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奉杏林春暖的故事
“杏林春暖”的由来
龙源期刊网
“杏林春暖”的由来
作者:陈沃伦
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5年第06期
“杏林”一词是中医界的代称。
顾名思义,“杏林春暖”即赞扬医术高明,那么这个词是如何流传下来的呢?
东汉时,庐山有位名医叫董奉,他医德高尚,技术精湛,据传有起死回生之术。
他看病有个特点,就是从不收病人的报酬,只有一个要求,凡是重病被治好者,要在他的园子里栽5棵杏树;轻病被治好者则栽种1棵。
数年过去,他园子里已有杏树万株,郁然成林,每到6月,累累红杏挂满枝头,非常好看。
后来,董奉又告诉大家,凡是到他的杏林来买杏的人不用付钱,只要拿一些粮谷放在仓中,就可以去林中取杏。
于是,用杏换来的粮食又堆满了仓库,董奉又拿这些粮食救济了无数贫民。
董奉信奉道教,据传活了百岁以上,其去世后,为了感激他的德行,乡亲们写下“杏林春暖”的条幅挂在他家门口。
从此,杏林的故事就一直流传下来,许多药铺都挂上了“杏林春暖”的匾额;历代医家也都相继模仿董奉,种杏树、济贫民。
时至今日,人们在称赞有高尚医德、精湛医术的医生时,依然还是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杏林高手”等词语来形容。
杏林春暖
董 奉 轻 松 地 说 : 不 妨 ,不 妨 。 就 这 么 办 “
吧。 ”
・
次 日清 晨 , 山 云 雾 缭 绕 , 如 仙 境 , 远 恍 近
处 林 密 草 茂 , 水 潺 潺 。 董 奉 布 衣 麻 鞋 , 着 溪 背 背 篓 , 在 山 间小路 上 。 走 取 出 背篓 中的 药锄 , 取 药材 。 挖 董 奉 审 视 挖 出 的 草 药 ,轻 轻 拂 去 根 系 上 的泥 土 , 入 背 篓 中。 放 董 奉 继 续 前 行 。栖 乌 惊 起 , 叫 着 飞 向林 呜
一
董 奉 说 : 来 , 看 舌 。 ” 生 勉 力 伸 出 舌 “ 看 张
头 。张 生 妻 子 一 边 为 张 生 擦 汗 , 边 用 询 问 的 一 目光 看 着 董 奉 。
董 奉 面 向 张 生 妻 子 ,语 气 温 和 地 说 : 不 “
位 相 貌 清 奇 的 中年 男 子 在 观 察 病 人 。
阳 光 中 的 巍 峨 城 门 , 洞 顶 上 的 题 额 : 房 舍 前 一 带 篱 笆 围 绕 , t, 茂 。 门 侯 竹 -繁 t
官。
・
董 奉 驻 车 。与 张 生 妻 子 将 张 生 扶 到 屋 内
熙 熙 攘 攘 的 侯 官 街 市 , 往 的 行 人 。各 种 床 榻 上 。 过 店 铺 的 门 脸 , 伙 计 在 谦 恭 地 招 揽 客 人 。路 口 店
妇 i
^ 电影剧 本;
21 年 1 第 1 00 月 期
. 勇 I
摩藤席
人 并 肩 缓 缓 行 , 道 :董 奉 先 生 不 常 来 市 上 , 说 “
今天 正好 碰 上 , 是 那个 过路 人 的造化 啊。” 真
杏林春暖典故适用什么话题作文
杏林春暖典故适用什么话题作文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杏林春暖”这个典故到底能在哪些话题作文里
大放光彩。
“杏林春暖”讲的是三国时期名医董奉治病救人,不要钱,只要病好的人
种杏树的故事。
这体现了医者的仁心仁德呀,所以在写关于“医生的职业道德
与奉献精神”这类话题的时候,那简直是绝配!咱可以拿董奉的例子来说事儿,讲讲真正的好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医术,更要有一颗关爱病人、无私奉献的心。
再者,这个典故也能用到“善良与感恩”的话题作文里。
病人们病好后自
觉地去种杏树,这是对董奉善良的回报呀。
咱们可以由此展开,讲讲人与人之
间善良的传递,以及感恩的重要性。
还有呢,“杏林春暖”还适用于“付出与收获”的话题。
董奉付出了自己
的医术和时间,收获的不是金钱,而是一片美丽的杏林。
这能让我们思考,有
时候收获不一定是物质的东西,可能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或者是对社会的美
好影响。
另外,要是写“社会正能量”的作文,“杏林春暖”也能派上用场。
它就
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故事,能让读者感受到温暖和希望,鼓励大家在生活中多
做好事,传递爱与关怀。
怎么样,朋友们,现在是不是觉得“杏林春暖”这个典故用处多多啦?下
次写作文的时候,别忘了把它巧妙地用进去,让你的文章更出彩哟!。
杏林春满的成语小故事
杏林春满的成语小故事
杏林春满的成语小故事
杏林春满,满:充满。
杏林春意盎然。
赞扬医术高明。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著名医生董奉每天免费为人治病,医术十分高明,经常手到病除。
病人要给他送礼,他坚决不收,只要求病人在他门前种一棵杏树,时间长了,他房子周围种上10万棵杏树,春天花开十分漂亮,他用杏树周济那些穷苦人家。
【同韵词】
传杯送盏、雨后送伞、来之坎坎、输肝沥胆、离题太远、日近长安远、花遮柳掩、披沥肝胆、柳眉星眼、一手包揽、......
【成语示列】
他送给医生“杏林春满”的锦旗。
杏林的历史典故
杏林的历史典故
导读:杏林的历史典故
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与当时的张仲景、华佗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
在诸多有关董奉传奇般的事迹中,最有影响的乃是他在庐山行医济世的故事。
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董奉曾长期隐居在江西庐山南麓,热忱为山民诊病疗疾。
他在行医时从不索取酬金,每当治好一个重病患者时,就让病家在山坡上栽五颗杏树;看好一个轻病,只须栽一颗杏树。
所以四乡闻讯前来求治的病人云集,而董奉均以栽杏作为医酬。
几年之后,庐山一带的杏林多达十万株之多。
杏子成熟后,董奉又将杏子变卖成粮食用来贩济庐山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达二万余人。
后来还说有老虎镇守杏林,以防不肖之徒偷杏子,想吃杏者只能以米谷换取,而董奉则把换来的谷米来救济贫民,故又有虎守杏林'之正是由于董奉行医济世的高尚品德,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
庐山一带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后,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道医。
后来人们又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
如此一来,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喜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这类的话语来赞美象童奉一样具有高尚医风
的苍生大医。
杏林的历史典故
1.「历史典故」
2.历史典故汇总
3.凤城历史典故
4.历史典故精选
5.精选历史典故
6.历史典故大全
7.历史典故:请君入瓮
8.请君入瓮历史典故
上文是关于杏林的历史典故,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杏林春满:漫谈道医神仙董奉
杏林春满:漫谈道医神仙董奉中医药历史悠久,相传华夏族首领黄帝和医家岐伯讨论医学,并以问答的形式写成了《黄帝内经》,所以我们也称中医为“岐黄之术”。
在随后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医药不断传承创新,理论体系日趋完善,技术方法更加丰富,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
江西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江西是中医药的重要发祥之地、昌盛之地。
江西中医药萌芽于先秦,兴起于秦汉,发展于隋唐,繁盛于宋元,稳定于明清,在临床诊疗、中药炮制、养生保健等方面均卓有创造,在宋元时期一度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开创了诸多历史第一,在中国医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之笔。
江西有赓续千年的杏林文化,是中医文化的精神根脉。
据传,三国时期的董奉在庐山修道行医,医好了的病人有钱给钱,没钱就种一棵杏树,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一片杏林,杏子成熟时,董奉让来买杏的人只要留下一斗谷,就可自行摘去一斗杏,之后他再把用杏换来的谷救济贫民。
从此,“杏林”名扬天下,成了“医林”的代名词。
杏林文化蕴含的大医精诚、医者仁心、德术并重的济世情怀,成为了中医界的重要精神传承。
『杏林文化』"杏林"一词是中医界常用的词汇,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
然而"杏林"一词典出汉末三国闽籍道医董奉。
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为人治病不取钱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根据董奉的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
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
后世遂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家的高尚品质和精良医术。
【典故出处】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董奉曾长期隐居在江西庐山南麓,热忱为山民诊病疗疾。
他在行医时从不索取酬金,每当治好一个重病患者时,就让病家在山坡上栽五颗杏树;看好一个轻病,只须栽一颗杏树。
董奉杏林春暖的故事_杏林春暖的故事_传说
董奉杏林春暖的故事_杏林春暖的故事董奉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
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董奉杏林春暖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董奉杏林春暖的故事董奉是三国时东吴的一位少年。
这年,他春游来到了庐山。
正待领略庐山风光的当儿,忽觉头昏目眩、浑身颤抖——原来,他发病了。
他晕倒在一棵杏树下。
很快,迷迷糊糊睡着了。
朦朦胧胧,他觉得有人在喂他喝汤。
他缓缓睁开双眼,只见一群十多个素衣少女。
正在上上下下为他忙碌着。
“你们是谁?”“卿卿,嘎嘎,嘻嘻,嗯嗯……”回答他的是银铃般的笑声。
董奉喝了她们喂的汤。
只觉病去神来,精神渐渐好转。
这时候,他才意识到眼前的一群素衣少女准是仙女,他站起来与仙女们施了礼,说:“仙子救命之恩,董奉定然回报!”“嘿嘿……”仙女们仍然笑着回答,“不要回报。
少年若回报,就请在庐山上植些杏树就是了。
”说完,一群素衣少女哪哪喳喳地说笑着,飘飘然飞升到杏树上,藏匿着稠密的杏花中不见了。
董奉是个心底诚实、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人。
他病好后,当即在乡民们中间找了些杏核,埋到了土中。
不久,他种的杏核长出了一棵棵小杏苗。
可是,过了些时,他发现长出的小杏苗,有的被牲口吃了,有些被小孩拔了。
这使他感到沮丧,脸上罩满愁云。
“小伙子,不用发愁……”一阵清风送来一位老翁的声音。
董奉一扭身,发现一位鹤发银髯的老人出现在面前。
老人仿佛知晓董奉的心事,当即给他授了个给人看病的神方。
并告诫他,给人行医。
分文不取,若看好一个轻病者,让他在庐山栽植一棵杏树;若看好一个重病者,让他在庐山上栽植五棵杏树。
数年之后,岂不杏树成林?董奉由老翁指引迷津,并授以神方以后,就在庐山一个山洞中居住下来。
一次,他给一位垂危的人治愈了病疾。
一传十,十传百,当地人都知道董奉会看病的消息了。
病人们凡是被董奉看好的,都按董奉的吩咐,在庐山上栽上杏树。
不出三年载,庐山上遍植杏树十余万株。
这一年春天,当和煦的春风把大地点染成一片绿色,庐山的山山岭岭上,杏花盛开,那艳态娇姿,那绰约美容,如雪似玉。
龙山书院晚课——中华德育故事:《董奉治病(一)》
龙山书院晚课——中华德育故事:《董奉治病(一)》
我们今天看到第150集德育故事《董奉治病(一)》。
三国建安时期有建安三神医:张仲景、华佗还有董奉。
董奉他创了一个医林美谈,叫杏林春暖。
他治病不收人家钱财,义诊,是历史上出名的义工医生。
乡民们感恩戴德,又觉得不知道如何报答,于是在董奉居住的草庐周围种下杏树,治好一个病,病人就种一颗。
没有多少年,周围蔚为壮观。
董奉用这些杏子换了米粮去救贫困之人。
董奉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原来他小时候,师父教他,行医济世要放下名利,广行善举,莫计得失,有得失就会有障碍,没得失就不会有阻塞。
师父要去云游,他一直不放心,病人来了怎么办。
小董奉慈救白虎出兽夹,悲悯百姓引狼群。
师父看了后很放心地去云游。
董奉说,我这么小哪有本事去救治病人,我水平不够啊!
师父笑笑说,你已经拥有医者一颗必备的心,那就是慈悲之心。
一个人他连物命都爱惜,不是自家的东西都保护,那么他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庸医。
所以看一个医者有没有学医的资质,看哪里?看他有没有慈悲之心。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上面讲,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所以师父看到董奉有这颗心才放心。
所以孩子跟学生让人不放心,为什么?因为没有慈悲之心,人只要没有慈悲之心,还不算真正成才。
大家看这杏林春暖其实是人自己的心怀先暖了,才能暖病人。
近处未能感动,未有能及远者。
董奉自己慈悲了,才能用精深的医道施救病人。
儿童故事-董奉杏林的典故
董奉杏林的典故传说三国时,东吴有个名叫董奉的术士,他既懂得法术,又懂得医术,且医术十分高明,来找他治病的人络绎不绝。
董奉的诊所在庐山脚下,当时那儿荒山荒地很多。
他替人诊病,从来不收诊金,连药也是免费供应。
不过他有一个独特的规定:凡是重病人,经他治愈后,必须在荒山地里种上五棵杏树;轻病人治愈后,必须种一棵杏树。
这样几年下来,附近的荒山地里竟种上了十多万株杏树,昔日的荒山林成了一大片杏林。
董奉又在杏林旁边造了一个大谷仓,等大片的杏子成熟时,他对那些来买杏子的人说:“我这杏林的杏子不是卖的,而是采用以物易物的形式。
如果你要一筐杏子,就带一筐谷子换,而且不要告诉我,只要自动地把谷子倒入谷仓就行了。
但是,我要告诉你们,如果谁想占便宜,那他就会受到惩罚。
”那些来买杏子的人良莠不齐,当然也不乏贪小便宜之辈。
有一次,有个人见杏林这么大,又没人看管,而谷仓中也没有专人负责量谷,就拿了半筐谷子倒进谷仓中,却装了满满一筐杏子。
他正得意地想回去,突然,杏林中窜出几只猛虎,大声吼叫地向他追来。
那人惊恐万分,抱着筐拼命地跑,结果被石头绊倒在地,杏子倒翻了很多。
他惊魂未定地回到家中,用秤称了称杏子,不多不少,正好和自己拿去的谷子一样多。
还有一次,有个人到杏林中去偷杏子,结果遭到老虎的追逐。
他吓得飞奔回家,那老虎竟追到他的家中,把他活活咬死。
他的家人知道他的杏子肯定是偷来的,才会遭到惩罚。
于是,他的家人急忙把他偷来的杏子称了称,并加倍将谷子送进谷仓,再去向董奉叩头谢罪,乞求董奉救活被老虎咬死的家人。
董奉见他家中的人很有诚意,而且偷杏子的人也是偶而初犯,就来到偷杏的人家中,把那偷杏的人救活了。
董奉每年出产的杏子,可以换到二万斛谷子。
他就用这些谷子去救济那些特别穷困的人。
因此,董奉在当地有着极高的声誉,人们既佩服他的仙术,更称誉他的医术和人品。
后来,“董奉杏林”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仙人一类的事情;用“杏林春满”、“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师的高明医术。
中医故事:董奉杏林
中医故事:董奉杏林
董奉杏林
董奉,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侯官县董墘村(今福建省长乐市古槐镇青山村)人。
少年学医,信奉道教。
董奉与南阳张仲景、谯郡华佗并称“建安三神医”。
董奉生于侯官(今福建长乐),后迁居江西庐山,潜心钻研医学,努力提高医疗技术。
《三国志》注引中提到:交州刺史吴士燮患恶疾,已昏死三日之久,董奉用自制的药物,捧吴士燮的头用水灌入,不久吴士燮睁开了眼睛,手足也能动弹了,半日后能起坐,四日后恢复语言能力,一切正常。
附近群众慕名前来求医,董奉对贫困患者不取分文,只要求患者痊愈后就地植树。
重病治好后种杏树五棵,轻病治好后种杏树一棵。
几年后,该地已有杏树十万多棵。
当时战争连绵,群众缺衣少食。
为帮助群众度过艰苦岁月,董奉托人将杏子卖掉,再买来粮食救济周围的穷人。
以后人们便称赞这片树林为“董仙杏林”,甚至把医坛统称为“杏林”,称赞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生为“誉满杏林”。
董奉为什么让人们种杏树?有人认为,不仅是因为杏树成林可以优化当地的自然环境,也不仅是因为杏子可以变卖后买粮食周济贫民,而是因为杏仁本身也是一种中药,是中医古老的、常用的止咳化痰药。
而且杏仁与桑叶等配伍,可以防燥去火,杏仁还有润肤养颜的功效。
有了杏树,董奉治疗疾病就可以就地取药材了。
“建安三神医”之一的董奉
“建安三神医”之一的董奉作者:晨曦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6年第7期晨曦董奉,生卒年不详,约为公元三世纪人。
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侯官县董墘村( 今福建省长乐市古槐镇青山村) 人。
东汉建安时期名医。
他精于医术,擅长养生,与张仲景、华佗被后世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而他不慕名利,广植杏树以赈济贫民的高尚义举,也自此成为“杏林春暖”一词的滥觞。
董奉少年学医,信奉道教。
年轻时,曾任侯官县小吏,不久归隐。
他住在山里一边练功,一边行医。
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治愈患者无数,却分文不取,只要求治愈的重病患者在山中栽杏树五株,治愈的轻病患者在山中栽杏树一株,“如此数年,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山中百禽群兽在杏林中嬉戏,替他看管杏林,杏树下不生杂草,就像专门有人锄草一样。
当杏树开始结果之际,“于林中作一草仓”,并告诉人们如果想买杏的,只管拿一罐谷物倒进仓房,然后装一罐杏子走,不必通知他。
相传曾经有人用少量的谷物换取多量的杏子,这时杏林中的一群老虎就会吼叫着追过来,贪心的人因为受到惊吓就急忙逃命,罐里的杏子不断掉出,到家时称量剩下的杏,往往恰好和送去的谷物一样多。
相传对于偷杏的人,老虎就会一直追到偷杏人的家中把他咬死,死者家人知道一定是偷了杏,就原封不动地把杏奉还给董奉,并磕头谢罪,董奉“乃却使活”。
董奉每年把剩余的杏置换成谷物,再用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
他一生行医济世,救死扶伤,不收钱财的高尚医德被传为美谈,而后世称颂医家的“杏林春暖”之语,即源于此。
至今,在长乐有一座山就被称为董奉山,在福州的茶亭街河上村有一座明代的救生堂,均为人民纪念董奉所建。
董奉也出行在南方一带行医,所到之处除了治病赈济以外,还遍访名山大川,采集野生植物制成丹药给人治病。
有一次到交州( 今广东、广西、越南北部一带),恰遇交州太守杜燮病死已三日,董奉将粒药丸放入病人口中,用水灌下,并“捧其颐摇消之”。
稍后,病人手足能动,肤色逐渐平复,半日后即能坐起,四天后就能说话,不久病愈。
杏林春暖_医药典故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 杏林春暖_医药典故
三国时期,有位德高望重的老医生董奉,专门为穷苦人看病,却不收任何报酬。
病人痊愈后,登门道谢,董奉就叫他们在附近种植杏树,病重的人身体完全养好以后,种植5棵杏树;病轻的人只要种植1棵杏树。
董奉用这个方法作为纪念,在他家周围渐渐地杏树成林。
不出十年,杏树结了果实。
董奉把收获的杏子全部换成粮食,用来救济穷苦的人民。
为了感激董奉的德行,有人写了“杏林春暖”的条幅挂在他家门口。
从此,许多中药店都挂上了“杏林春暖”的匾额,“杏林”也逐渐成了中医药行业的代名词。
杏林的历史典故
杏林的历史典故
本文是关于杏林的历史典故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众所周知,“杏林”—词是中医界常用的词汇,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
然而“杏林”一词典出汉末三国闽籍道医董奉。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杏林的历史典故,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杏林的历史典故
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与当时的张仲景、华佗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
在诸多有关董奉传奇般的事迹中,最有影响的乃是他在庐山行医济世的故事。
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董奉曾长期隐居在江西庐山南麓,热忱为山民诊病疗疾。
他在行医时从不索取酬金,每当治好一个重病患者时,就让病家在山坡上栽五颗杏树;看好一个轻病,只须栽一颗杏树。
所以四乡闻讯前来求治的病人云集,而董奉均以栽杏作为医酬。
几年之后,庐山一带的杏林多达十万株之多。
杏子成熟后,董奉又将杏子变卖成粮食用来贩济庐山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达二万余人。
后来还说有老虎镇守杏林,以防不肖之徒偷杏子,想吃杏者只能以米谷换取,而董奉则把换来的谷米来救济贫民,故又有虎守杏林'之正是由于董奉行医济世的高尚品德,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
仰。
庐山一带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后,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道医。
后来人们又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
如此一来,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喜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这类的话语来赞美象童奉一样具有高尚医风的苍生大医。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13.杏林春暖尊董奉
董奉也出行在南方一带行医。他所到地方除了治病赈济以外,还遍 访名山大川,采集野生植物制成丹药给人治病。有一次到交州(今广东、 广西、越南北部一带),恰遇交州太守杜燮(一说交州刺史吴士燮)病 危,垂死已3日。董奉把3粒药丸放入病人口中,用水灌下。稍后,病人 手足能动,肤色逐渐转活,半日后即能坐起,4日后能说话,不久病愈。 董奉住燮府中,后燮阴谋反叛朝廷,担心董奉泄漏其密谋,欲害之。董 奉利用气功装死,骗过燮后逃走。 董奉晚年到豫章(今江西)庐山下隐居,继续行医。[2] 《浔阳 志· 董奉太乙观》记载:“董奉居庐山大中祥符观”。《真仙通鉴》记载: “奉在人间百年,其颜色常如三十许人。”张景诗云:“桃花漫说武陵 源,误杀刘郎不得仙。争似莲花峰下客,栽成红杏上青天。”说的是董 奉在庐山成仙的传说故事。 也有人说,董奉年青时就离开福建前往江西庐山学道,并为民除害。 当时由于江西江河溪涧里多出现巨蟒,常危害人畜,董奉设法杀之。据 《庐山志》卷七记载:“浔阳城东门通大桥,常有蛟,为百姓害,董奉 治之,少日见一蛟死浮出。” 《庐山志》还记载董奉在江西行医期间,有一县官女儿得了怪病, 医疗无效,请董奉医治即愈,于是县令便把女儿嫁给董奉为妻。因董奉 长年累月要外出为人治病,怕妻子孤单,便收养一女为她侍候。
董奉(220年~280年),东汉建安时期名 医。又名董平,字君异(一说字君平,《大越 史记全书》说字“昌”),号拔墘,侯官县董 墘(一说董厝)村(今福建省长乐市古槐镇青 山村)人。少年学医,信奉道教。年青时,曾 任侯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 一面练功,一面行医。董奉医术高明,治病不 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 者栽杏1株。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 春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 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再将所得 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后世称颂医家“杏 林春暖”之语,盖源于此。
杏林、橘井的典故
杏林、橘井的典故杏林、橘井的典故众所周知,“杏林”—词是中医界常用的词汇,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
然而“杏林”一词典出汉末三国闽籍道医董奉。
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与当时的张仲景、华佗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
在诸多有关董奉传奇般的事迹中,最有影响的乃是他在庐山行医济世的故事。
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董奉曾长期隐居在江西庐山南麓,热忱为山民诊病疗疾。
他在行医时从不索取酬金,每当治好一个重病患者时,就让病家在山坡上栽五颗杏树;看好一个轻病,只须栽一颗杏树。
所以四乡闻讯前来求治的病人云集,而董奉均以栽杏作为医酬。
几年之后,庐山一带的杏林多达十万株之多。
杏子成熟后,董奉又将杏子变卖成粮食用来贩济庐山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达二万余人。
后来还说有老虎镇守杏林,以防不肖之徒偷杏子,想吃杏者只能以米谷换取,而董奉则把换来的谷米来救济贫民,故又有虎守杏林之正是由于董奉行医济世的高尚品德,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
庐山一带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后,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道医。
后来人们又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
如此一来,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喜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这类的话语来赞美象童奉一样具有高尚医风的苍生大医。
中国传统医学史上还有一则典故“橘井泉香”也与道医有关。
这则典故说的是西汉时湖南一位叫苏耽的道人,身怀绝技,对母亲极为孝顺,后得道成仙。
在成仙之前,嘱咐母亲,明年将有疾疫流行,到时可用井中的泉水泡橘叶来救治。
第二年果然发生大规模疫情,他的母亲便遵照嘱咐,用井中泉水泡橘叶施救众乡邻,活人无数,一时传为佳话。
这则“桶井泉香”典出《列仙传》之《苏耽传》,清代闽人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就将其收入《医术名流列传》之中,流传甚广。
至今湖南郴州市东北郊苏仙岭上的苏仙观、飞升石、鹿洞,以及市内第一中学内的杼井,都是纪念苏仙的遗迹。
董奉与杏林董奉为什么让病人种杏树而不是枣树?
董奉与杏林董奉为什么让病人种杏树而不是枣树?但凡了解中医的人,都会知道“杏林”的故事,且后世医家往往以“杏林中人”自居。
且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家的高尚品质和精良医术。
可是“杏林”的主人翁董奉为什么让病人种杏树而不是枣树呢?话说,董奉是东汉建安时期的名医,与当时谯郡的华佗、南阳的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他们各据一方,为父老乡亲看病,就是谁也不知道谁。
就连曹操为了治头痛,却仅仅找到了华佗。
在那个年代,伤寒肆虐呀,张仲景家两百多号人,死了都有三分之二,而十之七八都是死于伤寒。
这个伤寒可不是只光顾张仲景这块地盘,董奉那肯定也少不了。
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经过临床发现,这大伙用的桂枝汤和麻黄汤对治疗伤寒的效果是杠杠的。
可是他们就知道看病,没有巧妙的进行总结呀。
董奉也不傻,也发现这方子好用,好用的方子肯定要用呀,没总结有什么大不了的,好使就成。
可慢慢他发现,这些常用药有一样不好置办,就是杏仁。
你说这桂枝,从树上剪剪;麻黄芍药生姜甘草,想挖多少就挖多少。
大枣也好弄啊,枣子熟了,打下来一晒就成,又不用去核。
头疼的就是杏仁啊,这杏仁熟了,要先把杏吃掉,再把杏核砸开,取出杏仁,不好收集呀,一棵杏树,弄不了多少杏仁。
问题出来了,哪来这么多的杏树?光靠自己种,得多慢呀。
董奉聪明呀,他住在山区,没有肥沃的田地,种不了粮食,种树倒是很好。
他想他想……他就对找他看病的人有个要求:治病分文不取,凡是重病被治好了,要在他的园子里栽5株杏树,轻病被治好的则栽种1株。
光阴似箭,种的杏树也越来越多,又一个头疼的问题出来了,每一年这杏子成熟了,这么多杏子,吃不掉啊。
为了收集杏仁闷烂了杏子浪费呀。
董奉就在杏林中建了个粮仓,董奉告诉人们,凡是到他的杏林来买杏的人,不要付钱,只要拿一些粮谷放在仓中,就可以去林中取等量杏子,吃完杏子之后记得把杏核再还给我。
大伙为了报恩啊,都来取杏子了,结果粮仓中就堆满了粮食,自己这堆满了杏核,杏仁不愁了。
中医典故:橘井杏林
中医典故:橘井杏林杏,与“医”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书中的“医林”即指医学界,人们常以“杏林”作为“医林”的代称。
在病人为感谢医生而赠的匾额上,常可见到“杏林春暖”、“誉满杏林”这样一类题辞。
杏与医学的这种关联,出自我国医学史上一个著名典故。
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名医董奉,隐居在庐山。
他与华佗、张仲景一起,被并称为“建安(东汉献帝年号)三神医”。
据史书记载,有一个病人已“死”去三天,董奉向“死者”口中塞进几颗药丸,再灌进一些开水,并轻轻摇动其头部,将药丸慢慢送进“死者”肚中。
过了一顿饭的功夫,“死者”睁开眼睛,手足开始活动;半天后,能坐起;四天后,开口讲话;再过几天,就完全恢复了健康。
这个“死者”当然原来就没有真“死”,可能只是深度休克,但可看出董奉医术的高明。
被后世引为美谈的,还在于董奉给人看病不收钱,只要求重病人痊愈后种5株杏树,轻病痊愈后种1株杏树。
多年之后,就栽成了有10万多株杏树的郁郁葱葱的杏林。
杏子熟时,红果累累,结满枝头。
他又在杏林间盖了一个简陋的杏仓,有人向他买杏,他不收钱,而让人用谷子来换。
他把以杏换来的谷子全部用来救济贫民,每年可救济2万多人。
这就是“杏林”典故的来历。
董奉的事迹,对我国后世的医学家影响极大,他们有的取杏为自己的名号,有的取杏为自己著作的书名,连医学团体、医学刊物的名称也常取用“杏”字,例如“杏林医学社”、《杏林医学》等等。
对杏和杏林的偏爱和推崇,反映了我国医学家历来鄙薄以医谋利、崇尚全心全意“救助贫病”的“杏林精神”。
除了“杏林”,还有“橘井”的典故,在医学史上同样有名。
相传,汉文帝时候(约公元前2世纪),在今湖南彬州地方,有一个叫苏耽的人,幼年死了父亲,与母亲一起住在城郊,相依为命。
苏耽对母亲极为孝顺,得到邻里的赞誉。
在他将要离开人世的时候,心里仍念念不忘老母亲,对她说:“明年天下将流行大疫。
我家庭院里有一口井,旁边有一棵桔树。
只要取井水一升,桔叶一片,煎汤饮服,疫病就会痊愈。
杏林发生在哪个朝代
杏林发生在哪个朝代杏林出自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的事迹。
董奉是三国时吴国侯官县的名医,与南阳张仲景、谯郡华佗齐名,并称“建安三神医”。
他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
董奉年少时即开始学医,他对功名利禄非常淡泊,曾隐居于庐山修道,人称“董仙”。
传说他医术高明,前来求医的人非常多,但他治好病后却从不收取病人的钱物,只要求病人痊愈后在他的住宅周围栽种杏树,作为报答。
所植杏树的数量视病情轻重而定,病情重的栽杏树5株,病情轻的栽杏树1株。
如此下来,历经数年,其所居之处郁然成林。
每年到了杏子成熟的季节,董奉就在树下堆一个草仓,用杏子换取谷物,再拿得来的谷物救济贫民。
据说至今在江西九江董奉原来的行医处,仍有一片杏子林。
后世遂以“杏林”代指中医界,并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家的医术高明及医术高尚。
此外,也将培养造就医学人才或传播医学学术知识的地方称为“杏苑”。
扩展资料杏林始祖——董奉人生事迹董奉,字君异,东汉末年东吴侯官(今福建长乐)人。
据史料考证,董奉出生于公元169年,公元204年离家出道行医,经过几年医学实践,名声大振。
据《三国志》记载:“裴注——葛洪神仙传曰:燮尝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药与服,以水含之,捧其头摇(捎)之,食顷,即开目动手,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
”文中的“燮”为七郡总督的绥南中郎将。
按当时官吏设置制度,绥南中郎将应有医官服侍。
连专职医官都无法治愈士燮的病,遂请董奉施治,可见董奉的医术高超。
他使燮起死回生被称为“医仙”。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外戚专权,军阀割据,战事不断,加之水旱蝗灾连连不绝、疫病流行,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日趋激化。
张角创立的太平道高举“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大旗,发动了震撼东汉王朝统治根基的著名的“黄巾起义”。
作为太平道教徒的董奉,从黄巾起义军的骨干到成为著名的“医仙”,位列“建安三神医”,说明他饱受起义失败的悲怆之后,以施医疗疾作为他流亡安生立命之本。
安徽界首民间故事丨虎守杏林
安徽界首民间故事丨虎守杏林虎守杏林于中举传说三国魏的时候,有一个人姓董名俸字子春者,是乡间很有名望的医生。
他对黎民百姓施药舍财在所不计,对官府商贾就大不一样了。
有一天,许褚老母病重,在家乡多方调理无效,当时许褚随曹操正在汉中作战,没空回家照料,曹操使一名衙将去请董俸。
这人是许褚手下得力战将,他仗着主子势力,对董俸很不礼貌,硬声硬气的说:“哎,许褚的老母病重,你赶快收拾收拾该用的东西,这就跟我去罢。
”董俸瞅瞅这衙将傲慢的祥子,心里老不大高兴,不紧不慢地答道:“若是许将军来叫,我董某马上就去,将军来请,决不从命!”“这是为啥?”衙将不解地问。
“因为你看错了人!”衙将羞的面红过耳,“嚓”抽出了宝剑。
董俸却哈哈大笑起来。
“我谅你不敢,你无故屈杀百姓,阿瞒不会饶恕你的。
”衙将只好把宝剑插入鞘里。
董俸抽身站起,拉着一个蓬头垢面的小孩说:“兄弟,咱们走!”说罢扬长而去。
这小孩名叫余安,住在离董俸六里的余庄。
家里十分贫寒。
余安的父亲余全保得病已经月余,卧床不起,才使余安来请董俸,董俸知道贫苦人家的艰难,正准备和余安一块出诊,正巧曹家衙将催马赶来,才引起这场小风波。
董俸来到余家,给余全保诊脉后,心情沉重地说:“病症可不轻啊!”余妻两眼落泪,望着三四个皮包骨头的孩子,说:“先生,您无论如何要救他这条命,俺家不能没他啊。
”“病虽重还没到不治的时候。
”董俸说,“常言道三分治七分养,保养得跟上呀。
”余妻不由抽泣起来。
“不瞒先生说,俺家已经断面七八天了,就是拾药手里也无分文啊。
”董俸打量一下余全保床上一条破烂被子,没有说话。
余全保慢慢的抬起头,有气无力地说:“先生,您只要能治我大病不死,我就是变牛变马也要报答您的大德大恩啊。
”董俸见余家老幼泪流满面,不由得也心酸起来,从口袋里摸出了一把碎钱,递给余妻,“明天赶集先给病人买些好吃的,病要治,药钱以后再说罢。
”董俸回到药铺里给余全保发了四贴药,心里还不安,又命人送去三斗黄豆,才了却这条心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奉杏林春暖的故事
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
为大家整理了董奉杏林春暖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董奉杏林春暖的故事董奉是三国时东吴的一位少年。
这年,他春游来到了庐山。
正待领略庐山风光的当儿,忽觉头昏目眩、浑身颤抖——原来,他发病了。
他晕倒在一棵杏树下。
很快,迷迷糊糊睡着了。
朦朦胧胧,他觉得有人在喂他喝汤。
他缓缓睁开双眼,只见一群十多个素衣少女。
正在上上下下为他忙碌着。
“你们是谁?“卿卿,嘎嘎,嘻嘻,嗯嗯……回答他的是银铃般的笑声。
董奉喝了她们喂的汤。
只觉病去神来,精神渐渐好转。
这时候,他才意识到眼前的一群素衣少女准是仙女,他站起来与仙女们施了礼,说:“仙子救命之恩,董奉定然回报!“嘿嘿……仙女们仍然笑着回答,“不要回报。
少年若回报,就请在庐山上植些杏树就是了。
说完,一群素衣少女哪哪喳喳地说笑着,飘飘然飞升到杏树上,藏匿着稠密的杏花中不见了。
董奉是个心底诚实、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人。
他病好后,当即在乡民们中间找了些杏核,埋到了土中。
不久,他种的杏核长出了一棵棵小杏苗。
可是,过了些时,他发现长出的小杏苗,有的被牲口吃了,有些被小孩拔了。
这使他感到沮丧,脸上罩满愁云。
“小伙子,不用发愁……一阵清风送来一位老翁的声音。
董奉一扭身,发现一位鹤发银髯的老人出现在面前。
老人仿佛知晓董奉的心事,当即给他授了个给人看病的神方。
并告诫他,给人行医。
分文不取,若看好一个轻病者,让他在庐山栽植一棵杏树;若看好一个重病者,让他在庐山上栽植五棵杏树。
数年之后,岂不杏树成林?董奉由老翁指引迷津,并授以神方以后,就在庐山一个山洞中居住下来。
一次,他给一位生命垂危的人治愈了病疾。
一传十,十传百,当地人都知道董奉会看病的消息了。
病人们凡是被董奉看好的,都按董奉的吩咐,在庐山上栽上杏树。
不出三年载,庐山上遍植杏树十余万株。
这一年春天,当和煦的春风把大地点染成一片绿色,庐山的山山岭岭上,杏花盛开,那艳态娇姿,那绰约美容,如雪似玉。
一簇簇,一片片,宛若雪海推涛,一层层,一重重,好似银纱叠
岭。
董奉在桃林里陶醉于杏花浓香之中,只见他前几年见过的那群素衣少女,袅袅婷婷而来,围着他翩翩起舞,悠悠吟歌。
他们或在杏林中穿梭戏玩,或在杏枝间说笑打闹,玩得十分有趣、快乐。
此后,董奉常常与仙女们游玩。
庐山一带的百姓们,见董奉为民消灾除病,功名赫赫,便山大伙儿筹资,凿了一块玉匾,上写“杏林春暖四字,送到了董奉的山洞前。
后来,董奉死后,成了医神。
人们在庐山上给他盖了一座董奉祠,并把“杏林春暖的王匾嵌镶于祠堂的门额上。
至今,众多中药店常常挂“杏林春暖的匾额,就是为纪念董奉这位“医神的。
他“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
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
如此数年,得十万余株,蔚然成林。
乃使山中百禽群兽游戏其下,…·后杏子大熟,于林中作一草仓,示时人曰:‘欲买杏不须报奉(不用告诉董奉本人),但将一器(容器)谷置仓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
’常有人置谷来少而取杏去多者,林中群虎出吼逐之,大怖,急走路傍,倾覆,至家量杏,一如谷多少。
或有人偷杏者,虎逐之,到家啮至死。
家人知其偷杏,乃送还奉,叩头谢过,乃却使活。
奉每年货杏得谷,旋以账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者(旅客断了盘费的),岁二万余人……。
后来董奉“仙去了。
为了感激董奉的德行,有人写了“杏林春暖的条幅挂在他家门口。
从此,许多中药店都挂上了“杏林春暖的匾额,“杏林也逐渐成了中医药行业的代名词。
董奉的人物事迹董奉也出行在南方一带行医。
他所到地方除了治病赈济以外,还遍访名山大川,采集野生植物制成丹药给人治病。
有一次到交州(今广东、广西、越南北部一带),恰遇交州太守士燮病危,垂死已3日。
董奉把3粒药丸放入病人口中,用水灌下。
稍后,病人手足能动,肤色逐渐转活,半日后即能坐起,4日后能说话,不久病愈。
董奉住燮府中,后燮阴谋反叛朝廷,担心董奉泄漏其密谋,欲害之。
董奉利用气功装死,骗过燮后逃走。
董奉晚年到豫章(今江西)庐山下隐居,继续行医。
《浔阳志·董奉太乙观》记载:“董奉居庐山大中祥符观。
《真仙通鉴》记载:“奉在人间百年,其颜色常如三十许人。
张景诗云:“桃花漫说武陵源,误杀刘郎不得仙。
争似莲花峰下客,栽成红杏上青天。
说的是董奉在庐山成仙的传说故事。
也有人说,董奉年青时就离开福建前往江西庐山学道,并为民除害。
当时由于江西江河溪涧里多出现巨蟒,常危害人畜,董奉设法杀之。
据《庐山志》卷七记载:“浔阳城东门通大桥,常有蛟,为百姓害,董奉治之,少日见一蛟死浮出。
《庐山志》还记载董奉在江西行医期间,有一县官女儿得了怪病,医疗无效,请董奉医治即愈,于是县令便把女儿嫁给董奉为妻。
因董奉长年累月要外出为人治病,怕妻子孤单,便收养一女为她侍候。
猜你喜欢:1.保洛陀的故事2.唯美神话传说3.人参落泪出天麻的故事4.赞美医生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