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西吉扶贫事业的成就、经验与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历程回顾与经验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历程回顾与经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历程回顾与经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通过大力扶持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扶贫,实施社会保障和兜底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我国成功地解决了数亿人口的贫困问题。
今天,我将回顾我国扶贫历程,并总结出一些经验。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的历程。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贫困现象普遍存在,贫困人口众多。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实行了“扶贫开发”战略,重点提出了“以扶贫开发为中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根本改革为重点、发展地区经济为战略依托、增强基层组织和群众的活力为突破口”的基本方针。
这个时期,我国采取了发展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措施,如农村土地流转、发展特色农业等,取得了初步的成绩。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扶贫政策也不断优化。
1994年,我国提出“扶贫开发,并举”的方针,将精准扶贫的理念引入扶贫工作中。
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将扶贫对象从区域性的范围缩小到个体家庭或个体,实施精确施策,更加注重贫困家庭的自主发展能力,推动就业创业,提高贫困群众的收入水平。
21世纪以来,我国进一步深化了扶贫工作。
2001年,中央提出了“抓住机遇,稳中求进”的工作思路,明确了“一个愿景、两个基本点、三种支持”的战略。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国通过发展经济、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多种途径,不断减少贫困人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1000多万,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6%以下。
截至2020年底,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已经全部脱贫。
其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经验总结。
首先,坚持精准扶贫,精确确定扶贫对象。
过去我国扶贫工作基本是按地区划定的,忽视了个体家庭的实际情况,造成了扶贫对象的误判。
而现在我国实施了精确扶贫政策,通过全面排查,实现了对贫困家庭的全面了解,更能够针对性地提供帮助。
其次,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
乡村振兴案例
乡村振兴案例乡村振兴是中国的重要战略,旨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以及实现城乡发展的协调。
下面将介绍一个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宁夏固原市的小岔河乡。
小岔河乡位于宁夏固原市西吉县,是一个典型的贫困乡村。
在过去,该乡主要依赖农业生产,由于外部条件的限制,农民的经济收入很低,生活水平较为艰难。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乡村振兴战略在小岔河乡得到了充分的实施。
首先,小岔河乡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实现了乡村振兴。
该乡积极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引进先进的农业设施和设备,并加强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建设。
在农业方面,他们主要发展蔬菜种植、水果种植以及畜牧业。
通过科技手段和规模经营,农民的产出显著增加,农业收入得到极大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
其次,小岔河乡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了乡村振兴。
该乡以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为基础,积极开展乡村旅游业务。
他们把传统的农家院进行改造,打造出具有浓厚乡土特色的民宿,吸引了许多游客来此度假观光。
同时,该乡通过整合旅游资源,举办了各式各样的农耕体验活动,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进入该乡,进一步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第三,小岔河乡注重发展教育事业,提升农民的素质和技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持。
乡政府投入大量资源建立了中小学和职业培训学校,并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通过教育,农民的文化水平得到了提高,意识到了不断学习的重要性。
同时,职业培训学校为农民提供了技能培训,使其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小岔河乡的乡村振兴案例证明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性。
通过发展农业产业、乡村旅游和教育事业,小岔河乡成功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这一案例不仅为其他贫困乡村提供了借鉴,也为全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改革开放40年扶贫开发:历程,成就·经验
改革开放40年扶贫开发:历程,成就·经验作者:王玉福闫艳来源:《理论导刊》 2018年第11期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扶贫开发先后经历了体制改革推动扶贫、大规模扶贫开发、扶贫攻坚、综合扶贫开发、精准扶贫等五个阶段。
经过40年的扶贫实践,我国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中国的扶贫实践不仅惠及中国人民,对世界减贫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取得这一成就的基本经验包括:立足贫困状况,适时调整瞄准对象,注重开发式与救济式、保障式扶贫相结合,注重党的领导下贫困群众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注重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
关键词:改革开放40年;扶贫历程;扶贫成就;扶贫经验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8)11-0004-06作者简介:王玉福(1995-),男,山东日照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闫艳(1973-),女,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扶贫开发取得了重大成就,帮助7亿多人摆脱了贫困,也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系统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扶贫开发的历程、深入分析扶贫成就、总结扶贫经验,对如期实现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改革开放40年扶贫开发的艰辛历程从1978年至今,我国的扶贫开发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一)1978-1985年: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年,按中国政府确定的贫困标准统计,贫困人口为2�5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0�7%。
”[1]1978年以前,农业经营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农民的付出与所得不成正比,严重制约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这是那一时期农村领域发生贫困的主要原因。
把好脉搏 对症下药 坚决打赢西吉脱贫攻坚战--助推宁夏如期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把好脉搏对症下药坚决打赢西吉脱贫攻坚战--助推宁夏如期
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何淑丽
【期刊名称】《统计与经济》
【年(卷),期】2016(000)003
【摘要】西吉县是宁夏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贫困人口规模大,分布零散,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特别是一些已经解决温饱的群众因灾、因病、因学返贫问题还很突出。
自中央开展扶贫工作以来,西吉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县委、政府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脱贫攻坚总缆全局,找准穷根,量身定做、对症下药,通过“五大战役”打出补短板、强支撑,增后劲的“组合拳”,坚绝打赢西吉扶贫攻坚战,实现全县人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助推宁夏如期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总页数】3页(P46-48)
【作者】何淑丽
【作者单位】西吉县统计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7
【相关文献】
1.2018年全面脱贫摘帽在西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庆市限时打赢扶贫攻坚战 [J], ;
2.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J], 濮灵
3.省农业农村厅召开2020年产业扶贫工作会议——贯彻落实中央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议和省委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动员部署全力抓好产业扶贫坚决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J], 陈城
4.乘风破浪摘穷帽乘势而上奔小康鹰潭市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J], 汪荣中
5.为脱贫摘帽攻坚战提供坚强组织保障——麻栗坡县脱贫摘帽攻坚战主要做法 [J], 苏正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扶贫历程与展望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扶贫历程与展望作者:陈明珠来源:《求知》2019年第01期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解决贫困问题。
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初期,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合作化、人民公社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扶贫的效果,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低效率、工农“剪刀差”、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等因素影响下,一段时期内,我国农村土地生产效益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挫伤,农民的收入和福利水平不高,农村依然存在较多贫困人口。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为契机,经过四十年的长足发展,中国在扶贫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扶贫政策的演进1.体制变迁与贫困的初步缓解(1978—1985年)。
1978年开始,中国政府开始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并实行了对外开放。
这种转型和开放伴随有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乡镇企业发展、人口流动限制政策松动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这些措施成为助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解决贫困问题的主要推动力。
随着社会经济活力的全面释放,这个时期成为中国减贫工作成绩最为显著的时期——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下降到1985年的1.25亿人。
这一时期国家扶贫的主要措施包括:设立财政发展基金支持老少边穷地区、“以工代赈”对贫困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对重点扶贫地区进行重点扶持等,奠定了国家开展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扶贫的基础。
2.以区域为主的开发式扶贫时期(1986—2000年)。
在经济高速增长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拉开了中国城鄉、区域、工农之间的差距,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边际效益逐渐下降,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改善状况趋于停滞,经济社会高增长的效益较难广泛惠及贫困人口,于是我国正式开启了针对贫困地区的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扶贫开发计划。
通过确立开发式扶贫的方针、确定贫困标准和重点扶持区域、实施信贷扶贫政策等,这一时期的扶贫瞄准定位切换到了区域(贫困县),贫困县可以获得更多的财政等支持。
践行初心使命决胜脱贫攻坚心得
践行初心使命决胜脱贫攻坚心得脱贫攻坚要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地帮助每家贫困户制定好一个切合实际、有效管用的计划。
下面是由作者带来的有关脱贫攻坚心得体会5篇,以方便大家鉴戒学习。
脱贫攻坚心得体会1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了一个非常雄伟的目标,到202X年让现有的贫困人口脱贫,这样一个目标实际上包含几层含义:贫困地区的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要超过全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让最贫困的老百姓获得更多改革开放的成果,让贫困地区的发展更加均衡,更加均等。
目标中包含了我们改革转型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发展,是让我们的贫困人口、弱势群体在教育、卫生、社会保证各个方面等有更加公平的机会,有一个更加宽松、富裕的发展环境,来实现更高质量的增长和发展。
最后我想说的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核心气力是贫困群众自己,我们期望通过发布这样的一个行动,让老百姓真逼真切参与到脱贫攻坚的进程中,让他们自己成为脱贫攻坚的主体气力。
我们这个活动为何叫做202X减贫论坛,是由于我们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到202X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了一个非常雄伟的目标,到202X年让现有的贫困人口脱贫,这样一个目标实际上包含几层含义:贫困地区的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要超过全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让最贫困的老百姓获得更多改革开放的成果,让贫困地区的发展更加均衡,更加均等。
目标中包含了我们改革转型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发展,是让我们的贫困人口、弱势群体在教育、卫生、社会保证各个方面等有更加公平的机会,有一个更加宽松、富裕的发展环境,来实现更高质量的增长和发展。
最后我想说的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核心气力是贫困群众自己,我们期望通过发布这样的一个行动,让老百姓真逼真切参与到脱贫攻坚的进程中,让他们自己成为脱贫攻坚的主体气力。
脱贫攻坚心得体会2自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组织部门积极行动,坚持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手抓,全力以赴打好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场硬仗。
宁夏西吉体会乡村振兴,感受家乡变化1500字
宁夏西吉体会乡村振兴,感受家乡变化1500字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署,这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贫富差异较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从实际出发,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各方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努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基础。
发展是第一要务。
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
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
农业强,产业必须强。
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
要实现产业兴旺,首先要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是通过培育农业品牌、增强科技创新、强化城乡融合,补齐农业发展短板,促进农村产业集聚。
人才振兴是支撑。
“人才兴,事业方兴”。
发展离不开人,乡村振兴自当不例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解决人的间题。
由于受前些年农村发展“钱景”不大的影响,大量人口外出务工,农村缺人特别是缺少能人的问题,已经成为振兴乡村的制约瓶须。
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做好农村人才政策这篇大文章,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建设。
既重视本土人才的培育,培养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生カ军。
也要广纳懂科技、懂市场、懂法律、懂管理的贤才能人到农村来创新创业,让农村成为贤才能人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质专业化乡村振兴队伍,增强农业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和农村产业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西吉县实施水利富民工程取得的成果及主要做法分析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94XIANGCUN KEJI2017年12月(下)西吉县实施水利富民工程取得的成果及主要做法分析徐雅玲(西吉县水务局,宁夏西吉756200)[摘要]近年来,宁夏西吉县围绕农村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水利富民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就工程建设取得的成果和主要措施展开阐述,以期推动水利富民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水利富民工程;成果;主要做法[中图分类号]F323.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17)36-94-21西吉县水利富民工程取得的建设成果1.1以饮水安全为中心,加快基层建设步伐,推动扶贫攻坚进程宁夏西吉县大力推动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让当地农民饮水问题一举得到彻底解决。
在推动基层建设的过程中,将饮水安全作为关注重点,推动扶贫攻坚进程。
一方面,在全县实现了饮水安全工程全覆盖,保证了全县尤其是贫困乡镇群众的饮水问题;另一方面,展开全县农村中小学饮水调查,结合实际状况,针对设计统一施工,彻底解决了师生缺乏饮水设施、设施功能不全、饮水质量不佳等安全问题。
1.2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建设生态西吉在国家拉动内需的大环境下,以水土保持为治理重心,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通过植树造林、草地绿化、合理建设乡村公路的方式,让水土保持面积得到了大幅度增加。
迄今为止,西吉县已经拥有了相对完善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
在一系列治理措施的影响下,西吉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不仅实现了生态修复,而且为西吉县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创造了条件。
1.3以节水建设为中心,强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近年来,西吉县大力引导和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以扶贫开发为契机,推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等众多国家鼓励和扶持的水利项目建设,通过打水源井、铺设地下输水管网、规划配灌设备,重点引导和建设节水工程,不仅让灌溉面积得到了大幅增加,而且在节水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2主要做法2.1领导高度重视,全力强化农建组织管理一直以来,各级政府领导对于西吉县水利工程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从水利部到县水务局都有相关领导多次深入基层,对水利工程建设展开调研和指导,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西吉县开展富硒马铃薯生产示范推广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西吉县开展富硒马铃薯生产示范推广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作者:马瑞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24期摘要为了让富硒马铃薯成为推动西吉县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开展了富硒马铃薯生产示范推广。
本文总结其目标任务、研究内容、工作措施,分析其取得的成效,以供参考。
关键词富硒马铃薯;示范推广;工作措施;成效;宁夏西吉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4-0089-02西吉县是宁夏人口第一大县和少数民族聚居县,也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
西吉县辖3个镇16个乡,306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292个村民小组。
境内沟壑纵横,山坡地比例大,土层较深厚,土壤以黑垆土为主,灰褐土次之,质地多为中壤,保肥、保水性能好。
年均气温5.3 ℃,年日照时数2 322 h,60%的降水集中在7—9月。
西吉县海拔高、气候冷凉、病毒传媒少、天然隔离条件好,是最适宜种植马铃薯的区域之一[1-2]。
因此,2015年以来,当地通过院地合作,开展富硒马铃薯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种植,取得了成功。
1 目标任务为进一步加强院地合作,推进西吉富硒马铃薯生产技术攻关与示范推广,组织马铃薯专业技术人员,研究马铃薯对低硒土壤中硒吸收的障碍,阐明低硒土壤上作物对外源硒的有效利用性,选择适宜马铃薯生产的专用有机硒生物肥料,研究硒对提高马铃薯产量与品质的效应。
开展试验研究,建立富硒马铃薯生产、加工全程质量控制技术、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体系[3]。
建设富硒马铃薯试验示范基地,集成推广应用优良马铃薯品种、地膜覆盖、立体复合种植、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作业、病虫草害综合防控等适用技术。
2 研究内容在西吉县将台乡西坪村,建设富硒马铃薯示范基地666.67 hm2,集成推广应用优良品种、地膜覆盖、立体复合种植、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作业、病虫草害综合防控等适用技术,提高马铃薯单位面积产量水平。
其中:推广宽幅半膜覆盖栽培技术,主推4∶2种植方式的立体复合种植示范基地266.67 hm2;推广秋施肥、秋覆膜、早春覆膜旱作节水技术示范基地133.33 hm2;推广以精选种薯、催芽晒种、药剂拌种、田间喷雾为主的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示范基地133.33 hm2;推广机械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133.33 hm2,重点推广机种、机械中耕、培土、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机收等技术[4-5]。
思想汇报:脱贫攻坚战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宝贵经验
思想汇报:脱贫攻坚战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宝贵经验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公司全力以赴,积极参与国家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我们以客观、真实的态度,全面评估了过去一年的工作情况,并提出了未来的计划和目标。
本文将重点总结我们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的成就和宝贵经验。
首先,我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态度,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我们深入贫困地区进行实地调研,了解贫困群众的实际需求和困难。
在此基础上,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扶贫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进行数据分析和调整,确保我们的工作高效而精准。
其次,我们重视扶贫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规划。
在脱贫攻坚战中,我们注重提升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活水平。
同时,我们也注重培训当地劳动力,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意识,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为贫困地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为贫困群众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我们积极探索跨部门合作,加强政府、企业和社会的联动机制。
我们与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建立了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制定和实施扶贫政策。
我们组织了多次座谈会、经验交流会,汇集了各方的智慧和力量,形成了合力攻坚的良好态势。
通过这种协作模式,我们的脱贫工作得到了更广泛的支持和认可,同时也为我们公司在扶贫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和资源。
最后,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秉持客观、真实的原则,不断总结和提炼脱贫攻坚的经验,努力创新工作方法和模式,进一步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我们将继续加强产业扶贫和教育扶贫,以发展为根本,以教育为基础,帮助贫困地区群众实现全面脱贫。
同时,我们也将加强组织能力建设,培养更多专业人才,提升整体人员素质,为未来的脱贫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过去一年我们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我们将牢记初心使命,坚定信心,继续努力为国家的脱贫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相信,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脱贫攻坚战一定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
辛勤耕耘 岁物丰成
辛勤耕耘岁物丰成作者:***来源:《宁夏画报》2020年第10期2020年,西吉县着力打造全县的五大产业优势区,在红耀、新营、田坪等西部乡镇着力打造马铃薯产业优势区;在兴隆、什字、马莲等乡镇着力打造草蓄产业优势区;在硝河、将台堡、马莲等乡镇着力打造冷凉蔬菜产业优势区;在兴平、震湖等乡镇着力打造中药材产业优势区;在偏城乡涵江村、硝河乡新庄、将台堡镇深岔村等17个乡镇24个村,加大青贮玉米种植面积,着力打造无籽粒玉米区。
2020年的丰收,对于西吉来说,无疑有着特殊的意义。
这一年的丰收,关乎乡村振兴、关乎脱贫攻坚、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而今,西吉风调雨顺,草足牛肥、菜多价好、五谷丰登,马铃薯更是长得个大条顺。
“洋芋蛋”成为农民脱贫致富“金蛋蛋”9月的红耀乡,一片由马铃薯汇聚而成的绿色海洋,在蓝天白云映衬下,让人心旷神怡。
微风吹过,薯海碧波荡漾,高调昭示着丰收。
红耀乡位于西吉县西北部,高海拔、低气温、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天然环境良好,马铃薯生长优势得天独厚,是西吉县马铃薯主要产区之一。
乡里的农户们靠着马铃薯增收致富,小庄村熊志忠带着村民们所耕种的坡地更是3次创马铃薯单产全区最高纪录,被传为佳话。
小庄村位于山区,曾经这里自然环境恶劣,高寒干旱、土地广种薄收,村民们常年靠着几亩冬小麦和豌豆讨生活、填肚子,马铃薯亩产量也是从未超过500公斤,只能算是农民勉强糊口的“洋芋蛋”“救命薯”。
2007年开始,针对干旱少雨底墒不足现状,西吉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压麦扩薯”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在小庄村推广马铃薯春覆膜种植。
熊志忠积极响应,一场春雨过后,他就给自家地里覆了地膜。
“当时政府免费给农户提供地膜,可大伙都嫌麻烦不愿意铺,我就找人开着自家3台四轮车,给别的地里也铺,能铺多少铺多少。
”熊志忠回忆说。
西吉严重缺水,用这种方式,小庄村的地里锁住了雨水,当年地膜马铃薯亩产就达到1000公斤。
尝到甜头的熊志忠开始不断尝试科学种植,三级种薯繁育体系开始实行后,他第一批选用脱毒种薯,亩产量和质量又上了一个台阶,“以前的薯种退化和病虫害严重,还没到收获的时候,洋芋蔓就变成一堆枯草,脱毒种薯直到收获,枝蔓、叶子都还翠绿翠绿的,结出的马铃薯个头大,外观漂亮均匀,口感绵软,不生虫、不生病。
扶贫攻坚的典型经验与启示
扶贫攻坚的典型经验与启示扶贫攻坚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多年来,中国在扶贫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典型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在国内取得了显著成效,也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减贫事业具有重要启示。
本文将从农村产业发展、精准扶贫、就业创业、教育培训等方面介绍扶贫攻坚的典型经验,并探讨其对于全球扶贫事业的启示。
一、农村产业发展农村产业发展是扶贫攻坚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国在农村产业发展方面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道路。
首先,中国积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如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等。
同时,政府加强对农产品品牌化、标准化、产业集群化的支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此外,中国还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生产条件和交通便利度。
这些经验为其他国家在农村产业发展方面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二、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是中国扶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也是将资源更加集中、政策更加精准地用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有效手段。
中国在精准扶贫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通过建立全面、动态、精准的贫困档案,准确掌握贫困人口的基本信息和扶贫需求。
其次,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贫困地区进行精细化识别和定位,确保扶贫政策和资源精准到位。
此外,中国还建立了多级协同、分层负责的扶贫工作机制,形成了全社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扶贫的格局。
这些经验为其他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提供了有效借鉴。
三、就业创业就业创业是减贫和脱贫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通过大力发展产业扶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带动就业等方式,有效解决了贫困地区的就业困难。
首先,通过引导和扶持贫困地区发展适应当地产业特点的产业,带动就业增收。
其次,通过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将农村富余劳动力引导到城市就业,并提供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服务。
另外,中国还鼓励贫困人口进行创业,提供创业培训、贷款支持等措施,促进其自主创业就业。
这些经验为其他国家在就业创业方面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启示。
西吉:真抓实干写答卷_奋楫扬帆启新程
西吉:真抓实干写答卷 奋楫扬帆启新程撰文/ 剡文鑫 摄影/钟培源 辛怡丽┃ 献礼二十大·宁夏这十年 ┃┃ 窗 口十年艰苦奋斗,十年春华秋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吉县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守为民初心,顺应群众期盼,团结一心、勇毅前行,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千年梦想照进现实。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在新时代赶考路上,西吉县响应“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不断书写人民满意的奋进答卷。
20[民生福祉持续提升]过去10年,对于西吉县广大干部群众来说,是极不平凡、令人难忘的10年,也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满的10年。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员参战、合力攻坚,全县37372户15558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稳定实现脱贫,237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综合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4%下降至零。
10年负重拼搏,西吉县彻底撕掉了千百年“苦瘠甲天下”的贫困标签。
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入学率、基本医疗参保率均达到100%;农村安全住房、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
截至2021年年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7%、11.4%。
西吉县委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10年来,西吉县坚持人民至上,心怀“国之大者”,砥砺奋进取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
这10年,西吉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累计投入25.81亿元,新改扩建学校294所,促进学前教育普惠普及、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特色多元、民办教育规范有序,办学条件实现华丽蜕变,稳稳托起10万学子的教育梦。
深化“县管校聘”教师管理体制,建成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
“互联网+教育”推广普及,“双减”政策开花结果,教育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
对西吉县农村贫困问题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初探
慢。由于农村社会保障涉及面广、 人多 、 资金需要量大, 农村 “ 扶真贫 , 真扶贫” , 切实提高农 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 减少贫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面I 临l 拘 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四、 加 快 农 村 全 面 建 成 小 康 社 会 的 建 议
困人 口, 才能加快小康进程 , 全面步入小康社会。
态环境约束 , 农业抵御 自然灾 害能力不强 、 种粮效益低 、 科学种 植 、 养殖 , 掀 起新一轮种 养高潮 。二是通过发 展
发展后劲仍然不足, 基础仍不牢 固, 所 以粮食总产的增幅 现 代农 业 , 完善 农 业技 术推 广 服务体 系 , 提 升现 代 农 在逐年放缓。2 0 1 3 年西吉县粮食总产量仅增长 1 . 2 %, 增 业 的科 技支撑 , 提高 土地 的生产 效率 。三是加 强 以农
面综合来 看 , 距全面建成小康 的 目标仍 然较 大 , 离西吉 融 、公共 财政 和土地流转等制度建设 为主要 内容 的改
县2 0 1 4 年“ 为建设 和谐 富裕新 西吉 、 与全 区 同步进入 革 , 不 断培育农 民新 的增收亮点 。 三是制定积极的城镇
全 面小康社会” 的 目标距离还很远。
阶, 但随着 物价上涨 等 因素影 响 , 国家贫 困标准 提高 , 贫 困发 生率仍在不断扩大 , 贫 困人 口不 断增 加 , 这在很
一
( 一) 千方 百计增 加农 民收入 , 减少贫 困人 口数量 。 是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 和农业 产业化发展 ,优化产
大程度上 阻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的步 伐。从 西吉县 业 结构 , 提高农业 的综合生产 能力和整体效益 , 多渠道 劳 动力就 业结构 、人 口教育水平和农村居 民收入等方 增加农 民收入 。二是 以城 乡统筹 为契机 ,加快农 村金
西吉县农村经济工作发展现状及建议
西吉县农村经济工作发展现状及建议作者:杨军瑞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第17期摘要对西吉县农村经济工作发展现状、制约因素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经济;现状;制约因素;建议;宁夏西吉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300-01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
西吉县作为宁夏南部山区贫困县,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发展农村经济工作任务艰巨。
近年来,西吉县委、县政府针对该县工作实际,分析当前农村经济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和问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使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笔者作为一名农村经济工作者,对西吉县发展现代农业及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就如何做好今后的农村经济工作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议和意见。
1 西吉县农村经济工作发展现状西吉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地处六盘山西麓,属黄土高原干旱丘陵区,地势南低北高,海拔1 688~2 633 m,县域总面积3 144 km2。
主要地貌类型有葫芦河川道平原区、西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东北部土石山区3个地貌类型。
年平均气温为5.3 ℃,年平均降水量427.9 mm。
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自然灾害较为频繁,尤以干旱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水资源和矿产资源较为贫乏。
全县辖3个镇16个乡,4个居委会,306个行政村,1 909个村民小组。
总人口51万人,其中回族占52%,农业人口占94%,是全区人口第一大县、少数民族聚居县和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县。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西吉县各族人民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经济快速发展,事业繁荣进步,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
形成了马铃薯、草畜、劳务、西芹等优势主导产业,农村经济发展迅速。
2012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 658元,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西吉县退耕还林成效及后续产业发展措施
西吉县退耕还林成效及后续产业发展措施摘要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3个方面总结了西吉县退耕还林取得的成效,并阐述了后续产业的发展措施,以期巩固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果,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提供帮助。
关键词退耕还林;效益;后续产业;措施;宁夏西吉西吉县位于东经105°20′~106°4′,北纬35°35′~36°14′,位于宁夏南部山区,地处六盘山北段西麓、黄土高原腹地。
全县最高海拔2 633 m,最低海拔1 688 m,年平均降雨量427.9 mm,在大陆性气候带边缘,属于温带半湿润到半干旱过渡地区,主要地貌类型有黄土丘陵、河谷川地和土石山地,是全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县份之一。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2000年我国启动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实现了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随着粮款兑现接近尾声,为确保退耕还林“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的目标,西吉县通过发展后续产业巩固退耕还林主要成果。
现将其取得的成效与主要措施总结如下。
1 西吉县退耕还林取得的成效根据退耕还林工程要求,为更好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防止水土流失,西吉县推广实施乔灌混交和林草间作造林,解决舍饲养殖缺草和薪材问题,有效增加退耕农户的收入,截至2013年底,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草)7.83万hm2,涉及退耕农户4.9万户25.2万人。
1.1 生态效益一是减少水土流失。
该地区大多数是陡坡地,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退耕还林以来,增加了土壤水分入渗,减少了降雨产生的径流量,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缓解了水土流失状况。
据调查,可减少携带泥沙75%~85%,增加土壤水分下渗量60%,土壤有机含量可增加至2.88%,含氮量达到0.12%。
二是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退耕还林(草)增加了山区的植被覆盖率,并且使牧草来源大量增加,解决了舍饲养殖的饲草问题,有利于农户发展畜牧生产,畜禽粪便又为当地提供了充足的有机肥料,实现良性循环。
浅谈西吉县变化的成效及经验
浅谈西吉县变化的成效及经验浅谈西吉县变化的成效及经验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
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战略部署。
《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就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作出了系统规定。
西海固,山高坡陡、十年九旱,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
1972年,西海固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西吉县作为西海固这一世界级贫困地区的代表县,是宁夏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一个县。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干部群众心手相牵、负重拼搏,谱写了一曲曲不畏艰难的脱贫之歌。
西吉县于2020年最后一个脱贫摘帽,经历了从“苦瘠甲天下”到“追梦奔小康”化蛹蝶变的历程。
在各级党组织的带领下,在乡村发展上通过如下的对策思考及实现路径。
抓好乡村振兴机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一是建成产业兴旺的特色乡村。
目前新型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马铃薯、草畜、冷凉蔬菜、小杂粮等特色产业发展质量明显提高,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加强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二是建成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坚持生态生活生产“三产融合”,不断普及绿色发展方式,大幅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完成各行政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三是建成乡风文明村。
提升乡愁记忆传承,不断导入先进文化,不断深化民风建设,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使孝老爱亲、崇德向善、勤俭持家深入人心,全面提升农民道德文化素质和农村整体文明程度。
四是形成治理有效的法治乡村。
不断完善多元共治的农村社区治理结构,不断增强农村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市场化办法了解“三农”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健全监管体系,全面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使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宁夏:唯一挂牌督战县脱贫
宁夏:唯一挂牌督战县脱贫张玉荣柯深镕“苦瘠甲天下”曾是西海固挥之不去的一个标签,自古以来,西海固人民与艰苦的自然环境作斗争。
而如今,人民群众放心喝上自来水、住进安全住房,贫瘠的土地育出了葡萄、冷凉蔬菜、枸杞等一批走向世界的特色产品,这里的生存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宁夏人口最多的西吉县地处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区,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回族等少数民数占比58%,是宁夏唯一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县。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11月16日宣布,固原市最后一个贫困县——西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这标志着西海固地区全部“摘帽”,从此告别绝对贫困。
作为宁夏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县,50万干部群众全员参战、合力攻坚,找准了致富路径,斩断了穷根,全县面貌焕然一新。
西海固成功脱贫,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也离不开来自2000多公里之外23年来的持续援助。
西吉县扶贫办主任苏占成说:“干部苦帮和群众苦干是统一在一起的,全县295个行政村全部配备了第一书记和工作队,885名干部长期驻村开展脱贫攻坚,倾注了非常大的心血;全县6000多名干部每人帮扶5户贫困户,32000多户实现了帮扶全覆盖。
”23年持续帮扶:莆田苦帮,西吉苦干10月11日,西吉县农户们把一筐筐个大皮薄的土豆装满货车,运往收购站。
大窑滩村驻村第一书记陈进昌介绍,这些个头小的土豆将发往淀粉厂,大的发往超市。
村里近200户土豆种植户实现年人均收入9000元以上。
据福建莆田市商务局商贸科科长曾宪燚介绍,来自西吉縣的土豆将在市内永辉超市、凤凰百货等10多家商超的扶贫专区展销。
这只是闽宁协作的一个缩影。
1997年,福建省莆田市与西吉县确立了结对帮扶关系。
从此,以政府援助、企业合作、社会帮扶、人才交流为主要内容的协作模式“开花结果”。
西吉县第一家工厂、第一家设施农业企业、第一个工业园区,都是闽宁协作的产物。
涵江村、秀屿广场、莆田小学,随处可见的“莆田印记”给人一种身处福建湄洲湾畔的错觉。
宁夏西吉县决战脱贫
宁夏西吉县决战脱贫上有老,下有小,家中的顶梁柱还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火石寨乡石山村村民姚文林一家尚未脱贫。
考虑到实际情况,石山村将姚文林一家列为兜底户。
2019年,姚文林一家享受到了各类补贴35144.6元,补贴门类涉及11种:种植、农资、禁牧、马铃薯原种繁育、春覆膜、见犊补母、金融贷款、养老金、农村低保、残疾人生活、残疾人护理。
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西吉县是宁夏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
过去几年间,西吉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15.5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4340人,贫困发生率由34.4%降到0.95%。
作为宁夏唯一尚未摘帽的贫困县,西吉县是国家挂牌督战的对象,也是宁夏挂牌督战的对象。
“在县、乡、村一级,我们的任务主要是‘战,争分夺秒查漏补缺,确保如期脱贫。
”西吉县扶贫办副主任陈晓宁说。
苦甲天下曾经的西吉县,十年九旱,春夏连旱。
肉牛养殖已成为西吉县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图/郑智维“每年三四月份,政府要组织抗旱队给学校、养老院等人员密集的单位送水。
”回忆起自己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陈晓宁说。
西吉属于宁夏西海固,这里曾与甘肃河西、定西并称为“三西”,近一个世纪以来,始终是“中国最贫困地区”的代名词。
当年,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来到这里,面对漫漫黄沙,发出“苦瘠甲天下”的慨叹。
40多年前,联合国专家到此考察,认为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基本条件”。
“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三北防护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等工作的开展,西吉县降水量增加,生态环境已经开始改善,小气候逐渐形成。
”陈晓宁说。
姚文林的老伴杨志梅告诉《民生周刊》记者,虽然家中有二三十亩地,但口粮仍需要购买。
“长期干旱,土地贫瘠,加上野猪祸害,地里很难收到粮食。
”在当地政府“以养促种、种养结合”政策引导下,杨志梅一家养殖了5头牛,将大部分土地种上了青贮玉米。
“和种粮食作物相比,养牛的收入相對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西吉扶贫事业的成就、经验与启示
作者:安维斌
来源:《经营者》 2018年第22期
安维斌
摘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在扶贫事业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文中就笔者所在县改革开放以来在扶贫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经验以及启示进行介绍。
关键词扶贫事业成就经验启示
西吉县地处宁夏西海固地区,过去是全国闻名的贫困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扶贫开发的不断推进,在扶贫事业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为贫困地区的精准脱贫提供了现实经验与启示。
一、扶贫事业取得的成就
(一)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从20世纪80年代初“三西”扶贫开始到2017年底,全县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1983年底到2017年底,全县贫困人口从32.4万人减少到4.87万人,贫困人口减少了84.96%。
(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2年的119元增长到2017年的8401元,增长了69.6倍,近5年平均增速超过11%,是宁夏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最快的县(市)之一。
(三)民生情况显著改善
2012年以来,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农村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9.5%、100%;改造修缮农村薄弱学校288所、农村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农村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教育质量持续提高,率先在宁夏实现了“教育强县”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基本实现了最低生活保障的全覆盖,农村社会保险缴费率达到90.5%;建成乡(镇)文化站19所、村级综合文化活动场所298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实现了全县乡(镇)中心卫生院和村级标准化卫生室的全覆盖目标。
初步实现了“学有所教、老有所养、乐有所去、病有所医”。
(四)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提升
2012年以来,固原至西吉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打破了西吉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西吉至会宁高速公路施工全线开工;修建农村通村公路1717.64公里,基本消除了农村“断头路”,实现了硬化道路“村村通”;建设农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50多处,安装自来水管线6200公里,自来水入户5万多户;新建保障性住房8550套共40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危房2.7万户;实现了电、水、路、房、通信、网络、优美环境、清洁能源入农家,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和提升。
二、推动扶贫事业的主要模式及经验
(一)“企业、合作社、种养散户”互动模式
龙头企业以农副产品加工、运销为主导,重视以马铃薯产业、西芹为主的冷凉蔬菜产业、
小秋杂粮产业、以牛羊肉品加工、销售为主的养殖业。
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
农户有机联合,延长产业链,实行产业化经营,形成“利益共沾、风险共担”的新利益共同体。
(二)特色产业引领模式
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逐步引领、培育并形成了马铃薯产业、草畜产业、冷凉蔬菜产业、
小杂粮产业、劳务产业和苗木等优势特色产业。
全县每年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达到100万亩左右、肉牛存栏量达到30万头、羊只存栏量达到72万只、冷凉蔬菜种植10万亩以上、小杂粮种植60万亩以上、输出劳务12万人次、苗木种植4.2万亩。
近几年,特色产业为农民创收占农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0%以上。
(三)旅游扶贫模式
依托“红色圣地将台堡”“原始生态火石寨”“回乡风情沙沟、西滩”的优势,着力在台堡、火石寨、震湖、龙王坝等重点景区发展乡村旅游,开创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路子。
(四)对口协作帮扶模式
以闽宁协作、中国商业飞机制造公司协作和区、市、厅(局)等对口帮扶为契机,引进资
金建设闽宁产业园区,围绕该平台发展农副产品、食品加工、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形
成产业基地,助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五)项目整合模式
按照“项目投资方向不能乱,项目投资渠道不能变,项目投资集中统一使用,各部门各单
位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办法,整合各项目工程资金,集中力量在一定时间内重点打造脱贫
摘帽的贫困村。
从贫困村最基本的基础建设入手,将分散条块的资金集中起来统一使用,形成
资金多渠道投入、多部门多单位协作共抓、多方面力量共同参与,避免项目资金“撒胡椒面”,形成“集中起来办大事”的局面,显现项目整合效应。
(六)易地搬迁、生态移民模式
从1983年开始,对生存条件恶劣,人口、生态承载量超负荷的村组进行易地搬迁,改善生态。
通过吊庄移民、扬黄灌溉工程扶贫移民、生态移民、鼓励自发移民等几轮大规模移民搬迁,使2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了易地脱贫致富,挖掉了穷根。
在实施易地搬迁、生态移民的过程中,积累总结了易地移民怎样搬出、如何稳住、怎样致富等方面的可行性经验,为其他地区易地搬迁、生态移民提供了经验。
(七)劳务输出模式
西吉是人口大县,人口资源丰富,为使人口资源变人口资本,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多
年来,县、乡、村三级组织齐抓劳动力转移工作。
通过劳动技能培训、维权意识培训来提升农
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素质;通过发布用工信息、进行有组织的输出,转移农村劳动力。
一方面,积极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鼓励他们积极介绍、引领劳务人员务工;另一方面,积极鼓励群众自发外出务工。
通过大力推行“3+2+1”劳务输出形式,全县每年向外稳定输出劳
务人员12万多人次,农民每年的务工收入占农民每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以上,劳务经济被
称为“铁杆庄稼”“无烟经济”。
三、扶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启示
(一)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是全力搞好扶贫事业的力量源泉
多年来,西吉扶贫开发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与上级党政组织的政策倾斜、制度关爱密不可分。
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的贯彻落实,国家对贫困地区财力、物力、人才
的倾斜和大力支持,国家对贫困地区的特殊政策,区党委、政府把西吉县作为扶贫开发主战场
的落实等,这些都为西吉县进一步推进扶贫事业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二)领导制度创新是搞好扶贫事业的先决条件
西吉县始终把解放思想作为制度创新的先导,把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摆在全县各项工
作的中心地位,并将其作为工作统领。
将扶贫工作领导由过去的联系制改变为包干制,即坚持
县级领导干部包干贫困乡镇、乡镇领导包干贫困村、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员包干贫困村、全
县所有干部包干贫困户。
在落实领导责任方面规定,在没有完成一定扶贫目标任务的情况下,
领导干部、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员不能提拔和调动。
同时还规定,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员
如果不能正确履职,将被原单位“召回”,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帮扶工作制度,促进扶贫
事业的不断发展。
(三)发展特色产业是搞好扶贫事业的重大工程
多年来西吉县坚持从实际出发,培育了适合自己地理特点和人文特点的优势产业,引领群
众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以肉牛、肉羊养殖为主的草畜产业,以马铃薯种植、加工、繁育为主的马
铃薯产业,以西芹种植为主的冷凉蔬菜产业,以糜子、谷子、荞麦等为主的小杂粮产业,以劳
动力转移务工的劳务产业。
正是这些优势特色产业,为脱贫事业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
(四)坚持“多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是搞好扶贫事业的一项系统工程
西吉扶贫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正是得益于“山川共济”“以川济山”“闵宁协作”,优势资源互补,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共同推进,政府组织、市场主体、农民个体共同使力,专项扶贫、行业对口扶贫、全社会扶贫共同构成的“多位一体”扶贫格局。
(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搞好扶贫事业的有力保障
西吉扶贫事业能取得今天的重大成就,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供有力领导保障的必
然结果。
近年来,西吉县委针对西吉特殊县情和扶贫开发工作的艰巨工作任务,围绕“4166”
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了以“两个带头人”为重点的“凝心聚力”工程。
以基层组织创星评级活
动为平台,着力从优秀中、从青年中选优、配齐、配强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班子,积极整顿软
弱涣散的党组织,最大限度地发挥“第一书记”的作用,健全完善村级组织规范运行制度,最
大程度地发挥贫困村党支部基础的领导作用,让基层组织成为全力搞好扶贫事业的坚强后盾和
政治保障。
(作者单位中共西吉县委党校)
[作者简介:安维斌,中共西吉县委党校高级讲师。
]
参考文献
[1]谢安平.新常态下精准扶贫的现实困境及实现路径[J].领导科学论坛,2018(09):22-24.
[2]陈林.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及建议[J].湖北农机化,2018
(11):27-28.
[3]王蕾.资产扶贫是解决“能力贫困”的最有效途径[J].泰山学院学报,2018,40(04):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