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来源于现实
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得关系自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人提出艺术与现实世界得关系这一问题以来,这一问题就一直没有走出西方文论家得视线。
艺术与现实得关系就是什么呢?无论就是文学艺术,摄影艺术,绘画艺术等等……现实生活都为其创作提供了源泉,并且就是唯一得源泉。
作为“流”得艺术创作,其源泉乃就是现实生活。
任何时代得艺术创作都不可能离开那个时代得生活元素,艺术创作就是艺术这真实情感得有意识表现,这就决定了艺术与社会生活不可分离。
本文将从艺术怎样得反映社会生活以及艺术作品得社会功能这两个方面分析艺术与社会生活得关系。
一、艺术就是社会生活得反映优秀得艺术作品常常被誉为生活得镜子,它能够真实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帮助人们了解与认识社会生活。
我们走进艺术得园地,就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无论就是一幅画、一首歌、一出戏、一部电影或者一个舞蹈,除了使我们得到艺术享受之外,还能使我们体察到某个时代、某个地区得生活状况。
当我们展开北宋张择端得《清明上河图》时,当年得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市)得景象就呈现在眼前。
我们瞧到那人群熙攘得街市与跨河得拱桥,各种店铺与摊贩,挑担、拉车得劳动者与骑马、坐轿得达官贵人,河上行驶与停靠得大木船等等。
从这里我们对当时得城市面貌、经济状况、民情风俗、各阶层人们得生活等许多方面,都能有所了解与认识。
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得艺术,一开始就就是作为社会生活得反映而出现得。
两万五千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得原始壁画,就是迄今为此所发现得最早得艺术。
随着社会生产力得提高与艺术得发展,从越来越多得作品中,我们可以瞧到更加广阔、更加鲜明得社会生活画面。
如战国时期青铜装饰图案、汉代得画像砖、唐代得人物画等等,反映了当时得战争、生产以及劳动人民与贵族阶级多方面得生活状况。
这些作品,不仅就是宝贵得艺术遗产,而且就是研究社会历史得重要资料。
列宁说:“不言而喻,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再现生活就是艺术一般性格得特点,就是它得本质。
艺术与现实有何不同
艺术与现实有何不同人们对艺术看法总是各取所需,因为艺术从没有过公理般被一致认同的标准,每个人都是艺术家,用自己的眼光来评判艺术,用自己的本能来创造艺术。
艺术源于现实,是人对现实的认识和看法,并用一定的手法表达出来,是人天生的一种情感的需求,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东西,它通过不同的方式得意表达,基本上是已自我为中心,现实是客观存在的,它更加注重的是物质文化。
艺术与现实世界的对立存在于形式领域;但是一般说来,这只会以诸如审美形式是内容的积淀这样一种经由中介的方式发生。
审美形式就是起源于现实内容,并是它长期沉淀、风化的结果。
艺术作品的价值是在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综合地体现了人类审美活动中多方面功能的相互作用。
从审美活动的主客体关系来看,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构思的一定生活模型-形象体系,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物质材料所创造的一定物质结构。
艺术的特殊社会职能在于通过艺术的审美作用来实现它的诸功能。
艺术是以完整的生活经验,全面地影响和教育人的一种方式。
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是艺术理论的一个基本课题。
不同时代可以表现出不同特征的艺术内容。
艺术离开现实则不能存在,艺术家的创造活动离开了现实也不可能产生。
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现实决定了艺术的产生。
艺术来源于现实,现实决定着艺术,艺术又高出现实,是对现实的升华和概括。
艺术美不同于现实美。
与现实美相比,艺术美具有更特殊的价值。
首先,现实美是客观存在的美,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而艺术美是现实美的能动反映,是经过艺术家创造性劳动产生的美,凝结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
其次,现实美随着自然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有时甚至是转瞬即逝的;而艺术美被创造出来之后,就固定不变了,可以长久地被人们欣赏。
再次,现实美存在于客观现实中,与客观现实的其他属性混杂在一起;而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现实美的提炼、加工、集中和概括,比现实美更精粹、更鲜明、更生动,更具有典型性。
艺术美比起现实美,在某些方面有其更为优越的品格。
艺术概论第二讲艺术的起源
二、艺术起源于“游戏” 艺术起源于“游戏” • 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 能。 • 它表现在两个方面: 它表现在两个方面: • 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 • 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 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 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 的“游戏”(席勒,斯宾塞) 游戏” 席勒,斯宾塞)
三、艺术起源于“表现” 艺术起源于“表现” • 认为艺术的本质是直觉,直觉的来源是情 认为艺术的本质是直觉, 直觉即表现, 感,直觉即表现,因而艺术归根结底是情 感的表现。 感的表现。 • 艺术既不是功利的活动,也不是道德的活 艺术既不是功利的活动, 一切艺术无非是情感的表现而已。 动,一切艺术无非是情感的表现而已。
艺术概论
第二讲 艺术的起源
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
一、艺术起源于“模仿” 艺术起源于“模仿” •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所有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 所有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 界和社会现实的“模仿” 界和社会现实的“模仿”。 • 这种说法只是触及了事物的表面,而没有 这种说法只是触及了事物的表面, 揭示事物的本质, 揭示事物的本质,未能说明艺术产生的根 本原因。 本原因。
• 但是,把艺术的起源归结为“表现”,脱 但是,把艺术的起源归结为“表现” 离了人类的社会实践, 离了人类的社会实践,脱离了原始社会生 产力低下的实际情况, 产力低下的实际情况,同样不能科学地阐 明艺术的起源问题。 明艺术的起源问题。
四、艺术起源于“巫术” 艺术起源于“巫术” • 原始的艺术活动虽然具体有明显的巫术动 机,但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 尤其是物质生产活动。 动。尤其是物质生产活动。 • 关于艺术的起源最终还是应当归结于人类 的社会实践活动。 的社会实践活动。
用历史唯物主义谈谈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谈“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有一个妇孺皆知的问题,那就是“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这一观点辩证阐述了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艺术研究中所运用的“完全辩证法”的具体体现。
在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下,这种思想不断为艺术家们提供灵感来源、创作路线,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但长期以来,人们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首先,站在艺术起源的角度来看,艺术史和艺术哲学是对艺术这种意识形态最初的概括划分。
艺术史重在记述艺术的发展历程,而艺术哲学重在对艺术本质进行阐述。
关于艺术的起源问题一直被学术界成为斯芬克斯之谜,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共有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等等不同学派。
其中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模仿说,是关于艺术起源最古老的理论,该理论强调:“艺术模仿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艺术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艺术创作靠模仿能力,而模仿能力是人从孩提时就有的天性和本能。
”继古希腊哲学家之后,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这种理论直到19世纪末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
没有生活原型或者现象,也就没有艺术创作的源头和灵感,生活中的所有发生过的事都是艺术素材的提供者和原型。
然而,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观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现实生活成为艺术家创作的灵感来源,艺术家的艺术精神也趋势他们对素材进行艺术的加工,将其有序的排列,精炼的表达,让艺术比生活更具有典型性和巧合性。
以上论证阐明了艺术的本质:通过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而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一种艺术形态——这正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来看,“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这一观点的完整体现。
德国艺术史学家、社会学家格罗塞在他的著作《艺术的起源》中说到:“现实主义是人类艺术的主旋律。
”艺术发展至今,在不同领域已衍生出各种各样的流派。
论艺术起源的几种学说与自然的关系
论艺术起源的几种学说与自然的关系□赵文博张莉摘要:艺术的起源与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于艺术的起源,席勒、斯宾塞提出了“游戏说”,泰勒、弗雷泽提出了“巫术说”,“再现论”包含“模仿说”和“反映论”,“表现论”包含“直觉说”“表现说”“移情说”,“形式论”包含“媒介说”“有意味的形式说”等。
这些理论均探讨了艺术的起源与自然的关系。
关键词:艺术自然起源人们通常把原始时代的打制石器视为艺术形成的标志,实际上,那时的人们并没有形成“美术”和“艺术”的概念,只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而开始生产一些工具,以便于开展狩猎、劳作等活动,或防止其他动物袭击。
在此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劳动实践,各种打制石器逐渐出现。
这些融入了人类智慧、由石头、树木改造而成的物品,被人们视为最早的艺术品,如,各种打制石器,用石头或木头堆砌的建筑,经过雕琢的石刻、木刻,绘制在山洞里 的岩画,等等。
伴随着生产劳动过程中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产生出喜、怒、哀、乐等情绪,由此出现了欢快的舞蹈、悠扬的音乐、令人沉思的诗歌等。
人们从蜘蛛织网中获得启发,学会了编织;人们从鸟叫中听到节奏,学会了歌唱;人们为了躲避其他物种的袭击,学会了建造房屋;人们为了获得食物,生产了工具;人们为了记录事件,创造了图案。
这些活动都是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共存过程中发生的,而这些人类活动与艺术的起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叫一、“游戏说”与自然的关系“游戏说”认为人类在游戏中获得灵感,通过对自然的加工改造愉悦自己。
“游戏说”的代表人物席勒、斯宾塞认为艺术发生于游戏冲动。
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受制于自然,而在游戏中,人们处于一种愉悦的状态,通过游戏的方式忘记生活中的烦恼,表现生活中有趣的事情。
这一理论认为,人需要游戏是为了消耗过剩的精力,游戏与审美的共同特征就是与功利无关。
这一理论揭示了一些有价值的规律:一是人类需要先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有剩余精力才能从事游戏和美术活动;二是游戏与艺术确实存在娱乐性、非功利性和一定的规则。
关于艺术起源的几个观点
【复习旧知】(3分钟)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艺术的定义和概念,也就是艺术究竟是什么的知识。
同学们是否记得艺术的概念是什么(提问一位同学,然后简短讲述上节课知识点)【引入新课】(2分钟)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艺术可以说是其中最为闪耀的明珠。
(让学生欣赏中外艺术精品中的代表作)。
艺术史如此的美妙,如此的重要,如此的动人。
那么艺术究竟是怎样产生的艺术到底起源于什么呢(引入新课)【学习新知】(25分钟)艺术究竟源于什么自古以来,先哲们就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在长期的进行了种种探索,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和理论体系。
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以下五种:1、艺术源于“模仿”2、艺术源于“游戏”3、艺术源于“表现”4、艺术源于“巫术”5、艺术源于“劳动”一、模仿论这是最古老的一种说法。
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他们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
中国古代认为音乐也是由模仿现实生活中的自然音响而来。
鲁迅认为,“画在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里的野牛,是有名的原始人的遗迹,许多艺术史家说,这正是‘为艺术而艺术’,原始人画着玩玩的。
但这解释未免过于‘摩登’,因为原始人没有19世纪的文艺家那么有闲,他的画一只牛,是有缘故的,为是关于野牛,或者是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
举例:1、中国古代玉璧和玉琮2、太平洋土着民对野猪的模仿3、非洲原住民对鳄鱼的模仿结论:肯定了艺术来源于客观的自然界和社会现实,包含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具有进步和合理的内容。
但是模仿说只是触及到了事物的表面,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
只是强调了“本能”、“人性”,不考虑社会实践对人的思想的制约作用。
二、游戏论这种学说的代表人是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 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为“席勒一斯宾塞理论”。
这种说法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艺术是生活的写照,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是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艺术不仅仅
存在于画廊和舞台上,它更是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从街头涂鸦到家居设计,从音乐会到街头艺术表演,艺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艺术源于生活,是因为艺术家们的灵感往往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
一朵花、一片树叶、一杯咖啡,都可能成为艺术作品的灵感来源。
艺术家们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创作出了无数令人惊叹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对生活的再现,更是对生活的诠释和赞美。
然而,艺术并不仅仅是对生活的再现,它更是高于生活的。
艺术家们通过自己
的创作,将生活中的琐碎和平凡升华为艺术品,赋予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一幅画、一首歌、一场舞蹈,更是对人类情感、思想和精神世界的一种表达和传达。
艺术是一种超越生活的存在,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启发人们的思考,让人
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的美和意义。
艺术不仅仅是艺术家们的创作,更是每个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无论是欣赏一幅画作、听一首音乐、观看一场舞蹈,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美的存在,我们都在与艺术亲密接触。
因此,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它不仅仅是对生活的再现,更是对生活的诠
释和赞美,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存在。
让我们珍惜艺术,让艺术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让艺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美和意义。
浅谈现实美与艺术美的关系
浅谈现实美与艺术美的关系美,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它总是令人无法抗拒。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对于美总是愿意欣赏的。
美,它是具体可感的;美的事物以其具体的形态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
它可以是春天的鸟语花香,夏日的接天莲叶;也可以是秋天的累累硕果,冬日的皑皑白雪;可以是活泼可爱的动物,也可以是棱角分明的雕塑;可以是做工精细的刺绣,也可以是寥寥几笔的素描……美,它以各种姿态呈现于我们面前,但无论美的表现形态多么的难以数计,却只能划分为两大类型:现实美和艺术美。
一、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概况(一)现实美的内容和含义现实美,就是存在于客观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美。
作为客观存在形态的现实美,是美的最基本的领域。
它伴随着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而产生、发展,因而产生最早,范围最广,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社会生活的美、社会事物的美和自然事物的美,其中社会生活的美是现实美的主要方面。
1、社会生活中的现实美现实美的主要方面是社会生活的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事物的美一般被称为社会美。
第一,主要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特别集中表现在作为一定时代、一定环境的社会先进力量和先进人物的身上。
美在他们的行为和性格中得到突出的体现,譬如古代斯巴达的奴隶起义,到陈胜吴广、李自成、洪秀全等农民起义,从巴黎公社到开辟人类新纪元的十月革命等等,构成了人类历史上的宏伟篇章,体现了社会生活的美。
第二,还表现在,它产生于社会的生产活动。
譬如在原始艺术中,原始人在进行创造产品中,不仅存在着一种对人们的实际生活有用的使用价值,而且也潜藏着一种暂时还不能为人民所觉察的审美因素,并且这种审美意识逐渐被人所认识。
2、自然事物的现实美主要包括了日月星云、山水花鸟、草木鱼虫、原林田地等等,一般又将其称为自然美。
自然美作为经验现象,使人们经常能够欣赏和感受到它。
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的美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自然界只是因为当作人和人的生活中的美的一种暗示,这才在人们看来是美的。
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
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观点内容摘要:车尔尼雪夫斯基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创造性地应用于美学。
他批判了黑格尔的“美是理念”说的唯心主义实质,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一重要命题,认为“任何事物,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1。
在艺术对现实的关系这个美学基本问题上,他坚持现实生活高于艺术,艺术的目的和本质就在于再现生活。
关键词:美学生活现实美艺术美前言: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论文的标题是《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这个题目已截然界定了他所研究的美学范围不包括美的全部问题,也不抱括艺术的全部问题,而只抓住美学中的一个最中心的问题,即艺术对现实在审美方面的关系,因为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了,其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批判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美是生活”的美学主张。
这是亘古未有的,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对美学史的重要贡献。
车尔尼雪夫斯基一方面反对充满幻想和感伤情调的消极浪漫主义和纯艺术论;一方面又批评了当时流行的黑格尔学派的一些对美的定义,“美是生活”作为一个新的美学命题,其重要性在于它摆脱了传统美学的形式主义和美的理念论的局限,而把美紧紧扎根于现实生活,使美学建立在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上,是美学思想的巨大进步。
正文:自古希腊至今,人们一般都认为艺术美高于现实美,这似乎已成为定论。
但车尔尼雪夫斯基却一反传统的观点,另辟蹊径,认为现实美高于艺术美。
朱光潜先生认为,就肯定现实美高于艺术美来说,“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美学史里可以说是唯一的重要的美学家”。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有三种形式:现实中的美、想象中的美和艺术的美。
由于高度重视现实美,他把现实中的美对艺术中的美和想象中的美的关系问题,看做是第一个基本问题。
既然现实美高于艺术美,那么,人们为什么还喜欢艺术美呢?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看来,第一,艺术是“稀有的事”,是多年努力的结果,因而其缺点易得到人们的原谅和宽容;第二,艺术是人的产物,是艺术家智慧和能力的证明;第三,艺术迎合了人们爱矫饰的趣味,因而得到了人们的宠爱。
浅谈艺术设计与生活的关系
浅谈艺术设计与生活的的关系摘要:艺术来源于生活,使用与生活。
艺术设计的素材与灵感取之于现实生活,然后提炼精髓,创造新的事物。
新事物的产生,给生活带来物质方面的便捷与精神上的享受,让人为其叹服。
关键词:灵感来源检验渠道时代特征情趣大自然是神奇的,生活是美妙的,这得感谢人的技巧,人的聪慧。
不是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并使用于生活,充实了枯燥的物质世界。
艺术设计与生活相互影响。
那么艺术设计与生活的具体关系怎样,且看以下分析.生活对艺术设计的影响:1.艺术设计的素材与灵感取之于现实生活还记得新石器时代的船形彩陶壶,人面鱼纹彩陶盆,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涡纹双耳四系彩陶罐等优雅简洁的姿态吗?当然都是取自于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加以创造。
从古人开始,仔细观察生活,创造生活。
把美好的东西用艺术设计的方式保留,呈现。
艺术设计根本意义在于人类生活,最朴实、最有创意的设计往往都来自生活,创意、灵感都不是天生的,只有深入生活,了解生活,观察生活,博览群书,日积月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给人以出其不意的惊喜。
艺术设计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头脑中贮存大量与事实相符的素材,是构成创造思维的基础。
生活信息的层出不穷对于设计来说,影响力很大,它能开拓人的思路,启发人的设计思维。
在生活中,任何物品都能给人一种意象,在比较、判断、选择和想象的活动中完成。
而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创新,建立在对生活的学习和继承之上。
但是创新作为一个“自由创想”的过程,它其实时时受到外部信息知识的充实。
事实上,人在寻求信息的过程中扮演的是个“探险家”的角色,摆脱常规方式的同时要学会在新的地方寻找信息,同时把信息提炼出来,成为“探险家”发现的“新大陆”,这种价值就远远高于原来的事物。
人发现生活中新鲜的素材时,就要学会挖掘和剖析,然后引开,成为设计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东西。
比如生活中使用的筷子和铅笔,在形态上都是长形的,两者引喻的就是温饱和教育,在主题为温饱与教育的设计中,就能以筷子和铅笔来做文章,将筷子的一头换成铅笔,铅笔和筷子就成为一个整体,简单明了的指出,教育与温饱同样重要,知识好比精神粮食,在解决温饱的同时也要消除文盲的存在。
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
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得关系一、二者得基本概念。
1、生活真实。
生活真实就是文学理论概念。
文学作品中“狭义得生活真实”,主要指实际生活中客观存在得人与事,即人物与事件合乎生活得常情常理,也就就是合乎客观生活得规律与法则。
也就就是我们常说得“原生态”,就是原汁原味得生活,就是没有经过加工提练,没有经过人得大脑主观意识过滤得生活。
它就是自然得,原始得,粗犷得,真实得。
广义得“生活真实”包括狭义得生活真实、历史真实与科学真实、那么,什么样得作品可以采用生活真实呢?从创作实践来瞧,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历史题材,自然主义、写实主义等作品要求用生活真实,如果脱离了生活真实就不符合题材要求与写作要求,观众欣赏时就会说胡编乱造,弄虚作假。
但就是,即便这些题材与手法可以表现生活真实,但也与原始真实生活有距离、文学概念得生活真实,即真实性原则,不就是模拟与照录生活中得真实事件,而就是概括与开掘其中具有生活意义得真实事件、生活真实得意义。
生活真实就是基础,就是文学创作得来源,任何艺术都来自于生活真实。
没有生活真实作基础,一切文学艺术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任何文学艺术如果脱离了生活真实,靠主观臆想,胡编滥造,就没有了真实性,也就谈不上艺术真实。
2、艺术真实、艺术真实就是指艺术家从生活真实中提炼、加工、概括与创造出来得,通过艺术形象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得本质、规律得社会生活得真正面貌。
艺术真实就是艺术作品应具备得重要品格,就是艺术职能得以有效发挥得重要条件,就是作家艺术家追求得终极目标。
它就是艺术作品善与美得前提条件,也就是艺术作品艺术生命力得保障。
艺术真实直接来源于社会生活。
艺术家以生活真实为基础,按照生活发展得必然逻辑与自己得美学理想,对生活进行提炼加工与集中概括,以反映生活得本质真实、艺术真实就是对生活真实得净化、深化与美化,它比生活真实更集中,也更能深刻地显示出社会生活得本质、比如《红楼梦》,它就做到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得完美统一,就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就是艺术真实得最高典范。
美术创作源于对现实生活的体验-精品文档
美术创作源于对现实生活的体验-精品文档美术创作源于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一、西方美术创作的源泉纵观整个西方历史发展从原始时期开始的洞窟壁画、岩壁雕刻、小型雕刻中《马与手印》、《持牛角的维纳斯》、《维伦多夫的维纳斯》等一系列的作品可以找到一些根据,在《维伦多夫的维纳斯》当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被夸大的女性特征,这一时期的生产力的低下,人们祈求五谷丰登,祈求人丁兴旺、生命繁衍,甚至是一种生殖崇拜。
所以不难看出这一时期作品的特点。
上古时期的美术更多的也是一种多时代生活的记录。
古埃及、罗马这一时期美术尚未成熟,美术作品更多的反映当时的战争、祭祀、农耕、神话传说。
庆典以及对于动物的观察等等。
代表的有《鸿雁图》、《捕禽图》、这一段时期的雕塑作品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这跟整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息息相关。
公元5世纪到15世纪的欧洲是在基督教统治下的封建社会,中世纪的欧洲艺术也是围绕宗教这一主题风发展。
美术更多的迎合教皇教会,宣扬基督神学以及封建帝王的正统观念。
其艺术也是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
中世纪的美术出现了镶嵌画、壁画、圣像画。
代表作有《查士丁尼大帝及其侍从》、《西奥多拉皇后及其侍女》,都是为了这一时期的教皇教会服务。
不难看出整个时代生活对于艺术造成的影响。
欧洲美术发展到公元15-19世纪就来到了近代美术。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一时期的美术更是得到了蓬勃发展。
艺术家开始反对教皇的禁欲苦行,强调人文主义精神,强调忠于自然。
同时我们可以见到的是这一时期的美术大多与社会许多震撼人心的事件相互联系,新兴资产阶级的出现,使得艺术的发展也走上了文艺复兴的道路,这一时期的美术题材很多也来自西方的神话,把人放在第一位,画者把这些神拟人化,推崇人性之美,从文艺复兴开始的《圣母子荣登圣座》到波提切利的《春》发展到鼎盛时期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像》以及威尼斯画派提香的《花神》、乔尔乔涅的《沉睡的维纳斯》等等,这些作品都反映这一时代推崇的人文主义精神,作品当中的裸露早已不是中世纪的保守刻板。
艺术与现实生活间的关联
艺术与现实生活间的关联两千年以来,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一直为文艺评论家所争论。
其实无论何种艺术形式,现实生活都为其创作提供了源泉,每个时代的艺术都会留有那个时代的痕迹,艺术与社会生活是不可分割的。
一、艺术产生于社会现实生活艺术都来源于生活,也就是说生活就是艺术的基础,艺术的一切灵感归根于周边的社会生活,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和人就能为艺术提供素材。
现代考古学者通过对历史遗留文物的艺术特点复原文物当时所有人和时代的一些信息,艺术为生活的镜子,它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帮助人们了解和认识社会生活。
当我们打开《清明上河图》时,当年汴梁的景象就呈现在眼前,我们对当时的城市面貌、经济状况、民情风俗、各阶层人们的生活能有了了解和认识。
现实是什么?现实就是每天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艺术是什么?艺术就是现实中的人或事触动我们心灵的那部分,现实是短暂的、是自然发生的、是平淡的、又是不留痕迹的,而艺术是浓烈的,又是刻骨铭心的;现实是属于个人的,而艺术是大家的。
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艺术,一开始就是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而出现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再现生活是艺术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
”反映生活是艺术所固有的本质特征之一,世界上没有不具备这个本质特征的艺术作品。
作为意识形态的艺术,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离开了社会生活,艺术就不存在。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艺术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但在当代社会中,艺术已不再是一种纯粹的意识形态,不再完全从属于上层建筑。
由于一切社会因素都有市场经济所包围,因此社会所有的因素都由于市场的存在而有了意识形态的调节功能,这种情况下一些符合当代社会文化的艺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喜爱,但也有一些不具备完全市场价值的艺术面临着被社会淘汰的危险,一些机构或组织也为了艺术多样性的存在采用了非市场经济的手段基于经济上的补偿而让这种艺术得以存在。
对于大众来说,在生活中,我们想要开启自己的艺术创造,就得培养自己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在关注中培养自己对对象的观察,在观察中有所发现,再由发现引发自己个人的思想与情感的联系;在近距离的可视的现实环境中与想象的空间翱翔,在三维与平面中有机转换,在运动与静止间探索追寻美之所在,美之所存。
艺术源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
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源于我们的日常经历和情感体验。
无论是音乐、绘画、舞蹈还是文学,艺术都是人类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
它反映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灵感。
一首歌曲可能是歌手在生活中的
情感体验的抒发,一幅画作可能是画家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感悟,一部舞蹈作品可能是舞者对生活中人际关系的理解和表达,一部小说可能是作家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反思。
艺术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将生活中的美好、悲伤、喜悦和痛苦呈现在观众面前,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同时,艺术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艺术作品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让人们在繁
忙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安宁和感动。
音乐可以治愈心灵,绘画可以启发思维,舞蹈可以释放压力,文学可以给人以启迪。
艺术作品的美感和内涵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让人们更加珍惜生活。
因此,艺术源于生活,又影响着生活。
它是我们情感和思想的表达,也是我们
生活中的一部分。
让我们珍惜生活中的美好,同时也用心感受和欣赏艺术作品,让艺术和生活在我们的心灵中共同绽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来源于现实,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是模仿了自然界,但它又超越了自然界本身所表现的。
以绘画为例,很多艺术创作并不完全是被动的,它有我们作为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这里边是包含着情感的,某一时间人们认为肥硕的马是最美的,这是与当时社会生产力以及社会实践的发展水平相关的。
其实在人的本性中就有对美本身的追求,而艺术总是以美为标准和目标的,艺术的基本品格也是审美。
艺术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艺术的创作也不是那么随意的。
基于这点,在欣赏了《破铜烂铁变奏曲》之后,我有了更深的感触。
该艺术创作是以我们生活中最平常的生活用品创造出了不平凡的节奏和动感,她以那高低起伏的旋律,淋漓尽显世界各国不同的艺术文化,这种大胆的想法和结合是完美的,给人情感上的一种享受,使人感到震撼。
当然,我承认并佩服创作者那奇特的创意,我不得不说这种创造是人类更加文明化的体现。
这种将自然之声与噪音在合理有序的排列和组合竟将艺术的美感表现的如此尽然。
她给人精神上的愉悦感是不能用单调的语言来阐释的。
我想对艺术的审美是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情感的投入的。
艺术是属于人文的,这种艺术审美能力是作为每一个现代潮流下的人更应该学习并具备的。
我想就我自身而言,作为一个文科类的学生,先前对艺术的学习和理解总是很肤浅、欠缺的。
在所选的这门课上,老师给我们欣赏了一些优秀的艺术创作,欣赏这样的艺术作品对于我这样的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难得的,同时给我的印象却是深刻的。
一方面我了解并学到一些基本的与艺术相关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直观的欣赏,即从视觉和听觉上去感受这种优秀的艺术作品所展现的魅力,让我对艺术有了一些好奇和喜欢。
她带来的不仅是美的享受,能狗培养一种艺术精神,能了解相关的艺术知识,更有助于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水平。
艺术学习对我们文化素养的提高总是很重要的,对我们审美情趣的培养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我们知道好的艺术作品的欣赏总是能够提起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感情,让我们愉快地从中受到教育。
这也正与现代社会注重大学生人文气息的培养相吻合的。
时代在变迁,为适应现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感知、领会美,提高审美素质也就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要求。
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栋梁,是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的人力资源。
因此,必须正确引导大学生弘扬我们的优秀文化,吸纳我们人类那些先进文化成果,抵制不良文化影响,提高其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这才有助于我们获得全面发展,这也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
大学生艺术审美的学习和培养对造就高素质、完美的人格有很大影响。
我们深知:高雅的艺术作品往往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是高雅文化的集中体现,他们吸纳人类先进文化的成果,因此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有助于我们审美能力的快速提高。
艺术学习能够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人的审美认识深化到观念、再到美感的知觉是逐渐的,而艺术学习与我们的文化修养的密切程度也不可估量的。
大多情况下,人的艺术修养程度越高,审美能力越强,就越容易接受进步的政治信念和道德观念,就越能激发人们追求真理的力量。
每一件艺术创作都有其表现自己的目的,都隐含着某种思想的感染。
在艺术审美的过程中,其感情上的喜、怒、哀、乐与荣、辱、美、丑都伴随着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而发生。
我们感官到的一方面是创作者的情感寄托与思维,另一方面是表演者的真情演绎。
在欣赏了汤显祖《牡丹亭》之后,那种情感上的赏心悦目,那种心灵上隐隐约约的含蓄美的感受总是让我有所联想,同时也会引发人的一些新的思考。
艺术给我最初的感受总是高深,难以捉摸的,而通过对一些艺术作品的赏析总归让我对生活有了一些新的感触和思考。
我很清楚,单单凭借几个艺术作品的赏析是不可能像专业艺术学生那样有很深的见解,但作为一个广告专业的学生来说,欣赏一些高尚的艺术作品总归对专业的学习是利大于弊的。
在大学学习中,不仅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对审美的塑造与培养也是必须的。
毕竟以后针对就业,从事这种工作是要求一定的审美能力的,一个好的文案或是创意只有是美的,才会让人心动,引起人的注意,进而产生兴趣。
这样的互动才会有好的反馈,所以对美的创作的欣赏是很有必要的。
试想一个缺乏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差的广告创作者,为广告主提供毫无艺术性更谈不上外观美感的产品及包装的好创意、那么势必是很难在竞争中获胜的。
我们不能不说---艺术应成为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艺术修养说到底便是一种人生修养。
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欣赏者不难发现自己的人生轨迹以及自己的审美趋向和精神认同。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欣赏就是欣赏者对自己人生和生命的欣赏有一种遥远的距离。
对艺术创作的欣赏在一定程度上总是能调动我们的情感共鸣,能激发我们对生活的思索。
我想艺术教育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艺术是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激发我们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我们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使其全面和谐的发展;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及发展的。
这种培养是需要更多的投入的,只有在思想上重视她,去接近她,这样我们才会在人格上提升自己,在未来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艺术概论课程学习心得《艺术概论》是以人类社会的一切艺术现象为研究对象,阐明其性质、特征及基本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具体地讲,它涉及艺术的发生发展、艺术家、艺术作品、创作过程、艺术风格、艺术欣赏、艺术批评、艺术市场等。
它是艺术理论家从一定的立场出发,在一定的艺术理论指导下,对诸如艺术本质、艺术现象、艺术创作、艺术批评等予以深入地分析、研究和理性的思考结晶。
其目的是指导艺术家的艺术实践和促进艺术的良性演进。
《艺术概论》属于艺术学的范畴。
所谓艺术学是指有系统性地研究关于艺术的各种问题的科学。
其主要内容包括:艺术概论、艺术史、艺术批评三方面。
它是近世新兴的一门学科。
《艺术概论》既是一门具有系统综合性和开放性的艺术理论课程,又是准备踏入神圣艺术殿堂的人和高等学校艺术专业学生的一门共同的艺术基础理论的必修课。
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让我受益匪浅艺术概论是以各门艺术的普遍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具体地说,艺术理论要综合地研究、考察人类社会的一切艺术现象,探索和揭示各种艺术现象共有的普遍规律,主要是研究各种艺术现象的共性问题,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畴问题。
这里需要明确两点:一是艺术理论与艺术史、艺术批评的关系;二是艺术理论与部门艺术理论的关系。
第一,艺术理论并不具体地描述艺术发展的历史和艺术历史上的各种思潮流派,也不具体地研究和评价某个艺术家、某件艺术作品或某个艺术派别.因为那是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的任务。
艺术理论在论述或论证中,也会借用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的研究成果,涉及一些个案如具体的艺术家、作品或流派,但都是作为论据而提出的。
艺术理论要阐明的是艺术的本质、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可以说,艺术理论是研究艺术普追规律的一门学科。
第二,各门类的艺术现象如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与戏曲、电影与电视等,都是艺术理论的研究对象。
但艺术理论并不专门研究某一部门艺术,而是研究各个部门艺术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
它虽然也要研究各部门艺术本身的特点,却并不把某一种艺术现象如诗歌的节律、雕塑的材质、音乐的表演等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这个任务要靠部门艺术理论来解决,加文学理论、美术理论、音乐理论等。
艺术理论与部门艺术理论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普遍与个别的关系。
一方面,艺术理论是各个部门艺术共同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它又不能脱离各个具体的部门艺术。
离开对部门艺术的研究,艺术理论就会是抽象的、空洞的;反过来,各个部门艺术的研究成果可以推动艺术理论的发展。
所以,这二者的研究是统一的,必须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一学期“艺术概论”的学习,张老师对艺术学的课程内容以理论结合实际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全面介绍了艺术特征、艺术起源、艺术地位以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鉴赏的主要特征,尤其是从文化角度带领我们学员对五大艺术门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涉及中外古今许多著名艺术家与优秀艺术作品,内容丰富、例证详实,熔“知识性、理论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于一炉,有助于提高我们学员的审美水平、艺术修养,以及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通过对“艺术概论”课程的学习,相信自己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1、掌握相关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学好艺术概论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与艺术密切相关,掌握这些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可以互相沟通,相得益彰。
同时对加深对艺术理论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广泛涉猎各种艺术门类,获取丰富的艺术实证资料,以避免艺术理论的枯燥无味。
艺术是一个十分繁复的领域,包括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雕塑、工艺、戏剧、影视等,甚至包括今天刚兴起的网络艺术、游戏艺术。
3、理论联系实际,是学好艺术概论的根本法则。
理论来源于实践,其生命力在于对人的实践行为的概括和指导。
理论如果不联系实际,就是教条,不但无益甚至有害。
艺术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精辟地理解专业课所讲授的内容,提高我们对生活的艺术感悟力;反过来,较高的艺术感悟力对于提升我们的艺术理论水平,促进我们对艺术现象的理论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通过艺术概论课程的学习,我才真正对艺术有所了解。
我选修艺术概论这门课主要是想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艺术欣赏水平,结合所学专业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什么是艺术,恐怕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真理的答案。
我想艺术大底是“人类社会最复杂的精神创作之一”,“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具备了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情感,社会意识形态这四大特征。
能够称为艺术的物品必须是高超技艺的人造物,能够真实深刻的反映社会生活,有较高的精神文化,特别是审美性质,它还必须参与社会生活。
而艺术概论课程,作为一门选修课,除了学习了解有关艺术的理论知识外,我想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提高我们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提升我们对艺术的理解。
艺术概论是一门全面、系统、准确的阐述辨证唯物主义艺术观和方法论的课程,是对多种艺术门类的共同本质及普遍性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通过对艺术概论课程的学习,我可以用理论知识为后盾,更好地欣赏分析艺术作品,提升艺术欣赏水平才会成为可能。
我们学习艺术概论,就是要建立科学的艺术观,指导我们的创作实践,指导我们的欣赏、评论实践,也可指导我们对其它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艺术作品是真善美的结晶,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中国大画家石涛也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
……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
”艺术家禀赋的诗心,映射着天地的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