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对艺术学学科的价值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二: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学会欣赏戏曲音乐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二: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学会欣赏戏曲音乐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趋向越来越多元化,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电影,音乐,文学等方面找到各种各样的综艺节目。
但是,这些新的影音文章,很容易吸引我们的视听,也能给我们带来欢乐和快乐,但往往缺乏深厚的文化内涵,应该尊重传统文化,传承我们的中华文化。
在学校音乐课中,让孩子学会欣赏戏曲音乐,是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教育。
1.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化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修课。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我们的辉煌历史和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戏曲文化——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经历了数千年的积淀。
今天,我们能够学习和欣赏戏曲音乐,不仅能够领略优美的乐曲,更能体会到中华文化所散发出来的浓郁的文化气息。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能够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学会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化的精华。
2.培养孩子的审美素养在学校的音乐课上,对孩子而言,学会欣赏戏曲音乐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们在欣赏戏曲音乐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音乐的情感魅力,挖掘音乐的深层次内涵,提高审美素养。
音乐中的旋律、节奏、和声以及音乐感觉,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要元素。
让孩子接触到优美的音乐,学会欣赏音乐,在音乐的世界中愉悦地成长,将会对他们的心理甚至是智力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3.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现在的孩子都比以前要聪明,但是很多孩子的综合素质,比如说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往往比较低,这也是我们国家文化和艺术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
在学校的音乐课上,推广戏曲音乐教育,让孩子们接触到传统音乐,不断培养他们的情感和文化素质。
戏曲音乐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能够拓宽孩子们的视野,扩大他们的思维和知识范围,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4.塑造孩子的个性许多现代的音乐作品,往往是机械重复或者以滥竽充数来排演而成,缺乏真正的个性和内涵。
而戏曲音乐却是来自于真正的文化沉淀和风土人情。
在学校的音乐课上,让孩子们学会欣赏戏曲音乐,可以让他们领略中华文化的浓郁内涵,通过音乐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帮助他们形成更成熟、更自主、更深刻的人格特征。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音乐课的融合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音乐课的融合1. 引言1.1 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音乐课的重要性在小学音乐课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丰富的音乐元素,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音乐课程中,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增强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热爱和情感投入,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文化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音乐课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对学生综合发展的促进作用上。
中国传统音乐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和文化内涵,能够启发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创造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和艺术修养。
通过学习传统音乐,可以锻炼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节奏感和合作精神,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培养出一批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优秀音乐人才。
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小学音乐课程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要价值,对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文化修养的提升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2 小学音乐课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意义小学音乐课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意义在于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将中国传统音乐、传统乐器、古诗词、舞蹈以及节日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音乐课程中,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教育内容,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
这种融合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小学音乐课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还可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现能力,让他们在音乐表演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重要的是,加强小学音乐课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瑰宝,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民族观。
2. 正文2.1 中国传统音乐在小学音乐课中的引入中国传统音乐在小学音乐课中的引入十分重要。
传统音乐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还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文化修养和情感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艺术教案
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艺术教案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其传统艺术也因其独特的魅力和审美价值而备受瞩目。
传统艺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去学习和欣赏,因此,本篇文章将为您介绍一份针对传统艺术的教学案例,带您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艺术。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本教学案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学习传统艺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并了解其深远的历史渊源、艺术价值和人文精神。
具体的学习目标如下:1.掌握中国传统艺术的历史背景和相关文化知识。
2.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艺术形式、特点及其表现手法。
3.学习中国传统艺术的基本技法和创作方法。
4.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欣赏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本教学案例涵盖传统艺术的四大类别:书画、服饰、工艺品和建筑,其中包括以下内容:1. 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了解国画、篆刻、书法和民间艺术的种类和发展历程。
2. 中国传统服饰艺术:了解汉民族传统服装、饰品和织物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3. 中国传统工艺品:了解景泰蓝、玉雕、窑瓷、剪纸、糖画等各具特色的中国传统工艺品。
4.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种类、建筑特点和传承发展历程。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本教学案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艺术。
包括:1. 观察和欣赏教师提供的文物和艺术品,加深学生对传统艺术的感受和理解。
2. 听取教师讲解和讨论,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技法和创作方法。
3. 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接触和理解中国传统艺术,学习相关的基本技法和创作方法。
4. 交流互动,学生之间或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观察、欣赏和创作的交流和互动。
第四部分:教学评估在本教学案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式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估:1. 观察和欣赏学生制作的艺术品,对学生的创作和技法进行综合评估。
2. 参与学生之间或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按照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3.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疑惑,教师及时解答并给予指导,调整教学方向和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质。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3.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和风俗习惯4. 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5.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代表人物、经典著作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思考和讨论。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演、手工制作等实践活动。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经典著作、艺术形式、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
3. 分析: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现实意义。
4. 讨论:组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讨论。
5. 实践:组织学生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和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作业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3. 学生期末考试:设置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考试题目,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掌握程度。
4.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总结能力。
六、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2.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3. 传统文化对个人修养的影响4. 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的实践5. 家庭、学校、社会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七、教学方法:1. 对比法: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差异,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
小学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课堂教育(教学设计)
小学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课堂教育(教学设计)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承者和培养者,小学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
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课堂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认同感,还能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两个方面,探讨小学如何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一、课程设置1.设立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小学可以设置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以系统性地介绍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门课程可以涵盖诗词、书法、音乐、绘画、传统乐器、戏曲、民间艺术等多个方面。
通过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将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程在语文、历史、地理等基础课程中,引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
比如,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诗词,理解其中的含义和情感表达;在历史课上,讲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发展历程。
通过将传统文化与基础课程融合,可以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触和了解,丰富他们的文化知识。
二、教学设计1.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性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活动和教具,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传统音乐时,可以邀请音乐专家或传统乐器演奏家来学校进行示范,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传统音乐的魅力;在学习传统绘画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名画展或请专业画家来学校授课,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传统绘画的技艺与美。
2.注重实践体验传统文化最好通过实践来感受和理解。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传统工艺展览,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教学中引入手工制作、舞蹈表演等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实践,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例如,在学习传统书法时,可以让学生亲自尝试写字,并将他们的作品展示出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美术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美术色彩元素的价值和作用
艺术教育 |较为简单,这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动手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都具有一定的限制性。
因此,要结合学校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加强优秀传统美术色彩元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建设,加强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资源建设及共享。
2 中国传统美术色彩元素与美术教育教学融合的重要作用2.1 感受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对美术来说,中国传统美术色彩元素的发展过程曲折,也就相应形成了风格不同、内容丰富多元的模式。
中国优秀美术文化包含的艺术思想也是非常独特的,并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密切关注。
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有意识引导学生认识一些传统文化,和学生一起将中国传统美术色彩艺术同美术学习进行有机结合,这对学生的优良品质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对优秀美术色彩元素进行充分的挖掘、融合、整理和传承,感受优秀传统文化,这对于培养新时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增强新时代学生艺术修养都具有重要意义[3],同时,对学生思想品质的提升也有重要作用。
通过中国传统美术色彩元素,学生学习中国传统艺术的色彩特色,理解中国传统艺术色彩的用法。
比如,唐朝张萱的工笔人物画《捣练图》,整个画面用色大胆,气势恢宏,设色大胆、凝练,通过对色彩的不断提炼,获得出独特的用色特色。
朱红、草绿、花青、翠绿、绯红、橘黄、石青米黄等色错落有序,并用白色连贯呼应,使画面色彩交相辉映,细节处理更是独具匠心,比如红色因与藤黄、胭脂、米黄、赭石相配,或用朱砂、朱膘罩染,而呈现出了深浅、冷暖等多种变化,体现了唐代色彩艳而不俗、富而不骄的美。
2.2 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中国传统文化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而美术教育仅仅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学生通过对不同美术知识、文化的进行了解,不仅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美术知识点,而且还能够同不同艺术结缘,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厚感情,这便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美术艺术修养。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多年光辉历程,铸就了我们优秀文明历史,创造了让世人惊叹的博大精深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的快速进步做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小学美术活动教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欣赏》2
小学美术活动教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欣赏》2》一、教学目的: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元素,了解其内涵和历史背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美学情趣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2.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创造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3.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品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步骤1.导入:(10分钟)通过图片、视频或其他形式,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内涵,如中国画、书法、剪纸、陶艺、唐寅等人物,让学生了解其历史和文化背景。
2.提问讨论:(10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唐寅为例,发散思维,了解唐寅的贡献和影响,以及如何从唐寅的作品中欣赏中国传统艺术。
3.体验互动:(30分钟)学生们自己动手创作,通过陶艺、剪纸、书法、石刻等多种形式,创作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作品。
通过互动体验,鼓励学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体验成功乐趣。
4.汇报分享:(20分钟)学生将自己的创作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
通过分享和交流,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理解每个人的艺术创作指导,可以提高彼此的艺术造诣。
5.总结:(10分钟)通过学生的反馈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结,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提醒我打破传统教学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文化品位,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方式1.学生们参加学习,教师进行互助教学。
2.教师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和教导。
3.学生通过互动实践,实现更多的学习效果。
4.学生参加创作、分享汇报和总结。
四、教学评估教师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创作成果、分享汇报、收到的反馈、总结等内容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估。
五、教学建议1.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和严谨性。
2.教师应该注重教学的适宜性,以保证学生利益。
3.教师应该注重教学创新,努力开启更多智慧与创造的突破口。
通过这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欣赏教学方法,学生不仅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学会更多的美术技巧,增强了自己的艺术修养,还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和想象能力,成功推动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有好处。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如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以及传统节日、习俗、艺术、建筑等。
2. 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孝经》等。
3.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如仁、义、礼、智、信等。
4. 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人物:如孔子、老子、庄子等。
5. 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经典著作、道德观念等。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4.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活动,如剪纸、书法、围棋等,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
4.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第二课时:学习传统文化经典著作《论语》选段。
3. 第三课时:探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
4. 第四课时:介绍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人物孔子。
5. 第五课时:讨论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六、教学内容6. 传统艺术:介绍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历史和特点。
7. 传统建筑: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结构和象征意义,如宫殿、庙宇、园林等。
8. 传统节日:详细讲解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庆祝方式。
9. 传统习俗:分析中国的婚嫁习俗、丧葬习俗、节气习俗等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传统文化融入美术课堂策略探索
传统文化融入美术课堂策略探索摘要:如何提升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小学美术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此过程中,传统文化要素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还能激发他们的创作欲。
本文将从具体的教学案例出发,深入分析传统文化与小学美术课堂的融合方式。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美术;教学引言基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我国教育领域也出现了巨大变革,其中培养塑造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小学美术课程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必须将学生的学习情况与美术素养相结合,通过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阶段的美术课堂中,促使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
1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育中传承与发展的意义1.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审美素养是指个体所具备的审美经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各种因素的综合总和。
学生的审美素养需要通过感性和理性的成分,加之于个人的情感态度、理想追求才得以体现。
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许多艺术领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杰出的人物和代表作品,它不仅在艺术创作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而且还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精神内涵。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化艺术作品,用批判性思维去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审美趣味,提升审美素养。
美术作品是创作者文化功底和审美素养的综合显现,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体验学习,可以深刻了解其文化底蕴,并用批判性思维去学问根柢,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1.2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宝藏无数,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优良的传统文化逐渐被现代人忽视和遗忘,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不容忽视。
文化自信的实质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强烈自豪感和高度认同。
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家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也体现在文化领域,全球多元文化的渗透也在不断增加,中国人的思想也在逐渐趋同,一部分人甚至狭隘地认为,外国的思想好,国外制度优越,导致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自信等现象。
初中美术传统文化
初中美术传统文化第一篇范文:初中美术传统文化美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审美价值。
在初中阶段,美术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还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一、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美术教学内容1.利用传统节日:教师可以结合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让学生了解节日背后的历史渊源、民间习俗和艺术表现形式。
例如,在春节期间,引导学生学习剪纸、春联、年画等传统艺术形式,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2.探索民间艺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民间艺术展览、博物馆等,让他们了解各地的民间艺术,如皮影、泥塑、木雕等,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引入经典作品:教师可以从中国美术史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如山水画、人物画、书法等,让学生欣赏和学习,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1.情境教学:教师可以创设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教学情境,如穿着汉服、学习古文、聆听古筝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项目式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如以传统工艺为主题,让学生亲手制作民间艺术品,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讨论与交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传统文化相关话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如组织辩论赛、讲座等,让学生在思考和互动中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三、注重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1.加强理论学习: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深入学习美术教育理论和传统文化知识,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2.提高实践能力:教师应积极参与传统文化技艺的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3.拓宽视野:教师应关注国内外美术教育动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
四、加强家校合作,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1.家长支持:教师应与家长保持良好沟通,争取家长对美术教育的支持,如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美术活动、购买美术用品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高校音乐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高校音乐教育【摘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非遗元素如何融入教学内容。
强调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心的重要性,以提升高校音乐教育的质量。
面对挑战,高校音乐教育需要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
这样才能在当今快速变化的时代中,使高校音乐教育更具活力和吸引力。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音乐教育、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非遗元素、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心、教学内容、音乐教育质量、挑战、发展方向、结语1. 引言1.1 研究背景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高校音乐教育作为培养音乐人才和传承音乐文化的关键环节,也逐渐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往往局限于西方音乐理论和技巧的传授,忽略了对本土音乐文化的挖掘和传承。
如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域下重新审视高校音乐教育,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音乐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成为当前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深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分析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探讨非遗元素如何融入音乐教学内容,探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心的重要性,以及提升高校音乐教育质量的可行方法。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为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1.2 研究意义高校音乐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对高校音乐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具有深远的影响。
通过将非遗元素融入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从而提升高校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视域对高校音乐教育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借鉴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经验,可以为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音乐教育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高校课题申报:“工匠精神”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学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工匠精神”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学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工匠精神、艺术设计、学科教学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1一、问题的提出工匠一词在我国最早指的是手工业者,即“百工”其工作大多为“创物”,古代工匠敬畏工作,技艺严苛,还对工艺怀有一种绝对的专注和执着,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
《周礼˙考工记》记载“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足见我国古代对工匠专业性、重要性和创造性的认可。
“百工”具有创造性的一支发展至今就是艺术设计专业,只是外延从单纯的创物扩展至对环境的改造,和虚拟网络空间扩展感受性。
如果说当前中国制造遭遇形象危机,映射在高等教育上就是“工匠精神”的缺乏。
反映在艺术设计专业上的主要症结是:其一、设计作品缺乏对精益求精的追求;其二,缺乏创新精神;其三是缺乏对艺术创作的坚守精神。
这是艺术设计专业当前面临的危机,当前许多高校的应用型转型也正是正视了这些存在的危机。
“匠人”培养大户的艺术设计专业更应该回归行业的“工匠精神”,力图做到中国传统工艺美学的“材美工巧”。
1.2 课题界定由于“工匠精神”是艺术设计专业的职业“传统”,发扬光大这种职业精神,要从专业的特殊性出发,在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不仅仅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也要将职业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
高等教育的目的不是实现就业而是人的可持续发展,以职业建构丰满的人格,为社会为行业服务。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应重视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同时在加强技能型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我国古代“工匠精神”历经几千年的沉淀,根基深厚,在当代的发展中特色鲜明,在国家的支持下成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硬指标的“软内涵”。
工匠文化为我国古代社会繁荣的重要支撑,正因如此,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代,国家和高校都将“工匠精神”做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要素。
如何在高中美术教学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如何在高中美术教学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传统文化向我们展示出其博大精深的魅力。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化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一、传统文化的渗透是美术教学的必要内容高中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其能够从自然、社会和文化中汲取素材和灵感,进而创作出具有独特价值的艺术作品。
而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的精髓,不仅包含着深刻的思想,还具有流传至今的卓越成果,如镇纸、茶具、织锦等等。
将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中,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与此同时,美术教学也可以有效推广传统文化,让其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传承。
二、针对不同学科,开展不同形式的传统文化渗透1.美术史课程上的传统文化渗透。
美术史课程是美术教育中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学习历史,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历程,了解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及其内涵,从而更好地领略艺术的审美价值。
而传统文化在美术发展历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中国画的发展就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因此,在美术史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古代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介绍古代艺术作品及其文化背景,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从而让学生在探究美术历史的同时,了解传统文化的深奥和广博。
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拜访中国画家,参观古代造型艺术展览等,让学生深入掌握文化知识,增强文化自信心。
2.艺术创作课程上的传统文化渗透。
艺术创作课程是高中美术教育的重点,学生需要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并在创作中体现审美和艺术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融合传统文化元素,例如中国画的笔法和颜色,中国陶瓷的纹饰和器型等,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来创作跨学科作品,例如为学校的传统文化日活动创作形象宣传海报、文化衫等等,从而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同时也为学校传承和宣传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传统文化与学科融合课题
传统文化与学科融合课题传统文化与学科融合是当代教育领域一个重要的课题。
它旨在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各学科内容相结合,提高学科教学的教育效果。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
而学科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学科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首先,传统文化与学科融合可以增强学科的深度和广度。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悠久而庞大的文化体系,它囊括了丰富的人文历史、哲学思想、艺术形式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学科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的同时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扩展学科的知识面,提高学科学习的深度。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可以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好与深邃。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融入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历程和数学家的思维,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
在科学教学中,可以结合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让学生了解科学是如何与传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其次,传统文化与学科融合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传统文化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创新等综合能力。
学科教育强调学科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
通过将传统文化与学科融合,可以使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培养的知识和能力与传统文化的要求相契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历史学科为例,通过学习历史事件和人物,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人文关怀。
同时,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观念也可以促使学生在历史学科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
在地理学科中,通过学习中国传统的自然哲学和生态观念,可以在培养学生地理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地球公民意识。
最后,传统文化与学科融合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是民族文化认同和自豪的来源。
学科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也是塑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将传统文化与学科融合,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自己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使命,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科教学中的融合与传承 - 教案
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科教学中的融合与传承教案一、引言1.1背景与重要性1.1.1文化传承的需求: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1.1.2教育的责任:学校教育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1.1.3跨学科融合的必要性:将传统文化融入不同学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1.4社会发展的需求: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与传承,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2教学目标与原则1.2.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
1.2.2过程与方法:通过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1.2.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1.2.4实践与反思: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反思传统文化。
1.3教学准备与资源1.3.1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书籍、多媒体材料和实物资源。
1.3.2教学环境:创建一个有利于传统文化教学的学习环境。
1.3.3师资培训:加强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教学能力。
1.3.4家校合作:与家长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文化学习。
二、知识点讲解2.1传统文化的概念与特点2.1.1定义: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
2.1.2特点: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性、民族性、传承性和多样性。
2.1.3重要性: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对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1.4现代价值: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应用和发展。
2.2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2.2.1哲学思想:如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自然等。
2.2.2文学艺术:如古典文学、书法、绘画等。
2.2.3传统节日与习俗:如春节、端午节等。
2.2.4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昆曲、剪纸等。
2.3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的融合2.3.1语文教学:通过古典文学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审美能力。
2.3.2历史教学:通过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
2.3.3艺术教育:通过传统艺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造力。
传统文化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高中美术教育事业提出了全新要求。
我国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智慧结晶,在素质教育阶段进行文化的传承,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梦的主要趋势。
在平日的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将传统文化渗透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既是教育事业改革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关键。
本文首先分析传统文化与高中美术教育融合的意义,结合具体发展情况提出创新策略,满足学生今后全面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高中美术;传统文化;创新策略1.传统文化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1.培养学生独特风格在油画、美术画等美术作品当中,均蕴含着浓厚的中华文化艺术特色,并在世界艺术文化当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平日的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讲解相关绘画理论与绘画技巧,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洞察力,使学生深刻理解美术作品当中蕴含的精神含义,感受美术这门学科的独特魅力。
在高中美术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传统艺术,从某种程度来看,帮助学生创作美术作品,将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融入其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更多富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作品。
1.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世界舞台中,我国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全新活力,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带来冲击也应得到应用重视。
在高中美术教学活动中,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能够完善学生的人格,领悟艺术教育当中的真善美等品质,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人格品质,帮助学生逐渐达到完美的思想境界。
因此,实现传统文化与高中美术教育的相互融合,是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需要。
1.建立学生精神家园在文明发展的历程中,传统文化集合了民族特色与民族文化,能够将民族智慧的结晶充分体现出来。
在我国文化发展的历程中,因思想与观念的形态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传统文化能够充分体现出我国特有文明的创造力。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计划(精选3篇)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计划(精选3篇)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计划1教学内容:这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领略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之一书画艺术,是对文本内容的拓展,旨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祖国书画艺术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对书画艺术的认同感、亲近感。
学情分析:学生在一个阶段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基础。
一方面书画艺术已在学生生活的周围出现,学生已初步了解一些书画名家的故事;另一方面,学生并没有对生活中出现的书画艺术从欣赏的角度去关注。
本节课就是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引导他们欣赏书画艺术的美,体会书画艺术的出神入化。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了解、欣赏中华传统文化之一的中国书画艺术,让学生对中国书画艺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去关注中国书画;2、通过学习、交流汇报等活动,了解中国书画艺术独特艺术魅力,从而更加珍视这一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
过程与方法:1、通过谈谈、赏赏、想想,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以及表达信息的能力。
2、通过课前预习、收集资料等学习活动,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欣赏作品和开展现场活动,加深学生对中国书画艺术的认同感,并由此产生民族自豪感;2、通过阅读书画家的故事,启示学生书画艺术的习得与创造,与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使学生受到勤奋刻苦的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书画艺术特点(诗书画印融为一体、追求意境美)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去关注中国书画艺术;难点:1、使学生初步对中国书画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珍视我们的国粹——中国书画的思想感情。
2、感悟到中国书画的意境美。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学生:课前调查1、观察生活中那些地方有书画作品和,那些东西印有书画作品;;2、通过上网等手段了解国画艺术的特点(包括笔墨线条的运用,行书的特点,印章的作用等);3、搜集齐白石《不叫一日闲过》和《胸有成竹》的故事;4、经过父母允许,带一件书画艺术品和印有书画艺术品的东西。
必修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教学设计
必修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2. 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3.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责任意识。
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通过观看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片,激发学生对文化的思考和兴趣。
二、讲解: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戏曲文化、书法绘画等。
三、讨论与思考:分组讨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并进行展示。
可以针对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1. 价值观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如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忠诚友善、勤俭节约等,这些价值观念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引领作用。
2. 人文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伦关系、家庭和谐、礼仪之道等,这些人文情怀成为当代社会面对机械化和冷漠化的现象时重要的精神支撑。
3. 志向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修养、追求道义、努力奋斗等,这些追求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
4. 传统艺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戏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对当代社会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熏陶。
四、小结:总结探讨的结果,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并激发学生对文化的兴趣。
五、拓展学习:布置学生阅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文章或书籍,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并撰写读书感想。
六、评价与反思:以小组报告或写作形式,评价和反思此次讨论活动的表现,同时可以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看法。
教学资源:1. 影片或PPT资料: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2. 图书馆或互联网文章资料:供学生拓展学习使用。
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情况和表现;2. 学生的小组讨论展示和读书感想的质量;3.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指导。
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美术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是广袤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着诸多方面的体现,而美术文化则是其中一项重要的部分,既是现代人了解并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要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美术教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需要用好中华传统文化美术教案。
美术教案是美术教学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资源,是美术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制订了一套教学计划和讲授方法,并把这些教学方案按照时间、内容、方法等方面编制完成的。
而其中便包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力求让学生在进行美术艺术学习的同时能够了解、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拥有着厚重的史料和浩瀚的内容,美术教育结合了其中的文化精髓,为学生提供了系统、科学、丰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在传授技能、提高美术素质的同时,增加了文化元素的渗透,为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关于如何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美术教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美术教案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优秀的中华传统美术文化可以让人们享受到浓郁的艺术之美,而通过美术教案的设计与编排,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帮助学生更加容易地接受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重视并精心设计美术教案中这些文化元素的呈现方式,力求让学生逐步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内涵。
例如,在教授绘画基本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描绘传统戏曲中角色的造型和姿态,契合故事情节中人物形象的特定气质,让学生接触到传统戏曲所流载的文化元素。
而在教授色彩运用时,可以引入中国传统的五行和十二生肖概念,通过学生对于不同色彩的差异性认识,从而唤醒学生对于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联系感受。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引入功效显然,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启迪和启发,不仅能够增加知识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美的审美意识,发挥出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美术教案的文化承载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的演进中,积累了丰富的人类智慧,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同时也是中华文化最具特色的代表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对艺术学学科的价值DOI:10. 16750/j. adge. 2005. 07. 003谙养‘亨丫顶/等呀鑫与研宾味嵌才争庄元刘承华对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令令令今条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途径。
例如形态空间构成训练,要求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各种空间结构,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尽量发挥思维智能,探索尽可能多的形式,这些形式必须通过拿起工具和材料来亲自实践,再通过实践的结果对当初的设计进行评估,同时对可实现的结构做关于美学、材料学、力学、价值工程学等方面的分析,最终找到理想的形式。
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它将教研究生怎样将思维中建构的创意付诸实践;这是一个能提起研究生兴趣的尝试,因为只要肯动脑和动手,就能够获得一定的收获,研究生每一次成功的实践中都会体会到令人欣喜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进一步激发人的创造欲。
当培养起研究生实践的兴趣时,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当然艺术教育的形式不能局限于单向灌输,而应重在多向交流,这也有利于激发研究生思维,刺激他们积极思考问题。
四、结论艺术教育对于理工科研究生科学素质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是研究生科学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切入点之一。
李岚清副总理曾指出: “艺术不单纯是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它还可以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
我们有逻辑思维,还要有创造思维,这两个思维结合起来才能有大的作为。
”我们既要培养研究生的量智,也不能忽视研究生的性智,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当然艺术教育不可能包揽一切,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是为了确立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有不少学者认为,未来的竞争表面上看来是科技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成功地进行综合艺术教育势必对理工科高级人才素质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
+(方卫宁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副教授;北京100044)摘要认为我国艺术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应该有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既是深入阐释中国艺术的理论资源,也是中国学者揭示他民族艺术特性、阐释池民族艺术意义的重要参照,同时也是中国艺术工作者的人文标识和文化个性,是新的艺术创造的重要平台、注释与参考文献伊·普里高津.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上海译又出版社,1987米·贝京.艺术与科学—问题·悖论·探索.北京:又化艺术出版社.1987袁振保,艺术要为科学立传.文艺研究,1996(5)-12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应当与国际接轨,这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同样,作为中国研究生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理所当然也应当与国际接轨。
在艺术学科的研究生教育中,我们常常见到在子学科中有关于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中国与西方等关系的讨论,但在整体上对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应当以怎样的方式与国际接轨则是一个很少有人提起的话题。
笔者从工作实践中深切感到,研究生有其特有的智力结构、需求结构。
在知识结构方面,研究生中的绝大多数是已经受完本科教育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他们朝气蓬勃、求知欲强,在自然科学或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但在知识的交叉、渗透与使用上尚不熟练,对社会的认识尚不深刻。
在需求结构方面,研究生具有较强的理性和感性思维能力,他们迫切需要在文化价值观、审美价值观、科学价值观等方面受到启迪和熏陶,需要感受人性的自由和创造的自由,渴望在学习和研究中实现自我塑造。
中国的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在与国际接轨中,应当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作为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创新的重要平台。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研究生教育创新的重要平台艺术学科的研究生毕业以后,绝大部分成为最具活力和潜力的艺术家。
他们除了各自不同的专业、职业外,一定还有一个共同的背景,那就是,他们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陶冶中成长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他们共同的人文标识和文化个性。
这些未来的艺术家,无疑肩负着振兴和发展中国文化艺术的重任,承担着将中国几千年的辉煌文明传给未来的庄严使命。
但是,中国未来艺术的道路应该如何走?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已经没有疑问了,那就是“继往而开来”,就是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精华,来开创新的艺术境界。
近百年来,这个继往的工作做得并不怎么好,因而“开来”也就存在着不小的遗憾我们知道,中国艺术单纯模仿西方艺术的时代早该结束了,我们应该有我们自己的油画画派、自己的雕塑流派、自己的音乐乐派、自己的舞蹈流派,11r惜现状并不理想,尤其是要跻身世界画坛、乐坛,形成与国际大师争雄的局面,还距离颇远。
这对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来说,是极不相称的。
问题出在哪里?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当前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明显不足,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艺术的了解较为浅薄。
这方面的缺失使得他们在其创作的作品中无法深刻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尤其是中国文化的深层底蕴。
不错,近些年来,有些中国艺术谙养家由于尝试了在自己的作品中加上一些传统元素而在国际上获得大奖,赢得名声,这确是一件可贺之事。
但是,冷静地分析一下,我们不难发现,这类作品中的传统元素大部分是拼贴上去的,非常表象、外在而且零碎,至多是得其部分的“形”,而尚未抓住“神”。
这方面的不足,暴露了当代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上存在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艺术学科的研究生教育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应该是一个较为可行的办法。
这里便涉及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中国艺术家是否有着独特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个性?否定者认为,中国艺术家首先是作为一个“人”存在,并且是作为人性的体验者和表现者出现的,至于他所属的民族、文化、阶级、党派等,都是次要的。
他们主张用人本主义而不是民族主义的观点看待艺术和艺术家。
将艺术家理解为一个独立的“人”当然没错,但是作为艺术的内容来说,它显得太抽象了。
艺术理论告诉我们,优秀的艺术应该以有限的形式表现出尽可能丰富的内容;逻辑学告诉我们,概念越是抽象,其外延就越大,而内涵就越少。
正因为如此,艺术才总是青睐那些最为具体且能充分展示个性的描写对象。
艺术首要重视的应是个体生命形态中的特殊性,其次便是民族性和文化特征,最后才是普遍的人性。
作为中国艺术家,创造具有中国传统底蕴和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应是不争的使命,这是中国艺术家所共有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个性所决定的。
这种文化身份和文化个性应该从本科教育阶段就着手打造,在研究生阶段进一步深化。
其深化的主渠道,只能是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学习。
了解本民族的文化,接续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更是每个艺术学科研究生的使命。
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总是要随着时代向前发展,但这通常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发展,一般来说,它不可能另起炉灶。
即使是想通过反叛传统来实现文化创新,也仍然需要对传统的深人把握,因为反叛总是在对反叛对象深刻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鲁迅对传统的反叛之所以深刻而有震撼作用,就在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惊人的深刻理解。
所以,无论你对传统文化持有什么样的态度,你都得好好地研究它、把握它、认识它,因为它 9暗养是我们赖以创造新的艺术的最为重要的平台。
二、中国传统文化是阐释中国艺术的重要理论资源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最为直观的意义,在于它能够为这种教育提供一个深层把握的理论平台,因为中国艺术的诸种精神特征,只有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才能得到充分而透彻的解释。
关于“文化”的定义,可以归纳成两大类,即“文化一成果”论和“文化一模式”论。
在这两大类中,前者包括一切由人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是广义的文化定义;后者则指在不同文化成果中所包含的相似性结构,是狭义的文化定义。
文化模式是对文化成果的抽象,文化成果是文化模式的具体体现‘”。
就这两种含义看文化与艺术,实际上只有两种关系,一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二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在成果论的文化概念之中,艺术只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整体是由各个部分组成的,但这些部分一旦组成整体之后就必然产生出大于自身的东西,显示出新的属性。
在模式论的文化概念中,文化是对同一民族、同一文化区中各种文化形态所体现的某种共同结构与模式的抽象,这种抽象的模式总是通过包括艺术在内的一般的文化形态得以体现。
例如在宗教对艺术影响方面的研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印度佛教传人中国而演变成禅宗佛教,艺术风格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是中国文化对它进行重新塑造的结果,是中国文化决定它必然要向某个方向变化。
再例如,中国乐器茎摸与欧洲乐器竖琴都源于波斯的同一种乐器,但这种乐器传人两种不同的文化区后,便必然要接受各自所面临的新质文化的重新塑造,于是才有我们现在看到的造型相似而风格迥异、体现两种不同文化气质的弹拨乐器。
至于中国土生土长的众多乐器,则更是无不鲜明地体现中国文化的种种特质。
而“五四”之后的中国新文学、新音乐、新美术等新艺术,也正是“五四”新文化的产物;作为此时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的新质,毫无疑问也是由新的文化决定的〔2,。
正因为一个民族的艺术是由该民族的文化所决定,因此,研究一个民族的艺术,便自然需要从该民族的文化人手对其进行阐释。
中国传统音乐为什么和声极不发达?为什么节拍是弹性的?为什么音结构是声腔化的?中国传统绘画为什么是散点透视?为什么会选用毛笔?为什么会有计白当黑的艺术理念?为什么不重形象的逼真?如果不从文化层面去分析,这些问题是无法得到透彻解释的。
而这些问题得不到解释,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对中国艺术的理解就是残缺的、无根的,因而是平面的、浮浅的、缺乏深度的。
要想改变这一现象,唯一的方法就是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修养。
我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中有很大一部分研究方向是对中国艺术的研究,故而不能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视野和阐释平台。
三、中国传统文化是研究他民族艺术的重要参照中国的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中,还有相当研究方向是研究他民族艺术的。
研究他民族艺术也同样需要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参照系。
这是因为对事物特性的认识是不可能在对该事物的孤立认识中完成的。
要想揭示一事物的“特性”,就必须在同其它相关事物的联系和比较中才能完成,甚至只有在同他事物的联系中才会意识到所谓事物“特性”的存在,从而也才会产生揭示事物特性的需求。
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从来没有人试图对其文化特性进行描述,只是到了西方文化进人中国后,人们看到一种与自己迥然不同的文化形态后,才开始文化比较,有了揭示自身文化、同时也是揭示对方文化特质的学术行为。
中国文化当中的各个门类也是如此,中国绘画、中国音乐、中国舞蹈、中国戏剧等各文化门类的特性探索,都是在同西方的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相关学科接触后才开始的。
这正说明,事物的特性是在同其它事物的联系对比中才会凸显出来,从而也才能够被人们注意和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