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总论

合集下载

中医外科学总论ppt课件

中医外科学总论ppt课件

第一节 中医外科学的范 围
一、传统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周礼·天官篇》疡医:主治肿疡、溃疡、
金疡和折疡。 唐宋: 肿疡、溃疡、皮肤病、骨折、
创伤等。 元代: 金疮肿科,包括金镞与疮疡。 明清: 疮疡科,其范围以疮疡、皮肤
和肛肠疾 病为主体。
学科划分:发于体表,用肉眼可见,有 形可征
二、现代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 各地相继建立中医学院,编著中医外科学 的系列教材。
• 在各种外科疾病的治疗及研究上也有长足 的进步。
本章完
上篇 总论
第二章 中医外科学基本概念
• 掌握中医外科名词术语解释。
• 熟悉中医外科的范围、特点。
• 了解中医外科疾病以部位、穴位、脏腑、 病因、形态、颜色、疾病特征、范围大 小、病程长短、传染性进行命名的原则, 并举例说明。
中医外科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 中医外科教研室 刘作龙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第二章 中医外科学基本概念
第一节 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第二节 中医疾病的命名原则 第三节 外科基本术语 第三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第一节 致病因素 第二节 发病机理
第四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 第一节 辨病 第二节 阴阳辩证 第三节 部位辨证 第四节 经络辨证(略) 第五节 局部辨证 第六节 辨善恶顺逆
中医外科学是运用中医药学的理论研究外科 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防治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中 医临床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起源
远古~春秋
砭石——最早的刺开排脓工具。
甲骨文:疾自(鼻)、疾耳、疾齿、 疥…
《周礼·天官》:疡医、食医、疾医、 兽医
的外科医生
疡医—最早
《五十二病方》:载有感染、创伤、冻伤

第十版中医外科学总论

第十版中医外科学总论

一、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起源
远古~春秋
砭石——最早的刺开排脓工具。
甲骨文中有外科疾病的记载:疾自(鼻)、疾耳、疾 齿、疥…
《周礼·天官》:疡医、食医、疾医、 兽医
疡医—最早的外科医生
成书于秦汉以前,是我国有文字记 载的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论述外 科疾病有痈、疽、创伤、痔疾、皮 肤病等。叙述了砭法、灸法、熨法、 熏法及按摩等疗法。
附子败酱散、乌梅丸等。
东汉末年,史上最著名的外科 医生,堪称“外科鼻祖”。
用麻沸散给患者麻醉后进行死 骨剔除术及剖腹术,是世界医 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 治疗的最早记录,比西方早 1600多年。
发展简史
发展
两晋~宋、元
两晋、南北朝: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海藻治瘿,狂犬脑组织敷伤 口治狂犬咬伤,开免疫法治狂犬病先河。
陈自明—《外科精要》 金元时期名著: 朱震亨—《外科精要发挥》 齐德之—《外科精义》注重脉诊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伤科专著)
发展简史
成熟
明、清时期
为中医外科鼎盛期,形成了 三大学术流派。
陈司成—《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梅毒病专著。用 砷、汞剂治疗梅毒。
“正宗派”
“全生派”
“心得派 ”
陈实功
王维德
• 在各种外科疾病的治疗及研究上也有长足的进步。
本章完
上篇 总论
第二章 中医外科学基本概念
• 掌握中医外科学基本术语。
• 了解中医外科的范围、特点。
• 熟悉中医外科疾病以部位、穴位、脏腑、病因、 形态、颜色、疾病特征、范围大小、病程长短、 传染性进行命名的原则,并举例说明。
第一节 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 以部位命名者,如乳痈、颧疔、臁疮等。(图) • 以穴位命名者,如人中疔、委中毒、膻中疽等。(图) • 以脏腑命名者,如肠痈、肝痈、肺痈等。 • 以病因命名者,如破伤风、冻疮、漆疮等。 • 以形态命名者,如蛇头疔、鹅掌风等。 (图) • 以颜色命名者,如白驳风、丹毒等。 • 以疾病特征命名者,如烂疔、流注、湿疮等。 • 以范围大小命名者,如小者为疖,大者为痈等。 • 以病程长短命名者,如千日疮等。 • 以传染性命名者,如疫疔等。 (图)

中医外科学总论第四章

中医外科学总论第四章
一般讲,在辨清疾病的表、里、寒、热、 虚、实之后,即可判明是阴证或阳证,或 半阴半阳证。
外科在辨别阴阳属性上还有自己的特点, 即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症状和转归等 各方面的相对性,可直接辨认其为阳证或 阴证。
2.辨阴证阳证
阳证
阴证
发病缓急 急性发作
慢性发作
皮肤颜色 红赤
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
3 .注重局部
外科疾病的最大特点是 局部症状与体征,不同 的疾病局部表现
重点诊查局部特征是辨 诊查全身和乳房 局部情况外,还应注意区 域浅表淋巴结的变化
腋窝淋巴结有四组,应依次检查。
自腋顶部从上而下扪查中央组淋巴结,然 后将手指掌面转向腋窝前壁,在胸大肌深 面扪查胸肌 组淋巴结; 肩胛下组淋 巴结;最后 锁骨下及锁 骨上淋巴结
2)图像分辨率高,特别是显示空腔脏器较 MRI理想
3)显示急性出血、气体、钙化和结石敏感 4)碘过敏者,不能行增强CT扫描,肝肾
功能不良者,慎作增强扫描
5)具有电离辐射,孕妇和儿童应酌情考虑
MRI
1)有较高的组织对比分辨率,有多种参数的 选择与变化,从而有可能对各种病变的性 质加以判断
2)无损伤和电离辐射,无须注射碘造影剂
3)可以多方位,多平面的成像,对病变的位 置及范围可更准确的加以判断
4)扫描时间相对较长,易受呼吸运动和心脏 血管运动的影响产生伪影
5)带金属异物或金属植入物者,严禁作 MRI检查
6)危重病人不合作,不宜作MRI检查
5.综合分析
现代医学的特点是重在辨病。
中医外科诊疗疾病的特点: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先辨病,后辨证。
螺旋CT扫描是通过X线管经过滑环构造做连 续旋转,检查床继续送进,形成无间断地 体积扫描。与常规扫描的本质区别在于, 前者得到的是三维图像,而后者得到是二 维图像。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第一章总论1、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外科专着《刘涓子鬼遗方》龚庆宣,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6、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明清时期①“正宗派”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②“全生派”清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③“心得派”以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1、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1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2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3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等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3、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一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发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4、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5、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6、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尽,尤如滴漏。

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变化。

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具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第三章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1、六淫邪毒均可成为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

在发病过程中,由于风、寒、暑、湿、燥诸邪均能化热生火,所以外科疾病的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正如《外科心法要诀》所说“痈疽原是火毒生”。

2、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第四章中医外科疾病的辩证部位辨证上部辨证:人体上部包括头面,颈项以及上肢,病因多为风温,风热中部辨证:人体中部包括胸,腹,腰,背,是五脏六腑所居之所,病因多为气郁,火郁下部辨证:人体下部指臀,前后阴,腿,胫,足,寒湿,湿热多见。

2、阴阳辩证:八纲辩证的总纲,也是其他一切外科疾病辩证的总纲阳证阴证发病缓急急性发作慢性发作皮肤颜色红赤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皮肤温度焮热凉或不热肿胀形势高肿突起平塌下陷肿胀范围根盘收束根盘散漫肿块硬度软硬适度坚硬如石或柔软如绵疼痛感觉疼痛剧烈,拒按疼痛和缓,隐痛,不痛或酸麻病位深浅皮肤,肌肉,在表位浅,血脉,筋肉,在里位深脓液质量脓质稠厚脓质稀薄溃疡形色肉芽红活润泽肉芽苍白或紫暗病程长短病程比较短病程比较长全身症状初期长伴有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渐消初期无明显症状,或伴有虚寒症状,酿脓时有虚热症状,溃后虚象更甚舌苔脉象舌红苔黄脉有余舌淡苔少脉不足预后顺逆易消,易溃,易敛,多顺难消,难溃难敛,多逆3、辨肿肿的性质痰肿:肿势或软如棉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在,不红不热,皮色不变,见于瘰疬,脂瘤气肿:皮紧肉软,按之凹陷,复手即其,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常随喜怒消长,见于气瘿,乳癖。

中医外科学总论第一章

中医外科学总论第一章

[药品名]洋金花
茄科曼陀罗属植物白曼陀罗 或毛曼陀罗的干燥花。分布 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 、广西、湖北、四川等地。 [作用与用途]麻醉止痛, 定喘镇咳。经试验对大脑皮 层及中脑网状结构上行激活 系统有抑制作用,能抑制腺 体分泌及松驰平滑肌的痉挛。
3、发展
• 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
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为我国现存第一部 外科专著
湿润烧伤膏1987年获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1988年,烧伤湿性医疗技术被国家科委确 定为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同年,湿润烧伤 膏被卫生部确定为国家新药。1991年被卫 生部列为"十年百项计划 "
• 第六届“人道主义奖”
颁发给烧伤湿性医疗 技术的发明人徐荣祥。
• 这项技术已获美国专利,这是我国有史以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发展
• 1954年首先在北京成立中医研究院 • 1988年南京中医学院还首次创办了中医外
科专业(本科)
• 目前,全国已有中医外科专业博士培养点6
个和博士后流动站3个
• 烧伤
中药制痂法和湿润暴露疗法的研究方面
对烧伤面积超过90%的大面积特重度烧伤 的救治成功率达到92%,与国际烧伤外科 对烧伤总面积超过90%的特重度烧伤救治 成功率8%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汪机的《外科理例》,主张外科病治疗
“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并首创玉真散 治疗破伤风。
• 陈司成的《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梅毒
病专著,书中指出梅毒由性交传染且可遗 传,并详细记录了应用砷、汞剂治疗梅毒 的方法。
• 近代吴师机的《理瀹骈文》,该书集外治
法之大成,主张以外治法通治内、外诸病, 载方1500余首,以膏药疗法为主,治病范 围遍及内、外、妇代对外科学贡献较大的有王怀隐的《太

中医外科学总论教学设计

中医外科学总论教学设计

中医外科学总论教学设计
本教学设计旨在介绍中医外科学总论的相关内容,包括其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手段等,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医外科学的特点和应用。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中医外科学总论的基本理论,包括中医外科学的概念、病因病机、证候分类等。

2. 熟悉中医外科学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等,能够正确诊断外科疾病。

3. 熟练掌握中医外科学的治疗手段,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按摩、外治法等,能够有效地治疗外科疾病。

二、教学内容:
1. 中医外科学总论的基本概念
2. 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历程
3. 中医外科学的病因病机
4. 中医外科学的证候分类
5. 中医外科学的诊断方法
6.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手段
7. 中医外科学的预防与保健
三、教学方法:
1. 授课法: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中医外科学总论的相关内容。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模拟等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中医外科学的治疗手段,加深对其理解和掌握。

3. 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
1. 考试:通过笔试和实验操作考试,检测学生对中医外科学总论的掌握情况。

2. 学习报告: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完成一份学习报告,总结中医外科学总论的相关内容,展示对其的理解和应用。

3.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听讲情况、互动交流、课堂参与等。

中医外科学总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中医外科学总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中医外科学总论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中医外科学是一门研究什么的学科?A. 内科疾病B. 外科疾病C. 儿科疾病D. 妇科疾病答案:B2. 中医外科治疗的特点是什么?A. 以手术为主B. 以药物治疗为主C. 以物理治疗为主D. 综合治疗答案:D3.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外科常用的外治法?A. 针灸B. 拔罐C. 推拿D. 手术答案:C4. 中医外科治疗中,下列哪项不是常用的药物外敷法?A. 膏药B. 散剂C. 汤剂D. 油膏答案:C5. 中医外科对于外伤的处理原则是什么?A. 清创缝合B. 清热解毒C. 活血化瘀D. 以上都是答案:D二、判断题1. 中医外科治疗疾病时,不重视整体观念。

(错误)2. 中医外科治疗疾病时,只使用中药。

(错误)3. 中医外科在治疗过程中,重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正确)4. 中医外科治疗疾病时,不使用手术。

(错误)5. 中医外科治疗疾病时,强调个体化治疗。

(正确)三、简答题1. 简述中医外科治疗疾病时的整体观念。

答:中医外科治疗疾病时,强调整体观念,即在治疗局部病变的同时,也要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包括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以及病变与整体的关系,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简述中医外科常用的几种外治法。

答:中医外科常用的外治法包括针灸、拔罐、膏药外敷、散剂外敷、油膏外敷等。

这些方法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以达到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等治疗效果。

四、案例分析题案例:患者,男,40岁,因车祸导致右腿骨折,经西医手术治疗后,骨折部位愈合良好,但局部肿胀、疼痛,影响日常活动。

问题:作为中医外科医生,你将如何制定治疗方案?答:首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体质、疼痛程度、肿胀情况等。

然后,可以采用以下治疗方案:1. 内治: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用相应的中药汤剂或丸剂,如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方剂。

2. 外治:可采用膏药外敷、拔罐等方法,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和疼痛。

《中医学》外科第1章 总论

《中医学》外科第1章 总论

第十篇 外科第一章总论外科发展概况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外科病名的记载,可见我国在远古时就有简单的外科。

周代礼记上有疡医名称和夭疽等二十二种病名。

“内经”对痈疽病的治疗,著有专篇,论述甚详。

汉代华佗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专家,能使用全身麻醉法,进行腹腔手术。

两晋也有类似泥疗法的创造,葛洪发现了以海藻治瘿,刘涓子也发明了对痈疽的诊断及治疗。

隋唐两代,外科有显着发展,“巢氏诸病源候论”对瘿瘤、疔疮、痈疽的病因、病名都有认识;千金方和外台秘要,在外科方面,广泛记载了前人的经验和当代的验方;陈藏器的水蛭疗法,是一个重要发明。

宋朝除国家编纂的“圣济总录”外,还有陈自明的“外科精要”,对外科都有很大贡献,特别是太平圣惠方中,用砒来治疗痔核,是现在推广的枯痔散的始祖。

元代的外科,已不是单纯的外治,而是又以内服的方法综合治疗。

各种手术器材也比较完备。

在这方面危亦林的 “世医得效方”、朱丹溪的 “外科枢要”、齐德之的 “外科精义”等,都是极有价值的著作。

明代是外科的全盛时代,名贤辈出,有薛已、汪机、王肯堂、陈实功、陈司成、陈文治等各家著作。

清代外科更有进一步的发展,“医宗金鉴”中的外科心法、陈士铎的“石室秘录”和王洪绪的“外科全生集”,都是最典型的外科著作,议论精当,切于实用,至此外科不但在系统上比较完整,而且还有极其非富的科学内容。

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医外科同其他各科一样,没有什么发展。

解放之后,中医外科,随着整个祖国医学一道,得到空前发展,我们深信,在党的倾导下,中医外科的前途将是光明而不可限量的。

辨阴证和阳证中医外科疾病,一般根据它的色泽、肿势、深浅,分为阴证和阳证两大类:凡阳盛的,初起时红肿、疼痛,易于化脓、收敛,情况顺利,容易治疗;阴盛的,初起色黯不红,塌陷不肿,木硬不疼,呈现一种逆象,不容易治疗。

还有一种证候,漫肿微红而不高大,疼痛不剧烈,微有灼热,介于半阴半阳,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趋向阳长阴消,就是好的现象,否则它的预后是难以推测的。

中医外科学总论第三章

中医外科学总论第三章

所属,为多气多 血之经,故较易 于收口
• 内臁为足三阴经所属,为多气少血之经, 较难收口
经络也是传导毒邪的通路,它具有运行气血、 联络人体内外各组织器官的作用,故体表 的毒邪可由外传里,内攻脏腑;脏腑内在 病变可由里达表,均是通过经络的传导而 形成的。由此可见,经络与外科疾病的发 生、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经络阻塞
• 局部经络阻塞是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之 一;同时,身体经络的局部虚弱,也能成 为外科疾病发病的条件。
• 此外,患处部位所属经络,与外科疾病的 发生发展也有着重要的联系,如有头疽生 于项的两侧者,为足太阳膀胱经所属,该 经为寒水之经,也为多血少气之经,所以 难以起发。
臁疮本属难以愈合之病: • 外臁为足三阳经
• 正气旺盛,临床多为阳证、实证,发展顺利, 预后良好。全身症状有高热、烦躁、便结、 溲赤、苔黄、舌红、脉实有力等;局部症状 因病而异,如邪实正盛的阳证疮疡,局部高 肿根束,掀热灼痛,脓出稠厚,易溃易敛;
• 正气不足则表现为阴证、虚证;正虚邪实或 正虚邪恋则容易逆变,预后不良。全身症状 见面黄神倦,或潮热盗汗,舌红或淡,脉虚 无力等;局部多见患处色白、平塌或坚硬结 肿,不红不热,不痛或微痛,溃后脓水清稀 淋漓,久不收口,迁延难愈,或毒盛内陷脏 腑而为败证。
四、脏腑失和
• 人体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外科疾病 虽然绝大多数发于体表的皮、肉、脉、筋、 骨的某一部位,但与脏腑有着一定的联系。
• “有诸内必形诸外”、“有诸外必本诸 内” ,脏腑内在的病变可以反映于体表, 而体表的毒邪通过经络的传导也可以影响 脏腑而发生病变。
• 总之,从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 过程来看,它与气血、脏腑、经络、正气 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
二、气血凝滞

中医外科学-总论

中医外科学-总论

• 1.方剂 疏肝解郁、行气活血方,如逍遥散;

理气化痰、软坚散结方,如海藻玉壶汤;
• 2.适应证 疏肝解郁、行气活血法适用于肝郁 气滞血凝;理气化痰、软坚散结法适用于气滞 痰凝。
• 法适用于体虚风寒湿邪侵袭筋骨。
• 3.注意点 阴虚有热者不可施用本法.
• (五)祛痰法
• 祛痰法是用咸寒软坚化痰的药物,使因痰凝聚 之肿块得以消散的治法。
• 1.方剂 疏风化痰方,如牛蒡解肌汤合二陈汤;

清热化痰方,如清咽利膈汤合二母散;

解郁化痰方,如逍遥散合二陈汤;

养营化痰方,如香贝养荣汤。
痈: 有内痈、 外痈两大类。 内痈是生 于脏腑的脓肿,如肺痈 肠痈;外痈生于 体表部位,凡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局部具有红肿热痛的特征(少数初起皮色 不变) , 一般范围在6-9cm者称痈。
二、中医外科疾病的特点
1、正气邪气并重 2、局部整体结合 3、辨病辩证结合 4、治重内外,不离祛邪
三、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清热利湿方,如萆薢渗湿汤;

除湿祛风方,如豨莶丸。
• 2.适应证 燥湿健脾法适用于湿邪兼有脾虚不 运之证;清热利湿法适用于湿热交并之证。
• 4.注意点 治疗时必须结合清热、祛风、清暑 等法合并应用。阴虚、津液亏损者宜慎用或一 般不用。
• (七)行气法
• 行气法是运用行气的药物调畅气机、流通气血, 以达到解郁散结、消肿止痛作用的一种治法。
4、情志内伤
七情情志太过使体内的气血、经络、脏腑功能失 调而发生外科疾病。
:起病缓慢、 病程长, 伴有精神抑郁、 急躁易怒等精神症状; 病变多见于肝胆二经循行 通天论》说:“高梁之变,足生大 丁”。

中医外科总论

中医外科总论

4、《内经》记载了针砭、按摩、猪膏外敷 等多种外治方法,并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 治疗脱疽。
5、汉末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医 生,他是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 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 科鼻祖。
6、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 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书中记述的手法 整复下颌关节脱位,与西医学的手法复位 相似;而其用葱管导尿治疗尿储留的记载, 比1860年法国发明橡皮管导尿早 1200多年。
7、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同的学术流派,最 具代表性的外科三大主要学术流派为: 以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的正宗派 以王维德的《外科全生集》为代表的全生派 以高锦庭的《疡科心得集》为代表的心得派
8、“正宗派”以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 为代表,体现了明以前外科学的主要成就, 被后世医家评价为“列证最详,论治最 精”,其重视脾胃。


顺证:“顺”就是正常的征象,但并不是指生理功 能的正常情况,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顺 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称为“顺证”。 逆证:“逆”就是反常的征象,外科疾病在其发展 过程中,不以顺序而出现不良的症状者,称为“逆 证”。 善证与恶证多指全身表现;顺证与逆证多指局部表 现。临证中善证与恶证、顺证与逆证之间是可以相 互转化的。
湿
湿性趋下,重浊粘腻。 外科疾病发生于身体下部者,多与湿邪有 关。 湿热下注于膀胱,则见尿频、尿急、尿痛、 尿血等症。

秋季多燥,燥有凉燥与温燥之分。 在外科的发病过程中,以温燥者居多,燥 邪易致皮肤干燥皲裂,外邪乘机侵袭,易 致生痈或引起手足部疔疮等病; 燥邪易伤人体阴液,侵犯皮肤,致患部干 燥、枯槁、皲裂、脱屑等,常伴口干唇咽 喉干燥或疼痛等全身疾病。
2、气血凝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医外科学总论教学设计

中医外科学总论教学设计

中医外科学总论教学设计一、学科概况中医外科学是中医药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其研究内容涉及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方面,是中医药临床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

中医外科临床经验丰富,治疗方法独特,不仅能够有效地治疗外科疾病,还能够辅助传统西医治疗,提高治疗成功率。

而且,中医外科学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如内科、针灸、按摩、推拿等,具有极高的综合性和应用性。

二、教学目标1. 掌握中医外科学的概念、理论体系、研究内容和相关技术,了解中医外科在外科学领域的特殊作用和价值。

2. 掌握中医外科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包括病史询问、望、闻、问、切四诊法等诊断方法、针灸、药物、推拿等治疗方法,并能够根据病情进行具体应用。

3. 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其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中医外科学的概念、历史渊源及学科体系。

2. 中医外科学的理论基础,包括“伤寒辨证论”、“金匮要略”、“丹溪心法”、“千金方”等中医外科经典。

4.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外治法等。

5. 中医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疝、痔疮、乳腺增生、颈椎病等。

6. 中医外科学在现代医疗中的应用和发展。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方法:讲授、问答、研讨、案例分析等,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 实践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针灸、推拿等操作演练,加强学生对中医外科治疗技术的掌握。

3. 研究性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研究,开展小组讨论、研究课题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方法1. 学科考核:通过笔试、口试等方式考核学生对中医外科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试内容包括中医外科学的概念、理论基础、诊断方法、治疗方法等。

3. 报告评议:要求学生根据一定的课题选定一个中医外科疾病进行研究,并完成一份研究报告,学生将自己的研究结果和结论进行报告和展示,评议老师进行评分和点评。

中医外科学总论

中医外科学总论
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心得派创始 人。
心得派学术思想: 1、揭示了外科病因普通规律,在上部多 风温、风热,中部多气郁、火郁,下部 多湿热、寒湿。 2、将温病学说融汇于外科辨证治疗之中, 主张以卫气营血辨证为主。
中医外科学总论
16/116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决》 近代张山雷《疡科纲要》内容简明,而且
中医外科学总论
9/116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唐代孙思邈所著《千金方》是我国最早一 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记载了食动物肝 脏治疗夜盲症、食牛羊乳治疗脚气病、 食猪靥羊靥治疗甲状腺肿,都是后世已 证实了成功经验,提出了用葱管导尿, 是世界上最早导尿术,比法国用橡皮管 导尿早了1200余年。
中医外科学总论
中医外科学总论
29/116
外科疾病致病原因
六、房室损伤 主要是房劳过分,以及早婚、生育过多造成
肾精耗伤,肾气亏损,冲任失调;或小儿先 天不足,肾精不充,这些原因均能造成身体 虚弱,易被外邪侵犯,产生外科疾病。 特点:1、慢性。2、迁延性。3、合并冲任 不调与月经相关 。
中医外科学总论
30/116
衰竭。 顺证: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次序出现应有症状者称顺证。 逆证: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以次序而出现不良症状称逆证。
中医外科学总论
23/116
外科疾病致病原因
一、外感六淫邪毒(风寒暑湿燥火,热毒火毒)
致病特点: 1、六淫邪毒均能直接或间接地侵犯人体致病。 2、六淫邪毒只能在抗病力低下时致病。 3、六淫邪毒致病大多有季节性。 4、六淫邪毒致病含有一定部位。
中医外科学总论
11/116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金元时期
朱震亨《外科精要发挥》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这是一本创伤

中医外科学总论第二章

中医外科学总论第二章
生殖和性传播疾病等。
第二节 疾病的命名原则
• 以部位命名者,如乳痈、子痈、对口疽等。

乳痈初期

乳痈成脓期(图1)
• 乳痈成脓期(图2)
• 子痈
• 子痈
• 对口疽(初期)
• 对口疽(中期)
• 对口疽(后期)
• 以穴位命名者,如人中疔、委中毒、膻中
疽等。
• 以脏腑命名者,如肠痈、肝痈、肺痈等。
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有 形之征,多为阴证。临证中以痰取名的疾 病,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疮痨性 病变如流痰、子痰等;一类是囊肿性病变 如痰包、痰核等。还有一些疾病虽不以痰 命名,但其病因与痰有关,如气瘿、肉瘿 等。
• 流痰


气瘿
• 肉瘿
• 结核:即结聚成核、结如果核之意。是泛
包括金镞与疮疡。
• 明清时期,骨伤、耳鼻咽喉、眼科等疾病
一般开设专科分治。这一时期,外科统称 为疮疡科,其范围以疮疡、皮肤和肛肠疾 病为主体,但在当时的许多外科专著中所 论述的病种却大大超出这一范围
• 二、现代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现代中医外科学的范围在原来的基础上又 有所更新和变化,其范围除了疮疡、乳房、 瘿、瘤、岩、皮肤、肛肠、男性前阴、周 围血管及其他外伤性疾病外,还应包括内 痈(如肝痈、肠痈等)、急腹症、疝、泌尿
• 心恶为神志昏惚,心烦舌燥,疮色紫
黑,言语呢喃;
• 肝恶为身体强直,目难正视,疮流血
水,惊悸时作;
• 脾恶为形容消瘦,疮陷脓臭,不思饮
食,纳药呕吐;
• 肺恶为皮肤枯槁,痰多音喑,呼吸喘
急,鼻翼煽动
• 肾恶为时渴引饮,面容惨黑,咽喉干燥,
阴囊内缩;
• 脏腑败坏为身体浮肿,呕吐呃逆,肠鸣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最新)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最新)

I、总论一、发展史1.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2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3.《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4.《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截趾手术治疗脱疽,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

5.《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二、基本术语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疡科即外科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溃疡:一切外科疾病已溃破的疮面痈:痈者,壅也。

指气血被邪都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外痈: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

内痈: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西医学的痈:相当于中医的有头疽疽:疽者,阻也。

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有头疽: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无头疽:是指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

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状粟粒状脓头的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

根脚收束为阳证。

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三、疾病辨证疖<3cm 疖:表皮横向痈3~9cm 纵向痈:发于皮肉之间发>9cm 疽:发于肌肉、骨间,最深8.辨脓:确认成脓方法:接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

四、疾病治法1.内治法三个总则19.外治法膏药: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硬膏。

阳证:太乙膏、千锤膏,阴证:阳和解凝膏。

咬头膏用于肿疡脓成不能自破或患者不愿手术排脓者油膏:阳证:金黄膏、玉露膏;阴证:回阳玉龙膏;半阴半阳:冲和膏。

生肌玉红膏适于一切肿疡掺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称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的部位,谓之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

①消散药:内消散;②提脓祛腐药:升丹;③腐蚀药和平胬药:白降丹、三品一条枪;④祛腐生肌药:阴证:回阳生肌散;阳证:月白珍珠散、拔毒生肌散;⑤生肌收口药:生肌散;⑥止血药:桃花散;⑦清热收涩药:青黛散、三石散;⑧酊剂:复方土槿皮散;⑨洗剂:三黄洗剂6.箍围药9.切开法切口选择:以便于引流为原则,选择脓腔最低点或最薄弱处进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现代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中医外科学属于中医学的二级学科。 主要内容:疮疡、乳房病、瘿、瘤、 岩、皮肤及性传播疾病、肛肠疾病、 泌尿男性疾病、周围血管疾病、 其他外科病。 明•汪机《外科理例》:“以其痈疽、 疮 疡皆见于外,故以外科名之”
第二节 外科疾病的命名原则
以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 色、特征、范围大小、病程、传染性命 名。
发展简史
主要代表:
中西医汇通派,以张锡纯为代表,用赭 遂攻结汤治机械性肠梗阻,葱白熨法治 动力性肠梗阻。
张山雷《疡科纲要》结合中西医理论阐 述中医脓疡不痛的机制,指出“内已成 脓,而竟不痛者,疡之变,神经已死。”
发展简史
复兴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医事业 的发展,中医外科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共同 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其著作体现了 明以前外科的 主要成就。
治疗主张“以消 用三焦辨证揭示
为贵,以托为 了外科 病因与发
畏”,以“温通” 病部位的联系,
为治疗大法。 确立“审部求因”
家传秘方 :阳和 的诊治规律。
汤、阳和解凝膏、 对外科四大绝证,
醒消丸、犀黄丸、 主张以补为主,
小金丹。
攻补兼施。
发展简史
停滞 民国时期中医外科发展缓慢,此时的中 医外科著作虽对治疗无更多的建树,但 为后来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深入阐述、探 明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学的微观 机制开创了先河。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图)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图)
痈:有内痈、外痈两大类。内痈是生于脏腑的 脓肿,如肺痈、肠痈;外痈生于体表部位, “痈者,壅也,壅肿状。”凡皮肉之间的急性 化脓性炎症,局部具有红肿热痛的特征(少数 初起皮色不变),一般范围在6-9cm者称痈。 (图)
中医外科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 中医外科教研室 刘作龙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第二章 中医外科学基本概念
第一节 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第二节 中医疾病的命名原则 第三节 外科基本术语 第三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第一节 致病因素 第二节 发病机理
第四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 第一节 辨病 第二节 阴阳辩证 第三节 部位辨证 第四节 经络辨证(略) 第五节 局部辨证 第六节 辨善恶顺逆
寒气客于经络
血泣不通
痈肿
“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
②载外科病近30种:丁、痤、痔…
③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发展简史
《伤寒杂病论》: ① 奠定了辨证论治理论基础; (六经、八纲) ② 创大黄牡丹皮汤、薏苡附子败酱散、 黄连粉等。
汉末·华佗: 古代著名外科医家,创麻沸散。
东汉末年外科学家,我国腹部 外科手术的创始人。
茧唇:首见于《疮疡经验全书》。口唇部位肿物 外形如蚕茧,质地较硬。相当于西医学的唇癌。
失荣:首见于《外科正宗》。常见于颈部两侧或 耳之前后,肿块坚硬如石,推之不移,因本病后 期患者面容憔悴,形容消瘦,状如树木枝枯皮焦, 失去荣华者。
肾岩翻花:首见于《疡科心得集》。其特点是发 病年龄多在40-60岁之间,相当于西医学的阴茎癌。 阴茎头部表面见丘疹、节结、疣状物,质地坚硬, 溃后如翻花状。
沿肛痔:沿肛门外皮肤上出现的扁平样隆起,呈 乳白色或灰白色,渗出臭秽黏液,时有瘙痒或刺 痛,严重者可延及外阴、龟头。相当于西医学的 尖锐湿疣或梅毒感染等。
发展简史
成熟 明、清时期 为中医外科鼎盛期,形成了 三大学术
流派。 陈司成—《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
梅毒病专著。用砷、汞剂治疗梅毒。
“正宗派”
“全生派”
“心得派 ”
陈实功
王维德
高锦庭
《外科正宗》 《外科全生集》 《疡科心得集》
注重脾胃,强 调“外之证必 根于内”。
手术在继承前 人的基础上进 一步发展。
等。
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临床医 学文献,论述外科疾病达30多种。
创造了世界上最早应用雄黄、汞剂 治疗疥疮,用毒堇治疗结石痛的药 物止痛法 。注:堇jǐn:多年生草本植物。
首创酒洗伤口,开外科消毒之源。
发展简史
形成 战国~汉代
《黄帝内经》:①〈灵枢〉奠定了中医外科特别
是疮疡类疾病的理论基础:
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 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疮顶:指肿疡之顶部。视其高耸或平塌颜 色的改变程度等分析其属性为阴证或阳证。
疮面:指肿疡破溃后所形成的溃疡面。根 据疾病的性质不同,疮面的形态及颜色各 不相同。
疮腔:指外科疾病肿疡溃破后,病灶局部 皮肤以下至疮底之间的空间。
发展简史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海藻治瘿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载40多种皮肤病病因病机。 如:疥虫“可用针头挑得”
唐·孙思邈《千金方》: 葱管导尿
发展简史
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 “五善七恶”
金元时期名著: 陈自明—《外科精要》 齐德之—《外科精义》注重脉诊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伤科专著)
本节完
疮:疮者,创也。广义的疮是一切外科疾病 的统称。狭义的疮指皮肤体表有形可见的各 种损害性疾病的统称。 如有丘疹的粟疮、 疥疮;有脓包的黄水疮;有红斑的猫眼疮; 有糜烂的水渍疮等。
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疡科即外科,外科医生被称为疡医。
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 狭义是指感染因素引起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翻花疮:皮肤病损部位溃破之后,不能愈合,胬 肉突出疮口外翻,好似花蕊一般,头大根小,一 旦碰伤,流血不止。相当于西医学的鳞状上皮癌、 基底细胞癌或良性乳头状瘤等。
胼胝:俗称“茧子”。《诸病源候论·手足发胼胝 候》记载:“人手足忽然皮厚涩而圆短如茧者, 谓之胼胝。”其特点是手掌、足趾等受摩擦部位 的皮肤增厚,触之较硬,表面光滑,呈黄白或淡 黄色,多无自觉症状。可因外伤(如木刺)或挤 压太甚而发生感染,出现局部顽硬肿痛,甚则不 能行走。
无头疽:是指多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 脓性疾病,如附骨疽、环跳疽等。相当于西医的骨 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其初起时无头,
皮色不变(图)
臖核:当某部位感染时,继发的引起颈颌部、肘部、 腋窝部、腘窝部或腹股沟等部位出现的大小不等的 硬结。其表明光滑、质中,按之作痛。相当与西医 的淋巴结炎。
腐肉:疮疡热盛成脓溃破后,疮面所呈现的腐 败蚀烂的组织。应施以祛腐治疗令其融解脱落。
肉芽:指溃疡坏死组织脱落,腐去脓净后,疮面新 生的嫩肉。是判断溃疡愈合的重要指标。正常肉芽 红活有生机,乃气血充足之象;肉芽苍白,宣浮松 脆,无颗粒者为肉芽水肿,乃气血不足或阳气虚弱 之象。
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 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与中医眼科所讲 的胬肉攀睛(即翼状胬肉) 不尽相同。
第五章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第一节 内治法 第二节 外治法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掌握中医外科三大派流的主要学术思想和 代表著作。
熟悉历代外科医学的主要学术成就、著述 和创造发明。
了解中医外科学的起源、形成、发展、成 熟等阶段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历史上对人民 健康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
瘤:瘤者,留滞不去之义。凡瘀血、痰滞、浊 气停留于人体组织之中,聚而成形所结成的块 状物。相当于西医的体表良性肿瘤。其特征是 随处可生,发于皮肉筋骨之间,多数不痛不痒, 推之移动,生长缓慢。一般分为气瘤(神经纤 维瘤)、筋瘤(静脉曲张)、血瘤(海绵状血 管瘤)、肉瘤(脂肪瘤)、骨瘤(骨瘤、骨肉 瘤)、脂瘤(皮脂腺囊肿)。
用麻沸散给患者麻醉后进行腹 部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 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 记录,比西方早1600多年。
发展简史
发展
两晋~宋、元
两晋、南北朝:
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 存第一部外科学专著
主要内容:痈疽鉴别诊断; 辨脓方法 (波动感);切开排脓要“逆上破之”。
首创用水银治疗皮肤病
漏:凡溃疡孔处流脓经久淋漓不止,好像滴漏 一样,曰漏,是以症状命名的。它包括两种不 同性质的病理改变,一为现称的瘘管,指体表 与有脏腑之间的病理性管道,具有内口和外口; 一为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 一般只具有一个外口。两者在外口部均有脓水 经久淋漓不止。
乳头风:又称“乳头破碎”。之乳头、乳颈及 乳晕部皮肤浸淫,湿烂破裂的病症。多因肝火 不能疏泄,肝胃湿热蕴结而成。其症乳头破碎、 裂开,疼痛剧烈,揩之出血或流黏水,或结黄 痂,容易继发外吹乳痈。
中医外科学是运用中医药学 的理论研究外科疾病的发生、发 展以及防治规律的一门学科,是 中医临床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起源 远古~春秋 砭石——最早的刺开排脓工具。 甲骨文:疾自(鼻)、疾耳、疾齿、疥… 《周礼·天官》:疡医、食医、疾医、 兽医
疡医—最早的外科医生 《五十二病方》:载有感染、创伤、冻伤
坏死: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组织失去气血、津 液的濡养,失去活性并不能复原的病理改变。
坏疽:机体的大块组织、器官或肢体缺血失养 而发生的坏死。
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 较大,有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 底。
缸口:慢性溃疡长期不愈,疮口边缘增厚,犹 如大缸环口之状者。如臁疮周边多有缸口。
痰毒:指感受风热湿毒,气血被毒邪壅塞与皮 肉之间,继而炼液成痰,痰毒互阻,结块而肿 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包括颈痈、腋痈、跨腹痈 等,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疮痨:凡久患疮疡而正气虚弱,状似痨损者, 称疮痨。现指由结核杆菌感染所致的外科病, 如乳房结核中医称如痨,骨结核中医称骨痨等。
结核:即结聚成核、结如果核之意。是泛指一 切皮里膜外浅表部位的病理性肿块。非指西医 之结核病。如形容瘰疬肿大之淋巴结为“结核 累累,有如串珠”。(图)称乳房内肿块性疾 病为“乳中结核”等。(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