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石雕经幢的形式及来源
寺院石雕牌坊的历史变迁及介绍
寺院石雕牌坊的历史变迁及介绍石雕牌坊之所以会在历史中存在,并将这种建筑形式流传至今,是有一定原因的。
正如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观念:物竞天择一样。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石雕石雕牌坊牌坊的历史,本文通过大量的信息调查并进行实地走访,获取了不少有价值的信息。
石雕牌坊这种建筑最早起源于秦汉时期,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后,其艺术表现形式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在最初,石雕牌坊的外观造型种类少,功能单一,一般是作为一种标志坊而存在,没有更多的文化意义,完全是以石材建筑雕刻品的形式存在。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地将更多的信息赋予到了这种别样的建筑上去。
在过去,牌坊的制作材料有很多种,比如钢筋水泥,也有木制的,而今最多的还是石制的。
我们都知道木材、混凝土这两类石材对于放在室外的牌坊来说有许多明显的缺点,如木材易腐烂,混凝土室外摆放时间长之后容易裂,保存时间不够长,但是又不得不这样做。
过去用水泥做、用木头做大多数因为那时的机械设备有限、技术有限,没办法将一根根超重的石头组合在一起。
而近几十年,人们完全有能力建造像样的、保存时间长久的石雕牌坊了。
惠安,曾获得东亚文化之都的荣誉称号,在历史上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七点,这里的雕刻艺术风格不仅继承了我国几千年的文化特色,还将全球各地的艺术创作理念,文化特色进入其中,可以说现在的惠安石雕早在千年以前就已经具备国际范儿了。
石雕牌坊在近些年的艺术风格越来越多元化,不再是一个地区的标志了。
澳门的大三巴牌坊、上海城隍庙标志坊、北京大街小巷中的牌楼、各大寺院山脚下的石雕牌坊、风景名胜区的入口标志坊、农村入口的村牌坊,正是这些不同地区的不同牌坊,组成了中国石牌坊建筑的独特风格。
现在牌坊也已经很多种类了,为了加以区分,人们将其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
从外观形式上,有冲天式和不出头式,各有其象征寓意。
冲天式的牌坊一般是在街道上比较多,而不出头式的牌坊则一般出现在宫苑内。
牌坊还根据立柱数量和门洞的数量分为“一门两柱”、“三门四柱”“五门六柱”等风格,不同的牌坊还根据其顶上的层数分为单层牌坊、三层牌坊、五层牌坊等等,目前国内最大的牌坊就是北京的五门六柱十一楼牌坊。
浅析大足石刻博物馆的大钟寺经幢
浅析大足石刻博物馆的大钟寺经幢大足石刻博物馆是中国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
博物馆以其丰富的石刻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大钟寺经幢是博物馆内的一个重要展品,被誉为中国石刻艺术的珍品之一。
本文将对大钟寺经幢进行浅析,介绍其历史背景、艺术价值以及现今的保护与研究情况。
大钟寺经幢是大足石刻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是在唐代大慈恩寺遗址中发现的一组石制建筑物,经过多年的保护和修复,如今被搬运至博物馆进行展示。
大钟寺经幢是唐代大慈恩寺的遗址,大慈恩寺是当时中国佛教的重要寺庙之一,规模宏大,气势恢宏。
大钟寺经幢是寺内的一组建筑,其规模庞大,雕刻精美,是唐代中国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一。
大钟寺经幢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其雕刻工艺和艺术风格上。
大钟寺经幢包括经幢本身和经幢座两部分,经幢本身是一个直立的石柱,上面雕刻着佛教经文和精美的图案,经幢座则是支撑经幢本身的石座,同样也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在这些图案中,不仅有佛教神话故事的描绘,还有印度故事和中国故事的结合,展现了唐代中国与印度文化相互交融的特点。
这些雕刻精美的图案,细腻的线条,瑰丽的色彩,都展现了唐代中国石刻艺术的高超工艺和独特风格,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除了其艺术价值,大钟寺经幢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作为唐代大慈恩寺的一部分,大钟寺经幢见证了唐代佛教的繁荣和发展,反映了唐代中国社会、宗教、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历史信息。
大钟寺经幢也是唐代中国石刻艺术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对于研究唐代中国的石刻艺术和宗教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在当代,大钟寺经幢得到了国家、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有关方面加大了对大钟寺经幢的保护和修复力度,维护了其完整性和原貌。
也对大钟寺经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通过对其雕刻内容的解读和对其历史背景的探究,加深了人们对大钟寺经幢的认识。
大钟寺经幢也通过展览和学术交流等形式,向公众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风采和历史价值,引发了人们对唐代石刻艺术和佛教文化的兴趣。
浅析大足石刻博物馆的大钟寺经幢
浅析大足石刻博物馆的大钟寺经幢大足石刻博物馆位于重庆市大足区,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石刻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主要保护和展示地。
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石刻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大钟寺经幢。
大钟寺经幢是中国石刻艺术史上的杰作,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就大钟寺经幢进行浅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古老艺术品的魅力所在。
大钟寺经幢是大足石刻博物馆内的一件镇馆之宝,它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经幢是佛寺的标志性建筑,用以安放佛经、经文等,以示尊重。
大钟寺经幢以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而著称,被誉为“东方石窟之最”、“中国石刻之冠”。
大钟寺经幢共有十三层,高达30米,整体呈六角形,由数千块巨石堆砌而成。
整个经幢雕刻精美,刻工细致,每一块巨石上都雕刻有佛陀的形象、经文、装饰等内容,艺术价值极高。
大钟寺经幢的雕刻内容丰富,除了佛陀的形象外,还有僧侣、信徒、神兽、花鸟等,展现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和宗教文化。
在大钟寺经幢的雕刻中,还出现了一些印度、波斯、亚美尼亚等地的外来文化元素,这反映了当时大唐帝国对外交往的广泛与开放,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除了规模宏大、雕刻精美外,大钟寺经幢还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
它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古代建筑和雕刻艺术相结合的杰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大钟寺经幢还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力,它是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见证,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宗教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博物馆内,大钟寺经幢被精心保护和展示,游客可以近距离欣赏到这一古老艺术品的美丽。
除了大钟寺经幢之外,博物馆内还收藏了大量的石刻作品,如卢舍那大佛、宝斗塔、大足石刻造像等,展示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发展历程和风采。
博物馆还积极开展相关的文化交流和展览活动,推动大足石刻的保护、研究和传播。
通过博物馆的努力,大钟寺经幢等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欣赏到这些宝贵的艺术品。
经幢的名词解释
经幢的名词解释经幢是佛教词汇中的一个专有名词,用来形容佛殿和寺庙的建筑物中的柱子或者柱廊。
在佛教寺庙中,经幢起着承重的作用,同时也被视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代表着佛教的信仰、宗教文化及建筑艺术。
在中国古代,佛教寺庙的布局常常以经幢为核心,围绕着它的中轴线进行布置。
经幢一般由石材或木材制成,高大而稳固,在佛殿内部或者寺庙的门廊上随处可见。
经幢的形状多样,可以是圆柱形、方柱形或者八角形,通常有多层楼梯式的结构,上方镶嵌佛教经文或雕刻佛像的浮雕。
这些浮雕往往描绘佛教知识、佛教故事或者神佛形象等。
经幢是佛教寺庙中重要的装饰元素之一,它不仅是建筑物的构件,更承载着佛教文化的精髓。
佛经是佛教信徒心灵的重要寄托,而经幢则是佛经的象征,以其高耸挺拔的姿态和华丽的雕刻,使寺庙焕发出崇高庄严的气息,让信徒们更加虔诚地参拜和念经。
经幢也是佛教文化传承的重要方面。
在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各个时期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影响,有许多历史寺庙被毁坏或者重建。
然而,经幢作为寺庙的核心元素,往往能够幸运地保存下来,成为了重要的文化遗产。
通过对这些经幢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佛教文化的历史沿革,以及古代建筑技术和艺术风格的演变。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经幢的认识已经不再局限于宗教信仰的维度,更多地将其视为一种文化资源和精神符号。
经幢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艺术爱好者的关注。
他们通过欣赏经幢上的雕刻艺术和文字寓意,感受佛教文化的智慧和美学价值。
此外,经幢还具备一定的考古价值。
在对古代寺庙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经幢往往是重要的发现之一。
通过对经幢的形态、材料和装饰特点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古代寺庙建筑的风格、建造技术和文化传统,进而推断出古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
最后,经幢也是佛教思想的象征。
佛教倡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以解脱生死轮回的苦难。
而经幢正是佛教智慧的寄托,它高高矗立在大地之上,成为人们思考生活意义和超脱尘世的引导。
浅析大足石刻博物馆的大钟寺经幢
浅析大足石刻博物馆的大钟寺经幢大足石刻博物馆是位于中国重庆市大足区的一座石刻艺术博物馆,被誉为“东方雕塑之都”。
其中最著名的展品之一就是大钟寺经幢。
大钟寺经幢位于大足石刻博物馆的主展场,是一座高约14米的十层佛经石塔。
它由平面呈圆形的基座、十层塔身以及尖顶组成。
整座经幢共有26个面向,每面飞檐下都有四个小佛,共计104尊,充满了浓郁的佛教氛围。
经幢采用刻石雕塑工艺,每层的石雕都精确而精致,给人一种宏伟而庄严的感觉。
大钟寺经幢的创造性和艺术性非常突出。
它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石刻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而大钟寺经幢作为中国古代石刻的杰作之一,集中展示了中国古代雕刻技术的高超和独创性。
其精细的雕琢和栩栩如生的形象给人以一种无比的震撼和敬畏之感。
大钟寺经幢在艺术表现上融合了佛教文化与民间文化的特点。
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钟寺经幢则通过石雕的形式将佛教思想和教义展现得淋漓尽致。
经幢上的佛像形象生动可爱,姿态各异,富有鲜明的民间特色。
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的表达方式,也是人们对信仰和智慧的崇敬。
大钟寺经幢在历史和文化意义上也具有重要价值。
它是中国石刻艺术的杰作之一,代表了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最高水平。
它也是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史的重要遗产之一,对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史和佛教文化史具有重要意义。
大足石刻博物馆的大钟寺经幢是一座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石刻艺术品。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石刻艺术的杰出成就,也是中国古代艺术和佛教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作为大足石刻博物馆的一部分,大钟寺经幢吸引了无数游客和艺术爱好者的目光,成为了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古代寺院石雕牌坊又是什么样的
古代寺院石雕牌坊又是什么样的寺院是石雕牌坊摆放的常用地点,寺院牌坊也称之为山门,山门也可以解释成三门,这些都是可以解释的通。
山门者,山前之门也,之指进入寺庙之前,需要通过的门,一般山门表示进入了寺庙,进去以后一定要循规蹈矩,不可冒犯菩萨和神灵。
至于三门,因为山门大部分以三门建造,分为左侧的空门,中间的无相门和右侧的无作门,其实三个门都是一样的,只是希望达到的修行宗旨不一样,左侧的空门,表示看透世界的一切,一切成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无相门,修行的是无相,相这里表示的是心情激动的意思,无论什么事情,一定要做到平常心对待,无相即有相,有相则无相。
而无作门,表示摆脱功名利禄,因果本已注定,无作无为,主要指不要过于强求,随性随心而为。
这就是三门的意义。
寺庙在古代大部分都建造在山上,中国人认为,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所以人们始终认为山中是有神佛的,认为神仙一定是住在山里,因为那里人少,久而久之,寺庙也大多会建造在群山之中,一般的寺庙会在山下建一座石雕牌坊,也就是山门摆放在当地,成为整个寺院的最前面的大门。
这也是因为在古代,山上的土地不值钱,所以寺庙在人们心中都有很高的地位,很多帝王也会信奉佛教,自然寺庙地盘大,也就造成了当时山门这种建筑的兴起。
山门的兴起要从南北朝时期开始,那个时候,寺庙被广泛的建立,很多人为了躲避战乱,都去寺庙混口饭吃,寺庙的人也需要吃饭,所以会申请下来一大片土地,在山上进行耕作,用山门可以很好的把寺庙的范围给分割出来,一般兵卒不太会为难当时非常火热的寺院众人,也就让进入山门的人乐得清静。
除了这样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山门很好的作为一个道路的指示建筑,在古代,上山是非常麻烦的,虽然条条大道通罗马,但是有些山林还是非常危险的,寺院会修建一座高耸的牌坊,让人们很远就可以看到,这样大家随着修建的道路上山,也就会少了非常多的危险。
最初的寺庙山门牌坊是木头做的,因为石雕加工的工艺并不成熟,那个时候,高耸的木头立起来,就好像我们在电视中看到的中国抗战时期山匪的营寨,虽然这样比喻不恰当,但是最初的山门就是几根高耸的立柱,上面架着一个牌匾。
寺庙建筑装饰石雕艺术研究
寺庙建筑装饰石雕艺术研究寺庙建筑装饰石雕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精髓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寺庙建筑装饰石雕艺术发展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下面本文将就寺庙建筑装饰石雕艺术的历史、风格、特点及其表现形式等方面做一些探讨。
历史:寺庙建筑装饰石雕艺术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岩石艺术,早在远古时代,中国的祖先就善于利用天然岩石雕刻,将其用于装饰陵墓或祭祀场所。
到了汉代,出现了以大型佛像为主题的石雕艺术,此时的石雕艺术已逐渐成为装饰寺庙建筑的主要手段。
而唐代是寺庙建筑装饰石雕艺术的鼎盛时期,艺术家们运用各种技法和手段,打造出了众多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留下了丰富的艺术遗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断演变,丰富了中国造型艺术的内涵。
风格:寺庙建筑装饰石雕艺术的风格多种多样,从古老粗犷的山岩雕刻到唐代细腻精致的石刻,再到明清时期艺术风格的种类之多,匠心之高,堪比全球,这些代表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自由发展的历程,迎来了世界范围内的康庄大道。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风格。
例如唐代佛教石窟和佛像,其风格偏向于理性、平衡、和谐、稳重;而明清寺庙建筑装饰石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镂空石雕,其风格则多以细腻、精巧、奢华为特色。
特点及表现形式:寺庙建筑装饰石雕艺术独具特点的一个方面就是“寺”和“塔”、“庙”、“院”、“阁”等建筑形式紧密结合。
例如,在文殊院、法华寺等佛教寺庙中,石雕精美的佛像、雕花花饰、雕龙狮子等装饰构筑物,往往以石刻形式固定在建筑物墙壁和柱子的表面上。
这种建筑和石雕的无缝结合使寺庙建筑装饰石雕艺术更为鲜明而独特。
在寺庙建筑装饰石雕艺术中,常见的表现形式有浮雕、高浮雕、透雕、阴刻、阳刻、镂空等。
其中,浮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技法,具有垂直的立体感。
长生殿壁画中的唐卡浮雕,草堂建筑顶角的描塑、又如羊城六榕寺的柱雕、嵊州古庙志敬寺的门楹浮雕、千佛崖浮雕等,都是此种表现形式的典型之作。
浅析大足石刻博物馆的大钟寺经幢
浅析大足石刻博物馆的大钟寺经幢大足石刻博物馆是一个位于中国重庆市大足区的博物馆,以收藏、研究和展示大足石刻而闻名。
大钟寺经幢是博物馆的一件重要藏品。
大钟寺经幢是中国古代佛教寺庙中常见的建筑,用于收藏佛经、宝典和木刻经幅。
大钟寺经幢建造于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高达9.75米,是中国石刻建筑的杰作之一。
经幢由石制底座、经幢本身和顶端组成,整体呈锥形结构。
底座为方形,上层有四个角花藻纹,整体造型规整。
经幢本身由石质圆柱组成,分为五层,每层上下有卷云纹和莲瓣纹装饰,石材坚固耐用。
顶端为多层塔刹式建筑,造型精美典雅。
大钟寺经幢不仅在建筑结构上表现出石刻的技艺,还在内容上展示了佛教文化的丰富内涵。
经幢的中央花饰有五仓永住佛和进贤菩萨的浮雕,象征着佛法的广泛传播和佛经的宝贵保存。
经幢的每层面都刻有木雕佛像,包括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等,栩栩如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大钟寺经幢还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备受瞩目。
通过对比其他石刻经幢,可以发现大钟寺经幢的特点在于其造型简洁大气,雕刻细腻精美。
经幢的顶端不仅采用传统的宝塔造型,还加入了许多立体的装饰,如塔刹、宝盖和莲花等,使整个经幢显得更加华丽和庄重。
经幢的每个部分都被雕刻得栩栩如生,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展示了雕刻艺术的高超技巧和艺术家的精湛工艺。
大钟寺经幢是大足石刻博物馆的一件重要藏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石刻艺术的辉煌成就。
通过对大钟寺经幢的赏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的石刻艺术。
寺庙建筑装饰石雕艺术研究
寺庙建筑装饰石雕艺术研究寺庙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寺庙建筑中的石雕装饰更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石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工艺之一,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中寺庙建筑装饰石雕更是承载了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
本文将针对寺庙建筑装饰石雕艺术进行研究,探讨其历史渊源、艺术特点以及传承发展。
一、历史渊源在中国古代,寺庙建筑的石雕装饰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随着佛教的传入,寺庙建筑及其装饰的石雕艺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在隋唐时期,寺庙建筑的规模日益扩大,石雕艺术也在寺庙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据传宋代的名匠白居易在《访菩提寺诗》中写到:“石榴车转莲花盖,画阁罗成瑞雾筵。
”可见在当时,寺庙建筑装饰石雕已经呈现出了一定的规模和艺术成就。
随着历史的变迁,寺庙建筑装饰石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色。
无论是在雕刻技艺上,还是在艺术表现上,寺庙建筑装饰石雕都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特点。
寺庙建筑装饰石雕艺术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二、艺术特点寺庙建筑装饰石雕艺术在形式和意义上都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首先在形式上,寺庙建筑装饰石雕艺术的形式多样,线条流畅,雕刻细腻,造型生动,栩栩如生。
无论是石狮、石龙、石狗等各种动物,还是佛像、神兽、飞天、仙者等各种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都展现出了石雕艺术的独特魅力。
其次在意义上,寺庙建筑装饰石雕艺术具有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
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下,寺庙建筑装饰石雕中常常出现了佛教神话传说、佛教经典故事以及佛教中的各种神祇形象,这些雕刻作品反映了佛教信仰的内涵和精神世界。
寺庙建筑装饰石雕中还融入了道教、儒家等其他宗教文化元素,展现出了多元化的宗教文化融合,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三、传承发展寺庙建筑装饰石雕艺术的传承发展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
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寺庙建筑装饰石雕艺术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为了传承和发展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加强对寺庙建筑装饰石雕艺术的保护和研究。
寺院石雕经幢塔雕刻
寺院石雕经幢塔雕刻石经幢是佛教寺院的一种法器,中国的寺院建筑保留了传统的文化魅力,在继承印度佛教的基础上开创了具有盛唐特色的文化魅力,让我们至今还能够透过佛教寺院建筑看到盛唐遗留的哪些痕迹。
在寺院建筑中,石雕经幢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形态各异、造型多样的建筑,让我们能够解读更多不同的佛教文化。
石经幢也叫经幢塔、经幢台、石幢,放置在佛教道场室外的石经幢一般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
石经幢的核心部分就是幢身,上面会刻写佛教经文、浮雕佛像等,经文内容一般是陀罗尼经。
其余部分则根据实际需要搭配不同的花草植物或者是山水云纹。
佛教寺庙经幢雕刻样式呈一个圆锥体形,从下往上的直径越来越细,到经幢的顶部则一般都是尖尖的。
现在的石经幢一般会采用花岗岩石材进行加工制作,高度在5米以上。
其中以青石及芝麻白石花岗岩最受寺庙青睐,能满足需求,性价比也很高。
每一座石经幢基本都是采用浮雕与沉雕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层次分明,表现力很强,在不同的宗派中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经幢的表面通常会根据石料采用不同的表面处理方式。
在部分磨光的情况下,有些非光面以机切面展示,有些则是荔枝面或者龙眼面。
花岗岩石料的颗粒越细,越适合采用龙眼面的做法,反之则一般用荔枝面。
现代制作石经幢的厂家主要分布在福建、重庆、河北、山东等几个省市地区,其中福建厂家制作的石经幢还远销东南亚地区及我国台湾地区。
石经幢几乎在每个略有年限的寺庙中都存在,在普通民众看来,这种经幢是用以体现寺院的庄严,令人肃穆。
在寺院里常用的石雕经幢塔不仅是寺庙的这种装饰艺术工程建筑,它的室内设计风格及其上边的装饰图案针对现代建筑设计全是很好的素材图片。
特别是在是在园林景观上能够采用的地区有许多,针对现代主义设计有许多启迪,主要有下列好多个层面。
一个寺庙的灵性直接表现在整体的建筑上,走进去会不自觉地感到虔诚、平静和安心,而且总感觉在寺庙里祈求的福会更加灵验,石雕产品的装饰是寺庙的重要组成部分,惠安石塔厂家巧夺天工的传统石雕雕刻,精美绝伦的产品展示,为佛门庙宇增添了古韵气息。
泉州·承天寺石经幢(原通天宫石经幢)
泉州·承天寺石经幢(原通天宫石经幢)泉州承天寺石经幢,原位于泉州市鲤城区通天宫后(现机电厂内),为便于保护,1990年移置承天寺最后一进殿堂文殊殿前。
经幢通高约7米,13层。
底座为八角形,共7层,高3.5米。
幢身作八角形,每面0.20米,高1.50米,刻尊胜陀罗尼经,但大多已风化剥落,字迹辨认不清。
经幢造型完美,雕刻精致,保存基本完整,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经幢与丰州桃源宫尊胜陀罗尼石经幢形制大致相同,故被推定为宋建。
除了这一座原汁原味的石经幢外,某人在承天寺内还看到两对根据部分残件修复而成的石经幢,以及十多座或旧或新的小型实心佛塔。
此外,承天寺作为泉州的三大禅院之一,还有不少值得参观的地方,为方便介绍,且容某人从山门开始按顺序一一道来。
山门在寺院的西南方向,看起来很不起眼。
承天寺又称月台寺,故门上悬有“月台”二字匾额。
传说旧时“月台”二字时竖时横,有“月台倒影”之奇。
两侧墙面上有弘一法师题联。
进入山门,有一甬道直通天王殿。
甬道南侧并排七座实心佛塔,间植古榕五株。
旧称这五株古榕的枝条从不越出墙外,有“榕不过墙”之奇。
某人实地观察了一下,发现这些古榕的枝条均往北向生长,确实循规蹈矩,未逾墙一分。
甬道北侧开有一小门,门内有一“月台别院”,现为弘一法师纪念堂。
甬道北侧墙面上还镶有两块石碑。
甬道北侧尽头就是天王殿。
殿前有一座青石砌成的香炉,炉顶小石狮嘴巴能吐青烟,称“狮子吐烟”。
殿前石阶上嵌着一块长石条,一枝淡红色的梅花映现石上,传说有暗香浮动,称“梅石生香”。
只可惜游览时间有限,又一心惦记着石经幢,结果漏看了此二处。
天王殿后与弥勒殿前之间分立一对石幢和石塔。
石幢高约5米,有明显的修复痕迹,但原构部分还是颇有可观之处,特别是第四层幢身所刻经文大部分还是比较清晰的。
弥勒殿前的一对古代“消防池”,被用来种植荷花,真是别出心裁。
大雄宝殿与放生池之间也分立有一对石幢和石塔。
关于这对石幢,也有一段传说。
浅析大足石刻博物馆的大钟寺经幢
浅析大足石刻博物馆的大钟寺经幢大足石刻博物馆是中国重要的石窟艺术博物馆之一,位于重庆市大足区。
博物馆收藏了丰富的古代石刻,其中最著名的是大钟寺经幢。
大钟寺经幢是中国古代寺庙建筑中一种独特的石制建筑物,起源于印度佛教。
大钟寺经幢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石制建筑物,起源于印度佛教,流传到中国后逐渐发展成独特的建筑风格。
大钟寺经幢是寺庙门前的一种建筑物,也是佛教文化的象征之一。
大钟寺经幢一般由石头制成,高大挺拔,通常有多层,每层都有不同的造型和装饰,犹如一座石制的塔楼。
大钟寺经幢的顶部则是一个巨大的钟,钟声在整个寺庙中回荡,给人带来庄严肃穆的氛围。
大足石刻博物馆的大钟寺经幢也不例外,它是世界最高的石刻经幢,高达46.5米。
大钟寺经幢始建于约1300年前的唐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制经幢之一。
它采用了独特的十三级结构,每个级别都有不同的造型和装饰,包括石雕花卉、佛像和佛教图案等。
整个大钟寺经幢共有五十余层,每一层都是独立的石块拼接而成,每层之间都有精致的雕刻图案,雕刻技艺精湛,栩栩如生。
大足石刻博物馆的大钟寺经幢不仅在高度上令人叹为观止,其精湛的雕刻工艺也令人惊叹。
经幢上的雕刻题材丰富多样,包括佛陀的生平事迹、佛教传说故事以及佛教图案等。
这些雕刻既体现了佛教文化的独特之处,也展现了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魅力。
大钟寺经幢虽然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侵蚀,但仍然保存完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它不仅是石刻艺术的瑰宝,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
通过欣赏大钟寺经幢,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建筑和佛教文化的魅力。
也让我们意识到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浅析大足石刻博物馆的大钟寺经幢
浅析大足石刻博物馆的大钟寺经幢
大足石刻博物馆是中国著名的文化景点之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之一便是大钟寺经幢。
大钟寺经幢高58.5米,由24层木构楼阁和4层石塔构成,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
大的佛教经幢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大钟寺经幢建于公元1179年,相传是南宋时期的一位佛教高僧杨禅师所建。
其外观独特,塔身以实心的绿色砂岩构建,紧靠着木质楼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大钟寺经幢的塔身由4个相互垂直的砖石构筑物组成,分别代表着四面天空,呈正方形。
塔内设有一通道,供游客参观。
塔内设有3道铜门,上有描绘佛教故事和传说的高浮雕,而其内部还有一个中央柱式建筑和一组石刻佛像,其中佛像最高的有5.7米,令人叹
为观止。
大钟寺经幢的木质楼阁也是这座建筑的亮点之一。
楼阁外形榜首塔身,颇具传统特色,而其内部装饰也相当精美。
楼阁内有一个巨大的银质礼器供着文殊菩萨,而周围则分布了
一系列彩绘木雕佛像。
大钟寺经幢作为中国顶级的佛教建筑之一,它的建造历程同样也经历了许多波折。
在
元代时期,由于动荡的政治局势,这座建筑曾一度遭到了破坏。
但经过后人的修缮和保护,大钟寺经幢得以保存至今,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精华的代表。
2000年,大钟寺经幢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大钟寺经幢是一座别具一格的佛教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之一。
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反映了古代木构建筑的独特魅力。
在今天,大钟寺经幢虽
已成为了一处游客休闲及学习的场所,但它的精神内涵同样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求,成为
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宝库。
浅析大足石刻博物馆的大钟寺经幢
浅析大足石刻博物馆的大钟寺经幢
大钟寺经幢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件石制佛教经幢,其高度达16.3米,重达80余吨。
经幢的基座分为三层,分别为方形底座、八角形底座和十六角形底座,底座高9.9米。
经
幢本身由三层组成,为八角形塔形,高6.4米。
最上层为伞盖状松针式构造,高5米。
整
个经幢造型雄伟,线条流畅,尽显古代石雕艺术的魅力。
经幢正面和背面均雕刻有佛经和菩萨像,共有1600多个山形佛像和佛教故事、世界和平等精美浮雕。
与其他经幢相比,大钟寺经幢的造型更加华丽雄伟,装饰更为繁复,雕工
也更为精巧,被誉为“石刻奇观”。
大钟寺经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始建于唐贞观十三年(639年),由时任大唐王朝镇西节度使的王令建造。
其建造目的是为了祈求世界和平,祈求国泰民安。
经幢的雕刻始
于唐代,历经明、清、民国几个时期不断完善和增添,成为中国佛教石刻艺术的杰出代表
之一。
除了其具有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外,大钟寺经幢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起初,它是为
了佛教宗教信仰而建造,是一件宗教文物。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也成为了一件历史文物、艺术文物、民俗文物和科学文物。
它蕴含着佛法的信仰、尊重历史的关怀、艺术的审美和
科学的研究,是石刻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综上所述,大钟寺经幢作为大足石刻博物馆的一项重要馆藏,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和
艺术价值,同时也代表着石刻文化的精髓和丰富内涵。
在今天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我们需
要更多地关注和研究这些传统文化遗产,以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刻在石头上的佛法——经幢的由来及形制
作者: 黄婷玮[1]
作者机构: [1]西安美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出版物刊名: 文物鉴定与鉴赏
页码: 64-65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19期
主题词: 经幢;种类;形制
摘要:经幢是一种介于建筑与石刻之间的佛教法器。
它是佛教在与中国本土艺术文化融合当中的独创,之前没有出现过,之后也仅仅是在日本、韩国等汉文化圈覆盖的地区存在。
它发于唐也盛于唐,历经五代、宋、辽、金依然流行,只是功能有所发展。
在辽金时期,墓幢成为经幢的重中之重。
元代以后,因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造幢的风气渐渐衰弱,但从未灭绝,民国时仍有经幢的建造。
同时,日本、韩国等地都存在经幢,但是数量远远不及中国。
随后,从佛教法器渐渐演化为民间的葬俗,中国形成了历史上别具特色的“幢文化”。
石经幢名词解释
石经幢名词解释
嘿呀!石经幢这玩意儿,好多人可能不太熟悉呢!那咱就来好好唠唠啥叫石经幢!
石经幢呀,简单说就是一种佛教的建筑!哎呀呀,它可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呢!
石经幢通常是由石头雕刻而成的!它的形状嘛,有的高高瘦瘦,有的矮矮胖胖,不过一般都有个比较明显的柱状结构哇!在这个柱状结构上,会刻满了各种各样的经文和佛像!
为啥要弄这石经幢呢?这可就有讲究啦!一方面呢,它是用来传播佛教教义的呀!想象一下,人们路过看到这些经文和佛像,是不是会受到启发和感化呢?另一方面,它也是佛教信徒表达虔诚和敬意的一种方式哟!
石经幢的历史那可是相当悠久啦!从古代开始,就已经存在了呢!不同的朝代,石经幢的风格和特点还不太一样哟!有的雕刻精细,让人惊叹不已;有的简约大气,也别有一番韵味呀!
而且哦,石经幢的制作工艺那也是相当复杂的!需要工匠们有高超的技艺和耐心!从选材到雕刻,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呢!这得花费多少心血和精力呀!
再看看石经幢在佛教寺庙中的位置,往往都是比较显眼的地方!这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它,感受到佛教的力量和智慧!
哇塞!石经幢可真是佛教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呀!它不仅是一种建筑,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呢!你说是不是?。
浅析大足石刻博物馆的大钟寺经幢
浅析大足石刻博物馆的大钟寺经幢大足石刻是中国唐代至清代时期的石刻艺术代表。
而大足石刻博物馆作为中国保存最完整的石窟艺术博物馆,有许多不同的展品吸引着游客的目光。
其中最著名的展品之一就是大足石刻博物馆内的大钟寺经幢。
本文将从历史、艺术等多个方面介绍大足石刻博物馆内的大钟寺经幢。
大足石刻博物馆内的大钟寺经幢是一座石质塔,高度达到了16.7米,重达124吨。
它的建造始于唐朝,经历了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大钟寺经幢位于博物馆西南部的宝顶山之上,因其高大壮观而备受游客喜爱。
从历史上来看,大钟寺经幢的建造始于唐代开元年间,当时是为彰显佛教文化而建的。
经幢的建造历经了数百年,到了明朝时期,它因年久失修而遭到严重破坏。
然而,在清朝时期,大钟寺经幢经过重修,变得更加完善,至今仍保存完好。
艺术方面来说,大钟寺经幢是一座石质塔。
它非常高大,共有13层,层层叠叠,整齐划一。
作为大足石刻博物馆的代表作,大钟寺经幢融合了汉、唐、宋、元、明、清等多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
它的底部较粗,上部逐渐变细,结构稳固。
整个经幢内外都雕刻了大量的佛像、神像、天文地理图案、人物故事等各种图案,雕刻精美细致,栩栩如生。
尤其是一些阴刻浮雕,细节处理非常精致,极具艺术价值。
总之,大钟寺经幢作为大足石刻博物馆内的代表作,是一座融合了汉、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建筑风格的艺术珍品。
除此之外,它也是一座具有重要文化、历史背景的佛教殿堂。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大钟寺经幢都值得游客的深入了解和欣赏。
佛教石经幢的结构及特征
佛教石经幢的结构及特征佛教有一种法器叫做经幢,也叫幢幡,一般是布织成的,上面通常会将佛经的内容写在上面或者是刻画一些佛像在其中。
但是由于这种纺织品质量再好,在经历一段时间的风吹雨打之后,很容易就变得破乱不堪。
也因此采用石材制作的经幢逐渐代替了过去的丝绸或是纺织品制作的,保持了所有的特点,包括石柱状的几何外观,成为佛教石雕雕刻中的一种。
石经幢虽然只是一种佛教法器,但是也经历着兴盛与衰败的交替,这种事件的形成与佛教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关系。
在中国的唐朝时期,是佛教最为盛行的时段之一,石雕经幢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化,融合了唐朝佛教的文化成型。
在经历了唐中后期的兴盛、宋代的繁荣,到元代以后,开始逐渐走向没落。
唐、宋、元期间的石经幢历史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到达明、清时期,也有一些零星的经幢制造,但无论是在量、质两方上,都和唐宋高峰时期差距很大,其性质和外观形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因此,现代人已早就开始对石经幢这种饱含宗教文化特征的建筑物件进行保护,并进行一定的钻研,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大的参考意义。
现在在各大寺院能看到的经幢基本为石质的造型,立于寺院的庭院内。
造型上有圆柱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多种不同造型,呈柱状。
作为宗教纪念性建筑物的石经幢,其样式也从早前的单层逐渐变为双层直至多层;在雕刻图案上也逐渐变得复杂、精致、美观。
但是无论一座石经幢多么复杂,其通常的结构是固定的。
即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
幢身上通常会刻写佛教经文,最常见的就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白伞盖陀罗尼》、《大悲心陀罗尼》上的经文,因此这一类石经幢也被叫做陀罗尼石经幢。
陀罗尼经讲述的是佛陀与诸菩萨、天帝的一些经典故事,其中不乏佛学思想及道理。
除此以外,《金刚经》、《般若心经》、《弥勒上生经》、《父母恩重经》等也经常会被刻写在经幢上。
石经幢的幢身通常下面会有一个八边形须弥座和仰莲台承托着,显得更加庄重。
石经幢的幢身一般占据总高度的一半甚至更多。
寺庙建筑装饰石雕艺术研究
寺庙建筑装饰石雕艺术研究寺庙建筑装饰石雕艺术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承发扬传统艺术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形式之一。
寺庙的建筑装饰石雕艺术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已经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瑰宝。
从古代到现代,寺庙建筑装饰石雕艺术一直保持着独特的魅力,无论在中国文化中还是世界范围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寺庙建筑装饰石雕艺术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佛教寺庙建筑中,佛教寺庙建筑的石雕艺术是中国佛教史上的精华,是中国佛教文化的灵魂。
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使得寺庙建筑装饰石雕艺术逐渐影响到了建筑文化的各个领域,如宫殿、园林、城墙等。
佛教寺庙建筑装饰石雕艺术的形成源于佛教艺术的发展和殊胜之地的建立。
佛教寺庙建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印度,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中国佛教寺庙建筑的石雕艺术也在此时开始萌芽。
这种石雕艺术在中国的演化中,融入了本土文化的特点,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寺庙建筑装饰石雕艺术。
寺庙建筑装饰石雕艺术的特点十分鲜明,它常常采用各种具有象征性的图案和形态,在设计上融入了佛教信仰和中国传统文化。
这些图案和形态大多引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神话、民间传说和道家批示,这些文化元素的合理组合使得寺庙建筑装饰石雕艺术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石雕技艺运用方面,寺庙建筑装饰石雕艺术也有着其独特的特色,主要表现在材料、制作工艺和艺术手法上。
古代的石雕艺人主要使用石材、青石和花岗岩等硬质石材作为主要材料。
在制作过程中,他们常常采用的是手工雕刻和脚踏回转机雕刻相结合的方法,使得石雕制品更具有艺术性和宝藏价值。
在艺术手法方面,寺庙建筑装饰石雕艺术运用了很多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例如以线条勾勒形体、造形精细等。
在现代,寺庙建筑装饰石雕艺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运用,工艺水平的提高和民族文化自觉的增强,寺庙建筑装饰石雕艺术在创作和制作工艺上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寺庙石雕经幢的形式及来源
石雕经幢是我国佛教石雕雕刻中的一种。
幢,原是中国古代仪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丝织物做成,又称幢幡。
由于印度佛教的传入,将佛经或佛像写画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保持经久不毁,后来改书写为石刻在石柱上。
石雕经幢是在石柱上雕刻经文的多角形石柱。
石柱一般多为四柱形,六柱形,八角形。
石雕经幢的层数也多为两层、三层、四层和六层。
石雕经幢一般立在寺庙的庭院内,主要由基座、幢身和幢顶三部分组成。
三层为基坛,一般石雕经幢的身子是在三层之上,幢身的下面刻经文。
幢身中间一般隔有莲华座、天盖。
三层基坛和天盖上刻有石雕狮子、石雕佛像、天人。
石雕经幢上身一般镌题额或愿文。
多呈六角或八角形。
在我国五代二宋时最多,一般安置在通衢大道、寺院等地,也有安放在墓道、墓中、墓旁的。
幢是一种带有宣传性和纪念性的艺术建筑。
印度幢的形式是在纪念佛的玉垣上刻各种浮雕,也有的在塔前方左右各树一石,宛如中国长方形的碑。
唐宋以来,建幢之风盛行,有为建立功德而镌造的陀罗尼经幢,也有为纪念高僧而建的墓幢。
中国经幢多为石质,铁铸较少。
一般有圆柱形、六角形和八角形。
由基座、幢身和幢顶三部分组成,幢身刻陀罗尼经文,基座和幢顶则雕饰花卉、云纹以及佛、菩萨像。
指刻有经文之多角形石柱,又名石幢。
有二层、三层、四层、六层之分。
形式有四角、六角或八角形。
其中,以八角形为最多。
幢身立于三层基坛之上,隔以莲华座、天盖等,下层柱身刻经文,上层柱身镌题额或愿文。
基坛及天盖,各有天人、狮子、罗汉等雕刻。
一般最常见之经幢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最多,其次为《白伞盖陀罗尼》、《大悲心陀罗尼》、《大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大吉祥大兴一切顺陀罗尼》、《金刚经》、《般若心经》、《弥勒上生经》、《父母恩重经》等。
石雕经幢的盛衰是随着各个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的。
在中国的唐代,佛教是最为盛行的时期之一,作为佛教建筑,石雕经幢也产生于那个时期。
后经过五代、北宋,随着佛教再中国发展的成熟,石雕经幢也达到了高峰,寺庙越多,石雕经幢数量也就更多。
有盛比有衰,到了元代以后,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外教流入中国,石雕经幢建造开始趋于冷却,走向比较平和的阶段。
以致到后来,石雕经幢建造越来越少,终致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