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18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导语: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词,同学们还能背出来吗?(指名背诵。
)同学们背得真不错!这三首古诗词都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相当有画面感。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三首古诗也描绘了大自然的风光,我们先来听一听,想一想它们又给我们呈现了怎样的画面。
2.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三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描绘的情境。
3.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学习任务二初读古诗三首,检测预习1.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朗读三首古诗,要求:①借助拼音把诗歌读准确,读流利。
②借助课本注释或者工具书了解不理解的字词的意思。
③想想这三首古诗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2)指名读三首古诗,教师相机指导读正确。
◆着重正音:九曲(qū) 浪淘风簸(bǒ) 南朝(cháo) 净无苔(tái) 畦(qí) 绕(rào) 闼(tà)◆着重辨形:“簸”要注意下部左边的“其”,最后一点要小。
“绕”中“尧”是声旁,有一首“尧字歌”可以用于辨字:尧字歌用水浇,用火烧;手儿挠,尾巴翘;日出东方天刚晓,左边绞丝弯弯绕。
骁勇善战骑上马,丰衣足食才富饶。
(3)同桌间互相读,互相正音。
(4)齐读,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5)学生再读三首古诗,边读边想,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
画出自己觉得好或难以理解的字词。
学习任务三初读《浪淘沙》,了解诗意1.播放视频资料,感受黄河的气势,引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对三首古诗有了大致的印象后,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意境和韵律美;了解古代诗人的生活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学习古诗的阅读和理解方法;通过观察图片、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古诗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勤奋、坚韧、乐观等。
二、教学内容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学习并理解《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的内容、意境和韵律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意境和韵律美。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正确把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生活实际联系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情境。
2. 朗读古诗:学生自读、齐读、个别读,注意读音、停顿、语气、节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逐句解读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古诗的意境。
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点评、引导、总结。
5. 背诵古诗:学生自由背诵、齐背,巩固记忆,加深理解。
6. 拓展延伸:介绍古代诗人的生活背景、创作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2. 诗人:杜牧、苏轼、叶绍翁3. 古诗:《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4. 重点词语:寒山、石径、白云、深处、霜叶、停车、坐爱、枫林、晚霞、橙黄、橘绿、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渔灯、思客、故园、篱落、一灯明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单元备课课堂/实践◀KETANG SHIJIAN哈尔滨市经纬小学徐岩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清平乐·村居》《宿新市徐公店》。
2.会认本课的10个生字,会写“剥”“篱”,运用多种方法理解“翁媪”“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3.朗读诗词,借助插图、注释展开想象,理解诗意,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静谧与美好,体会诗人对温馨、和谐的乡村生活的向往。
4.初步感知词与古诗的不同。
教学重点:朗读诗词,背诵诗词,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静谧与美好。
教学流程:一、新旧比较,初识“词”1.出示图片,根据图片猜诗句。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3)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教师介绍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和学生一起朗诵整首诗。
2.这几首诗展现了诗人眼中乡村的诗意生活,带领学生到古诗中去领略独特的田园风光、乡间生活。
(课件出示本课三首古诗。
)师: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三首。
为什么要先来学习第三首呢?你们看,它和以前学习的古诗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从题目、每一句的字数,分上下阕三个方面,初步感受词与诗的不同。
)题目不同师讲解:“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朗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
(指名学生朗读诗题。
)字数不同师引导发现:“茅檐低小”是四个字,是个短句子;第二句是五个字,后面的诗句都是六个字。
词有长句子,也有短句子,所以也叫“长短句”。
古时候,词是带有曲调可以唱出来的,它的字数有长短变化,人们唱起来更有韵律感。
这首词的作者是辛弃疾,他的号是稼轩,如果你在书店里看到这样一本书《稼轩长短句》,你会想到这本书的内容是什么?分为上下阙师讲解:词上半部分是上阙,下半部分是下阙,中间用空行分开,就像歌曲分为两段。
二、认读生字,读准读通1.在预习朗读时,你觉得哪些字音不好读,需要提醒大家注意?预设:(1)亡赖读音为“无赖”。
点拨方法:你是怎么知道的?借助注释是学习古诗非常重要的方法。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核心素养教案设计
思政元素:课文语言优美,充满情趣和韵味,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景致独特的韵味。对于优美的段落或篇章,学生要能熟读成诵。借助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品味、积累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并学会热爱大自然。
重点: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4.学生猜一猜、比一比、评一评,老师描述的画面是哪一句诗?你觉得老师说的画面和你们想象的有什么不同?
①能结合生活把景物的样子说清楚;②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说清楚;③运用好词好句,注意用词精致。
5.想象画面:想象“空山”“明月”“月下松林”“清泉”“竹林”“嬉闹之声”所展现的情景。
6.小组交流,相互补充。
环节二:想象画面,体会动静描写
教师活动:
1.抓住景物,初想画面。
3.教师示范,启发想象。
教师为学生描述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4.延伸拓展,打开想象。对比发现:怎样把画面想开去?
学生活动:
1.默读《山居秋暝》,圈画诗中所描写的景物。
2.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3.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的到底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根据景物想象画面。
7.各小组在全班展示汇报交流成果,完整叙述古诗画面。
8.有感情地朗读《山居秋暝》。
活动意图:
根据诗中描写的景物,引导学生想象是一幅怎样的画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5.作业设计:
巩固性作业:完成练习册
难点: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教学准备:PPT图片
4.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1.回顾我们平时学习古诗的步骤:解诗题、读通古诗、了解诗意。
2.朗读古诗,做到读通读顺诗句。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1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学习重点和难点:读懂诗词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领悟一些表达情感的方法。
学习过程:一、导入1.背诵关于思乡的古诗。
2.引入新课:板书课题二、导学活动一:整体感知,直奔重点活动任务:想想“读了这首诗你有怎样的感受?”活动流程:1.明确任务:把活动一用课件呈现出来,并请一个小组读一读。
2.自主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问题,并勾画生字词。
3.小组讨论:把自主学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4.展示分享:小组代表全班展示分享。
5.梳理提升:教师引导梳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6.学习生字:(1)小组内轮读生字。
(2)小组展示读。
(可以全组展示读,也可以小组代表展示读)(3)字音、字形辨析。
(4)指导学生书写。
活动二:赏析诗句,感悟诗境活动任务:讨论“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活动流程:1.明确任务:把活动二呈现出来,全班齐读。
2.自主学习: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3.小组讨论:小组内讨论交流。
4.展示分享:小组代表展示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
5.梳理提升:师生梳理提升并板书。
活动三:品评诗句,升华情感活动任务:探究“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活动流程:1.明确任务:把活动三呈现出来,请一个小组齐读。
2.自主学习:小组内轮读课文,思考问题。
3.小组讨论:小组内讨论交流。
4.展示分享:小组代表展示分享。
5.梳理提升:教师引导梳理提升并引导品读相关句子。
头脑风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是怎样理解诗人思念家乡的?三、导结课堂小结(略)。
课后反思:。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登鹳雀楼》、《将进酒》、《静夜思》三首古诗;2.理解古诗的意义与韵律;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1.教授古诗的意义和韵律;2.帮助学生了解古诗中的情感表达;3.培养学生善于感受和表达的能力。
教学难点1.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2.学生朗读古诗时的发音和节奏。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视听法;3.探究法。
教学准备1.电脑及投影仪;2.PPT课件;3.打印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制作PPT课件,展示《登鹳雀楼》、《将进酒》、《静夜思》三首古诗;2.谈论古诗的经典意义,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演示环节1.老师现场朗读古诗,并分段解释古诗的意义;2.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朗读,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韵律和发音。
探究环节1.分组讨论古诗的情感表达;2.学生分享彼此的感受和理解;3.整合分组讨论的成果,分享给大家。
练习环节1.按照小组分配,学生进行分组朗读;2.让学生反复练习,提高朗读效果;3.让学生自由朗读,展示自己的朗读技巧。
总结环节1.总结古诗的经典意义;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下一次探究做出思考。
课后作业1.家长与孩子一起探究三首古诗的意义和韵律;2.学生每天朗读和背诵一首古诗;3.写一篇关于古诗的体会。
教学反思通过这样一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古诗有了全新的体会,不仅能够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们的感性认识和表达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同时,教师也应该在上课之前提前准备教学材料,制作PPT,做好多样化的教学准备,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更主动地投入其中,从而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读懂三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歌咏的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
二、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墨梅》。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
板书题目。
这首诗是王冕写的。
诗中描写了洗砚池的墨梅,表达了对乐于奉献的精神的赞美。
题目的'意思是:有着像墨一样黑的枝干的梅花树。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
(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2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A案第一课时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由题入手,弄清题意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语文学科教学设计单元人文主题祖国大好河山阅读训练要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习作训练要素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主备教师审核教师课时教学设计课题17古诗三首课型精读指导课课时第一课时备课时间11月19日教学内容解析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分别是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
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神。
《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乐观豪迈的情感。
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晴天和雨天景色的美好奇妙。
学习目标确定会写“断、楚、至、孤、帆、饮、初"7个字。
认识文中“亦、宜”等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
2.会朗诵、背诵三首古诗,会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重点与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2. 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自主学习指导思考:1.了解诗人李白、苏轼的生平资料。
2.《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的是哪个地方怎样的景色?关键问题解决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两首诗的大意。
2.学会理解古今同字不同意的字词。
学习评价设计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中断()至此回()雨亦奇()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楚江()至()出()孤帆()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三级备课环节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课件,展现祖国山水的秀美,激情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我们将追随几位伟大的诗人,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山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学生自愿背诵李白的古诗。
《古诗三首》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洛”等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
背诵两首古诗。
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能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出示第七单元篇章页上罗曼·罗兰的名言,引导:请你读读第七单元篇章页上的这句名言,你从中明白了什么?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法国]罗曼·罗兰预设1:一个人的品格是多么重要!预设2:我们要努力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2.过渡:本单元以“人物品质”为主题,从不同方面展现了人的精神追求和高尚品格。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三首》,去诗歌中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
(板书:古诗三首)设计意图:抓住本课三首古诗均是体现精神品质这一特点,借助篇章页的名言激趣促思,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打好感情基础。
二、夯实基础1.情境诵读播放《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可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1)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课本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朗读点拨:注意读准“芙(fú)”“蓉(rón g)”“洛(luò)”“卢(lú)”“纶(lún)”“单(chán)”“遁(dùn)”“冕(miǎn)”“砚(yàn)”“乾(qián)”“坤(kūn)”。
人教部编版《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六年级(上)精品教案
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石灰的特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自学《竹石》一课。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在有层次的品读中明诗意、悟诗情,理解托物言志写法的特点。
教学难点:借助资料,体会于谦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石灰吟》(板书课题)。
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这首古诗作者是(于谦)。
课前,老师为大家布置了一项预习任务,了解一下于谦。
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了哪些关于于谦的知识?预设找两到三个同学来回答。
(二)感知理解1.初读那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将古诗朗读三遍,注意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出节奏,第三遍理解诗的意义。
学生自由朗读找三名同学示范读教师和学生合作朗读2.理解通过以上多次阅读,我们不难发现诗人所吟咏的对象是(石灰)。
那课前,老师还有一个小任务是搜集石灰的相关知识。
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搜集成果?预设:说出古代和现代石灰的炼制方法。
石灰的组成成分。
石灰的特点。
那结合同学们搜集的资料,谁能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于谦吟咏的事物就是石灰的呢?预设:千锤万凿、烈火、粉骨碎身、清白。
是呀,就是这些地方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吟咏的就是石灰。
那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同桌两个人说说诗的大意。
同桌自由交流。
那谁愿意尝试着来说一下:采自深山的石灰石经过一次次锤打,经过烈火无情的焚烧,但他把这都看成是平常的事。
(同学集体读前两句)哪怕是让他粉骨碎身也不怕,因为它要把清白留在人间。
(同学集体读后两句)3.感知这首诗句意比较容易理解,但有一点我比较疑惑,诗中很多地方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石灰是有人的思想和感情。
你在读读诗中哪些词句让你也有这样的感受。
自己默读一下,找一找画一画。
五上《古诗三首》教学设计2(第一课时 示儿)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文本分析《示儿》是一首绝笔诗,传达出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揭露了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愤,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题临安邸》通过描写当时南宋统治集团在临安苟且偷生,不思收复被金兵侵占的大片土地的荒淫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无比忧虑,以及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严厉谴责。
《己亥杂诗》以祈祷天神的口吻,呼唤如风雷般的变革,以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人才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揭露了诗人解放人才、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
学习诗歌,重点在于朗读理解,难点在于体会情感。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时要注意诗句的停顿、语调和重音等,要求学生能读出情感;在理解诗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和联系背景资料等方法;在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时则要将三首诗进行比较,发现三首古诗表达的情感的细微差别。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乃、熏、亥”等5个生字,会写“祭、杭、恃”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默写《示儿》。
3.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重要字词的意思,进而完整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4.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点:把握诗意,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比较分析三首诗歌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赏析名句,感悟其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示儿》课时目标1.会认、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示儿》这首诗,理解字词,理解诗歌大意。
能背诵、默写这首诗。
3.借助注释、查资料、展开想象等方法来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语感。
要点把握1.朗读、背诵、默写《示儿》这首诗。
2.理解诗句,想象画面,感受诗歌意境。
3.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自然过渡到课文的学习。
读传统节日,品诗人深情——统编教材六下《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T each m gResearch教学探研/教学设计9"读传统节日,品(人深+统编教材六下《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孙红波【教学内容】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所以本课的三首古诗均与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
本设计为第—课时#学习内容为《寒食》和《十五夜望月》。
【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会写"侯、栖、鸦”三个生字$2.借助注释及微课等相关资料#大致理解诗意#能想象诗中描绘的S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3.了解诗中涉及的寒食节和中秋节的习俗#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重温习俗1.$(1),根据提示猜一猜是哪一首古诗$ (课件出示:爆竹屠苏新桃•符)背一背这首诗#说说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为什+(2)继续猜诗歌,同样说说是哪个传统节日°(课;登高插茱萸)2.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将再次通过诗歌走进传统节日#节日文化,一起学习第3课《古诗三首》$3.整体感知。
浏览三首古诗,你能发现写了哪几个传统节日吗+设:《寒食》写的是寒食节#《十五夜望月》写的是中秋节#《》写的内容跟牛有关#节$二、学习《寒食》,结合资料,了解习俗1.借助资料#节日$(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说说寒食节有了了解$(2)反馈朗读:指名朗读古诗,重点正音“御柳斜”,同桌互相检查朗读$(3)交流对寒食节的初步了解$设1:学生借助注释了解寒食节$教师补充:寒食节一般在清明前1〜2天$这一天禁火,不能生火做饭,只吃冷食#所以叫寒食节$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据说与春秋时期的晋文公和介子推有关。
播放微课《寒食节的》$设2蜡烛,宫中要传赐新$教师补充“传蜡烛的习俗”资料$2.借助注释,读懂大意$(1)自由朗读#借助注释#说说诗歌大意$(2)诗意$3.想象画面#感受习俗$(1)比较动词#想象“春城风光图"$①朗读第一、二句诗,你的眼仿佛出现了—幅怎样的画面呢+交流。
古诗三首第一课教案设计
古诗三首第一课教案设计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因此,设计一堂以古诗为主题的语文课,既能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文将以古诗三首为主题,设计一堂以古诗为主题的语文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古诗,使学生了解古诗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掌握古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律。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古诗,使学生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
掌握古诗的基本形式和特点,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2. 难点。
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领会古人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播放古诗的朗诵视频或演唱视频,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学习。
选择三首经典的古诗,如《静夜思》、《登鹳雀楼》、《春晓》,让学生逐句朗读,并解释句子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3. 分析。
通过分析古诗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掌握古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律。
4. 感悟。
让学生谈谈对古诗的感悟和理解,引导学生领会古人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5. 创作。
让学生仿写古诗,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写一首与古诗风格相近的现代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6. 总结。
对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重要性和价值,激励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追求。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实践,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但也有一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领悟不够深入,需要加强引导和指导。
下一步需要设计更多的活动和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通过以上教案设计,可以使学生通过学习古诗,了解古诗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掌握古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教学内容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学习《山行》、《枫桥夜泊》、《泊船瓜洲》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音乐渲染等方式,营造古诗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三首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共同探究诗歌的意境。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朗读与背诵:学生集体朗读、个人展示朗读,并尝试背诵古诗。
6.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了解更多古诗。
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2. 诗人:杜牧、张继、王安石3. 古诗:《山行》、《枫桥夜泊》、《泊船瓜洲》4. 诗意:描绘山水美景,表达诗人情感5. 背景资料:介绍诗人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诗歌鉴赏,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 搜集更多关于杜牧、张继、王安石的诗作,进行拓展阅读。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作业设计】【识字学词我能行】(3星)一、看拼音写词语。
chūsài qín cháo cháng zhēng cuīcùhēzuì()()()()()二.用“√”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边塞.(sài shài)人未还.(huán hái )还.来就菊花(hái huán)征.战(zhēn zhēng)教.课(jiāo jiào)不教.(jiāo jiào)胡马度.(dù duó)阴山【品析诗句我能行】(4星)出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把古诗补充完整。
诗作者是代诗人。
诗中“龙城飞将”泛指的将领。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但使: 。
不教: 。
3.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这首诗的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歌颂他们决心、的战斗精神。
5.下列内容中暗示边防多战事的一项是( )A.秦时明月B.汉时关C.人未还6.万里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 )(多选)A.对敌人的蔑视。
B.对国家的忠诚。
C.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气概。
D.对战争的恐惧与排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作业设计】【识字学词我能行】(3星)一、看拼音写词语。
jiéchūguǐxióng luòxiàxiàng yǔhúzi()()()()()二.用“√”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催.促(cuī chuī)将.军(jiānɡjiànɡ)但使龙城飞将.(jiāng jiàng)杰.出(jié jéi)生当.作人杰(dāng dàng)死亦为.鬼雄(wéi wèi)【品析诗句我能行】(4星)凉州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认识“暮、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等11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暮江吟》,理解诗句意思。
3.感受古诗描绘的画面美。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词。
(2)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2.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
1.图片导入
(1)展示与三首古诗相关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2)引出课题,介绍古诗背景。
2.初读《暮江吟》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不认识的字。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指名读,正音。
3.学习生字词
(1)讲解生字的读音和写法。
(2)理解词语,如“暮江、瑟瑟”等。
4.理解诗意
(1)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5.课堂小结
(1)回顾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背诵《暮江吟》,抄写生字词。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意境和情感,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示范、引导、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古诗的韵律和格律2. 古诗的意境和情感3. 古诗的朗读技巧4. 《古诗三首》的作者、背景和内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古诗的韵律、意境和情感,提高朗读能力。
2.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正确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古诗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古诗三首》的作者、背景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 示范:示范朗读《古诗三首》,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4. 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朗读《古诗三首》,教师指导纠正。
5. 讨论与交流: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韵律、意境和情感。
六、板书设计1. 古诗的基本知识2. 《古诗三首》的作者、背景和内容3. 古诗的韵律、意境和情感4. 朗读技巧七、作业设计1. 朗读《古诗三首》,正确把握节奏和语气。
2. 背诵《古诗三首》。
3. 写一篇关于《古诗三首》的学习心得。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引导、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古诗的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正确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同时,要加强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检查,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中的“讲解”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
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3)想象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小结:“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气,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
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3.理解“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一幅风俗画?
提示: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
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
“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
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不多,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特别引人注意。
(板书:日暮蜡烛轻烟五候)
三、悟诗情,品意境。
【出示课件6】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思考:一二句和三四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提示: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三、四句则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
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己与文本对话,并能够与作者对话,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为以后学习诗歌、欣赏优美的诗歌打下基础。
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
寒食
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所以皇宫、贵近宠臣都可以得到这份恩典。
(板书:一般风光特殊情景)
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提示: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全国禁火,但皇宫里却照样点灯燃蜡,灯火通明。
而且,王侯贵族家里也得到了皇上的眷顾,也点灯燃蜡。
“轻烟散入五侯家”,说不定,这些皇亲国戚、王公贵族,他们照样烹煮煎炸、花天酒地呢。
从这里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讽刺之意。
(板书:讽刺)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那句俗语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故事说的是:宋朝田登做州官,一天,他带着师爷微服出行,不知不觉,天色已晚,走到一家店铺旁,只听得掌柜的大声招呼:“伙计,点灯!”田登听了,认为是在嘲弄他,就要发作,幸亏师爷极力相劝,才作罢。
继续前行,路过一户农家,又听到农家里面在喊:“小狗子,点灯!”这一下,田登实在忍不住了,这声音,在他听来,简直是在骂他。
他忍无可忍,对着农家高喊:“住嘴,不许喊田登!”农家莫名其妙,据理力争。
师爷在一旁好一番解释,农家这才明白过来。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说这句话呢?”农家问。
田登想了想,说:“就叫点火!”同时吩咐师爷晓喻百姓,违令者重责。
从此以后,该州的百姓都说点灯为点火。
田登心里也很是得意。
转眼已到元宵佳节,各州各府都举行放灯、观灯,以示与民同乐,并且出了榜文。
田登贴出的布告上说:“元宵佳节,本州与民同乐,依例放火三日。
”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想想这里用对比的好处。
进而体会作者的批判之情。
借助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官民不平等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