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中国现代痕迹学论纲——以建构体系为视阈》
贵州公务员考试《行测》通关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019】:71 _1
贵州公务员考试《行测》通关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019】:71 -行测模拟题1:犯罪的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下列属于犯罪的间接故意的是:单项选择题A、甲欲毒杀同事乙,于是在大家共同喝水的饮水机中投毒,乙当天并未从饮水机中取水。
但却导致其他三位同事中毒B、甲欲枪杀乙,在乙家门口伏击,只击中了乙的胳膊C、出租车司机甲与朋友吃饭时多喝了几杯,但是凭借自己多年的驾驶经验,甲认为不会有问题.于是不顾朋友的劝阻执意出车,结果撞死了行人乙D、某医院护士甲将病人乙和丙服用的药物弄混,到了给乙用药的时间,甲没有仔细核对就拿起应该给丙服用的药物给乙服用。
结果因药性不对导致乙死亡2:行政行为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和在时间上的跨度,包括行政行为的方式、步骤、次序、时限等不可分割的内容是()。
单项选择题A、行政程序B、行政诉讼C、行政复议D、行政处罚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主要表现在提出了()。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②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③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④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单项选择题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4:攀比效应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某些相关的经济变量之间或经济利益主体在利益分配方面存在的相互影响,轮番推进的现象。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攀比效应的是()。
单项选择题A、甲和乙在比谁的妻子漂亮,并约定输者请对方喝酒B、省公安厅比较两县公安局抓获小偷数量后。
认为甲县治安良好C、甲公司技术人员到乙公司车间参观,暗下决心要向乙公司学习D、企业职工在工资收入方面互相对比,并要求本单位上调工资,增加收入5:.单项选择题A. 81B.C.D. 96:计算机病毒是指:单项选择题A、编制有错误的计算机程序B、设计不完善的计算机程序C、计算机的程序已被破坏D、以危害系统为目的的特殊的计算机程序7:下列中国古典音乐与其最初的演奏乐器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浅谈痕迹学中的几个概念问题
痕迹学是研究同犯罪有关客体遗留痕迹的形成机理、变化 规律,痕迹发现、提取、同一认定及档案管理等理论和方法的 一门应用科学。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有手印、足迹、工具痕迹、 枪弹痕迹、牙齿痕迹、车辆痕迹、整体分离痕迹、爆炸痕迹、纵 火痕迹等等;痕迹学是由痕迹检验技术上升为科学的学科,属于 自然科学的范畴。它的主要依据是实验事实,它的理论基础是痕 迹形成的过程,相关事物运动的自然规律。随着新科学技术的引 入,经过广大痕迹科技工作者的不懈探索,痕迹学之下又诞生了 手印学、足迹学、工具痕迹学、枪弹痕迹学等分支学科。
三、关于痕迹的分类及其分支划分
(一)按痕迹所携带信息的属性划分。1.形象痕迹。携带 造痕体形象信息的痕迹。造痕体上必有至少一个局部,在形象方 面与痕迹相对应。2.表象痕迹。带造痕体表象信息的痕迹。造痕 体上不一定存在一个局部,在形象方面与痕迹相对应,可由痕迹 的形象,通过一个思维过程对造痕体的某些特征得出判断。
痕迹检验技术是刑事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量案 件现场上,在各类物证的出现、提取和利用率中,都占首位。 尽管在其他物证方面已引进许多高新技术,但始终无法取代痕 迹的位置。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我们都有必要对痕迹进 行超越应用技术层次的讨论和研究。
对于什么是痕迹这一应用技术层次上的讨论,不必太过于 追究其内涵和外延,也不必计较狭义的“痕迹”可否完全涵盖 我们可能遇到的所有痕迹;笔者仅想从刑事技术或法庭科学的 角度出发,在此谈谈痕迹学中的几个概念问题,以期得到更多 同行的重视,从而引起广泛深入的探讨。
(三)按痕体的几何状态划分。按痕迹的几何状态可以把 痕迹分为平面痕迹和立体痕迹。
四、痕迹检验的任务和作用
痕迹检验的总任务是发现、提取、分析、鉴定作案人实施 犯罪活动时遗留在现场有关物体上的各种痕迹,为侦查提供线 索,为破案和诉讼提供证据。
江西公务员考试《行测》通关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019】:44 5
江西公务员考试《行测》通关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019】:44 -行测模拟题1:某超市出售四种水果礼盒,其中礼盒一有3颗苹果4颗梨,售价20元;礼盒二有4颗苹果3颗梨,售价22元;礼盒三有5颗苹果6颗梨,售价32元;礼盒四有6颗苹果2颗梨,售价28元。
小张从中选购得到11颗苹果8颗梨,请问小张结账时要支付多少钱?单项选择题A. 40元B. 60元C. 68元D. 72元2:一般认为,工作时间越长的人积累的工作经验也就越多。
但最近一家公司发现,工作多年的老员工和毫无工作经验的新人在设计一套营销方案时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距。
因此,认为一个人工作时间越久经验越丰富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单项选择题A、在设计营销方案时,依靠的主要是创新意识而不是经验B、设计营销方案并不需要太多的工作经验C、老员工比新人参与过更多的方案设计D、设计营销方案有利于员工个人工作经验的积累3:工厂组织工人参加技能培训,参加车工培训的有17人,参加钳工培训的有16人,参加铸工培训的有14人,参加两项及以上培训的人占参加培训总人数的2/3,三项培训都参加的有2人,问总共有多少人参加了培训?单项选择题A. 24B. 27C. 30D. 334:移民即人口迁移,指那些由一个国家或区域,移动到并长期居留于另外一个国家或区域,在移居地从事生计性的经济活动,并被课以当地社会义务的个人或人群。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选项属于移民的是()。
单项选择题A、甲因家乡修建水库而搬到邻省居住,政府为其安排了住房,解决了工作问题,后其在邻省成家生子B、乙因工作需要每年需在日本居住半年,此种情况持续了10年C、丙是一位动物学家,她在巴西的亚马逊原始森林居住了15年,观察当地的野生猩猩的活动规律.D、90年代,丁的父母到美国投奔亲友,后在美国生下丁,丁便在美国上学并工作5:中国是否存在史诗?一代一代的学者投身其中,有学者极力通过考古文献的材料支撑来证明中国存在史诗,可以与欧洲古希腊时期的荷马史诗相提媲美;也有学者提出史料反驳,认为中国并无史诗。
中国刑事印证理论批判_周洪波
。
参见
5
最 高检 发布第
1
一
批 指导案 例 》
p
:
//w ww
.
s
pp
.
g
ov
.
cn / f lf /
w j/ f
1
2
1
2 / t2 0
2
1
228
52
_
1
98
.
s li tm l
,
2 0 1
年9
《
月 日
访问
。
〔
9
一
〕
些 初 步 的 分析
。
,
参 见周 洪 波
、
缪辛
些基 本观点
。
(
)
印证模式 的 理论发端
首先
,
关于 我 国 刑 事 证 明 方法 的 实 证描 述
,
,
龙宗 智 文有 两个 方面 的 重要 内容
;
一
:
是通
过 对 印 证 的 证据 关 系 的 表 述 和 理 解
国 刑 事 证 明 方法 与 西 方 的
自
来 说 明 我 国 刑 事 证 明 方法 的 模 式 特 征
中 国 刑 事 印 证 理 论批 判
周 洪 波
”
#
内 容提要
:
近年来 有 不 少 学 者 围 绕
出 理 论印
“
印证
来研 究 我
国 的刑
事证 明 方 法模 式
,
这些
研 究 造成 的 突
象是
“
:
印证
”
这
;
一
重识胡适的学术成就及局限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重识胡适的学术成就及局限㊀㊀㊀周仁政摘㊀要:㊀中国现代学术文化起源于‘新青年“,在胡适所倡导的 整理国故 运动中蔚为大观㊂胡适是现代学院派学术文化传统的典型代表㊂疑古证古,评古论今;实证主义,科学至上;反体系建构,论说观点化㊁实用化;反对唯心主义,否定形而上学,成为现代学术文化思想建构和方法论变革的重心㊂此等现代学术文化遗产,需要当代学术界认真反思和清理㊂关键词:㊀现代学术文化;胡适;新文化观;学术方法论中图分类号:B261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4-9142(2019)05-0083-09收稿日期:2019-02-28作者简介:周仁政,男,湖南津市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㊂(湖南㊀长沙㊀410081)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 ‘新青年“回顾与研究:以思想㊁文学为中心 在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史上,胡适的思想方法和学术造就,始终作为中国现代自由主义学术文化的一座重镇,引领着一部分同样具有自由主义思想观念的知识分子在各自的学术思想领域作出不同的开拓,产生不同的成就㊂欧美教育背景与相应的知识观念体系对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成长及其学术生活的确立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也决定了他们在学术道路的选择和基本研究方法及思路上具有某种共性和共同特征㊂于此,胡适堪称典范㊂从‘先秦名学史“的写作和 整理国故 运动中可以看出:一方面,胡适确立自己的学术志向,就是要以实验主义的 科学 方法,从历史的土壤中寻求因缘, 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现代文化,使它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㊁协调和继续发展 ①;另一方面,以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为方针,至力于学术开拓与思想创造,为新文化添砖加瓦㊂在方法尚实㊁思想求真的意义上,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锲而不舍地创设研究领域,开辟学术新路,其新文化观与他人不同,其学术思想也与别人迥异㊂本文试图以此为切入点,对胡适的学术贡献与局限进行重新认识和理解,并据此反思五四新文化的反传统问题㊂笔者认为,中国现代学术既要回到胡适,又应该超越胡适㊂一㊁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及文学史研究1920年代,以‘先秦名学史“为开端,胡适首选的研究领域是中国哲学史,这也是他1917年任教北京大学时开设的主要课程㊂其著1918年完成部分书稿,1919年2月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题名为‘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至1929年共出15版㊂1931年收入商务印书馆 万有文库 版本时更名为‘中国古代哲学史“㊂胡适说,他当时正撰著‘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决定不再用‘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的名称了,即将其以‘中国古代哲学史“为名单行,以后著述另称‘中国中古思想史“‘中国近世思想史“㊂①这是他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一个总体规划㊂最终除完成‘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外,‘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未完稿1930年在上海中国公学出过油印本,部分章节在一些刊物上公开发表,全书手稿本1970年代在台湾影印出版㊂可留意的是,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研究1930年代转向为中国思想史研究㊂1942年胡适在美国时,于一本英文杂志‘亚洲研究“(Asia Magazine)上发表了‘中国思想史纲要“一文②,可以一窥其研究设想和基本思路㊂在中国哲学及古代思想史研究学术史上,‘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一书无疑具有重要的开拓性㊂蔡元培在为其撰写的序言中指出,除了在材料上去伪存真的功夫,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于 形式 上填补了中国古代学术历来无史的空白㊂由于旧有之学及古人之述无所依傍,胡适不可避免地采用了西洋哲学史的撰述体例及方法㊂这也是中国现代系统性学术研究在形式和方法上西洋化的表现㊂由于胡适出身 世传 汉学 的绩溪胡氏 ,又留学美国 兼治文学哲学 ,这是他的学力功底及优势所在㊂对他在学术方法和观念上的创新,蔡元培总结出四大 特长 : 第一是证明的方法 ,对于一个哲学家,考实其生存的时代,辨析其思想的来源,辨别其遗著的真伪,对此多下功夫, 不但可以表示个人的苦心,并且为后来的学者开无数法门 ; 第二是扼要的手段 ,从 一半神话,一半政史的记载 中 截断众流,从老子孔子讲起 , 抽出纯粹的哲学思想,编成系统 , 认定所讲的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发达史,不是中国民族的哲学思想发达史 ,诚为胡适撰著的高明之处; 第三是平等的眼光 ,传统哲学尊儒崇孔,意气争讼,胡适 此编,对于老子以后的诸子,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短处,都还他一个本来面目 ,学术态度 平等 公允; 第四是系统的研究 ,胡适撰著不似古人旧学之 平行法 ,而于诸子之学 排比时代,比较论旨,都有递次演进的脉络可以表示 ,乃其 系统法 的优胜㊂③直至晚年,胡适对于自己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所自诩的是: 我这本书的特别立场是要抓住每一位哲人或每一个学派的 名学方法 (逻辑方法,即是知识思考的方法),认为这是哲学史的中心问题㊂ 他对哲学所真正关心的问题是知识论性质的方法问题,即逻辑思维的问题㊂在他看来,不仅历史上的诸子百家争鸣是一个 名学方法的争论 ,至于朱熹㊁王阳明关于 格物 的不同解释,也是存在于 名学方法 上的根本分歧㊂因此,他理解的中国哲学史不是各家的杂陈,而是思维方法的不同解说与辩护,以及知识论性质的对于社会历史的不同认识与观察,因而都难免带有经验论色彩,都有客观的和主观的依据可循㊂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的不同,解释社会历史的知识观念的差异,才是哲学的根本问题㊂实则这也是胡适在对于杜威思想的接受中所获得的带有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色彩的哲学世界观,以此解释和研究中国哲学史,亦必使其充满了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色彩㊂在经验论的意义上,胡适只承认各家学说有不同的来源,及不同的认识和实践价值,不承认其有高下等级㊂各种经验(知识)之间是可以排比和互证的,因而不能彼此分割㊂历史上关于诸子百家的不同解释,正是基于互相割裂,以儒家思想为准绳判定其高下的偏颇,方法上的不同和对立才是根本问题㊂所以,他认为,必须 推翻 六家 ㊁ 九流 的旧①胡适:‘ 中国古代哲学史⓪台北版自记“,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㊃中国哲学史(上)“,北京:中华书局, 1991年版,第3-4页㊂说,而直接回到可靠的史料,依据史料重新寻出古代思想的渊源流变 , 这个治思想史的方法是在今天还值得学人的考虑的 ㊂①在对于中国哲学㊁思想史的研究中,胡适以思想方法为重点,按其所理解的近代西方哲学的基本精神,即所谓 为反对独断主义和唯理主义而强调经验,在各方面的研究中充分地发展科学的方法,用历史的或者发展的观念看真理和道德 ,归纳和阐释中国哲学(思想)史的发展历程㊂他认为,从远古到汉代, 古典时代 的儒学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㊂而中古时代(唐代及其以前),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盛,把中国人的思想导入各种非理性主义的宗教狂热㊂反对经验,逃避现实,儒学也便在这中间渐渐失去原有的光彩,中断了它的生命力㊂宋明的新儒学派企图以两种不属于儒家的逻辑方法重新解释死去很久的儒学,意在 复兴儒学 ㊂一是宋代程朱理学的 格物致知 ㊂宋儒学派对 格物 的提倡使儒学关注的中心重新回到经验层面,但其逻辑方法却有三大错误: (1)缺乏实验的程序,(2)忽视了心在格物中的积极作用㊁指导的作用,(3)最不幸的是把 物 的意义解释为 事 ㊂ ②因而也没能走上如西方近代哲学那样建立哲学与科学的必然联系的道路,失去了它应有的社会价值㊂另外,明代王阳明的 心学 是对宋儒学派的一种反动,也是一种发展㊂他提出的 致良知 把人的思维方法引向 心学 一途,提出 万物皆备于心 , 心外无物 ,却在 独断主义和唯理主义 的意义上误入歧途㊂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哲学这一长期的发展进程,并没有对现实社会政治产生任何实际的促进作用,乃是宋儒 格物致知 的学说引导了清代由 汉学 所代表的学术昌炽,发展了一种在当时世界堪称先进的学术研究的科学方法,大概这才是它在传统文化史上的实际效应㊂然而在胡适看来,孔子所代表的儒学却是最积极的社会哲学㊂孔子是最伟大的社会改革家㊂在春秋社会大变动的特殊时代,他最先把由老子所开创的柔懦的 儒 发展成为刚毅进取的儒学㊂他不仅为老子学说中那个 无名 的 道 找到了最实际的 名 仁(人) ,并且旗帜鲜明地在 为政 与 为人 两条道路上提出 正名 ㊂倡言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即其先于政治重建的思想重建与道德重建的观念㊂他在求知的道路上尚 简 崇 易 ,把老子消极的物质运动观(自然社会观)发展为积极的社会实践理论和教育哲学㊂在‘易经“一书中,他用一种在当时来说极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方法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为他的哲学思想提供理论依据㊂另在‘说儒“一文中,胡适依据仅有的史实不惜笔墨地塑造了一个作为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的孔子形象,寄寓自己的现实情怀和政治理想,借古人之樽浇自己的块垒㊂首先,他根据有限的材料论断老子和孔子都是殷商遗民的后裔,他们所执的 礼 原本都是殷礼㊂在春秋之际列国纷扰, 礼崩乐坏 的时代,老子首先以 柔懦 的姿态厌世避世,力主回复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㊂而继起的孔子则反其道而行之,力求 入世 ㊂ 举逸民 , 继绝世 ㊂努力实践殷商民族亡国后流传着的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的 救世圣人 的预言㊂他为政为教,只在贯彻一个 礼 字,但在 礼 的问题上他没有老子似的保守和偏执㊂他相信周公文武当年伐纣是顺乎天命的,数百年前的殷礼也变成实际的周礼,所以他感慨道: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他最高贵的品质就在于克服了一个保守 柔懦 的殷商遗民的靡废心态,坚信 天生德于予 ㊂不仅在鲁国贵族的议论中,更在他自己的心灵里执着于一个信念: 圣人之后,必有达者,今其将在孔丘乎! 他为人仁爱温厚,旷达乐观㊂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㊂他周游列国,四处碰壁之后专心执教后生,令受教者仰之曰: 以予观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在其崇拜者眼中,他仍葆有一副 素王 的面目㊂一部‘论语“使他仪容俱在,传输着后世对他的景仰㊂他的 克已 姿态使他谆谆从事于文化事业,整理出‘诗“‘书“‘易“‘礼“,以为后世 复礼 之凭据㊂以其未竟之志写作了微言大义的‘春秋“,寄托对现实政治的愤懑之情,令后世乱臣贼子惧㊂及终,他慨叹之曰: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在胡适看来,作为 素王 的孔子这种 不满意 的结局,多么像犹太民族亡国之后应命而生对其民族实施精神拯救的耶稣㊂大哉孔子!胡适写道: 他抱着 天下其孰能宗予 的遗憾死了,但他死了也 复活了: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㊂ 他打破了殷周文化的藩篱,打通了殷周民族的畛域,把那含有部落性的 儒抬高了,放大了,重新建立在六百年殷周民族共同生活的新基础之上:他做了那中兴的 儒 的不祧的宗主;他也成了 外邦人的光 , 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 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 ㊂ ①在胡适看来,孔子所 复活 的并不仅仅是一种带优势性的文化,而是成就了一场存在于殷周民族之间颇有意义的文化上的 反征服 ㊂改革家的人格魅力与 调和三代文化 的开放精神,以及 仁(人) 的人文主义观念,是胡适从近现代政治文化意义上推崇孔子的思想基础㊂与此相对应,在胡适的心目中,老子的地位便与孔子大相径庭㊂胡适在其论述中把老子的活动和哲学思想,视为孔子及其学说产生的 背景 ㊂据胡适论证,老子生活的公元前六世纪初,是由诗人和 辩者 构成的 古代中国的启蒙时代 ㊂老子就像古希腊的普罗塔哥拉, 是他那个时代的最大的批评者,并且他的批评总是带破坏性和反权威性 ㊂从近代哲学与政治意义上来说,他便是一个 哲学上的虚无主义者 和政治上的 放任的无政府主义者 ②㊂然而,老子是 中国哲学的始祖 ,他的哲学思想 全是当时社会政治的现状所唤起的反动 ㊂③在他的思想中,为寻找一个世事万物的根本而提出了 道 ,并设定其内涵是 无为 和 无 ,因而 他主张废除一切由文明创设的人为约束和制度返回到自然状态中去 ④㊂从‘老子“一书中老子抨击时政的观点看,他的学说的产生可谓一场革命㊂但他毕竟是一个 殷商老派的儒 ,以 柔懦 的本色,奉其 不争 之道㊂ 损不足以奉有余 的世道人心使他 从一个最拘谨的丧礼大师,变到了一个最恣肆无礼的出世仙人 ⑤㊂但仍不改其 柔懦 本色㊂他尚沉思,反对行动,认为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㊂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㊂他倒退的历史观 使他关于变化的概念不大像是从 简单 和 细致 到 复杂 和 困难 的一个连续展开,却成为一个可以周期地倒退到最初的和原始的状况的循环过程 ⑥㊂为了强调 无名 的自然状态的优越性,他过于看重事物的相对性而使 名 的概念变得不真实㊂如此等等㊂在胡适看来,老子哲学恰好代表了一种 诡辩 时代哲学上的非逻辑性,而有待于发展到孔子哲学所代表的 逻辑时代 ㊂并且,为维护这种理论上的逻辑性,胡适在研究中反复论证并坚持老子及其‘老子“一书在时间上先于孔子及其著述的观点㊂无论是胡适的哲学史观还是其有关孔子和老子的论断,均可看出胡适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特征是对于中国文化思想史的逻辑论和经验化的理解和解释㊂他关心的不是哲学和思想本身的问题,而是其在历史序列中的意义和价值定位㊂即它的 有用 性而非 唯理 性,它的已然的价值和意义而非未然性的 终极 思想和理论㊂故此,胡适否定老子哲学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认为这一切都是保守和消极的要素,不利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㊂而及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实际,胡适也不欲再谈论孔子及其儒学的哲学思想内容和价值 早在1917年2月,在他发表于‘新青年“2卷6期上的‘白话诗八首“中,就这样评述过孔子及其学说: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亦不知老之将至,认识这个真孔丘,一部‘论语“都可废㊂ (‘孔丘“)无疑,在胡适看来,孔子的人格作为历史的经验化的赋予是可效仿和永存的,但其思想(学说)则未必,甚或已过时而不足道也㊂以思想㊁文化为重点,胡适的文学史研究亦颇有建树,古典小说研究包罗万象㊂他把自己关注的重心放在俗文学史序列,在于他要以自己的方式,通过搜罗历史材料,重新解释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规律,求证他在文学革命中提出的 白话为中国文学正宗 的观点㊂‘白话文学史“一书正是他演绎自我观念,寻①②③胡适:‘说儒“,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㊃中国哲学史(下)“,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657页㊂胡适:‘先秦名学史“,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㊃中国哲学史(下)“,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83-785页㊂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㊃中国哲学史(上)“,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43页㊂求学术支撑,建构文学(文化)革命思想体系的重要实践㊂胡适认为: 白话文学史是中国文学史的中心部分㊂ 文学革命乃是中国的 文艺复兴 ㊂因为处处要拿 传统的死文学(按:文言文学)来做比较 ,以阐明白话文学进化的事实,一部白话文学史在胡适笔下俨然一部货真价实的 中国文学史 ㊂其撰述中常能上下求索,旁征博引㊂实质上,胡适的‘白话文学史“是一部在其历史观念指涉下的中国文学由文言到白话的演化史㊂而且,在书中胡适对 白话 作出了宽泛的解释: 白话 有三个意思;一是戏台上说白的 白 ,就是说得出,听得懂的话;二是清白的 白 ,就是不加粉饰的话;三是明白的 白 ,就是明白晓畅的话㊂ ①就研究方法上说,除了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审慎的态度和实证的方法亦使这部著作增色不少㊂研究中,胡适坚持用材料说话,不尚空谈,尽管为着演绎观念用心良苦,但总体上并不给人空泛突兀之感㊂通过这部书的写作胡适坚定了两个文学史上的基本观念:(一) 一切新文学的来源都在民间 ②,(二) 国语文学乃是一千几百年历史进化的产儿 ③㊂不同于激进主义者对于历史的断章取义和粗暴拒绝,胡适以自己的学术成就证明了中国文化革命的基因是潜伏在自己民族的血脉和历史源流中的,现代文化革命乃是 中国的文艺复兴 ㊂二㊁胡适新文化观及其学术文化品格以 中国文艺复兴 的思想来建构自己的新文化理念,是胡适学术文化活动的特征㊂在这个意义上,一方面,胡适认为中国现代文化不是外来文化,它必须建构在自己文化历史的深厚根基上;另一方面,中国现代文化也不是传统文化,它在思想和方法上必须接受现代世界文化的影响,达到 充分的世界化 和真正的现代化㊂他说:历史上存在着 近一千年的 中国文艺复兴运动 ㊂从西历纪元一千年到现在,将近一千年,从北宋开始到现在,这个九百多年,广义的可以叫做 文艺复兴 ㊂一次 文艺复兴又遭遇到一种旁的势力的挫折,又消灭了,又一次 文艺复兴 ,又消灭了㊂所以我们这个四十年前所提倡的文艺复兴运动,也不过是这个一千年当中,中国文艺复兴的历史当中,一个潮流㊁一部分㊁一个时代㊁一个大时代里面的一个小时代 ㊂他认为,新文化运动所进行的 革命 其实是复活和再生,即 文艺复兴 (Renaissance),这正是傅斯年等当年所订‘新潮“刊名英文译名的由来,胡适极为赞赏㊂白话在胡适看来则 是我们老祖宗的话,是我们活的语言,人人说的话 ㊂白话文学就是以 全中国百分之九十的区域,百分之七十五的人口所说的话 为基础的文学,就是国语文学㊂以 文艺复兴 的观点来看,胡适把千百年来中国文学的发展,看成是一种双重进化的历史: 一个是上层的文学,一个是下层的文学㊂ 上层文学是 贵族文学,文人的文学,私人的文学 , 大部分我们现在看起来,是毫无价值的死文学,模仿的文学,古典的文学,死了的文学,没有生气的文学 ;下层文学 是老百姓的文学㊂是活的文艺,是用白话写的文艺,人人可以懂,人人可以说的文艺 ㊂譬如儿歌,民间的山歌㊁情歌;‘今古奇观“㊁ 三言二拍 ㊁‘三国演义“‘水浒传“那样的小说㊂其产生既不关个人功名利禄,流行于民间亦无补于人们建功立业㊂宋元以降, 话本 弹词 戏曲 等都 是由老百姓唱的 情歌 ㊁ 情诗 ㊁ 儿歌 这些东西变来的 ㊂这就是我们新文学的基础㊂以此为基础的新文学的产生就是 文艺复兴 ㊂因此,所谓 中国的文艺复兴 ,胡适解释说:我们老祖宗已经做的事体我们拿来提倡,我们学他们的样子,我们来发扬光大㊂我们从前以为这是老百姓的东西,士大夫看不起,我们当初大学教授们号称为学者,都是从古文里面打了跟斗出来,从古文里面洗了澡出来㊂在古文里面,无论是古文,无论是古诗都站得住了,在社会上已经有了①胡适:‘白话文学史㊃自序“,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㊃中国文学史(上)“,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42页㊂地位了,我们愿意解放这一种古诗古文,我们愿意采用老百姓活的文字,这是我们所谓的革命;也可以说不是革命,其实还是文艺复兴㊂我们的资本 这个语言的资本,是我们的几万万人说的语言,是我们文学的资本,文学的范本,文学的基础;几百年来,一千年来,老百姓改来改去,从无数的无名作家,随时改来改去,越改越好,这些名著这些伟大的小说做了我们的资本㊂所以说文艺复兴,正是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的材料,给我们的基础㊂①新文化 也好, 新文学 新文艺 也好,在胡适看来只要从历史中重新择取,重新判断其优与劣,重新掂量其是与非,让已泯灭的再生,让被压制否弃的恢复应有的地位,就是我们的现代文学和现代文化㊂其中需要我们重新建构的,仅仅是新的方法和观念㊂对于文学革命,胡适强调的是 国语 的观念建构㊂他说:在现代欧洲文学发展史上,文学的语言必定是一国的 国语 ,任何 国语 都必须是文学创作的最佳工具㊂ 大凡一种方言被选择为一国的国语 ,需要有三个条件: 第一,这方言是该国最普遍使用的方言 ,即 它必须是各该国最流行的语言㊂在中国,后来被尊为 国语 的 白话 ,原是 官话 ㊂它是中国最普遍使用的方言 ㊂第二, 最好这个方言之中曾产生过一些文学 ,如但丁写作‘神曲“所用的意大利多斯加尼的方言㊂ 中国的 官话 包括北京方言㊁华北方言㊁长江中上流域的方言㊂纯 北京话 曾产生过像‘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等小说名著㊂ 普通话 也曾产生过许多小说,最早的像‘西游记“和‘儒林外史“㊂这许多大部头的官话小说,使中国的 官话 具备了足够的资格作为中国的 国语 ㊂第三, 是一个方言之内的文人学士,对该方言的文学价值的有意识的肯定 ㊂这正是五四文学革命之功㊂文学革命就是改变了人们对于语言与文学的观念,以白话为工具,创造了 国语的文学 和 文学的国语 ㊂就更广大的 新文化运动 ( 新思想运动 )而言,犹如欧洲的文艺复兴,是促进 新文学㊁新文艺㊁新科学和新宗教之诞生 ,及现代民族国家之形成㊂亦如 国语 的观念一样,其最高的建构亦必然是 国家 的观念㊂对此,胡适指出:新文学的产生适应了人们自我表达的要求,白话成为 新的自我表达的工具 ㊂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和欧洲的文艺复兴 还有一项极其相似之点,那便是一种对人类(男人和女人)解放的要求,把个人从传统的旧风俗㊁旧思想和旧行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㊂欧洲文艺复兴是个真正的大解放时代㊂个人开始抬起头来,主宰了他自己的独立自由的人格,维护了他自己的权利和自由 ㊂与此相呼应的,五四时代便有周作人提出 人的文学 的观念㊂因此,人们开始讨论 人类的性生活㊁爱情㊁婚姻㊁贞操等等问题 ,以及 个人与国家㊁个人与家庭与社会的关系 等各种问题㊂ 家庭革命 伦理革命 等口号应运而生㊂这种 新潮 便是文艺复兴的潮流㊂ 科学 和 民主 ,胡适认为只是一种不同以往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㊂他说: 在我看来, 民主 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习惯性的行为; 科学 则是一种思想和知识的法则㊂科学和民主两者都牵涉到一种心理状态,一种行为的习惯,和一种生活方式㊂ 一方面, 因为我们拥护德先生,我们必须反对儒教,反对旧家庭传统,旧的贞操观念,旧的道德和旧的政治㊂因为我们拥护赛先生,我们一定要提倡新文学㊁新艺术和新宗教,正因为我们要拥护德㊁赛二先生,我们只有去反对所谓 国粹主义 ;但另一方面,这一切作为 新思潮的意义 ,则只在于 一种新态度 ,这种新态度就是 评判的态度 ,即尼采所谓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㊂对于 新文化运动 而言,其最重要者在于: 第一是研究当前具体和实际的问题 ,第二是 输入学理 ,第三是 整理国故 ㊂用新的观念来认识国家,重建政治 民主 ;用新的方法来研究历史,重构文化 科学 ㊂这正是胡适 中国文艺复兴 思想的核心和目标㊂②余英时认为,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胡适代表了中国新兴资产阶级建构自己意识形态的要求,他 从资本主义的美国带回来的实验主义便恰好能满足这个阶级的精神要求 ㊂这一方面使近代以洋务运动为标志的 中体西用 的保守主义文化观念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一方面使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的。
六维文物司法鉴定:拒绝乱象 确保根脉归真
kaleidoscope 万花筒62随着文物、古玩市场的日益繁荣,文物鉴定也成为行业焦点话题,其混乱程度不绝于耳。
文物赝品泛滥成灾,但却鲜见诉诸法律,人们在迷茫维权无望之际不禁质疑,文物鉴定真的是无法可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之路。
”在擦亮文物这张“金名片”中,六维物证司法鉴定中心用一整套科学的“六维文物司法鉴定体系”填补了业内文物司法鉴定技术的空白。
笔者在走进六维物证司法鉴定中心的时候,针对“如何拒绝文物鉴定乱象以及六维文物司法鉴定创新体系”进行了采访沟通。
六维物证司法鉴定中心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备案、宁夏回族自治区司法厅批准成立的司法鉴定机构,依托宁夏六维辩证文物鉴定研究所等机构,在国内率先开展文物司法鉴定。
职业司法鉴定人和特聘专家团队是由公安刑侦痕迹学专家、国家级著名文博专家、物理、化学、材料等学科的博士、硕士等60余人组成,拥有各类先进的科学鉴定仪器40余台,鉴定业务围绕自创的“六维十八法三论文物鉴定的专利技术与方法”而展开。
众所周知,文物鉴定一直是文物保护的焦点。
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六维文物司法鉴定体系是针对文物鉴定的混乱病症这一焦点而开创的科学体系,所谓“六维”,就是:1.坚持运用唯物主六维文物司法鉴定:拒绝乱象 确保根脉归真王 新六维物证司法鉴定中心在司法部备案机构名册注册的主页和页码鉴定技术不断深化 数据积累日趋坚实编辑|朱慧敏kaleidoscope 万花筒63义美学历史观;2.坚持运用科学发展观;3.坚持运用自然科学规律观;4.坚持运用新科技支持观;5.坚持运用物质矛盾特殊性和普遍性辩证统一观;6.坚持运用刑侦痕迹物证观。
在以这六条为主脉的文物司法鉴定中,他们又以科学的手段和完整的体系对文物鉴定的公信力做出了重大突破。
针对文物鉴定乱象,中心负责人表示,当前的鉴定界乱象丛生,从“金缕玉衣”到“民族文化宫民藏展”的真假争论,致使权威专家鉴定意见屡屡相左,其权威性也受到了质疑,因利驱动的各种“鉴定机构”和“鉴定证书”满天乱飞,使人无所适从。
中国当代文学评价中的问题、立场与方法——从汉学家顾彬引发的争论谈起
中国当代文学评价中的问题、立场与方法——从汉学家顾彬引发的争论谈起邓长亮【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一直存在着分歧,这种分歧在2006年末顾彬发表了"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的看法之后,被媒体过分地渲染、扩大,最终演变成一场"唱盛"与"唱衰"、"黄金"与"垃圾"之争,众多的知名学者卷入论争。
笔者就论争产生的场域以及"当代文学"、"当下文学"等概念性问题进行了辨析,并进而提出了对这场论争的看法。
【期刊名称】《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24)011【总页数】3页(P80-81,116)【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中国立场;顾彬【作者】邓长亮【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四平13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一直存在着分歧。
不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对同一段文学的叙述并不相同,甚至分歧很大,比如不同的文学史家对“十七年文学”与“文革文学”的评价就不相同。
但是这种分歧所引发出来的争论,仅仅局限于学术界内部,在学术界之外并未产生很大的反响。
进入90年代中期之后,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是文学论争的场域不断扩大,随着媒体的介入,文学论争经常被放大到成为一个事件,文学界的争论逐渐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这在“《废都》事件”、“《马桥词典》事件”中有充分的证明。
2006年末,德国的汉学家顾彬发表了“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的看法,这个判断在2007年以来的文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成为2006年著名的“事件”之一①2006年12月11日,《重庆晨报》刊载了题目为《德国知名汉学家顾彬称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的报道,这可以说是顾彬的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论的产生的源头,虽然顾彬在访谈中否认说过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的言论,他认为被媒体夸大了。
但是他的“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在文化界还是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引发了学术研究领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各种争论,肖鹰和陈晓明等人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分歧可以看成是顾彬这个论断的持续性影响,一直到2010年末,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与局限一直成为文学界以致文化界的焦点。
“伤痕文学”及其文学史地位的再思考——以知识分子为考察中心
郭志刚等人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1981年初版本最早将伤痕小说纳入文学史。
身处历史现场的优势让著史者对文本中细微的差距极为敏感,他们很快根据作品中人物在思想情感上表现出的微妙不同,为新时期初的文学创作划分出了伤痕小说、反思小说和改革小说等不同类型。
但随着主客体间距的拉大,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伤痕小说与反思小说内在的相似性远大于彼此的差异,洪子诚就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将由“‘文革’亲历者讲述的创伤记忆,或以这种记忆为背景”构成的作品“统称为有关‘文革’的伤痕文学”譹訛。
这一概念被其后的研究者广泛接受,本文所说的“伤痕文学”也沿用于此。
新世纪以来,借助于文化研究,“伤痕文学”的研究迎来了新的高峰。
在“叙事的意识形态”的视角下,学人发现了文本中知识分子受难者“双重身份”和“内部重续”的话语策略。
比如程光炜就准确地抓住了钟亦成的“伤痕”所指背后“呈现出与历史‘共谋’时所彰显的叙述的逻辑”譺訛。
进而指出“伤痕”叙事是如何被转化为“遵奉党和人民之命”譻訛的社会主义文学传统的一部分。
而主流权力话语又如何利用对特定受难者伤痕和当下原宥姿态的展示,宣布自身与“文革”意识形态的断裂关系,以及与“十七年”革命意识形态的直接联系,从而证明其话语资源的历史合法性。
毫无疑问,这种解读方式和所得出的结论极富创见,可称为当代文学史研究的一次重要突破。
但不可否认,其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首先,在现有的研究理论视域下,研究对象的复杂性被遮蔽。
文化研究的确能有效地进入文本和历史的缝隙,但研究者在揭示“伤痕”与主流话语的“共谋”时又迅速将之本质化和一体化为压抑/妥协模式,忽略了重构新时期文学话语时作家的主体能动性。
其次,就其成果来看,研究者显然将20世纪80年代理解成一个文化事件而非文学史事实,这暗示了研究者想象新时期文学的话语基准,也导致学人往往以外部体制和政治文化研究取代内部形象分析。
如此一来,“重返”便忽略了对文学自身内涵的细致把握,而是转向了对知识分子主体性缺失的意识形态化讨论。
比较视阈与文化之维——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态势分析与理念探讨
2 0 1 0年 1 2月 , “ 本 土 经 验 与 中 国现 当 代 文 学 的世界性 ” 学术 研讨 会 在 长沙 召开 。参 会学 者 认 为 “ 任何 一 个种 文学 它本 身就 构 成 了世 界 文 学 中 的一 部分 ” , 主张 中国现 当代 文学 在叙 事 理 念 上“ 应 该 注 重本 土 经验 与世 界视野 的融合 ” , “ 这 种 融合 和 统 一
பைடு நூலகம்
到了 2 O世纪 五 、 六 十 年代 , 社 会 意 识 形 态 理论
主导 文学 研 究 的价 值 判 断 , 文学研究者“ 程 度 不 同 地受 到苏 联 当时 ‘ 正统 ’ 的文 学 史观 念 的影 响 , 特 别
体现在跨民族 、 跨文化 、 跨语 境的转换 中” 。 _ 1 这次
对 于 中国现 当代 文学 “ 世 界 视野 ” 的倡 导 并 不
是新话 题 。在 “ 五四 ” 新 文 学运 动 尚未 发 生之 前 , 鲁
术 研 究 均 取 得 了 丰硕 成 果 , 形 成 了相 当宏 伟 的 规 模 。综观 当前 的 中国现 当代 文学 研 究 现 状 , 有 若 干 发展 态 势及 问题 需要 我 们 予 以更 多 关注 , 值 得 我 们
中国现 当代 文学 的研 究历 史并不 算长 , 若 由胡 适1 9 2 2年 写定 的 《 五 十年 来 中 国之 文 学 》 开 始 算 起, 迄今 为止 也不 过 九十 余 年 。在 几 代学 者 孜 孜 不
倦 的辛勤 开拓 下 , 中 国现 当代文 学 的 学科 建 设 和 学
化 语境 中 , 对 于 中 国现 当代 文 学发 展 品 格进 行 了探 讨 和 展望 。
2 0 1 3年第 9期 第2 6卷 ( 总 1 3 5期 )
于安澜《画论丛刊》学术价值管窥
美术观察芒于安澜《画论丛刊学术价值管窥獭贾涛于安澜原名于海晏字安澜年月生干河南省滑县年月于开封逝世生前系河南大学教授。
于安澜先生不仅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还是知名的画论学家。
继年轰动国内外语言学界的专著《汉魏六朝韵谱》出版之后翌年他的第一部画论著作《画论丛刊》在北平出版又在美术界引起轰动。
画家齐白石亲自为该书题签画学家余绍宋、郑午昌分别作序。
在此后的近半个世纪中虽然于安澜坚称自己的专业为语言学画论研究只是“副业”可他对画学的研究一刻也没停止过。
继《画论丛刊》五卷之后于安澜又撰写了一百二十多万字的画学巨著《画史丛书》卷。
时逢抗日战争爆发万事蹉跎该书未能及时刊行于世。
直至年在延宕了二十余年之后《画史丛书》才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又年积累年已届耄耋的于安澜的最后一部画论著作《画品丛书》第一卷出版。
虽然因年事已高无法完成最初的宏愿然而于安澜所建立起来的画学研究体系已基本完备并成为现代中国画学研究的蓝图。
于安澜对中国画学的研究并非出于偶然。
早在世纪年代他求学的河南大学就已有了浓厚的画学研究氛围。
年秋任教于上海暨南大学美术系的陶冷月先生到北方写生应邀到河南大学讲学激发了不少学生研究中国古代画论的浓厚兴趣于安澜就是其中一个。
凭借扎实的语言学基础于安澜在之后不久成立的学生组织——“河南大学画学研究会”中被选为常委。
陶冷月先生在开封期间于安澜常常到其住处请教得到陶先生的亲切指导与勉励。
画学研究会虽然在陶先生离开后已名存实亡但于安澜个人的画学研究却从此起步并一发而不可收年出版的《画论丛刊》是他画论研究最丰硕的成果。
对绘画实践进行理论总结是艺术审美深化和认识自觉的表现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形成规模顾恺之的篇画论文章以及谢赫的古画品录》开启了画论写作的先河。
在此后的一千多年中此类著述屡有出现成了与中国画创作交相辉映、具有同等重要价值的优秀文化遗产。
中国画学研究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研究范畴包括绘画实践中的方方面面涵盖了诸如画理、画评、画品、画法、画史等等类型具有无比深远的学术价值与历史价值。
身体思维与礼乐文明的现代转化
身体思维与礼乐文明的现代转化四~荆烨撇四权声明四本人完全了解苏州大学关于收集、保存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苏州大学。
本学位论文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苏州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含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送交本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涉密论文口本学位论.文属在??年一月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非涉密论文口日期:,/.弓.,‘论文作者签名:望车导师签名:碑二~日一身体思维与礼乐文明的现代转化一堕查塑墨内容提要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与灵肉关系密切相关的。
如何处理身体与意识,一直是不同文化的首要问题。
西方传统文化的特点是:将具体的个人划分为灵魂与身体两个方面的对立,从而将人的生活分解为超越的精神生活与直接、现实的世俗物质生活两部分。
通过把灵魂从身体剥离出来而与“理念、自在之物、绝对精神、上帝”等形而上实体建立起直接的联系;通过赋予人的理性精神以某种神圣的本体意义,使其具有超越身体、超出感性的独立价值。
它一方面将人的理性精神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建立起独立的客观理性精神,引发了近代科学的产生;另一方面它对感性的贬抑,对本质与现象、个别和一般、主体和客体的机械割裂也造成了人性的分裂。
在哲学领域至世纪才开始对形而上学本质主义的反抗以及对身体的解放。
可以说实证主义对形而上学本质主义的反抗是通过经验和对象意识,而现象学则是通过体验和自我意识。
现象学的本质直观、回到事物本身的方法尤其开辟了人文主义哲学的新领域。
在现象学和后现代主义那里,身体重新获得了自己的地位。
相对于西方灵肉分离的文化,以农业定居生活为特征的中华文明则从未有灵肉分离、现象与本质对抗的文化史,几千年来华夏民族尊重身体。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刘纲纪与中国当代美学
思主义美学 的坚定 性 。会使 得某些 人在下 面窃窃私
语 ,或者 在背后议 论纷纷 ,可是他 并不在 意 ,而且
境 与马克 思主义美学 中国化” ( 编 号 :l l C Z W0 1 7 ) ; 教 育部 2 0 0 8年度 人 文 社 会 科 学青 年 项 目 ( 编号 :
义和后现代 主义美 学蜂拥 而至 。不 少人不是 言必称 尼采 ,就是胡 塞尔 ,或者 海德格尔 ,要么福 柯 ,要
美学相 比肩的中国 当代美学形态之一 。
刘 纲纪是我 国美学界 公认 的中国美学史研究 专
家 ,而且是 大师级 的专家 。他 的两卷本 《 中国美学
史》 ,虽 然并 没有 写完 ,只是 写 到 了隋唐之 前 ,然 而 .它却 让刘 纲纪 的名 字蜚声 海 内外 ,扬名 天下 。
践本体论 美学或 实践批判 存在论美学 是与俄苏 马克
思 主义美学 、西方 马克思 主义美学 相颉颃 的世界 三 种 马克 思主义美 学之一 ;从 中国当代美 学 的视界 来 看 。它是 与其他 的马克思 主义美学 和非马克思 主义
刘纲纪在 中国当代 美学发 展 中坚 持马克思 主义
美 学 的主导 地位 ,以马克思 主义 的立 场观点方 法来 研 究和探索 美学 问题 .其坚 定性恐怕 是无人 能够 比 拟的 。他无 论在什 么场合 ,只要是在 讲 中国当代哲 学和美学 问题 ,首 先强调 的就是 马克思主义 。特别 是在改革 开放 、思 想解放 的形势下 ,当西方 现代主
学思想 的各 种形态之 中也可 以找到 以后各种形态 传 统美学 的胚胎 、萌芽 。各种传统美学 思想 的主 流形 态基本上就是 在先秦 时代所 形成 的儒 道互补 的大格 局 ,以孔 孟之道为代表 的儒家美学思 想与 以老 庄思 想 为先 驱的道家美学思 想相互对立 而又相辅相成 的 演化发展形 成 了中国传 统美学思想 的主轴线 。一直 到清末 民初 ,这种美 学大格局才在 西方美学思 潮的
对痕迹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对痕迹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作者:李洪峰庄光明来源:《今日湖北·下旬刊》2014年第06期摘要痕迹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它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尤其是与近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痕迹学,是指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关原理和方法,研究痕迹的形成和规律,以及痕迹的发现、显现、提取、保全和检验鉴定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刑事科学技术。
关键词痕迹学理论研究运动痕迹学是广泛用于考古和侦探等方面的一门学问,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事件发生后的内在或外在的痕迹,表现推论出导致这些痕迹发生的原因或过程。
一、痕迹学的定义痕迹学是对时间的反向指证,同“与时间有关的所有信息”有关。
痕迹学是研究过程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发生信息传递、交换的规律和特点,以及研究接收和破译这些信息,从而寻找到相对应的子系统的一个庞大的边缘科学技术群。
从古代痕迹检验经验到近代传统痕迹学和现代痕迹学,都是刑事、民事以及行政执法的一个主要技术支柱。
运用痕迹学的原理和技术,可对有关人体,物体形成的痕迹的同一性及分离痕迹与整体相关性等问题进行鉴定。
痕迹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门系统而又庞杂的综合性学科,痕迹学的分支很多,比如工具痕迹学、心理痕迹学、枪弹痕迹学等等。
二、痕迹学的分类对痕迹进行科学的分类,是痕迹学建立的基础,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多种的分类,本来将主要讨论通过造痕客体的不同进行分类,主要有手印、足迹、工具痕迹、枪弹痕迹、牙齿痕迹、人体其他部位肤纹痕迹、车辆痕迹、纺织品痕迹、玻璃痕迹以及动物痕迹等。
1、手印人各不同,是指乳突花纹的结构、形态,细节特征的种类、数量、位置、距离、相隔数和角度关系等在总体上构成的特定性,也指的是独特性、不可重复性。
世界上找不到指纹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也找不到十指指纹中有相同指纹的一个人。
手印是人的手在作用力的作用下,接触物体时引起其表面形态或附着物的变化而形成的。
手印形成通常包括手、作用力、承痕体和介质这四个因素。
2023年公务员考试太白县《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模拟预测试卷含解析
2023年公务员考试太白县《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模拟预测试卷一、常识判断1.兰花的种子十分细小,很多比人的头发丝还细。
种子的外种皮内部还具有许多充满空气的腔室,进一步减轻了重量。
凭借轻巧的身子,种子一出果荚就可以随风飘荡到离母株很远的地方。
种子的外围包裹了一层致密的细胞,可以防止水分快速渗透。
这样,种子还可以借助水流、动物皮毛等“走”到更远的地方。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介绍兰花种子所具有的特点B、说明兰花种子能够远距离传播的原因C、揭示兰花种子远距离传播的途径D、阐述兰花种子所具有的强大的生存能力2.阅读危机与障碍在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并且呈现出比较一致的规律。
一项关于“阅读危机”的调查报告表明,人们在逐渐远离书籍,而接近电视和电子媒体。
还有一项题为“读还是不读”的研究报告指出:人们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了,而青少年是读书最少的人群。
和过去的20年相比,家庭用于买书的费用减少了;阅读理解技能正在退化;阅读质量受读者的社会、文化、经济状况的影响越来越大。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关于阅读现状的研究引起各界的关注B、全球范围内人们的阅读现状令人堪忧C、青少年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普遍下降D、电视和电子媒体对读书构成较大威胁3.下列语句中有语病的一句为()。
A、在延安,杨绍萱与徐特立都是中央法律委员会委员,战火中他俩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B、不管哪门学科,哪种知识,实践必不可少,做题必不可少。
C、现在,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我从小就住惯了的山区所特有的石头和茅草搭成的小屋,那崎岖的街道,那熟悉的可爱的乡音。
D、双方洽谈了项目联合招生和办学的相关事宜,并计划同时在校本部与珠海分校开办项目2007年春季班。
4.孔子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这是一种()。
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朴素唯物论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5.守望:期待A、智慧:语言B、咬文:嚼字C、智商:情商D、升腾:冲刺6.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取得的成绩是__________的,当前我国经济__________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运行中的新老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
近代中国刑事技术演进及构建
93区域治理RULE OF LAW作者简介:徐天阳,生于2000年,江苏警官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为刑事技术。
近代中国刑事技术演进及构建江苏警官学院 徐天阳,常思贤,刘纯婧,孙烽凯,丁杰摘要:中国刑事技术虽然起步落后,但每一领域的专业人才正带领其逐步追赶发达国家水平,并成果斐然。
这其中,近代中国是其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研究这一发展历程,有助于挖掘刑事技术创新的宝贵经验,从而提高现代刑事技术水平。
应充分认识到科技手段在打击犯罪中的重要作用,使刑事技术工作少走弯路,加速司法工作的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刑事技术;指纹;文献研究中图分类号:D9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35-0093-0003近代刑事技术从传统的现场勘察开始转变,并不断吸收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逐渐形成一门具有完善科学理论和技术体系的学科。
它是指公安、司法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理论和方法,收集、分析、检验和鉴定与犯罪活动有关的各种物证材料,为侦查、起诉、审判工作提供线索和证据的专门技术手段。
一、近代中国刑事技术演进路径(一)早期:经验传承,奠定基础在我国古代,刑事技术作为一门系统性的学科就早有雏形。
我国刑事技术从古代个人经验型逐步发展为科学理论较强、科技水平较高的完整学科体系。
从渊源上来说刑事技术是一门十分古老的学科。
早在公元前407年,魏国就颁布了与法医学相关的《法经》,南宋的《洗冤录集》更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系统论述古代司法检验的专著。
但是早期的刑事技术大多基于实践经验之上,专业性不强,系统性不足,很多理论知识不具备普遍性。
在工业革命之后,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复杂犯罪的增多,西方各国开始将自然科学技术应用于侦破案件的过程中,现代意义上的刑事技术体系也开始成型。
1893年汉斯·格罗斯出版了《司法检验官手册》,首次将同一认定、文书检验、毒物检验、法医检验等刑事技术整合在一个整体之中,近代的刑事技术逐渐开始成型。
论痕迹学在法医学检验中的运用
论痕迹学在法医学检验中的运用
翟鲁平
【期刊名称】《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17)005
【摘要】痕迹学和法医学是刑事科学技术系统中并行的两门科学,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痕迹学和法医学的综合运用可以充分发挥双重证据的作用,为侦查破案、揭露和证实犯罪提供更充分的科学证据.
【总页数】2页(P64-65)
【作者】翟鲁平
【作者单位】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刑事技术系,贵州,贵阳,550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
【相关文献】
1.中国现代痕迹学理论研究的突破与亮点——《中国现代痕迹学论纲》评介 [J], 班茂森
2.试论痕迹学鉴定中痕迹与结论的关系 [J], 李卫民
3.火灾调查中痕迹的运用 [J], 史麒霖
4.基于痕迹学在法医学检验中的运用研究 [J], 张聪;许志帆
5.有形痕迹与心理痕迹的关系及在侦查决策中的运用 [J], 谭应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证据与事实之间——刑事证据概念的反思及相关问题
证据与事实之间——刑事证据概念的反思及相关问题
周登谅
【期刊名称】《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21)003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的刑诉法学者一直将证据问题视为一种哲学认识论问题,坚持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为研究、界定证据的理论基础.传统证据学基于此将证据界定为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但这种将证据等同于事实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本文拟就对证据的客观性的反思为出发点,试图对证据进行重新认识和界定,并就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浅见.
【总页数】5页(P93-97)
【作者】周登谅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法律系,上海,2002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5.2
【相关文献】
1.证据不是"事实"——关于刑事证据概念的反思 [J], 李永生
2.论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据使用禁止——以证据取得禁止和证据使用禁止之间的关系为中心 [J], 艾明
3.刑事二审发回重审制度的反思与重构——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视角 [J], 张斌
4.事实信息理论:证据法学研究之出路——评《刑事证据研究——事实信息理论及
其对刑事证据的解读》 [J], 余茂玉
5.刑事证据制度转型:由证据概念、证据属性到证据资格 [J], 孙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中国刑事证据立法的反思
对中国刑事证据立法的反思一、问题的提出随着法治进程的推进,证据法学在我国逐步成为一门显学,证据立法也成为学者们热衷讨论的话题。
虽然独立的国家证据立法尚未启动,但由于修改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而伴随的证据制度的完善却是当务之急。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律中心与诉讼法律中心陈光中教授主编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证据法专家拟制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江伟教授出版了《中国证据法草案》(建议稿),国家法官学院毕玉谦教授出版了《中国证据法草案建议稿及论证》,还有一些民法学者,例如中国人民大学的王利明教授也主持起草民事证据立法活动,建议将民事证据立法纳入民事实体法范畴。
同时,实践中各地关于证据规则的制定和试点活动也开展的如火如荼,例如,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制定了《关于办理各类案件有关证据问题的规定(试行)》,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制定了《关于刑事审判证据和定案的若干意见(试行)》,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湖北省人民检察院、湖北省公安厅、湖北省国家安全厅、湖北省司法厅制定了《关于刑事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四川省公安厅联合出台了《关于规范刑事证据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省公安厅发布了《关于死刑案件言词证据的若干意见(试行)》,武汉市江汉区检察院制定了《关于办理审查逮捕案件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试行)》等等;另外许多地方还开展了庭前刑事证据开示的试点,例如山东省寿光市人民法院、寿光市人民检察院在专家指导下制定了《刑事证据开示操作规程》(试行操作),并进行了实际运作。
这些规定和试点活动反映了司法实践部门对证据规则的渴望,体现了证据规则的巨大实践需求。
然而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在刑事证据制度方面,无论是国家级的证据立法还是省市级司法部门、政法机关制定的刑事证据规则,可能都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证据规则是从中国的问题中产生的吗?能解决中国的哪些问题?真得能解决这些实践问题吗?实际的可行性有多大?因此,借用波普尔的话说,就是要“证伪”,只有能证伪的命题才是真命题;借用陈瑞华教授的话说,“提出立法建议”、“改进司法现状”和“推进法律改革”等不属于严格的学术活动范围,我们要面对问题,“正视它们的存在,考察它们的实际状况,解释它们的成因,预测它们未来的走向,提出一定的标准和方法,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
最新-郭京宁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几点思考 精品
郭京宁: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几点思考陈星灿的《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是一部研究解放前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的专著。
该书内容翔实,分析到位。
据我的统计,有18%的篇幅用于罗列全书的参考文献,几占五分之一,作者的严谨态度可见一斑,确实是言出必有据。
在阅读过程中,我所关注的不仅是他所提供的历史事件和学术动态本身,更重要的是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它对以后的学科建设产生了什么深远的影响。
这种由现象进而去思考背后的本质的方法,是我们应掌握的。
史学与人类学,一直是中国考古学的两种取向、在欧美,史前考古学属于社会文化人类学的一支;在中国,考古学一直被囿于中国古代史研究为主题的史学体系中。
只有南方几所高校还保留有人类学研究的传统。
这样的学术价值观有没有1949年以前的原因呢?通过陈星灿的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近代考古学从传进之初,即作为历史的补充,走上了历史学的道路。
国外学者早期在中国的考古活动,多以西方。
日本为主,这两方力量实际上走的都是人类学路线。
可实际上西方早期人类学思想的传人并未建立起考古学的基础,而顾颉刚等人的古史辨工作才是真正动摇了上古史,以至中国的考古学为建立古史有了明确的目的。
在中国史前考古学的诞生期192—1931和发展期1931一1937,周口店龙骨山的重大发现轰动了全世界,可以说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考古发现,而参与此事者多为地质学者和古生物学者。
中国的考古学者对周口店的发掘及中国古人类的重大发现并未产生兴趣,他们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可以与古史传说相联系的龙山文化方面,即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上。
这恐怕是周口店中国猿人及山顶洞人同中国传说中的古史相距太远的原因。
在作者看来,这是中国史前考古学在发展期的显著特征,而从我们读者的角度看,这大概是中国考古学历史取向的渊源之一。
陈星灿在书中也写道虽然近代考古学的思想早在二十世纪之初就已零星传入中国,但真正与中国历史研究的内在要求联系在一起,也只有在‘五四’时代疑古辨伪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第3期江苏警官学院学报Vol.28No.3 2013年5月JOURNAL OF JIANGSU POLICE OFFICER COLLEGE May.2013·警事科技探索·
评《中国现代痕迹学论纲——以建构体系为视阈》
张宗亮
摘要:《中国现代痕迹学论纲》一书有三大亮点:其一,改变了痕迹学理论体系传统构建模式,以建构体系为视域研究痕迹学;其二,对痕迹学学科体系进行了系统规范的探究,视角崭新独特,旗帜鲜明;其三,语言精细,逻辑严谨。
关键词:《中国现代痕迹学论纲》痕迹学物证学
中图分类号:D918.9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2-1020(2013)03-0111-03
在我国物证学研究领域中,诸如痕迹学、文件检验学、刑事照相学、刑事化验学等几种传统学科的内在理论结构均不同程度地缺乏相应的规范性、系统性和严谨性。
以痕迹学为例,也许是受到了许多传统因素和某种思维定势因素的影响,在众多的不同版本的痕迹学教科书或为数不多的痕迹学理论研究著作中,会发现一种千篇一律的、固定的编写体例或篇章结构模式,即“痕迹检验概论(概述、绪论、总论)或痕迹学概论(概述、绪论、总论)、手印、足迹、工具痕迹、枪弹痕迹、特殊痕迹”。
这样一种模式的框架结构和顺序结构的形成,是将不存在理论体系研究中的任何递进关系即属于并列关系的“手印、足迹、工具痕迹、枪弹痕迹”等罗列叠加于一起的结果。
而且,在阐述对这些具体痕迹的勘验、分析、判断、鉴定等内容时,必然会出现多处严重的重复现象。
究其根源,则是未能够从建构体系的角度去审视和探究痕迹学。
而不能够从建构体系的角度审视和探究痕迹学,是制约中国现代痕迹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完善的主要瓶颈。
山东警察学院孔春晓先生在《中国现代痕迹学论纲——以建构体系为视阈》(济南出版社2012年6月版)一书中,以建构体系为视阈,对中国现代痕迹学的学科建设、发展和完善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对痕迹学的许多理论视点及实践技术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和规范性论述。
读后感慨颇多。
收稿日期:2013-05-08
作者简介:张宗亮(1963-),男,山东日照人,汉族,山东警察学院教授,济南,2500014。
-111-
一
《中国现代痕迹学论纲》一书,以建构体系为视阈,根据痕迹自身所具有的普遍性或共同性的特点,兼顾具体痕迹的个性特点,紧紧抓住痕迹学的核心概念“痕迹”这一主线,从界说痕迹说起,在整体上全面概括地勾勒出痕迹学的基本建构体系。
虽谓“论纲”,但也涵盖了大量的各种具体痕迹宽泛且翔实的内容,从而有效地构成了痕迹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体系。
作者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都有它科学严谨的建构体系。
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和建设,都必须首先研究和确定其学科的建构体系。
研究建构体系,是任何一门学科建立和建设的必然选择和根本保证。
痕迹学建构体系是痕迹学研究的若干有关内容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按照一定内在秩序所构成和建立的痕迹学学科组合体系,应以“绪论”要素为主旨、挈领和导引,以“痕迹特征”要素揭示痕迹的基本征象和标志、以“痕迹勘验”要素阐述对现场痕迹的寻觅和获取、以“痕迹分析”要素解读对现场痕迹的理性思索和辨析,以“痕迹鉴定”要素诠释对涉案(事)痕迹的识别和界定。
它们在主旨思想的挈领下,环环相扣,步步递进,层层深入,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不可分割,共同组成了痕迹学整体的基本建构体系。
“绪论”要素,是痕迹学建构体系中凸显主旨思想的挈领要素或纲领要素;“痕迹特征”要素,是痕迹学建构体系中凸显痕迹特性和痕迹本质的关键要素和根本要素;“痕迹勘验”要素,是痕迹学建构体系中凸显痕迹学诸多实践应用环节的基本要素和主要要素;“痕迹分析”要素,是痕迹学建构体系中初显痕迹学实践应用价值的基本要素;“痕迹鉴定”要素,是痕迹学建构体系中凸显痕迹学技术性与法律性有机统一和实践应用的主干要素和重点要素。
本书正文并没有就痕迹学建构体系本身作为独立的篇章从理论上进行过多的详细论述,而是以痕迹学建构体系为提纲挈领,以痕迹学建构体系的五个方面要素即绪论、痕迹特征、痕迹勘验、痕迹分析和痕迹鉴定形成篇章,并分别对其展开了较为详细的解读和诠释。
既有理论层面的深度挖掘,体现了理论阐述的创新性、规范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又有实践层面的深入研究,突出了实践应用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形成了较为规范、科学、完整的痕迹学建构体系。
这也正是作者撰著《中国现代痕迹学论纲》一书的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
笔者认为,《中国现代痕迹学论纲》以崭新独特的视角,对痕迹学学科体系进行了系统规范的开创性探究,改变了多年来痕迹学理论体系构建的传统模式,突破了痕迹学理论研究滞后并鲜有创新性、系统性研究成果的现状。
作为一部探索性著作,书中难免会有某些瑕疵和纰缪之处,但瑕不掩瑜。
尽管作者绝无“立说”之妄念,但本书在探症求道的思辨中亮点闪烁,堪称我国第一部以建构体系为视阈探讨研究的中国现代痕迹学著作。
二
难能可贵的是,书中许多具体理论视点和学术思想,新颖清晰,旗帜鲜明,让人感悟深刻。
如,从明确的痕迹内涵和痕迹外延、准确规范的语言表达及简洁易懂的语句等逻辑学角度,对痕迹的概念作了较为科学清晰的界定,认为痕迹学领域所研究的痕迹是指一客体在另一客体的作用下发生了形态的变化,从而表现出来的反映形象。
从痕迹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有机联系上,认为中国现代痕迹学研究的内容体系,不仅包括研究痕迹学的技术性,而且还要研究痕迹学的法律性,特别应注重将痕迹学的技术性和法律性有机结为一体进行综合性研究。
痕迹学的价值体系,不仅应体现在刑事案件的侦查、诉讼和审判活动中,而且还应针对现代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为包括经济纠纷在内的某些民事诉讼案件和在高校招生、机关或企事业单位招考招录、出生婴儿认领、人口管理、交通肇事等方面发生的各种纠纷、行政诉讼案件的侦查、调查和重大灾难事故、-112-
重大责任事故的调查、处置提供相应的强有力的技术性支持和法律性帮助。
与时俱进,把握主动,正是时代的召唤。
在分析现场痕迹与犯罪行为的关系问题上,作者摒弃了以往许多传统、零乱的感性分析方法,认为直接分析法、排除分析法、比对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是分析现场痕迹与犯罪行为的关系即分析判断犯罪痕迹的基本方法,并对各种分析方法展开了富有理性的逻辑思辨和实证阐述。
在分析伪造、伪装痕迹时,作者根据伪造、伪装痕迹的各种具体情况,按其不同的性质和方法手段,潜心积虑地将伪造、伪装痕迹概括归纳为三种类型,即无中生有型的伪造痕迹、变动破坏型的伪装痕迹和改变行为方式型的伪装痕迹;认为痕迹鉴定在法律程序上是一种诉讼证明活动,而痕迹鉴定的本质却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等
本书还涵盖了大量的各种具体痕迹宽泛且翔实的内容。
特别是在“痕迹勘验”和“痕迹分析”两篇中,不仅整合阐述了以往痕迹学实践中许多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而且将近些年来许多优秀的最新痕迹技术成果亦揽入其中。
不仅考证严谨,而且未囿于资料的简单罗列,更未囿于成见,以科学严谨和辩证扬弃的研究态度,使得翔实资料的广度占有与理论思想的深度探讨两相契合,有理有据,论述充分。
追求语言的精细和逻辑的严谨,是本书写作上的另一亮点。
细读全书便会发现,仅书中几百个概念性的问题,作者均给予了恰当界定,用语简洁、干净,语言精细、规范,逻辑严谨。
三
细读全书,笔者认为,以建构体系为视域研究痕迹学,是我国现代痕迹学理论研究的一次重大突破和发展,许多新颖的理论思想和独特的写作手法,均有亮点闪烁。
这是一部中国现代痕迹学理论研究的开拓性力作。
它至少会带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是它对物证学领域里的许多具体学科以及物证学本身学科体系的规范性建立、建设、完善和发展有着创造性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对规范治安学、侦查学等学科的体系建设也不无启迪作用。
正如作者在本书后记中所说“对痕迹学建构体系的这种粗浅研究,不可能解答痕迹和痕迹学的众多答案,也可能不会在真正意义上消除人们旷日已久的众多隔膜感。
它本身毕竟没有这种力量。
如果那些在寻找解答的人,在寻找中因此得到了力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对痕迹的某种隔膜感,则是作者最大的欣慰”。
二是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要做到善于探索、勇于创新、持之以恒、薄积厚发。
物质痕迹的种种元素环环相扣,精神层面的组合思考也不会是单一的。
在复杂中去追寻单纯,在困境中去辨析方向,在论辩中去修正谬误,在探究中去触摸希望,正是作者的不懈追求。
痕迹是一部名著,是一部渴望阅读、必须阅读但永远也读不透、读不尽的经典名著。
所以,我们必须不懈地探索和追求,才能读懂痕迹、了解痕迹,进而才能有所创新和发展。
[责任编辑:尹瑾]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