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治病的四种方法
中医治病的四种方法中医疾病学把人的疾病从外到里分为四个层次,治疗也就分了四种方法。
1.肌肤腠理层面的治疗如果肌肤受邪,也就是肌肤腠理出了问题,那么最好采取刮痧、推拿、拔罐、足底按摩等法,这些方法都是我们传统文化中一些比较独特的方式,现代西方医学也认为这种治疗方法对人体损伤不大,对于身体的康复很有好处。
这里提一个注意事项:刮痧、拔罐和按摩,这些方法不适合那些身体很虚的人,因为这些方法是通过手、刮痧板等在人的身上用力,使身体里边的病走到表层,也就是通过调元气的方法来治疗疾病。
如果人本身元气就很虚,这样的治疗就会使得身体更加虚弱。
对于身体太虚的人来说,需要先吃药,等到把身体养得差不多的时候,再使用这些方法。
2.经络层面的治疗肌肤腠理的病如果往里走,就会走到经络的层面上。
经络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经络是一种气血,它没有实体,它在中医里就是指人的一种生命现象。
经脉就好比一张巨大的铁路网,必须要很畅通,人才健康;一旦阻塞,就会造成身体出现很多问题。
人体的穴位就相当于经脉这个铁路网上的大站,是一些关键的点,穴位属于气血比较充足的地方,所以中医扎针一定要扎在穴位点上才最有效。
中医里还有句话,叫“错穴不错经”,治病之时,一定要扎在经脉上,能扎在穴位(金婆婆:因为太窄约1毫米)上当然最好,功效会最大;但如果扎错了的话,只要扎在这条经脉上,也能起到疏通的作用。
在扎针时还有个问题,有些经络分为两个层面:里支和浮支。
浮支是在体表,比如肺经,尤其手指上的【少商穴】,属于很明显的浮支穴位。
里支一般不可针刺,只可以通过锻炼的方法来活动它,这也是锻炼为什么重要的原因,中国古代的锻炼方法比如太极拳、易筋经之类都是因循着人的里支这一规律来编排的,只有那里面的一些动作才可以打开人身上的孔穴,比如易筋经里的“倒拽九牛尾”可以开【膏肓穴】。
3.五脏层面的治疗经脉里还有些继续往里走,走到五脏里,这些地方最好就采取按摩的方法。
比如【中府】、【云门】这些在胸上的穴位,扎针就比较危险,中医有“胸脏之间,不可以妄针”的说法,就是这里是不可以随便扎针的,像这样的地方最好采取按摩、按揉的方法,同样能达到针灸的效果。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是指中医学中用于描述疾病、症状、诊断、治疗等方面的专业术语,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治法部分是中医治疗中的核心内容,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按摩推拿、气功调理、饮食调养等多种治疗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药物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学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其疗效主要依靠中药药性和配伍规律的发挥,常见的中药治疗方法包括煎汤、丸剂、散剂、颗粒剂等。
2.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通过针刺穴位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达到治疗病症的目的,常见的针灸治疗方法包括经络针灸、耳针、埋线针、火针等。
3.按摩推拿:按摩推拿是中医学的传统手法,通过按摩、推拿、拍打等方式调理经络,促进气血循环,达到治疗病症的目的,常见的按摩推拿治疗方法包括推拿、拔罐、刮痧等。
4.气功调理:气功是一种兼具身体调养和心理调节作用的中医养生方法,通过调节呼吸、姿势、意念等方式调理人体气血,达到治疗病症的目的,常见的气功调理方法包括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等。
5.饮食调养:饮食调养是中医学的养生方法之一,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食用具有特定功效的食材等方式调理人体气血,达到治疗病症的目的,常见的饮食调养方法包括中药膳、粥汤等。
以上是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的简单介绍,这些治疗方法在中医学中被广泛应用,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为
患者提供多种治疗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内科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内科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承了"以人为本、以整体为重"的理念,注重对疾病的整体认识和治疗。
在内科常见病的治疗中,中医药疗法独具优势,可以发挥独特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一些内科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感冒的中医治疗方法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在中医药中被归为“风寒”、“风热”等类型。
中医治疗感冒主要采用中药汤剂,如麻黄汤、银翘散等;同时也可以采用针灸疗法,在特定的穴位进行刺激,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二、胃炎的中医治疗方法胃炎是指胃黏膜发生炎症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胃部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
中医药治疗胃炎以调整胃的“脾胃”功能为主,常用的药物包括六君子汤、四君子汤等。
此外,中医还会指导患者调整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如少食多餐、避免辛辣刺激等。
三、高血压的中医治疗方法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医认为高血压主要与肝火上升、气虚血瘀等因素有关。
因此,中医治疗高血压主要从调节肝火、补益气血入手。
常用的方剂包括龙胆泻肝汤、养心安神汤等。
另外,中医也会推荐适当的运动和调整饮食,以控制血压。
四、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方法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浓度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中医认为糖尿病主要与肾虚、脾虚等因素有关。
中医治疗糖尿病主要以调理脾肾为主,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等。
此外,中医还会尽量避免寒凉食物的摄入,并建议患者适当运动,控制体重。
五、心脏病的中医治疗方法心脏病是一类心脏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中医认为心脏病主要与心火旺盛、气滞血瘀等有关。
中医治疗心脏病主要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常见的中药方剂有大青龙汤、通心络胶囊等。
此外,中医还会建议患者适当调整心理状态,保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心脏康复。
六、肝炎的中医治疗方法肝炎是一类以肝细胞损伤、炎症反应为特征的疾病,中医认为肝炎主要与肝郁、湿热等因素有关。
中医治疗肝炎主要以清热解毒、疏肝理气为主,常用的中药方剂有调胆汤、柴胡疏肝汤等。
中医的八种治疗方法,你知道几种?
中医的八种治疗方法 ,你知道几种 ?1.中医治疗中包括哪八种方法?中医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流传甚广。
中医用药较为灵活,可以大剂量用药,也可以小剂量用药,可以单味用药,也可以多味用药,通过适当的组方用药,能够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但怎样组方,都离不开祛邪扶正的用药原则,所以中医学一直传承着八大治疗方法,即汗法、下法、清法、消法、补法、温法、和法及吐法。
2.中医八种治疗方法你知道几种?所谓汗法,是指经宣肺散邪、发汗解表治疗后,使六淫之邪随着人体汗液祛除。
常用于外感表证者,风热时可用辛凉解表法缓解;风寒时可用辛温解表法缓解;暑湿时可用化湿解表法缓解,上述应用的各种解表法即指汗法[1]。
汗法的主要治疗原则为平肝祛风、清热解毒,应用此法时常联合桂枝宣发及麻黄,解毒祛风效果更佳。
所谓下法,是指荡涤肠胃后,使患者排出大便或积水,包括累积在肠胃中的宿食、瘀血、燥屎、痰结及水饮等,是中医常用的一种祛病方式。
所谓清法,是指将火热之邪清除,祛除里热的一种方法。
结合热处于卫气营血哪个阶段,以及患者是否出现耗气伤阴症状,可给予清营凉血、清气分热、清热解毒、气血两清等治疗方式,也可以联合益气养阴法治疗。
主要方剂包括清营汤、导赤散、白虎汤、沙参麦冬汤、龙胆泻肝汤等。
所谓消法,是指利用行气活血、消食导滞、化痰利水或驱虫方式,消除由于气、血、食、水、虫等产生的有形之邪。
主要方剂包括金铃子散、鳖甲煎丸、桂枝茯苓丸等,主要药物包括莪术、浙贝、三棱、川楝、桂枝、元胡、桃仁、鳖甲、红花等。
所谓补法,主要是经滋补方式,调解人体脏腑或气血平衡。
运用补法前,要结合患者气血、阴阳方面的区别,滋补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及肾脏等。
补气血主要方剂包括八珍汤、四君子汤;补阴阳主要方剂包括左归丸、右归丸及大补阴丸。
所谓温法,主要是经驱寒、通络、温中、回阳等方式,祛除寒邪、通经络、通血脉的一种方法。
寒可分为阳虚内寒中生、外感寒湿,也可为外寒日久伤阳,且内寒亦生,患者表现为表里俱寒、虚实交错。
中医治疗技术及目录
中医医疗技术目录一、针刺疗法技术目录: 1.毫针技术2.皮肤针梅花针3.穴位注射疗法二、灸类疗法技术目录: 1.直接灸技术2.隔物灸技术3.悬灸技术4.温针灸技术三、刮痧疗法技术目录:刮痧技术四、拔罐疗法技术目录:1.留罐技术2.闪罐技术3.走罐技术4.针罐技术 5.刺络拔罐技术四、推拿类疗法技术目录:1.成人推拿技术2.小儿推拿技术五、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目录: 1.穴位敷贴技术2.中药热敷技术3.熏蒸技术4.中药直肠滴入技术;1、毫针技术:毫针技术,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毫针技术的适应证广泛,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的多种常见病、多发病; 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器具临床上使用的毫针主要是不锈钢针,类型主要为环柄针、平柄针,规格主要根据针体的直径和长度来区分,临床上以长度~寸25~75mm的毫针最为常用,其中又以寸40mm者用得最多;长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深刺或透穴;短针多用于肌肉浅薄部位浅刺,如头面部穴位、耳穴;二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消毒、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1.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2.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双手配合;右手持针,靠拇、示、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临床常用以下几种进针方法:1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示指的指甲切按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示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示二指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示二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3.行针与得气毫针刺入后,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之得气,并进行补泻;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1提插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提插的操作方法;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2捻转法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示、中指夹持针柄,进行前后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4.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证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出针时,用左手拇、示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二、常见疾病的毫针治疗技术:一中风病急性脑血管病中风病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仅以口歪、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本病的形成,主要在阴阳失调的情况下或因忧思恼怒,或以劳累、房劳等因,致风阳煽动,心火暴盛,风火相并,气血上逆;或因嗜酒,恣食厚味,脾虚痰热内盛,化火动风,风火挟痰上扰,蒙蔽清窍,发为中风;本病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风病的诊断标准;临床上根据意识有无障碍而分为中脏腑和中经络,本节主要讲述中经络的毫针治疗;治则治法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操作步骤取穴:百会、风池、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穴;可随症配穴,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便秘加天枢,语言不利加廉泉; 刺法:直刺,行提插捻转手法;风池穴操作时针尖向鼻尖方向斜刺~寸,廉泉穴向舌根斜刺~寸; 疗程:急性期每日1次,恢复期及后遗症期隔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二头风紧张性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头痛是指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脑为“髓海”,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五脏六腑之气皆上会于头;外邪侵袭或内伤诸疾皆可导致气血逆乱,瘀阻脑络,脑失所养而发生头痛;本病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 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两大类,本节主要讲述内伤头痛的毫针治疗;治则治法疏经活络,行气活血止痛;操作步骤取穴:百会、风池、合谷、太冲、头维,可随症配穴,少阳头痛加率谷、角孙;太阳头痛加天柱、太阳;阳明头痛加攒竹、印堂; 刺法:头部穴位多予以斜刺或平刺,肢体穴位多直刺;风池穴操作时针尖向鼻尖方向斜刺~寸,或平刺透风府穴;进针后行提插捻转手法; 疗程: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三面瘫病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瘫病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其表现为一侧面部松弛,额纹消失,眼裂增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被牵向健侧,不能蹙额、皱眉、示齿、鼓颊等动作,部分患者初期耳后疼痛,还可出现味觉减退或听觉过敏,甚至外耳道出现疱疹等;本病多由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致经气阻滞,筋脉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其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治则治法活血通络,疏调经筋;操作步骤取穴:风池、翳风、地仓、颊车、合谷穴;随症配穴:鼻唇沟平坦加迎香;鼻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目不能合加阳白、攒竹或申脉、照海; 刺法:对于面部穴位,初起宜浅刺、轻刺,一周后酌予平刺透穴或斜刺;疗程: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四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肩凝症是以肩部弥漫性疼痛伴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其表现为日轻夜重,晨起关节活动后疼痛减轻,局部可伴有广泛的压痛,手臂外旋、外展、上举、后旋等动作受限;后期病变组织发生粘连,功能障碍逐渐加重,形成“冻肩”,最后导致肩关节功能丧失;本病早期以疼痛为主,晚期以功能障碍为主;一般认为,肩部受凉、过度劳累、慢性劳损与本病的形成有关;其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治则治法疏筋通络,行气活血;操作步骤取穴:肩髃、肩髎、肩前、阿是穴、条口穴;可随症配穴:上臂痛加臂臑、曲池;肩胛痛加曲垣、天宗; 刺法:直刺; 疗程: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五腰痛病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病是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表现为腰部重痛、酸麻,拘急不可俯仰,或痛连臀腿;本病的发生主要与感受外邪、跌仆损伤等有关;其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 本病分为寒湿腰痛、瘀血腰痛和肾虚腰痛三大类,本节主要讲述瘀血腰痛的毫针治疗;治则治法舒经通络,活血化瘀;操作步骤取穴:肾俞、腰夹脊、委中、阿是穴;刺法:直刺; 疗程: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三、禁忌症 1.孕妇不宜在下腹、腰骶部及合谷、三阴交、至阴等部位和腧穴进行针刺;2.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3.皮肤感染、溃疡或肿瘤部位,不宜针刺;4.有出血倾向者,慎行针刺;四、注意事项 1.患者在过于饥饿、劳累及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2、皮肤针梅花针技术:皮肤针又称“梅花针”、“七星针”,是以梅花针用之叩刺某些穴位的一种疗法;通过叩刺局部皮肤,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之气,达到防治疾病之目的;适用于头痛、胁痛、脊背痛、皮肤麻木、高血压病、肋间神经痛、斑秃、神经性皮炎、牛皮癣、小儿麻痹后遗症、近视眼等;用物准备治疗盘、皮肤针、%碘伏、棉签、弯盘等;操作方法 1.叩刺部位一般分为循经、穴位及局部叩刺三种;循经叩刺:循经络路线进行叩刺;穴位叩刺:根据穴位主治症进行叩刺;局部叩刺:即在病变处患处进行叩刺;2.叩刺方法点刺:在局部较小面积进行叩刺;片刺:在较大面积进行叩刺;条刺:呈条状移动进行叩刺;环状刺;在病变区域作环形叩刺;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病人配合;2.患者取合理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叩刺部位,进行皮肤消毒;3.检查针具后,手握针柄后段,食指直伸压在针柄中段,针尖端对准叩刺部位,使用手腕之力,将针尖垂直叩刺在皮肤上,并迅速提起,反复进行,一般每分钟70~90次;4.刺激的强度,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叩刺部位的不同,分弱、中、强三种刺激强度;弱刺激:用较轻腕力进行叩刺,以局部皮肤略有潮红,患者无疼痛为度;适用于老弱妇儿、虚证患者及头面部肌肉浅薄处;强刺激:用较重的腕力叩刺,局部皮肤可见隐隐出血,患者有疼痛感觉;适于身强体壮、实证患者及肩背、腰臀等肌肉丰厚处;中刺激:用力介于强弱两种叩刺之间,局部皮肤潮红,但无渗血,患者稍感疼痛;适于一般疾病,除头面外,身体大部分均可使用;5.在叩刺过程中,应观察患者面色、神情,询问有无不适反应;6.叩刺完毕,消毒局部皮肤,以防感染;7.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8.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叩刺躯干时,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2.皮肤针针尖必须平齐、无钩、无锈,针柄与针尖连接处必须牢固,以防叩刺时滑动;3.叩刺时用力须均匀,针尖要垂直而下、垂直而起,避免斜、钩、挑,以减轻疼痛;4.循经叩刺时,每隔1cm左右叩刺1次,一般可叩刺8~16次;5.皮肤有破溃、疤痕及有出血倾向者慎用;3.穴位注射疗法穴位注射技术是将小剂量中西药物注入穴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操作技术;本技术通过药物在穴位的吸收过程中产生对穴位的刺激,利用药物与腧穴的双重作用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方法适用于多种慢性疾病;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器具及药物1.常用器具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刺的穴位选用不同型号的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和针头;常用针头为4~6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及封闭用长针头;2.常用药物根据临床需要通常使用以下几类药物:1中草药注射剂: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中药注射液;2维生素注射剂:如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注射液等;3其他常用药物:如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注射用水等;多数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可考虑作小剂量穴位注射;二基本操作方法根据所选穴位及用药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皮下组织,然后缓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推入;1.操作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入药液;慢性病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液缓慢轻轻推入;急性病体强者可用强刺激,快速将药液推入;如需注入较多药液时,可将注射针由深部逐步提出到浅层,边退边推药,或将注射针更换几个方向注射药液;2.注射角度与深度根据穴位所在部位与病变的不同要求,决定针刺角度及深度;同一穴位可从不同的角度刺入;也可按病情需要决定注射深浅度,如三叉神经痛于面部有触痛点,可在皮内注射成一“皮丘”;腰肌劳损多在深部,注射时宜适当深刺等;3.药物剂量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头面部和耳穴等处用药量较小,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四肢及腰背部肌肉丰厚处用药量较大,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1~5ml;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如葡萄糖、生理盐水等用量较大,如软组织劳损时,局部注射葡萄糖液可用10~20ml以上,而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乙醇以及特异性药物如阿托品、抗生素一般用量较小,即所谓小剂量穴位注射,每次用量多为常规用量的1/10~1/3;中药注射液的常用量为1~2ml;4.疗程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反应强烈者亦可隔2~3日一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疗程根据病情确定,一般10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宜间隔5~7天;二、常见疾病的穴位注射治疗一眩晕颈性眩晕眩晕主要是因颈椎及其有关组织的结构产生功能性或器质性变化而引起的一组症状;中医认为颈性眩晕是因经脉空虚,经气不足,气血不能上荣清窍,脑失所养而致;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治则治法补虚泻实,调整阴阳;操作方法取穴:风池、颈部华佗夹脊穴; 患者取侧卧位;以复方丹参注射液2ml、10%当归注射液2ml、2%利多卡因2ml、维生素B122ml5mg混合溶液;取10ml注射器,配5号针头,吸取上述药液,充分混匀后,依据患者病情每次选3~5个穴位,常规消毒后,快速刺入所取穴位皮下,缓慢进针15~25mm左右,有酸胀得气感后,回抽无血,缓慢注入药液1~,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隔5天;二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本病以肩周疼痛,伴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疼痛多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常因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本病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治则治法舒筋活血,疏风散寒,通络止痛;操作方法患者取俯伏坐位;将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2ml,2%利多卡因2ml,%氯化钠注射液6ml混合配置成注射液,用10ml注射器抽取上液,采用长5号注射针头,在患肩肩前、肩髃、臑俞三处部位垂直进针,深刺可达肩关节囊所在的部位,每处注射剂量分别为3~4ml,每隔3~4天注射1次,3次为一个疗程;三呃逆膈肌痉挛呃逆是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气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症的病症;本病为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肝气犯胃或脾虚痰浊中阻等原因致胃气上逆胸膈,气机逆乱所致,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治则治法理气和胃,降逆止呃;操作方法嘱患者平卧,取双侧足三里穴,用5ml无菌注射器抽取胃复安注射液10mg、维生素B1注射液100mg,常规消毒皮肤后,快速刺入足三里穴20~30mm,回抽无血即可注射,每侧足三里穴各注射,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四痹证类风湿性关节炎痹证,是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病证,主要表现为肌肉、筋骨、关节等部位酸痛或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本病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治则治法通痹止痛;操作方法取穴:阿是穴,局部循经取穴;药物:醋酸去炎舒松A注射液;操作:先按常规消毒所选用的穴位,用10ml的注射器抽取醋酸去炎舒松A注射液1ml,再抽取10ml的生理盐水混合均匀,然后刺入所选的穴位,当患者“得气”后再回抽,未见回血才能推注药液,每次每个穴位注射1ml左右,每次治疗手足局部各选4~5个穴位,有时可加用大杼穴骨会、悬钟穴髓会;隔日1次,每次局部穴位可交替选用;10次为1个疗程,需要继续治疗的患者,隔1周后继续治疗;三、禁忌症1.婴幼儿及体弱多病者;2.孕妇下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此法;3.穴位局部感染或有较严重皮肤病者局部穴位不用;4.诊断尚不清的意识障碍患者;5.对某种药物过敏者,禁用该药;四、注意事项1.治疗前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以消除患者顾虑;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最好每注射一个穴位换一个针头,如因消毒不严而引起局部反应、发热等,应及时处理;3.操作前应熟悉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使用剂量、配伍禁忌、不良反应和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较严重的药物,不宜采用;刺激作用较强的药物,应谨慎使用;4.切勿将药物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注射时如回抽有血,必须避开血管后再注射;5.在神经干旁注射时,必须避开神经干,或浅刺以不达神经干所在的深度;如神经干较浅,可超过神经干之深度,以避开神经干;如针尖触到神经干,患者有触电感,就须退针,改换角度,避开神经干后再注射,以免损伤神经,带来不良后果;6.颈项、胸背部注射时,不宜过深,防止刺伤内脏;7.儿童、老人注射部位不宜过多,用药剂量可酌情减少,以免晕针;孕妇的下腹、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等孕妇禁针穴位,一般不宜作穴位注射;8.药物使用前应注意药物的有效期,并注意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如已变质即应停止使用;9.下腹部腧穴进行穴位注射前,应先令患者排尿以免刺伤膀胱;需要多次注射时,穴位应轮流使用,一般每穴连续注射不超过2~3次;10.注射药物时如果发生剧痛或其他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注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二、艾灸疗法技术1、艾炷灸技术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1cm,炷底直径约cm,直接或间接臵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用物准备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酌情备浴巾、屏风等;间接灸时,备姜片、蒜片或附子饼等;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3.根据情况实施相应的灸法;直接灸常用无瘢痕灸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放臵艾炷后点燃,艾炷燃剩至2/5左右,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取走余下的艾炷,放于弯盘中,更换新炷再灸,一般连续灸5~7壮;间接灸常用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和隔附子饼灸施灸部位涂凡士林,根据病情,放上鲜姜片或蒜片或附子饼1片事先将鲜姜或独头蒜切成约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附子饼是附子研末以黄酒调和而成,厚约~cm,中心处用粗针穿刺数孔,上臵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或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更换新炷再灸,一般灸3~7壮;达到灸处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4.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5.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安臵舒适体位,酌情通风;6.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2.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4.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2、艾条灸技术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用物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3.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cm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部位2~5cm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下一上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5分钟左右;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3cm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4.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体位不适;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及烧坏衣物;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臵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7.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2.施灸过程中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3.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三、拔罐技术拔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的一种疗法;此法具有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作用;适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脘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用物准备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根据拔罐方法及局部情况备纸片、凡士林、棉签、%碘伏、镊子、干棉球、三棱针或梅花针、纱布、胶布等;操作方法1.点火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闪火法:是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95%酒精棉球一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按扣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贴棉法:是用大小适宜的95%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中段不要过湿,点燃后迅速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投火法:是用易燃烧纸片或95%酒精棉球拧干一个,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此法适用于侧位横拔;2.拔罐根据病情需要,可分为下列几种拔罐方法;坐罐法:又名定罐法,将罐吸附在皮肤上不动,直至皮肤呈现瘀血现象为止,一般留臵10分钟左右,此法适用于镇痛治疗;闪罐法: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多用于局部肌肤麻木、疼痛等症;走罐法:又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及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取下;此法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症;。
中医外治和内治的概念
中医外治和内治的概念
中医是一种中华民族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医
疗实践经验。
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主要分为外治和内治两种方式。
一、中医外治的概念
中医外治指的是在人体表面或其它浅部部位施加药物或物理手段来治
疗疾病的方法。
它是中医临床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具有快速见效、
易操作等优点。
中医外治的常见手段包括推拿按摩、针灸、拔罐、刮痧、艾灸等,同
时也包括一些比较特殊的手段,如:蜂刺治疗、虫刺治疗等等。
中医外治治疗的范围较广,可以用于治疗皮肤病、风湿病、呼吸系统
疾病、运动系统损伤、神经衰弱等等疾病。
二、中医内治的概念
中医内治指的是通过内服药物来调理人体平衡状态,治疗疾病的方法。
它是中医治疗的基础方法,具有缓慢 but 持久的治疗效果。
中医内治的药物来源较广,包括了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中药
的剂型也有多种多样,如汤剂、丸剂、散剂、煎膏、口服液等等。
中医内治的治疗范围广泛,可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等疾病。
三、总结
中医外治和内治作为中医临床治疗的两大常规手段,其作用互补,相辅相成。
外治可快速缓解疾病症状,应用广泛,但治疗效果较短暂;内治时间较长、治疗效果比较持久。
不同的治疗方法,在不同的疾病类型上有着各自的优缺点,中医学家应根据病情和患者个体差异,综合判断,选择适合的手段进行治疗,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0种常见中医适宜技术简介
30种常见中医适宜技术简介一、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针刺或艾灸穴位,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目的。
针灸疗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二、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传统的保健方法,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推拿按摩具有舒缓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等作用,对于一些慢性病和亚健康状态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三、拔罐疗法拔罐是通过罐内的负压吸附在皮肤表面,造成局部淤血、充血现象,以达到疏通经络、祛风散寒、消肿止痛等目的。
拔罐疗法对于一些肌肉疼痛、风湿痹痛、感冒咳嗽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四、艾灸技术艾灸是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柱,通过燃烧产生温热刺激人体穴位,以达到温通经脉、驱散寒邪、行气活血等目的。
艾灸技术对于一些慢性病和虚寒性疾病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五、刮痧疗法刮痧是用特制的刮痧器具在人体表面进行刮擦,使皮肤出现充血、淤血现象,以达到疏通经络、排毒养颜等目的。
刮痧疗法对于一些感冒、中暑、肌肉疼痛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六、火疗法火疗法是通过火热的刺激达到温通经脉、祛除寒邪的目的。
火疗法对于一些虚寒性疾病和痛症有很好的疗效。
七、热敏灸技术热敏灸技术是通过特定的灸法刺激热敏穴位,提高人体自愈能力的一种治疗方法。
热敏灸技术对于一些慢性病和亚健康状态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八、穴位注射穴位注射是将药物注入穴位内,通过刺激穴位和药物的双重作用达到治疗目的。
穴位注射对于一些慢性病和疼痛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九、气功疗法气功是一种以调身、调息、调心为主要手段的身心锻炼方法,通过修炼特定的功法和意念活动,达到调节身心状态、增强免疫力、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气功疗法对于一些慢性病和亚健康状态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十、耳穴疗法耳穴疗法是通过刺激耳部穴位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耳穴疗法对于一些慢性病和疼痛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中医八大特色治疗方法
中医八大特色治疗方法中医作为中国的传统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和诊断治疗方法。
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注重诊断疾病的根本原因,追求治本的方法。
以下是中医八大特色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的主要治疗手段,以天然植物、动物、矿物等为原料,通过合理的加工制作方法制成。
中药相对于西药副作用较小,疗效稳定,一直是治疗疾病的首选。
2.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的一种独特治疗方法,通过针刺、热灸等手段刺激身体的相关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安全、有效,且对慢性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有明显疗效。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传统手法之一,通过按摩、绞、拍、揉、擦、拿等手法进行调理,增强人体血液循环、调节脏腑功能、缓解肌肉、舒解精神等作用,被广泛用于亚健康人群的调理。
4. 拔罐疗法:拔罐疗法是中医传统手法之一,主要是通过玻璃罐吸附在体表,通过负压刺激经络穴位,疏通气血、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对于风湿病、神经痛等有明显效果。
5. 中医饮食疗法:中医饮食疗法是通过改变食物的品种、烹调、食用方式等,达到调和人体阴阳气血、防治疾病的目的。
中医饮食疗法被广泛用于治疗肝肾疾病、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效果明显。
6. 中医气功疗法:中医气功疗法是一种通过舒展筋骨、调整呼吸、放松身心的功法来调理人体机能,增强体质、防治疾病。
中医气功疗法包括太极拳、气功等,已广泛普及。
7. 经络穴位疗法:经络穴位疗法是中医重要治疗手段之一,通过压迫、按揉相关穴位,疏通经络、调节气血、平衡阴阳、活化组织器官功能,达到治疗、调理、养生的目的。
8. 精神疗法:中医治疗方式独特,对患者心理健康的关注更是体现淋漓尽致。
而且中医精神疗法多以自然和谐为主,其设计除了追求舒适感后的治疗效果,更注重患者的体验感受,促进患者的心理康复。
八种常用中医理疗养生知识
八种常用中医理疗养生知识中医,是中国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医学经验和理论体系。
据史书记载,中医的迹象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神农尝百草”。
自那时起,中医经过各代医学家的探索和总结,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主张“治未病”,强调预防为主,调和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与现代医学不同,中医看重的不仅仅是疾病的表现,而是深入探索疾病的根本原因,如气、血、阴阳失衡等,并对症下药或进行治疗。
一、针灸:经络与穴位的奥秘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它是通过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刺入细如发丝的针,来达到调节身体机能、治疗疾病的目的。
但针灸的奥秘并不仅限于此,背后的经络和穴位学说更是中医哲学的精髓所在。
经络是指人体内一套复杂的通道系统,它连接着人体的各个部位。
而穴位则是这些经络上的特定点,可以看作是身体上的“能量站”。
当身体出现某种不平衡或疾病时,相应的穴位会反应出异常。
这些穴位与内脏器官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影响到相应的内脏功能。
中医认为,人体内有气血两种基本的生命物质。
精气在经络中循环,为机体正常运作至关重要。
当气血流通不畅时,身体便会出现各种疾病。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可以帮助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使其流通畅顺,进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拔罐:通过负压排毒,调理气血拔罐,是中医常用的一种外治法,通过特定的器具在人体皮肤上形成局部负压,使皮肤局部隆起,旨在调和气血、消除瘀滞、排除体内的毒素。
传统的拔罐方法是使用玻璃或竹制的罐,先在罐内燃烧一小片酒精棉或纸巾产生火焰,迅速放在待治疗部位的皮肤上。
由于火焰消耗了罐内的氧气,使罐内形成负压,这会使得皮肤被吸附、隆起。
现代拔罐则有一些采用机械或电子方式产生负压。
这种吸附效果能够刺激皮肤及其下方的组织,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消除瘀血和瘀滞。
其次,通过改善气血流通,拔罐可以有助于排除体内的毒素和废物,从而达到减轻炎症、疼痛和肿胀的效果。
常用中医适宜技术
2、走罐: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 腰背部、大腿部等。选用口径较大的玻璃罐,先在 罐口或欲拔罐部位涂一些润滑剂,再将罐拔住,然 后用右手握住罐子,上下往返推移,至所拔部位皮 肤潮红、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 3、闪罐:将罐拔住后,又立即取下,再迅速拔住, 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上起下,起下再拔,直至皮肤潮 红为度。 4、刺络拔罐:将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 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刺,然后将火罐吸拔在点刺 的部位上,使之出血,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 针后拔罐留置5-10分钟。
4、温盒灸:20-30分钟
二、常见疾病的艾灸疗法
(一)泄泻病 治则:健脾化湿。常用悬灸法、隔盐灸法。 操作步骤:1、取穴:天枢、足三里。 2、配穴:胃脘胀痛者加中脘、内关;湿盛者加上巨虚、阴 陵泉;脾胃虚弱者加脾俞、公孙、气海;命火虚弱者加命门、 肾俞、关元、神阙;肝木乘脾者加脾俞、太冲。 3、悬灸法:每次选取2-4穴,每穴艾灸15-20分钟。每日1 次,10次为1疗程。 4、隔盐灸法:取神阙穴,每次艾灸7-10壮。每日1次,5-7 次为1疗程。 特别提示:隔盐灸前应清洁神阙穴局部,艾灸时询问患者 的局部感觉,避免烫伤。
(三)贴敷时间 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 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 短,出现皮肤过 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1、刺激性小的药物每次贴敷4-8小时,可每隔1-3天贴 治 1次。 2、刺激性大的药物,如蒜泥、白芥子等,应视患者的 反应和发疱程度确定贴敷时间,约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 (多在1-3小时);如需再贴敷,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恢复 正常后再敷药,或改用其他有效腧穴交替贴敷。 3、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 所选药物不应为刺激性大及发疱之品。 4、冬病夏治腧穴贴敷从每年入伏到末伏,一般每7-10 天贴1次,每次贴3-6小时,连续3年为一疗程。
六种中医治病最佳方法
六种中医治病最佳方法
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有六种方法是最为常用且效果最佳的,这六种方法分别是:
1. 针灸疗法:通过在身体特定穴位上插入针头,以调节人体的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2. 草药疗法:中药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选用不同的中药配方,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3. 推拿按摩疗法:以手法的方式,通过对人体经络的按摩,以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疼痛,达到治疗的目的。
4. 美容养生疗法:中医美容养生疗法以调理身体内部的功能为重点,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达到美容养生的效果。
5. 饮食疗法:通过食物的搭配和烹制方式,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例如调节血糖、血脂,提高抵抗力等。
6. 气功疗法:通过调节呼吸和意识,以达到调节人体内部环境,提高身体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以上六种中医治病方法各有特点,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 1 -。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中医内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内科疾病在中医理论和诊疗方法上的应用。
以下将介绍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1.感冒:中医认为感冒都是由于外感风寒或风热所致。
治疗上可根据具体病情选择相应方剂,如解表药膏剂(葛根黄芩汤)、辛凉解表法(薄荷石膏)、清热解毒法(连花清瘟胶囊)等。
2.咳嗽:中医大多将咳嗽分为寒咳和热咳两大类。
寒咳多因感受寒邪或肺气虚寒所致,治疗可采用温肺化寒的方剂,如川贝雪梨膏、蜜炙白矾散等;热咳多因热邪侵袭或肺火上炎所致,治疗可采用清肺降火的方剂,如川贝清肺糖浆、桑白皮饮等。
3.高血压:中医认为高血压病主要由肝火上炎、肾虚、痰湿内阻等多种因素引起。
治疗上可采用消除因素、平衡阴阳的方剂,如天王补心丹、安宫牛黄丸,同时还可辅以针灸、推拿或气功等疗法。
4.糖尿病:中医认为糖尿病主要由脾胃虚弱、肾气亏损、血瘀等多种因素引起。
治疗上可采用补气健脾、滋阴降糖的方剂,如正酣脾气丸、小蓝盖降糖胶囊,并结合针灸、推拿、运动疗法等进行综合治疗。
5.胃炎:中医认为胃炎可分为寒证和热证,常伴有脾气虚弱等情况。
治疗上可采用温胃祛寒、清胃降火的方剂,如四君子汤、大黄龙牡丹皮汤等,并结合饮食调理和中药泡脚等进行综合治疗。
除了上述常见疾病外,中医内科还包括甲亢、冠心病、胃溃疡、慢性肾炎、哮喘、脑卒中等疾病的治疗方案。
总体而言,中医内科的治疗思路是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抵抗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同时,中医内科诊疗也非常重视个体差异,根据每个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具体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的诊疗方案基于中医理论,针对不同疾病进行调理治疗。
在疾病治疗的同时,中医内科也注重预防和调理,促进患者的整体健康。
当然,中医诊疗方案中的具体用药和疗法应由专业中医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决定。
中医治疗方法几种
中医治疗方法几种
中医治疗方法的种类很多,以下列举了几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
1. 中草药治疗:中医常用多种天然草本植物制成的草药配方来治疗疾病。
中草药可以内服、外用或煮药浴等不同形式使用。
2. 针灸:针灸是用细针刺激特定穴位来调整身体的功能和恢复健康的一种方法。
针灸经常被用于疼痛管理、消化问题、神经系统问题等。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通过按摩和压迫身体的不同部位,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紧张和调整身体功能。
4. 中医康复理疗:中医康复理疗是结合中医理论和康复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针灸、拔罐、刮痧等手段,帮助恢复运动功能和调整身体功能。
5. 中医饮食疗法:中医饮食疗法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选择合适的食物来帮助调理身体。
中医饮食疗法认为不同食物对身体有不同的影响,可以通过饮食来改善健康问题。
以上只是列举了部分中医治疗方法,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如火罐疗法、艾灸疗法、中药熏蒸等。
每种治疗方法都有其独特的适应症和注意事项,需要由
经过专业培训的中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医治疗八大方法
中医治疗八大方法
中医治疗八大方法是中医学中的基本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草药、推拿、拔罐、刮痧、艾灸、气功和食疗。
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独特特点和适应病症。
1. 针灸:通过针刺人体特定穴位,调节体内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草药:使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部位制成的药物,通过药性对疾病进行治疗。
3. 推拿:通过按摩、揉捏等手法,刺激人体经络、穴位以及相关组织,调整气血,促进疾病的恢复。
4. 拔罐:在皮肤表面贴上特制的罐子,烧热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促进经络气血畅通,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5. 刮痧:使用特制的器具,对病人的皮肤表面进行刮擦,通过刺激皮肤,改善气血循环,达到清热解毒的效果。
6. 艾灸:使用艾绒或艾叶燃烧,将热量和药性引入人体,以温经通络,活血化瘀,调节阴阳平衡。
7. 气功:通过调整呼吸和体位,控制气息的运行,调整气血的运行,增强机体
自身的抵抗力,促进疾病的恢复。
8. 食疗:通过饮食调理,选择具有特定功效的食物或药材,调整体内阴阳平衡,促进疾病康复。
这些方法在中医学中被广泛运用,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相互配合使用,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头痛的中医治疗方法
头痛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头痛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因此治疗时需要根据具体病因来采取相应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
1. 针灸: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插入细针,来调节和平衡身体的气血运行,从而缓解头痛。
2. 中药治疗:根据头痛的病因,中医会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
例如,如果头痛是由肝火上升引起的,可以使用清热解毒、平肝降火的中药进行治疗。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以通过对头部、颈部和肩部的按摩,来缓解紧张和疲劳所引起的头痛。
这种治疗方法也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畅通。
4. 艾灸疗法:艾灸是一种热疗方法,通过在特定穴位上熏烤艾叶,以温热刺激来调理身体。
对于一些由寒邪引起的头痛,艾灸可以起到暖通经络、散寒止痛的作用。
5.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一些头痛可能与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关。
因此,在治疗头痛时,中医可能会建议调整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增加新鲜蔬果和粗粮的摄入。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头痛应根据个体具体情况进行,对于病因不明或严重的
头痛病症,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医生的指导。
25个常见病中医诊断与治疗操作
25个常见病中医诊断与治疗操作中医对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操作有很多,下面介绍其中的25个常见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
1.感冒: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观察病人的舌苔、脉象等,诊断出感冒属于风寒、风热、风湿等不同类型,然后采用相应的中药治疗。
2.咳嗽:中医会根据咳嗽的类型(干咳、痰多、痰黄等)结合脉象、舌诊等判断咳嗽的病因,然后使用中药治疗。
3.哮喘:中医诊断哮喘主要通过观察病人的呼吸状况,发现痰鸣音、喘息等特征,然后采用中药调理呼吸系统。
4.胃炎:中医通过询问病人的食欲、胃脘是否胀痛等症状,观察舌苔、脉象等,判断出胃炎的病因,然后使用中药进行治疗。
5.肠胃积食:中医会观察病人的饮食习惯、大便状况等,通过问诊和望诊等方法判断出积食的原因,然后使用中药治疗。
6.脚气:中医会通过观察腿部的水肿程度、皮肤红斑等,通过问诊等方法判断脚气的病因,然后使用中药治疗。
7.血压高:中医通过测量病人的血压值,观察其舌像、脉搏等,判断出高血压的类型(阳盛阴虚等),然后使用中药进行调理。
8.高血脂:中医通过检测病人的血脂水平,观察其舌苔、脉象等,判断出高血脂的原因(脾胃湿热、肝肾阴虚等),然后采用中药治疗。
9.糖尿病:中医通过检测病人的血糖水平,观察舌苔、脉象等,判断出糖尿病的类型(阴虚、痰瘀等),然后采用中药进行治疗。
10.冠心病:中医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胸闷、气短等),观察舌诊、脉象等,判断出冠心病的病因(气郁、血瘀等),然后使用中药调理。
11.消化不良:中医通过询问病人的食欲、大便等,观察舌苔、脉搏等,判断出消化不良的原因(脾胃虚寒、湿热等),然后使用中药治疗。
12.肺炎: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咳嗽、呼吸等症状,检查舌苔、脉象等,判断出肺炎的类型(风寒、湿热等),然后采用中药治疗。
13.中风: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肢体活动、言语、舌苔、脉象等,判断出中风的类型(脑风、寒凝等),然后使用中药进行调理。
14.心脏病:中医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心悸、胸闷等),检查舌苔、脉搏等,判断出心脏病的类型(心阳虚、心火旺等),然后使用中药调理。
六种中医治病最佳方法
六种中医治病最佳方法
1.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如头痛、失眠、消化不良等。
2. 中药疗法:中药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天然植物、动物、矿物等中提取的药物,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如感冒、风湿、糖尿病等。
中药疗法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来选择药材和制剂,因此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3. 推拿按摩疗法: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手法对患者的肌肉和经络进行按摩,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按摩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如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等。
4. 食疗疗法:食疗是中医的特色之一,它是通过不同的食材和烹调方法来调理人体,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食疗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如高血压、高血糖、胃炎等。
食疗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来选择食材和烹调方法,因此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5. 气功疗法:气功是一种通过调节呼吸和身体姿势,运用意念和气功功法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气功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哮喘等。
6. 拔罐疗法:拔罐是一种通过在患者的皮肤上放置玻璃罐,使用火热罐子内的气体使罐子吸附在皮肤上,通过负压的作用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拔罐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如肌肉疼痛、感冒、哮喘等。
拔罐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免造
成不良后果。
伤寒的中医治疗方法
伤寒的中医治疗方法
伤寒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可以通过中医的治疗方法来缓解其症状和促进康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
1. 辨证论治:中医治疗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病程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常用的治疗原则包括清热解毒、祛邪扶正等。
2. 温中理气:伤寒导致脾胃功能紊乱,中医常使用温中理气的方法来复原脾胃功能。
常见的药物包括陈皮、白术、人参等。
3. 解表发汗:伤寒初期常见的症状是发热、头痛、恶寒等,中医常使用解表发汗的方法来驱除外邪。
常见的方法包括温饮、艾灸、草药发汗剂等。
4. 草药治疗:中医常使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祛邪等功效的草药来治疗伤寒。
常见的草药包括连翘、金银花、黄连等。
5. 中药熏洗:伤寒病程较长时,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瘙痒、刺痛等情况,中医常使用中药熏洗来缓解症状。
常见的中药包括荆芥、盐酸胆碱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伤寒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能随意使用草药或方法。
同时,中医治疗方法可以作为辅助手段,但不应作为替代西医的治疗方法。
中医常见病症及治疗方法
中医常见病症及治疗方法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讲究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强调治疗病症的根本原因,追求身心平衡和整体健康。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医病症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1.感冒:感冒是由于外邪入侵体内,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病症。
在中医理论中,感冒多为风寒、风热、风湿等邪气入侵体内所致。
治疗感冒时,可以采用草药汤剂,如麻黄汤、银翘汤等,以发汗解表,驱邪气出体外。
此外,还可以通过针灸疗法刺激穴位,促进气血运行,增强免疫力。
2.咳嗽: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感冒、支气管炎、肺部感染等。
中医认为咳嗽是由于肺气受到外邪侵犯,或者肺部湿热导致的。
治疗咳嗽时,可以采用草药制剂如川贝炖梨汤、百部止咳糖浆等,以清热祛湿、润肺止咳。
此外,针灸疗法也可以有效缓解咳嗽,促进痰液排出。
3.失眠:失眠是指难以入睡或睡眠质量不佳,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健康。
中医认为失眠多为心脾不宁、肝阳上亢等所致。
治疗失眠时,可以采用草药制剂如黄连安眠片、安神补脑液等,以调和气血、平复心神。
此外,中医还常用针灸疗法,在睡前刺激相应的穴位,以促进肌肉松弛和神经系统的平衡。
4.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会导致心脏、血管等器官的损害。
中医认为高血压是由于肝火上升、气滞血瘀等引起的。
治疗高血压时,可以采用草药配方如降压安神胶囊、复方通心络胶囊等,以降低血压、调和气血。
此外,针灸疗法也可以调节神经系统、改善血液循环。
5.肩颈痛:肩颈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由肌肉劳损、颈椎病、寒湿侵袭等引起。
中医认为肩颈痛多为气血不畅所致。
治疗肩颈痛时,可以采用草药外敷如十滴水、逍遥丸等,以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此外,中医还常用推拿按摩和拔罐疗法,在相应的穴位上刺激,以缓解肩颈紧张和疼痛。
总结起来,中医在治疗常见病症时,注重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追求疾病的根本原因,而不仅仅是对症下药。
同时,中医草药、针灸等疗法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并取得了显著疗效。
还有哪些其他中医治疗方法
还有哪些其他中医治疗方法
除了按摩、针灸和药物,中医治疗还包括许多其他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
1.拔罐:通过负压作用将罐子吸附在皮肤上,造成局部淤血,以治疗疼痛和肌肉紧张
等症状。
2.艾灸:使用艾绒点燃后熏烤特定穴位,以温通气血、扶正祛邪,适用于虚寒性病症。
3.刮痧:使用特制的刮痧板或汤匙在皮肤上刮擦,以祛除体内湿气和邪气。
4.推拿:通过手法按摩推拿,可以调和气血、舒缓肌肉疼痛等。
5.药浴:使用草药泡澡,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舒缓肌肉疼痛等。
6.食疗:通过饮食调理,可以改善身体内部环境,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同时,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休息和饮食调理,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盂:位于腰部,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大抒穴:在背部,当第一胸椎脊突下,旁开1.5寸
注意事项: 1.贴敷期间的饮食应清淡,应慎食海鲜、牛羊肉及 辣椒、蒜、葱、姜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和肥甘滋腻之 品。 2.应慎食冷饮和冰冻食品,宜少喝酒、少抽烟。 3.要保持贴敷局部清洁。去掉贴剂后宜洗温水澡, 不易洗冷水澡。对于贴敷处皮肤及残留药膏等,只 可用温水洗涤,不可用肥皂、浴液等搓洗。 4.贴敷期间宜穿干净、柔软、宽松、透气衣衫。贴 敷期间最好不要使用空调,避免皮肤遇凉后毛孔收 缩,影响有效成分吸收。 5.要保证充足睡眠。入睡前一定要将穴位贴敷治疗 贴揭除。 6.贴敷后不要过分活动,以免大量出汗或穴位贴敷 治疗贴移动脱落。
中医认为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经。 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
茯苓可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 逆、恶阻、泄泻、遗精、淋浊、健忘等症。茯 苓之利水,是通过健运脾肺功能而达到的,与 其它利水的中药不同。
车前子性味甘,微寒。 作为中药,其主治功能是清热利尿;渗湿止泻;明目;祛痰。 主小便不利;淋浊带下;水肿胀满;暑湿泻痢;目赤障翳;痰 热咳喘。 制法:车前子适量、粗盐适量混合缝制成包。 用法:加热后置于神厥穴。
吴茱萸其性热味苦寒,有散热止痛、降逆止呕之功,用 于治疗肝胃虚寒、阴浊上逆所致的头痛或胃腕疼痛等
功能主治 ::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用于厥阴头痛, 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 泻,外治口疮;高血压. 其降压作用主要是使外周血管扩张而减低了外周血管的 阻力,且与组胺释放有关。
【颈椎病】 大椎穴: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百劳穴) 肩井:当大椎穴(督脉)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取穴,前直乳中, 即乳头正上线与肩线交接处。 云门:位于胸部,锁骨下窝凹陷中,肩胛骨喙突内缘,前正中 线旁开6寸(适用于咳嗽、气喘、胸闷、肩背痛) 手三里:正坐,侧腕,伸直前臂,曲肘的取穴姿势,手三里穴 位于前臂,手肘弯曲处向前3指宽处,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曲 池穴下2寸处。 【肩周炎】 肩髃穴:在肩峰前下方,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凹陷处;将 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即可呈现出两个凹窝,前面一个凹窝 中即为此穴;或者垂肩,当锁骨肩峰端前缘直下约2寸,当骨缝 之间,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线上处取穴。 肩前:在肩部,正坐垂臂,腋前皱襞顶端与肩髃穴连的中点。 肩贞: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
一.中医认为,人的五脏六腑均可以在耳朵上找到相应的位置,当人体有病 时,往往会在耳廓上的相关穴区出现反应,刺激这些相应的反应点及穴位, 可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这些反应点及穴位就是耳穴。 二、耳穴压豆的关键是选准穴位,即耳廓上的敏感点,常用的选穴方法有 以下几种: 1.直接观察法。对耳廓进行全面检查,观察有无脱屑、水泡、丘疹、充血、 硬结、疣赘、色素沉着等,出现以上变形、变色点的相应脏腑器官往往患 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可以用耳穴贴压治疗。 2.压痛点探查法。当身体患病时,往往在耳廓上出现压痛点,而这些压痛 点,大多是压豆刺激所应选用的穴位。方法是,用前端圆滑的金属探捧或 火柴棍,以近似相等的压力,在耳廓上探查,当探捧压迫痛点时,病人会 呼痛、皱眉或出现躲闪动作。 三、操作方法:定穴:术者一手持耳轮后 上方,另一手持探棒由上而下在选区内找 敏感点。皮肤消毒,埋籽:将菜籽小方块 胶布贴于所选穴位上,用拇、食指腹按压 1~3min。观察:有无酸、胀、痛等“得 气”感,教会病人或家属按压的方法。每 穴轮流按压10次,每穴每次1~3min,术后 1-4h分别再按压1次。
作用:祛风除湿,消肿止痛 操作方法:
1.局部清洁皮肤,四黄散涂于 皮肤上,不宜过厚 (0.2~0.3cm),用绷带包扎, 不宜过紧。床上铺好中单,保 持床铺清洁。 2.涂药后注意观察有无过敏现 象,保持清洁干燥。告知病人 使用后会出现皮肤蓝色色素沉 着,为正常现象,过段时间会 自物的合称,也是中药材的 名称。在中国地区的文献里, “大黄”指的往往是马蹄大黄。
五倍子,味酸、涩,性寒;归肺、胃、大肠、 肝、肾经。 敛肺;止汗;涩肠;固精;止血;解毒。主 肺虚久咳;自汗盗汗;久痢久泻;脱肛;遗 精;白浊;各种出血;痈肿疮疖
功效与主治:活血消炎,用于痔科手术后病人。 用法:2袋处方汤药加温水,坐浴10分钟。
中药热盐包是以包内的艾草和粗盐,通过加热敷在人体 皮肤表面上方实行热灸。借其湿热的作用,渗透肌肤层,通 过经络的传导、扶正祛邪、温通经络、调畅脏腑气血、活血 化瘀、破血行气、舒经活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补肾助 阳、养血益气等,它是一种对机体毫无损伤且具有独特保健 功能的中医外治法。
【腰突症】 命门:位于人体的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腰眼: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5寸凹陷中。 环跳:在臀外下部,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 1/3与中1/3交点处。 承山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 凹陷处即是。 承筋: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腓肠肌肌腹中央, 委中下5寸。 【膝关节病】 鹤顶:在膝上部,屈膝,髌底的中点上方凹陷处。 膝眼穴: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内侧的称内膝眼,外侧的称外 膝眼。 委中穴:位于膝后区,腘横纹的中点。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功效与作用: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大黄能增加肠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促进 排便;大黄有抗感染作用,对多种革兰氏阳性 和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最敏感的为葡 萄球菌和链球菌,其次为白喉杆菌、伤寒和副 伤寒杆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等;对流感 病毒也有抑制作用;由于鞣质所致,故泻后又 有便秘现象;有利胆和健胃作用;此外,还有 止血、保肝、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
尿潴留病人取穴: 神门、皮质下、膀胱、肾、三焦、尿道。
耳穴压豆注意事项:
1.贴压耳穴应注意防水,以免脱落。 2.夏天易出汗,贴压耳穴不宜过多,时间不宜 过长,以防胶布潮湿或皮肤感染。 3.如对胶布过敏者,可用粘合纸代之。 4.耳廓皮肤有炎症或冻伤者不宜采用。 5.对过度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年老体 弱、孕妇按压宜轻,急性疼痛性病症宜重手法强 刺激,习惯性流产者慎用。
拔罐常见的禁忌:
1.首先,要确定拔罐者的体质。如体质过于虚弱者就不宜拔罐, 因为拔罐中有泻法,反而使虚者更虚,达不到治疗的效果。 2.孕妇及年纪大且患有心脏病者拔罐应慎重。因孕妇的腰骶部及 腹部是禁止拔罐部位,极易造成流产。在拔罐时,皮肤在负压下收 紧,对全身是一种疼痛的刺激,一般人完全可以承受,但年老且患 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在这种刺激下可能会使心脏疾病发作。所以此类 人群在拔罐时也要慎重。 3.局部有皮肤破溃或有皮肤病的患者,不宜拔罐。 4.拔罐时不易留罐时间过长(一般拔罐时间应掌握在8分钟以内), 以免造成起泡(尤其是患有糖尿病者,应尽量避免起泡所带来的感 染几率)。 5.若在拔罐后不慎起泡,一般直径在1毫米内散发的(每个罐内少 于3个),可不用处理,自行吸收。但直径超过1毫米,每个罐内多 于3个或伴有糖尿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应及时到医院处理。 6.注意罐子的清洁。如1人应专用1套罐具,一般每使用5次后应 对罐具进行1次清洗。以防止感染。 7. 儿童是否适用于拔罐,目前没有系统性研究,因儿童皮肤娇嫩, 且发育未完全,拔罐前需要咨询临床中医师,确保安全。
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的前外侧,在犊鼻下 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 足三里是胃经的主要穴位.具有调理脾胃.健运脾阳, 温中散寒,补中益气,调和气血.宣通气机,导气下行, 补虚强身的作用。现代研究认为艾灸足三里穴.能调节 高血压病初期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降血压的作用. 能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下降,可以改善血液出黏滞度. 并有扩张血管,降低血液凝聚的作用,可以预防脑血 管意外的发生。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 , 改善铜、锌代谢.减少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 艾灸足三里,对消化系统的胃肠功能低下、食欲不 振,消化吸收不良、急慢性胃炎、口腔及胃溃疡、胃 下垂、腹泻、便秘,对心脑血管系统的高血压、低血 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意外, 对呼吸系统的感冒、肺结核,对泌尿生殖系统的尿频 遗尿、小便不通、遗精,阳痿、早泄等也均有防治作 用。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体力,解除疲劳,调节神经, 有较强的延缓衰老的作用,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注意事项:
(1)体位须适当,局部皮肉如有皱纹、松弛、疤痕凹凸不平及体位移动等, 火罐易脱落。 (2)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合适的罐。应用投火法拔罐时,火焰须旺,动 作要快,使罐口向上倾斜,避免火源掉下烫伤皮肤。应用闪火法时,棉花棒 蘸酒精不要太多,以防酒精滴下烧、伤皮肤。用贴棉法时,须防止燃着棉花 脱下。用架火法时,扣罩要准确,不要把燃着的火架撞翻。用煮水罐时,应 甩去罐中的热水,以免烫伤病人的皮肤。 (3)在应用针罐时,须防止肌肉收缩,发生弯针,并避免将针撞压入深处, 造成损伤。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 (4)在应用刺血拔罐时,针刺皮肤出血的面积,要等于或略大于火罐口径。 出血量须适当,每次总量成人以不超过10ml为宜。 (5)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一般不宜太近,否则因皮肤被火罐牵拉 会产生疼痛,同时因罐子互相排挤,也不宜拔牢。 (6)在应用走罐时,不能在骨突出处推拉,以免损伤皮肤,或火罐漏气脱落。 (7)起罐时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人,罐子 即能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 (8)拔罐后针孔如有出血,可用干棉球拭去。一般局部呈现红晕或紫绀色 (淤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 如留罐时间过长,皮肤会起水泡,小的不需处理,防止擦破引起感染;大的 可以用针刺破,流出泡内液体,涂以龙胆紫药水,覆盖消毒敷料,防止感染。
适应症: 颈肩关节肌肉酸痛、腰腿痛等; 跌倒损伤引起的局部淤血、肿痛等; 风湿痹症引起的关节冷痛、麻木、酸胀等。 禁忌症: 热性病、高热、神昏、出血性疾病患者禁用; 皮肤炎症或湿疹、皮肤过敏患者禁用; 孕妇禁用; 过饥、疲劳、体弱、感觉迟钝患者慎用。
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造 成局部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的疗法。 (1)材料玻璃罐由耐热玻璃加工制成,形如球状,下端开口,小口大肚,按罐口 直径及腔大小,分为不同型号。罐口光滑,质地透明,便于观察拔罐部位皮肤充血、 瘀血程度,从而掌握留罐时间;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罐具,特别适用于走罐、 闪罐、刺络拔罐及留针拔罐。 (2)操作方法:先用干净毛巾,蘸热水将拔罐部位擦洗干净,然后用镊子镊紧棉 球稍蘸酒精,火柴燃着,用门火法,往玻璃火罐里一闪,迅速将罐子扣住在皮肤上。 (3)留罐时间:过去留罐时间较长,有从10分钟留到30分钟以上的,这种长时间 留罐,容易使局部黑紫一片,郁血严重,增加吸收困难,因此,现在留罐时间一般 较前缩短了,根据身体强弱的浅层毛细血管渗出血液情况,可以考虑改从3分钟到6 分钟比较合适。实践证明,短时间留罐比长时间留罐好处多。严重郁血减为轻微渗 出血或充血,便于吸收,增强抗病能力;不留斑痕;防止吸过度,造成水泡伤引起 感染;时间虽短,疗效较高。 (4)起罐:左手轻按罐子,向左倾斜,右手食、中二指按准倾斜对方罐口的肌肉 处,轻轻下按,使罐口漏出空隙,透入空气,吸力消失,罐子自然脱落。 (5)间隔时间;可根据病情来决定。一般讲来,慢性病或病情缓和的,可隔日一 次。病情急的可每日一次,例如发高烧,急性类风湿,或急性胃肠炎等病,每卧一 次、二次,甚至三次,皆不为过,但留罐时间却不可过长。 (6)疗程。一般以12次为一疗程,如病情需要,可再继续几个疗程。 (7)部位:肩端、胸、背、腰、臀、肋窝以及颈椎、足踝、腓肠肌等肌肉丰厚、 血管较少的部位,皆可拨罐。另外还可根据病情,疼痛范围,可拔l~2个火罐,或 4~6个甚至10个玻璃火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