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版生理学课件感觉器官的功能(第4~6节)
合集下载
感觉器官的功能医学生理学ppt
![感觉器官的功能医学生理学ppt](https://img.taocdn.com/s3/m/5d72cd3e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fd.png)
感觉器官的功能医学生 理学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感觉器官概述 • 视觉器官的功能 • 听觉器官的功能 • 嗅觉和味觉器官的功能 • 触觉器官的功能 • 感觉器官的医学应用
01
感觉器官概述
感觉器官的定义与分类
01
感觉器官是人体中负责接收外界 刺激的器官,包括视觉、听觉、 嗅觉、味觉和触觉等。
深入探讨感觉器官的生理机制和功能,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新技术应用于感觉器官疾病诊断与治疗
不断探索和发展新的技术手段,如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等,为感觉器官疾病的诊断和治 疗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
感觉器官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开展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了解感觉器官疾病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 制提供科学依据。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保护、 调节体温、感受触觉等功能。
表皮层主要起到保护作用,能够防止 外界刺激对皮肤的伤害。
皮肤由表皮层、真皮层和皮下组织构 成,其中真皮层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和感受器,是触觉的主要感受部位。
皮下组织含有大量的脂肪细胞,能够 起到保温和缓冲作用。
触觉信息的处理过程
当皮肤受到刺激时,感受器会接 收到刺激信号并转化为神经冲动 ,通过神经纤维传递到大脑皮层
THANKS
感谢观看
视觉信息的处理过程
光线聚焦
光线通过晶状体调节,在视网膜上聚焦,形成清晰的图像。
神经信号转换
视网膜上的光感受器细胞将光线转换为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
大脑处理
大脑的视觉中枢对神经信号进行加工处理,解析出图像的形状、颜 色、运动等特征。
Hale Waihona Puke 视觉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识别物体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感觉器官概述 • 视觉器官的功能 • 听觉器官的功能 • 嗅觉和味觉器官的功能 • 触觉器官的功能 • 感觉器官的医学应用
01
感觉器官概述
感觉器官的定义与分类
01
感觉器官是人体中负责接收外界 刺激的器官,包括视觉、听觉、 嗅觉、味觉和触觉等。
深入探讨感觉器官的生理机制和功能,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新技术应用于感觉器官疾病诊断与治疗
不断探索和发展新的技术手段,如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等,为感觉器官疾病的诊断和治 疗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
感觉器官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开展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了解感觉器官疾病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 制提供科学依据。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保护、 调节体温、感受触觉等功能。
表皮层主要起到保护作用,能够防止 外界刺激对皮肤的伤害。
皮肤由表皮层、真皮层和皮下组织构 成,其中真皮层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和感受器,是触觉的主要感受部位。
皮下组织含有大量的脂肪细胞,能够 起到保温和缓冲作用。
触觉信息的处理过程
当皮肤受到刺激时,感受器会接 收到刺激信号并转化为神经冲动 ,通过神经纤维传递到大脑皮层
THANKS
感谢观看
视觉信息的处理过程
光线聚焦
光线通过晶状体调节,在视网膜上聚焦,形成清晰的图像。
神经信号转换
视网膜上的光感受器细胞将光线转换为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
大脑处理
大脑的视觉中枢对神经信号进行加工处理,解析出图像的形状、颜 色、运动等特征。
Hale Waihona Puke 视觉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识别物体
感觉器官的功能生理学ppt课件
![感觉器官的功能生理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18cb354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76.png)
2024/1/27
15
听觉现象与适应性调节
听觉现象
包括音调、响度、音色等感知特性。音调取决于声音的频率,响度取决于声音的振幅,音色则与声音 的波形和频谱结构有关。
适应性调节
听觉系统具有适应性调节能力,可以在不同声音环境下保持稳定的听觉感知。例如,在嘈杂环境中, 听觉系统可以通过提高信噪比、选择性注意等方式来优化听觉效果。此外,听觉系统还可以通过学习 和记忆等认知过程来提高对特定声音的识别能力。
13
外耳、中耳和内耳结构特点
外耳
内耳
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主要功能是收集 声音并导向鼓膜。
包括前庭、半规管和耳蜗等结构,是 听觉和平衡觉的感受器所在部位,其 中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可将声音转 换为神经信号。
中耳
由鼓膜、听小骨、鼓室和咽鼓管等结 构组成,主要功能是传导声音,将外 耳收集的声音通过鼓膜和听小骨链传 导至内耳。
术的创新与发展。
2024/1/27
30
当前研究热点与未来发展趋势
细胞与分子机制研究
感觉障碍与疾病研究
随着生物学和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感 觉器官功能生理学的研究将更加深入细胞 与分子层面,揭示更为精细的感觉机制。
未来研究将更加关注感觉障碍与疾病的关 系,探索感觉器官功能异常对生活质量的 影响,以及相应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11
视觉现象与适应性调节
2024/1/27
视觉现象
包括明适应、暗适应、色觉等现象, 这些现象是视觉系统在特定环境下产 生的适应性反应。
适应性调节
视觉系统具有强大的适应性调节能力 ,如瞳孔大小的调节、晶状体曲率的 调节等,以应对不同光线条件下的视 觉需求。
12
03 听觉系统功能生理学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ppt课件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c167cf4168884868762d698.png)
第二节 视觉器官
2.远视 :前后径过短,折光力过弱。 远点消失、近点远移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二节 视觉器官
3.散光
角 膜 呈 非 正 球 面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二节 视觉器官
二、眼的感光功能 (一)视网膜结构特点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二节 视觉器官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三节 听觉器官
(三)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1.气传导:主要途径 声波→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卵圆窗→内耳 声波→外耳道→鼓膜→鼓室空气→圆窗→内耳 2.骨传导 声波→颅骨振动→颞骨岩部耳蜗内淋巴振动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三节 听觉器官
三、内耳的感音功能 (一)耳蜗的结构特点: 三个腔:前庭阶、蜗管和鼓阶。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视觉器官 第三节 听觉器官 第四节 前庭器官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一节 概述
感觉: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
感觉的产生:感觉器官 传入通路 感觉中枢 (感受器)
感受器: 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 装置。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二节 视觉器官 (三)暗适应和明适应
1. 暗适应 人从亮光处进入暗处,最初视物不清,
经一定时间才恢复暗视力 2. 明适应
人从暗处进入亮光处,最初一片耀眼 光亮,片刻才能恢复明视力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三节 听觉器官
外耳、中耳为传音功能 内耳 生理学 第(耳九章 蜗感觉器)官为的功感能 音功能
生理学课件: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生理学课件: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7239f49b27284b73f24250f3.png)
2. 耳蜗微音器电位 cochlear microphonic potential(CM)
⑴定义: ①耳蜗受到声波刺激时,在耳蜗及其附近结
构所记录到的,与声波频率及幅度完全一致 的电位变化;
②是多个毛细胞感受器电位的复合表现。
⑵特性: ①等级式反应; ②无真正阈值; ③无潜伏期和不应期; ④不易疲劳,不发生适应; ⑤对缺氧和深麻醉相对不敏感。
卵 圆 窗 膜
长臂:断臂=1.3:1
中耳增压
18.6
鼓膜 :卵圆窗膜
1.3
听骨链杠杆作用
24.2
总增压效应
(18.6 x 1.3)
(三) 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
1. 气传导 (气导)
声波
2. 骨传导 (骨导)
↓
颅骨
↓ 声波→外耳→鼓膜→听骨链→ 卵园窗→耳蜗
→淋巴液→基底膜 → 听毛细胞→微音器电位→
判断眼调节能力大小的指标。 近点越近,弹性越好,调节力愈强。
10岁儿童 近点 9cm
20岁青年
11cm
60岁
83cm
老视
(2)瞳孔的调节:瞳孔缩小 瞳孔近反射或瞳孔调节反射
意义:视近物瞳孔缩小,减少折光系统球面像 差和色像差,视网膜成像更清晰。
(3)视轴会聚:辐辏反射 convergence reflex
部开始,向蜗顶 传播;
2.声波频率不同,
行波传播的远近
不同。
蜗底
声波频率愈高→行波 传播愈近→最大振幅靠近 卵圆窗即蜗底;
声波频率愈低→行波 传播愈远→最大振幅靠近 蜗顶。
蜗底受损影响高频音听力 蜗顶受损影响低频音听力
3.中枢对声音频率(音调)的分析:
(1)每一频率声波在基底膜上都有一 个最大振幅区→此区毛细胞受刺激最强 →该处的听神经纤维的传入冲动最多。
感觉器官的功能医学生理学课件
![感觉器官的功能医学生理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c146c60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17.png)
中耳结构与功能
中耳结构
包括鼓膜、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和鼓室,鼓膜位于外耳道与鼓室之间 ,听小骨连接鼓膜和内耳。
中耳功能
通过鼓膜和听小骨的振动将声音放大并传导至内耳,同时保持鼓室内外压力平 衡。
内耳结构与功能
内耳结构
包括前庭窗、蜗窗、半规管、椭圆囊、球囊和耳蜗,其中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 —螺旋器(Corti器)。
味觉对嗅觉的影响
同样地,味觉也能够影响嗅觉的感受,例如某些食物的味道会改变 人们对气味的感知。
嗅觉与味觉的协同作用
在食物品尝过程中,嗅觉和味觉共同作用,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感 受食物的美味。
05
触觉与压觉系统
触觉感受器及分子机制
触觉感受器
位于皮肤表层的特化细胞,对机械刺激敏感,能够将机械刺 激转化为神经信号。
眼内腔和内容物
眼内腔包括前房、后房和玻璃体腔,内容物包括房水、晶 状体和玻璃体,具有维持眼压、支撑眼球和折光成像等作 用。
视觉传导通路
视交叉
位于蝶鞍上方,是视神经的交 汇点,实现双眼视野的交叉。
外侧膝状体
位于大脑脚外侧,是视觉传导 通路的重要中继站。
视神经
起自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经视 神经孔入颅中窝,连于视交叉 。
内耳功能
将中耳传来的机械振动转换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进行听觉识别。同时,内耳 还负责平衡觉的感受。
听觉传导通路及原理
听觉传导通路
声音经外耳、中耳传导至内耳,引起耳蜗内淋巴液振动,刺激螺旋器产生神经冲动,经听神经传入大脑皮层听觉 中枢。
听觉原理
声音是一种机械波,经过外耳和中耳的放大和传导,到达内耳后引起淋巴液和基底膜的振动,使螺旋器上的毛细 胞产生电位变化,进而产生神经冲动。这些神经冲动经过听神经传递至大脑皮层听觉中枢,被加工处理成听觉信 息。
生理学--感觉器官的功能 ppt课件
![生理学--感觉器官的功能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9a045214431b90d6c85c7ee.png)
眼经过调节后,只要物体离眼的距离不小于近点,也能在
视网膜形成清晰的像。
非正视眼:屈光不正(ametropia)
若眼的折光能力异常,或眼球的形态异常,平行光线不能在 视网膜上清晰成像,称为非正视眼,即屈光不正。
近视 远视 散光
ppt课件
24
25
常见的屈光不正及矫正方法
折光异常 产生原因 成像位置 矫正方法
22
概念:瞳孔的大小随光照强度而变化。强光下瞳孔 缩小,弱光下瞳孔扩大的现象。 特点:具有双侧效应(互感性对光反射)。 意义:①调节光入眼量 , 使视网膜不因光线过强受 到损害,也不因光线过弱而影响视觉。 ②判断麻醉深度和病情危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ppt课件
22
3.双眼球会聚(convergence reflex)
1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ppt课件
1
目的要求
2
掌握: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眼的调节;近点的概念; 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视敏度、暗适应和明 适应、视野的概念。 鼓膜和中耳听骨链的增压效应;基底膜的振动和行 波理论。 熟悉:视紫红质的光化学特性;三原色学说;耳廓 和外耳道的集音作用;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耳 蜗的生物电现象。
概念:每种感受器最敏感的刺激形式。
如:眼的适宜刺激:一定波长的电磁波 耳的适宜刺激:空气振动的疏密波
非适宜刺激也可引起反应,但需刺激强度大
ppt课件
8
9 ㈡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transducer function)
各种形式刺激
感受器 换能
传入神经动作电位
过程:刺激→过渡性电位变化→传入神经AP
(即感受器电位or发生器电位)
一种慢电位,具有局部兴奋的性质: ①不具有“全或无” 的特征;②可总和 ③能以电紧张的形式作近距离的扩布。
《生理学》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课件
![《生理学》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898b036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9f.png)
概念:用固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
传入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逐渐减少的 现象。
类型与意义:
(1)快适应感受器:嗅觉、触觉。利于机体重 新接受新刺激,以便不断探索新异事物。
(2)慢适应感受器:痛觉、血压。利于机体进行 持续检测,以便随时调整机体的功能。
眼 的 结 构
F = n2R n 2 - n1
3.耳蜗神经的动作电位(如图)
由短声刺激引起的微音器电位和听神经AP
听力
1.听力:指听觉器官感受声音的能力, 通常用听域表示, 20~20000Hz。
2.听阈:声波振动频率一定时,刚好能 引起听觉的最小振动强度。
3.最大可听阈:当振动强度增加,引起 听觉和鼓膜的疼痛感觉,这个限度称为最 大可听阈。
视网膜的主要细胞层次及其联系模式图
感光细胞层
神经细胞层
(二)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1.视觉的二元学说
*视杆系统(晚光觉或暗视觉系统):对光 的敏感性高,可感受弱光,无色觉对物 体细小结构辨别能力差,。
*视锥系统(昼光觉或明视觉系统):对光 的敏感 性差,专司昼光觉、色觉,对物 体的细小结构及颜色有高度的分辨别能 力。
4.中耳肌的功能 正常情况下:鼓膜张肌有利于高
音调声音传导,镫骨肌有利于低音调 声音传导
声强大于70dB时:使中耳传音效 果减弱,保护耳蜗。 5.咽鼓管的功能
(1)保持鼓室内压与外界大气压压力 平衡 (2)对中耳的引流作用
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1)气传导:
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 骨链和卵圆窗膜进入耳蜗。
3.视敏度(视力): ⑴概念:指人眼分辨精细程度的能力。
由简化眼模型,根据已知的物距和物体大小,可 算出物像及视角大小。
传入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逐渐减少的 现象。
类型与意义:
(1)快适应感受器:嗅觉、触觉。利于机体重 新接受新刺激,以便不断探索新异事物。
(2)慢适应感受器:痛觉、血压。利于机体进行 持续检测,以便随时调整机体的功能。
眼 的 结 构
F = n2R n 2 - n1
3.耳蜗神经的动作电位(如图)
由短声刺激引起的微音器电位和听神经AP
听力
1.听力:指听觉器官感受声音的能力, 通常用听域表示, 20~20000Hz。
2.听阈:声波振动频率一定时,刚好能 引起听觉的最小振动强度。
3.最大可听阈:当振动强度增加,引起 听觉和鼓膜的疼痛感觉,这个限度称为最 大可听阈。
视网膜的主要细胞层次及其联系模式图
感光细胞层
神经细胞层
(二)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1.视觉的二元学说
*视杆系统(晚光觉或暗视觉系统):对光 的敏感性高,可感受弱光,无色觉对物 体细小结构辨别能力差,。
*视锥系统(昼光觉或明视觉系统):对光 的敏感 性差,专司昼光觉、色觉,对物 体的细小结构及颜色有高度的分辨别能 力。
4.中耳肌的功能 正常情况下:鼓膜张肌有利于高
音调声音传导,镫骨肌有利于低音调 声音传导
声强大于70dB时:使中耳传音效 果减弱,保护耳蜗。 5.咽鼓管的功能
(1)保持鼓室内压与外界大气压压力 平衡 (2)对中耳的引流作用
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1)气传导:
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 骨链和卵圆窗膜进入耳蜗。
3.视敏度(视力): ⑴概念:指人眼分辨精细程度的能力。
由简化眼模型,根据已知的物距和物体大小,可 算出物像及视角大小。
第九版生理学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第4~6节)
![第九版生理学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第4~6节)](https://img.taocdn.com/s3/m/735fdd2176c66137ee0619df.png)
1.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感受器(或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产生的主观印象 2.不同的感受器都接受一定的适宜刺激,并具有换能作用、编码作用和适应现象
3.某些高度分化的感受细胞连同它们的附属结构构成感觉器官
4.躯体感觉包括浅感觉和深感觉,前者分触-压觉、温度觉和痛觉;后者分位置觉和运动觉, 统称为本体感觉。内脏感觉主要是痛觉,包括内脏痛和牵涉痛两种形式 5.视觉的外周感觉器官是眼,兼有折光成像和感光换能两种作用 6.人眼视网膜中存在着视杆和视锥两种感光换能系统:视杆系统专司暗光觉;视锥系统专司 昼光觉,并可分辨颜色
耳蜗纵切面和耳蜗管横切面示意图
生理学(第9版)
二、内耳耳蜗的功能
(二)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1. 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
声波振动→耳蜗内液体→基底膜的底部振动→行波方式
→向耳蜗顶部传播
声波频率决定行波传播距离和最大振幅出现位置
低频→行波传播远→最大振幅靠近蜗顶 高频→行波传播近→最大振幅靠近蜗底 基底膜振动的最大振幅处,毛细胞受刺激最大
力曲线,其中下方曲线表示不同
频率的听阈,上方曲线表示其最 大可听阈,两条曲线所包绕的面
积称为听域
人耳的正常听域图
生理学(第9版)
一、外耳和中耳的功能
(一)外耳的功能
1. 耳郭 收集声波,辨别声源方向
2. 外耳道 具有传音和共振增压作用
(二)中耳的功能
1. 鼓膜和听骨链 具有传音和增压作用
声波在整个中耳传递过程中将增压22.4倍 (17.2×1. 3),而振幅约减小1/4
号传递给听神经,同时激活钾通道→K+外流→膜发 生复极化 基底膜振动→长纤毛向短纤毛侧弯曲→细胞顶部的 机械门控通道关闭→膜发生超极化,无递质释放
第九版生理学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第4~6节)
![第九版生理学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第4~6节)](https://img.taocdn.com/s3/m/fd50d32bcc175527072208d8.png)
生理学(第9版)
(四)学习和记忆的机制
1. 参与学习和记忆的脑区
➢ 大脑皮层联络区、海马及其邻近结构、杏仁核、丘脑及脑干网状结构等
2. 突触的可塑性
➢ 突触易化、突触压抑、强直后增强、增高等 ➢ 长时程增强(LTP)和长时程压抑(LTD)
3. 脑内蛋白质和递质的合成
➢ 蛋白质合成与长时程记忆有关 ➢ 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儿茶酚胺、γ-氨基丁酸、血管升压素等可加强记忆
生理学(第9版)
3. 性行为 ➢ 由多级中枢参与控制 ➢ 脊髓:勃起反射基本中枢 ➢ 刺激下丘脑内侧视前区→雌、雄动物出现性行为 ➢ 损毁内侧视前区→对异性冷漠、性行为丧失 ➢ 边缘系统:较高级中枢(海马、膈区、杏仁核) • 杏仁外侧核、基底外侧核→抑制性行为 • 杏仁内侧核→兴奋性行为 ➢ 大脑皮质:人类起主导作用
生理学(第9版)
(三)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3. 生物节律 视交叉上核可能控制日周期 视觉→视网膜-视交叉上核传导束→视交叉上核→体内日周期节律与昼夜节律同步
生理学(第9版)
(四)边缘系统其它结构和新皮质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 边缘系统 (1)构成
边缘叶和大脑皮质的岛叶、颞极、眶回, 以及皮质下的杏仁核、隔区、下丘脑、背侧 丘脑前核等结构组成 (2)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作用复杂,不同核 团、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调节作用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 第五节 脑电活动及睡眠与觉醒 第六节 脑的高级功能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 和情绪的调节
作者 : 闫剑群 孟凯
单位 :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
生理学(第9版)
学习要点
掌握 1.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特征 2.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频率的纯音引起基底膜位移的示意图
生理学(第9版)
二、内耳耳蜗的功能
(二)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2. 耳蜗的感音换能机制
声波→基底膜振动→盖膜和基底膜之间产生剪切 运动→外毛细胞纤毛弯曲或偏转
内毛细胞纤毛随着盖膜与基底膜之间的内淋巴流 动而发生弯曲或偏转
毛细胞纤毛的弯曲是引起毛细胞兴奋并将机械能 转变为生物电的开始
3. 听神经动作电位(AP)
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 单一听神经纤维动作电位
耳蜗微音器电位及听神经干动作电位
第五节
平衡感觉
生理学(第9版)
一、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和适宜刺激
(一)前庭器官的感受细胞
1. 半规管 壶腹-壶腹嵴-毛细胞 2. 椭圆囊和球囊 囊斑-毛细胞
前庭器官中毛细胞顶部纤毛受力情况与 电位变化关系示意图
概述
人耳的正常听域图
生理学(第9版)
一、外耳和中耳的功能
(一)外耳的功能
1. 耳郭 收集声波,辨别声源方向 2. 外耳道 具有传音和共振增压作用
(二)中耳的功能
1. 鼓膜和听骨链 具有传音和增压作用 声波在整个中耳传递过程中将增压22.4倍 (17.2×1. 3),而振幅约减小1/4
2. 咽鼓管 平衡鼓室内空气与大气压差, 维持 鼓膜正常位置、形态和振动
人耳的结构示意图
生理学(第9版)
一、外耳和中耳的功能
(三)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1. 气传导
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骨链和卵圆窗膜传入耳蜗。是声波传导的主要途径
2. 骨传导
声波直接作用于颅骨,经颅骨和耳蜗骨壁传入耳蜗 ➢ 传音性耳聋 (鼓膜或中耳病变):骨传导 > 气传导 ➢ 感音性耳聋 (耳蜗病变):气传导、骨传导同时↓
生理学(第9版)
二、内耳耳蜗的功能
(一)耳蜗的功能结构要点
被前庭膜和基底膜分成三个腔
➢ 前庭阶与卵圆窗膜相接,鼓阶与圆 窗膜相接。前庭阶和鼓阶内都充满 外淋巴,它们在蜗顶相沟通
➢ 蜗管为膜性盲管,蜗管内充满内淋 巴,内淋巴与外淋巴不相通
毛细胞
➢ 包括内毛细胞和外毛细胞,它们的 顶部为内淋巴,而周围为外淋巴
盖膜和基底膜之间的剪切运动引起外毛 细胞纤毛弯曲示意图
生理学(第9版)
二、内耳耳蜗的功能
(二)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2. 耳蜗的感音换能机制
基底膜振动→短纤毛向长纤毛侧弯曲→细胞顶部的 机械门控通道开放→K+内流→膜发生去极化→激活 电压门控钙通道→Ca2+内流→递质释放→将听觉信 号传递给听神经,同时激活钾通道→K+外流→膜发 生复极化
常见的前庭姿势调节反射
刺激 车启动或突然加速 刹车或车突然减速 电梯上升 电梯下降 绕身体纵轴向左旋转 绕身体纵轴向右旋转
姿势改变 乘车者身体将后仰,后仰前躯干部屈肌和下肢伸肌紧张↑ 乘车者身体将前倾,前倾前躯干部伸肌和下肢屈肌紧张↑ 头前倾,四肢伸肌紧张↓,下肢屈曲 头抬起,全身伸肌紧张↑,下肢伸直 右颈肌紧张↑,左侧↓,头向右偏移;左侧上、下肢伸肌紧张↑,左 肢体伸张;右侧上、下肢屈肌紧张↑,右肢体屈曲,躯干向右偏移 与向左旋转时的情况相反
对缺氧和钠泵抑制剂哇巴因敏感 对基底膜的机械位移敏感
血管纹在产生和维持耳蜗内淋巴 高K+中的作用机制示意图
生理学(第9版)
二、内耳耳蜗的功能
(三)耳蜗的生物电现象
2. 耳蜗微音器电位(CM)
一定范围内与声波的频率和幅度完全一致 无阈值,无潜伏期和不应期 不易疲劳,不发生适应现象 为多个毛细胞感受器电位的总和
耳蜗纵切面和耳蜗管横切面示意图
生理学(第9版)
二、内耳耳蜗的功能
(二)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1. 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
声波振动→耳蜗内液体→基底膜的底部振动→行波方式 →向耳蜗顶部传播
声波频率决定行波传播距离和最大振幅出现位置 ➢ 低频→行波传播远→最大振幅靠近蜗顶 ➢ 高频→行波传播近→最大振幅靠近蜗底 ➢ 基底膜振动的最大振幅处,毛细胞受刺激最大
重点难点
了解 1.外耳的功能;咽鼓管的功能;耳蜗的结构要点;听神经动 作电位;听觉传入通路和听皮层的听觉分析功能;自主神经 反应 2.平衡感觉、嗅觉和味觉的中枢分析
第四节
听觉
生理学(第9版)
概述
听觉器官的适宜刺激
➢ 20~20000Hz的声波
听阈
➢ 对于每一种频率的声波,人耳都有一个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称为听阈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四节 听觉 第五节 平衡感觉 第六节 嗅觉和味觉
重点难点
掌握 1.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2.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 3.耳蜗微音器电位 4.前庭器官的感受细胞 5.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生理功能
重点难点
熟悉 1.人耳的听阈和听域;鼓膜和听骨链的增压作用;耳蜗的感 音换能机制;耳蜗内电位;前庭姿势调节反射;前庭自主神 经反应;眼震颤 2.嗅觉感受器及其适宜刺激;嗅觉的一般性质 3.味觉感受器及其适宜刺激;味觉的一般性质
最大可听阈
➢ 当声音的强度增加到某一限度时,则在引起听觉的同时还会引起鼓膜的疼痛感觉,这一限 度称为最大可听阈
生理学(第9版)
听域
➢ 右图是以声波频率为横坐标,以 声压为纵坐标绘制而成的人耳听 力曲线,其中下方曲线表示不同 频率的听阈,上方曲线表示其最 大可听阈,两条曲线所包绕的面 积称为听域
感觉器官 椭圆囊 椭圆囊 球囊 球囊
外半规管 外半规管
生理学(第9版)
二、前庭反应
(二)前庭自主神经反应
前庭器官受过强或过久的刺激时所引起的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导致皮肤苍(第9版)
一、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和适宜刺激
(二)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生理功能
1. 半规管
正、负角加速度运动
2. 椭圆囊和球囊
直线加速度运动
➢ 椭圆囊:水平方向 ➢ 球 囊:垂直方向
(头部在空间的位置)
椭圆囊和球囊中囊斑的位置以及毛细胞顶部 纤毛的排列方向
生理学(第9版)
二、前庭反应
(一)前庭姿势调节反射
基底膜振动→长纤毛向短纤毛侧弯曲→细胞顶部的 机械门控通道关闭→膜发生超极化,无递质释放
机械门控通道在毛细胞信号转导中的作用示意图
生理学(第9版)
二、内耳耳蜗的功能
(三)耳蜗的生物电现象
1. 耳蜗内电位(内淋巴电位)
是正电位(+80mV),内淋巴高K+, 低Na+, 与血管纹边缘细胞膜上的 钠泵和Na+-K+-2Cl-转运体有关
生理学(第9版)
二、内耳耳蜗的功能
(二)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2. 耳蜗的感音换能机制
声波→基底膜振动→盖膜和基底膜之间产生剪切 运动→外毛细胞纤毛弯曲或偏转
内毛细胞纤毛随着盖膜与基底膜之间的内淋巴流 动而发生弯曲或偏转
毛细胞纤毛的弯曲是引起毛细胞兴奋并将机械能 转变为生物电的开始
3. 听神经动作电位(AP)
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 单一听神经纤维动作电位
耳蜗微音器电位及听神经干动作电位
第五节
平衡感觉
生理学(第9版)
一、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和适宜刺激
(一)前庭器官的感受细胞
1. 半规管 壶腹-壶腹嵴-毛细胞 2. 椭圆囊和球囊 囊斑-毛细胞
前庭器官中毛细胞顶部纤毛受力情况与 电位变化关系示意图
概述
人耳的正常听域图
生理学(第9版)
一、外耳和中耳的功能
(一)外耳的功能
1. 耳郭 收集声波,辨别声源方向 2. 外耳道 具有传音和共振增压作用
(二)中耳的功能
1. 鼓膜和听骨链 具有传音和增压作用 声波在整个中耳传递过程中将增压22.4倍 (17.2×1. 3),而振幅约减小1/4
2. 咽鼓管 平衡鼓室内空气与大气压差, 维持 鼓膜正常位置、形态和振动
人耳的结构示意图
生理学(第9版)
一、外耳和中耳的功能
(三)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1. 气传导
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骨链和卵圆窗膜传入耳蜗。是声波传导的主要途径
2. 骨传导
声波直接作用于颅骨,经颅骨和耳蜗骨壁传入耳蜗 ➢ 传音性耳聋 (鼓膜或中耳病变):骨传导 > 气传导 ➢ 感音性耳聋 (耳蜗病变):气传导、骨传导同时↓
生理学(第9版)
二、内耳耳蜗的功能
(一)耳蜗的功能结构要点
被前庭膜和基底膜分成三个腔
➢ 前庭阶与卵圆窗膜相接,鼓阶与圆 窗膜相接。前庭阶和鼓阶内都充满 外淋巴,它们在蜗顶相沟通
➢ 蜗管为膜性盲管,蜗管内充满内淋 巴,内淋巴与外淋巴不相通
毛细胞
➢ 包括内毛细胞和外毛细胞,它们的 顶部为内淋巴,而周围为外淋巴
盖膜和基底膜之间的剪切运动引起外毛 细胞纤毛弯曲示意图
生理学(第9版)
二、内耳耳蜗的功能
(二)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2. 耳蜗的感音换能机制
基底膜振动→短纤毛向长纤毛侧弯曲→细胞顶部的 机械门控通道开放→K+内流→膜发生去极化→激活 电压门控钙通道→Ca2+内流→递质释放→将听觉信 号传递给听神经,同时激活钾通道→K+外流→膜发 生复极化
常见的前庭姿势调节反射
刺激 车启动或突然加速 刹车或车突然减速 电梯上升 电梯下降 绕身体纵轴向左旋转 绕身体纵轴向右旋转
姿势改变 乘车者身体将后仰,后仰前躯干部屈肌和下肢伸肌紧张↑ 乘车者身体将前倾,前倾前躯干部伸肌和下肢屈肌紧张↑ 头前倾,四肢伸肌紧张↓,下肢屈曲 头抬起,全身伸肌紧张↑,下肢伸直 右颈肌紧张↑,左侧↓,头向右偏移;左侧上、下肢伸肌紧张↑,左 肢体伸张;右侧上、下肢屈肌紧张↑,右肢体屈曲,躯干向右偏移 与向左旋转时的情况相反
对缺氧和钠泵抑制剂哇巴因敏感 对基底膜的机械位移敏感
血管纹在产生和维持耳蜗内淋巴 高K+中的作用机制示意图
生理学(第9版)
二、内耳耳蜗的功能
(三)耳蜗的生物电现象
2. 耳蜗微音器电位(CM)
一定范围内与声波的频率和幅度完全一致 无阈值,无潜伏期和不应期 不易疲劳,不发生适应现象 为多个毛细胞感受器电位的总和
耳蜗纵切面和耳蜗管横切面示意图
生理学(第9版)
二、内耳耳蜗的功能
(二)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1. 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
声波振动→耳蜗内液体→基底膜的底部振动→行波方式 →向耳蜗顶部传播
声波频率决定行波传播距离和最大振幅出现位置 ➢ 低频→行波传播远→最大振幅靠近蜗顶 ➢ 高频→行波传播近→最大振幅靠近蜗底 ➢ 基底膜振动的最大振幅处,毛细胞受刺激最大
重点难点
了解 1.外耳的功能;咽鼓管的功能;耳蜗的结构要点;听神经动 作电位;听觉传入通路和听皮层的听觉分析功能;自主神经 反应 2.平衡感觉、嗅觉和味觉的中枢分析
第四节
听觉
生理学(第9版)
概述
听觉器官的适宜刺激
➢ 20~20000Hz的声波
听阈
➢ 对于每一种频率的声波,人耳都有一个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称为听阈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四节 听觉 第五节 平衡感觉 第六节 嗅觉和味觉
重点难点
掌握 1.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2.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 3.耳蜗微音器电位 4.前庭器官的感受细胞 5.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生理功能
重点难点
熟悉 1.人耳的听阈和听域;鼓膜和听骨链的增压作用;耳蜗的感 音换能机制;耳蜗内电位;前庭姿势调节反射;前庭自主神 经反应;眼震颤 2.嗅觉感受器及其适宜刺激;嗅觉的一般性质 3.味觉感受器及其适宜刺激;味觉的一般性质
最大可听阈
➢ 当声音的强度增加到某一限度时,则在引起听觉的同时还会引起鼓膜的疼痛感觉,这一限 度称为最大可听阈
生理学(第9版)
听域
➢ 右图是以声波频率为横坐标,以 声压为纵坐标绘制而成的人耳听 力曲线,其中下方曲线表示不同 频率的听阈,上方曲线表示其最 大可听阈,两条曲线所包绕的面 积称为听域
感觉器官 椭圆囊 椭圆囊 球囊 球囊
外半规管 外半规管
生理学(第9版)
二、前庭反应
(二)前庭自主神经反应
前庭器官受过强或过久的刺激时所引起的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导致皮肤苍(第9版)
一、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和适宜刺激
(二)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生理功能
1. 半规管
正、负角加速度运动
2. 椭圆囊和球囊
直线加速度运动
➢ 椭圆囊:水平方向 ➢ 球 囊:垂直方向
(头部在空间的位置)
椭圆囊和球囊中囊斑的位置以及毛细胞顶部 纤毛的排列方向
生理学(第9版)
二、前庭反应
(一)前庭姿势调节反射
基底膜振动→长纤毛向短纤毛侧弯曲→细胞顶部的 机械门控通道关闭→膜发生超极化,无递质释放
机械门控通道在毛细胞信号转导中的作用示意图
生理学(第9版)
二、内耳耳蜗的功能
(三)耳蜗的生物电现象
1. 耳蜗内电位(内淋巴电位)
是正电位(+80mV),内淋巴高K+, 低Na+, 与血管纹边缘细胞膜上的 钠泵和Na+-K+-2Cl-转运体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