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人口数量大,劳动力资源供过于求
甘肃是一个人口大省,截至洲年末,甘肃总人口2618.78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49.23万人,占28.61%。由于人口基数大,由此产生的劳动力总量压力十分突出。受人口基数和人口年龄结
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甘肃正处在劳动年龄人口不断上升的时
期。根据人口普查资料.1984—19N年,甘肃省每年出生人口都
在40万人以上。因此,钽电容16年以后的2000—20to年是甘肃省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蜂期,形成持久的巨大的劳动力供给。20凹—
洲年累计净增劳动年龄人口高达128万人,按目前82%的就业
参与率,四年中累计增加劳动力供给增加t06万人,平均每年历
万人。
(二)就业结构层次低,就业结构与产值结
构偏离大
甘肃省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偏高.凹04年58.58%,高于全
国平均水平11.68个百分点,所创造的增加值仅占GDP的
18.05%,存在较大偏差;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为18.72%,所创造
的增加值占GDP的48.63%;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22.7%,所创
造的增加值633.3t%。这些数字说明,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
甘肃省就业结构的调整明显滞后于产值结构的转换,存在较大
偏差,第一产业表现最突出,偏离度为—0.69,说明农业劳动力转
移缓慢,富余劳动力多。第二产业偏离度t.6,为正偏离,主要是
企业就业人员演少,劳动密集型企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偏离度O.奶,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伯少的结构没有根本改变。从国际上
看,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一般
达到助%。75%。巴西、埃及、印度、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的第
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也在35%—54%左右。甘肃省第三产业就业
比重22.7%,发展潜力很大,具有较强的吸纳劳动力的潜力。
(三)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与经济发展的矛
盾加剧,人才流失严重
劳动者整体系质偏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广是劳动者整
体文化水平低,二是劳动者职业技能(特别是新技术新工艺的职
业技能)水平低,三是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占劳动者的比重
小。从“五普”数据来看,甘肃省全部就业人口中,文百、半文百占22.53%,小学33.6蜗,初中28.9%.高中和中专U.35%,大专及以上仅3.53%。就业人口文盲率22.5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8.14%)14.39个百分点,在全国排28位。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提
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于素质低而不适应新工作岗位的
结构性失业日趋严重,而甘肃省的失业问题具有明显的结构性
失业特征。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不仅是影响劳动者就业的重要
因索.而且成为制约甘肃省经济发展的瓶颈。虽然甘肃省高技术
产业拥有的科学家及工程师人数与1995年相比增加了42.3%,
但人才流失的现象仍很严重。“九五”期间甘肃省5大高技术产业
拥有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最多的年份是1997年,总人数达3210
人,到2003年6年内相继减少了596人,这些流失的人才中,有
8帆都是中青年高级人才,其中不乏领军人物。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两种意义上的流动广是地域空间
的流动,劳动力由乡村向城镇流动。二是产业间流动,劳动力由
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流动,其中既包括向城镇二、三产转
移,也包括向乡村的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进城
就业,不仅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
会的稳定,而且事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重视城镇就业的同
时,也应重视农村和农民就业。
2M年甘肃省乡村就业人员1181.19万人,乡村就业人员占
比重为77.69%,农村剩余劳动力约310万—350万人。农村就业人
员基数大,比重高。从农村而言,由于累积效应,农村剩余劳动力
基数大,而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体制尚未形成;从城镇而言,经
济转型期,vishay电阻大量下岗、失业人员急需安置,就业压力大。这些因素造成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而且,20世纪如年代中期以
来,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加剧,也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更趋
紧张。
洲年,甘肃省劳务输转工作取得很大进展,根据部门统计
全年甘肃省共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324.25万人次,比上年增加
38.09万人,劳务收入突破60亿元。但实际输转人数大约160万
人,与300多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有很大距离。wx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