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草书十七贴字帖解析教学内容
王羲之《十七帖》高清赏析带释文
![王羲之《十七帖》高清赏析带释文](https://img.taocdn.com/s3/m/ff11ca0e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e6.png)
王羲之《⼗七帖》⾼清赏析带释⽂品王羲之《⼗七帖》,⽅知书圣并⾮遥不可及,⽽是⼀个感情细腻,多愁善感的平凡⼈。
从他这些书信中,我们看到⼀个鲜活⽽⼜真实的⼀代书圣,既有对⼦⼥朋友的极度关⼼,还有对⼀切新鲜事物的强烈好奇⼼,尤其是对巴蜀⼤地充满⽆限向往。
从这些精妙的书法中,我们可以静静品读,细细玩赏,让时光倒流,徜徉在东晋那个逸民的国度。
1.郗司马帖⼗七⽇先书,郗(xi)司马未去。
即⽇得⾜下书,为慰。
先书以2.逸民帖吾前东,粗⾜作佳观。
吾为逸民之怀久矣,⾜下何以⽅复及此,似梦中语耶!⽆缘⾔⾯为叹,书何能悉!3.龙保帖龙保等平安也,谢之。
甚迟(zhi)见卿。
舅可⽿,⾄为简隔也。
今往丝布单⾐,财⼀端,⽰致意!5.积雪凝寒帖计与⾜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
省(xing)⾜下先后⼆书,但增叹慨。
顷积雪凝寒,五⼗年中所⽆。
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下问⽿!⽐者悠悠,如何可⾔?6.服⾷帖吾服⾷久,犹为劣劣。
⼤都⽐之年时,为复可可。
⾜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
7.知⾜下(⾄吴)帖7.知⾜下(⾄吴)帖知⾜下⾏⾄吴,念违离不可居。
叔当西耶?迟(zhi)知问。
8.瞻近帖瞻近⽆缘省告,但有悲叹!⾜下⼩⼤悉平安也。
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想必果⾔,告有期⽿。
亦度(duo)卿当不居京,此既避,⼜节⽓佳,是以欣卿来也。
此信旨还具,⽰问!9.天⿏膏帖天⿏膏治⽿聋,有验不?有验者乃是要药。
10,朱处仁帖朱处仁今所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今因⾜下答其书,可令必达。
11.七⼗帖⾜下今年政七⼗耶?知体⽓常佳,此⼤庆也!想复勤加颐养。
吾年垂⽿顺,推之⼈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以尔,要欲⼀游⽬汶领,⾮复常⾔!⾜下但当保护,以俟此期勿谓虚⾔。
得果此缘,⼀段奇事也!12.邛⽵杖帖去夏得⾜下致邛(qiong)⽵杖,皆⾄。
此⼠⼈多有尊⽼者,皆即分布,令知⾜下远惠之⾄。
13.彼⼟帖省⾜下别疏具:彼⼟⼭川诸奇,杨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
《十七帖》笔意法式、书法结构和章法析解
![《十七帖》笔意法式、书法结构和章法析解](https://img.taocdn.com/s3/m/cbe01a0d52d380eb62946dac.png)
《十七帖》笔意法式、书法结构和章法析解《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
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
是煊赫著名帖也。
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
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十七帖》是一部汇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
凡27帖,134行,1166字。
其中的一些帖尚有摹本墨迹传世,如《远宦帖》、《游目帖》等。
据载:唐太宗好右军书,搜集王书凡三千纸,率皆以一丈二尺为一卷,《十七帖》即其中的一卷。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云:“《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煊赫著名帖也。
”此载略与今传本异。
摹刻本甚多,传世拓本最著名的有明邢侗藏本、文徵明朱释本、吴宽本、姜宸英藏本等。
唐蔡希综《法书论》说:“晋世右军,特出不群,颖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创立制度,谓之新草,今传《十七帖》是也。
”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
它在草书中的地位可以相当于行书中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十七帖》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
南宋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其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
”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状若断还连,势如斜而反直”。
《十七帖》用笔方圆并用,寓方于圆,藏折于转,而圆转处,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这些可以说是习草者必须领略的境界与法门。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及译文电子教案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及译文电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55464012b160b4e767fcf5d.png)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及译文王羲之十七帖释文及译文(一)郗司马帖【释文】十七日先书,郗(xi)司马未去。
即日得足下书,为慰。
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译文】十七日先给你写了一封信。
郗司马(郗昙tan字重熙)没有去。
当天收到你的信,很是欣慰。
先前的信已经都陈述清楚,写几个字作为回复吧。
(二)逸民帖【释文】吾前东,粗足作佳观。
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译文】我过去在会稽内史任上时,总体上看还是有政绩的。
我想做隐士的想法已经很久了,你(郗愔)怎么现在还犹豫不决?像是说梦话一样哩!没有机会见面,甚为感叹,书信中如何能表述清楚我的心意呢?(三)龙保帖【释文】龙保等平安也,谢之。
甚迟(zhi)见卿。
舅可耳,至为简隔也。
【译文】龙保(王羲之的晚辈)等人都平安,谢谢您。
很希望见到你。
舅还好;路途遥远,只能书信问候了。
(四)丝布帖【释文】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示致意!【译文】现在送上丝布做的单衣,只此一件,聊表一点心意!(五)积雪凝寒帖【释文】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
省(xing)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
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
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译文】算起来和您(周抚)分别,至今已廿六年了,现在虽然时常有书信往来,却难以舒解久别思念的情怀。
读您先后寄来的两封信,只更增加心里的喟叹和感慨!最近积雪未消,天气严寒,是五十年来所未曾见的景象。
想您近况一切如常,希望明年的夏秋之间,也许能再得到您的来信。
近来悠闲自得,怎么能用语言表达呢!(六)服食帖【释文】吾服食久,犹为劣劣。
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
足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
【译文】我服丹药很久了,但效果还是不怎么理想,但是比起往年来,大概还是凑合可以吧。
您(王羲之的妻弟郗愔)自己保重珍爱为要紧。
面对书信,只有无限的惆怅而已!(七)知足下(至吴)帖【释文】知足下行至吴,念违离不可居。
《十七帖》笔法解析
![《十七帖》笔法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08ef032cfc789eb172dc8a2.png)
《十七帖》笔法解析1.《十七帖》的笔法特点笔法,就是书写毛笔字的方法,包括执笔、运笔(指、腕、臂、身)、用笔(点画的书写技巧)以及毛笔与心灵的默契和毛笔所不能达到的“心法”(实际与毛笔无关)。
这里所说的《十七帖》的用笔问题,也即是该帖中的点画是怎样完成的,帖中字的起讫、圆转、顿挫、提按等是如何依照书法的规律、草书的规律来完成的。
为了全面理解该帖,我们常以“三井本”(日本三井氏听冰阁藏本,附图左者为刻本局部)与“上图本”(上海图书馆藏本,附图右者为刻本局部)来做综合分析。
第一、“三井本”字口清晰,笔法细腻。
至于其是否真的就是王羲之笔法的原貌,由于真正的唐刻本现在无从查考,我们不好妄下结论。
不过从总体上来看,该版本比其他版本要好得多。
由此,我们也只能以此为范式进行仔细的解析。
“三井本”的字口是所有版本中最清楚的,起笔、收笔交代非常清楚、精准,转折处圆转自如,活如“墨迹本”,甚至在转折处所体现出的微妙提按也清晰可见,且“弹性”十足。
但该版本也有让人不可思议的地方。
如果观察一下其他刻本及勾填本的话,就会感觉“三井本”似乎“尖峭”过分,尤其是起讫处表现得非常明显。
如此锐利的笔锋似乎没有显现出王书的“中庸”之意,尽管羲之用笔干净利索,如“切割”一般,但也不会到如此“匠化”的程度。
可以说,“三井本”在契刻时夸大了对笔锋的修饰,而忽视了书法由笔法所显现出来的笔意、神采以及魏晋人再三强调的气韵,使得整个《十七帖》的气韵不够生动、自然,匠气过重。
再看“上图本”,则浑厚天成,但因年代久远,笔画的起讫处甚至有些笔画已经模糊不清,丧失了风神,也不便于学习。
为此,对《十七帖》笔法的理解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
这样比较科学,兼顾到了笔法和笔法中所含的韵味。
第二、从《十七帖》来看,书写时的毛笔主要以“铺毫”为主,少有“绞锋”,这在王羲之其他的字帖中也能得到启示。
以“铺毫”为基调,加以跳跃性的提按、顿挫,由此也起到“调锋”的作用。
这种“铺毫”也可从孙过庭《书谱》及赵文敏的信札中寻找到暗合之处。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https://img.taocdn.com/s3/m/1be5cc7b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cf.png)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作品賞析】《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内容是他所写的尺牍,共二十九通,装裱成一卷,长一丈二尺,计一百零七行,九百四十二字,因卷有“十七”字故名。
《十七帖》墨迹已佚,仅有摹刻本传世。
在最早记录王羲之书法的唐张彦远《法书要録》卷十《右军书记》中,《十七记》便列为压卷第一贴:『《十七贴》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
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烜赫著名贴也。
太宗皇购求二王书,大王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十七卷》以卷首有「十七日」字故号之。
』此帖为一组书信,内容多言蜀中风情人物,据考证,是写给他的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
周抚是东晋中兴名将击坊之字,在蜀中三十余年,王羲之尝有意游蜀登岷山而未果。
在这些贴中,可见羲之对川人物、历史的浓厚兴趣。
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十七帖》共二十九帖。
《右军书记》录文共有二十三帖。
《十七帖》不仅是王羲之草书中的杰作,也是历来草书中的绝品,故素为学草者最佳范本。
《十七帖》楷法入草,格高韵逸。
一般说来,楷法难得其韵,草书难得其正。
而此卷处在于处处现显出楷法,无一笔草率。
《十七帖》精妙处在于庄重,用笔左规右矩,极有法度,结体高华庄重,严整很有意境。
无一字有轻佻之态,无一笔有浮夸之风,作草若真,从容不迫,动中有静,静而多妙,具有内在的意蕴美。
虽为草书,牵丝带笔偶尔为之,似断还续,体势飞动。
在点画上,《十七帖》用笔很少锋芒毕露,大都藏头护尾,骨肉停匀,“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
在章法上,《十七帖》以疏朗简净为特色,前笔有绪,后笔有起,上字的末笔与下字的起笔紧紧扣住,有结的是为了牵引下文,有起的是为了承接上字,形明断而神暗合,因此行气贯串,前呼后应,血脉流通,耐人寻味。
再加上全帖字体自然成形,或大或小,又并不夸张变形,笔画随笔书就,有粗有细,又并不悬殊特兀,一切浑然天成,情调和谐,气韵生动。
《十七帖》全本解析
![《十七帖》全本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1993871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97.png)
《十七帖》全本解析《十七帖》之一《郗司马帖》【释文】十七日先书,郗(xi)司马未去。
即日得足下书,为慰。
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译文】十七日先给你写了一封信。
郗司马(郗昙tan字重熙)没有去。
当天收到你的信,很是欣慰。
先前的信已经都陈述清楚,写几个字作为回复吧。
《郗司马帖》是著名法帖《十七帖》丛帖的第一通尺牍,3行,26字。
因《郗司马帖》首行有“十七日先书”一语,《十七帖》之名即由此而定。
【书法赏析】1、变化从心。
《郗司马帖》局部相比《十七帖》其他诸帖,如《省别帖》《诸从帖》等等,《郗司马帖》首行即作变局,行轴线左旋右盘,如风吹杨柳。
第二行和末行的行气则平铺直叙,但字本身的欹侧变化仍与首行呼应。
审视其点画,俯仰自如,顾盼有姿,变化从心,神融笔畅。
2、动静得宜。
《郗司马帖》用笔方圆并用,寓方于圆,藏折于转,而圆转处,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
3、云水胸襟。
《郗司马帖》的作者王羲之其豁达随和的云水胸襟,刚正真诚的骨鲠个性,是以简炼安详的笔墨形式实现的。
在临习和欣赏《十七帖》时,不仅可以从中领会到作品的内在意境美,同时还能感受到右军的人格美,给人以意蕴深长的无限遐想。
《十七帖》之二《逸民帖》《逸民帖》是王羲之《十七帖》第二通尺牍。
写於永和十—年(二五五)。
4行,39字,草书。
帖中,王羲之申言:“吾为逸民之怀久矣。
”王羲之曾於二十八岁许推迁不拜护军将军,有报殷浩书,曰:“吾素自无廊庙志……自儿娶女嫁,便怀尚子平之志”,此帖似重申夙志。
可能是由於友人来函劝其再次出仕,所以在这封复信中说:“您怎么又这样劝说呢?对我来说,这简直象听到梦语一般!”文意显见隐逸之志,字势转顾多姿。
《十七帖》共有二十九通书信。
【释文】吾前东,粗足作佳观。
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译文】我过去在会稽内史任上时,总体上看还是有政绩的。
我想做隐士的想法已经很久了,你(郗愔)怎么现在还犹豫不决?像是说梦话一样哩!没有机会见面,甚为感叹,书信中如何能表述清楚我的心意呢?【书法赏析】1、章草之韵。
王羲之《十七帖》临习要点解读(一)
![王羲之《十七帖》临习要点解读(一)](https://img.taocdn.com/s3/m/4e8c04a26f1aff00bfd51e12.png)
26/书画艺术·3月号
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行气贯通; 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 “状若断还连,势如斜而反直”。 《十七帖》用笔方圆并用,寓方于 圆,藏折于转,而圆转处,含刚健 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 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 动静得宜,这些都应该是习草者必 须领略的境界与法门。
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 作为学书者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 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它在草 书中的地位,相当于行书中的《怀 仁集王羲之圣教序》。董其昌云: “草书以《十七帖》为宗。”传赵 孟 以临《十七帖》为日课,后世也 将《十七帖》作为临习草书的不二 范本。学书者如能多加摩挲,坚持 日久,必会熏以奇气而有所悟得。
馆本“敕”字
成卷。”内除“来禽”等20字系楷书外,其余皆 草书。
《十七帖》是王羲之写给周抚(?-365) 等友人的一组信札,共29条。周抚,东晋名将周 访之子。王羲之在会稽时,想赴四川一游,故其 中内容多问蜀事,其中玩味帖语及书风,断其多 是其晚年所作。
传世《十七帖》主要有两种版本:一是帖 尾刻有“敕”字,唐弘文馆摹勒上石,褚遂良校 定,简称“馆本”,亦称“敕”字本,传无原刻 石拓本,只有摹本传世;二是贺知章的临本,后 被王著摹入《淳化阁帖》,简称“阁本”。两种 相比,以“敕”字馆本为佳;其中又以上海图书 馆藏宋“敕”字拓本(又称吴宽本)、冯铨快雪 堂本(又称开封本)、文征明朱释本等为著。唐 宋以来,《十七帖》一直被传摹翻刻,见于文献 记录的不下数百种,优劣不齐。藏家竞搜,以稀 为贵。明人邢侗因摹刻宋魏道辅藏唐人双钩本而 名“来禽馆”,著《来禽馆集》。近代收藏家张 伯英因藏宋拓《十七帖》(吴宽本)而命名“小 来禽馆”,足见其珍稀宝爱与后世影响。
王羲之《十七帖》解析
![王羲之《十七帖》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6d570cd240c844769eaeeca.png)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之一,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
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
是煊赫著名帖也。
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
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十七帖》是一部汇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
凡27帖,134行,1166字。
其中的一些帖尚有摹本墨迹传世,如《远宦帖》、《游目帖》等。
据载:唐太宗好右军书,搜集王书凡三千纸,率皆以一丈二尺为一卷,《十七帖》即其中的一卷。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云:“《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煊赫著名帖也。
”此载略与今传本异。
摹刻本甚多,传世拓本最著名的有明邢侗藏本、文徵明朱释本、吴宽本、姜宸英藏本等。
唐蔡希综《法书论》说:“晋世右军,特出不群,颖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创立制度,谓之新草,今传《十七帖》是也。
”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
它在草书中的地位可以相当于行书中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十七帖》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
南宋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其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
”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状若断还连,势如斜而反直”。
《十七帖》用笔方圆并用,寓方于圆,藏折于转,而圆转处,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这些可以说是习草者必须领略的境界与法门。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译文及图片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译文及图片](https://img.taocdn.com/s3/m/9cb2d9c9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99.png)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译文及图片(一)郗司马帖【释文】十七日先书,郗(xi)司马未去。
即日得足下书,为慰。
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译文】十七日先给你写了一封信。
郗司马(郗昙tan字重熙)没有去。
当天收到你的信,很是欣慰。
先前的信已经都陈述清楚,写几个字作为回复吧。
(二)逸民帖【释文】吾前东,粗足作佳观。
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译文】我过去在会稽内史任上时,总体上看还是有政绩的。
我想做隐士的想法已经很久了,你(郗愔)怎么现在还犹豫不决?像是说梦话一样哩!没有机会见面,甚为感叹,书信中如何能表述清楚我的心意呢?(三)龙保帖【释文】龙保等平安也,谢之。
甚迟(zhi)见卿。
舅可耳,至为简隔也。
【译文】龙保(王羲之的晚辈)等人都平安,谢谢您。
很希望见到你。
舅还好;路途遥远,只能书信问候了。
(四)丝布帖【释文】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示致意!【译文】现在送上丝布做的单衣,只此一件,聊表一点心意!(五)积雪凝寒帖【释文】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
省(xing)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
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
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译文】算起来和您(周抚)分别,至今已廿六年了,现在虽然时常有书信往来,却难以舒解久别思念的情怀。
读您先后寄来的两封信,只更增加心里的喟叹和感慨!最近积雪未消,天气严寒,是五十年来所未曾见的景象。
想您近况一切如常,希望明年的夏秋之间,也许能再得到您的来信。
近来悠闲自得,怎么能用语言表达呢!(六)服食帖【释文】吾服食久,犹为劣劣。
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
足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
【译文】我服丹药很久了,但效果还是不怎么理想,但是比起往年来,大概还是凑合可以吧。
您(王羲之的妻弟郗愔)自己保重珍爱为要紧。
面对书信,只有无限的惆怅而已!(七)知足下(至吴)帖【释文】知足下行至吴,念违离不可居。
王羲之《十七帖》临习要点解读(二)
![王羲之《十七帖》临习要点解读(二)](https://img.taocdn.com/s3/m/37890afc3b3567ec112d8a61.png)
草书,其实最关键还是“气”。“气”顺畅 与否,决定着全篇的败。《十七帖》中,行吟坐 咏,深得动静之趣。细审其布局,或者倾身相接, 兜住下注之气;或者顾盼之间,险绝在理;或者收 束开放,拄倚平衡;或者悠悠忽忽,倏然而远;或 者探出煞尾,霸气十足;或者灵巧一搭;或者斫拂 挥洒……
无论怎样的组合安排,都得到了气势抒张的效 果。此外,笔者认为《十七帖》更显高明的地方还 在于气脉隔行不断。由此,我们也可以体会古人用
帖中很多字的结构,也表现出这种对立的统 一,如欹与正、开与合、轻与重、疏与密等等,在 不衫不履中又显庄重沉着。王羲之笔下,天机萌 发,神姿高朗。具体到笔法上,除前文所述草法楷 化的关系外,在一些具体方面也开后世新风:比如 “点”的应用,被以后的黄庭坚、祝允明等书家吸 收并发展为草书中特殊的“点”法构图。
心常在无笔墨处的道理。 《十七帖》本是王羲之的一组手札,探问抒
情,意不在书,并非我们今天严格意义上的书法创 作。所以,怎样从小尺幅中透展出大气象,得到运 笔和布局的规律,并运用到我们自己的创作中,也 是临习此帖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看《十七帖》,可以感觉其拂拂灵气扑面而 来,真是处处通情,处处醒透,萧散闲逸,高情不 尽。临习者多加玩味,自有参悟。本次课程取吴宽 本,并试逐帖解析临摹要点。
书画课堂
shu hua ke tang
王羲之《十七帖》 □解小青
临习 要点 解 读 (二)
26/书画艺术·4月号
《十七帖》作为章草和今草过渡、结合的作 品,充分表现出古质今妍的对立统一。似拙而峻, 似朴反俏。作为章草之“古”的一面,它首先表现 出的是草法“简约”,笔简意深;其次是“古拙” 的意趣;再次是侧锋用笔,隽拔果敢,刚烈处如昆 刀断玉。若从今草之“今”的角度看,以上这些又 表现出对立的完整性,如简约之外的缠绵,摆动牵 连,神情相属;古拙背后的流媚,游丝袅空,对应 成趣。既有元气狼藉、布衣荆钗之朴厚,又有一气 呵成、如火箸画灰之欢跃。轻掷牵丝,缱绻可爱, 婉婉暧暧,骆驿迁延,串联出全篇的完美统一。
王羲之《十七帖》临习要点解读(六)
![王羲之《十七帖》临习要点解读(六)](https://img.taocdn.com/s3/m/1936947226fff705cc170ab2.png)
shu hua ke tang
26/书画艺术·8月号
王
羲
之
《
十
临
七
习
帖 》
要
点
解
解
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小
青
(六)
□
《朱处仁帖》 【释文】 朱处仁今所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 答。今因足下答其书,可令必达。 第一行:“处(处)”字横钩用笔跳宕。 “仁”字四笔,方笔露锋,彼此矜持,却互有照 应。“往”字近拙,饶有古意。 第二行:“书、信”两字,连笔转换,随时从 宜。“足、下、答”三字与右边“往、得”两字, 显出古质今妍之别。 第三行:“达(达)”字捺笔,章草写法。
书画课堂
shu hua ke tang
《七十帖》 【释文】 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体气常 佳,此大庆也。想复 加颐养。吾年垂耳顺,推 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耳。以 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足下但当保 护,以俟此期,勿谓虚言。得果此缘,一段奇事 也。 第一行:“政”字之捺,如利钻镂金,令人 远想西周《大盂鼎》铭文字形中典型的“捺刀” 特征。 第二行:“想 (复)”一组,“ (复)”字右边努力攀附。 第三行:“垂”字竖折,力沉笔实,压轴全 行。末尾“之”字,逶迤而下,如“腾蛇赴穴, 头没尾垂”。(见崔瑗《草势》) 第四行:“理、得、尔、以、为(为)”五 字,婉婉暧暧,骆驿迁延。“幸”字末笔,神采
发越。 第五行:“逼耳”使转,挺然秀出。唐代张
彦远《历代名画记》曾云:“死画满壁,曷如污 墁。真画一画,见其生气。”本行“一”字可做 例注。
第六行:“ (复)”字绝笔收势,令人击 节。由此可悟,重要的笔画不一定非得长枪大戟 相反,常常是惜墨如金。
王羲之《十七帖》临习要点解读(七)
![王羲之《十七帖》临习要点解读(七)](https://img.taocdn.com/s3/m/4cd427e3be1e650e53ea997c.png)
书画课堂
shu hua ke tang
《蜀都帖》 【释文】 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 杨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 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 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 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 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 此,心以驰于彼矣。 第一行:“山、川”妙得钗股笔法。“川” 字三竖,颇见思致。 第二行:“三”字,随笔点染,似秋雨飘 零。 第三行:“悉”字中竖,凛凛如千丈松。 第四行:全行除首字“多”稍大外,余则较
书画课堂
shu hua ke tang
26/书画艺术·9月号
王
羲
之
《
十
临
七
青
(七)
□
《邛竹杖帖》 【释文】 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至。此士人 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足下远惠之至。 第一行:“去”字渊雅古致,笔饶生机。 “夏”字末笔,灵巧一搭,举重若轻。“邛”字粗 阔浓郁,侧锋取致,力在笔不到处,末笔更是用意 入微。“皆”字笔触活泼。 第二行:“士、人”连写,人字之捺尽力伸 出,间插第一行之“得、足”两字空当。 第三行:“分”字,一字之内,重若崩云,轻 如蝉翼。 第四行:“之、至”两字,悠悠忽忽,倏然而 远。
9月号·书画艺术/27
匀,气息醇和。 第五行:“可”字婀娜妍丽。“卿”字敛而
敦。 第六行:“人”字两笔,斫拂挥洒。“至、
时,示、意”四字,行吟坐咏,深得动静之趣。 “ (迟)、此”气脉通连,可见拂拂之灵气。
第七行:“岁(岁)”字屹立全行,神雄气 豪。
第八行:“彼”字萧散闲逸,高情不尽。 第九行:“及”之捺,奋笔腾踔。 第十行:“实”字宝盖头之钩向右撑开,下 面“头”字左倾放长,相映得势。“之”字点不 就中,收煞端凝。 第十一行:“矣”字独立,稳住全篇。
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十七帖》赏析
![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十七帖》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fd25a9bb9d528ea81c779bc.png)
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十七帖》赏析各位,有书友给书法第一网留言需要王羲之《十七帖》,现推荐给大家欣赏学习,下载高清资料请关注书法第一网后、回复17 获取下载地址。
▲ 王羲之《十七帖》局部《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
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
是煊赫著名帖也。
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
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此帖前人评价甚高。
如宋黄伯思说:“此帖逸少书中龙也”。
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
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中流出者。
”也有人认为此帖“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
这些评价都很中肯。
尤其说它们写的从容、不受法的拘束,好像从自己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最为深刻准确。
孙过庭曾说过:“子敬(王献之)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即王羲之以下,都是在写字时故意用力,故意要表现自己有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样就反而失去书写时的自然之美了。
这种对比式的评论,对书法欣赏很有启示。
王羲之《十七帖》全卷欣赏(请将手机横过来看)下载《十七帖》高清资料:请关注书法第一网微信后、回复17 免费获取下载地址王羲之《十七帖》局部欣赏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具示复数字,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等(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示致意计与足下别十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足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知足下行至吴念违离不可居叔当西耶迟知问瞻近无缘省苦(告)但有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苦(告)有期耳亦度,卿当不居京此既避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此信旨还具示问天鼠膏治耳聋有验不有验者乃是要药朱处仁今所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其书可令必达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体气常佳此大庆也想复愚加颐养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耳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足下但当保护以俟此期勿谓虚言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足下远惠之至,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杨(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彼盐井火井皆有不足下目见不为欲广异闻具示,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旦夕都邑动静清和想足下使还具(一一),时州将桓公告慰情企足下数使命也谢无弈外任(住)数书问无他仁祖日往言寻悲酸如何可言严君平司马相如杨(扬)子云皆有后不胡母氏从妹平安故在永兴居去此七十也吾在官诸理极差顷比复匆匆来示云与其婢问来信□不得也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婚娶以毕唯一小者尚未婚耳,过此一婚使得至彼今内外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曲故具示云谯周有孙□高尚不出今为所在其人有以副此志不令人依依足下具示,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何帝时立此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者不欲因摹取当可得不信具告诸从并数有问粗平安唯修载在远音问不数悬情司,州疾笃不果西公私可恨足下所云皆尽事势吾无间然诸问想足下别具不复具(一一)往在都见诸葛显曾具问蜀中事云成都城池门屋楼观皆是秦时,司马错所修令人远想慨然为尔不信具(一一)示为欲广异闻得足下旃□胡桃药二种知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须知足下谓顷服食方回近之未许吾此志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彼所须此药草可示当致青李来禽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不生樱桃日给滕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为,致子当种之此种彼胡桃皆生也吾笃喜种果今在田里唯以此为事故远及足下致此子者大惠也,知彼清晏岁丰又所出有无一乡故是名处且山川形势乃尔何可以不游目虞安吉者昔与共事常念之今为殿中将军前过云与足下中表不以年老甚欲与足下为下寮意其资可得小郡足下可思致之耶所念故远及敕付直弘文馆臣解无畏勒充馆本臣褚遂良校无失僧权下载《十七帖》高清资料:请关注书法第一网微信后、回复17 免费获取下载地址《十七帖》笔意法式1.独点。
王羲之《十七帖》最好的示范教程(附高清字帖)
![王羲之《十七帖》最好的示范教程(附高清字帖)](https://img.taocdn.com/s3/m/47a5ce47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cb.png)
王羲之《十七帖》最好的示范教程(附高清字帖)草书有章草、今草之别,章草作为一种草体,汉代之后少有变革。
今草可分小草和大草,大草的进一步延伸就是狂草,二者之间并无清晰的界限划分。
学习草书一般从小草开始,因为小草在草法上相对于神秘莫测的大草、狂草还显得规范,有一定的可操作余地。
在传世小草范本中,王羲之《十七帖》、怀素《小草千字文》、孙过庭《书谱》等都可视为不错的初始选择。
草书学习从《十七帖》开始,肯定是条正道。
张志庆示范王羲之《十七帖》,受益匪浅!《十七帖》,唐张彦远《法书要录· 右军书记》云:“《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二年,是烜赫著名帖也。
.....《十七帖》者,以卷首有十七日字故号之。
”这种以卷首字给法帖取名的现象在王羲之许多尺牍作品中亦为常见,如《孔侍中帖》又名《九月十七日帖》,另如《得示帖》、《二谢帖》、《频有哀祸帖》等。
《十七帖》是将王羲之的书信29件集合为一卷,书信中的一些内容和文章对了解王羲之这个人物有很大益处,如他提到了子女情况(“我有七儿一女,皆同生,婚娶已毕,唯一小者尚未婚耳”),比较真实。
《十七帖》现在流传下来的有两个较著名的本子。
一是唐摹本,为唐代弘文馆的学生学书所用的拓本摹刻,也有宋刻宋拓,后者最流行。
另一可见宋初《淳化阁帖》卷六卷七,但数量较少。
两本相比,唐摹本宋刻宋拓为妙。
“其主要特征是:刻工细致,丝丝入扣,草书结构比较规范,较少见大幅度的动荡欹侧,而顿挫提按动作分明,历历可数。
无论从结构还是用笔上看,它都是有迹可循的理想范本。
”《十七帖》,被誉为逸少“书中龙”,面世之后,皆被视为草书入门的佳本。
宋朱熹在《朱子文集》中称:“《十七帖》玩其笔意,从容衍裕,气象超然。
”用以上观点去看《十七帖》,果然有许多技法构成可在教学实践中引为借鉴:其一;用笔。
《十七帖》在用笔上脉络清晰,顿挫提按的动作非常鲜明。
每一个点画都能细致表现,草书草法中减省点画的特点也表现较为规范,这非常有利于对快速又有法度的草法训练。
孙过庭《书谱》、王羲之《十七帖》临习分析
![孙过庭《书谱》、王羲之《十七帖》临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674ecda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91.png)
孙过庭《书谱》、王羲之《十七帖》临习分析草书看似无有定则,实则从字法到笔法、结构都有严格的要求,临帖时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平正入险绝,循序渐进,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真正掌握和学好这门艺术,绝不可急于求成。
初临草书,应先选小草中共性多的字帖,一般情况下先学孙过庭《书谱》,再上溯学王羲之《十七帖》,两者一为墨迹一为刻帖,可相互印证,相得益彰。
然后有目的地选择小草其他经典作品,有选择地吸取能完善丰富此类风格的营养,可使自己的作品既深具传统意趣,又较为明显地表现出自己的个性来。
孙过庭《书谱》临习分析《书谱》是墨迹本,易于观察体会用笔,且字数较多,有利于创作用字。
临写时应将俊逸潇洒,峻拔刚断的用笔,纵横畅达、遒婉坚劲的笔势表现出来,特别是要学习其在用笔上的中侧并用、提按顿挫分明、充分体现出线质质感和字型的节奏感。
同时,《书谱》也是书法史有名的理论著作。
其中阐述的论点,对我们书法学习同样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在临习《书谱》的过程中,应集中精力认认真真地去临写,暂不必求数量,以准确精到为标准,可以选择有代表性、认为精彩的几个字或几行字来临写。
从笔形笔势、字型字势等分析透彻、深入理解,这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大量的积累,直至全帖精熟,能随便择文书写。
并能在创作中将其风格特征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用笔特性:《书谱》用笔的最主要特点是爽利,快而不迟疑!要做到必须注意两点:一是精熟字法,其笔势方向要过目不忘,这一点需要常读帖。
二是书写工具材料的选择,一般使用稍硬和笔毫和细腻偏熟的纸张,最好是研墨书写,如此其线润泽俊朗。
孙过庭《书谱》(局部)二、书写节奏:《书谱》的行气节奏无疑是属于犀利劲健型的。
这只要与孙过庭所取法的王羲之草书相比较,就一目了然。
王羲之的行气处理方式很明显地表现出悠然自得、飘逸典雅的状态,在字字连接时常采取笔断意连的方式,线条在流走过程中并没有出奇的大起大落,即提按起伏不大,呈现着“渐变式”,而不是“突变式”。
解读王羲之书法《十七帖》(上)
![解读王羲之书法《十七帖》(上)](https://img.taocdn.com/s3/m/37b4b3a0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e7.png)
解读王羲之书法《十七帖》(上)《十七帖》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历代临摹学习的经典范本。
学习《十七帖》,对于领会王羲之书法乃至整个魏晋书法的法度、风韵都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十七帖》,首先要对王羲之所处的时代、王羲之新体书法的成因、地位等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在这个基础上,从《十七帖》书法的原创性出发发现其艺术性的本质和规律。
临摹《十七帖》既要注意版本,也要注意途径。
王珣《伯远帖》、二王尺牍、孙过庭《书谱》等墨迹都是学习《十七帖》的辅助材料,在参照学习墨迹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刻本所表现出来的独特艺术价值与审美旨趣。
就具体的风格、技法而言,要尤其注重《十七帖》的篆隶、章草笔意,中侧互用、方圆互用的用笔特征等各个方面。
我们研究王羲之的《十七帖》,方向很重要。
应当着眼于对《十七帖》艺术性的本质把握,以利于今天乃至今后的书法创作,以利于不断从中吸取营养。
首先,王羲之的书圣地位是由其书法新体的原创性所决定的。
有一个天大的误会不知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这个误会认为王羲之的书圣地位是唐太宗李世民偏爱王羲之的书法并利用其皇权给奠定的。
王羲之的书圣地位,是由王羲之创造了楷书、行书、今草书新体所决定的,唐太宗的行政命令只在唐以后起到了强化作用。
我们今天之所以研究《十七帖》,不是受唐太宗的影响,而是对王羲之草书原创意义的挖掘与探索。
追根溯源我们便明白,秦汉以前的篆书书体还没有产生点画,线条单一,用笔比较简单。
点画的定义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一,点画是笔法的组合;其二,点画与汉字构成有关,一般指横、竖、撇、捺等等。
书体发展到隶书之后,隶书把篆书中那根粗细相等的线条转变成形态不一的点画。
点画的出现,对笔法的丰富提出了新的课题,提按顿挫、方圆藏露等各种变化应运而生。
但隶书时代点画与点画之间还基本上处于笔笔断,断而后起的状态,没有解决好书写的连续、连贯问题。
在王羲之之前,这些问题虽然得到了一定的解决,但解决得不彻底,不自觉,故而楷、行、草书体并没有真正成熟。
《十七帖》笔法解析
![《十七帖》笔法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ad27130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06.png)
《十七帖》笔法解析《十七帖》笔法解析一、关于王羲之与《十七帖》在学习古帖的过程中,假如对该帖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是很难达到实质性学习效果的。
因此,在欣赏和学习王羲之《十七帖》时,应该联系此帖的人文、历史、艺术、技术等方面内容。
正如清刘熙载《艺概·书概》中所讲:“书,如也。
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应该说,《十七帖》基本反映了王羲之在草书方面的基本技巧及成就,以及朴素的、流美的、俊逸的艺术风格,同时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人文的复杂状况。
当然,其间也包含着他的情感等诸多内在因素。
也就是说,在学习和研究《十七帖》时,最重要的是要全方位地了解王羲之,了解王羲之与《十七帖》的关系,而并不是就字论字,就技法而论技法,对《十七帖》的解读应该是一个融通的、全面的整体性分析过程。
如此,才有可能读懂《十七帖》,才能在临习时辅之以更为准确的方式、方法。
为此,笔者将从《十七帖》的介绍、临摹、临与创的关系及创作的注意要点等方面来进行分析,使大家对该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得到一个较为切实的临、创之法。
1.王羲之生活的时代背景现代美学家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讲:“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东汉王朝在经历了两次大动荡———“黄巾军起义”、“董卓之乱”后,持续四百多年的汉帝国崩溃了。
举国统一的格局不复存在,大小军阀各自为政,相互混战,“天下三分”的三国时代掀起了历史的新篇章,魏晋南北朝开始了。
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朝代更替频繁,共有三十多个大小王朝兴衰交替,社会秩序混乱。
长期的封建割据、连绵的战争,无不影响着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掀起了巨大的变革浪潮。
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以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也对当时的文化形成极大的冲击。
由此,各种社会因素交相混杂,使得文艺的发展奏响了自觉的号角。
十七帖赏析
![十七帖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d331992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76.png)
十七帖赏析摘要:一、引言二、十七帖简介1.创作者简介2.作品背景3.作品特点三、十七帖艺术价值分析1.书法风格2.文学价值3.历史意义四、十七帖鉴赏方法1.笔墨鉴赏2.结构鉴赏3.意境鉴赏五、十七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影响1.书法教育中的应用2.书法艺术的发展3.文化交流与传播六、结论正文:一、引言在中国书法史上,王羲之的《十七帖》被誉为“草书极则”,代表着草书艺术的巅峰。
本文将对《十七帖》进行详细赏析,分析其艺术价值以及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影响。
二、十七帖简介1.创作者简介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文学家。
他的书法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书圣”。
2.作品背景《十七帖》创作于东晋时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这个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的关键时期,草书逐渐成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3.作品特点《十七帖》以草书为主,具有笔画流畅、结构严谨、意境高远的特点。
王羲之在草书创作中,将个性和审美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书法风格。
三、十七帖艺术价值分析1.书法风格《十七帖》的书法风格独特,展示了王羲之深厚的书法功底和高超的艺术成就。
其笔画飘逸、骨韵丰满,被誉为“草书极则”。
2.文学价值《十七帖》不仅具有较高的书法价值,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
王羲之的文学才华在此作品中得以体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3.历史意义作为东晋时期的代表作,《十七帖》见证了中国书法史上草书的发展繁荣。
它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草书艺术的瑰宝。
四、十七帖鉴赏方法1.笔墨鉴赏欣赏《十七帖》,首先要关注其笔墨运用。
王羲之巧妙地运用笔锋、笔肚、笔根,形成了丰富的笔画变化,展现了草书的美感。
2.结构鉴赏《十七帖》的结构布局严谨,字与字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了和谐的篇章。
鉴赏时要关注字形的规范、字义的连贯以及字间关系的协调。
3.意境鉴赏《十七帖》的意境高雅,充满了诗意。
鉴赏时要尝试领悟其中的意境,体验王羲之抒发的情感。
手把手教你学习《十七帖》
![手把手教你学习《十七帖》](https://img.taocdn.com/s3/m/6a51f2e1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8f.png)
手把手教你学习《十七帖》散木先生临《十七帖》欣赏一、王羲之及其《十七帖》《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作之一。
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王羲之的地位非常独特。
因为经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力提倡,王羲之的书法被确认为古代书法艺术的典范。
此后的一千多年时间内,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地位一直非常牢固,人们将他尊为“书圣”和中国书法文化的代表。
《十七帖》是一部汇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
凡27帖,134行,1166字。
其中的一些帖尚有摹本墨迹传世,如《远宦帖》、《游目帖》等。
据载:唐太宗好右军书,搜集王书凡三千纸,率皆以一丈二尺为一卷,《十七帖》即其中的一卷。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云:“《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煊赫著名帖也。
”此载略与今传本异。
摹刻本甚多,传世拓本最著名的有明邢侗藏本、文徵明朱释本、吴宽本、姜宸英藏本等。
唐蔡希综《法书论》说:“晋世右军,特出不群,颖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创立制度,谓之新草,今传《十七帖》是也。
”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
它在草书中的地位可以相当于行书中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十七帖》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
南宋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其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
”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状若断还连,势如斜而反直”。
《十七帖》用笔方圆并用,寓方于圆,藏折于转,而圆转处,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这些可以说是习草者必须领略的境界与法门。
散木先生临《十七帖》欣赏二、《十七帖》的笔法1、独点。
独点一般为字的上点,或在字的外廓。
起笔以尖锋人纸,向右下方顺势下按收笔。
或空收,如“示”字;或下按后向左下方折转,顺势收锋,如“外”字。
十七帖原文及释文
![十七帖原文及释文](https://img.taocdn.com/s3/m/08bea5a2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4a.png)
十七帖原文及释文《十七帖》原文及释文嗨,小伙伴们!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超级厉害的《十七帖》。
这《十七帖》啊,可是书法史上的一个大宝贝呢!《十七帖》的原文有好多字,就像一群小士兵排列得整整齐齐,每个字都有自己的故事。
比如说其中有“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
即日得足下书,为慰。
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这几句啊,看起来简单,可是这里面包含的情感可丰富啦。
就好像你和好朋友写信一样,先告诉你前面发生的事情,郗司马还没走呢,然后就收到你的信啦,心里可高兴了。
我就想啊,那时候的人写信多有意思呀,不像我们现在,发个信息就完事儿。
再看这帖中的字,那真是写得妙极了。
每个笔画就像是小舞蹈家在纸上跳舞。
我听老师说,写这些字的人叫王羲之。
哇塞,王羲之可是书法界的大明星呢!他写的字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让人看了就喜欢。
你看这字的笔画,有的像小柳枝一样弯弯的,柔软又有韧性;有的像小山峰一样挺拔,直直地立在那儿。
那《十七帖》的释文呢,就像是一把小钥匙,能打开这些神秘文字背后的大门。
通过释文,我们能更清楚地知道王羲之当时在想什么,他和朋友之间的那些事儿。
比如说有一处提到了他对朋友病情的关心,字里行间都是满满的担忧,就像你知道你的好朋友生病了,你心里那种着急和牵挂的感觉。
“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体气常佳,此大庆也。
想复勤加颐养。
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耳。
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
足下但当保护,以俟此期。
勿谓虚言,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
”这里面他问朋友是不是已经七十岁了,知道朋友身体还不错,觉得是件大好事,还让朋友好好保养呢。
他自己也说自己快六十岁了,感觉时间过得好快呀,还想和朋友一起去游玩呢。
这就像是两个老友在聊天,你一言我一语的。
我记得我和我的同桌讨论过《十七帖》呢。
我同桌说:“这帖里的字看起来好复杂呀,怎么能写得这么好呢?”我就跟他说:“你想啊,王羲之肯定是练了好久好久的,就像我们做数学题一样,多做就熟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