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名人小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篇
【学无止境】
孔子论死而后已
有一次,子贡对孔子说:“我已厌倦不停地学习,很想去辅佐君主,那样可以得到休息。
”孔子听了,温和地对他说:“你读过《诗经》吧,《诗经》上说,‘每天要勤勤恳恳地去侍奉国君,而且态度要温顺恭敬,办事要小心谨慎。
’辅佐君主是很难的,怎么会得到休息呢?”
子贡想了想,继续向孔子恳求道:“那就让我停下学习去侍奉父母吧。
”
孔子仍然和蔼地对他说:“《诗经》上说,‘一个孝子是永远不会停止做孝敬父母的事情的。
’侍奉父母也是件不容易的事,哪里会得到休息。
”
子贡听了,又说道:“既然这样,那就让我停下学习回到妻子身边好啦。
”
孔子笑了笑,说道:“《诗经》上说:‘对自己的妻子要多加疼爱,对家里的兄弟也要关心和爱护,只有这样才能把家庭整治好。
’可见这也是一件不容易办到的事。
”
子贡看了孔子好一会,说道:“那么,就让我停下学习去结交朋友好啦。
”
孔子对他说:“《诗经》上说:‘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同时在交友中还要注意仪表的庄重。
’交朋友也很难,更需要认真对待。
”
子贡有点火了,说道:“那我回家种地,这样可以得到休息了吧?”
孔子说道:“《诗经》上说:‘就是到了冬天,农夫们也是白天割茅草,晚上搓草绳,还得赶急盖房子,新年一开始便又要忙于耕田播种了。
’耕田种地是很辛苦的,一点也不能懒惰。
”
子贡无可奈何了,便冲着孔子说:“这样说来,我就不能得到休息了吗?”
孔子站起身来,指了指窗外,严肃地说道:“你看到远处那大大小小的山丘了吧,它们多么像坟墓啊!你现在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得到休息了吧?”
子贡恍然大悟:“老师,我明白了。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孜孜不倦地学习,奋斗不息,死而后已,而不能苟且偷生啊!”
薛谭学唱
薛谭是战国时期著名歌唱家秦青的弟子。
薛谭非常聪明、好学,嗓音又格外甜美嘹亮,他的学业是很优异的,因此秦青想将自己所有的唱歌技巧全部教给他。
学习了一段时间后,薛谭觉得自己对歌唱的诀窍掌握得差不多了,就想辞别老师,自己去独立演唱。
秦青听到薛谭讲出自己的想法后,低下头想了想,说道:“你的确已学得不错了,十分的技艺,你已掌握了七、八分。
但如果能再学习一段时间,可能会更有进步。
”薛谭听到老师这样讲有些不高兴,觉得老师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秦青也已看出了他的心思,微笑着对他说:“好!既然你决心已下,我也不阻拦你了。
我们师生在一起情份不薄,明天我给你送行。
”薛谭听后很是高兴。
第二天一早,秦青摆了一桌宴席,和薛谭对饮起来。
酒过三巡,秦青为薛谭唱起了送别歌。
歌声慷概激昂,满是离别的伤感。
歌声振动了林木,使森林发出
嗡嗡的回响;歌声遏止住了天上飘荡的白云,使它们也停了下来,静静地倾听。
这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响遏行云”。
薛谭被这美妙的歌声打动了,潸然泪下,好半天才醒悟过来。
他惭愧地说:“老师,您唱得太好了。
到现在我才知道,我向您学到的东西真是太少了,只学到了一点皮毛就沾沾自喜。
老师,我不走了,我要永远在您身边,终身苦学不辍,把您的全部技艺都学下来。
”
唐伯虎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
后来唐伯虎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
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觉得自己学业已成,便想回家了。
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
当唐伯虎提出要回家时,沈周不置可否。
过了几天,沈周特意请唐伯虎在家吃饭。
席间,唐伯虎再次提出要回家的请求时,沈周笑道:“你天资聪颖,学了这么一年,就画得那么好了,也可以出师了。
”沈周顿了顿,接着说:“为师喝多了,身子有些发热,你去开窗通通风好吗?”唐伯虎应声去开窗户,结果发现窗户怎么也推不开。
仔细一看,这哪里是什么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画出来的,惟妙惟肖,自己都没认出来。
唐伯虎非常惭愧,跪在老师面前认错。
从此唐伯虎潜心学画,终于成为一代著名画家。
吴道子学画
被人们称为“画圣”的大画家吴道子,家境贫穷,在很小的时候就给人家作了学徒,跟着工匠学习绘画。
一天,他画得很烦躁,就去街上散心。
在街上看见两个妇女正在烙面饼。
只见老年妇女做好一张面饼后,用擀面杖一挑,面饼就准确无误地落在了她身后的烙锅上。
而年轻妇女烙好面饼后,也是随手一甩,面饼就落在了她旁边的摊位上。
吴道子看呆了,忍不住问:“老奶奶,你们你们烙面饼怎么扔得那么准呢?”老年妇女笑着说:“这不奇怪,只是因为我们天天干这行,时间长了,功夫熟练了,面饼扔得也就准了。
”听完这番话后,吴道子深有感触地说:“看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下功夫啊!”从此以后,吴道子刻苦学画,成了一个有名的大画家。
【谦虚好学】
范仲淹的“一字之师”
范仲淹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写作中十分严谨和谦虚。
有一次,他写了一篇文章,经过反复推敲后仍感不妥,便拿去请教别人。
南丰的李泰伯等人看后,反复吟诵,赞叹不已,只有李泰伯默不作声。
范仲淹谦恭地说道:“请先生指教。
”李泰伯见他态度诚恳,便说道:“范公文章一出,必名扬四海,享誉盛名。
只是我想斗胆改一字,不知范公意下如何?”范仲淹很高兴,激动地
握住了李泰伯的手,让他快说。
李泰伯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两句气势壮阔宏伟,紧接一个‘先生之德’显得气魄太小。
依我看,应改为‘先生之风’比较合适,不知诸位怎么看?”话音刚落,范仲淹就大声叫好,并拜李泰伯为一字之师,还送给他一千两银子作为报答。
陈洪绶三画《七十二贤图》
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陈洪绶,小时候就酷爱画画,曾因临摹关羽像而名声大噪。
但陈洪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拜在著名画家蓝瑛的门下刻苦学画,画画技巧大有长进。
一天,陈洪绶与师傅去杭州参观《七十二贤图》,蓝瑛让陈洪绶将画拓回去临摹。
第一次临摹。
陈洪绶用了三个月。
蓝瑛看后说道:“人物丰满,栩栩如生,临摹,得很像!”陈洪绶已知其意,回家后,反复临摹。
半年后,陈洪绶交上了作品。
蓝瑛这次却说:“临摹得不像了,再回去用心,琢磨琢磨!”陈洪绶明白了,心里很是高兴。
第三次,陈洪绶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再次拿给师傅评价。
蓝瑛看后高兴地说道:“好,这次你不是在临摹,而是在创作了。
这才是属于你自己的《七十二贤图》啊!”
正是凭着这种谦虚好学的精神,陈洪绶终于成为一代著名画家,名扬京华,与崔子忠齐名,世称“南陈北崔”。
宋濂拜师
明朝“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从小就酷爱学习,一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常常去请教别人。
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学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
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大雪。
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
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天不出发就会误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
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
当宋濂准时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叹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定有出息!”
【学习方法】
天道酬勤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是清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然而他的天赋却不高。
有一天晚上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反复吟诵不知道多少遍了,还是没有背下来。
那天凑巧有一个小偷来光顾他家,在曾家一家夜游的同时顺便带点“纪念品”回去。
这个小偷很早就潜入他家,埋伏在床底下,心想:“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等这书呆子一睡,我就捞上一笔。
”
一个小时过去了,小偷耳边不停的传入“关关雎鸠(jū jiū),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背书声。
忍耐!
两个小时过去了,小偷耳边仍不停的听到这同样的背书词。
再忍耐!!
三个小时过去了,同样的背书声从同一个人口中读出——曾国藩还是没将那篇文章背下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不绝于耳。
忍无可忍,无需再忍!!!小偷索性不偷东西了,一骨碌从床底上钻了出来,大叫:“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曾国藩所读的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虽然曾国藩天资很低,但他凭着这种勤学苦读的可贵精神,终成大器。
厉归真学画虎
我国五代后梁时期的厉归真,是一个著名的画家。
他善画山水、林木、禽兽,特别会画虎,人称他画的虎是“远观其虎如活”。
厉归真自幼就喜欢老虎,于是决心学习画虎。
但当时在一般情况下是看不到老虎的,因此厉归真只能以书画、猫、虎皮等做样本画虎,画出的虎便失去了神韵,世人对此不屑一顾。
为了画出真正的老虎,他决定冒险进深山,看看真正活生生的虎。
于是,他带着干粮、画具,来到老虎经常出没的深山老林,在一棵大树上搭了一个草棚,就在上面住了下来。
幽幽深山,莽莽林海,远离人烟,非常冷僻、荒凉。
好几天过去了,厉归真目睹耳闻了怪石峭岩、毒蛇猛兽、松涛轰鸣。
可是他志坚胆大,毫不畏惧。
唯一使他感到遗憾的是还未见到老虎。
终于有一天晚上,山风呼啸,林涛嘶鸣。
一只野山羊跳到了树下。
厉归真正要杀羊取食,忽听一声如雷的怒吼,吓得厉归真差点从树上掉下来。
接着,一只猛虎闪电般地蹿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山羊,并死死咬住了山羊的脖子,山羊猛蹬四蹄,拼命挣扎。
搏斗时的虎爪和羊蹄,将地面蹬扒出了一个大坑,场面惊心动魄。
从深山归来后,厉归真“自衣虎皮,跳脚于庭”,模仿、琢磨老虎的各种运动状态。
后来,他画的老虎果然“毛色明润,其视耽耽,有威加百兽之意”。
蔡文姬听音辨断弦
蔡文姬是东汉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蔡邕的独生女,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
蔡文姬自幼博览群书,能诗会文,还通晓音律。
有一天,蔡邕在家中弹琴,一根琴弦突然断了。
在一旁闭眼倾听的蔡文姬问:“是第二弦断了吧?”蔡邕低头一看,果然不错。
他很高兴,夸奖了蔡文姬。
过了几天,蔡邕和朋友说起此事,朋友不信。
一张琴有七根弦,每根弦又有七个音,专业乐师都不能分辨得出来,更何况小文姬呢?于是蔡邕当即弹奏了一曲,蔡文姬闭上了眼睛认真倾听。
忽然,“嘣”的一声,弦断了,蔡文姬马上回答:“第四根弦。
”朋友们走近一看,还真是第四根弦断了。
朋友们逗蔡文姬:“你肯定是乱猜的。
”蔡文姬郑重地说道:“所有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
每根弦在曲子中的音律都不同,我很认真地听这首曲子,当然知道是哪根琴弦断掉了呀!”朋友们无言以对,同时都交口称赞蔡文姬的博学多才。
诚信篇
裴度拾金不昧
唐朝宰相裴度,小时候家里很穷,一贫如洗。
一天,裴度到香山寺闲游,见到供桌上金光闪闪,走近一看原来是一条玉带。
裴度想:这条玉带这么贵重,丢失它的人一定很着急,我不能据为己有。
于是便收了玉带,在门口等候。
过了好久,才见一个女子慌慌张张地跑到供桌前张望,连声叫苦,哭倒在地。
裴度走上前问道:“小姐,你为何如此伤心?”那女子说:“我的父亲被人陷害,无门申诉。
之前我曾来此求佛祖保佑,现在父亲终于从轻发落,只要拿钱便可赎回父亲,可惜我家贫穷拿不出钱来。
我求遍了高门,终于昨天有一贵人可怜我,送给了我一条宝带。
我知道是佛祖相助,今天就拿宝带来呈于佛祖以表感激。
但却因为赎父心切,走之前竟然忘了收那条宝带。
半道上突然想起就马上赶了回来,可是带子已经不在了。
没了这条带子,我父亲真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出狱了。
”说着又哭了起来。
裴度拿出带子对那女子说道:”姑娘不必悲哀,带子我捡到了,一直在等失主来领,现在就把带子还给你吧。
”。
那女子感激不尽,想要问裴度的姓名以至它日来拜谢。
然而裴度觉得还人遗物本来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没有告诉姓名就走了。
宋濂借书
元末明初的文学家宋濂小时侯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
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
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
那时正是寒冬腊月、滴水成冰的季节。
他母亲心疼地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抄吧,人家又不急着用这书。
”宋濂说:“不管人家用不用这本书,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
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呢?”
范式守信
范式,字巨卿,年轻时在太学求学,和张劭结交为朋友。
学成之后,两人同时要回家乡去。
范式对张劭说:“两年后我会去探望拜访你的父母亲,看望你的子女。
”于是两人一道约定了相会的日期。
光阴似箭,两年很快就要到了,张劭请求母亲届时准备酒菜好好款待。
张劭的母亲说:“你们的约定时隔两年之久,你确信范式会准时来吗?”张劭坚定地说:“范式是很讲诚信的人,决不会失约的。
”约定的日期到了,范式果然如期来看望张劭,大家一起聚餐畅叙,尽欢而别。
宽容篇
六尺巷的故事
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个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张家张英、张廷玉父子。
张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
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倒县衙门。
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当宰相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
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不能以宰相之权强逼。
于是他给家里回了四句话:
千里来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罢,一声不吭地主动让出了三尺空地。
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出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六尺的巷子。
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
狄仁杰的气量
狄仁杰是唐代名相,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深受武则天的宠爱,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臣。
有一次,武则天召见狄仁杰,对他说:“虽然你政绩突出,可还有许多人在你背后说你的坏话,你怎么看?”狄仁杰回答说:“臣本不才,错误肯定不少,别人批评臣,是对臣的监督和爱护。
”武则天很是惊讶,又问道:“那些诽谤你的人,你是否想知道他们的名字?”狄仁杰的回答大大出乎了武则天的意料:“如果陛下认为臣做得不对,臣愿意明白自己的过失并加以改正;如果陛下明察,认为臣做得对,不相信流言,那是臣的荣幸。
既然如此,臣何必知道他们是谁呢?再说,如果臣知道了他们的姓名,臣心里难免会对他们有情绪,这对臣以后秉公执法有影响啊!”
武则天听了狄仁杰的一番话后,大为赞赏,认为狄仁杰果然有气量,不愧为宰相。
尊师篇
曾子避席(外一则)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与此相关的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陈祎(yi)是隋末唐初洛州人,有一次和几个哥哥听老师讲授《孝经》。
老师说:“古时没有椅子,都是席地而坐。
孔子向他的弟子们授课,大家也都是坐在席子上。
有一天,孔子讲着讲着,忽然提了个问题,叫他的弟子曾子来回答。
曾子见老师要他回答问题,赶紧站起来,往边上一站,垂下双手,毕恭毕敬的回答了孔子的提问……”
“这就是曾子避席的故事。
你们明白了吗?”几个哥哥都说明白了,这时陈祎却站了起来,整理好衣襟,站到边上,毕恭毕敬的说:“明白了!”后来陈祎出家当了和尚,法名玄奘。
魏昭尊师
东汉时期知名儒家学者魏昭,当他还在童年的时候,就已是名震四海的神童,还被朝廷任命了官职。
一天,他看到了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
”所以他就登门拜访郭林宗,想请他当自己的老师。
但郭林宗却称病闭门不见,魏昭就在门口等了三天。
郭林宗为之动容,终于答应收他为弟子。
当时,郭林宗重病在身,终日与中药为伴。
为了考验魏昭的诚心,郭林宗再次给魏昭出难题。
进入郭府四五天,郭林宗还什么都没有教给魏昭。
一日深夜,郭林宗咳嗽不止,下人赶快来为他熬药。
这时。
郭林宗拦住下人,大声说道:“不,让魏府尹来!”魏昭赶紧为老师熬药。
当魏昭端着熬好的药进来的时候,郭林宗尝了一口便大叫:“太烫了,端下去重熬!”
魏昭二话没说,又熬了一遍。
“太苦啦,重熬!”郭林宗脸色乌黑。
魏昭的随从忍不住了:“老爷,不要再此求学了。
此人有些过分之极,我等应立刻返回京城!”
“休得胡言!”魏昭第三次熬了药,毕恭毕敬地端到了郭林宗的面前。
这次,郭林宗真的被感动了。
于是郭林宗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汉明帝尊师
汉明帝自从当太子后,便开始向桓荣学习《尚书》。
登基为皇帝后,依旧尊重桓荣,以师礼相待。
他曾经亲自去太常府(桓荣已封太常)探望,让桓荣坐东
面,设几杖,召百官和桓荣弟子数百人来行弟子礼,明帝亲自执弟子礼节;诸生提问题时,有的避位表示尊敬皇帝,明帝谦让说:“太师在这里。
”结束后,把太官的供具都赐给了太常家。
每次桓荣生病,皇帝就派遣侍从看望问候,并派太官、太医为桓荣医治。
桓荣病势严重的时候,呈上奏折叩谢皇恩,并辞让交还爵位和官职。
明帝亲自到他家问起居情况,进去他家所在街道就下车了,步行而至,抚摸着他哭泣,赐给他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才离去。
桓荣死后,明帝亲自改换丧服送葬,赐他在首山之阳修筑坟墓。
对于桓荣的子孙,明帝都给予爵位及官职。
孝顺篇
子路负米孝母
子路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
他对父母十分孝顺,是乡里有名的孝子。
子路年轻时,因家境贫困,常去富贵人家干活。
因他饭量大,时常以糠菜、杂粮充饥,但他从不让父母吃一顿糠菜,凡是有咸鱼和肉,他都舍不得吃,常带回来孝敬父母。
有一次,子路听说陬邑有大米出售,而他父母正想吃米饭,但大米价格比杂粮要贵得多。
为了使父母吃上大米,他就给寺庙修路,每天背石块上山。
拿到工钱后,走50里路上陬邑买米,背回家给父母烧白米饭。
两老连声赞道:“这大米饭真好吃呀!”子路听了心中十分高兴,但他自己则仍吃杂粮。
从此,子路就在学习之余去砍柴卖钱,让父母能够时不时吃上一点大米饭。
后来,子路拜孔子为师,由于他勤奋好学,长进很快,经常受到孔子的称赞。
但孔子看到他每隔一月总要请假回家,认为他家庭观念太重,会影响学业。
一天,孔子问子路:“你经常请假,是不是你父母有病?”子路回答说:“老师,实不相瞒,我父母最爱吃大米饭,所以学生常要到陬邑背米。
这是不能改变的,望老师原谅。
”
孔子听了,对周围的学生说:“子路真是一名大孝子呀!”
几位学生对子路说:“你从家到陬邑来回100里,难道不辛苦吗?”
子路说道:“双亲年迈,能够给他们一点满足,表达做儿子的一番孝心,这是老师平日对我的教导。
回家背米,既路远又辛苦。
但只要父母高兴,我就会尽力去做。
”
汉文帝的孝心
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
他八岁即被封为代王,离开了母亲。
刘邦去世后,吕后当权,允许薄氏到代地与儿子相聚。
薄氏到代地后,刘恒力行孝道,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有一次,薄氏患重病,刘恒找来了最好的医生,买了最名贵的药材。
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
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他还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
每当母亲睡了,他才趴在母亲床边小憩一会儿。
薄氏痊愈后,他却因操劳过度累倒了。
后来,刘恒当上了皇帝,第一件事就是把母亲接回京城。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曾参孝父
“孝圣”曾参,非常孝顺自己的父亲曾皙。
曾皙喜欢吃丝瓜,于是在他家的后院里种了许多丝瓜。
一天,小曾参放学回家,到后院的菜园里帮父亲除草。
突然,丝瓜藤中钻出一条蛇来。
那蛇昂着头,吐着信子要来咬曾参。
曾参举起锄头,一下子劈死了蛇,但父亲种的丝瓜藤也断了好几根。
曾参“哎呀”了一声,父亲闻声走来,曾参捡起地上的一根木棍对父亲说:“孩儿打蛇,不小心把父亲的丝瓜藤锄断了,请父亲惩罚。
”父亲正在气头上,便接过棍子打了曾参一顿。
事后,父亲非常后悔,感到很难过。
曾参忍痛弹琴唱歌,像个没事人一样,以此来安慰父亲。
其他篇
【说话的艺术】
优孟巧谏
优孟是楚国著名的宫中艺人,身材高大,富有辩才,经常用谈笑的方式委婉地劝谏君主。
楚庄王有一匹好马,楚庄王非常喜欢它,经常给马穿上绫罗绸缎,把它安置在华丽的宫殿里,专门给它准备了一张床作卧席,拿枣脯喂养它。
马的生活水平过于优越,肥胖得不得了,生病死了。
楚庄王非常伤心,命令大臣为死马治丧,准备用棺椁装殓,按大夫的葬礼规格来安葬它。
庄王身边的大臣觉得这事太过分,争着劝谏,不同意这样做。
庄王大怒,下令说:“如果再有胆大敢为为葬马的事情进谏的,立刻处死!”
优孟听说了,就走进宫殿大门,仰天大哭,一把鼻涕一把泪的。
庄王很吃惊,问他为什么哭得这么厉害。
优孟哭泣着说道:“宝马是大王的心爱之物,理应厚葬。
堂堂楚国,地大物博,国富民强,有什么要求办不到?大王却只用大夫的规格安葬它,太薄待它了。
我建议用君王的规格来安葬它。
”
庄王忙问:“那怎么办好呢?”
优孟回答:“用雕木的美玉做棺材,用最上等的梓木做外椁,拿樟木等贵重木材作装饰,再派几千名士兵挖掘坟墓,老人和孩子背土筑坟,然后,让齐国和赵国的使节在前面陪祭,韩国和魏国的使节在后面护卫。
安葬完毕之后,再为它建立祠庙,用猪、牛、羊各一千头的太牢礼来祭祀它,并且安排一个一万户的城邑进行供奉。
诸侯各国如果听说大王这样厚待马匹,肯定会影响很深刻,都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