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与墨家相通关系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及其可取之处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从实质上讲,他们所爱的对象及最终的理想境界,是没有分别的,他们都把道德作了无限的夸大,从这点上他们都属于道德理想主义者。
“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仁”作为孔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最基本的涵义是爱人。
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爱”的合理价值内核并无根本分歧。
墨子将天下祸乱的根本原因归于因人我之别而产生“交相恶”,为此墨子主张“兼以异别”,“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兼爱”即对天下之人不分远近亲疏兼而爱之,“为彼犹为己也”,“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如“兼爱”学说真正实施,则“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最终达到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的理想境界,而这也恰恰正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孜孜以求的理想之治,孔墨对理想社会的设计这一点上是不谋而合的。
但是二者出身代表不同阶层的人民本质区别是代表的利益即社会基础的不同。
墨家代表的是城市小手工业者,小商人自耕农以及下层官吏的利益。
儒家代表的是传统贵族,高级官僚以及文人的利益。
因为这些本质上的区别,使得两者对礼教,道德和如何治理国家有截然相反的主张。
墨家代表平民阶级,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在地主阶级统治情况下,不可能成为正统思想。
儒家主张“仁政”宣扬”入世”是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
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又有很多方面是不同的。
爱有无差等。
儒家的行仁与墨家之兼爱,固然都是施由亲始,可是两者实施的程度与所标示的德目却大不相同。
以程度来讲,墨家主张爱无差等,儒家主张爱有差等。
爱的根源不同。
这就是,儒家认为仁是从人性内部自然地发展出来的;而墨家认为,兼爱是从外部人为地附加于人的。
也可以说,墨子也回答了孔子没有想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人应当行仁义?不过他的回答是根据功利主义。
他强调超自然的和政治的制裁以强迫和诱导人们实行兼爱,也与儒家为仁义而仁义的原则不合。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先秦诸子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文人人格相对独立,思想最为活跃的时代,也是一个异彩纷呈、硕果累累、学术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在当时涌现出的许多思想主张互不相同的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两个,一个为孔子开创的儒家、一个为墨子开创的墨家。
《韩非子·显学》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从孔子和墨子的思想内容上来看,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爱”,虽然两者都强调“爱”,但这个爱却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要分析这两个爱的异同,我们就先来看看仁爱和兼爱的具体内容。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其中比较全面的论述是与颜渊的一段对话,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人由己,而由仁呼哉?”颜渊进一步追问具体条目,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在这里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点,天下的人都会认为他做到仁了。
孔子所说的仁的基本性质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其特点是突出强调了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定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做到仁。
对于统治者,孔子鼓吹所谓的“使民”、“利民”、“安民”、“教民”等等,其实质是强调统治者只有这样全面驾驭人民,才可以稳定地长期地巩固贵族的统治秩序,也只有这样,才算是达到了仁的标准。
孔子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这就是说贵族才有仁这个品德,而被统治的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根本谈不上这个品德。
孔子将恢复和巩固礼的统治秩序叫做仁。
周礼是建立在宗法制度“亲亲”的基础上的,所以他非常注重孝悌,强调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最基本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儒家和墨家
儒家和墨家思想之异同先秦时期,中国思想界学说蜂起、异彩纷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在各学派中儒墨两家卓然超群、号称“显学”。
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成为中国传统哲学之主流,一度被“独尊”、二次被奉为官方哲学;墨学在秦汉之后走向衰微,乃至成为绝学。
不管地位如何,二者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瑰宝。
儒家是以“兴经”为理论经,以“仁义”作为理论核心,以尧舜作为祖先,以周文王周武王作为圣君,以孔子作为创始人,最注重道德的学派。
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
孔子“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
在现实政治的问题上,儒家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要承担义务,并且被统治者有权利反抗不正常承担义务的统治者。
“仁政易行”则提倡分清“不能”与“不为”之间的区别,即“不去做”与“做不到”之间的差异。
而其“无恒产,因无恒心”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儒家的基本范畴是礼与仁。
孔子对礼与仁作了系统的阐述:并构成了孔学的理论基石。
后学孟子系统发挥了其仁说,荀子则全面展开了其礼论。
孟子和荀子各自对仁与礼的学说作了阶段性的发展、以后的儒家门徒都继续在这两个范畴上大作文章,在形式上随时代的变异可能有所不同,宋儒就把礼发展成为“理”。
墨家主张“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兼爱非攻”,是小生产者劳动阶级的思想特征的反映。
作为墨家主要代表人物的墨子,其全部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兼爱,以兼爱为出发点,又提出了非攻、尚贤等主张,在国家的经济政策上,从实用出发,提出了节葬、节用等主张。
梁启超说:“墨学所标的纲领,虽有十条,其实只从一个根本观念出来,就是兼爱。
”墨家认为只有天下的人都兼爱,才能使国家安定;只有以“兼爱非攻”治政,才能使社会安定。
墨家兼爱非攻的主张揭露、抨击了贵族统治者的各种骄奢生活,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从“兼”“别”之分论墨家与儒家思想之差异
从“兼”“别”之分论墨家与儒家思想之差异摘要本文将通过对墨家主要思想内核的“兼相爱”、“尚同”、“尚贤”论述以及与儒家思想核心的“仁爱”观的比较,探索墨家学说的思想内涵及当代意义。
墨家学说作为先秦显学之一,其提出的很多政治和伦理道德学说在当时及现今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兼相爱仁爱尚贤尚同儒墨之辨墨学作为与儒学并立的先秦两大显学,与儒学有着一样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具有难能可贵的现实意义。
“墨家者流,盖出清庙之守。
”由此可见,墨家一派的起源和儒家一样与礼仪有一定的关系。
还有在《汉书?艺文志》)记载“墨子之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淮南子?要略》)。
因此我们儒墨可以说是同源异流的。
下面主要从墨家的“尚同”“尚贤”“兼爱”核心内容来简单阐述墨家的思想概况、儒墨之分、及墨家学说的当代意义。
一、以“尚同”“尚贤”“兼爱”为核心的公共功利主义思想我在论述墨家思想之时之所以要在定义功利主义之时前面加一个“公共”限定,其实是为了我们把墨家的功利主义思想与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谓的功利主义混淆起来。
墨家功利主义不是西方所谓那种以个人的最大幸福为出发点的功利主义而是一种始终把集体公共利益最为最高出发点的功利主义。
它实现利益的道路与西方所说的功利主义是完全相反的两条道路,前者实现利益是有个人到集体而墨家是由集体到个人。
它的提出完全是由于墨家所处的时代环境:社会动荡民众疾苦。
墨子认为出现这些状况的原因是社会成员之间“不相爱”,人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
因此,只要人们“兼相爱”,天下就会得到治理,而达到人人“交相利”的社会。
墨家的最终理想是要达到“君臣父子皆能慈孝”的“天下之至道”,现实操作层面有两条路可以走,就是“尚贤”和“尚同”之路。
墨子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要使国家富足安定就要使国之贤良之士富足、显贵,尊重他们,这样国家贤良之士就会多起来。
而“尚同”更多地是在国家意识形态和教化方面来说,《尚同》三篇的核心就是国家要有一个统一的道德十分评判标准,这样人民思想才能统一,天下得到治理。
墨家与儒家
因为传承儒家学派的人很多,研究孔子的人很多,孔圣人的生卒的日期弄得很准确,而墨子是个平民,加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原因,研究墨子的人少,墨子的遗著都不完整了,何况其生卒日期弄准确了着实不易。
不过,专家们根据相关的资料推测,墨子的生卒年份为公元前480年——公元前389年,据此,孔子公元前479年去世的时候,墨子大约只有一岁。
《淮南子》中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
肯定传孔子之术的不是孔子本人,而是他的的弟子,而这些弟子们能否把老师的思想原原本本地传承就是另说的了。
况且孔子的弟子们思想不一,孟子和荀子就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派别。
但无论如何,孔子的思想对墨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是毋容置疑的。
《韩非子》中说:“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何为显学?显学是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显学更接近于现在的科学研究,是实践学派。
韩非子称儒、墨为显学,足以说明儒、墨学的地位的重要。
在《论语》中,仁爱是孔子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主张,真正发展了儒家仁爱思想的不是他的弟子,而恰恰是对儒家某些主张提出严厉批评的墨子。
《墨子》著作中不仅对“仁爱”做了解释,而且依此提出了自己“兼爱”的主张。
这个主张无论对历史还是对于今天的社会,都有极其的崇高思想境界,比“仁爱”具有更广泛、更深刻的意义。
兼爱是不分远近、不分高低贵贱、不分种族的爱,甚至是不分自然界万物的一种大爱,一种无差别的爱,这种爱不仅仅是对人的尊重和爱护,更是对自然界万物的尊重,是人类与自然界万物和谐共处的伟大思想。
因此“兼爱”比“仁爱”的胸怀更宽广,更符合人类和自然界共同发展的规律。
墨子是个从工匠走向圣人的成功者,主张“述而且做”,墨子对贤人的标准是:“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因此,对自己的主张不仅仅是游说别人去做,培训子弟去做,而且身体力行去做。
儒家弟子公孟子曰:“君子不作,术而已。
”子墨子曰:“不然,人之其不君子者,古之善者不诛,今也善者不做”。
浅析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之区别
浅析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之区别
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虽然都是中国古代的思想观念,但在实质上有一些区别。
首先,儒家的“仁爱”强调的是从个人关系出发的爱。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师生关系,通过这些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来实现仁爱。
儒家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养育和关爱他人,而好的个人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相比之下,墨家的“兼爱”强调的是普遍的人类情感,超越了个人关系的范畴。
墨家认为,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应该平等对待所有人并给予他们同样的关爱。
墨家主张取消家庭、部落和国家的利益,而将所有人都看作兄弟姐妹,实现全面的兼爱。
其次,儒家的“仁爱”更注重的是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培养,强调个人应该具备仁爱的品质才能去关爱他人。
而墨家的“兼爱”则更注重实际行动,通过行动去实现兼爱的理念并推动社会的进步。
最后,儒家的“仁爱”更强调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维护,认为通过好的家庭关系和社会秩序可以实现仁爱。
而墨家的“兼爱”更强调同类之间的关爱,通过互助合作来实现兼爱的理念。
儒家的“仁爱”更注重个人关系和道德修养,墨家的“兼爱”更强调普遍的人类情感和实际行动。
两者都强调爱的概念,但在实践上有一些不同的侧重点。
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
一、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的主要内容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非攻、节用”等思想,构成了墨家学说的核心。
其中,“兼爱”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兼爱”论的提出,其普遍性、彻底性、平等性的特性,迅速吸引世人的眼光,取得社会的广泛认同。
孔子的仁学观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
孔子关于“仁”的观念吸收了西周时期“德”的观念发展形成的,以“仁”为核心的哲学范畴——即“仁学观”,成为儒学和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根本观念导向。
“仁”,即“爱人”,这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和爱心,它既是一种生命的相互感通, 又是一种主体内在的意识自觉,是可以自己决定的道德自律和价值追求。
二、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的共性首先,墨子“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的本质都是“爱人”。
“兼爱”指人类整体之爱。
从时间、空间而言,爱是没有时空限制的,皆应平等的对待,爱他人如爱自己,彼此相爱,不分彼此。
由此可知,墨家的兼爱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没有此方、他方之别,是对全人类的普遍之爱。
儒家之“仁爱”以“仁”为先,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
认为“仁爱”建立在“亲亲”血缘关系基础之上,是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其次,墨子“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的基础都是“平等”。
墨子的“兼爱”观在层次上没有差别之意。
墨子批评儒家“亲亲有术、尊贵有等”的等差之爱,主张平等互爱,提出“兼相爱”的崭新观点。
从而从根本上打破了等级和亲疏界限,使“兼爱”有了全新的意义。
墨子认为不论国家大小强弱,都应该平等;不分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和身份等级的贵贱高低,一律视人如己的平等思想。
儒家将“仁爱”的根本归于血缘亲情作为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本和基础,视之为实现天下归仁的理论依据,赋予其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儒家看来,在血缘上最亲。
其次,儒家将“亲亲”进一步延伸,做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普遍之爱。
从《墨子》与《论语》中比较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
从《墨子》与《论语》中比较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都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中突出的一派。
其所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修养方面的学说,都对当时与后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本文就在《墨子》与《论语》所反映的各自学说的基础上,对两者进行粗略的比较。
一、《墨子》与《论语》的介绍(一)《墨子》《墨子》为战国百家中墨家的经典。
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对哲学、逻辑学都有研究和贡献。
此外,他在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上都有相当的研究和贡献,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
现存《墨子》一书,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宋朝多散佚。
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
典型的例子如《非攻》。
《墨子》文章的第二个特点是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二)《论语》《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二、《墨子》与《论语》分别体现的主要思想(一)《论语》体现的“仁”和“礼”“仁”是儒家学说中最核心的思想,其内涵十分广泛,不仅仅指“仁爱”而已。
《论语》中有许多讲述“仁”的篇章,像“里仁为美”、“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认为君子应以“仁”为主要品格,如果一个人没有“仁”作为一切品德的基础,即使他能力再高也是枉然。
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来讲,我觉得“礼”或许应该是最重要的。
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和文化辉煌灿烂的时代,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展开争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和墨家。
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都肯定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但儒墨两家学说也有区别。
本文旨对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其异同,希望能够吸取其精髓,体现其现代价值。
关键字:儒家仁爱墨家兼爱目录1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内涵........... (1)1.1儒家“仁爱”的内涵 (1)1.2墨家“兼爱”的内涵 (1)2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共性........... (1)2.1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本质都是“爱人” (2)2.2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基础都是“平等” (2)2.3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都关注和平 (2)3儒家的“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 .. (2)3.1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有差等的区别 (3)3.2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各自阐发的角度不同 (3)3.3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所代表的阶级不同 (3)4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现代价值 (4)参考文献 (5)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之中,儒墨两家卓然超群,号称“显学”。
孔子推崇仁爱,墨子提倡兼爱,爱是他们共同的伦理原则和行为追求。
1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内涵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主张,都是针对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失范而提出的救世宗旨与治世方略。
儒墨两家的创始人都生活在礼制崩塌、王权衰败、诸侯蜂争的时期,两家对失范的现实社会都给予了积极关注和思考。
1.1儒家“仁爱”的内涵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关于道德教化和社会规范的思想。
学生樊迟请教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了两个字:“爱人”。
这种爱是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
孔子解释仁有两句重要的话,一句叫做“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总结
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总结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两大重要的思想流派。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墨子。
虽然两者都起源于同一时代,但他们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有着明显的不同。
儒家思想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儒家认为,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仁爱和道德的基础上的,而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通过正确的人际关系来实现。
孔子提出了“五常”思想,即仁、义、礼、智、信,认为这些是维持社会秩序和个人成长所必需的品质。
他还强调了默默无闻的美德,例如忍耐、勤勉和孝顺等。
儒家思想追求和谐共存和社会稳定,通过培养个人品德和道德修养来达到这一目标。
墨家思想则强调普遍的爱和反对战争。
墨子提出了“兼爱”和“非攻”两个核心思想。
他认为,爱是所有人的天性,并且应该扩展到对所有人的关爱,而不仅限于亲人和朋友。
他追求的是无私的爱,通过道德上的行为来实现它。
墨子反对战争,主张通过废除武器和兵器来实现和平。
这种主张是基于他对人类普世价值和社会稳定的追求。
墨子认为,通过爱的普及和非攻的实践,人类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儒家思想注重德和道德,追求人类的和谐与发展。
儒家思想强调人类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秩序,通过道德的修养和社会的规范来实现和谐的社会。
它关注个体的品德和为人处世的准则,并将这些准则扩展到社会层面。
儒家思想认为,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有良好的秩序和公正的规则。
相反,墨家思想更强调普遍的爱和人类的和平。
墨家的爱主张更具普世性,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扩大自己的爱和慈悲之心,对所有人无私地关注和帮助。
墨家反对战争,主张通过消除武器和废除兵器来实现和平。
他们追求普遍的爱和和平,并认为这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础。
尽管两者都追求社会的和谐和人类的发展,但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在实现这些目标上有着不同的方法和重点。
儒家强调人际关系和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社会规范和个体的责任;而墨家则注重普遍的爱和和平,关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社会发展。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儒家仁爱思惟与墨家兼爱思惟的异同先秦诸子时代,是我国汗青上文人人格相对自力,思惟最为活泼的时代,也是一个异彩纷呈.硕果累累.学术上最为光辉残暴的时代,消失了百花齐放.百花怒放的繁华气象.在当时消失出的很多思惟主意互不雷同的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两个,一个为孔子首创的儒家.一个为墨子首创的墨家.《韩非子·显学》记录:“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从孔子和墨子的思惟内容上来看,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孔子的焦点思惟是“仁爱”,墨子的焦点思惟是“兼爱”,固然两者都强调“爱”,但这个爱却也有着很多不合之处.要剖析这两个爱的异同,我们就先来看看仁爱和兼爱的具体内容.孔子关于仁的阐述很多,个中比较周全的阐述是与颜渊的一段对话,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答复说:“低廉甜头复礼为仁.一日低廉甜头复礼世界归仁焉.为人由己,而由仁呼哉?”颜渊进一步追问具体条目,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在这里起首解释仁的基赋性质和内容,这就是束缚本身的行动使其相符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点,世界的人都邑以为他做到仁了.孔子所说的仁的基赋性质是束缚本身的行动使其相符礼的规范,其特色是凸起强调了从政治的角度懂得仁,即只有恢复礼法.巩固礼所制订的政治秩序的行动才干做到仁.对于统治者,孔子宣传所谓的“使平易近”.“利平易近”.“安平易近”.“教平易近”等等,其本质是强调统治者只有如许周全驾御人平易近,才可以稳固地长期地巩固贵族的统治秩序,也只有如许,才算是达到了仁的尺度.孔子也恰是从这个角度来说:“正人而不仁者有矣?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这就是说贵族才有仁这个品格,而被统治的奴隶和其他劳动听平易近根本谈不上这个品格.孔子将恢复和巩固礼的统治秩序叫做仁.周礼是树立在宗法轨制“亲亲”的基本上的,所以他平常重视孝悌,强调造就人们具有孝悌的品格是最根本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孔子推重仁爱的重要心理动因是“报恩心”和“同情心”,报恩心主如果指孝道,孝就是爱怙恃,这是人最真实.最根本的情绪,也是其他一切情绪的基本.因为人一出生就享受到怙恃的怀抱之爱,小我最根本的好处是怙恃给的,不孝就会意不安.小我的一部分好处又是社会和他人给的,只不过怙恃给我们的好处多,而他人给我们的好处少罢了.如许,假如能爱怙恃便能推广之爱其他人,假如不克不及爱怙恃,那又怎么去爱那些给我们好处少于怙恃的人呢?所以孝乃是仁的根本.关于为仁的办法,孔子推重“忠恕”之道.即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孔子的同情心理论.孔子的仁爱是层层外推之爱,是根植于人的赋性的,是人天然而然萌发出来的.但是同样天然的是,他人对我们的爱总要少于怙恃对我们的爱,所以爱怙恃总要胜于爱其他人,爱是有差等的.墨子则把孔子的仁爱思惟做了进一步晋升,提出了“兼爱”思惟.墨子以为,人平易近穷困不堪,逝世亡接踵,世界平常凌乱.国之与过相攻,家之与家相篡,人之与人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和气调.这种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残杀争取的政治局势又进一步造成人平易近的穷困和逝世亡.是以政治上的“交相恶”的凌乱局势是一切祸害中最大的祸害.在墨子看来,解决这个凌乱局势的根本办法就是倡导“兼相爱.交相利”.因为世界相兼爱则治,订交恶则乱.他以为只有有力这疾以助人,有财这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才干真正实现兼相爱的原则.因为“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人人相爱相利,社会上互相残杀争取的现象就天然祛除,也就达成了世界宁靖的大治局势.孔子和墨子作为先秦时代的两位圣人,为救世而汲汲奔波于世界,去传播各自关于“爱”的思惟.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孔席不暖,墨突不黔.”说的就是这两位圣人的艰辛与劳碌,一个连席子都没坐暖,一个连烟囱才生起火就要匆匆到别处游说拯救世人去了.固然传播的都是爱的思惟,目标都是微利能让社会安定协调,人平易近痛苦安康,但是一个仁爱一个兼爱却有着很多不合的寄义.从上面所述的“仁爱”和“兼爱”思惟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起首,孔子和墨子所代表的社会阶层不合,孔子所代表的是统治者阶层的好处,他主意贵贱有序,目标在于保护周礼.而墨子所代表的是小临盆者的请求,其兼爱思惟强调功利动因.其次,两个“爱”其爱的方法有所不合,儒家的仁爱强调的是有差等的爱,请求以对怙恃兄弟的爱为中点,层层外推,逐渐扩充到对宗族.国度和社会的爱.而墨家强调的是无差等的爱,请求做到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国若视其国.他以为博爱忘我.没有亲疏远近.贫富贵贱是兼爱的包管.再次,墨家以为天有意志,人顺之得赏,违之得罚,天志是权衡人世善恶的独一尺度和最高根据.而儒家不但存眷天,更看重人,重视人的教养即道德意识的清醒和自发,儒家的仁爱除了以天作为外在的包管外更有一套由近及远,有亲及疏的环环相推的可循之路.在这一点上,墨子显然是有欠缺的,他只重视人的超出层面和实际性的商量,而疏忽了对人的内涵赋性的研讨.从这些不同我们就可以看出儒家思惟可以或许成为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惟,而墨家思惟在血缘关系起重要感化的中国传统家族社会中只能流于幻想的原因了.。
3.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异同
3.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异同一.相同之处1.天道根源相同儒家认为“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物之所得以爲心。
”即人的仁爱之心来自于天地之心,墨家认为“天之行廣無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
”将践行兼爱看做天意2.基本内涵一致“仁爱”与“兼爱”,二者皆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墨子“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
在主张人人相爱,关爱民众,反对以强凌弱上显然是相通的。
3.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孔子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都是产生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昏乱纷争的理想。
二.不同之处1.具体内涵不同儒家的“仁爱”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差别的爱,是有先后等级顺序的,由“爱亲”到“爱人”,最后才是“泛爱众”按照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
墨家的兼爱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没有亲疏、厚薄、贵贱的差别,即“爱而有兼”“爱无差等”藉此达到利人如己、无私利他的“交相利”之目的。
2.爱的倾向不同儒家的仁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伦,不过问自己的权利。
具有强烈的群体意识和利他倾向。
墨子站在功利的角度,提出了对等互报的原则“交相利”3.推行方法不同儒家认为推行“仁爱”并不需要外在力量的辅助。
孔子在对“仁”的推行上,向来是不相信“天、鬼、神”的,他更强调的是修己、爱人的内在自觉性。
墨子在如何贯彻和推行“兼爱”这一主张上,却倚重于超自然的力量:天、鬼、神。
4.具体代表的阶级不同孔子的“仁爱”学说代表宗法社会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墨子代表小生产者(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利益。
墨家思想的渊源范文
墨家思想的渊源范文导语:儒家思想是我国的正统,但是墨家却是第一个反对的思想派别,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墨家及其创造者,墨子。
墨子(约前468一前376年),名翟,宋国人(一说鲁国人)。
春秋战国时期杰出思想家、教育家。
墨家学派创始人。
他是手工业者出身,当过木匠。
早年受过儒家教育,因为不满儒家提倡的繁琐的“礼”,后来就抛弃了儒家思想,招收弟子讲学,创立了墨家学派。
墨子出身低微,对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有深切的体会。
他提出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兼爱、非攻十大主张。
所谓“兼爱”、“非攻”,就是要求人们互爱互助,反对掠夺战争。
他主张的“尚贤”,反对王公大人把持某某某权,要求推举有才能的人管理某某某治,“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做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他还提倡勤俭节约,提出了“节用”、“节葬”等主张。
墨子的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兼并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但是,他的“兼爱”思想抹杀了阶级对立的事实,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
墨子有弟子300余人,大多是手工业劳动者。
这个学派有严密的组织。
他们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
墨子曾经做过宋国的大夫。
他还推荐他的弟子出去做官。
如果有人做官后背弃了他的主张,就要被召回。
做官得到的俸禄,必须分一部分供这个组织使用。
墨子也亲自用行动来实践自己的主张。
有一次,公输般替楚国造了云梯,准备攻打宋国。
墨子为了反对这次掠夺战争,一连走了l0天10夜,从宋国赶到楚国,劝楚王不要发动战争。
他和公输般当场用模型进行攻守演习。
他在演习中取得了胜利。
公输般说:“我有办法可以打败你,但是不讲了。
”墨子说:我也知道你的办法,就是叫楚王杀死我。
我早已料到这点,已经命弟子在宋国准备好守城器械了。
楚王感到没有取胜希望,只得放弃了进攻宋国的计划。
一场战争终于被制止了。
这件事情说明,墨子和他的弟子又都是实干家。
墨子提倡教育,重视教育在社会和个人发展中的作用,这是以其“兼相爱、交相利”的中心思想为基础的。
墨家与儒家的区别本质区别
2019/5/19
4
• 墨子又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与孔、孟、 老、庄齐名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活 动家。他出身于平民世家,一生没有脱离 生产劳动。他和他的弟子们始终过着勤劳 俭朴的生活,立足现实,崇尚和平,以自 苦利他为己任。
• 总有人以为,中华文明难以和西方的现
代文明接轨,因为两者间差距太大,是
不兼容的。现在看看墨家,其兼爱、非 攻、尚贤、尚同等思想就带了现代文明 的萌芽,虽然没能发展成主流,但说明
结 语
了我们还是有与西方文明接轨的土壤和
基础。着眼于未来,墨家思想的发展潜
力是巨大的。
• 在当今,我们不一定要做到像墨家弟子 那样以苦为极乐,但起码我们要学习墨 家那种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学
后期墨家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
辑学、几何学、几何光学、静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 “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 秦汉社会的游侠。
墨家的基本思想:
• 兼爱 :完全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对, 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亲人 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 非攻 :反对侵略战争。(战争对于败者的 伤害及伤人命、损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 行动。而对于胜方而言,仅仅是获得了数座 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也是巨 大的,所以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
无父”不为过分。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那种 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空谈兼爱,是不现实 的,只能作为一种崇高的理想而已。相对 而言,儒家伦理更有可操作性。 • 归纳:兼爱,在物质匮乏时,难以实现。
• 墨家另一受人推崇的主张为“非攻”。非 攻就是反对战争,客观上对人民当然有好 处。但是墨子是如何劝人非攻的呢?
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论文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百家争鸣。
而儒家和墨家却能一跃而起,成为百家中的两大显学,其成功的原因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一种自然思维强调以血缘为纽带具有现实性。
墨家的兼爱思想则是彻底地社会化的,要求人与人之间不分亲疏地彼此相爱相利,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不过儒家的仁爱思想和墨家的兼爱思想并非决然对立而是互相通达的。
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都肯定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但儒墨两家学说也有区别。
孔子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有等差的爱。
墨子则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说,强调爱无差别等级,主张不分远近亲疏厚薄的平等的爱。
二者的爱的来源、其顺序都是有区别的。
本文旨对儒墨两家的思想的核心即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其区别,分析其成因。
希望能够吸取其精髓,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从实质上讲,他们所爱的对象及最终的理想境界,是没有分别的,他们都把道德作了无限的夸大,从这点上他们都属于道德理想主义者。
“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仁”作为孔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最基本的涵义是爱人。
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爱”的合理价值内核并无根本分歧。
墨子将天下祸乱的根本原因归于因人我之别而产生“交相恶”,为此墨子主张“兼以异别”,“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兼爱”即对天下之人不分远近亲疏兼而爱之,“为彼犹为己也”,“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如“兼爱”学说真正实施,则“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最终达到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的理想境界,而这也恰恰正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孜孜以求的理想之治,孔墨对理想社会的设计这一点上是不谋而合的。
但是二者出身代表不同阶层的人民本质区别是代表的利益即社会基础的不同。
墨家代表的是城市小手工业者,小商人自耕农以及下层官吏的利益。
《墨子》的文献观
《墨子》的文献观诸子学说百花齐放,其思想之迥异,也体现在他们对文献的态度上。
墨家学说主张“兼爱”、“非攻”、“为贫贱者立说”,故其学说获得了底层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墨家学说,成为与儒家学说并立的“显学”。
而墨子对礼乐文化与典籍的态度不同于儒家的传统观点,因其思想独树一帜,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献观。
标签:墨子;儒家;文献观;对比墨子,姓墨,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国人),出身贫寒。
在《吕氏春秋》、《淮南子》及《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对墨子的行为及言论都有记载。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是底层人民的代言人。
孔子作为“文献”一词的最初的表述者在《论语·八佾》中这样的表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文献不足故也。
”朱熹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在这里的文献指的就是典籍与贤才。
而墨子的思想理论来源也是儒家思想,墨家思想就是在儒家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虽然两家学说的理论材料相同,但是在对材料的处理方式上是不同的。
韩愈对两家思想有如下评述:“儒、墨同是尧、舜,同非桀、纣,同修身正心以治天下国家,奚不相悦如是哉?余以为辩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非二师之道本然也。
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
”孔子与墨子的学说各侧重某一方面,不能人为地割裂二者的关系。
墨家的文献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法先王”思想墨家学说与儒家学说在研究对象与研究材料上范围大致相同。
墨子主张法先王之道,他说:“天下之所以生者。
以先王之道教也。
古之圣王,欲传其道于后世,是故书之竹帛,镂之金石,传遗后世子孙,欲后世子孙法之也。
今闻先王之遗而不为,是废先王之传也(《墨子·贵义》)。
墨子也主张效法先王之行为,但是并不主张完全吸收先王的思想,本着批判地吸收的原则,着重于法尧、舜、禹之政,强调的是统治者应该具有兼爱、非攻、尚贤、勤俭等品质,是将文献作为证据材料来吸收,目的是为阐明自己墨家的观点,而舍弃了夏商周以来的礼乐传统,而非从继承文化典籍与传统的角度来谈文献。
从墨子与论语中比较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
从《墨子》与《论语》中比较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都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中突出的一派。
其所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修养方面的学说,都对当时与后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本文就在《墨子》与《论语》所反映的各自学说的基础上,对两者进行粗略的比较。
一、《墨子》与《论语》的介绍(一)《墨子》《墨子》为战国百家中墨家的经典。
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对哲学、逻辑学都有研究和贡献。
此外,他在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上都有相当的研究和贡献,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
现存《墨子》一书,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宋朝多散佚。
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
典型的例子如《非攻》。
《墨子》文章的第二个特点是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二)《论语》《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二、《墨子》与《论语》分别体现的主要思想(一)《论语》体现的“仁”和“礼”“仁”是儒家学说中最核心的思想,其内涵十分广泛,不仅仅指“仁爱”而已。
《论语》中有许多讲述“仁”的篇章,像“里仁为美”、“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认为君子应以“仁”为主要品格,如果一个人没有“仁”作为一切品德的基础,即使他能力再高也是枉然。
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来讲,我觉得“礼”或许应该是最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儒家与墨家相通关系
摘要:儒墨两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影响力最大的两大流派,学界对两家学术观点的相通相用之处已有很多的论证,本文在前辈的基础上,主要探讨儒家的“仁爱”与“礼”的关系,以及墨家的“义”与“兼爱”关系,分析儒墨的治国宗旨、人治主义思想、以及对群体利益的重视,再次验证儒墨的相近相用,就墨学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来讲,这也是对学界的主流思想的一个汇总和补充。
关键词:仁爱;礼;兼爱;义;人治主义;
1、概述春秋战国两家崛起及两家的关系
春秋末年,列国混战,出现了著名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九流十家们分别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从各个方面提出了不同的建国方略和完成统一的办法。
因而以老子、孔子、墨子为起端的诸子思潮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天下失官,学在四夷。
《淮南子.要略》中记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丧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由此可以得知,儒学的分化正是墨学产生的起点,儒墨也就必有相通之处。
墨家也承认孔子思想有“当而不可易”之处,所以孔墨思想关系十分的紧密。
2、论述儒家“礼”与“仁爱”之关系
孔子思想的核心部分是“仁”和“礼”。
在《论语》中“礼”字出现74次,其中不见孔子对“礼”下任何概括性的定义。
孔子之
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而孔子本人对礼也下过大功夫,他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可见孔子不但将礼授予弟子,而且身体力行,足见他对“礼”的重视程度。
进一步的探究,孔子重视“礼”的原因。
孔子曾经说过“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
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
治国而无礼,譬有瞽之无相与,伥伥乎其何之?譬犹终夜以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见?若无礼,则手足无所措,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
”这正如《论语.学而》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不知,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说明礼仪教化能使各种关系达到和谐。
孔子的“礼”实际上是以国家伦理为中心,以君臣关系为总纲,以等级区别为手段而开展的社会体系。
而君子可以借助“礼”,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达到人格自我完善,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周代等级制度是森严的,甚至对于君王、诸侯的妻子的称呼都要有地位区分的,孔子一直很向往周朝的礼仪制度,就是要求君安于君位,臣安于臣位,最终社会和谐,天下太平。
作为儒家的第二代集大成者的孟子,他仍然推崇孔子的“仁”“礼”思想,如《孟子.离娄上》记载:“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君之礼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同时孟子
更重视人民生存的权利,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伟大观点。
“贵戚之卿”可以废掉坏君,改立好君,可以说是对孔子“仁爱”的大发展。
在这种意义上说,儒家孔孟都主张以礼治国,以仁治国,追求心目中的大同社会。
总而言之,“仁”是通过“礼”来表现的,“礼”是“仁”的表达手段,而“仁”是“礼”的本质思想,所以“仁”和“礼”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3、论述墨家“义”与“兼爱”之关系
墨家在先秦典籍中往往作为儒家的对立面而存在,孟子在批评墨子说: “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墨子教授弟子时也是注重因材施教,让学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因而形成了墨子弟子中“从事”“说书”“谈辩”三大派别。
墨家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兼爱》《非攻》《尚同》《尚贤》《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十篇著作中,涉及到了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等各个方面,其中蕴含着墨子匡时救世的理想。
而笔者认为其核心思想在于一个“义”字,这里的“义”具体表现为“兼爱”即是人人平等的爱,国家之间平等的爱。
儒家对墨学的攻击亦只针对其兼爱之说,而对于其“义”之主张却没有否定。
墨家“义”的本源即“有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相爱相利”。
“义”即是兼爱,兼爱就体现了义之本质。
墨子认为,战国的混乱就是因为社会中缺少“义”,他将义看作是排除各种利害
关系的社会义务,道德的至善就是道德原则本身。
墨子曾曰:“万事莫贵于义。
”他常常把仁义并列使用,爱是仁,利是义,所以爱利就是仁义。
《经上》说“仁,体爱也”,“义,利也”,这里的“利”是指社会全人类的公利,而不是个人的利,或一阶层的利。
墨子主张把“义”和“利”统一起来,主张“利不外己,己在所利之中”,利人利己就是义。
也就是说墨子认为个人之利只有在天下共利中才会实现,因此才会强调兼爱。
只有人与人之间相爱,和谐相处,全体社会成员各从其事,各司其职,才会使民足乎食,足乎衣,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同时墨子也强调民的力量。
《墨子》一书中言及百姓一词多达137处,君王的一切行动的价值取向也在于利民,如在《墨子.贵义》篇记载:“凡言凡动,利于天鬼百姓者为之;凡言凡动害于天鬼百姓者舍之。
”墨子的“义”的思想精髓主要是通过“兼爱”来表现的,“兼爱”是“义”的表达手段,“义”是“兼爱”的核心思想,所以“义”和“兼爱”同样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论述儒墨两家思想的“相通相用”的关系
儒墨两家在政治理想上都主张效法古代的先王,在治理措施上同重人际关系而不像道家那样效天以言治。
唐代的韩愈在《昌黎集.读》这篇文章中,记载了韩愈对儒墨关系的评论,其中说“儒讥墨以上同兼爱尚贤明鬼,而孔子畏大人,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春秋》讥专臣,不上同哉?孔子泛爱亲仁,以博施济公为圣,不兼爱哉?
儒墨同是尧舜,同非桀纣,同修身正心以治天下之国,莫不相悦如是哉?余以为辩生于末学,各物售其师之说,非二师之道本然也。
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
从尚同、兼爱、尚贤、明鬼几个方面分析了儒墨“相近相用”的关系。
清代梁启超曾从政治思想的角度,分析了儒墨两家治世之策略。
他提到儒家重视“礼”与“仁”,因而儒家的治世主张为“礼治主义”和“人治主义”。
而墨家重视“义”与“兼爱”,因而治世主张强调“法治主义”和“人治主义”。
也就是说儒墨两家都主张“人治”,都是为了社会稳定、天下和谐、百姓幸福,根本目的都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传命,为经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理想。
墨子非儒,一是反对儒者“服古而仁”的复古主义,“君子必服古言而然后仁”。
二是反对儒者的重葬、久丧之礼,“以厚葬久丧者为政,国家必贫,人民必寡,行政必死”三是反对儒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天命观,然而这三个方面都是儒家仁爱思想的外部表现形式,并没有触及到“仁爱”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讲,儒墨两家思想的分歧论争事实上就是一家之言。
墨子的兼爱思想既包括了纵向的天子对臣民之爱,又包括了横向的人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相爱,比孟子的“仁爱”“保民而王”更具有历史进步的意义。
就这一点来说,从孔子的“仁爱”,到孟子的“仁爱”“保民而王”再到墨子的“兼爱”“义”的流变来看,儒墨两家的根本宗旨都是为了利天下,安百姓,这两家流派对于百
姓的爱的范围也有逐步扩张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讲,儒墨两家可以说是“相近相同”的。
5、总结语
总之,无论是儒家的“仁”与“礼”的关系,还是墨家的“义”与“兼爱”的关系。
儒墨两家都是采用一种具体可感的,形象鲜明的外在手段,表达出一种抽象的隐晦的“仁”与“义”。
儒墨两家共同追求“仁义”思想,而墨家的“兼爱”可以说是对儒家的继承和发展。
春秋战国各诸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追求一种“大同、和谐、仁义”的社会理想,积极的践行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生活信条,为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