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论

合集下载

王羲之《书论》及译文

王羲之《书论》及译文

王羲之《书论》及译文(2010-01-28 21:11:24)转载▼标签:书法王羲之书论墨迹书法精品书法艺术书法学习碑帖传统书法文化王羲之《书论》载于朱长文《墨池编》等书。

其论既承卫铄,又继蔡邕,重要的是“字居心后”,“意在笔前”之“心”、“意”之说。

“心”、“意”指的是意会、意趣、情韵、情致。

“势”指的是由此“心”、“意”引申而来的对于所书字形的具体审美要求。

“势”的把握,就是字的形体的动态美的创造,就是书法主题个性的充分展示,无论是临摹、构思还是创作都是这样。

王羲之以“意”评书,这是书法艺术走向独立、自觉在理论上的反映。

原文:夫书者,玄妙之伎也⑴,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⑵。

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⑶。

夫书字贵平正安稳。

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攲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

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⑷;或如散隶,或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蝌蚪;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

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⑸。

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

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秆,或下细若针芒⑹;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

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

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

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⑺。

为一字,数体俱入。

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

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⑻。

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⑼。

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新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

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

心欲急不宜迟,可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

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者?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乌”三脚急,斯乃取形势也。

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

书论(王羲之)

书论(王羲之)

書論(王羲之)
晉王羲之撰
夫書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學無及之。

大抵書須存思,余覧李斯等論筆勢,及鍾繇書,骨甚是不輕,恐子孫不記,故敘而論之。

夫書,不貴平正安穩。

先須用筆,有偃有仰,有攲有側有斜,或小或大,或長或短。

凡作一字,或類篆籀,或似鵠頭;或如散隸,或近八分;或如蟲食木葉,或如水中科斗;或如壯士佩劒,或似婦女纖麗。

欲書先搆筋力,然後裝束,必注意詳雅起發,緜密疎闊相間。

每作一㸃,必須懸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後曳。

每作一字,須用數種意:或横畫似八分,而發如篆籀;或竪牽如深林之喬木,而屈折如鋼鈎;或上尖如枯稈,或下細若鍼芒;或轉側之勞似飛鳥空墜,或稜側之形如流水激來。

作一字,横竪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承。

第一須存筋藏鋒,滅跡隱端。

用尖筆須落鋒混成,無使豪露浮怯;舉新筆爽爽若神,即不求於㸃畫瑕玷也。

若作一紙之書,須字字意别,勿使相同。

若書虛紙,用强筆;若書强紙,用弱筆:强弱不等,則蹉跌不入。

凡書貴乎沉靜,令意在筆前,字居心後,未作之始,結思成矣。

仍下筆不用急,故須遲。

何也?筆是將軍,故須遲重。

心欲急不宜遲,何也?心是箭鋒,箭不欲遲,遲則中物不入。

夫字有緩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緩急?至如“烏”字,下手一㸃,㸃須急,横直即須遲,欲“烏”之脚急,斯乃取形勢也。

毎書欲十遲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謂書。

若直筆急牽裹,此暫視似書,久味無力。

仍須用筆著墨,下過三分,不得深浸,毛弱無力。

墨用松節同研,久久不動彌佳矣。

[名家书论]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附译文

[名家书论]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附译文

[名家书论]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附译文王羲之的《笔势论十二章并序》附译文告汝子敬:吾观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

父不亲教,自古有之。

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

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

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

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

故辨其所由,堪愈膏肓之疾。

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

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

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

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

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

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

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创临章第一》夫纸者阵也。

笔者,刀、槊(shuò)也,墨者鍪(móu)甲也,水砚者城池也,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策也,扬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点画者磊落也,戈旆(pèi)者斩斫(zhuó)也,放纵者快利也,着笔者调和也,顿角者蹙捺也。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

两行三行,创临惟取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此章论述初学时临摹的基本原理。

译文:(书法创作所用的)纸就好像是作战的阵地。

笔就像是刀矛。

墨就像是武器装备。

磨墨用的水和砚台就像是城池。

书写的本领就像是将军。

书写时的心意就像是副将。

结构就像是谋略。

挥笔作书就像行事有吉凶成败。

用笔的出入就像是发号施令。

用笔的屈直就像是杀戮。

书法的点画虽然众多错杂,但要多样统一。

书法创作就像是士兵拿着武器,举着旌旗在战场上战斗。

放纵即打钩的笔画要求用笔要快捷犀利。

着笔要求笔画调和。

顿角是指要写出急促收缩的捺笔。

刚学书之时,不可要求一下子样样掌握。

王羲之《书论》及译文

王羲之《书论》及译文

王羲之《书论》及译文(2010-01-28 21:11:24)转载▼标签:书法王羲之书论墨迹书法精品书法艺术书法学习碑帖传统书法文化王羲之《书论》载于朱长文《墨池编》等书。

其论既承卫铄,又继蔡邕,重要的是“字居心后”,“意在笔前”之“心”、“意”之说。

“心”、“意”指的是意会、意趣、情韵、情致。

“势”指的是由此“心”、“意”引申而来的对于所书字形的具体审美要求。

“势”的把握,就是字的形体的动态美的创造,就是书法主题个性的充分展示,无论是临摹、构思还是创作都是这样。

王羲之以“意”评书,这是书法艺术走向独立、自觉在理论上的反映。

原文:夫书者,玄妙之伎也⑴,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⑵。

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⑶。

夫书字贵平正安稳。

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攲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

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⑷;或如散隶,或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蝌蚪;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

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⑸。

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

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秆,或下细若针芒⑹;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

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

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

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⑺。

为一字,数体俱入。

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

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⑻。

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⑼。

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新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

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

心欲急不宜迟,可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

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者?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乌”三脚急,斯乃取形势也。

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

浅析王羲之《书论》与《笔势论》

浅析王羲之《书论》与《笔势论》

浅析王羲之《书论》与《笔势论》
王羲之是古代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论著《书论》与《笔势论》均极富盛名,一直受到众多文学专家的研究和高度重视。

《书论》是王羲之的重要代表作,王羲之以此文为书法流派规范定式,被誉为“古典书法第一部著作”,其内容讲述了几种文书的书法格式,并根据西汉的文书体系概括、论述了书法的美学要求,为古今书法家们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方针。

《笔势论》是王羲之对《书论》的延伸、拓展,极富研究性,重点就是构思细节,结合书法实践分析东汉《洛书》毛笔书法形成的笔划,勾勒出书法笔划美学精髓,可以说,此著作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开创了书法理论发展的新突破。

自古以来,王羲之的《书论》与《笔势论》对古今书法家们的影响很大,其特有的见解和观点能够帮助我们探究书法文化,构建出一套科学的书法体系,这一套体系一直被沿用至今,为古今书法家们提供了理论指导。

总之,王羲之的《书论》与《笔势论》成为古今书法家们研究重点,并对书法思想的发展及书法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同时,也为高校与高等教育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尚意”观念的确立—关于王羲之书论

“尚意”观念的确立—关于王羲之书论

“尚意”观念的确立—关于王羲之书论前文已说过,世传王羲之的几篇书论多为南朝或初唐人的伪托。

早在孙过庭《书谱》中已详论其妄:“代传《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按:即今传《笔势论十二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详其旨趣,殊非右军.且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声尘未泯,翰赎仍存.观夫致一书,陈一事,造次之际,稽古斯在。

岂有贻谋令嗣,道叶义方,章则顿亏,一至于此I又云与张伯英同学,斯乃更张虚诞。

若指汉末伯英,时代全不相接;必有晋人同号,史传何其寂寥I非训非经,宜从弃择。

”《笔势论十二章》如此,其他如《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用笔赋》、《记白云先生书诀》,大抵也是“文鄙理疏,意乖言拙”,其中更有许多讲“法”的内容,其非王氏之作一望可知。

唯有《自论书》一篇,收在《全晋文》中(以上五篇,《全晋文》中皆不载),其中文字曾为《书谱》等著作引述;此外,《全晋文》中尚有几段王氏谈及书法的手札,均当为王氏原作。

这些片段虽为吉光片羽,但对了解王羲之的书学基本精神价值很大,因而十分珍贵。

现把其中最重要者节录如下:须(按:当作“顷")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

(《全晋文·二十二》,为《自论书》片段)子敬飞白大有直(按:当作“意”).(出处同上)君学书有意,今相与草书一卷.(《全晋文·二十三))飞白不能佳,意乃笃好.此书至难,或作,复与卿。

(《全晋文·二十六》)久口此草书,尝多劳口,亦知足下书字字新奇,点点圆转,美不可再。

(出处同上)从以上片段看,王氏论书,一是注重书法艺术形质的“美”,是王氏对书法艺术形态的最高追求,具体说,就是每一点画都要圆润、灵动,每一字形都要新颖、奇异而富有创造性,以呈现不可再得的美感.其二,“意”是王氏衡量书法艺术内涵的基本尺度,它的妙处是言辞不能表述的.而形质的“美”自然是表现内涵的“意”的手段与基础,没有这样的新“美”,就不能表现这样的妙“意”.王氏所说的“意”,从小处说,就是“笔意”,所谓“点画之间皆有意”之“意”,即点画中凝结着创作主体情感的笔墨意趣;从大处说,就是“意境”,所谓“意转深”、“有意”、“意乃笃好”之“意”,即以点画的“笔意”为基础而形成的主体精神美与客体自然美的有机融合的整体美感境界。

王羲之的《笔势论十二章并序》附译文

王羲之的《笔势论十二章并序》附译文

王羲之的《笔势论十二章并序》附译文告汝子敬:吾观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

父不亲教,自古有之。

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

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

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

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

故辨其所由,堪愈膏肓之疾。

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

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

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

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

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

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

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创临章第一》夫纸者阵也。

笔者,刀、槊(shuò)也,墨者鍪(móu)甲也,水砚者城池也,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策也,扬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点画者磊落也,戈旆(pèi)者斩斫(zhu ó)也,放纵者快利也,着笔者调和也,顿角者蹙捺也。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

两行三行,创临惟取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此章论述初学时临摹的基本原理。

译文:(书法创作所用的)纸就好像是作战的阵地。

笔就像是刀矛。

墨就像是武器装备。

磨墨用的水和砚台就像是城池。

书写的本领就像是将军。

书写时的心意就像是副将。

结构就像是谋略。

挥笔作书就像行事有吉凶成败。

用笔的出入就像是发号施令。

用笔的屈直就像是杀戮。

书法的点画虽然众多错杂,但要多样统一。

书法创作就像是士兵拿着武器,举着旌旗在战场上战斗。

放纵即打钩的笔画要求用笔要快捷犀利。

着笔要求笔画调和。

顿角是指要写出急促收缩的捺笔。

刚学书之时,不可要求一下子样样掌握。

第一遍要求正确掌握写字姿态和执笔的方法。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

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笔势论十二章》系王羲之所作,被认为是王羲之对写字技法的揭秘的书论名篇,其从用笔而方,论及藏锋、侧笔、结笔、翻笔、起笔、打笔等方法和笔势;从结体来说,合体字,则有“并不宜阔,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若大小,则“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从布白来说,则论“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

当须递相掩盖”等等。

和此前的传世书学理论比较,显然王羲之书论中的技法内容更为广泛而系统,是书法人练习书法的最好技法指导理论。

《笔势论十二章》简介《笔势论十二章》《笔势论十二章》原题为《笔阵图十二章》、王羲之撰。

载于唐代韦续《墨薮》。

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没有标明作者,而是说"不知何代所辑"。

《四库全书》没有指出此文是韦续所辑。

孙过庭《书谱》云“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

”可能《笔阵图十二章》在初唐已经流传。

《墨薮》原题为《笔阵图十二章》说明此文与《笔阵图》、《题后》有联系,有人分析《题后》有可能是从本文中摘录汇集而成的。

孙过庭认为“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而《笔势论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所以他断定此文绝非出于右军之手。

孙过庭所说的《笔势十章》是否是我们今天所见的十二章已无从查考。

《笔势论十二章》是否是王羲之所撰仍值得探讨,但认为是王羲之一派的书论,则无大的争议。

《笔势论十二章》前言《笔势论》"前言"部分这样写道: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

王羲之书法论文

王羲之书法论文

王羲之书法摘要:梁武帝、唐太宗、宋仁宗、宋高宗、康熙、乾隆等历代皇帝都与王羲之及《兰亭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为东晋以后历代帝王对王羲之书法的推崇,导致了东晋以后中国书法史的发展以王羲之书法为正宗,这是不争的事实,有其学术意义。

本文就历代帝王与王羲之及《兰亭序》的一些关系作粗浅的论述。

一、历代帝王的推崇使王羲之走上了书圣宝座1. 最早重视王羲之书法的皇帝--梁武帝王羲之书法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

最初处于劣势,书法"不胜庾翼、郗愔",后来书名渐盛,学王的人由少到多,渐成风气,从而引起庾翼的不满,但当时庾翼无法扭转时人学王字的风气,后来对王羲之的看法也有所改变,表示"叹服"。

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

"将右军书法与古贤比,认为名盖当时与钟张并美。

梁书画家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说:"张芝惊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

"将四贤并称。

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一度推王献之。

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

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

当时几乎成了王献之的天下,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

萧衍(464~549年),南朝梁书法家。

他是我国南朝梁王朝的创建者,世称梁武帝。

王羲之后一百余年的梁武帝,可能是历史上最早重视王羲之书法的皇帝,可以说梁朝出现了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

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晋武帝、元帝、宋明帝、齐高帝、齐武帝等皇帝都擅长书法,其中以梁武帝书法成就最高。

梁武帝把当时的书法排位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

王羲之的《笔势论十二章并序》附译文PDF

王羲之的《笔势论十二章并序》附译文PDF

王羲之的《笔势论十二章并序》附译文告汝子敬吾观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

父不亲教自古有之。

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

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

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

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

故辨其所由堪愈膏肓之疾。

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

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

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

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

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

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

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创临章第一》夫纸者阵也。

笔者刀、槊shuò也墨者鍪móu甲也水砚者城池也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策也扬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点画者磊落也戈旆pèi者斩斫zhuó也放纵者快利也着笔者调和也顿角者蹙捺也。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

两行三行创临惟取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此章论述初学时临摹的基本原理。

译文书法创作所用的纸就好像是作战的阵地。

笔就像是刀矛。

墨就像是武器装备。

磨墨用的水和砚台就像是城池。

书写的本领就像是将军。

书写时的心意就像是副将。

结构就像是谋略。

挥笔作书就像行事有吉凶成败。

用笔的出入就像是发号施令。

用笔的屈直就像是杀戮。

书法的点画虽然众多错杂但要多样统一。

书法创作就像是士兵拿着武器举着旌旗在战场上战斗。

放纵即打钩的笔画要求用笔要快捷犀利。

着笔要求笔画调和。

顿角是指要写出急促收缩的捺笔。

刚学书之时不可要求一下子样样掌握。

第一遍要求正确掌握写字姿态和执笔的方法。

第二遍要求初步获得笔画字体的形势。

第三遍要求稍微抓住书法的根本。

第四遍要求加强笔画的遒劲和润泽。

第五遍要求加强对抽笔和拔笔的理解和感受。

王羲之《自论书》《书论》《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记白云先生书诀》

王羲之《自论书》《书论》《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记白云先生书诀》

王羲之《自论书》《书论》《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记白云先生书诀》自论书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

张精熟过人,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后达解者,知其评之不虚。

吾尽心精作亦久,寻诸旧书,惟钟、张故为绝伦,其馀为是小佳,不足在意。

去此二贤,仆书次之。

顷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

得其妙者,事事皆然。

平南李式论君不谢。

书论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

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

夫书,不贵平正安稳。

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

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近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科斗;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

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

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

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杆,或下细如针芒;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

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承。

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

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

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

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

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

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

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

心欲急不宜迟,何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

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急?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乌”之脚急,斯乃取形势也。

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

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

仍须用笔著墨,不过三分,不得深浸,毛弱无力。

墨用松节同研,久久不动弥佳矣。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是蹙捺也。

王羲之书论

王羲之书论

王羲之书论《王羲之书论》是我国古代书法家王羲之的著作,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总体上,《王羲之书论》的内容包括书的形式和历史,书的基本原则,书的类别和规则,书法的审美原则,以及书法技巧。

《王羲之书论》是王羲之在《三宝集》基础上,对后代继位发扬光大书写文字事业的重要条款。

它也是中国传统书法法制及书法理论体系的终极成果之一。

《王羲之书论》被誉为“书法历史上的轴心之作”,因为它把古典书法和现代书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突显出中国书法的美与精神,并确立了书法的“祖宗之定”,标志着书法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而它所提出的“九古剩余”原则,也是古典书法艺术的理论基础。

《王羲之书论》激发了历代书法家传承发扬书法精髓的热情,引领了中国书法理论与实践的渊源,深深影响了自宋至今中国书法的发展。

它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部突破性著作,提出了对书法的新的理论框架与审美要求,发展出了中国书法的新的品格,并为后世书法家研究发展书法奠定了基础。

在书法家们的研究与发展中,《王羲之书论》成为改革书法的基本观念之一,它用它超前的观念激起了中国书法发展的新思潮。

它也是支撑着中国书法发展艺术进步的支点,被称为书法发展的“大都督”。

也正因为这本书,使得当代中国书法一步步走向新的发展高度。

《王羲之书论》由于其理论与实践科学性,深入浅出的论述,普遍被称为中国传统书法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它无疑是中国传统书法史上的一部重要的著作,仍在深刻的影响着当代中国书法的发展。

此外,《王羲之书论》还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跨越千余年的文字和书写技艺,给后世的书法家带来了以不可多得的精神风貌和文学艺术境界,为今天的书法家提供了不负责任的思想视野和社会责任感。

这部传世经典著作凝聚了王羲之对书法传统、书法理论历史与实践经验的深刻理解,也是中国书法最重要的发展脉络,担负着肩负着发扬书写文明的使命,它的价值不可估量!。

王羲之书论原文及译文

王羲之书论原文及译文

王羲之书论原文及译文王羲之书论原文如下: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

夫书字贵平正安稳。

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攲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

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蝌蚪;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

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

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

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秆,或下细若针芒;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

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

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

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

为一字,数体俱入。

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

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

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

译文如下:总的来说,写字需要深度的思考。

我阅读了李斯等人的论著和钟繇的书法作品后深感其笔势和骨架的重要性。

我担心我的子孙们不能记住这些内容,所以在此详细地阐述一下我的观点。

写字的关键在于保持平正和稳定。

在运笔时需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笔画的姿态可以千变万化:有的地方笔画是平的、有的地方是斜的;有的地方笔画短小、有的地方笔画长大。

每一个字都可以展现出不同的风格:有的类似篆书和籀文;有的类似鸟的头形;有的类似散隶书;有的类似八分书;有的类似虫咬过的树叶;有的类似水中的蝌蚪;有的类似壮士佩戴的剑;有的类似妇女纤细的腰肢。

在开始写字之前,需要构思一下字的气势和结构,然后才能下笔。

每一个笔画都需要经过精心构思和布局。

在写每一个点或者每一笔时,都需要用手悬空来写,或者在写完一个笔画之后稍微停顿一下再继续写下一个笔画。

每一个字都需要运用多种不同的笔法来表现:有的横画类似八分书;有的笔画像篆书和籀文一样流畅;有的竖画像高大的树木一样挺拔;有的折画像钢钩一样弯曲有力;有的笔画像枯杆一样上端尖细;有的笔画像针芒一样细小;有的笔画像飞鸟在空中翻飞一样灵动;有的笔画像流水冲刷过来一样有力。

王羲之书论

王羲之书论

王羲之书论
《王羲之书论》是中国笔墨文字史上的一部极具价值的里程碑,是我国古代书法界最杰出的学者王羲之的杰作。

王羲之是隋末唐初著名的书法家,也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有代表性的书法大家,被认为是中国书法之父,他的著作《王羲之书论》,是中国书法史上唯一一部
书法理论著作,目前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参考书。

《王羲之书论》是王羲之于唐高宗时期完成的书法理论著作。

书中介绍了书体、书法理论、书法技法、毛笔字、墨法、书法史述等,将笔墨文字的艺术概念完整的反映出来,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根据当时书法风格的不同,王羲之将书法理论划分为三大类,分别为“崇礼书”、“夔章书”和“交际书”。

其中崇礼书主要用
于礼仪用书,夔章书比较简洁,常用于书信,而交际书则介于两者之间,比较灵活,可用于各种书写需要。

《王羲之书论》还有许多其他独特的内容。

他把书法比做一种艺术,认为书法“须经四事:心、墨、纸、笔”,心指的是精神,此外,他还提出了以“流(笔走)、峭(字形)、穷(细腻)、挺(端正)、锐(锋利)”为书法创作的五大原则,把书法理论提高到新的高度,为
后人指明了书法创作的方向。

书论的笔墨文字也是其独特之处。

王羲之以自己磨砺出来的笔调,呈现出一种饱满活泼而又灵动细腻的笔触,使书论整个作品更加细致入微,被誉为“书论体”。

此外,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半边水”理论,将书法的审美精妙解读和表达的淋漓尽致。

《王羲之书论》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是书法发展的里程碑。

其中介绍的理论和技法,仍是书法家的重要参考,因此,《王羲之书论》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古人关于书法的论述

古人关于书法的论述

古人关于书法的论述:墨香中的智慧传承我与书法的缘分,始于儿时在祖父书房的一次邂逅。

那是一个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祖父的书桌上,一方砚台、一支毛笔和几张宣纸静静地躺在那里。

我好奇地拿起毛笔,模仿着祖父平时写字的样子,在宣纸上划下了歪歪扭扭的几笔。

祖父看到后,并没有责备我,而是笑着给我讲起了古人关于书法的论述。

他翻开一本古籍,指着上面王羲之的《书论》对我说:“羲之曾言,‘夫书字贵平正安稳。

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

’你看这字啊,就像人站立行走,要平稳端正,但又不能过于刻板,笔画之间要有变化和呼应。

” 我似懂非懂地听着,眼睛盯着书上的字,试图去理解其中的奥秘。

祖父为了让我更直观地感受,他拿起毛笔,蘸了蘸墨汁,在宣纸上写了一个“永” 字。

他边写边说:“这‘永’字八法,可是古人总结书法笔画的精髓。

点为侧,横为勒,竖为弩,钩为趯,提为策,撇为掠,短撇为啄,捺为磔。

每一笔都有它的讲究和写法。

” 我专注地看着祖父的手,他的手沉稳而有力,毛笔在他手中就像一个听话的精灵,轻松地勾勒出一个个优美的笔画。

我不禁也拿起毛笔,照着祖父写的“永” 字临摹起来。

可是,我的手却不听使唤,写出的笔画粗细不均,形态也完全没有祖父写的那般灵动。

祖父见状,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说:“书法非一日之功,需持之以恒地练习。

古人云,‘书无百日功’,但这百日只是个开始,要想写得好,得用一辈子去钻研。

” 从那以后,我便开始了书法练习之旅。

每天放学后,我都会坐在书桌前,认真地练习书法。

我从基本笔画练起,一横一竖,一撇一捺,都力求写得规范。

在练习过程中,我越发体会到古人论述的精妙。

比如写横画时,不能只是简单地画一条直线,而是要有起笔的藏锋、行笔的中锋和收笔的回锋,就像人生要有始有终,每一个阶段都要用心对待。

随着练习的深入,我开始临摹古代名家的字帖。

颜真卿的楷书,字体端庄雄伟,气势磅礴。

我临摹他的《颜勤礼碑》时,感受到他在书写时的大气与豪迈。

房弘毅书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

房弘毅书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

房弘毅书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
书法堂
今天为各位带来楷书大家房弘毅先生所书的《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仅供您欣赏学习!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被认为是王羲之对写字技法揭秘的书论名篇,其从用笔而言,论及藏锋、侧笔、结笔、翻笔、起笔、打笔等方法和笔势;从结体而言笔画“作撇字不宜迟,捺不宜缓”;合体字,则有“并不宜阔,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若论字的大小,则“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从布白而言,则论“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

当须递相掩盖”等等。

和此前的传世书法理论相比较,显然王羲之书论中的技法内容更为广泛而系统,是书法人练习书法的最佳技法理论指导。

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

作为书法爱好者,乃至书法研习之人,在书法临摹及创作过程中,将每字的书写运笔凝入王羲之的笔势意味,自然会使自己的书法具有古人先贤的书法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羲之书论自论书(传)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

张精熟过人,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后达解者,知其评之不虚。

吾尽心精作亦久,寻诸旧书,惟钟、张故为绝伦,其馀为是小佳,不足在意。

去此二贤,仆书次之。

顷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

得其妙者,事事皆然。

平南李式论君不谢。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传)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是蹙捺也。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

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

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驽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

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

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

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

每作一字须有点处,且作馀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

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

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

惟有章草及章程、行狎等,不用此势,但用击石波而已。

其击石波者,缺波也。

又八分更有一波谓之隼尾波,即钟公《太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有此体。

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

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

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聊遗于子孙耳。

可藏之石室,勿传非其人也。

书论(传)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

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

夫书,不贵平正安稳。

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

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近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科斗;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

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

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

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杆,或下细如针芒;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

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承。

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

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

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

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

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

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

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

心欲急不宜迟,何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

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急?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乌”之脚急,斯乃取形势也。

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

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

仍须用笔著墨,不过三分,不得深浸,毛弱无力。

墨用松节同研,久久不动弥佳矣。

记白云先生书诀天台紫真谓予曰“子虽至矣而未善也。

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

七宝齐贵万古能名。

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

把笔抵锋肇乎本性。

刀圆则润势疾则涩;紧则劲险则峻;内贵盈外贵虚;起不孤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远;望之惟逸发之惟静。

敬兹法也书妙尽矣。

”言讫真隐子遂镌石以为陈迹。

维永和九年三月六日右将军王羲之记。

王羲之《书论》译文书法是一种深奥微妙的技艺。

如果不是学识渊博、通达事理、具有远大抱负的人,那是学不好的。

总的说来,学习书法必须用心钻研思索。

我看到李斯论笔势的文章,以及钟繇的书法,都是讲究骨力的。

恐怕子孙们记不住我平时所讲的,因此有以下的记述论析。

不论研习或是鉴赏书法,并不贵于平正安稳。

先要讲究用笔。

用笔有偃有抑,有欹侧有倾斜,(字体)或大或小,(笔画)或长或短。

凡作一字,或像篆书籀文,或似鹄头诏版之书,或如飞白隶书,或近似八分之书体,或如虫食木叶,或如蝌蚪古文,或如壮士佩剑那样雄健有力,或如妇女那样婉媚纤丽。

要作书,先要设想内在的筋力,然后考虑外在的形貌装束。

开始书写必须要有安详温雅的心态。

(字与字)要绵密疏阔相间。

每作一点,必须手腕悬空。

每作一波,要先抑后曳。

每写一字,要用数种笔意:有的横画似八分,而发笔如籀篆;有的竖画如深林中的乔木,而曲折则如钢钩;有的上端尖如枯秆,下端则细若针芒;有的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而下,有的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湍。

每作一字,横竖之间要互相呼应。

每写一行,要字字明媚多姿,相辅相成。

书写时首先要存筋藏锋,淹没用笔起止的痕迹。

用尖笔必须落笔深厚,自然天成,不要让笔锋露在画外,免得漂浮怯弱。

用新的毛笔书写要求俊逸爽朗有神,就是要避免在点画上有瑕疵。

每作一字,应当把各种书体的意趣掺和进去。

如果在一张纸上书写许多字,就要字字在意趣上各有特征,不要雷同。

如果在软的纸上用毫毛强硬的毛笔写字,在硬纸上用毫毛柔软的毛笔写字,纸与笔相差甚远,写出来的字就会显得强弱不够协调。

凡作书法,思想上贵于沉静。

要意在笔前,字居心后。

在未写字之前,就已经有成熟的构想,成竹在胸。

下笔书写时不要慌乱,必须迟重。

为什么?因为笔好比将军,发号施令当然要谨慎稳重。

但是,心里要有急切创作的欲望,不能迟疑缓慢。

为什么?因为心好比箭锋,射箭时不能慢吞吞,慢吞吞箭就射不中靶子了。

至于写“乌”字,开始下手写那一撇,要点得快,而书写横画或直画则要迟缓一些。

但是,写“乌”字下面的曲脚那一画,要写得快一些,这是为了趋骤取势。

每次书写,都要慢快结合,慢十分快五分;曲直结合,曲十分直五分;藏出结合,藏十分出五分;起伏结合,起十分伏五分。

这样写出的字,才可称是书艺。

如果写直画急忙牵引裹束,写出来的字一时看好像是书法,但看久了就会感到乏味。

同时还要讲究用笔着墨的技巧,毛笔染墨可超过毫毛长度的十分之三,但浸染不能太深,否则笔毫软弱无力。

可把富于油脂的松树节心和松墨一同研磨,以助墨汁的凝固。

如果磨成的浓墨久久不会流动,那就更好了。

《笔势论十二章并序》译文告诉你,子敬,我察觉你学书法的悟性超过常人,但是没有娴熟于规矩。

父亲不亲自教儿子,自古就有此说法。

现在我著述《笔势论》一篇,来启发你的悟性。

这里论到的字势,总起来有十二章,每一章都有它的意旨,定下它的标准、楷模,详细指出这方面的错误,摘出它最重要、最实际的东西,记录在这里方便适用。

可能遇到一幅字中多处变体,但很少能触及书法的根本;圆精用笔的地方屡见,而没有认识到笔法的来源。

悬针垂露的笔迹,难以成为一种体制;而波浪翻空,云气蒸腾的势态,又足以使人迷惑,所以我要辩明书法的原由,能够治愈那些病入膏盲的俗书。

现在我写《乐毅论》一本和《笔势论》一篇,留给你藏好,不要传播给外人,秘密地封存收藏,不要给朋友们看,深入地研究篆籀,可以省些功夫而容易成功,编集各家精品专长,可以让字形更清晰,体势更显著。

留心学习的人,两个月就可以见到他的灵感成功,没有灵感和悟性的人,一百天也能知道书法的根本。

这个笔论,可以说是家宝家珍,学习它还要秘藏它,会在世间享有名誉的。

笔使用太久了,写成的字就少有奇绝的。

刚刚能有所成就,又精心研究,深入思考,验证了各方面的规矩,保留它最简要的梗概,作成这篇《笔势论》。

刚完成的时候,同学张伯英要求看看,我谎称丢了,那是自己非常珍秘它,不随便外传。

创临章第一纸张如同战阵,笔如同刀、槊等兵器,墨如同盔甲,水与砚如同城池,运笔的本领好像是将军,结构如同计谋与策略,从笔的挥运中可知顺利艰难,笔锋的出入无不应节听令,用笔的一曲一折,如同挥刀砍杀,一点一画,错落分明。

写一个飞戈,如同斩截斫断,豪放纵肆之处,愈见峻快锋利,着笔含蓄,滋润调和,顿笔的芒角处实际是写捺一波三折的浓缩。

开始临写的时候,不可能一下子就穷尽帖的形势。

第一遍搭好架子把字写端正,第二遍少许得到帖中字的形势,第三遍写得稍微有点像帖,第四遍加以遒丽滋润,第五遍再加上抽毫跳跃,往来映带。

如果临写生涩,不能就此停下来,两行三行,临写只求写得流利劲健,不要算计临了多少遍。

启心章第二学习书写的方法,先要磨好浓墨,集中意念,考虑好字形的大小,偃仰、平直、振动,这样就会使笔锋脉络互相连属。

构思成熟了,然后才可落笔写字。

如果笔画平直呆板,一个字一个字写得像摆算盘珠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这不是书法,顶多不过会一些点画的写法而已。

过去,钟繇的学生宋翼就曾经这样写字,钟繇严厉批评了他,使得宋翼三年都不敢见老师,遂即潜心变笔法。

每写一笔平捺,要有三次折笔,每写一笔竖画,要隐笔锋藏头;每写一个横画,如同天边层积的云彩,每写一个“戈”,如同拉开百钧的弓驽发射;每写一个点,如从险峰上坠下的石头,每写一钩,其转折处如钢钩坚挺有力,每写一笔绞丝,要如万年枯藤,每写一个纵捺,如疾步奔走,形状好像蛇出水,激扬楚水之浪而成自然的纹理。

书写像蜿蜒的虬龙,这是比喻它的妙处,像鸾凤徘徊,这是说它的英勇。

运笔左摆右拔似惊雷掣电,这就是用笔的空灵神奇。

一瞬间笔墨立见沉浮,笔端统摄铿锵的力量,这足以启发人们的意气。

它能使蒙昧的人,逐渐产生同感,使博识的人,更通达开朗。

视形章第三观察字形,拟仿体势,虽外貌改变,其形质仍然相同,顺着笔势去观察外貌,高低错落很有趣味,均匀分布点画,使之远近呼应。

点画的分布要精心研究,笔墨要滋润调和,锋芒牵丝往来引带,疏密互相配合,一点坚劲如铁,一钩精丽如银,方笔、圆笔周到完整。

起笔、下笔要仔细思考,引证古人的学说寻求其来由,使之能长久地流传。

智慧的人擅长书法,可以得到荣耀,有益社会,这才使人意识到书道影响的深远;愚笨的人不待谈到书法的佳处,犹如在昏暗尘封之处看不到锦帛的光鲜一样。

生而知之都愈发勤奋,通过学习而所悟的人,常常忘记饮食。

这才是妙趣中又增加妙趣,新颖中更出新颖。

再华贵的翰墨,用笔的本领为先,说尽字势的险夷变化,务必先以平稳为本。

分间而白,上下齐平,使字的体制在视觉上均匀,处理字的大小更难。

大字要约束它,贵在写得小,小字要舒展它,贵在写得大,这样就自然宽窄各得其所,不失它自然的姿态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