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配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

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前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尽快制定出一个高层次,广视觉,既符合中国当前实际又前瞻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收入分配制度并且立法。

在国家完整收入分配制度出台前应先推行最低工资制度。

目前应尽快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低工资、低福利、低保障”政策,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这项政策。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化,这一政策已越来越脱离客观实际,并成了影响经济质量提升,科学持续发展的因素。

因此,调整收入分配机制势成必然。

制定收入分配制度,首先,要确定政府、企业、劳动者之间的分配比例关系,拟设这样的阶段性目标:在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在三者中的占比应从2007年的57.9%提升到2015年的70%左右,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应从2007年的39.7%提升到2015年的50%左右。

其次,再分配中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应从2007年的57.5%提高到2015年的70%左右。

再次,第三次分配要加大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支出中的比例,教育、医疗、社保三项支出应从2009年的29.2%上升到2015年的40%左右,并向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倾斜。

(二)建立健全以工资为核心的企业职工利益集体协商共决机制在劳资关系中,劳动者天生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在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的中国,更是处于弱势中的弱势,迫使他们接受很低的工资和不太安全的生产条件。

这就要求政府出面,与企业协商共同建立以工资为核心的职工利益集体协商共决机制,并将这一机制作为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

这个机制的设计至少应当包括:集体协商的主体及其权利义务;政府的地位及职责;工会在其中的地位及职责;协商内容(应包括:分配形式、报酬额度、工作时间、休息休假、保险福利、安全卫生、学习培训等);协商规则;监督主体等内容。

在这方面,西方国家有许多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三)要对国企和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进行根本性改革第一,要提高国企红利上缴比例,对国家划分的三类企业上缴比例进行大幅调整,第一类可从目前的10%提高到30%左右;第二类可提到15%左右;第三类,缓期结束后,应定为5%以上。

因为国企及其资本以及所占用的资源,本质上是全民性资产。

因此,其利润应部分由社会共享,通过再分配的方式转变为政府公共支出和居民可支配收入。

第二,要严格规范国企和垄断行业高管收入。

可按企业层级及其高管级别参照公务员工资收入执行,考虑企业工作的特殊性,可补助其一定比例的企业津贴。

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讲,国企高管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政府派官员到企业任职和调企业高管到政府部门任职比比皆是。

再说,政府派官员到企业任职是代表人民和政府去管理、经营人民资产的,本身具有管理公务公产的性质,与公务员没有本质区别。

第三,制定垄断行业工资与社会平均工资比照管理办法。

政府要严格垄断行业企业资本经营预算,将垄断行业工资总额管理与实现的利润基本脱钩,确定垄断行业工资与非垄断行业社会平均工资差距比例。

差距不能太大。

第四,垄断行业的职工福利应纳入工资管理范围,执行国家相关政策。

(四)改革税制,强化税收调节杠杆功能从宏观方面看,要通过税收调节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东中西部要实行差别税收政策,通过税收优惠促进中西部的发展,从根本上为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奠定基础;二是除分地区实行差别税收政策和国家有特殊规定政策外,规模以上企业,应不分内资外资和经济性质,一律实行国民待遇税收政策,这有利于公平税赋、抑制私人资本暴利,缩小贫富差距。

从微观方面看,要优化增值税和营业税税收制度,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

同时要增加税种,调整税率。

建议开征遗产税、赠与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特别消费税,调整房产税,提高土地、矿产资源、石油等资源性税率,同时征收环境税。

提高个税起征点,建议以3500元为起征点,设5%、10%、20%三种累进税率,同时提高资本利得、股息、红利的税率。

这对“提低、扩中、限高”的分配导向极为有利。

要全面推进全额扣缴明细申报管理,建立健全重点企业、垄断行业、重点人物、特殊群体纳税监管跟踪机制,加大对高收入群体纳税管理力度。

(五)彻底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应以户籍为重点,破除城乡二元壁垒,科学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取消城乡户籍差别,实行城乡统一的无差别的居民身份政策。

二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包括医疗、养老失业、最低生活保障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取消工资与社保费挂钩制度,所有居民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一律实行国民待遇政策。

三是不再实行低价粮食安全战略,让粮食等农副产品由市场来定价。

四是在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前提下,允许农村土地进入市场,取消目前的征地政策,让农民以参股等方式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五是允许农村一切生产因素通过市场参与城市经济循环,以此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六是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尽快向农村配置各种公共优势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