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的破茧重生——从《蝴蝶》透视王蒙对意识流的借鉴和创新
论王蒙小说《蝴蝶》中张思远形象塑造内蕴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论王蒙小说《蝴蝶》中张思远形象塑造内蕴刘章宇 济南大学摘 要:小说主人公丈夫、父亲身份不断让位于干部身份导致生活悲剧,作者借此反思极“左”对人性的压抑以及革命知识分子价值支撑问题;主人公干部身份被剥夺被定位成“叛徒”产生了自我身份异化,作者借此再度反思极“左”错误的危害,强势为受迫害的革命知识分子寻求出路和精神支柱;另作者把张思远悲剧反思根源定位于特权和与人民群众联系脱节上,笔者认为这是作者强调“光明尾巴论”和对劳动人民身份认同的体现。
关键词:王蒙;生活悲剧;异化危机;人民作者简介:刘章宇(1993-),女,汉,贵州六盘水人,济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062-01新时期开始,王蒙以“意识流”小说崛起文坛,写作内容和写作手法对文坛产生了较大影响。
《蝴蝶》是其代表作之一,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走向世界。
小说以主人公张思远的回忆自述展开,作者并非上帝视角任主人公意识流动,而是多次强势干预其心理流动,隐含了作者的价值判断,深化了小说写作内蕴。
一、生活悲剧小说主人公张思远有多重身份,多重身份重量严重失衡,生活悲剧就此酿成。
另作者存在对张思远生活悲剧的讽刺叙述,通过对生活悲剧的主客观叙述,反思极“左”意识形态对人主观情感的剥夺,进而反思极“左”错误下革命知识分子的价值支撑问题。
既是海云丈夫也是国家干部,且任何时候他先是国家干部才能是丈夫。
恋爱时把恋爱内容当作工作内容。
婚姻生活中挂断妻子救命电话致儿子死亡,用工作中的“领导思维模式”无情打压妻子。
妻子被当做右派“揪出来”“定下来”,用干部态度质问妻子。
他从未摆正丈夫身份,丈夫身份不断让位导致婚姻关系破裂。
除了工作仍是工作,全部价值的实现寄托于工作而非家庭。
既是冬冬父亲也是国家干部,把双重身份混为一谈。
冬冬拒收花蛋糕,把冬冬当作下级严厉批评。
破蛹羽化而成仙,蝴蝶意象在古代文学之中的形成与发展
破蛹羽化而成仙,蝴蝶意象在古代文学之中的形成与发展导语:蝴蝶作为一种非常美丽的昆虫,经常出现在花丛中,所以很早以前就进入了古人的视野。
而且在很多古代壁画中都可以找到。
作为一个真实的东西,它出现在古人创造的文化中,所以它一定是这个文化的组成部分。
所以蝴蝶在古代一定有特定的含义。
从古人写的诗词歌赋中多次提到蝴蝶,不难看出蝴蝶在古代已经成为一种意象。
同时,蝴蝶意象不同于许多意象,它的意义不是唯一的,在不同的时代有所增加。
如同自然界中的蝴蝶一样,蝴蝶意象充满了神秘感。
从蝴蝶意象的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一、蝴蝶意象的出现1、从自然界到文化界的转变现实中存在的任何事物都很难脱离自然,进入相对空灵的文化世界。
现实中很多东西不可能永远存在,但是文化可以把一个东西定格在永恒,这就是现实中的东西和文化中的东西的区别。
当现实中的事物进入文化领域,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蝴蝶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无外乎就是将现实之中的事物赋予特殊的文化内涵,这样就可以让现实之中的事物在文化领域得到应用从而彻底转化为文化的一部分。
蝴蝶原本就是自然界中比较美丽的存在,不同品种的蝴蝶所展现出来的美也不尽相同。
所谓"饱暖思淫欲",因此,这种美丽的事物很快就引起了古人的注意。
蝴蝶给蝴蝶赋予特殊的文化意义其实很简单,因为自然界的蝴蝶大多出现在花中,本身就很美,所以古人看到蝴蝶就会联想到香花和美好的事物。
用古代人对蝴蝶的印象,说明蝴蝶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促成了蝴蝶从自然到文化的转变。
2、春秋时期的梦蝶意象随着蝴蝶文化意义的出现,文化界出现了很多关于蝴蝶的文化作品。
无论在诗歌、陶瓷还是绘画艺术上,都能找到蝴蝶的身影,这也促成了蝴蝶意象雏形的出现。
但这个形象的原型太模糊,不具有代表性,最早的代表性蝴蝶形象应该出现在春秋时期。
庄子因为周朝的覆灭,原有的统一思想格局被打破。
许多新思想的出现创造了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的争鸣时代。
浅论王蒙的“东方意识流”
浅论王蒙的“东方意识流”作者:吴俊奕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10期意识流是现代西方文学重要的学说流派之一,它是以表现意识的流动为主要内容,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现实与虚幻相互交织为主要方法而得名的。
而中国意识流与西方意识流是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虽然有相似的审美品格,但却贯穿了迥异的精神实质。
我国著名作家王蒙在新时期的不少作品就被认为是“东方意识流”。
这种“东方意识流”是对意识流的挑选和发展。
王蒙是我国比较成功地借鉴意识流手法创作的小说作家,他在中国首开新时期国内意识流小说创作先河,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现代写作技巧的开拓者之一。
,而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
王蒙抛出的“集束手榴弹”(由《布礼》、《蝴蝶》、《夜的眼》、《春之声》构成的小说)使得他的“东方意识流”为人们所熟知。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20、30年代流行于英美国的一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但它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
西方意识流作家普遍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
于是这些意识流作家将人的过去的意识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一起,重新组织人的时间感,形成一种在主观感觉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新的时间感。
可以说意识流打破了长期以来文学主要以客观世界中人物活动为内容的框架,把人类的精神意识活动作为描写对象并视之为文学表现的最高真实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扩大了文学的心理描写空间,丰富与深化了文学的表现力。
王蒙的小说意识流特点浓厚,如在《春之声》中,作品主要写工程师岳子峰访德归来,春节前夕搭乘闷罐子车回乡探亲途中的思绪。
以主人公岳之峰在闷罐车里的见闻及联想为主。
他身子坐在沙丁鱼似的闷罐车里,内心却浮想联翩。
主人公意识流动的轨迹成为全篇的结构线。
人物在进行一种放射性的联想,并且已经明显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此外、《蝴蝶》、《夜的眼》、《春之声》、《海的梦》都有类似于这样的采用大段的议论和心理独白,带有浓厚思辨色彩的作品。
寻找迷失的自我
寻找迷失的自我第一篇:寻找迷失的自我寻找迷失的自我——评王蒙的《蝴蝶》关键词迷失自我寻找自我摘要张思远一个共产党员的心灵世界不断地变化,他从坚定不移的革命者迷失远离人民思想僵化的官僚,被关监狱,下乡改造让他发现自我,平反后上任副部长让他重新确定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
正文“我也曾不满于自己作品里有着哎多的政治事件的背景,包括政治熟语,我曾经努力想少些一点政治,多写一点个人,但是我在这方面并没有取得期待的成功。
”正如王蒙自己所说,他的作品多少都会有正色彩,正如《蝴蝶》中的张思远便是一个政治人物。
《蝴蝶》中过对张思远三十年政治生活的浮沉,概括了领导干部怎样才能做人民真正的公仆。
”四人帮”“文化大革命”期间有多少革命干部误入歧,当张思远成为他们中的一个代表时,这篇小说就变得格外有意义。
迷失自我张思远一个令人敬仰的市委书记。
“胸前和左臂上佩戴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这足以表明他的身份,这样的身份让他在目光和举止里“洋溢着一种给人间带来光明、自由和幸福得胜了的普罗米修斯的神气”。
他让海云着迷,海云是一个内心充满热情,欢乐,和神圣的革命目标的女学生。
16岁的海云为什么会喜欢29岁的张思远?难道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经历了艰难困苦给人民带来曙光得共产党人吗?海云是爱他还是爱党?”当然是爱,然而爱的是党。
”海云爱的是那个同人民群众同甘苦的作为八路军指导员的张思远,能够倾听人民心声的张思远。
因着这份爱慕与敬仰,十八岁的海云不顾父母的反对与三十岁的张思远结婚了。
张思远人民的公仆?人民的老爷!“爱情和革命都在洒满阳光的大道上迅跑。
为了她们的婚姻,海云中学都没有上完,她到一个党委机关做打字员去了”,海云的牺牲是值得吗?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发高烧时,他在工作,他在为党工作,于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死了。
海云怀第二个孩子时,他让海云做人流,海云被他激怒了,他怎么能剥夺她做母亲的权力!而张思远却怪海云不了解他,他的内心对海云咆哮“难道我管的了一个城市的几十万人,却管不了你一个吗”。
【课外阅读】浅谈王蒙小说的人物心理性格
【课外阅读】浅谈王蒙小说的人物心理性格王蒙从七九年后致力于小说创作的革新。
从写作中篇《布礼》开始,随后又写了《夜的眼》、《风筝飘带》、《蝴蝶》、《春之声》、《海的梦》。
突出人物的意识活动,以意识流手法改变了小说创作的面貌。
王蒙的创新是从借鉴西方意识流手法开始的,从情节结构改为心理结构,大量的感官印象和意识流动进入作品,从心理角度处理时间次序和空间位置,构成一种新的小说形式。
从小说发展的角度来说,是中国当代小说突破政治框架进入人学的一个跃进。
这一跃进并不是一般的把人物创造作为文学的中心命题,而是进入性格内部,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为目标。
王蒙的小说正是通过人物自身的意识展露,让人物的心理图景以直观的形式袒露在读者面前。
当然,王蒙的小说也不完全相同,有的以人物自身心理活动为主,有的也介入作者的心理分析,但总的趋向是进入人物心理过程,人物所表现的是心理性格。
《春之声》中的岳之峰,由大量的感官印象,触发起种种联想,这联想是活泼的跳跃的,时空颠倒交错的,构成他在历史转机时期的思绪飞扬的心理图景。
读者对外在的东西就如同那辆闷罐子车里的旅客模模糊糊,然而却能清晰地感受到岳之峰的意识和情绪的流动。
这意识的流动有一条心理主线,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心理,这就是结构中心。
在一场大混乱之后,人们的神志刚刚得到调整,虽然仍有混乱,但已经开始了新的生活秩序。
处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的岳之峰,在一个闷罐子车的小空间里联想着世界的大空间,在一个半明半暗嘈杂拥挤的环境里,联想着一个现代文明世界,在时来运转的时候联想着昔日的命运多艰的日月。
这小与大、嘈杂与现代文明、几十年的坎坷多艰与一旦时来运转,两者之间的不对称,在他心理上造成了一种张力,一种躁动不安的张力,这种心理张力直接诉诸读者的感觉,产生比复杂的艺术触动,因而也在心理上与读者产生共感、印象、人物、景物闪现变迁,令人眼花缭乱,不同于情节小说。
《春之声》中所有的物象都经过岳之峰的抉择和折射。
《蝴蝶》中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思辨
《 蝴蝶 》 通 过讲述 张思远人 生的一 个又一 个横切 面 , 暗示 着
个人经历 的片段性 。这种个人人 生的断裂感不 仅是意识 流叙述
的效果 , 也混 合这张思 远对 自己人生的直观感 受。个体生命在时 代的大潮 中无法 独善其身 ,而改变适 应 的速度 无法适应 时代对
个 人的催促和摆弄 。张思远在“ 张副部长 ” 、 “ 老 张头” 和“ 张 指导 员” 之间 的转换之 中面临 的尴尬境 地 : 思想还 来不及完 全转 变 , 己已非 己。昨天的他和今天的他的 巨大差别 , 让张思远感到 了对 自己的陌生 , 而往 E t 不可追 , 如同庄周 梦蝶 。在小说 对形而上 的 探索是集 中在精神 自由上 的 ,体 现 了那个 时代少有 的独立的 自 我思考 的精 神和对人 内心世 界的关注 。并 提出 了一个现 实生活 中的悖论—— 人追求权势是为 了得到随心所 欲的力量 ,而得到 的权势越 多 , 反而更不 自由。这种 网境是 人类普遍 的 、 历史 的困 境, 而不仅仅局 限于一 时一人 。 ( 二) 以三位女性做引—— 灵与 肉的取舍 张思远人生 中出现过 i个性格迥 异的女性 ,作 为参照物 和
( 三) 跌宕后的 回归—— 形而上与形而下冲突背后的依存 性
形而上 的 自由与精神和形而下 的权 势与物质 之间 的矛盾 ,并试 成为最底层 的罪冈。正是这样 的落差 , 才拥 有足够 的力度 , 将 他
倒不是装模作 样 , 而是他实在 太忙 。只有行 车 的时候
他才能得 到片刻 的解脱 , 才能返身想一想他 自己。同时也还有这 光里 , 秋文 出现 让他 透过他这具苍老 了的身躯 , 看见 自己灵 魂 中 样 的习惯 : 所有 的小事 情他都无 须过 问 , 无须操 心 , 无 须动 手甚
【课外阅读】蝴蝶在飞舞王蒙先生印象(下)
【课外阅读】蝴蝶在飞舞——王蒙先生印象(下)王蒙是个复杂的存在。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似乎没有人比他更复杂、更难以言说。
他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的一只偏偏飞舞、自由自在的“蝴蝶”,你永远都无法窥见它的全貌,你只能看见它彩色翅膀的一闪。
他的智慧、他的敏锐、他的激情,甚至他的幽默,都是“王蒙式”的。
同时,王蒙先生曾说,自己是个“历史化”的人,是他生活的那段“历史”的产物。
今天,让我们走近王蒙、了解王蒙,从而,也走进那段历史,了解那段历史。
作家王蒙在新中国文坛上,王蒙无疑是个影响巨大的重要作家,他既是中国当代主流文学思潮的引领人物,又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面镜子,一面旗帜。
他对中国当代文坛的影响,没有其他人能够比拟。
50年来,王蒙始终怀着对人民的深情和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而创作。
1953年,年仅19岁的王蒙怀着对朝气蓬勃的新中国的满腔挚爱,开始处女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的写作,由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
在这50年的创作历程中,王蒙始终敏锐地把捉着时代的脉搏,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王蒙的作品相当生动、深刻地描绘、反映了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社会生活变迁。
王蒙的生活道路与新中国的成长道路息息相关,王蒙的文学创作与新中国的进步发展紧紧相连,因而,王蒙既是中国当代历史的参与者、见证者,同时又是叙述者、表现者。
王蒙的创作,为新中国文坛增添了绚丽色彩和思想深度,在新中国文坛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青春万岁》,以诚挚的诗情书写出了新中国的朝晖,因而曾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最喜爱的十本书”之一;他于1956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以其特有的敏锐的观察和冷静的思考,成为我国50年代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20世纪70年代后期,历经坎坷磨难后“复出”文坛的王蒙,更是以其勤奋的笔耕和奔涌的激情,成为新时期文学创作中成就最卓著者之一。
他的短篇小说《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春之声》分别获得1978年、1979年、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蝴蝶》、《相见时难》分别于1980年、1982年获得第一、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报告文学《访苏心潮》于1984年获得全国第三届报告文学奖;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活动变人形》开始,王蒙的长篇小说创作,特别是他的“季节”系列长篇小说《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以及他最新发表的“后季节”长篇小说《青狐》,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
蝴蝶王蒙读后感
蝴蝶王蒙读后感《蝴蝶王》是一部由美国作家威廉·高布林创作的小说,讲述了一位年轻人的成长故事。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情感描写和引人深思的主题而广受好评。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受感动,也有了很多感悟。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叫做亨利的年轻人,他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困难。
亨利从小就饱受父母的虐待,成长过程中饱受磨难,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强的态度。
他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人,有些人给予了他帮助和支持,有些人则给予了他伤害和挫折。
但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亨利都能够坚强地面对,不断地前行。
亨利的成长故事让我深受触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是我们不能被困难击倒,而是要像亨利一样,坚强地面对,不断地努力前行。
同时,小说也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爱和支持,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才能够茁壮成长。
除了情感上的触动,这部小说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亨利的成长过程中,他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起伏和变化,也经历了许多人生的选择和抉择。
这让我意识到,人生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才能够应对这些挑战。
另外,小说中的一些细节也让我深有感悟。
比如,亨利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和蝴蝶王进行对话,蝴蝶王给予了他许多智慧和启示。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位“蝴蝶王”,只要我们用心去倾听,就能够找到答案和方向。
总的来说,读完《蝴蝶王》让我受益匪浅。
这部小说不仅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相信,这部小说将会一直陪伴着我,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成长和前行。
浅析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
---------------------------------------------------------------最新资料推荐------------------------------------------------------浅析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浅析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内容提要】新时期王蒙创作了一系列被称为“东方意识流”的小说,近几年又有评论者认为“东方意识流”并非意识流,甚至有人认为王蒙的这一系列小说仍是现实主义小说。
本文不对王蒙的这一系列小说定性,只探讨这一系列小说中意识流的特点并指出王蒙小说中意识流与西方意识流的根本区别。
【关键词】意识流;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借鉴在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王蒙的“集束手榴弹”----中篇小说《布礼》《蝴、蝶》,短篇小说《夜的眼》《春之声》《海的梦》以及《风筝飘带》在文坛引起、、不小轰动,并引发了关于“意识流”问题的争论。
那么,王蒙当时文学实践的思想观念与西方文学“意识流” 之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本文从西方意识流产生的背景入手对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作简单分析。
一、意识流的产生及其特点西方意识流产生于“一战”后,属于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荒诞派戏剧等在内的现代主义文学大家庭中的一员。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政治经济的窘迫形态加剧了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导致了民众普遍的孤独感与苦闷感。
因此,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相应地转向内心化。
1/ 12为了发泄内心的失望、孤独、彷徨、抑郁、苦闷、恐惧等,知识分子用文学手段将人们的心理活动与意识生活完整、细致地刻画出来,意识流小说的出现满足了这种需要。
另一方面,社会的动荡导致人们对传统信念的动摇,人们开始怀疑过去的一切,认为不确定性才是一种真正的规范。
作家们也在寻找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来表现真正复杂的社会人生。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在 1919 年发表的《论现代小说》中,是这样评价传统小说家的:“他们写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他们浪费了无比的技巧和无穷的精力,使琐屑的、暂时的东西变成貌似真实的、持久的东西。
浅谈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
浅谈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作者:季娅来源:《成才之路》2010年第15期意识流是20世纪欧美文学中一个很有影响的文学流派。
意识流小说所关注的,主要是意识或潜意识,即不清晰的、不易觉察的、自由的、无逻辑的、纯粹情绪性的心理状态。
王蒙在他的小说里借鉴了意识流小说的手法并加以创新,来描绘和揭示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一、原发性联想这种联想不是一般心理小说里的那种联想,而是无序的、没有必然联系的、不正常的、但又是人类的心理可能出现的联想方式。
王蒙的小说中写到了这种联想:车轮撞击铁轨的噪音……目前不是正在流行一支柔柔的歌曲吗,叫做什么来着——《泉水叮咚响》。
如果火车也叮咚叮咚地响起来呢?……广州人的凉棚下面,垂挂着许许多多三角形的瓷板,它们伴随着清风,发出叮叮咚咚的清音,愉悦着心灵。
美国的抽象派音乐却叫人发狂。
真不知道基辛格听我们的杨子荣咏叹调时有什么样的感受。
京剧锣鼓里有噪音,所有的噪音都是令人不快的吗?从车轮的撞击声,到对《泉水叮咚响》这支歌曲的联想,到对火车是否也能叮咚叮咚响起的联想,到对广州三角形瓷板的联想,到对美国抽象派音乐的联想,到对基辛格听杨子荣咏叹调是何感觉的联想,再到对京剧锣鼓的噪音和噪音是否都是令人不愉快的联想,这之间,显然没有必然的逻辑,具有明显的随意性和跳跃性,但这又的确是一种自然真实的心理流动状态。
王蒙在《蝴蝶》《风筝飘带》等小说中,都运用了这一手段。
二、打破时空秩序王蒙的《春之声》借鉴了意识流小说的“非秩序”的写法,打破了时空的秩序。
火车从起点到主人公目的地,只需运行2小时47分。
作品中的时间却大大地延伸了——从50年前的童年到渺茫的无限。
作品有意识忽略时间标志,突然进行转换:“车身在轻轻地颤抖。
人们轻轻地摇晃。
”下面既不另起一行,也不作时间转换暗示,接着就是一句:“多么甜蜜的童年的摇篮啊!”一声招呼不打就将现实时间甩开,进入了已逝的历史中。
与时间秩序打破相联系的是空间秩序的打破。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做法被推开,代替它的是空间距离的消失。
蝴蝶性、少共情结重建与“另类”知识分子——以王蒙的《蝴蝶》为中心
蝶》 也“ 得 过 许 多 名 目的 奖 , 翻 译 到 国外 也 最 多 ” ④, 所 以 本 文 的 探 讨 将 以 《 蝴蝶》 为 中心 。
一
、
“ 蝴蝶性" 及其表征
蝴 蝶 意象 , 在 中 国传 统 中 一 般 具 有 两 种 明 显 的 寓 意 。 一 个 是 通 过 蝴 蝶 从 虫 到 蝶 的变 态 生 长 过 程 , 我们 获 得 了 “ 蝶 变 ”新 生 的 意 义 。 另 一 个 则 是从庄 周 梦蝶 的经典 故事 中 , 我 们 开 始 对 自我 和 世 界 的 确 定 性 进 行 怀 疑 。
锐 的一 个 作 家 , 他其 实奇 怪 地 与历 史 总 体 性 有所 偏 离— — 这 种偏 离 使 他
的作 品具有 长 久 的 历 史 边 际效 应 。 ③ 上 述 种 种 对 于 王 蒙 写 作 的 铿 锵 判 断, 自有 其 重 要 理 由 。可 这 些 判 断 也 许 并 没 有 击 中 王 蒙 的独 特 之 处 。 王 蒙 曾 在 他 的作 品 英 译 本 、 德 译 本 序 言 中 自喻 为 “ 一 只 大 蝴 蝶 ”: “ 你
个 不可 忽视 的x - , j - 象 。然 而 , 当 代 文 坛 对 王 蒙 的 态 度 却 常 常 呈 现 出 极 其 矛 盾 的评 价 。 有 的 学 者 认 为 王 蒙 是 新 时 期 载 道 文 学 的 代 表 人 物 , 并 对 其 毫
无 火 力 的批 判 意 识 表 示 遗 憾 。 ② 可是 也 有 人 认 为 “ 王 蒙 作 为 新 时 期 最 敏
王蒙 《 蝴 蝶》 中的“ 蝴蝶性 ” 兼而 有 之 , 且增 加 了王蒙 这 一代 人 特有 的政治
理 念 和 革 命 认 同话 语 , 其 表 征呈 现为 三个层 面 。
当蝴蝶飞舞时_王蒙创作的几个阶段与方面_郜元宝
王蒙研究专辑当蝴蝶飞舞时王蒙创作的几个阶段与方面郜元宝一、当代文学的一个侧面王蒙从一九五三年十九岁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开始,已经和“当代文学”同行了半个多世纪,至今依然保持着充沛的创作激情。
因为有二十多年被迫中断写作(一九五七年-一九七八年),目前出版了二十三卷并仍在出版中的《王蒙文存》,绝大多数作品完成于七十年代末以后,其多彩的文思,旺盛的精力,持久的热忱,令人惊叹。
这次我受复旦大学出版社之托,为完成王蒙迄今为止全部创作的一个规模较大的选本①,重读了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特别是八十年代上半期的一些小说,不免有今昔之感。
久违了,《春之声》!久违了,《风筝飘带》!久违了,《蝴蝶》!久违了,《海的梦》!久违了,《杂色》!久违了,《淡灰色的眼珠———在伊犁》!也久违了,《相见时难》、《活动变人形》!这些作品当初一部接一部发表,好像喷涌的泉源,满涨的春水,带着自然的光泽和芬芳的气息,激动过多少人的心!无论“复出”的文学前辈,“回城”的知青作家,还是青年,都纷纷向这位从遥远的新疆返回文坛的中年作家脱帽致敬。
这以后许多年,王蒙一直走在复苏的文学新军的最前列。
他不仅焕发了创作上的二度青春,还以自己的创作以及大量评论、杂感、随笔,不断鼓舞和激励着无数同辈与晚辈作家同行们。
王蒙,无疑是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中国文学中最闪光的名字。
王蒙曾经从他坚定的历史乐观主义和价值多元立场出发为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化慷慨辩护,但是在文化大众化同时意识形态化也远未终结的异常诡谲的后现代,在印刷文明逐渐让位于电视图像乃至数码虚拟空间的二十一世纪,别的作家不说,即使依旧高产如王蒙,他当时的作品也将或者已经蒙上厚厚的尘埃,只有对文学史怀抱特种兴趣的专家学者才肯“自将磨洗认前朝”了。
传道人所谓“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的事已然过去,而“已过的世代,无人记念;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记念”。
然而人总是愚钝,在遗忘之手把前尘往事尽数抹去之前,总还有所不甘,而甘心做着为了忘却的记念。
试析《蝴蝶》中知识分子主体地位的建构
[作者简介]李志越(1992-),女,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儿童文学研究。
第 5期
李志越:试析《蝴蝶》中知识分子主体地位的建构
27
出来,那 么 这 种 再 度 体 验 过 的 感 情 就 是 审 美 关 照。”[2]304这些文艺理论家们共同表述了距离(回忆是 距离的一种)对事物的美化作用,而《蝴蝶》的作者也 正是基于回忆所产生的距离不自觉的将景物美化了。 从苦难中归来的“张思远们”重新成为了国家的栋梁, 成为了百姓需要和期待的好官,这些受过的苦成为他 们再次成为时代主体最有力的证据。下放的这些年, 陪伴着他们的是“石片搭的房子、五股粪叉、背篓和大 锄、草帽和煤油灯、旱烟袋和榆叶山芋小米饭……”他 们在那里“帮助农民扬场、挑水、背篓子、扶锄……”在 这样的劳作中,作者写到,他们了解、发现了自己。就 连写到再次回乡的场景时,村民们பைடு நூலகம்热情以及彼此的 那份相融,也从另一个侧面让我们感受到“张思远们” 即使在那段难过的岁月中,也能和当地老百姓们打成 一片。
第 34卷 第 5期 Vol.34 No.5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LANZHOUINSTITUTEOFEDUCATION
2018年 5月 May2018
试析《蝴蝶》中知识分子主体地位的建构
李志越
(中国海洋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摘 要]王蒙发表于 1980年的中篇小说《蝴蝶》无论是在写作手法上还是内容方面,都对上世纪 80年代产生了深远 影响,但这部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王蒙的代表作之一,并被译作多种文字走出国门,还在于作品本身丰富的内涵。本文以 “新时期”为时代背景,从知识分子主体建构的视角切入,分析《蝴蝶》是如何通过描述“他者”形象从而帮助知识分子确 立自身的主体地位的。 [关键词]《蝴蝶》;知识分子;主体建构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23(2018)05002602 [收稿日期]2018-01-11
浅析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
浅析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内容提要】新时期王蒙创作了一系列被称为“东方意识流”的小说,近几年又有评论者认为“东方意识流”并非意识流,甚至有人认为王蒙的这一系列小说仍是现实主义小说。
本文不对王蒙的这一系列小说定性,只探讨这一系列小说中意识流的特点并指出王蒙小说中意识流与西方意识流的根本区别。
【关键词】意识流;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借鉴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王蒙的“集束手榴弹”----中篇小说《布礼》、《蝴蝶》,短篇小说《夜的眼》、《春之声》、《海的梦》以及《风筝飘带》在文坛引起不小轰动,并引发了关于“意识流”问题的争论。
那么,王蒙当时文学实践的思想观念与西方文学“意识流”之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本文从西方意识流产生的背景入手对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作简单分析。
一、意识流的产生及其特点西方意识流产生于“一战”后,属于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荒诞派戏剧等在内的现代主义文学大家庭中的一员。
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政治经济的窘迫形态加剧了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导致了民众普遍的孤独感与苦闷感。
因此,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相应地转向内心化。
为了发泄内心的失望、孤独、彷徨、抑郁、苦闷、恐惧等,知识分子用文学手段将人们的心理活动与意识生活完整、细致地刻画出来,意识流小说的出现满足了这种需要。
另一方面,社会的动荡导致人们对传统信念的动摇,人们开始怀疑过去的一切,认为不确定性才是一种真正的规范。
作家们也在寻找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来表现真正复杂的社会人生。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在1919年发表的《论现代小说》中,是这样评价传统小说家的:“他们写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他们浪费了无比的技巧和无穷的精力,使琐屑的、暂时的东西变成貌似真实的、持久的东西。
”可见,传统小说的按时间顺序、因果关系叙事的线性结构模式,以及着力刻画人物性格的表面真实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
当时一些作家们认为应该把单一的、物质的、简单的、客观的外部真实“转向内心的、复杂的、特殊的、主观的真实”。
论王蒙《蝴蝶》的意识流结构与理想主义精神
论王蒙《蝴蝶》的意识流结构与理想主义精神作者:窦宏芳来源:《华夏地理中文版》2016年第05期摘要:王蒙的《蝴蝶》被认为是中国东方意识流的佳作,其时空艺术的精彩和电影蒙太奇手法的借鉴,使小说结构别具一格。
此外,小说中流露着浓重的理想主义精神,但同时作品也冷峻地指出了实现理想的艰难性与反复性。
关键词:王蒙;《蝴蝶》;意识流;理想主义精神一、意识流结构中国传统叙事学认为,时间是空间的潜在形态,空间是时间的外在表现。
“物之现于空间皆并立,现于时间皆相续。
”在一个有限的世界里,具体的时间意味着截断,而具体的空间则起着框定作用。
故而在小说创作中,具体时间总把漫长的人生缩于“相续”的“动作”中,构成所谓情节;具体空间则将众多生相集于“并列”的“动作”中,组成所谓的场面。
从结构的外在意义上讲,小说就是情节的“相续”与场面的“并列”相结合。
但是西方的意识流文学却认为,文学不按照客观现实的时空顺序或事件发展的过程结构作品,而是根据意识活动的逻辑、按照意识的流程来安排小说的段落篇幅的先后次序,从而使小说的内容与形式相交融。
人物意识渗透于作品的各个画面中,起到了内在关联作品结构的作用。
这种意识的随意流动自于意识本身不受时空限制的特性。
王蒙的《蝴蝶》便是中国新时期文学在时空艺术处理上的一个创新之作。
小说打破三维空间和时间的直线延续铺陈的传统观念,穿插了很多回忆、穿插、倒述,并且同一个场面在人物的记忆中反复出现,地点的前后跳跃和不同组合,突破了固定的时空秩序的局限,呈现多时空交错的格局。
《蝴蝶》一共有13个小标题,可以说就是13段生活,它们以交错排列的面目出现在我们面前。
每一部分不仅从时间上着眼,而且从空间上着眼;不仅以命运的因果关系为经纵向延伸,并且兼以环境的对应关系为纬横向拓展;不仅求情节的曲折而寻找奇特的人物性格,而且在场面的充分展开中让人物去推动情节。
小说以十年文革为背景,是一部讲述主人公张思远由张书记变成老张头再变成张副部长的人生回忆录。
王蒙
由王蒙的《蝴蝶》浅议意识流小说意识流作为西方现代派创作的一种艺术手法,在上世纪传入中国之后最早是被应用于诗歌领域,朦胧诗正是触觞于此。
而在小说领域,虽然新时期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湛容的《人到中年》等作品中有借鉴这种手法的痕迹,但意识流并未因此在小说领域繁盛起来。
真正集中运用意识流技巧创作小说并使文坛引发起异常对意识流创新手法纷争的是王蒙。
王蒙新时期创作的《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布礼》、《蝴蝶》等小说都体现了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中篇小说《蝴蝶》更可算是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性作品。
所谓意识流小说,实际上是与传统小说相区别而言的。
它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和结构方式,以主观的心理意识流程来安排叙事时空。
这类小说中的清洁实际上成为了任务意识流程的外在框架,而人物的意识流动本身就是小说的结构线索。
王蒙的中篇小说《蝴蝶》正是以主人公张思远的意识流动来展开的。
在情节铺排上,作者采用了时序交错、空间跳跃、人物转换的方法,把现实和梦幻、主人公的回忆、怅惘、反省、自责等种种心理活动交织在一起,而此过程中又似乎有意不作任何的加工,而让张思远直接的、片断的感觉和思维汇成畅流无阻、回旋往返的“意识流”。
同时,周围的环境也自然成为由人物当时的感觉折射出来。
按人物的意识流动来结构全文,这并等于说意识流小说没有其着力表现的实质内容。
读意识流小说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意识流中溶注进了大量的社会内容,是社会内容在心灵上的体现,是外在世界心态化的结果。
而在这方面中国意识流小说又西方现代排意识流小说有所不同。
西方人着重表现的是人物深藏的内心,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流年》。
而中国意识流小说着重表现的是对个人命运和理想的理性思考。
王蒙是以心理时间来构思《蝴蝶》的,由于打破了情节发展的时空限制,看上午只是描写了人物心理的自然流程,笔墨驰骋恣肆、横无际涯,但通篇行文却是紧扣张思远如何“丢了魂”,后来又“找到了魂”这一基线展开的。
浅谈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
王蒙的小 说 中写到了这种 联想 : 车 轮撞 击 铁轨 的噪 音 …… 目前 不是 正 在 流行 一 支 柔柔 的 歌
曲吗 , 叫做什 么 来着——《 泉水 叮咚 响》 。如果 火车 也 叮咚 叮咚 地 响 起来 呢? ……广 州人 的凉 棚 下面 , 垂挂 着许 许 多 多三 角 形的 瓷 板, 它们伴 随 着清 风 . 出叮叮 咚咚 的清音 , 悦 着心 灵。 美 国的 发 愉 抽 象派音 乐却 叫人 发狂 。 真不 知道 基辛格 听我 们的杨 子荣 咏叹 调
的效 果 。
、
原 发性联 想
这种 联想不 是一般心 理小说 里 的那种联 想 , 而是 无序 的 、 有 没 必然联 系 的、 不正 常的 、 又是人 类 的心 理可 能 出现 的联想 方式 。 但
颤 抖 。人们轻轻 地摇 晃。 ” 下面既 不另起一 行 , 不作 时间转 换暗 也 示 , 就是~ 句 :多么甜 蜜的童 年的摇篮 啊 !” 接着 “ 一声招 呼不 打就
维 , 教学效 果 以及 开启学 生心智 的一种 基本手 段。 高 中生物 评价 在
课 堂教学 中 , 有效 的课堂 提问能 激发学 生思维 效提高 课堂教 学效率 。 人现结 合 多年 来 有 本 的教 学实 践 , 谈如何提 高课 堂提 问的有效 性。 来谈
人 的头发 会 变白 , 脸上 会长老 年斑? ” 这些 问题能 激发学 生 的学 习 三 、 物课 堂提 问要注重循 序渐进 生
、
生物课堂提 问要 注重针对 性
在 生 物课 堂 教 学 中 , 师提 出 的 问题 不 能 漫 无 边 际 或者 没 教 有 思 考价 值 , 能 随 口就 问 “ ” “ 不 是 或 不是 对 ” “ 或 不对 ” 的肤 浅 性 问题 。有 经验 的教 师 常 常这 样提 出问题 :这 个 问题 你 是 怎样 “ 表现 , 随机 提 出一 两 个 有 针 对 性 的 问题 , 往 能 收 到 意 想 不 到 往
《蝴蝶》阅读答案
《蝴蝶》阅读答案今天小编跟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关于蝴蝶这一篇文章的阅读答案,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都做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对一下答案吧,欢迎同学们来阅读参考哦。
汉语绝妙的象形构造使事物骤显神奇蝴蝶之类词汇让人感觉《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关于梁祝双双化蝶的描述忧伤得令人流泪,这种想像与蒲松龄笔下的狐狸有之妙苏童在小说《蝴蝶与棋》中写过一个由蝴蝶幻化的女子蝴蝶成精灵在民间少有传说,因为蝴蝶似与精灵相去甚远蝴蝶的前身是一种爬行昆虫,再破蛹为蝶这个蜕变过程曾被美国名片《沉默的羔羊》成功点化,不同的是该片讲了一个变态狂的故事而蛹一旦变成蝴蝶就要为美丽付出代价,这是一种致命的飞翔蝴蝶在空中飞着,它美丽得使人伤感生活也是这样,它在我们面前,你抓住的只是蝴蝶的标本,但生活飞走了我曾多次企图描述一只蝴蝶的美丽,但与真正的蝴蝶相去甚远。
夏天是蝴蝶的狂欢节,几十万只蝴蝶在山谷里舞蹈着,呈现一种奇妙的景观这是一幅寓意深远的童年草图:一双双手伸向停留在栅栏、花朵、草叶上的蝴蝶,在雨后的短暂宁静里,阳光远远地与蝴蝶相望着,这是许多人的内心经历蝴蝶在双手合十的缝隙里拼命挣扎,令回忆无限疲惫而远离蝴蝶意味着童年的结束小时候,我曾多次将捉到的蝴蝶装进玻璃瓶,看它们在里面垂死挣扎,作出徒劳的飞行状,很快它们就会窒息而死,心中的惊悚难以描绘有时我们会将蝴蝶浇上汽油之类的可燃物,火柴一亮,哧的一声,一只美丽的蝴蝶瞬间化为乌有那是一个蒙昧的时代,对美的戕害成为一种游戏,时常出现在日常生活中蝴蝶敏感于某些阴谋的逼近,对于观赏者,它们会本能的飞走,为了躲过劫难,蝴蝶不停地拍击翅膀,留下一个美丽的影子从破坏到自觉地保护,记录了我个人心灵的成长史现在我只能隔着时间的栅栏,深切地回忆起那些美丽的精灵在童年留下的美好景象在以后的无数个夏天,总有一种忏悔云一样浮在心里,那是一种对糟蹋美的事物而产生的愧疚整个夏天,内心空空荡荡,整个夏天我都在等待那些蝴蝶向我飞来二胡凄婉的曲调从中午持续到傍晚,直到月色在地上泛起青光有人在演奏《化蝶》,在最后的节奏里,我想起了雪花蝴蝶是一种来自天堂的精灵,在回去的途中误入人间,无意中透露了天堂的风景和上帝的秘密自然景物中与蝴蝶相似的只有雪花雪由水汽变成雪花从高空飘落,这是一个凄美的过程雪落了,茫茫天空再也找不到那些雪花了,好像什么也不曾发生过人与自然之美在时空中相遇又分离,就像童年逝去的蝴蝶蝴蝶就是昆虫王国里的宫女,穿过哀婉的雨季和盛宴般的夏夜,带着隐秘的信息闯进人间,斑斓的两翼若宫廷的霓裳,让人想起自由灿烂的拓片蝴蝶拒绝重复着自己和其他同类一只蝴蝶只属于今天它没有昨天也没有明天这让我想起尼采常常与其他哲学家们纠缠的一个神秘的永劫回归观永劫回归观表明,一次性失去了生活像影子一样没有分量,也就永远消失不复回归了,无论它是否恐怖、是否美丽、是否崇高大地上许多事物都像流星一样一闪而逝,只在我们心中留下一团朦胧的影像如玛雅文化、印第安部落以及阿房宫、圆明园我曾亲历过一条河流的消失20xx年前那里还是波光粼粼的一片,现在却是沙砾的废墟,河已成为一个遥远的回忆时间是冷酷的杀手八九月份,蝴蝶三五成群地再次飘过故乡的河流,它们在空中展现最后的美丽,令人惊魂的美丽,这是蝴蝶生命最后的时刻秋天很快就到了……我作过这样的观测:在同一片篱笆前等待去年那只蝴蝶,期待它重新落在温情的旧地我知道这是痴人说梦细雨如雾,几十只蝴蝶渐次临近,像等待我的认知有时我想,存在与幻觉哪个更真实?当蝴蝶停在那片篱笆时,我看到的是幻觉中的蝴蝶还是真实的蝴蝶?与我记忆重叠的翅膀是去年夏天那只还是更早夏天的?它们在花瓣上停留短暂而轻柔,不惊动任何恶意的眼神,像亡者死前的告慰,但人类与蝴蝶永远不会重逢蝴蝶是以自杀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的一只成年蝴蝶过了繁殖期后,会对活下来的后代构成威胁,因为年老的昆虫被鸟发现后,捕食者会根据图案分辨出想捕获的蝴蝶,这样会使小蝴蝶亦同时处于危险之中因此,过了繁殖期的蝴蝶会落到地表上,凶狠地扑打自己的翅膀,直到精疲力竭而亡,它们要在被捕捉之前灭掉自己的痕迹和一切秘密一只被钉在墙上的蝴蝶标本,我们看到的只是美丽在时空的留存夏天我从神农架带回一只蝴蝶标本这是一只绿带翠凤蝶,暗蓝色的翅膀上闪着亮光,是一种蝴蝶粉末组成的荧光,带有神农架特有的神秘和死亡气息在这个世界上,它不断拷问着我,在我心灵的夏季扑看蝴蝶在天空中飞,与蝴蝶一往情深的凝目,望眼欲穿的伫立我听到蝴蝶哭泣的声音蝴蝶在流血,这反映了人类精神的分裂和对弱小生命的残酷以生物之死的美感,让我想起某频道正在热播的西班牙斗牛(选自《》)19.将下列填入第一段中的空格处,正确的一项是( )(3分)①异曲同工②作茧自缚③美不胜收④稍纵即逝A.①③②④B.③①②④C.②①③④D.④③①②20.第二段说记录了我个人心灵的成长史,这里的心灵的成长史指的是(3分)21.概括蝴蝶这一美丽精灵的生命过程;揭示它们的悲剧命运:(4分)2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4分)A.蝴蝶在戏曲、小说、电影中都有描述,它们被塑造成美丽而忧伤的形象,在中外艺术作品中都如此B.第三段中由蝴蝶联想到雪,它们都是误入人间而造成了悲剧命运的,表达了作者对蝴蝶的可惜之情C.第四段中画线句写出了作者由蝴蝶而引发的对生命的思考,由物到人,使蝴蝶的悲剧美有了普遍意义D.本文在叙事方式上更多地借助回忆、联想、想象乃至幻觉,使全文呈现一种扑逆迷离的变幻之美23.作者认为时间是冷酷的杀手,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4分)答案19.B20.蒙昧的我把戕害蝴蝶作为游戏;成长的我对美从破坏到保护;现在的我对过去糟蹋美心怀愧疚、心怀忏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蝴蝶”的破茧重生——从《蝴蝶》透视王蒙对意识流的借鉴和创新摘要:“意识流”在中国发展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
王蒙是新时期典型地运用“意识流”创作手法的作家之一。
其《杂色》《蝴蝶》《春之声》等作品都有明显的“意识流”技巧的运用。
本文将以《蝴蝶》为镜像,主要关注作者对“意识流”的借鉴以及与现实主义的关系。
关键词:王蒙;意识流;现实主义“十年”文革结束后,迎来了文学的新时期,随之袭来一阵现代主义的文学思潮,出现了许多现代主义作品,展现出一种鲜活的生命力和崭新的风貌。
代表作家如茹志娟、宗璞等。
虽然王蒙认为将他的作品归为“意识流”是种“皮相的判断”①,但他在新时期初创作的《风筝飘带》《蝴蝶》《春之声》等6部作品的确体现了意识流小说的重要特色,成为新时期发起探讨创作手法热潮的领军者。
以王蒙为代表的这种“意识流”创作手法在中国产生、发展有什么样的历史因素?王蒙的小说又是怎样体现对“意识流”的借鉴的?那这是否意味着这是一种截然脱离于传统现实主义的手法?本文将以王蒙的《蝴蝶》为辐线,围绕这些问题展开。
一首先认识一下意识流。
从前的写实小说是作者从外面叙述故事的主线、人物性格、心理活动以及事件的情节的。
到20世纪,作家不露脸,重点放在直接描写表露人物的内心生活的意识,因此突破了从前的写实主义手法的倾向。
20世纪20~40年代,这种“意识流”小说风靡一时,并形成一种流派。
虽然这种流派已经过时,但它仍然给当代小说很大影响。
大多数观点认为,“现在所说的‘意识流’是一种方法”。
②李陀也有说,“纯粹的意识流小说的主要描写对象是与作品中的人物的行为有密切联系的思想、意识。
在叙述方面没有像传统文学那样,作者露脸从外部进行介绍、描写、评论以及人物性格的刻画等描写手法。
而是直接表现人物的自我意识,通过自我意识和其中的矛盾来展示人物的感情和思想。
为此,常常点到时间,过去与现在、现实与梦幻、意识与存在相互渗透、交错。
所以可见句子结构变化激烈,构成空间与时间的多层次的结构”。
③小说中常存在着回忆、想象、联想、推理、猜测等等相互魂擦而像水流一样活动的心理形态。
因此,文学中真正意义上的意识流就必然具有流动性、混杂性、呈现性,典型的如《尤利西斯》与《喧哗与骚动》。
西方有名的意识流大家,如伍尔夫、乔伊斯、福克纳等。
总的来说,意识流这种手法在作家的叙述角度、作品的表达内容、结构等方面对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提出了挑战。
了解意识流产生的背景,对于我们理解作品本身有一种向导作用,所以在这里简单概括下意识流最初在西方产生的背景以及王蒙在新时期运用明显意识流手法的社会因素。
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政治经济的窘迫形态加剧了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导致了民众普遍的孤独感和苦闷感,因此,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相应地转向内心化,为了发泄内心的失望、孤独、彷徨、抑郁、苦闷、恐惧等,知识分子用文学手段将人们的心理活动与意识生活完整、细致地刻画出来,意识流小说的出现满足了这种需要。
另一方面,社会的动荡导致人们对传统信念的动摇,人们开始怀疑过去的一切,认为不确定性才是一种真正的规范。
作家们也在努力寻求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来表现真实复杂的社会人生。
他们认为对客观真实地了解是间接的,这种了解只有通过深层次的内心描写和透彻的精神感受来表达和阐释,才能真正做到真实地持久地反映现实和刻画生活。
外在的结构和客观的表面只是一种金玉其外的短暂性和肤浅的文化存在。
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的是现代心理学与哲学的影响。
20世纪法国哲学家伯格森的“心理时间说”和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佛洛伊德的潜意识与无意识学说为意识流作家提供了动力和依据。
《蝴蝶》是新时期80年代初作家王蒙创作的6篇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作品之一,是较早运用现代主义手法的作家。
虽则较之更早有茹志娟、李国文等人也运用过“意识流”手法,但或是比较隐讳,或是部分运用,王蒙在新时期的这6篇作品《夜的眼》《布礼》《蝴蝶》《风筝飘带》《海的梦》《杂色》则更如一连串激流,“不仅扫荡了视现代派为洪水猛兽的根深蒂固的偏见,拨开了历史的阴霾,而且把小说创作形式、技巧的探索提上了日程,大大拓展了作家和读者的鉴赏视野: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④《蝴蝶》创作于1980年8月,诚如其它5篇,所处的是新时期文学初期。
这个现象的出现是有其社会历史必然性的。
十年“文革”结束了,这场直捣人们内心的摧毁战把人们从虔诚引向怀疑和否定,正如程文超所说,“人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刚刚醒来,又陷入困惑;刚刚确立无疑,却又进入焦虑状态;刚刚展望美好未来,又有荒谬如潮袭来。
这样一个语境使人们有着比‘五四’更强烈的现代主义话语欲望”。
⑤另一方面,十年浩劫把人们的思想禁锢起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的思维变得单一、麻木,不敢表达内心真实的渴望与幻想。
进入80年代,在思想解放和艺术革新的大潮中,人们的心灵世界空前活跃,接受者的心理需求推动了作家写作技巧的革新,于是大胆借鉴西方侧重内心描写的艺术手法。
那些偏向内心化的作品一度成为文坛的宠儿。
尽管王蒙认为将他的作品仅仅归结为“意识流”是一种“皮相的判断”,并自称“早在没有看到过意识流小说,甚至不知道意识流这个名词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类似的主张,但不可否认这一时期的这6篇作品体现了意识流小说的重要特色。
《蝴蝶》这部中篇小说以张部长魂归故里为引子,勾起了“故国八千里,风雨三十年”生活的回忆。
主人公张思远亦梦亦现实般的人生历程就是体现着作者的一种思考,思考历史,思考城市、乡村。
这种现实的反映“不是按照生活自己的结构,而是按照生活在人们心灵中的投影,经过人的心灵的反复的消化,反复的咀嚼,经过记忆、沉淀、怀念、遗忘又重新回忆后的生活现实”。
⑥如此叙述,我们可以发现,这种以内心描写为主要特色的“意识流”手法的产生与作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密切的关系,当然除此之外也包括一些道德、文化因素等,但前者是主要的驱动因素。
这也许也能解释作家共同的创作心理。
而这些因素势必导向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关于王蒙和“意识流”,中国学者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王蒙的“意识流”是“东方意识流”,区别于西方的意识流,是西方意识流的东方化。
也有人指认为王蒙的小说其实是一种“伪意识流”,与西方的“意识流”有根本的区别,“他所借鉴的只是技巧,将其作品归入意识流作品或是称其为‘东方意识流’都是没有道理的”。
⑦我比较同意后者观点。
前面提到过作者认为只将其作品论为“意识流小说”是“皮相的判断”。
但也并不是说他没有借鉴西方的意识流,“我不否认我有所借鉴,不仅对外国文学有所借鉴,而且还对李商隐和李贺的诗,对侯宝林和马季的相声有所借鉴………”⑧王蒙的借镜视域真可谓是“包罗万象”。
王蒙的意识流可谓是中国审美方式与西方新表现技法的结合,使现实主义题旨与现代主义表现的结合,是物与我,内与外,形与神的融和汇合。
我们就从“万象”中择其一,以《蝴蝶》为视点,看看王蒙是如何借鉴运用意识流手法的,这种手法对作品的构建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意识流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把对社会现实反映的焦点集聚在人物心灵世界的塑造上,着意于心理描写,剖析人物的精神世界。
在王蒙看来,略过外在的细节写心理,写感情,写联想与想象,写意识活动,“它能探索人的心灵奥秘,它提供的是旋律和节奏”。
⑨在《蝴蝶》中,作品虽然只写了张思远离开山村回到部长官邸的两天时间,但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幻觉、情绪、闪念等内心活动却展示了其大半生:由小石头——张指导——张书记——老张头——张副部长的曲折变化过程。
小说在描写张思远的心理活动时,一方面将30年的政治风云与个人的生命、命运沉浮紧紧相连;另一方面,还紧紧联系张思远的婚姻家庭的变化:张思远与海云的初恋、结合及离异,与美兰的没有爱情的婚姻,与秋文的被控制在友谊范围内的思念,与儿子冬冬的冲突及父子真情等,展现了张思远在不同时期的痛苦、自责、反省和追求灵魂复归的复杂状态。
作品通过主体意识的跳跃与滑动,深刻揭示了张思远灵魂的搏斗。
(一)、内心独白。
这是“意识流”手法的重要技巧之一。
所谓“内心独白”,是指作家将某一人物在某一特定情景中的思想感觉、意绪用自言自语的方式道出。
意识流作家认为现实主义小说只注重外界环境、人物行动的描写及故事情节的编排,而忽视了对人物内心生活的描写。
他们力图打破这种框架,主张让艺术描写的笔触深入人物意识的奥秘中去。
对于展现人的多侧面性、复杂性而言,内心独白像是一面镜子,起到更加客观的作用,为直奔主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蝴蝶》中,作者也多处有用到这种手法。
如“啊,海云,你不就是这样被压碎的吗?那因为爱因为恨,因为幸福和因为失望常常颤抖的,始终像儿童一样纯真的、纤小的身躯呀!而我仍绕在车上呢。
”“海云,海云,我了解你么?你了解我么?你为什么不原谅我?你又怎能原谅我!”这些都是张思远在想起与海云之间的事时的内心独白,后悔、埋怨、不解,这种种复杂的情感和变换的的思维,不是作者能代而言之的,所以作者直接跳跃到主人公的内心,让他自己独白,让读者自己去感受,这些心情才显得如此生动。
而《审判》一节几乎全是由内心独白组成,这里上演的是一场真挚、深刻的自我灵魂的审判。
“我请求判我的罪。
你是无罪的。
不,那有轨电车的叮当声,便是海云的青春的挽歌”“我更给他带来毁灭,我没有照顾好我的第一个儿子……我得罪了冬冬……在她流泪的时候我本该用手绢,不,用手指揩干她的泪水……”这是一个道德的法庭,一个良心的法庭,它要审判的是灵魂。
我们到底迷失了什么?这不但是对张思远的审判,更是对“我们”灵魂的审判。
作为一名历经坎坷的作家,对自身的思考,对国家、人民的情感有时就不免外射到他所塑造的人物身上,因而又是我们难以弄清究竟是人物的内心独白还是作家本人在那里呼唤。
如《海云》一节,写到海云与张思远离婚后,有一大段春意盎然的内心独白,“枝头的树叶呀,每年的春天,你都是那样鲜嫩,那样充满生机。
……但是如果你竟是在春天,在阳光灿烂的夏天刚刚到来之际就被撕掳下来呢?你难道不流泪吗?虽然树上还有千千万万的树叶,虽然第二个春天会有同样的千千万万的树叶,虽然这棵大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许永远不会衰老,然而,你这一片树叶却是永远不会再出现了。
……”给人展现的是张思远的内心,不断地问枝头的树叶的感受,其实是在问自己。
小树叶被撕掳下来的感觉可能是海云的,但也可能是王蒙个人被划为“右派”后体验到的,所谓“感同身受”。
犹如在《变异》一节,张思远被说成是走资派、叛徒,“三反”分子后,不断问自己“这是我吗?我是张思远吗?张思远是黑帮和‘三反’分子吗?我在仅仅两个星期以前还主持这市委工作吗?这个弯着的腰,是张思远书记——就是我的腰吗?……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是两条基本的原理。
”这像是不加引号的内心独白。
它是张思远的?是作者的?还是两人合一?我想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