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论文1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内容摘要:先秦时代,思想极为活跃,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展开争鸣,较为著名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而在众多学派中又以“儒家”“墨家”在当时并称为两大显学,时人有“非儒即墨”之说。
然而有趣的是儒、墨两大思想流派思想核心都是关于爱护人,提倡人文关怀,但是却产生了尖锐的思想对立。
本文着力探讨两种关于爱的观念的异同,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兼爱仁爱墨子孔子一、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时代背景在春秋战国的历史舞台上,不管是出身尊贵还是落魄士者,不管是出身名门还是贩夫走卒,不管是白发苍苍还是稚龄童子,只要有才干,有想法,都能封候拜相得到重用一展才华。
重士的风气,使得一时间风云人物层出不穷。
受到赏识的如苏秦、张仪之辈,合纵连横,于乱世之中施展雄图大志,位极人臣,青史留名。
也有的受主客观因素影响,转而著书立说,广招门徒,潜心研究,将想法转化为思想理论的高度深度。
将思想传于后世,造福百世万世。
培养门徒,携弟子周游列国,宣传思想主张,以图有朝一日施展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在思想的交流争锋中逐渐形成了众多思想流派,较为著名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而在众多学派中又以“儒家”“墨家”在当时并称为两大显学,时人有“非儒即墨”之说。
然而有趣的是儒、墨两大思想流派思想核心都是关于爱护人,提倡人文关怀,但是却产生了尖锐的思想对立。
以至于儒家亚圣孟子在其《孟子·滕文公下》写到:“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样的尖锐批评来痛骂讽刺墨家“兼爱”思想。
为了弄清孰是孰非,我们必须先弄清儒、墨两家在思想上有何本质区别,导致它们核心虽同属关爱人,却产生了尖锐对立。
然后再透过两家的争论交锋,看清它们思想上又有何殊途同归之处。
二、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的主要内容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仁爱”与“兼爱”之比较[5篇模版]
“仁爱”与“兼爱”之比较[5篇模版]第一篇:“仁爱”与“兼爱”之比较摘要“仁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点,“兼爱”是墨家学派思想的要旨所在。
“仁爱”思想与“兼爱”思想的提出和形成,标志着儒墨两家的分野与对立。
二者在不同的方面体现了各自的差异和独特之处。
然而,“仁爱”与“兼爱”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仁爱”是“兼爱”的基础和来源,“兼爱”是对“仁爱”的延续、扩展和创新。
因而,二者又有相通之处。
关键词仁爱兼爱儒家墨家任何思想和理论的产生和提出,都离不开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生存条件的制约。
一种思想和理论的形成,如同黑格尔所说的那样,是对时代精神的把握,是“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的反映和体现。
“仁爱”和“兼爱”学说便是儒墨两家各自对其所处时代所进行的精神把握。
春秋战国时代,即儒墨两家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社会过渡时期,战争不断、烽火连天是这个时代所特有的特征。
与这种社会动荡相对应的是,思想界同样是不安静的,史称“百家争鸣”。
正是在此种环境背景和历史条件下,“仁爱”和“兼爱”的思想诞生了,两者应社会问题而生,都蕴含着民本主义的济世思想。
以“爱”作为彼此共同的出发点,同时又存在着各自立场和各自所处的环境条件的不同,这就注定了此二者之间既有相通性的一面,又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差异和对立之处。
1“仁爱”与“兼爱”的内涵“仁爱”和“兼爱”分别是儒墨两家的代表性理论和核心范畴。
儒家的“仁爱”是一种有差等的爱,即要求以对父母兄弟之爱为同心圆的圆心,层层外推,逐渐扩充到对宗族、国家和社会的爱,其中“亲亲”之爱最真实、最浓厚,即“孝悌者也,其为仁之本与”。
而墨家的“兼爱”则是一种爱无差等的爱,要求人们抛却血缘和等级差别的观念,爱人如己。
用墨子的话说就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以此达到“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的良好局面。
1.1“仁爱”的内涵“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摘要:孔子、墨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两位颇具盛名的学者,墨子主张“兼爱”,孔子主张“仁爱”,两位圣贤的这两种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同时,也有自己的独特观点。
本文将对孔子“仁爱”以及墨子的“兼爱”进行分析比较,分析出孔子“仁爱”和墨子“兼爱”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分析出两种思想对新时代大学生的行为规范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仁爱墨子兼爱目录1“仁爱”和“兼爱”不同之处 (2)1.1阶级基础 (2)1.2内容不同 (2)1.3具体要求不同 (2)2“仁爱”和“兼爱”的相同之处 (4)2..1 两种思想都主张“仁” (4)2..2 倡导公利,反对私利 (4)2..3注重实践 (4)3启示 (6)参考文献 (7)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1“仁爱”和“兼爱”不同之处孔子倡导的“仁爱”以及墨子倡导的“兼爱”。
这两种思想都注重对他人的关心,但两位圣贤的思想却有许多不同之处。
在阶级基础,具体内容及两者实施要求有许多不同之处。
1.1阶级基础春秋末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大变动,社会的生产力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带来了生产工具的发展,生产关系内大幅度的调整。
奴隶的斗争使一些奴隶主失去了原来的地位,甚至无力维持生活。
孔子就是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家庭背景决定了孔子强调等级差别,宗法制度和封建礼仪的思想主张,这就决定了孔子“仁爱”的思想是建立在亲人这个基础之上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的一种爱,首先是爱自己的亲人,然后再爱他人,“仁爱”是一种有差等的爱。
墨子与孔子不同出自侠士,和很多农工失业流民以及刑徒苦役有很多的接触,墨子是这些贫苦百姓的代表人物。
因此,更能体会老百姓的艰辛和疾苦,墨子的背景决定了其思想更多的反应社会底层的诉求,即博爱。
1.2内容不同由于孔子所倡导的“仁爱”建立在亲人这个基础之上,所以他的思想强调亲疏贵贱,血缘尊卑,宗教程度,是一种由近及远的爱。
孔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出自《中庸》)。
浅析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之区别
浅析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之区别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尽管都强调一个”爱“字,然而二者之间有一个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仁爱是一个由近及远的等差之爱;兼爱则是无差别的平等之爱。
事实上墨子曾师从于儒者,学习孔子的儒学,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
但墨子极力反对儒家的繁文缛节,尤其是墨子对儒家核心的仁爱思想有不同见解——从墨子对儒家的攻讦中可以看出:两者在爱的问题上似乎没有什么截然对立。
而且墨子构建兼爱体系使用的术语或概念基本上是儒者惯用的词汇,如孝、慈、仁、义等,表明墨子基本上认同、认可儒家的价值理念,只是在具体走向上以不同的诠释构建起自己的理论体系。
墨子兼爱思想和儒家仁爱思想的差异导致墨子最终舍掉了儒学,另立新说,在各地聚众讲学,以激烈的言辞抨击儒家和各诸侯国的暴政。
大批的手工业者和下层士人开始追随墨子,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学派,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
墨家是一个宣扬仁政的学派。
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时期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为“显学”。
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非儒即墨”之称。
那么兼爱和仁爱的区别究竟何在呢?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
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而儒家的仁爱是一个以自我为圆心向外扩散的体系:一个人首先应该爱的是自己的父母妻儿,然后是兄弟姐妹,再然后是堂兄弟、表兄弟,再然后应该爱自己的家乡父老,再然后爱自己的祖国同胞,再然后爱外国人,最后儒家这种仁爱甚至还能波及动物——孔子就曾按礼仪规范埋葬自己的狗,但对动物的爱必须排在最后。
墨家打破了这种界限,要求每一个人平等地爱天地万物,所以孟子说墨家的兼爱思想是:”无君无父,乃禽兽也。
“因为在墨家子弟眼中本国国君和自家父母都和外国人是一样平等的。
事实上我们后世的中国人大多继承了儒家的仁爱思想:我们有同情心,但看到本国的灾难和外国的灾难心态是不一样的,自己的亲人、熟人遭遇不幸和陌生人遭遇不幸感觉是完全不同的,甚至面对动物时如果我们看见一只猴子被杀死在自己眼前的刺激远远大于踩死一只蚂蚁,因为猴子无论是在体型、体态各方面都比蚂蚁更接近人类。
孔_孟_墨三家仁爱观比议(1)
2006年10月 理论学刊 O ct.2006第10期 总第152期 Th eory Journa l No.10Ser.No.152孔、孟、墨三家仁爱观比议李金山(山东大学宗教、科学与社会问题研究所,山东济南250100)摘 要 孟子仁爱和墨子兼爱皆是孔子仁爱思想的发展与流变,两者都从孔子仁爱思想中汲取了营养,与之有着一脉相通的继承关系;同时三者又存在着彼此的差异并体现出各自的特征,这种差异和特征概言之便是孔子重 泛 、孟子主 亲 、墨子贵 兼 。
孔孟仁爱思想不可笼统地视为等差之爱。
在一定程度上,与孟子比较,墨子的兼爱更接近孔子仁爱的本旨。
关键词 孔子;孟子;墨子;仁爱;兼爱中图分类号 B222;B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3909(2006)10-0095-03仁爱思想是贯穿儒家学说的一条主线。
自孔子提出系统的仁爱学说之后, 亚圣 孟子和 习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 的墨子都在继承孔子仁爱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各自的发挥改造,因此,有必要对孔、孟、墨三家的仁爱观作系统的比较分析,以厘清三者的内在联系及各自的思想特征。
一仁 的概念,早在西周时代即已存在,但是只有到了孔子之时, 仁 才被提升为一种哲学范畴,并发展成为系统的仁爱学说。
孟子与墨子两家也把仁爱(兼爱)作为他们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的指导原则和最高准则。
细心分析研究三家的仁爱思想,不难发现,三者有前后一脉相通的历史继承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三家仁爱思想的基本内涵一致,皆体现出 仁者爱人 的伦理品格。
孔子多次提及仁,并在不同的场合对仁有着不同的界说,这使得我们对孔子仁范畴的内涵界定产生了困惑。
如樊迟问仁,孔子就作了三种回答: 爱人。
[1]( 颜渊 )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1]( 子路 )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也。
[1]( 雍也 )如果把孔子对仁的各种界说进行综合分析,从孔子哲学的整体去把握,便不难发现其内在的精髓。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比较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比较摘要: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是在一定背景下诞生出来的具备丰厚内涵的精神。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以一己私利为出发点导致战火不断,社会秩序崩坏,诸子百家以保民利民为出发点提出有明显各自观点的良方,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而儒家与墨家是当时最盛行的思想学派。
文章主要从孔子的仁爱观点与墨子的兼爱观点出发,讨论两者在思想上面的异同。
儒家的“爱人”是以“仁爱”为核心,而墨家则强调平等互爱为根本的兼爱。
所以“仁爱”与“兼爱”思想上有怎样的碰撞和实现要求,对两者的差异共同进行分析,有利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到不一样的力量。
关键词:仁爱;兼爱;墨子;孔子;百家争鸣;传统作为春秋时期的两个著名思想学家,孔子与墨子虽然只是一介寒士,终生都无权无势,但是他们有非常渊博的学识,并且在通过学习、走访之后,将自己的思想传播下来,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随着影响的增大,成为人们心目中真正有学识的先生、君子,所以关于孔孟道德学说哲学思想都是历代学者研究的重点。
在关于孔子与墨子思想上的研究,人们更是区别看待,认为兼爱与孔子的仁爱两者是对立的,但是忽视两者之间也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异中有同,同时也是异中存同的。
1.两者的思想内涵解读1.1仁爱倡导“爱人”的核心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十分动荡,价值体系并没有系统的完成,人们从封建历史当中学习到的价值观念、哲学理念都十分有限。
所以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种思想上的碰撞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礼崩乐坏”强调是指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僭越,需要强调此时是封建时期,这种制度跨越是十分大胆的行为,但是在这一时期制度全部崩溃,孔子的思想正是形成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孔子感叹礼乐制度的不复存在,实际上是感叹制度、理论、伦理体系的破坏,而他认为要想恢复这一切,维护体系的前提是坚守“仁”[1]。
在“仁爱”思想当中,仁是通过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的,但是围绕“爱人”来展开的,孔子认为“爱人”不是毫无区别热爱所有人,而是建立在伦理道德的基础上,是以“身、家、国、天下”的登记体系,是一种“亲亲有术士、尊贤有爱”,那么“爱人”的前提是亲近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
从“兼”“别”之分论墨家与儒家思想之差异
从“兼”“别”之分论墨家与儒家思想之差异摘要本文将通过对墨家主要思想内核的“兼相爱”、“尚同”、“尚贤”论述以及与儒家思想核心的“仁爱”观的比较,探索墨家学说的思想内涵及当代意义。
墨家学说作为先秦显学之一,其提出的很多政治和伦理道德学说在当时及现今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兼相爱仁爱尚贤尚同儒墨之辨墨学作为与儒学并立的先秦两大显学,与儒学有着一样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具有难能可贵的现实意义。
“墨家者流,盖出清庙之守。
”由此可见,墨家一派的起源和儒家一样与礼仪有一定的关系。
还有在《汉书?艺文志》)记载“墨子之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淮南子?要略》)。
因此我们儒墨可以说是同源异流的。
下面主要从墨家的“尚同”“尚贤”“兼爱”核心内容来简单阐述墨家的思想概况、儒墨之分、及墨家学说的当代意义。
一、以“尚同”“尚贤”“兼爱”为核心的公共功利主义思想我在论述墨家思想之时之所以要在定义功利主义之时前面加一个“公共”限定,其实是为了我们把墨家的功利主义思想与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谓的功利主义混淆起来。
墨家功利主义不是西方所谓那种以个人的最大幸福为出发点的功利主义而是一种始终把集体公共利益最为最高出发点的功利主义。
它实现利益的道路与西方所说的功利主义是完全相反的两条道路,前者实现利益是有个人到集体而墨家是由集体到个人。
它的提出完全是由于墨家所处的时代环境:社会动荡民众疾苦。
墨子认为出现这些状况的原因是社会成员之间“不相爱”,人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
因此,只要人们“兼相爱”,天下就会得到治理,而达到人人“交相利”的社会。
墨家的最终理想是要达到“君臣父子皆能慈孝”的“天下之至道”,现实操作层面有两条路可以走,就是“尚贤”和“尚同”之路。
墨子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要使国家富足安定就要使国之贤良之士富足、显贵,尊重他们,这样国家贤良之士就会多起来。
而“尚同”更多地是在国家意识形态和教化方面来说,《尚同》三篇的核心就是国家要有一个统一的道德十分评判标准,这样人民思想才能统一,天下得到治理。
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摘要先秦时代,大小城邦林立,思想家们活动极为活跃,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与墨家。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影响深远。
二者的爱的来源、其顺序都是有区别的。
本文旨对儒墨两家的思想的核心即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及比较他们各自的现代价值。
希望能够吸取其精髓,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词儒家仁爱墨家兼爱1前言“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仁爱”思想包涵三个不同的层次含义:“亲亲”、“仁民”、“爱物”,其中,“爱物”可以说是儒家“仁爱”思想的完结。
“仁爱”思想在不同的层面上有着不同的表达,但是其依旧未脱离这三个含义。
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于当今世界及中国社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的生存困境问题、人的异化问题、和谐家庭的构建等问题,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而墨家的墨子创造了其独有的十大思想主张,其中“兼爱”是其思想的精华,墨子关注平民生计,心怀天下平等互爱的民粹思想对今天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有着的借鉴意义。
2儒家“仁爱”概念的内涵历史的来看,主要包括三层涵义:即“亲亲”、“仁民”、“爱物”。
虽然儒家的这种“仁爱”不论如何发展,其中心依旧是个体自身,但是,从“亲亲”到“仁民”再到“爱物”它体现了人之“仁爱”范围的不断扩展,体现了儒家在理论层面上,对社会进步,带来的要求道德进步的不断的回应,事实上也体现着人类道德的进步,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儒家的这种“仁爱”具有普适性和普世性价值。
3墨家“兼爱”的内涵兼爱”是墨子十大主张的核心思想,其基本涵义便是视人如己,不分亲疏远近、贫贱富贵,同等程度的爱一切人。
①兼爱的本义还可以形象阐述为“像爱自己一样的爱所有的人”。
墨子的“兼爱”是把“爱”的观念社会化。
“兼”有“兼顾”,“无差等”的意思,也有“相对”、“相互”的意思,“兼爱”便是相互无差等的一种普遍的爱,如《墨子·兼爱下》中所说的“譬之日月,见照天下之无私也。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异同点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异同点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哎,这两个思想听起来都挺高大上的,实际上一对“冤家”,你说它们有点像一对老朋友,但又时不时互相使绊子。
儒家,讲的是“仁”,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情、友情,甚至是那种“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感觉。
想象一下,走在街上,看到个陌生人,心里就想着:“哎,我得帮助他,这可是我的责任呀!”这就是儒家思想的魅力,特别重视家庭和社会,亲情是重中之重。
再说墨家,咱们得提提“兼爱”。
这家伙可不是简单的关心自家人,而是希望人人平等,大家都是一家人。
就像你跟邻居家的小孩打成一片,整天一起玩,没事就送点零食。
墨家提倡的就是这种无差别的爱,简直像是给大家都发糖,谁都能尝上一口。
想象一下,大家都把心里那种“小九九”放下,真的能让社会变得和谐美好。
不过,两者之间也有不同之处。
儒家会强调对长辈的尊重,讲究等级分明。
小孩要听话,学生要尊师,家庭结构就像一棵大树,树根扎得深深的。
墨家就比较“放飞自我”,认为人和人之间不该有那么多等级,有些话咱们常说,人人平等,都是为了更好的未来。
说到底,儒家像是个传统的大家长,墨家则像个随性的朋友,轻松自在。
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俩的差别其实并不大,但细想一想,还是能看到一丝微妙的区别。
儒家有时容易让人感觉压力山大,特别是那种必须要承担责任的感觉。
而墨家就显得相对轻松,人人都能成为爱的小使者,不用担心太多的责任包袱。
这种包袱,有时就像背着个大石头,走路都觉得累,墨家则是让你把石头扔了,轻装上阵。
儒家和墨家也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其实它们在某些方面也是可以互补的,儒家的仁爱让人有归属感,墨家的兼爱又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轻松。
这就像做一道美食,仁爱的细腻和兼爱的大胆,混在一起,才能做出最美味的菜肴。
就算是面对生活中的烦心事,儒家的深情和墨家的洒脱,组合起来也能让你笑着面对每一天。
在现代社会,儒家和墨家的思想依然有它们的用武之地。
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大家常常忙于自己的事情,互相之间的联系不如以前那么紧密。
浅析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之区别
浅析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之区别
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虽然都是中国古代的思想观念,但在实质上有一些区别。
首先,儒家的“仁爱”强调的是从个人关系出发的爱。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师生关系,通过这些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来实现仁爱。
儒家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养育和关爱他人,而好的个人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相比之下,墨家的“兼爱”强调的是普遍的人类情感,超越了个人关系的范畴。
墨家认为,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应该平等对待所有人并给予他们同样的关爱。
墨家主张取消家庭、部落和国家的利益,而将所有人都看作兄弟姐妹,实现全面的兼爱。
其次,儒家的“仁爱”更注重的是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培养,强调个人应该具备仁爱的品质才能去关爱他人。
而墨家的“兼爱”则更注重实际行动,通过行动去实现兼爱的理念并推动社会的进步。
最后,儒家的“仁爱”更强调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维护,认为通过好的家庭关系和社会秩序可以实现仁爱。
而墨家的“兼爱”更强调同类之间的关爱,通过互助合作来实现兼爱的理念。
儒家的“仁爱”更注重个人关系和道德修养,墨家的“兼爱”更强调普遍的人类情感和实际行动。
两者都强调爱的概念,但在实践上有一些不同的侧重点。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之异同分析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之异同分析[摘要]孔子和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大显学家,孔子提倡“仁爱”,墨子提倡“兼爱”,两种爱人的思想既具有相别的地方,也有许多相通之处。
两者产生的阶级基础不同,具体内容不同,实施要求不同。
但是两者都主张“仁”,都提倡公利,反对私利,都注重践行。
对孔墨的“仁爱”和“兼爱”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对于如何做到真正爱人,如何修身具有重要妁参考作用,甚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孔子;仁爱;墨子;兼爱一、“仁爱”与“兼爱”的相异之处孔子和墨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大显学家,孔子提倡“仁爱”,而墨子提倡“兼爱”。
虽说这两种思想都是一种爱人的思想,都注重“仁”,但是这两种思想有许多相异的地方。
比如,两者产生的阶级基础不同,两者的具体内容不同及两者实施的要求不同。
1产生的阶级基础不同。
春秋末年为社会大变动时期,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革新,促使了生产关系内部的大幅度调整。
奴隶的反抗斗争和大规模的流亡,使部分奴隶主贵族失去了往昔的天堂,他们无力维持原有的生活,内部也发生了重大的分化。
有的贵族失去了世袭祖业,形成流民。
当时流民大约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昔日做官,如祝、宗、乐、士,而后失业者,或者是失势的贵族,这些上等的流民多成为儒士;一种是农工下层失业者,或刑徒苦役,这些流民多成为侠士。
儒家出自儒士,孔子自己就是一个大儒士。
孔子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这就注定其思想主张必然强调封建礼仪、宗法制度和等级差别,这就决定了其仁爱思想是建立在亲亲基础之上的,这种仁爱是推己及人的爱,先爱自己的亲人,再爱别人,是一种爱有差等的仁爱。
而墨家出自侠士,来自于农工失业流民和刑徒苦役,墨子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他们来自社会的最底层,他们更能体会到老百姓的疾苦与艰辛,这就决定了墨子的思想主张更多反应劳苦大众的要求,要求博爱,爱无差等。
2具体的内容不同。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
墨子所提倡的“兼爱”也称之为“仁”,从表面上来看,孔墨都注重“仁”,但是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在具体内容上却有很大的差别。
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和文化辉煌灿烂的时代,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展开争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和墨家。
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都肯定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但儒墨两家学说也有区别。
本文旨对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其异同,希望能够吸取其精髓,体现其现代价值。
关键字:儒家仁爱墨家兼爱目录1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内涵........... (1)1.1儒家“仁爱”的内涵 (1)1.2墨家“兼爱”的内涵 (1)2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共性........... (1)2.1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本质都是“爱人” (2)2.2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基础都是“平等” (2)2.3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都关注和平 (2)3儒家的“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 .. (2)3.1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有差等的区别 (3)3.2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各自阐发的角度不同 (3)3.3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所代表的阶级不同 (3)4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现代价值 (4)参考文献 (5)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之中,儒墨两家卓然超群,号称“显学”。
孔子推崇仁爱,墨子提倡兼爱,爱是他们共同的伦理原则和行为追求。
1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内涵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主张,都是针对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失范而提出的救世宗旨与治世方略。
儒墨两家的创始人都生活在礼制崩塌、王权衰败、诸侯蜂争的时期,两家对失范的现实社会都给予了积极关注和思考。
1.1儒家“仁爱”的内涵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关于道德教化和社会规范的思想。
学生樊迟请教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了两个字:“爱人”。
这种爱是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
孔子解释仁有两句重要的话,一句叫做“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谈谈对儒家,道家,墨家的看法作文
谈谈对儒家,道家,墨家的看法作文
标题:儒家、道家、墨家——中华传统文化的三颗璀璨明珠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儒、道、墨三家学说犹如熠熠生辉的三颗明珠,各自以其独特的智慧和理念,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们相互影响、相得益彰,共同推动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程。
首先,儒家以“仁爱”为核心价值,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社会秩序的构建,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儒家思想提倡“中庸之道”,主张通过教育来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实现社会公正与和谐,对中国古代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道家以“无为而治”为主张,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道家哲学以其深邃的宇宙观和生命观,启迪人们在繁杂的尘世生活中保持心灵的自由和淡泊,为中国的传统美学和人生哲学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再者,墨家以“兼爱非攻”为核心,墨子提倡平等博爱,反对战争侵略,重视实用科技与劳动生产,展现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强烈追求和实践理性精神。
墨家思想对于塑造中国人民勤劳、务实、尚同、兼爱的社会性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儒家的仁爱礼义、道家的自然和谐、墨家的兼爱非攻,各以其独特的方式关注人性、社会和自然,互为补充,共同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和智慧启示。
在新时代下,我们应当深入挖掘和传承这三家学说中的优秀元素,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进步和个人全面发展。
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摘要先秦时代,思想极为活跃,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展开争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与墨家。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影响深远。
本文着力探讨两种关于爱的观念的异同。
关键词:兼爱仁爱墨子孔子目录1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的主要内容 (3)2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的共性 (3)3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区别 (5)参考文献 (8)1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的主要内容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子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非攻、节用”等思想,构成了墨家学说的核心。
其中,“兼爱”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如穿珠之线,贯穿“非攻”、“天志”、“明鬼”、“节用”等思想。
亦如梁启超《墨子学案》所言:“墨学所标纲领,虽说十条,其实只从一个基本观念出来,就是‘兼爱’”。
关于“兼爱”,甚至曾批评墨子“无父”、“禽兽”的孟子亦言:“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墨家思想的精义在于“兼爱”,“兼爱”是墨家的重要理论思想,而“兼爱”思想的核心内容则是“兼”。
墨子倡导“兼爱”不是停留在空泛的说教上,而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要着眼于实利。
“兼爱”论的提出,其普遍性、彻底性、平等性的特性,迅速吸引世人的眼光,取得社会的广泛认同,一时蔚为风潮。
孔子的仁学观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
孔子关于“仁”的观念,发端于西周时期的人本思想。
孔子吸收了西周时期“德”的观念发展形成的诸多成果,用“仁”概括了“德目”的众多内容,将“仁”的观念系统化,铸造起以“仁”为核心的哲学范畴——即“仁学观”,成为儒学和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根本观念导向。
“仁”,即“爱人”,这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和爱心,它既是一种生命的相互感通,是人、我、群、己之间的普通联系与相互关照,又是一种主体内在的意识自觉,是可以自己决定的道德自律和价值追求。
2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的共性首先,墨子“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的本质都是“爱人”。
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
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先秦诸子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动乱的时期,也是文人人格相对独立,思想最为活跃的时代。
在这个异彩纷呈,硕果累累的璀璨时代,更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盛况。
而其中,以“兼爱”为主要思想的墨家思想和以“仁爱”为主要思想的儒家思想,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特点更是向我们展示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大解放的盛况。
诚如《韩非子·显学》中的记载那样:“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一:墨家和儒家简史:墨家:墨家是中国东周时期的主要哲学派别之一,约产生于战国时期,由墨翟所创。
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
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墨家主张人人平等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重视文化传承(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
儒家:儒家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有尊卑等级的以“仁”为核心思想体系的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
儒家思想通过孔子、孟子、荀子等一批“儒士”的修饰与创新,思想内涵更为丰富复杂。
并且通过“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为儒家思想奠定了坚实的民族基础,也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渐儒化社会。
二:无差别的“兼爱”与有差别的“仁爱”。
墨家倡导“兼爱”,认为爱是没有差别的。
无论是对自己的父母还是对那些素未谋面的人,都要以相同的爱来爱他们,因此所有的爱都是相等同的,也便没有必要用忠孝来判断一个人的爱国、爱家的程度是否有偏颇。
儒家认为仁爱必由亲始。
强调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有差别的爱。
先以爱自己的父母亲人为始,然后把这种爱推广到周围的人之中,最后把爱推广到整个社会,以达到“泛爱众”。
这种“仁爱”的观点,在一开始就承认了“爱”的差别性。
而华夏人民数千年来在这种儒学“仁爱”的影响中,也潜移默化的用“孝”来表示爱父母以区别于爱他人,用“忠”来表示爱君主以区别于爱社会。
论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爱”的不同之处
论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爱”的不同之处论墨子的“兼爱”与孔子“仁爱”思想的不同之处在中国伦理史上,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都主张爱人”,但儒家的爱人是“仁爱”,墨家家的爱人是”兼爱”。
虽然在“爱人”这一点儒墨两家有着共同之处,但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毕竟还是有着一些区别的。
第一、“兼爱”和“仁爱”的核心不一样儒家的仁爱精神是建立在亲亲基础上的,并且亲亲的核心是孝悌。
儒家道德以孝悌说仁爱,又把孝悌建立在返本的自然情感上,而把仁从外部的规范变为人性的本能。
在亲亲基础之上,孝梯通过纵横两个方面把血缘关系和等级关系两方面构造起来。
孝移于君,便有了“忠”,悌移于尊,便有了“义”。
然而,墨家兼爱的核心却是爱无差等,是一种没有等级观念的爱, 要求人们抛弃儒家所说的血缘等级等因素, 做到爱人如己。
就是墨子所说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由此达到“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 盗贼无有, 君臣父子皆能孝慈”的和谐安定的社会局面。
而在墨子看来,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行得通的。
第二,“兼爱”与“仁爱”的本质不一样儒家道德讲“爱人”,归根结底是爱己、为己。
儒家道德的修己安人之道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个人利己这一目的的方法。
这种行为在本体上表现为“不忍人之心”,在行为上表现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以力假人者霸,以德行人者王。
”由此可见,儒家之仁爱是在“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推的人情法则作用下,达到利己、为己的目的.然而,墨家兼爱却是一种利人、为人之爱。
墨子把是否‘中万民之利”作为评价人的行为善恶的准则。
墨子认为,讲兼爱必须给人以实际的利益。
关于爱人和爱己的关系,墨子认为两者并不矛盾。
他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第三,“兼爱”和“仁爱”的产生起点不一样儒家的的“爱”不是由外向内强加于人的, 而是自发的。
儒家的爱人和墨家的兼爱的看法
儒家的爱人和墨家的兼爱的看法儒家和墨家在爱的观点上可谓是天差地别。
你想啊,儒家提倡的是“仁”,重视的是家庭和亲情。
举个例子,儒家认为父母的爱就像是大山一样稳重,厚重,给人一种强烈的安全感。
我们常说“养不教,父之过”,这就表明父母不仅要爱孩子,还得教育他们,让他们明白生活的道理。
爱是循序渐进的,得慢慢培养,就像酿酒,越放越醇。
儒家特别强调“亲亲相隐”,就是要先爱家人,然后才是朋友,最后才是社会,这种层层递进的爱,像个洋葱,剥开一层又一层,越到里边越是浓厚。
再说墨家,他们的“兼爱”就有点意思了。
你知道的,墨家不光讲爱,还讲无差别的爱,像是把爱洒向每一个人。
可以想象成一场盛大的派对,所有人都能吃到蛋糕,不管是亲戚朋友还是陌生路人。
墨子说:“兼爱无差”,这就像是一位超级英雄,拯救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不问身份、不看关系。
墨家的这种观点也挺让人佩服的,毕竟要做到对每个人都一样好,那得多大的包容心啊,像海一样深广。
不过,你想啊,太过于无差别,难免会让人觉得缺少了那种温暖。
就像把所有的冰淇淋都放在一起,虽说好吃,但每种口味的特色就没了。
说到这里,我们再聊聊这两家对爱的理解。
儒家认为,爱是需要有条件的。
比如说,孝顺的孩子更容易得到父母的宠爱,朋友之间的义气也是建立在相互信任之上的。
再加上儒家重视的“礼”,就像是这条爱的规矩,遵守了,才能让爱更持久,更美好。
可你要是问墨家,他们就不这么认为。
他们说爱应该是平等的,没有等级,没有偏见。
就像一个大锅饭,大家都有份,谁都不能少。
虽然听起来很美好,但现实中要做到这点可就难了。
毕竟,有些人总是更亲近,有些事儿总是更让人心动。
儒家强调的是道德规范,爱是建立在责任和义务上的,像是一种社会契约。
对父母的爱,对孩子的爱,这些都带着一种责任感。
爱不是单纯的感情,而是要为他人付出,得承担相应的责任。
就像那句话说的:“爱是付出,不是索取。
”而墨家则更倾向于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他们希望每个人都能像大树一样,为大家提供荫凉。
论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爱”
论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爱”儒墨两家曾以显学并称于世,且都以“解民之倒悬”为己任。
若能沿着他们创发理论时的基本心态去作一番考量,就不难发现二者在学术情感上颇有共通之处。
但是,“儒墨相非”似乎已成学界之共识。
如果追根溯源,这种观点可谓古已有之。
孟子当年就说:“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又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
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滕文公下》)法家韩非评论道:“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
”(《韩非子·显学篇》)汉代王充云:“今墨家非儒,儒家非墨。
各有所持,故乖不合。
”(《论衡·薄葬篇》)孙诒让《墨子间诂·墨子后语下》也说:“春秋之后,道术纷歧。
倡异说以名家者十余,然惟儒墨为最盛,其相非亦最甚。
墨书既非儒,儒家亦辟杨墨。
”自孟子以来的“儒墨相非说”之所以薪火相传,自然有其原由,但是,其间的偏颇与误解也是客观存在的。
实际上,在儒墨两派相互攻讦的背后,彰显的恰恰是同地域性、不同时代下的思想倾向的一致性。
首先从儒墨两家的阶级立场谈起:一、儒墨的阶级立场:儒、墨在战国时代同称为“显学”。
《韩非子·显学》篇说“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墨子和孔子一样,其先盖都为宋的公族,孔子是孔防叔之后。
墨子出于墨胎氏,是宋公子目夷之后。
所以葛洪《神仙传》等说墨子是宋人。
墨、孔又都生长于鲁,所以《吕氏春秋·当染》、《慎大篇》注又说他是鲁人。
《淮南子主术训》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
”从墨子一书来看,墨子的思想,确与孔子有关。
他和孔子一样都是“修先圣之术,通六艺之论”(《淮南子·主术训》),“俱道尧舜”(《韩非子·显学篇》),赞扬“文武之政”,墨子则“背周道而行夏政”,赞扬“禹之道”。
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论文1
此表由评阅人填写评价项目满分得分总分教师签字选题正确15论点、论据40材料、数据20写作规范性15字数要求10论文编号: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论文(设计)课程名称:26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题目: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学生姓名 XXXXXX专业 XXXXXXXX层次 XXXXXX批次 XXX学号 XXXXXXXXXXXXX学习中心 XXXXXXXXXXXXXXXXXXXX年XX月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百家争鸣。
而儒家和墨家却能一跃而起,成为百家中的两大显学,其成功的原因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一种自然思维,强调以血缘为纽带,具有现实性;墨家的兼爱思想则是彻底地社会化的,要求人与人之间不分亲疏地彼此相爱相利,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不过,儒家的仁爱思想和墨家的兼爱思想并非决然对立,而是互相通达的。
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都肯定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但儒墨两家学说也有区别。
孔子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有等差的爱。
墨子则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说,强调爱无差别等级,主张不分远近亲疏厚薄的平等的爱。
二者的爱的来源、其顺序都是有区别的。
本文旨对儒墨两家的思想的核心即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其区别,分析其成因。
希望能够吸取其精髓,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字:儒家仁爱墨家兼爱目录1爱上有差距的 (1)2 爱的根源不同 (3)3爱的顺序不同 (4)4爱的对象不同 (4)5儒家“仁爱”是“尚礼”和谐,墨家“兼爱”是“尚义”和谐 (5)6爱的范围不同 (6)7二者的缺陷不同 (7)参考文献 (9)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从实质上讲,他们所爱的对象及最终的理想境界,是没有分别的,他们都把道德作了无限的夸大,从这点上他们都属于道德理想主义者。
“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表由评阅人填写评价项目满分得分总分教师签字选题正确15论点、论据40材料、数据20写作规范性15字数要求10论文编号: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论文(设计)课程名称:26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题目: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学生姓名 XXXXXX专业 XXXXXXXX层次 XXXXXX批次 XXX学号 XXXXXXXXXXXXX学习中心 XXXXXXXXXXXXXXXXXXXX年XX月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百家争鸣。
而儒家和墨家却能一跃而起,成为百家中的两大显学,其成功的原因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一种自然思维,强调以血缘为纽带,具有现实性;墨家的兼爱思想则是彻底地社会化的,要求人与人之间不分亲疏地彼此相爱相利,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不过,儒家的仁爱思想和墨家的兼爱思想并非决然对立,而是互相通达的。
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都肯定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但儒墨两家学说也有区别。
孔子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有等差的爱。
墨子则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说,强调爱无差别等级,主张不分远近亲疏厚薄的平等的爱。
二者的爱的来源、其顺序都是有区别的。
本文旨对儒墨两家的思想的核心即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其区别,分析其成因。
希望能够吸取其精髓,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字:儒家仁爱墨家兼爱目录1爱上有差距的 (1)2 爱的根源不同 (3)3爱的顺序不同 (4)4爱的对象不同 (4)5儒家“仁爱”是“尚礼”和谐,墨家“兼爱”是“尚义”和谐 (5)6爱的范围不同 (6)7二者的缺陷不同 (7)参考文献 (9)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从实质上讲,他们所爱的对象及最终的理想境界,是没有分别的,他们都把道德作了无限的夸大,从这点上他们都属于道德理想主义者。
“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仁”作为孔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最基本的涵义是爱人。
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爱”的合理价值内核并无根本分歧。
墨子将天下祸乱的根本原因归于因人我之别而产生“交相恶”,为此墨子主张“兼以异别”,“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兼爱”即对天下之人不分远近亲疏兼而爱之,“为彼犹为己也”,“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如“兼爱”学说真正实施,则“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最终达到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的理想境界,而这也恰恰正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孜孜以求的理想之治,孔墨对理想社会的设计这一点上是不谋而合的。
但是二者出身代表不同阶层的人民本质区别是代表的利益即社会基础的不同。
墨家代表的是城市小手工业者,小商人,自耕农以及下层官吏的利益。
儒家代表的是传统贵族,高级官僚以及文人的利益。
因为这些本质上的区别,使得两者对礼教,道德和如何治理国家有截然相反的主张。
墨家代表平民阶级,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在地主阶级统治情况下,不可能成为正统思想。
儒家主张“仁政”宣扬”入世”是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
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又有很多方面是不同的。
主要不同有以下几个方面:1爱是有差等的区别儒家的行仁与墨家之兼爱,固然都是施由亲始,可是两者实施的程度与所标示的德目却大不相同。
以程度来讲,墨家主张爱无差等,儒家主张爱有差等。
“儒家在阐发仁的层次性时,特别强调亲亲之情对于仁的重要性,所以仁爱必定是有差等的。
”孟子指出:“仁之实,事亲是也”,“实”即最为切近的、主要的内容,朱熹《集注》曰:“仁主于爱,而爱莫切于事亲,……故仁义之道其用至广,而其实不越于事亲从兄之间。
盖良心之发,最为切近而精实者。
”“实”与“虚”、“华”相对,来不得半点浮华和虚假,事亲未尽而空谈仁义,则徒邀虚名而已,其实就是不仁,所以孟子又说:“未有仁而遗其亲者。
”他甚至直接以“亲亲”定义“仁”:“亲亲,仁也。
”仁作为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其第一要义便是亲亲。
孟子关于仁的层次性的论述,最重要的一条是:“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这段话包含了几个重要的思想。
其一,就其对象和范围而言,仁有三个层次“亲”、“民”、“物”;由此而有三种相应的、程度不同的态度“亲”、“仁”、“爱”。
也就是说,对亲人要“亲”,对民众要“仁”,对万物要“爱”。
其二,在这三个层次中,“亲亲”居于最基础的层次,“仁民”和“爱物”则是由“亲亲”这一出发点的逐次外推。
对于孟子的这一重要论述,我们有必要进行一番疏释和阐发,以展现孟子关于仁的层次递进的思想及理论价值。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讲的是对待人与对待物必须有所区别:对万物只能是“爱”而能是“仁”。
儒家主张以博大的爱心对待一切人与物,但爱人之爱毕竟不同于爱物之爱,如果不加区别地等而同之,似乎是将万物提高到了人的地位来爱之,其实确是将爱人之爱降低到了爱物之爱,将人降低到物的地位。
所以孟子认为,不能用对待人的态度来对待万物,更不能用对待万物的态度来对待人。
“于民也,仁之而弗亲”,讲的是普通人与自己的亲人也必须区别对待,对普通人只能是“仁”,而不能是“亲”。
赵岐注曰:“临民以非己族类,故不得与亲同也。
”焦循《孟子正义》对此的解释是:“亲即是仁,而仁不尽于亲。
仁之在族类者为亲,其普施于民者,通谓之仁而已。
仁之言人也,称仁以别于物;亲之言亲也,称亲以别于疏。
”正如人与万物必须区别对待一样,亲族与非亲族也不可混同,否则就会违背人类的天然情感。
所以对于普通人只能是“仁”而不能是“亲”,对于亲族则只能是“亲”而不能是“仁”,这是出于满足血缘亲情的需要。
接下来就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是讲的仁爱观念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逐次向外推展,直至无限广大的宇宙万物。
这里的“而”字十分关键,需要准确理解。
“而”字在这里应该是“继而”、“进而”的意思。
这正是儒家“爱有差等”的重要观念,如孟子所言:“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仁者虽然是“无不爱”,但也必须区分轻重缓急。
揭示仁爱观念的自然基础,强调仁爱必须以首先满足亲亲之情为前提,这对于儒家来说是十分要紧的。
爱有差等,区分轻重缓急,由亲及疏,由近及远,仁爱的这一原则在儒家得到了很好的证实。
“仁者爱人”、“泛爱众”墨子并未反对,然儒家之爱乃是“别爱”,由“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都是由己及人,由近及远,全在“推爱”。
墨子的“兼爱”指普遍平等的爱,即不分血缘的亲疏和等级的贵贱而给予无差别的爱。
“兼爱的‘兼’字,在中国文字中是一个会意字,本意为一手执二禾,即用一只手拿着两稞谷子,引申为同时涉及或具有几种事物,或由各部分合成为整体。
”《孟子.滕文公上》篇记载墨者夷之主张“爱无差等”,即主张爱不分差别和等级。
于此相应,墨家极力反对和抨击儒家的“爱有差等”的伦理思想。
墨家的“兼爱”是全体的爱,即对任何人都不遗漏或排斥,而且没有人我之分,才能爱人如己,爱己如人,人与我混然一体,界限全无。
而且不可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永存爱心,便可爱众世与爱众寡世相若,爱上世与爱后世,一若爱今世之人,正如父母对子女的爱,无论在身边或远方,甚至在不知道什么地方,都是一样的爱他,而我们对任何人也要处处时时存着一份爱心。
2爱的根源不同其二者还有一个根本性的分歧。
这就是,儒家认为,仁是从人性内部自然地发展出来的;而墨家认为,兼爱是从外部人为地附加于人的。
也可以说,墨子也回答了孔子没有想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人应当行仁义?不过他的回答是根据功利主义。
他强调超自然的和政治的制裁以强迫和诱导人们实行兼爱,也与儒家为仁义而仁义的原则不合。
(一)、关于爱的天道根源儒家认为,人的仁爱之心来自于天地之心,即秉承天地之间的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
《周易·复卦·彖传》中有“复见天地之心”之说。
复卦有一阳爻出现,意味着万物萌生,显透着生生之意。
“天地之心”并不是讲天地中有一个实体的“心”,而是讲天地流行变化所显透出来的生命精神,是天地之大德:“天地之大德曰生。
”(《周易·系辞》)天地间存在着“生生”之生命精神,万物才得以化生,造就大千世界。
“生生”之精神,赋予万物,内在于万物之中,成爲万物生长之推动力量。
宇宙“生生之理下贯于人,形成心灵生命中的“仁”之品性:“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物之所得以爲心。
”(《朱子语类》九五)墨家认爲,兼爱来自于“天志”,上天要求人与人之间“相爱相利”,并且“天欲义,恶不义。
”(《墨子·天志》)因爲,天的本性是:“天之行广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
”(《墨子·法仪》)墨子将天鬼神作爲维护兼爱的权威力量,将践行兼爱作爲天意,如果顺从天意而行兼爱之道,则上天会奖赏他;如果违背天意而放弃兼爱之道,则上天会惩罚他。
依此原理,君主推行兼爱之道的方式便是赏罚:“劝之以赏誉,威之以刑罚,我以爲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譬之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
”(《墨子·兼爱下》)所以,儒家的仁爱论与墨家的兼爱论都具有天道的根源,不同的是,儒家的仁爱是来自天道的赋予,使仁爱成爲人的善良天性,从而,就爲儒家的道德观建立了内在的根基;而墨家的兼爱,则是来自于人对上天的敬畏,并用外在的赏罚力量来维护人的道德观。
(二)、关于爱的内在根源:儒家认爲,爱的内在根源,就是人具有仁性。
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以仁爲爱体,爱爲仁用”(《论语或问》卷四)。
“仁”作爲内在的善本质,要通过“觉”的作用而在心灵生命中显发爲“爱”。
而这种“觉”,乃是心的作用,是生命主体的意识。
仁是内涵,借“心”“觉”而显发。
如果没有“觉”,就没有心灵上的不忍与恻隐,“仁”就无法显现,就变成“麻木不仁”。
通过“觉”,才能使自己的心灵生命同外物、他人的生命精神互相感通。
“觉”还表现爲人的主观努力,“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顔渊》)仁作爲爱的根基,存在于爱显现之前,有此根基,爱才有不竭之源泉,若长河源源流长。
墨家的兼爱论如果缺乏内在动力,人的修养就丧失人性的根据,无从谈起。
墨子从人性上去寻找兼爱的动力,将人追求功名之心作爲道德修养的内在动力,他说:“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又说,“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
”(《墨子·修身》)。
兼爱是一种道德要求,然而,一个人行兼爱之道,究竟是爲了什麽?要达到什麽目的?墨子只能从功利这一角度进行分析。
他认爲,自己在行兼爱之道之时,会引发他人的道德行爲,从而使自己受益。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