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性恋,你真的了解吗

合集下载

15种性取向

15种性取向

15种性取向
生活中最常见的性取向有五种:
1、异性恋:只对异性产生爱情和性欲。

2、同性恋(男同和女同):只对同性产生爱情和性欲,当然也不排除那些结了婚生了子的同性恋者。

3、双性恋:对男女都会产生爱情和性欲。

4、无性恋(缺乏性冲动):与双性恋相反。

5、泛性恋:对任何性别都能产生爱情和性欲,与双性恋不同,它还包括变性人、跨性别者、双性人、人妖等
而非常见的性取向有十种:
1、Asexual(无性恋者):无法感受到行吸引的人,一般只会在精神上或者审美上被吸引。

2、Aromanic(无爱者):指是极少能感受到或无法感受到爱情吸引能力的人。

无爱者并不缺乏与人的情感交流,只是不会产生去发展一段恋情的本能需要。

3、Graysexual:可以是异性恋,也可以是同性恋,也可以是其他的性取向。

4、Demisexual:只会在建立足够的感情基础后,才能对其产生性欲的人。

5、Demiromantic:只有感情足够深厚,才能产生爱情的人。

6、Lithromantic:指对某人产生爱情后,不希望获得感情回应,如果回应,则会厌烦此人或者引发生理上的不舒服,这些人有的人可以接受恋爱关系,有的不行。

7、Polysexual:指对多种性别(不是全部)产生爱情和性欲。

8、Panromantic:指对任何性别的人都可以产生爱情,但不会有性欲。

9、Skoliosexual:指只能对超越两性(男女)性别或者性别模糊的人群产生爱情和性欲。

10、Pansexual:与泛性恋相似。

如何知道你是否是双性恋:一个自我介绍的指南

如何知道你是否是双性恋:一个自我介绍的指南

如何知道你是否是双性恋:一个自我介绍的指南我是G吗?在你生命中的某个时候质疑你的性欲并不罕见,尤其是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

通过对LGBT社区在今天的媒体上进行的讨论,你可能不确定你所感受到的某些感觉是否真实,或者如何定义你的感受,特别是如果你有时发现自己被那些被认为是不同于男性或女性的人所吸引。

你怎么能确定你的感受是真实的?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你对男人,女人,或者可能是对性别二元之外的人有吸引力,但是你不太确定你的吸引力是否足以让你成为“双性恋”的标签。

如果你是双性恋,你怎么能确定呢?简短的答案是只有你能确定什么标签最能描述你的性取向。

如果你认定为双性恋,那么你就是双性恋。

然而,如果你正在阅读这篇文章,你可能需要一个更深入的解释来帮助你回答这个非常私人的问题。

什么是双性恋?双性恋是什么意思?已经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建议定义。

双性恋通常被定义为两性对人的吸引力,但这一定义并不完全涵盖双性恋者可能经历的广泛范围的吸引力。

因为很可能被识别为双性恋的人会被那些识别出男性或女性二元之外的人吸引,或者被不同的方式吸引到不同的性别。

下面,我分享我自己的定义。

我必须同样吸引男人和女人成为双性恋吗?不一定。

双性恋的共同定义并不解释双性恋者可能对不同类型的人所经历的不同层次或类型的吸引力。

换句话说,“吸引力”这个词本身的含义因人而异。

对于那些不确定自己性取向的人来说,如果他们对男性和女性都不具有同样的吸引力,他们也会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是双性恋。

如果我通常喜欢男人,但我也吸引了一个特定的女人呢?许多人怀疑他们是否是BI,如果他们通常被男人吸引,但他们发现自己对一个特定的女人感兴趣,反之亦然。

对你正常的“类型”之外的人的突然兴趣可能是一种令人困惑的体验。

双性定义BI社区中双性恋的一个公认的最佳定义来自杰出的双性活动家Robyn Ochs,她描述了她的性取向:我把自己称为双性恋者,因为我承认自己有可能被一个以上性别的人吸引,浪漫地和/或性地,不一定同时,不一定以同样的方式,而不一定是相同的程度。

引发双性恋的因素

引发双性恋的因素

引发双性恋的因素
一、概述
双性恋相信很多人都可以了解这种心理疾病,大家很可能因为生活中的不良因素导致患病。

下面让大家一起一起通过本篇文章来详细了解一下关于双性恋引起的因素有哪些。

二、步骤/方法:
1、这种疾病的因素主要在于心理,可能小时候妈妈喜欢将孩子男扮女装或者女扮男装,这时就有可能小孩子会产生双性恋的心里想法,在孩子在潜意识里出现了性别混乱;青春期的时候孩子是导致孩子出现双性恋的主要时间段,所以需要妈妈们多加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

2、目前由于封建社会影响,可能导致了现在男女比例失调,以至于有些人的心理变化产生了一些扭曲,走向了双性恋的一种道路。

所以,大家需要去除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

3、在大家生活中还会出现一种比较常见的感情问题,那就是没钱去不到老婆,这样的现象还是存在的。

那么有双性恋的人就会选择男性,而女性对身边亲密的姐妹有了感情,心理有了趋向,也容易导致双性恋。

所以大家尽量的驱除这种心理障碍,就可以缓解疾病的症状了。

三、注意事项:
大家需要在生活中多加注意,才能有效的预防双性恋的发生。

双性是什么意思

双性是什么意思

双性是什么意思
现在网络用语经常提到的双性,应该是指的双性恋的意思。

双性恋,又称双性向,是性倾向的一种。

双性恋者能够对同性和异性产生情感、爱情或性的吸引。

双性恋者对吸引力的感受不一,有些人可能同时对同性和异性感受到吸引力;有些人可能在某一阶段对同性感受到吸引力,在另一阶段对异性感受到吸引力。

双性恋者感受到吸引力的表现方式和吸引程度也存在差异。

双性恋主要是由于心理或者社会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双性恋可以接受同性的同时也可以接受喜欢异性,在跟同性相处时产生暧昧,或者亲密的方式进行交往,双性恋从情感或者生理需求上都可以接受并且得到满足,这种情况会在青少年期或者青春期出现。

有时还指双性人,双性人是指一个人身上同时出现男性和女性两种性别的生殖器官,也就是所谓的雌雄同体。

正常男性只拥有前列腺和阴茎、睾丸,而正常女性只拥有阴道和卵巢、子宫。

但双性人主要表现为体内同时有睾丸和卵巢,还同时拥有阴茎和阴道,但生殖器官并未发育成熟,表现为新生儿的生殖器的形态。

其原因为精子或卵细胞减数分裂异常所致。

如果发现新生婴儿出现此问题,应该早点进行染色体检查,并对其中一个性器官的进行摘除手术决定男女,以
免长大后心理精神受到影响,成年后的性发育异常及性功能紊乱。

“双性恋”——精选推荐

“双性恋”——精选推荐

说过了“同性恋”和“异性恋”,我们来看看“双性恋”怎么说。

1. I didn't know I was bi until I was 13. 直到⼗三岁时我才知道⾃⼰是双性恋。

严格来说,gay 只喜欢同性,他们对异性是完全不可能有任何亲密的关系。

但还有⼀种⼈他们对同性感兴趣,但另⼀⽅⾯他们可以照样结婚⽣⼩孩,这种⼈叫 bi-sexual (双性恋),通常就简称 bi,例如“She must be bi because she is attracted to both men and women. (她应该是双性恋,因为她同时喜欢男⽣和⼥⽣。

)” 另外还有⼀种状况叫 transsexual (变性),所谓的 transsexual 是⼀个⼈经过了变性⼿术 (sex change operation) 之后,变男变⼥变变变。

⽐⽅说,“She will become a transsexual man after the sex change operation this winter. (经过冬天的这个变性⼿术之后,她就成为男⽣了。

)” 2. Their drag queen show is very famous around here. You've got to see it. 这⾥的变装秀⾮常有名,你⼀定要看看。

Drag queen show 指的是变装秀或是像泰国最有名的⼈妖秀,就是男⽣打扮成⼥⽣的样⼦载歌载舞,有时候还会穿插⼏个黄⾊笑话。

通常⽐较知名的 gay bar 都会有所谓的 drag queen show,⽽且他们会打出⽐⼥⼈还⼥⼈的⼝号来做号召。

上⾯的解释中提到男⽣作⼥⽣打扮,像这种穿着异性服装的⾏为称为cross dressing,⽽喜欢这样打扮的⼈称为transvestite。

对于这种反串打扮,最的电影⾓⾊要算是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洛基恐怖电影》)中Tim Curry所饰演的Dr. Frank N. Furter。

了解并尊重不同性取向的人群

了解并尊重不同性取向的人群

了解并尊重不同性取向的人群性取向是指一个人对于性别的吸引和情感关系的倾向。

常见的性取向包括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和无性恋等。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取向,这是与生俱来的,无法改变或选择的。

了解并尊重不同性取向的人群是建立和谐和平等社会的重要一步。

一、认识不同性取向的人群1. 异性恋:异性恋是指对异性产生吸引和感情的人。

这是一种主流的性取向,大多数人都属于异性恋。

2. 同性恋:同性恋是指对同性产生吸引和感情的人。

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一样,具有相同的情感需求和权益。

他们有权选择自己的伴侣,享受家庭的幸福。

3. 双性恋:双性恋是指对异性和同性都有吸引力的人。

他们可以与异性和同性建立感情关系,他们的选择应受到尊重和保护。

4. 无性恋:无性恋是指对任何性别都没有吸引力的人。

他们不对性产生兴趣,但也有自己的感情需求和生活方式,应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二、尊重不同性取向的人群1. 反对歧视:无论是哪种性取向的人群,他们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益和待遇。

我们不能以性取向来区别对待或歧视他们。

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公正和尊重,无论他们是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还是无性恋。

2. 放弃偏见:在对待不同性取向的人群时,我们要摒弃偏见和刻板印象。

不应把性取向作为判断一个人品质和能力的标准,而应以其人品和才能为尺度评价一个人。

3. 理解与支持:了解不同性取向的人群,并提供理解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可以通过读书、参加相关活动、加入支持团体等方式,加深对不同性取向的人群的认识和了解,避免对他们的误解和偏见。

4. 推动平等:促进性取向平等是建设公正和包容社会的关键。

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包括教育机构、政府、媒体等,通过法律保护、宣传教育、倡导平等等方式,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平等的权益和尊重。

三、建立包容和谐的社会1. 教育宣传:教育宣传是推动性取向平等的重要手段之一。

学校应该加强对不同性取向的宣传教育,增加学生对性取向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树立平等尊重的价值观。

双性恋的原因有哪些

双性恋的原因有哪些

双性恋的原因有哪些 双性恋对两种性别的被吸引⼒并不⼀定是相等的。

⼀个双性恋者可能同时保持与两种性别的性爱关系。

下⾯店铺给⼤家分析双性恋的原因,希望能帮到⼤家。

双性恋的原因 1.双性恋在成因学⾓度是性⼼理层⾯上 双性恋在成因学⾓度是性⼼理层⾯上,性爱对象或满⾜性欲的⽅式与常⼈不同。

如性欲活动不指向异性,或者不采取男⼥双⽅性器官交合⽅式达到性满⾜。

⼀、双性恋在成因学⽣物因素: 从胚胎发育学的观点来看,胎⼉性腺结构的早期倾向于形成⼥性器官。

只是由于Y染⾊体的作⽤,才引起男性性腺。

在缺少胎⼉雄性激素刺激的情况下,胎⼉会⾃动发育形成⼥性表徵。

如要发育成男性,必须通过激素来转变发育模式。

如果脑的发育中通过激素⽽接受男性信息的部位出现不同,在男性躯体⾥将保留⼥性成分。

这不仅能说明性⾝份障碍和性指向障碍的男性⼤⼤多于⼥性的原因,也解释了为何从幼年起就可以看出会否发展成男性或同性恋。

也可解释为什么成年男性易性症者和同性恋者⾎液中性激素⽔平与正常男性⽆异的原因。

即出⽣前,若⼤脑中某些关键部位没有被男性化,⽇后他们在⼉童少年时期将不会对⾎中已有的睾丸酮作出应答反应。

⼥性易性症者的雄性激素分泌过多,这也是在出⽣之前的关键期形成的;动物实验表明,胚胎期接受⼤量雄性激素结果所⽣的雌性,⾏为就很像雄性,提⽰可造成性⾝份障碍,到出⽣后,雄性激素仅能加强成年⼥性的性能⼒并且使躯体男性化,⽽不能改变⼥性的性⾝份和性指向。

脑部轻度损害也是⼀种⽣物因素,这种损害多在3岁以前发⽣,往往由于产伤、脑炎或脑膜炎引起,经CT检查可获得佐证。

⼆、双性恋在成因学⼼理因素: 按弗洛伊德的看法是,如果性⼼理发展过程遇到了挫折⽽⾛向歧途,那么就有可能产⽣双性恋。

双性恋 母亲对婴⼉⽬光的对视,⽪肤的接触,温柔的声⾳,慈爱的笑容都会使婴⼉与母亲之间建⽴起特殊关系。

母亲形象占据了婴⼉的整个⼼灵,⼀种⼥性化的倾向就会在婴⼉⾝上,不管是男婴或⼥婴的⾝上建⽴起来,这个过程称为“母⼦结合”,实际上早在胎⼉时期就已开始了,这是⼀种认同过程,也是男孩性别认同紊乱的潜在危险。

双性关系中相互相处的学问

双性关系中相互相处的学问

双性关系中相互相处的学问
1.坦诚相见。

两性相处态度要诚恳,不要弄虚作假,要展现真实的
自我,不要刻意内向害羞,也不要态度暧昧,模棱两可。

2.尊重对方。

两性相处要互相尊重,彼此理解,男性不要有吃豆腐、
开黄腔等不良行为,不是夫妻的两性交往,要保持适度的距离,把握好尺度。

3.动心忍性。

两性相处难免日久生情,但并不是每对男女都能成为
夫妻,或者能够发生性行为,两性相处要懂得动心忍性,要学会欣赏,并主宰自己的情感,发展纯洁而又可贵的友谊。

学生性教育中的同性恋与双性恋教育

学生性教育中的同性恋与双性恋教育

学生性教育中的同性恋与双性恋教育在当代社会,多元化的性取向在全球范围内逐渐被接受。

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确保学生得到全面、包容的性教育。

然而,对于同性恋和双性恋者的教育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和障碍。

本文将探讨学生性教育中同性恋与双性恋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这一教育。

首先,理解同性恋与双性恋是教育中进行性取向教育的基础。

同性恋指的是对与自己相同性别的个体产生感情吸引的人,而双性恋指的是对于与自己以及不同性别的个体产生感情吸引的人。

这两种性取向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忽视它们会导致同性恋与双性恋学生的隐身与排斥。

因此,性教育必须覆盖这些性取向,以确保学生受到包容和理解的教育。

其次,同性恋与双性恋教育有助于消除负面偏见和歧视。

通过教育学生同性恋和双性恋的真相,我们可以打破对性取向的负面刻板印象和误解。

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到,同性恋与双性恋并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个个体与生俱来的天性。

同时,教育也可以强调同性恋与双性恋者有权利得到同样的尊重和平等待遇,从而减少对同性恋与双性恋者的歧视行为。

在进行同性恋与双性恋教育时,教育者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巧。

他们需要了解同性恋和双性恋的原理、心理和社会影响,以及如何与学生合作、促进对同性恋和双性恋的理解和尊重。

此外,教育者还应该引导学生发展正面的性接纳和自我接受,以建立一个包容和互相尊重的学习环境。

为了有效地进行同性恋与双性恋教育,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和策略。

首先,教育者可以开展专题讲座或工作坊,介绍同性恋与双性恋的概念、现象和问题。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这些性取向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教育者可以提供积极、权威和详细的性教育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研究自主获取相关信息。

同时,教育者还应该与学生家长和社区建立合作关系,共同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性教育。

最后,同性恋与双性恋教育需要得到政府、学校和家长等各方面的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来支持同性恋与双性恋教育的实施。

学校可以将这一教育纳入到正式的课程中,并提供培训和资源给予教育者。

人人都是双性恋的学术分析

人人都是双性恋的学术分析

人人都是双性恋的学术分析阿尔弗雷德。

金塞博士(Alfred Charles Kinsey),是20世纪美国着名的生物学家和人类性学科学研究者。

金塞博士在针对不同性向性行为的研究中,尤其是在1948年所发表的《男性的性行为》(或者我们中国大陆民众所熟悉的《金塞性学报告-男性篇》)一书中,制定出了一套被后人称之为“金塞量度”的体系,来进行对不同测验者性向的判定。

这一标准,乃至今日,在性向判定中仍然被奉为黄金律法,四十年来被性研究者广泛地使用。

黄金量度对人口性向的划分所谓的“金塞量度”,其实意义很简单。

在1948年的著作中,其意义诠释如下:男人并不是只有“同性恋”和“异性恋”两种,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同性恋/双性恋倾向,分别只取决于程度。

当然,这个理论在其后金塞博士所发表的“性学报告-女性篇”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扩充。

金赛量表如下:等级形容0 完全异性恋1 主要为异性恋,只偶有同性恋行为2 主要为异性恋,但也有同性恋行为3 异性恋与同性恋倾向相同4 主要为同性恋,但也有异性恋行为5 主要为同性恋,只偶有异性恋行为6 完全同性恋这个星表将人分类为:单纯只有异性恋性行为的为0,只有同性恋行为的为6,混合男性和女性性伴侣者则分别为1,2,3,4或5.或许说到这里,很多人会感到可怕,困惑,甚至愤慨……难道自己是双性恋?(金赛在1953年8月24日成为了《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

他被鸟和蜜蜂所围绕,这是一种通俗委婉的性方面的表示。

)有趣的是,这的确是事实依照上述理论,人类的分类中,纯粹的同性恋与异性恋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即,绝对的0与绝对的6都很稀少。

95%以上的人口都徘徊在2到5之间(按照金塞博士的理论,只有5%到10%的人群可以被视作为真正“纯粹”同性恋或异性恋)。

双性恋,作为大多数人的性倾向,往往却被人为意识压抑住。

这里,如果再联系另外一名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思想,便可以解释为什么潜意识中对同性的冲动在广大所谓“异性恋”表象中无法得到反应。

“双性恋”是否真实存在

“双性恋”是否真实存在

“双性恋”是否真实存在双性恋是否真实存在?一个人可以对男人和女人都动心?这个问题一直以来存在争议,但至少美国西北大学的性学家迈克尔?贝利通过实验发现,自认为双性恋的男性大多数有着同性恋男性类似的生理性兴奋反应,而且在感情上也会爱上男人和女人,的确是彻头彻尾的“双性”。

很多女性的亲密伴侣的性别并不固定,性取向比男性更容易发生变化,于是声称自己是“双性恋”。

美国心理治疗师乔?科特博士表示,男人的性取向是无法改变的,无论是同性恋还是双性恋都无法通过治疗改变。

而且,很多双性恋的男性仍然比较喜欢女人,通常过着异性恋的生活,很少会去找男人,也小心地隐藏着同性的倾向,不会轻易“出柜”。

近年来,双性恋被很多人视为一种“时尚”。

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美国,艺术家群体出现大规模双性恋“出柜”的风潮,广告、流行歌词中也弥漫双性恋的意味。

但是美国文化历史学家劳伦斯?塞缪尔博士称,这些人会遇到现实的问题――宣布自己是双性恋之后,同性别的熟人会另眼相看,在交往的时候多了性方面的顾虑。

尽管有的双性恋者声称“享受两个世界”,但美国精神病学家斯蒂芬?斯奈德博士称,他们的处境很尴尬,同时被同性恋和异性恋的群体所排斥,经常被人误会。

很多双性恋者的性取向不被家人接纳,情绪抑郁甚至会自杀。

对此,美国精神病学家洛伦?奥尔森博士建议:承认自己有纠结的感觉,避免引发同性恋的任何事情,必要时用幻想满足自己。

一般人觉得,双性恋的人很“任性”,谈恋爱只是随意玩玩,并没投入太多真感情。

其实,很多双性恋者只是对男女都有喜欢的感觉,但不一定付诸实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性行为方面不能乱来。

很多双性恋者对伴侣很专一,过着幸福的生活。

美国犹他大学心理学家丽莎?戴蒙德博士对一批女性双性恋者追踪研究了10年,发现高达89%的人长期处于单一的配偶关系中。

摘自《广州日报》。

sexual orientation分类

sexual orientation分类

性取向分类:理解多样性与尊重个体选择一、引言性取向是指个体对于自己的性别和他人的性别喜爱和吸引程度,通常被分为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和泛性恋等多种分类。

在当今社会,对于性取向的多样性和个体选择的尊重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在本文中,将从深入和广度兼具的角度来探讨性取向的分类及其重要性。

二、性取向的多样性1. 同性恋同性恋是指个体对于与自己相同性别的人产生爱慕、情感吸引和性吸引。

在过去,同性恋常常面临着社会的歧视和排斥,但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并尊重同性恋者的选择。

2. 异性恋异性恋是指个体对于与自己不同性别的人产生爱慕、情感吸引和性吸引。

作为传统的性取向,异性恋在社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但也需要尊重和理解其他性取向的个体。

3. 双性恋双性恋是指个体同时对于两种性别的人产生爱慕、情感吸引和性吸引。

双性恋者往往会面临来自异性恋和同性恋者的双重歧视,但他们的存在和选择同样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支持。

4. 泛性恋泛性恋是指个体无论对于何种性别的人,都可能产生爱慕、情感吸引和性吸引。

泛性恋者的存在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传统性取向分类的限制,他们的选择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三、性取向分类的重要性性取向分类的存在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自己和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

无论是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还是泛性恋,每一种性取向都有其独特的存在和价值,都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和包容。

性取向分类也提醒着我们,社会的多样性和个体选择的尊重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摒弃对于不同性取向的歧视和偏见,让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地选择和表达自己的性取向。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作者,我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性取向,而这种选择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支持。

性取向的多样性让社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对于不同性取向的包容和理解则是一个文明社会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我希望未来的社会能够更加包容和尊重不同性取向的个体,让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地选择和表达自己的性取向,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和平等的社会。

双性恋是什么

双性恋是什么

双性恋是什么一、概述双性恋是在生活的性取向中,对两种性别的人都会产生性吸引或性冲动的取向者。

就是在感觉到爱情来临了的时候就会跟人好.不论男女.对同性和异性都会有感觉,比如感觉好奇去试试呢。

双性恋者对同性或者异性产生吸引的程度也会不一样。

一个双性恋者有可能同时保持与同性和异性的性爱关系,也可能是其中一种性别,或者进行独身主义,具体大家来了解吧:二、步骤/方法:1、双性恋者的可能存在的地方,缺乏异性的同性环境,会使人在短时间里产生同性恋行为去缓解压抑,比如军队、监狱、集中营、远洋船队等。

一般情况下,当离开这些环境后也会结束。

所以这种同性恋也可称之为境遇性同性恋者。

像这样因为一定的环境因素所致的“假性”同性恋者,称之为双性恋倾向更为合适。

2、另外双性恋的形成与青少年时期的情感经历有关。

青春期初期都会有一种回避并排斥与异性深入交往的心理,同性间如果涉及到性行为,视为同性恋关系。

比较而言,同性性行为最安全不易觉察,常被忽视、无须付费、容易满足、彼此接触机会多、相互了解。

长时间停在对同性伴侣的依恋心理上,就会变成同性恋或双性恋,但绝大多数人会走出这一阶段。

3、还有一些人比如不确定自己的内心同时尝试两种经历的;与某一性别的人发生性关系,但心里想的是另一性别的人;对于两种性别具有强烈的感情同时喜爱两种性别;出于个人成长经历及教育的原因,忽视性别因素的重要性。

通过比较与选择,理智地决定双性恋是最能满足自己感情与性方面的要求的性取向。

4、其实大多数双性恋一开始以为自己是异性恋,但是等到了成年以后才认识到自己是双性恋。

还有一些同性恋者到了婚后或中年,从内心自发地发展出异性恋的兴趣,从而变成双性恋了。

三、注意事项:如果孩子有双性恋倾向,家长要积极引导,要给孩子讲解正确的心里健康知识,让孩子拥有正确的人格和认知。

不要训斥、排挤更不要笑话,要充分的给予理解,找到原因从而进行正确的引导。

性取向总结

性取向总结

性取向总结引言性取向是指个体对他人的性吸引和情感吸引的偏好。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于性取向的认知和理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旨在总结并说明几种常见的性取向,包括异性恋、同性恋和双性恋,并探讨对这些性取向的包容和尊重的重要性。

异性恋异性恋是最常见和被社会接受的性取向。

异性恋指的是对异性产生吸引和情感倾向。

在许多文化和社会中,异性恋被视为正常和自然的性取向。

同性恋同性恋是对同性产生吸引和情感倾向的性取向。

同性恋者常常经历来自社会和家庭的歧视和压力。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对同性恋者的认同和尊重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社会开始承认同性婚姻的合法性。

双性恋双性恋是指对异性和同性都产生吸引和情感倾向的性取向。

双性恋者可以同时与异性和同性建立情感关系。

这种性取向常常被误解或不被重视,双性恋者可能会面临来自异性恋和同性恋社群的压力。

性取向的多样性除了异性恋、同性恋和双性恋之外,还存在许多其他的性取向。

例如,泛性是指对所有性别的人产生吸引和情感倾向;无性恋是指缺乏对他人产生性吸引的性取向;自确定性是指个体根据个人体验和认知选择或定义自己的性取向。

性取向的多样性是个体多样和自由选择的体现。

每个人都有权利自由选择自己的性取向,并受到公平和平等的对待。

包容和尊重的重要性包容和尊重是建立一个平等和和谐社会的基础。

无论个体的性取向如何,都应该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

歧视和偏见对性取向不同的个体造成了巨大的伤害,限制了他们的自由和幸福。

性取向的影响性取向对个体的生活和幸福有着显著的影响。

对于异性恋者而言,他们可能会受到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和接纳,更容易获得法律和经济上的权益。

对于同性恋和双性恋者而言,他们可能会面临来自社会的歧视和压力。

这种歧视和压力对个体的心理和社交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

结论性取向是个体多样性的体现,每个人都有权利自由选择自己的性取向。

对于不同的性取向,我们应该保持包容和尊重,以建立一个公平和平等的社会。

只有在一个充满爱和理解的环境中,才能实现个体的真正幸福和社会的进步。

你对单性恋和双性恋的看法是什么?

你对单性恋和双性恋的看法是什么?

你对单性恋和双性恋的看法是什么?作为一种性取向,单性恋和双性恋备受关注。

众所周知,单性恋是指只对同一性别产生爱慕之情的人,而双性恋则是指对两性都有好感的人。

尽管在某些国家和地区,这两种性取向仍然受到歧视和压迫,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单性恋和双性恋的态度也越来越开明。

那么,作为有单性恋或双性恋倾向的人,你认为这两种性取向的本质和特点是什么呢?1. 单性恋的特点和本质单性恋是指对同一性别的人产生性吸引和感情倾向,通常认为是一种天生的特质。

单性恋者不会被异性所吸引,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没有性生活。

事实上,单性恋者会通过其他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性需求。

单性恋者的性别身份通常与其性向相一致,即女同性恋者通常认为自己是女性,男同性恋者则认为自己是男性。

据研究显示,单性恋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遗传和生理因素,但个人经历和环境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

2. 双性恋的特点和本质双性恋是指对两性都开始性吸引和感情倾向,可能是情感、性别和/或浪漫的吸引力。

这种吸引力可能是完全相等的,也可能是向某一性别偏向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

与单性恋不同的是,双性恋者会同意异性恋者一样,被异性所吸引。

双性恋者的性别身份可能与其性向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例如,双性恋女性可能认为自己是女性,但也可能认为自己是男性或非二元性别。

与单性恋一样,生物和社会因素都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双性恋倾向。

3. 单性恋和双性恋的共同特点尽管单性恋和双性恋有不同之处,但它们也有一些共同特点。

例如,它们都是性取向的一种,不是选择或行为,而是先天的特质。

它们也都可以在各个文化和社会中找到,而且人们拥有这种性取向不会对他们的身份、价值和自尊心造成伤害。

单性恋者和双性恋者在其他方面也都是与异性恋者相似的。

他们像其他人一样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家庭和社交生活等等。

与此同时,单性恋者和双性恋者都面临着各种形式的歧视和压迫。

这对他们的心理来说是非常有害的,需要我们的支持和关注。

4. 如何支持单性恋者和双性恋者?社会对单性恋者和双性恋者的歧视要通过教育来加以改善。

双性同性恋名词解释

双性同性恋名词解释

双性同性恋名词解释双性同性恋(bisexual)是指一个人同时对异性和同性都产生吸引力或性趣的性取向。

这意味着双性同性恋者既可以与异性建立感情和性关系,也可以与同性建立感情和性关系,相较于异性恋者和同性恋者,他们在性取向上具有更广泛的选择。

双性同性恋并不代表一个人对两性的吸引力和性趣完全相等,也不一定意味着双性同性恋者会与异性和同性建立同等而稳定的关系,每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是不同的。

有些双性同性恋者可能会在不同时期或不同情境下更倾向与异性或同性建立关系。

双性同性恋的存在仍然受到一定的社会偏见和歧视。

有些人们认为双性同性恋只是一种“转变阶段”,认为他们不能真正决定自己的性取向;也有人认为双性同性恋是“贪婪”或“不稳定”的,并打上了一些不公平的标签。

这种偏见和歧视对双性同性恋者的生活和心理健康会造成负面影响,导致他们经历更多的压力和困扰。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双性同性恋者,我们应该避免将双性同性恋同传统的异性恋和同性恋进行对比。

我们需要意识到每个人的性取向是自然而正常的,无论是异性恋、同性恋还是双性恋。

双性同性恋者有权决定与谁建立感情关系,他们的感情与性行为与异性恋和同性恋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在社会层面,我们需要提高对双性同性恋的认识和了解,鼓励包容和尊重的态度,消除对他们的偏见和歧视。

在教育和媒体中提供全面的性教育,包括对不同性取向的解释和理解,有助于减少对双性同性恋的歧视和偏见。

在个人层面,我们需要充分理解和支持双性同性恋者,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选择,给予他们平等的待遇和权益。

总而言之,双性同性恋是同时对异性和同性产生吸引力或性趣的性取向。

我们应该充分理解和尊重双性同性恋者,消除对他们的偏见和歧视,为他们创造一个包容和平等的社会环境。

每个人都要了解的同性恋基础知识

每个人都要了解的同性恋基础知识

本文详细探讨了同性恋的基因遗传以及审美特点,从基因与同性恋的关系、哥哥效应和基因传递、蛋白质和表观遗传的影响,再到同性恋群体的审美偏好,我们将一一揭示其中的奥秘。

第一部分:同性恋的基因背景首先,我们探讨了同性恋是否是先天决定的问题。

一项双胞胎研究表明,同卵双胞胎兄弟的性取向相同的概率较不具血缘关系的兄弟高。

这说明遗传因素与性取向有一定的关系,但并非完全决定性。

另一项大规模研究发现,同性性行为与基因之间的关系并不强大,无法通过单个基因来直接控制性取向。

因此,我们无法简单地将同性恋归因于基因。

第二部分:哥哥效应与基因传递我们讨论了“哥哥效应”,即相比男易性恋,男同性恋群体普遍拥有更多的哥哥。

这种现象可以用母体免疫机制来解释。

即母体在怀孕期间产生一种抗体,对男性胎儿的大脑发育产生影响,进而使得男孩倾向于同性恋。

此外,研究还发现了女性身上携带的同性恋相关基因与生育能力的关联,这种基因会增强女性的生育能力,从而间接传递同性恋基因。

然而,这些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还存在差异,主要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第三部分:蛋白质、表观遗传与同性恋我们提到了同性恋与蛋白质、表观遗传之间的关系。

有研究发现,母体免疫机制产生的抗体可以影响男胎的大脑发育,进而导致同性恋。

这表明蛋白质与同性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此外,同性恋对自身外貌的不满程度较高,这一现象是社会压力导致的,而非个体性格驱动。

这种不满程度受到社会认知和网络媒体对理想男性形象的影响,导致同性恋群体更注重外貌和审美。

第四部分:同性恋群体的审美特点同性恋群体普遍对于肌肉发达、体质偏低的男性更感兴趣。

这种审美特点可能是社会压力的结果。

同性恋在社会中面临更大的认知压力,因此倾向于通过强健的身材和阳光的形象来对抗社会偏见。

同性恋群体通过努力锻炼身体以满足社会期望,同时更关注社交媒体上的男性审美标准。

这种现象与同性恋群体对自身外貌的较高不满程度相互作用,使得他们在外貌和审美方面相较于一般人更具魅力。

双性恋是心里不健康的人吗?

双性恋是心里不健康的人吗?

双性恋是心里不健康的人吗?一、概述大家认为心里健康的人无疑是正常恋爱,正常结婚,一生不如正规,这才是人们严重最普通的正常人。

那么一旦出现了奇葩,那么正常人的世界则颠覆了,为了维护这种人们眼中正常的世界,则唾弃了奇葩。

那么这些奇葩该真的是心里不健康的人吗?二、步骤/方法:1、摆正心态。

他们有正常的身体、有正常的工作,他们没有与旁人有差,甚至更甚于旁人。

也许都会说没见过这样的人,双性恋和同性恋都是变态。

如果这样的认为,某同事想则是他们自己的心态有问题。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问题,双性恋只是世界的一个小问题,就像尘埃一样,也许并不像尘埃,因为他们并不是无处不在的。

大问题不去解决,不去反抗,只是针对这些可以发泄自己心中不愤的小问题,是不是有点大题小作了。

2、坚定信念。

虽然人们并不是太接受双性恋和同性恋人。

但这些又有什么,恋爱是自己的事,与旁人有几毛钱的关系?如果恋爱的人没有坚定的信念,也无怪自己心智越来越脆弱,越来越经受不住旁人的挑拨,会认为同性恋和双性恋人都是变态。

越是受到旁人反对的恋爱,自己再不坚持,这段感情破裂了也不怪谁。

3、经营感情。

恋爱是两个人的事,不管你喜欢的是男是女,感情都需要经营。

爱情是两个人的事,一个人再怎么努力,另一个人止步不前,这段感情不败才怪。

真心呵护、信任,谁都会说说,试问有几个人做到的。

其实做到真不难,不管事情大小,都与自己的另一半相商,不要认为事情在自己看起来挺小的,说不说真无所谓,这种想法真不要要,越是这样想,矛盾越深。

不要怕吵架,吵架是最容易缓和感情的一剂良药。

三、注意事项:多沟通,多换位思考,多相处。

敞开心扉面向人们,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其实好人挺多的。

重新认识自己的性取向

重新认识自己的性取向

重新认识自己的性取向大多数人倾向于认为异性恋取向是“正常的”,是与生俱来的。

但如果读一下这篇文章,你会发现,几乎就不存在纯粹的异性恋和同性恋。

这篇文章较为晦涩,但这种试图理解自己的过程是有益的。

了解你喜欢什么样的人,就是了解你自己。

❶性取向与文化有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条件下,性行为的表现都有所不同。

比如在有些少数部落,男子在成年前需要与一名成年男子发生关系,作为情感和性方面的启蒙学习,而与女性结婚后,这种同性间关系又会被禁止。

每种文化对于性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从而也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❷从「第三种性取向」聊起美国心理学会将性取向主要分为异性恋、同性恋和双性恋。

双性恋作为一种明确的性取向,与异性恋和同性恋一样,是独立存在的。

但如果随机采访人们对于双性恋的看法,你可能会听到这样的回答:双性恋应该很爽吧!他们可以交往的对象是一般人的两倍,快感也是两倍吧!要是我的同性好友是双性恋,我会有点尴尬!特别如果住一起的话,感觉像被占便宜了。

那只是一个过渡阶段,要不就是他们根本还没搞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

双性恋男女通吃,估计私生活都挺乱的……有这些看法,其实还是因为不了解“性取向”的真实定义。

比起同性恋,像双性恋、无性恋这样更为“低调”的性取向更难以被理解,更是只能躲在柜中之柜。

❸性取向不是非黑即白的情欲是丰富且流动的,每个人都在一生中不断探索自己的身份。

这个世界上其实并不存在截然独立的异性恋、双性恋和同性恋。

不理解吗?想想数轴上的0 到1,你可以是0,可以是1,也可以是0.43538395385。

❹你的性取向是什么样的?通常可以简单用金赛量表来测试。

性学专家金赛博士设计了一套性倾向量表,把性取向划分为七个等级,由完全异性恋取向(分值为0)过渡至完全同性恋取向(分值为6):0 绝对的异性恋1 异性恋优先,只在偶尔情形下有过同性性行为2 异性恋优先,但更常发生同性性行为3 双性恋4 同性恋优先,但更常发生异性性行为5 同性恋优先,只在偶尔情形下有过异性性行为6 绝对的同性恋这个量表可以用来快速划分自己的定位,但不足之处是没有把内心戏(幻想、念头和心理反应)考虑进去,毕竟不是有某种幻想就一定会发生那样的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另外,在这里谈谈同性恋。谈起同性恋,从同志们的性癖好、性生活到同性恋关系本质,民间存在着各种说法和刻板印象。本文挑出了其中最广为流传的5大流言。一起来看看研究是怎么说的吧!
流言一:男同志的性伴侣要比直男多得多?
虽然有些政客以及一些反同性恋人士极力让人们相信,男同志全都是一帮“淫荡的贱人”——千万别上他们的当!首先,虽然从平均数来看,男同志所报告的性伴侣数通常比直男报告得多一些,但是,在得出结论前,最好还要看看中位数(注:中位数和平均数不同,中位数是指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排列,处在中间位置的一个数,它能反映一组数的一般情况,特点是不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流言二:同性恋的家长抚养的孩子也将会是同性恋?
认为同性恋是通过社会习得的,或儿童因“引诱”而进入同性恋圈子,这类观点是完全没有任何依据的。不少研究揭示,由同性恋家长抚养的儿童,并不比由异性恋家长抚养的儿童有更严重的同性恋倾向。反过来想——如果同性恋是习得的,那么异性恋也应该是习得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为什么大多数同性恋者的父母却是异性恋呢?
我觉得这条流言尤其可笑:你如何能对一群人说他们不存在?不过这个所有人要么是异性恋要么是同性恋的想法流传甚广,尤其在男性中间。令人沮丧的是,哪怕在对LGBT最宽容的圈子里,你有时也能听到“根本没有双性恋男这回事”的说法。
在最近发表于《性行为档案》杂志(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的一项研究中 ,研究者们已经把这条流言彻底推翻了。他们召集了一些异性恋、同性恋和双性恋男性,为他们播放多部色情电影片断。受试者们不光被要求评估他们被这些片断唤起的主观感觉,还要连接上生理学设备以测量他们阴茎周长的变化(也就是性兴奋度)。
双性恋是一种对男性和女性都感兴趣的性取向。对一些人来说,这听起来也许像是一种超能力——双倍的浪漫选择意味着双倍的机会,对吧?不过在现实中,双性恋算得上一个有点尴尬的身份。双性恋者们不“直”,所以很难认为自己在性向方面属于大多数。另一方面,他们常常被认为是异性恋,尤其当他们拥有异性伴侣的时候,这有时又会使他们难以感受到自己与LGBT 群体的关联。
最重要的是,双性恋容易遭受严重误解。围绕这双性恋有很多流言和成见,其中一些甚至互相矛盾。异性恋者和LGBT都可能持有这些成见,这更增加了双性恋者融入两个群体的难度。幸运的是,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双性恋产生了兴趣,而研究增进了我们对双性恋的了解。下面是科学如何对抗针对双性恋的误解的三个例子:
流言1:双性恋不存在
众所周知,平均数很容易被一些极端数值所扭曲(确实有少数男性“积攒”了很多伴侣)。例如,全国健康和社会生活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Social Life Survey, 美国的一项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性研究)显示,男同性恋者性伴侣数的中位数只比男异性恋者多1位。 其他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因此,在性伴侣数这方面,男性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其实相差无几。
和预料的一样,异性恋男性在观看女性演出的影片时,主观感觉和性兴奋度都要显著高于观看男性演出的影片,同性恋男性的情况则正好相反。然而,双性恋男性被男性和女性影像唤起的程度相对比较接近。他们被双性恋视频——两名男性和一名女性主演的视频——唤起的程度也比另外两组高。重要的是,这些差别同时反映在他们自己报告的唤起程度和相当客观的性兴奋度数据中。因此,从这一项研究中可以明显看出这些人并不是在“假装”双性恋。
流言2:双性恋只是一个阶段
这条流言把双性恋描绘成一种实验阶段或者困惑状态——通常发生在大学期间。之后双性恋还是会确定他们“真正的”身份(或者说决定自己究竟是直是弯)。
丽莎?戴蒙德(Lisa Diamond)针对这一课题开展了一些非常复杂的工作,期间她长期地观察女性的性别认同。在一篇发表于《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的论文中,戴蒙德博士报告了一批她密切关注了超过十年的女性。
研究结果明白无误地表明,双性恋并非过渡阶段:青春期时被定位为双性恋的女性在研究结束时只有很少数把自己的定位改变为异性恋或者同性恋(只有8%)。不过,双性恋女性的取向总在随时间变化。在十年的研究周期里,她们对两性的兴趣程度一直在不停地此消彼长。
流言3:双性恋者不会忠于伴侣
这条流言大概是最恶毒的。它源自一名伴侣无法完全满足对两性都感兴趣的人的想法。有些人觉得,他们早晚便会渴求与伴侣性别相异的人。比如,人们倾向于认为,相对于异性恋和同性恋人群而言,双性恋者更有可能欺骗他们的伴侣。
流言三:看起来很娘的男人或看起来很爷们的女人可能是同性恋?
这里并不否认确实有男同志女性化,也有女同志男性化。但更重要的是,并非所有的同性恋者都会扮演特定的性别角色。而且,有很多异性恋者也并不扮演所谓的性别角色。如果仅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有违典型的性别特征就能判断此人的性取向,那么每个人都能一眼识别身边的同性恋者——而实际上并非如此。
其次,要知道,男性同性恋者的性欲并不比异性恋者的强。研究表明,男性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的性欲强度相当[2]。这说明,性伴侣数量的差异并非因为男同性恋者有更强的性冲动;相比而言,这一数量差异更可能反映出,男性通常比女性更喜欢随意的性关系。如此看来,异性恋的男性在性伴侣数量上稍显落后,其实是因为他们没那么多机会——而不是因为他们对性不那么感兴趣。
事实上,很多双性恋者与他们的伴侣有着幸福的一对一关系。比如说,戴蒙德博士十年的研究结束时,高达89%的双性恋女性处于长期的单一配偶关系中。此外,关于那些希望得到多个性伴侣的双性恋者,研究表明他们往往通过与伴侣商谈建立开放式的关系来达到这一目标,而不是背着伴侣四处私下行事。我找不到任何研究支持双性恋者比起其他性取向的人来不够忠诚或诚实的想法。
流言五:同性恋伴侣中,一定一个是“丈夫”,一个是“妻子”。
虽然像《鸟笼》(The Birdcage)这样的电影会将一堆同性恋伴侣描绘成由一“夫”一“妻”组成,但实际情况是,相比于异性恋伴侣,同性恋伴侣不大可能严格扮演“丈夫”、“妻子”的角色。事实上,同性恋伴侣更倾向于平等地分配双方的权力和职责。
总而言之,双性恋这一规模尚小却正在不断发展的研究领域前途一片光明。它不仅打消了很多围绕着双性恋的流言和误解,还对一般而言的性活动提供了有趣的见解。与流行文化或者媒体等其他来源不同,科学研究认为双性恋是一种相对稳定持久的性向特征。我们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才能更加透彻地了解双性恋与单性恋(也就是异性恋和同性恋)的相似之处,及其或许独特的地方。
流言四:绝大多数娈童者都是男同性恋?
根!本!不!对!事实上,没有任何证据支持这一流言,而且,犯罪数据显示,绝大多数案例都是怪蜀黍对小萝莉进行性骚扰或性侵犯。这表明,异性恋的娈童者实在是太多了。另一方面,心理学研究显示,男同性恋者对男童的形象所产生的性冲动,并不比男性异性恋者对女童的形象所产生的性冲动要强烈。这说明儿童的性吸引力和性取向完全是两码事,而且,更不能把性取向和性犯罪混为一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