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镌刻着董必武题写的《谒昭君墓》七绝诗一首__昭君

合集下载

历代咏王昭君的诗歌赏析

历代咏王昭君的诗歌赏析

历代咏王昭君的诗歌赏析王昭君,名嫱,汉元帝时宫人。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

元帝后宫嫔妃宫人很多,不得常见,于是让画工图形,按图召幸。

宫人皆赂画工,昭君自恃容貌,独不肯与。

工人乃丑图之,遂不得见。

后匈奴入朝,求美人,呼韩邪来朝,帝以宫女五人赐之。

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上按图以昭君行。

及去,召见昭君貌为后宫第一,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

帝见大惊,悔之,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故不复更人。

乃穷案其事,画工毛延寿弃市。

昭君嫁到匈奴。

生二子。

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

昭君上书汉成帝,想回故乡。

不料汉成帝竟下诏令其“从胡俗”。

而当时胡俗是“子烝其母”,她只好嫁呼韩邪的儿子雕陶莫皋,又生了儿女。

雕陶莫皋与王昭君过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王昭君在幽怨凄清绝望中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南五十里的黄河岸边,据说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所以叫“青冢”。

王昭君是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昭君出塞”的故事,一直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演绎着。

千百年来,咏王昭君其人其事的诗歌多如牛毛,数不胜数,但大多数诗歌的立意是抒写王昭君的离愁别恨、惋惜她的红颜薄命。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李白《王昭君》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其二李白的诗,对王昭君充满着惋惜、同情。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这是杜甫经过湖北秭归明妃村,感王昭君故事而作。

杜甫此诗集中地抒写她的怨恨。

`自矜骄艳色,不顾丹青人。

那知粉绘能相负,却使容华翻误身。

关于王昭君的诗句

关于王昭君的诗句

关于王昭君的诗句王昭君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王昭君的。

王昭君唐。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王昭君唐。

李白昭君拂玉鞍。

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

明朝胡地妾。

相和歌辞·王昭君唐。

骆宾王【乐府】敛容辞豹尾,缄怨度龙鳞。

金钿明汉月,玉箸染胡尘。

妆镜菱花暗,愁眉柳叶嚬。

惟有清笳曲,时闻芳树春。

相和歌辞·王昭君唐。

梁献【乐府】图画失天真,容华坐误人。

君恩不可再,妾命在和亲。

泪点关山月,衣销边塞尘。

一闻阳鸟至,思绝汉宫春。

王昭君辞魏晋。

石崇我本汉家子。

将适单于庭。

辞决未及终。

前驱已抗旌。

仆御涕流离。

辕马为悲鸣。

哀郁伤五内。

泣泪沾朱缨。

行行日已远。

乃造匈奴城。

延我于穹庐。

加我阏氏名。

殊类非所安。

虽贵非所荣。

父子见侮辱。

对之惭且惊。

杀身良未易。

默默以苟生。

苟生亦何聊。

积思常愤盈。

愿假飞鸿翼。

弃之以遐征。

飞鸿不我顾。

伫立以屏营。

昔为匣中玉。

今为粪土英。

朝华不足欢。

甘为秋草幷。

传语后世人。

远嫁难为情。

王昭君三首唐。

郭震自嫁单于国,长衔汉掖悲。

容颜日憔悴,有甚画图时。

压践冰霜域,嗟为边塞人。

思从漠南猎,一见汉家尘。

闻有南河信,传言杀画师。

始知君念重,更肯惜峨眉。

相和歌辞·王昭君唐。

沈佺期【乐府】非君惜鸾殿,非妾妒蛾眉。

薄命由骄虏,无情是画师。

嫁来胡地恶,不并汉宫时。

心苦无聊赖,何堪上马辞。

王昭君二首时年十七。

唐。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知宫里时。

相和歌辞·王昭君唐。

董思恭。

【乐府】。

琵琶马上弹,行路曲中难。

汉月正南远,燕山直北寒。

髻鬟风拂散,眉黛雪沾王昭君唐。

崔国辅【乐府】汉使南还尽,胡中妾独存。

紫台绵望绝,秋草不堪论。

王昭君唐。

崔国辅一回望月一回悲,望月月移人不移。

古诗文《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赏析

古诗文《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赏析

古诗文《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朝: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译文及注释【译文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美丽容颜?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注释1】咏怀古迹五首·其三鉴赏《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于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

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

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咏史怀古类古代诗歌阅读分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咏史怀古类古代诗歌阅读分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咏史怀古类古代诗歌阅读分类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筹笔驿①李商隐猿鸟犹疑畏简书②,风云常为护储胥③。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注)①筹笔驿:古地名,旧址在今四川省广元市北。

相传三国时蜀汉诸葛亮出兵伐魏,曾驻此筹划军事。

很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凭吊诸葛亮的怀古之作。

大中九年(公元855年)李商隐罢梓州幕随柳仲郢回长安,途经此驿,写下这首咏怀古迹的诗篇。

①简书:指军令。

古人将文字写在竹简上。

①储胥:军用的篱栅。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运用衬托手法,通过对“猿鸟”和“风云”的描写,突出诸葛亮的威严。

B.颔联肯定诸葛亮运筹谋划的军事才能,敌人最终乘坐驿车投降。

C.本诗打破时空界限,既凸显诸葛亮才能堪比管仲、乐毅,又交代蜀国败亡的原因。

D.尾联交代写作缘由,作者往年经过锦里诸葛武侯庙时,触景生情,吟诵起诸葛亮的《梁父吟》,顿时觉得遗恨无穷。

2.清何焯评价此诗“议论固高,尤在抑扬顿挫处,使人一唱三叹,转有余味”。

结合全诗,分析本诗如何运用抑扬手法及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游凤凰台刘一止二水中分,三山半落①,风云气象通寥廓。

少年怀古有新诗,清愁不是伤春作。

六代豪华,一时燕乐,从教雨打风吹却②。

与君携酒近阑干,月明满地天无幕。

【注】①“二水”两句化用自唐代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两句。

②从:听任。

教:使。

却:助词。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开头两句由远景入题,化用李白的诗句,写出了在凤凰台上所看到的金陵景象。

B.“风云气象”紧承上句,其中“寥廓”一词为旷远辽阔之意,是词人对所见之景的感受。

C.下片前两句极写六朝古都金陵过去无比繁华,与下句“从教雨打风吹却”形成对比。

D.首尾的景物描写富有特色,先从大处着眼,境界宏大,又有对细节的刻画,格外动人。

上面镌刻着董必武题写的《谒昭君墓》七绝诗一首: 昭君

上面镌刻着董必武题写的《谒昭君墓》七绝诗一首: 昭君

二、材料题
昭君出塞和汉初的“和亲”政策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 都是通过“和亲”换取和平 不同点: 汉初“和亲”是被迫的,没有有效阻止匈奴
南下侵扰;“昭君出塞”是情愿的,促进了 汉匈之间的友好相处和经济文化交流。
想一想
为什么汉武帝时期开始大规模反击 匈奴?
答: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实行大一
统的统治,使汉王朝进入鼎盛,具备了反击匈奴 的条件。 (国力强盛是关键)
关系2:汉武帝反击,卫、霍破匈奴
公元前119年漠北战役
卫青
卫青,人称汉朝第 一将。在汉武帝实施 的反击匈奴的战争中, 屡次奉命出征,均大 获全胜,和霍去病一 起,取得了反击匈奴 的全面胜利。 史书说:卫青为人, 谦虚爱士,深得部下 拥戴。
在昭君墓园内,耸立着一座高大的汉白 玉碑,上面镌刻着董必武题写的《谒昭君墓》 七绝诗一首: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学习目标
掌握匈奴族的兴起及其与汉朝之间的关系, 认识呼韩邪单于与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做 出的重大贡献。
学习重点与难点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昭 君出塞是本课的重点。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阅读教材,思考:
(1)冒顿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 (2)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1.冒顿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
时间: 秦汉之际
地点: 蒙古草原
首领: 冒顿单于 原因: 军事上: 骑兵力量强大
经济上: 畜牧业、手工业发达,农
业 开始起步。 影响: 使匈奴族迅速崛起,势力不断壮大,进入鼎 盛时期。
关系3:昭君出塞
王昭君,名嫱,汉元帝时 宫女,封为昭君,晋因避司马 昭讳,改称为明君或明妃。西 汉南郡秭归人。竟宁元年(前 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请 求和亲,昭君自愿请求嫁于匈 奴。被单于封为“宁胡阏氏”。 “宁胡”即胡汉和平安宁之意。 “阏氏”即皇后。昭君姿容艳美, 光彩照人,通情知理,深得呼韩 邪单于的宠爱。

【历代从各个角度吟咏王昭君和亲的诗词】古诗词介绍七十二

【历代从各个角度吟咏王昭君和亲的诗词】古诗词介绍七十二

【历代从各个角度吟咏王昭君和亲的诗词】古诗词介绍七十二上篇博文写完后意犹未尽。

而且博友在留言中也各抒己见,观点不一。

这是很正常的,也是我写上篇博文时就有思想准备的。

为什么呢?并不是我自视高明,其实两千年来,人们对于王昭君和亲事件,各抒胸臆,说法多多。

据前人统计,两千年来,关于咏王昭君的诗词就有七百多首,小说戏曲约四十种,涉及到的著名文人约五百余位。

其中有正面歌颂的、称赞的;也有很多人认为她红颜薄命,非常同情她的悲惨遭遇;有的用诗词代王昭君抒发自已在匈奴怨恨的;有的感叹王昭君自恃美貌,不肯贿赂画师,结果酿成悲剧的;有的是感叹元帝时国力薄弱,保护不了老百姓,从而酿成王昭君的悲剧的;有的更把矛头直指皇帝和封建的嫔妃制度的;还有为毛延寿翻案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这里,就我涉猎过的一些关于咏王昭君的诗词,作一些简略的介绍。

最早咏王昭君的代表作为西晋石崇所写的《王明君辞》,全诗是这样的: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辞决未及终,前驱已抗旌.仆御涕流离,辕马为悲鸣.哀郁伤五内,泣涕沾朱缨。

行行日已远,遂造匈奴城。

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

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

父子见凌辱,对之惭且惊。

杀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

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

愿假飞鸿翼,弃之以遐征。

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

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

朝花不足欢,甘与秋草并。

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

石崇在诗中猜度了王昭君远嫁的悲怨与哀伤,认为在匈奴虽作了阏氏(相当于皇妃哦)也不足贵,甚至比作鲜花插在牛粪上。

最后还警告后人:“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他的这首诗时离汉代不久,因此就为后世大多数吟咏王昭君的诗词定下了基调。

当然,也有不少的人是赞颂王昭君和亲的功绩的。

早在唐代就有张中素在他的《王明君》中这样写道: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

剑戟归田尽,牛羊饶塞多。

对昭君和亲的历史意义作出了中肯的评价。

元末的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霍去病。

在王昭君的墓碑上这么题着: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昭君墓范文

昭君墓范文

昭君墓范文昭君墓,又称“青冢”,蒙古语称“特木尔乌尔虎",意为“铁垒”,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

座落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九公里大黑河南岸,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汉时期,是由汉代人工积土,夯筑而成。

墓体状如覆斗,高达33米,底面积约13000平方米,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现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昭君墓,蒙古语为特木尔乌尔琥,位于呼和浩特南郊9公里处的大黑河畔,昭君墓是后人追慕和纪念王昭君的遗迹。

坐落在呼市南郊的昭君墓,是塞外影响最大的一座昭君墓,整体占地面积近100亩。

70年代重新修筑的,占地面积3.3公顷,墓高33米,墓身呈台体状,墓顶建有一座凉亭,墓地东侧是历代名人为昭君墓题写的碑文,西侧是文物陈列室。

青冢由来“青冢”出自杜诗的注解:“北地草皆白,惟独昭君墓上草青如茵,故名青冢”。

文献记载中亦称为“青冢”。

据民间传说,每到深秋时节,四野草木枯黄的时候,唯有昭君墓嫩黄黛绿,草青如菌。

因此历代诗人常常好用“谁家青冢年年青”“到今冢上青草多”,“宿草青青没断碑”之类的诗句寓意。

青冢考究由于没有进行考古发掘,还无法确定埋葬王昭君的具体地点。

尽管唐代以后的史实记载确切无误,在青冢周围发现零星汉瓦残片。

墓体的汉代夯土层清晰可见,但不是科学开掘出来的,据此有人推为汉代烽火台,到底真假与否,只有科学考古发掘才能做出定论。

根据民间传说。

有人以为,这里只是昭君的衣冠冢,甚到有人说这是昭君路过这里休息倒出鞋里的土堆成的。

关于昭君墓的形成,比较流行以下一段传说: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单于,来平息汉匈干戈。

出塞时,和单于走到黑河边,只见朔风怒号,走石飞沙,他们只好停下来,昭君弹起她心爱的琵琶,顿时彩霞横空,白云缭绕,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不一会儿,遍地长满了青草,开满野花。

远处的阴山变绿了,黑水变清了,还飞来了无数的百灵、布谷、喜鹊,在昭君和单于的马队头顶上飞翔和啼叫,于是单于和匈奴人民高兴极了,就在这里定居下来。

咏昭君的诗

咏昭君的诗

咏怀古迹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明妃曲(其一)王安石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曲(其二)王安石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董必武游览昭君墓时,也曾留诗一首,诗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李白: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两人都对昭君出塞寄予无限的怜惜与感叹。

另外还有: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常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近人郁达夫也有一首咏王昭君的诗,命意和此诗相类。

郁诗道:马上琵琶出塞吟,和戎端的爱君深。

当年若贿毛延寿,哪得诗人说到今。

烛影摇红深锁宫花,绣生鱼钥重门闭。

美人何事怨东风,独赋伤春意。

月照黄沙万里,到毡城,芳心自喜。

尊前歌舞,马上琵琶,宠深谁比。

毳服胡妆,哪思旧日骄罗绮。

年年秋雁向南飞肯寄相思字。

岁久玉颜憔悴。

似花落、悔随流水。

草青坟上,应是香魂,尚含愁思。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闺阁堪垂世,明妃冠汉宫。

一身归朔汉,万里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人皆悲远嫁,我独羡遭逢。

纵使承恩宠,焉能保始终。

至今青冢在,绝城赋秋风庾信《昭君辞应诏》敛眉光禄塞,还望夫人城。

片片红颜落,双双泪眼生。

冰河牵马渡,雪路抱鞍行。

胡风入骨冷,夜月照心明。

方调琴上曲,变入胡笳声。

李白《王昭君》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诗词解释与鉴赏

诗词解释与鉴赏

诗词解释与鉴赏卢照邻《昭君怨》合殿恩中绝,交河使渐稀。

肝肠辞玉辇,形影向金微。

汉地草应绿,胡庭沙正飞。

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

鉴赏据史书记载,汉元帝后宫嫔妃众多,难以选择,于是靠画像召幸。

嫔妃们争相贿赂画工,只有王昭君貌美心高,分文不奉。

画工将她丑化了许多,使她入宫五六年未能见皇上。

正逢匈奴入朝请求和亲,昭君自赋。

诗人多借此事抒发幽怨的情怀。

汉乐府有《王昭君》,晋有《王明君歌》,《琴操》有《昭君怨》等。

卢照邻这首《昭君怨》比起当时上官仪的《王昭君》清新刚健,引人注目。

诗歌以嗟叹起句,“合殿恩中绝”,指皇上的恩德被阻绝不能下达。

古诗《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诗人在此熔炼这首古诗,既交代了昭君的身世,又蕴藉着弃捐之意、艾怨之心。

“交河使渐稀”,是进一步阐明“恩中绝”的。

昭君初嫁时,朝廷还时常派使臣去探望,到后来连使节也逐渐稀少了。

足见皇帝已经将忠义之人忘却了,恩义断绝。

因为“交河使渐稀”,引起昭君对往事的回忆:“肝肠辞玉辇,形影向金微。

”当年自己肝肠寸断地辞别了汉宫,形单影只走向遥远而陌生的胡庭。

她顾影自怜,一步一回首,恋恋不舍。

背井离乡何其悲凉!因为永世不能回去,所以就更加思念故乡,由眼前匈奴景色想到故国景色:“汉地草应绿,胡庭沙正飞”,一边是尘土飞扬,风沙肆虐,一边是草色葱绿春意盎然。

两相对照,衬托出人物的内心忧伤。

这里诗人寓情于学,以有声有色的对比诗句,将人物的哀怨忧思抒发得淋漓尽致。

“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诗中主人公的感情闸门似乎终于打开,千般怨,万般恨,喷发而出,化作一个愿望:象雁儿一样一年回来一次。

此处意由象外点:象鸿雁那样自由是不可能的,她的愿望只能空留遗恨。

这首五言律诗以琴曲旧题写,属对工整,音韵和谐。

“汉地草应绿,胡庭沙正飞。

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飞。

”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王昭君简介

王昭君简介

王昭君是汉元帝时以“良家子”的身份入选掖庭 的。当时,呼韩邪来朝,汉元帝敕以五女赐之。王 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 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 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 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 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后汉书》 卷八十九《南匈奴传》。
祖国更重于生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土地。 — — 聂鲁达 我们波兰人,当国家遭到奴役的时候,是无权离开 自己祖国的。 —— 居里夫人 爱国心再和对敌人的仇恨用乘法乘起来——只有这 样的爱国心才能导向胜利。 —— 奥斯特洛夫斯基 我赞美目前的祖国,更要三倍地赞美它的将来。 — — 马雅可夫斯基 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 —— 朱德 热爱自己的祖国是理所当然的事。 —— 海涅 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 归去来兮。 —— 华罗庚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 真进步。 —— 鲁迅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 头。 —— 吉鸿昌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 周恩来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 陈毅 一般就在部分之中;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麽他也就 不属于人类。 —— 别林斯基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 陆游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 是横戈马上行. —— 戚继光

新中国创建者之一的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为 王昭君题写了一首七绝,此诗对历史的昭君作了 总结性的评价,也对昭君的思想、见识、行动作 了拔乱反正的赞颂。诗为:“昭君自有千秋在, 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 徒劳。”从此,王昭君一抹满脸的泪水和愁云, 以一个愉悦的民族的和睦使者的形象出现在人们 面前,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的愿望。

昭君出塞传佳话_中国民间故事

昭君出塞传佳话_中国民间故事

中国民间故事-昭君出塞传佳话昭君墓,坐落在呼和浩特市旧城南9公里处的大黑河畔,由于每年"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大地草木枯萎,只有高耸的昭君墓上草色青青,人们把昭君墓称作"青冢"。

"青冢拥黛"被誉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

古往今来,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人,慕名前来观光游览,凭吊千古传颂的为民族团结做出巨大贡献的汉明妃王昭君。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

西晋时,为避司马昭之讳,改称"明君"。

西汉晚期生于南郡兴山县(今湖北省秭归县)。

因聪慧丽质,汉元帝时入宫为"待诏"。

西汉晚期,汉王朝和匈奴停息了长期的战乱,恢复了"和亲"关系。

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西汉王朝答应匈奴呼韩邪单于的要求,同意王昭君出塞和亲。

从此出现了汉匈和好、民族和睦相处的局面,受到历代人民的称赞。

王昭君自愿出塞,远嫁异族,表现了一个弱女子不顾边塞荒凉,不畏北地风寒和毡帐之苦的非凡胆识和勇气。

关于昭君出塞,《后汉书·南匈奴传》有一段生动的记载,王昭君"乃请掖庭令求行。

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

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

呼韩邪单于为能得到这样一位美丽的妻子,十分欢喜。

"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

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昭君出塞和亲,是当时汉匈双方政治上的一件大事。

汉元帝为纪念这次和亲,改元为"竟宁",意为和平安宁。

呼韩邪单于把昭君封为宁胡阏氏,即胡汉友好皇后。

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也反映了当时各族劳动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

在呼和浩特市附近的汉城和包头市附近的西汉晚期墓葬中出土的"单于和亲"、"千秋万岁"、"长乐未央"、"单于天降"等瓦当和"单于和亲"4字砖,以及"单于和亲"、"千秋万岁"、"安乐未央"12字砖说明长城沿线各族人民对和亲和昭君出塞的热情颂扬。

昭君墓

昭君墓

昭君墓在步入园内我们就可以看到前面有一座汉白玉的石碑,就是我们原国家主席董必同志在1963年10月来昭君墓视察时的一首讴歌民族友好的绝句,这首诗是叫做<谒昭君墓>诗文是:昭君自有千秋在。

这首诗是董老给予王昭君一个非常公正的历史评价,千百年来一些文人墨客对昭君的偏坡之词,这首给予昭君出塞历史高度的赞扬.位于我们左手边的建筑是匈奴文化博物馆,以古朴的草原文化风格为表现形式的建筑物,它的顶部有一个装饰物,那是一个金的雄鹰展翅的装饰物,鹰是匈奴民族最为崇拜的动物,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它建成后将展示匈奴出士的文物展示匈奴文化的一个丰富内涵,右边是仿汉代的建筑和亲园,在和亲园的顶部也有一个装饰物,那是称做仙人晨露,是青铜的装饰物是汉代的一个出士的文物仿制的, 仙人晨露就是求雨的意思,所以我们把他用做汉代的和亲园的顶部装饰,它建成后用做一个大型的游客接待中心,设有餐饮,娱乐,工艺品和一个多媒体播放室将播放昭君的影视作品,位于它旁边的一个灰色建筑物叫昭君纪念馆是我们仿湖北省的宝坪村的昭君宅按1:1的比例复制而成的,里面有会有一些文物的展示主要是为了给游客一个昭君家乡的风士人情.我们面前的一个是汉白玉雕像,一路走来我们看到两侧矗立12对石兽,像这样用石头雕刻的动物叫石像生,它们是以匈出土的文物作为原形按照一定的比例放大的,有草原最常见的牛,马,骆驼羊等,还有一些就是虎吃羊,狼吃羊的,因为匈奴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民族,是非常崇拜强者的。

从这些图像我们也是可以看得出来,前面白色的大帐叫做单于庭也叫单于大帐,是一个大型的演义大厅,能容纳200人观看演出,里面演出大型剧目《昭君情缘》。

青冢石坊仿汉代的三间四柱冲天式,两侧较小的称之为次间,较大的称之为明间,正中有我区第一位主席乌兰夫提的青冢二字,青指青色,冢指坟墓,顾名思义,青冢就是指青色的坟墓,因为相相传每年深秋,塞外草衰的时候,昭君墓上依然草色青青,故被称为青冢。

大青山下访昭君

大青山下访昭君

“千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咏怀古迹五首》中写的这首凄婉哀艳的千古绝唱,把汉朝宫女王昭君身负与匈奴“和亲”的重大使命,挥泪离别长安皇宫紫台,远嫁万里之遥的漠北草原,虽身在异域,但至死仍怀念故土的爱国情怀表现的淋漓尽致,无以复加。

千百年来,多少有识之士读后无不为之唏吁,为之流泪,为之动容。

国力不及,国家不强,一国之君竟把自己的后宫佳丽送与他人作妾作妃,并且是送与言语不通、风俗殊异的胡人,实在不敢让人说什么好。

而作为这场看似平等实际上并不平等交易中的当事人明妃昭君,其苦其乐,其难言之痛,也足以让一般人猜个透亮。

昭君以自己的无私牺牲,换来了胡汉边境六十年的和平,换来了汉朝六十年的卧薪尝胆,换来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汉唐盛世,换来了胡汉两大民族的大融合,抛开了纯粹的主观认同和狭隘的个人诉求来说,一个字:值。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曾到此一游,回去后写就《内蒙访古》一文,对昭君出塞故事和汉匈和亲政策进行了深入的历史分析和现代解读,影响深远。

因此,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一个愿望,就是能够在一生当中到内蒙访古,到大青山下亲访那个叫“青冢”的昭君墓,去畅想那个曾在怀抱琵琶出塞远行时以自己的美丽让天上的大雁折翅落地的种种故事,不啻是一件美事,一件幸事。

机会来了,当然不能错过。

盛夏时节,我终于来到了阴山下的呼和浩特,来到了呼市南郊九公里外的黑河岸边那个有着中国四大美女之称的王昭君的墓前,只是不见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见牛羊”的美丽景象,昔日的敕勒川,早已成为一座高楼林立、工业发达的现代化城市,昭君墓也已扩展为昭君博物院,但是“青冢”仍在,昭君的精神还在,昭君的思想和她事迹还依然吸引着全世界的人们来此瞻仰和探究。

走进仿汉阙淡红色花岗石精雕的“昭君博物院”大门,远远可以看到在长长的神道尽头高大如小山般的令人向往的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

杜甫诗三首练习题解析版

杜甫诗三首练习题解析版

杜甫诗三首练习题1.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B.一去紫台连朔漠..朔漠:北方的沙漠C.画图省.识春风面省:查看D.万里悲秋常作客..作客:客居他乡1C[省:曾经。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百年..多病独登台B.万里..悲秋常作客C.艰难苦恨..繁霜鬓D.分明怨恨..曲中论2D[A项,百年:在这里借指晚年。

B项,万里:在这里借指远离故乡。

C项,苦恨:在这里指极其遗憾。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百年多病独.登台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B.独留青冢向.黄昏秋天漠漠向.昏黑C.巫山巫峡气萧.森无边落木萧.萧下D.潦倒新.停浊酒杯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3D[D项,新:刚才、新近。

A项,独:单独、独自/难道。

B项,向:朝向、对着/渐近、将近。

C项,萧:萧瑟/模拟草木摇落的声音。

]4.下面是杜甫一首题为“宿江边阁”的小诗,中间两联语序已乱,排序正确的一项是()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①孤月浪中翻②鹳鹤追飞静③豺狼得食喧④薄云岩际宿A.①④③②B.④①②③C.②④①③D.②③④①4B[这首五律以时间为顺序写所见所闻所感。

首联写暝色已至,颔联写初夜江上的山容(岩际)水态(浪中),颈联写深夜所见所闻(鹳鹤夜伏、豺狼猎食),尾联写彻夜无眠是因为忧心国事。

]5.与《咏怀古迹(其三)》中“环珮空归夜月魂”意境相同的一项是()①昭君不惯胡沙远②但暗忆江南江北③想珮环月夜归来暗香疏影著名的咏梅词,是姜夔的代表作④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昭君墓汉白玉石碑上,镌刻着董必武先生题写的诗句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5D[①③和例句都是表达王昭君受不了大漠之苦,而幽魂归汉。

上面镌刻着董必武题写的《谒昭君墓》七绝诗一首: 昭君

上面镌刻着董必武题写的《谒昭君墓》七绝诗一首: 昭君

想一想
为什么汉武帝时期开始大规模反击 匈奴?
答: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实行大一
统的统治,使汉王朝进入鼎盛,具备了反击匈奴 的条件。 (国力强盛是关键)
关系2:汉武帝反击,卫、霍破匈奴
公元前119年漠北战役
卫青
卫青,人称汉朝第 一将。在汉武帝实施 的反击匈奴的战争中, 屡次奉命出征,均大 获全胜,和霍去病一 起,取得了反击匈奴 的全面胜利。 史书说:卫青为人, 谦虚爱士,深得部下 拥戴。
阅读教材,思考:
(1)冒顿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 (2)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1.冒顿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
时间: 秦汉之际
地点: 蒙古草原
首领: 冒顿单于 原因: 军事上: 骑兵力量强大
经济上: 畜牧业、手工业发达,农
业 开始起步。 影响: 使匈奴族迅速崛起,势力不断壮大,进入鼎 盛时期。
霍去病
西汉著名将领。 河东平阳(今山西临 汾西南)人。武艺高 强,善骑射,前后 六次出击匈奴,每 战皆胜,深得武帝 信任。但少年得志, 不恤士卒。
作战双方: 西汉
匈奴
漠 北 战 役
作战时间: 公元前119年 指 挥 者: 卫青 结 影 霍去病
果: 汉朝大胜而归 响: 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在昭君墓园内,耸立着一座高大的汉白 玉碑,上面镌刻着董必武题写的《谒昭君墓》 七绝诗一首: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学习目标
掌握匈奴族的兴起及其与汉朝之间的关系, 认识呼韩邪单于与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做 出的重大贡献。
学习重点与难点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昭 君出塞是本课的重点。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兼谈《明妃曲》为昭君翻新意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兼谈《明妃曲》为昭君翻新意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兼谈《明妃曲》为昭君翻新意关于王昭君的事迹,历史记载比较简单,根据《汉书》和《后汉书》的记载:昭君姓王,名嫱,字昭君,南郡人。

汉元帝时,以良家子被选入宫。

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珊来长安朝汉并表示愿与汉和亲。

昭君自请求行,汉元帝因以她赐予单于。

她随呼韩邪单于出塞至匈奴,被封为宁胡阏氏,生一子。

两年后,呼韩邪单于死,其前阏氏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立,复妻昭君,生二女。

就在这样简略的历史记载基础上,经过千百年来人们口耳相传,派衍出了许多美丽的传说:野史编出了许多不同情节的故事,画家描绘了许多画卷,音乐家谱写了许多乐章,剧作家创作了许多戏曲,诗人吟咏了许多诗篇。

晋代的石崇最早作《王昭君》,咏唱昭君远嫁的故事。

石崇以后,历代题咏不断,据统计,仅诗歌就有六百多首。

连她死后的遗迹,也成了人们值得纪念和珍藏的东西:如在她家乡兴山有她生长的故里“昭君村”,有她出生的家宅“昭君宅”,有她临流梳妆浣洗过的香溪,以及其他的旧迹。

在她终老的内蒙古地区,传说她埋骨的坟墓就有好多座。

各个时代的诗人都从他们所处的时代,从他们各自的立场、际遇出发来理解王昭君的故事,塑造王昭君的形象。

或叹其红颜薄命,或写其凄苦无告,或谴责毛延寿丑化真容,或寄托民族屈辱之愤。

大多数诗中的王昭君都是留恋君恩,诗中流露的感情多是怨而不怒。

最普遍的主题是描写昭君的“悲怨”,是对昭君离汉出塞、远嫁匈奴所作的哀怜。

这大概也是人们最早对昭君故事所表现的主题。

据《旧唐书・音乐志》所记,就有称作《明君》的“中朝旧曲”,说是“汉人怜其远嫁,为作此歌”。

这个说法不一定可靠,但“怜其远嫁”这点确实是歌咏昭君诗篇中最早的主题。

如南北朝时鲍照的《王昭君》、陈后主的《昭君怨》、庾信的《昭君辞应诏》,李白的《王昭君》、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三)》等等。

这些诗歌,所写内容,大体是昭君出塞道路风霜之苦,远嫁身世之悲,异地的乡国之思,当然也寄寓着对幽闭汉宫的怨恨。

昭君自有千秋在

昭君自有千秋在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二、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1、条件:国力强盛、骑兵强大、夺取河套 和河西走廊地区 2、概况 时间: 公元前119年(西汉武帝时期) 指挥:卫青、霍去病 地点: 漠北 3、影响:匈奴无力对抗西汉,部分西迁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三、昭君出塞 1、背景: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同西汉订立 和好盟约 2、昭君出塞 原因: 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 经过: 汉元帝把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 意义: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 贡献
南匈奴内迁 请求归附、 和亲
昭君出塞
东汉时期
南匈奴内迁 北匈奴骚扰边境, 被打败。部分西迁 窦固、窦宪先后 反击,大破匈奴
本课知识点:
一、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二、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1、西汉初年与匈奴的和亲政策 2、汉武帝时与匈奴的战争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前119年,漠北战役 3、汉元帝时与匈奴的和亲
在今内蒙古呼和 浩特市南郊10公里处, 有一座著名的昭君墓。 墓上草色青青,树木 葱翠,在塞北茫茫的 沙漠中格外耀眼。墓 前矗立着董必武《谒 昭君墓》的诗碑,诗 中赞扬王昭君促进汉 族和匈奴友好相处的 历史贡献,说:“昭 君自有千秋在,胡汉 和亲识见高。”这里 的胡就是指匈奴。
昭君自有千秋在 胡汉和亲识见高 胡:匈奴 汉:汉朝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鸣 镝 无 声 五 十 年 。
何 如 一 曲 琵 琶 好 , 长 城 万 里 遍 烽 烟 。 汉 武 雄 图 载 史 篇 ,
—— 翦 伯 赞
想一想
匈奴与西汉的关系发生哪几次变 化?造成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西汉初年
规 律 综 合 国 力 决 定 民 族 关 系
:

诗内诗外说昭君

诗内诗外说昭君
E S S A Y { 散 文皿
诗 内诗 外说 昭君



昭君墓 倒没 什 么看 头 一 座 大的土堆 而 已 ,平顶 .上 面建有 亭子 ,可 供 游人 凭高远 眺 。墓周 围芳草 萋萋 ,绿 草 如织 ,爬满 了许 多藤 类植物 ,有 许 多不 知 名的小花 开得倒 也惹 眼 ,使人 平 白想 起这位 汉家 女子 当年 也就 如 这遍布草原上 的碎 花一般 ,寂寞地一年一年开放 着 王 昭君是 中 国历 史上许 许 多多和 亲女人 中的一 个 ,关 于她 出嫁后 的事 情 ,由于 当时匈 奴属游 牧 民族 没 有文字 记载 ,查不 到直接 的佐证 资料 , 后 人也就 只能从 汉朝 关于 匈奴 的一 些记载 和 民间传说 中得 到一星 半点 。大 约知道她 先嫁 给呼韩 邪单 于 .生 了一个 儿子 ,但 呼韩 邪单干 第二年 就死掉 了 .复株 累单于 继位 ,王 昭君 依匈 奴 的风 俗 又嫁 给 了复株 累单于 ,并生 有 二女 。谁 知复株 累单 于相 当短命 ,公元前 2 0年 又死掉 了 ,就 此昭君寡 居 , 时仅三十三 四岁 ,一直 到老 。 昭君 死后 ,据说 葬于 呼和浩特 市 郊 .也就 是今 人凭 吊的 青冢 。走 进青 冢 ,迎 面是一 座巨 大的石碑 ,碑 上镌刻 着已故 国家 副主席 董必武 的诗 作 < 谒昭君墓 > : “ 昭君 自有 千秋在 .胡汉 和亲识 见高 。词客各抒胸臆懑 , 舞 文弄 墨总徒 劳 。 这样 巨 大的石 牌竖 在刚进 门的大 道上 ,非常显 眼 ,这 似 乎是 官家对 于昭 君的一 种高 度评价 ,用 胡汉 和亲识 见高 ”来对汉 朝 以 来 的和亲制度盖棺定论 。但我觉得有意 思的是 词客各抒 胸臆 懑 这一 句 , 由此我 可以 想象 出 围绕 昭君 出塞历 朝历代 一定有许 许 多多的政 治家 诗 人在 唱着不 同的 调 ,抒发 着不 同的情 .言着 不 同的志 。于 是 .秋 日的某 一 天凭 吊完 昭君墓后 .我 忽然来 了兴趣 ,翻厢 倒柜地 找寻 了许 多关于 昭君的 诗 词歌赋 一个一 个地打 开 来 .看看 这些文 人骚客 都在 抒发什 么样 的 胸

2024年内蒙古昭君墓导游词_1

2024年内蒙古昭君墓导游词_1

2024年内蒙古昭君墓导游词2024年内蒙古昭君墓导游词1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市南9公里的大黑河南岸冲积平原上,。

墓身为人工夯筑的封土堆,矗立在一片平畴中,更显其巍峨高耸,姿态雄伟。

远望陵墓呈青黛色,唐朝诗人杜甫到此游览时,曾留下过"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诗句。

据说每年"凉秋九月,塞外草衰"的时候,唯有昭君墓上草色青青,因此,历代相传称为"青冢";还有一种说法,蒙语称"特本儿乌尔虎",古时称"青冢"。

因此"青冢拥黛"被誉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

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秭归宝坪(今属湖北省兴山县)人。

相传有"落雁"之美,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昭君自愿出嫁远入匈奴,后立为宁胡阏氏,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昭君出塞"的故事。

唐代杜信《通典》中最早记载了这座昭君墓,以后历代记载甚多,昭君墓封土堆,高达33米,占地1.3公顷。

墓前有平台及阶梯相连,与中原地区汉代帝王陵墓的形制颇近。

第二层平台及墓顶各建有一亭。

伫立墓顶,极目远眺,阴山逶迤峥嵘,平畴阡陌纵横,墓草青青,古木参天。

昭君墓周围景色宜人,加上晨曦或晚霞的映照,墓地的景色似乎时时都有变化。

民间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峰,午如钟,西如纵",更增添了昭君墓这一塞外孤坟的神秘色彩。

墓前侧有文物陈列室展出昭君有关文物。

墓前立董必武题《谒昭君墓》诗碑,诗曰:"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诗碑后侧还竖立有历代歌颂昭君功绩的石碑7通。

诗碑前方有新近落成的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马上并辔而行的大型铜铸雕像,雕像高3.95米、重5吨,形态逼真,两匹骏马相依,单于和阏氏英姿丰采,沉浸在一片和睦、喜悦的气氛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号( )
A.蒙古 B.吐蕃
C.匈奴
D.契丹
3.下面是发生在两汉时期的几个历史事件,使匈奴不能再与西
B 汉抗衡的是( )
A.公元前200年汉高祖派兵抵御匈奴
B.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C.汉武帝派兵攻打匈奴,夺得河套地区
D.东汉时期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4.汉武帝时期改变汉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为进攻政策
二、材料题
昭君出塞和汉初的“和亲”政策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 都是通过“和亲”换取和平
不同点: 汉初“和亲”是被迫的,没有有效阻止匈奴
南下侵扰;“昭君出塞”是情愿的,促进了 汉匈之间的友好相处和经济文化交流。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作战双方: 西汉 匈奴
漠 作战时间: 公元前119年 北 战 指 挥 者: 卫青 霍去病 役
结 果: 汉朝大胜而归 影 响: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部分匈奴人开始,封为昭君,晋因避司马 昭讳,改称为明君或明妃。西 汉南郡秭归人。竟宁元年(前 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请 求和亲,昭君自愿请求嫁于匈 奴。被单于封为“宁胡阏氏”。 “宁胡”即胡汉和平安宁之意。 “阏氏”即皇后。昭君姿容艳美, 光彩照人,通情知理,深得呼韩 邪单于的宠爱。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匈奴的兴起 冒顿单于的主要功绩
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汉初的和亲政策 汉武帝的反击,卫霍破匈奴 昭君出塞-— 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
一、选择题
C 1.第一次统一我国北方草原的少数民族是( )
A.蒙古族 B.突厥族 C.匈奴族 D.党项族
2.“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
弓刀。”诗中“单于”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首领的称
影响: 使匈奴族迅速崛起,势力不断壮大,进入鼎
盛时期。
找一找
清晨,我们骑着马从定居点出发去放牧,我们 最主要的产业是冶铸业,我们的武器都是些锋利 的青铜器,我们不会农耕,汉朝人为我们生产, 明天我们将掠夺更多的财富。
以上短文有几个地方说法不合理,请找出来。
⑴定居点 ⑵最主要的产业是冶铸业 ⑶武器是青铜器 ⑷我们不会农耕
思考
材料一:董必武的诗中赞道: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材料二: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 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 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请大家结合这两段材料, 说一说: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
昭君出塞50年,边境安宁,百姓免遭战争 之苦,促进了汉族与匈奴的友好相处,推动了 汉匈两族的经济文化和民族融合。昭君出塞为 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阅读教材,思考:
(1)冒顿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 (2)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1.冒顿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
时间: 秦汉之际 地点: 蒙古草原
首领: 冒顿单于
原因: 军事上: 骑兵力量强大
经济上: 畜牧业、手工业发达,农 业
开始起步。
二、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匈奴
和亲 白登 之围
漠北 之战
卫霍 青去

昭君出 塞
和亲
请求 和亲
汉高祖
汉武帝
汉元帝
西汉
西汉和匈奴之间的关系:
时间
汉匈关系
西汉初年 汉武帝时期 汉元帝时期
和亲 战争 昭君和亲
特点:
有战有和,以和为主流
关系1:汉初的和亲
什么是“和亲”政策?西汉初期对 匈 奴为什么要采取“和亲”政策?
在昭君墓园内,耸立着一座高大的汉白 玉碑,上面镌刻着董必武题写的《谒昭君墓》 七绝诗一首: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学习目标
掌握匈奴族的兴起及其与汉朝之间的关系, 认识呼韩邪单于与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做 出的重大贡献。
学习重点与难点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昭 君出塞是本课的重点。
答:和亲政策是以汉族皇室公主嫁给其他民族的 首领,同时每年赠以大量财礼来维持和平相处和臣属 关系。
汉初的主动和亲是无奈之策。 (与当时匈奴强盛相比,西汉初年经济萧条,百废待 兴。经济实力不足,导致军事上没有能力取胜!)
想一想
为什么汉武帝时期开始大规模反击 匈奴?
答: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实行大一 统的统治,使汉王朝进入鼎盛,具备了反击匈奴 的条件。 (国力强盛是关键)
A 的主要原因是( )
A.西汉国力的强盛
B.匈奴的分裂
C.卫青、霍去病的英勇抗击 D.张骞出使西域的成功
5.一位古代诗人在《题昭君出塞图》中写道:“草黄沙白
马如云,落日悲笳处处闻,此去妾心终许国,不劳辛苦汗
C 三军。”这首诗反映的是哪两个政权之间的关系( )
A.汉与蒙古
B.汉与突厥
C.汉与匈奴
D.汉与吐蕃
关系2:汉武帝反击,卫、霍破匈奴 公元前119年漠北战役
卫青
卫青,人称汉朝第 一将。在汉武帝实施 的反击匈奴的战争中, 屡次奉命出征,均大 获全胜,和霍去病一 起,取得了反击匈奴 的全面胜利。
史书说:卫青为人,
谦虚爱士,深得部下 拥戴。
霍去病
西汉著名将领。 河东平阳(今山西临 汾西南)人。武艺高 强,善骑射,前后 六次出击匈奴,每 战皆胜,深得武帝 信任。但少年得志, 不恤士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