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王羲之草书十七帖卷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及译文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cd2e1e24cc7931b765ce1589.png)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及译文1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
即日得足下书,为慰。
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译文:十七日这天信已写好了,本想请郗司马带去,还未启程,当天就得到您的来信,甚感安慰。
要说的的话已都写在先前的信上了,这里只简单写几个字作为答复。
2吾前东粗足作佳观。
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等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译文:我上次东行,略见当时美好的山川景物。
我想隐居当逸民的想法已经很久了,您怎么又同样提起(再次出仕)之事?简直像梦话一般!没有机缘见面,甚为感叹,书信中何能尽表我的心意。
3龙保等平安也,谢之。
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
译文:龙保等几个晚辈都平安,谢谢。
很想见您舅舅,他可好。
真是疏隔得太久了。
4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
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
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
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
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译文:算算日子,和您分别至今已廿六年了,虽时常有书信往来,却难以舒解久别思念的情怀。
读您先后寄来的两封信,只更增加心里的喟叹和感慨。
最近积雪未消,天气严寒,是五十年来所未曾见的景象。
想您近况一切如常,希望明年的夏秋之间,或能再得到您的来信。
方今岁月漫长,要从那里说起呢。
5吾服食久,犹为劣劣。
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
足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
译文:我炼丹服药虽久,功效还是不怎么理想,但是和比起往年来,大概还是差强人意的。
您自己保重珍爱为要。
写这封信时,有无限的惆怅。
6知足下行至吴。
念违离不可居,叔当西耶!迟知问.译文:知道您行将出任吴郡之守,想其地离家太远,不适合居处。
叔是否将有西行?希望您能回信。
7瞻近无缘省苦,但有悲叹。
足下小大悉平安也。
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苦有期耳。
亦度卿当不居京,此既避,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
此信旨还具示问。
译文:看来最近尚无机缘会晤,只有付之悲叹。
您家中大小都平安吧。
听说您将来这里居住,等待您来到,不胜欣喜之至,此言想必可以实现,要告诉我日期喔。
王羲之十七帖(十七帖原文和译文)
![王羲之十七帖(十七帖原文和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411a1c2a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45.png)
《十七帖》是唐太宗李世民所收王羲之草书简宋拓王羲之《十七帖》翻墨本(带释文)【珍藏版】
《十七帖》是唐太宗李世民所收王羲之草书简札的连卷。传世较好的两版本:“贺本”和“勒字本”。前者传为贺知章摹刻本,即<<淳化阁帖>>所收祖本。后者又称“馆本”,存世拓本主要有:(一)卷首题为“唐拓本”,今藏开封博物馆。(二)明吴宽藏宋拓本,其中《青李帖》失两行,残五字,今藏上海图书馆。(三)清姜西溟藏北宋拓本,缺《朱处仁帖》尾及《七十帖》共十行八十八字,已流出国外。
宋拓王羲之十七帖翻墨本带释文珍藏版十七帖是唐太宗李世民所收王羲之草书简宋拓王羲之十七帖翻墨本带释文珍藏版十七帖是唐太宗李世民所收
王羲之十七帖(十七帖原文和译文)
时间:2022-01-13 13:50:38 作者:北辰Polaris 来源:冯雪林书法
宋拓王羲之《十七帖》翻墨本(带释文)【珍藏版】 《十七帖》是唐太宗李世民所收王羲之草书简宋拓王羲之《十七帖》翻墨本(带释文)【珍藏版】 《十七帖》是唐太宗李世民所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地址: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译文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99f681be84254b35effd346d.png)
王羲之《十七帖》29篇高清合集(附释文译文)《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
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
此帖为一组书信,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十七帖》单独成“帖”,编排顺序上也是大有讲究,从开始的从容点画、字字清晰流畅,到中间的恣意奔放,到《青李来禽帖》以楷书稍事休整,再入《虞安吉帖》的狂放奔洒,纵贯起来犹如一整篇交响巨制。
此帖收入各家法帖,是为千古以来,可谓草书教科书。
王羲之《十七帖》之郗司马帖【释文】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
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译文】十七日这天,信已写好,本想请郗司马带去,还未启程,当天就收到您的来信,甚感欣慰。
要说的话已都写在先前的信上了,这里只简单写几个字作为答复。
王羲之《十七帖》之逸民帖【释文】吾前东,粗足作佳观。
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译文】我上次东行,略见当时美好的山川景物。
我想隐居当逸民的想法已经很久,您怎么又反复提起(再次出仕)之事?简直像梦话一般!没有机缘见面,甚为感叹,书信中何能尽表我的心意。
王羲之《十七帖》之龙保帖【释文】龙保等平安也,谢之。
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
【译文】龙保等几个晚辈都平安,谢谢。
很久没见您舅舅了,他可好?真是疏隔得太久了。
王羲之《十七帖》之丝布衣帖【释文】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
示致意。
【译文】今天送上丝布单衣料一件,仅表薄意。
王羲之《十七帖》之积雪凝寒帖【释文】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
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
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
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译文】算算时间,和您分别至今已经二十六年了,虽经常有书信往来,却难免对您的思念。
读您先后寄来的两封信,心里更加感慨。
十七帖译文
![十七帖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1f7e467fb84ae45c3b358c7f.png)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释文及今译文《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
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
是煊赫著名帖也。
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
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十七帖》是一部汇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
凡27帖,134行,1166字。
其中的一些帖尚有摹本墨迹传世,如《远宦帖》、《游目帖》等。
据载:唐太宗好右军书,搜集王书凡三千纸,率皆以一丈二尺为一卷,《十七帖》即其中的一卷。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云:“《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煊赫著名帖也。
”此载略与今传本异。
摹刻本甚多,传世拓本最著名的有明邢侗藏本、文徵明朱释本、吴宽本、姜宸英藏本等。
唐蔡希综《法书论》说:“晋世右军,特出不群,颖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创立制度,谓之新草,今传《十七帖》是也。
”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
它在草书中的地位可以相当于行书中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十七帖》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
南宋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其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
”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状若断还连,势如斜而反直”。
《十七帖》用笔方圆并用,寓方于圆,藏折于转,而圆转处,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这些可以说是习草者必须领略的境界与法门。
十七帖译文
![十七帖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65e95f63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08.png)
十七贴译文《十七帖》是王羲之的草书代表作之一。
1.《郗司马帖》1.原文: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
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2.译文:十七日这天,信已写好,本想请郗司马带去,还未启程,当天就收到您的来信,甚感欣慰。
要说的话已都写在先前的信上了,这里只简单写几个字作为答复。
2.《逸民帖》1.原文:吾前东,粗足作佳观。
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2.译文:我上次东行,略见当时美好的山川景物。
我想隐居当逸民的想法已经很久,您怎么又反复提起(再次出仕)之事?简直像梦话一般!没有机缘见面,甚为感叹,书信中何能尽表我的心意。
3.《龙保帖》1.原文:龙保等平安也,谢之。
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
2.译文:龙保等几个晚辈都平安,谢谢。
很久没见您舅舅了,他可好?真是疏隔得太久了。
4.《丝布衣帖》1.原文: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
示致意。
2.译文:今天送上丝布单衣料一件,仅表薄意。
5.《积雪凝寒帖》1.原文: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
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
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
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2.译文:算算时间,和您分别至今已经二十六年了,虽经常有书信往来,却难免对您的思念。
读您先后寄来的两封信,心里更加感慨。
最近积雪未消,天气严寒,是五十年来所未曾见的景象。
想来您近来一切安好,希望明年的夏秋时节,还能再收到您的来信。
岁月漫长,要从哪里说起呢?6.《服食帖》1.原文:吾服食久,犹为劣劣。
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
足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
2.译文:我炼丹服药虽久,功效还是不怎么理想,但是比起往年来,大概还是差强人意的。
您自己保重珍爱为要。
写这封信时,有无限的惆怅。
7.《知足下帖》1.原文:知足下行至吴,念违离不可居,叔当西耶?迟知问。
2.译文:知道您行将出任吴郡之守,想其地离家太远,不适合居处。
宋拓王羲之《十七帖》高清图片释文及译文
![宋拓王羲之《十七帖》高清图片释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0141181a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73.png)
宋拓王羲之《十七帖》高清图片释文及译文《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作之一。
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王羲之的地位非常特。
因为经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力提倡,王羲之的书法被确认为古代书法艺术的典范。
此后的一千多年时间内,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地位一直非常牢固,人们将他尊为“书圣”和中国书法文化的代表。
1、《郗司马帖》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
即日得足下书,为慰。
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译文:十七日这天信已写好了,本想请郗司马带去,还未启程,当天就得到您的来信,甚感安慰。
要说的话已都写在先前的信上了,这里只简单写几个字作为答复。
2、《逸民帖》吾前东,粗足作佳观。
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译文:我上次东行,略见当时美好的山川景物。
我想隐居当逸民的想法已经很久了,您怎么又同样提起(再次出仕)之事?简直像梦话一般!没有机缘见面,甚为感叹,书信中何能尽表我的心意。
3、《龙保帖》龙保等平安也,谢之。
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
译文:龙保等几个晚辈都平安,谢谢。
很想见您舅舅,他可好。
真是疏隔得太久了。
4、《积雪帖》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
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
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
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
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译文:算算日子,和您分别至今已廿六年了,虽时常有书信往来,却难以舒解久别思念的情怀。
读您先后寄来的两封信,只更增加心里的喟叹和感慨。
最近积雪未消,天气严寒,是五十年来所未曾见的景象。
想您近况一切如常,希望明年的夏秋之间,或能再得到您的来信。
方今岁月漫长,要从那里说起呢。
5、《服食帖》吾服食久,犹为劣劣。
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
足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
译文:我炼丹服药虽久,功效还是不怎么理想,但是和比起往年来,大概还是差强人意的。
您自己保重珍爱为要。
写这封信时,有无限的惆怅。
6、《知足下帖》知足下行至吴。
念违离不可居,叔当西耶!迟知问.译文:知道您行将出任吴郡之守,想其地离家太远,不适合居处。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https://img.taocdn.com/s3/m/9e9ecd36376baf1ffc4fad65.png)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1.郗司馬帖【釋文】十七日先書,郗司馬未去。
即日得足下書,為慰。
先書以具,示覆數字。
2.逸民帖【釋文】吾前東,粗足作佳觀。
吾為逸民之懷久矣,足下何以等複及此,似夢中語耶!無緣言面,為歎,書何能悉。
3.龍保帖【釋文】龍保等平安也,謝之甚遲,見卿舅可耳,至為簡隔也。
4.絲布帖【釋文】今往絲布單衣財一端。
示致意。
5.積雪凝寒帖【釋文】計與足下別二十六年,於今雖時書問,不解闊懷。
省足下先後二書,但增歎慨! 頃積雪凝寒,五十年中所無。
想頃如常,冀來夏秋間,或複得足下問耳。
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6.服食帖【釋文】吾服食久,猶為劣劣。
大都比之年時,為複可哥。
足下保愛至上,臨書,但有惆悵。
(《右軍書記》';可哥';作';可耳';)7.知足下帖【釋文】知足下行至吳,念違離不可居,叔當西耶!遲知問。
8.瞻近帖【釋文】瞻近無緣省苦(告),但有悲歎,足下小大悉平安也,雲卿當來居此,喜遲不可言。
想必果言,苦(告)有期耳。
亦度卿當不居京,此既避,又節氣佳,是以欣卿來也。
此信旨還具示問。
9.天鼠帖【釋文】天鼠膏,治耳聾有驗不?有驗者乃是要藥。
10.朱處仁帖【釋文】朱處仁今所在?往得其書,信遂不取答。
今因足下答其書,可令必達。
11.七十帖【釋文】足下今年政七十耶。
知體氣常佳,此大慶也。
想複勤加頤養。
吾年垂耳順,推之人理,得爾以為厚幸,但恐前路轉欲逼耳。
以爾要欲一遊目汶領,非複常言。
足下但當保護,以俟此期,勿謂虛言。
得果此緣,一段奇事也。
12.邛竹杖帖【釋文】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至。
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佈,令知足下遠惠之至。
13.遊目帖【釋文】省足下別疏,具彼土山川諸奇。
楊雄《蜀都》、左太沖《三都》,殊為不備悉。
彼故為多奇,益令其遊目意足也。
可得果,當告卿求迎,少人足耳。
至時示意,遲此期真以日為歲。
想足下鎮彼土,未有動理耳。
要欲及卿在彼,登汶嶺、峨眉而旋,實不朽之盛事。
但言此心以馳於彼矣。
书圣王羲之《十七帖》(精品高清附译文)
![书圣王羲之《十七帖》(精品高清附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c14b3188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ed.png)
书圣王羲之《十七帖》(精品高清附译文)
書畫中華網
2020-10-02
王羲之《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内容是他所写的尺牍。
因卷首有“十七”字故名。
《十七帖》墨迹已佚,仅有摹刻本传世。
《十七帖》草书,前人评为“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也有人认为帖中字带有波挑的笔势,字字独立不相连属。
这正表明他善于“兼撮众法,备成一家”,所以才能形成他独具风范的草书体势。
《十七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草书代表作,册页24.4x12.7厘米,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属于“馆本”系统中的“缺十七行
本”,为罕见精品拓本。
本拓本摹刻传神,字画清晰,墨色均匀,每幅作品章法完美,同时含有朱文释文,诚为“宋拓十七帖”诸版本中的佼佼者。
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十七帖 》
![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十七帖 》](https://img.taocdn.com/s3/m/da23fffa65ce0508763213a2.png)
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十七帖》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十七帖》《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内容是他所写的尺牍。
因卷首有“十七”字故名。
《十七帖》墨迹已佚,仅有摹刻本传世。
《十七帖》草书,前人评为“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也有人认为帖中字带有波挑的笔势,字字独立不相连属。
这正表明他善于“兼撮众法,备成一家”,所以才能形成他独具风范的草书体势。
兰亭序的介绍《兰亭序》是王羲之最重要的一件行书作品,在技法上,几臻完美,成为后来行书法的典范,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
这幅书法用笔中锋为主,笔画多露锋,表现细腻,牵丝流畅优美。
字的结构,体势纵长,左低右高。
字的大小相应,长短相间,虚实相生。
布局上纵有行,横无列,每行又有摇曳动荡,变化多姿。
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王羲之简介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着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之《知足下帖》《瞻近帖》(高清修复及释义)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之《知足下帖》《瞻近帖》(高清修复及释义)](https://img.taocdn.com/s3/m/eea30652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a6.png)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之《知足下帖》《瞻近帖》(高清修复及释义)关于《十七帖》·《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由丛帖卷首《郗司马贴》“十七”二字而得名。
·《十七帖》由一组王羲之从公元347-361年书写的信札集合,其中多封信札是王羲之写给他的好友益州(益州治所成都)刺史周抚,独立成帖,丛帖共二十九帖。
·《十七帖》原墨迹早佚,现传世为刻本。
以下是高清修复版,单独放大部分字、词、句,并作释义。
通过文字欣赏及字句解读,便于达到最佳临帖效果。
《十七帖》之《知足下帖》高清修复及释义【译文】知足下行至吴,念违离,不可居,叔当西耶?迟知问。
【释文】了解了你到达吴地(去任职),考虑到离开(这么远的)距离,不适合担任(这项职务)。
郗昙应当在(吴郡)西部地区(履职)了吧?(很抱歉)这么久了(才)了解问候(你们的情况)。
《十七帖》之《知足下帖》高清修复版《知足下帖》字、词、句赏析知足下行至吴:了解到您到达吴地(任职)<吴:泛指中国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帖中应指临海;足下:您,王羲之写给妻弟郗愔。
>念违离:考虑到离开(这么远)的距离<念:考虑、思量;违:离开;离:距离>不可居:不适合担任<居:充当、担任>叔当西耶:郗昙应该去(吴地)西边(健康某地)(任职)了?<叔:王羲之妻子的二弟郗昙,排行老三;当:副词,应当,应该;西:西部地区,帖中应当指吴郡西部健康某地;耶:语助,表疑问。
>迟知问:这么久(才)了解问候。
<迟:这么久。
迟知问:有表达歉意的意思。
>另一解释:希望得到您的回信,待考证!《知足下帖》赏析·《知足下帖》为《十七帖》丛帖中的第七通尺牍。
草书,3行,19字。
此帖有多个版本。
王羲之在信中对妻弟郗愔去吴地任职表达了不同意见,同时也关心妻弟郗昙的情况。
·《知足下帖》跌宕起伏、行云流水的行笔,布白、字群的组合,一笔书在视觉可见的字间连接,也体现在通篇的气韵贯通,一笔一气呵成,意象奇美。
王羲之十七帖
![王羲之十七帖](https://img.taocdn.com/s3/m/922730c14028915f804dc224.png)
《十七贴》是书圣的草书代表作品。
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
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
在最早记录王羲之书法的唐张彦远《法书要録》卷十《右军书记》中,《十七记》便列为压卷第一贴:『《十七贴》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
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烜赫著名贴也。
太宗皇购求二王书,大王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十七卷》以卷首有「十七日」字故号之。
』《十七贴》内容多言蜀中风情人物,是王羲之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信札。
周抚是东晋中兴名将击坊之字,在蜀中三十余年,王羲之尝有意游蜀登岷山而未果。
在这些贴中,可见羲之对川人物、历史的浓厚兴趣。
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十七帖》共二十九帖。
《右军书记》录文共有二十三帖。
《十七帖》被历代奉为草书典范,有临习草书“不二法门”之称。
郗司马帖【释文】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
即日得足下书,为慰。
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逸民帖【释文】吾前东,粗足作佳观。
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等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龙保帖【释文】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
丝布帖【释文】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
示致意。
积雪凝寒帖【释文】计与足下别二十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
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 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
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
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服食帖【释文】吾服食久,犹为劣劣。
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
足下保爱至上,临书,但有惆怅。
(《右军书记》';可可';作';可耳';)知足下帖【释文】知足下行至吴,念违离不可居,叔当西耶!迟知问。
瞻近帖【释文】瞻近无缘省苦(告),但有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
想必果言,苦(告)有期耳。
王羲之《十七帖》(高清图片译文释文)
![王羲之《十七帖》(高清图片译文释文)](https://img.taocdn.com/s3/m/edb8ee2c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3d.png)
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 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 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 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
译文: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彼盐井火井皆有不足下 目见不为欲广异闻具示
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多 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 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 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
译文: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 知足下情至 旦夕都邑动静清和想足下使还具(一一)
大意
在看到你另寄来的信,描述到蜀地那里山山水水诸多奇景,感到扬雄的《蜀都赋》、左太冲的《三都赋》都不是太详备。蜀地确实多有奇妙之处,越加令人兴起想饱览景色、畅游意足的念头。若有去的结果,会告诉你派人来接,人数不要多,到的时候再详叙,等待这个日子的到来,真有度日如年之感。猜想你镇守蜀地,一时没有调动的道理。所以想借着您还在蜀地的机会,一起登汶岭、峨嵋而归,那诚然是件不朽之盛事。暂且只叙这些,但心已驰往蜀地了。
时州将桓 公告 慰情企足下数使命也谢无 弈外任(住)数书问无他仁 祖日
译文:往言寻悲酸如何可言 严君平司马相如杨(扬)子云 皆有后不
胡母氏从妹平安故在 永兴居去此七十也吾在 官诸理极差顷比复匆匆
译文:来示云与其婢问来信 □不得也 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婚娶 以毕唯一小者尚未婚耳
过此一婚使得至彼今内外 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 情至委曲故具示
司马错所修令人远想慨然为尔不信具(一一) 示为欲广异闻 得足下旃□胡桃药二种知
译文: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 须知足下谓顷服食方回 近之未许吾此志知我
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 卿以当一笑 彼所须此药草可示当 致
译文:青李 来禽 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 不生 樱桃 日给滕 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为
致子当种之此种彼 胡桃皆生也吾笃喜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及译文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506a348f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f8.png)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及译文王羲之十七帖释文及译文1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
即日得足下书,为慰。
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译文:十七日这天信已写好了,本想请郗司马带去,还未启程,当天就得到您的来信,甚感安慰。
要说的的话已都写在先前的信上了,这里只简单写几个字作为答复。
2吾前东粗足作佳观。
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等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译文:我上次东行,略见当时美好的山川景物。
我想隐居当逸民的想法已经很久了,您怎么又同样提起(再次出仕)之事简直像梦话一般!没有机缘见面,甚为感叹,书信中何能尽表我的心意。
3龙保等平安也,谢之。
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
译文:龙保等几个晚辈都平安,谢谢。
很想见您舅舅,他可好。
真是疏隔得太久了。
4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
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
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
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
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译文:算算日子,和您分别至今已廿六年了,虽时常有书信往来,却难以舒解久别思念的情怀。
读您先后寄来的两封信,只更增加心里的喟叹和感慨。
最近积雪未消,天气严寒,是五十年来所未曾见的景象。
想您近况一切如常,希望明年的夏秋之间,或能再得到您的来信。
方今岁月漫长,要从那里说起呢。
5吾服食久,犹为劣劣。
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
足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
译文:我炼丹服药虽久,功效还是不怎么理想,但是和比起往年来,大概还是差强人意的。
您自己保重珍爱为要。
写这封信时,有无限的惆怅。
6知足下行至吴。
念违离不可居,叔当西耶!迟知问.译文:知道您行将出任吴郡之守,想其地离家太远,不适合居处。
叔是否将有西行希望您能回信。
7瞻近无缘省苦,但有悲叹。
足下小大悉平安也。
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苦有期耳。
亦度卿当不居京,此既避,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
此信旨还具示问。
译文:看来最近尚无机缘会晤,只有付之悲叹。
您家中大小都平安吧。
听说您将来这里居住,等待您来到,不胜欣喜之至,此言想必可以实现,要告诉我日期喔。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https://img.taocdn.com/s3/m/63f11ad0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8f.png)
《王羲之⼗七帖》释⽂《王羲之⼗七帖》释⽂《王羲之⼗七帖》释⽂《法书要录》●卷⼗○《右军书记》《⼗七帖》长⼀丈⼆尺,即贞观中内本也。
⼀百七⾏,九百四⼗⼆字,是ピ赫著名帖也。
太宗皇帝购求⼆王书,⼤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丈⼆尺为卷。
取其书迹及⾔语,以类相从缀成卷,以“贞观”两字为⼆⼩印印之。
褚河南监装背,率多紫檀轴⾸,⽩檀⾝,紫罗衤票织成带。
开元皇帝⼜以“开元”⼆字为⼆⼩印印之,跋尾⼜列当时⼤⾂等。
《⼗七帖》者,以卷⾸有“⼗七⽇”字,故号之。
⼆王书,后⼈亦有取帖内⼀句语稍异者衤票为帖名,⼤约多取卷⾸三两字及帖⾸三两字也。
⼗七⽇先书,郗司马未去,即⽇得⾜下书,为慰。
先书以具,⽰复数字。
吾前东,粗⾜作佳观。
吾为逸民之怀久矣,⾜下何以⽅复及此?似梦中语耶?⽆缘⾔⾯,为欢。
书何能悉。
瞻近,⽆缘省告,但有悲欢。
⾜下⼩⼤悉平安也。
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想必果⾔告有期⽿。
亦度卿当不居京。
此既僻,⼜节⽓佳,是以欣卿来也。
此信旨还具⽰问。
龙保等平安也,谢之。
甚迟见,卿舅可早⾄,为简隔也。
今往丝布单⾐财⼀端,⽰致意。
知⾜下⾏⾄吴,念违离不可居。
叔当西耶?迟知问。
计与⾜下别,廿六年于今。
虽时书问,不解阔怀。
省⾜下先后⼆书,但增欢慨。
顷积雪凝寒,五⼗年中所⽆。
想顷如常。
冀来夏秋间,或复得⾜下问⽿。
⽐者悠悠,如何可⾔。
吾服⾷久,犹为劣劣。
⼤都⽐之年时为复可⽿。
⾜下保爱为上。
临书但有惆怅。
省⾜下别疏,具彼⼟⼭川诸奇。
杨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
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意⾜也。
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
⾄时⽰意,迟此期真以⽇为岁。
想⾜下镇彼⼟未有动理⽿。
要欲及卿在彼,登汶岭、峨眉⽽旋,实不朽之盛事。
但⾔此⼼以驰于彼矣。
诸从并数有问,粗平安,唯修载在远,⾳问不数,悬情。
司州疾笃,不果西,公私可恨。
⾜下所云皆尽事势,吾⽆间然。
诸问想⾜下别具,不复⼀⼀。
得⾜下旃、胡桃药⼆种,知⾜下⾄戎盐乃要也。
是服⾷所须,知⾜下谓须服⾷。
王羲之十七帖--版本简介
![王羲之十七帖--版本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e3e350cb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4c.png)
王羲之十七帖--版本简介王羲之十七帖--版本简介《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今草)的代表作品,因帖首第一行有'十七日’三字,故取名为《十七帖》。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十《右军书记》首列《十七帖》:'《十七帖》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
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二字,是赫著名帖也。
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
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及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以“贞观”两字为二小印印之。
褚河南监装背,率多紫檀轴首、白檀身、紫罗织成带。
开元皇帝(即玄宗) 又以“开元”二字为二小印印之。
跋尾又列当时大臣等。
《十七帖》者,以卷首有“十七日”字,故号之。
二王书,后人亦有取帖内一句语稍异者为帖名,大约多取卷首三两字及帖首三两字也。
’张彦远,字爱宾,猗氏人。
唐僖宗乾符年间任大理寺卿,精书画,以其记载之确,故知王羲之《十七帖》在初唐时就很著名,且流传有绪。
但是,《十七帖》是否有唐摹临本,史无记载。
北宋时,黄伯思《东观余论》称:'《十七帖》多临本,永禅师、虞世南、褚庭诲临字皆不甚远,故有数本皆不同。
’黄伯思是北宋末人,故知《十七帖》临本在北宋时期是存在的。
至于《十七帖》最初刻于何时,已难确定。
黄伯思《东观余论》云,《十七帖》曾收入《淳化阁帖》。
其续帖亦有刻。
'今世所传者,虽非右军真迹,然皆出于右军。
要皆不及唐人摹刻,卷首有“敕”字及解(无畏)、褚(遂良)勒定者为佳也’。
现在所传刻本,最早为北宋拓,尚未见更早的拓本。
今人王壮弘称:'传世刻本有四:一、唐摹馆本。
二、缺十七行本(或云即北宋魏泰家藏唐硬黄本)。
三、唐贺知章临本。
四、宋人临本,即河南本。
’所谓'馆本’,即'勒充馆本’,摹勒充作馆中副本。
所以,一般说来,馆本著名而且影响大。
馆本后有大字行书字,下有楷书'付直弘文馆,臣解无畏勒充馆本,臣褚遂良校无失’二十小字,末有'僧权’二字押署。
《十七帖》共二十九帖。
王羲之《十七帖》放大版29张
![王羲之《十七帖》放大版29张](https://img.taocdn.com/s3/m/6b1fe81a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23.png)
王羲之《十七帖》放大版29张
[简介]《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
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
是煊赫著名帖也。
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
益州刺史周抚的。
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王羲之《十七帖》二玄社(三井本)
![王羲之《十七帖》二玄社(三井本)](https://img.taocdn.com/s3/m/9deab8e2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f0.png)
王羲之《十七帖》二玄社(三井本)
《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
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
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
它在草书中的地位可以相当于行书中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日本的“三井氏听冰阁本”,俗称“三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