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吉县概况
西吉:千山牧草,万户养牛!50_万头肉牛撑起壮阔产业
西吉:千山牧草,万户养牛!50万头肉牛撑起壮阔产业撰文/李昊斌 摄影/李昊斌 钟培源 辛怡丽经过多年发展,固原市西吉县肉牛产业呈现出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养殖、产业化经营的强劲势头5年来,全县肉牛饲养量增加24%,达到50.13万头;产值增加25%,达到22.88亿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18%,达到1572.1元。
肉牛产业已发展成当地调结构、促增收的支柱产业。
经过多年发展,如今该县肉牛产业呈现出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养殖、产业化经营的强劲势头,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产品总量大幅增长,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形成了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区域化产业发展格局。
政策推动 产业活力加速释放西吉县将肉牛产业作为调结构、促增收主要举措,坚定不移抓产业项目促发展,重点从“见犊补母”、饲草调制、养殖示范村等环节全产业链扶持肉牛产业,5年累计投入扶持资金10.2亿元、金融授信贷款48.7亿元、政策性保险0.36亿元,为产业发展夯实基础,鼓足“牛气”。
每年出台一系列肉牛产业扶持政策,着力解决广大养殖户资金不足的问题。
每年安排扶持资金1.8亿元以上;加大小额信贷、整村授信肉牛产业贷款等金融扶持力度,每年授信贷款10亿元;投入政策性保险保障资金,每年投入500万元以上,为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今年,西吉县进一步实施“见犊补母”政策,补贴基础母牛8万头;调购补栏西门塔尔良种基础母牛3.6万头;依托宁夏双成实业有限公司建成并投产兴隆镇单家集8万头肉牛定点屠宰场;在震湖乡建设牛羊肉精深加工厂1家。
全力打造宁夏肉牛养殖核心大县、牛肉产品加工强县和全国西门塔尔肉牛繁育基地,力争肉牛饲养量达到55万头,实现牧业综合产值29亿元。
上好的牛肉产区离不开六盘山,位于六盘山西麓的固原市西吉县,山高气爽、土肥草丰,是宁夏最大的肉牛养殖区。
高原生态、绿水青山,孕育出千山牧草、万户养牛的壮阔产业。
近年来,西吉县对标自治区“六特”产业布局,坚持“家家种草、户户养牛、自繁自育、适度规模”和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并举的发展路子,不断完善良种繁育、饲草料加工调制、舍饲高效养殖、动物疫病防控等技术保障体系。
西吉县水资源现状-保护对策和措施
西吉县水资源现状\保护对策和措施1西吉县水资源状况1.1河流水系县境内主要水系有葫芦河、清水河和祖厉河。
葫芦河发源于月亮山西麓,河源海拔2 570m,出口北峡口海拔1 676m,流域面积1 358.58km2,全长97.30km,河床比降1/200~1/500,主要支沟有50条,平均年径流量4 570万m3,年径流模数3.40万m3/km2,年侵蚀模数最高5 600t/km2,年总输沙量487万m3,葫芦河在西吉境内主要支流有东侧的马莲河、什字河和西侧的滥泥河。
清水河在县城东北部,有杜家河、金佛河、臭水河3条支流,流域面积564.55km2,年径流量2 260万m3,年径流模数4万m3/km2,年侵蚀模数3 310t/km2,年输沙量190万t。
祖厉河在县城西北部,流域面积491km2,年径流量880万m3,年径流模数 1.80万m3/km2,年侵蚀模数5 200t/km2,年输沙量255万t,径流少、泥沙大、水质差,矿化度在3g/L以上。
1.2水资源及水质县境水资源较为贫乏,无境外水可调节引用,地表、地下径流完全依靠降水,水资源特点是量少、质差、分布不均,年际年内变化大。
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0 825万m3,其中地表水资源7 891万m3,地下水资源2 934万m3,扣除重复计算水资源量2 934万m3,综合水资源总量为7 890万m3,在50%保证率情况下,可利用资源总量为2 970万m3;在75%保证率下,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2 160万m3;在95%保证率下,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1 280万m3。
葫芦河流域水质矿化度在1.20g/L之内,为弱矿化水,河岸两侧泉水水质多为淡水,仅滥泥河泉水矿化度略高,1~3g/L,也有部分泉水从含盐量较高的沟谷红土中流出,矿化度达3.50g/L。
清水河水质矿化度1g/L左右,但沙沟臭水泉至东沙沟口一段上,由于受矿化度达15.65g/L的臭水泉的污染,水质变劣。
西吉县马铃薯产业现状分析
西吉县马铃薯产业现状分析西吉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地处黄土高原东北部,属于黄土高原丘陵区,是中国西北马铃薯的主要产地之一。
西吉县自古以来就是马铃薯的主要产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使得西吉县成为了中国西北地区马铃薯的主要产地之一。
一、产业概况西吉县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一直居全国前列,主要原因在于西吉县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的适宜。
西吉县土地肥沃,土层适宜,土壤贫瘠,土层深厚,适合马铃薯的生长。
而且阳光充足,气候温暖,有利于马铃薯的生长。
西吉县主要以生产优质绿色原生态马铃薯为主,还会进行切割栽培。
西吉县的马铃薯品种多样,包括优质芬芳马铃薯、丰产晚熟马铃薯、品质优良糊化马铃薯等,可以满足不同买家的需求。
西吉县的马铃薯产业链条较为完整,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都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和规范的生产流程。
有专门的种植基地,有专门的加工企业,也有专门的销售渠道。
西吉县也在改进农业生产模式,推广现代化种植技术,提高马铃薯的品质和产量。
二、问题分析虽然西吉县的马铃薯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但也面临一些问题。
西吉县的马铃薯产业发展比较单一,缺乏品牌和特色,市场竞争压力较大。
使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存在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和资源浪费。
由于缺乏科学技术支持和管理经验,马铃薯产品质量和产量方面出现一些问题。
由于生产和加工环节的标准不统一,导致产品差异化程度不高。
三、发展对策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西吉县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发展对策。
要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品牌,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马铃薯产业集群,使产品具有竞争力。
推广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劳动力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加强科技创新和管理经验交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加强生产和加工环节的标准化管理,提高产品的差异化程度。
四、发展前景西吉县的马铃薯产业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条,也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改进。
西吉县的马铃薯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西吉扶贫事业的成就、经验与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西吉扶贫事业的成就、经验与启示作者:安维斌来源:《经营者》 2018年第22期安维斌摘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在扶贫事业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文中就笔者所在县改革开放以来在扶贫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经验以及启示进行介绍。
关键词扶贫事业成就经验启示西吉县地处宁夏西海固地区,过去是全国闻名的贫困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扶贫开发的不断推进,在扶贫事业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为贫困地区的精准脱贫提供了现实经验与启示。
一、扶贫事业取得的成就(一)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从20世纪80年代初“三西”扶贫开始到2017年底,全县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1983年底到2017年底,全县贫困人口从32.4万人减少到4.87万人,贫困人口减少了84.96%。
(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2年的119元增长到2017年的8401元,增长了69.6倍,近5年平均增速超过11%,是宁夏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最快的县(市)之一。
(三)民生情况显著改善2012年以来,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农村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9.5%、100%;改造修缮农村薄弱学校288所、农村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农村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教育质量持续提高,率先在宁夏实现了“教育强县”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基本实现了最低生活保障的全覆盖,农村社会保险缴费率达到90.5%;建成乡(镇)文化站19所、村级综合文化活动场所298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实现了全县乡(镇)中心卫生院和村级标准化卫生室的全覆盖目标。
初步实现了“学有所教、老有所养、乐有所去、病有所医”。
(四)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提升2012年以来,固原至西吉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打破了西吉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西吉至会宁高速公路施工全线开工;修建农村通村公路1717.64公里,基本消除了农村“断头路”,实现了硬化道路“村村通”;建设农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50多处,安装自来水管线6200公里,自来水入户5万多户;新建保障性住房8550套共40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危房2.7万户;实现了电、水、路、房、通信、网络、优美环境、清洁能源入农家,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和提升。
西吉境内的10多处烽火台!见证当年那个充满硝烟的年代
西吉境内的10多处烽⽕台!见证当年那个充满硝烟的年代西吉县历史悠久、⽂化积淀深厚、历史⽂脉深远。
从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地上繁衍⽣息,曾创造了⼈类⽂明。
典型的“齐家⽂化”和“马家窑⽂化”的先民就聚居在这⾥。
西吉境内有着众多的历史遗迹和⽂物遗存,曾有多个民族居于此处。
先后有猃狁、西戎、义渠、鲜卑、羌、回纥、党项、⼥真、蒙古、回、满、汉等⼏⼗个民族在这⾥⽣活,很多帝王将相与西吉这⽚热⼟有缘。
汉武帝刘彻,北魏孝⽂帝拓拔元宏、唐太宗李世明等曾“巡牧观马”于西吉;元世祖成吉思汗曾驻⾜西吉古城——⽺牧隆城三年之久。
西吉境内的战国秦长城在⼏千年的历史风⾬中,西吉所处的军事地位⼗分重要。
这⾥是边陲要地,常常兵戎相见,硝烟弥漫,满⽬创伤。
经西吉⽂物⼯作者多年调査发现,西吉境内的烽燧相当⼀部分已经被湮没,⽆迹可考,经调查考证仅存 10多处。
烽燧,古时⽤于点燃烟⽕传递重要消息的⾼台,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是为防⽌敌⼈⼊侵⽽建的,遇有敌情发⽣,则⽩天放烟,夜间点⽕,台台相连,传递消息。
烽⽕台俗称烽垠、墩垠、烟墩、墩台、狼烟台,古代边防作为瞭望及烽燧报警⽤的⾼⼟台,其形状因时因地⽽不同,⼤体为⽅、圆两种。
烽⽕台的建筑早于长城,但⾃长城出现后,长城沿线的烽⽕台便与长城密切结为⼀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甚⾄就建在长城上,特别是汉代,朝廷⾮常重视烽⽕台的建筑。
烽⽕台在汉代称作烽垠(烽候)、亭燧,唐宋称作烽台,并把“烽燧”⼀词也引申为烽⽕台,明代则⼀般称作烟墩或墩台(西北明代墩台,⼤的还有御敌之功能)。
烽⽕台⼀般相距10⾥左右,明代也有距离5⾥左右的,守台⼠兵发现敌⼈来犯时,⽴即于台上燃起烽⽕,邻台见到后依样随之,这样敌情便可迅速传递到军事中枢部门。
战国烽燧1、王少台⼭烽燧位于西吉县兴隆镇张节⼦村东⼭顶,圆锥体,属战国时期军事设施。
底径12 ⽶,占地⾯积108平⽅⽶,黄⼟夯筑,夯层0.15〜0.2⽶,周围地⾯散布灰陶残⽚。
西吉县迎喜神仪式及其文化功能
2018年第1期总第圆愿8期艺·术·博·览西吉县迎喜神仪式及其文化功能王瑞(北方民族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宁夏银川750021)摘要:在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宁夏西吉、海原、固原、隆德等很多地方都有全村一起统习俗。
西吉县迎喜神仪式有两个特点,一是主持参与仪式的以村里德高望重的男这是传统农耕社会自然村落组织的延续;二是迎喜神仪式与原始信仰密切相关。
迎喜神仪定的文化意义及社会功能,反映出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关键词:宁夏西吉;春节年俗;迎喜神;文化意义;社会功能中图分类号:C9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584(2018)01-0150-05每年的正月初一,宁夏西吉县有全村一起出动迎喜神的传统习俗。
民间传说喜神能带来吉祥和喜气,因此在农历新年第一天,西吉县男女老少会去迎喜神。
在西吉县,民间俗称迎喜神为“出行”。
早年间“出行”时,村民会给自家的牛、马、驴等家畜头上系红绸子,然后绕村庄转一圈;现代人“出行”时,除了家畜以外也会给自家的摩托车、小汽车系上红绸子绕村,十分热闹。
相对于扫尘、祭灶、贴门联、祭祖、吃年夜饭等家庭色彩浓烈的春节习俗而言,正月初一迎喜神仪式是西海固地区保留的具有集体性的春节习俗仪式之一。
一、迎喜神仪式调查地点概况西吉县位于宁夏南部六盘山西麓,全县总面积3130平方公里,耕地242.09万亩。
西吉县总人口约49.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5万人,占总人口的85.7%。
可以说,西吉县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农业大县。
笔者调研“出行”仪式的吉强镇是西吉县政府所在地,前咀村是吉强镇下辖的一个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村落。
中国的岁时节日是伴随着农业产生的,虽然西吉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区,但是其平均海拔2400米,年均降水400毫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95立方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20。
“十年九旱”是西吉县气候的常态。
生态环境脆弱,地理位置较为封闭,基于这样一种自然人文环境,西吉县人民将大多数传统的年俗行为在形式上较为完整地保存并传承下来。
西吉县水资源状况分析及应对策略
C h i n a s c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R e vi e g "
l
西 吉 县 水 资源状 况 分 析及 应 对 策略
陈 雪
( 西吉 县吉 强水 利 工作 站 宁夏 西吉 7 5 6 2 0 0 )
根据《 西吉县 水资 源鉴定 报告》 , 全县 水资源 总量为 8 1 2 0 . 0 万 m] , 地下 水资 源 量为 2 9 1 0 . o 万m’ , 地 下水资 源量是 与地表 水资 源量之 间的 重复 计算量 , 多 年 平 均水 资源总 量 为8 1 2 0 . 0 万一 , 其 中葫芦 河 千流3 8 5 0 . 0 7 Y m3 , 滥 泥河 1 7 4 0 . 0 7 Y m , 清 水河 1 7 3 0 . 0 7  ̄ ms , 祖厉 河7 9 . 0 万 l 多年 平均 可利 用水 资源 总 量4 7 3 O . 0 万m3 枯 水 年可 利用 水资 源总 量为 3 1 6 9 . 0 万m] , 据2 0 1 1 年 底统 计 , 人 均可 利用 水 资源 量仅 为9 2 . O m3 , 属 于严 重缺 水地 区 。
效 益难 以发挥 。 5 . 2 水资源 管 理机 制不 健全 , 执 法 不到 位 , 水 资源 失去 了采 补平 衡 由于水 资源管理机 制不健 全 , 执法 队伍不壮 大 , 执法 不到位 , 缺乏对 水资源 开 发利用 的有 效监 管 , 近 年来 , 县 内的 中小型 淀粉 厂 、 预 制厂 、 采砂厂 以及 当地 特 色农 业的 的蓬勃 发展 , 由于 取水水 源单一 , 各 用水企 业和农 户未 经过水政 监 督部 门的许 可 , 随意建有 大量的 自备井 , 长年大量开 采 , 致 使局部地 区形成地 下
西吉县特色冷凉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西吉县特色冷凉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西吉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祁连山脉东段,气候凉爽,是一个非常适合冷凉蔬菜种植的地区。
近年来,西吉县特色冷凉蔬菜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了该县的重要产业之一。
本文将对西吉县特色冷凉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产业现状分析1. 蔬菜品种丰富多样西吉县特色冷凉蔬菜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该地区气候凉爽,光照充足,土壤肥沃,非常适合冷凉蔬菜的种植。
目前,该县主要种植的特色冷凉蔬菜包括高山蔬菜、甘蓝、西红柿、小白菜、黄瓜等,品种丰富多样,满足了市场对于冷凉蔬菜的需求。
2.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西吉县特色冷凉蔬菜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据统计数据显示,该县冷凉蔬菜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X万亩,产值达到了X亿元,成为了该县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冷凉蔬菜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3. 产业链条完善西吉县特色冷凉蔬菜产业的发展还得益于其完善的产业链条,从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农民种植冷凉蔬菜,经过统一的收购、加工和包装后,再销往各地市场。
产业链条的完善不仅提高了产业附加值,还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二、问题分析1. 技术仍需提高尽管西吉县特色冷凉蔬菜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技术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欠缺。
目前,冷凉蔬菜的种植主要还停留在传统的种植模式上,缺乏高效的种植和管理技术。
这不仅影响了蔬菜的品质和产量,也限制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 产销一体化还需加强目前,西吉县特色冷凉蔬菜的销售主要集中在当地周边市场,对外销售渠道较为狭窄。
由于产销一体化程度不高,导致了部分冷凉蔬菜的销售不畅,产销不平衡。
如何拓展销售渠道,加强产销一体化,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3. 品牌建设还不够完善在冷凉蔬菜产业中,品牌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些冷凉蔬菜生产企业仍然停留在粗放式管理阶段,缺乏有竞争力的品牌和产品,限制了企业的发展空间。
对西吉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建议
对西吉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建议
王 炯
( 西吉县 水务 局 , 宁夏 固原 7 6 0 ) 5 2 0
摘要 : 通过 对 西 吉县 农村 饮 水安全 工程 存在 问题 进行 分析研 究 , 出 了相 应的 对策 和建议 。 提 关键词 : 村饮 水 ; 益 ; 农 效 问题 ; 建议 ; 西吉县
苦咸 水 、 高氟水 , 发氟 斑 牙 、 石 性疾 病 , 大地 损 引 结 极
项 目实施以来 , 在县委、 政府统—部署下, 各相关部门密 切配合 , 克服各种困难 ,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要经验如下: 41 各级 党委 、 . 政府 高度 重视 , 做好农村饮 水安全 工 是
作 的 组 织保 证
农村饮 水安全 工程实施后 , 大农 民群众不仅 喝上 广
了洁净卫生 的水 ,而且极大地改 善了环境卫生条件 , 出 现 了灶 台清 洁 、 室整 洁 、 浴 厕所 干净 、 院绿荫 的新气 庭
象 。政府也按照新农村建设 的总体规划和要求 , 在项 目 区逐步启动 了沼气池 、 乡村 道路 、 排水沟 , 房前屋 后绿化
处, 蒸馏棚 3 座 , 0 全县达到安全 和基 本安全 的农村人 口 数量为 3. 07 9万人 , 占农村 总人 口的 6 . %。 71 0 3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取得的成效
社 会 稳 定
项 目实施前 , 由于缺水 , 群众经常排 队担水 , 在村与
村之 间、 民之间常因争水发生纠纷 , 村 尤其 在民族 地区 ,
2 农村供水发展历程
吃水 问题上 , 拉水成本 每吨高达 4 0元 , 吃水浪 费了大 为 量 的人力 和财力 , 每天用于拉水 的时间平 均在 2小时以
西吉县灌区灌溉用水情况
西吉县灌区灌溉用水情况作者:魏秀芳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12期【摘要】大力发展西吉县灌区节水改造,可以彻底改变原有老灌区畦田田块面积过大和“大水漫灌”的粗放型灌水方式,实行节约、计划用水,从而可增加水资源调控力度,充分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
【关键词】灌溉;现状;解决措施1概况西吉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属大陆性气候带的边缘,为中温带半干旱到干旱过渡地区,年平均降水量427.9mm,虽高于全区平均值,但时空分布极不平衡,降水呈南多北少,东丰西欠的趋势,蒸发强烈,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490mm,陆面蒸发量东南部为450mm,西北部为400mm。
年平均气温南高北低,大部分地区在4—7℃,大于10℃的有效积温为2400℃,最高温出现在夏季七月份,最低温出现在冬季一月份。
年日照时数2322.3小时,无霜期短,平均100—150天,冻土层深68—106cm。
灌区自然灾害频繁,主要有干旱、冰雹、霜冻、暴雨等灾害,以干旱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不但春旱、夏旱经常发生,而且有时出现秋旱或春夏秋连旱,旱灾是影响灌区生产最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2灌区灌溉用水情况2.1灌溉效益:据调查统计,我县有效灌溉面积为20.3万亩,实有灌溉面积为17.8万亩,其中库坝灌溉面积为10.36万亩,机井灌溉面积为4.44万亩,高抽等其他灌溉面积为3万亩。
灌区以种植小麦为主,夹有少量蔬菜和其它经济作物,由于近年来我县旱情严重,水库蓄水水量甚少,机井水位严重下降,使得灌区灌溉面积仅为43716亩,其中机井灌溉面积29576亩,库灌面积12140亩。
2.2灌水定额及成本:我县是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近年来,国家虽然加大对农村灌溉水利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但由于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低下,使得我县的灌溉设施落后,大部分只能采取土渠输水,水资源浪费严重。
据调查,库坝灌区灌水定额为90-100m3/次·亩,每年亩均水费为10元;机井灌区灌水定额为60-65m3/次·亩,每年亩均水费为20元。
宁夏西吉县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稿源】发布日期:[08-08-03 ] 【作者】西吉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南部、六盘山西麓的黄土高原中心地带。
地理位置处于东径105°20′~106°04′,北纬35°35′~36°14′。
东西长67公里、南北宽74公里,总面积3143.85平方公里。
东距固原市63公里,北距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391公里,西距甘肃省兰州市272公里;东距陕西省会西安市459公里,南至甘肃静宁县城73公里,西至甘肃会宁县城173公里;国道309线、省道202线穿境而过。
地势南低,北、东、西渐次增高,海拔1688~2633米。
地貌分三种类型,即黄土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83.5%;河谷川道占全县总的6.1%;土石山区占全县总面积的104.%。
河流有葫芦河、清水河、祖厉河三条水系,但年径流量很小,夏季多枯竭。
境内气候温各,雨量较少,光照充足,无霜期短,降水和温度变率大。
春季气温回长快,干旱多风,冷暖变化大,多有倒春寒;夏季短暂,气温适中;秋季雨量较多,降温快,霜冻早;冬季长,严寒干燥。
四季交替变化不明显。
年平均气温5.3℃,年平均降水量350~500毫米,无霜期仅有100~150天左右。
干旱、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
西吉县土地类型多,土层厚,适宜农、林、牧、副、渔业综合发展。
经济以农业为主。
主要农作物夏粮有小麦、豆类、秋粮作物有莜麦、荞麦、糜谷、玉米、燕麦、马铃薯,经济作物有胡麻、芸芥。
野生植物有69科155属430多种,其中有70余种药材和野生蕨其等;西吉县彩鲫是世界珍贵而稀有的鱼种之一。
西吉东南部距县城20多公里的战国秦长城遗迹,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西吉县人民政府重点保护的原古遗迹。
北部土石山区的火石寨乡部分地带,林木葱茏,草原植被好,流水清澈,山峦迭障,奇峰高耸。
扫竹岭(亦称云台山、西武当)、蝉佛寺、石寺山、石城等,山势险峻,景致壮观。
南北朝时建有石窟群,佛像造型功力深厚。
加强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的措施
加强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的措施摘要对西吉县天然林保护工程10年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行全面的总结,以期为二期工程规划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建设;工程管理;措施中图分类号 f3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209-01西吉县土地总面积3 143 km2,林业用地9.93万hm2,占国土面积的31.8%,森林覆盖率6.8%,林木绿化率7.9%。
西吉县自2000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实现了以森林资源保护为主,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赢”的林业发展之路。
目前,全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区社会和谐稳定。
西吉县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资源管护面积涉及19个乡(镇)10个国有林场,年管护总面积为4.06万hm2,封山育林1.39万hm2,分流安置富余分流人员270人。
自治区林业局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1月对西吉县天然林保护一期工程实施情况,包括森林资源管护,公益林建设及工程档案管理等进行核查验收,经检查,各年度作业设计、批复和资金计划文件、信息季报、年报、社会保险、工程组织机构及责任书签订等档案资料完整规范,核实率均为100%,综合考核位居全区第2位。
一期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为二期工程规划和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1 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加快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是一项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巨大生态建设工程,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1-5]。
西吉县于2000年成立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领导小组,政府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政府副县长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林业局,由局长任主任,副局长任副主任,办公室工作人员6名。
工程管理实行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每年县政府都与各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政府、部门一把手为森林管理第一责任人。
建立健全管护组织,乡、村、组层层落实森林管护队伍,配备专职护林人员。
完善工程管理办法和工作制度,建立了工作考核制度和值班记录制度,做到了山头有人守、林地有人护、责任有人担。
我的家乡西吉县作文
我的家乡西吉县作文
哎呀,我的家乡西吉县可美啦!哈哈。
西吉有好多好多好玩的地方呀。
有那大大的广场,我经常在那里跑来跑去,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嘿呀,可开心啦。
还有那些漂亮的公园,里面有好多花花草草,五颜六色的,可好看了呢。
西吉还有很多好吃的哟!那香香的土豆,哎呀,吃起来绵绵的,我可喜欢啦。
还有各种特色的小吃,每次吃到嘴里,我都忍不住说“嘿嘿,真好吃呀”。
我最喜欢的还是家乡的人啦。
大家都特别热情,走在路上,都会互相打招呼。
邻居的爷爷奶奶也对我可好啦,经常会给我好吃的。
哈哈,生活在这里感觉好温暖呀。
家乡的四季也各有不同呢。
春天,到处都生机勃勃的;夏天,可以尽情地在外面玩耍;秋天,能看到金黄的树叶;冬天,还可以玩雪呢,哎呀,真是太棒啦!
我真的好爱我的家乡西吉县呀,嘿嘿,希望它能一直这么美好下去!。
我的家乡西吉县作文
我的家乡西吉县作文
我的家乡是西吉,我喜欢我的家乡,因为它有许许多多的景色,有风景秀丽的香山、有雄伟壮观的六盘山、有风景优美的西吉湖。
最让我喜爱的就是香山。
香山在西吉县,是一座美丽的山,远远望去,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
当你爬上山顶时,会看到一座座高耸耸立的山峰。
那树木成荫、鸟鸣蝉叫、鸟语花香,让你一下子感到心旷神怡。
香山上还可以看见美丽的风景,那是因为这里还有一座古老的寺庙——宝灵寺,寺内古木参天,红墙碧瓦,佛像庄严。
每当山风吹过,满山翠绿和佛歌声便随风飘荡……
香山还有许多好玩、有趣的地方。
比如:山顶有一个高12米、宽8米、长15米、面积有350平方米的巨大土台,俗称
“金蟾塔”。
在“金蟾塔”周围有12个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的石
狮子和石刻。
传说石狮子是八戒吃了唐僧从西天取回的三颗唐僧取经路上所用过的“金印”所变。
每当微风吹过时,“金蟾塔”
便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这声音听起来非常好听。
—— 1 —1 —。
我的家乡作文西吉县
我的家乡作文西吉县
我的家乡在宁夏西吉县,这里四季分明,风景优美。
我最喜欢的就是家乡的秋。
金秋十月,秋风送爽,天高云淡,到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
远远望去,金黄的田野一望无际,像铺上了一层金黄的地毯,一阵秋风吹来,农民伯伯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走进果园,苹果、梨、柿子挂满了枝头,像一个个红灯笼。
黄橙橙的香蕉像一个个弯弯的小船。
葡萄一串串挂在藤蔓上,犹如一颗颗绿宝石。
红似火、粉似霞、黄似金、白似玉……五彩缤纷的水果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在果园旁边有一个小广场,那里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到了晚上,这里就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有的人在散步、有的人在唱歌、还有的人在放风筝……广场上热闹极了!
田野里农民伯伯正在收割玉米呢!只见他们用镰刀把玉米一棵一棵地割下来,不一会就割完了一大片土地。
我们学校后面有一个小树林,秋天那里瓜果飘香,树叶黄了落下来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
树上结满了各种各样的果实:有红通通的苹果、黄澄澄的梨……
—— 1 —1 —。
西吉县团结中学陈作文
西吉县团结中学陈作文西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少数民族聚居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然而,这里有一座誉满六盘山区的著名学府——宁夏西吉中学。
经历了70年的风雨沧桑的西吉中学,今天以全新的面貌、先进的理念、突出的特色、优异的成绩,成为先进教育思想的代表,区域教育科研的基地,优秀中学生的摇篮,在全区高中教育界竖起了一面旗帜。
西吉中学偎依在挺拔俊俏的六盘山下,坐落在秀丽悠远的葫芦河畔,创办于1945年,现有教学班97个,学生6300多名,教职工405名,占地320亩,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教育教学设施一流,教学、运动、生活区布局合理,环境幽美怡人,是一所现代化的花园式学校。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示范文学校园”,“全国校园文学特色学校”,“自治区文明单位”,“自治区安全文明校园”,自治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自治区卫生先进单位,自治区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月窗文学社“获全国中学生文学社五十佳单位等110多项荣誉。
作为宁夏首批示范高中,西吉中学注重发挥自身的示范辐射作用,落实区域教育“捆绑发展”,承担市、县课堂教学观摩课活动、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推动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
实行导师制,以师带徒,师徒结队,制定了《西吉中学导师制试行办法》,强化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增强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多数青年教师已成为教书育人的行家里手。
重视教科研是学校的优良传统。
制定和完善了《教育科研工作管理条例》、《教育科研考核与评估办法》等制度,确定青年教师、骨干教师、高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科研目标。
坚持集体备课、优质课比赛、“名师讲坛”等活动,教科研取得了显著成效。
承担的自治区科研课题“西吉中学教师培养模式实践研究”、“制约宁南山区教育发展的因素研究”已结题推广。
承担的“十二五”国家级课题“校园文学与新课标写作研究”正在实施中,学校评为“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课题“新课改形势下的校园文学研究”示范学校,全国优秀文学校园、自治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粉用马铃薯叶面积指数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粉用马铃薯叶面积指数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李剑萍;钱蕊;袁海燕;张学艺;王连喜;李琪【摘要】利用宁夏西吉县的田间试验结果和气象观测资料,对粉用马铃薯宁薯4号叶面积指数在生长期内的动态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积温、累积降水量和累积日照时数)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宁薯4号的马铃薯叶面积指数在全生育期曲线变化呈现生长前期缓慢增长,中期快速增长和后期缓慢下降的“S”形生长曲线.同时,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与气象因子和生长天数都有极显著的相关性,提取主成分F.通过相关分析得到F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相关方程为:LAI=e0.432-772.054/F,得出马铃薯叶面积指数与生长天数及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模型.【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11(039)006【总页数】4页(P178-181)【关键词】叶面积指数;气象因子;相关分析【作者】李剑萍;钱蕊;袁海燕;张学艺;王连喜;李琪【作者单位】宁夏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宁夏银川75000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宁夏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宁夏银川750002;宁夏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宁夏银川75000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32.01叶面积指数的提出源于作物学,20世纪40年代中期,英国农业生态学家Watson首先将叶面积指数定义为单位土地面积上单面植物光合作用面积的总和[1-2]。
叶面积指数是一个无量纲度量的参数,其大小与植被种类、生长期、叶片倾角、叶簇和气候因素等有关[3-4],还受测定方法的影响,是反映作物长势与预报作物产量的一个重要的农学参数,李福生等对宁夏春小麦叶面积与气象条件分析得出宁夏灌区春小麦叶面积生长与生育期内积温、日平均温度、日照时数、10 cm和20 cm累积土壤湿度均呈显著正相关[5];高素华等用叶面积指数建立产量模拟方程预报春小麦产量与实测值相差206.25 kg/hm2[6],关于粉用马铃薯生育期内叶面积及其与各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研究相对较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吉县概况
西吉县位于宁夏南部,六盘山西麓,全县总面积3144平方公里,现辖3镇16乡,306个行政村,4个居民小组,191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0.8万人,其中:回族28.76万人,占56.6%,是宁夏人口第一大县和少数民族聚居县。
主要地貌类型有葫芦河川道平原区、西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东北部土石山区三个地貌类型,海拔1688—2633米。
年平均气温为5.3℃,年平均降水量427.9毫米。
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自然灾害较为频繁,尤以干旱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水资源和矿产资源较为贫乏。
西吉县历史悠久,曾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秦长城横亘东西,汉代古墓群保存完整。
民国时期,西吉属泾源道,后改属陇东行政公署。
1942年10月10日建制立县,至今已走过了68年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西吉各族人民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经济快速发展,事业繁荣进步,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
形成了马铃薯、草畜、劳务、西芹等优势主导产业。
201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8亿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4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59元。
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西吉县是“中国马铃薯之乡”,所产马铃薯以其品质优、口感好、块茎大、淀粉含量高而闻名,是全国马铃薯种植第一大县,全县年种植马铃薯120万亩以上,以佳立公司为主的规模淀粉加工企业达151家,“西吉马铃薯”、“银鸥”牌精淀粉、“六盘
山”种薯驰名国内外,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
西吉县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火石寨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所独有的“丹霞”地貌,是我国北方发育最为典型、分布集中、造型丰富、规模宏大的丹霞地貌群,面积97.95平方公里,海拔在2100—2450米之间,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海拔最高的丹霞地貌群。
世界第二大震湖——党家岔地震堰塞湖是1920年海原大地震形成的,水域面积1.86平方公里,是国家级“地震滑坡堰塞湖遗址”保护区,有江南水乡美景。
同时,西吉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县,有浓郁的回乡风情,回族服饰讲究,回族口弦、花儿悠扬动听,构成了穆斯林文化氛围,回族风格的建筑、音乐、舞蹈、饮食文化与民间工艺更具民族特色。
西吉县被誉为红色旅游胜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红军长征曾数次途经并转战西吉,毛泽东夜宿单家集,周恩来驻扎公易镇。
1936年10月22日,红一、二方面军主力在将台堡胜利会师,也是红军长征中最后一次会师,标志着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1996年江泽民同志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纪念碑”亲笔题词。
将台堡三军会师纪念园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西吉县也被列入全国旅游精品线路。
西吉县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全国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宁夏劳务输出大县。
劳务输出是农民增收的“铁杆庄稼”,先后在福建、广州、深圳、厦门、新疆、山东及上海、北京等地建立了劳务基地310个,每年输出劳务12万人以上,“西吉劳务品牌”已走向中亚等国家和地区。
西吉县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教育事业方兴未艾,有各级各类学校420所,其中普通中学25所,九年制学校3所,小学390所,职业中学、幼儿园各1所,现有中小学教师5126人,在校学生10.7万人。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全县有医疗、预防、保健机构33个,其中县级医疗卫生单位5个,乡镇卫生院2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个,私立医院1所,村卫生室309所,现有病床700张,现有医务人员781名,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0%以上。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群众文化丰富多彩,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文化事业机构齐全,布局合理,已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
2011年是建党90周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全县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力实施产业兴县、工业富县、开放活县、教育强县、环境立县五大战略,更加注重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更加注重减少人口和提高素质,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生态移民步伐,着力打造西北重要的马铃薯种薯繁育和种植加工基地,走农业工业化的发展路子,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机遇,奋力开创“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和谐富裕新西吉。
开放的西吉诚邀海内外有识之士和社会各界朋友到西吉旅游、观光,来西吉投资置业,共同开发这片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