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探源

合集下载

协商民主 制度体系

协商民主 制度体系

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实用版3篇)篇1 目录一、协商民主的理论渊源及其特点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三、协商民主与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四、协商民主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五、结论篇1正文一、协商民主的理论渊源及其特点协商民主是一种民主理论和实践形式,起源于古希腊的民主制度。

协商民主强调各方利益的协调与共识的达成,通过多方参与、平等协商、充分表达和民主决策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其主要特点包括:人民主体性、平等协商、民主决策和多元参与。

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度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包括政治协商、民主协商、社会协商和基层协商等;二是加强协商民主的程序建设和规范,确保协商民主的实施;三是充分发挥协商民主在决策、监督、参与等方面的作用,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

三、协商民主与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是协商民主的具体实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政治协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民政协的组织体系、政治协商的程序和方式、协商民主的实践应用等。

政治协商制度在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实现人民民主和国家的稳定发展。

四、协商民主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协商民主是多党合作的重要体现,也是政治协商制度的核心内容。

通过协商民主,各政党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达成共识,共同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同时,协商民主也有助于完善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提高政治协商的实际效果。

五、结论总之,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民主理论和实践形式,在我国政治体制中具有重要地位。

篇2 目录一、协商民主的理论渊源及其特点二、中国的协商民主制度体系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的研究四、协商民主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五、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实践与挑战篇2正文一、协商民主的理论渊源及其特点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民主理论,起源于古希腊的民主制度。

民主一词源自古希腊词“democracy”,由“demos”和“kratos”两个短语组成,分别表示人民和权力。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缘起、实践与意义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缘起、实践与意义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缘起、实践与意义作者:李岩来源:《领导文萃》2015年第22期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协商民主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并且将推进协商民主的发展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

2014年10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

2015年2月,中共中央正式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明确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本质属性和基本内涵,阐述了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渠道程序,对新形势下开展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等作出全面部署,是指导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接着,2015年7月,中共中央又印发了《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对在实践中具体落实和创新发展城乡基层社区协商提出了规划指导方针。

上述两份《意见》已经在社会各界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从中央到各个地方以及广大的基层社会,建立制度和机制,创新形式和方法,正展开广泛的民主协商实践。

围绕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这一主题,本刊专访了对协商民主素有研究的清华大学政治学系两位学者——系主任张小劲教授和系副主任谈火生教授。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缘起与意涵领导文萃: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两个《意见》的出台具有怎样的背景?是否存在着前后继承的脉络联系呢?张小劲:第一个《意见》的出台,应该说是我们党自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进一步贯彻落实“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重要战略部署的关键一环。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而且要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其中,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方面。

新中国成立初期协商民主探索与实践(1949-1956)

新中国成立初期协商民主探索与实践(1949-1956)

新中国成立初期协商民主探索与实践(1949-1956)新中国成立初期协商民主探索与实践(1949-1956)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于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废墟残垣和艰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为稳定国家建设、推进社会主义革命进程,当时的中国领导层积极探索并进行了协商民主的实践。

一、协商民主的形成和特点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和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无党派民主人士等共同抗击外敌,取得了中国历史上独立自主的伟大胜利。

在胜利的基础上,通过得到全国人民的公开广泛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等共同组成了新中国政权的基本组成部分,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模式。

与单一党派专政不同,协商民主是在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等平等合作的基础上实现的,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

协商民主的特点之一是多党合作,即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等保持了良性的协商合作关系。

这是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吸收各类民主党派并照顾其利益,实行了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为基础的政治原则。

通过协商合作,各党派共同参与国家重大决策事务,共同监督和参与国家行政管理,确保了政权的广泛合法性和稳定性。

二、协商民主的实践领域和成果新中国成立初期,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和运作机制,广泛应用于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政权建设: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合作组建了中央人民政府,确立了国家权力机构的代表性。

政府各级机关设置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人民团体的联席会议,实行了集体领导和各级政府之间的协商合作体系。

立法和制度建设:协商民主的原则进一步体现在立法和制度建设中。

新中国初期,通过协商合作成立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宪法,为国家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同时,维护各党派、人民团体、民族自治地方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合法权益,建立了反腐败机构和监察体制,保证了社会公平与正义。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逻辑基础与实践路径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逻辑基础与实践路径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逻辑基础与实践路径1. 引言1.1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概念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概念指的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与各阶层群体之间通过协商、对话、协调等方式达成共识,共同参与国家治理过程的民主形式。

与西方的多党制民主不同,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注重各阶层群体之间的平等和团结,通过协商来实现意见的交流和整合,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核心理念是党的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强调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密切联系和互动。

这种民主形式可以更好地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促进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协作,实现国家民主决策的广泛性和公正性。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中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通过协商民主,各阶层群体之间可以解决利益矛盾,凝聚共识,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中国政治体制的创新和完善。

它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实践路径,为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中国政治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也是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特征。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实践越发丰富和深入,成为推动中国政治稳定和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出现和发展,既具有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底蕴,又紧密联系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

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践过程中,中国政府和各级政协组织通过广泛联系群众、聆听民意、汇集社会智慧,实现了更加民主、开放、包容的决策机制,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保障。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也为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化进程提供了有力支持。

深入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探讨其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对于促进中国政治体制的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在中国的实践与进步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在中国的实践与进步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在中国的实践与进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协商、民主参与与决策,确保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

这一制度的实践与发展在中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与进步。

一、协商民主的历史渊源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中国革命战争时期。

早在中共成立之初,党内就高度重视协商与民主,注重倾听人民群众的声音和意见,并将其纳入决策的过程中。

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提出的"群众路线"和"党的一切工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理论和实践,为协商民主的理论与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协商民主的体制构建在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制度。

这一制度的核心是党委领导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人民代表大会系统。

这一制度为协商民主提供了组织保障和程序规范,确保各方面利益的表达与协商,维护社会的稳定与良好运转。

三、协商民主的实践与成功案例中国的协商民主制度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与进步,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案例。

比如,中国的乡村和城市居民自治组织,通过协商民主的方式实现了各部门的沟通和协作,解决了社区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

另外,中国政府常常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进行座谈会、研讨会,通过多方面的讨论与协商,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这些实践不仅深化了人民群众对政策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也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四、协商民主的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在中国的实践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和党组织不断地进行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例如,在加强基层群众自治方面,中国实施了城乡居民自治的发展规划,并推动村民委员会的改革,让农民真正享有自治权利。

此外,中国政府还加强了人大代表的监督职能,在协商民主的框架下,推动行政决策的透明度和合法性。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问题探讨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问题探讨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问题探讨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协商民主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主义民主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实践。

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家机关到基层群众组织,协商民主成为决策的常态,促进了政治生态的健康发展。

但在实践中,协商民主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首先,协商民主的主体参与面还可以进一步扩大。

现在,协商民主主要由政党和人大代表、政府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代表、各类社会组织代表等参与。

而在基层群众自治、社区治理以及一些重大民生问题决策方面,居民、农民、工人等直接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并不充分。

因此,应该探索更多的渠道,让他们参与到协商民主中来。

第二,要强化协商民主的透明度。

协商民主应该是公开、透明的,不应该出现不公开、不透明的情况。

现在,一些协商民主的议题和决定仍然是“黑盒子”,公众并不知道讨论的内容和决策的过程,并且社会舆论也很难进行监督和批评。

因此,我们应该建立更加有效的信息公开机制,让公众及时获取信息,参与到讨论和评价中来。

第三,需要进一步完善协商民主的程序和制度。

现在协商民主有制定议程、开会、提出意见、协商决定等程序和制度,但这些程序和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特别是在协商决定的程序和结果的法律效力,需要通过立法、司法、行政等方面的途径确保。

第四,协商民主需要加强各种形式的监督和问责。

协商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形式,而直接民主形式的弊病是容易被某些人或团体利用,或者利用协商民主干扰甚至阻止正常的决策过程。

因此,需要建立各种形式的监督和问责机制,监督协商民主的进程和结果,防止违法和违规行为的发生,保证决策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总之,协商民主作为一种重要的民主形式,已经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实践。

但在实践中,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其具体形式和实施细节,保证其高效、公正、透明的特点。

同时,需要注意协商民主与其他民主形式的统筹协调,让各种民主形式相得益彰,促进中国的民主进步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稳步推进。

协商民主发展过程历史

协商民主发展过程历史

协商民主发展过程历史协商民主是指各方通过平等、充分的讨论和协商,达成共识并表达自己意见的一种政治制度。

它是发展现代民主的重要路径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渊源和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从古代到现代,逐步探讨协商民主发展的历史过程。

协商民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君主制度。

在古代社会,君主常常需要与贵族、官僚和其他重要人物进行协商,以确保统治的稳定和合法性。

这种君主与贵族之间的协商可以被视为最早的协商民主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的议会制度成为了协商民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英国的议会为代表人民的代表提供了发表观点和表达意见的平台。

这种民主实践不仅对近代西方的立宪民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全球各国的协商民主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协商民主得到了更加普遍的实践和推广。

在德国,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和繁重的赔款负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为了解决问题,政府采取了协商的方式,成立了由各方代表组成的“居利思议会”,通过充分的讨论和协商,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改革方案。

这种协商民主的实践为德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复苏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协商民主也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

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强调和谐与和平,民主集中,协商决策。

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思想和孔孟之道为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体制,并探索着自己的协商民主之路。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意见表达,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各级政协机构的建立,推动了协商民主的健康发展。

中国的协商民主并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了广泛的参与和广泛的参与。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和发展协商民主的新模式。

协商民主的核心价值在于平等和民主,它追求包容、多元和和谐的社会环境。

通过充分的讨论和协商,各方参与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的立场和需求,寻求共识,并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要积极参与协商民主的实践,从身边的事情做起。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源起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源起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源起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源起,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中来理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制度。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过程中,协商民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是中国长期实践经验和不断探索的结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体制。

这种体制下推崇协商民主,注重各方共商国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基本框架。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协商民主被赋予了重要地位和作用,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协商民主得到了不断的探索和完善,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特点。

通过对协商民主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源起和发展历程。

2. 正文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集中全党智慧、团结全国人民不懈奋斗的结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背景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的历史经验,是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邓小平理论为主要内容并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

2.2 协商民主的概念协商民主是指在政治决策过程中,通过各方面的协商、讨论和达成共识,实现民主决策的一种方式。

它强调政治参与者之间的平等沟通和协商,倡导在尊重意见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共识,最终达成决策的过程。

协商民主强调政治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和民主决策,更加注重过程中的民主性和多元性,是一种深入民主、发展民主的重要方式。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历史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历史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历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种政治制度,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政治体制的独特之处。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从那时起,这一制度便在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起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新时代。

在这个历史关头,为了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促进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国共产党提出并推行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这种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

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特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一种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安排。

在这一制度下,不同的政党、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协商、咨询等形式参与国家的决策和管理。

这种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平等参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保障了各个政党和社会团体的平等参与权,不论大小党派、规模大小,都有机会参与国家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过程。

2. 民主决策: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注重广泛征求意见,提倡多数人决定事物的原则。

通过广泛协商,实现人民群众在国家事务中的民主权利。

3. 社会稳定: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通过各个政党和社会团体之间的合作和协商,促进社会的稳定。

各方共同努力,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4. 精英领导: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承认党的领导地位,党扮演着协调各方利益、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角色。

党的领导保证了协商民主的顺利进行。

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践和不断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几十年中,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逐渐成为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并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基础。

通过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成为人民参与政治决策的代表和载体。

2. 各级政协组织:中国政协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党派、团体和无党派人士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不同政治力量参与国家事务的协商和决策。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问题研究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问题研究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问题探究近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我国的进步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推动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密切联系,增进社会稳定和进步方面发挥着乐观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特点、问题和将来进步的方向。

起首,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制度设计和实践中具有奇特的特点。

与西方民主制度不同,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强调集中和统一的领导,遵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政治体制。

它强调政府、政党、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广泛沟通和协商,以及党委政府与各级人大和政协的联系和协作。

这种协商民主体制也使得各方面的利益可以在一个宽松、开放的环境中进行沟通和协商。

这种集中和统一的领导下的协商民主确保了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的同时,也给了人民更多的参与和表达权利。

其次,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协商民主的进步还不够成熟,各方利益表达的平衡也有待改善。

另一方面,由于协商民主的实践涉及各方利益的博弈,政府和群众团体之间的协商依旧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权力不平衡的问题,使得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存在较大的困难。

然而,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将来进步充盈期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例如,加强了政府与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之间的沟通和协商机制,提高了群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此外,加强公民教育和法治建设,也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进步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保障。

将来,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进步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起首,应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与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协商机制,增进政策确定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有效性。

其次,应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和透亮的协商机制,消除信息不对称和权力不平衡,确保各方利益可以得到对等的表达和保卫。

同时,还要加强公民教育和法治建设,提高人民群众对协商民主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增进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

总之,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我国的进步中具有奇特的特点和优势,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源头探析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源头探析

2013年3月第3期总第229期理论学刊Theor y Jour nalM ar.2013N o.3Ser.N o.229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源头探析+宋连胜,李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着自已的理论源头,与西方国家的协商民主存在本质区别。

研究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源头,有利于彰显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中国特色,驳斥贬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各种言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道路的信心。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理论源头[中图分类号]D62;D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09(2013)03—0004—05胡锦涛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

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概念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的首次确认,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产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伟大实践中,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化的理论成果,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统一战线理论和政党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然而,理论界长期存在着一股崇尚西方协商民主理论而肆意贬低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的现象,甚至个别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只是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舶来品等。

因此,探究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的源头,对于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驳斥贬低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各种言论,掌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研究与诠释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增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性质是与我国的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充分体现了执政党的意志。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决定了其意志主导下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西方协商民主有着本质的不同。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选举民主(票决民主),主要依据的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 成本低效率高,却忽视了对少数人权利的保护。
协商民主鼓励所有公民的积极参与,协商过程就是公民进 行良好互动交流的过程,少数人的利益能够得到有效保障,是 对选举民主的有效补充。
卢梭对于选举民主的认知发人深省
“选民只有在选举国
会议员期间才是自由的,议 员一旦被选出之后,他们就 是奴隶,就等于零了。”
1980年,美国政治学家约瑟 夫·毕赛特教授针对代议制民主存 在的弊端,第一次在学术意义上提 出了协商民主的概念。 协商是一种面对面的交流形式,它强调理性的观 点和说服,而不是操纵、强迫和欺骗。在协商过程中, 自由、平等的参与者支持一系列程序规范,其目的主 要是为了交流而不是作为策略。参与者倾听、响应并 接纳他人的观点,他们忠于交流理性与公正的价值。
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路径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相关理论
(一)协商民主的起源 原始社会:“大树底下的民主”
凡是涉及到公 共利益的重大事务,集 体成员应该直接参与决 策;参与决策的成员享 有平等的发言权;决策 的过程就是在协商中不 断寻求共识的过程。
古希腊雅典城邦:“公民大会”
与氏族时期相比, 公民大会的议题变成了 城邦的政治事务,地点 由大树下变成了广场, 民主更加制度化了。
条件:狭小的城邦规模、公民高昂的参政热情
人口不断增长 小城邦向大国家的转化 个人权利意识不断增强 公共事务不断复杂 参与无序导致的混乱越来越明显
代议制民主: 全体人民或一 大部分人民通过由他们 选出的代表行使最后的 控制权。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
在西方国家,伴随着政党政治的成熟,本应代表人 民主权的议会被多数党所控制,这些党派利用权力、经济能 力、政党规模等方面的优势牢牢地操控着国家政权,这也必 然形成了精英治国的现状。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路径研究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路径研究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路径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背景介绍中,我们需要了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其在我国政治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始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是在党的领导下,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以协商为核心的民主形式。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背景介绍中,可以着重分析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如何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推动我国政治体制不断完善,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幸福安康的目标。

也可以介绍一些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为后续的探讨和分析提供参考。

背景介绍部分是整篇文章的开端,要清晰地阐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现状和意义,为后续内容的展开奠定基础。

1.2 问题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路径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涵和实践路径并不完全清晰,需要加强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

在推进协商民主建设过程中,如何有效发挥各方主体作用,确保协商民主能够真正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利益,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由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我国仍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其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困难,如何在实践中克服这些困难,推动协商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和完善,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路径,为我国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3 研究意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路径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作用和地位,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点和优势。

研究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路径,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不断完善。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文化传承探源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文化传承探源

总第17卷第94期第6期2016年12月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nan Institute of SocialismNo.6, 2016Serial No.94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文化传承摞源王红玉(山西省社会主义学院,山西太原030001 )【摘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它源自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政治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周易》是天地之道,《尚书》是先王行事的记 录,《诗经》是先王之泽尚存下的无邪之思。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正是因为传承了经学所蕴含的中华民族 主流文化精神与思想价值系统,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关键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文化精神;经学传承【DOI】10.3969/j.issn.1009-2293.2016.06.006【中图分类号】D66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93(2016)06-0023-0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 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全面认识“社会 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 和独特优势”m这一重大论断。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它作为“源自中华民族长期 形成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政治 文化”[2],正是传承了在中国传统学术中占有最高 地位、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产生巨大作用的思想 体系和价值系统——经学。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正 是因为传承了经学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精神 与思想价值系统,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 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本文选取“十三经”序列中位 居前三的《周易》、《尚书》、《诗经》三部文 献,追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对经学的传承,以全新 角度认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这一重大判断,积极 探索培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文化的切人点,以期推 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传统文化渊源探析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传统文化渊源探析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传统文化渊源探析作者:李鹤鸣来源:《西部学刊》2020年第01期摘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中国根和中国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合思想和“天下为公”思想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协商因子,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文化渊源和实践基点。

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应积极发掘传统文化中的优质基因,找到与当前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相适合的表达方式,充分发挥其现代生命力。

关键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传统文化;现代化中图分类号:D621;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1-0025-03协商民主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根植于中国发展的历史和实践,具有鲜明的本土性特征。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史上,优秀传统政治文化几经沉淀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进行追根溯源,有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思想的认识,对中国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一、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源远流长。

在中国古代,随着社会变迁和人理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一批思想家和统治者愈发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演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民为邦本”“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等一系列民本思想,为我国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源。

首先,民为邦本。

民为邦本强调“民”作为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传统思想认为,民众是国家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必备要素,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荀子云“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荀子·王霸》)便是意识到了民众关系到一国生死存亡。

其次,民贵君轻。

民本思想认为“君”应为“民”而存在,君权的巩固需要得到民众的拥护,君主地位虽由天而定,但“天”赐予君主权力以“利民”为前提,君主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就要获得民众的肯定。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运行机制初探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运行机制初探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运行机制初探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总结其运行机制,则是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机制。

总体上说,需要理顺党派关系的党际协商民主机制,探究凝聚自身力量的党内协商民主机制,协商党群关系的党群协商民主机制,以及平衡社会利益的群际协商民主机制。

标签: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机制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总结其运行机制,则是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机制。

总体上说,需要理顺党派关系的党际协商民主机制,探究凝聚自身力量的党内协商民主机制,协商党群关系的党群协商民主机制,以及平衡社会利益的群际协商民主机制。

一、理顺党派关系的党际协商民主机制中国党际协商民主是我国协商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形式之一,”〔1〕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形式,与欧美党际协商民主是有区别的,“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首先强调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必须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协助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以主人翁的责任为国家献计献策,加快构建和谐政党。

欧美国家实行两党或者多党制,是属于竞争型或轮流型执政,对政局的控制和社会的稳定不能够保障,也就意味着人民的生命、财产不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而中国共产党恰恰能够做到,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的优势。

推进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以及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协商,有利于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我们应该从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发展、促进和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通过协商,中国共产党和各党派就重大问题和事务进行沟通交流,听取各党派提出的建议。

“协商所诉诸的不是政治权威,而是平等的参与以及对于公共利益的共同关注,通过协商来达成共识,形成决策的过程不是强制而是理性说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探源
作者:邹品月
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19年第12期
【摘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体现出与西方协商民主完全不同的性质和巨大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更不是“舶来品”、“飞来峰”,而是有其深厚的文化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制度基础,它深受中华传统文化中“和合以求”思想的滋养,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谱系的沿袭,成长于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中协商经验的启示,发展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思考。

【关键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探源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新制度文明,对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提升国家政治发展力和国际竞争力有突出的实践价值,是立足固本、着眼强基的“中国创造”这一制度模式的时代体现。

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的理论逻辑和内生渊源,对理解中国共产党以协商民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安排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中华传统文化中“和合以求”思想的滋养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是在中华历史传承、文化演进、社会逐步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实践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特点。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制度的生命力,就在于这一制度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成长起来的。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协商文化中心理文化的写照,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最高的精神追求和根本的思想特征。

“和”,指的是人们不同的思想观念进行交流互动,产生思想的激荡;“合”则指的是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力求达到一种和谐、平衡的生存状态。

即“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大一统理念。

“和合”一词较早出现于《国语·郑语》中,“夏禹能单平水土,以品处庶类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

“和合”思想是儒家文化的代表思想,在《论语·学而》中称“礼之用,和为贵”。

道家老庄哲学中也体现出对“和合”思想的理想追求,《老子·四十二章》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由此可见,“和合以求”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并不是要否认差异,忽视矛盾,而是要在承认世间万物千差万别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兼容并蓄,贵和尚中,求和谐以共生共长。

“和合”文化作为一种心理要素其内在价值是追求社会安定和谐,以平等的对话协商将参与者之间的矛盾分歧转化为合作共进,进而实现参与者之间所享利益最大化的理想稳定的状态。

二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谱系的沿袭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政党合作理论和统一战线理论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体实际有机结合的产物,不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更凸显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以及制度创新的文明结晶,为人类政治文明建设提供科学方案。

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和国家形态,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马克思指出:“民主制独有的特点是国家制度只是人民的一个定在环节,政治制度本身并不构成国家……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赋予国家权力,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这是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核心内涵。

马克思主义政党合作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资产阶级竞争性党派体制的鲜明标志。

“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利益不同的利益。

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运动。

”要注重工人阶级的内部协调与团结,并能够通过政治协商将其他工人政党变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拥护者。

三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中协商经验的启示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以既定的民主价值目标为基础,在实现价值目标的制度选择过程中确定下来的。

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演进过程经历了由统一战线组织形式到符合具体实际的基本政治制度的道路过程,其萌生于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经验,成长和发展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

四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思考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将协商民主嵌入治国理政中,切实保障人民民主权利,拓宽协商民主的发展渠道,努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完善发展协商民主,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

1987年党的十三大将“建立协商对话制度”机制作为政治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内容。

1992年党的十四大将“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写入党章。

2007年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在文件中第一次使用了“协商民主”的概念。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证了要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进入新阶段。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协商民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地位和发展方向进行确定。

2014年9月21日,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的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协商民主的性质、地位、渊源、原则、目标以及渠道等方面进行了迄今为止最详细的描述。

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提出:“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
谛。

”2019年10月31日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

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党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认知和领悟越来越深刻,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思考也逐渐深化,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不断开拓新思路、新举措,使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彰显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 林尚立.中国协商民主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 ;邹品月(1994-; ;),女,汉族,甘肃兰州人,法学硕士,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義中国化专业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