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广东教育出版信息技术基础(教师用书)

合集下载

1.1信息及其特征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 广东教育出版社

1.1信息及其特征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 广东教育出版社

上机练习:
1、到门户网站,申请一个实际名字注册的E-MAIL邮箱
(新浪,
腾讯网)
2、学会使用通信软件 腾讯QQ,手机微信等,申请一个免费的QQ号码
3、使用QQ软件,实名制加入班群(群号班级成员自创)
传递性 共享性 依附性和可处理性 价值相对性 时效性
真伪性
信息的一些重要特征:(结合课本完成书中的实例) 特处理性
一人计短,二人计长
真假难辨
老皇历看不得
价值相对性 时效性 真伪性
一传十,十传百
玉不琢,不成器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信息的一些重要特征:(结合课本完成书中的实例)
一、信息及其定义
二、信息的载体形式 三、信息的传播途径 四、信息的基本特征
信息的不同定义: 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信息伦奠基人香农(通信工程)
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控制论的奠基人维纳(计算机工程)
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 状态和方式
————信息论学者钟义信教授
完成Page 4
表1-1 事例信息分析表
“信”字的甲骨文
信息的传播过程
用何载体 以何途径
接收效果 及作用
信息发出方(信源)
(信息传递)
信息接收方(信宿)
图1-4
信息的传播过程
信息接收方对于各种形式的信息形成印象, 经过分析、判断与理解,把它变成自己的知识 或引发相应的行动。
信息的基本特征
图片分析
信息是对事物运动状态和方式的表征,能够消除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信息定义之一的案例分析:
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 状态和方式。 ————信息论学者钟义信教授

信息技术基础 教师教学用书

信息技术基础 教师教学用书

第一单元认识信息世界本单元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信息的概念、信息的特征与作用、信息素养。

(2)了解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知识。

(3)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初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4)熟练使用文字处理、演示报告等制作软件进行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5)熟练使用校园网提供的电子学习档案袋形成自己的学习日志,记录学习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1)初步掌握根据任务要求确定信息来源的方法。

尝试通过图书、报刊、广播电视和因特网等各种途径搜集资料。

(2)调查、研究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并选择适当的工具制作作品,以呈现信息、发表观点及交流思想。

(3)能够对自己搜集、整理、发表信息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3.情感度与价值观(1)感受信息技术蕴涵的文化内涵,激发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2)认识到社会和生产实践在推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人类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了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

(3)能够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并认识到规范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地参与信息实践的重要性教科书编写思路1.单元体系结构第一单元是全书任务的起始部分,负责确定总任务的主题方向,为完成后面每个单元的分项任务做好铺垫。

本单元分为三节,首先从身边的信息出发,帮助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与特征,明确以提高信息素养为学习目标。

然后指出信息社会的纷繁复杂性,说明信息社会绚丽多彩,同时也良莠并存,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认识到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的重要性,提高法律意识。

通过回顾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利用已有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制作电子作品展现自己的思想,理解适当地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扩展和延长人的信息能力,并能帮助我们更加有效地利用信息。

第一节(无所不在的信息),让学生通过回忆一天所接触的信息,体会信息的无处不在和认识到信息是我们行动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粤教版信息技术基础教案三篇.doc

粤教版信息技术基础教案三篇.doc

粤教版信息技术基础教案三篇第1条信息技术基础教案(广东教育版)1.1信息及其特征1 、教学内容的分析与设计“信息及其特征”是广东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高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由于这个内容是理论性的,如果只由老师讲,学生可能会觉得很无聊,所以我将在老师的指导下引用一些现象,让学生讨论,然后总结和获得知识。

老师或学生会补充不足。

这样,学生可以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不仅使学生学习知识,还培养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相结合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2 、教学对象分析知识的获取者是一名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

根据人类成长的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从感性知识提升到理性知识。

“信息”的知识可以使他们从大量现存的现象中发现和总结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指导作用。

三、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可以列出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的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或总结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的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的强烈渴望,培养积极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参与信息活动。

四、教学重点1、信息特征识别。

五、教学困难1、信息含义。

六、教学方法这部分在概念上很强,在实践上很弱。

运用教学方法和讨论方法。

将教学过程中的对话介绍给学生。

我们已经在初中学习了信息技术课程。

然后,让我们让学生说什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什么是你认为属于信息的(例如),校园里的铃响了,它可以告诉我们这些信息是用于课堂还是用于课堂。

学生2在观看学校运动会时,可以获得许多关于运动场的信息。

学生3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材料、娱乐、新闻报道等。

学生4可以在报纸上了解国内外信息。

老师和学生给出的例子非常好。

事实上,信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周围,而且可以在我们的身体里找到它的影子。

信息技术基础广东教育出版社20XX年7月2版第三章第一节

信息技术基础广东教育出版社20XX年7月2版第三章第一节

信息技术基础广东教育出版社20XX年7月2版第三章第一节课程标准:1.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

2.初步掌握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认识其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讲述如何对日常文本信息进行加工,并利用电子报刊的形式组织文本信息,生动丰富地表达意图。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工具软件加工信息,并以图文混排等方式表达意图是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之一,也是每个人应当具备的基本技能。

本节内容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文字处理工具使用方面的概括与提高。

2.本节内容概述:本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调查、观察和实践等活动,了解日常文本信息加工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对利用电子报刊的形式表现主题和内容进行了介绍,帮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习如何组织文本信息更好地表达意图的具体做法。

(1)本节以“陈婷制作宣传标语”作为情景引入,例子主要讲述因陈婷没能准备把握文章版式的实际需求而出现的常见问题,由此引起学生对文本信息加工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的思考和讨论。

(2)本节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和报刊类文本信息的加工。

学生通过对常见文本类型的调查了解,对日常文本的信息的加工方法有所认识,并对电子报刊组织文本信息的基本方法进行实践和操作,掌握文本信息加工与表达的方法。

(3)针对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通过观摩范例,引导学生对文本信息的加工要点(如版面规格、字体样式、显示效果等)加以了解和掌握。

(4)在把文本信息加工组织成电子报刊形式的作品时,围绕观摩具体实例和相应的实践活动,讲述了电子报刊的基本制作过程和要求。

本节主要以文字处理软件Word为例进行了范例讲解和操作实践,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其他合适的文字处理工具软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能学会分析文本信息加工的任务需求,体会文本信息加工是“为更好地呈现主题服务”,掌握文本信息加工,提高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必修]信息技术基础教案(粤教版)

[必修]信息技术基础教案(粤教版)

1.1信息及其特征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信息及其特征”是广东教育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

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

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

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1、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

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必修]信息技术基础教案(广东教育出版)

[必修]信息技术基础教案(广东教育出版)

1.1信息及其特征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信息及其特征”是广东教育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

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

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

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1、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

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信息技术教案(必修)完整教科书.pdf

信息技术教案(必修)完整教科书.pdf
3
3
教书编写说明
一、编写指导思想 1.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以课程改革有关文件为依据 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三个面向”的指示为指导,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 》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 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等文件为依据,充分体现《课程标准》 中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有关要求。 2.注意层次性和开放性 教科书面向全体学生, 充分考虑高中校际差异和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 面的差异,注意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合理延 伸或拓展课程内容; 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 充分挖掘学 生的潜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3.注意内容的科学性、通用性和前瞻性 教科书内容力图科学、客观、准确,语言表达要严谨且通俗易懂;选择具有 广泛适用价值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和蕴含着信息技术的基本思想方法的内容, 有 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适当选择能反映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内容, 让 学生有机会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及其在生活、 学习中的作用, 激发学生 进行技术创新的动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4.注意贴近生活,渗透人文精神,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 让信息技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 习实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促进学习的顺利开展; 注意展现信息技术发展、 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应用中蕴藏的人文精神, 并有意识地设计人文、 社会教 育主题,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过程中, 提高思想道德素养, 不断内 化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伦理道德观念与法律法规意识, 逐步养成负责、 健康、4 安全 的信息5教.技科注术书重使以“用学过习生程惯的与。学方习法与”发,展充为分中体心现,现代4针教对学不思同想的学习资源, 展示形式多样的

必修信息技术基础教案粤教

必修信息技术基础教案粤教

必修信息技术基础教案粤教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2)学会使用操作系统,熟练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3)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包括文字处理、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等;(4)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学会使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检索和交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运用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信息素养;(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3)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抵制不良信息,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

二、教学内容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1.1 计算机概述1.2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1.3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第2章操作系统2.1 操作系统概述2.2 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2.3 常用操作系统的比较第3章文字处理3.1 文字处理软件概述3.2 Word的基本操作3.3 文字处理的高级技巧第4章表格处理4.1 表格处理软件概述4.2 Excel的基本操作4.3 表格处理的高级技巧第5章演示文稿制作5.1 演示文稿软件概述5.2 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5.3 演示文稿的制作技巧三、教学资源1. 教材:《必修信息技术基础》2. 课件: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3. 网络资源:相关学习网站、在线教程、视频教程等4. 硬件资源:计算机教室、网络设备等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2. 结果性评价:学生完成作业、项目演示、考试等的表现;3. 综合性评价: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五、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实践操作,提高动手能力;2. 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创新能力;3. 创设真实情境,解决实际问题;4. 加强团队合作,培养集体荣誉感;5. 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

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下册)

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下册)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各单元教学分述第一单元三个数字求最大值的参考程序第四阶段 多重条件选择结构程序的实现阶段性学习任务学会创建变量及其赋值。

自助商品售卖机器人的参考程序第六阶段 嵌套循环程序的实现1. 阶段性学习任务完成嵌套循环程序的编写。

2. 教学时长1课时。

3. 学习任务设计任务1:根据教材中无人超市情景的描述,编写一个模拟无人超市自助售货的程序。

任务2:学习程序的嵌套循环结构。

任务3:编写一个自动绘制如下页图所示效果图形的程序。

(提示:每个格子的边长为60步长)效果图在进行学习评价时,淡化语法规范、编程技巧等环节,侧重于学生对程序设计知识的掌握,让学生经历问题分析、确定求解过程、编写程序、调试运行程序等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

可使用下面的评价表,通过学生自评的方式将本节课中各学习目标的收获情况记录下来,对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学习评价表学习内容认识嵌套循环的程序设计学会用嵌套循环结构流程图描述算法能够编写简单的嵌套循环结构程序参考程序参考效果图(1)作品思路。

停车场管理系统由车辆出库管理、车辆入库管理和车位统计组成,能自动统计停车场即时使用情况并把空泊位信息显示在出入口告示牌上。

我们可以将“停车场泊位管理系统”划分为出库车辆、入库车辆、出口栏杆、入口栏杆、车位统计五个相对独立而又有内部联系的管理模块,分别设计算法和编写子程序。

(2)模块结构图参考。

模块结构图教学评价(1)评价学生。

进行学习评价时,淡化语法规范、编程技巧等环节,侧重于学生对程序设计知识的掌握,以及问题分析、确定求解过程、编写程序、调试运行程序等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

可使用下面的评价表,通过学生自评的方式将本节课中各学习目标的收获情况记录下来,对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学习评价表学习内容掌握程度了解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学会用模块结构图划分模块☆☆☆☆☆能够用模块化程序设计方法编写程序☆☆☆☆☆其他收获:(2)教学反思。

广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的教材分析

广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的教材分析

广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的教材分析王彦峰/宋思颖/雷春花摘自:《新浪博客》【课标要求】: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实际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教材内容】:本模块是培养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是学习各选修模块的基础,具有普遍价值,为必修模块。

教材根据课标划分为4个主题:信息获取;信息加工和表达;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与社会。

本教材以“技术•人文•生活”三位一体的基本理念来选择教科书的内容,以“信息获取、处理与交流”为主线,按照“信息的获取与评价--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发布与交流--信息的存储与管理”的逻辑线索组织教学内容。

强调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的信息素养的建构;要面向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让学生在亲历体验中培养信息素养。

全书分为六章,约需34课时。

见下表:课时分配表第一章概述性地介绍信息与信息技术,让学生了解其基本知识,为后继章节的学习做一些准备。

其后各章是沿着培养信息素养的主线(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安全)有侧重地展开。

第二章主要是信息的获取,着重讲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获取信息的方法,并对信息进行与评价;第三、四章主要是围绕着信息加工类型展开,并对信息的表达和交流进行讲解;第五章是信息的管理,在这些章节都渗透着信息的评价。

教材的每一节都有导言,以一些以我们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有趣的小故事引入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学习目标简述,使学生了解的学习内容。

其中在课文中,还设计了2种不同类型的实践。

一类是贯穿于正文当中的实践,这体现了新课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实践中去理解正文内容和并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类是位于每一章最后的综合活动,主要是让学生能综合运用本章所学的知识解决我们一些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打印高中信息技术教案设计(广东版)

打印高中信息技术教案设计(广东版)

《信息技术基础》教师用书体例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学情分析高一年级学生性格渐趋稳重,逻辑思维趋于严密,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使用经验,只是对所学内容尚欠系统的提炼、重组和内化。

因此,对于必修模块的内容,我们可以适当提高技术含量和技能水平,引导学生注意从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和提炼其中的方法和思想,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方式,在信息技术应用与实践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信息文化的形态和作用,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使他们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做好心理准备及提高适应能力,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一、教材分析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本节是本书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篇,是在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加深,也激发学生对今后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为此,本节共设置了两部分的内容:“一、信息”;“二、信息的特征”。

从认识信息的基本含义作为出发点,然后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这是全书及整套书的基础内容。

本节在于帮助学生理解信息内涵的过程中,通过交流和讨论等学习方式,了解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情况,拓宽学生对信息文化的形态和内涵有新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教材中列举了几个典型例子,并设置了探究活动,目的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在探讨信息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到信息应用的价值。

这对学生认识到利用信息创造财富的重要性以及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来说是十分有益的。

2、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能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从信息的基本特征可以更加了解信息的本质内容,但信息的特征远远不止教材中所述,同时还要注意信息特征之间的相关性问题(例如可处理性与增值问题)。

既要让学生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又要让学生更有兴趣探讨认识信息的其他特征,或者从已了解的信息特征中发现更多的规律或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2)能挖掘出信息应用的价值意义。

在认识信息含义及了解信息的重要特征过程中,也要引导学生关注在信息应用中所蕴藏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更加深入了解信息存在的形态及其内涵。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doc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doc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篇一:高一-必修-信息技术基础教案-粤教版1.1信息及其特征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信息及其特征”是广东教育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

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

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

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1、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

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广东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师用书

广东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师用书

广东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师用书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本章概述课程内容标准:1、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2、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3.了解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一、教材分析1、本章的作用和地位本章是本书及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开篇章,旨在引导学生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应用及发展趋势等情况有个总体上的了解,由此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由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经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本章旨在通过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对生活、学习和社会中的事例进行分析和归纳,使学生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并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活动习惯奠定基础。

2、本章主要内容介绍在现代社会里,信息资源越来越重要,谁能更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掌握并有效地运用信息,谁就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着相当大的优势。

对于个人而言,提高自己的信息意识和分析、综合并创造性地运用信息的能力,十分重要。

本章设置了两节内容:“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

本节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典型例子,从中归纳和理解信息的基本含义,并让学生围绕主题内容通过探究活动来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从而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及了解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第二节信息技术及其影响”。

本节以讲述信息技术应用的案例作为引子,介绍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含义,通过交流和合作探究活动,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情况,及其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学习生活方面的积极和消极方面的影响,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活动习惯。

第一节内容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所做的提炼和概括,而第二节内容不仅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继承和拓展,而且也是第一节内容的延续和拓宽,它们都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向学生展示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有关内容,并根据高中生已逐渐丰富起来的、能对具体现象或事物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的思维能力等特点,有层次、有选择地设计了实例分析、讨论归纳、合作探究等活动,这些体验式的学习活动是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的,也是符合并充分体现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广东版《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分析与同步练习题

广东版《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分析与同步练习题

《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分析与同步练习题一、主要内容本资源主要包含了《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科教版)课程中各章节教学目标要求和相应单元练习题、以及高一全年期末考试参考题。

可作本地区高一必修教学参考之用。

二、主要特点系统性:以现行教材为基础,参照课标制作,各章节均有相关资源;实用性:根据我区教学实际,遵循使用需求,资源设计方便一线教师。

三、运行环境须MICROSOFT WORD支持四、安装及使用说明无须安装直接使用五、引用资源本资源是海珠区中心组成员的集体努力的成果,各章的评价标准、单元练习、期末考题等均由中心组有关教师收集、整理和创作。

目录一、《信息技术基础》章节评价标准 (3)二、《信息技术基础》单元测试题 (16)2.1第一章测试参考样题(省级学校使用) (16)2.2第一章测试参考样题(市、区级学校使用) (19)2.3第二章单元测试题(省级学校使用) (23)2.4第二章单元测试题(市、区级学校使用) (27)2.5第三章测试参考样题(省级学校使用) (31)2.6第三章测试参考样题(市、区级学校使用) (35)2.7第四章测试题(省级学校使用) (38)2.8第四章测试题(市、区级学校使用) (41)2.9第五章测试题(省级学校使用) (44)2.10第五章测试题(市、区级学校使用) (46)2.11第六章测试题(省级学校使用) (48)2.12第六章测试题(市、区级学校使用) (51)2.13第七章测试题(省级学校使用) (52)2.14第七章测试题(市、区级学校使用) (55)三、《信息技术基础》期末测试题 (58)3.1上学期期末测试题参考样题(省级学校使用) (58)3.2上学期期末测试题参考样题(市、区级学校使用) (63)3.3下学期期末测试题参考样题(省级学校使用) (70)3.4下学期期末测试题参考样题(市、区级学校使用) (75)四、高中作品评价标准 (80)一、《信息技术基础》章节评价标准二、《信息技术基础》单元测试题2.1第一章测试参考样题(省级学校使用)考试时间:40分钟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60分)1.现在我们常常听人家说到(或在报纸电视上也看到)IT行业各种各样的消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信息技术基础(教师用书)广东教育出版社前言为了帮助老师们领会和使用好《信息技术基础》这本教科书,我们编写了这本教师教学用书,为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本书编写围绕以下问题展开:教科书是怎样编写的,用这本教科书怎样进行教学,如何对教学进行评价,提供参考的课程资源有哪些。

关于教科书怎样编写的问题,本书分三个层面阐述:第一层面是“教科书编写说明”,对教科书的编写指导思想、内容体系结构、课时安排建议、编写体例说明、教科书主要特点等进行了较详尽的介绍;第二层面是章教材分析,对该章教材的目标要求、作用与地位、主要内容,以及教学重点、难点等进行了分析;第三层面是节教材分析,对该节教材目标要求、作用与地位、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等进行了分析。

通过这三个层面的阐述,能方便老师们从整体和局部来把握这本教科书。

关于用这本教科书怎样进行教学的问题,“教科书编写说明”中的“教学活动设计”有说明,各章、节相应给出了一些教学建议,内容包括学情分析、教学策略、课前准备、问题考虑等,希望对老师们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于如何对教学进行评价的问题,各章、节相应给出了一些教学评价建议,内容包括评价内容、评价要求和评价方法,希望使学生养成对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的习惯。

关于提供参考的课程资源问题,本书对应教科书各节提供了一些参考资料、参考网站,练习题或实践项目给了参考答案或提示。

本书的体系结构基本按照教科书的章节体系结构。

编写体例:章设置“概述”,内容包括课标内容标准要求、教材分析、教学建议、教学评价、课时分配建议,节设置课标内容标准要求、教材分析、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练习参考答案(或提示说明)、参考教学案例、参考资料、参考网站等。

本书仅供教学参考。

教师教学活动的安排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按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要求来进行。

本书主编,参加本书编写的有:新的课程、教学理念尚需教学实际的完善,我们诚恳地希望老师们为这次课程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

对于书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欢迎老师们及时批评、指正。

来函请寄:,E-mail:,网址:编者2004年2月目录前言教科书编写说明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本章概述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第二节信息技术及其发展第二章信息的获取本章概述第一节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第二节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第三节信息的鉴别与评价第四节综合活动:设计一个旅行计划第三章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上)本章概述第一节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第二节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第三节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第四章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下)本章概述第一节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第二节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第三节信息的发布与交流第四节综合活动:我的家乡第五章信息资源管理本章概述第一节认识信息资源管理第二节使用数据库第三节剖析数据库第四节综合活动:世界文化遗产之旅第六章信息安全本章概述第一节信息安全及防范策略第二节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及网络道德规范第三节综合活动:信息技术问题辩论会教科书编写说明一、编写指导思想1.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以课程改革有关文件为依据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三个面向”的指示为指导,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等文件为依据,充分体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有关要求。

2.注意层次性和开放性教科书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高中校际差异和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注意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合理延伸或拓展课程内容;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3.注意内容的科学性、通用性和前瞻性教科书内容力图科学、客观、准确,语言表达要严谨且通俗易懂;选择具有广泛适用价值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和蕴含着信息技术的基本思想方法的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适当选择能反映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内容,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及其在生活、学习中的作用,激发学生进行技术创新的动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4.注意贴近生活,渗透人文精神,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让信息技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的顺利开展;注意展现信息技术发展、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应用中蕴藏的人文精神,并有意识地设计人文、社会教育主题,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过程中,提高思想道德素养,不断内化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伦理道德观念与法律法规意识,逐步养成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5.注重“过程与方法”,充分体现现代教学思想教科书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中心,针对不同的学习资源,展示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尤其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交流、协作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并设置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应用的过程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形成交流与评价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能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6.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

二、内容体系结构教科书突破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学科体系,以“认知•技术•社会”三位一体的基本理念来构建教材的体系结构。

即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生已有经验,并考虑《信息技术基础》主题内容及其特点,以及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按照认知、技术、社会三者的规律及关系重新编排,构建教科书的体系结构。

《信息技术基础》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按照“信息的获取与评价——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信息的存储与管理”的逻辑线索呈现学习内容。

“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内容分散到各章、节中,与具体内容的学习紧密结合,这样效果较好。

考虑到各章篇幅的均衡,全书分为六章,内容体系结构和各章节对应的课标内容标准以及课时安排如下表。

应该说明的是,上述表格中的章节与课标内容标准对应的只是大致的关系,课标中有些内容标准要经历几节、几章甚至全书的学习才能完成。

例如,“(二)(3)初步掌握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认识其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贯穿第三章全章和第四章第一、二节,“(四)(2)能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渠道广泛地开展合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和“(四)(3)增强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意识,负责任地参与信息实践”几乎贯穿全书。

这里不再一一列举,具体说明及要求参见各章、各节的学习目标要求及教材分析部分。

“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包含了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用通用工具、智能工具及编写程序解决问题等)、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以及信息的发布与交流,本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把它分成上、下两章是出于各章篇幅应相对均衡的考虑。

信息安全是信息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专门设置一章来学习和探讨这个问题。

三、编写体例说明每章第一版面(章首页)进行专门设置,内容包括三方面:1.本章学习目的:说明本章内容有何作用,为什么要学习本章等。

2.本章学习目标:根据体系结构划分,依据课标内容标准的要求,提出本章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将落实到各节中,具体目标在教师用书该节书中有说明)。

3.本章学习内容:列出本章各节目录,给学生有个总体认识。

各节一般先设计一段“情景引入”语,然后以“任务驱动”等方式展开学习过程。

设置如下一些栏目:任务、观摩、实践、交流、探究、评价、练习等。

希望通过这些栏目引导学生的学习进程,方便教师组织教学。

不同学习内容由于采取的学习方式不同,因此包含的栏目情况各不一样。

各个栏目大致含义如下:任务:指为完成学习目标而设立的具体要做的事情,课文中一般有完成该任务的学习过程。

观摩:观察实际事物,围绕某些问题思考分析。

实践:要求学生按照课文中示范的方法而具体做的事情。

交流:同学之间的问题讨论、交换意见及成果等活动。

探究:对某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的探讨、研究活动。

评价:对活动过程或结果的评定,一般包括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

练习:一节书后设置的巩固、测试性习题。

技术性较强且需要较多时间才能完成的“实践”活动,可能要延续到课后才能完成,这时一般不再设练习。

每章最后设置“本章扼要回顾”和“本章学习评价”两项。

扼要回顾用“概念图”的方式呈现该章的知识及其联系;学习评价是让学生自我测试掌握该章学习内容的程度,主要是检查学生是否达到了该章的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为方便学生学习,正文旁边设置了一些提示、建议,表示教师的引导,另外还设置了一些旁注,对某些内容作解释。

四、教科书主要特点1.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教材注意选择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实例作为学习活动的例子,使学生感到亲切,有利于学生顺利进入信息技术的学习。

如看云识天气、奥运节目、爱护野生动物、设计旅行计划、文明班集体评优活动、目标——西部、我的家乡、书报刊管理、计算机文件管理、学生学籍管理、校本课程管理、防范计算机病毒、网络使用道德规范等等,都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联。

2.注意内容间的联系与衔接必修模块教材内容的联系与衔接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方面是必修模块内容与初中内容的衔接。

除了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知识技能外,高中更重要的是提炼、提升信息技术中蕴藏的思想方法。

例如,在“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中,侧重点放在加工信息的过程、方法和特点上,并在初中相关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提炼;在“信息资源管理”中,侧重点放在对常见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方法及特点上,尤其是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上。

第二方面是必修模块内容之间的联系。

以“认知•技术•社会”三位一体的基本理念来构建必修模块的内容体系结构,使内容丰富的必修模块形成结构严谨的内容体系。

这样的编排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科的逻辑线索,同时有针对性地渗透“信息技术与社会”的相关内容,使学生逐步提高思想道德素养,不断内化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伦理道德观念与法律法规意识,逐步养成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第三方面是必修模块与各选修模块内容间的联系与衔接。

必修模块中与选修模块相关的内容,一是界定好两者间的关系,完成必修模块的要求,二是注意为选修模块作些铺垫,以激发和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应的选修课程。

例如,在学习“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时,提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可选修《多媒体技术应用》课程;在学习“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时,提示学生:若想学习如何设计算法和编写程序,可以选修《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在学习“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时,提示学生:要想了解更多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和应用,可选修《人工智能初步》课程;在学习“在网上发布与交流信息”时,提示学生:要想了解更多有关网络的知识与应用,可选修《网络技术应用》课程;在学习“剖析数据库”时,提示学生:要建立一个具体的数据库,可参考选修课程《数据管理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